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677012A - 静电消除器 - Google Patents

静电消除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677012A
CN117677012A CN202311114806.9A CN202311114806A CN117677012A CN 117677012 A CN117677012 A CN 117677012A CN 202311114806 A CN202311114806 A CN 202311114806A CN 117677012 A CN117677012 A CN 11767701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atic eliminator
housing
electrode
unit
spac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11480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时田裕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eyenc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eyenc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eyence Corp filed Critical Keyence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76770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67701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FSTATIC ELECTRICITY; NATURALLY-OCCURRING ELECTRICITY
    • H05F3/00Carrying-off electrostatic charges
    • H05F3/02Carrying-off electrostatic charges by means of earthing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TSPARK GAPS; OVERVOLTAGE ARRESTERS USING SPARK GAPS; SPARKING PLUGS; CORONA DEVICES;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 H01T23/00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e.g. into the atmosphere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FSTATIC ELECTRICITY; NATURALLY-OCCURRING ELECTRICITY
    • H05F3/00Carrying-off electrostatic charges
    • H05F3/04Carrying-off electrostatic charges by means of spark gaps or other discharge devices

Landscapes

  • Elimination Of Static Electricit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静电消除器。为了抑制静电消除器的壳体带电,与此同时避免影响离子平衡的控制。为了抑制静电消除器的壳体带电,壳体设置有导电的后框架。所述后框架通过诸如绝缘垫、内部间隔件和外部间隔件的绝缘构件与静电消除器的放置表面绝缘,并且防止了电荷经由所述放置表面从所述后框架至大地的移动。此外,所述后框架不连接至大地,而是连接至接地,也就是说,与低响应检测电路、正极性高压电源和负极性高压电源中的每一者均电连接的导线。

Description

静电消除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抑制静电消除器的壳体带电的技术,所述静电消除器释放离子至物体以对所述物体进行静电消除的。
背景技术
JP H10-289796A公开了一种静电消除器,所述静电消除器分别向正电极针和负电极针施加正高电压和负高电压以生成电晕放电,从而生成正离子和负离子。为了通过这种静电消除器可靠地消除物体的静电,重要的是使正离子生成量和负离子生成量均衡。因此,这种静电消除器包括检测电阻器,所述检测电阻器检测在静电消除器与大地之间流动的电流;并且基于在所述检测电阻器中生成的电压对施加至正电极针和负电极针的正高电压和负高电压执行反馈控制。
因此,可以抑制正离子生成量与负离子生成量之间的差异并实现适当的离子平衡。
同时,为了抑制静电消除器的壳体带电,所述壳体可以部分或全部由导电构件形成。然而,当导电构件短接至大地时,在静电消除器与大地之间流动的电流的检测受到电荷从导电构件至大地的移动的影响,并且存在无法适当控制离子平衡的可能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并且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抑制静电消除器的壳体带电,与此同时避免对离子平衡的控制的影响的技术。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提供了一种静电消除器,所述静电消除器向物体释放离子以消除所述物体的静电,所述静电消除器包括:离子发生器,所述离子发生器响应于正极性高电压的施加而生成电晕放电以生成正离子,并响应于负极性高电压的施加而生成电晕放电以生成负离子;高电压施加单元,所述高电压施加单元向所述离子发生器施加所述正极性高电压和所述负极性高电压;接地电极,所述接地电极短接至大地;检测电路,所述检测电路检测经由所述接地电极在所述大地与所述静电消除器之间流动的离子电流;反馈控制单元,所述反馈控制单元对所述高电压施加单元实行反馈控制,以使由所述检测电路检测到的离子电流成为预定目标值;导线,所述导线电连接至所述检测电路和所述高压施加单元中的每一者;以及壳体,所述壳体具有导电构件,所述导电构件与放置静电消除器的放置表面绝缘并且电连接至导线,所述壳体容纳所述检测电路。
