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678813A - 一种发热组件、雾化芯、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发热组件、雾化芯、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678813A
CN117678813A CN202211073524.4A CN202211073524A CN117678813A CN 117678813 A CN117678813 A CN 117678813A CN 202211073524 A CN202211073524 A CN 202211073524A CN 117678813 A CN117678813 A CN 11767881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heat generating
heating
supporting
liquid stor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07352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傅显钧
吕铭
唐光武
张�浩
罗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Smoore Technology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Smoore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Smoore Technology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Smoore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073524.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678813A/zh
Publication of CN1176788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67881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发热组件、雾化芯、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其中,发热组件包括片式的发热部和片式的支撑部,支撑部围设形成储液空间和进液区域,发热部与支撑部的至少部分一体成型。本申请实施例的发热组件比较容易实现自动化制造。同时,通过将发热部设置为片式的发热部,将支撑部设置为片式的支撑部,可以通过片式的发热部和片式的支撑部围设形成片式的发热组件,如此,降低了发热组件的厚度,有利于减薄雾化器的厚度。

Description

一种发热组件、雾化芯、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烟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发热组件、雾化芯、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背景技术
雾化器包括发热组件、储液组件等组件,其中,发热组件包括发热部以及用于固定支撑发热部的支撑部件,相关技术中,发热组件存在零部件数量较多,不容易实现自动化制造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期望提供一种容易实现自动化制造的发热组件、雾化芯、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发热组件,用于电子雾化装置,所述发热组件包括片式的发热部和片式的支撑部,所述支撑部围设形成储液空间和进液区域,所述发热部与所述支撑部的至少部分一体成型。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部朝向所述发热部围设形成出雾区域,所述进液区域和所述出雾区域位于所述发热组件沿厚度方向的相对两侧,且均与所述储液空间连通。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部包括与所述发热部均一体成型的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围设形成所述储液空间;
在所述储液空间朝向所述发热部的一侧,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之间形成所述出雾区域,所述发热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件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件连接;
在所述储液空间背向所述发热部的一侧,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间隔设置,围设形成所述进液区域。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支撑件包括与所述发热部一端连接的第一引脚部以及与所述第一引脚部连接的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二支撑件包括与所述发热部另一端连接的第二引脚部以及与所述第二引脚部连接的第二支撑部;
所述第一引脚部与所述第二引脚部之间形成所述出雾区域,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朝向相对的方向翻折,与所述第一引脚部和所述第二引脚部合围形成所述储液空间,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间隔设置,围设形成所述进液区域。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引脚部与所述第二引脚部之间形成所述出雾区域,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之间间隔设置,围设形成所述进液区域,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朝向相同的方向翻折,与所述第一引脚部和所述第二引脚部合围形成所述储液空间。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支撑件的一端形成第一卡扣,当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处于合围状态,所述第一卡扣与所述第一引脚部或所述第一支撑部远离所述储液空间的一侧抵接。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支撑件的一端形成第二卡扣,当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处于合围状态,所述第二卡扣与所述第二引脚部或第二支撑部远离所述储液空间的一侧抵接。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对称设置。
