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692536A - 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692536A
CN117692536A CN202211075944.6A CN202211075944A CN117692536A CN 117692536 A CN117692536 A CN 117692536A CN 202211075944 A CN202211075944 A CN 202211075944A CN 117692536 A CN117692536 A CN 11769253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ar cover
sound
cover body
groove
electronic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07594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075944.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692536A/zh
Publication of CN1176925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69253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3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transmitters or receivers, e.g. telephone hand-se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02Casings; Cabinets ; Supports therefor; Mountings therein
    • H04R1/025Arrangements for fixing loudspeaker transducers, e.g. in a box, furnitu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Details Of Audible-Bandwidth Transduc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电子设备,属于通信设备技术领域。电子设备包括:机壳和后盖,所述机壳和所述后盖相连,所述机壳内设置有主板;所述后盖包括:后盖本体,所述后盖本体具有相背设置的内表面和外表面;数字扬声器,所述数字扬声器设置于所述后盖本体的内表面一侧,所述后盖本体上设置有与所述数字扬声器对应的出音通道;所述数字扬声器与所述主板通过柔性电路板连接。

Description

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通信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终端(例如手机)的迅猛发展,手机的各项性能都在不断提升,声音作为手机最基本的功能之一,也不断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例如大音量、立体声的需求不绝于耳。但受制于手机空间的限制,多摄像头、大电池、轻薄化等趋势,使得扬声器可利用的空间越来越小,导致移动终端的音效较差。
目前,移动终端(例如手机)中扬声器是直接设置在手机的主板上。然而,扬声器与主板上的其他元器件产生干涉,容易造成信号干扰问题。另外当扬声器设置在主板上,需要对手机的主板进行破板处理,减小了手机的主板布板面积,以及增大了破板时存在的应力风险。
发明内容
本申请旨在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能够解决传统的扬声器设置,使得移动终端的整机较厚,以及主板布板面积较小的技术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电设备。电子设备包括:机壳和后盖,所述机壳和所述后盖相连,所述机壳内设置有主板;所述后盖包括:
后盖本体,所述后盖本体具有相背设置的内表面和外表面;
数字扬声器,所述数字扬声器设置于所述后盖本体的内表面一侧,所述后盖本体上设置有与所述数字扬声器对应的出音通道;
所述数字扬声器与所述主板通过柔性电路板连接。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将数字扬声器设置在后盖本体的内表面一侧,数字扬声器通过柔性电路板与电子设备的主板电连接,无需在电子设备的主板上设置扬声器,避免了电子设备的主板破板风险,保持了主板的完整性,增大了电子设备的主板的布板面积;另外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避免了在电子设备的主板上设置扬声器,省出了电子设备内部空间,并且数字扬声器设置在后盖本体的一侧,数字扬声器与主板上的其他器件形成有效距离隔离,避免了各类干扰问题。
