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751556A - 通信监视系统、基站、历史管理服务器以及通信监视方法 - Google Patents

通信监视系统、基站、历史管理服务器以及通信监视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751556A
CN117751556A CN202180099415.7A CN202180099415A CN117751556A CN 117751556 A CN117751556 A CN 117751556A CN 202180099415 A CN202180099415 A CN 202180099415A CN 117751556 A CN117751556 A CN 11775155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munication
base station
communication frame
history information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9941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大塚义浩
藤井照子
角武宪
山内尚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77515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75155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28Data switching networks characterised by path configuration, e.g. LAN [Local Area Networks] or WAN [Wide Area Networks]
    • H04L12/44Star or tree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3/00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3/08Monitoring or testing based on specific metrics, e.g. QoS, energy consumption or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 H04L43/0823Errors, e.g. transmission errors
    • H04L43/0829Packet los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78Avoidance of errors by organising the transmitted data in a format specifically designed to deal with errors, e.g. location
    • H04L1/009Avoidance of errors by organising the transmitted data in a format specifically designed to deal with errors, e.g. location 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ransmitt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1/00Arrangements for maintenance, administration or management of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e.g. of packet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1/06Management of faults, events, alarms or notifications
    • H04L41/0604Management of faults, events, alarms or notifications using filtering, e.g. reduction of information by using priority, element types, position or tim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3/00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3/04Processing captured monitoring data, e.g. for logfile gener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4Arrangements for maintaining operational condi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8Testing, supervising or monitoring using real traffic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10Small scale networks; Flat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12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2001/0092Error 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opology of the transmission link
    • H04L2001/0093Point-to-multipoi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2001/0092Error 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opology of the transmission link
    • H04L2001/0097Relay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1/00Arrangements for maintenance, administration or management of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e.g. of packet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1/06Management of faults, events, alarms or notifications
    • H04L41/0631Management of faults, events, alarms or notifications using root cause analysis; using analysis of correlation between notifications, alarms or events based on decision criteria, e.g. hierarchy, tree or time analysi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Data Mining & Analysi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主站(111)与从站(121)在循环周期内进行分别设定的固定个数的通信帧的通信。所述通信帧包含序列编号和周期编号作为通信信息。主基站(113)和从基站(123)在以无线的方式进行了各通信帧的通信时,基于本次的通信帧的所述通信信息和上次的通信帧的所述通信信息,判定是否存在丢失的通信帧。在存在所述丢失的通信帧的情况下,历史管理服务器(300)记录所述上次的通信帧和所述本次的通信帧的通信历史信息作为前后历史信息。

Description

通信监视系统、基站、历史管理服务器以及通信监视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对循环数据转送进行监视的系统。
背景技术
大量设备与网络连接,在一部分通信区间经由传输装置进行的中继而进行设备间通信。
在夹在2台传输装置之间的通信区间内,发送侧传输装置和接收侧传输装置分别存储被中继的帧的通信历史。然后,通过对这些通信历史进行比较并解析,来检测通信区间的通信故障。
专利文献1公开了如下内容:基于在发送侧传输装置与接收侧传输装置之间是否通过了同一帧,来进行故障检测。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20-05790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为了检测通信故障,发送侧传输装置和接收侧传输装置各自需要存储全部的被中继的帧的通信历史。因此,通信历史的存储量变得庞大。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能够进行通信故障的解析而不使通信历史的存储量变得庞大。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公开的通信监视系统具备:主基站,其以有线的方式与主站连接;从基站,其以有线的方式与从站连接,以无线的方式与所述主基站进行在所述主站与所述从站之间通信的通信帧的通信;以及历史管理服务器,其记录在所述丢失的通信帧的前后通过所述主基站和所述从基站分别进行了通信的通信帧的通信历史信息作为前后历史信息,所述主站与所述从站在循环周期内进行分别设定的固定个数的通信帧的通信,所述通信帧包含表示循环周期内的顺序的序列编号和每次经过所述循环周期时递增的周期编号作为通信信息,所述主基站和所述从基站在以无线的方式进行了各通信帧的通信时,基于本次的通信帧的所述通信信息和上次的通信帧的所述通信信息,判定是否存在丢失的通信帧,在存在丢失的通信帧的情况下,将所述上次的通信帧和所述本次的通信帧的通信历史信息作为所述前后历史信息向所述历史管理服务器发送。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公开,不记录全部的通信历史信息而仅记录前后历史信息,因此,通信历史的存储量不会变得庞大。此外,由于记录主基站和从基站各自的前后历史信息,因此,能够进行通信故障的解析。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中的通信监视系统100的结构图。
图2是实施方式1中的通信帧130的结构图。
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1中的周期编号143和序列编号144的例子的图。
图4是示出实施方式1中的周期编号143和序列编号144的例子的图。
图5是示出实施方式1中的周期编号143和序列编号144的例子的图。
图6是实施方式1中的基站200的结构图。
图7是实施方式1中的历史管理服务器300的结构图。
图8是实施方式1中的通信监视方法(接收)的流程图。
图9是实施方式1中的监视表220的结构图。
图10是示出实施方式1中的丢失判定条件的图。
图11是实施方式1中的历史帧230的结构图。
图12是示出实施方式1中的历史文件391的图。
图13是实施方式1中的通信监视方法(发送)的流程图。
图14是实施方式1中的通信监视方法(解析)的流程图。
图15是示出实施方式1中的原因判定条件(A)、(B)的图。
图16是示出实施方式1中的原因判定条件(C)、(D)的图。
图17是示出实施方式1中的原因判定条件(E)、(F)、(G)的图。
图18是示出实施方式1中的原因判定条件(H)、(I)、(J)的图。
图19是示出实施方式1中的原因判定条件(K)、(L)的图。
图20是示出实施方式1中的原因判定条件(M)、(N)、(O)的图。
图21是示出实施方式1中的原因判定条件(P)、(Q)的图。
图22是实施方式1中的基站200的硬件结构图。
图23是实施方式1中的历史管理服务器300的硬件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实施方式和附图中,针对相同的要素或对应的要素标注了相同的标号。适当省略或简化标注有与说明的要素相同的标号的要素的说明。图中的箭头主要表示数据流或处理的流程。
实施方式1.
