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704496A - 一种空调及空调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空调及空调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704496A
CN117704496A CN202211103717.XA CN202211103717A CN117704496A CN 117704496 A CN117704496 A CN 117704496A CN 202211103717 A CN202211103717 A CN 202211103717A CN 117704496 A CN117704496 A CN 11770449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ic heater
air
temperature
air conditioner
air out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103717.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锡栋
刘燕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103717.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704496A/zh
Priority to PCT/CN2022/134940 priority patent/WO2024050996A1/zh
Publication of CN1177044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70449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59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 F24F1/006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by the mounting or arrangement of the heat excha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9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ing arrangements
    • F24F1/009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ing arrangements with additional radiant heat-discharging elements, e.g. electric heat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0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 F24F13/14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2Means for preventing condensation or evacuating condensat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10Temperat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20Humidit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50Air quality properties
    • F24F2110/64Airborne particle cont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Devices For Blowing Cold Air, Devices For Blowing Warm Air, And Means For Preventing Water Condensation In Air 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空调及空调控制方法,属于空调设备的技术领域,以解决目前的空调的电加热器凝露的技术问题。其中,空调包括壳体、换热器、电加热器、风机和驱动部,壳体具有风道、进风口和出风口,进风口和出风口设置于风道的两端,电加热器设置于风道内,电加热器具有加热面,风机设置于壳体,以将通过进风口进入至风道内的空气通过出风口排出,驱动部设置于壳体,且与电加热器连接,驱动部可驱动电加热器转动以使电加热器的加热面与换热器的出风面之间的夹角可调节。通过调节电加热部的出风面角度可使得空调具有更好的制热效果以及改善电加热器凝露问题的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空调及空调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空调设备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调及空调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空调即空气调节器(Air Conditioner),是指用人工手段,对建筑或构筑物内环境空气的温度、湿度、流速等参数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设备。空调内机具有出风口,在空调的制冷制热状态下,空调内机的出风口可分别产生热气流和热气流。
相关技术中,空调内设置有电加热器(PTC)来辅助加热,以使空调的制热效果更好,但是在空调制冷模式下电加热器用于受热不均,会导致电加热器出现凝露,进而使得空调出现吹水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旨在至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目前的空调的电加热器凝露的技术问题。为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空调及空调控制方法。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包括:
