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682593A - 负压自除氧设备及其控制系统和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负压自除氧设备及其控制系统和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682593A
CN117682593A CN202410151587.XA CN202410151587A CN117682593A CN 117682593 A CN117682593 A CN 117682593A CN 202410151587 A CN202410151587 A CN 202410151587A CN 117682593 A CN117682593 A CN 11768259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oxidizing
spraying
temperature
steam
heat exchang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10151587.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7682593B (zh
Inventor
郑剑
闫丽丽
李奥
夏童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410151587.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682593B/zh
Publication of CN1176825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68259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768259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68259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egasification And Air Bubble Elimination (AREA)
  • Vaporization, Distillation, Condensation, Sublimation, And Cold Trap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负压自除氧设备及其控制系统和控制方法,涉及暖通技术领域,包括除氧罐和蒸汽压缩机;所述除氧罐设置有负压风机,所述除氧罐内设置有喷淋设备和多个蒸汽换热器,所述除氧罐设置有液相入口以及多对换热器入口和换热器出口,每对换热器入口和换热器出口对应一蒸汽换热器,所述喷淋设备的进液端连接所述液相入口,所述除氧罐的底部设置有液相出口;其中,所述蒸汽压缩机包括多级压缩部,所述蒸汽换热器的数量与所述压缩部的级数相同,且每一级所述压缩部的出口端均通过对应的蒸汽换热器与下一级压缩部连接。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旨在解决现有的高温热泵系统尚无成熟的除氧方式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负压自除氧设备及其控制系统和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暖通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负压自除氧设备及其控制系统和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大多采用开式水蒸汽高温热泵系统对工业余热/废热资源进行回收利用,将低温低压的蒸汽压缩至高温高压蒸汽,高温高压蒸汽可以为用热侧设备,如楼宇暖通系统提供热量。但是开式水蒸汽高温热泵系统为开式循环,需要不断地向系统中供应外来水源,在高温环境下,外来水源中溶解的氧分子会对系统部件造成氧腐蚀,导致介质流通管路阻力增加,传热效果衰减,且当水蒸汽介质被压缩至100°C及以上的高温时,会对系统部件与蒸汽输送管路造成点状腐蚀,引起蒸汽泄露事故,影响末端用户的用汽安全与品质。由于高温热泵系统属于新型工业热泵,传统的热力除氧方式的能效以及与高温热泵系统适配性不高,因此,高温热泵系统尚无成熟的除氧方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高温负压自除氧设备及其控制系统和控制方法,旨在解决现有的高温热泵系统尚无成熟的除氧方式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发明提出一种负压自除氧设备,包括除氧罐和蒸汽压缩机;所述除氧罐设置有负压风机,所述除氧罐内设置有喷淋设备和多个蒸汽换热器,所述除氧罐设置有液相入口以及多对换热器入口和换热器出口,每对换热器入口和换热器出口对应一蒸汽换热器,所述喷淋设备的进液端连接所述液相入口,所述除氧罐的底部设置有液相出口; 其中,所述蒸汽压缩机包括多级压缩部,所述蒸汽换热器的数量与所述压缩部的级数相同,且每一级所述压缩部的出口端均通过对应的蒸汽换热器与下一级压缩部连接。
优选地,负压自除氧设备还包括除氧液预热器和低压蒸汽发生器;所述除氧液预热器包括冷流体流路和热流体流路,所述除氧液预热器通过所述冷流体流路连接至所述除氧罐的液相入口,以及通过所述热流体流路连接至所述低压蒸汽发生器;所述冷流体流路的进口连接外部供液源,所述冷流体流路的出口连接所述除氧罐的液相入口,所述热流体流路的进口连接所述低压蒸汽发生器,所述热流体流路的出口输出利用后的热源介质。
优选地,所述低压蒸汽发生器包括热源进口、热源出口、除氧液进口和蒸汽出口,所述热源进口连接热源,所述热源出口连接所述热流体流路;所述除氧罐的液相出口通过节流阀连接所述除氧液进口,所述蒸汽出口连接所述蒸汽压缩机的进口。
优选地,与所述蒸汽压缩机的最后一级压缩部相连的蒸汽换热器对应的换热器出口通过用热侧调节阀连接用热侧设备。
优选地,所述除氧罐设置有除氧温度传感器、除氧压力传感器和液位阀;所述除氧温度传感器和除氧压力传感器设置在所述除氧罐的底部;所述液位阀设置在所述除氧罐的侧壁上,且距离所述除氧罐的底部具有预设高度;所述蒸汽压缩机的每一级压缩部的出口设置有蒸汽压力传感器,每一所述换热器出口与下一级压缩部之间设置有级间温度传感器。
优选地,所述除氧罐内设置有一个喷淋设备,所述喷淋设备设置于接近所述除氧罐顶部的位置,所述蒸汽换热器包括第一至第N换热器;N为大于1的正整数;第一换热器设置于接近所述除氧罐底部的位置,第二至第N换热器位于所述喷淋设备与所述第一换热器之间。
优选地,所述第一换热器平行于所述除氧罐底部,所述第二至第N换热器均垂直于所述第一换热器,且第二至第N换热器彼此之间互相平行。