基于图1至图23来说明通信监视系统100。
***结构的说明***
基于图1,对通信监视系统100的结构进行说明。
通信监视系统100是用于监视主站111与从站121的通信以及从站121彼此的通信的系统。
例如,主站111和从站121在CC-Link IE TSN中使用有线和无线而连接。
TSN是Time Sensitive Networking(时间敏感性网络)的简称。
通信监视系统100具备主设备110和1个以上的从设备120。
主设备110是设置有主站111的设备。
从设备120是设置有1个以上的从站121的设备。
主设备110具备主站111、网络集线器112、主基站113以及历史管理服务器300。
主站111是一边与从站121进行通信一边执行各种处理的设备,例如使用计算机而构成。主站111经由网络集线器112以有线的方式与主基站113连接。
历史管理服务器300是管理通信历史的服务器。历史管理服务器300经由网络集线器112以有线的方式与主基站113连接。
主基站113是以有线和无线的方式进行通信的通信装置。主基站113以有线的方式与主站111及历史管理服务器300分别进行通信,以无线的方式与各从设备120的从基站123进行通信。
从设备120具备1个以上的从站121、网络集线器122以及从基站123。
从站121是一边与主站111进行通信一边执行各种处理的设备,例如使用计算机而构成。从站121经由网络集线器122以有线的方式与从基站123连接。
从基站123是以有线和无线的方式进行通信的通信装置。从基站123以有线的方式与各从站121进行通信,以无线的方式与主基站113进行通信。
主基站113和各从基站123作为以有线和无线的方式传输在主站111与各从站121之间通信的帧的传输装置发挥功能。传输装置也称为转送装置或中继装置。
在设置于不同的从设备120的2个从站121之间进行通信的情况下,经由主基站113进行2个从基站123之间的无线通信。
主站111和各从站121与循环周期同步地进行循环数据转送。循环数据转送也称为循环通信。
例如,循环数据转送是为了控制各从站121而进行的。
将通过循环数据转送而发送的帧称为“通信帧130”。通信帧130也称为循环数据转送帧。
在循环数据转送中,主站111与各从站121在循环周期内进行分别设定的固定个数的通信帧130的通信。循环周期是预先决定的固定时间。
基于图2对通信帧130的结构进行说明。另外,通信帧130的各要素的排列与图2所示的排列也可以不同。
通信帧130包含目的地无线地址131、通信信息140以及有效负载132。
目的地无线地址131是以有线的方式与通信帧130的目的地连接的基站200的无线通信用的地址。
通信信息140包含目的地地址141、发送源地址142、周期编号143以及序列编号144。
目的地地址141是通信帧130的目的地的地址。
发送源地址142是通信帧130的发送源的地址。
周期编号143是每次经过循环周期时递增的编号,称为循环周期编号。
周期编号143从作为初始值的最小编号开始,在作为最大值的最大编号结束,在成为最大编号之后恢复到最小编号。
周期编号143在主站111和各从站121中是相同的。即,主站111和各从站121在相同的时间带使用相同的周期编号“n”,在下一个时间带使用相同的周期编号“n+1”。
序列编号144是表示循环周期内的顺序的编号。
序列编号144在每次发送通信帧130时递增。
序列编号144从作为初始值的开头编号开始,在作为最大值的最终编号结束,每次经过循环周期时恢复到开头编号。
序列编号144的最大值对应于在循环周期内发送的通信帧130的个数。序列编号144的最大值在主站111中是固定的,在各从站121中是固定的。
序列编号144(和最大值)在主站111和各从站121中分别被设定。
基于图3至图5,对周期编号143和序列编号144的具体例进行说明。图3示出第1次循环周期的具体例。图4示出第2次循环周期的具体例。图5示出第(n+1)次循环周期的具体例。
“主”表示主站111。“从A”、“从B”、“从C”表示3个从站121。
各四边形表示通信帧130。“c”表示周期编号143。“s”表示序列编号144。
在第1次循环周期中,从“主”和3个“从”发送的全部的通信帧130的周期编号143是“0”。
在第2次循环周期中,从“主”和3个“从”发送的全部的通信帧130的周期编号143是“1”。
在第(n+1)次循环周期中,从“主”和3个“从”发送的全部的通信帧130的周期编号143是“n”。
在各次循环周期中,从“主”发送的第1个通信帧130的序列编号144是“0”,从各“从”发送的第1个通信帧130的序列编号144是“0”。
在各次循环周期中,“主”发送16个通信帧130,序列编号144从“0”递增到“15”。“从A”发送21个通信帧130,序列编号144从“0”递增到“20”。“从B”发送31个通信帧130,序列编号144从“0”递增到“30”。“从C”发送11个通信帧130,序列编号144从“0”递增到“10”。
在不区分主基站113和从基站123的情况下,分别称为基站200。
基于图6对基站200的结构进行说明。
基站200是具备处理器201、存储器202以及通信接口203这样的硬件的计算机。这些硬件经由信号线相互连接。
处理器201是进行运算处理的IC,控制其他硬件。例如,处理器201是CPU。
IC是Integrated Circuit(集成电路)的简称。
CPU是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的简称。
存储器202是存储装置。存储器202也称为主存储装置或主存储器。例如,存储器202是RAM或新鲜储存器。
RAM是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的简称。
通信接口203作为接收器和发送器发挥功能。例如,通信接口203是通信芯片或NIC。使用通信接口203进行基站200的通信。
NIC是Network Interface Card(网络接口卡)的简称。
基站200具备无线通信部211、发送目的地解决部212、有线通信部213、通信帧监视部214以及历史帧生成部215这样的要素。这些要素由软件实现。
在存储器202中,存储有用于使计算机作为无线通信部211、发送目的地解决部212、有线通信部213、通信帧监视部214以及历史帧生成部215发挥功能的基站程序。
在存储器202中还存储有OS。处理器201一边执行OS一边执行基站程序。
OS是Operating System(操作系统)的简称。
基站程序的输入输出数据存储在存储部290中。例如,地址表和结构文件等存储在存储部290中。地址表表示主站111、从站121、主基站113、从基站123以及历史管理服务器300各自的地址。结构文件表示主站111、从站121、主基站113、从基站123以及历史管理服务器300的相互的连接关系。
存储器202作为存储部290发挥功能。但是,处理器201内的寄存器和处理器201内的高速缓冲存储器等存储装置也可以代替存储器202或者与存储器202一起作为存储部290发挥功能。
基站200也可以具备代替处理器201的多个处理器。
基站程序能够以计算机可读取的方式记录(存储)在光盘或闪存等非易失性的记录介质中。
基于图7对历史管理服务器300的结构进行说明。
历史管理服务器300是具备处理器301、存储器302、辅助存储装置303、通信装置304以及输入输出接口305这样的硬件的计算机。这些硬件经由信号线相互连接。
处理器301是进行运算处理的IC,控制其他硬件。例如,处理器301是CPU。
存储器302是易失性或非易失性的存储装置。存储器302也称为主存储装置或主存储器。例如,存储器302是RAM。存储器302所存储的数据根据需要被保存于辅助存储装置303。
RAM是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的简称。
辅助存储装置303是非易失性的存储装置。例如,辅助存储装置303是ROM、HDD、闪存或者它们的组合。辅助存储装置303所存储的数据根据需要被加载到存储器302。
ROM是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的简称。
HDD是Hard Disk Drive(硬盘驱动器)的简称。
通信装置304是接收器和发送器。例如,通信装置304是通信芯片或NIC。使用辅助存储装置303进行历史管理服务器300的通信。
输入输出接口305是连接输入装置和输出装置的端口。例如,输入输出接口305是USB端子,输入装置是键盘和鼠标,输出装置是显示器。使用输入输出接口305进行历史管理服务器300的输入输出。
USB是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串行总线)的简称。