壳体,具有风道、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设置于所述风道的两端;
换热器,设置于所述风道内,所述换热器具有出风面;
电加热器,设置于所述风道内,所述电加热器具有加热面;
风机,设置于所述壳体,以将通过所述进风口进入至所述风道内的空气通过所述出风口排出;和
驱动部,设置于所述壳体,且与所述电加热器连接;
其中,所述驱动部可驱动所述电加热器转动,使所述加热面和所述出风面之间呈不同的夹角。
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空调中,驱动部设置为与电加热器连接,使得驱动部可驱动电加热器活动,从而使得电加热器与换热器的出风面的角度可调节,在空调处于制热模式下,电加热器通电产生热量,驱动器驱动电加热器转动至电加热器的加热面与壳体的风道内的气流的流向相对,以使得壳体的风道内的气流可充分地与电加热器的加热面接触,进而使得壳体的风道内的气流可被充分地加热。在空调处于制冷模式下,电加热器关闭,驱动器驱动电加热器转动至电加热器的加热面与换热器的出风面相对,这样可使得通过换热器内的低温冷却剂以及由出风面排出的冷气流可充分地作用于电加热器的加热面,进而使得电加热器的加热面的各部分温差相对较小,从而可有效地改善电加热器因其部分温度过低而产生凝露的状况。
因此,通过设置驱动部,使得本申请的空调在制热模式下具有良好的制热效果,在制冷模式下可有效地改善电加热器上产生凝露的状况。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驱动部可驱动所述电加热器转动以使所述电加热器可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在所述电加热器处于所述第二位置的情况下,所述加热面朝向所述进风口,在所述电加热器处于所述第一位置的情况下,所述加热面朝向所述出风面。
通过转动电加热器来调节电热器的状态,可使得电加热器活动幅度相对更小,以节省空调内部的空间。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换热器、所述电加热器和所述风机沿所述风道内的气流流向依次间隔设置。
通过将换热器、电加热器和风机依次设置,可使得风道内的气流可先经过换热器,以使气流充分加热或降温。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出风面与所述进风通道内的风流方向的夹角为锐角。
通过将出风面与进风通道的气流方向的夹角设置为锐角,可使得换热器在进风通道内相对于气流方向倾斜设置,从而可增加换热器的体积,以使气流充分换热。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第二位置下,所述加热面与所述出风面的夹角为0度-10度。
加热面和出风面的夹角在这一角度范围内均可使得电加热器的凝露问题有效改善,并且还可降低本申请的空调的装备难度。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换热器包括相连接的中蒸部和后蒸部,所述中蒸部和所述后蒸部设置于所述风道的两侧,且所述中蒸部和所述后蒸部均具有出风面,所述中蒸部的出风面与所述后蒸部的出风面相向设置,所述电加热器设置于所述中蒸部和所述后蒸部之间。
通过将换热器设置为包括中蒸部和后蒸部可使得换热器的换热效果更佳。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驱动部可驱动所述加热面转动至与所述中蒸部的出风面相对,或驱动所述加热面转动至与所述后蒸部的出风面相对。
通过将电加热器的加热面设置为可与中蒸部或后蒸部的出风面相对,可进一步改善电加热器的凝露问题。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电加热器具有两个所述加热面,两个所述加热面位于所述电加热器相背的两侧,所述驱动部可驱动所述电加热器往复转动,以使两个所述加热面中的一个所述加热面可与所述中蒸部的出风面相对,或使两个所述加热面中的另一个所述加热面与所述后蒸部的出风面相对。
通过将电加热器设置为包括两个加热面,可使得电加热器的两个加热面可分别与中蒸部和后蒸部的出风面相对。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电加热器具有旋转中心,所述驱动部可驱动所述电加热器绕所述旋转中心转动,所述电加热器还具有穿过所述旋转中心,且与所述中蒸部和所述后蒸部的连接处连接的预设连线,所述预设连线与所述中蒸部的出风面具有第一夹角,所述预设连线与所述后蒸部的出风面具有第二夹角,所述第一夹角和所述第二夹角的差值不大于15度。
通过将第一夹角和第二夹角的差值设置为不大于15度,可使得中蒸部和后蒸部较为对称,从而可使得经过换热器的气流的各部分的换热效果较为均衡。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电加热器与所述中蒸部的间距大于或等于20mm,所述电加热器与所述后蒸部的间距大于或等于20mm,所述电加热器与所述风机的间距大于或等于15mm。
通过将风机与电加热器的间距设置为大于等于15mm,可防止风机与电加热器相互干涉,并使得风机作用效果仍较佳。
第二方面,基于上文的空调,本申请实施例还提出了一种空调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可应用于上文的空调,所述空调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环境温度和所述换热器的温度;
比较所述环境温度和所述换热器温度的大小;
在所述环境温度小于所述换热器温度的情况下,所述驱动部驱动所述电加热器处于所述第一位置;在所述环境温度大于所述换热器温度的情况下,所述驱动部驱动所述电加热器处于所述第二位置。
通过上述的控制方法可使得空调在制冷模式下电加热器的凝露问题有效改善。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换热器还包括中蒸部和后蒸部,在所述驱动部驱动所述电加热器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切换之前,所述空调控制方法还包括:
获取所述中蒸部的温度和所述后蒸部的温度;
比较所述中蒸部和所述后蒸部的温度;
所述驱动部驱动所述电加热器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切换具体包括:
在所述中蒸部温度大于所述后蒸部温度的情况下,所述驱动部驱动所述电加热器以使所述加热面与所述中蒸部的出风面相对;在所述中蒸部温度小于所述后蒸部温度的情况下,所述驱动部驱动电加热器以使所述加热面与所述后蒸部的出风面相对。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比较所述中蒸部的温度和所述后蒸部的温度之前,所述空调控制方法还包括:
获取所述中蒸部温度和所述后蒸部温度的温差,在所述温差大于预设温差的情况下,降低空调的压缩机频率。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所述驱动部驱动所述电加热器调节至所述第二位置后,
获取环境湿度;
判断环境温度是否大于预设温度,并判断环境湿度是否大于预设湿度;
在环境温度大于预设温度,且环境湿度大于预设湿度的情况下,控制空调导风板,以使空调出风口扩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还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和第三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环境温度,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中蒸部的温度,所述第三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后蒸部的温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空调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空调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1中电加热器处于第一位置的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1中电加热器处于第二位置,且加热面与中蒸部的出风面相对的示意图;
图5示出了图1中电加热器处于第二位置,且加热面与后蒸部的出风面相对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空调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壳体,110-风道,120-进风口,130-出风口,
200-换热器,210-中蒸部,220-后蒸部,230-出风面,
300-电加热器,310-加热面,320-旋转中心,330-预设连线,
400-风机,
500-驱动部,
600-安装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在本发明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下面结合附图并参考具体实施例描述本申请:
实施例一
请参考图1~图4,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空调,包括壳体100、换热器200、电加热器300、风机400和驱动部500。该空调可有效改善空调内部电加热器300的凝露情况。
其中,壳体100为本申请的空调的基础构件,壳体100可以为本申请的空调的其它至少部分部件提供安装基础,并起到保护空调的其它至少部分部件的目的。为了使空调的质量相对较小,且具有较佳的结构强度,壳体100可采用工程塑料与金属材料组合拼接形成。对于壳体100的具体材质,本申请不作限制。
壳体100内具有风道110,壳体100开设有进风口120和出风口130,进风口120和出风口130设置于风道110的两端,环境中的空气可通过壳体100的进风口120进入至壳体100的进风通道内,并在空调内换热降温或升温后,通过壳体100的出风口130排出。
风机400设置于壳体100,风机400启动后可在壳体100的风道110内形成风压,使得环境中的空气可通过壳体100的进风口120进入至风道110内,并通过出风口130排出。
换热器200设置于壳体100的风道110内,应理解的是,换热器200为空调的制冷制热的基础构件,环境中的空气进入至壳体100的风道110内后,可通过换热器200,换热器200为内部具有供冷却剂流过的过道,表面开设有供气流通过的间隙的结构件。在空调的制冷模式下,低温液态冷却剂通过换热器200的管路,空气在通过换热器200表面的间隙的过程中可与换热器200管路内的冷却剂换热,从而使得空气温度降低,进而使得通过壳体100的出风口130排出冷风;在空调的制热模式下,高温气态的冷却剂通过换热器200的管路,空气在通过换热器200表面的间隙的过程中可与换热器200管路内的冷却剂换热,从而使得空调的温度圣盖,进而使得通过壳体100的出风口130排出热风。
具体来说,换热器200具有进风面和出风面230,进风面和出风面230位于换热器200相背的两侧,壳体100的风道110内的气流由换热器200的进风面穿过换热器200,并由换热器200的出风面230排出。
电加热器300设置于壳体100的风道110内,因此流经壳体100的风道110内的气流可与电加热器300接触,电加热器300可采用热敏电阻,当电加热器300通电后可产生大量的热,这样在空调处于制热模式的情况下,电加热器300可对壳体100的风道110内的空气进一步加热,从而使得空调在制热模式下具有更好的制热效果。电加热器300具有加热面310,电加热器300所产生的热量主要分布于电加热器300的加热面310上。
加热面310为电加热器300表面面积最大的部分,具体来说,当电加热器300为矩形体结构时,电加热器300在其长度方向上的横截面为矩形,加热面310即为矩形横截面长边所在的面,以使电加热器300的加热面310的面积相对最大,在空调处于制热模式时,电加热器300的加热面310可设置为与壳体100的风道110内的气流的流向相对,这样尅提的风道110内通过的气流可与电加热器300的加热面310充分接触,以使电加热器300可充分加热壳体100的风道110内的气流,最终可使得空调处于制热模式下具有更好的制热效果。
当本申请的空调处于制冷模式下,电加热器300关闭,电加热器300不再发热,换热器200内的管路内流经低温的冷却剂,因此电加热器300表面的温度相对较低,为了防止电加热器300的表面出现凝露,可使得电加热器300的加热面310与换热器200的出风面230相对,这样低温的换热器200可对电加热器300的加热面310的各部分充分降温,从而可使得电加热器300的加热面310的各部分的温差相对较小,以达到改善电加热器300出现凝露的状况。此外,由换热器200的出风面230排出的气流可直接作用于电加热器300的加热面310上,并使得换热器200的出风面230排出的气流可充分作用于电加热器300的加热面310的各个部分,从而使得电加热器300的加热面310的各部分的温差相对较小,从而可避免电加热器300的加热面310的部分因温度相对较低而出现凝露的状况。
