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729483A - 发声装置和终端设备 - Google Patents
发声装置和终端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7729483A CN117729483A CN202310139243.2A CN202310139243A CN117729483A CN 117729483 A CN117729483 A CN 117729483A CN 202310139243 A CN202310139243 A CN 202310139243A CN 117729483 A CN117729483 A CN 11772948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ound
- hole
- sound generating
- housing
- shel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title abstract description 18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4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4
- 125000006850 spacer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9000002245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9000004033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00243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3016 dam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3292 glu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4744 fabr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304 fi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2955 iso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843 powd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0049 Carbon (fib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917 carbon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VNWKTOKETHGBQD-UHFFFAOYSA-N methane Chemical compound C VNWKTOKETHGBQ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035 prolong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2799 BoPET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5041 Myla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94 contradic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178 monom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5020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139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565 seal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941 weav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9/00—Transducers of moving-coil, moving-strip, or moving-wire type
- H04R9/06—Loudspeaker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9/00—Transducers of moving-coil, moving-strip, or moving-wire type
- H04R9/02—Detail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2400/00—Loudspeakers
- H04R2400/11—Aspects regarding the frame of loudspeaker transduc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Audible-Bandwidth Dynamoelectric Transducers Other Than Pickups (AREA)
- Apparatuses For Generation Of Mechanical Vibrat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发声装置和终端设备,发声装置包括外壳、发声组件及振动组件,外壳设有容腔以及连通容腔的出声口和安装口,出声口为设于外壳的周侧的侧出声口;发声组件设于容腔内,发声组件的振膜的声音辐射侧与出声口连通,发声组件对应安装口设有贯穿腔,贯穿腔贯穿发声组件和振膜,振动组件穿设于安装口和贯穿腔。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将发声组件和振动组件集成于一体的发声装置,该发声装置不仅满足小型化要求,还有效增加振动组件的安装空间,使振动组件尺寸加大、提升性能,同时还提升了发声装置的声学性能和音频性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声转换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发声装置和应用该发声装置的终端设备。
背景技术
智能终端设备尤其是手机类产品,通常需要兼具音频体验和震动触觉体验功能,音频体验来自于扬声器装置,触觉震动体验来自于马达装置,在提高用户音频和震动触觉体验过程中,相关技术中通常将扬声器装置和马达装置分别单独设置,导致在智能终端设备中占用空间大,布局效果不理想等问题,从而影响了智能终端的用户体验。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发声装置和终端设备,旨在提供一种将发声组件和振动组件集成于一体的发声装置,该发声装置不仅满足小型化要求,还有效增加马达的安装空间,使马达尺寸加大、提升性能,同时还提升了发声装置的声学性能和音频性能,从而提升用户体验。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发声装置,所述发声装置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设有容腔以及连通所述容腔的出声口和安装口,所述出声口为设于所述外壳的周侧的侧出声口;
发声组件,所述发声组件设于所述容腔内,所述发声组件的振膜的声音辐射侧与所述出声口连通,所述发声组件对应所述安装口设有贯穿腔,所述贯穿腔贯穿所述发声组件和所述振膜;及
振动组件,所述振动组件穿设于所述安装口和所述贯穿腔。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发声组件背向所述振膜的一侧与所述外壳之间具有间隙,所述外壳、所述振动组件及所述发声组件背向所述振膜的一侧围合形成后声腔。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发声组件包括:
磁路系统,所述磁路系统设于所述容腔内,所述磁路系统对应所述安装口设有第一贯通孔,所述磁路系统还设有位于所述第一贯通孔外侧的磁间隙;和
振动系统,所述振动系统包括所述振膜和音圈,所述振膜与所述磁路系统相对,所述音圈的一端与所述振膜连接,所述音圈的另一端悬设于所述磁间隙内,所述振膜对应所述第一贯通孔设有第二贯通孔,所述音圈环绕所述第二贯通孔设置,所述第二贯通孔与所述第一贯通孔连通形成所述贯穿腔。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发声装置还包括用于支撑所述振膜的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位于所述磁间隙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支撑部邻近所述第一贯通孔设置;