优选地,所述除氧罐内设置有多个喷淋设备,所述蒸汽换热器包括第一至第N换热器,N为大于1的正整数;所述第一至第N换热器在所述除氧罐的底部至顶部的方向上顺次排列;所述喷淋设备的数量为N-1,N-1个所述喷淋设备分别与第二至第N换热器一一对应,每一喷淋设备位于其对应的蒸汽换热器的上方,且喷淋方向朝向对应的蒸汽换热器。
优选地,所述第一至第N换热器均平行于所述除氧罐底部。
第二方面,本发明提出一种负压自除氧设备的控制系统,系统包括控制器和第一方面任一项所述的负压自除氧设备;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负压自除氧设备的除氧温度传感器、除氧压力传感器、液位阀、蒸汽压力传感器、级间温度传感器以及节流阀连接;其中,所述除氧温度传感器和除氧压力传感器设置在所述除氧罐的底部;所述液位阀设置在所述除氧罐的侧壁上,且距离所述除氧罐的底部具有预设高度;所述蒸汽压缩机的每一级压缩部的出口设置有所述蒸汽压力传感器,每一所述换热器出口与下一级压缩部之间设置有所述级间温度传感器;所述节流阀设置在除氧罐的液相出口与低压蒸汽发生器的除氧液进口之间。
第三方面,本发明提出一种负压自除氧设备的控制方法,应用于第二方面所述的负压自除氧设备的控制系统,所述方法包括:根据所述负压自除氧设备的除氧罐内液体的实际温度和预设温度之间的差值绝对值与第一阈值之间的大小关系,得到第一喷淋控制信号,所述第一喷淋控制信号用于控制所述负压自除氧设备的喷淋设备喷淋液体的喷淋强度;控制所述喷淋设备执行所述第一喷淋控制信号对应的动作,直至所述除氧罐内液体的实际温度与预设温度之间的差值绝对值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阈值,控制所述喷淋设备保持当前喷淋强度。
优选地,根据所述负压自除氧设备的除氧罐内液体的实际温度和预设温度之间的差值绝对值与第一阈值之间的大小关系,得到第一喷淋控制信号,包括:根据所述除氧罐内液体的实际温度大于预设温度,且二者之间的差值绝对值大于所述第一阈值,确定所述第一喷淋控制信号为增加喷淋设备喷淋强度的控制信号;根据所述除氧罐内液体的实际温度小于预设温度,且二者之间的差值绝对值大于所述第一阈值,确定所述第一喷淋控制信号为减小喷淋设备喷淋强度的控制信号;根据所述除氧罐内液体的实际温度和预设温度之间的差值绝对值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阈值,控制所述第一喷淋控制信号为保持当前喷淋设备喷淋强度的控制信号。
优选地,所述除氧罐内设置有多个喷淋设备,蒸汽换热器包括第一至第N换热器,所述方法包括:根据所述负压自除氧设备的每一级压缩部的出口蒸汽压力,得到每一级压缩部的出口蒸汽饱和温度;对于每一级压缩部,根据压缩部对应的换热器的出口温度与所述压缩部的出口蒸汽饱和温度之间的大小关系,确定第一目标喷淋设备以及用于控制第一目标喷淋设备喷淋强度的第二喷淋控制信号;其中,将出口温度与对应压缩部的出口蒸汽饱和温度之间的差值超出第一预设范围的换热器所对应的喷淋设备,作为所述第一目标喷淋设备;控制所述第一目标喷淋设备执行所述第二喷淋控制信号对应的动作,直至每一级压缩部对应的换热器的出口温度与所述压缩部的出口蒸汽饱和温度之间的差值在第一预设范围内,控制所述第一目标喷淋设备保持当前喷淋强度。
优选地,确定用于控制第一目标喷淋设备喷淋强度的第二喷淋控制信号,包括:根据压缩部对应的蒸汽换热器的出口温度与所述压缩部的出口蒸汽饱和温度之间的差值大于第一预设范围的最大值,则确定第二喷淋控制信号为增加第一目标喷淋设备喷淋强度的控制信号;根据压缩部对应的蒸汽换热器的出口温度与所述压缩部的出口蒸汽饱和温度之间的差值小于第一预设范围的最小值,则确定第二喷淋控制信号为减小第一目标喷淋设备喷淋强度的控制信号;根据压缩部对应的蒸汽换热器的出口温度与所述压缩部的出口蒸汽饱和温度之间的差值在第一预设范围内,则确定第二喷淋控制信号为保持第一目标喷淋设备喷淋强度不变的控制信号。
优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根据所述除氧罐内液体的实际温度大于预设温度,且二者之间的差值绝对值大于所述第一阈值,确定出口温度最大的蒸汽换热器对应的喷淋设备为第二目标喷淋设备,生成增加所述第二目标喷淋设备喷淋强度的第三喷淋控制信号;根据所述除氧罐内液体的实际温度小于预设温度,且二者之间的差值绝对值大于所述第一阈值,确定出口温度最小的蒸汽换热器对应的喷淋设备为第二目标喷淋设备,生成减小所述第二目标喷淋设备喷淋强度的第三喷淋控制信号;控制所述第二目标喷淋设备执行所述第三喷淋控制信号对应的动作,直至所述除氧罐内液体的实际温度和预设温度之间的差值绝对值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阈值,且每一级压缩部对应的蒸汽换热器的出口温度与所述压缩部的出口蒸汽饱和温度之间的差值在第一预设范围内。
优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根据所述除氧罐内累积的液体量大于预设量,控制负压自除氧设备的液位阀打开;根据所述除氧罐内累积的液体量小于或等于预设量,控制负压自除氧设备的液位阀闭合。
本发明技术方案中,提出一种负压自除氧设备,通过在除氧罐内设置与蒸汽压缩机的每一压缩部对应的多个蒸汽换热器,实现对每一级压缩部出口蒸汽热量进行利用的分级换热效果,利用蒸汽压缩机的自产汽对除氧罐内的液体进行加热,可大大提高热量利用率,提高系统能效,同时也省去了对每一级压缩部进口蒸汽进行冷却的装置,使负压自除氧设备具有低成本,低能耗,高集成度的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负压自除氧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负压自除氧设备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负压自除氧设备的控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负压自除氧设备的控制方法步骤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负压自除氧设备01、除氧罐1、除氧液预热器2、低压蒸汽发生器3、蒸汽压缩机4、喷淋设备5、负压风机6、用热侧调节阀8、液位阀9、冷流体流路21、热流体流路22、热源进口31、热源出口32、除氧液进口33、蒸汽出口34、一级压缩部41、二级压缩部42、三级压缩部43、四级压缩部44、第一换热器71、第二换热器72、第三换热器73、第四换热器74、节流阀10。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发明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传统的锅炉热力除氧方式包括真空除氧、膜式除氧、化学除氧和常压热力除氧,而真空除氧需要额外设置真空泵设备,增加了系统电耗与运行控制的复杂程度。膜式除氧需要额外提供高纯气源或真空泵设备,且需要定期对膜进行更换。化学除氧需要定期进行排污与药剂的添加,个别药剂成分会污染环境,会对蒸汽供应的品质与安全性产生影响。常压热力除氧对压缩机的功耗需求较大,且对余热/废热的回收能力不高,系统的能效低。由此可知,现有的热力除氧方式均不适配与高温热泵系统。