在如上所述配置的本发明(静电消除器)中,提供了生成正离子和负离子的离子发生器,以及向所述离子发生器施加正极性高电压和负极性高电压的高电压施加单元。然后,当高电压施加单元向离子发生器施加正极性高电压时,离子发生器生成正离子,并且当高电压施加单元向离子发生器施加负极性高电压时,离子发生器生成负离子。另外,检测经由接地电极在大地与静电消除器之间流动的离子电流,并且对高电压施加单元执行反馈控制,使得所述离子电流具有预定目标值。基于离子电流的反馈控制使得能够适当控制离子平衡。另外,为了抑制静电消除器的壳体带电,所述壳体设置有导电构件。所述导电构件与静电消除器的放置表面绝缘,使得可以防止电荷经由放置表面从导电构件移动至大地。此外,所述导电构件不连接至大地,而是连接到电连接至检测电路和高电压施加单元中的每一者的导线。结果,导电构件的电荷由高电压施加单元吸收,使得可防止电荷从导电构件移动至大地。结果,可以抑制静电消除器的壳体带电,与此同时避免对离子平衡的控制的影响。
如上所述,可以根据本发明抑制静电消除器的壳体带电,与此同时避免对离子平衡的控制的影响。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静电消除器的示例的外观的前透视图;
图2是示出图1的静电消除器的示例的外观的后透视图;
图3是图1的静电消除器的示例的分解透视图;
图4是示出图1的静电消除器的内部的后视图;
图5A是示出负电极单元的示例的后视图;
图5B是表示正电极单元的示例的后视图;
图6A是示出将负电极单元固定至固定基座的模式的后透视图;
图6B是示出将正电极单元固定至固定基座的模式的后透视图;
图6C是示出将负电极单元和正电极单元固定至固定基座的模式的后透视图;
图6D是以放大方式示出将负电极单元和正电极单元固定至固定基座的模式的放大透视图;
图7A是示出向负电极单元施加电压的配置的透视图;
图7B是示出向正电极单元施加电压的配置的透视图;
图8A是示出清洁单元的配置的后视图;
图8B是示出清洁单元的配置的透视图;
图9是示出图1的静电消除器的底表面的下部透视图;
图10是示出其中支撑配件附接至壳体的静电消除器的前透视图;
图11是示出其中支撑配件附接至壳体的静电消除器的前视图;
图12是示意性地示出用于将支撑配件附接至壳体的配件附接部分的配置的剖视图;
图13是示意性示出控制器的配置的框图,所述控制器是图1的静电消除器的电气设备系统;
图14是示出由图13的控制器所执行的操作的示例的流程图。
图15A是示出电极单元控制器的细节的框图;
图15B是示出在图14的操作中实行的电压控制的示例的流程图;
图16是示意性地示出负电极单元及正电极单元的经修改示例的透视图;
图17是示意性地示出执行长期反馈和短期反馈的两个系统的图;并且
图18是示出离子平衡传感器的示例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静电消除器的示例的外观的前透视图;图2是示出图1的静电消除器的示例的外观的后透视图;图3是图1的静电消除器的示例的分解透视图;并且图4是示出图1的静电消除器的内部的后视图。需注意,在本说明书中,将在适当地指示作为水平方向的X方向、作为与X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的Y方向以及作为竖直方向的Z方向的同时进行描述。另外,X方向两侧中的一侧适当地称为前侧Xf,并且另一侧适当地称为后侧Xb。
静电消除器1包括前盖11、壳体2、风扇单元3、固定基座4、负电极单元5、正电极单元6、清洁单元7和后盖12。壳体2大致分为上部部分2U和设置在上部部分2U的下侧上的下部部分2L。在壳体2的上部部分2U中设置有容纳腔室201,并且在壳体2的下部部分2L中设置有电气设备容纳部分202。容纳腔室201从X方向观察时具有矩形形状并且在X方向上开设。风扇单元3、固定基座4、负电极单元5、正电极单元6和清洁单元7在X方向上布置,并且容纳在容纳腔室201中。电气设备容纳部分202容纳静电消除器1的电气设备系统。另外,前盖11从前侧Xf附接至壳体2以与容纳腔室201相对,并且后盖12从后侧Xb附接至壳体2以与容纳腔室201相对。
壳体2包括前框架21和设置在前框架21的后侧Xb上的后框架25。前框架21和后框架25在X方向上排列并且彼此附接。前框架21和后框架25由抗静电树脂制成并且是导电的。抗静电树脂可以通过将抗静电剂捏合到树脂中或者用抗静电剂涂布树脂的表面来形成。本发明实施方案中的抗静电树脂是这样的树脂,所述树脂具有的电阻值使得在壳体2的表面上生成的电荷在相对短的时间内(例如当壳体2由树脂制成时在几秒内)流到接地G。当壳体2由电阻值在109Ω至1012Ω范围内的树脂制成时,已经获得了在壳体2的表面上生成的电荷在几秒钟内流到接地G的实验结果。另外,壳体2的大部分外表面由抗静电树脂制成就足够了。在本发明实施方案中,显示区段23不是由抗静电树脂制成,但是壳体2的一部分的带电具有很小影响。
前框架21包括主框架22和设置在主框架22的前侧Xf上的显示区段23。主框架22和显示区段23在X方向上排列并且彼此附接。主框架22在X方向上开设。显示区段23设置在下部部分2L中的主框架22的开口中,并经布置以便从前侧Xf视觉上可识别。也就是说,上部部分2U的范围内的主框架22的开口构成容纳腔室201的一部分。另外,在下部部分2L的范围内的主框架22构成电气设备容纳部分202的一部分。
后框架25在X方向上开设。在上部部分2U的范围内的后框架25的开口构成容纳腔室201的一部分。另外,下部部分2L范围内的后框架25构成电气设备容纳部分202的一部分。
前盖11包括由抗静电树脂制成的盖框架111,并且盖框架111从上部部分2U中的前侧Xf附接至壳体2的前框架21。盖框架111从前侧Xf覆盖容纳腔室201。另外,盖框架111包括设置有多个狭缝的网格部分112,并且所述网格部分112从前侧Xf与容纳腔室201相对。另外,从X方向观察时具有圆形形状的前金属丝网115(金属网格)附接至前框架21。前金属丝网115从前侧Xf与容纳腔室201相对,并且从后侧Xb与网格部分112相对。网格部分112和前金属丝网115允许空气在X方向上通过。需注意,在本发明实施方案中,盖框架111具有设置有多个狭缝的网格部分112,但是可以具有可将由稍后将描述的风扇33生成的空气引导至期望区域的任何形状。此外,前盖11附接至壳体2,但是可以采用从具有不同形状的盖框架111的多个前盖11中选择的前盖11附接至壳体2的配置。根据这种配置,用户可以将根据静电消除器1的使用环境选择的前盖11附接至壳体2。例如,可以在静电消除器1与待中和的物体之间的距离较短的情况下附接适合于将空气引导到附近的前盖11,并且在静电消除器1与待中和的物体之间的距离较长的情况下附接适合于引导空气远离的前盖11。此外,在前盖11可切换的配置中,可以根据附接至壳体2的前盖11的类型来设置关于静电消除器1的操作的参数。
后盖12包括由抗静电树脂制成的盖框架121,并且盖框架121从上部部分2U中的后侧Xb附接至壳体2的后框架25。盖框架121具有从X方向观察时具有圆形形状的开口122,并且开口122从后侧Xb与容纳腔室201相对。此外,后盖12包括从X方向观察时具有圆形形状的后金属丝网125(金属网格)。后金属丝网125装配到开口122中并附接至盖框架121,并且从后侧Xb与容纳腔室201相对。后金属丝网125允许空气在X方向上通过。另外,后金属丝网125短接至接地G(图9)。需注意,将后金属丝网125和接地G进行电连接的模式不限于短路,并且这些部件可以经由电阻器连接。