所述振膜邻近所述第二贯通孔的一侧与所述第一支撑部连接,所述振膜的周缘与所述第二支撑部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由所述磁路系统凸设形成。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磁路系统包括:
导磁轭,所述导磁轭设于所述容腔内,并与所述振膜相对且间隔,所述导磁轭对应所述安装口开设有第一通孔;
中心磁路部分,所述中心磁路部分设于所述导磁轭面向所述振膜的一侧,所述中心磁路部分对应所述第一通孔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通孔连通形成所述第一贯通孔;及
边磁路部分,所述边磁路部分设于所述导磁轭面向所述振膜的一侧,并位于所述中心磁路部分的外侧,所述边磁路部分与所述中心磁路部分间隔以形成所述磁间隙。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磁路系统包括:
导磁轭,所述导磁轭包括呈夹角设置的底部和侧部,所述底部的一端与所述容腔的内壁连接,并与所述振膜相对,所述底部对应所述安装口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侧部连接于所述底部,并环绕所述第一通孔设置,所述侧部围合形成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形成所述第一贯通孔;和
边磁路部分,所述边磁路部分设于所述底部面向所述振膜的一侧,所述边磁路部分与所述侧部间隔以形成所述磁间隙。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振膜包括内固定部、环绕所述内固定部设置的第一折环部、环绕所述第一折环部设置的中央部、环绕所述中央部设置的第二折环部及设于所述第二折环部外侧的外固定部,所述内固定部开设有所述第二贯通孔,所述内固定部与所述第一支撑部连接,所述外固定部与所述第二支撑部连接,所述音圈与所述中央部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振动系统还包括补强环,所述补强环设于所述中央部;
所述补强环设于所述音圈和所述中央部之间;或,所述补强环设于所述中央部背向所述音圈的一侧。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振动组件为线性马达或转子马达。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发声装置还包括隔离件,所述隔离件设于所述容腔内,以将部分所述容腔分隔成填充腔,所述填充腔用于填充吸音颗粒,所述隔离件对应所述安装口设有通口;所述振动组件依次穿过所述安装口和所述通口,并固定于所述贯穿腔内。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外壳包括:
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的一端设有开口,所述发声组件设于所述第一壳体内;和
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盖合所述开口,并与所述第一壳体围合形成所述容腔,所述第二壳体设有所述安装口;
其中,所述出声口设于所述第一壳体或所述第二壳体。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包括中壳和前壳,所述中壳具有侧壁,所述中壳的一端设有所述开口,所述中壳的另一端设有出音孔,所述前壳与所述中壳背向所述安装口的一侧连接,并与所述出音孔正对,且所述前壳与所述中壳设置所述出音孔的一端围合形成连通所述出音孔的出声通道,所述前壳设有连通所述出声通道的所述侧出声口,所述侧出声口位于所述中壳的周侧。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中壳为金属件,所述中壳的厚度为0.2mm~0.3mm;
或,所述第二壳体为金属件,所述第二壳体的厚度为0.2mm~0.3mm。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前壳包括底盘和连接于所述底盘的出声件,所述出声件设有所述侧出声口,所述底盘面向所述中壳的一侧设有支撑台,所述支撑台沿所述底盘的周缘延伸设置,并与所述出声件围合形成连通所述侧出声口的凹陷槽,所述中壳支撑于所述支撑台,并与所述出声件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底盘包括与所述出声件连接的支撑环和嵌件,所述支撑环的内壁设有嵌槽,所述嵌件的周缘嵌设于所述嵌槽内,且所述支撑环凸出所述嵌件面向所述中壳的一侧,以形成所述支撑台,所述支撑台、所述嵌件及所述出声件围合形成所述凹陷槽,所述嵌件为金属片。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前壳为金属件;
或,所述支撑环和所述出声件为塑胶件,所述支撑环和所述出声件与所述嵌件一体注塑成型。
在一实施例中,沿所述振膜的振动方向,所述振动组件和所述外壳之间的间隙≥1mm。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终端设备,所述终端设备包括设备壳体和上述所述的发声装置,所述发声装置设于所述设备壳体内。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发声装置通过在外壳内设置容腔以及连通容腔的出声口和安装口,并将发声组件设置容腔内,且发声组件的振膜的声音辐射侧与出声口连通,从而确保发声装置的音频性能;进一步在发声组件上设置贯穿腔,使得贯穿腔贯穿发声组件和振膜,并对应安装口设置,如此将振动组件穿设于安装口和贯穿腔,从而利用安装口和贯穿腔有效增大了振动组件的安装空间,如此可通过调整振动组件的高度尺寸,提升振动组件的振动性能,且在振动组件的振动性能不损失的情况下减小振动组件的宽度尺寸,从而补偿和增大发声组件的磁路系统尺寸,如此可有效提升发声装置的声学性能和音频性能,从而提升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发声装置正出声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发声装置正出声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发声装置正出声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发声装置正出声结构的振动组件分离的截面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发声装置正出声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发声装置侧出声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发声装置侧出声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发声装置侧出声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发声装置侧出声结构的振动组件分离的截面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发声装置侧出声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中发声装置侧出声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中发声装置侧出声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中发声装置侧出声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中发声装置侧出声结构的振动组件分离的截面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发声组件与隔离件分离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隔离件分离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同时,全文中出现的“和/或”或“且/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
另外,在本发明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智能终端设备尤其是手机类产品,通常需要兼具音频体验和震动触觉体验功能,音频体验来自于扬声器装置,触觉震动体验来自于马达装置,在提高用户音频和震动触觉体验过程中,通常将扬声器装置和马达装置分别单独设置,导致在智能终端设备中占用空间大,布局效果不理想等问题,从而影响了智能终端的用户体验。