历史管理服务器300具备历史帧接收部311、历史记录部312、信息受理部321、原因判定部322以及结果输出部323这样的要素。这些要素由软件实现。
在辅助存储装置303中,存储有用于使计算机作为历史帧接收部311、历史记录部312、信息受理部321、原因判定部322以及结果输出部323发挥功能的历史管理程序。历史管理程序被加载到存储器302中,由处理器301执行。
在辅助存储装置303中还存储有OS。OS的至少一部分被加载到存储器302中,由处理器301执行。
处理器301一边执行OS一边执行历史管理程序。
历史管理程序的输入输出数据存储在存储部390中。例如,地址表和结构文件等存储在存储部390中。
存储器302作为存储部390发挥功能。但是,辅助存储装置303、处理器301内的寄存器和处理器301内的高速缓冲存储器等存储装置也可以代替存储器302或者与存储器302一起作为存储部390发挥功能。
历史管理服务器300也可以具备代替处理器301的多个处理器。
历史管理程序能够以计算机可读取的方式记录(存储)在光盘或闪存等非易失性的记录介质中。
***动作的说明***
通信监视系统100的动作的步骤相当于通信监视方法。此外,通信监视系统100的动作的步骤相当于基于通信监视程序的处理的步骤。通信监视程序包含基站程序和历史管理程序。
基于图8对通信监视方法(接收)进行说明。
通信监视方法(接收)是基站200接收到通信帧130的情况下的方法。
在步骤S101中,无线通信部211以无线的方式接收通信帧130,将通信帧130交接给发送目的地解决部212。
发送目的地解决部212收取通信帧130,将通信帧130交接给有线通信部213和通信帧监视部214。目的地无线地址131也可以从通信帧130中删除。
在步骤S101之后,处理进入步骤S102和步骤S103。
在步骤S102中,有线通信部213收取通信帧130,以有线的方式发送通信帧130。
具体而言,在基站200是从基站123的情况下,有线通信部213向通过通信帧130的目的地地址141识别的从站121发送通信帧130。
此外,在基站200是主基站113的情况下,有线通信部213向主站111发送通信帧130。
在步骤S103中,通信帧监视部214收取通信帧130,将目的地地址141和发送源地址142作为检索关键字来检索监视表220。
基于图9对监视表220进行说明。图9示出监视表220的初始状态的一例。
监视表220预先存储在存储部290中。
监视表220按照通信类别221、发送源地址222以及目的地地址223的每个组而示出最终编号224、通信时刻225、周期编号226以及序列编号227。
将从通信类别221到序列编号227称为“监视信息”。
通信类别221是无线通信的类别,示出“发送”或“接收”。“1”是指“接收”,“0”是指“发送”。
发送源地址222识别通信帧130的发送源。
目的地地址223识别通信帧130的目的地。
最终编号224是通信帧130的发送源中的周期编号143的最大值。
通信时刻225是以无线的方式对通信帧130进行了通信的时刻。
周期编号226是通信帧130的周期编号143。
序列编号227是通信帧130的序列编号144。
具体而言,发送源地址222和目的地地址223是MAC地址。
MAC是Media Access Control address(媒体访问控制地址)的简称。
通信类别221、发送源地址222、目的地地址223以及最终编号224被预先设定。
返回到图8,继续步骤S103的说明。
将通信类别221示出“接收”、且发送源地址222和目的地地址223的组与目的地地址141和发送源地址142的组一致的监视信息称为“相符监视信息”。
在相符监视信息中设定有通信时刻225的情况下,换言之,在监视表220中登记有相符监视信息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110。
在相符监视信息中未设定通信时刻225的情况下,换言之,在监视表220中未登记相符监视信息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104。
在步骤S104中,通信帧监视部214将相符监视信息登记于监视表220。
具体而言,通信帧监视部214在相符监视信息的通信时刻225的栏中设定通信帧130的接收时刻。此外,通信帧监视部214在相符监视信息的周期编号226的栏中设定通信帧130的周期编号143,在相符监视信息的序列编号227的栏中设定通信帧130的序列编号144。
在步骤S110中,通信帧监视部214基于本次的通信帧130的通信信息140和上次的通信帧130的通信信息140,来判定是否存在丢失的通信信息140。
本次的通信帧130是本次以无线的方式接收到的通信帧130。
上次的通信帧130是上次以无线的方式接收到的通信帧130。
上次的通信帧130的通信信息140相当于相符监视信息。
丢失的通信帧130是在本次的通信帧130之前没能以无线的方式接收到的通信帧130。
基于图10对步骤S110中的判定方法进行说明。
例如,通信帧监视部214按照条件(1)至条件(7)依次进行判定。然后,在满足了条件(1)至条件(7)中的任意条件的时间点,通信帧监视部214判定为存在丢失的通信帧130。
“本次周期编号”是指本次的通信帧130的周期编号143。
“上次周期编号”是指相符监视信息的周期编号226。
“最小编号”是周期编号143的初始值,被预先决定。
“最大编号”是周期编号143的最大值,被预先决定。
“本次序列编号”是指本次的通信帧130的序列编号144。
“上次序列编号”是指相符监视信息的序列编号227。
“开头编号”是序列编号144的初始值,被预先决定。
“最终编号”是指相符监视信息的最终编号224。
条件(1)如下所述。在满足(1a)和(1b)双方的情况下,满足条件(1)。
(1a)本次周期编号与上次周期编号相同。
(1b)本次序列编号比上次序列编号大2以上。
条件(2)如下所述。
本次周期编号比上次周期编号大2以上。
条件(3)如下所述。在满足(3a)和(3b)双方的情况下,满足条件(3)。
(3a)本次周期编号比上次周期编号大1。
(3b)上次序列编号比最终编号小。
条件(4)如下所述。在满足(4a)和(4b)双方的情况下,满足条件(4)。
(4a)本次周期编号比上次周期编号大1。
(4b)本次序列编号不是开头编号。
条件(5)如下所述。在满足(5a)和(5b)双方的情况下,满足条件(5)。
(5a)上次周期编号是最大编号。
(5b)本次周期编号既不是最大编号也不是最小编号。
条件(6)如下所述。在满足全部(6a)至(6c)的情况下,满足条件(6)。
(6a)上次周期编号是最大编号。
(6b)本次周期编号是最小编号。
(6c)上次序列编号比最终编号小。
条件(7)如下所述。在满足全部(7a)至(7d)的情况下,满足条件(7)。
(7a)上次周期编号是最大编号。
(7b)本次周期编号是最小编号。
(7c)上次序列编号是最终编号。
(7d)本次序列编号不是开头编号。
返回到图8,继续步骤S110的说明。
在判定为存在丢失的通信帧130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121。
在判定为不存在丢失的通信帧130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123。
在步骤S121中,历史帧生成部215生成前后历史信息240,设定前后历史信息240而生成历史帧230。
基于图11对历史帧230进行说明。
历史帧230是包含前后历史信息240的帧。
前后历史信息240是在丢失的通信帧130的前后接收到的通信帧130的通信历史信息。
历史帧230包含目的地无线地址231和前后历史信息240。
目的地无线地址231是与历史管理服务器300连接的基站200的无线通信用的地址。具体而言,目的地无线地址231是主基站113的无线通信用的地址。
前后历史信息240包含基站地址241、通信类别242、目的地地址243以及发送源地址244。
基站地址241是接收到本次的通信帧130的基站200的地址。
通信类别242是本次的通信帧130的通信类别,与相符监视信息的通信类别221相同。
目的地地址243与本次的通信帧130的目的地地址141相同。
发送源地址244与本次的通信帧130的发送源地址142相同。
此外,前后历史信息240包含上次通信时刻251、上次周期编号252、上次序列编号253、本次通信时刻254以及本次序列编号256。
上次通信时刻251与相符监视信息的通信时刻225相同。
上次周期编号252与相符监视信息的周期编号226相同。
上次序列编号253与相符监视信息的序列编号227相同。
本次通信时刻254是本次的通信帧130的接收时刻。
本次周期编号255与本次的通信帧130的周期编号143相同。
