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727877A - 电极构造体的制造方法以及制造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极构造体的制造方法以及制造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727877A
CN117727877A CN202310175029.2A CN202310175029A CN117727877A CN 117727877 A CN117727877 A CN 117727877A CN 202310175029 A CN202310175029 A CN 202310175029A CN 117727877 A CN117727877 A CN 11772787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ctive material
containing layer
strip
protrusion
proj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17502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吉间一臣
金井佑太
休石纮史
笹川哲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77278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72787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04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4/043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in general involving compressing or compaction
    • H01M4/0435Rolling or calender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04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9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4Carriers or collectors
    • H01M4/66Selection of materials
    • H01M4/661Metal or alloys, e.g. alloy coat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4Carriers or collectors
    • H01M4/66Selection of materials
    • H01M4/665Composites
    • H01M4/667Composites in the form of layers, e.g. coating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 Cell Electrode Carriers And Collec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电极构造体的制造方法以及制造装置。提供即使集电体的宽度方向上的未涂敷区域的尺寸变大,也能够适当地矫正由于含活性物质层的轧制而发生的带状体弯曲的电极构造体的制造方法以及制造装置。在该电极构造体的制造方法中,在在集电体的一对长边中的一方及其附近形成有未涂敷含活性物质层的未涂敷区域的带状体中,对含活性物质层进行轧制,并且在对含活性物质层进行轧制的轧制部与拉拽带状体的拉拽部之间,对带状体施加朝向长度方向的张力。在制造方法中,通过利用在轧制部与拉拽部之间的辊向外周侧突出的突起按压集电体的未涂敷区域,使未涂敷区域沿长度方向拉长。至突出端为止的突起的突出长大于轧制后的含活性物质层的厚度。

Description

电极构造体的制造方法以及制造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电极构造体的制造方法以及制造装置。
背景技术
在二次电池等电池中,正极以及负极等电极由电极构造体形成。电极构造体具备集电体以及涂敷于集电体的表面的含活性物质层,集电体具备沿着长度方向的一对长边。在电极构造体的集电体中,在一对长边中的一方及其附近,形成在一对主面的任一面均未涂敷含活性物质层的未涂敷区域。在这样的电极构造体的制造中,在一对长边中的一方及其附近未涂敷含活性物质层的未涂敷区域形成于集电体的状态下,在集电体的表面涂敷含活性物质层。而且,在将涂敷于集电体的含活性物质层干燥之后,在对在集电体涂敷了含活性物质层的带状体进行输送的状态下,通过辊压机(日文:ロールプレス)等对含活性物质层进行轧制。
在电极构造体的制造中,通过如上述那样轧制含活性物质层,在集电体中在一对主面的至少一方涂敷含活性物质层的涂敷区域中,由于被施加轧制产生的压力,因此集电体沿长度方向拉长。另一方面,在集电体的未涂敷区域中,不施加轧制产生的压力,因此集电体不沿长度方向拉长。因此,由于含活性物质层的轧制,被输送的带状体(集电体)在未涂敷区域所在的一侧成为弯曲的内侧的状态下弯曲。
在电极构造体的制造中,进行由于含活性物质层的轧制而发生的带状体的弯曲的矫正。在带状体的弯曲的矫正中,通过在轧制含活性物质层的轧制部的下游侧将带状体向下游侧拉拽,从而在拉拽带状体的拉拽部与轧制部之间,对带状体施加朝向长度方向的张力。而且,在轧制部与拉拽部之间在引导带状体的导辊的外周面设置突起,并在施加了张力的带状体中通过突起按压集电体的未涂敷区域,从而使未涂敷区域沿长度方向拉长,对弯曲进行矫正。
根据使用由电极构造体形成的电极的电池,在带状体中,需要将宽度方向上的未涂敷区域的宽度尺寸较大地形成。在电极构造体的制造中,需求即使集电体的宽度方向上的未涂敷区域的尺寸(宽度)变大,也适当地矫正由于含活性物质层的轧制而发生的带状体的弯曲。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是提供一种电极构造体的制造方法以及制造装置,即使集电体的宽度方向上的未涂敷区域的尺寸变大,也适当地矫正由于含活性物质层的轧制而发生的带状体的弯曲。
根据实施方式的电极构造体的制造方法,对带状体进行输送,在该带状体中,在集电体的表面涂敷含活性物质层,并且在集电体中,在沿着长度方向的一对长边中的一方及其附近,形成有未涂敷含活性物质层的未涂敷区域。在制造方法中,在输送的带状体中,对含活性物质层进行轧制,在对含活性物质层进行轧制的轧制部的下游侧,通过将带状体向下游侧拉拽,从而在拉拽带状体的拉拽部与轧制部之间,对带状体施加朝向长度方向的张力。在制造方法中,通过利用在轧制部与拉拽部之间的辊向外周侧突出的突起,对被施加了张力的带状体按压集电体的未涂敷区域,从而使未涂敷区域沿长度方向拉长。未涂敷区域由至突出端为止的突出长大于被轧制部轧制后的含活性物质层的厚度的突起来按压。
根据上述构成,能够提供即使集电体的宽度方向上的未涂敷区域的尺寸变大,也能够适当地矫正由于含活性物质层的轧制而发生的带状体的弯曲的电极构造体的制造方法以及制造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在从厚度方向的一方侧观察的状态下表示在实施方式中形成的电极构造体的一例的概略图。
图2是以与长度方向正交或者大致正交的截面概略地表示图1的电极构造体的截面图。