相关技术中,虽然将扬声器装置和马达装置集成在一体化模组中,但是受限于整机应用要求,需要将模组尽可能小型化。而基于对产品外形小型化的要求,在扬声器装置音频性能基本满足需求的情况下,导致马达装置的尺寸太小,无法满足整机震动功能要求,从而影响了智能终端的用户体验。
基于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发声装置100。可以理解的,发声装置100可应用于电子设备等终端设备中,例如手机、IPAD等便携式移动电子产品或终端设备等,在此不做限定。
请结合参照图1至图15所示,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该发声装置100包括外壳1、发声组件2及振动组件4,其中,外壳1设有容腔11以及连通容腔11的出声口和安装口131,发声组件2设于容腔11内,发声组件2的振膜231的声音辐射侧与出声口连通,发声组件2对应安装口131设有贯穿腔21,贯穿腔21贯穿发声组件2和振膜231,振动组件4穿设于安装口131和贯穿腔21。
在本实施例中,发声装置100的外壳1用于安装、固定和支撑发声组件2、和振动组件4等部件,也即外壳1为发声组件2和振动组件4等部件提供安装基础。为了方便安装和保护发声组件2和振动组件4等部件,外壳1具有容腔11。可选地,外壳1的结构可以是具有容腔11的安装壳、盒体或箱体等结构。
可以理解的,为了方便发声组件2产生的声音顺利从容腔11传出,外壳1设有连通容腔11的出声口。在本实施例中,发声装置100的发声组件2装设于外壳1的容腔11内时,发声组件2的振膜231的声音辐射侧与出声口连通。
需要说明的是,外壳1上的出声口与振膜231正对时,使得发声装置100形成正出声结构,如图1至图5所示,发声组件2的振膜231与出声口正对设置,以使得发声装置100形成正出声结构,也即出声口为设于外壳1正对振膜231位置的正出声口。当然,发声装置100的出声口也可设置在发声组件2的周侧,不与振膜231正对设置时,使得发声装置100形成侧出声结构,如图6至图14所示,出声口位于外壳1的周侧,不与振膜231正对设置,此时发声装置100形成侧出声结构,也即出声口为设于外壳1的周侧的侧出声口。
本实施例中,出声口为设于外壳1的周侧的侧出声口。振膜231辐射的声音经一定路径传播至侧出声口,便于根据需求调整发声装置100的声阻尼,满足不同的声学需求。
可以理解的,外壳1可以是一体结构,也可以是分体设置结构。如图1至图14所示,外壳1包括第一壳体12和第二壳体13,也即外壳1采用分体设置,由第一壳体12和第二壳体13两部分结构连接形成一体结构。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外壳1也可采用一体成型方式加工成型,在此不做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外壳1上设置安装口131,并在发声组件2上对应安装口131设置贯穿腔21,使得贯穿腔21完全贯穿发声组件2,从而利用安装口131和贯穿腔21安装固定振动组件4,如此可将振动组件4集成于发声装置100上,使得发声装置100在兼顾音频效果的同时,能够实现震动触觉体验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贯穿腔21完全贯穿发声组件2,在振动组件4装设于安装口131和贯穿腔21时,有效延长了振动组件4的高度,也即振动组件4沿发声组件2在Z轴高度方向的长度,从而增大振动组件4的尺寸,有效提升振动组件4的振动性能。可以理解的,通过增大振动组件4在Z轴高度方向的长度,在确保振动组件4振动性能的情况下,可减小振动组件4宽度方向的尺寸,也即振动组件4平行于振膜231方向的尺寸,用以补偿发声组件2中磁路系统22的尺寸,从而有效提升发声组件2的声学性能和音频性能,从而提升用户体验感。
本发明的发声装置100通过在外壳1内设置容腔11以及连通容腔11的出声口和安装口131,并将发声组件2设置容腔11内,且发声组件2的振膜231的声音辐射侧与出声口连通,从而确保发声装置100的音频性能;进一步在发声组件2上设置贯穿腔21,使得贯穿腔21贯穿发声组件2和振膜231,并对应安装口131设置,如此将振动组件4穿设于安装口131和贯穿腔21,从而利用安装口131和贯穿腔21有效增大了振动组件4的安装空间,如此可通过调整振动组件4的高度尺寸,提升振动组件4的振动性能,且在马达的振动性能不损失的情况下减小振动组件4的宽度尺寸,从而补偿和增大发声组件2的磁路系统22尺寸,如此可有效提升发声装置100的声学性能和音频性能,从而提升用户体验。
在一实施例中,发声组件2背向振膜的231一侧与外壳1之间具有间隙外壳1、振动组件4及发声组件2背向振膜231的一侧围合形成后声腔14。进一步地,可以在后声腔14内填充吸音颗粒,如此可有效增大虚拟声腔,提高发声装置100的声学性能。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发声组件2背向振膜231的一侧也可以与外壳1相抵接,此时,后声腔位于发声组件2的一侧或者环绕于发声组件2的周侧等位置,此为本领域发声装置的常规结构,在此不做详细描述。
在一实施例中,发声组件2包括磁路系统22和振动系统23,磁路系统22设于容腔11内,磁路系统22对应安装口131设有第一贯通孔221,磁路系统22还设有位于第一贯通孔221外侧的磁间隙222,振动系统23包括振膜231和音圈232,振膜231与磁路系统22相对,音圈232的一端与振膜231连接,音圈232的另一端悬设于磁间隙222内,振膜231对应第一贯通孔221设有第二贯通孔2311,音圈232环绕第二贯通孔2311设置,第二贯通孔2311与第一贯通孔221连通形成贯穿腔21。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至图5、图7至图10、图12至图15所示,磁路系统22和振动系统23设于外壳1的容腔11内,且振动系统23与磁路系统22相对,磁路系统22位于振动系统23靠近安装口131的一侧。可以理解的,通过在磁路系统22上设置第一贯通孔221,使得第一贯通孔221完全贯穿磁路系统22,并对应安装口131设置,且在振动系统23的振膜231上设置第二贯通孔2311,使得第一贯通孔221与第二贯通孔2311正对连通,从而形成贯穿腔21,如此在振动组件4穿设于安装口131和贯穿腔21时,振动组件4的一端位于安装口131,可以与外壳1的一侧齐平,振动组件4的另一端穿过第一贯通孔221和第二贯通孔2311。
需要说明的是,振动组件4的一端穿过振膜231的第二贯通孔2311,从而有效增大了振动组件4沿发声组件2在Z轴方向的高度,从而提升振动组件4的振动性能。可选地,振动组件4远离安装口131的一端与振膜231背向磁路系统22的一侧齐平设置。
可以理解的,外壳1用于安装固定磁路系统22和振动系统23,磁路系统22设置有磁间隙222,振动系统23包括与外壳1和磁路系统22连接的振膜231和音圈232,音圈232远离振膜231的一端悬设于磁间隙222内,如此可通过音圈232将电流引入磁路系统22在磁间隙222内产生的磁场中,从而实现将电流转换为机械能,使得音圈232带动振膜231振动发生,以实现将机械能转换为声信号。
在本实施例中,振动系统23的振膜231和磁路系统22相对且间隔,以围合形成振动空间,通过在磁路系统22设有第一贯通孔221,振膜231设置第二贯通孔2311,将振动组件4安装于安装口131和贯穿腔21内,使得发声组件2与振动组件4一体集成在外壳1上。可选地,贯穿腔21可以是通槽结构或两端开口的通腔结构。
在一实施例中,发声装置100还包括用于支撑振膜231的第一支撑部2241和第二支撑部2251,第一支撑部2241和第二支撑部2251位于磁间隙222的相对两侧,第一支撑部2241邻近第一贯通孔221设置;振膜231邻近第二贯通孔2311的一侧与第一支撑部2241连接,振膜231的周缘与第二支撑部2251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一支撑部2241和第二支撑部2251,从而利用第一支撑部2241和第二支撑部2251支撑固定振膜231,避免振膜231受到振动组件4的影响。可以理解的,第一支撑部2241和第二支撑部2251可以是外壳1形成的,也可以通过额外设置支架结构形成,还可以设置与磁路系统2一体成型。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支撑部2241和第二支撑部2251由磁路系统22凸设形成。磁路系统22面向振膜231的一侧凸设有第一支撑部2241和第二支撑部2251,第一支撑部2241和第二支撑部2251位于磁间隙222的相对两侧,第一支撑部2241邻近第一贯通孔221设置;振膜231邻近第二贯通孔2311的一侧与第一支撑部2241连接,振膜231的周缘与第二支撑部2251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至图5、图7至图10、图12至图14所示,通过在磁路系统22上设置第一支撑部2241和第二支撑部2251,可利用第一支撑部2241和第二支撑部2251支撑和安装固定振动系统23的振膜231,以确保振膜231的振动空间。可以理解的,振膜231邻近第二贯通孔2311的一侧与第一支撑部2241连接,振膜231的周缘与第二支撑部2251连接,如此在振动组件4工作时,不影响振膜231的振动效果,也不会对振膜231产生干涉。