本申请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申请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所示为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所示为图1电子设备的结构分解图。
图3所示为电子设备的后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4所示为图3电子设备的后盖的剖视图。
图5所示为图4中A处结构放大图。
图6所示为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7所示为电子设备的后盖的结构分解图。
图8所示为图7电子设备的后盖的剖视图。
图9所示为图8中B处结构放大图。
图10所示为图8中C处结构放大图。
附图标记:
100、电子设备;
1、后盖;10、后盖本体;101、容置槽;102、凹陷槽;103、盖板;11、出音通道;110、出音孔;111、第一导声通道;112、第二导声通道;113、第三导声通道;1131、第一缝隙;1132、第二缝隙;11311、第一缺陷部;11312、第二缺陷部;11321、凹槽;1121、第一子凹陷槽;1122、第二子凹陷槽;12、数字扬声器;121、数字扬声器本体;122、防护部;123、密封部;124、柔性电路板;1241、连接器;13、通光孔;131、镜片盖板;132、第一摄像头;
2、中框;21、主板;211、受话器;22、主板支架;23、电池模块;24、第二摄像头;25、副板;
3、显示屏幕;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此外,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中“和/或”表示所连接对象的至少其中之一,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图1-图10描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
如图1-图10所示,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电子设备包括机壳和后盖1,所述机壳和所述后盖1相连,所述机壳内设置有主板21。所述后盖1包括:后盖本体10,所述后盖本体10具有相背设置的内表面和外表面。数字扬声器12,所述数字扬声器12设置于所述后盖本体10的内表面一侧,所述后盖本体10上设置有与所述数字扬声器12对应的出音通道11。所述数字扬声器12与所述主板21通过柔性电路板124连接。
换句话说,电子设备包括了机壳和后盖1,电子设备的后盖1主要包括了后盖本体10和数字扬声器12。本申请实施例对数字扬声器12的设置位置进行改进,使得数字扬声器12设置于后盖本体10的内表面一侧,一方面保持了主板的完整性;另一方面省出电子设备的内部空间,使得数字扬声器12与主板21上的其他器件有效距离隔离,避免了各类干扰问题。
具体地,后盖本体10具有相背设置的内表面和外表面,其中后盖本体10的内表面为朝向电子设备100内部的表面,后盖本体10的外表面为背离电子设备100内部的表面。例如后盖本体10可以为电池盖本体。
在该实施例中,将数字扬声器12设置于后盖本体10的内表面一侧。例如数字扬声器可以靠近后盖本体10的内表面设置,远离电子设备100的主板21设备;或者例如数字扬声器可以设置在后盖本体10的内表面上,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数字扬声器12可以固定在后盖本体10的内表面上。
具体地,将数字扬声器12设置于后盖本体10的内表面一侧,在后盖本体10上开设有出音通道11,数字扬声器12发出的声音通过出音通道11传出。由于数字扬声器12是设置于后盖本体10的内表面一侧的,并在后盖本体10上开设出音通道11,因此数字扬声器12的前腔通道短,对比于传统扬声器侧出音的导音结构,本申请实施例将数字扬声器12设置于后盖本体10的内表面一侧,数字扬声器12的中高频性能提升明显。例如数字扬声器12可以采用地球山等公司制备的数字扬声器。
在该实施例中,数字扬声器12设置于后盖本体10的内表面一侧,并且数字扬声器12通过柔性电路板124与电子设备100的主板21电连接。具体地,柔性电路板124的一端可以与数字扬声器12电连接,柔性电路板124的另一端可以与电子设备100的主板21电连接。柔性电路板124具有一定的柔韧度,在实现主板21和数字扬声器12的电连接的同时,柔性电路板124的走线自由度更高,柔性电路板124的走线不受限制。
在现有技术中,是将扬声器设置在主板21上,需要对主板21进行破板处理,反而减小了主板21的布板面积。而本申请实施例与现有技术相比,则将数字扬声器12设置于后盖本体10的内表面一侧,避免了在主板21上设置扬声器,增大了电子设备100的主板21的布板面积。
