CN117774600A - 热管理系统和具有其的车辆 - Google Patents

热管理系统和具有其的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774600A
CN117774600A CN202311291943.XA CN202311291943A CN117774600A CN 117774600 A CN117774600 A CN 117774600A CN 202311291943 A CN202311291943 A CN 202311291943A CN 117774600 A CN117774600 A CN 11777460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battery
temperature
trunk
h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291943.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凌和平
黄伟
姜龙
熊永
潘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7746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77460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2Cooling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8/00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8/00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8/10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 B60L58/24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batteri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8/00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8/10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 B60L58/24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batteries
    • B60L58/26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batteries by cool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8/00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8/10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 B60L58/24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batteries
    • B60L58/27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batteries by heat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3Cooling or keeping col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5Heating or keeping warm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7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for achieving uniformity or desired distribution of tempera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2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1M10/625Vehic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3Control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6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heat-exchange fluid
    • H01M10/6567Liquids
    • H01M10/6568Liquids characterised by flow circuits, e.g. loops, located externally to the cells or cell cas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6Heat-exchang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cells and other systems, e.g.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or fuel cells
    • H01M10/663Heat-exchang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cells and other systems, e.g.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or fuel cells the system being an air-conditioner or an engin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热管理系统和具有其的车辆。热管理系统包括:电池换热模组,所述电池换热模组包括:第一干路和第二干路,所述第一干路用于与电池的第一区域换热,所述第二干路用于与电池的第二区域换热,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不同,所述第一干路和所述第二干路中的至少一个与所述电池换热。可以不同的效率与电池进行换热。可降低热管理系统的能耗,提升热管理系统的功能性。

Description

热管理系统和具有其的车辆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基于申请号为:2022112049102,申请日为2022年09月29日的中国专利申请提出,并要求该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该中国专利申请的全部内容在此引入本申请作为参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热管理系统和具有其的车辆。
背景技术
现有的整车热管理的热泵系统架构中,热管理系统功能单一,对电池模组的换热常常不能符合电池温度,能量损耗较大,热管理系统工作效率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热管理系统,以合适的效率与电池换热,可降低热管理系统的能耗,提高热管理系统的工作效率。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热管理系统,包括:电池换热模组,所述电池换热模组包括:第一干路和第二干路,所述第一干路用于与电池的第一区域换热,所述第二干路用于与电池的第二区域换热,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不同,所述第一干路和所述第二干路中的至少一个与所述电池换热。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热管理系统,通过使得第一干路和第二干路中的至少一个与电池换热,电池换热模组以不同的效率或者不同热管理模式与电池进行换热。控制器根据电池的温度,使电池换热模组以合适的效率或者不同热管理模式与电池换热,可降低热管理系统的能耗,提升热管理系统的功能性。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的温升速率不同;或所述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的温度不同;或所述第一区域包括所述电池的电极发热温度区域,所述第二区域包括所述电池的非电极发热温度区域。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干路和所述第二干路相互独立工作。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干路中设置有第一换热单元,所述第一换热单元设于所述电池的第一区域,所述第二干路中设置有第二换热单元,所述第二换热单元设于所述第二区域。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换热单元和所述第二换热单元位于所述电池的同一侧。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干路与所述第二干路的换热量不同。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干路中设置有第一换热单元,所述第二干路中设置有第二换热单元,所述第一换热单元和所述第二换热单元的换热量不同。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干路和所述第二干路具有不同的换热模式,所述第一干路和所述第二干路中的一个加热且另一个冷却。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热管理系统包括压缩机、第二换热器和第三换热器;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一端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干路的第一端连通,所述第一干路的第二端与所述压缩机的进气口连通;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与所述第二干路的第一端连通,所述第二干路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换热器的第一端连通,所述第三换热器的第二端与所述进气口连通。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干路设有第一换热单元、第一传感器、第二传感器和第一流量调节元件,所述第一传感器位于所述第一换热单元的第一端,所述第一流量调节元件位于所述第一换热单元的第二端,所述第二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第一换热单元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一流量调节元件之间;所述第二干路设有第二换热单元、第三传感器、第四传感器和第二流量调节元件,所述第三传感器位于所述第二换热单元的第一端,所述第二流量调节元件位于所述第二换热单元的第二端,所述第四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第二换热单元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流量调节元件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热管理系统具有分区控模式,在所述分区控模式,所述第一干路的换热量和所述第二干路的换热量不同。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干路中设置有第一换热单元,所述第一换热单元设于所述电池的第一区域,所述第二干路中设置有第二换热单元,所述第二换热单元设于所述第二区域;所述第一换热单元的换热量与所述第二换热单元的换热量不同。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分区控模式包括冷却分区控模式,在所述冷却分区控模式,所述第一干路和所述第二干路的换热量不同。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分区控模式包括冷却分区控模式,在所述冷却分区控模式,所述第一干路和所述第二干路的中换热介质的流量不同。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当所述第一区域的温升速率大于所述第二区域的温升速率且所述电池的最高温度≥第一温度值时,所述分区控模式为冷却分区控模式;所述第一干路中换热介质的流量大于所述第二干路的中换热介质的流量。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当所述第一区域的温升速率与所述第二区域的温升速率的差值大于第一速率差值且所述电池的最高温度≥第一温度值时,所述分区控模式为冷却分区控模式;所述第一干路中换热介质的流量大于所述第二干路的中换热介质的流量。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当所述第一区域的温升速率大于第一速率阈值且所述电池的最高温度≥第一温度值时,所述分区控模式为冷却分区控模式;所述第一干路中换热介质的流量大于所述第二干路的中换热介质的流量。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当所述第一区域的温度大于所述第二区域的温度且所述电池的最高温度≥第一温度值时,所述分区控模式为冷却分区控模式;所述第一干路中换热介质的流量大于所述第二干路的中换热介质的流量。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当所述第一区域的温度与所述第二区域的温度的差值≥第一温度阈值且所述电池的最高温度≥第一温度值时,所述分区控模式为冷却分区控模式;所述第一干路中换热介质的流量大于所述第二干路的中换热介质的流量。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分区控模式包括加热分区控模式,在所述加热分区控模式,所述第一干路和所述第二干路的加热换热量不同。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加热分区控模式,当所述第一区域的温度大于所述第二区域的温度,所述第二干路的换热介质的流量大于所述第一干路的换热介质的流量。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当所述第一区域的温升速率大于所述第二区域的温升速率且所述电池的最低温度≤第二温度值时,所述分区控模式为加热分区控模式;所述第二干路中换热介质的流量大于所述第一干路的中换热介质的流量。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当所述第一区域的温升速率与所述第二区域的温升速率的差值大于第二速率差值且所述电池的最低温度≤第二温度值时,所述分区控模式为加热分区控模式;所述第二干路中换热介质的流量大于所述第一干路的中换热介质的流量。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当所述第一区域的温升速率大于第二速率阈值且所述电池的最低温度≤第二温度值时,所述分区控模式为加热分区控模式;所述第二干路中换热介质的流量大于所述第一干路的中换热介质的流量。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当所述第一区域的温度大于所述第二区域的温度且所述电池的最低温度≤第二温度值时,所述分区控模式为加热分区控模式;所述第二干路中换热介质的流量大于所述第一干路的中换热介质的流量。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当所述第一区域的温度与所述第二区域的温度的差值≥第二温度阈值且所述电池的最低温度≤第二温度值时,所述分区控模式为加热分区控模式;所述第二干路中换热介质的流量大于所述第一干路的中换热介质的流量。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热管理系统还包括压缩机和车外冷凝器,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与所述车外冷凝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车外冷凝器的第二端通过所述第一干路与压缩机的进气口连接,所述车外冷凝器的第二端通过所述第二干路与压缩机的进气口连接;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通过所述第一干路与压缩机的进气口连接,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通过所述第二干路与压缩机的进气口连接。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干路设有第一换热单元和第一电子膨胀阀,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设于所述第一换热单元的第一端,调整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的开度以调整所述第一干路的换热参数;
所述第二干路设有第二换热单元和第二电子膨胀阀,所述第二电子膨胀阀设于所述第二电子膨胀阀的第一端,调整所述第二电子膨胀阀的开度以调整所述第二干路的换热参数。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干路还包括第三电子膨胀阀,所述第三电子膨胀阀位于所述第一换热单元的第二端,调整所述第三电子膨胀阀的开度以调整所述第一干路的换热参数;所述第二干路还包括第四电子膨胀阀,所述第四电子膨胀阀位于所述第二换热单元的第二端,调整所述第四电子膨胀阀的开度以调整所述第二干路的换热参数。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包括根据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所述的热管理系统。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热管理系统,可以以不同的效率与电池进行换热。可降低热管理系统的能耗,提升热管理系统的功能性。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热管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热管理系统和动力热管理子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电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电芯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电池包的第一实施方式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的电池包的第二实施方式示意图;