可以理解的,第一支撑部2241和第二支撑部2251分别设置于磁间隙222的相对两侧,并远离磁间隙222,以确保振膜231的振动效果。当然,振膜231的周缘也可固定于外壳1上。可选地,外壳1的周缘向振膜231延伸有支撑挡沿,振膜231的周缘固定于第二支撑部2251,并夹设于第二支撑部2251和支撑挡沿之间,如此可提高振膜231的连接稳定性。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至图5、图7至图10、图12至图14所示,振膜231包括内固定部2312、环绕内固定部2312设置的第一折环部2313、环绕第一折环部2313设置的中央部2314、环绕中央部2314设置的第二折环部2315及设于第二折环部2315外侧的外固定部2316,内固定部2312开设有第二贯通孔2311,内固定部2312与第一支撑部2241连接,外固定部2316与第二支撑部2251连接,音圈232与中央部2314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振膜231设置为双折环结构,从而有效提高振膜231的振动性能,以提升发声组件2的声学性能。可选地,振膜231的内固定部2312、第一折环部2313、中央部2314、第二折环部2315及外固定部2316为一体成型结构。第一折环部2313环绕内固定部2312设置,并位于内固定部2312和中央部2314之间,第二折环部2315环绕中央部2314设置,并位于中央部2314和外固定部2316之间。
可以理解的,第一折环部2313、第二折环部2315可以是向上或向下的凸起结构。振膜231通过外固定部2316与第二支撑部2251连接固定,内固定部2312支撑固定于第一支撑部2241上,以提高振膜231的连接稳定性和密封性。如此可利用第一支撑部2241和第二支撑部2251支撑振膜231,为第一折环部2313、第二折环部2315提供振幅空间,避免振膜231振动时与磁路系统22干涉,影响振动性能。
为了增大振膜231的有效振动面积,外固定部2316可以是折环部的外侧向下或向上延伸形成,并与第二支撑部2251的外周侧相固定。
在一实施例中,振动系统23还包括补强环233,补强环233设于中央部2314。可以理解的,通过设置补强环233,使得补强环233连接于中央部2314,从而加强振膜231的结构强度和顺性。可选地,补强环233设于音圈232和中央部2314之间。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补强环233设于中央部2314背向音圈232的一侧,补强环233环绕第一折环部2313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磁路系统22包括导磁轭223、中心磁路部分224及边磁路部分225,其中,导磁轭223设于容腔11内,并与振膜231相对且间隔,导磁轭223对应安装口131开设有第一通孔2231,中心磁路部分224设于导磁轭223面向振膜231的一侧,中心磁路部分224对应第一通孔2231设有第二通孔2242,第一通孔2231与第二通孔2242连通形成第一贯通孔221,边磁路部分225设于导磁轭223面向振膜231的一侧,并位于中心磁路部分224的外侧,边磁路部分225与中心磁路部分224间隔以形成磁间隙222。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至图4、图7至图9、图12至图15所示,导磁轭223可选为导磁板或导磁盆架等结构,在此不做限定。导磁轭223用于支撑和安装固定中心磁路部分224及边磁路部分225。可选地,导磁轭223与中心磁路部分224和边磁路部分225粘结连接。在一实施例中,磁路系统22可通过边磁路部分225与外壳1实现固定连接。可选地,边磁路部分225与外壳1粘结连接。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磁路系统22也可以设置其他固定方式。
可选地,中心磁路部分224包括层叠设置的中心磁铁和中心华司,中心磁铁设置于中心华司和导磁轭223的底部之间。可选地,中心磁铁为永磁铁。中心华司为导磁板。中心磁铁和中心华司的结构轮廓相同,中心磁铁和中心华司可选为板状结构或环状结构,在此不做限定。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通孔2231贯穿导磁轭223,并对应安装口131设置,第二通孔2242贯穿中心磁路部分224,也即第二通孔2242贯穿中心磁路部分224的中心磁铁和中心华司,并与第一通孔2231对应连通,以形成第一贯通孔221。
可以理解的,中心磁路部分224的中心磁铁和中心华司可以是环形结构,该环形结构的内圈形成第二通孔2242。当然,中心磁路部分224也可以包括多个中心磁铁和多个中心华司,多个中心磁铁和多个中心华司环绕第一通孔2231设置,并围合形成第二通孔224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部2241凸设于中心华司背向中心磁铁的一侧。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给振膜231的第一折环部2313提供振动空间,第一支撑部2241位于中心华司远离磁间隙222的一端,也即邻近第二通孔2242设置。可选地,第一支撑部2241的高度大于或等于第一折环部2313的振幅。可选地,中心华司呈L型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边磁路部分225包括层叠设置的边磁铁和边华司,边磁铁夹设于边华司和导磁轭223之间,边磁铁和边华司位于中心磁铁和中心华司的外侧,并间隔形成磁间隙222。可选地,边磁铁为永磁铁。边华司为导磁板。
可以理解的,边磁铁和边华司可选为环形结构,如此使得边磁铁和边华司环设于中心磁路部分224的外侧。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边磁铁和边华司均包括多个,多个边磁铁和多个边华司一一对应,且多个边磁铁和多个边华司间隔设置,并环绕中心磁路部分224设置,以间隔形成磁间隙222,在此不做限定。可选地,边磁铁和边华司的形状结构轮廓相同。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边磁铁包括多个,多个边磁铁间隔设置,并环绕中心磁路部分224设置,边华司呈环形结构,在此不做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支撑部2251凸设于边华司背向边磁铁的一侧。需要说明的是,为了给振膜231的第二折环部2315提供振动空间,第二支撑部2251位于边华司远离磁间隙222的一端,也即邻近外壳1设置。可选地,第二支撑部2251的高度大于或等于第一折环部2213的振幅。可选地,边华司呈L型设置。
可选地,中心磁路部分224和边磁路部分225以磁间隙222为对称轴呈对称设置,也即中心磁路部分224的中心磁铁和中心华司与边磁路部分225的边磁铁和边华司呈对称设置,在此不做限定。
在另一实施例中,磁路系统22包括导磁轭223和边磁路部分225,导磁轭223包括呈夹角设置的底部2232和侧部2233,底部2232的一端与容腔11的内壁连接,并与振膜231相对,底部2232对应安装口131开设有第一通孔2231,侧部2233连接于底部2232,并环绕第一通孔2231设置,侧部2233围合形成第二通孔2242,第一通孔2231和第二通孔2242形成第一贯通孔221,边磁路部分225设于底部2232面向振膜231的一侧,边磁路部分225与侧部2233间隔以形成磁间隙222。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10所示,导磁轭223可选为导磁板或导磁盆架等结构,在此不做限定。导磁轭223用于支撑和安装固定边磁路部分225。可选地,导磁轭223与边磁路部分225粘结连接。在一实施例中,磁路系统22可通过边磁路部分225与外壳1实现固定连接。可选地,边磁路部分225与外壳1粘结连接。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磁路系统22也可以设置其他固定方式。
可以理解的,导磁轭223可选为中空的T铁结构。导磁轭223的底部2232和侧部2233可选地呈垂直设置,底部2232对应安装口131开设有第一通孔2231,底部2232的周缘与外壳1的内壁连接。侧部2233设于底部2232面向振膜231的一侧,并环绕第一通孔2231设置,使得侧部2233围合形成筒状的第二通孔2242,且第一通孔2231和第二通孔2242正对连通形成第一贯通孔221。
在本实施例中,侧部2233远离底部2232的一端凸设有第一支撑部2241。可以理解的,为了给振膜231的第一折环部2213提供振动空间,侧部2233远离底部2232的一端朝向第二通孔2242弯折形成支撑台,第一支撑部2241凸设于该支撑台邻近第二通孔2242的一侧。边磁路部分225设于底部2232面向振膜231的一侧,并与侧部2233间隔以形成磁间隙222。
可以理解的,边磁路部分225包括层叠设置的边磁铁和边华司,边磁铁夹设于边华司和导磁轭223之间,边磁铁和边华司位于侧部2233和外壳1的内壁之间,且边磁铁和边华司与侧部2233间隔形成磁间隙222。可选地,边磁铁为永磁铁。边华司为导磁板。
