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711887A - 断路器 - Google Patents

断路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711887A
CN117711887A CN202311849593.4A CN202311849593A CN117711887A CN 117711887 A CN117711887 A CN 117711887A CN 202311849593 A CN202311849593 A CN 202311849593A CN 117711887 A CN117711887 A CN 11771188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erating handle
contact assembly
circuit breaker
moving contact
actu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84959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海茭
祁卫华
许利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lixi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elixi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lixi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Delixi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849593.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711887A/zh
Publication of CN1177118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71188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Breaker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断路器。该断路器包括基座,包括沿预定方向延伸的移动槽;操作手柄,部分设置在基座内,操作手柄能够相对于基座转动以在分闸位置和合闸位置之间切换;动触头组件,设置在基座内,动触头组件能够在操作手柄的带动下转动;以及储能组件,包括设置在基座内的致动件和阻挡件,阻挡件与致动件的一端配合并部分设置在移动槽内,致动件的另一端与操作手柄配合,阻挡件位于动触头组件的转动路径内,其中在操作手柄由分闸位置切换至合闸位置的过程中,致动件能够跟随操作手柄转动,并带动阻挡件沿着移动槽从阻挡动触头组件的位置移动至动触头组件的转动路径之外。

Description

断路器
技术领域
本公开的实施例总体上涉及电气设备技术领域,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断路器。
背景技术
在断路器合闸的过程中,储能机构能够储存能量并向外释放来实现动、静触头的快速闭合,有利于减少触头烧蚀的情况发生,从而保证断路器的电气寿命。
但是常规断路器的储能机构的合闸力通过动触头组件作用于操作手柄上,操作手柄易损坏。特别是对于合闸力较大的小型断路器而言,操作手柄更易损坏,从而减少断路器的机械寿命。因此,如何提供一种能够减少操作手柄所受合闸力的断路器是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断路器,以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
在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断路器,该断路器包括基座,包括沿预定方向延伸的移动槽;操作手柄,部分设置在所述基座内,所述操作手柄能够相对于所述基座转动以在分闸位置和合闸位置之间切换;动触头组件,设置在所述基座内,所述动触头组件能够在所述操作手柄的带动下转动;以及储能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基座内的致动件和阻挡件,所述阻挡件与所述致动件的一端配合并部分设置在所述移动槽内,所述致动件的另一端与所述操作手柄配合,所述阻挡件位于所述动触头组件的转动路径内,其中在所述操作手柄由所述分闸位置切换至所述合闸位置的过程中,所述致动件能够跟随所述操作手柄转动,并带动所述阻挡件沿着所述移动槽从阻挡所述动触头组件的位置移动至所述动触头组件的转动路径之外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在操作手柄由分闸位置切换至合闸位置的过程中,动触头组件跟随操作手柄转动直至阻挡件阻挡动触头组件,动触头组件被阻挡件阻挡无法转动,合闸力会作用于动触头组件。