图7为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热管理系统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车辆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车辆1000、
热管理系统100、动力热管理子系统200、高压热管理子系统201、发动机热管理子系统202、电池300、电芯301、非电极发热温度区域301a、电极发热温度区域301b、
空调循环回路101、冷却液循环系统102、
第一干路10a、第二干路10b、第一排气流道10c、第二排气流道10d、第三排气流道10e、旁通流路10f、串联支路10g、
压缩机11、第一换热器12、车内冷凝器120、第二换热器13、车外冷凝器130、第三换热器14、蒸发器140、气液分离器15、
第一换热单元21、第二换热单元22、
第一传感器31、第二传感器32、第三传感器33、第四传感器34、第五传感器35、
第一单向阀41、第二单向阀42、第三单向阀43、第四单向阀44、第五单向阀45、
第一通断阀51、第二通断阀52、第三通断阀53、第四通断阀54、第五通断阀55、第六通断阀56、串联开关阀57、并联开关阀58
第一电子膨胀阀61、第二电子膨胀阀62、第三电子膨胀阀65、第四电子膨胀阀66、第五电子膨胀阀63、第六电子膨胀阀64、
第四换热器71、充配电/电机总成72、第一散热器73、切换阀组74、水泵75、第五换热器76、发动机总成77、第二散热器78、
第一压力传感器81、第一温度传感器8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热管理系统100,包括:电池换热模组,电池换热模组包括第一干路10a和第二干路10b,第一干路10a设于电池300的第一区域以用于与第一区域换热,第二干路10b设于电池300的第二区域以用于与第二区域换热,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不同,第一干路和第二干路中的至少一个与电池300换热。
需要进行说明的是,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不同指的是第一干路10a和第二干路10b放置于电池300的不同位置,从而可以利用第一干路和第二干路对电池300的不同位置进行换热。还需要进行说明的是,本申请描述的干路指的是用于流通换热介质的流路,干路可以是汇总管路,也可以是从汇总管路分流出来的分流支路等。
其中第一干路10a和第二干路10b中的至少一个与电池300换热,指的是第一干路10a和第二干路10b可以独立换热,可以是控制第一干路10a和第二干路10b中的其中一个与电池300换热,也可以是控制第一干路10a和第二干路10b同时与电池300进行换热。
当电池需要很大的换热量时,可以让第一干路10a和第二干路10b同时换热,当电池需要的换热量较小时,可以让第一干路10a和第二干路10b中的一个换热。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热管理系统100,通过使得第一干路10a和第二干路10b中的至少一个与电池300换热,电池换热模组以不同的效率或者不同热管理模式与电池进行换热。控制器根据电池的温度,使电池换热模组以合适的效率或者不同热管理模式与电池换热,可降低热管理系统100的能耗,提升热管理系统100的功能性。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的温度不同。需要进行说明的是,温度不同指的是电池在工作状态下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温度不同,电池的工作状态包括充电和放电等。温度不同可以包括:第一区域的平均温度与第二区域的平均温度不同;或者是第一区域的最高温度与第二区域的最高温度不同;又或者是第一区域的最低温度与第二区域的最低温度不同。又或者是在同一检测时间点,第一区域的至少一部分的温度与第二区域的至少一部分的温度不同即可。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示例中,第一区域包括电池300的电极发热温度区域,第二区域包括电池300的非电极发热温度区域。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区域的平均温度T1和第二区域的平均温度T2不同,换言之,第一区域的平均温度为T1,第二区域的平均温度为T2,T1与T2不同。第一区域的平均温度和第二区域的平均温度的差值大于第一温度差值,第一温度差值用于表征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电池的充放电性能的均一性。例如以刀片磷酸铁锂电池为例,第一区域的平均温度T1与第二区域的温度平均T2的差值为△T1,当△T1<5℃时,可认为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电池的充放电性能的均一性好;当△T1>5℃时,可认为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电池的充放电性能的均一性差。
从而可以根据区域的平均温度对电池进行分区加热和冷却,提高电池的均温性。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区域的最高温度与第二区域的最高温度不同,第一区域的最高温度和第二区域的最高差值大于第二温度差值,第二温度差值用于表征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电池的充放电性能的均一性。例如以刀片磷酸铁锂电池为例,第一区域的最高温度T3与第二区域的最高温度T4的差值△T2,当△T2<5℃时,可认为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电池的充放电性能的均一性好;当△T2>5℃时,可认为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电池的充放电性能的均一性差。从而可以根据电池的不同区域的最高温度对电池进行分区冷却,提高电池的均温性。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区域的最低温度与第二区域的最低温度不同,且第一区域的最低温度和第二区域的最低温度的差值大于第三温度差值,第三温度差值用于表征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电池的充放电性能的均一性。例如以刀片磷酸铁锂电池为例,第一区域的最高温度T5与第二区域的最高温度T6的差值△T3,当△T3<5℃时,可认为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电池的充放电性能的均一性好;当△T3>5℃时,可认为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电池的充放电性能的均一性差
从而可以根据电池的不同区域的最低温度对电池进行分区加热,从而可以提高电池的均温性。
需要进行解释的是,△T1、△T2和△T3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具体根据电池参数设置,其中电池参数可以包括:电池容量、电池的形状(圆柱、方形、长刀片、短刀片等)、电池的材料(磷酸铁锂电池、锂电池等)、电池的形态(液态电池、固态电池、半固态电池等)。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温升速率不同,需要进行说明的是,温升速率不同指的在电池在工作状态下第一区域的温升速率和第二区域的温升速率不同,电池的工作状态包括充电和放电等。从而可以利用第一干路10a和第二干路10b,实现对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独立热交换,实现分区控温度控制。
例如当第一区域的温升速率大于第二区域的温升速率,或者第一区域的温度大于第二区域的温度时,可以通过使得第一干路10a的换热量与第二干路10b的换热量的不同,例如在冷却时使得第一干路10a中的换热介质的温度低于第二干路10b中的换热介质的温度,从而使得第一区域的降温速度更快,从而实现电池300的均温性。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干路10a和第二干路10b相互独立工作,例如第一干路10a设有第一电子膨胀阀61以导通或关闭第一干路10a,第二干路10b设有第二电子膨胀阀62以导通或关闭第二干路10b,从而使得第一干路10a和第二干路10b互不影响。从而通过使得第一干路10a和第二干路10b相互独立工作,可以根据需求控制第一干路10a和第二干路10b中的至少一个导通以与电池换热。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干路10a中设置有第一换热单元21,第一换热单元21设于所述电池300的第一区域,第二干路10b中设置有第二换热单元22,第二换热单元22设于第二区域。其中第一换热单元和第二换热单元可以为换热器或者蜿蜒延伸的换热管等换热件,从而通过设置第一换热单元21和第二换热单元22,便于与电池300进行热交换。
通常情况下,电池300在工作时,电极会产生大量的热量,使电极附近的区域的温度高压远电极区域的温度,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第一区域包括电极发热温度区域,第二区域包括电池300的非电极发热温度区域。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电池的均温性。
进一步地,在电池的一侧或者两侧,电极发热温度区域301b均对应设置第一换热单元21,第二换热单元22设置于电池的非电极发热温度区域301a。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第一换热单元21和第二换热单元22位于电池300的同一侧,可以根据电池各处的温度,选择第一换热单元21和第一换热单元22中的至少一个换热,实现电池同侧不同区域的温度控制,提升电池的均温性,提升电池性能。当然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换热单元21和第二换热单元22还可以设于电池300的不同侧。相比于位于电池的同侧,设置在电池的不同侧,对电池的不同加热,可以进一步提升电池的均温性,提升电池性能。
第一换热单元21和第二换热单元22可以是与电池的电芯接触,直接对电芯换热,例如第一换热单元21和第二换热单元22可以是电池的上盖,第一换热单元21和第二换热单元22可以是电池下盖。
第一换热单元21和第二换热单元22可以是与电池包接触,从而对间接对电芯换热。
第一换热单元21和第二换热单元22可以是同一个换热板上的不同管路对应的区域,也就是说第一换热单元21中的管路和第二换热单元22中的管路可以位于同一换热板。
第一换热单元21和第二换热单元22也可以是分开的组件。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第一干路10a与第二干路10b的换热量不同。需要进行说明的是,第一干路10a和第二干路10b的换热量不同,可以是第一干路10a和第二干路10b中的流阻不同导致换热量不同;也可以是当第一干路10a和第二干路10b同时工作时进入到第一干路10a和第二干路10b中的换热介质量不同导致的换热量不同;又或者是进入到第一干路10a和第二干路10b中的换热介质的温度不同导致的换热量不同;又或者是流出的第一干路10a和第二干路10b的换热介质的温度不同导致的换热量不同。又或者是第一干路10a和第二干路10b中的其中一个工作且另一个不工作;又或者是第一干路10a和第二干路10b中的其中一个冷却且另一个加热。
例如当第一区域的温度高于第二区域的温度且需要分别对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进行冷却时,可以使得换热量大的第一干路10a与第一区域热交换,使得换热量小的第二干路10b与第二区域热热交换。从而通过第一干路10a和第二干路10b的换热量不同,可以根据换热需求匹配不同的换热量,可降低热管理系统100的能耗。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干路10a和第二干路10b总长度不同,从而使得第一干路10a和第二干路10b的流阻不同以使得换热量不同。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干路10a设有用于调整换热介质流量的第一电子膨胀阀61,第二干路10b设有用于调节换热介质流量的第二电子膨胀阀62,通过调整第一电子膨胀阀和第二膨胀阀的开度使得第一干路10a和第二干路10b的换热量不同,例如使得第一干路10a和第二干路10b中的其中一个工作且另一个不工作;又或者使得第一干路10a和第二干路10b中的换热介质流量不同。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干路10a中设置有第一换热单元,第二干路10b中设置有第二换热单元,第一换热单元和第二换热单元的换热量不同。需要进行说明的是,第一换热单元和第二换热单元的换热量不同,可以是第一换热单元和第二换热单元中的流阻不同导致换热量不同;也可以是进入到第一换热单元和第二换热单元中的换热介质量不同导致的换热量不同;又或者是进入到第一换热单元和第二换热单元中的换热介质的温度不同导致的换热量不同;又或者是流出的第一换热单元和第二换热单元的换热介质的温度不同导致的换热量不同。
例如当第一区域的温度高于第二区域的温度且需要分别对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进行冷却时,可以使得换热量大的第一换热单元与第一区域热交换,使得换热量小的第二换热单元与第二区域热热交换。从而通过第一换热单元和第二换热单元的换热量不同,可以根据换热需求匹配不同的换热量,可降低热管理系统100的能耗。又或者是当第一区域的温度高于第二区域的温度且需要分别对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进行加热时,可以使得换热量大的第二换热单元与第二区域热交换,使得换热量小的第一换热单元与第一区域热热交换,实现加热的均温性。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干路10a中换热介质的温度与第二干路10b中换热介质的温度不同。从而使得第一干路10a和第二干路10b的换热量不同,可以根据换热需求匹配不同的换热量,可降低热管理系统100的能耗。
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示例中,第一干路10a的入口温度与第二干路10b的入口温度不同,或者第一干路10a的出口温度与第二干路10b的出口温度不同。从而使得第一干路10a和第二干路10b的换热量不同,可以根据换热需求匹配不同的换热量,可降低热管理系统100的能耗。
需要进行说明的是,第一干路10a的出口温度与第二干路10b的出口温度不同时,进入到第一干路10a和第二干路10b的换热介质的温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从进入到第一干路10a和第二干路10b的换热介质的温度相同时,可以是通过设置第一干路10a和第二干路10的流阻不同使得出口温度不同。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干路10a设有第一换热单元21,第二干路10b设有第二换热单元22,第一换热单元21的入口温度与第二换热单元22的入口温度不同,或者第一换热单元21的出口温度与第二换热单元22的出口温度不同。从而通过使得第一换热单元21和第二换热单元22的换热量不同,可以根据换热需求匹配不同的换热量,可降低热管理系统100的能耗。
需要进行说明的是,第一换热单元21的出口温度与第二换热单元22的出口温度不同时,第一换热单元的入口温度和第二换热单元的入口温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当第一换热单元的入口温度和第二换热单元的入口温度可以相同时,可以通过调整第一换热单元和第二换热单元的流阻实现第一换热单元和第二换热单元的出口温度不同。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干路10a和第二干路10b具有不同的换热模式,第一干路10a和第二干路10b中的一个加热且另一个冷却。从而可以根据电池不同区域温度,适配不同的热管理模式,以使电池的温度均匀。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热管理系统包括压缩机11、第二换热器13和第四换热器14。
压缩机的排气口与第二换热器13的第一端连通,第二换热器13的第二端与第一干路10a的第一端连通,第一干路10a的第二端与压缩机的进气口连通。从而第一干路10a可以对电池进行冷却。
压缩机的排气口与第二干路10b的第一端连通,第二干路10b的第二端与第四换热器14的第一端连通,第四换热器14的第二端与进气口连通。从而第二干路10b可以对电池进行加热。需要进行说明的是,冷媒循环回路中还需要涉及到节流元件,在此不再赘述。
具体地,第一干路10a和第二干路10b中流通的换热介质为冷媒,从而实现对电池的直冷直热换热效果。在本发明的另一些示例中,第一干路10a和第二干路10b中流通的换热介质为水,从而实现对电池的液冷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热管理系统具有分区控模式,在分区控模式,第一干路10a的换热量和第二干路10b的换热量不同。需要进行说明的是,也可以是当第一干路10a和第二干路10b同时工作时控制进入到第一干路10a和第二干路10b中的换热介质量不同导致的换热量不同;又或者控制进入到第一干路10a和第二干路10b中的换热介质的温度不同导致的换热量不同;又或者控制流出的第一干路10a和第二干路10b的换热介质的温度不同导致的换热量不同。又或者是第一干路10a和第二干路10b中的其中一个工作且另一个不工作;又或者是第一干路10a和第二干路10b中的其中一个冷却且另一个加热。
具体而言,当进入到分区控模式时,通过第一干路10a的换热量和第二干路10b的换热量不同,从而使得第一干路10a对第一区域的换热效果与第二干路10b对第二区域的换热效果不同,从而实现分区控的目的,例如第一区域的温度高于第二区域的温度或者第一区域的温升速率大于第二区域的温升速率,此时在冷却情况下使得第一干路10a的换热量大于第二干路10b的换热量,可以实现对第一区域的优先冷却,提高第一干路10a对第一区域的降温效果,提高电池的均温性;或者在加热情况下,使得第二干路10b的换热量大于第一干路的换热量,可以实现对第二区域的优先加热,提高第二干路10b对第二区域的升温效果,提高电池的均温性。