本申请的驱动部500设置于壳体100,驱动部500与电加热器300连接,驱动器可驱动电加热器300活动,驱动部500可驱动电加热器300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具体的,在本申请的空调处于制热模式下时,驱动部500可驱动电加热器300处于第一位置,在第一位置下,电加热器300的加热面310与壳体100的风道110内的气流流向相对,即电加热器300的加热面310与壳体100的进风口120相对,以使得壳体100的风道110内的气流可充分地与电加热器300的加热面310接触,进而使得壳体100的风道110内的气流可被充分地加热。
在本申请的空调处于制冷模式下时,驱动部500可驱动电加热器300处于第二位置,在第二位置下,电加热器300的加热面310与换热器200的出风面230相对,这样可使得通过换热器200的出风面230排出的冷气流可充分地作用于电加热器300的加热面310,进而使得电加热器300的加热面310的各部分温差相对较小,从而可有效地改善电加热器300因其部分温度过低而产生凝露的状况。
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空调中,驱动部500设置为与电加热器300连接,使得驱动部500可驱动电加热器300活动,从而使得电加热器300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在空调处于制热模式下,电加热器300通电产生热量,驱动器驱动电加热器300处于第一位置,即电加热器300的加热面310与壳体100的风道110内的气流的流向相对,以使得壳体100的风道110内的气流可充分地与电加热器300的加热面310接触,进而使得壳体100的风道110内的气流可被充分地加热。在空调处于制冷模式下,电加热器300关闭,驱动器驱动电加热器300处于第二位置,即电加热器300的加热面310与换热器200的出风面230相对,这样可使得通过换热器200内的低温冷却剂以及由出风面230排出的冷气流可充分地作用于电加热器300的加热面310,进而使得电加热器300的加热面310的各部分温差相对较小,从而可有效地改善电加热器300因其部分温度过低而产生凝露的状况。
因此,通过设置驱动部500,使得本申请的空调在制热模式下具有良好的制热效果,在制冷模式下可有效地改善电加热器300上产生凝露的状况。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为了便于将驱动部500设置为与电加热器300连接,本申请的空调还可设置安装部600,安装部600可设置于换热器200的侧部,电加热器300的至少一端可与安装部600可转动连接,以使电加热器300可固定于空调的壳体100内,驱动部500可设置于安装部600并与电加热器300的端部连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为了使本申请的驱动部500驱动电加热器300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更方便,可设置驱动部500驱动电加热器300转动,电加热器300在转动过程中实现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相互切换,可使得电加热器300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的过程中切换效率更好,且使得电加热器300的活动幅度相对更小,从而可达到节省壳体100内空间的目的。
本申请的换热器200的出风面230可设置为与壳体100的风道110内的气流方向具有一定的夹角,换热器200的出风面230与壳体100的风道110内的气流方向的夹角具体为小于锐角,这样使得壳体100的风道110内的气流方向与换热器200的出风面230的朝向不同。当壳体100的风道110内的气流的流向为竖直向下流动时,换热器200相对壳体100的风道110内的气流流向倾斜设置于风道110内,这样在换热器200表面积一定的情况下,可使得换热器200占用的壳体100内的风道110的宽度空间相对更小。
具体来说,当换热器200的出风面230设置为与壳体100的风道110内的气流流向相垂直时,即为换热器200水平设置于壳体100的风道110内,这样若需要使换热器200具有更大的表面积以使空气与换热器200充分换热,换热器200在壳体100的风道110的水平方向上所占用的空间更大,进而使得壳体100的整体宽度尺寸更大,而当换热器200的出风面230相对壳体100的风道110内的气流方向倾斜设置后,可使得换热器200倾斜设置于壳体100的风道110内,这样在换热器200的表面积一定的情况下,可使得换热器200占用的风道110的宽度尺寸更小,进而使得壳体100的宽度尺寸可设置更小,进而达到使得本申请的空调的结构更加紧凑的目的。
在换热器200的出风面230的朝向与壳体100的风道110内的气流流量不一致的情况下,通过驱动部500转动电加热器300,可使得电加热器300本申请的位移幅度相对较小的情况下使得电加热器300的加热面310分别与换热器200的出风面230和壳体100的风道110内的气流流向相对,从而达到使得驱动部500更高效地驱动电加热器300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的目的。
当然,在其它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驱动部500还可设置为驱动电加热器300移动,以使电加热器300的加热面310与换热器200的出风面230相对,或使电加热器300的加热面310与壳体100的风道110内的气流流向相对,具体来说,当本申请的换热器200为异形结构的情况下,可使得壳体100的风道110内的气流通过换热器200的部分。当本申请的空调处于加热模式下时,驱动部500可驱动电加热器300移动至与壳体100的风道110内的气流的流向相对,而当本申请的空调处于制冷模式下时,驱动部500可驱动电加热器300移动至换热器200上气流不会经过的部分,这样可使得电加热器300的加热面310与换热器200充分接触,以改善电加热器300产生凝露的问题。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为了使驱动部500可驱动部电加热器300转动,驱动部500可采用电机,电加热器300可架设于壳体100的风道100内,电机的输出端可与电加热器300的一端连接,从而驱动电加热器300转动。具体来说,驱动部500可设置于壳体100的侧壁上,电加热器300的两端可转动的与壳体100的两侧侧壁连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为了使本申请的壳体100的风道110内气流可经过换热器200和电加热器300,换热器200和电加热器300可沿壳体100的风道110内的气流流向依次分布于壳体100的风道110内。