在这种情况下,由于阻挡件能够阻挡动触头组件,并且阻挡件的部分位于基座的移动槽内,因此作用于动触头组件上的合闸力会传递至基座,从而显著降低传递到操作手柄上的合闸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阻挡件内设置有配合槽,所述致动件包括位于所述配合槽内的配合部,并且所述配合部的外表面与所述配合槽的内壁面接触,其中在所述致动件转动的情况下,所述配合部能够沿着所述配合槽滑动,以使所述阻挡件沿着所述移动槽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配合部的外表面包括第一圆弧面,所述配合槽的延伸方向与所述预定方向垂直,并且所述配合槽的内壁面与所述配合部的外表面相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致动件还包括转动部、销轴以及分别设置在所述转动部的相对两侧的第一致动杆和第二致动杆,所述销轴穿过所述转动部并与所述基座连接,所述第一致动杆与所述操作手柄配合,所述配合部设置在所述第二致动杆的背离所述转动部的一端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致动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致动件上的复位件,其中在所述操作手柄处于所述分闸位置的情况下,所述复位件形变并使所述阻挡件位于所述动触头组件的转动路径内,而在所述操作手柄由所述分闸位置切换至所述合闸位置的过程中,所述复位件的形变量增加。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操作手柄处于所述分闸位置的情况下,所述动触头组件与所述阻挡件彼此间隔开,所述操作手柄与所述第一致动杆彼此间隔开。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操作手柄上设置有缺口,其中在所述操作手柄处于所述分闸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致动杆的背离所述转动部的一端位于所述缺口内,以使所述操作手柄与所述第一致动杆彼此间隔开。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动触头组件包括与所述阻挡件配合的抵接部,所述抵接部的朝向所述阻挡件的侧面为第二圆弧面,并且阻挡件的朝向所述抵接部的侧面沿着所述预定方向延伸。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断路器还包括与所述操作手柄连接的联动组件,所述储能组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联动组件与所述动触头组件之间的储能扭簧,并且所述储能扭簧的一端与所述动触头组件连接,所述储能扭簧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联动组件,其中在所述操作手柄由所述分闸位置切换至所述合闸位置的过程中,所述动触头组件被所述阻挡件阻挡,所述联动组件跟随所述操作手柄转动,以使所述储能扭簧形变并储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阻挡件上设置有台阶,所述基座上设置有限位件,其中在所述操作手柄处于所述分闸位置的情况下,所述台阶与所述限位件抵接。
应当理解,该部分中所描述的内容并非旨在限定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关键特征或重要特征,也不用于限制本公开的范围。本公开的其它特征将通过以下的描述而变得容易理解。
附图说明
结合附图并参考以下详细说明,本公开各实施例的上述和其他特征、优点及方面将变得更加明显。在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元素,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断路器的剖视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动触头组件、联动组件以及储能扭簧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储能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未示出储能扭簧;
图4至图6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断路器合闸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阻挡件与基座的配合示意图;
图8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些实施例的储能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未示出储能扭簧;
图9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又一些实施例的储能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未示出储能扭簧。
附图标记说明:
100为断路器;
1为基座,11为移动槽,12为限位件;
2为操作手柄,21为缺口,22为驱动面;
3为动触头组件,31为抵接部;
4为静触头组件;
5为储能组件,51为致动件,511为转动部,512为销轴,513为第一致动杆,514为第二致动杆,515为配合部,52为阻挡件,521为配合槽,522为台阶,53为复位件,54为储能扭簧;
6为联动组件,61为连杆,62为联动件;
X为预定方向;Y为配合槽的延伸方向,F为阻挡件的受力。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优选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例,然而应该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使本公开更加透彻和完整,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在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包括”及其变形表示开放性包括,即“包括但不限于”。除非特别申明,术语“或”表示“和/或”。术语“基于”表示“至少部分地基于”。术语“一个示例实施例”和“一个实施例”表示“至少一个示例实施例”。术语“另一实施例”表示“至少一个另外的实施例”。术语“第一”、“第二”等等可以指代不同的或相同的对象。