本次序列编号256与本次的通信帧130的序列编号144相同。
返回到图8,从步骤S122开始继续说明。
在步骤S122中,历史帧生成部215将历史帧230交接给发送目的地解决部212。
发送目的地解决部212收取历史帧230,将历史帧230交接给无线通信部211或有线通信部213。
具体而言,在基站200是从基站123的情况下,发送目的地解决部212在历史帧230的目的地无线地址231的栏中设定主基站113的无线通信用的地址。然后,发送目的地解决部212将历史帧230交接给无线通信部211。
此外,在基站200是主基站113的情况下,发送目的地解决部212将历史帧230交接给有线通信部213。
在历史帧230被交接给无线通信部211的情况下,无线通信部211收取历史帧230,将历史帧230以无线的方式发送给历史管理服务器300。
在历史帧230被交接给有线通信部213的情况下,有线通信部213收取历史帧230,将历史帧230以有线的方式发送给历史管理服务器300。
在步骤S122之后,处理进入步骤S123和步骤S131。
在步骤S123中,通信帧监视部214更新相符监视信息。
具体而言,通信帧监视部214用本次的通信帧130的接收时刻覆盖相符监视信息的通信时刻225。此外,通信帧监视部214用本次的通信帧130的周期编号143覆盖相符监视信息的周期编号226,用本次的通信帧130的序列编号144覆盖相符监视信息的序列编号227。
在步骤S131中,历史帧接收部311接收历史帧230。
具体而言,历史帧接收部311经由网络集线器112从主基站113以有线的方式接收历史帧230。
在步骤S132中,历史帧接收部311将历史帧230交接给历史记录部312。
历史记录部312收取历史帧230,从历史帧230取得前后历史信息240,将前后历史信息240记录于历史文件391。
基于图12对历史文件391进行说明。
历史文件391是为了管理前后历史信息240而存储于存储部390的文件,记录有1个以上的前后历史信息240。
基于图13,对通信监视方法(发送)进行说明。
通信监视方法(发送)是基站200发送了通信帧130的情况下的方法。
在步骤S201中,无线通信部211以无线的方式发送通信帧130。
通信帧130如以下那样被发送。
首先,有线通信部213以有线的方式接收通信帧130。
具体而言,在基站200是从基站123的情况下,有线通信部213从通过通信帧130的发送源地址142识别的从站121接收通信帧130。
此外,在基站200是主基站113的情况下,有线通信部213从主站111接收通信帧130。
接着,有线通信部213将通信帧130交接给发送目的地解决部212,发送目的地解决部212收取通信帧130。
接着,发送目的地解决部212参照地址表和结构文件,确定以有线的方式与通过目的地地址141识别的目的地连接的基站200的无线通信用的地址,将确定出的地址设定于目的地无线地址131的栏。
接着,发送目的地解决部212将通信帧130交接给无线通信部211,无线通信部211收取通信帧130。
然后,无线通信部211以无线的方式发送通信帧130。
此外,有线通信部213将通信帧130交接给通信帧监视部214。但是,不需要目的地无线地址131。
在步骤S202中,通信帧监视部214收取通信帧130,对监视表220进行检索。
步骤S202与步骤S103相同。但是,相符监视信息的通信类别221示出“发送”。
在相符监视信息被登记于监视表220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210。
在相符监视信息未登记于监视表220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203。
在步骤S203中,通信帧监视部214将相符监视信息登记于监视表220。
步骤S203与步骤S104相同。
在步骤S210中,通信帧监视部214基于本次的通信帧130的通信信息140和上次的通信帧130的通信信息140,判定是否存在丢失的通信信息140。
本次的通信帧130是本次以无线的方式发送的通信帧130。
上次的通信帧130是上次以无线的方式发送的通信帧130。
上次的通信帧130的通信信息140相当于相符监视信息。
丢失的通信帧130是在本次的通信帧130之前没能以无线的方式发送的通信帧130。
步骤S210中的判定方法与步骤S110中的判定方法相同。
在判定为存在丢失的通信帧130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221。
在判定为不存在丢失的通信帧130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223。
在步骤S221中,历史帧生成部215生成前后历史信息240,设定前后历史信息240而生成历史帧230。
步骤S221与步骤S121相同。但是,历史帧230中的本次通信时刻254是本次的通信帧130的发送时刻。
在步骤S222中,无线通信部211或有线通信部213向历史管理服务器300发送历史帧230。
步骤S222与步骤S122相同。
在步骤S222之后,处理进入步骤S223和步骤S231。
在步骤S223中,通信帧监视部214更新相符监视信息。
步骤S223与步骤S123相同。
在步骤S231中,历史帧接收部311接收历史帧230。
步骤S231与步骤S131相同。
在步骤S232中,历史记录部312从历史帧230取得前后历史信息240,将前后历史信息240记录于历史文件391。
步骤S232与步骤S132相同。
基于图14,对通信监视方法(解析)进行说明。
通信监视方法(解析)是基于前后历史信息240来判定系统故障的原因的方法。
系统故障是在监视对象系统中发生的故障。
监视对象系统是成为通信监视系统100的监视对象的系统,具备主设备110(除了历史管理服务器300之外)和1个以上的从设备120。
监视对象系统的具体例是生产产品的系统,具备由主站111和1个以上的从站121控制的1个以上的生产设备。生产设备具备1个以上的生产装置。
在步骤S310中,信息受理部321受理故障信息。
故障信息包含检测到系统故障时的时刻(故障检出时刻)。
故障信息如以下那样被受理。
在检测到系统故障的情况下,将故障信息输入或发送到历史管理服务器300。
例如,在人识别出生产设备停止了的情况下,人将故障信息输入或发送到历史管理服务器300。
例如,在生产装置发生警报时,生产装置将故障信息发送到历史管理服务器300。
然后,信息受理部321受理所输入或所发送的故障信息。
在步骤S320中,原因判定部322基于故障信息,从历史文件391中检索相符历史信息。
相符历史信息是表示故障检出时刻以前的固定时间内的上次通信时刻251或故障检出时刻以后的固定时间内的本次通信时刻254的前后历史信息240。
在找到了相符历史信息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330。
在未找到相符历史信息的情况下,原因判定部322判定为系统故障的原因不是主基站113和从基站123。然后,处理进入步骤S340。
在步骤S330中,原因判定部322基于相符历史信息和有无对应历史信息,来判定系统故障的原因。
对应历史信息是与相符历史信息对应的前后历史信息240。
之后叙述步骤S330中的判定方法。
在步骤S340中,结果输出部323输出针对系统故障的原因的判定结果。
基于图15至图21,来说明步骤S330中的判定方法。
例如,原因判定部322从条件(A)到条件(Q)依次进行判定。然后,在满足了条件(A)至条件(Q)中的任意条件的时间点,原因判定部322结束判定。
此外,在条件(A)至条件(Q)均未满足的情况下,原因判定部322判定为系统故障的原因不清楚。
“相符基站”是指通过相符历史信息的基站地址241识别的基站200。
“相符通信类别”是指相符历史信息的通信类别242。
“相符目的地地址”是指相符历史信息的目的地地址243。
“对方从站”是指通过相符目的地地址识别的从站121。在相符目的地地址是多播地址的情况下,“对方从站”是指属于多播组的各从站121。在相符目的地地址是广播地址的情况下,“对方从站”是指各从站121。
“对方从基站”是指以有线的方式与对方从站连接的从基站123。
“相符发送源地址”是指相符历史信息的发送源地址244。
“相符从站”是指通过相符发送源地址识别的从站121。
“相符从基站”是指以有线的方式与相符从站连接的从基站123。
在图15中,条件(A)和条件(B)是与从从站121向主站111的单播发送相关的条件。
条件(A)如下所述。在满足全部(Aa)至(Ad)的情况下,满足条件(A)。
(Aa)相符基站是从基站123。
(Ab)相符通信类别是“发送”。
(Ac)相符目的地地址是单播地址。