风扇单元3布置在壳体2的容纳腔室201内,并且位于前盖11的前金属丝网115的后侧Xb上。风扇单元3包括从X方向观察时具有矩形形状的支撑框架31,并且支撑框架31布置在容纳腔室201中并附接至壳体2。在支撑框架31中,从X方向观察时具有圆形形状的通风口32在X方向上开设。通风口32从后侧Xb与前盖11的前金属丝网115相对。此外,风扇单元3包括从X方向观察时具有圆形形状的风扇33。风扇33包括平行于X方向设置的旋转轴331和围绕旋转轴331设置的多个叶片332。另外,风扇33布置在支撑框架31的通风口32中并且从后侧Xb与前盖11的前金属丝网115相对。风扇33由支撑框架31支撑以便绕与X方向平行的旋转中心可旋转,并且绕所述旋转中心旋转,由此在X方向上生成沿从后侧Xb朝向前侧Xf的鼓风方向Dw的空气(换句话说,空气流)。
固定基座4布置在壳体2的容纳腔室201内,并且位于风扇单元3的后侧Xb上。固定基座4包括从X方向观察时具有矩形形状的固定框架41,并且固定框架41布置在容纳腔201内并附接至壳体2。在固定框架41中,通风口42在X方向上开设。通风口42具有矩形形状,所述矩形形状的四个拐角被切成从X方向观察时呈弧形形状。另外,固定基座4包括设置在固定框架41的四个拐角处的固定部分43、44、45和46。固定部分43、44、45、46分别位于通风口42的四个拐角的外侧上。此外,如稍后将描述的,固定基座4具有I形部分,所述I形部分相对于固定框架41支撑清洁单元7。
负电极单元5布置在壳体2的收纳室201内,并从后侧Xb固定至固定基座4的固定框架41。负电极单元5具有图5A所示的配置。图5A是示出负电极单元的示例的后视图。图5A示出了从X方向观察时具有以中心点Pc为中心的圆形形状的虚拟圆Cv(由虚线指示的圆)和以中心点Pc为中心的圆周方向Dc。
如图5A所示,负电极单元5包括沿虚拟圆Cv设置的第一单元框架51。换句话说,第一单元框架51具有沿虚拟圆Cv的弧形形状。此外,负电极单元5具有沿虚拟圆Cv在圆周方向Dc上以恒定阵列间距(90度)排列的多根(四根)电极针Nm。所述多根电极针Nm沿着第一单元框架51的内壁511排列,并且从内壁511向内(换句话说,向虚拟圆Cv的中心点Pc侧)突出。在第一单元框架51中内置有与电极针Nm中的每根电极针电连接的缆线(导线),并且通过所述缆线对所述电极针Nm中的每根电极针施加电压。
另外,负电极单元5具有在圆周方向Dc上以恒定阵列间距(90度)排列的多个(四个)固定部分53、54、55和56。在这个示例中,电极针的数量Nm等于固定部分53、54、55和56的数量。所述多个固定部分53、54、55和56沿着第一单元框架51的外壁512排列,并且从外壁512向外(换句话说,向虚拟圆Cv的中心点Pc的相反侧)突出。在圆周方向Dc上,所述多个固定部分53、54、55和56的阵列的相位从所述多根电极针Nm的阵列的相位偏移。也就是说,固定部分53、54、55和56设置于在圆周方向Dc上从电极针Nm偏移的位置处。固定部分53、54、55和56分别通过螺钉S紧固至固定基座4的固定部分43、44、45和46。
由上述风扇单元3的风扇33生成的空气在鼓风方向Dw上穿过由负电极单元5的第一单元框架51包围的流动路径Fw。换句话说,负电极单元5的第一单元框架51具有弯曲形状(弧形形状),以便包围由风扇33生成的空气所穿过的流动路径Fw。
如图3所示,正电极单元6布置在壳体2的容纳腔室201内,并从后侧Xb固定至固定基座4的固定框架41。正电极单元6具有图5B所示的配置。图5B是示出正电极单元的示例的后视图。图5B与图5A类似地示出了虚拟圆Cv和圆周方向Dc。
如图5B所示,正电极单元6包括沿着虚拟圆Cv设置的第二单元框架61。换句话说,第二单元框架61具有沿着虚拟圆Cv的弧形形状。此外,正电极单元6具有沿着虚拟圆Cv在圆周方向Dc上以恒定阵列间距(90度)排列的多根(四根)电极针Np。所述多根电极针Np沿着第二单元框架61的内壁611排列,并且从内壁611向内(换句话说,向虚拟圆Cv的中心点Pc侧)突出。在第二单元框架61内内置有与电极针Np中的每根电极针电连接的缆线(导线),并且通过所述缆线对电极针Np中的每根电极针施加电压。
另外,正电极单元6具有在圆周方向Dc上以恒定阵列间距(90度)排列的多个(四个)固定部分63、64、65和66。在这个示例中,电极针Np的数量等于固定部分63、64、65和66的数量。所述多个固定部分63、64、65和66沿着第二单元框架61的外壁612排列,并且从外壁612向外(换句话说,向虚拟圆Cv的中心点Pc的相反侧)突出。在圆周方向Dc上,多个固定部分63、64、65和66的阵列的相位从多根电极针Np的阵列的相位偏移。也就是说,固定部分63、64、65和66设置于在圆周方向Dc上从电极针Np偏移的位置处。固定部分63、64、65和66分别通过螺钉S紧固至固定基座4的固定部分43、44、45和46。
由上述风扇单元3的风扇33生成的空气在鼓风方向Dw上穿过由正电极单元6的第二单元框架61包围的流动路径Fw。换句话说,正电极单元6的第二单元框架61具有弯曲形状(弧形形状),以便包围由风扇33生成的空气所穿过的流动路径Fw。
负电极单元5和正电极单元6在容纳腔室201中在X方向上排列,并且正电极单元6布置在负电极单元5的后侧Xb上。另外,负电极单元5和正电极单元6固定至固定基座4,使得负电极单元5的第一单元框架51和正电极单元6的第二单元框架61在从X方向观察时彼此重叠。固定基座4是固定负电极单元5和正电极单元6以便具有期望的布置关系的构件就足够了,并且固定基座4可以使用单个构件或多个构件配置。另外,也可以将另一构件(诸如构成壳体2的构件)配置为充当固定基座4。
图6A是示出将负电极单元固定至固定基座的模式的后透视图;图6B是示出将正电极单元固定至固定基座的模式的后透视图;图6C是示出将负电极单元和正电极单元固定至固定基座的模式的后透视图;并且图6D是以放大方式示出将负电极单元和正电极单元固定至固定基座的模式的放大透视图。
固定部分43具有从X方向观察时从第一单元框架51和第二单元框架61向外突出的突出板431。突出板431在后视图中从第一单元框架51和第二单元框架61向左上侧突出。此外,固定部分43包括在X方向上从突出板431突出至后侧Xb的紧固部分432和在X方向上从突出板431突出至后侧Xb的紧固部分433。在紧固部分432中,在X方向上延伸的螺钉孔432h开设至后侧Xb。在紧固部分433中,在X方向上延伸的螺钉孔433h开设至后侧Xb。螺钉S旋入螺钉孔432h和433h中。在圆周方向Dc上,紧固部分432和紧固部分433设置成彼此偏移,并且紧固部分432位于紧固部分433的一侧(后视图中的顺时针侧)上。