可选地,边磁铁和边华司可选为环形结构,如此使得边磁铁和边华司环设于侧部2233的外侧。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边磁铁和边华司均包括多个,多个边磁铁和多个边华司一一对应,且多个边磁铁和多个边华司间隔并环绕侧部2233设置,以间隔形成磁间隙222,在此不做限定。可选地,边磁铁和边华司的形状结构轮廓相同。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边磁铁包括多个,多个边磁铁间隔设置,并环绕中心磁路部分224设置,边华司呈环形结构,在此不做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支撑部2251凸设于边华司背向边磁铁的一侧。需要说明的是,为了给振膜231的第二折环部2315提供振动空间,第二支撑部2251位于边华司远离磁间隙222的一端,也即邻近外壳1设置。可选地,第二支撑部2251的高度大于或等于第一折环部2213的振幅。可选地,边华司呈L型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外壳1包括第一壳体12和第二壳体13,第一壳体12的一端设有开口122,发声组件2设于第一壳体12内,第二壳体13盖合开口122,并与第一壳体12围合形成容腔11,第二壳体13设有安装口131;其中,出声口设于第一壳体12或第二壳体13。
可以理解的,如图6至图14所示,出声口为侧出声口时,侧出声口可设置于外壳1的侧部,也即侧出声口贯穿第一壳体12的侧壁,由此使得发声装置100形成为侧出声结构。需要说明的是,出声口也可设置于第二壳体13,在此不做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外壳1上设置安装口131,并在发声组件2上设置贯穿腔21,从而方便利用安装口131和贯穿腔21配合,实现对振动组件4的定位安装。可以理解的,外壳1的第二壳体13设有安装口131,且安装口131与发声组件2的贯穿腔21对应且连通设置。可选地,第二壳体13的安装口131内壁与振动组件4的周缘可采用焊接或粘结方式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至图5、图8至图10、图13和图14所示,第二壳体13与发声组件2间隔,使发声组件2、第一壳体12、第二壳体13及振动组件4围合形成后声腔14,如此利用后声腔14填充吸音颗粒,以增大虚拟声腔,提高发声装置100的声学性能。
可选地,可选地,外壳1可选为金属或碳纤维材质。也即第一壳体12、第二壳体13为金属或碳纤维材质,在此不做限定。
可选地,第二壳体13可选为金属件,第二壳体13的厚度为0.2mm~0.3mm。第一壳体12可选为金属件,第一壳体12的厚度为0.2mm~0.3mm。可以理解的,通过将外壳1的厚度控制在0.2mm~0.3mm,可最大化利用了外壳1的外形尺寸,以保证发声组件2所需的音腔体积。
可选地,外壳1的第一壳体12与第二壳体13均为金属件,且第一壳体12与第二壳体13密封配合以限定出容腔11,也即第一壳体12与第二壳体13采用金属材质制成,如此使得外壳1整体结构由金属材料制成。
需要说明的是,外壳1的第一壳体12与第二壳体13可以采用较薄的钢片制成,使得外壳1可设计得更薄,从而极大程度的提高了外壳1内的腔体体积,有效地增加了发声组件2与外壳1围成的前声腔和后声腔14的体积,进而改善发声装置100的声学性能,特别是低频声学性能。同时,发声组件2固定于外壳1内,如此可通过由金属材料制成的外壳1实现散热,提高发声装置100的散热性能。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壳体13背向发声组件2的一侧还设有限位槽132,限位槽132环绕安装口131设置,振动组件4设有限位台,限位台支撑限位于限位槽132内。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图6和图14所示,通过设置限位槽132,从而利用限位槽132安装限位振动组件4,也即振动组件4通过限位台支撑于限位槽132内。可以理解的,限位台与限位槽132之间密封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壳体13还设有连通后声腔14的灌装孔133,发声装置100还包括阻尼件51,阻尼件51封堵灌装孔133。
可以理解的,如图2、图4、图6、图7和图12所示,通过设置灌装孔133,从而方便利用灌装孔133实现将吸音颗粒填充于后声腔14内。通过设置阻尼件51,从而利用阻尼件51封堵该灌装孔133,避免吸音颗粒泄露。可选地,阻尼件51可以采用PET材质制成。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2远离开口122的一端弯折延伸形成支撑挡沿,支撑挡沿围合形成出音孔121,振膜231的周缘支撑于支撑挡沿,并与出音孔121正对设置,振膜231辐射的声波经出音孔121传递至侧出声口并向外界辐射。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至图5、图7至图10、图12至图14所示,通过在第一壳体12远离开口122的一端设置支撑挡沿,从而利用支撑挡沿支撑固定发声组件2。可以理解的,支撑挡沿一体成型于第一壳体12上。
可选地,振膜231的周缘可通过密封胶或胶水固定搭设于支撑挡沿上。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图4、图6、图7和图12所示,第一壳体12邻近开口122的一端设有第一连接部,第二壳体13设有第二连接部,第二连接部与第一连接部对位连接,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中的一个为定位凸起,另一个为定位凹槽。可以理解的,通过在第一壳体12和第二壳体13上分别设置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使得第二连接部与第一连接部对位连接,从而实现第一壳体12和第二壳体13的安装固定。
可以理解的,也可以在第一壳体12和第二壳体13上均同时设置定位凸起和定位凹槽,定位凸起和定位凹槽可以是多个,每个定位凸起伸入到与其对应的定位凹槽内。
在一实施例中,振动组件4可选为线性马达或转子马达。在本实施例中,振动组件4包括马达和与马达连接的电路板,马达的一端穿过安装口131和贯穿腔21,第二壳体13背向发声组件2的一侧还设有定位槽,电路板容纳并限位于定位槽内。可选地,马达为线性马达或转子马达。
在本实施例中,振动组件4的马达能够实现振动触感效果,马达通过电路板与外部电源连接,以实现为马达供电。可以理解的,通过在第二壳体13上设置定位槽,从而利用定位槽为电路板提供安装定位空间。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5和图16所示,发声装置100还包括隔离件3,隔离件3设于容腔11内,以将部分容腔11分隔成填充腔,填充腔用于填充吸音颗粒,隔离件3对应安装口131设有通口31;振动组件4依次穿过安装口131和通口31,并固定于贯穿腔21内。
在本实施例中,发声组件2设于容腔11内,并在容腔11内设置隔离件3,使得隔离件3将容腔11分隔出填充腔,填充腔用于填充吸音颗粒,如此可有效增大虚拟声腔,提高发声装置100的声学性能。
可以理解的,隔离件3可以是隔离透气网罩或金属编织网,在此不做限定。通过在填充腔内填充吸音颗粒从而形成虚拟声腔,达到增大声学腔体的效果,使得发声组件2产生的声音经隔离件3进入填充腔后,从而使吸音颗粒增加其传输路径,用于降低发声装置100的谐振频率、改善发声装置100的音频性能,特别是对于发声装置100的低频声学性能具有改善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隔离件3设有供振动组件4穿过的通口31,也即通口31的内壁与振动组件4的周缘密封抵接或连接,如此可有效防止吸音颗粒通过通口31进入发声组件2内,影响发声组件2的发音效果。
本发明的发声装置100通过在外壳1内形成容腔11,从而利用容腔11安装、固定和保护发声组件2,使得发声组件2设于容腔11内,并将隔离件3设于容腔11内,以将容腔11分隔出填充腔,填充腔用于填充吸音颗粒,从而有效增大虚拟声腔,提高发声装置100的声学性能;同时,通过在外壳1上设置连通容腔11的安装口131,并在隔离件3和发声组件2上对应安装口131分别设置通口31和贯穿腔21,从而方便振动组件4依次穿过安装口131和通口31,并限位于贯穿腔21内,从而实现将SPK单体和马达集成于一体,以使得发声装置100同时兼具音频体验和震动触觉体验功能,提升产品的集成度,节省发声装置100的占用空间。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5和图16所示,隔离件3包括金属环32和设于金属环32的网布33,金属环32与发声组件2背向出音孔121的一侧抵接,网布33设于金属环32背向发声组件2的一侧,通口31贯通金属环32。
在本实施例中,隔离件3与发声组件2面向第二壳体12的一侧贴合设置。如此设置可有效增大填充腔的体积,使得在填充腔内填充吸音颗粒从而形成虚拟声腔,达到增大声学腔体的效果,使得发声组件2产生的声音经隔离件3进入填充腔后,从而使吸音颗粒增加其传输路径,用于降低发声装置100的谐振频率、改善发声装置100的音频性能,特别是对于发声装置100的低频声学性能具有改善作用。
同时,将隔离件3与发声组件2贴合设置,可使得发声组件2对隔离件3提供一定的支撑力,避免由金属丝编织形成金属编织网在装配过程中发生变形,从而导致漏粉的问题出现,不增大发声装置100在竖直方向或Z轴方向的尺寸。