在相符目的地地址既不是多播地址也不是广播地址的情况下,原因判定部322判定为相符目的地地址是单播地址。或者,在相符目的地地址是主站111或从站121的地址的情况下,原因判定部322判定为相符目的地地址是单播地址。
(Ad)在历史文件391中记录有对应历史信息[A]。
对应历史信息[A]是满足全部[A1]至[A4]的前后历史信息240。
[A1]基站地址241是主基站113的地址。
[A2]通信类别242是“接收”。
[A3]目的地地址243和发送源地址244的组与相符历史信息的目的地地址243和相符历史信息的发送源地址244的组相同。
[A4]本次通信时刻254包含在从相符历史信息的上次通信时刻251到相符历史信息的本次通信时刻254之间。
在满足条件(A)的情况下,原因判定部322判定为相符从站或相符从站与相符从基站之间的有线通信路径是原因。
条件(B)如下所述。在满足全部(Ba)至(Bd)的情况下,满足条件(B)。
(Ba)相符基站是主基站113。
(Bb)相符通信类别是“接收”。
(Bc)相符目的地地址是单播地址。
(Bd)对应历史信息[B]未记录在历史文件391中。
对应历史信息[B]是满足全部[B1]至[B3]的前后历史信息240。
[B1]基站地址241是相符从基站的地址。
[B2]通信类别242是“发送”。
[B3]本次通信时刻254包含在从相符历史信息的上次通信时刻251到相符历史信息的本次通信时刻254之间。
在满足条件(B)的情况下,原因判定部322判定为从相符从基站向主基站113的无线发送是原因。
在图16中,条件(C)和条件(D)是与从主站111向从站121的单播发送相关的条件。
条件(C)如下所述。在满足全部(Ca)至(Cd)的情况下,满足条件(C)。
(Ca)相符基站是从基站123。
(Cb)相符通信类别是“接收”。
(Cc)相符目的地地址是单播地址。
(Cd)在历史文件391中记录有对应历史信息[C]。
对应历史信息[C]是满足全部[C1]至[C4]的前后历史信息240。
[C1]基站地址241是主基站113的地址。
[C2]通信类别242是“发送”。
[C3]目的地地址243和发送源地址244的组与相符历史信息的目的地地址243和相符历史信息的发送源地址244的组相同。
[C4]本次通信时刻254包含在从相符历史信息的上次通信时刻251到相符历史信息的本次通信时刻254之间。
在满足条件(C)的情况下,原因判定部322判定为主站111或主站111与主基站113之间的有线通信路径是原因。
条件(D)如下所述。在满足全部(Da)至(Dd)的情况下,满足条件(D)。
(Da)相符基站是从基站123。
(Db)相符通信类别是“接收”。
(Dc)相符目的地地址是单播地址。
(Dd)对应历史信息[D]未记录在历史文件391中。
对应历史信息[D]是满足全部[D1]至[D4]的前后历史信息240。
[D1]基站地址241是主基站113的地址。
[D2]通信类别242是“发送”。
[D3]目的地地址243和发送源地址244的组与相符历史信息的目的地地址243和相符历史信息的发送源地址244的组相同。
[D4]本次通信时刻254包含在从相符历史信息的上次通信时刻251到相符历史信息的本次通信时刻254之间。
在满足条件(D)的情况下,原因判定部322判定为从主基站113向从基站123的无线发送是原因。
在图17中,条件(E)、条件(F)以及条件(G)是与经由无线通信从从站121向作为对方的从站121的单播发送相关的条件。
条件(E)如下所述。在满足全部(Ea)至(Ed)的情况下,满足条件(E)。
(Ea)相符基站是从基站123。
(Eb)相符通信类别是“发送”。
(Ec)相符目的地地址是单播地址。
(Ed)在历史文件391中记录有对应历史信息[E]。
对应历史信息[E]是满足全部[E1]至[E4]的前后历史信息240。
[E1]基站地址241是对方从基站的地址。
[E2]通信类别242是“接收”。
[E3]目的地地址243和发送源地址244的组与相符历史信息的目的地地址243和相符历史信息的发送源地址244的组相同。
[E4]本次通信时刻254包含在从相符历史信息的上次通信时刻251到相符历史信息的本次通信时刻254之间。
在满足条件(E)的情况下,原因判定部322判定为相符从站或相符从站与相符从基站之间的有线通信路径是原因。
条件(F)如下所述。在满足全部(Fa)至(Fc)且满足(Fd)或(Fe)的情况下,满足条件(E)。
(Fa)相符基站是从基站123。
(Fb)相符通信类别是“接收”。
(Fc)相符目的地地址是单播地址。
(Fd)对应历史信息[F]未记录在历史文件391中。
(Fe)在历史文件391中记录有对应历史信息[F’]。
对应历史信息[F]是满足全部[F1]至[F3]的前后历史信息240。
[F1]基站地址241是相符从基站的地址。
[F2]通信类别242是“发送”。
[F3]本次通信时刻254包含在从相符历史信息的上次通信时刻251到相符历史信息的本次通信时刻254之间。
对应历史信息[F’]是满足全部[F’1]至[F’4]的前后历史信息240。
[F’1]基站地址241是主基站113的地址。
[F’2]通信类别242是“发送”。
[F’3]目的地地址243和发送源地址244的组与相符历史信息的目的地地址243和相符历史信息的发送源地址244的组相同。
[F’4]本次通信时刻254包含在从相符历史信息的上次通信时刻251到相符历史信息的本次通信时刻254之间。
在满足条件(F)的情况下,原因判定部322判定为从相符从基站向主基站113的无线发送是原因。
条件(G)如下所述。在满足全部(Ga)至(Gc)且满足(Gd)或(Ge)的情况下,满足条件(E)。
(Ga)相符基站是从基站123。
(Gb)相符通信类别是“接收”。
(Gc)相符目的地地址是单播地址。
(Gd)对应历史信息[G]未记录在历史文件391中。
(Ge)在历史文件391中记录有对应历史信息[G’]。
对应历史信息[G]是满足全部[G1]至[G3]的前后历史信息240。
[G1]基站地址241是相符从基站的地址。
[G2]通信类别242是“发送”。
[G3]本次通信时刻254包含在从相符历史信息的上次通信时刻251到相符历史信息的本次通信时刻254之间。
对应历史信息[G’]是满足全部[G’1]至[G’3]的前后历史信息240。
[G’1]基站地址241是主基站113的地址。
[G’2]目的地地址243和发送源地址244的组与相符历史信息的目的地地址243和相符历史信息的发送源地址244的组相同。
[G’3]本次通信时刻254包含在从相符历史信息的上次通信时刻251到相符历史信息的本次通信时刻254之间。
在满足条件(G)的情况下,原因判定部322判定为从主基站113向对方从基站的无线发送是原因。
在图18中,条件(H)、条件(I)以及条件(J)是与从从站121向多个站的多播发送相关的条件。
条件(H)如下所述。在满足全部(Ha)至(Hd)的情况下,满足条件(H)。
(Ha)相符基站是从基站123。
(Hb)相符通信类别是“发送”。
(Hc)相符目的地地址是多播地址。
(Hd)在历史文件391中记录有对应历史信息[H]。
对应历史信息[H]是满足全部[H1]至[H4]的前后历史信息240。
[H1]基站地址241是主基站113的地址。
[H2]通信类别242是“接收”。
[H3]目的地地址243和发送源地址244的组与相符历史信息的目的地地址243(多播地址)和相符历史信息的发送源地址244的组相同。
[H4]本次通信时刻254包含在从相符历史信息的上次通信时刻251到相符历史信息的本次通信时刻254之间。
在满足条件(H)的情况下,原因判定部322判定为相符从站或相符从站与相符从基站之间的有线通信路径是原因。
条件(I)如下所述。在满足全部(Ia)至(Id)的情况下,满足条件(I)。
(Ia)相符基站是主基站113。
(Ib)相符通信类别是“接收”。
(Ic)相符目的地地址是多播地址。
(Id)对应历史信息[I]未记录在历史文件391中。
对应历史信息[I]是满足全部[I1]至[I3]的前后历史信息240。
[I1]基站地址241是相符从基站的地址。
[I2]通信类别242是“发送”。
[I3]本次通信时刻254包含在从相符历史信息的上次通信时刻251到相符历史信息的本次通信时刻254之间。
在满足条件(I)的情况下,原因判定部322判定为从相符从基站向主基站113的无线发送是原因。
条件(J)如下所述。在满足全部(Ja)至(Jd)的情况下,满足条件(J)。
(Ja)相符基站是从基站123。
(Jb)相符通信类别是“接收”。
(Jc)相符目的地地址是单播地址。
(Jd)对应历史信息[J]和对应历史信息[J’]未记录在历史文件391中。
对应历史信息[J]是满足全部[J1]、[J2]以及[J3]的前后历史信息240。
对应历史信息[J’]是满足全部[J’1]、[J2]以及[J3]的前后历史信息240。