另外本申请实施例将数字扬声器12设置于后盖本体10的内表面一侧,避免了数字扬声器12与设置在主板21上的其他器件产生磁干涉问题,影响数字扬声器12的音频效果。因此本申请实施例将数字扬声器12设置于后盖本体10的内表面一侧,与其他部件在空间上产生了隔离距离,使得数字扬声器12与其他部件不会产生干扰。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申请实施例是在后盖本体10的内表面一侧设置数字扬声器12,其中数字扬声器12相比于传统扬声器,其厚度可低至1mm级,数字扬声器12相比于传统扬声器,其更具有轻薄化特征,因此将数字扬声器12设置于后盖本体10的内表面一侧,可以减薄电子设备100的厚度。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申请实施例是在后盖本体10的内表面一侧设置数字扬声器12,其中数字扬声器12的声学性能与传统扬声器的声学性能更优(例如数字扬声器12的信号通过高频脉冲发出,高能效;具有更低的谐波失真;无硬件削波或饱和失真;频响范围宽;可定向发声),使得电子设备100具有更优的声学性能。
另外由于数字扬声器12的的结构特点,数字扬声器12内置驱动IC,不需要传统扬声器功放的参与,并且由于是高频脉冲累积,数字扬声器12的振动单元工作时无需传统扬声器的后腔,可大幅减少体积,为电子设备100腾出更多的空间。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将数字扬声器12设置在后盖本体10的内表面一侧,数字扬声器12通过柔性电路板124与电子设备的主板21电连接,无需在电子设备的主板上设置扬声器,避免了电子设备的主板破板风险,保持了主板的完整性,增大了电子设备的主板的布板面积;另外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避免了在电子设备的主板上设置扬声器,省出了电子设备内部空间,并且数字扬声器设置在后盖本体的一侧,数字扬声器与主板上的其他器件形成有效距离隔离,避免了各类干扰问题。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4和图5所示,以及图8和图10所示,所述数字扬声器12包括数字扬声器本体121和防护部122,所述防护部122设置在所述数字扬声器本体121和所述后盖本体10之间,所述防护部122与所述数字扬声器本体121的发声区域相对。
在该实施例中,数字扬声器12包括了数字扬声器本体121和防护部122,其中防护部122设置在数字扬声器本体121和后盖本体10之间,防护部122与数字扬声器本体121的发声区域相对,通过防护部122的设置,避免了外部灰尘等颗粒,以及各类液体通过出音通道11进入数字扬声器本体121的发声区域内部。
具体地,数字扬声器本体121采用MEMS工艺制造,数字扬声器12内集成了驱动芯片,数字扬声器12内含有多颗静电振动单元(pixels)形成阵列,每个静电振动单元工作时,均会以超声频率产生震动脉冲(数字扬声器12的工作原理)。因此数字扬声器本体121中每个静电振动单元均对应一个子发声区域,多个子发声区域形成了数字扬声器本体121的发声区域。
其中数字扬声器12中的防护部122与每一个子发声区域相对,避免了外部灰尘等颗粒,以及各类液体通过出音通道11进入每一个子发声区域内部,影响数字扬声器12的发声效果。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防护部122具有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其中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相对设置,第一表面可以与后盖本体10的内表面粘接,第二表面与数字扬声器本体121的发声区域间隔设置,避免防护部122堵塞扬声器本体的发声区域。
例如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防护部122可以是防水透气膜。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参照图4和图5所示,出音通道11与数字扬声器12的发声区域正对,因此防护部122与数字扬声器12的发声区域正对的同时,以及也与出音通道11正对。
在另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参照图8和图10所示,部分出音通道11与数字扬声器12的发声区域正对设置,因此防护部122与数字扬声器12的发声区域正对的同时,也是与部分出音通道11正对的,另外一部分出音通道11则是与防护部122错开设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4和图5所示,以及图8和图10所示,所述数字扬声器12还包括密封部123,所述密封部123环设在所述防护部122的外周,所述密封部123的一表面与所述后盖本体10连接,所述密封部123的另一表面与所述数字扬声器本体121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数字扬声器12包括了数字扬声器本体121、防护部122和密封部123,其中防护部122对数字扬声器本体121的发声区域起到防护作用,其中密封部123对数字扬声器本体121和后盖本体10之间起到密封作用,防止了数字扬声器本体121的前腔声音泄露。