一种实施方式中,当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处于展开状态,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沿所述出雾区域的中心对称设置。
一种实施方式中,当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处于合围状态,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沿所述出雾区域的中心对称设置。
一种实施方式中,当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处于展开状态,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为轴对称设置。
一种实施方式中,当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处于合围状态,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为轴对称设置。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或所述第二支撑件位于所述出雾区域的边缘朝向所述出雾区域延伸形成第三卡扣。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或所述第二支撑件位于所述进液区域的边缘朝向所述进液区域延伸形成第四卡扣。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部包括第一引脚部、第二引脚部以及具有所述进液区域的安装件,所述发热部与第一引脚部以及第二引脚部一体成型构成盖体,所述盖体设置在所述安装件上,围设形成所述储液空间,所述发热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引脚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引脚部连接,所述第一引脚部和所述第二引脚部之间形成所述出雾区域。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安装件的材质为绝缘材料。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发热部的材质为铁铬铝、镍铬或不锈钢。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部的壁厚为20μm~200μm。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发热部为在所述出雾区域内弯曲延伸的发热条。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发热部上设置有阵列孔。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阵列孔的孔径为20um~150um。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雾化芯,包括储液组件以及本申请任意实施例所述的发热组件,所述储液组件设置在所述储液空间内。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储液组件为多层结构。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储液组件的尺寸小于或等于所述储液空间的尺寸。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雾化器,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形成出雾通道;
本申请任意实施例所述的雾化芯,所述雾化芯的出雾区域与所述出雾通道连通。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包括本申请任意实施例所述的雾化器。
本申请提供的发热组件包括片式的发热部和片式的支撑部,发热部与支撑部的至少部分一体成型,支撑部围设形成有储液空间和进液区域,进液区域与储液空间连通,其中,储液空间用于容纳雾化芯的储液组件,也就是说,气溶胶产生基质可以经进液区域进入储液空间内的储液组件,再经储液组件传导至发热部,发热部用于对气溶胶产生基质进行加热雾化以产生气溶胶供使用者吸食。也就是说,通过设置发热部与支撑部的至少部分一体成型,一方面,减少了发热组件的零部件数量,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发热组件的装配效率,另一方面,发热组件的零部件数量的减少,有利于实现发热组件的自动化制造。同时,通过将发热部设置为片式的发热部,将支撑部设置为片式的支撑部,可以通过片式的发热部和片式的支撑部围设形成片式的发热组件,如此,降低了发热组件的厚度,有利于减薄雾化器的厚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雾化芯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中发热组件为合围状态;
图2为图1所示的雾化芯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雾化芯的第三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的雾化芯的第四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发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中发热组件为展开状态;
图6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发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中发热组件为展开状态。
附图标记说明
发热组件100;发热部10;阵列孔10a;支撑部20;储液空间20a;进液区域20b;出雾区域20c;第一支撑件21;第一引脚部211;第一支撑部212;第一卡扣213;第二支撑件22;第二引脚部221;第二支撑部222;第二卡扣223;第三卡扣23;储液组件200。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具体实施方式中的详细描述应理解为本申请宗旨的解释说明,不应视为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制。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厚度”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1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其中,这些方位术语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包括本申请任一实施例提供的雾化器。