固定部分44具有从X方向观察时从第一单元框架51和第二单元框架61向外突出的突出板441。突出板441在后视图中从第一单元框架51和第二单元框架61向左下侧突出。此外,固定部分44包括在X方向上从突出板441突出至后侧Xb的紧固部分442和在X方向上从突出板441突出至后侧Xb的紧固部分443。在紧固部分442中,在X方向上延伸的螺钉孔442h开设至后侧Xb。在紧固部分443中,在X方向上延伸的螺钉孔443h开设至后侧Xb。螺钉S旋入螺钉孔442h和443h中。在圆周方向Dc上,紧固部分442和紧固部分443设置成彼此偏移,并且紧固部分442位于紧固部分443的一侧(后视图中的顺时针侧)上。
固定部分45具有从X方向观察时从第一单元框架51和第二单元框架61向外突出的突出板451。突出板451在后视图中从第一单元框架51和第二单元框架61向右下侧突出。此外,固定部分45包括在X方向上从突出板451突出至后侧Xb的紧固部分452和在X方向上从突出板441突出至后侧Xb的紧固部分453。在紧固部分452中,在X方向上延伸的螺钉孔452h开设至后侧Xb。在紧固部分453中,在X方向上延伸的螺钉孔453h开设至后侧Xb。螺钉S旋入螺钉孔452h和453h中。在圆周方向Dc上,紧固部分452和紧固部分453设置成彼此偏移,并且紧固部分452位于紧固部分453的一侧(后视图中的顺时针侧)上。
固定部分46具有从X方向观察时从第一单元框架51和第二单元框架61向外突出的突出板461。突出板461在后视图中从第一单元框架51和第二单元框架61向右上侧突出。此外,固定部分46包括在X方向上从突出板461突出至后侧Xb的紧固部分462和在X方向上从突出板441突出至后侧Xb的紧固部分463。在紧固部分462中,在X方向上延伸的螺钉孔462h开设至后侧Xb。在紧固部分463中,在X方向上延伸的螺钉孔463h开设至后侧Xb。螺钉S旋入螺钉孔462h和463h中。在圆周方向Dc上,紧固部分462和紧固部分463设置成彼此偏移,并且紧固部分462位于紧固部分463的一侧(后视图中的顺时针侧)上。
负电极单元5的固定部分53、54、55和56分别用螺钉S紧固至固定基座4的紧固部分432、442、452和462。具体地,在X方向上延伸的插入孔在固定部分53中开设。然后,将插入到固定部分53的插入孔中的螺钉S以某种状态旋入紧固部分432的螺钉孔432h中,在所述状态中从后侧Xb与紧固部分432相邻的固定部分53的插入孔在X方向上与紧固部分432的螺钉孔432h相对。由此,固定部分53紧固至紧固部分432。另外,固定部分54、55和56类似地紧固。
正电极单元6的固定部分63、64、65和66分别用螺钉S紧固至固定基座4的紧固部分433、443、453和463。具体地,在X方向上延伸的插入孔在固定部分63中开设。然后,将插入到固定部分63的插入孔中的螺钉S以某种状态旋入紧固部分433的螺钉孔433h中,在所述状态中从后侧Xb与紧固部分433相邻的固定部分63的插入孔在X方向上与紧固部分433的螺钉孔433h相对。由此,固定部分63紧固至紧固部分433。另外,固定部分64、65和66类似地紧固。
顺便提及,紧固部分433、443、453和463具有相同的长度,并且紧固部分432、442、452和462具有相同的长度。另一方面,紧固部分433、443、453和463比紧固部分432、442、452和462更长。因此,紧固至紧固部分433、443、453和463的正电极单元6位于紧固至紧固部分432、442、452和462的负电极单元5的后侧Xb上。具体地,紧固部分433、443、453和463以及紧固部分432、442、452和462的长度被设定为使得在X方向上在负电极单元5与正电极单元6之间形成间隙。
另外,负电极单元5中包括的电极针Nm的数量和正电极单元6中包括的电极针Np的数量相等(四个),并且负电极单元5中的电极针Nm的阵列间距与正电极单元6中的电极针Np的阵列间距相等(90度)。另一方面,例如,如图4所示,负电极单元5中的多根电极针Nm的阵列的相位与正电极单元6中的多根电极针Np的阵列的相位偏移45度。因此,电极针Np和电极针Nm以为从X方向观察时的阵列间距的一半的半间距(45度)交替排列。电极针Np和电极针Nm在圆周方向Dc上排列,以包围由风扇33生成的在鼓风方向Dw上流动的空气的流动路径Fw,并且电极针Np和电极针Nm的尖端部分突出至流动路径Fw。
图7A是示出向负电极单元施加电压的配置的透视图。静电消除器1具有线束Hm,所述线束从容纳在电气设备容纳部分202中的电气设备系统延伸至负电极单元5的固定部分55,并且电极端子在线束Hm的尖端处暴露。另外,与电极针Nm电连接的缆线的电极端子暴露于固定部分55的前侧Xf上的侧表面上。然后,将固定部55以某种状态紧固至紧固部分452,在所述状态中线束Hm的电极端子夹在紧固部分452与负电极单元5的固定部分55的电极端子之间。由此,线束Hm的电极端子与负电极单元5的缆线的电极端子与彼此电接触,并且从电气设备系统经由线束Hm供应的电压被施加至负电极单元5的电极针Nm。
图7B是示出向正电极单元施加电压的配置的透视图。静电消除器1具有线束Hp,所述线束从容纳在电气设备容纳部分202中的电气设备系统延伸至正电极单元6的固定部分64,并且电极端子在线束Hp的尖端处暴露。另外,与电极针Np电连接的缆线的电极端子暴露于固定部分64的前侧Xf上的侧表面上。然后,将固定部64以某种状态紧固至紧固部分443,在所述状态中线束Hp的电极端子夹在紧固部分443与正电极单元6的固定部分64的电极端子之间。由此,线束Hp的电极端子与正电极单元6的缆线的电极端子与彼此电接触,并且从电气设备系统经由线束Hp供应的电压被施加至正电极单元6的电极针Np。
图8A是示出清洁单元的配置的后视图;并且图8B是示出清洁单元的配置的透视图。清洁单元7包括清洁刷71m和71p、电动机72、由电动机72驱动的旋转板73、以及相对于旋转板73支撑清洁刷71m和71p的刷支撑件74。
电动机72容纳在固定基座4的以与X方向平行的轴线为中心的圆筒部分中。旋转板73具有以所述轴线为中心的圆盘形状。另外,从X方向观察时电动机72和旋转板73布置在虚拟圆Cv的中心处,并且在第一单元框架51和第二单元框架61的内壁511和611中的每一者与电动机72和旋转板73的外周中的每个外周之间设置有余隙CL。这种余隙CL与风扇33的多个叶片332相对,并且由风扇33生成的空气在流动路径Fw中穿过余隙CL。电动机72具有穿过中心点Pc并平行于X方向的旋转轴,并且旋转板73与电动机72同轴设置。旋转板73由电动机72驱动,以绕电动机72的旋转轴在圆周方向Dc上旋转。在这个示例中,电动机72是步进电动机。然而,电动机72的类型不限于这个示例。
刷支撑件74包括附接至旋转板73的背表面的附接部分741,和用于将附接部分741紧固至旋转板73的背表面的螺钉742。附接部分741的尖端突出到旋转板73的外侧,并且刷支撑件74包括在X方向上从旋转板73的尖端延伸至前侧Xf的延伸部分743,以及在绕中心点Pc的径向方向上从延伸部分743突出至外侧的两个支撑部分744m和744p。支撑部分744m和744p中的每个支撑部分在径向方向上从延伸部分743延伸至旋转板73的外侧。支撑部分744m和744p在X方向上排列,并且支撑部分744p位于支撑部分744m的后侧Xb上。此外,刷支撑件74包括分别附接至支撑部分744m和744p的尖端的刷保持器745m、745p。刷保持器745m、745p在X方向上排列,并且刷保持器745p位于刷保持器745m的后侧Xb上。