这样壳体100的风道110内的气流可先经过换热器200后再电加热器300,具体来说,本申请的空调处于制热状态时,换热器200的管道内流经高温的冷却剂,风道110内的气流可先与换热器200接触换热,使得风道110内的气流可形成高温气流,高温气流随后再与电加热器300接触,以使电加热器300可更进一步加热壳体100的风道110内的气流,进而使得壳体100的风道110内的气流的温度更高,最终可使得本申请的空调在制热模式下具有更好的制热效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本申请的空调处于制冷模式时,电加热器300处于第二位置,电加热器300的加热面310与换热器200的出风面230相对,为了使换热器200作用于电加热器300的加热面310的效果更佳,进而使得电加热器300的加热面310的各部分温差更小,可设置电加热器300的加热面310与换热器200的出风面230的夹角为0度-10度,在这一角度范围内,可使得电加热器300的加热面310的各部分与换热器200的出风面230的间距较为一致,从而可使得换热器200对电加热器300的加热面310的各个部分的作用效果较为一致,进而使得本申请的空调具有更好的改善电加热器300凝露的效果。
具体来说,当电加热器300的加热面310与换热器200的出风面230的夹角设置为0度时,可使得电加热器300的加热面310与换热器200的出风面230相互平行,这样可使得加热面310与换热器200的出风面230之间的各部分的间距一致,这样在本申请的额空调处于制冷模式下,换热器200对电加热器300的加热面310的各部分的降温效果一致,可使得电加热器300的加热面310的各部分的温差更小,从而可有效地改善电加热器300的凝露问题。
当然,应理解的是,在电加热器300的加热面310与换热器200的出风面230的夹角为0度-10度这一范围内,均可使得电加热器300的加热面310的各部分与换热器200的出风面230的间距较为一致,从而均可达到改善电加热器300的凝露的效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为了使本申请的换热器200具有更好的表面积,进而具有更好的换热效果,本申请的换热器200可设置为包括中蒸部210和后蒸部220,中蒸部210和后蒸部220连接为一体结构,且中蒸部210和后蒸部220可分布设置于壳体100的风道110的两侧,壳体100的风道110内的气流可穿过中蒸部210和后蒸部220,这样中蒸部210和后蒸部220均可加热或冷却气流,从而使得本申请的空调的制热和制冷效果更佳。电加热器300可设置于中蒸部210和后蒸部220之间,驱动部500可驱动电加热器300转动,使得电加热器300的加热面310可与中蒸部210的出风面230或后蒸部220的出风面230相对。
具体来说,应理解的是,中蒸部210和后蒸部220为换热器200处于壳体100的风道110内不同位置的部分,因此在冷却剂中蒸部210和后蒸部220内的管路流动时,因中蒸部210后蒸部220的安装位置以及具体结构差异的影响,会使得中蒸部210和后蒸部220无法保持完全一致的温度,因此中蒸部210和后蒸部220之间会具有一定的温差。还应理解的是,在空调制冷模式下,电加热器300产生凝露的主要原因为换热器200内的低温冷却剂作用于壳体100的风道110内的气流,使得气流温度降低而产生附着于电加热器300上的凝露,因此若电加热部的温度可提高那么可有效地解决电加热部凝露的问题。
当空调处于制冷模式下,可通过驱动部500驱动电加热部的加热面310与中蒸部210和后蒸部220中温度相对更高的一个的出风面230相对,这样可使得电加热部受到换热器200内的低温冷却剂的影响相对更小,从而可使得电加热器300的加热面310的温度相对更高,从而可更进一步地改善电加热器300的凝露问题。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为了使本申请驱动部500可驱动电加热器300的加热面310更快地转动至与中蒸部210的出风面230相对,或是与后蒸部220的出风面230相对,电加热器300的加热面310可设置为两个,两个加热面310可设置于电加热器300相背的两侧。当驱动部500驱动电加热器300处于第一位置时,电加热器300的两个加热面310中的任意一个加热面310可与壳体100的风道110内的气流的流向相对,以加热壳体100的风道110内的气流;当驱动部500驱动电加热器300处于第二位置时,电加热器300的两个加热面310中的任意一个加热面310可与中蒸部210的出风面230或后蒸部220的出风面230相对。
应理解的是,在中蒸部210和后蒸部220非对称地设置于壳体100的风道110内的情况下,电加热器300的两个相背的加热面310转动至与中蒸部210的出风面230或后蒸部220的出风面230所需转动的角度不同,因此,在电加热器300上设置两个加热面310后,当中蒸部210的温度相对更高后,可通过驱动部500驱动两个加热面310中转动至与中蒸部210的出风面230相对所需转动角度更小的加热面310转动至与中蒸部210的出风面230相对,当后蒸部220的温度相对更高后,可通过驱动部500驱动两个加热面310中转动至与后蒸部220的出风面230相对所需转动角度更小的加热面310转动至与中蒸部210的出风面230相对,这样可减小驱动部500驱动电加热器300转动的角度,可使得电加热器300的加热面310可更快地与中蒸部210的出风面230或后蒸部220的出风面230相对。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电加热器300设置有旋转中心,驱动部500可驱动电加热器300绕旋转中心转动,电加热器300还具有穿过旋转中心并且与中蒸部210和后蒸部220的连接处连接的预设连线,中蒸部210的出风面230与预设连线之间可形成第一夹角,后蒸部220的出风面230与预设连线之间可形成第二夹角,第一夹角和第二夹角之间的差值不超过15度,这样可使得中蒸部210的出风面230和后蒸部220的出风面230可相对平衡的设置于电加热器300的相对两侧,从而可使得中蒸部210的出风面230和后蒸部220的出风面230与电加热器300的间距较为接近,从而可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中蒸部210和后蒸部220对电加热器300的作用效果较为接近,以更进一步地改善电加热器300的凝露问题。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由于壳体100的风道110内设置有风机400和换热器200,为了防止驱动部500驱动电加热器300移动或转动过程中电加热器300与换热器200和风机400碰撞,可将电加热器300与风机400的间距设置为大于等于15mm,在这一间距范围内使得风机400与电加热器300不会相互干涉,且风机400可将经过电加热器300加热的空气充分地由壳体100的出风口130排出。