电子雾化装置用于对气溶胶产生基质进行雾化以产生气溶胶供用户吸食。所述气溶胶产生基质包括但不限于药品、含尼古丁的材料或不含尼古丁的材料等。
雾化器用于存储气溶胶产生基质并雾化气溶胶产生基质以形成可供用户吸食的气溶胶。
示例性地,电子雾化装置包括主机,主机包括电池及控制电路,主机用于为雾化器供电,并控制雾化器工作,以使得雾化器能够雾化气溶胶产生基质形成气溶胶。
需要说明的是,雾化器与主机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也可以为分体式结构,比如,雾化器可以与主机可拆卸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雾化器,包括壳体以及本申请任一实施例提供的雾化芯,壳体形成出雾通道,雾化芯的出雾区域20c与出雾通道连通。
壳体形成出雾通道,雾化芯的出雾区域20c与出雾通道连通,雾化芯的发热部10对位于出雾区域20c处的气溶胶产生基质进行加热雾化以产生气溶胶,气溶胶产生基质产生的气溶胶经出雾通道供使用者吸食,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电子雾化装置的具体方式在此不做限制,例如使用者可以通过壳体吸食气溶胶,也可以通过额外的吸嘴与壳体配合吸食气溶胶。
示例性地,雾化器包括雾化座,雾化芯的部分结构设置于雾化座内,气溶胶产生基质进入雾化芯,被雾化芯雾化产生气溶胶,气溶胶产生基质产生的气溶胶经壳体的出雾通道供使用者吸食。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雾化芯,请参阅图1至图6,包括储液组件200以及本申请任一实施例提供的发热组件,储液组件200设置在发热组件的储液空间20a内。
储液组件200主要用于储存和传输气溶胶产生基质。
气溶胶产生基质可以经发热组件100的进液区域20b进入储液空间20a内的储液组件200,再经储液组件200传导至发热组件100的出雾区域20c,发热部10位于出雾区域20c处,可以对位于出雾区域20c处的气溶胶产生基质进行加热雾化以产生气溶胶供使用者吸食。
请参阅图1至图6,发热组件100包括片式的支撑部20,支撑部20围设形成储液空间20a和进液区域20b,进液区域20b与储液空间20a连通,储液空间20a用于容纳储液组件200,也就是说,气溶胶产生基质可以经进液区域20b进入储液空间20a内的储液组件200,再经储液组件200传导至发热组件100的出雾区域20c。
请参阅图1、图2、图5和图6,发热组件100包括片式的发热部10,发热部10可以对气溶胶产生基质进行加热雾化以产生气溶胶供使用者吸食。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将发热部设置为片式的发热部,将支撑部设置为片式的支撑部,可以通过片式的发热部以及片式的支撑部围设形成片式的发热组件。
发热部10与支撑部20的至少部分一体成型,减少了发热组件100的零部件数量。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的发热部10与支撑部20的至少部分一体成型指的是,可以是发热部10与支撑部20的部分一体成型,还可以是发热部10与支撑部20的全部一体成型。
本申请提供的发热组件包括片式的发热部10和片式的支撑部20,发热部10与支撑部20的至少部分一体成型,支撑部20围设形成有储液空间20a和进液区域20b,进液区域20b与储液空间20a连通,其中,储液空间20a用于容纳储液组件200,也就是说,气溶胶产生基质可以经进液区域20b进入储液空间20a内的储液组件200,再经储液组件200传导至发热部10,发热部10用于对气溶胶产生基质进行加热雾化以产生气溶胶供使用者吸食。通过设置发热部10与支撑部20的至少部分一体成型,一方面,减少了发热组件100的零部件数量,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发热组件100的装配效率,另一方面,发热组件100的零部件数量的减少,有利于实现发热组件100的自动化制造。同时,通过将发热部10设置为片式的发热部10,将支撑部20设置为片式的支撑部20,可以通过片式的发热部10和片式的支撑部20围设形成片式的发热组件100,如此,降低了发热组件100的厚度,有利于减薄雾化器的厚度。
请参阅图1至图6,支撑部20朝向发热部10围设形成出雾区域20c,进液区域20b和出雾区域20c位于发热组件100沿厚度方向的相对两侧,且均与储液空间20a连通,储液空间20a用于容纳储液组件200,也就是说,气溶胶产生基质可以经进液区域20b进入储液空间20a内的储液组件200,再经储液组件200传导至出雾区域20c。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片式的发热部10和片式的支撑部20围设形成片式的发热组件100,如此,降低了发热组件100的厚度,而进液区域20b和出雾区域20c位于发热组件100沿厚度方向的相对两侧,缩短了进液区域20b和出雾区域20c之间的供油路径,从而减少了气溶胶产生基质从进液区域20b传输至出雾区域20c的时间,提高了发热芯在雾化过程中的供油效果,可以减少出现焦糊味的风险,进而可以改善口感。
为了更好地对发热部10与支撑部20的部分结构一体成型,以及发热部10与支撑部20的全部结构一体成型的不同结构形式进行描述,下面将对两种不同实施例分别进行说明。
如图1至图6所示的第一种实施例:发热部10与支撑部20的全部结构一体成型。
支撑部20包括与发热部10均一体成型的第一支撑件21和第二支撑件22,也就是说,发热部10、第一支撑件21和第二支撑件22一体成型,由此,减少了发热组件100的零部件数量,有利于实现发热组件100的自动化制造。
需要说明的是,该实施例中支撑部20以及发热部10的材质在此不做限制,比如,支撑部20以及发热部10可以为导电材料,示例性地,支撑部20以及发热部10可以为铁铬铝、镍铬或不锈钢等金属,也可以为电绝缘材料,电绝缘材料包括但不限于为陶瓷,玻璃,聚酰亚胺等。
当支撑部20以及发热部10的材质为电绝缘材料时,支撑部20以及发热部10形成为用于在电加热的电子雾化装置中作为加热器使用的形式有多种,示例性地,一实施例中,支撑部20以及发热部10为聚酰亚胺的一体成型结构,通过在发热部10上设置金属箔等,金属箔包括但不限于为铜、镍或者铂,其中,铜具有较高的电阻温度系数,也就是说,铜可以作为加热电阻以进行发热。
需要说明的是,在发热部10上设置金属箔的方法有多种,例如可以通过层压或者通过物理气相沉积(PVD)处理后,再通过电化学加强(galvanic reinforcement)而实现。
当支撑部20以及发热部10的材质为金属时,可以通过钣金成型工艺形成发热部10、第一支撑件21和第二支撑件22的一体式结构,由于金属件本身具有一定的强度,第一支撑件21和第二支撑件22围设形成储液空间20a,储液空间20a用于容纳储液组件200,也就是说,通过翻折第一支撑件21和第二支撑件22,以使第一支撑件21和第二支撑件22包裹和固定储液组件200。