图3是表示在实施方式中制造电极构造体的制造装置的一例的概略图。
图4是表示对由于含活性物质层的轧制等而弯曲的带状体的弯曲量进行测量的测量方法的一例的概略图。
图5是在实施方式的制造装置中,以与导辊的轴向平行或者大致平行的截面概略地表示拉长部的构成的一例的截面图。
图6是在图5的拉长部中,以与导辊的轴向平行或者大致平行的截面概略地表示导辊的突起及其附近的构成的截面图。
图7是在某变形例的制造装置的拉长部中,以与导辊的轴向平行或者大致平行的截面概略地表示导辊的突起及其附近的构成的截面图。
图8是在与图7不同的某变形例的制造装置的拉长部中,以与导辊的轴向平行或者大致平行的截面概略地表示导辊的突起及其附近的构成的截面图。
图9是表示与实施方式等相关的验证中的、实施例1至实施例8以及比较例1各自的条件以及弯曲量的测量结果的概略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电极构造体,1A…带状体,2…集电体,3…含活性物质层,5、6…主面,7…长边(第一长边),8…长边(第二长边),10…涂敷端,11…涂敷区域,12…未涂敷区域,15…制造装置,16…输送部,21…轧制部,22…拉拽部,23…拉长部,25…卷绕部,27A~27C…导辊,40…突起,41…突出端面,43…突出量变化部,M1~M4…阶梯部,H…突出长,h…阶梯差,w0…规定的宽度尺寸,w…宽度尺寸,b…尺寸,η…弯曲量。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等进行说明。
在实施方式中,提供电极构造体的制造方法以及制造装置。在实施方式中制造的电极构造体,在二次电池等电池中用于正极或者负极的形成。图1以及图2表示在实施方式等中形成的电极构造体1的一例。如图1以及图2等所示,在电极构造体1中,规定了长度方向(箭头L1所示的方向)、相对于长度方向交叉(正交或者大致正交)的宽度方向(箭头W1所示的方向)、以及相对于长度方向与宽度方向这两方交叉(正交或者大致正交)的厚度方向(箭头T1所示的方向)。图1以从厚度方向的一方侧观察的状态示出,图2示出相对于长度方向正交或者大致正交的截面。在电极构造体1中,长度方向上的尺寸分别比宽度方向上的尺寸以及厚度方向上的尺寸大,宽度方向上的尺寸比厚度方向上的尺寸大。
在某一例中,电极构造体1成为锂离子二次电池等电池的正极或者负极。在其他的某一例中,电极构造体1在长度方向上被分割为多个电极片。而且,多个电极片分别用作电池的正极或者负极。电极构造体1具备集电体2、以及涂敷于集电体2的表面的含活性物质层3。集电体2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形成,具备一对主面5、6、以及一对长边7、8。主面5、6以及长边7、8分别沿长度方向延伸设置,在长度方向上从电极构造体1的一端延伸设置至另一端。另外,主面5、6分别沿电极构造体1的宽度方向,从长边7延伸设置至长边8。主面5朝向电极构造体1的厚度方向的一方侧,主面6在电极构造体1的厚度方向上朝向与主面5相反的一侧。
长边(第一长边)7在电极构造体1的宽度方向上,形成集电体2的一方侧的边缘。长边(第二长边)8在电极构造体1的宽度方向上,形成与集电体2的长边7相反一侧的边缘。另外,含活性物质层3在长度方向上从电极构造体1的一端延伸设置至另一端。而且,含活性物质层3在电极构造体1的宽度方向上,从集电体2的长边8延伸设置至涂敷端10。从厚度方向观察,在电极构造体1的宽度方向上与含活性物质层3的涂敷端10为相反侧的端部与集电体2的长边8重叠。涂敷端10在宽度方向上相对于电极构造体1的中央位置,位于长边7所在的一侧。因此,电极构造体1的宽度方向上的长边8与涂敷端10之间的尺寸比电极构造体1的宽度方向上的长边7与涂敷端10之间的尺寸大。
在图1以及图2等的一例中,在电极构造体1的宽度方向上的长边8与涂敷端10之间,在集电体2的一对主面5、6这两方形成涂敷以及担载含活性物质层3的涂敷区域11。而且,在电极构造体1的宽度方向上的长边7与涂敷端10之间,形成在集电体2的一对主面5、6的任一面均未涂敷以及担载含活性物质层3的未涂敷区域12。因此,在集电体2中,在长边7及其附近,形成在一对主面5、6的任一面均未涂敷含活性物质层3的未涂敷区域12。在电极构造体1中,未涂敷区域12从含活性物质层3的涂敷端10向宽度方向上与长边8所在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突出。另外,在某一例中,在涂敷区域11中,也可以仅在集电体2的一对主面5、6中的一方担载含活性物质层3。因此,在涂敷区域11中,只要在集电体2的一对主面5、6中的至少一方涂敷以及担载含活性物质层3即可。
在电极构造体1用于正极的形成的情况下,集电体2并不限定于此,例如由铝、铝合金、不锈钢以及钛等任一个形成,厚度为10μm~30μm左右。含活性物质层3也可以具备正极活性物质,任意地含有粘结剂以及导电剂。作为正极活性物质并不限定于此,可列举出能够嵌入脱嵌锂离子的氧化物、硫化物以及聚合物等。正极活性物质例如含有从锂锰复合氧化物、锂镍复合氧化物、锂钴铝复合氧化物、锂镍钴锰复合氧化物、尖晶型锂锰镍复合氧化物、锂锰钴复合氧化物、锂铁氧化物、锂氟化硫酸铁、锂铁复合磷酸化合物以及锂锰复合磷酸化合物组成的组中选择的至少一个。
作为导电剂,例如使用碳质物的一种以上。作为成为导电剂的碳质物,可列举出乙炔黑、科琴黑、石墨及焦炭等。另外,粘结剂例如使用聚合物树脂。粘结剂例如含有从自由聚四氟乙烯(PTFE)、聚偏氟乙烯(PVdF)、氟系橡胶、乙烯-丁二烯橡胶、聚丙烯(PP)、聚乙烯(PE)、羧甲基纤维素(CMC)、聚酰亚胺(PI)、聚丙烯酰亚胺(PAI)组成的组中选择的至少一个。
在电极构造体1用于负极的形成的情况下,集电体2并不限定于此,例如由锌、铝、铝合金以及铜等任一个形成,厚度为10μm~30μm左右。负极含活性物质层具备负极活性物质,也可以任意地含有粘结剂以及导电剂。负极活性物质不被特别限定,可列举出能够嵌入脱嵌锂离子的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金属氮化物以及碳质物等。作为成为负极活性物质的金属氧化物,可列举出含钛氧化物。而且,在成为负极活性物质的含钛氧化物中例如含有钛氧化物、锂钛氧化物、铌钛氧化物以及钠铌钛氧化物。作为导电剂以及粘结剂,可列举出与用于正极的形成的情况相同的材料。
在电极构造体1的制造中,通过将成为正极活性物质或者负极活性物质的活性物质、导电剂以及粘结剂悬浮于有机溶剂中,来调制浆料(日文:スラリー)。此时,关于活性物质、导电剂以及粘结剂的配合比,活性物质优选为70质量%以上且95质量%以下,导电剂优选为3质量%以上且20质量%以下,以及粘结剂优选为2质量%以上且10质量%以下。而且,形成将调制后的浆料涂敷于集电体2的表面,在集电体2的表面涂敷有含活性物质层3的带状体。浆料的涂敷例如使用涂敷头(日文:塗工ヘッド)来进行。
在电极构造体1的制造中,通过对上述那样形成的带状体进行后述的工序,从而形成电极构造体1。在带状体中,与电极构造体1同样地规定长度方向、宽度方向以及厚度方向,并形成涂敷区域11以及未涂敷区域12。因此,在带状体中,在集电体2中,在长边7及其附近,形成未在一对主面5、6的任一面涂敷含活性物质层3的未涂敷区域12。另外,在带状体中,在宽度方向上从集电体2的长边8至含活性物质层3的涂敷端10,形成在集电体2的一对主面5、6中的至少一方涂敷含活性物质层3的涂敷区域11。在电极构造体1的制造中,将含活性物质层3向集电体2涂敷后,将涂敷于集电体2的表面的含活性物质层3(浆料)干燥。