[J1]基站地址241是相符从基站的地址。
[J’1]基站地址241是主基站113的地址。
[J2]通信类别242是“发送”。
[J3]本次通信时刻254包含在从相符历史信息的上次通信时刻251到相符历史信息的本次通信时刻254之间。
在满足条件(J)的情况下,原因判定部322判定为从主基站113向相符从基站的无线发送是原因。
在图19中,条件(K)和条件(L)是与从主站111向多个站的多播发送相关的条件。
条件(K)如下所述。在满足全部(Ka)至(Kd)的情况下,满足条件(K)。
(Ka)相符基站是主基站113。
(Kb)相符通信类别是“发送”。
(Kc)相符目的地地址是多播地址。
(Kd)在历史文件391中记录有全部的对方从基站各自的对应历史信息[K]。
对应历史信息[K]是满足全部[K1]至[K4]的前后历史信息240。
[K1]基站地址241是对方从基站的地址。
[K2]通信类别242是“接收”。
[K3]目的地地址243和发送源地址244的组与相符历史信息的目的地地址243(多播地址)和相符历史信息的发送源地址244的组相同。
[K4]本次通信时刻254包含在从相符历史信息的上次通信时刻251到相符历史信息的本次通信时刻254之间。
在满足条件(K)的情况下,原因判定部322判定为主站111或主站111与主基站113之间的有线通信路径是原因。
条件(L)如下所述。在满足全部(La)至(Ld)的情况下,满足条件(L)。
(La)相符基站是从基站123。
(Lb)相符通信类别是“接收”。
(Lc)相符目的地地址是多播地址。
(Ld)对应历史信息[L]未记录在历史文件391中。
对应历史信息[L]是满足全部[L1]至[L4]的前后历史信息240。
[L1]基站地址241是主基站113的地址。
[L2]通信类别242是“发送”。
[L3]目的地地址243和发送源地址244的组与相符历史信息的目的地地址243(多播地址)和相符历史信息的发送源地址244的组相同。
[L4]本次通信时刻254包含在从相符历史信息的上次通信时刻251到相符历史信息的本次通信时刻254之间。
在满足在条件(L)的情况下,原因判定部322判定为从主基站113向对方从基站的无线发送是原因。
在图20中,条件(M)、条件(N)以及条件(O)是与从从站121向全站的广播发送相关的条件。
条件(M)如下所述。在满足全部(Ma)至(Md)的情况下,满足条件(M)。
(Ma)相符基站是从基站123。
(Mb)相符通信类别是“发送”。
(Mc)相符目的地地址是广播地址。
(Md)在历史文件391中记录有对应历史信息[M]。
对应历史信息[M]是满足全部[M1]至[M4]的前后历史信息240。
[M1]基站地址241是主基站113的地址。
[M2]通信类别242是“接收”。
[M3]目的地地址243和发送源地址244的组与相符历史信息的目的地地址243(广播地址)和相符历史信息的发送源地址244的组相同。
[M4]本次通信时刻254包含在从相符历史信息的上次通信时刻251到相符历史信息的本次通信时刻254之间。
在满足条件(M)的情况下,原因判定部322判定为相符从站或相符从站与相符从基站之间的有线通信路径是原因。
条件(N)如下所述。在满足全部(Na)至(Nd)的情况下,满足条件(N)。
(Na)相符基站是主基站113。
(Nb)相符通信类别是“接收”。
(Nc)相符目的地地址是广播地址。
(Nd)对应历史信息[N]未记录在历史文件391中。
对应历史信息[N]是满足全部[N1]至[N3]的前后历史信息240。
[N1]基站地址241是相符从基站的地址。
[N2]通信类别242是“发送”。
[N3]本次通信时刻254包含在从相符历史信息的上次通信时刻251到相符历史信息的本次通信时刻254之间。
在满足条件(N)的情况下,原因判定部322判定为从相符从基站向主基站113的无线发送是原因。
条件(O)如下所述。在满足全部(Oa)至(Od)的情况下,满足条件(O)。
(Oa)相符基站是从基站123。
(Ob)相符通信类别是“接收”。
(Oc)相符目的地地址是广播地址。
(Od)对应历史信息[O]和对应历史信息[O’]未记录在历史文件391中。
对应历史信息[O]是满足全部[O1]、[O2]以及[O3]的前后历史信息240。
对应历史信息[O’]是满足全部[O’1]、[O2]以及[O3]的前后历史信息240。
[O1]基站地址241是相符从基站的地址。
[O’1]基站地址241是主基站113的地址。
[O2]通信类别242是“发送”。
[O3]本次通信时刻254包含在从相符历史信息的上次通信时刻251到相符历史信息的本次通信时刻254之间。
在满足条件(O)的情况下,原因判定部322判定为从主基站113向相符从基站的无线发送是原因。
在图21中,条件(P)和条件(Q)是与从主站111向全站的广播发送相关的条件。
条件(P)如下所述。在满足全部(Pa)至(Pd)的情况下,满足条件(P)。
(Pa)相符基站是主基站113。
(Pb)相符通信类别是“发送”。
(Pc)相符目的地地址是广播地址。
(Pd)在历史文件391中记录有全部的对方从基站各自的对应历史信息[P]。
对应历史信息[P]是满足全部[P1]至[P4]的前后历史信息240。
[P1]基站地址241是对方从基站的地址。
[P2]通信类别242是“接收”。
[P3]目的地地址243和发送源地址244的组与相符历史信息的目的地地址243(广播地址)和相符历史信息的发送源地址244的组相同。
[P4]本次通信时刻254包含在从相符历史信息的上次通信时刻251到相符历史信息的本次通信时刻254之间。
在满足条件(P)的情况下,原因判定部322判定为主站111或主站111与主基站113之间的有线通信路径是原因。
条件(Q)如下所述。在满足全部(Qa)至(Qd)的情况下,满足条件(Q)。
(Qa)相符基站是从基站123。
(Qb)相符通信类别是“接收”。
(Qc)相符目的地地址是广播地址。
(Qd)对应历史信息[Q]未记录在历史文件391中。
对应历史信息[Q]是满足全部[Q1]至[Q4]的前后历史信息240。
[Q1]基站地址241是主基站113的地址。
[Q2]通信类别242是“发送”。
[Q3]目的地地址243和发送源地址244的组与相符历史信息的目的地地址243(广播地址)和相符历史信息的发送源地址244的组相同。
[Q4]本次通信时刻254包含在从相符历史信息的上次通信时刻251到相符历史信息的本次通信时刻254之间。
在满足条件(Q)的情况下,原因判定部322判定为从主基站113向对方从基站的无线发送是原因。
***实施方式1的效果***
根据实施方式1,仅存储用于故障原因解析的所需最小限度的通信历史信息(前后历史信息240)。因此,能够将通信历史信息的存储容量和通信历史的发送频度限定为最小限度。
实施方式1按照每个发送源设备和每个发送目的地设备来监视通信帧130的丢失,仅针对可能发生通信故障的部分存储该通信历史信息(前后历史信息240)。由此,能够降低存储所需的容量,进而能够降低解析所需的时间。
实施方式1检测无线发送、无线接收以及有线接收各自的通信帧130的丢失,仅将发生丢失前后的通信历史信息(前后历史信息240)记录于历史文件391。因此,能够存储通信故障解析所需的足够量的通信历史信息,减少通信历史信息的存储量。
在实施方式1中,能够仅通过所存储的通信历史信息,来判别由于基站200从作为发送源的主站111或从站121未通过有线通信接收到通信帧130而在无线通信中丢失了通信帧130的情形。因此,故障原因的划分变得容易。
在实施方式1中,即便在序列编号的最终编号根据从站121而不同的情况下,也能够正确地检测通信帧130的丢失。
在实施方式1中,主基站113或从基站123仅在检测到无线接收或无线发送的丢失时,向历史管理服务器300发送前后历史信息240。因此,循环数据转送的通信频带未被压制。
***实施方式1的补充***
历史管理服务器300也可以内置于主基站113或任意的从基站123。
基于图22对基站200的硬件结构进行说明。
基站200具备处理电路209。
处理电路209是实现无线通信部211、发送目的地解决部212、有线通信部213、通信帧监视部214以及历史帧生成部215的硬件。
处理电路209可以是专用的硬件,也可以是执行存储器202所存储的程序的处理器201。
在处理电路209是专用的硬件的情况下,处理电路209例如是单一电路、复合电路、程序化的处理器、并行程序化的处理器、ASIC、FPGA或者它们的组合。
ASIC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专用集成电路)的简称。
FPGA是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的简称。
基站200也可以具备代替处理电路209的多个处理电路。