请参阅图1至图6,由于支撑部20以及发热部10的材质为金属,为了防止给发热部10通电时发生短路,在储液空间20a朝向发热部10的一侧,第一支撑件21和第二支撑件22之间形成出雾区域20c,发热部10的一端与第一支撑件21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支撑件22连接,在储液空间20a背向发热部10的一侧,第一支撑件21和第二支撑件22间隔设置,围设形成进液区域20b。也就是说,第一支撑件21和第二支撑件22围设形成储液空间20a,在储液空间20a朝向发热部10的一侧,第一支撑件21和第二支撑件22之间形成出雾区域20c,在储液空间20a背向发热部10的一侧,第一支撑件21和第二支撑件22间隔设置,围设形成进液区域20b,即第一支撑件21连接与第二支撑件22位于发热部10的两端,第一支撑件21连接与第二支撑件22没有直接接触,可以通过分别在第一支撑件21以及以使第二支撑件22上形成引脚区,分别与电源的正负极连接,以使电源与发热组件100之间形成回路,回路中的电流通过发热部10时产生热量,以对位于出雾区域20c处的气溶胶产生基质进行加热雾化以产生气溶胶供使用者吸食。
支撑部20的结构形式有多种,示例性地,请参阅图1至图6,第一支撑件21包括与发热部10一端连接的第一引脚部211以及与第一引脚部211连接的第一支撑部212,第二支撑件22包括与发热部10另一端连接的第二引脚部221以及与第二引脚部221连接的第二支撑部222,也就是说,发热部10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引脚部211以及第二引脚部221连接,由此,可以通过将电源的正负极分别与第一引脚部211以及第二引脚部221电连接,以使电源与发热组件100之间形成回路,以使回路中的电流通过发热部10时产生热量。
请参阅图1、图2、图5和图6,第一引脚部211与第二引脚部221之间形成出雾区域20c,发热部10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引脚部211以及第二引脚部221连接,且位于出雾区域20c内,用于对位于出雾区域20c处的气溶胶产生基质进行加热雾化以产生气溶胶供使用者吸食,请参阅图3至图5,第一支撑部212和第二支撑部222朝向相对的方向翻折,与第一引脚部211和第二引脚部221合围形成储液空间20a,使得第一支撑部212以及第二支撑部222翻折后与第一引脚部211以及第二引脚部221包裹和固定储液组件200,第一支撑部212和第二支撑部222间隔设置,围设形成进液区域20b,气溶胶产生基质经第一支撑部212和第二支撑部222围设形成进液区域20b传输至储液组件200,再经储液组件200传输至出雾区域20c,以使发热部10对出雾区域20c处的气溶胶产生基质进行加热雾化。也就是说,本申请实施例的发热组件100在实现发热部10与支撑部20一体成型,减少发热组件100的零部件数量,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发热组件100的装配效率,有利于实现发热组件100的自动化制造的同时,还可以直接将电源的正负极分别与第一引脚部211以及第二引脚部221电连接,不需要额外设置导电轨迹或者重新接线,进一步地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发热组件100的装配效率,有利于实现发热组件100的自动化制造,另外,由于第一引脚部211以及第二引脚部221的区域较大,比较容易实现与电源的正负极的电连接,能够有效降低出现电连接故障的概率,进一步地提高了装配效率以及有利于实现发热组件100的自动化制造。
另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6,第一引脚部211与第二引脚部221之间形成出雾区域20c,第一支撑部212和第二支撑部222之间间隔设置,围设形成进液区域20b,第一支撑部212和第二支撑部222朝向相同的方向翻折,与第一引脚部211和第二引脚部221合围形成储液空间20a。
可以理解的是,请参阅图3至图5,第一支撑部212和第二支撑部222间隔设置,围设形成进液区域20b,也就是说,为了避免第一支撑部212和第二支撑部222直接接触而造成第一支撑件21以及第二支撑件22之间短路,虽然第一支撑部212和第二支撑部222围设形成进液区域20b,但是第一支撑部212和第二支撑部222之间间隔设置。也就是说,第一支撑件21和第二支撑件22之间没有直接接触,仅通过发热部10实现电连接。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图2、图5和图6,第一支撑件21的一端形成第一卡扣213,当第一支撑部212和第二支撑部222处于合围状态,第一卡扣213与第一引脚部211或第一支撑部212远离储液空间20a的一侧抵接。也就是说,第一支撑件21通过形成第一卡扣213,以使第一支撑部212和第二支撑部222处于合围状态时,第一卡扣213与第一引脚部211或第一支撑部212远离储液空间20a的一侧抵接,即通过第一卡扣213固定,该固定方式简单,操作方便,提高了发热组件100的结构稳定性,以使发热组件100更好地包裹和固定储液组件200。
第一卡扣213的设置方式有多种,示例性地,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和图6,可以是第一支撑部212远离第一引脚部211的一端形成第一卡扣213,当第一支撑部212和第二支撑部222处于合围状态,第一卡扣213与第一引脚部211远离储液空间20a的一侧抵接,以使发热组件100连接固定。另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是第一引脚部211远离第一支撑部212的一端形成第一卡扣213,当第一支撑部212和第二支撑部222处于合围状态,第一卡扣213与第一支撑部212远离储液空间20a的一侧抵接,以使发热组件100连接固定。又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是第一支撑部212远离第一引脚部211的一端形成第一卡扣213,当第一支撑部212和第二支撑部222处于合围状态,第一卡扣213与第一支撑部212远离储液空间20a的一侧抵接,以使发热组件100连接固定。
另外,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支撑件21的第一支撑部212与第一引脚部211通过第一卡扣213卡接固定,在提高发热组件100的结构稳定性的同时,不需要与第二支撑件22之间固定,可以避免短路。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图2、图5和图6,第二支撑件22的一端形成第二卡扣223,当第一支撑部212和第二支撑部222处于合围状态,第二卡扣223与第二引脚部221或第二支撑部222远离储液空间20a的一侧抵接。也就是说,第二支撑件22通过形成第二卡扣223,以使第一支撑部212和第二支撑部222处于合围状态时,第二卡扣223与第二引脚部221或第二支撑部222远离储液空间20a的一侧抵接,即通过第二卡扣223固定,该固定方式简单,操作方便,提高了发热组件100的结构稳定性,以使发热组件100更好地包裹和固定储液组件200。