另外,根据使用由电极构造体1形成的电极的电池,在带状体中,需要将宽度方向上的未涂敷区域12的尺寸(宽度)b较大地形成。在某一例中,在带状体(集电体2)的宽度方向上的未涂敷区域12的尺寸b大于25mm的状态下,在集电体2涂敷含活性物质层3。在该情况下,在制造出的电极构造体1中,宽度方向上的未涂敷区域12的尺寸b比25mm大。但是,即使在带状体的宽度方向上的未涂敷区域12的尺寸b大于25mm的情况下,宽度方向上的涂敷区域11的尺寸也比宽度方向上的未涂敷区域12的尺寸b大。
图3表示制造电极构造体1的制造装置15的一例。在图3中,示出在电极构造体1的制造中,将涂敷于集电体2的含活性物质层3干燥之后的工序。图3的一例的制造装置15具备输送部16。在输送部16中,输送在集电体2涂敷含活性物质层3,并且将涂敷后的含活性物质层3干燥后的带状体1A。在输送部16中,规定了输送方向(箭头F1所示的方向)以及相对于输送方向交叉(正交或者大致正交)的宽度方向。在图3中,相对于纸面正交或者大致正交的方向成为输送部16的宽度方向。另外,在输送部16中,输送带状体1A一侧成为下游侧,与输送带状体1A一侧相反的一侧成为上游侧。在输送部16中,在带状体1A的长度方向沿着输送方向、并且带状体1A的宽度方向沿着输送部16的宽度方向的状态下,输送带状体1A。因此,在输送部16中进行输送的带状体1A中,带状体1A的厚度方向与输送部16的输送方向以及宽度方向这两方交叉(正交或者大致正交)。
图3的一例的制造装置15具备轧制部21、拉拽部22、拉长部23、以及卷绕部(日文:巻取り部)25。在制造装置15中,进行含活性物质层3的干燥后的带状体1A被运进轧制部21。然后,带状体1A从轧制部21起按拉长部23、以及拉拽部22的顺序通过,并输送向卷绕部25。通过对被输送的带状体1A进行基于轧制部21、拉长部23、以及拉拽部22的后述的工序,从而形成电极构造体1。卷绕部25将输送的带状体1A、即已形成的电极构造体1卷绕。在图3的一例中,卷绕部25具备卷绕卷轴(日文:巻取りリール)26,电极构造体1(带状体1A)呈卷筒状(日文:ロール状)卷绕于卷绕卷轴26。另外,在图3的一例中,在输送部16的轧制部21与拉拽部22之间,通过三个导辊(辊)27A、27B、27C从上游侧向下游侧引导带状体1A。另外,在拉拽部22与卷绕部25之间,通过导辊28从上游侧向下游侧引导带状体1A。导辊27A~27C、28分别例如由不锈钢等金属形成。
轧制部21通过辊压机等,在输送的带状体1A中对含活性物质层3进行轧制。轧制部21具备一对压辊31、32,压辊31、32分别例如由不锈钢等金属形成。而且,压辊31从带状体1A的厚度方向的一方侧按压含活性物质层3,压辊32在带状体1A的厚度方向上从与压辊31相反的一侧按压含活性物质层3。由此,含活性物质层3在带状体1A的厚度方向上被夹在压辊31、32之间,带状体1A的朝向厚度方向的压力(冲压)施加于含活性物质层3。此时,在集电体2的两面涂敷含活性物质层3的情况下,在压辊31、32分别抵接于含活性物质层3的状态下,按压含活性物质层3。另外,在含活性物质层3仅涂敷于集电体2的单面的情况下,在压辊31、32中的一方抵接于含活性物质层3、且压辊31、32中的另一方抵接于集电体2的涂敷区域11的状态下,按压含活性物质层3。由于来自压辊31、32的压力,含活性物质层3在带状体1A的厚度方向上被压缩并且沿带状体1A的长度方向拉长。
另外,对含活性物质层3进行轧制的压力,在集电体2中,也在一对主面5、6中的至少一方施加于涂敷含活性物质层3的涂敷区域11。因此,在涂敷区域11中,由于对含活性物质层3进行轧制的压力,集电体2沿长度方向拉长。另一方面,压辊31、32对于集电体2的未涂敷区域12,不施加由含活性物质层3的轧制产生的压力。因此,在含活性物质层3的轧制中,集电体2的未涂敷区域12不沿长度方向拉长。如上述那样,由于集电体2仅在涂敷区域11沿长度方向拉长,因此由于含活性物质层3的轧制,被输送的带状体1A(集电体2)在未涂敷区域12所在的一侧成为弯曲的内侧的状态下弯曲。
这里,带状体1A如上述那样弯曲的状态下的带状体1A的弯曲量能够测量。图4表示对弯曲的带状体1A的弯曲量进行测量的测量方法的一例。在图4的一例中,如上述那样,由于含活性物质层3的轧制,被输送的带状体1A(集电体2)在未涂敷区域12所在的一侧成为弯曲的内侧的状态下弯曲。在图4的一例的测量方法中,在集电体2的长边8,即在带状体1A的宽度方向上与含活性物质层3的涂敷端10相反一侧的1一端,确定出直线距离成为规定距离D的两个点P1、P2。而且,规定连结点P1、P2的基准直线α,计算从基准直线α向弯曲的外侧的长边8(与含活性物质层3的涂敷端10相反一侧的端)突出的突出量(突出尺寸)作为弯曲量η。即,计算长边8的突出部分的突出端相对于基准直线α的距离作为弯曲量η。弯曲量η越大则表示带状体1A弯曲得越大。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拉拽部22以及拉长部23,矫正由于含活性物质层3的轧制而发生的带状体1A(集电体2)的弯曲。拉拽部22相对于轧制部21配置于输送部16的下游侧,将带状体1A向下游侧拉拽。即,通过拉拽部22使带状体1A被向卷绕部25所在的一侧拉拽。拉拽部22具备一对拉拽辊35、36。拉拽辊35、36例如分别由橡胶等形成,拉拽辊35、36中的摩擦系数比导辊27A~27C、28以及压辊31、32的摩擦系数大。
在拉拽部22中,拉拽辊35从厚度方向的一方侧抵接于带状体1A,拉拽辊36在厚度方向上从与拉拽辊35相反的一侧抵接于带状体1A。由此,在拉拽部22中,在带状体1A夹持在拉拽辊35、36之间的状态下,带状体1A被向输送部16的下游侧拉拽。通过带状体1A被拉拽部22向下游侧拉拽,从而在拉拽部22与轧制部21之间,对带状体1A(集电体2)施加朝向长度方向的张力。因此,在拉拽部22与轧制部21之间,被施加了朝向长度方向的张力的带状体1A经由导辊27A~27C被输送。
拉长部23在输送部16中设于轧制部21与拉拽部22之间。在图3的一例中,由导辊27B形成拉长部23。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设为拉长部23通过导辊27B而形成,但拉长部23也可以由导辊27A、27C中的任一个而形成。拉长部23在轧制部21与拉拽部22之间,由导辊等用于带状体1A的输送的辊形成即可。在任一情况下,拉长部23的构成以及拉长部23进行的处理等都与拉长部23由导辊27B形成的情况相同。
图5表示拉长部23的构成的一例。在图5中,以相对于长度方向正交或者大致正交的截面表示带状体1A。在图5等一例中,拉长部23具备导辊(辊)27B,导辊27B具备旋转轴(中心轴)R。导辊27B能够以旋转轴R为中心旋转。在导辊27B中,规定了沿着旋转轴R的轴向以及绕旋转轴R的轴的方向即周向。在输送部16中,在导辊27B的旋转轴R沿着带状体1A的宽度方向的状态下,输送带状体1A。因此,导辊27B的轴向与输送部16的宽度方向一致或者大致一致。
拉长部23具备在导辊27B的外周部形成的突起40。在导辊27B的外周部中,突起40向外周侧突出。另外,突起40在导辊27B的周向(旋转轴R的绕轴方向)上,遍及整周而形成。在导辊27B中,在轴向上一方侧的端部,形成突起40。另外,在图5中,导辊27B以与轴向(旋转轴R)平行或者大致平行的截面示出。
在经由导辊27B对于带状体1A进行输送的状态下,在带状体1A的宽度方向上,突起40相对于含活性物质层3的涂敷端10,配置于长边7所在的一侧。即,在导辊27B的轴向上,突起40相对于含活性物质层3的涂敷端10,配置于未涂敷区域12突出一侧。突起40对于被拉拽部22施加了朝向长度方向的张力的带状体1A,从厚度方向的一方侧抵接于集电体2的未涂敷区域12,并从厚度方向的一方侧按压未涂敷区域12。通过在施加了张力的状态下被突起40按压,从而在未涂敷区域12中利用来自突起40的压力,使集电体2沿长度方向拉长。
在经由拉长部23对于带状体1A进行输送的状态下,如上述那样,突起40在带状体1A的宽度方向上,相对于含活性物质层3的涂敷端10,位于未涂敷区域12突出一侧。因此,突起40不与含活性物质层3以及集电体2的涂敷区域11抵接,不按压集电体2的涂敷区域11。因此,在拉长部23中,集电体2的涂敷区域11不沿长度方向拉长。