如在上文中所描述的,常规断路器的储能机构的合闸力通过动触头组件作用于操作手柄上,操作手柄易损坏。特别是对于合闸力较大的小型断路器而言,操作手柄更易损坏,从而减少断路器的机械寿命。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断路器100,以解决由于操作手柄2的受力较大而影响断路器100的机械寿命的问题。在下文中,将结合图1至图7对本公开的原理进行描述。
图1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断路器100的剖视图。如图1所示,在此描述的断路器100总体上包括基座1、操作手柄2、动触头组件3、静触头组件4、储能组件5以及联动组件6。基座1作为安装载体。动触头组件3、静触头组件4、储能组件5以及联动组件6分别设置在基座1内。操作手柄2的部分设置在基座1内。
继续参阅图1,操作手柄2能够相对于基座1转动,以使操作手柄2能够在分闸位置和合闸位置之间切换。显然,动触头组件3能够在操作手柄2的带动下转动,并且动触头组件3与静触头组件4配合。其中在操作手柄2处于分闸位置的情况下,动触头组件3与静触头组件4彼此间隔开,断路器100处于分闸状态。在操作手柄2由分闸位置切换至合闸位置的情况下,动触头组件3能够朝向静触头组件4转动,直至动触头组件3与静触头组件4连接,断路器100处于合闸状态。
图2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动触头组件3、联动组件6以及储能扭簧54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至图2所示,操作手柄2与联动组件6连接。联动组件6与动触头组件3之间设置储能扭簧54。储能扭簧54的一端与动触头组件3连接,储能扭簧54的另一端连接至联动组件6。
继续参阅图1至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联动组件6包括连杆61和联动件62。连杆61与操作手柄2连接。储能扭簧54的一端与动触头组件3连接,储能扭簧54的另一端连接至联动件62。
可以理解,联动组件6能够跟随操作手柄2一起转动,联动组件6带动储能扭簧54的一端运动并使储能扭簧54形变。储能扭簧54的另一端带动动触头组件3朝向静触头组件4转动。显然,由于动触头组件3、联动组件6以及储能扭簧54之间的安装位置关系,使得动触头组件3能够在操作手柄2的带动下转动。
返回图1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操作手柄2处于分闸位置的情况下,储能组件5位于动触头组件3的转动路径内。而在操作手柄2由分闸位置切换至合闸位置的过程中,动触头组件3在操作手柄2的带动下转动一段距离后,储能组件5能够阻挡动触头组件3并阻止动触头组件3继续转动,但是联动组件6还能够继续跟随操作手柄2转动,因此,动触头组件3与联动组件6之间的储能扭簧54能够形变并储能。
可以理解,如果继续转动操作手柄2并带动储能组件5运动至动触头组件3的转动路径之外,储能组件5不会阻挡动触头组件3,那么动触头组件3能够继续转动。储能扭簧54释放的合闸力能够作用于动触头组件3,并使得动触头组件3能够快速朝向静触头组件4转动,从而实现断路器100的快速合闸,有利于减少触头烧蚀的情况发生,从而保证断路器100的电气寿命。
图3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储能组件5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未示出储能扭簧54。图4至图6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断路器100合闸的示意图。图7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阻挡件52与基座1的配合示意图。如图1、图3以及图4至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基座1包括沿预定方向X延伸的移动槽11,并且该预定方向X为阻挡件52沿移动槽11移动的方向。储能组件5包括致动件51和阻挡件52。致动件51设置在基座1内。致动件51的一端与阻挡件52配合,致动件51的另一端与操作手柄2配合。如图7所示,阻挡件52的部分设置在移动槽11内,并且阻挡件52能够沿着预定方向X在移动槽11内移动。
继续参阅图4,在操作手柄2处于分闸位置的情况下,阻挡件52位于动触头组件3的转动路径内,因此阻挡件52能够阻挡动触头组件3转动。继续参阅图5至图6,在操作手柄2由分闸位置切换至合闸位置的过程中,致动件51能够跟随操作手柄2一起转动,致动件51带动阻挡件52由阻挡动触头组件3的位置移动至动触头组件3的转动路径之外,此时阻挡件52不会阻挡动触头组件3转动。储能扭簧54储存的合闸力能够作用于动触头组件3,使得动触头组件3能够快速朝向静触头组件4运动,从而实现断路器100的快速合闸。
利用上述配置,在操作手柄2由分闸位置切换至合闸位置的过程中,动触头组件3跟随操作手柄2转动直至阻挡件52阻挡动触头组件3,动触头组件3被阻挡件52阻挡无法转动,合闸力会作用于动触头组件3。在这种情况下,由于阻挡件52会阻挡动触头组件3,并且阻挡件52的部分位于基座1的移动槽11内,因此作用于动触头组件3上的合闸力会通过阻挡件52传递至基座1,从而显著降低传递到操作手柄2上的合闸力。另外,本公开的实施例中的储能组件5的结构简单、原理简单,因此储能的可靠性显著提升。