第二卡扣223的设置方式有多种,示例性地,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和图6,可以是第二支撑部222远离第二引脚部221的一端形成第二卡扣223,当第一支撑部212和第二支撑部222处于合围状态,第二卡扣223与第二引脚部221远离储液空间20a的一侧抵接,以使发热组件100连接固定。另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是第二引脚部221远离第二支撑部222的一端形成第二卡扣223,当第一支撑部212和第二支撑部222处于合围状态,第二卡扣223与第二支撑部222远离储液空间20a的一侧抵接,以使发热组件100连接固定。又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是第二支撑部222远离第二引脚部221的一端形成第二卡扣223,当第一支撑部212和第二支撑部222处于合围状态,第二卡扣223与第二支撑部222远离储液空间20a的一侧抵接,以使发热组件100连接固定。
另外,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支撑件22的第二支撑部222与第二引脚部221通过第二卡扣223卡接固定,在提高发热组件100的结构稳定性的同时,不需要与第一支撑件21之间固定,可以避免短路。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至图6,第一支撑件21和第二支撑件22对称设置。第一支撑件21和第二支撑件22对称设置的方式有多种,例如可以为中心对称设置,也可以为轴对称设置。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支撑件21和第二支撑件22对称设置,一方面,可以防止因装反导致的装配错误,即不需要辨别第一支撑件21和第二支撑件22的装配方向,从而在提高装配效率的同时,还有利于实现发热组件100的自动化制造;另一方面,在制造一体成型的支撑部20与发热部10时,还可以节约材料,例如方便板料的冲裁布局,充分利用原材料或者减少边角料的产生,降低了成本。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当第一支撑件21和第二支撑件22处于展开状态,第一支撑件21和第二支撑件22沿出雾区域20c的中心对称设置。也就是说,在支撑部20与发热部10一体成型时,第一支撑件21和第二支撑件22沿出雾区域20c的中心对称设置,可以节约材料,充分利用原材料或者减少边角料的产生,降低了成本的同时,还便于将第一支撑部212和第二支撑部222朝向相对的方向翻折,并与第一引脚部211和第二引脚部221合围形成储液空间20a,也就是说便于发热组件100的装配,有利于实现发热组件100的自动化制造。
另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6,当第一支撑件21和第二支撑件22处于展开状态,第一支撑件21和第二支撑件22为轴对称设置。也就是说,在支撑部20与发热部10一体成型时,第一支撑件21和第二支撑件22为轴对称设置,可以节约材料,充分利用原材料或者减少边角料的产生,降低了成本的同时,还便于发热组件100的装配。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至图4,当第一支撑件21和第二支撑件22处于合围状态,第一支撑件21和第二支撑件22沿出雾区域20c的中心对称设置。也就是说,第一支撑件21和第二支撑件22合围形成储液空间20a后,依然是沿出雾区域20c的中心对称设置,一方面,便于将发热组件100装配至雾化器中,即不需要采用防呆设计也不会装反,提高了发热组件100的装配效率,且有利于实现发热组件100的自动化制造。
另一些实施例中,当第一支撑件21和第二支撑件22处于合围状态,第一支撑件21和第二支撑件22为轴对称设置。也就是说,第一支撑件21和第二支撑件22合围形成储液空间20a后,依然是沿出雾区域20c的中心对称设置,一方面,便于将发热组件100装配至雾化器中,即不需要采用防呆设计也不会装反,提高了发热组件100的装配效率,且有利于实现发热组件100的自动化制造。
可以理解的是,为了提高发热组件100对气溶胶产生基质进行加热雾化的效率以及雾耗比,出雾区域20c的尺寸一般较大,由此,通过在出雾区域20c处设置一些限位结构,以使发热组件100更好地包裹和固定储液组件200,示例性地,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图2和图5,第一支撑件21位于出雾区域20c的边缘朝向出雾区域20c延伸形成第三卡扣23,以对储液组件200进行进一步地限位,提高了雾化芯的结构可靠性。
请参阅图1、图2、图5和图6,第二支撑件22位于出雾区域20c的边缘朝向出雾区域20c延伸形成第三卡扣23,以对储液组件200进行进一步地限位,进一步地提高了雾化芯的结构可靠性。
请参阅图1、图2、图5和图6中的第一支撑件21和第二支撑件22位于出雾区域20c的边缘同时设置了第三卡扣23,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是只有第一支撑件21设置第三卡扣23,也可以是只有第二支撑件22设置第三卡扣23,或者,还可以是第一支撑件21和第二支撑件22都不设置第三卡扣23。
可以理解的是,为了提高气溶胶产生基质进入储液组件200的效率,提升雾化过程中的供油效果,减少因烧焦而出现焦糊味的风险,进液区域20b的尺寸不能太小,由此,通过在进液区域20b处设置一些限位结构,以使发热组件100在提升供油效果的同时,更好地包裹和固定储液组件200,示例性地,一实施例中,第一支撑件21位于进液区域20b的边缘朝向进液区域20b延伸形成第四卡扣,以对储液组件200进行进一步地限位,提高了雾化芯的结构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撑件21和第二支撑件22位于进液区域20b的边缘分别朝向进液区域20b延伸形成了第四卡扣(未图示),或者,可以是只有第一支撑件21设置第四卡扣,也可以是只有第二支撑件22设置第四卡扣,以对储液组件200进行进一步地限位,进一步地提高了雾化芯的结构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是第一支撑件21和第二支撑件22都不设置第四卡扣。
图未示出的第二种实施例:发热部10与支撑部20的部分结构一体成型。
具体地,支撑部20包括第一引脚部211、第二引脚部221以及具有进液区域20b的安装件,发热部10与第一引脚部211以及第二引脚部221一体成型构成盖体,盖体设置在安装件上,围设形成储液空间20a,发热部10的一端与第一引脚部211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引脚部221连接,第一引脚部211和第二引脚部221之间形成出雾区域20c。也就是说,发热部10与第一引脚部211以及第二引脚部221一体成型构成盖体,减少了发热组件100的零部件数量,有利于实现发热组件100的自动化制造。