如上述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对带状体1A(集电体2)作用了朝向长度方向的张力的状态下,突起40仅按压未涂敷区域12,从而仅在未涂敷区域12中将集电体2向长度方向拉长。通过仅在未涂敷区域12中使集电体2向长度方向拉长,从而矫正由于含活性物质层3的轧制而发生的上述弯曲。另外,在涂敷区域11中含活性物质层3仅涂敷于一对主面5、6中的一方的情况下,在带状体1A的厚度方向上,突起40从涂敷含活性物质层3的主面(5、6的对应的一方)所朝向的一侧,按压未涂敷区域12。
突起40具备突出端,在突起40中,规定了至突出端为止的突出长H。另外,突起40具备形成突出端的突出端面41。在突起40中,从突出的根部位置至突出端面41的距离成为突出长H。突出端面41在导辊27B的周向上,遍及整周而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突起40的突出长H比由轧制部21轧制后的含活性物质层3的厚度ta大。如图5的一例所示那样,在涂敷区域11中含活性物质层3形成于一对主面5、6这两方的情况下,突起40的突出长H分别比涂敷于主面5的含活性物质层3的厚度、以及涂敷于主面6的含活性物质层3的厚度大。另外,突起40的突出长H优选的是相对于含活性物质层3的厚度ta为2倍以上且15倍以下。
在突起40中,通过突起侧面42在导辊27B的轴向上形成突起40的一方侧的端部。突起侧面42在导辊27B的周向上,遍及整周而形成。在图5的一例中,突起侧面42沿着导辊27B的径向延伸设置,并朝向导辊27B的轴向的外侧。在经由导辊27B对带状体1A进行的状态下,突起侧面42在带状体1A的宽度方向上朝向未涂敷区域12突出一侧,朝向与含活性物质层3所在的一侧相反的一侧。
突出端面41沿着导辊27B的轴向从突起侧面42起延伸设置。在经由导辊27B对于带状体1A进行输送的状态下,突出端面41在带状体1A的宽度方向上朝向含活性物质层3所在的一侧地从突起侧面42起延伸设置。突出端面41沿导辊27B的轴向遍及规定的宽度尺寸w0而形成。突出端面41的规定的宽度尺寸w0优选的是大于0mm且为15mm以下。
另外,在突起40中,突出量变化部43从导辊27B的轴向的一方侧与突出端面41相邻地形成。突出量变化部43在导辊27B的轴向上从与突起侧面42所在的一侧相反的一侧与突出端面41相邻。突出量变化部43在导辊27B的周向上,遍及整周而形成。在突出量变化部43中,导辊27B的外周面的突出量在导辊27B的轴向上朝向与突出端面41分离的一侧减少。因此,在突出量变化部43中,突出量在导辊27B的轴向上朝向与突起侧面42所在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减少。
在经由导辊27B对于带状体1A进行输送的状态下,即通过突起40按压集电体2的未涂敷区域12的状态下,突出量变化部43在带状体1A的宽度方向上,位于突起40的突出端面41与含活性物质层3之间。而且,在通过突起40按压集电体2的未涂敷区域12的状态下,突出量变化部43的突出量在带状体1A的宽度方向上朝向含活性物质层3所在的一侧而减少。在突出量变化部43中,作为突出端面41的突出量,突起40的突出长从H减少至0。
图6在构成拉长部23的导辊27B中,示出突起40及其附近。图6示出通过突起40按压集电体2的未涂敷区域12的状态。另外,在图6中,带状体1A以与长度方向正交或者大致正交的截面示出,导辊27B以与旋转轴R平行或者大致平行的截面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突起40形成为多级的突出构造,具备多个阶梯部M。在图5以及图6中的一例中,在突起40设置四个阶梯部M1~M4。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设置四个阶梯部M1~M4的情况进行说明,但以下说明的突起40的构成也能够应用于在突起40设置的阶梯部M的数量为两个或者三个的情况,或在突起40设置的阶梯部M的数量为五个以上的情况。
阶梯部M1~M4分别在导辊27B的周向上,遍及整周而形成。四个阶梯部M1~M4从导辊27B的内周侧向外周侧依次配置阶梯部M1、M2、M3、M4。在多个阶梯部M1~M4中,越是位于导辊27B的外周侧的阶梯部则突出量越大。而且,在阶梯部M1~M4之中,由最外周侧的阶梯部M4形成突起40的突出端面41。因此,最外周侧的阶梯部M4的突出量成为突起40的突出长H。1级内周侧的阶梯部分别在导辊27B的轴向上从与突起侧面42所在的一侧相反的一侧与最内周侧的阶梯部M1以外的阶梯部M2~M4相邻。例如,阶梯部M3在导辊27B的轴向上从与突起侧面42所在的一侧相反的一侧与阶梯部M4相邻。另外,在阶梯部M1~M3中,越靠内周侧的阶梯部在导辊27B的轴向上越位于与最外周侧的阶梯部M4分离的位置。
在通过突起40按压集电体2的未涂敷区域12的状态下,1级内周侧的阶梯部分别在带状体1A的宽度方向上从含活性物质层3所在的一侧与阶梯部M2~M4相邻。而且,在通过突起40按压集电体2的未涂敷区域12的状态下,在阶梯部M1~M4之中,越靠内周侧的阶梯部,在带状体1A的宽度方向(导辊27B的轴向)上越位于靠近含活性物质层3(涂敷端10)的位置。因此,在阶梯部M1~M4之中,阶梯部M1在带状体1A的宽度方向上位于最靠近含活性物质层3的位置,阶梯部M4在带状体1A的宽度方向上位于最远离含活性物质层3的位置。
阶梯部M1~M4分别具备延伸设置面(外周面)45以及阶梯差形成面46。在阶梯部M1~M4各自中,延伸设置面45以及阶梯差形成面46在导辊27B的周向上遍及整周而形成。阶梯部M1~M4各自的延伸设置面45朝向导辊27B的外周侧。在突起40中,最外周侧的阶梯部M4的延伸设置面45成为突出端面41。阶梯部M1~M4各自的延伸设置面45沿着导辊27B的轴向延伸设置。
另外,在阶梯部M1~M4各自中,阶梯差形成面46在导辊27B的轴向上,朝向与突起侧面42所在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在通过突起40按压集电体2的未涂敷区域12的状态下,阶梯部M1~M4各自的阶梯差形成面46在带状体1A的宽度方向上,朝向含活性物质层3所在的一侧。在阶梯部M1~M4各自中,阶梯差形成面46沿着导辊27B的径向延伸设置,并且阶梯差形成面46的外周端与延伸设置面45连接。而且,在最内周侧的阶梯部M1以外的阶梯部M2~M4各自中,阶梯差形成面46的内周端与1级内周侧的阶梯部的延伸设置面45连接。另外,在阶梯部M1中,阶梯差形成面46的内周端位于突起40的突出的根部位置。在阶梯部M2~M4各自中,由阶梯差形成面46,相对于1级内周侧的阶梯部形成阶梯差h。而且,阶梯部M1由阶梯差形成面46相对于突起40的突出的根部位置形成阶梯差h。
由多个阶梯部M1~M4产生的阶梯差h可以相对于彼此为相同的大小,也可以相对于彼此为不同的大小。但是,由多个阶梯部M1~M4分别产生的阶梯差h优选的是相对于轧制后的含活性物质层3的厚度ta,大于1倍且为5倍以下。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最外周侧的阶梯部M4的阶梯差形成面46、以及最外周侧的阶梯部M4以外的阶梯部M1~M3,形成突出量变化部43。在突出量变化部43中,在阶梯部M1~M4各自的阶梯差形成面46中,突出量基于与该阶梯差形成面46形成的阶梯差h相同大小的变化量而变化。因此,在突出量变化部43中,导辊27B的外周面上的突出量在导辊27B的轴向上朝向与突出端面41以及突起侧面42分离一侧而呈阶梯状减少。而且,在通过突起40按压集电体2的未涂敷区域12的状态下,突出量变化部43的突出量在带状体1A的宽度方向上朝向含活性物质层3所在的一侧而呈阶梯状减少。即,在突出量变化部43中,在阶梯部M1~M4各自的阶梯差形成面46中,突出量在带状体1A的宽度方向上朝向含活性物质层3所在的一侧而减少。