本申请中可将电加热器300与中蒸部210的间距以及电加热器300与后蒸部220的间距均设置为至少20mm,在这一间距范围可可使得电加热器300与中蒸部210和后蒸部220不会相互干涉,且在空调处于制热模式下时,可使得穿过中蒸部210和后蒸部220的气流可更快的与电加热器300接触,在空调处于制冷模式下,可使得中蒸部210和后蒸部220可充分作用于电加热器300,以达到改善电加热器300凝露问题的效果。
实施例二
基于本申请实施例的空调,本申请还提出了一种空调控制方法,该方法可应用于本申请的空调中。具体的,本申请的空调控制方法可设置为包括以下步骤:
首先,可通过设置于换热器200的温度传感器检测换热器200的温度,并通过设置于环境中的温度传感器检测环境内的温度,这样可获取换热器200的温度数值和环境中的温度数值;
随后,可将环境中的温度数值与换热器200的温度数值比较,当环境温度小于换热器200的温度时,表明环境温度相对较低,此时换热器200内流动的冷却剂为高温气态冷却剂,换热器200可将穿过换热器200的气流加热,从而使得空调的出风口130排出的气流为热气流,热气流可提升环境中的温度,因此此时空调处于制热模式。
在制热模式下,驱动部500可驱动电加热器300处于第一位置,即电加热器300的加热面310与壳体100的风道110内气流的流向相对,以使壳体100的风道110内的气流可被电加热器300的加热面310充分加热,进而使得本申请的空调具有更好的制热效果。
当环境温度大于换热器200的温度时,表明环境温度相对较高,此时换热器200内流动的冷却剂为低温液态冷却剂,换热器200可将穿过换热器200的气流冷却,从而使得空调的出风口130排出的气流为冷气流,冷气流可提升环境中的温度,因此此时空调处于制冷模式。
在制冷模式下,驱动部500可驱动电加热器300处于第二位置,即电加热器300的加热面310与换热器200的出风面230相对设置,这样可使得换热器200内的低温冷却剂以及通过换热器200的冷气体可较为均匀地作用于电加热器300的加热面310,以使电加热器300的加热面310的温度较为一致,从而可有效地改善空调制冷模式下电加热器300的凝露问题。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为了更进一步地精确控制电加热器300,使得在空调制冷模式下电加热器300的凝露问题进一步改善,本申请可设置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和第三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和第三温度传感器分别设置于中蒸部210和后蒸部220,第二温度传感器可检测中蒸部210的温度,第三温度传感器可检测后蒸部220的温度,第一温度传感器可检测环境中的温度。
通过比较环境温度、中蒸部210的温度和后蒸部220的温度,可获取空调的具体的模式,具体来说,当环境温度同时大于中蒸部210的温度和后蒸部220的温度时,空调处于制冷模式,当环境温度同时小于中蒸部210的温度和后蒸部220的温度时,空调处于制热模式。
随后可比较中蒸部210的温度和后蒸部220的温度,当中蒸部210的温度相比于后蒸部220的温度更高后,可通过驱动部500驱动电加热器300的加热面310与中蒸部210的出风面230相对,进而使得中蒸部210和通过中蒸部210的气流作用于电加热器300的加热面310,可使得电加热器300的加热面310的温度相对更高,从而可更进一步地改善电加热器300的凝露问题。
当后蒸部220的温度相对于中蒸部210的温度更高后,可通过驱动部500驱动电加热器300的加热面310与后蒸部220的出风面230相对,进而使得后蒸部220和通过后蒸部220的气流作用于电加热器300的加热面310,可使得电加热器300的加热面310的温度相对更高,从而可更进一步地改善电加热器300的凝露问题。
通过检测中蒸部210和后蒸部220的温度并比较两者的温度大小,可更为精确地控制电加热器300的加热面310,使得电加热器300的加热面310可与中蒸部210和后蒸部220中温度相对更高的一个的出风面230相对,从而可使得电加热器300的温度相对更高,进而更进一步地改善电加热器300的凝露问题。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为了更精细化地控制本申请的空调,本申请的空调控制方法中,在比较中蒸部210和后蒸部220之前,可先获取中蒸部210和后蒸部220之间的温差,并且将中蒸部210和后蒸部220之间的温差与预设温差比较,当中蒸部210和后蒸部220的温差大于预设温差,说明中蒸部210和后蒸部220的温差过大,进而表明空调的内部结构件出现了问题,如中蒸部210和后蒸部220中管路堵塞导致冷却剂无法顺畅通过。中蒸部210和后蒸部220的温度差值过大会导致设置于中蒸部210和后蒸部220之间的电加热器300更进一步地受中蒸部210和后蒸部220的作用不均匀,从而加重电加热器300的凝露问题。
因此,在中蒸部210和后蒸部220的温度大于预设温差的情况下,可控制空调,以使空调的压缩机的频率降低,这样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换热器200的温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电加热器300的凝露问题。此外,在中蒸部210和后蒸部220的温度大于预设温差的情况下,还可设置空调可提醒用户对空调进行检修。具体的,本申请实施例中,预设温差可设置为不大于5摄氏度。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为了使得本申请的空调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仍可改善电加热器300的凝露问题,本申请的空调还可设置湿度传感器,可通过第一温度传感器检测环境温度后,将获取的环境温度与预设温度对比,通过湿度传感器检测环境湿度后,将获取的环境湿度与预设湿度对比,在环境温度大于预设温度,且环境湿度大于预设湿度的情况下,可判定环境为高温高湿环境,因此可通过调节空调的导风板,使得空调的出风口130扩大,这样可扩大空调的出风量,进而使得壳体100的风道110内的气流的流量增大,进而使得壳体100内的气流温度提高,从而可有效地改善电加热器300的凝露问题。
具体的,本申请实施例中,预设温度为28摄氏度,预设湿度为85%。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进行接合和组合。

Claims (15)