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示例中,第一干路10a中设置有第一换热单元21,第一换热单元21设于电池300的第一区域,第二干路10b中设置有第二换热单元22,第二换热单元22设于第二区域;第一换热单元21的换热量与第二换热单元22的换热量不同。其中第一换热单元和第二换热单元可以为换热器或者蜿蜒延伸的换热管等换热件,从而通过设置第一换热单元21和第二换热单元22,便于与电池300进行热交换。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分区控模式包括冷却分区控模式,在冷却分区控模式,第一干路10a和第二干路10b的换热量不同。具体而言,当第一区域的温度高于第二区域的温度或者第一区域的温升速率大于第二区域的温升速率,使得第一干路10a的换热量大于第二干路10b的换热量,可以实现对第一区域的优先冷却,提高第一干路10a对第一区域的降温效果,提高电池的均温性。其中在冷却分区控模式中,可以是使得第一干路10a和第二干路10b均通入换热介质且使得换热介质的流量不同以实现换热量不同。还可以是使得第一干路10a和第二干路10b中的其中一个通入换热介质且另一个不工作以实现换热量不同。当然可以理解的是,上述仅仅是示例性描述,实现第一干路10a和第二干路10b中的换热量不同的方式不限于此。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分区控模式包括冷却分区控模式,在冷却分区控模式,第一干路和第二干路的中换热介质的流量不同。具体而言,当第一区域的温度高于第二区域的温度或者第一区域的温升速率大于第二区域的温升速率,使得第一干路10a的换热介质的流量大于第二干路10b的换热介质的流量,从而可以实现对第一区域的优先冷却,提高第一干路10a对第一区域的降温效果,提高电池的均温性。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当第一区域的温升速率大于第二区域的温升速率且电池的最高温度≥第一温度值时,分区控模式为冷却分区控模式,第一干路10a中换热介质的流量大于第二干路10b的中换热介质的流量。也就是说,当判定当第一区域的温升速率大于第二区域的温升速率,则判定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存在温度差,需要进行分区控调温,当判定电池的最高温度≥第一温度值时,则判定电池需要进行冷却,控制热管理系统进入冷却分区控模式,且控制第一干路10a中换热介质的流量大于第二干路10B的中换热介质的流量,利用第一干路10a对第一区域优先冷却以更快降低第一区域的温度,实现电池均温性。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当第一区域的温升速率与第二区域的温升速率的差值大于第一速率差值且电池的最高温度≥第一温度值时,分区控模式为冷却分区控模式,第一干路10a中换热介质的流量大于第二干路10b的中换热介质的流量。也就是说,当判定第一区域的温升速率与第二区域的温升速率的差值大于第一速率差值时,则表示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温差较大,需要进行分区控调温,当判定电池的最高温度≥第一温度值时,则判定电池需要进行冷却,因此控制热管理系统进入冷却分区控模式,且控制第一干路10a中换热介质的流量大于第二干路10b的中换热介质的流量,利用第一干路10a对第一区域优先冷却以更快降低第一区域的温度,实现电池均温性。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当第一区域的温升速率大于第一速率阈值且电池的最高温度≥第一温度值时,分区控模式为冷却分区控模式,第一干路10a中换热介质的流量大于第二干路10b的中换热介质的流量。也就是说,当判定第一区域的温升速率大于第一速率阈值,则表示第一区域的温度较高,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存在温度差,需要进行分区控调温,当判定电池的最高温度≥第一温度值,则判定电池需要进行冷却,控制热管理系统进入冷却分区控模式,且控制第一干路10a中换热介质的流量大于第二干路10b的中换热介质的流量,利用第一干路10a对第一区域优先冷却以更快降低第一区域的温度,实现电池均温性。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当第一区域的温度大于第二区域的温度且电池的最高温度≥第一温度值时,分区控模式为冷却分区控模式,第一干路10a中换热介质的流量大于第二干路10b的中换热介质的流量。也就是说,当判定第一区域的温度大于第二区域的温度,则表示需要进行分区控调温,当判定电池的最高温度≥第一温度值,则判定电池需要进行冷却,控制热管理系统进入冷却分区控模式,且控制第一干路10a中换热介质的流量大于第二干路10b的中换热介质的流量,利用第一干路10a对第一区域优先冷却以更快降低第一区域的温度,实现电池均温性。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当第一区域的温度与第二区域的温度的差值≥第一温度阈值且电池的最高温度≥第一温度值时,分区控模式为冷却分区控模式,第一干路10a中换热介质的流量大于第二干路10b的中换热介质的流量。也就是说,当判定第一区域的温度与第二区域的温度的差值≥第一温度阈值,则判定需要进行分区控调温,当判定电池的最高温度≥第一温度值,则判定电池需要进行冷却,则控制热管理系统进入冷却分区控模式,且控制第一干路10a中换热介质的流量大于第二干路10b的中换热介质的流量,利用第一干路10a对第一区域优先冷却以更快降低第一区域的温度,实现电池均温性。
需要进行说明的是,上述提到的第一温度值、第一速率差值、第一速率阈值、第一温度阈值均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例如可以根据电池参数设置,其中电池参数可以包括:电池容量、电池的形状(圆柱、方形、长刀片、短刀片等)、电池的材料(磷酸铁锂电池、锂电池等)、电池的形态(液态电池、固态电池、半固态电池等)。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分区控模式包括加热分区控模式,在加热分区控模式,第一干路和第二干路的加热换热量不同。具体而言,当第一区域的温度高于第二区域的温度或者第一区域的温升速率大于第二区域的温升速率,则表示第二区域需要的加热量更大,使得第一干路10a的换热量小于第二干路10b的换热量,可以实现对第二区域的优先冷却,提高第二干路10b对第二区域的升温效果,提高电池的均温性。其中在加热分区控模式中,可以是使得第一干路10a和第二干路10b均通入换热介质且使得换热介质的流量不同以实现加热换热量不同。还可以是使得第一干路10a和第二干路10b中的其中一个通入换热介质且另一个不工作以实现加热换热量不同。当然可以理解的是,上述仅仅是示例性描述,实现第一干路10a和第二干路10b中的加热换热量不同的方式不限于此。
进一步地,在加热分区控模式,当第一区域的温度大于第二区域的温度,第二干路的换热介质的流量大于第一干路的换热介质的流量。从而通过使得第二干路的流量更多,可以使得第二干路对第二区域的换热量更大,提高第二干路10b对第二区域的升温效果,提高电池的均温性。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当第一区域的温升速率大于第二区域的温升速率且电池的最低温度≤第二温度值时,分区控模式为加热分区控模式,第二干路10b中换热介质的流量大于第一干路10a的中换热介质的流量。具体而言,当判定第一区域的温升速率大于第二区域的温升速率,则表示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存在温差,为了实现电池的均温性,可以使得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需要的换热量不同,因此需要进入分区控模式。且同时判定电池的最低温度≤第二温度值,则表示此时电池的温度较低需要对电池进行加热,则控制热管理系统进入到加热分区控模式,且控制第二干路10b中换热介质的流量大于第一干路10a的中换热介质的流量,以利用第二干路10b对第二区域进行优先加热以更快升高第二区域的温度,实现电池均温性。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当第一区域的温升速率与第二区域的温升速率的差值大于第二速率差值且电池的最低温度≤第二温度值时,分区控模式为加热分区控模式,第二干路10b中换热介质的流量大于第一干路10a的中换热介质的流量。具体而言,当判定当第一区域的温升速率与第二区域的温升速率的差值大于第一速率差值,则表示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存在温差,为了实现电池的均温性,可以使得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需要的换热量不同,因此需要进入分区控模式。且同时判定电池的最低温度≤第二温度值,则表示此时电池的温度较低需要对电池进行加热,则控制热管理系统进入到加热分区控模式,且控制第二干路10b中换热介质的流量大于第一干路10a的中换热介质的流量,以利用第二干路10b对第二区域进行优先加热以更快升高第二区域的温度,实现电池均温性。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当第一区域的温升速率大于第二速率阈值且电池的最低温度≤第二温度值时,分区控模式为加热分区控模式,第二干路10b中换热介质的流量大于第一干路10a的中换热介质的流量。具体而言,当判定第一区域的温升速率大于第一速率阈值时,则表示第一区域的温度较高,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之间存在温度差,为了实现电池的均温性,可以使得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需要的换热量不同,因此需要进入分区控模式。且同时判定电池的最低温度低于第二温度值,则表示此时电池的温度较低需要对电池进行加热,则控制热管理系统进入到加热分区控模式且控制第二干路10b中换热介质的流量大于第一干路10a的中换热介质的流量,以利用第二干路10b对第二区域进行优先加热以更快升高第二区域的温度,实现电池均温性。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当第一区域的温度大于第二区域的温度且电池的最低温度≤第二温度值时,分区控模式为加热分区控模式,第二干路10b中换热介质的流量大于第一干路10a的中换热介质的流量。具体而言,当判定第一区域的温度大于第二区域的温度,则表示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之间存在温度差,为了实现电池的均温性,可以使得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需要的换热量不同,因此需要进入分区控模式。且同时判定电池的最低温度≤第二温度值,则表示此时电池的温度较低需要对电池进行加热,则控制热管理系统进入到加热分区控模式且控制第二干路10b中换热介质的流量大于第一干路10a的中换热介质的流量,以利用第二干路10b对第二区域进行优先加热以更快升高第二区域的温度,实现电池均温性。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当第一区域的温度与第二区域的温度的差值≥第二温度阈值且电池的最低温度≤第二温度值时,分区控模式为加热分区控模式,第二干路10b中换热介质的流量大于第一干路10a的中换热介质的流量。具体而言,当判定第一区域的温度与第二区域的温度的差值≥第二温度阈值时,则表示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之间存在较大的温度差,为了实现电池的均温性,可以使得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需要的换热量不同,因此需要进入分区控模式。且同时判定电池的最低温度≤第二温度值,则表示此时电池的温度较低需要对电池进行加热,则控制热管理系统进入到加热分区控模式且控制第二干路10b中换热介质的流量大于第一干路10a的中换热介质的流量,以利用第二干路10b对第二区域进行优先加热以更快升高第二区域的温度,实现电池均温性。
需要进行说明的是,上述提到的第二温度值、第二速率差值、第二速率阈值、第二温度阈值均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例如可以根据电池参数设置,其中电池参数可以包括:电池容量、电池的形状(圆柱、方形、长刀片、短刀片等)、电池的材料(磷酸铁锂电池、锂电池等)、电池的形态(液态电池、固态电池、半固态电池等)。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当电池的最低温度≤10℃,则控制第一干路和第二干路中的至少一个与电池进行加热。当电池的最低温度≥12℃,则退出加热。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当判定电池的最高温度≥38℃时,则控制第一干路和第二干路中的至少一个与电池进行冷却。当判定电池的最高温度≤34℃,则退出冷却。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区域的温升速率≥2.5℃/min,第二区域的温度速率<2.5℃/min或第二区域的温度速率<1.5℃/min或,则表示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温升速率不同。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当判定第一区域的温升速率≥2.5℃/min或TH-TL=T0,T0≥10℃,则开启分区控模式。当判定第一区域的温升速率<1℃/min或T0<10℃,则退出分区控模式,TH为电池最高温度,TL为电池最低温度。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当判定第一区域的温升速率≥2.5℃/min,且电池最低温度>10℃,则控制进入冷却分区控模式,控制对第一区域优先冷却,控制第一干路的换热量大于第二干路的换热量。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当判定T0≥10℃,且电池最低温度>10℃,则控制进入冷却分区控模式,控制对第一区域优先冷却,控制第一干路的换热量大于第二干路的换热量。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当判定第一区域的温升速率≥2.5℃/min,且电池最低温度<10℃,则控制进入加热分区控模式,控制对第二区域优先加热,控制第二干路的换热量大于第一干路的换热量。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当判定T0≥10℃,且电池最低温度<10℃,则控制进入加热分区控,控制对第二区域优先加热,控制第二干路的换热量大于第一干路的换热量。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当判定电池最高温度≥40℃且TH-TL=T0,T0≥10℃,则开启分区控模式。当判定电池最高温度<40℃且TH-TL=T0,T0<10℃,则退出分区控模式。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当判定电池最高温度≥40℃且TH-TL=T0,T0≥10℃,且电池最低温度>10℃,则控制进入冷却分区控模式,控制对第一区域优先冷却,控制第一干路的换热量大于第二干路的换热量。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当判定电池最高温度≤-10℃且TH-TL=T0,T0≥10℃,且电池最低温度<10℃,则控制进入加热分区控模式,控制对第二区域优先加热,控制第二干路的换热量大于第一干路的换热量。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热管理系统100还包括压缩机11和车外冷凝器130,压缩机11的排气口与车外冷凝器130的第一端连接,车外冷凝器130的第二端通过第一干路10a与压缩机11的进气口连接,车外冷凝器130的第二端通过第二干路10b与压缩机11的进气口连接。压缩机11的排气口通过第一干路10a与压缩机11的进气口连接,压缩机11的排气口通过第二干路10b与压缩机11的进气口连接。从而利用第一干路10a和第二干路10b实现对电池的直冷直热。
具体而言,当需要对电池300的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中的至少一个进行冷却时,从压缩机11的排气口排出的冷媒流经车外冷凝器130后流向第一干路10a和第二干路10b中的至少一个以对电池300进行冷却,即此时电池热管理子系统相当于蒸发器的作用,冷媒在第一干路10a和第二干路10b中的至少一个蒸发吸热。
当需要对电池300的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中的至少一个进行加热时,从压缩机11的排出口排出的冷媒流向第一干路10a和第二干路10b中的至少一个后(即此时电池热管理子系统起到冷凝器的作用,冷媒在第一干路10a和第二干路10b中的至少一个冷凝散热),最后冷媒流回排气口,从而实现对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中的至少一个加热的目的。需要进行说明的是,在冷媒循环过程中,冷媒还需要经过节流元件的节流降压等均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知,这里就不进行详细描述。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干路10a设有第一换热单元21和第一电子膨胀阀61,第一电子膨胀阀61设于第一换热单元21的第一端,调整第一电子膨胀阀61的开度以调整第一干路10a的换热参数。
第二干路10b设有第二换热单元22和第二电子膨胀阀62,第二电子膨胀阀62设于第二换热单元22的第一端,调整第二电子膨胀阀62的开度以调整第二干路的换热参数。从而便于通过第一电子膨胀阀61和第二电子膨胀阀62可以调整进入到第一干路10a和第二干路10b中的冷媒流量和/或冷媒温度,实现调整换热参数的目的。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干路10a还包括第三电子膨胀阀65,第三电子膨胀阀位于所述第一换热单元21的第二端,调整第三电子膨胀阀65的开度以调整所述第一干路的换热参数;
第二干路10b还包括第四电子膨胀阀66,第四电子膨胀阀66位于第二换热单元22的第二端,调整所述第四电子膨胀阀66的开度以调整所述第二干路的换热参数。具体而言,可以通过调整第三电子膨胀阀65和第四电子膨胀阀66的开度可以调整第一干路和第二干路中的冷媒流量和/或冷媒温度,从而实现调整换热参数的目的。
进一步地,第一电子膨胀阀61位于第一换热单元21和车外冷凝器130之间,第二电子膨胀阀62位于第二换热单元22和车外冷凝器130之间,需要对电池300冷却时,从车外冷凝器130流出的冷媒依次流经第一电子膨胀阀61、第一换热单元21和第三电子膨胀阀65,从车外冷凝器130流出的冷媒依次流经第二电子膨胀阀62、第二换热单元22和第四电子膨胀阀66。从而通过设置第一电子膨胀阀61、第三电子膨胀阀65、第二电子膨胀阀62和第四电子膨胀阀66,从而可以实现第一干路10a和第二干路10b的独立调节,例如可以通过第一电子膨胀阀61和第三电子膨胀阀65调节第一换热单元21的冷媒流量和/或冷媒温度,可以通过第二电子膨胀阀62和第四电子膨胀阀66调节第二换热单元22的冷媒流量和/或冷媒温度,从而实现对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温度的独立调节,实现分区控的目的。
进一步地,第一电子膨胀阀61、第三电子膨胀阀65、第二电子膨胀阀62和第四电子膨胀阀66中的至少一个的开度不同以使得第一干路10a和第二干路10b的换热量不同。具体而言,当第一区域的温度高度第二区域;或者第一区域的温升速率大于第二区域的温升速率时,在冷却时通过使得第一干路10a的换热量大于第二干路10b的换热量,从而可以实现对第一区域的优先降温,从而实现电池300的均温性。在加热时使得第一干路10a的换热量小于第二干路10b的换热量,从而实现对第二区域的优先加热。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区域的温度高于第二区域的温度且温度差大于或等于第一阈值、收到冷却指令时,根据第一换热单元21的第二端的过热度△TA调整第一电子膨胀阀61的开度,每隔设定时间减小第二电子膨胀阀62的开度。需要进行说明的是,冷却指令可以是用户发出的操作指令、或者是系统检测到需要对电池300进行冷却而发出的指令,例如是检测到电池300的最高温度大于第一设定温度。
具体而言,根据第一换热单元21的第二端的过热度△TA调整第一电子膨胀阀61的开度,可以保证第一换热单元21内的冷媒的流量和/或温度满足对第一区域的降温需求,通过每隔设定时间减小第二电子膨胀阀62的开度,可以减小第二换热单元22的冷媒量,避免对第二区域的过渡降温,进而可以实现第一干路10a和第二干路10b的换热量不同,从而实现电池300的均温性。