另外,阶梯部M1~M4分别在导辊27B的轴向(带状体1A被输送的状态下的带状体1A的宽度方向)上,遍及宽度尺寸w而形成。最外周侧的阶梯部M4的宽度尺寸w成为上述的突出端面41的规定的宽度尺寸w0。多个阶梯部M1~M4的宽度尺寸w既可以相对于彼此为相同的大小,也可以相对于彼此为不同的大小。其中,阶梯部M1~M4各自的宽度尺寸w优选的是与突出端面41的规定的宽度尺寸w0同样,大于0mm且为15mm以下。
如上述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按压集电体2的未涂敷区域12的突起40中,至突出端为止的突出长H大于被轧制部21轧制后的含活性物质层3的厚度ta。因此,即使在集电体2的宽度方向上的未涂敷区域12的尺寸b较大的带状体1A,通过突起40对被施加了朝向长度方向的张力的带状体1A按压集电体2的未涂敷区域12,也使得未涂敷区域12沿长度方向适当地拉长。由此,即使是尺寸b大于25mm的带状体1A等、集电体2的宽度方向上的未涂敷区域12的尺寸b较大的带状体1A,也能够适当地矫正由于含活性物质层3的轧制而发生的带状体1A的弯曲。
另外,通过使突起40的突出长H成为相对于轧制后的含活性物质层3的厚度ta的2倍(200%)以上,从而利用来自突起40的按压使未涂敷区域12沿长度方向进一步适当地拉长。由此,由于含活性物质层3的轧制而发生的带状体1A的弯曲得到进一步适当地矫正。另外,通过使突起40的突出长H成为相对于轧制后的含活性物质层3的厚度ta的15倍(1500%)以下,从而有效地防止由突起40的按压引起的集电体2的未涂敷区域12的破损等。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突起40中,如上述那样设置突出端面41以及突出量变化部43。而且,在通过突起40按压集电体2的未涂敷区域12的状态下,在带状体1A的宽度方向上突出量变化部43位于突出端面41与含活性物质层3之间,在突出量变化部43中,突出量在带状体1A的宽度方向上朝向含活性物质层3所在的一侧而减少。通过利用设置有突出端面41以及突出量变化部43的突起40,如上述那样按压未涂敷区域12,从而使未涂敷区域12沿长度方向进一步适当地拉长。由此,由于含活性物质层3的轧制而发生的带状体1A的弯曲被进一步适当地矫正。另外,在实施方式等中,通过将导辊27B的轴向上的突出端面41的规定的宽度尺寸w0设为15mm以下,从而使未涂敷区域12沿长度方向进一步适当地拉长。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突起40中,如上述那样形成多个阶梯部M1~M4,在阶梯部M1~M4之中,最外周侧的阶梯部M4形成突出端面41。而且,在突起40的突出量变化部43中,通过多个阶梯部M1~M4分别形成的阶梯差,突出量在导辊27B的轴向上朝向与突出端面41分离一侧而呈阶梯状减少。如上述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多个阶梯部M1~M4,利用阶梯部M1~M4各自的阶梯差h,从而使突出量变化部43适当地形成于突起40。
另外,通过使多个阶梯部M1~M4分别产生的阶梯差h成为相对于轧制后的含活性物质层3的厚度ta的大于1倍(100%),从而利用来自突起40的按压,使未涂敷区域12沿长度方向进一步适当地拉长。由此,由于含活性物质层3的轧制而发生的带状体1A的弯曲进一步被适当地矫正。另外,通过使多个阶梯部M1~M4分别产生的阶梯差h成为相对于轧制后的含活性物质层3的厚度ta的5倍以下(500%以下),从而有效地防止由突起40的按压引起的集电体2的未涂敷区域12的破损等。另外,通过将导辊27B的轴向上的阶梯部M1~M4各自的宽度尺寸w设为15mm以下,从而使未涂敷区域12沿长度方向适当地拉长。
在图7所示的变形例中,也在突起40形成多个阶梯部M1~M4。但是,在本变形例中,在阶梯部M1~M4各自中,在延伸设置面(外周面)45与阶梯差形成面46之间,形成曲面(倒角部)47。在阶梯部M1~M4各自中,曲面47在导辊27B的周向(绕旋转轴R的轴的方向)上,遍及整周而形成。另外,图7在构成拉长部23的导辊27B中,示出突起40及其附近。而且,图7示出通过突起40按压集电体2的未涂敷区域12的状态。另外,在图7中,带状体1A以与长度方向正交或者大致正交的截面示出,导辊27B以与旋转轴R平行或者大致平行的截面示出。
如图7所示,在与旋转轴R平行或者大致平行的截面中,阶梯部M1~M4各自的曲面47成为圆弧形状或者大致圆弧形状。而且,阶梯部M1~M4各自的曲面47的圆弧形状或者大致圆弧形状的中心相对于该曲面47,位于突起侧面42所在的一侧且导辊27B的内周侧。另外,阶梯部M1~M4各自的曲面47的曲率半径r优选的是0.5mm以上且7mm以下。
在本变形例中,也起到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等相同的作用以及效果。即,即使是集电体2的宽度方向上的未涂敷区域12的尺寸b较大的带状体1A,也能够适当地矫正由于含活性物质层3的轧制而发生的带状体1A的弯曲。另外,在本变形例中,通过将阶梯部M1~M4各自的曲面47的曲率半径r设为7mm以下,从而利用来自突起40的按压,使未涂敷区域12沿长度方向进一步适当地拉长。由此,由于含活性物质层3的轧制而发生的带状体1A的弯曲进一步被适当地矫正。另外,通过将多个阶梯部M1~M4各自的曲面的曲率半径r设为0.5mm以上,从而有效地防止由突起40的按压引起的集电体2的未涂敷区域12的破损等。
在图8所示的其他某变形例中,突起40未形成多级的突出构造,而成为1级的突出构造。这里,图8在构成拉长部23的导辊27B中,示出突起40及其附近。而且,图8示出通过突起40按压集电体2的未涂敷区域12的状态。另外,在图8中,带状体1A以与长度方向正交或者大致正交的截面示出,导辊27B以与旋转轴R平行或者大致平行的截面示出。
如图8等所示,在本变形例中,在突起40中至突出端(突出端面41)为止的突出长H比由轧制部21轧制后的含活性物质层3的厚度ta大。另外,突起40的突出长H优选的是相对于含活性物质层3的厚度ta为2倍以上且15倍以下。在本变形例中,也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突出端面41以及突出量变化部43形成于突起40。而且,突出端面41在导辊27B的轴向上,遍及规定的宽度尺寸w0而形成,突出端面41的规定的宽度尺寸w0优选的是大于0mm且为15mm以下。
但是,在本变形例中,在突起40中,突出量变化部43由倾斜面51形成。倾斜面51在导辊27B的周向上,遍及整周而形成。另外,倾斜面51相对于导辊27B的轴向以及导辊27B的径向这两方倾斜。在突出量变化部43中,通过倾斜面51,导辊27B的外周面的突出量在导辊27B的轴向上朝向与突出端面41以及突起侧面42分离一侧而呈斜坡状减少。而且,在通过突起40按压集电体2的未涂敷区域12的状态下,突出量变化部43的突出量在带状体1A的宽度方向上朝向含活性物质层3所在的一侧而呈斜坡状减少。在本变形例中,在突出量变化部43中,突出量从作为突出端面41的突出量的突起40的突出长H减少至0。
另外,在某变形例中,由阶梯部M1~M4或者倾斜面51等形成的突出量变化部43未形成于突起40。在本变形例中,在突起40中至突出端(突出端面41)为止的突出长H也比由轧制部21轧制后的含活性物质层3的厚度ta大。另外,突起40的突出长H优选的是相对于含活性物质层3的厚度ta为2倍以上且15倍以下。另外,在突起40中,突出端面41在导辊27B的轴向上,遍及规定的宽度尺寸w0而形成,突出端面41的规定的宽度尺寸w0优选的是大于0mm且为15mm以下。