因此,为了解决传统的热力除氧方式与高温热泵系统适配性不高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负压自除氧设备01,以实现高温热泵系统的除氧。具体通过在除氧罐1内设置与蒸汽压缩机4的每一压缩部对应的多个蒸汽换热器,实现对每一级压缩部出口蒸汽热量进行利用的分级换热效果,且利用蒸汽压缩机4的自产汽对除氧罐1内的液体进行加热,可大大提高热量利用率,提高系统能效,同时也省去了对每一级压缩部进口蒸汽进行冷却的装置,使负压自除氧设备01具有低成本,低能耗,高集成度的优点。
图1示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负压自除氧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负压自除氧设备01包括除氧罐1和蒸汽压缩机4;除氧罐1设置有负压风机6,除氧罐1内设置有喷淋设备5和多个蒸汽换热器,除氧罐1设置有液相入口以及多对换热器入口和换热器出口,每对换热器入口和换热器出口对应一蒸汽换热器,喷淋设备5的进液端连接液相入口,除氧罐1的底部设置有液相出口。其中,蒸汽压缩机4包括多级压缩部,蒸汽换热器的数量与压缩部的级数相同,且每一级压缩部的出口端均通过对应的蒸汽换热器与下一级压缩部连接。
本发明实施例中,负压风机6可设置在除氧罐1的顶部,负压风机6工作时,使除氧罐1内的压力小于大气压力,使得除氧罐1内液体呈现一定的过热度,溶解氧持续析出并随蒸发的水蒸汽一起被风机带出除氧罐1,以实现除氧效果。
除氧罐1内设置有多个蒸汽换热器,每一换热器通过对应的换热器入口和换热器出口,蒸汽压缩机4包括首尾相连的多级压缩部,蒸汽换热器的数量与所述压缩部的级数相同,可实现对每一级压缩部出口蒸汽热量的利用。
且每一级压缩部的出口端均通过对应的蒸汽换热器与下一级压缩部连接,可以实现两级压缩部之间的蒸汽传输,且通过蒸汽换热器将相邻压缩部之间的蒸汽传输通路穿过除氧罐1,实现分级换热的效果,一方面,可以利用级间蒸汽温度增加除氧罐1内的温度,达到利用蒸汽压缩机4的自产汽对除氧罐1内的液体进行加热的效果,可大大提高热量利用率,提高系统能效;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整体设备的集成度。
除氧罐内设置有喷淋设备,可以将液相入口引入的低温液体喷淋在蒸汽换热器表面,一方面省去了对每一级压缩部进口蒸汽进行冷却的装置,使负压自除氧设备具有低成本,高集成度的优点;另一方面,通过控制喷淋设备的喷淋强度还可以实现蒸汽换热器内的温度控制。
进一步地,负压自除氧设备还包括除氧液预热器2和低压蒸汽发生器3,除氧罐1的液相出口、低压蒸汽发生器3、蒸汽压缩机4的进口依次连接;除氧液预热器2包括冷流体流路21和热流体流路22,除氧液预热器2通过冷流体流路21连接至除氧罐1的液相入口,以及通过热流体流路22连接至低压蒸汽发生器3,热流体流路22的出口输出利用后的热源介质。冷流体流路21的进口连接外部供液源,所述冷流体流路21的出口连接所述除氧罐的液相入口,所述热流体流路22的进口连接所述低压蒸汽发生器,所述热流体流路22的出口输出利用后的热源介质。
除氧液预热器2通过冷流体流路21连接至除氧罐1的液相入口,喷淋设备5的进液端连接液相入口,形成开式供液通路,可以将外部供液源提供的低温液体引入除氧罐1内,低温液体可以和蒸汽换热器进行热量交换,提高能量交换效率,既能降低通过蒸汽换热器内蒸汽的温度,又能增加外部供液源提供的低温液体的温度,减少二者之间的温差,还可以降低相邻两级压缩部级间蒸汽冷凝的风险。
通过液相入口进入的外部供液源提供的低温液体在除氧管的底部聚集形成液池,当除氧罐1内的环境达到除氧条件时,溶解氧持续析出并随蒸发的水蒸汽一起被负压风机6带走,除氧过程完成,得到去除溶解氧的除氧水。
除氧罐1的底部设置有液相出口,除氧水从液相出口流出,除氧罐1的液相出口、低压蒸汽发生器3、蒸汽压缩机4的进口依次连接,可以形成除氧水蒸发通路,除氧水进入低压蒸汽发生器3后,在蒸汽压缩机4吸气营造的真空环境中,除氧水被加热至真空对应的饱和温度后蒸发,生成低温低压的蒸汽,被吸入蒸汽压缩机内,再由蒸汽压缩机进行多级压缩后,再通过每一级压缩部的出口端进入对应的蒸汽换热器,实现蒸汽换热循环,最后输出至用热侧设备,在一个例子中,用热侧设备可以是任一具有用热需求的设备,例如,楼宇暖通设备等。
进一步地,低压蒸汽发生器3包括热源进口31、热源出口32、除氧液进口33和蒸汽出口34,热源进口31连接热源,热源出口32连接热流体流路22;除氧罐1的液相出口通过节流阀10连接除氧液进口33,蒸汽出口34连接蒸汽压缩机4的进口。
本实施例中,低压蒸汽发生器3所连接的热源可以是工业回收的待利用的工业余热/废热资源,热源介质为回收到的具有余热/废热的热源介质,例如工业废水。低压蒸汽发生器3优选地为壳管式换热器,可以划分为管侧空间与壳侧空间两个区域,管侧空间通过热源进口31和热源出口32实现热源介质的传输。壳侧空间连通除氧液进口33和蒸汽出口34,低压蒸汽发生器3的蒸汽出口34连接蒸汽压缩机4的进口,除氧水在壳侧空间内被加热,则在蒸汽压缩机4吸气营造的真空环境中,除氧水被加热至真空对应的饱和温度后蒸发,生成低温低压的蒸汽,低温低压的蒸汽被吸入蒸汽压缩机内。
本实施例中,热源出口32连接热流体流路22,可以实现对热源介质温度的再次回收,利用热源介质的余温对冷流体流路21中的低温液体进行预热,可以提高系统的整体能量利用效率。
进一步地,冷流体流路21的进口连接外部供液源,冷流体流路21的出口连接除氧罐1的液相入口,热流体流路22的进口连接热源出口32,热流体流路22的出口输出利用后的热源介质。
可以理解的是,除氧液预热器2是板式换热器,流过热流体流路22的液体可对流过冷流体流路21的液体进行预热,进而实现对除氧液的预热。
进一步地,与蒸汽压缩机4的最后一级压缩部相连的蒸汽换热器对应的换热器出口通过用热侧调节阀8连接用热侧设备。
用热侧调节阀8可用于控制负压自除氧设备01与用热侧设备之间的蒸汽传输,在热测调节阀关闭时,阻断负压自除氧设备01与用热侧设备之间的蒸汽传输,在热测调节阀打开时,连通负压自除氧设备01与用热侧设备之间的蒸汽传输,以实现为用热侧设备提供热量,用热侧设备例如是楼宇暖通设备。
进一步地,除氧罐1设置有除氧温度传感器T、除氧压力传感器P和液位阀9;除氧温度传感器和除氧压力传感器设置在除氧罐1的底部;液位阀9设置在除氧罐1的侧壁上,且距离除氧罐1的底部具有预设高度;蒸汽压缩机4的每一级压缩部的出口设置有蒸汽压力传感器,每一蒸汽换热器出口与下一级压缩部之间设置有级间温度传感器。
本实施例中,除氧温度传感器和除氧压力传感器设置在除氧罐1的底部,可以使除氧温度传感器和除氧压力传感器接触到除氧液,以便于检测除氧液的温度和压力。