进一步地,当△TA<△TC时,减小第一电子膨胀阀61的开度;当△TA>△TD时,增加第一电子膨胀阀61的开度;当△TD≤△TA≤△TC时,第一电子膨胀阀61维持当前开度。从而可以保证第一换热单元21内的冷媒的流量和/或温度满足对第一区域的降温效果,还可以避免对第一区域过渡降温。需要进行说明的是,△TC、△TD的数值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限定。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每隔设定时间减小第二电子膨胀阀62的开度,直至检测到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温度差小于第一阈值,第二电子膨胀阀62恢复根据据第二换热单元22的第二端的过热度△TB调节其开度。
具体地,当△TB<△TC2时,减小第二电子膨胀阀62的开度;当△TB>△TD2时,增加第二电子膨胀阀62的开度;当△TD2≤△TB≤△TC2时,第二电子膨胀阀62维持当前开度。需要进行说明的是,△TC2、△TD2的数值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限定。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三电子膨胀阀65和第一换热单元21之间设有第一传感器31,在第一电子膨胀阀61和第一换热单元21之间设有第二传感器32,在第四电子膨胀阀66和第二换热单元22之间设有第三传感器33,在第二电子膨胀阀62和第二换热单元22之间设有第四传感器34,从而可以通过第一传感器31检测到的压力/温度计算出第一干路10a的第二端的过热度,可以通过第三传感器33检测出来的压力/温度计算出第二干路10b的第二端的过热度。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区域的温度高于第二区域的温度且温度差大于或等于第一阈值、收到冷却指令时,第三电子膨胀阀65和第四电子膨胀阀66的开度最大,从而减小第一干路10a和第二干路10b的流阻,保证冷却效果。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区域的温度高于第二区域的温度且温度差小于第一阈值、收到冷却指令时,根据第一换热单元21的第二端的过热度△TA调整第一电子膨胀阀61的开度,根据第二换热单元22的第二端的过热度△TB调整第二电子膨胀阀62的开度,第三电子膨胀阀65和第四电子膨胀阀66的开度最大。从而可以保证冷却效果。
其中当△TA<△TC1时,减小第一电子膨胀阀61的开度;当△TA>△TD1时,增加第一电子膨胀阀61的开度;当△TD1≤△TA≤△TC1时,第一电子膨胀阀61维持当前开度。需要进行说明的是,△TC1、△TD1的数值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限定。
当△TB<△TC2时,减小第二电子膨胀阀62的开度;当△TB>△TD2时,增加第二电子膨胀阀62的开度;当△TD2≤△TB≤△TC2时,第二电子膨胀阀62维持当前开度。需要进行说明的是,△TC2、△TD2的数值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限定。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区域的温度高于第二区域的温度且温度差大于或第二阈值、收到加热指令时,第四电子膨胀阀66的开度最大,每隔设定时间减小第三电子膨胀阀65的开度。从而可以使得第二干路10b与第一干路10a的换热量不同,使得第二干路10b内的冷媒温度高于第一干路10a内的冷媒温度和/或使得第二干路10b内的冷媒流量大于第一干路10a内的冷媒流量,实现对第二区域优先加热,从而实现电池300的均温性。
进一步地,在每隔设定时间减小第三电子膨胀阀65的开度后,直至温差小于第二阈值后,停止减小第三电子膨胀阀65的开度。
需要进行说明的是,加热指令可以是用户发出的操作指令、或者是系统检测到需要对电池300进行加热而发出的指令,例如是检测到电池300的最低温度大于第二设定温度。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区域的温度高于第二区域的温度且温度差大于或等于第二阈值、收到加热指令时,根据第一换热单元21的第一端的过冷度△T1调整第一电子膨胀阀61的开度,根据第二换热单元22的第一端的过冷度△T2调整第二电子膨胀阀62的开度。从而可以实时调整第一换热单元21和第二换热单元22的换热量,保证电池300的均温性。
进一步地,当△T1<△T3时,减小第一电子膨胀阀61的开度;当△TA>△T4时,增加第一电子膨胀阀61的开度;当△T4≤△TA≤△T3时,第一电子膨胀阀61维持当前开度;
当△T2<△T5时,减小第二电子膨胀阀62的开度;当△T2>△T6时,增加第二电子膨胀阀62的开度;当△T6≤△T2≤△T5时,第二电子膨胀阀62维持当前开度。从而可以进一步保证电池300的均温性。需要进行说明的是,T3、T4、T5、T6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当第一区域的温度高于第二区域的温度且温度差小于第二阈值时、且收到加热指令时,第三电子膨胀阀65和第四电子膨胀阀66的开度最大,根据第一换热单元21的第一端的过冷度△T1调整第一电子膨胀阀61的开度,根据第二换热单元22的第一端的过冷度△T2调整第二电子膨胀阀62的开度。从而可以实时调整第一换热单元21和第二换热单元22的换热量,保证电池300的均温性。
进一步地,当△T1<△T7时,减小第一电子膨胀阀61的开度;当△TA>△T8时,增加第一电子膨胀阀61的开度;当△T8≤△TA≤△T7时,第一电子膨胀阀61维持当前开度;
当△T2<△T9时,减小第二电子膨胀阀62的开度;当△T2>△T10时,增加第二电子膨胀阀62的开度;当△T10≤△T2≤△T9时,第二电子膨胀阀62维持当前开度。从而可以进一步保证电池300的均温性。需要进行说明的是,T7、T8、T9、T10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
进一步地,根据第一传感器31检测的压力和第二传感器32检测的温度计算第一干路10a的过冷度△T1。根据第三传感器33检测的压力和第四传感器34检测的温度计算第二干路10b的过冷度△T2,从而可以获得实时过冷度。
下面参考图1-图2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热管理系统100。
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热管理系统100,包括电池换热模组和控制器,电池换热模组包括:第一干路10a和第二干路10b,第一干路10a中设置有第一换热单元21,第二干路10b中设置有第二换热单元22,第一换热单元21和第二换热单元22用于与电池换热。
本发明的热管理系统100用于车辆,其中,车辆可以是燃油汽车、或燃气汽车、或新能源汽车、或轨道车辆,新能源汽车可以是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或增程式汽车等。热管理系统100中的电池换热模组适于与车辆的电池换热。电池可以用于车辆的供电,例如,电池可以作为车辆的操作电源,或者电池可以作为车辆的驱动电源,以代替或部分地代替燃油或天然气等为车辆提供驱动动力,或者电池可以用于为车辆的某些部件比如马达等供电,使得电池可以用于车辆的启动、导航和行驶等中的至少一个的工作用电需求。
第一换热单元21和第二换热单元22可与电池换热,以调节电池的温度,以便于电池具有合适的工作温度,从而保证电池的工作稳定、可靠。比如,在冬天环境温度较低时,可对电池进行加热,提升电池的启动速度。还比如,在夏天环境温度过高,或者电池工作温度较高时,可对电池进行降温,提升电池工作安全性,延长电池的工作寿命。
本发明热管理系统100还包括控制器,控制器被配置为根据电池的温度,控制第一干路10a和第二干路10b中的至少一个换热。而第一换热单元21设置在第一干路10a中,第二换热单元22设置在第二干路10b中,因此控制器可控制第一换热单元21和第二换热单元22中的一个与电池换热。第一干路10a和第二干路10b中流通的工质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工质可以是水,也可以是除水以外的其他液态工质,还可以是二氧化碳、冷媒等其他可以进行相态变化的介质。例如:第一干路10a流通的是液态工质,第二干路10b中流通的可以进行相态变化的介质。例如:第一干路10a可以与高压冷却系统连接或者发动机冷却系统,流通高压冷却系统或者发动机冷却系统中的冷却液,第二干路10b与空调系统连接,流通空调系统中进行相态变化的介质。
控制器可控制第一换热单元21与电池换热,控制器还可控制第二换热单元22与电池换热,控制器还可控制第一换热单元21和第二换热单元22均与电池换热,可根据电池的实际需要进行选择。
例如:请参阅图5,图5为本发明的电池包的一实施方式示意图,电池包包括电池、第一换热单元21和第二换热单元22,电池设置于第一换热单元21和第二换热单元22之间。第一换热单元21设置于电池的一侧(上方),第二换热单元22设置电池另一侧(下方),第一换热单元为电池上盖,第二换热单元为电池的底板。当电池需要很大的换热量时,可以让第一干路10a和第二干路10b同时换热,当电池需要的换热量较小时,可以让第一干路10a和第二干路10b中的一个换热。第一换热单元21设置于电池的一侧,第二换热单元22设置于电池的另一侧,当电池的一侧的发热量高于电池的正产工作温度时,控制器控制与该侧对应的换热单元对电池进行冷却。
当电池需要很大的换热量时,可以让第一干路10a和第二干路10b同时换热,当电池需要的换热量较小时,可以让第一干路10a和第二干路10b中的一个换热。第一换热单元21设置于电池的一侧,第二换热单元22设置于电池的另一侧,当电池的一侧的发热量高于电池的正产工作温度时,控制器控制与该侧对应的换热单元对电池进行冷却。
第一换热单元21和第二换热单元22为相互独立的组件,可相互独立工作,第一干路和第二干路具备不同的换热模式。第一换热单元21和第二换热单元22设置于电池的不同区域时,第一换热单元21和第二换热单元22的换热效果可以是相反地,比如第一换热单元21对电池加热,同时第二换热单元22对电池降温,以使电池的温度均匀。电池换热模组热管理模式包括:第一干路和第二干路同时加热或者同时冷却、第一干路和第二干路中的一个加热一个冷却,根据电池不同区域温度,适配不同的热管理模式,以使电池的温度均匀。
例如:请参阅图3和图4,图3为本发明的电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的电芯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示意图。电池包括多个电芯,多个电芯在电池中排布,电芯301的两端设置有电极也可以是电芯301的一端设置有电极,电芯301在工作时,电极会产生大量的热量,电极附近的区域为电极发热区域,远离电极的区域为非电极发热区。通常情况下,电池10在工作时,电极会产生大量的热量,使电极附近的区域的温度高压远电极区域的温度。在电池的一侧或者两侧,电极发热温度区域301b均对应设置第一换热单元21,第二换热单元22设置于电池的非电极发热温度区域301a。当电极发热温度区域301b温度高于电池的工作温度时,第一换热单元21对电极发热温度区域301b进行冷却。当电池的非电极发热温度区域301a温度低于电池的工作温度时,第二换热单元22对电池的非电极发热温度区域301a进行加热。
例如,在一种工况下,第一换热单元21或者第二换热单元22单独与电池换热的效率可以低于第一换热单元21和第二换热单元22共同与电池换热的效率。并且第一换热单元和第二换热单元对电池的换热效率也可能是不同的。因此通过设置控制器可使第一换热单元21或第二换热单元22,或者第一换热单元21与第二换热单元22组合与电池进行换热,电池换热模组以不同的效率与电池进行换热。根据电池的温度,使电池换热模组以合适的效率与电池换热,可降低热管理系统100的能耗,提升热管理系统100的功能性。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热管理系统100,通过设置第一换热单元21和第二换热单元22,并且设置控制器控制第一换热单元21和第二换热单元22中的至少一个与电池换热,电池换热模组以不同的效率或者不同热管理模式与电池进行换热。控制器根据电池的温度,使电池换热模组以合适的效率或者不同热管理模式与电池换热,可降低热管理系统100的能耗,提升热管理系统100的功能性。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干路10a和第二干路10b中均循环流动有工质,工质适于在第一换热单元21和第二换热单元22处与电池换热,从而对电池加热或制冷。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热管理系统100还包括空调循环回路101,空调循环回路101包括加热支路,第一干路10a与加热支路并联,第二干路10b与加热支路并联,控制器用于控制加热支路、第一干路10a和第二干路10b中的至少一个换热。
热管理系统100还包括空调循环回路101,空调循环回路101适于对乘员舱进行换热。比如,在冬天环境温度较低时,空调循环回路101可对乘员舱进行加热,在夏天环境温度过高时,空调循环回路101可对乘员舱进行降温,提升用户使用舒适性。可选地,工质在空调循环回路101中循环流动,工质在加热制支路进行热交换,以适于对乘员舱加热或制冷。
空调循环回路101的加热支路用于与乘员舱换热,以加热乘员舱。加热支路与第一干路10a和第二干路10b均并联,加热支路、第一干路10a和第二干路10b均相互独立工作,对乘员舱加热与对电池换热相互之间不冲突。
控制器可控制加热支路单独换热,控制器可控制第一干路10a上的第一换热单元21单独换热,控制器还可控制第二干路10b上的第二换热单元22单独换热。而控制器还可控制加热支路、第一干路10a和第二干路10b相互配合共同加热。而控制器还可控制加热支路、第一干路10a和第二干路10b同时换热,控制器可控制加热支路对乘员舱制热的同时,控制电池换热模组对电池制热,控制器还可控制加热支路对乘员舱制热的同时,控制电池换热模组对电池制冷。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循环回路101包括:冷却支路,第一干路10a与冷却支路并联,第二干路10b与冷却支路并联,控制器用于控制冷却支路、第一干路10a和第二干路10b中的至少一个换热。
空调循环回路101的冷却支路用于与乘员舱换热,以制冷乘员舱。冷却支路与第一干路10a和第二干路10b均并联,冷却支路、第一干路10a和第二干路10b均相互独立工作,对乘员舱制冷与对电池换热相互之间不冲突。
控制器可控制加热支路单独换热,控制器可控制第一干路10a上的第一换热单元21单独换热,控制器还可控制第二干路10b上的第二换热单元22单独换热。而控制器还可控制加热支路、第一干路10a和第二干路10b同时换热,控制器可控制加热支路对乘员舱制冷的同时,控制电池换热模组对电池制热,控制器还可控制加热支路对乘员舱制冷的同时,控制电池换热模组对电池制冷。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循环回路101包括:冷却支路和加热支路,第一干路10a与冷却支路并联,第二干路10b与冷却支路并联,第一干路10a与加热支路并联,第二干路10b与加热支路并联。控制器用于控制热支路、冷却支路、第一干路10a和第二干路10b中的至少一个换热。
热管理系统100还包括空调循环回路101,空调循环回路101适于对乘员舱进行换热。比如,在冬天环境温度较低时,空调循环回路101可对乘员舱进行加热,在夏天环境温度过高时,空调循环回路101可对乘员舱进行降温,提升用户使用舒适性。空调循环回路101包括:冷却支路和加热支路,空调循环回路101的冷却支路用于与乘员舱换热,以制冷乘员舱,空调循环回路101的加热支路用于与乘员舱换热,以加热乘员舱。可选地,工质在空调循环回路101中循环流动,即在加热制冷和冷却支路内循环流动,以适于对乘员舱加热或制冷。
冷却支路与第一干路10a和第二干路10b均并联,同时加热支路与第一干路10a和第二干路10b均并联,因此冷却支路、加热支路、第一干路10a和第二干路10b均相互独立工作,对乘员舱换热与对电池换热相互之间不冲突。
控制器可控制加热支路单独换热,控制器可控制冷却支路单独换热,控制器可控制第一干路10a上的第一换热单元21单独换热,控制器还可控制第二干路10b上的第二换热单元22单独换热。
而控制器还可控制冷却支路、加热支路、第一干路10a和第二干路10b任意组合同时换热。控制器可控制冷却支路对乘员舱制冷的同时,控制电池换热模组对电池制热,控制器还可控制冷却支路对乘员舱制冷的同时,控制电池换热模组对电池制冷。控制器可控制加热支路对乘员舱制热的同时,控制电池换热模组对电池制热,控制器还可控制加热支路对乘员舱制热的同时,控制电池换热模组对电池制冷。控制器可控制冷却支路对乘员舱制冷的同时,控制加热支路对乘员舱加热。乘员舱还可在控制冷却支路对乘员舱制冷、控制加热支路对乘员舱加热的同时,控制电池单元对电池换热。
空调循环回路101的加热支路和加热支路分别与第一干路10a和第二干路10b并联,相互之间独立工作,通过设置控制阀即可控制热管理系统100实现不同的功能,并给不同功能可同步进行,热管理系统100的功能性较强,提升热管理系统100的工作效率。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热管理系统100还包括:存储装置,存储装置连接在压缩机11的排气口与压缩机11的进气口之间。
压缩机11工作时,工质从压缩机11的进气口流入,低温低压的气态工质被压缩机11压缩后变成高温高压的气态工质,并从压缩机11的排气口流出,工质可在进行热交换后再次流回压缩机11,完成一次循环。
存储装置连接在压缩机11的排气口和压缩机11的进气口之间,存储器构造为可存储工质且将存储的工质排出。可以理解的是,工质热交换进行制热时,工质热交换进行制冷时,工质的相态不一样,而在相同质量下,气态工质的体积大于液态工质的体积,导致加热时的工质需求量与冷却时的工质需求量不一样。通过设置存储器可将工质存储并且可将存储的工质排出,可根据电池的温度对工质量进行补充或者减少。
可以理解的是,液态工质更便于存储,因此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存储器构造为工质可在存储器放热液化,并且存储器可存储液态工质。存储器连接在压缩机11的排气口与压缩机11的进气口之间,存储器可将从压缩机11的排气口流出的工质液化后存储在存储器内部。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器根据电池的温度控制存储装置对第一干路10a或/和第二干路10b补工质,控制器可根据电池的温度控制存储装置对第一干路10a或/和第二干路10b补充或减少工质。
工质对电池进行加热时,与对电池进行冷却时,工质的相态不一样,而在相同质量下,气态工质的体积大于液态工质的体积,导致对电池进行加热时的工质需求量高于对电池进行冷却时的工质需求量。在电池换热模组对电池制热时,控制器控制存储器放出存储的工质,补充到第一干路10a或/和第二干路10b中,满足对电池进行加热时的工质需求量;在电池换热模组对电池制冷时,存储器存储流经的工质,降低第一干路10a或/和第二干路10b中的工质量,满足对电池进行制冷时的工质需求量。
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存储器构造为储液干燥器,储液干燥器被构造成可存储液态工质且将存储的液态工质排出。储液干燥器还可过滤掉工质中的水分和杂质,避免损坏或堵塞工质管路,延长工质管路的使用寿命,使工质顺畅流动。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循环回路101包括:压缩机11、第一换热器12和第二换热器13,压缩机11包括进气口和排气口,压缩机11的排气口、第一换热器12、第二换热器13和压缩机11的进气口依次连接。
在空调循环回路101工作时,工质从压缩机11的进气口流入,低温低压的气态工质被压缩机11压缩后变成高温高压的气态工质,并从压缩机11的排气口流出。第一换热器12的第一端口与压缩机11的排气口连接,第一换热器12的第二端口与第二换热器13连接,第二换热器13与压缩机11的进气口连接。因此工质从压缩机11流出后流经第一换热器12后,再流经第二换热器13,并且在经过其他热交换后,最后回到压缩机11,形成工质回路,完成一次循环。