在上述的任一变形例中,在突起40中至突出端(突出端面41)为止的突出长均比由H轧制部21轧制后的含活性物质层3的厚度ta大。因此,在任一变形例中,起到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等相同的作用以及效果。即,即使是集电体2的宽度方向上的未涂敷区域12的尺寸b较大的带状体1A,也能够适当地矫正由于含活性物质层3的轧制而发生的带状体1A的弯曲。
(与实施方式等相关的验证)
另外,进行了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关的验证。以下,对于所进行的验证进行说明。在验证中,在集电体的表面涂敷含活性物质层,形成了带状体。作为集电体,使用了铝箔。另外,在向集电体的表面的涂敷中,通过使活性物质、导电剂以及粘结剂悬浮于有机溶剂中,从而调制浆料。作为活性物质,使用一次粒子的平均粒子径为2μm的LiNi0.5Co0.2Mn0.3O2复合氧化物,作为导电剂,使用石墨粉末,作为粘结剂,使用聚偏氟乙烯(PVdF)。另外,作为有机溶剂,使用了N-甲基-2-吡咯烷酮(NMP)溶剂。在浆料的调整中,配合比设为活性物质为90质量%、导电剂为5质量%、粘结剂为5质量%。而且,将调整后的浆料涂覆于集电体的表面。此时,在集电体中在一对长边中的一方及其附近未涂敷浆料。由此,在带状体中,形成了在一对主面的两方涂敷了含活性物质层的涂敷区域、以及在一对主面的任一方都未涂敷含活性物质层的未涂敷区域。未涂敷区域在集电体中形成于一对长边中的一方及其附近。
在验证中,在如上述那样形成了带状体之后,将涂敷于集电体的表面的含活性物质层(浆料)干燥。而且,在与图3的一例相同的输送部中,如上述实施方式等中那样输送了带状体。而且,通过与图3的一例相同的轧制部,在输送的带状体中,利用辊压机对含活性物质层进行了轧制。另外,在轧制部的下游侧,通过与图3的一例相同的拉拽部,将带状体向下游侧拉拽。由此,在拉拽部与轧制部之间,对带状体施加了朝向长度方向的张力。另外,在验证中,在相当于图3的一例的导辊27B的辊的外周面设置突起。突起以及在外周面形成突起的辊由不锈钢形成。而且,如上述实施方式等中那样,对于被施加了张力的带状体,通过突起按压集电体的未涂敷区域,使未涂敷区域沿长度方向拉长。
在验证中,在通过突起使未涂敷区域拉长之后,通过图4的一例的测量方法,对带状体的弯曲量η进行了测量。此时,将上述的规定距离D设为1000mm,在与集电体的未涂敷区域相反一侧的长边中确定出直线距离成为规定距离D的两个点P1、P2。
在验证中,在以下说明的实施例1至实施例7、以及比较例1各自的条件下,进行包含由突起产生的未涂敷区域的拉长的上述处理,并测量了带状体的弯曲量η。另外,在实施例1至实施例7、以及比较例1中,在轧制部中按压含活性物质层的压力(冲压)以及在拉拽部中将带状体向下游侧拉拽的拉拽力等,相对于彼此设为相同。图9表示与实施方式等相关的验证中的、实施例1至实施例7、以及比较例1各自的条件以及弯曲量η的测量结果。
如图9等所示,在实施例1至实施例7中,与图5以及图6中的一例等同样,在具备多个阶梯部的多级突出构造中形成了突起。在实施例1中,将至突出端(突出端面)为止的突起的突出长H设为轧制后的含活性物质层的厚度ta的2.4倍。而且,将突起中的阶梯部的数量设为2级,将阶梯部各自的宽度尺寸w设为15mm。因此,相当于最外周侧的阶梯部的宽度尺寸w的突出端面的规定的宽度尺寸w0为15mm。另外,将阶梯部各自的阶梯差h设为轧制后的含活性物质层的厚度ta的1.2倍。而且,在带状体中,将带状体的宽度方向上的未涂敷区域的尺寸设为30mm。
在实施例2中,分别如下进行设定,将突出长H设为厚度ta的6倍,将阶梯部的数量设为5级,将宽度尺寸w设为6mm,将阶梯差h设为厚度ta的1.2倍,将尺寸b设为30mm。在实施例3中,分别如下进行设定,将突出长H设为厚度ta的10.8倍,将阶梯部的数量设为9级,将宽度尺寸w设为3mm,将阶梯差h设为厚度ta的1.2倍,将尺寸b设为30mm。在实施例4中,分别如下进行设定,将突出长H设为厚度ta的10倍,将阶梯部的数量设为5级,将宽度尺寸w设为6mm,将阶梯差h设为厚度ta的2倍,将尺寸b设为30mm。在实施例5中,分别如下进行设定,将突出长H设为厚度ta的14.4倍,将阶梯部的数量设为12级,将宽度尺寸w设为2.5mm,将阶梯差h设为厚度ta的1.2倍,将尺寸b设为30mm。在实施例6中,分别如下进行设定,将突出长H设为厚度ta的15倍,将阶梯部的数量设为3级,将宽度尺寸w设为10mm,将阶梯差h设为厚度ta的5倍,将尺寸b设为30mm。在实施例7中,分别如下进行设定,将突出长H设为厚度ta的15倍,将阶梯部的数量设为10级,将宽度尺寸w设为6mm,将阶梯差h设为厚度ta的1.5倍,将尺寸b设为60mm。
在比较例1中,在1级的突出构造形成了突起。因此,阶梯部的数量为1级。而且,与上述实施方式的突出量变化部43对应的构成,未形成于突起。另外,将至突出端(突出端面)为止的突起的突出长H设为轧制后的含活性物质层的厚度ta的1倍。在比较例1中,由于阶梯部的数量为1级,因此通过使突出长H成为厚度ta的1倍,从而阶梯部的阶梯差h成为厚度ta的1倍。另外,将阶梯部的宽度尺寸w设为30mm。在比较例1中,由于阶梯部的宽度尺寸w相当于突出端面的规定的宽度尺寸w0,因此通过将宽度尺寸w设为30mm,从而突出端面的规定的宽度尺寸w0成为30mm。另外,在带状体中,将带状体的宽度方向上的未涂敷区域的尺寸b设为30mm。
关于通过突起将未涂敷区域沿长度方向拉长后的带状体的弯曲量η,在实施例1中为0.7mm,在实施例2中为0.3mm,在实施例3中为0.2mm,在实施例4中为0.3mm,在实施例5中为0.1mm,在实施例6中为0.6mm,在实施例7中为0.2mm,在比较例1中为1.5mm。分别在实施例1至实施例7中,与比较例1相比,弯曲量η变小。因此,证实了与突起的突出长H为轧制后的含活性物质层3的厚度ta的1倍以下的情况相比,通过使突出长H大于含活性物质层3的厚度ta,能够适当地矫正由于含活性物质层的轧制而发生的带状体的弯曲。
根据上述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或者实施例,在对含活性物质层进行轧制的轧制部与拉拽带状体的拉拽部之间,对带状体施加朝向长度方向的张力。而且,通过利用在轧制部与拉拽部之间的辊向外周侧突出的突起,按压集电体的未涂敷区域,从而使未涂敷区域沿长度方向拉长。而且,至突出端为止的突起的突出长,大于轧制后的含活性物质层的厚度。由此,能够提供即使集电体的宽度方向上的未涂敷区域的尺寸变大,也能够适当地矫正由于含活性物质层的轧制而发生的带状体的弯曲的电极构造体的制造方法以及制造装置。
另外,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总结为以下的技术方案。
技术方案1
一种电极构造体的制造方法,具备:
对带状体进行输送,在该带状体中,在集电体的表面涂敷含活性物质层,并且在所述集电体中,在沿着长度方向的一对长边中的一方及其附近,形成有未涂敷含活性物质层的未涂敷区域;
在所述输送的所述带状体中,对所述含活性物质层进行轧制;
在对所述含活性物质层进行轧制的轧制部的下游侧,通过将所述带状体向所述下游侧拉拽,从而在拉拽所述带状体的拉拽部与所述轧制部之间,对所述带状体施加朝向所述长度方向的张力;以及
通过利用在所述轧制部与所述拉拽部之间的辊向外周侧突出的突起,对于被施加了所述张力的所述带状体,按压所述集电体的所述未涂敷区域,从而使所述未涂敷区域沿所述长度方向拉长,并且通过至突出端为止的突出长大于被所述轧制部轧制后的所述含活性物质层的厚度的所述突起,按压所述未涂敷区域。
技术方案2
在技术方案1的制造方法中,