可以理解的,通过将隔离件3设置为金属环32和网布33,从而利用金属环32支撑和安装网布33,一方面方便加工和安装,另一方面有效避免隔离件3发生漏粉现象。在本实施例中,隔离件3的金属环32支撑连接于发声组件2背向出音孔121的一侧抵接,网布33设于金属环32背向发声组件2的一侧。
在本实施例中,金属环32和网布33均对应安装口131设置有通口31,且通口31的孔壁与振动组件4的马达周壁密封抵接,从而避免从通口31内发生漏粉问题。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6所示,金属环32还设有透气孔34,网布33遮盖透气孔34。可以理解的,通过设置透气孔34,从而利用透气孔34与发声组件2的振动空间相连通,以有效平衡振动空间内的气压。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5和图16所示,发声组件2的导磁轭223上形成有连通振动空间的通孔2234,隔离件3的透气孔34与通孔2234正对设置。可以理解的,通孔2234可以是设置于导磁轭223周缘拐角处的缺口或开口结构,该通孔2234与磁间隙222连通。
可选地,透气孔34包括多个,多个透气孔34沿金属环32的周向间隔设置,网布33遮盖多个透气孔34。
在一实施例中,发声装置100还包括柔性电路板,柔性电路板的一端伸入容腔11内,并与发声组件2电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柔性电路板,从而利用柔性电路板将发声组件2与外部电源导通,以实现发声组件2的正常发声。可以理解的,通过在柔性电路板上设置内焊盘,使得内焊盘位于容腔11内,从而利用内焊盘与发声组件2连接导通。
可以理解的,当外壳1为金属壳体时,第一壳体12的内周壁对应内焊盘的位置设有绝缘隔离件,从而有效通过绝缘隔离件避免内焊盘与外壳1连接而出现漏电的情况。可选地,绝缘隔离件可以是绝缘胶带、麦拉膜等,在此不做限定。
在一实施例中,发声装置100还包括连接件52,连接件52设于外壳1的外壁,连接件52可以是金属件。可以理解的,通过设置连接件52,一方面可利用连接件52将发声装置100安装固定于电子设备或终端设备上,另一方面可利用连接件52支撑或安装柔性电路板和电路板。可选地,连接件52设置有用于安装固定的安装孔。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2包括中壳123和前壳6,中壳123具有侧壁,中壳123的一端设有开口122,中壳的另一端设有出音孔121,前壳6与中壳123背向安装口131的一侧连接,并与出音孔121正对,且前壳6与中壳123设置出音孔121的一端围合形成连通出音孔121的出声通道61,前壳6设有连通出声通道61的侧出声口631,侧出声口631位于中壳123的周侧。
可以理解的,中壳123可以是两端开口的筒状结构,其一端形成出音孔121,另一端形成用于安装发声组件2的开口122;或者,中壳123为一端开口122一端封闭的U型结构,此时中壳123的开口122方便发声组件2安装,并由第二壳体13封盖,中壳123的封闭端开设有出音孔121。如此设置,使得发声组件2装设于容腔11内时,发声组件2的振膜231与出音孔121呈正对设置,便于振膜231的声波经出音孔121、出声通道61及侧出声口631向外界辐射。可选地,中壳123为金属件,中壳123的厚度为0.2mm~0.3mm。
在本实施例中,中壳123与前壳6可采用粘结或焊接等固定方式连接为一体结构,如此可提高前壳6与中壳123的连接稳定性以及避免漏音等问题。当然,中壳123与前壳6也可采用可拆卸连接结构,例如采用卡扣连接、插接配合、螺钉连接或销钉连接等方式固定。
在一实施例中,前壳6包括底盘62和连接于底盘62的出声件63,出声件63设有侧出声口631,底盘62面向中壳123的一侧设有支撑台621,支撑台621沿底盘62的周缘延伸设置,并与出声件63围合形成连通侧出声口631的凹陷槽,中壳123支撑于支撑台621,并与出声件63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7至图14所示,通过将前壳6设置为底盘62和出声件63,使得出声件63凸设于底盘62上,如此在前壳6与中壳123连接时,发声装置100的外壳1支撑于底盘62上,且中壳123的侧壁与出声件63限位抵接。
可以理解的,前壳6的底盘62与中壳123远离第二壳体13的一端连接,以围合形成出声通道61,并在出声件63设置侧出声口631,如此使得发声组件2发出的声音通过出音孔121,经由出声通道61传到至侧出声口631,最后由侧出声口631传至外界。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8至图10、图13和图14所示,底盘62面向中壳123的一侧设有支撑台621,支撑台621沿底盘62的周缘延伸设置,并与出声件63围合形成连通侧出声口631的凹陷槽,如此可方便中壳123支撑于支撑台621上,也即支撑挡沿背向振膜231的一侧与支撑台621连接,从而利用凹陷槽的空间沟通出声通道61,以增大发声装置100的前声腔体积,从而提高发声装置100的声学性能。
可选地,前壳6可由金属材料支撑或塑胶材料制成,在此不做限定。为了提高前壳6的结构稳定性,底盘62和出声件63为一体成型结构。在本实施例中,支撑挡沿与支撑台621涂胶粘接或焊接。
在一实施例中,底盘62包括与出声件63连接的支撑环622和嵌件623,支撑环622的内壁设有嵌槽,嵌件623的周缘嵌设于嵌槽内,且支撑环622凸出嵌件623面向中壳123的一侧,以形成支撑台621,支撑台621、嵌件623及出声件63围合形成凹陷槽,嵌件623为金属片。
在一实施例中,支撑环622与出声件63由与嵌件623一体注塑的塑料环形成,塑料环在发声组件2的一侧形成设有侧出声口631的出声件63,其余周侧沿底盘62的周缘延伸形成支撑环622。
本实施例中,支撑环622和出声件63为塑胶件,支撑环622和出声件63与嵌件623一体注塑成型。可以理解的,如此设置既可以提高支撑环622与嵌件623连接的稳定性,又可以确保连接密封性能,同时有利于降低成本。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8、图9、图10、图13和图14所示,通过将底盘62设置为支撑环622和嵌件623,并在支撑环622的内壁设有嵌槽,使得嵌件623的周缘嵌设于嵌槽内,从而有效提高底盘62的结构强度和密封效果。可以理解的,支撑环622凸出嵌件623面向中壳123的一侧,以形成支撑台621,从而方便利用支撑环622与外壳1的第一壳体12连接,同时确保出声通道61的体积。
可选地,嵌件623为金属片,如此可使得底盘62的中央厚度减薄,从而有效增大出声通道61的体积,以提高发声装置100的声学性能。嵌件623背向振膜231的一侧与支撑环622背向支撑挡沿的一侧呈齐平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前壳6为金属件,如此设置使得前壳6整体为金属件,从而有效减薄前壳6的厚度有效增大出声通道61的体积,以提高发声装置100的声学性能。
可选地,中壳123对应出声件63的一侧设有缺口,缺口贯通支撑挡沿,并与出音孔121连通。可以理解的,如此设置,可利用缺口有效提高气流的通畅性。
在一实施例中,沿振膜的振动方向,振动组件4和外壳1之间的间隙大于等于1mm,即振动组件4不贯穿外壳1并与外壳1之间具有一定距离。振动组件4与外壳1具有一定距离时,更有利于振膜的气流向外辐射,减小气流声阻,提高发声装置100的声学性能。
在一实施例中,外壳1对应贯穿腔21开设有过孔624,振动组件4依次穿设于安装口131、贯穿腔21及过孔624。可以理解的,通过在前壳6的底盘62上开设过孔624,使得过孔624贯穿底盘62,也即贯穿嵌件623,从而方便振动组件4依次穿设于安装口131、贯穿腔21及过孔624。如此可进一步增大振动组件4在Z轴高度方向的长度,在确保振动组件4振动性能的情况下,可进一步减小振动组件4宽度方向的尺寸,也即振动组件4平行于振膜231方向的尺寸,用以补偿发声组件2中磁路系统22的尺寸,从而进一步提升发声组件2的声学性能和音频性能,从而提升用户体验感。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8至图10所示,外壳1围绕过孔624还设有凹陷的台阶部,台阶部与振动组件4之间形成容胶空间。可以理解的,前壳6围绕过孔624凹陷形成台阶部,台阶部与振动组件4之间形成容胶空间,通过在容胶空间内填充黏胶,从而提高前壳6与振动组件4的连接稳定性。
可选地,如图8至图10所示,台阶部的底部与振膜231邻近贯穿腔21的一端抵接。可以理解的,台阶部与振膜231的内固定部2312对应,并与内固定部2312抵接连接,如此可利用台阶部和第一支撑部2241配合夹紧振膜231的内固定部2312,以提高振膜231的连接稳定性。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终端设备,该终端设备包括设备壳体和上述的发声装置100,发声装置100设于设备壳体内。该发声装置100的具体结构参照前述实施例的发声装置100的结构,由于本终端设备采用了前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前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9)