清洁刷71m由刷保持器745m保持,并且清洁刷71p由刷保持器745p保持。清洁刷71m和清洁刷71p被设置为分别对应于电极针Nm和电极针Np,并且在绕中心点Pc的径向方向上延伸。清洁刷71m和清洁刷71p在X方向上排列,并且清洁刷71p位于清洁刷71m的后侧Xb上。清洁刷71m与第一单元框架51的内壁511相对,并且清洁刷71p与第二单元框架61的内壁611相对。在这种配置中,清洁刷71m和71p通过电动机72的驱动力在圆周方向Dc上移动。然后,清洁单元7通过以电动机72驱动清洁刷71m和71p来如下清洁电极针Nm和Np。
也就是说,设置有在圆周方向Dc上排列的多个清洁位置Lm,并且所述多个清洁位置Lm分别对应于多根电极针Nm。然后,清洁刷71m位于与多根电极针Nm中待清洁的一根电极针Nm相对应的一个清洁位置Lm处,从而与所述一根电极针Nm接触。特别地,电动机72使在一个清洁位置Lm与一根电极针Nm接触的清洁刷71m在圆周方向Dc上稍微往复移动,由此可通过由清洁刷71m的尖端刮掉附着至所述一根电极针Nm上的污垢。
类似地,设置有在圆周方向Dc上排列的多个清洁位置Lp,并且所述多个清洁位置Lp分别对应于多根电极针Np。然后,清洁刷71p位于与多根电极针Np中待清洁的一根电极针Np相对应的一个清洁位置Lp处,从而与所述一根电极针Np接触。特别地,电动机72使在一个清洁位置Lp与一根电极针Np接触的清洁刷71p在圆周方向Dc上稍微往复移动,由此可通过由清洁刷71p的尖端刮掉附着至所述一根电极针Np上的污垢。
另外,清洁单元7还包括清洁清洁刷71m和71p的刷清洁器75。刷清洁器75包括容纳清洁刷71m和71p的容纳箱751。容纳箱751在圆周方向Dc(换句话说,Y方向)上开设,并且可通过由电动机72在圆周方向Dc上移动清洁刷71m和71p来将清洁刷71m和71p放入容纳箱751中或者从容纳箱751中取出。图8A和图8B示出了清洁刷71m和71p被从容纳箱751中取出的状态,并且图4示出了清洁刷71m和71p被放入容纳箱751中的状态。
刷清洁器75通过设置在容纳箱751中的滑动接触构件从清洁刷71m和71p去除污垢。也就是说,在容纳箱751中,滑动接触构件分别设置为与容纳箱751的在圆周方向Dc上的两侧上的开口相对应。然后,通过电动机72的驱动力在圆周方向Dc上移动的清洁刷71m和71p的尖端在刷清洁器75的滑动接触构件上滑动。结果,附着至清洁刷71m和71p的污垢被刷清洁器75的滑动接触构件刮掉,由此实行清洁刷71m和71p的清洁。当清洁刷71m和71p进入容纳箱751和离开容纳箱751时实行这种清洁。
清洁单元7由上述固定基座4的I形部分支撑。具体地,电动机72由固定基座4支撑在I形部分的中心处。另外,刷清洁器75附接至固定基座4的底部部分中具有平板形状的部分。
接下来,将描述用于相对于放置静电消除器1的放置表面支撑壳体2的机构。图9是示出图1的静电消除器的底表面的下部透视图。静电消除器1包括设置在壳体2的底表面2B的四个拐角处的绝缘垫131、132、133和134。在所述绝缘垫中,绝缘垫131和绝缘垫132在Y方向上以余隙布置在前框架21的盖板23的底表面上。另外,绝缘垫133和绝缘垫134在Y方向上以余隙布置在后框架25的附接框架27的底表面上。绝缘垫131、132、133和134从壳体2的底表面2B向下突出。因此,在壳体2放置在放置表面上的状态下,绝缘垫131、132、133和134在壳体2的底表面2B与所述放置表面之间与所述放置表面接触,从而使前框架21和后框架25与所述放置表面分离。
另外,除了绝缘垫131、132、133和132之外,静电消除器1还包括支撑配件,所述支撑配件相对于放置表面支撑壳体2(图10、图11和图12)。图10是示出其中支撑配件附接至壳体的静电消除器的前透视图;图11是示出其中支撑配件附接至壳体的静电消除器的前视图;并且图12是示意性地示出用于将支撑配件附接至壳体的配件附接部分的配置的剖视图。需注意,图11示出了作为水平平面的放置表面Axy,并且图12示出了作为与Y方向平行的虚拟直线的轴线Ay。
图10和图11所示的静电消除器1包括由金属制成且导电的支撑配件14,以及用于将所述支撑配件14可拆卸地附接至壳体2的两个配件附接部分15。支撑配件14包括平行于Y方向延伸并安装在放置表面Axy上的放置板141、以及在Y方向上从放置板141的两端向上延伸的两个直立板142。在Y方向上,壳体2位于两个直立板142之间,并且所述直立板142中的每个直立板在Y方向上与壳体2的侧表面相对,在所述直立板与所述壳体之间具有余隙。
所述两个配件附接部分15分别与两个直立板142对应地设置,并且所述配件附接部分15中每个配件附接部分将对应的直立板142在Y方向上附接至壳体2的侧表面。也就是说,直立板142的上端部分143在Y方向上与后框架25相对,并且通过配件附接部分15附接至后框架25。如上所述,后框架25是由抗静电树脂制成的后框架25的一部分,并且是导电的。
另外,直立板142通过配件附接部分15附接至后框架25的配置的细节如图12所示。需注意,在图12中,具有亮点图案的构件(后框架25)是抗静电树脂,具有暗点图案的构件(内部间隔件16、外部间隔件17和树脂片192)是绝缘体,并且具有斜剖面线的构件(螺钉18、垫圈191和193、和螺母194)是金属。
后框架25的侧表面包括平行于Z方向且正交于Y方向的平板部分261,以及在Y方向上从平板部分261向外突出的突出部分262。突出部分262的外形是具有向外减小的直径的以轴线Ay为中心的截锥体。另外,后框架25设置有在Y方向上穿透平板部分261和突出部分262的通孔263。通孔263包括各自以轴线Ay为中心的空间263a、263b、263c和263d。所述空间263a、263b、263c和263d在Y方向上以这种次序从壳体2的外侧至内侧对准。也就是说,在Y方向上,空间263b设置在空间263a的内侧上,空间263c设置在空间263b的内侧上,并且空间263d设置在空间263c的内侧上。另外,空间263b的直径小于空间263a的直径,空间263c的直径大于空间263b的直径,并且空间263d的直径大于空间263c的直径。
直立板142的上端部分143在Y方向上从外侧与突出部分262相对。上端部分143设置有在Y方向上穿透所述上端部分的通孔144。通孔144包括各自以轴线Ay为中心的空间144a和144b。所述空间144a和144b在Y方向上以这种次序从壳体2的外侧至内侧对准。也就是说,空间144b在Y方向上设置在空间144a的内侧上。另外,空间144b的直径大于空间144a的直径。