具体地,密封部123环设在防护部122的外周,由于防护部122是对数字扬声器本体121的发声区域起到防护作用,因此密封部123是位于数字扬声器本体121的外边缘,并与数字扬声器12的发声区域是错开设置的,避免了密封部123在与数字扬声器本体121连接时,密封部123堵塞数字扬声器本体121的发声区域的现象。
在该实施例中,密封部123包括了靠近后盖本体10的表面,该表面与后盖本体10的内表面连接,例如密封部123靠近后盖本体10的表面,与后盖本体10的内表面粘接;密封部123包括了靠近数字扬声器本体121的表面,该表面与数字扬声器本体121连接,例如密封部123靠近数字扬声器本体121的表面,与数字扬声器本体121粘接。
例如密封部123可以是密封泡棉等。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防护部122和密封部123可以一体成型。或者防护部122的外边缘,与密封部123的内边缘连接,使得防护部122和密封部123连接为一体结构。参照图4和图5所示,防护部122和密封部123为一体结构。在沿电子设备的后盖1的厚度厚度方向,防护部122的厚度尺寸小于密封部123的厚度尺寸。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4和图5所示以及图8-图10所示,所述后盖本体10的内表面局部凹陷形成有容置槽101,所述数字扬声器12设置在所述容置槽101内。
在该实施例中,后盖本体10的内表面局部凹陷形成了容置槽101,其中容置槽101具有底表面,容置槽101的底表面和后盖本体10中未凹陷的其他内表面构成了后盖本体10的内表面。
在该实施例中,数字扬声器12设置在容置槽101内,进一步降低了电子设备的后盖1的整体厚度,进一步降低了电子设备100的整体厚度。另外数字扬声器12设置在容置槽101内,提升了电子设备的后盖1的整体性。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参照图4和图5以及图8-图10所示,数字扬声器12包括数字扬声器本体121、防护部122和密封部123,其中密封部123、防护部122和数字扬声器本体121均位于容置槽101内。
具体地,防护部122和密封部123均具有靠近容置槽101的底表面的表面,防护部122和密封部123中靠近容置槽101的底表面的表面,均与容置槽101的底表面连接;防护部122与数字扬声器本体121的发声区域正对并间隔设置;以及密封部123中远离容置槽101的底表面的表面与数字扬声器本体121连接。在该实施例中,防护部122和密封部123为一体结构,便于数字扬声器12设置在容置槽101内。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1-图5所示,所述后盖本体10上开设有间隔设置的多个出音孔110,多个所述出音孔110与数字扬声器本体121的发声区域相对,其中所述出音孔110贯穿所述后盖本体10的内表面和所述后盖本体10的外表面;多个所述出音孔110构成了所述出音通道11。
在该实施例中,在后盖本体10上设置多个出音孔110,多个出音孔110间隔设置。例如参照图1和图2所示,多个出音孔110均匀地分布在后盖本体10上。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多个出音孔110将数字扬声器本体121发出的声音传输。具体地,多个出音孔110贯穿后盖本体10的内表面和后盖本体10的外表面,即出音孔110为通孔结构,出音孔110连通了数字扬声器本体121的发声区域和外界环境,因此数字扬声器本体121发出的声音传输通过多个出音孔110传出。
在该实施例中,多个出音孔110与数字扬声器本体121的发声区域正对设置,即数字扬声器12的发声区域正对后盖本体10开设的出音孔110,数字扬声器12则是以正出音的方式向外发声,数字扬声器12的前腔通道短,对比传统扬声器侧出音的导音结构,本申请实施例数字扬声器12的中高频性能提升明显。
因此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在后盖本体10上开设多个出音孔110,数字扬声器本体121产生的声音通过多个出音孔110传出,多个出音孔110构成了本申请实施例的出音通道11。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后盖本体10上形成凸块,凸块的的顶表面和后盖本体10中未设置凸块的外表面构成了后盖本体10的外表面,在凸块上开设多个出音孔110,其中出音孔110贯穿了凸块的顶表面和后盖本体10的内表面。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7所示,所述后盖本体10的外表面局部凹陷形成凹陷槽102,所述后盖本体10还包括盖板103,所述盖板103盖设在所述凹陷槽102上。
所述凹陷槽102内开设有第一导声通道111,所述第一导声通道111与数字扬声器12的发声区域连通。