1.一种空调,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100),具有风道(110)、进风口(120)和出风口(130),所述进风口(120)和所述出风口(130)设置于所述风道(110)的两端;
换热器(200),设置于所述风道(110)内,所述换热器(200)具有出风面(230);
电加热器(300),设置于所述风道(110)内,所述电加热器(300)具有加热面(310);
风机(400),设置于所述壳体(100),以将通过所述进风口(120)进入至所述风道(110)内的空气通过所述出风口(130)排出;和
驱动部(500),设置于所述壳体(100),且与所述电加热器(300)连接;
其中,所述驱动部(500)可驱动所述电加热器(300)转动,使所述加热面(310)和所述出风面(230)之间呈不同的夹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部(500)可驱动所述电加热器(300)转动以使所述电加热器(300)可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在所述电加热器(300)处于所述第一位置的情况下,所述加热面(310)朝向所述进风口(120),在所述电加热器(300)处于所述第二位置的情况下,所述加热面(310)朝向所述出风面(23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200)、所述电加热器(300)和所述风机(400)沿所述风道(110)内的气流流向依次间隔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面(230)与所述风道(110)内的风流方向的夹角为锐角。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位置下,所述加热面(310)与所述出风面(230)的夹角为0度-10度。
6.根据权利要求2-5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200)包括相连接的中蒸部(210)和后蒸部(220),所述中蒸部(210)和所述后蒸部(220)设置于所述风道(110)的两侧,且所述中蒸部(210)和所述后蒸部(220)均具有出风面(230),所述中蒸部(210)的出风面(230)与所述后蒸部(220)的出风面(230)相向设置,所述电加热器(300)设置于所述中蒸部(210)和所述后蒸部(220)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部(500)可驱动所述加热面(310)转动至与所述中蒸部(210)的出风面(230)相对,或驱动所述加热面(310)转动至与所述后蒸部(220)的出风面(230)相对。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加热器(300)具有两个所述加热面(310),两个所述加热面(310)位于所述电加热器(300)相背的两侧,所述驱动部(500)可驱动所述电加热器(300)往复转动,以使两个所述加热面(310)中的一个所述加热面(310)可与所述中蒸部(210)的出风面(230)相对,或使两个所述加热面(310)中的另一个所述加热面(310)与所述后蒸部(220)的出风面(230)相对。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加热器(300)具有旋转中心(320),所述驱动部(500)可驱动所述电加热器(300)绕所述旋转中心(320)转动,所述电加热器(300)还具有穿过所述旋转中心(320),且与所述中蒸部(210)和所述后蒸部(220)的连接处连接的预设连线(330),所述预设连线(330)与所述中蒸部(210)的出风面(230)具有第一夹角,所述预设连线(330)与所述后蒸部(220)的出风面(230)具有第二夹角,所述第一夹角和所述第二夹角的差值不大于15度。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加热器(300)与所述中蒸部(210)的间距大于或等于20mm,所述电加热器(300)与所述后蒸部(220)的间距大于或等于20mm,所述电加热器(300)与所述风机(400)的间距大于或等于15mm。
11.一种空调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如权利要求6-10任一项所述的空调,所述空调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环境温度和所述换热器(200)的温度;
比较所述环境温度和所述换热器(200)温度的大小;
在所述环境温度小于所述换热器(200)温度的情况下,所述驱动部(500)驱动所述电加热器(300)处于所述第一位置;在所述环境温度大于所述换热器(200)温度的情况下,所述驱动部(500)驱动所述电加热器(300)处于所述第二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调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200)还包括中蒸部(210)和后蒸部(220),在所述驱动部(500)驱动所述电加热器(300)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切换之前,所述空调控制方法还包括:
获取所述中蒸部(210)的温度和所述后蒸部(220)的温度;
比较所述中蒸部(210)和所述后蒸部(220)的温度;
所述驱动部(500)驱动所述电加热器(300)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切换具体包括:
在所述中蒸部(210)温度大于所述后蒸部(220)温度的情况下,所述驱动部(500)驱动所述电加热器(300)以使所述加热面(310)与所述中蒸部(210)的出风面(230)相对;在所述中蒸部(210)温度小于所述后蒸部(220)温度的情况下,所述驱动部(500)驱动电加热器(300)以使所述加热面(310)与所述后蒸部(220)的出风面(230)相对。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调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比较所述中蒸部(210)的温度和所述后蒸部(220)的温度之前,所述空调控制方法还包括:
获取所述中蒸部(210)温度和所述后蒸部(220)温度的温差,在所述温差大于预设温差的情况下,降低空调的压缩机频率。