另一方面,配件附接部分15具有内部间隔件16,所述内部间隔件具有绝缘性质并且在Y方向上布置在直立板142的上端部分143与后框架25之间。内部间隔件16的外形是具有与通孔144的空间144b相同的直径的圆筒形状。另外,内部间隔件16具有在Y方向上穿透所述内部间隔件的通孔161。通孔161包括各自以轴线Ay为中心的空间161a、161b和161c。所述空间161a、161b和161c在Y方向上以这种次序从壳体2的外侧至内侧对准。也就是说,在Y方向上,空间161b设置在空间161a的内侧上,并且空间161c设置在空间161b的内侧上。另外,空间161b的直径大于空间161a的直径,并且空间161c的两个端表面的直径大于空间161b的直径。需注意,空间161c的直径向外减小。
后框架25的突出部分262装配至内部间隔件16的通孔161的空间161c中。此外,内部间隔件16装配至直立板142的通孔144的空间144b中。结果,后框架25、内部间隔件16和直立板142彼此定位,并且后框架25的通孔263、内部间隔件16的通孔161和直立板142的通孔144在Y方向上彼此相对。
此外,配件附接部分15进一步包括外部间隔件17,所述外部间隔件具有绝缘性质并且在Y方向上设置在直立板142的外侧上。外部间隔件17包括间隔件主体171和在Y方向上从间隔件主体171向内突出的突出部分172。突出部分172的外形是以轴线Ay为中心的圆筒形状。另外,外部间隔件17设置有在Y方向上穿透间隔件主体171和突出部分172的通孔173。通孔173包括各自以轴线Ay为中心的空间173a和173b。所述空间173a和173b在Y方向上以这种次序从壳体2的外侧至内侧对准。也就是说,空间173b在Y方向上设置在空间173a的内侧上。另外,空间173b的直径小于空间173a的直径。
外部间隔件17的突出部分172装配到直立板142的通孔144的空间144a和内部间隔件16的通孔161的空间161a中。结果,外部间隔件17相对于直立板142和内部间隔件16定位,并且内部间隔件16的通孔161和外部间隔件17的通孔173在Y方向上彼此相对。需注意,突出部分172松散地装配至通孔144和通孔161。
以这种方式,后框架25的通孔263、内部间隔件16的通孔161、直立板142的通孔144和外部间隔件17的通孔173在Y方向上围绕作为中心的轴线Ay对准。另一方面,配件附接部分15具有螺钉18,所述螺钉由金属制成并且从外侧插入通孔263和161以及通孔144和173中。螺钉18包括设置有螺旋槽的轴部分181和设置在轴部分181的一个端部处的头部分182。在轴部分181平行于Y方向并且头部分182面向外的状态下,轴部分181插入到通孔263、161、144和173中。另一方面,配件附接部分15具有均由金属制成的三个垫圈191、192和193以及螺母194。垫圈191布置在外部间隔件17的通孔173的空间173a中,垫圈192布置在内部间隔件16的通孔161的空间161b中,垫圈193布置在后框架25的通孔263的空间263a中,并且螺母194布置在后框架25的通孔263的空间263c中。然后,将螺钉18的轴部分181从外侧与Y方向平行地插入到垫圈191和193中,并旋入螺母194中。
也就是说,在螺钉18的头部分182外侧跨垫圈191抵靠外部间隔件17(具体地,通孔173的空间173a的底表面)并且被旋入螺钉18的轴部分181的螺母194从内侧抵靠后框架25(具体地,通孔263的空间263c的底表面)的状态下,螺钉18的轴部分181被旋入螺母194中。因此,后框架25、内部间隔件16、直立板142和外部间隔件17彼此紧固。在此时,内部间隔件16布置在后框架25与直立板142之间,并且与后框架25和直立板142中的每一者接触。另外,外部间隔件17的间隔件主体171布置在直立板142与螺钉18的头部分182之间,与直立板142接触,并且跨垫圈191抵接在螺钉18的头部分182上。此外,外部间隔件17的突出部分172位于直立板142的通孔144的外周缘与螺钉18的轴部分181之间。
因此,支撑配件14通过配件附接部分15附接至壳体2,以便绕轴线Ay可旋转。因此,可以通过相对于支撑配件14旋转壳体2来改变从静电消除器1释放离子的方向。此外,在支撑配件14相对于放置表面Axy支撑壳体2的状态下,绝缘垫131、132、133和134与放置表面Axy分离。
图13是示意性示出控制器的配置的框图,所述控制器是图1的静电消除器的电气设备系统。静电消除器1包括容纳在电气设备容纳部分202中的控制器8。控制器8包括控制风扇单元3的风扇单元控制器81、控制清洁单元7的清洁单元控制器83、以及控制负电极单元5和正电极单元6的电极单元控制器9。
风扇单元控制器81使设置在风扇单元3中的风扇33旋转,以在风扇33中生成在鼓风方向Dw上流动的空气。这种空气从后侧Xb经由后金属丝网125流入壳体2内。此外,在穿过壳体2内的流动路径Fw后,空气经由前金属丝网115和网格部分112从壳体2流出至前侧Xf。以这种方式,从壳体2流出的空气到达待中和的物体。
清洁单元控制器83通过控制清洁单元7的电动机72的旋转位置来使清洁刷71m和71p清洁电极针Nm和Np。也就是说,当清洁多根电极针Nm中的一根电极针Nm时,清洁单元控制器83控制电动机72的旋转位置以将清洁刷71m移动至与所述一根电极针Nm相对的清洁位置Lm,并然后使清洁刷71m在圆周方向Dc上稍微往复移动(清洁操作)。另外,通过在顺序地改变多根电极针Nm中的一根待清洁的电极针Nm的同时执行清洁操作,可以清洁所有所述多根电极针Nm。类似地,当清洁多根电极针Np中的一根电极针Np时,清洁单元控制器83控制电动机72的旋转位置以将清洁刷71p移动至与所述一根电极针Np相对的清洁位置Lp,并然后使清洁刷71p在圆周方向Dc上稍微往复移动(清洁操作)。另外,通过在顺序地改变多根电极针Np中的一根待清洁的电极针Np的同时执行清洁操作,可以清洁所有所述多根电极针Np。
如上所述,电极单元控制器9通过线束Hm连接至负电极单元5,并且通过线束Hp连接至正电极单元6。电极单元控制器9控制经由线束Hm施加至负电极单元5的电极针Nm的电压和经由线束Hp施加至正电极单元6的电极针Np的电压,从而在电极针Nm的尖端部分与电极针Np的尖端部分之间生成电晕放电。由于这种电晕放电,在电极针Nm的尖端部分周围生成了负离子,并且在电极针Np的尖端部分周围生成了正离子。此外,后金属丝网125、正电极单元6和负电极单元5在鼓风方向Dw上依次排列,并且后金属丝网125连接至接地G。因此,在电极针Np与后金属丝网125之间生成电晕放电,并且在电极针Np周围生成正离子。类似地,在电极针Nm与后金属丝网125之间生成电晕放电,并且在电极针Nm周围生成负离子。
如上所述,电极针Nm和电极针Np突出至流动路径Fw,并且由风扇33生成的空气经过电极针Nm和电极针Np的尖端部分。因此,在电极针Nm的尖端部分周围生成的负离子和在电极针Np的尖端部分周围生成的正离子随着在鼓风方向Dw上穿过流动路径Fw的空气行进至前侧Xf。另外,生成空气的风扇33位于正电极单元6和负电极单元5的前侧Xf上,换句话说,位于鼓风方向Dw的下游侧上。因此,负离子和正离子在由风扇33搅拌后,经由前金属丝网115和网格部分112从壳体2流出至前侧Xf。