所述凹陷槽102内形成了与所述第一导声通道111连通的第二导声通道112,所述第二导声通道112沿后盖本体10的长度方向延伸;
在所述盖板103盖设在所述凹陷槽102的情况下,所述盖板103与所述凹陷槽102形成了与所述第二导声通道112连通的第三导声通道113,所述第三导声通道113连通外界;
所述第一导声通道111、第二导声通道112和所述第三导声通道113构成了所述出音通道11。
在该实施例中,后盖本体10的外表面局部凹陷形成了凹陷槽102,参照图7所示,在后盖本体10的上半区域形成了凹陷槽102。盖板103盖设在凹陷槽102上,盖板103和凹陷槽102形成了出音通道11。因此在该实施例中,将后盖本体10中大面积的出音通道11隐藏设计,具有更好的防尘防水效果,且外观更加协调。
具体地,在凹陷槽102内开设第一导声通道111,其中第一导声通道111连通了数字扬声器12的发声区域,因此数字扬声器12发出的声音可以通过第一导声通道111传导至后盖本体10的外表面,由于盖板103盖设在凹陷槽102内,数字扬声器12发出的声音并不能直接传输至外界,而会传输至第二导声通道112,其中数字扬声器12发出的声音沿着第二导声通道112的长度方向传输至第三导声通道113;当数字扬声器12发出的声音传输至第三导声通道113,由于第三导声通道113连通第二导声通道112和外界环境,因此数字扬声器12发出的声音经过第三导声通道113传出。
因此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导声通道111和第二导声通道112并不会与外界连通,第一导声通道111和第二导声通道112被盖板103隐藏设计,第一导声通道111和第二导声通道112起到了将数字扬声器12发出的声音引导至第三导声通道113的作用;数字扬声器12发出的声音传导至第三导声通道113后才会传出。因此在该实施例中,将后盖本体10中大面积的出音通道11隐藏设计,具有更好的防尘防水效果,且外观更加协调。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6-图9所示,所述盖板103的端面与所述凹陷槽102的侧壁之间形成了第一缝隙1131,所述第一缝隙1131构成了所述第三导声通道113。
在该实施例中,当盖板103盖设在凹陷槽102上,其中盖板103将第一导声通道111和第二导声通道112覆盖,但是盖板103又不会将凹陷槽102全部覆盖,使得盖板103的端面和凹陷槽102的侧壁之间留有缝隙,该缝隙连通了第二导声通道112和外界,第一缝隙1131构成了第三导声通道113。
因此在该实施例中,数字扬声器12通过凹陷槽102与盖板103之间的形成的第一缝隙1131导音向外发声。在该实施例中,数字扬声器12的声音传输为:第一导声通道111-第二导声通道112-第一缝隙1131-外界。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6-图9所示,所述盖板103的端面与所述凹陷槽102的侧壁之间形成了第一缝隙1131,以及所述盖板103的内表面与所述凹陷槽102的底表面之间形成了第二缝隙1132。
所述第一缝隙1131和所述第二缝隙1132连通,所述第二缝隙1132与所述第二导声通道112连通,并且所述第一缝隙1131和所述第二缝隙1132构成了所述第三导声通道113。
在该实施例中,当盖板103盖设在凹陷槽102上,其中盖板103将第一导声通道111和第二导声通道112覆盖,但是盖板103又不会将凹陷槽102全部覆盖,使得盖板103的端面和凹陷槽102的侧壁之间留有第一缝隙1131,以及盖板103的内表面也不会与凹陷槽102全部紧密接触,使得盖板103的内表面与凹陷槽102的底表面之间形成了第二缝隙1132,第一缝隙1131和第二缝隙1132连通设置构成了第三导声通道113。
因此在该实施例中,数字扬声器12通过凹陷槽102与盖板103之间的形成的第二缝隙1132和第一缝隙1131导音向外发声。在该实施例中,数字扬声器12的声音传输为:第一导声通道111-第二导声通道112-第二缝隙1132-第一缝隙1131-外界。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8-图9所示,所述盖板103的部分端面形成第一缺陷部11311,以及所述凹陷槽102的部分侧壁形成第二缺陷部11312,所述盖板103盖设在所述凹陷槽102上,所述第一缺陷部11311与所述第二缺陷部11312围合形成了所述第一缝隙1131。
在该实施例中,对第一缝隙1131的形成方式进行了限定,其中可以使得盖板103的部分端面形成缺口,以形成第一缺陷部11311,以及在凹陷槽102的部分侧壁向内凹陷,以形成第二缺陷部11312,在盖板103盖设在凹陷槽102上,盖板103并不能全部覆盖凹陷槽102,使得第一缺陷部11311和第二缺陷部11312相对设置形成了第一缝隙1131。
或者也可以使得盖板103的部分端面形成缺口,以形成第一缺陷部11311,凹陷槽102部分侧壁可以不需要形成第二缺陷部11312,通过第一缺陷部11311和凹陷槽102的侧壁之间形成第一缝隙1131;
或者也可以使得盖板103的部分端面不需要形成缺陷部,在凹陷槽102的部分侧壁内凹,以形成第二缺陷部11312,第二缺陷部11312和盖板103的端面粘形成第一缝隙1131。