需要说明的是,操作手柄2转动并带动联动组件6一起转动,而动触头组件3被阻挡件52阻挡无法转动。联动组件6和动触头组件3通过连杆61传递给操作手柄2的作用力一定,并且该作用力无法去除,但是储能扭簧54释放的作用于动触头组件3的合闸力能够至少部分地传递至基座1。因此,传递到操作手柄2上的合闸力显著降低,从而使得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断路器100的机械寿命显著提高。
继续参阅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致动件51可以包括转动部511、销轴512、第一致动杆513以及第二致动杆514。第一致动杆513和第二致动杆514分别设置在转动部511的相对两侧,并且第一致动杆513和第二致动杆514之间呈角度设置。销轴512穿过转动部511并与基座1连接,因此,转动部511、第一致动杆513以及第二致动杆514均能够在操作手柄2的带动下绕着销轴512转动。第一致动杆513与操作手柄2配合,第二致动杆514与阻挡件52配合。在操作手柄2由分闸位置切换至合闸位置的情况下,第一致动杆513能够跟随操作手柄2一起转动,第二致动杆514同样能够转动并且能够带动阻挡件52沿着移动槽11移动。显然,致动件51和阻挡件52的配合可以将转动转变为移动。
继续参阅图3、图4以及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阻挡件52内可以设置有朝着延伸方向Y延伸的配合槽521。第二致动杆514的背离转动部511的一端上可以设置有配合部515。配合部515可以设置在配合槽521内。配合部515的外表面与配合槽521的内壁面接触。在致动件51跟随操作手柄2一起转动的情况下,配合部515能够沿着配合槽521并朝向动触头组件3运动,阻挡件52受到配合部515的作用力并能够沿着移动槽11移动至动触头组件3的转动路径之外。
继续参阅图3至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致动件51上可以设置有复位件53。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复位件53可以是当前已知的或未来可用的各种类型的复位件,本公开的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例如,复位件53可以为复位扭簧。复位件53的一端可以连接至致动件51,复位件53的另一端可以连接至基座1。在操作手柄2处于分闸位置的情况下,复位件53形变并使阻挡件52位于动触头组件3的转动路径内。可以看出,如图7所示,阻挡件52上可以设置有台阶522。基座1上可以设置有限位件12,并且移动槽11设置在限位件12上。在操作手柄2处于分闸位置的情况下,由于台阶522与限位件12抵接,从而使得阻挡件52被限位,复位件53仍保持一定的形变量而无法恢复原状,也即复位件53在合闸位置就储存了部分能量。而在操作手柄2由分闸位置切换至合闸位置的过程中,阻挡件52沿着移动槽11移动至动触头组件3的转动路径之外,复位件53的形变量继续增加,也即,复位件53储存的能量增加。
显然,在操作手柄2处于分闸位置的情况下,复位件53发生形变的有益效果在于:一方面,在操作手柄2由合闸位置切换至分闸位置的过程中,复位件53储存的复位力较大,并且该复位力能够克服摩擦力,从而使得阻挡件52顺利移动至动触头组件3的转动路径之内,同时使得转动部511、第一致动杆513以及第二致动杆514均能够顺利地绕着销轴512转动并复位。另一方面,在操作手柄2处于分闸位置的情况下,复位件53能够将阻挡件52紧紧按压在基座1内,从而避免阻挡件52和致动件51在基座1内晃动。
具体而言,动触头组件3可以包括抵接部31。抵接部31可以与阻挡件52配合。抵接部31施加至阻挡件52的受力F的方向可以与预定方向X垂直。可以理解,在不考虑摩擦力的情况下,储能扭簧54作用于动触头组件3的合闸力即为抵接部31施加至阻挡件52的受力F。
继续参阅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配合部515的外表面包括第一圆弧面,配合槽521的延伸方向Y与预定方向X垂直,并且配合槽521的内壁面与配合部515的外表面相切。利用上述配置,能够保证阻挡件52受到配合部515的作用力能够与移动槽11延伸的预定方向X一致,以避免阻挡件52被移动槽11干涉,从而避免发生阻挡件52无法在移动槽11内移动的情况,保证阻挡件52能够顺利地沿着移动槽11移动至动触头组件3的转动路径之外。当然,配合槽521的延伸方向Y与预定方向X的夹角可以为锐角或者钝角,此处不作限制。
在下文中,将主要以配合槽521的延伸方向Y与预定方向X垂直对本公开的原理进行示例性描述,对于配合槽521的延伸方向Y与预定方向X的夹角为锐角或者钝角也是相似的,此处不再赘述。
继续参阅图1和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如果抵接部31施加至阻挡件52的受力F的方向与预定方向X垂直,那么储能扭簧54作用于动触头组件3的合闸力不会经由致动件51传递至操作手柄2,并且该合闸力能够全部经由阻挡件52传递至基座1,操作手柄2只受到复位件53的作用力。在这种情况下,操作手柄2所受的作用力能够被大幅度的削弱,从而显著提升断路器100的机械寿命。
继续参阅图5,进一步地,为实现抵接部31施加至阻挡件52的受力F的方向与预定方向X垂直,可以将抵接部31的朝向阻挡件52的侧面设置为第二圆弧面。同时,阻挡件52的朝向抵接部31的侧面可以沿着预定方向X延伸。由此,阻挡件52的受力F方向可以与预定方向X垂直。继续参阅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操作手柄2处于分闸位置的情况下,操作手柄2可以与第一致动杆513彼此间隔开。利用上述配置,能够避免在操作手柄2刚开始转动的情况下,操作手柄2就能够带动第一致动杆513转动,从而避免阻挡件52移动至动触头组件3的转动路径之外而无法阻挡动触头组件3的问题。