图14是示出由图13的控制器所执行的操作的示例的流程图。在步骤S101中,清洁单元控制器83开始清洁电极针Nm和电极针Np。如图8A所示,在静电消除器1中,电极针Nm和Np在圆周方向Dc上顺时针交替对准,并且总共八根电极针Nm和Np被对准。另一方面,按照在顺时针方向上靠近容纳箱751的次序执行对八根电极针Nm和Np的清洁操作。更具体地,对于电极针Nm和Np中的每根电极针,前后移动清洁刷71m和71p以经过电极针Nm和Np,并且然后移动清洁刷71m和71p以清洁接下来的电极针Nm和Np。在本发明实施方案中,移动清洁刷71m和71p,使得对电极针Nm和Np中的每根电极针实行清洁操作,但是移动方法不限于此。例如,可以配置为使得通过在一个方向上移动清洁刷71m和71p来清洁所有电极针Nm和Np。另外,可以按照在逆时针方向上靠近容纳箱751的次序实行用于电极针Nm和Np的清洁操作。
也就是说,清洁单元控制器83控制电动机72的旋转位置以将清洁刷71m和71p从刷清洁器75移动至与第一电极针Nm相对的清洁位置Lm,从而实行对这根电极针Nm的清洁操作。在此时,从容纳箱751移动至清洁位置Lm的清洁刷71m和71p在刷清洁器75的滑动接触构件上滑动,由此实行对清洁刷71m和71p的清洁。另外,当最后一根(第八根)电极针Np的清洁操作完成时,清洁单元控制器83控制电动机72的旋转位置以将清洁刷71m和71p从与最后一根电极针Np相对的清洁位置Lp移动至容纳箱751。在此时,从清洁位置Lp移动至容纳箱751的清洁刷71m和71p在刷清洁器75的滑动接触构件上滑动,由此实行清洁刷71m和71p的清洁。顺便提及,清洁单元控制器83使在从容纳箱751中取出清洁刷71m和71p时清洁刷71m和71p的速度慢于在将清洁刷71m和71p放入容纳箱751中时清洁刷71m和71p的速度。
在步骤S102中,风扇单元控制器81开始风扇33的旋转以在鼓风方向Dw上生成空气。在步骤S103中,电极单元控制器9开始向负电极单元5的电极针Nm施加电压并向正电极单元6的电极针Np施加电压。结果,比大地G的电压更低的负DC电压Vm被施加至电极针Nm,并且比大地G的电压更高的正DC电压Vp被施加至电极针Np。另外,后金属丝网125连接至接地G。因此,在电极针Nm与后金属丝网125之间生成了电位差Vm,在电极针Nm与后金属丝网125之间生成了电位差Vp,并且在电极针Np与电极针Nm之间生成了电位差Vpm(=Vp-Vm)。然后,通过分别由电位差Vm、电位差Vp和电位差Vpm生成的电晕放电来生成负离子和正离子。由此生成的负离子和正离子通过空气在鼓风方向Dw上行进并从静电消除器1释放至前侧Xf(静电消除操作)。需注意的是,在静电消除操作的实行期间,清洁单元控制器83控制电动机72的旋转位置以使清洁刷71m、71p定位于容纳箱751内。
在步骤S104中的电压控制中,实行用于控制长期和短期离子平衡的反馈控制。这种电压控制的细节将在后面参照图15A和图15B进行描述。当电极单元控制器9在步骤S104之后的步骤S105中完成将电压施加至电极针Nm和电极针Np时,风扇单元控制器81在步骤S106中停止风扇33并完成由风扇33执行的鼓风。
图15A是示出电极单元控制器的细节的框图。电极单元控制器9包括中央处理单元(CPU)91、生成待施加至电极针Nm的电压Vm的负极性高压电源92、以及生成待施加至电极针Np的电压Vp的正极性高压电源93。CPU 91实行用于控制负极性高压电源92和正极性高压电源93的数字信号处理。CPU 91包括控制待施加至电极针Np的电压Vp(高电压)的高电压控制单元911,以及控制通过向电极针Np和Nm施加电压Vp和Vm所生成的负离子与正离子之间的平衡(离子平衡)的第一平衡控制单元912。具体地,CPU 91实行预定程序来配置高电压控制单元911和第一平衡控制单元912。
负极性高压电源92是具有初级侧电路921和次级侧电路922的变压器。电压信号Vim被输入至初级侧电路921,并且次级侧电路922通过线束Hm连接至负电极单元5的电极针Nm中的每根电极针。然后,将与输入至初级侧电路921的电压信号Vim相对应的电压Vm经由线束Hm从次级侧电路922施加至电极针Nm中的每根电极针。
正极性高压电源93是具有初级侧电路931和次级侧电路932的变压器。电压信号Vip输入至初级侧电路931,并且次级侧电路932通过线束Hp连接至正电极单元6的电极针Np中的每根电极针。然后,将与输入至初级侧电路931的电压信号Vip相对应的电压Vp经由线束Hp从次级侧电路932施加至电极针Np中的每根电极针。
在壳体2中,设置有上述接地G(内部接地)。壳体2中由抗静电树脂制成的后框架25短接至接地G。需注意,将后框架25和接地G进行电连接的模式不限于短路,并且这些部件可以经由电阻器连接。
另外,电极单元控制器9包括:短接至大地E(外部接地)的接地电极Te;以及设置在接地电极Te与接地G之间的低响应检测电路94。所述低响应检测电路94包括连接接地电极Te和接地G的检测电阻器R94。检测电阻器R94设置为检测经由接地电极Te从大地E流入静电消除器1的电流Idl。也就是说,当从静电消除器1释放的负离子量与正离子量之间存在差异时,与所述差异相对应的电荷从大地E流入接地电极Te中,并且由于电荷导致的电流Idl流动至检测电阻器R94。结果,在检测电阻器R94与接地G之间的检测点941处生成了与电流Idl相对应的电压Vdl。以这种方式,低响应检测电路94通过检测电阻器R94将由经由接地电极Te从大地E流入壳体2中的电荷生成的电流Idl转换成电压Vdl。换句话说,低响应检测电路94检测指示由静电消除器1生成并由大地E吸收的负离子与正离子之间的离子平衡的电压Vdl。
此外,电极单元控制器9包括设置在前金属丝网115与接地G之间的高响应检测电路95。高响应检测电路95包括连接前金属丝网115和接地G的检测电阻器R95。检测电阻器R95设置为检测从前金属丝网115流动至接地G的电流Idh。也就是说,在电极针Nm和电极针Np周围生成的负离子和正离子在鼓风方向Dw上移动并且到达前金属网115处。已经以这种方式到达前金属丝网115的负离子和正离子由前金属丝网115部分吸收。因此,与由前金属丝网115吸收的负离子量与正离子量之间的差异相对应的电荷从前金属丝网115朝向接地G流动,并且由于这种电荷导致的电流Idh流动至检测电阻器R95。结果,在检测电阻器R95与前金属丝网115之间的检测点951处生成了与电流Idh相对应的电压Vdh。以这种方式,高响应检测电路95通过检测电阻器R95将由从前金属丝网115流动至接地G的电荷生成的电流Idh转换成电压Vdh。换句话说,高响应检测电路95检测指示由静电消除器1生成并由前金属丝网115吸收的负离子与正离子之间的离子平衡的电压Vdh。
在此,低响应检测电路94的检测电阻器R94的电阻值大于高响应检测电路95的检测电阻器R95的电阻值。另外,大地E的电容大于前金属丝网115的电容。因此,高响应检测电路95的时间常数低于低响应检测电路94的时间常数,换句话说,高响应检测电路95的响应速度比低响应检测电路94的响应速度更快。也就是说,高响应检测电路95检测离子平衡的波动中的高频波动,并且低响应检测电路94检测离子平衡的波动中比高频更低的低频波动。