14.根据权利要求11-13任一项所述的空调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驱动部(500)驱动所述电加热器(300)调节至所述第二位置后,
获取环境湿度;
判断环境温度是否大于预设温度,并判断环境湿度是否大于预设湿度;
在环境温度大于预设温度,且环境湿度大于预设湿度的情况下,控制空调导风板,以使空调出风口(130)扩大。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空调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还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和第三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环境温度,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中蒸部(210)的温度,所述第三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后蒸部(220)的温度。
CN202211103717.XA 2022-09-09 2022-09-09 一种空调及空调控制方法 Pending CN11770449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103717.XA CN117704496A (zh) 2022-09-09 2022-09-09 一种空调及空调控制方法
PCT/CN2022/134940 WO2024050996A1 (zh) 2022-09-09 2022-11-29 一种空调及空调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103717.XA CN117704496A (zh) 2022-09-09 2022-09-09 一种空调及空调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704496A true CN117704496A (zh) 2024-03-15

Family

ID=901485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103717.XA Pending CN117704496A (zh) 2022-09-09 2022-09-09 一种空调及空调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7704496A (zh)
WO (1) WO2024050996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653633B2 (ja) * 2016-07-05 2020-02-26 株式会社コロナ 暖房機
CN106871350A (zh) * 2017-02-17 2017-06-20 美的集团武汉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防止凝露吹水的方法、装置和空调器
CN107906595B (zh) * 2017-10-20 2020-08-04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可变角度电加热控制方法和应用该方法的空调器
CN107940750B (zh) * 2017-10-20 2020-05-29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一种电加热装置和空调器
CN108916990B (zh) * 2018-05-22 2020-11-24 海信(广东)空调有限公司 空调器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12432244B (zh) * 2020-11-11 2022-06-14 重庆海尔空调器有限公司 空调电加热及用于空调电加热控制的方法、装置、空调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4050996A1 (zh) 2024-03-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361526B (zh) 空调器除湿方法及空调器
CN110529923B (zh) 空调室内机、空调机组和调节方法
CN117704496A (zh) 一种空调及空调控制方法
CN215765407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3300265U (zh) 顶置式空调器室内机
CN112361525B (zh) 空调器除湿方法及空调器
CN215001903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0512024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机组
CN211119925U (zh) 导风结构、空调器
JPH08152187A (ja) 空気調和機
JP2003161500A (ja) 室内空調システム
KR102364624B1 (ko) 공기조화기의 제어방법
JP3480870B2 (ja) 空気調和機
CN215295142U (zh) 空调器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JPH0334584Y2 (zh)
CN215062437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8936486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8296046U (zh) 一种风阀组件和空调器
CN219572089U (zh) 空调器
CN217357228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JPH07120005A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219934108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20707514U (zh) 室内机和空调系统
CN215216478U (zh) 空气调节设备及系统
WO2022252490A1 (zh) 整体式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