加热支路包括第一换热器12,第一干路10a与第一换热器12并联,第二干路10b与第一换热器12并联,控制器用于控制压缩机11的排气口与第一换热器12、第一干路10a和第二干路10b中的至少一个连通,以实现第一换热器12、第一干路10a和第二干路10b中的至少一个换热。
加热支路与第一干路10a并联,加热支路与第二干路10b并联,在加热支路上的第一换热器12和在第一干路10a上的第一换热单元21,以及在第二干路10b上的第二换热单元22均相互并联,第一换热器12、第一换热单元21和第二换热单元22相互独立工作。
压缩机11的排气口可选择地与加热支路、第一干路10a和第二干路10b中的至少一个连接,而从压缩机11的排气口流出的工质为高温高压的气态工质,因此压缩机11的排气口与加热支路、第一干路10a和第二干路10b中的一个连接时,加热支路、第一干路10a和第二干路10b制热。
控制器可控制压缩机11的排气口与加热支路连通,以实现第一换热器12换热。控制器还可控制压缩机11的排气口与第一干路10a连通,以控制第一换热单元21换热。控制器还可控制压缩机11的排气口与第二干路10b连通,以控制第二换热单元22换热。而控制器还可控制压缩机11的排气口与加热支路、第一干路10a和第二干路10b中的任意几个同时连通,以控制第一换热器12、第一换热单元21或第二换热单元22同时换热。可选地,控制器可控制第一换热器12对乘员舱制热的同时,控制电池换热模组对电池制热。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循环回路101包括:压缩机11、第二换热器13和第三换热器14,所述压缩机11包括进气口和排气口,所述压缩机11的排气口、第二换热器13、第三换热器14和压缩机11的进气口依次连接。
冷却支路包括第三换热器14,第一干路10a与第三换热器14并联,第二干路10b与第三换热器14并联,控制器用于控制第二换热器13与第三换热器14、第一干路10a和第二干路10b中的至少一个连通,以实现所述第三换热器14、第一干路10a和第二干路10b中的至少一个换热
在空调循环回路101工作时,工质从压缩机11的进气口流入,低温低压的气态工质被压缩机11压缩后变成高温高压的气态工质,并从压缩机11的排气口流出。第二换热器13的第一端口与压缩机11的排气口连接,第二换热器13的第二端口与第三换热器14连接,第三换热器14与压缩机11的进气口连接。因此工质从压缩机11流出后流经第二换热器13后,再流经第三换热器14,工质在第二换热器13中放热液化,随后经过节流降压后进入到第三换热器14吸热汽化,从而在第三换热器14制冷。气态工质最后回到压缩机11,形成工质回路,完成一次循环。
冷却支路与第一干路10a并联,冷却支路与第二干路10b并联,在冷却支路上的第三换热器14和在第一干路10a上的第一换热单元21,以及在第二干路10b上的第二换热单元22均相互并联,第三换热器14、第一换热单元21和第二换热单元22相互独立工作。
控制器可控制第二换热器13与冷却支路连通,以实现第三换热器14换热。控制器还可控制第二换热器13与第一干路10a连通,以控制第一换热单元21换热。控制器还可控制第二换热器13与第二干路10b连通,以控制第二换热单元22换热。而控制器还可控制第二换热器13与冷却支路、第一干路10a和第二干路10b中的任意几个同时连通,以控制第三换热器14、第一换热单元21或第二换热单元22同时换热。可选地,控制器可控制第三换热器14对乘员舱制冷的同时,控制电池换热模组对电池制冷。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热泵空调循环回路101包括:压缩机11、第一换热器12和第二换热器13和第三换热器14,压缩机11包括进气口和排气口,压缩机11的排气口、第一换热器12、第二换热器13、第三换热器14和压缩机11的进气口依次连接。
在空调循环回路101工作时,工质从压缩机11的进气口流入,低温低压的气态工质被压缩机11压缩后变成高温高压的气态工质,并从压缩机11的排气口流出。第一换热器12的第一端口与压缩机11的排气口连接,第一换热器12的第二端口与第二换热器13的第一端口连接,第二换热器13的第二端口与第三换热器14的第一端口连接,第三换热器14的第二端口与压缩机11的进气口连接。因此工质从压缩机11流出后流经第一换热器12后,再流经第二换热器13,接着流经第三换热器14,最后回到压缩机11,形成工质回路,完成一次循环。工质在第一换热器12、第二换热器13和第三换热器14中的至少一个换热,再形成气态工质回到压缩机11的进气口。
加热支路包括第一换热器12,冷却支路包括第三换热器14,第一干路10a与第一换热器12并联,第二干路10b与第一换热器12并联,第一干路10a与第三换热器14并联,第二干路10b与第三换热器14并联。第二换热器13可位于加热支路,第二换热器13也可位于冷却支路,第二换热器13还可仅作为管路供工质通过,工质在第二换热器13即不吸热也不放热,可供实际需要进行选择。
加热支路与第一干路10a并联,加热支路与第二干路10b并联,在加热支路上的第一换热器12和在第一干路10a上的第一换热单元21,以及在第二干路10b上的第二换热单元22均相互并联,第一换热器12、第一换热单元21和第二换热单元22相互独立工作。冷却支路与第一干路10a并联,冷却支路与第二干路10b并联,在冷却支路上的第三换热器14和在第一干路10a上的第一换热单元21,以及在第二干路10b上的第二换热单元22均相互并联,第三换热器14、第一换热单元21和第二换热单元22相互独立工作。
由于加热支路与第一干路10a并联,加热支路与第二干路10b并联,因此压缩机11的排气口可选择地与加热支路、第一干路10a和第二干路10b中的至少一个连接,加热支路、第一干路10a和第二干路10b中的至少一个换热。具体地,从压缩机11的排气口流出的工质为高温高压的气态工质,因此压缩机11的排气口与加热支路、第一干路10a和第二干路10b中的一个连接时,加热支路、第一干路10a和第二干路10b中的至少一个制热。
由于冷却支路与第一干路10a并联,冷却支路与第二干路10b并联,因此压缩机11的进气口可选择地与冷却支路、第一干路10a和第二干路10b中的至少一个连接,同理地,连接在第三换热器14的另一侧的第二换热器13也可选择地与加热支路、第一干路10a和第二干路10b中的至少一个连通,冷却制冷、第一干路10a和第二干路10b中的至少一个换热。可选地,冷却制冷、第一干路10a和第二干路10b中的至少一个制冷。
控制器用于控制压缩机11的排气口与第一换热器12、第一干路10a和第二干路10b中的至少一个连通,以实现第一换热器12、第一干路10a和第二干路10b中的至少一个换热。
控制器可控制压缩机11的排气口与加热支路连通,以实现第一换热器12换热。控制器还可控制压缩机11的排气口与第一干路10a连通,以控制第一换热单元21换热。控制器还可控制压缩机11的排气口与第二干路10b连通,以控制第二换热单元22换热。而控制器还可控制压缩机11的排气口与加热支路、第一干路10a和第二干路10b中的任意几个同时连通,以控制第一换热器12、第一换热单元21或第二换热单元22同时换热。可选地,控制器可控制第一换热器12对乘员舱制热的同时,控制电池换热模组对电池制热。
或者,控制器用于控制实施第二换热器13与第一干路10a、第二干路10b和第三换热器14的至少一个连通,以实现第一干路10a、第二干路10b和第三换热器14中的至少一个换热。
控制器可控制第二换热器13与冷却支路连通,以实现第三换热器14换热。控制器还可控制第二换热器13与第一干路10a连通,以控制第一换热单元21换热。控制器还可控制第二换热器13与第二干路10b连通,以控制第二换热单元22换热。而控制器还可控制第二换热器13与加热支路、第一干路10a和第二干路10b中的任意几个同时连通,以控制第三换热器14、第一换热单元21或第二换热单元22同时换热。可选地,控制器可控制第三换热器14对乘员舱制冷的同时,控制电池换热模组对电池制冷。可选地,控制器可控制第一换热器12对乘员舱制冷的同时,控制电池换热模组对电池制热。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换热器12为车内冷凝器120,车内冷凝器120适于对乘员舱内制热。当工质在压缩机11、车内冷凝器120共同形成的工质回路中流动时,从压缩机11的排气口流出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工质在车内冷凝器120处进行热交换,工质放热液化,随后工质经过节流降压、吸热汽化后,最终变为低温低压的气态工质从压缩机11的进气口流入,完成一次循环。车内冷凝器120还可只起到管路作用,工质经由车内冷凝器120流过不产生热交换。
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由压缩机11、车内冷凝器120和第二换热器13共同形成工质回路中,工质从压缩机11的排气口流出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工质在车内冷凝器120处进行热交换,工质放热液化,车内冷凝器120适于对乘员舱制热。
而控制器可控制压缩机11的排气口可选择地与车内冷凝器120、第一换热单元21和第二换热单元22中的至少一个连通。通过设置控制器改变空调循环回路101中工质的流动路径,可实现对乘员舱制热和/或对电池制热。
可以理解的是,空调循环回路101为整体具有多个支路,压缩机11、第一换热器12和第二换热器13共同形成工质回路等均为空调循环回路101的一部分。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换热器13为车外冷凝器130,工质经过车外冷凝器130放热,车外冷凝器130可进行制热,比如在冬天环境温度较低时,车辆的元件需要预热启动,通过车外冷凝器130向元件制热,可提升车辆启动速度。车外冷凝器130还可只起到管路作用,工质经由车外冷凝器130流过不产生热交换。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三换热器14为蒸发器140,蒸发器140适于对乘员舱内制冷。
当工质在压缩机11、蒸发器140共同形成的工质回路中流动时,从压缩机11的排气口流出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工质在管路内先进行热交换,工质放热液化,随后工质经过节流降压进入到蒸发器140,工质在蒸发器140处吸热汽化,对蒸发器140制冷,工质最终变为低温低压的气态工质从压缩机11的进气口流入,完成一次循环。
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由压缩机11、第二换热器13和蒸发器140共同形成工质回路中,工质从压缩机11的排气口流出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工质在第二换热器13处进行热交换,工质放热液化,随后工质经过节流降压进入到蒸发器140,工质在蒸发器140处吸热汽化,适于对乘员舱制冷,随后变为低温低压的气态工质从压缩机11的进气口流入,完成一次循环。
而控制器可控制第二换热器13可选择地与蒸发器140、第一换热单元21和第二换热单元22中的至少一个连通。通过设置控制器改变空调循环回路101中工质的流动路径,可实现对乘员舱制冷和/或对电池制冷。
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由压缩机11、车内冷凝器120、车外冷凝器130和蒸发器140共同形成的工质回路中,工质从压缩机11的排气口流出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工质在车内冷凝器120处进行热交换,工质放热液化,车内冷凝器120适于对乘员舱制热。而车内冷凝器120还可仅作为流道,工质流经车内冷凝器120处不换热。接着工质继续向车外冷凝器130流动,工质可在车外冷凝器130进行热交换,二次放热;工质还可仅是通过车外冷凝器130,在车外冷凝器130处不换热。放热液化后的工质经过节流降压进入到蒸发器140,工质在蒸发器140处吸热汽化,适于对乘员舱制冷,随后变为低温低压的气态工质从压缩机11的进气口流入,完成一次循环。
而控制器可控制压缩机11的排气口可选择地与车内冷凝器120、第一换热单元21和第二换热单元22中的至少一个连通。并且还可控制第二换热器13可选择地与蒸发器140、第一换热单元21和第二换热单元22中的至少一个连通。通过设置控制器改变空调循环回路101中工质的流动路径,以使热管理系统100实现不同工况下的工作,本发明热管理系统100的功能性强。
当控制器控制压缩机11的排气口与车内冷凝器120连通,控制器控制车外冷凝器130与蒸发器140连通,且控制器控制压缩机11的排气口不与第一干路10a和第二干路10b连通时。工质经过车内冷凝器120不换热,工质经过车外冷凝器130放热,工质经过蒸发器140吸热,热管理系统100可实现对乘员舱单独制冷的工况。
当控制器控制压缩机11的排气口与车内冷凝器120连通,控制器控制车外冷凝器130与第一干路10a和第二干路10b连通,且控制器控制压缩机11的排气口不与第一干路10a和第二干路10b连通,车外冷凝器130不与蒸发器140连通时。工质经过车内冷凝器120不换热,工质经过车外冷凝器130放热,工质经过第一换热单元21和/或第二换热单元22吸热,热管理系统100可实现对电池制冷的工况。
当控制器控制压缩机11的排气口与车内冷凝器120连通,控制器控制车外冷凝器130与第一干路10a和第二干路10b连通,车外冷凝器130与蒸发器140连通,且控制器控制压缩机11的排气口不与第一干路10a和第二干路10b连通时。工质经过车内冷凝器120不换热,工质经过车外冷凝器130放热,工质经过第一换热单元21和/或第二换热单元22吸热,工质经过蒸发器140吸热,热管理系统100可实现对乘员舱制冷同时对电池制冷的工况
当控制器控制压缩机11的排气口与车内冷凝器120连通,且控制器控制压缩机11的排气口不与第一干路10a和第二干路10b连通时。工质经过车内冷凝器120放热,热管理系统100可实现对乘员舱制热的工况。
当控制器控制压缩机11的排气口与第一干路10a和第二干路10b连通,且控制器控制压缩机11的排气口不与车内冷凝器120连通时。工质经过第一换热单元21和/或第二换热单元22放热,热管理系统100可实现对电池制热的工况。
当控制器控制压缩机11的排气口与车内冷凝器120连通,且控制器控制压缩机11的排气口与第一干路10a和第二干路10b连通时。工质经过车内冷凝器120放热,同时工质经过第一换热单元21和/或第二换热单元22放热,热管理系统100可实现对乘员舱和电池同时制热的工况。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热管理系统100包括第一排气流道10c,电池换热模组通过第一排气流道10c与进气口相连,流经电池换热模组的工质可经过第一排气流道10c流回进气口。比如在对电池制冷时,工质从排气口流出,经过车外冷凝器130放热后,在电池换热模组处吸热,然后经过第一排气流道10c流回进气口。
热管理系统100还包括与排气口相连的第二排气流道10d,第二排气流道10d连接至第一排气流道10c,因此电池换热模组也就通过第二排气流道10d与排气口相连,工质可经由第二排气流道10d流向电池换热模组。比如在对电池制热时,工质从排气口流出,经过第二换热流道流向电池换热模组,在电池换热模组处放热。
热管理系统100还包括将排气口与车内冷凝器120连通的第三排气流道10e,工质可经由第三排气流道10e流向车外冷凝器130,在车内冷凝器120处放热。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器包括多个控制阀组,控制阀组动作以使排气口与车内冷凝器120和电池换热模组中的至少一个连通,以使得排气口的工质流向车内冷凝器120或电池换热模组。通过设置控制阀组可控制工质的流向,以控制热管理系统100的工作。
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控制阀组包括第一通断阀51、第二通断阀52和第三通断阀53,第一通断阀51串联至第二排气流道10d,第三通断阀53连接至车外冷凝器130和排气口之间,即第三通断阀53串联至第三排气流道10e。第二通断阀52串联至第一排气流道10c,第二通断阀52关闭时阻止第二排气流道10d的工质流向回气口。
第一通断阀51可控制第二排气流道10d的通断,以控制工质从排气口是否流向电池换热模组,第一通断阀51关闭时阻止工质流向电池换热模组。第三通断阀53可控制第三流道的通断,以控制工质从排气口是否流向车外冷凝器130,第三通断阀53关闭时阻止工质流向车外冷凝器130。
第一排气流道10c与回气口相连,第二排气流道10d与排气口相连,第二排气流道10d连接至第一排气流道10c,在第一通断阀51控制第二排气流道10d流通时,从排气口流出的工质会从第二排气流道10d流向第一排气流道10c,继而直接流回回气口。因此通过在第一排气流道10c设置第二通断阀52,第二通断阀52可控制第一排气流道10c的通断,第二通断阀52关闭时阻止第二排气流道10d的工质流向进气口。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第六电子膨胀阀64,第六电子膨胀阀64与第三通断阀53并联连接。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热管理系统100还包括第一开关阀41和第二开关阀42第一开关阀41串联于电池换热模组的第二端与第三换热器14之间,第二开关阀42串联于电池换热模组的第二端与第二换热器13之间。第一开关阀41可控制电池换热模组与第三换热器14之间的通断,第二开关阀42可控制电池换热模组与第二换热器13之间的通断。当第一开关阀41和第二开关阀42中的一个导通时,第一干路10a与所述第一换热器12并联,所述第二干路10b与所述第一换热器12并联,所述第一干路10a与所述第三换热器14并联,所述第二干路10b与所述第三换热器14并联。
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第一开关阀41构造为第一单向阀41,第一单向阀41构造为工质从电池换热模组流向第三换热器14。第一单向阀41可控制工质从电池换热模组稳定流向第三换热器14,提升工质的流动性,避免工质倒流,提升热管理系统100的工作稳定性。并且第一单向阀41可稳定持续工作,可减少主动控制,便于操控。
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第二开关阀42构造为第二单向阀42,第二单向阀42构造为工质从第二换热器13流向电池换热模组。第二单向阀42可控制工质从第二换热器13稳定流向电池换热模组,提升工质的流动性,避免工质倒流,提升热管理系统100的工作稳定性。并且第二单向阀42可稳定持续工作,可减少主动控制,便于操控。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干路10a中设置有第一传感器31和第二传感器32,第一传感器31位于第一换热单元21的第一端,第二传感器32位于第一换热单元21的第二端。第二干路10b种还设置有第三传感器33和第四传感器34,第三传感器33位于第二换热单元22的第一端,第四传感器34位于第二换热单元22的第二端。
通过设置传感器可直观准确地获得工质在第一干路10a内的各种数值,以及工质在第二干路10b内的各种数值。控制器可根据电池的温度,控制工质在第一干路10a以及第二干路10b的流动情况,不但操作方便,还可使电池快速达到合适的工作温度,提升电池的工作稳定性。