在处理电路209中,也可以由专用的硬件实现一部分功能,由软件或固件实现剩余的功能。
这样,基站200的功能能够通过硬件、软件、固件或者它们的组合来实现。
基于图23对历史管理服务器300的硬件结构进行说明。
历史管理服务器300具备处理电路309。
处理电路309是实现历史帧接收部311、历史记录部312、信息受理部321、原因判定部322以及结果输出部323的硬件。
处理电路309可以是专用的硬件,也可以是执行存储器302所存储的程序的处理器301。
在处理电路309是专用的硬件的情况下,处理电路309例如是单一电路、复合电路、程序化的处理器、并行程序化的处理器、ASIC、FPGA或者它们的组合。
历史管理服务器300也可以具备代替处理电路309的多个处理电路。
在处理电路309中,也可以由专用的硬件实现一部分功能,由软件或固件实现剩余的功能。
这样,历史管理服务器300的功能能够通过硬件、软件、固件或者它们的组合来实现。
实施方式1是优选方式的例示,并非意在限制本公开的技术范围。实施方式1可以部分地实施,也可以与其他方式组合地实施。使用流程图等说明的步骤也可以适当变更。
作为基站200和历史管理服务器300的要素的“部”也可以替换为“处理”、“工序”、“电路”或“线路”。
附图标记说明
100通信监视系统,110主设备,111主站,112网络集线器,113主基站,120从设备,121从站,122网络集线器,123从基站,130通信帧,131目的地无线地址,132有效负载,140通信信息,141目的地地址,142发送源地址,143周期编号,144序列编号,200基站,201处理器,202存储器,203通信接口,209处理电路,211无线通信部,212发送目的地解决部,213有线通信部,214通信帧监视部,215历史帧生成部,220监视表,221通信类别,222发送源地址,223目的地地址,224最终编号,225通信时刻,226周期编号,227序列编号,230历史帧,231目的地无线地址,240前后历史信息,241基站地址,242通信类别,243目的地地址,244发送源地址,251上次通信时刻,252上次周期编号,253上次序列编号,254本次通信时刻,255本次周期编号,256本次序列编号,290存储部,300历史管理服务器,301处理器,302存储器,303辅助存储装置,304通信装置,305输入输出接口,309处理电路,311历史帧接收部,312历史记录部,321信息受理部,322原因判定部,323结果输出部,390存储部,391历史文件。

Claims (13)

1.一种通信监视系统,其中,
所述通信监视系统具备:
主基站,其以有线的方式与主站连接;
从基站,其以有线的方式与从站连接,以无线的方式与所述主基站进行在所述主站与所述从站之间通信的通信帧的通信;以及
历史管理服务器,其记录在丢失的通信帧的前后通过所述主基站和所述从基站分别进行了通信的通信帧的通信历史信息作为前后历史信息,
所述主站与所述从站在循环周期内进行分别设定的固定个数的通信帧的通信,
所述通信帧包含表示循环周期内的顺序的序列编号和每次经过所述循环周期时递增的周期编号作为通信信息,
所述主基站和所述从基站在以无线的方式进行了各通信帧的通信时,基于本次的通信帧的所述通信信息和上次的通信帧的所述通信信息,判定是否存在丢失的通信帧,在存在所述丢失的通信帧的情况下,将所述上次的通信帧和所述本次的通信帧的通信历史信息作为所述前后历史信息向所述历史管理服务器发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监视系统,其中,
所述周期编号从最小编号开始,在最大编号结束,在成为所述最大编号之后恢复到所述最小编号,
所述序列编号从开头编号开始,在与所述固定个数对应的最终编号结束,在每次经过所述循环周期时恢复到所述开头编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信监视系统,其中,
在所述本次的通信帧的所述周期编号与所述上次的通信帧的所述周期编号相同、并且所述本次的通信帧的所述序列编号比所述上次的通信帧的所述序列编号大2以上的情况下,所述主基站和所述从基站判定为存在所述丢失的通信帧。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通信监视系统,其中,
在所述本次的通信帧的所述周期编号比所述上次的通信帧的所述周期编号大2以上的情况下,所述主基站和所述从基站判定为存在所述丢失的通信帧。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通信监视系统,其中,
在所述本次的通信帧的所述周期编号比所述上次的通信帧的所述周期编号大1、并且所述上次的通信帧的所述序列编号比所述最终编号小的情况下,所述主基站和所述从基站判定为存在所述丢失的通信帧。
6.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通信监视系统,其中,
在所述本次的通信帧的所述周期编号比所述上次的通信帧的所述周期编号大1、并且所述本次的通信帧的所述序列编号不是所述开头编号的情况下,所述主基站和所述从基站判定为存在所述丢失的通信帧。
7.根据权利要求2至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通信监视系统,其中,
在所述上次的通信帧的所述周期编号是所述最大编号、并且所述本次的通信帧的所述周期编号既不是所述最大编号也不是所述最小编号的情况下,所述主基站和所述从基站判定为存在所述丢失的通信帧。
8.根据权利要求2至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通信监视系统,其中,
在所述上次的通信帧的所述周期编号是所述最大编号、并且所述本次的通信帧的所述周期编号是所述最小编号、并且所述上次的通信帧的所述序列编号比所述最终编号小的情况下,所述主基站和所述从基站判定为存在所述丢失的通信帧。
9.根据权利要求2至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通信监视系统,其中,
在所述上次的通信帧的所述周期编号是所述最大编号、并且所述本次的通信帧的所述周期编号是所述最小编号、并且所述上次的通信帧的所述序列编号是所述最终编号、并且所述本次的通信帧的所述序列编号不是所述开头编号的情况下,所述主基站和所述从基站判定为存在所述丢失的通信帧。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通信监视系统,其中,
所述历史管理服务器基于相符历史信息以及有无对应历史信息来判定故障原因,该相符历史信息是在故障检出时刻的前后通信的通信帧的所述前后历史信息,该对应历史信息是与所述相符历史信息对应的所述前后历史信息。
11.一种基站,其在权利要求1至10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通信监视系统中被用作主基站或从基站。
12.一种历史管理服务器,其中,
所述历史管理服务器在权利要求1至10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通信监视系统中被使用。
13.一种通信监视方法,其是通信监视系统的通信监视方法,其中,
所述通信监视系统具备:
主基站,其以有线的方式与主站连接;
从基站,其以有线的方式与从站连接,以无线的方式与所述主基站进行在所述主站与所述从站之间通信的通信帧的通信;以及
历史管理服务器,其记录在丢失的通信帧的前后通过所述主基站和所述从基站分别进行了通信的通信帧的通信历史信息作为前后历史信息,
所述主站与所述从站在循环周期内进行分别设定的固定个数的通信帧的通信,
所述通信帧包含表示循环周期内的顺序的序列编号和每次经过所述循环周期时递增的周期编号作为通信信息,
所述主基站和所述从基站在以无线的方式进行了各通信帧的通信时,基于本次的通信帧的所述通信信息和上次的通信帧的所述通信信息,判定是否存在丢失的通信帧,在存在所述丢失的通信帧的情况下,将所述上次的通信帧和所述本次的通信帧的通信历史信息作为所述前后历史信息向所述历史管理服务器发送。
CN202180099415.7A 2021-06-22 2021-06-22 通信监视系统、基站、历史管理服务器以及通信监视方法 Pending CN11775155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21/023620 WO2022269759A1 (ja) 2021-06-22 2021-06-22 通信監視システム、基地局、履歴管理サーバおよび通信監視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751556A true CN117751556A (zh) 2024-03-22