本实施例对第一缝隙1131的形成方式进行限定,第一缝隙1131的形成方式简单,在能够将数字扬声器12的声音导出的情况下,整个出音通道11的防水防尘的效果更好,对整机外观效果有提升。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8和图9所示,所述凹陷槽102的底表面局部凹陷形成凹槽11321,所述凹槽11321与所述后盖本体10围合形成了所述第二缝隙1132。
在该实施例中,对第二缝隙1132的形成方式进行了限定,其中可以凹陷槽102的底表面凹陷形成凹槽11321,凹槽11321与后盖本体10的内表面围合形成了第二缝隙1132,第二缝隙1132和第一缝隙1131连通设置,数字扬声器12发出的声音经过第二缝隙1132后传输至第一缝隙1131,进而传输至外界。
在该实施例中,由于第二缝隙1132和第一缝隙1131连通,以及第一缝隙1131是直接与外界连通的,因此外界的灰尘等颗粒通过第一缝隙1131进入后盖1内部后,会被凹陷槽102的底表面形成的凹槽11321所承接,因此凹陷槽102的底表面的凹槽11321可以作为藏灰槽,以便于对后盖1内部的灰尘进行清理。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7所示,所述凹陷槽102内形成了沿所述后盖本体10的厚度方向贯穿所述后盖本体10的第三缝隙,所述第三缝隙构成了所述第一导声通道111。
在该实施例中,对第一导声通道111的形成方式进行了限定,其中在凹陷槽102内形成了第三缝隙,第三缝隙是贯穿后盖本体10的通缝,因此第三缝隙是连通数字扬声器12的发声区域的,因此数字扬声器12发出的声音可以通过第三缝隙传输,进而通过第二导声通道112、第二缝隙1132和第一缝隙1131传输至外界。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7所示,所述凹陷槽102局部凹陷形成了子凹陷槽,所述子凹陷槽沿所述后盖本体10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子凹陷槽的一侧与所述第一导声通道111连通,所述子凹陷槽的另一侧与所述第三导声通道113连通,所述子凹陷槽构成了所述第二导声通道112。
在该实施例中,对第二导声通道112的形成方式进行了限定,其中在凹陷槽102内形成子凹陷槽,其中子凹陷槽没有贯穿后盖本体10,子凹陷槽能够将数字扬声器12发出的声音进行传导。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凹陷槽102内形成了两个子凹陷槽,其中两个子凹陷槽包括第一子凹陷槽1121和第二子凹陷槽1122,第三缝隙位于第一子凹陷槽1121和第二子凹陷槽1122之间;对应于第一子凹陷槽1121和第二子凹陷槽1122的设计,在电子设备的后盖1上形成了两组第三导声通道113,其中一组第三导声通道113与第一子凹陷槽1121连通,另外一组第三导声通道113与第二子凹陷槽1122连通。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7所示,沿所述后盖本体10的宽度方向,所述子凹陷槽具有第一尺寸;在所述后盖本体10的长度方向并远离所述第一导声通道111的方向上,所述子凹陷槽的第一尺寸逐渐增大。
参照图7所示,箭头a所示为后盖本体10的长度方向,箭头b所示为后盖本体10的宽度方向。在该实施例中,子凹陷槽的形状类似于梯形结构,其中子凹陷槽越靠近第一导声通道111,子凹陷槽的第一尺寸越小,子凹陷槽越远离第一导声通道111,即子凹陷槽越靠近第三导声通道113,子凹陷槽的第一尺寸越大。
本实施例对子凹陷槽的形状进行了限定,能够使数字扬声器12在子凹陷槽内更为顺畅的传播,减小子凹陷槽的侧壁对声音造成的反射和干扰,有效改善产品音质。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2所示,所述机壳包括中框2和显示屏幕3,所述中框2的一侧与所述电子设备的后盖1连接,所述中框2的另一侧与所述显示屏幕3连接;所述中框2、所述电子设备的后盖1、以及所述显示屏幕3围合形成了容纳腔,所述容纳腔内设置有主板21。
在该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的机壳包括中框2和显示屏幕3,其中显示屏幕3、中框2和电子设备的后盖1围合形成了容纳腔,在容纳腔内设置有主板21,设置在后盖本体10的内表面一侧的数字扬声器12通过柔性电路板124和设置在柔性电路板124上的连接器1241连接。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内设置有主板支架22,主板支架22位于主板21和电子设备的后盖1之间,在主板支架22上开设有避让孔,柔性电路板124可以穿过避让孔与电子设备100的主板21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后盖本体10上还设置有通光孔13,和盖设在通光孔13上的镜片盖板131。其中电子设备100内设置有通光孔13对应的第一摄像头132,其中第一摄像头132可以为后置摄像头;以及电子设备100内还设置有第二摄像头24,其中第二摄像头24可以为前置摄像头。