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第一传感器31构造为压力传感器,第一传感器31可获得第一干路10a中工质的压力,第二传感器32构造为温度传感器,第二传感器32可获得第一干路10a中工质的温度。第三传感器33构造为压力传感器,第三传感器33可获得第二干路10b中工质的压力,第四传感器34构造为温度传感器,第四传感器34可获得第二干路10b中工质的温度。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干路10a设置有第一传感器31、第二传感器32和第一流量调节元件,第一传感器31位于第一换热单元21的第一端,第一流量调节元件位于第一换热单元21的第二端,第二传感器32设置于第一换热单元21的第二端和第一流量调节元件之间。第二干路10b种还设置有第三传感器33、第四传感器34和第二流量调节元件,第三传感器33位于第二换热单元22的第一端,第二流量调节元件位于第二换热单元22的第二端,第四传感器34设置于第二换热单元22的第二端和第二流量调节元件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第一传感器31构造为压力传感器,第一传感器31可获得第一干路10a中工质的压力,第二传感器32构造为温度传感器,第二传感器32可获得第一干路10a中工质的温度。第三传感器33构造为压力传感器,第三传感器33可获得第二干路10b中工质的压力,第四传感器34构造为温度传感器,第四传感器34可获得第二干路10b中工质的温度。
第一流量调节元件可调节第一干路10a中工质的流量,从而调节第一干路10a中的压力,起到节流降压的作用。第三流量调节元件可调节第二干路10b中工质的流量,从而调节第二干路10b中的压力,起到节流降压的作用。使第一干路10a和第二干路10b中的工质压力处于安全范围内,避免第一干路10a和第二干路10b中的工质压力过大冲破管路而对电池造成损伤,提升电池的工作稳定性。
当工质在由压缩机11、车内冷凝器120、车外冷凝器130和电池换热模组共同形成的工质回路中流动时,工质在车内冷凝器120或车外冷凝器130处放热,再经过第一流量调节元件和/或第二流量调节元件节流降压后变为低温低压的液态工质,工质在电池换热模组蒸发吸热后变为低温低压的气态工质,低温低压的气态工质从进气口流入到压缩机11,完成一次循环。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换热元件还包括第三开关阀和第四开关阀,第三开关阀设置于第一干路10a,第四开关阀设置于第二干路10b。
第三开关阀可控制第一干路10a的通断,第四开关阀可控制第二干路10b的通断,以控制工质在第一干路10a或第二干路10b中的流动或停滞,第三开关阀和第四开关阀之间相互独立工作。
当第三开关阀导通时,第一干路10a与第三换热器14并联,第一干路10a可选择地与第一换热器12并联。当第四开关阀导通时,第二干路10b与第三换热器14并联,第二干路10b可选择地与第一换热器12并联。
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在第一干路10a设置有第一电子膨胀阀61,在第二干路10b设置有第二电子膨胀阀62。第一传感器31位于第一换热单元21的第一端,第一电子膨胀阀61位于第一换热单元21的第二端,第二传感器32设置于第一换热单元21的第二端和第一电子膨胀阀61之间。第三传感器33位于第二换热单元22的第一端,第二电子膨胀阀62位于第二换热单元22的第二端,第四传感器34设置于第二换热单元22的第二端和第二电子膨胀阀62之间。
电子膨胀阀具有流量调节功能,电子膨胀阀可对流经的工质降压。电子膨胀阀还具有通断功能,还可选择地将管路封闭,以控制工质在电子膨胀阀所在管路中的流动或停滞。因此在第一干路10a上设置有第一电子膨胀阀61可取消第一流量调节元件和第三开关阀,同理地,在第二干路10b上设置有第二电子膨胀阀62可取消第二流量调节元件和第四开关阀,减少元件数量,降低布置难度。
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在蒸发器140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五开关阀,第五开关阀串联在蒸发器140和压缩机11的进气口之间。第五开关阀可控制蒸发器140所在管路的通断,当第五开关阀导通时,工质可经由蒸发器140流向压缩机11。
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第五开关阀构造为第三单向阀43,第三单向阀43构造为工质从蒸发器140流向压缩机11。第三单向阀43可控制工质从蒸发器140稳定流向压缩机11,提升工质的流动性,避免工质倒流,提升热管理系统100的工作稳定性。并且第三单向阀43可稳定持续工作,可减少主动控制,便于操控。
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在蒸发器140的第二端设置有第五电子膨胀阀63,第五电子膨胀阀63串联在车外冷凝器130和蒸发器140之间。电子膨胀阀具有流量调节功能,第五电子膨胀阀63可对流经的工质降压。电子膨胀阀还具有通断功能,还可选择地将管路封闭,以控制工质是否流向蒸发器140。
当工质在由压缩机11、车内冷凝器120、车外冷凝器130和蒸发器140共同形成的工质回路中流动时,工质在车内冷凝器120或车外冷凝器130处放热,再经过第五电子膨胀阀63节流降压后变为低温低压的液态工质,工质在蒸发器140蒸发吸热后变为低温低压的气态工质,低温低压的气态工质从进气口流入到压缩机11,完成一次循环。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热管理系统100还包括旁通流路10f,旁通流路10f串联有第四通断阀54,旁通流路10f与串联的第五开关阀、蒸发器140和第五电子膨胀阀63并联连接。第四通断阀54可控制旁通流路10f的流通和隔绝。当第四通断阀54将旁通流路10f导通时,工质经由旁通流路10f流回进气口;当第四通断阀54将旁通流路10f阻断时,工质经由蒸发器140所在的流路回到进气口。
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在车外冷凝器130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五通断阀55,第五通断阀55串联在车外冷凝器130和压缩机11的排气口之间。当第五通断阀55导通时,工质可流向车外冷凝器130。
在本发明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在车外冷凝器130的第二端设置有第四单向阀44,第四单向阀44构造为工质从车外冷凝器130流出,提升工质的流动性,避免工质倒流。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热管理系统100还包括第六通断阀56,第六通断阀56设置在第一开关阀41远离电池换热模组的一侧。当第六通断阀56导通时,工质可从电池换热模组流向蒸发器140。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热管理系统100还包括第五单向阀45,第五单向阀45设置在电池换热模组与压缩机11的进气口之间,第五单向阀45构造为工质从电池换热模组流向压缩机11的进气口,避免流向进气口的工质流向换热单元,提升换热单元的使用安全性。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热管理系统100还包括气液分离器15,气液分离器15与压缩机11的进气口连通。工质在经过节流蒸发后变为低温低压的气态工质,由于蒸发吸热并不能完全保证将所有的工质均转变为气态工质,因此在工质重新流入压缩机11之前要先流入气液分离器15中,气液分离器15将气态工质和液态工质分离,只驱动低温低压的气态工质流向压缩机11,防止液滴对压缩机11内的功能件的液击,保证压缩机11安全正常运转。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热管理系统100还包括串联支路10g,串联支路10g一端与第一干路10a连接,串联支路10g的另一端与第二干路10b连接,控制器还用于根据电池的温度控制串联支路10g实现第一干路10a和第二干路10b串联,从而使第一干路10a和第二干路10b同时换热。
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第一换热单元21的第一接口与第二换热单元22的第二接口通过串联支路10g连接。工质从第一换热单元21的第二接口流入,然后流经第一换热单元21,再经过串联支路10g流向第二换热单元22,最终从第二换热单元22的第一接口流出。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串联支路10g包括串联开关阀57,第一换热单元21的第一接口与第二换热单元22的第二接口通过串联开关阀57连接。串联开关阀57可控制串联支路10g的通断,当串联开关阀57将串联支路10g封闭时,第一干路10a和第二干路10b并联连接,当串联开关阀57将串联支路10g连通时,第一干路10a和第二干路10b可串联连接。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传感器31设置于串联支路10g的一端与第一换热单元21的第一接口之间,第三传感器33设置于串联支路10g的另一端与第二换热单元22的第二接口之间。在第一换热单元21和第二换热单元22串联时,第一传感器31、第二传感器32、第三传感器33和第四传感器34均可检测工质的信息。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热管理系统100还包括并联开关阀58,并联开关阀58设置在第一换热单元21的第一接口和第二换热单元22的第一接口的一侧,并联开关阀58可控制第一干路10a和第二干路10b的通断,当并联开关阀58导通时,第一干路10a和第二干路10b可并联连接。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换热单元21设置于电池的一侧,第二换热单元22设置于电池另一侧,对电池的不同侧进行换热,可提升对电池的换热效率。
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第一换热单元21为第一换热板,第二换热单元22为第二换热板,第一换热板和第二换热板设置在电池的相对两侧。相比于设置一个换热板的设计方式,第一换热板和第二换热板可对电池的相对两侧进行制冷或制热,可提升对电池的制冷或制热效率,使电池快速达到合适的工作温度,提升电池的工作稳定性。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换热单元21和第二换热单元22中的至少1个包括多个换热单元,多个换热单元并联。通过设置多个换热单元可提升与电池换热的面积,进一步提升对电池的换热效率。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一个换热单元设置于电池的电极发热区域,一个换热单元设置于电池的非电极发热区域。
控制器可根据电池的温度,控制设置于电池的电极发热区域的换热单元大幅度制冷,控制设置于电池的非电极发热区域的换热单元小幅度制冷。或者控制器可根据电池的温度,控制设置于电池的电极发热区域的换热单元制冷,控制设置于电池的非电极发热区域的换热单元制热。
下面参考图1描述热管理系统100在不同工况下工作的实施例。
实施例一为仅有乘员舱制冷的工况。
在仅有乘员舱制冷的工况下,工质在压缩机11、车内冷凝器120、车外冷凝器130和蒸发器140形成的工质回路中流动。此时第一通断阀51将第二排气流道10d隔断、第二通断阀52将第一排气流道10c隔断、第三通断阀53将第三流道导通,第四通断阀54将旁通流路10f隔断,第五通断阀55将管路导通,第六通断阀56将管路隔断。第一电子膨胀阀61和第二电子膨胀阀62将管路隔断,第五电子膨胀阀63将管路导通,起节流作用,第六电子膨胀阀64将管路隔断。
工质的循环路径依次为:从压缩机11流出,经过第一压力传感器81、第一温度传感器82、车内冷凝器120、第三通断阀53、第五通断阀55、车外冷凝器130、第四单向阀44、第五电子膨胀阀63、蒸发器140、第三单向阀43、第五传感器35和气液分离器15,最后流回压缩机11。
从压缩机11的排气口流出高温高压的气态工质,并经由第三流道流向车内冷凝器120,车内冷凝器120只是起到管路作用,工质继续流向车外冷凝器130,工质在车外冷凝器130处液化放热,随后工质经过第五电子膨胀阀63节流降压后流向蒸发器140,工质在蒸发器140处吸热汽化,最终变为低温低压的气态工质从压缩机11的进气口流入,从而实现蒸发器140向乘员舱内制冷。
实施例二为仅有电池冷却的工况,且第一换热单元21和第二换热单元22单独工作,其中,第一换热单元21工作,第二换热单元22不工作。
在仅有电池冷却的工况下,工质在压缩机11、车内冷凝器120、车外冷凝器130和第一换热单元21形成的工质回路中流动。此时第一通断阀51将第二排气流道10d隔断、第二通断阀52将第一排气流道10c导通、第三通断阀53将第三流道导通,第四通断阀54将旁通流路10f隔断,第五通断阀55将管路导通,第六通断阀56将管路隔断。第一电子膨胀阀61将管路导通,起节流作用,第二电子膨胀阀62将管路隔断,第五电子膨胀阀63将管路隔断,第六电子膨胀阀64将管路隔断。并联开关阀58将管路导通,开关阀57将串联支路10g隔断。
工质的循环路径依次为:从压缩机11流出,经过第一压力传感器81、第一温度传感器82、车内冷凝器120、第三通断阀53、第五通断阀55、车外冷凝器130、第四单向阀44、第二单向阀42流向第一支路,流向第一支路的工质经过第一电子膨胀阀61、第二传感器32、第一换热单元21、第一传感器31、并联开关阀58、第二通断阀52、第五单向阀45和气液分离器15,最后流回压缩机11。
从压缩机11的排气口流出高温高压的气态工质,并经由第三流道流向车内冷凝器120,车内冷凝器120只是少起到管路作用,工质继续流向车外冷凝器130,工质在车外冷凝器130处液化放热,随后工质经过第一电子膨胀阀61节流降压后流向第一换热单元21,工质在第一换热单元21处吸热汽化,变为低温低压的气态工质从压缩机11的进气口流入,从而实现第一换热板对电池制冷。
实施例三为仅有电池冷却的工况,且第一换热单元21和第二换热单元22并联工作。
在仅有电池冷却的工况下,工质在压缩机11、车内冷凝器120、车外冷凝器130和电池换热模组形成的工质回路中流动。此时第一通断阀51将第二排气流道10d隔断、第二通断阀52将第一排气流道10c导通、第三通断阀53将第三流道导通,第四通断阀54将旁通流路10f隔断,第五通断阀55将管路导通,第六通断阀56将管路隔断。第一电子膨胀阀61和第二电子膨胀阀62将管路导通,起节流作用,第五电子膨胀阀63将管路隔断,第六电子膨胀阀64将管路隔断。并联开关阀58将管路导通,开关阀57将串联支路10g隔断。
工质的循环路径依次为:从压缩机11流出,经过第一压力传感器81、第一温度传感器82、车内冷凝器120、第三通断阀53、第五通断阀55、车外冷凝器130、第四单向阀44、第二单向阀42流向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流向第一支路的工质经过第一电子膨胀阀61、第二传感器32、第一换热单元21、第一传感器31、并联开关阀58,流向第二支路的工质经过第二电子膨胀阀62、第四传感器34、第二换热单元22、第三传感器33后流出第二支路,与流出第一支路的工质混合后,经过第二通断阀52、第五单向阀45和气液分离器15,最后流回压缩机11。
从压缩机11的排气口流出高温高压的气态工质,并经由第三流道流向车内冷凝器120,车内冷凝器120只是起到管路作用,工质继续流向车外冷凝器130,工质在车外冷凝器130处液化放热,随后工质经过第一电子膨胀阀61和第二电子膨胀阀62节流降压后流向第一换热单元21和第二换热单元22,工质在第一换热单元21和第二换热单元22处分别吸热汽化,变为低温低压的气态工质从压缩机11的进气口流入,从而实现第一换热板和第二换热板对电池制冷。
实施例四为仅有电池冷却的工况,且第一换热单元21和第二换热单元22串联工作。
在仅有电池冷却的工况下,工质在压缩机11、车内冷凝器120、车外冷凝器130和电池换热模组形成的工质回路中流动。此时第一通断阀51将第二排气流道10d隔断、第二通断阀52将第一排气流道10c导通、第三通断阀53将第三流道导通,第四通断阀54将旁通流路10f隔断,第五通断阀55将管路导通,第六通断阀56将管路隔断。第一电子膨胀阀61和第二电子膨胀阀62将管路导通,起节流作用,第五电子膨胀阀63将管路隔断,第六电子膨胀阀64将管路隔断。并联开关阀58将管路隔断,开关阀57将串联支路10g导通。
工质的循环路径依次为:从压缩机11流出,经过第一压力传感器81、第一温度传感器82、车内冷凝器120、第三通断阀53、第五通断阀55、车外冷凝器130、第四单向阀44、第二单向阀42、第一电子膨胀阀61、第二传感器32、第一换热单元21、第一传感器31、开关阀57、第四传感器34、第二换热单元22、第三传感器33、第二通断阀52、第五单向阀45和气液分离器15,最后流回压缩机11。
从压缩机11的排气口流出高温高压的气态工质,并经由第三流道流向车内冷凝器120,车内冷凝器120只是起到管路作用,工质继续流向车外冷凝器130,工质在车外冷凝器130处液化放热,随后工质经过第一电子膨胀阀61节流降压后流向第一换热单元21和第二换热单元22,工质在第一换热单元21和第二换热单元22处吸热汽化,变为低温低压的气态工质从压缩机11的进气口流入,从而实现第一换热板和第二换热板对电池制冷。
实施例五为乘员舱制冷和电池冷却的工况,实施例五实际为实施例一与实施例二-实施例四中的任一个同时运行。
实施例六为仅有乘员舱采暖的工况,且车外环境较高,车外冷凝器130可从车外环境吸热。
在仅有乘员舱采暖的工况下,工质在压缩机11、车内冷凝器120和车外冷凝器130形成的工质回路中流动。此时第一通断阀51将第二排气流道10d隔断、第二通断阀52将第一排气流道10c隔断,第三通断阀53将第三流道隔断,第四通断阀54将旁通流路10f导通,第五通断阀55将管路导通,第六通断阀56将管路隔断。第一电子膨胀阀61和第二电子膨胀阀62将管路隔断,第五电子膨胀阀63将管路隔断,第六电子膨胀阀64将管路导通,起到节流作用。
工质的循环路径依次为:从压缩机11流出,经过第一压力传感器81、第一温度传感器82、车内冷凝器120、第六电子膨胀阀64、第五通断阀55、车外冷凝器130、第四单向阀44、第四通断阀54、第五传感器35和气液分离器15,最后流回压缩机11。
从压缩机11的排气口流出高温高压的气态工质,并经由第三排气流道10e流向车内冷凝器120,工质在车内冷凝器120处液化放热,随后工质经过第六电子膨胀阀64节流降压后流向车外冷凝器130,工质在车外冷凝器130与车外环境换热,吸热汽化,最终变为低温低压的气态工质沿旁通流路10f从压缩机11的进气口流入,从而实现车内冷凝器120向乘员舱内制热。
实施例七为仅有乘员舱采暖的工况,且车外环境较低,车外冷凝器130不可从车外环境吸热。
在仅有乘员舱采暖的工况下,工质在压缩机11和车内冷凝器120形成的工质回路中流动。此时第一通断阀51将第二排气流道10d隔断、第二通断阀52将第一排气流道10c隔断,第三通断阀53将第三流道隔断,第四通断阀54将旁通流路10f导通,第五通断阀55将管路隔断,第六通断阀56将管路导通。第一电子膨胀阀61和第二电子膨胀阀62将管路隔断,第五电子膨胀阀63将管路隔断,第六电子膨胀阀64将管路导通,起到节流作用。
工质的循环路径依次为:从压缩机11流出,经过第一压力传感器81、第一温度传感器82、车内冷凝器120、第六电子膨胀阀64、第六通断阀56、第四通断阀54、第五传感器35和气液分离器15,最后流回压缩机11。
从压缩机11的排气口流出高温高压的气态工质,并经由第三排气流道10e流向车内冷凝器120,工质在车内冷凝器120处液化放热,随后工质经过第六电子膨胀阀64节流降压后流向旁通流路10f从压缩机11的进气口流入,从而实现车内冷凝器120向乘员舱内制热。
实施例八为环境温度较高时仅有电池加热的工况,且第一换热单元21和第二换热单元22单独工作,其中,第一换热单元21工作,第二换热单元22不工作。
在仅有电池加热模组的工况下,工质在压缩机11、第一换热单元21和蒸发器140形成的工质回路中流动。此时第一通断阀51将第二排气流道10d导通、第二通断阀52将第一排气流道10c隔断、第三通断阀53将第三流道隔断,第四通断阀54将旁通流路10f隔断,第五通断阀55将管路隔断,第六通断阀56将管路导通。第一电子膨胀阀61将管路导通,起到节流作用,第二电子膨胀阀62将管路隔断,第五电子膨胀阀63将管路导通,起节流作用,第六电子膨胀阀64隔断。并联开关阀58将管路导通,开关阀57将串联支路10g隔断。
工质的循环路径依次为:从压缩机11流出,经过第一压力传感器81、第一温度传感器82、第一通断阀51流向第一支路,流向第一支路的工质经过第一传感器31、第一换热单元21、第二传感器32、第一电子膨胀阀61流出第一支路,经过第一单向阀41、第六通断阀56、第五电子膨胀阀63、蒸发器140、第三单向阀43、第五传感器35和气液分离器15,最后流回压缩机11。