需要说明的是,该实施例中盖体的材质在此不做限制,比如,盖体可以为导电材料,示例性地,盖体可以为铁铬铝、镍铬或不锈钢等金属,也可以为电绝缘材料,电绝缘材料包括但不限于为陶瓷,玻璃,聚酰亚胺等。
当盖体的材质为电绝缘材料时,盖体形成为用于在电加热的电子雾化装置中作为加热器使用的形式有多种,示例性地,一实施例中,盖体为聚酰亚胺的一体成型结构,通过在发热部10上设置金属箔等,金属箔包括但不限于为铜、镍或者铂,其中,铜具有较高的电阻温度系数,也就是说,铜可以作为加热电阻以进行发热。
需要说明的是,在发热部10上设置金属箔的方法有多种,例如可以通过层压或者通过物理气相沉积(PVD)处理后,再通过电化学加强(galvanic reinforcement)而实现。
当盖体的材质为金属时,为了防止给发热部10通电时发生短路,安装件的材质为绝缘材料,在盖体设置在安装件上,围设形成储液空间20a,发热部10的一端与第一引脚部211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引脚部221连接,第一引脚部211和第二引脚部221之间形成出雾区域20c。也就是说,可以将电源的正负极分别与第一引脚部211和第二引脚部221连接,以使电源与发热组件100之间形成回路,回路中的电流通过发热部10时产生热量,以对位于出雾区域20c处的气溶胶产生基质进行加热雾化以产生气溶胶供使用者吸食。
可以理解的是,支撑部20与发热部10的材质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本申请实施例中,支撑部20与发热部10的材质相同。
需要说明的是,支撑部20与发热部10的壁厚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本申请实施例中,支撑部20与发热部10的壁厚相同。
需要说明的是,支撑部20的壁厚在此不做限制,示例性地,支撑部20的壁厚为20μm~200μm。例如,支撑部20由板材冲裁工艺获得,支撑部20的壁厚是指板材的厚度。以使发热组件100具有足够强度的同时,尽可能地减薄发热组件100的厚度。
为了提高发热部10的雾化效果,可以通过提高发热部10在出雾区域20c与储液组件200内的气溶胶产生基质的接触面积,示例性地,请参阅图1、图2、图5和图6,发热部10为在出雾区域20c内弯曲延伸的发热条,也就是说,发热部10通过在出雾区域20c内弯曲延伸,提高了发热部10在出雾区域20c与储液组件200内的气溶胶产生基质的接触面积。
发热部10为在出雾区域20c内弯曲延伸的具体形式在此不做限制,示例性地,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图2和图5,发热部10的一端与第一引脚部211连接,发热部10的另一端朝向第二引脚部221延伸,延伸到一定距离时折回反向延伸,延伸到一定距离时再次折回朝向第二引脚部221延伸,且与第二引脚部221连接。另一些实施例中,发热部10的一端与第一引脚部211连接,发热部10的另一端朝向第二引脚部221延伸后折回反向延伸多次后与第二引脚部221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发热部10的延伸方向在此不做限制,例如可以在第一引脚部211与第二引脚部221所在的方向延伸,也可以在与第一引脚部211与第二引脚部221所在的方向呈一定角度延伸。
可以理解的是,电流通过电阻时会产生热量,根据焦耳定律计算:Q=I2Rt,其中,Q指产生的热量,单位是焦耳(J),I指通过电阻的电流,单位是安培(A),R指电阻,单位是欧姆(Ω),t指时间,单位是秒(s),可见,当通过回路的电流一定时,在相同的时间内,发热部10产生的热量与发热部10的电阻成正比,而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有发热部10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且当发热部10的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时,发热部10的长度越长,电阻越大。当材料和长度相同时,发热部10的横截面积越小,电阻越大。当长度和横截面积相同时,不同材料的发热部10电阻不同。对大多数发热部10来说,温度越高,电阻越大,如金属等。由此,本申请实施例的发热部10在出雾区域20c内弯曲延伸,增大了发热部10的长度,从而增大了发热部10的电阻,提高了发热部10产生的热量,进而提高了发热部10加热雾化效果。
另外,发热部10为在出雾区域20c内弯曲延伸的发热条,也就是说,发热部10呈条状,即当发热部10的材料和长度相同时,通过减小发热部10的横截面积,增大了发热部10的电阻。可以理解的是,由于发热部10的横截面积小于支撑部20的横截面,由此,在支撑部20的位置处产生的热量小于发热部10产生的热量,即主要通过发热部10位于出雾区域20c处发热,以对位于出雾区域20c处的气溶胶产生基质进行加热雾化,支撑部20的温度不会太高,可以避免损坏电子雾化装置位于支撑部20周侧的部件。
为了提升雾化过程中的供油效果,减少因烧焦而出现焦糊味的风险,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图2、图5和图6,发热部10上设置有阵列孔10a,在提升雾化过程中的供油效果的同时,还可以使得气溶胶经阵列孔10a流出,从而更容易使得气溶胶从发热区域表面溢出。
另外,通过发热部10上设置有阵列孔10a,进一步地减小了发热部10的横截面积,从而增大了发热部10的电阻,而发热部10产生的热量与发热部10的电阻成正比,由此,可以提高发热部10产生的热量,进而提高发热部10的加热雾化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阵列孔10a的具体设置形式在此不做限制,例如,为了防止阵列孔10a的数量过多,或者孔径过大,而导致发热组件100的结构强度降低,另外,阵列孔10a的数量也不能过少,或者孔径过小,而导致提升雾化过程中的供油效果有限,或者气溶胶经阵列孔10a流出的效率过低。示例性地,阵列孔10a沿发热部10的延伸方向分布,阵列孔10a的孔径为20um~150um。
另外,阵列孔10a的加工方式有多种,包括但不限于为通过激光加工和蚀刻工艺完成。
储液组件200的结构形式有多种,示例性地,请参阅图1和图3,储液组件200为多层结构,一方面,多层结构堆叠于储液空间20a中,组装简单方便,提高了装配效率;另一方面,储液组件200设置为片式多层结构,可以降低储液组件200的厚度,同时,发热组件100也可做成片式发热组件100,从而也可以降低发热组件100的厚度,有利于减薄雾化器的厚度。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将发热组件100以及储液组件200做成片式的,可以降低发热芯的厚度,从而有利于减薄雾化器的厚度。另外,进液区域20b和出雾区域20c形成在储液空间20a沿厚度方向的相对两侧,缩短了进液区域20b和出雾区域20c之间的供油路径,从而减少了气溶胶产生基质从进液区域20b传输至出雾区域20c的时间,提高了发热芯在雾化过程中的供油效果,可以减少出现焦糊味的风险,进而可以改善口感。