另外在电子设备100的主板21上设置有受话器211等模块,其中数字扬声器12设置在后盖本体10上,数字扬声器12与受话器211等模块不会产生干涉等情况。
另外在电子设备100内设置有电池模块23和副板25,其中电池模块23用于给电子设备100提供电能,副板25可以用于连接主板21和外接的一些配件的。比如,放内存卡、SIM卡、还有充电接口等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100的其他构成例如中框2、显示屏幕3、电池模块23和副板25等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申请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申请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4)

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机壳和后盖(1),所述机壳和所述后盖相连,所述机壳内设置有主板(21);所述后盖(1)包括:
后盖本体(10),所述后盖本体(10)具有相背设置的内表面和外表面;
数字扬声器(12),所述数字扬声器(12)设置于所述后盖本体(10)的内表面一侧,所述后盖本体(10)上设置有与所述数字扬声器(12)对应的出音通道(11);
所述数字扬声器(12)与所述主板(21)通过柔性电路板(124)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数字扬声器(12)包括数字扬声器本体(121)和防护部(122),所述防护部(122)设置在所述数字扬声器本体(121)和所述后盖本体(10)之间,所述防护部(122)与所述数字扬声器本体(121)的发声区域相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数字扬声器(12)还包括密封部(123),所述密封部(123)环设在所述防护部(122)的外周,所述密封部(123)的一表面与所述后盖本体(10)连接,所述密封部(123)的另一表面与所述数字扬声器本体(121)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盖本体(10)的内表面局部凹陷形成有容置槽(101),所述数字扬声器(12)设置在所述容置槽(101)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盖本体(10)上开设有间隔设置的多个出音孔(110),多个所述出音孔(110)与数字扬声器(12)的发声区域相对,其中所述出音孔(110)贯穿所述后盖本体(10)的内表面和所述后盖本体(10)的外表面;多个所述出音孔(110)构成了所述出音通道(11)。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盖本体(10)的外表面局部凹陷形成凹陷槽(102),所述后盖本体(10)还包括盖板(103),所述盖板(103)盖设在所述凹陷槽(102)上;
所述凹陷槽(102)内开设有第一导声通道(111),所述第一导声通道(111)与数字扬声器(12)的发声区域连通;
所述凹陷槽(102)内形成了与所述第一导声通道(111)连通的第二导声通道(112),所述第二导声通道(112)沿后盖本体(10)的长度方向延伸;
在所述盖板(103)盖设在所述凹陷槽(102)的情况下,所述盖板(103)与所述凹陷槽(102)形成了与所述第二导声通道(112)连通的第三导声通道(113),所述第三导声通道(113)连通外界;
所述第一导声通道(111)、所述第二导声通道(112)和所述第三导声通道(113)构成了所述出音通道(11)。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103)的端面与所述凹陷槽(102)的侧壁之间形成了第一缝隙(1131),所述第一缝隙(1131)构成了所述第三导声通道(113)。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103)的端面与所述凹陷槽(102)的侧壁之间形成了第一缝隙(1131),以及所述盖板(103)的内表面与所述凹陷槽(102)的底表面之间形成了第二缝隙(1132);
所述第一缝隙(1131)和所述第二缝隙(1132)连通,所述第二缝隙(1132)与所述第二导声通道(112)连通,并且所述第一缝隙(1131)和所述第二缝隙(1132)构成了所述第三导声通道(113)。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103)的部分端面形成第一缺陷部(11311),以及所述凹陷槽(102)的部分侧壁形成第二缺陷部(11312),所述盖板(103)盖设在所述凹陷槽(102)上,所述第一缺陷部(11311)与所述第二缺陷部(11312)围合形成了所述第一缝隙(1131)。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陷槽(102)的底表面局部凹陷形成凹槽(11321),所述凹槽(11321)与所述后盖本体(10)围合形成了所述第二缝隙(1132)。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陷槽(102)内形成了沿所述后盖本体(10)的厚度方向贯穿所述后盖本体(10)的第三缝隙,所述第三缝隙构成了所述第一导声通道(111)。