所述带状体在所述辊的旋转轴沿着所述带状体的宽度方向的状态下被输送,
在所述突起中,成为所述突出端的突出端面在沿着所述辊的所述旋转轴的轴向上,遍及规定的宽度尺寸而形成,
在所述突起中,突出量变化部从所述轴向的一方侧与所述突出端面相邻地形成,所述突出量变化部的突出量在所述辊的所述轴向上朝向与所述突出端面分离一侧而减少,
在通过所述突起按压所述集电体的所述未涂敷区域的状态下,所述突出量变化部在所述带状体的所述宽度方向上位于所述突起的所述突出端面与所述含活性物质层之间,所述突出量变化部的所述突出量在所述带状体的所述宽度方向上朝向所述含活性物质层所在的一侧而减少。
技术方案3
在技术方案2的制造方法中,
在所述突起中,在越是位于所述辊的外周侧的阶梯部则突出量越大的状态下,形成多个阶梯部,
在所述突起中,在所述多个阶梯部之中最外周侧的阶梯部形成所述突出端面,通过所述多个阶梯部分别形成的阶梯差,所述突起的所述突出量变化部的所述突出量在所述辊的所述轴向上朝向与所述突出端面分离一侧而呈阶梯状减少。
技术方案4
在技术方案3的制造方法中,
在所述突起中,由所述多个阶梯部分别产生的阶梯差相对于轧制后的所述含活性物质层的所述厚度,大于1倍且为5倍以下。
技术方案5
在技术方案2的制造方法中,
在所述突起中,所述突出端面的所述规定的宽度尺寸大于0mm且为15mm以下。
技术方案6
在技术方案1至5的任一个制造方法中,
在所述突起中,至所述突出端为止的所述突出长相对于轧制后的所述含活性物质层的所述厚度,为2倍以上且15倍以下。
技术方案7
在技术方案1至5的任一个制造方法中,
在所述含活性物质层向所述集电体的所述表面的涂敷中,在所述带状体的宽度方向上的所述未涂敷区域的尺寸变得大于25mm的状态下,在所述集电体涂敷所述含活性物质层。
技术方案8
在技术方案1至5的任一个制造方法中,还具备:
由铝、铝合金、铜、锌、不锈钢以及钛中的任一个形成所述集电体。
技术方案9
一种电极构造体的制造装置,具备:
输送部,对带状体进行输送,在该带状体中,在集电体的表面涂敷含活性物质层,并且在所述集电体中,在沿着长度方向的一对长边中的一方及其附近,形成有未涂敷含活性物质层的未涂敷区域;
轧制部,在所述输送部输送的所述带状体中,对所述含活性物质层进行轧制;
拉拽部,在所述轧制部的下游侧,通过将所述带状体向所述下游侧拉拽,从而在与所述轧制部之间,对所述带状体施加朝向所述长度方向的张力;以及
拉长部,具备辊以及在所述辊向外周侧突出的突起,并设于所述轧制部与所述拉拽部之间,所述拉长部通过所述突起,对于被施加了所述张力的所述带状体,按压所述集电体的所述未涂敷区域,从而使所述未涂敷区域沿所述长度方向拉长,至突出端为止的所述突起的突出长大于被所述轧制部轧制后的所述含活性物质层的厚度。
虽然说明了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但这些实施方式作为例子而提示,无意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来实施,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省略、替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包含于发明的范围、主旨内,同时包含于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及其等同的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电极构造体的制造方法,具备:
对带状体进行输送,在该带状体中,在集电体的表面涂敷含活性物质层,并且在所述集电体中,在沿着长度方向的一对长边中的一方及其附近,形成有未涂敷含活性物质层的未涂敷区域;
在所述输送的所述带状体中,对所述含活性物质层进行轧制;
在对所述含活性物质层进行轧制的轧制部的下游侧,通过将所述带状体向所述下游侧拉拽,从而在拉拽所述带状体的拉拽部与所述轧制部之间,对所述带状体施加朝向所述长度方向的张力;以及
通过利用在所述轧制部与所述拉拽部之间的辊向外周侧突出的突起,对于被施加了所述张力的所述带状体,按压所述集电体的所述未涂敷区域,从而使所述未涂敷区域沿所述长度方向拉长,并且通过至突出端为止的突出长大于被所述轧制部轧制后的所述含活性物质层的厚度的所述突起,按压所述未涂敷区域。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造方法,
所述带状体在所述辊的旋转轴沿着所述带状体的宽度方向的状态下被输送,
在所述突起中,成为所述突出端的突出端面在沿着所述辊的所述旋转轴的轴向上,遍及规定的宽度尺寸而形成,
在所述突起中,突出量变化部从所述轴向的一方侧与所述突出端面相邻地形成,所述突出量变化部的突出量在所述辊的所述轴向上朝向与所述突出端面分离一侧而减少,
在通过所述突起按压所述集电体的所述未涂敷区域的状态下,所述突出量变化部在所述带状体的所述宽度方向上位于所述突起的所述突出端面与所述含活性物质层之间,所述突出量变化部的所述突出量在所述带状体的所述宽度方向上朝向所述含活性物质层所在的一侧而减少。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造方法,
在所述突起中,在越是位于所述辊的外周侧的阶梯部则突出量越大的状态下,形成多个阶梯部,
在所述突起中,在所述多个阶梯部之中最外周侧的阶梯部形成所述突出端面,通过所述多个阶梯部分别形成的阶梯差,所述突起的所述突出量变化部的所述突出量在所述辊的所述轴向上朝向与所述突出端面分离一侧而呈阶梯状减少。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造方法,
在所述突起中,由所述多个阶梯部分别产生的阶梯差相对于轧制后的所述含活性物质层的所述厚度,大于1倍且为5倍以下。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造方法,
在所述突起中,所述突出端面的所述规定的宽度尺寸大于0mm且为15mm以下。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制造方法,
在所述突起中,至所述突出端为止的所述突出长相对于轧制后的所述含活性物质层的所述厚度,为2倍以上且15倍以下。
7.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制造方法,
在所述含活性物质层向所述集电体的所述表面的涂敷中,在所述带状体的宽度方向上的所述未涂敷区域的尺寸变得大于25mm的状态下,在所述集电体涂敷所述含活性物质层。
8.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制造方法,还具备:
由铝、铝合金、铜、锌、不锈钢以及钛中的任一个形成所述集电体。
9.一种电极构造体的制造装置,具备:
输送部,对带状体进行输送,在该带状体中,在集电体的表面涂敷含活性物质层,并且在所述集电体中,在沿着长度方向的一对长边中的一方及其附近,形成有未涂敷含活性物质层的未涂敷区域;
轧制部,在所述输送部所输送的所述带状体中,对所述含活性物质层进行轧制;
拉拽部,在所述轧制部的下游侧,通过将所述带状体向所述下游侧拉拽,从而在与所述轧制部之间,对所述带状体施加朝向所述长度方向的张力;以及
拉长部,具备辊以及在所述辊向外周侧突出的突起,并设于所述轧制部与所述拉拽部之间,所述拉长部通过所述突起,对于被施加了所述张力的所述带状体,按压所述集电体的所述未涂敷区域,从而使所述未涂敷区域沿所述长度方向拉长,至突出端为止的所述突起的突出长大于被所述轧制部轧制后的所述含活性物质层的厚度。
CN202310175029.2A 2022-09-16 2023-02-28 电极构造体的制造方法以及制造装置 Pending CN11772787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148157 2022-09-16