1.一种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声装置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设有容腔以及连通所述容腔的出声口和安装口,所述出声口为设于所述外壳的周侧的侧出声口;
发声组件,所述发声组件设于所述容腔内,所述发声组件的振膜的声音辐射侧与所述出声口连通,所述发声组件对应所述安装口设有贯穿腔,所述贯穿腔贯穿所述发声组件和所述振膜;及
振动组件,所述振动组件穿设于所述安装口和所述贯穿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声组件背向所述振膜的一侧与所述外壳之间具有间隙,所述外壳、所述振动组件及所述发声组件背向所述振膜的一侧围合形成后声腔。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声组件包括:
磁路系统,所述磁路系统设于所述容腔内,所述磁路系统对应所述安装口设有第一贯通孔,所述磁路系统还设有位于所述第一贯通孔外侧的磁间隙;和
振动系统,所述振动系统包括所述振膜和音圈,所述振膜与所述磁路系统相对,所述音圈的一端与所述振膜连接,所述音圈的另一端悬设于所述磁间隙内,所述振膜对应所述第一贯通孔设有第二贯通孔,所述音圈环绕所述第二贯通孔设置,所述第二贯通孔与所述第一贯通孔连通形成所述贯穿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声装置还包括用于支撑所述振膜的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位于所述磁间隙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支撑部邻近所述第一贯通孔设置;
所述振膜邻近所述第二贯通孔的一侧与所述第一支撑部连接,所述振膜的周缘与所述第二支撑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由所述磁路系统凸设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磁路系统包括:
导磁轭,所述导磁轭设于所述容腔内,并与所述振膜相对且间隔,所述导磁轭对应所述安装口开设有第一通孔;
中心磁路部分,所述中心磁路部分设于所述导磁轭面向所述振膜的一侧,所述中心磁路部分对应所述第一通孔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通孔连通形成所述第一贯通孔;及
边磁路部分,所述边磁路部分设于所述导磁轭面向所述振膜的一侧,并位于所述中心磁路部分的外侧,所述边磁路部分与所述中心磁路部分间隔以形成所述磁间隙。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磁路系统包括:
导磁轭,所述导磁轭包括呈夹角设置的底部和侧部,所述底部的一端与所述容腔的内壁连接,并与所述振膜相对,所述底部对应所述安装口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侧部连接于所述底部,并环绕所述第一通孔设置,所述侧部围合形成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形成所述第一贯通孔;和
边磁路部分,所述边磁路部分设于所述底部面向所述振膜的一侧,所述边磁路部分与所述侧部间隔以形成所述磁间隙。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振膜包括内固定部、环绕所述内固定部设置的第一折环部、环绕所述第一折环部设置的中央部、环绕所述中央部设置的第二折环部及设于所述第二折环部外侧的外固定部,所述内固定部开设有所述第二贯通孔,所述内固定部与所述第一支撑部连接,所述外固定部与所述第二支撑部连接,所述音圈与所述中央部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动系统还包括补强环,所述补强环设于所述中央部;
所述补强环设于所述音圈和所述中央部之间;或,所述补强环设于所述中央部背向所述音圈的一侧。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动组件为线性马达或转子马达。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声装置还包括隔离件,所述隔离件设于所述容腔内,以将部分所述容腔分隔成填充腔,所述填充腔用于填充吸音颗粒,所述隔离件对应所述安装口设有通口;所述振动组件依次穿过所述安装口和所述通口,并固定于所述贯穿腔内。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包括:
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的一端设有开口,所述发声组件设于所述第一壳体内;和
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盖合所述开口,并与所述第一壳体围合形成所述容腔,所述第二壳体设有所述安装口;
其中,所述侧出声口设于所述第一壳体或所述第二壳体。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包括中壳和前壳,所述中壳具有侧壁,所述中壳的一端设有所述开口,所述中壳的另一端设有出音孔,所述前壳与所述中壳背向所述安装口的一侧连接,并与所述出音孔正对,且所述前壳与所述中壳设置所述出音孔的一端围合形成连通所述出音孔的出声通道,所述前壳设有连通所述出声通道的所述侧出声口,所述侧出声口位于所述中壳的周侧。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壳为金属件,所述中壳的厚度为0.2mm~0.3mm;
或,所述第二壳体为金属件,所述第二壳体的厚度为0.2mm~0.3mm。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壳包括底盘和连接于所述底盘的出声件,所述出声件设有所述侧出声口,所述底盘面向所述中壳的一侧设有支撑台,所述支撑台沿所述底盘的周缘延伸设置,并与所述出声件围合形成连通所述侧出声口的凹陷槽,所述中壳支撑于所述支撑台,并与所述出声件连接。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包括与所述出声件连接的支撑环和嵌件,所述支撑环的内壁设有嵌槽,所述嵌件的周缘嵌设于所述嵌槽内,且所述支撑环凸出所述嵌件面向所述中壳的一侧,以形成所述支撑台,所述支撑台、所述嵌件及所述出声件围合形成所述凹陷槽,所述嵌件为金属片。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壳为金属件;
或,所述支撑环和所述出声件为塑胶件,所述支撑环和所述出声件与所述嵌件一体注塑成型。
1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沿所述振膜的振动方向,所述振动组件和所述外壳之间的间隙≥1mm。
19.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包括设备壳体和如权利要求1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声装置,所述发声装置设于所述设备壳体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14291581 | 2022-11-15 | ||
CN202211429158 | 2022-11-15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7729483A true CN117729483A (zh) | 2024-03-19 |
Family
ID=87205017
Family Applications (1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0126649.7A Pending CN117714947A (zh) | 2022-11-15 | 2023-02-15 | 振动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
CN202310139177.9A Pending CN117729482A (zh) | 2022-11-15 | 2023-02-15 | 振动发声装置和终端设备 |
CN202310126674.5A Pending CN117729278A (zh) | 2022-11-15 | 2023-02-15 | 发声装置和终端设备 |
CN202310126615.8A Pending CN117729480A (zh) | 2022-11-15 | 2023-02-15 | 振动发声装置和终端设备 |
CN202310139243.2A Pending CN117729483A (zh) | 2022-11-15 | 2023-02-15 | 发声装置和终端设备 |
CN202310139251.7A Pending CN117729484A (zh) | 2022-11-15 | 2023-02-15 | 发声装置和终端设备 |