12.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陷槽(102)内局部凹陷形成了子凹陷槽,所述子凹陷槽沿所述后盖本体(10)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子凹陷槽的一侧与所述第一导声通道(111)连通,所述子凹陷槽的另一侧与所述第三导声通道(113)连通,所述子凹陷槽构成了所述第二导声通道(112)。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后盖本体(10)的宽度方向,所述子凹陷槽具有第一尺寸;在所述后盖本体(10)的长度方向并远离所述第一导声通道(111)的方向上,所述子凹陷槽的第一尺寸逐渐增大。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包括中框(2)和显示屏幕(3),所述中框(2)的一侧与所述后盖(1)连接,所述中框(2)的另一侧与所述显示屏幕(3)连接;所述中框(2)、所述后盖(1)、以及所述显示屏幕(3)围合形成了容纳腔。
CN202211075944.6A 2022-09-02 2022-09-02 电子设备 Pending CN11769253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075944.6A CN117692536A (zh) 2022-09-02 2022-09-02 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075944.6A CN117692536A (zh) 2022-09-02 2022-09-02 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692536A true CN117692536A (zh) 2024-03-12

Family

ID=901288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075944.6A Pending CN117692536A (zh) 2022-09-02 2022-09-02 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692536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769988B (zh) 电子设备
US6834181B2 (en) Mobile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related construction method
CN107925808B (zh) 声音输出和拾取装置
CN101212838B (zh) 音箱结构及采用该音箱结构的移动电子设备
CN213028516U (zh) 发声器件
CN212628369U (zh) 发声器件
US11218789B1 (en) Microphone-mounted earphone
CN111654778B (zh) 电子设备、壳体组件以及电子设备的装配方法
CN114338881A (zh) 终端设备
CN114520845B (zh) 终端装置
US6980828B2 (en) Multi-media mobile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related construction method
CN101222784B (zh) 音箱结构及采用该音箱结构的移动电子设备
CN101138131A (zh) 天线模块及无线通信终端
CN111182425A (zh) 电子设备
CN219287713U (zh) 音频系统及智能眼镜
CN117692536A (zh) 电子设备
CN215773497U (zh) 一种主动降噪蓝牙耳机
CN115767383A (zh) 电子设备
CN213126091U (zh) 一种电子设备
CN116743898A (zh) 电子设备
CN113055791B (zh) 扬声器内核、扬声器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2788469A (zh) 耳机和电子设备
CN116800871B (zh) 电子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12628374U (zh) 发声器件
CN116761122B (zh) 扬声器模组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