JP2022148157A JP2024043140A (ja) 2022-09-16 2022-09-16 電極構造体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727877A true CN117727877A (zh) 2024-03-19

Family

ID=902039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175029.2A Pending CN117727877A (zh) 2022-09-16 2023-02-28 电极构造体的制造方法以及制造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097098A1 (zh)
JP (1) JP2024043140A (zh)
CN (1) CN117727877A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40097098A1 (en) 2024-03-21
JP2024043140A (ja) 2024-03-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419269B2 (en) Press apparatus for electrode, electrode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and electrode manufacturing method
JP5596183B2 (ja) 電極の製造方法及び電池の製造方法
US20110033737A1 (en) Electrode group for nonaqueous battery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and cylindrical nonaqueous secondary battery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JP4774232B2 (ja)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電極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110039140A1 (en) Positive electrode for nonaqueous battery, electrode group for nonaqueous battery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and rectangular nonaqueous secondary battery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US20100330267A1 (en) Method for producing electrode plate for battery
CN103891024B (zh) 具备螺旋电极体的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US7951487B2 (en) Electrode group for nonaqueous battery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and cylindrical nonaqueous secondary battery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US8163332B2 (en) Electrode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and electrode manufacturing method
US20110091754A1 (en) Negative electrode for nonaqueous battery, electrode group for nonaqueous battery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and cylindrical nonaqueous secondary battery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US20110008671A1 (en) Negative electrode for nonaqueous battery, electrode group for nonaqueous battery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and cylindrical nonaqueous secondary battery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WO2010082230A1 (ja) 電池用極板の製造方法
US20220140308A1 (en)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positive electrode plate used therein
JP6156070B2 (ja) 電池用の電極製造装置
EP3916882A1 (en) Electrode assembly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EP3767708A1 (en) Ultrathin foil transferring and processing method capable of reducing curling of ultrathin foil and preventing folding thereof
CN117727877A (zh) 电极构造体的制造方法以及制造装置
US20110008662A1 (en) Positive electrode for nonaqueous battery, electrode group for nonaqueous battery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and rectangular nonaqueous secondary battery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CN117712291A (zh) 电极构造体的制造方法以及制造装置
KR20190114122A (ko) 엠보형 분리막을 갖는 이차전지용 전극 조립체의 제조방법
KR102641842B1 (ko) 극박의 만곡 개선 및 접힘 현상을 방지할 수 있는 전극 제조방법
US20220302431A1 (en) Electrode
JP3969189B2 (ja) 角形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法
JP4779352B2 (ja) 電池の製造方法
TWI773613B (zh) 電解銅箔及包含其之電極和鋰離子電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