本实施例中,液位阀9设置在除氧罐1的侧壁上,且距离除氧罐1的底部具有预设高度,预设高度可根据实际需求人为设置。液位阀9距离除氧罐1的底部具有预设高度,可以在液位大于预设高度时打开液位阀9,实现对除氧罐1内除氧液的液位控制,防止液体量过多,影响除氧效果以及热量利用效率。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喷淋设备5可以设置一个,也可以设置多个,在一个例子中,除氧罐1内设置有一个喷淋设备5,喷淋设备5设置于接近除氧罐1顶部的位置,蒸汽换热器包括第一至第N换热器;N为大于1的正整数;第一换热器设置于接近除氧罐1底部的位置,第二至第N换热器位于喷淋设备5与第一换热器之间。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以蒸汽压缩机4为四级蒸汽压缩机为例,蒸压缩机包括一级压缩部41、二级压缩部42、三级压缩部43、四级压缩部44,则对应的蒸汽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器71、第二换热器72、第三换热器73、第四换热器74,第一换热器71设置于接近除氧罐1底部的位置,如此,一方面,可以将第一换热器71浸没在除氧液中,通过第一换热器对除氧液进行快速加热;另一方面,由于一级压缩部41的出口蒸汽压力对应的饱和温度接近于除氧罐1除氧温度,则将第一换热器71浸没在除氧液中,可以有效地降低蒸汽过热度且蒸汽不会有凝结风险,提升系统可靠性。
第二至第四换热器位于喷淋设备5与第一换热器71之间,如此,可以利用喷淋设备5将喷淋液同时喷洒在第二至第四换热器上,实现同时降低第二至第四换热器内蒸汽温度的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蒸汽在蒸汽换热器中传输的过程中受到受到重力等阻力的影响,因此,为了减小蒸汽压缩机出口蒸汽与蒸汽换热器出口蒸汽的压损,本实施例中,第一换热器平行于除氧罐1底部,第二至第N换热器均垂直于第一换热器,且第二至第N换热器彼此之间互相平行。
其中,第一换热器平行于除氧罐1底部,可以减少蒸汽在运动中因重力、摩擦、弯曲或阻塞等原因而产生的能量损失。
第二至第N换热器均垂直于第一换热器,且第二至第四换热器彼此之间互相平行。可以提高除氧罐内的空间利用率,且使得蒸汽在第二至第四换热器内分别运行时损失的重力势能相似,降低系统计算误差。
进一步地,图2示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负压自除氧设备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除氧罐1内设置有多个喷淋设备5,蒸汽换热器包括第一至第N换热器,N为大于1的正整数;第一至第N换热器在所述除氧罐1的底部至顶部的方向上顺次排列;喷淋设备5的数量为N-1,N-1个喷淋设备5分别与第二至第N换热器一一对应,每一喷淋设备5位于其对应的蒸汽换热器的上方,且喷淋方向朝向对应的蒸汽换热器。
本实施例中,以蒸汽压缩机4为四级蒸汽压缩机4为例,蒸压缩机包括一级至四级压缩部,则对应的蒸汽换热器包括第一至第四换热器,第一至第四换热器在除氧罐1的底部至顶部的方向上顺次排列,且第一至第四换热器均平行于除氧罐1底部,如图2所示,第一换热器71位于除氧罐1的最底部,第二换热器72、第三换热器73、第四换热器74至下而上依次排布。第一换热器71设置于接近除氧罐1底部的位置,且第一换热器71平行于除氧罐1底部,如此,一方面,可以将第一换热器71浸没在除氧液中,通过第一换热器71对除氧液进行快速加热;另一方面,由于一级压缩部41的出口蒸汽压力对应的饱和温度接近于除氧罐1除氧温度,则将第一换热器71浸没在除氧液中,可以有效地降低蒸汽过热度且蒸汽不会有凝结风险,提升系统可靠性。
喷淋设备5的数量为3,3个喷淋设备5分别与第二至第四换热器一一对应,每一喷淋设备5位于其对应的蒸汽换热器的上方,且喷淋方向朝向对应的蒸汽换热器,可以实现对每一蒸汽换热的单独控制,提高温度控制精度。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至第N换热器均平行于除氧罐1底部,可以减少蒸汽在运动中因重力、摩擦、弯曲或阻塞等原因而产生的能量损失,减少压缩机出口蒸汽与蒸汽换热器出口蒸汽之间的压损。
需要说明的是,优选地,蒸汽压缩机4为水蒸汽压缩机组,水蒸汽压缩机组为超高压比水蒸汽压缩机组,水蒸汽压缩机组的构成方案可以为:单机多级离心压缩机(单级均压比1.2~2.3),多离心压缩机组串联(单机压比1.6~4.5),多螺杆压缩机机组串联(单机压比≤10),螺杆与离心压缩机串联,且压缩机的级数可依据具体的工况确定。
下面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控制流程进行说明:
1、未经除氧的给水进入除氧预热器内温度升高,通过除氧预热器冷流体流路21,经由喷淋装置进入除氧罐1内,喷淋待除氧水分别经过蒸汽换热器,被加热后聚集在除氧罐1底部液相区,第一换热器浸没在液相区中加热除氧水至饱和温度,第二至四换热器根据运行情况处于半浸没或浸没状态。
2、除氧罐1内喷淋的液体遇到高温的蒸汽换热器产生蒸汽,除氧液被加热到一定温度时也产生蒸汽,释放溶解氧,除氧罐1顶部的负压风机6把蒸发出的蒸汽与溶解氧排出大气环境同时在除氧罐1内部形成负压,罐内因负压存在,饱和压力降低,溶解氧浓度也降低,达到高效除氧的效果。
3、热源介质进入低压蒸汽发生器3加热未经除氧的给水,除氧完成后的热水经节流阀10进入低压蒸汽发生器3,产生蒸汽并被蒸汽压缩机4抽吸压缩,蒸汽压缩机通过逐级压缩,将低温低压的水蒸汽逐步压缩至高温高压的状态,通过用热侧调节阀以及用热侧管路输送至用户。
4、通过监测温度调节除氧罐1中的液位来降低压缩部级间蒸汽冷凝风险,在蒸汽压缩的过程中,通过调节喷淋设备5的喷淋强度以控制喷淋量来控制蒸汽的过热度,并监控除氧罐1液位,将多于液体及时排出,保证除氧的正常运行。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负压自除氧设备的控制系统,图3示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负压自除氧设备的控制系统30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系统包括控制器02和上述任一项的负压自除氧设备01;如图1和图2中的负压自除氧设备01。
控制器02分别与负压自除氧设备01的除氧温度传感器、除氧压力传感器、液位阀9、蒸汽压力传感器、级间温度传感器以及节流阀10连接。
其中,除氧温度传感器T和除氧压力传感器P设置在除氧罐1的底部;液位阀9设置在除氧罐1的侧壁上,且距离除氧罐的底部具有预设高度。
蒸汽压缩机4的每一级压缩部的出口设置有蒸汽压力传感器,如图1和图2中的蒸汽压力传感器P1、P2、P3、P4。
每一换热器出口与下一级压缩部之间设置有级间温度传感器,如图1和图2中分别与第一换热器71、第二换热器72、第三换热器73、第四换热器74连接的级间温度传感器T1、T2、T3、T4。
节流阀10设置在除氧罐1的液相出口与低压蒸汽发生器3的除氧液进口之间。
控制器02与除氧温度传感器T和除氧压力传感器P连接,可以实现对除氧罐1内液体温度的检测和当前压力下的饱和温度的计算。
控制器与液位阀9连接,可以控制除氧罐1内的液位。
控制器02与蒸汽压力传感器P1、P2、P3、P4连接,可以根据蒸汽压力传感器计算当前蒸汽压力下的饱和温度。
控制器02与级间温度传感器T1、T2、T3、T4连接,可以检测相邻两级压缩部之间的温度,进而进行级间温度过热度的控制。