需要说明的是,发热组件100的具体形状在此不做限制,发热组件100的形状包括但不限于为圆形、方形或者多边形等。
储液组件200的具体材质有多种,储液组件200的材质包括但不限于无纺布、亚麻或木浆棉中的一种或者几种组合,示例性地,储液组件200为多层棉芯。
需要说明的是,储液组件200的具体层数在此不做限制,可以根据储液组件200的层数控制发热组件100的厚度,示例性地,储液组件200的层数可以为1~8层。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至图4,储液组件200的尺寸小于或等于储液空间20a的尺寸。也就是说,在发热部10所在的平面上,储液组件200的投影位于储液空间20a的投影范围内,即储液组件200不用通过伸出储液空间20a与气溶胶产生基质接触,通过储液组件200伸出储液空间20a的部分,以使气溶胶产生基质储存和传输至储液组件200内,气溶胶产生基质而是通过支撑部20围设形成的进液区域20b储存和传输至储液组件200内,如此,一方面,可以使得发热组件100更好地包裹和固定储液组件200,另一方面,还可以减小发热组件100的尺寸。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实施例中”、“在一些实施例中”、“另一些实施例中”、“又一些实施例中”、或“示例性”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实施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申请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是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申请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9)

1.一种发热组件,用于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组件包括片式的发热部(10)和片式的支撑部(20),所述支撑部(20)围设形成储液空间(20a)和进液区域(20b),所述发热部(10)与所述支撑部(20)的至少部分一体成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20)朝向所述发热部(10)围设形成出雾区域(20c),所述进液区域(20b)和所述出雾区域(20c)位于所述发热组件沿厚度方向的相对两侧,且均与所述储液空间(20a)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20)包括与所述发热部(10)均一体成型的第一支撑件(21)和第二支撑件(22),所述第一支撑件(21)和所述第二支撑件(22)围设形成所述储液空间(20a);在所述储液空间(20a)朝向所述发热部(10)的一侧,所述第一支撑件(21)和所述第二支撑件(22)之间形成所述出雾区域(20c),所述发热部(10)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件(21)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件(22)连接;
在所述储液空间(20a)背向所述发热部(10)的一侧,所述第一支撑件(21)和所述第二支撑件(22)间隔设置,围设形成所述进液区域(20b)。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件(21)包括与所述发热部(10)一端连接的第一引脚部(211)以及与所述第一引脚部(211)连接的第一支撑部(212),所述第二支撑件(22)包括与所述发热部(10)另一端连接的第二引脚部(221)以及与所述第二引脚部(221)连接的第二支撑部(222);
所述第一引脚部(211)与所述第二引脚部(221)之间形成所述出雾区域(20c),所述第一支撑部(212)和所述第二支撑部(222)朝向相对的方向翻折,与所述第一引脚部(211)和所述第二引脚部(221)合围形成所述储液空间(20a),所述第一支撑部(212)和所述第二支撑部(222)间隔设置,围设形成所述进液区域(20b);或,所述第一引脚部(211)与所述第二引脚部(221)之间形成所述出雾区域(20c),所述第一支撑部(212)和所述第二支撑部(222)之间间隔设置,围设形成所述进液区域(20b),所述第一支撑部(212)和所述第二支撑部(222)朝向相同的方向翻折,与所述第一引脚部(211)和所述第二引脚部(221)合围形成所述储液空间(20a)。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件(21)的一端形成第一卡扣(213),当所述第一支撑部(212)和所述第二支撑部(222)处于合围状态,所述第一卡扣(213)与所述第一引脚部(211)或所述第一支撑部(212)远离所述储液空间(20a)的一侧抵接;和/或,
所述第二支撑件(22)的一端形成第二卡扣(223),当所述第一支撑部(212)和所述第二支撑部(222)处于合围状态,所述第二卡扣(223)与所述第二引脚部(221)或所述第二支撑部(222)远离所述储液空间(20a)的一侧抵接。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件(21)和所述第二支撑件(22)对称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支撑件(21)和所述第二支撑件(22)处于展开状态,所述第一支撑件(21)和所述第二支撑件(22)沿所述出雾区域(20c)的中心对称设置;和/或,
当所述第一支撑件(21)和所述第二支撑件(22)处于合围状态,所述第一支撑件(21)和所述第二支撑件(22)沿所述出雾区域(20c)的中心对称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支撑件(21)和所述第二支撑件(22)处于展开状态,所述第一支撑件(21)和所述第二支撑件(22)为轴对称设置;和/或,
当所述第一支撑件(21)和所述第二支撑件(22)处于合围状态,所述第一支撑件(21)和所述第二支撑件(22)为轴对称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件(21)和/或所述第二支撑件(22)位于所述出雾区域(20c)的边缘朝向所述出雾区域(20c)延伸形成第三卡扣(23);和/或,
所述第一支撑件(21)和/或所述第二支撑件(22)位于所述进液区域(20b)的边缘朝向所述进液区域(20b)延伸形成第四卡扣。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20)包括第一引脚部(211)、第二引脚部(221)以及具有所述进液区域(20b)的安装件,所述发热部(10)与第一引脚部(211)以及第二引脚部(221)一体成型构成盖体,所述盖体设置在所述安装件上,围设形成所述储液空间(20a),所述发热部(10)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引脚部(211)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引脚部(221)连接,所述第一引脚部(211)和所述第二引脚部(221)之间形成所述出雾区域(20c)。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发热组件,所述安装件的材质为绝缘材料。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组件,所述发热部(10)的材质为铁铬铝、镍铬或不锈钢;和/或,