继续参阅图4,进一步地,操作手柄2上设置有缺口21。在操作手柄2处于分闸位置的情况下,第一致动杆513的背离转动部511的一端位于缺口21内,从而使操作手柄2能够与第一致动杆513彼此间隔开。结合图4和图5所示,缺口21在操作手柄2上能够形成驱动面22。在操作手柄2由分闸位置切换至合闸位置的过程中,操作手柄2的驱动面22能够朝向第一致动杆513转动直至与第一致动杆513接触,从而使得第一致动杆513能够被操作手柄2推动。
继续参阅图4至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动触头组件3转动至与阻挡件52接触的位置的情况下,操作手柄2可以转动至与第一致动杆513接触的位置。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在动触头组件3转动至与阻挡件52接触的位置的情况下,操作手柄2还可以转动至未与第一致动杆513接触的位置,也即操作手柄2与第一致动杆513仍然间隔开。在又一些实施例中,在动触头组件3转动至与阻挡件52接触的位置的情况下,操作手柄2还可以推动第一致动杆513转动一段距离。此处不作限制,只要保证阻挡件52能够阻挡动触头组件3一段时间即可,从而使储能扭簧54能够储存使断路器100快速合闸的合闸力。
在下文中,将结合图4至图6来描述断路器100的合闸过程:
如图4所示,在操作手柄2处于分闸位置的情况下,动触头组件3与阻挡件52彼此间隔开,操作手柄2与第一致动杆513彼此间隔开,并且阻挡件52位于动触头组件3的转动路径内。
如图4和图5所示,逆时针转动操作手柄2,操作手柄2带动动触头组件3逆时针转动,直至阻挡件52阻挡动触头组件3。
如图5至图6所示,继续逆时针转动操作手柄2,联动组件6跟随操作手柄2继续逆时针转动,动触头组件3被阻挡件52阻挡而无法转动,储能扭簧54形变并储能。同时,操作手柄2带动第一致动杆513、转动部511以及第二致动杆514均绕着销轴512顺时针转动,复位件53的形变量增加。第二致动杆514沿着配合槽521朝向动触头组件3运动。阻挡件52沿着移动槽11移动并移动至动触头组件3的转动路径之外。储能扭簧54释放合闸力并驱使动触头组件3快速地朝向静触头组件4转动,至此断路器100的合闸过程结束。
显然,如图6所示,如果需要使断路器100分闸,顺时针转动操作手柄2,联动组件6和动触头组件3跟随操作手柄2顺时针转动。复位件53释放能量,并且复位件53能够使得转动部511、第一致动杆513以及第二致动杆514均绕着销轴512逆时针转动,同时使得阻挡件52沿着移动槽11移动并移动至动触头组件3的转动路径之内。
图8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些实施例的储能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未示出储能扭簧。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图8所示的储能组件与图3所示的储能组件具有类似的结构,区别主要在于,图8中的阻挡件52的朝向抵接部31的侧面的延伸方向与预定方向X的夹角为锐角。在下文中,将主要描述二者之间的区别,而对于相同的部分,将不再赘述。
在此描述的断路器100总体上同样包括基座1、操作手柄2、动触头组件3、静触头组件4以及联动组件6。基座1、操作手柄2、动触头组件3、静触头组件4以及联动组件6与在上文中结合图1所描述的结构类似,在此将不再赘述。
如图8所示,在该实施例中,如果抵接部31施加至阻挡件52的受力F的方向与预定方向X不垂直,并且阻挡件52的受力F的方向与预定方向X的夹角为锐角,从而使得阻挡件52的受力F的方向指向右上角。可以理解,储能扭簧54作用于动触头组件3的合闸力沿着Y方向的分量能够经由阻挡件52传递至基座1。该合闸力沿着X方向的分量能够经由阻挡件52传递至致动件51,一方面促使阻挡件52沿着移动槽11向上移动,另一方面使得致动件51顺时针转动。
在该实施例中,由于电气开关100的储能释放位置需要完全由操作手柄2的行程控制,因此在不影响操作手柄2控制电气开关100的情况下,该合闸力沿着X方向的分量不仅不会作用于操作手柄2,还能够减少需要推动操作手柄2的推力,从而更显著地提升断路器100的机械寿命。
图9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又一些实施例的储能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未示出储能扭簧。在又一些实施例中,图9所示的储能组件与图3所示的储能组件具有类似的结构,区别主要在于,图9中的阻挡件52的朝向抵接部31的侧面与预定方向X的夹角为钝角。在下文中,将主要描述二者之间的区别,而对于相同的部分,将不再赘述。
在此描述的断路器100总体上同样包括基座1、操作手柄2、动触头组件3、静触头组件4以及联动组件6。基座1、操作手柄2、动触头组件3、静触头组件4以及联动组件6与在上文中结合图1所描述的结构类似,在此将不再赘述。
如图9所示,在该实施例中,如果抵接部31施加至阻挡件52的受力F的方向与预定方向X不垂直,并且阻挡件52的受力F的方向与预定方向X的夹角为钝角,从而使得阻挡件52的受力F的方向指向右下角。可以理解,储能扭簧54作用于动触头组件3的合闸力沿着Y方向的分量能够经由阻挡件52传递至基座1。该合闸力沿着与X方向相反的方向的分量能够经由阻挡件52传递至致动件51,一方面促使阻挡件52沿着移动槽11向下移动,另一方面使得致动件51逆时针转动。