从压缩机11的排气口流出高温高压的气态工质,并经由第二排气流道10d流向电池换热模组,工质在第一换热单元21处液化放热,随后工质经过第一电子膨胀阀61和第五电子膨胀阀63节流降压后流向蒸发器140,工质在蒸发器140处吸热汽化,最终变为低温低压的气态工质从压缩机11的进气口流入,从而实现第一换热板和第二换热板对电池制热。
实施例九为环境温度较高时仅有电池加热的工况,且第一换热单元21和第二换热单元22并联工作。
在仅有电池加热模组的工况下,工质在压缩机11、电池换热模组和蒸发器140形成的工质回路中流动。此时第一通断阀51将第二排气流道10d导通、第二通断阀52将第一排气流道10c隔断、第三通断阀53将第三流道隔断,第四通断阀54将旁通流路10f隔断,第五通断阀55将管路隔断,第六通断阀56将管路导通。第一电子膨胀阀61和第二电子膨胀阀62将管路导通,起到节流作用,第五电子膨胀阀63将管路导通,起节流作用,第六电子膨胀阀64隔断。并联开关阀58将管路导通,开关阀57将串联支路10g隔断。
工质的循环路径依次为:从压缩机11流出,经过第一压力传感器81、第一温度传感器82、第一通断阀51流向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流向第一支路的工质经过第一传感器31、第一换热单元21、第二传感器32、第一电子膨胀阀61流出第一支路,流向第二支路的工质经过并联开关阀58、第三传感器33、第二换热单元22、第四传感器34、第二电子膨胀阀62流出第二支路,与流出第一支路的工质混合后,经过第一单向阀41、第六通断阀56、第五电子膨胀阀63、蒸发器140、第三单向阀43、第五传感器35和气液分离器15,最后流回压缩机11。
从压缩机11的排气口流出高温高压的气态工质,并经由第二排气流道10d流向电池换热模组,工质在第一换热单元21和第二换热单元22处分别液化放热,随后工质经过第一电子膨胀阀61、第二电子膨胀阀62和第五电子膨胀阀63节流降压后流向蒸发器140,工质在蒸发器140处吸热汽化,最终变为低温低压的气态工质从压缩机11的进气口流入,从而实现第一换热板和第二换热板对电池制热。
实施例十为环境温度较高时仅有电池加热的工况,且第一换热单元21和第二换热单元22串联工作。
在仅有电池加热模组的工况下,工质在压缩机11、电池换热模组和蒸发器140形成的工质回路中流动。此时第一通断阀51将第二排气流道10d导通、第二通断阀52将第一排气流道10c隔断、第三通断阀53将第三流道隔断,第四通断阀54将旁通流路10f隔断,第五通断阀55将管路隔断,第六通断阀56将管路导通。第一电子膨胀阀61和第二电子膨胀阀62将管路导通,起到节流作用,第五电子膨胀阀63将管路导通,起节流作用,第六电子膨胀阀64隔断。并联开关阀58将管路导隔断,开关阀57将串联支路10g导通。
工质的循环路径依次为:从压缩机11流出,经过第一压力传感器81、第一温度传感器82、第一通断阀51、并联开关阀58、第三传感器33、第二换热单元22、第四传感器34、第一传感器31、第一换热单元21、第二传感器32、第一电子膨胀阀61、第一单向阀41、第六通断阀56、第五电子膨胀阀63、蒸发器140、第三单向阀43、第五传感器35和气液分离器15,最后流回压缩机11。
从压缩机11的排气口流出高温高压的气态工质,并经由第二排气流道10d流向电池换热模组,工质在第一换热单元21和第二换热单元22处液化放热,随后工质经过第一电子膨胀阀61和第五电子膨胀阀63节流降压后流向蒸发器140,工质在蒸发器140处吸热汽化,最终变为低温低压的气态工质从压缩机11的进气口流入,从而实现第一换热板和第二换热板对电池制热。
实施例十一为环境温度较低时仅有电池加热的工况,且第一换热单元21和第二换热单元22并联工作。
在仅有电池加热模组的工况下,工质在压缩机11、电池换热模组和蒸发器140形成的工质回路中流动。此时第一通断阀51将第二排气流道10d导通、第二通断阀52将第一排气流道10c隔断、第三通断阀53将第三流道隔断,第四通断阀54将旁通流路10f导通,第五通断阀55将管路隔断,第六通断阀56将管路导通。第一电子膨胀阀61和第二电子膨胀阀62将管路导通,起到节流作用,第五电子膨胀阀63将管路隔断,第六电子膨胀阀64隔断。并联开关阀58将管路导通,开关阀57将串联支路10g隔断。
工质的循环路径依次为:从压缩机11流出,经过第一压力传感器81、第一温度传感器82、第一通断阀51流向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流向第一支路的工质经过第一传感器31、第一换热单元21、第二传感器32、第一电子膨胀阀61流出第一支路,流向第二支路的工质经过并联开关阀58、第三传感器33、第二换热单元22、第四传感器34、第二电子膨胀阀62流出第二支路,与流出第一支路的工质混合后,经过第一单向阀41、第六通断阀56、第四通断阀54、第五传感器35和气液分离器15,最后流回压缩机11。
从压缩机11的排气口流出高温高压的气态工质,并经由第二排气流道10d流向电池换热模组,工质在第一换热单元21和第二换热单元22处分别液化放热,随后工质经过第一电子膨胀阀61、第二电子膨胀阀62和第五电子膨胀阀63节流降压后流向压缩机11,而环境温度较低,工质在流动过程中自然热交换,最终变为低温低压的气态工质从压缩机11的进气口流入,从而实现第一换热板和第二换热板对电池制热。
实施例十二为环境温度较高,乘员舱与电池包同时制热的工况,实施例十二实际为实施例六与实施例八-实施例十中的任一个同时运行。
上述的几个实施例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热管理系统100在某种工况下仅能按实施例所示情况运行,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热管系统还包括动力热管理子系统200,动力热管理子系统200包括第四换热器71和冷却液循环系统,第四换热器71包括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第一流道与冷却液循环系统连接,第二流道的一端与第一干路10a和第二干路10b中的至少一个连通。
热管理系统100还包括空调循环回路101还包括加热支路,第一干路10a和第二干路10b中的一个与第二流道连通,第一干路10a和第二干路10b中的另一个与加热支路并联,控制器用于控制加热支路、第一干路10a和第二干路10b中的至少一个换热。
冷却液在第一流道内流动,工质在第二流道内流动,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共同位于第四换热器71内,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可相互进行热交换。当第二流道内流动的冷却液温度高于在第一流道内流动的工质时,工质流经第四换热器71吸热;当第二流道内流动的冷却液温度低于在第一流道内流动的工质时,工质流经第四换热器71放热。
冷却液循环系统可将动力热管理子系统200产生的热量与工质热交换,从而利用动力热管理子系统200产生的热量加热工质,或者对工质进行冷却,辅助电池换热模组对电池的换热。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动力热管理子系统200包括高压热管理子系统201和发动机热管理子系统202中的至少一个。
高压热管理子系统201可与空调循环回路101进行热交换,或者发动机热管理子系统202与空调循环回路101进行热交换,还可以高压热管理子系统201和发动机热管理子系统202均与空调循环回路101进行热交换。
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热管系统还包括高压热管理子系统201,高压热管理子系统201包括第四换热器71和冷却液循环系统,第四换热器71包括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第一流道与冷却液循环系统连接,第二流道的一端选择性的与第二端和第一换热器12连通,第二流道的另一端与第四换热器71连接。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高压热管理子系统201还包括:充配电/电机总成72和第一散热器73,充配电/电机总成72与车辆的电机电控进行热交换,充配电/电机总成72连接在冷却液循环系统和第一散热器73之间。第一散热器73适于与车外环境进行热交换。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高压热管理子系统201还包括:切换阀组74,切换阀组74分别与循环回路的两端、充配电/电机总成72和第一散热器73相连,切换阀组74动作以使得高压热管理子系统201不同工况之间进行切换。具体地,切换阀组74为三通阀。
切换阀组74可控制冷却液的流动方向,可将车辆的电机电控产生的热量加热工质,或者可将车辆的电机电控产生的热量通过第一散热器73逸散到车外。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高压热管理系统100还包括水泵75,水泵75设置在充配电/电机总成72和第四换热器71之间,水泵75构造为将冷却液从充配电/电机总成72泵向第四换热器71。
高压热管理子系统201具有第一工况,在第一工况下,充配电/电机总成72和第二流道形成第一回路。从充配电/电机总成72流出的冷却液在水泵75的作用下流向第四换热器71,冷却液在第四换热器71的第二流道中与第一流道中的工质换热后,流回充配电/电机总成72与车辆的电机电控进行热交换。
工质循环回流有吸热需求,同时高压热管理子系统201无散热需求时,高压热管理子系统201可按第一工况运行。从充配电/电机总成72流出的高温冷却液流入第二流道,与流经第一流道的低温工质进行热交换,将车辆的电机电控产生的热量传递到工质循环回流,车辆的电机电控产生的热量进行了有效利用,提升了热管理系统100的加热能力的同时还可降低热管理系统100的能耗。
高压热管理子系统201还具有第二工况,在第二工况,充配电/电机总成72、第一散热器73和第二流道形成第二回路。从充配电/电机总成72流出的冷却液在水泵75的作用下流向第四换热器71,冷却液在第四换热器71的第二流道中与第一流道中的工质换热后,流向第一散热器73,冷却液在第一散热器73进行热交换后,流回充配电/电机总成72与车辆的电机电控进行热交换。
工质循环回流有吸热需求,同时高压热管理子系统201有散热需求,且高压热管理子系统201的散热需求高于工质循环回流的吸热需求时,高压热管理子系统201可按第二工况运行。从充配电/电机总成72流出的高温冷却液流入第二流道,与流经第一流道的低温工质进行热交换,将车辆的电机电控产生的热量传递到工质循环回流,而冷却液的温度在经过一次热交换后还是较高,因此冷却液即系流向第一散热器73,与车外环境进行第二次热交换,进行散热。车辆的电机电控产生的热量进行了有效利用,提升了热管理系统100的加热能力的同时还可降低热管理系统100的能耗。
除此之外,工质循环回流有吸热需求,同时高压热管理子系统201产生的热量不足,且冷却液的温度低于车外环境的温度时,高压热管理子系统201也可按第二工况运行。冷却液在第一散热器73与车外环境进行热交换,提升冷却液的温度,冷却液再经过循环回路流向充配电/电机总成72和第四换热器71,与流经第一流道的低温工质进行热交换,将车外环境的热量传递到工质循环回流以及高压热管理子系统201。可对热量进行有效利用,提升了热管理系统100的加热能力的同时还可降低热管理系统100的能耗。
高压热管理子系统201还包括混合工况,在混合工况,第一回路和第二回路同时循环。从充配电/电机总成72流出的冷却液在水泵75的作用下流向第三换热器14,冷却液在第三换热器14的第二流道中与第一流道中的工质换热后,部分直接流回充配电/电机总成72与车辆的电机电控进行热交换,另外部分流向第一散热器73,冷却液在第一散热器73进行热交换后,流回充配电/电机总成72与车辆的电机电控进行热交换。
工质循环回流有吸热需求,同时高压热管理子系统201有散热需求,且工质循环回流的吸热需求高于高压热管理子系统201的散热需求时,高压热管理子系统201可按混合工况运行。
从充配电/电机总成72流出的高温冷却液流入第二流道,与流经第一流道的低温工质进行热交换,将车辆的电机电控产生的热量传递到工质循环回流,经过热交换的冷却液部分流回充配电/电机总成72,另外与部分冷却液即流向第一散热器73,与车外环境进行第二次热交换,进行散热。车辆的电机电控产生的热量进行了有效利用,提升了热管理系统100的加热能力的同时还可降低热管理系统100的能耗。
高压热管理子系统201具有第一工况、第二工况和混合工况,而第一工况、第二工况和混合工况循环回流中的冷却剂均对工质循环回流中的工质加热。因此热管理系统100在不同工况下工作还可配合高压热管理子系统201的不同工况进行工作。
比如,在仅有乘员舱采暖的工况时,可与高压热管理子系统201的第一工况、第二工况和混合工况相互配合。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热管系统还包括发动机热管理子系统202,所述发动机热管理子系统202包括第五换热器76和冷却液循环系统,所述第五换热器76包括第三流道和第四流道,所述第三流道与所述冷却液循环系统连接,所述第四流道的一端选择性的与所述第二端b和所述第一换热器124连通,所述第四流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换热器1433连接。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发动机热管理子系统202还包括:发动机总成77和第二散热器78,发动机总成77与车辆的发动机进行热交换,发动机总成77连接在冷却液循环系统和第二散热器78之间。第二散热器78适于与车外环境进行热交换。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1000,包括上述任一项的热管理系统100。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1000,通过设置上述热管理系统100,可以减少维修、更换电池的次数,提升车辆的充电效率和使用便利性,同时便于实现车辆的合理化布局。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30)

1.一种热管理系统(100),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池换热模组,所述电池换热模组包括:第一干路和第二干路,所述第一干路用于与电池(300)的第一区域换热,所述第二干路用于与电池(300)的第二区域换热,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不同,所述第一干路和所述第二干路中的至少一个与所述电池(300)换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理系统(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的温升速率不同;或
所述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的温度不同;或
所述第一区域包括所述电池(300)的电极发热温度区域,所述第二区域包括所述电池(300)的非电极发热温度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1-2中任一项所述的热管理系统(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干路和所述第二干路相互独立工作。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干路中设置有第一换热单元,所述第一换热单元(21)设于所述电池(300)的第一区域,所述第二干路中设置有第二换热单元,所述第二换热单元(22)设于所述第二区域。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管理系统(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单元(21)和所述第二换热单元(22)位于所述电池(300)的同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热管理系统(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干路与所述第二干路的换热量不同。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热管理系统(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干路中设置有第一换热单元,所述第二干路中设置有第二换热单元,所述第一换热单元和所述第二换热单元的换热量不同。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热管理系统(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干路和所述第二干路具有不同的换热模式,所述第一干路和所述第二干路中的一个加热且另一个冷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热管理系统(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理系统包括压缩机、第二换热器和第三换热器;
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一端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干路的第一端连通,所述第一干路的第二端与所述压缩机的进气口连通;
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与所述第二干路的第一端连通,所述第二干路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换热器的第一端连通,所述第三换热器的第二端与所述进气口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干路设有第一换热单元、第一传感器、第二传感器和第一流量调节元件,所述第一传感器位于所述第一换热单元的第一端,所述第一流量调节元件位于所述第一换热单元的第二端,所述第二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第一换热单元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一流量调节元件之间;
所述第二干路设有第二换热单元、第三传感器、第四传感器和第二流量调节元件,所述第三传感器位于所述第二换热单元的第一端,所述第二流量调节元件位于所述第二换热单元的第二端,所述第四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第二换热单元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流量调节元件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理系统具有分区控模式,在所述分区控模式,所述第一干路(10a)的换热量和所述第二干路(10b)的换热量不同。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干路中设置有第一换热单元,所述第一换热单元(21)设于所述电池(300)的第一区域,所述第二干路中设置有第二换热单元,所述第二换热单元(22)设于所述第二区域;所述第一换热单元的换热量与所述第二换热单元的换热量不同。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区控模式包括冷却分区控模式,在所述冷却分区控模式,所述第一干路和所述第二干路的换热量不同。