控制器02与节流阀10连接,可以控制低压蒸汽发生器3内蒸汽的产生量。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负压自除氧设备的控制系统与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负压自除氧设备01出于相同的申请构思,具有与其采用、运行或实现的方法相同的有益效果。
上文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倾向于强调各个实施例之间的不同之处,其相同或相似之处可以相互参考,为了简洁,本文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负压自除氧设备01的控制方法,应用于上述负压自除氧设备的控制系统,参考图4,该方法包括:
S101、根据负压自除氧设备01的除氧罐1内液体的实际温度和预设温度之间的差值绝对值与第一阈值之间的大小关系,得到第一喷淋控制信号,第一喷淋控制信号用于控制负压自除氧设备01的喷淋设备5喷淋液体的喷淋强度;
S102、控制喷淋设备5执行第一喷淋控制信号对应的动作,直至除氧罐1内液体的实际温度与预设温度之间的差值绝对值小于或等于第一阈值,控制喷淋设备保持当前喷淋强度。
本实施例的执行主体为控制器,其中,除氧罐1内液体的实际温度可通过与控制器相连的除氧温度传感器T获取。预设温度是除氧罐1内达到除氧效果所需的温度,具体数值可根据实际工况人为设置。
在一个例子中,除氧罐1内液体的实际温度,预设温度/>,则可根据/>的大小关系,得到第一喷淋控制信号,控制器将第一喷淋控制信号发送至喷淋设备5,喷淋设备5执行该第一喷淋控制信号,第一喷淋控制信号用于控制负压自除氧设备01的喷淋设备5喷淋液体的喷淋强度,进而可以通过控制向蒸汽换热器喷洒液体的量,控制相邻两级压缩部之间的过热度,也可以降低相邻两级压缩部之间蒸汽与除氧罐1内温度的温差,防止蒸汽冷凝。
直至除氧罐1内液体的实际温度与预设温度之间的差值绝对值小于或等于第一阈值,说明此时除氧温度达到预设温度条件,则控制喷淋设备保持当前喷淋强度,设备处于稳定的除氧工况。
进一步地,根据负压自除氧设备01的除氧罐1内液体的实际温度和预设温度之间的差值绝对值与第一阈值之间的大小关系,得到第一喷淋控制信号,包括:根据除氧罐1内液体的实际温度大于预设温度,且二者之间的差值绝对值大于所述第一阈值,确定第一喷淋控制信号为增加喷淋设备5喷淋强度的控制信号;根据除氧罐1内液体的实际温度小于预设温度,且二者之间的差值绝对值大于所述第一阈值,确定第一喷淋控制信号为减小喷淋设备5喷淋强度的控制信号;根据除氧罐1内液体的实际温度和预设温度之间的差值绝对值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阈值,控制第一喷淋控制信号为保持当前喷淋设备5喷淋强度的控制信号。
例如,第一阈值为,也就是说,控制器通过控制喷淋设备5喷淋强度来控制单位时间内向蒸汽换热器喷淋液体的量,来使得除氧罐1内液体的实际温度与预设温度的差值绝对值/>≤/>,从而使得除氧罐1内液体的实际温度维持在预设温度控制精度内,使系统稳定运行,提高除氧稳定性。
,且/>时,说明此时除氧罐1内液体的温度较高,确定第一喷淋控制信号为增加喷淋设备5喷淋强度的控制信号,以降低除氧罐1内液体的温度。
,且/>时,说明此时除氧罐1内液体的温度较低,确定第一喷淋控制信号为减小喷淋设备5喷淋强度的控制信号;以增加除氧罐1内液体的温度。
时,说明此时除氧罐1内液体的温度在预设温度控制精度内,控制所述第一喷淋控制信号为保持当前喷淋设备5喷淋强度的控制信号。
上述方式可实现对除氧罐1内液体温度的动态控制,使其稳定在预设温度控制精度内,提高系统的除氧精度和系统稳定性。
在另一个例子中,除氧罐1内设置有多个喷淋设备5,蒸汽换热器包括第一至第N换热器,则本实施例的方法包括:根据负压自除氧设备01的每一级压缩部的出口蒸汽压力,得到每一级压缩部的出口蒸汽饱和温度;对于每一级压缩部,根据压缩部对应的换热器的出口温度与压缩部的出口蒸汽饱和温度之间的大小关系,确定第一目标喷淋设备5以及用于控制第一目标喷淋设备5喷淋强度的第二喷淋控制信号;其中,将出口温度与对应压缩部的出口蒸汽饱和温度之间的差值超出第一预设范围的换热器所对应的喷淋设备5,作为所述第一目标喷淋设备5;控制第一目标喷淋设备5执行第二喷淋控制信号对应的动作,直至每一级压缩部对应的换热器的出口温度与压缩部的出口蒸汽饱和温度之间的差值在第一预设范围内,控制第一目标喷淋设备保持当前喷淋强度。
也就是说,当除氧罐1内设置有多个喷淋设备5时,可以通过控制每一喷淋设备5喷淋液体的量,来实现对每一蒸汽换热器的出口温度进行精确控制,使每一级压缩部对应的蒸汽换热器的出口温度与压缩部的出口蒸汽饱和温度之间的差值在第一预设范围内,当每一级压缩部对应的蒸汽换热器的出口温度与压缩部的出口蒸汽饱和温度之间的差值在第一预设范围内时,说明相邻两个压缩部之间的级间过热度在第一预设范围内,此时控制第一目标喷淋设备保持当前喷淋强度,进而可以实现对蒸汽压缩机4的级间过热度进行控制,防止过热度过高。
本实施例中,每一级压缩部的出口蒸汽饱和温度可以通过预设关系式计算得到,其中,/>表示第/>压力传感器的压力值,/>表示每一压力值下有其对应的饱和温度。
蒸汽换热器的出口温度可用Ti表示,例如第一至第四换热器的出口温度分别为T1,T2,T3,T4,则可根据Ti与的关系,来得到第二喷淋控制信号。/>
本实施例的第一预设范围的值可根据实际工况需求精度设置,例如,第一预设范围10~15℃。
在一个例子中,将出口温度与对应压缩部的出口蒸汽饱和温度之间的差值超出第一预设范围的蒸汽换热器所对应的喷淋设备5,作为第一目标喷淋设备5,可以实现对每一蒸汽换热器出口温度的控制,使每一蒸汽换热器出口温度接近于其对应的压缩部的出口蒸汽饱和温度。
在一个例子中,对于每一级压缩部,根据压缩部对应的蒸汽换热器的出口温度与所述压缩部的出口蒸汽饱和温度之间的大小关系,确定用于控制第一目标喷淋设备5喷淋强度的第二喷淋控制信号,包括:
根据压缩部对应的蒸汽换热器的出口温度与所述压缩部的出口蒸汽饱和温度之间的差值大于第一预设范围的最大值,则确定第二喷淋控制信号为增加第一目标喷淋设备5喷淋强度的控制信号;
根据压缩部对应的蒸汽换热器的出口温度与所述压缩部的出口蒸汽饱和温度之间的差值小于第一预设范围的最小值,则确定第二喷淋控制信号为减小第一目标喷淋设备5喷淋强度的控制信号;
根据压缩部对应的蒸汽换热器的出口温度与所述压缩部的出口蒸汽饱和温度之间的差值在第一预设范围内,则确定第二喷淋控制信号为保持第一目标喷淋设备5喷淋强度不变的控制信号。
也就是说,假设第一预设范围为10~15℃,若(Ti -Tsi)>15℃(i∈[1,4]),则控制符合该条件的蒸汽换热器所对应的喷淋设备5增加喷淋强度。若(Ti -Tsi)<10℃(i∈[1,4]),则控制符合该条件的蒸汽换热器所对应的喷淋设备5减小喷淋强度。直至所有的压缩部对应的蒸汽换热器的出口温度与压缩部的出口蒸汽饱和温度之间的差值均在第一预设范围内。
该方式可以实现对每一蒸汽换热器出口温度的控制,使每一蒸汽换热器出口温度接近于其对应的压缩部的出口蒸汽饱和温度,提高系统稳定性。