在该实施例中,由于电气开关100的储能释放位置需要完全由操作手柄2的行程控制,因此在不影响操作手柄2控制电气开关100的情况下,该合闸力沿着与X方向相反的方向的分量能够经由阻挡件52传递至致动件51。在推动操作手柄2来带动致动件51顺时针运动的过程中,该合闸力沿着与X方向相反的方向的分量能够传递至操作手柄2。由于该合闸力沿着Y方向的分量不会传递至操作手柄2,因此传递到操作手柄2上的合闸力降低,从而使得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断路器100的机械寿命提高。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储能组件5可以应用于各种断路器100,以便解决由于操作手柄2受力较大而影响断路器100的机械寿命的问题。应当理解,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储能组件5也可以应用于其他电气部件,本公开的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以上已经描述了本公开的各实施例,上述说明是示例性的,并非穷尽性的,并且也不限于所披露的各实施例。在不偏离所说明的各实施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许多修改和变更都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用术语的选择,旨在最好地解释各实施例的原理、实际应用或对市场中的技术改进,或者使本技术领域的其他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本文披露的各实施例。

Claims (10)

1.一种断路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断路器(100)包括:
基座(1),包括沿预定方向(X)延伸的移动槽(11);
操作手柄(2),部分设置在所述基座(1)内,所述操作手柄(2)能够相对于所述基座(1)转动以在分闸位置和合闸位置之间切换;
动触头组件(3),设置在所述基座(1)内,所述动触头组件(3)能够在所述操作手柄(2)的带动下转动;以及
储能组件(5),包括设置在所述基座(1)内的致动件(51)和阻挡件(52),所述阻挡件(52)与所述致动件(51)的一端配合并部分设置在所述移动槽(11)内,所述致动件(51)的另一端与所述操作手柄(2)配合,所述阻挡件(52)位于所述动触头组件(3)的转动路径内,其中在所述操作手柄(2)由所述分闸位置切换至所述合闸位置的过程中,所述致动件(51)能够跟随所述操作手柄(2)转动,并带动所述阻挡件(52)沿着所述移动槽(11)从阻挡所述动触头组件(3)的位置移动至所述动触头组件(3)的转动路径之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断路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挡件(52)内设置有配合槽(521),所述致动件(51)包括位于所述配合槽(521)内的配合部(515),并且所述配合部(515)的外表面与所述配合槽(521)的内壁面接触,其中在所述致动件(51)转动的情况下,所述配合部(515)能够沿着所述配合槽(521)滑动,以使所述阻挡件(52)沿着所述移动槽(11)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断路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配合部(515)的外表面包括第一圆弧面,所述配合槽(521)的延伸方向(Y)与所述预定方向(X)垂直,并且所述配合槽(521)的内壁面与所述配合部(515)的外表面相切。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断路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致动件(51)还包括转动部(511)、销轴(512)以及分别设置在所述转动部(511)的相对两侧的第一致动杆(513)和第二致动杆(514),所述销轴(512)穿过所述转动部(511)并与所述基座(1)连接,所述第一致动杆(513)与所述操作手柄(2)配合,所述配合部(515)设置在所述第二致动杆(514)的背离所述转动部(511)的一端上。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断路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致动件(51)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致动件(51)上的复位件(53),其中在所述操作手柄(2)处于所述分闸位置的情况下,所述复位件(53)形变并使所述阻挡件(52)位于所述动触头组件(3)的转动路径内,而在所述操作手柄(2)由所述分闸位置切换至所述合闸位置的过程中,所述复位件(53)的形变量增加。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断路器(100),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操作手柄(2)处于所述分闸位置的情况下,所述动触头组件(3)与所述阻挡件(52)彼此间隔开,所述操作手柄(2)与所述第一致动杆(513)彼此间隔开。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断路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手柄(2)上设置有缺口(21),其中在所述操作手柄(2)处于所述分闸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致动杆(513)的背离所述转动部(511)的一端位于所述缺口(21)内,以使所述操作手柄(2)与所述第一致动杆(513)彼此间隔开。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断路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触头组件(3)包括与所述阻挡件(52)配合的抵接部(31),所述抵接部(31)的朝向所述阻挡件(52)的侧面为第二圆弧面,并且阻挡件(52)的朝向所述抵接部(31)的侧面沿着所述预定方向(X)延伸。