所述支撑部(20)的壁厚为20μm~200μm。
13.根据权利要求2-11任意一项所述的发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部(10)为在所述出雾区域(20c)内弯曲延伸的发热条。
14.根据权利要求1-12任意一项所述的发热组件,所述发热部(10)上设置有阵列孔(10a)。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发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阵列孔(10a)的孔径为20um~150um。
16.一种雾化芯,其特征在于,包括储液组件(200)以及权利要求1-15任意一项所述的发热组件,所述储液组件(200)设置在所述储液空间(20a)内。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雾化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组件(200)为多层结构;和/或,
所述储液组件(200)的尺寸小于或等于所述储液空间(20a)的尺寸。
18.一种雾化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形成出雾通道;
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雾化芯,所述雾化芯的出雾区域(20c)与所述出雾通道连通。
19.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8所述的雾化器。
CN202211073524.4A 2022-09-02 2022-09-02 一种发热组件、雾化芯、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Pending CN11767881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073524.4A CN117678813A (zh) 2022-09-02 2022-09-02 一种发热组件、雾化芯、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073524.4A CN117678813A (zh) 2022-09-02 2022-09-02 一种发热组件、雾化芯、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678813A true CN117678813A (zh) 2024-03-12

Family

ID=901306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073524.4A Pending CN117678813A (zh) 2022-09-02 2022-09-02 一种发热组件、雾化芯、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678813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146857B1 (en) Heating assembly, atomizer and electronic cigarette having same
US11369142B2 (en) Electronic vaping device
JP7323132B2 (ja) 電子エアロゾル供給システム及び電子エアロゾル供給システムのための気化器
US10136675B2 (en) Atomizer of electronic cigarette, ceramic heating atomizing core and ceramic heater therein
KR102248618B1 (ko) 에어로졸 흡인기용 카트리지 및 그것을 구비하는 에어로졸 흡인기, 및 에어로졸 흡인기용 발열 시트
US20170035109A1 (en) Atomizer and electronic cigarette
JP2023165842A (ja) エアロゾル発生システムのためのカートリッジ
WO2015149404A1 (zh) 一种雾化器以及电子烟
CN114365870B (zh) 雾化组件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8650275U (zh) 电磁加热线圈、加热组件及电子雾化装置
EP4162822A1 (en) Atomization structur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CN213307445U (zh) 雾化器的发热模块、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114983024A (zh) 电磁加热线圈、加热组件及电子雾化装置
US20220104550A1 (en) Atomization sheet for electronic cigarette and atomizer
CN117678813A (zh) 一种发热组件、雾化芯、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8245686U (zh) 一种发热组件、雾化芯、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WO2023125717A1 (en) Heating assembly for aerosol generating device and aerosol generating system
CN214386076U (zh) 电子雾化装置
CN113475781A (zh)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09995379U (zh) 一种低温烟具
CN218635305U (zh) 雾化组件、雾化器烟弹及电子雾化器
WO2020165948A1 (ja) 吸引器用カートリッジ
CN220800040U (zh) 雾化芯、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20211962U (zh) 一种雾化芯、雾化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7695267U (zh) 一种雾化芯、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