14.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区控模式包括冷却分区控模式,在所述冷却分区控模式,所述第一干路和所述第二干路的中换热介质的流量不同。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区域的温升速率大于所述第二区域的温升速率且所述电池的最高温度≥第一温度值时,所述分区控模式为冷却分区控模式;所述第一干路中换热介质的流量大于所述第二干路的中换热介质的流量。
16.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区域的温升速率与所述第二区域的温升速率的差值大于第一速率差值且所述电池的最高温度≥第一温度值时,所述分区控模式为冷却分区控模式,所述第一干路中换热介质的流量大于所述第二干路的中换热介质的流量。
17.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区域的温升速率大于第一速率阈值且所述电池的最高温度≥第一温度值时,所述分区控模式为冷却分区控模式;所述第一干路中换热介质的流量大于所述第二干路的中换热介质的流量。
18.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区域的温度大于所述第二区域的温度且所述电池的最高温度≥第一温度值时,所述分区控模式为冷却分区控模式;所述第一干路中换热介质的流量大于所述第二干路的中换热介质的流量。
19.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区域的温度与所述第二区域的温度的差值≥第一温度阈值且所述电池的最高温度≥第一温度值时,所述分区控模式为冷却分区控模式;所述第一干路中换热介质的流量大于所述第二干路的中换热介质的流量。
20.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区控模式包括加热分区控模式,在所述加热分区控模式,所述第一干路和所述第二干路的加热换热量不同。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加热分区控模式,当所述第一区域的温度大于所述第二区域的温度,所述第二干路的换热介质的流量大于所述第一干路的换热介质的流量。
2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区域的温升速率大于所述第二区域的温升速率且所述电池的最低温度≤第二温度值时,所述分区控模式为加热分区控模式;所述第二干路中换热介质的流量大于所述第一干路的中换热介质的流量。
2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区域的温升速率与所述第二区域的温升速率的差值大于第二速率差值且所述电池的最低温度≤第二温度值时,所述分区控模式为加热分区控模式;所述第二干路中换热介质的流量大于所述第一干路的中换热介质的流量。
2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区域的温升速率大于第二速率阈值且所述电池的最低温度≤第二温度值时,所述分区控模式为加热分区控模式式;所述第二干路中换热介质的流量大于所述第一干路的中换热介质的流量。
2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区域的温度大于所述第二区域的温度且所述电池的最低温度≤第二温度值时,所述分区控模式为加热分区控模式;所述第二干路中换热介质的流量大于所述第一干路的中换热介质的流量。
26.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区域的温度与所述第二区域的温度的差值≥第二温度阈值且所述电池的最低温度≤第二温度值时,所述分区控模式为加热分区控模式;所述第二干路中换热介质的流量大于所述第一干路的中换热介质的流量。
2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理系统还包括压缩机(11)和车外冷凝器(130),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与所述车外冷凝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车外冷凝器的第二端通过所述第一干路(10a)与压缩机的进气口连接,所述车外冷凝器的第二端通过所述第二干路(10b)与压缩机的进气口连接;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通过所述第一干路(10a)与压缩机的进气口连接,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通过所述第二干路(10b)与压缩机的进气口连接。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干路(10a)设有第一换热单元和第一电子膨胀阀(61),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61)设于所述第一换热单元(21)的第一端,调整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61)的开度以调整所述第一干路(10a)的换热参数;
所述第二干路设有第二换热单元和第二电子膨胀阀(62),所述第二电子膨胀阀设于所述第二电子膨胀阀的第一端,调整所述第二电子膨胀阀(62)的开度以调整所述第二干路的换热参数。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干路还包括第三电子膨胀阀(65),所述第三电子膨胀阀(65)位于所述第一换热单元的第二端,调整所述第三电子膨胀阀的开度以调整所述第一干路的换热参数;
所述第二干路还包括第四电子膨胀阀(66),所述第四电子膨胀阀(66)位于所述第二换热单元的第二端,调整所述第四电子膨胀阀(66)的开度以调整所述第二干路的换热参数。
3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29中任一项所述的热管理系统(100)。
CN202311291943.XA 2022-09-29 2023-09-28 热管理系统和具有其的车辆 Pending CN11777460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2049102 2022-09-29
CN202211204910 2022-09-2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774600A true CN117774600A (zh) 2024-03-29

Family

ID=90382137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286333.0A Pending CN117774599A (zh) 2022-09-29 2023-09-28 热管理系统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02311286297.8A Pending CN117774598A (zh) 2022-09-29 2023-09-28 控制方法及车辆
CN202311291943.XA Pending CN117774600A (zh) 2022-09-29 2023-09-28 热管理系统和具有其的车辆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286333.0A Pending CN117774599A (zh) 2022-09-29 2023-09-28 热管理系统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02311286297.8A Pending CN117774598A (zh) 2022-09-29 2023-09-28 控制方法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3) CN117774599A (zh)
WO (6) WO2024067855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835039B2 (en) * 2011-10-21 2014-09-16 Avl Powertrain Engineering, Inc. Battery cooling plate and cooling system
CA2987962A1 (en) * 2015-06-04 2016-12-08 Dana Canada Corporation Heat exchanger with regional flow distribution for uniform cooling of battery cells
CN205790289U (zh) * 2016-06-12 2016-12-07 浙江谷神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模块化锂离子电池热管理系统
KR101875649B1 (ko) * 2016-10-26 2018-07-06 현대자동차 주식회사 차량용 배터리 냉각 시스템
DE102017121188B3 (de) * 2017-09-13 2019-02-21 Borgward Trademark Holdings Gmbh Fahrzeug-Thermomanagementsystem und Fahrzeug
CN109599634B (zh) * 2017-09-30 2021-01-01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车载电池的温度调节方法和温度调节系统
CN109599614B (zh) * 2017-09-30 2021-01-01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车载电池的温度调节方法和温度调节系统
CN110015196B (zh) * 2017-09-30 2021-02-23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电动汽车、电池热管理供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7768768A (zh) * 2017-10-11 2018-03-06 浙江银轮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动力电池冷却板及冷却装置
FR3077378B1 (fr) * 2018-01-31 2020-05-22 Valeo Systemes Thermiques Systeme de regulation thermique d'au moins un dispositif de stockage electrique d'un vehicule automobile
FR3079669A1 (fr) * 2018-03-29 2019-10-04 Valeo Systemes Thermiques Circuit de gestion thermique d'un dispositif de stockage electrique d'un vehicule automobile et procede de pilotage associe
CN111231656B (zh) * 2018-11-29 2021-06-18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CN109713382B (zh) * 2018-12-11 2021-06-04 威马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电动汽车电池板冷却系统及控制方法
JP7138595B2 (ja) * 2019-03-22 2022-09-16 株式会社ヴァレオジャパン 車両用バッテリーの冷却システム
JP2020167131A (ja) * 2019-03-30 2020-10-08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車両および電池温度調整装置
CN110193545B (zh) * 2019-05-30 2020-11-06 飞荣达科技(江苏)有限公司 一种散热液冷板及其加工方法
US11085699B2 (en) * 2019-11-19 2021-08-10 Dana Canada Corporation Heat exchanger with crossover passages for cold fluid distribution
CN110828937A (zh) * 2019-11-21 2020-02-21 中车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用于动力蓄电池装置的温控系统及方法
CN213920593U (zh) * 2020-09-21 2021-08-10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热管理系统及电动汽车
CN213920596U (zh) * 2020-10-10 2021-08-10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热管理系统及电动汽车
US11870047B2 (en) * 2020-11-16 2024-01-09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Traction battery thermal management
CN114543393A (zh) * 2020-11-27 2022-05-27 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换热组件
CN112652840A (zh) * 2020-12-22 2021-04-13 芜湖奇达动力电池系统有限公司 电动汽车电池热管理系统温度控制方法
CN215771271U (zh) * 2021-06-30 2022-02-08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包及车辆
CN113954695A (zh) * 2021-09-27 2022-01-21 华人运通(江苏)技术有限公司 电动汽车电池冷却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车辆
CN216648468U (zh) * 2021-12-07 2022-05-31 上海兰钧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池包冷却组件和电池包
CN217374221U (zh) * 2022-05-31 2022-09-06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换热管路、换热板、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CN114927802A (zh) * 2022-06-23 2022-08-19 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 电池热管理系统、方法以及电动汽车
CN219497891U (zh) * 2022-09-29 2023-08-08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换热模组、热管理系统、电池包及车辆
CN220009388U (zh) * 2023-04-26 2023-11-14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热管理系统和具有其的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4067838A1 (zh) 2024-04-04
WO2024067855A1 (zh) 2024-04-04
WO2024067853A1 (zh) 2024-04-04
CN117774599A (zh) 2024-03-29
WO2024067853A9 (zh) 2024-05-02
WO2024067858A1 (zh) 2024-04-04
WO2024067851A1 (zh) 2024-04-04
WO2024067838A9 (zh) 2024-05-02
WO2024067855A9 (zh) 2024-05-02
CN117774598A (zh) 2024-03-29
WO2024067854A1 (zh) 2024-04-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182017B (zh) 一种集成电池包加热及降温的汽车热泵空调系统
GB2575546A (en) Heat flow management device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a heat flow management device
CN109968940B (zh) 一种应用于电动汽车的空调系统及电动汽车
CN111251802A (zh) 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CN114734778A (zh) 一种集成式模块化整车热管理系统
CN113173049A (zh) 热管理系统
KR20220139758A (ko) 차량용 열관리시스템의 난방 제어방법
CN111251814A (zh) 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CN111251801B (zh) 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CN113561732B (zh) 一种具有压力保持功能的整车热管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7774600A (zh) 热管理系统和具有其的车辆
CN112140829B (zh) 车辆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CN210267803U (zh) 热泵空调系统及车辆
CN113993731A (zh) 车辆热管理系统及车辆热管理方法
CN111251805B (zh) 车辆、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17374080U (zh) 车辆热管理系统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7778281U (zh) 车辆热管理系统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7374077U (zh) 车辆热管理系统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9312470U (zh) 一种储冷式汽车热管理装置
WO2024066593A1 (zh) 热管理系统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20865168U (zh) 用于电动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WO2024067089A1 (zh) 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CN111251803B (zh) 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CN114851805A (zh) 电动汽车整车热管理系统及电动汽车
KR20230086358A (ko) 차량용 열관리시스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