可以理解的是,在上述每一级压缩部对应的蒸汽换热器的出口温度与压缩部的出口蒸汽饱和温度之间的差值在第一预设范围内的情况下,说明相邻压缩部之间的过热度均在第一预设范围内,系统达到一定的稳态,而在调节调节第一目标喷淋设备5的过程中,除氧罐1内的液体温度也发生变化,则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的方法还包括:根据除氧罐1内液体的实际温度大于预设温度,且二者之间的差值绝对值大于第一阈值,确定出口温度最大的蒸汽换热器对应的喷淋设备5为第二目标喷淋设备5,生成增加第二目标喷淋设备5喷淋强度的第三喷淋控制信号;根据除氧罐1内液体的实际温度小于预设温度,且二者之间的差值绝对值大于所述第一阈值,确定出口温度最小的蒸汽换热器对应的喷淋设备5为第二目标喷淋设备5,生成减小第二目标喷淋设备5喷淋强度的第三喷淋控制信号;控制第二目标喷淋设备5执行第三喷淋控制信号对应的动作,直至除氧罐1内液体的实际温度和预设温度之间的差值绝对值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阈值,且每一级压缩部对应的蒸汽换热器的出口温度与压缩部的出口蒸汽饱和温度之间的差值在第一预设范围内。
也就是说,在每一级压缩部对应的蒸汽换热器的出口温度与压缩部的出口蒸汽饱和温度之间的差值在第一预设范围内的情况下,若除氧罐1内液体的实际温度与预设温度之间的差值绝对值不在第一阈值内,则选取出口温度为极值的蒸汽换热器对应的喷淋设备5作为第二目标喷淋设备5,通过对极值出口温度的调节,减小蒸汽换热器出口温度的平均值,可以在保证系统稳定运行的基础上进一步控制相邻两压缩部之间的过热度。
上述实施例,首先通过压缩部对应的蒸汽换热器的出口温度与压缩部的出口蒸汽饱和温度之间的大小关系,确定出口温度与对应压缩部的出口蒸汽饱和温度之间的差值超出第一预设范围的蒸汽换热器所对应的喷淋设备5作为第一目标喷淋设备5,通过控制第一目标喷淋设备5来控制每一蒸汽换热器出口温度,使每一蒸汽换热器出口温度接近于其对应的压缩部的出口蒸汽饱和温度,减小蒸汽压缩机4的级间过热度,可减小蒸汽压缩机4的能耗,再根据除氧罐1内液体的实际温度与预设温度的大小关系,确定出口温度最小/最大的蒸汽换热器对应的喷淋设备5作为第二目标喷淋设备5,通过控制第二目标喷淋设备5喷淋强度使得除氧罐1内液体的实际温度维持在预设温度控制精度内,保证了产生蒸汽的稳定性和除氧稳定性。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的方法还包括:根据除氧罐1内累积的液体量大于预设量,控制负压自除氧设备01的液位阀9打开;根据除氧罐1内累积的液体量小于或等于预设量,控制负压自除氧设备01的液位阀9闭合。
本实施例中预设量可用液体在除氧罐1内的高度来表示,例如,液位阀9具有液位检测功能,液位阀9可将检测到的液位发送至控制器,控制器在液位大于预设高度时打开液位阀9,实现对除氧罐1内除氧液的液位控制,防止液体量过多,影响除氧效果以及热量利用效率。
以上为本发明提供的负压自除氧设备的控制方法,可通过控制喷淋设备喷淋液体的的流量实现对除氧罐内液体温度的控制,还可以控制相邻两级压缩部之间的过热度,也可以降低相邻两级压缩部之间蒸汽与除氧罐内温度的温差,防止蒸汽冷凝。实现了对除氧罐内液体温度的动态控制,使其稳定在预设温度控制精度内,提高系统的除氧精度和系统稳定性。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负压自除氧设备的控制方法与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负压自除氧设备01出于相同的申请构思,具有与其采用、运行或实现的方法相同的有益效果。
上文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倾向于强调各个实施例之间的不同之处,其相同或相似之处可以相互参考,为了简洁,本文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6)

1.一种负压自除氧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除氧罐和蒸汽压缩机;
所述除氧罐设置有负压风机,所述除氧罐内设置有喷淋设备和多个蒸汽换热器,所述除氧罐设置有液相入口以及多对换热器入口和换热器出口,每对换热器入口和换热器出口对应一蒸汽换热器,所述喷淋设备的进液端连接所述液相入口,所述除氧罐的底部设置有液相出口;
其中,所述蒸汽压缩机包括多级压缩部,所述蒸汽换热器的数量与所述压缩部的级数相同,且每一级所述压缩部的出口端均通过对应的蒸汽换热器与下一级压缩部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压自除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负压自除氧设备还包括除氧液预热器和低压蒸汽发生器;
所述除氧液预热器包括冷流体流路和热流体流路,所述除氧液预热器通过所述冷流体流路连接至所述除氧罐的液相入口,以及通过所述热流体流路连接至所述低压蒸汽发生器;
所述冷流体流路的进口连接外部供液源,所述冷流体流路的出口连接所述除氧罐的液相入口,所述热流体流路的进口连接所述低压蒸汽发生器,所述热流体流路的出口输出利用后的热源介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负压自除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低压蒸汽发生器包括热源进口、热源出口、除氧液进口和蒸汽出口,所述热源进口连接热源,所述热源出口连接所述热流体流路;
所述除氧罐的液相出口通过节流阀连接所述除氧液进口,所述蒸汽出口连接所述蒸汽压缩机的进口。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压自除氧设备,其特征在于,与所述蒸汽压缩机的最后一级压缩部相连的蒸汽换热器对应的换热器出口通过用热侧调节阀连接用热侧设备。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压自除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除氧罐设置有除氧温度传感器、除氧压力传感器和液位阀;
所述除氧温度传感器和除氧压力传感器设置在所述除氧罐的底部;
所述液位阀设置在所述除氧罐的侧壁上,且距离所述除氧罐的底部具有预设高度;
所述蒸汽压缩机的每一级压缩部的出口设置有蒸汽压力传感器,每一所述换热器出口与下一级压缩部之间设置有级间温度传感器。
6.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负压自除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除氧罐内设置有一个喷淋设备,所述喷淋设备设置于接近所述除氧罐顶部的位置,所述蒸汽换热器包括第一至第N换热器;N为大于1的正整数;
第一换热器设置于接近所述除氧罐底部的位置;