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断路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断路器(100)还包括与所述操作手柄(2)连接的联动组件(6),所述储能组件(5)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联动组件(6)与所述动触头组件(3)之间的储能扭簧(54),并且所述储能扭簧(54)的一端与所述动触头组件(3)连接,所述储能扭簧(54)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联动组件(6),其中在所述操作手柄(2)由所述分闸位置切换至所述合闸位置的过程中,所述动触头组件(3)被所述阻挡件(52)阻挡,所述联动组件(6)跟随所述操作手柄(2)转动,以使所述储能扭簧(54)形变并储能。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断路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挡件(52)上设置有台阶(522),所述基座(1)上设置有限位件(12),其中在所述操作手柄(2)处于所述分闸位置的情况下,所述台阶(522)与所述限位件(12)抵接。
CN202311849593.4A 2023-12-28 2023-12-28 断路器 Pending CN11771188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849593.4A CN117711887A (zh) 2023-12-28 2023-12-28 断路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849593.4A CN117711887A (zh) 2023-12-28 2023-12-28 断路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711887A true CN117711887A (zh) 2024-03-15

Family

ID=901623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849593.4A Pending CN117711887A (zh) 2023-12-28 2023-12-28 断路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711887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882399B1 (ko) 자동 풀림 링크 기구를 구비한 회로 차단기 및 이에사용되는 자동풀림 링크 기구
US6184483B1 (en) Plug-in circuit breaker comprising an operating lever for opening and closing of poles
US7733199B2 (en) Electrical circuit breaker having a protective function
EP1575074B1 (en) Switch mechanism
KR910006799B1 (ko) 차단기의 조작기구
EP3301698A2 (en) Mechanical interlock, dual power supply switching device,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the same
JPH04230926A (ja) 低電圧スイッチ装置のためのスイッチ機構
CA2857608C (en) Locking mechanism for a switch-on button of a circuit breaker
CN117711887A (zh) 断路器
CN110400717B (zh) 开关装置
EP4254462A2 (en) Operating system of miniature circuit breaker and miniature circuit breaker having same
US7672108B2 (en) Fault interrupter and disconnect device
JP2001148221A (ja) 回路遮断器用の制御機構
CN212625229U (zh) 电磁驱动机构和双电源转换开关
JP3294464B2 (ja) 回路遮断器操作装置および真空回路遮断器
CN220491821U (zh) 断路器及其电动控制结构
US11749480B1 (en) Direct driven latch for ultra-fast switch
GB2097192A (en) Anti-pumping interlock for circuit-interrupters
CN220382023U (zh) 用于塑壳断路器的行程控制机构及塑壳断路器
CN220753249U (zh) 固态断路器
JP4123809B2 (ja) スイッチ
CN216412976U (zh) 用于断路器的机械断点机构及断路器
CN220138155U (zh) 双电源转换开关及其操作机构
CN216412988U (zh) 用于断路器的合分闸机构及断路器
EP4075465B1 (en) Operating mechanism for a switc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