Family

ID=845453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99415.7A Pending CN117751556A (zh) 2021-06-22 2021-06-22 通信监视系统、基站、历史管理服务器以及通信监视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098005A1 (zh)
EP (1) EP4329356A4 (zh)
JP (1) JP7341374B2 (zh)
KR (1) KR20230175332A (zh)
CN (1) CN117751556A (zh)
WO (1) WO2022269759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215573A (ja) * 1998-01-28 1999-08-06 Toshiba Corp 分散ネットワーク型監視装置
JP4705814B2 (ja) * 2005-07-08 2011-06-22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同期配信方法
JP5069884B2 (ja) * 2006-09-14 2012-11-07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最新データ及び履歴データを管理するセンサ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
JP5202204B2 (ja) * 2008-09-17 2013-06-05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データ管理システム
JP2010282269A (ja) * 2009-06-02 2010-12-16 Hitachi High-Tech Control Systems Corp 無線ネットワークプロセス監視システム
US9661685B2 (en) * 2013-05-08 2017-05-23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therefor
WO2018003117A1 (ja) * 2016-07-01 2018-01-0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通信方法
JP7192367B2 (ja) 2018-10-01 2022-12-20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通信障害解析装置、通信障害解析システム、通信障害解析方法および通信障害解析プログラム
US20220150905A1 (en) * 2019-04-01 2022-05-12 Sony Group Corporation Communications device, infrastructure equipment and method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269759A1 (ja) 2022-12-29
EP4329356A4 (en) 2024-05-15
EP4329356A1 (en) 2024-02-28
KR20230175332A (ko) 2023-12-29
JPWO2022269759A1 (zh) 2022-12-29
US20240098005A1 (en) 2024-03-21
JP7341374B2 (ja) 2023-09-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79507B (zh) 通信装置和用于通信装置的检索表格管理方法
US11432193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ceiving CPRI data stream,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ceiving ethernet frame, and system
US20120310599A1 (en) Sensor data collection system
CN108173691B (zh) 一种跨设备聚合的方法及装置
KR102076276B1 (ko) 근거리 통신기술을 이용하여 사용자 단말과 직접 연동 가능한 독립형 IoT 게이트웨이
US11329866B2 (en) 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thereof
WO2018171641A1 (zh) 网络管理信息的收发方法、装置、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
US11419175B2 (en) Reconstructing a personal area network or system after a failure in the network or system
CN104660449A (zh) 防止堆叠分裂多主设备Master的方法和设备
CN102065508B (zh) 一种无线桥接转发设备及方法
US9135207B2 (en) I2C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I2C communication method
CN117751556A (zh) 通信监视系统、基站、历史管理服务器以及通信监视方法
CN116319088B (zh) 物联网络路由节点状态监控和信息采集方法
JP2007101457A (ja) 送信装置及び受信装置及び時刻通知方法及び時刻設定方法
CN101873168A (zh) 一种业务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KR102415789B1 (ko) 병렬통신 기반 센싱 데이터 송수신 시스템
EP4243354A1 (en) Internet of things device monitoring method, server, and internet of things device
CN114125347B (zh) 用于有源线缆的信息传输方法、cec代理模块及有源线缆
US10511922B2 (en) Method adapted to be implemented in a master device of a sound system, corresponding method adapted to be implemented in an audio rendering device of a sound system, corresponding master device, audio rendering device, system, computer readable program product and computer readable storage media
US20090162075A1 (en) Transmission system and transmission method
US10892938B1 (en) Autonomous semantic data discovery for distributed networked systems
CN104486344A (zh) 一种基于snmp的用户访问系统及其访问方法
CN114374644B (zh) 基于基础设施逻辑架构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方法及系统
TWI462420B (zh) 電力系統、遙控裝置及其方法
US20090031045A1 (en) Information relay device, information relay method, information relay program and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diu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