第二至第N换热器位于所述喷淋设备与所述第一换热器之间。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负压自除氧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换热器平行于所述除氧罐底部,所述第二至第N换热器均垂直于所述第一换热器,且第二至第N换热器彼此之间互相平行。
8.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负压自除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除氧罐内设置有多个喷淋设备,所述蒸汽换热器包括第一至第N换热器,N为大于1的正整数;所述第一至第N换热器在所述除氧罐的底部至顶部的方向上顺次排列;
所述喷淋设备的数量为N-1,N-1个所述喷淋设备分别与第二至第N换热器一一对应,每一喷淋设备位于其对应的蒸汽换热器的上方,且喷淋方向朝向对应的蒸汽换热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负压自除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至第N换热器均平行于所述除氧罐底部。
10.一种负压自除氧设备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控制器和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负压自除氧设备;
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负压自除氧设备的除氧温度传感器、除氧压力传感器、液位阀、蒸汽压力传感器、级间温度传感器以及节流阀连接;
其中,所述除氧温度传感器和除氧压力传感器设置在所述除氧罐的底部;
所述液位阀设置在所述除氧罐的侧壁上,且距离所述除氧罐的底部具有预设高度;
所述蒸汽压缩机的每一级压缩部的出口设置有所述蒸汽压力传感器,每一换热器出口与下一级压缩部之间设置有所述级间温度传感器;
所述节流阀设置在除氧罐的液相出口与低压蒸汽发生器的除氧液进口之间。
11.一种负压自除氧设备的控制方法,应用于权利要求10所述的负压自除氧设备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根据所述负压自除氧设备的除氧罐内液体的实际温度和预设温度之间的差值绝对值与第一阈值之间的大小关系,得到第一喷淋控制信号,所述第一喷淋控制信号用于控制所述负压自除氧设备的喷淋设备喷淋液体的喷淋强度;
控制所述喷淋设备执行所述第一喷淋控制信号对应的动作,直至所述除氧罐内液体的实际温度与预设温度之间的差值绝对值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阈值,控制所述喷淋设备保持当前喷淋强度。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负压自除氧设备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负压自除氧设备的除氧罐内液体的实际温度和预设温度之间的差值绝对值与第一阈值之间的大小关系,得到第一喷淋控制信号,包括:
根据所述除氧罐内液体的实际温度大于预设温度,且二者之间的差值绝对值大于所述第一阈值,确定所述第一喷淋控制信号为增加喷淋设备喷淋强度的控制信号;
根据所述除氧罐内液体的实际温度小于预设温度,且二者之间的差值绝对值大于所述第一阈值,确定所述第一喷淋控制信号为减小喷淋设备喷淋强度的控制信号;
根据所述除氧罐内液体的实际温度和预设温度之间的差值绝对值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阈值,控制所述第一喷淋控制信号为保持喷淋设备当前喷淋强度的控制信号。
13.如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负压自除氧设备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除氧罐内设置有多个喷淋设备,蒸汽换热器包括第一至第N换热器,所述方法包括:
根据所述负压自除氧设备的每一级压缩部的出口蒸汽压力,得到每一级压缩部的出口蒸汽饱和温度;对于每一级压缩部,根据压缩部对应的蒸汽换热器的出口温度与所述压缩部的出口蒸汽饱和温度之间的大小关系,确定第一目标喷淋设备以及用于控制所述第一目标喷淋设备喷淋强度的第二喷淋控制信号;其中,将出口温度与对应压缩部的出口蒸汽饱和温度之间的差值超出第一预设范围的换热器所对应的喷淋设备,作为所述第一目标喷淋设备;
控制所述第一目标喷淋设备执行所述第二喷淋控制信号对应的动作,直至每一级压缩部对应的换热器的出口温度与所述压缩部的出口蒸汽饱和温度之间的差值在第一预设范围内,控制所述第一目标喷淋设备保持当前喷淋强度。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负压自除氧设备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确定用于控制第一目标喷淋设备喷淋强度的第二喷淋控制信号,包括:
根据压缩部对应的蒸汽换热器的出口温度与所述压缩部的出口蒸汽饱和温度之间的差值大于第一预设范围的最大值,确定第二喷淋控制信号为增加第一目标喷淋设备喷淋强度的控制信号;
根据压缩部对应的蒸汽换热器的出口温度与所述压缩部的出口蒸汽饱和温度之间的差值小于第一预设范围的最小值,确定第二喷淋控制信号为减小第一目标喷淋设备喷淋强度的控制信号;
根据压缩部对应的蒸汽换热器的出口温度与所述压缩部的出口蒸汽饱和温度之间的差值在第一预设范围内,确定第二喷淋控制信号为保持第一目标喷淋设备喷淋强度不变的控制信号。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负压自除氧设备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除氧罐内液体的实际温度大于预设温度,且二者之间的差值绝对值大于所述第一阈值,确定出口温度最大的蒸汽换热器对应的喷淋设备为第二目标喷淋设备,生成增加所述第二目标喷淋设备喷淋强度的第三喷淋控制信号;
根据所述除氧罐内液体的实际温度小于预设温度,且二者之间的差值绝对值大于所述第一阈值,确定出口温度最小的蒸汽换热器对应的喷淋设备为第二目标喷淋设备,生成减小所述第二目标喷淋设备喷淋强度的第三喷淋控制信号;
控制所述第二目标喷淋设备执行所述第三喷淋控制信号对应的动作,直至所述除氧罐内液体的实际温度和预设温度之间的差值绝对值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阈值,且每一级压缩部对应的蒸汽换热器的出口温度与所述压缩部的出口蒸汽饱和温度之间的差值在第一预设范围内。
16.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负压自除氧设备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除氧罐内累积的液体量大于预设量,控制负压自除氧设备的液位阀打开;
根据所述除氧罐内累积的液体量小于或等于预设量,控制负压自除氧设备的液位阀闭合。