CN202310126639.3A Pending CN117714946A (zh) | 2022-11-15 | 2023-02-15 | 振动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
CN202320237070.3U Active CN219421017U (zh) | 2022-11-15 | 2023-02-15 | 发声装置和终端设备 |
CN202310126698.0A Pending CN117729481A (zh) | 2022-11-15 | 2023-02-15 | 发声装置和终端设备 |
CN202320261792.2U Active CN219421018U (zh) | 2022-11-15 | 2023-02-15 | 振动发声器和振动发声装置 |
CN202310139191.9A Pending CN117750281A (zh) | 2022-11-15 | 2023-02-15 | 振动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4)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0126649.7A Pending CN117714947A (zh) | 2022-11-15 | 2023-02-15 | 振动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
CN202310139177.9A Pending CN117729482A (zh) | 2022-11-15 | 2023-02-15 | 振动发声装置和终端设备 |
CN202310126674.5A Pending CN117729278A (zh) | 2022-11-15 | 2023-02-15 | 发声装置和终端设备 |
CN202310126615.8A Pending CN117729480A (zh) | 2022-11-15 | 2023-02-15 | 振动发声装置和终端设备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6)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0139251.7A Pending CN117729484A (zh) | 2022-11-15 | 2023-02-15 | 发声装置和终端设备 |
CN202310126639.3A Pending CN117714946A (zh) | 2022-11-15 | 2023-02-15 | 振动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
CN202320237070.3U Active CN219421017U (zh) | 2022-11-15 | 2023-02-15 | 发声装置和终端设备 |
CN202310126698.0A Pending CN117729481A (zh) | 2022-11-15 | 2023-02-15 | 发声装置和终端设备 |
CN202320261792.2U Active CN219421018U (zh) | 2022-11-15 | 2023-02-15 | 振动发声器和振动发声装置 |
CN202310139191.9A Pending CN117750281A (zh) | 2022-11-15 | 2023-02-15 | 振动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1) | CN117714947A (zh) |
-
2023
- 2023-02-15 CN CN202310126649.7A patent/CN117714947A/zh active Pending
- 2023-02-15 CN CN202310139177.9A patent/CN117729482A/zh active Pending
- 2023-02-15 CN CN202310126674.5A patent/CN117729278A/zh active Pending
- 2023-02-15 CN CN202310126615.8A patent/CN117729480A/zh active Pending
- 2023-02-15 CN CN202310139243.2A patent/CN117729483A/zh active Pending
- 2023-02-15 CN CN202310139251.7A patent/CN117729484A/zh active Pending
- 2023-02-15 CN CN202310126639.3A patent/CN117714946A/zh active Pending
- 2023-02-15 CN CN202320237070.3U patent/CN219421017U/zh active Active
- 2023-02-15 CN CN202310126698.0A patent/CN117729481A/zh active Pending
- 2023-02-15 CN CN202320261792.2U patent/CN219421018U/zh active Active
- 2023-02-15 CN CN202310139191.9A patent/CN117750281A/zh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7750281A (zh) | 2024-03-22 |
CN219421017U (zh) | 2023-07-25 |
CN117729278A (zh) | 2024-03-19 |
CN117729481A (zh) | 2024-03-19 |
CN117714946A (zh) | 2024-03-15 |
CN117729484A (zh) | 2024-03-19 |
CN219421018U (zh) | 2023-07-25 |
CN117714947A (zh) | 2024-03-15 |
CN117729480A (zh) | 2024-03-19 |
CN117729482A (zh) | 2024-03-1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4901292U (zh) | 扬声器模组及电子设备 | |
CN113747315B (zh) | 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 |
US20240048913A1 (en) | Speaker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 |
CN113747319B (zh) | 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 |
CN111131980A (zh) | 扬声器模组和电子设备 | |
CN114567842B (zh) | 发声装置和终端设备 | |
CN108566599B (zh) | 一种发声装置及电子设备 | |
CN113747310B (zh) | 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 |
CN210725326U (zh) | 扬声器模组和电子设备 | |
CN216122887U (zh) | 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 |
CN113747320B (zh) | 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 |
CN217240923U (zh) | 发声装置和终端设备 | |
CN113993043B (zh) | 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 |
CN217470277U (zh) | 发声装置和终端设备 | |
CN220156650U (zh) | 一种电子设备 | |
CN219421017U (zh) | 发声装置和终端设备 | |
CN114257919B (zh) | 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 |
CN217770282U (zh) | 聆听设备、支架及扬声器 | |
CN113225653B (zh) | 发声器件和电子设备 | |
CN116614753A (zh) | 振动发声装置和终端设备 | |
WO2022007023A1 (zh) | 扬声器箱 | |
CN217116309U (zh) | 扬声器箱 | |
CN212628403U (zh) | 扬声器箱 | |
CN114567841B (zh) | 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 |
CN111083619A (zh) | 扬声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