CN202410151587.XA 2024-02-02 2024-02-02 负压自除氧设备及其控制系统和控制方法 Active CN11768259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151587.XA CN117682593B (zh) 2024-02-02 2024-02-02 负压自除氧设备及其控制系统和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151587.XA CN117682593B (zh) 2024-02-02 2024-02-02 负压自除氧设备及其控制系统和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682593A true CN117682593A (zh) 2024-03-12
CN117682593B CN117682593B (zh) 2024-05-07

Family

ID=901338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151587.XA Active CN117682593B (zh) 2024-02-02 2024-02-02 负压自除氧设备及其控制系统和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682593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158629A2 (de) * 1984-03-23 1985-10-16 Herbert Dipl.-Ing. Dr. Univ. Prof. Jericha Dampfkreislauf für Dampfkraftanlagen
US6913076B1 (en) * 2002-07-17 2005-07-05 Energent Corporation High temperature heat pump
CN102889573A (zh) * 2012-09-24 2013-01-23 天津大学 利用高温热泵系统制备锅炉用除氧水的工艺系统
CN212805605U (zh) * 2020-07-13 2021-03-26 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国华电力分公司 凝结水除氧系统及火力发电系统
CN113526600A (zh) * 2021-06-17 2021-10-22 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除盐除氧设备及除盐除氧方法
CN115899646A (zh) * 2022-11-07 2023-04-04 机械工业第六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工业用高温热泵系统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158629A2 (de) * 1984-03-23 1985-10-16 Herbert Dipl.-Ing. Dr. Univ. Prof. Jericha Dampfkreislauf für Dampfkraftanlagen
US6913076B1 (en) * 2002-07-17 2005-07-05 Energent Corporation High temperature heat pump
CN102889573A (zh) * 2012-09-24 2013-01-23 天津大学 利用高温热泵系统制备锅炉用除氧水的工艺系统
CN212805605U (zh) * 2020-07-13 2021-03-26 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国华电力分公司 凝结水除氧系统及火力发电系统
CN113526600A (zh) * 2021-06-17 2021-10-22 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除盐除氧设备及除盐除氧方法
CN115899646A (zh) * 2022-11-07 2023-04-04 机械工业第六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工业用高温热泵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682593B (zh) 2024-05-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192171A (zh) 一种工业废水余热的梯级回收系统及回收方法
CN110213934A (zh) 一种浸没式散热系统及浸没式液冷源
CN103344064B (zh) 即热式废热回收加热机组及其出水恒温控制方法
CN105823282A (zh) 一种用于二氧化碳热泵系统优化运行的排气压力控制方法
CN117682593B (zh) 负压自除氧设备及其控制系统和控制方法
CN208477398U (zh) 一种高精度二级冷却高低温控制机
TW455648B (en) Pressure control system to improve power plant efficiency
CN217354498U (zh) 一种基于板式换热器的汽轮机乏汽冷凝系统
CN116697325A (zh) 一种高温空气源热泵蒸汽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CN113418320B (zh) 提升低温热源温度的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114690874A (zh) 一种服务器及其除湿节能型负压液冷系统
CN208706635U (zh) 一种冷水机组制冷式密闭水冷系统
JP6903852B2 (ja) 吸収式熱交換システム
CN104949368A (zh) 涡轮制冷机
CN216934722U (zh) 用于减压蒸发器用的制热系统
US20230017834A1 (en) Subfab area installation apparatus
KR101642653B1 (ko) 열 회수 장치
CN206919466U (zh) 一种一体化冷凝器
CN113758322B (zh) 分离式热管换热器
CN214512756U (zh) 一种高位热量利用的热泵双效蒸发浓缩系统
CN219674918U (zh) 一种汽轮机正压旁路冷凝器壳程压力调节系统
CN114856734B (zh) 一种基于板式换热器的汽轮机乏汽冷凝系统
CN220478127U (zh) 一种药液浓缩加工装置
CN207196988U (zh) 一种高精度风冷式冷水机
CN217403735U (zh) 凝汽器气密性监测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