电极单元控制器9通过基于由低响应检测电路94和高响应检测电路95检测到的离子平衡的波动对待施加至电极针Nm和Np的电压Vm和Vp实行反馈控制,来控制离子平衡。具体地,电极单元控制器9包括抑制离子平衡的波动(摆动)的第二平衡控制单元96,并且由所述第二平衡控制单元96实行反馈控制。
更具体地,低响应检测电路94将指示离子平衡的低频波动的电压Vdl输出至CPU91的第一平衡控制单元912。第一平衡控制单元912保持作为电压Vdl的目标值的目标电压Vtl,根据电压Vdl与目标电压Vtl之间的差异生成电压信号Vs,并将电压信号Vs输出至第二平衡控制单元96。顺便提及,目标电压Vtl被设置为零伏。也就是说,目标状态是这样的状态,在所述状态中从静电消除器1释放的负离子量和正离子量变成彼此相等,并且从大地E流入静电消除器1中的电荷变成零。
另外,高响应检测电路95将指示离子平衡的高频波动的电压Vdh输出至第二平衡控制单元96。就此而言,第二平衡控制单元96保持作为电压Vdh的目标值的目标电压Vth,根据电压Vdh与目标电压Vth之间的差异以及电压信号Vs生成作为用于对电压Vm执行反馈控制的控制信号的电压信号Vim,并将所述电压信号Vim输出至负极性高压电源92的初级侧电路921。顺便提及,目标电压Vth被设置为不为零伏,而是从零偏移预定偏移电压的电压。也就是说,前金属丝网115吸收负离子的容易度与前金属丝网115吸收正离子的容易度之间存在差异。因此,在等量的负离子和正离子到达前金属丝网115处的目标状态下,电流Idh不会变成零,并且电压Vdh从接地G的电压(零伏)偏移偏移电压Vo(偏移量)。因此,电压Vdh的目标电压Vth被设置为偏移电压Vo。需注意,偏移电压Vo预先通过实验测量并在第二平衡控制单元96中设定。
以这种方式,实行用于使电压Vdl朝向目标电压Vtl收敛的反馈控制和用于使电压Vdh朝向目标电压Vth收敛的反馈控制。换句话说,实行用于使电流Idl收敛至目标电流Itl(=Vtl/R97)的反馈控制和用于使电流Idh收敛至目标电流Ith(=Vth/R95)的反馈控制。需注意,实行这种控制的第二平衡控制单元96可以使用模拟电路(诸如运算放大器)配置,或者可以使用数字电路(诸如处理器)配置。
另外,电极单元控制器9实行用于使用后金属丝网125将对于电极针Np和Nm生成电晕放电所必需且充分的电压Vp和Vm施加至电极针Np和Nm的控制。更具体地,由于后金属丝网125短接至接地G,所以在后金属丝网125中生成的电荷从后金属丝网125流动至接地G。需注意,将后金属丝网125和接地G进行电连接的模式不限于短路,并且这些部件可以经由电阻器连接。
具体地,沿着在电极针Nm与后金属丝网125之间由电晕放电形成的电路,与由电晕放电生成的电荷相对应的电流Irn从后金属丝网125流动至接地G。另外,沿着在电极针Np与后金属丝网125之间由电晕放电形成的电路,与由电晕放电生成的电荷相对应的电流Irp从后金属丝网125流动至接地G。另一方面,负极性高压电源92的次级侧电路922连接至接地G,并且正极性高压电源93的次级侧电路932连接至接地G。因此,主要包括从后金属丝网125到达接地G的电流Irn的电流Ign从接地G流动至次级侧电路922,并且主要包括从后金属丝网125到达接地G的电流Irp的电流Igp从接地G流动至次级侧电路932。
另外,电极单元控制器9还包括设置在正极性高压电源93的次级侧电路932与接地G之间的放电量检测电路97。放电量检测电路97包括检测电阻器R97,所述检测电阻器连接次级侧电路932和接地G。因此,从接地G流动至次级侧电路932的电流Igp流过检测电阻器R97。结果,在检测电阻器R97与次级侧电路932之间的检测点971处生成了与电流Igp相对应的电压Vgp。如上所述,放电量检测电路97通过检测电阻器R97将经由接地G从后金属丝网125流动至正极性高压电源93的次级侧电路932的电流Igp转换成电压Vgp。换句话说,放电量检测电路97检测指示响应于向电极针Np施加电压Vp而生成的正离子的量的电压Vgp。
放电量检测电路97将检测到的电压Vgp输出至CPU 91的高电压控制单元911。高电压控制单元911保持作为电压Vgp的目标值的目标电压Vtp,并根据电压Vgp与目标电压Vtp之间的差异生成作为用于执行对电压Vp的反馈控制的控制信号的电压信号Vip,并将电压信号Vip输出至正极性高压电源93的初级侧电路931。结果,实行用于使电压Vgp朝向目标电压Vtp收敛的反馈控制。结果,在电极针Np周围生成了量与目标电压Vtp相对应的正离子。需注意,如上所述,第二平衡控制单元96等还实行用于使负离子生成量与正离子生成量平衡的反馈控制。因此,在电极针Nm生成负离子,以便跟随在电极针Np周围生成的正离子。结果,在电极针Nm周围生成了量与目标电压Vtp相对应的负离子。这种控制增大了根据电极针Nm和Np的磨损进度待施加至电极针Nm和Np的电压,并且根据由电极针Nm和Np进行的电晕放电生成的负离子量和正离子量维持恒定。
图15B是示出在图14的操作中实行的电压控制的示例的流程图。在步骤S201中,由第一平衡控制单元912和第二平衡控制单元96获取用于控制长期离子平衡的目标电压Vtl和用于控制短期离子平衡的目标电压Vth。然后,在步骤S202中由第一平衡控制单元912获取由低响应检测电路94检测到的电压Vdl,并且在步骤S203中由第二平衡控制单元96获取由高响应检测电路95检测到的电压Vdh。然后,在电压Vdl已经变化了特定量的情况下(步骤S204中的“是”),第二平衡控制单元96实行基于目标电压Vtl和电压Vdl的反馈控制以及基于目标电压Vtl和电压Vdl的反馈控制,并将电压信号Vim输入至负极性高压电源92(步骤S205)。另一方面,在电压Vdl尚未变化特定量的情况下(步骤S204中“否”),第二平衡控制单元96实行基于目标电压Vth和电压Vdh的反馈控制,并将电压信号Vim输入至负极性高压电源92(步骤S206)。
在上述静电消除器1中,提供了生成正离子和负离子的电极针Np和Nm(离子发生器),以及将电压Vp(正极性高电压)和电压Vm(负极性高电压)施加至电极针Np和Nm的正极性高压电源93和负极性高压电源92(高电压施加单元)。然后,当正极性高压电源93将电压Vp施加至电极针Np时,电极针Np生成正离子,并且当负极性高压电源92将电压Vm施加至电极针Nm时,电极针Nm生成负离子。另外,检测经由接地电极Te在大地E与静电消除器1之间流动的电流Idl(离子电流),并且对负极性高压电源92实行反馈控制,使得电流Idl变成目标电流Itl。通过基于电流Idl的反馈控制可以适当地控制离子平衡。另外,壳体2设置有导电后框架25(导电构件),以便抑制静电消除器1的壳体2带电。后框架25通过绝缘体(诸如绝缘垫131、132、133和134、内部间隔件16和外部间隔件17)与静电消除器1的放置表面Axy绝缘,使得可以防止电荷经由放置表面Axy从后框架25移动至大地E。此外,后框架25不连接至大地E,而是连接至与低响应检测电路94(检测电路)、正极性高压电源93和负极性高压电源92中的每一者电连接的导线,也就是说,接地G。结果,后框架25的电荷由正极性高压电源93和负极性高压电源92吸收,以便可以防止电荷从后框架25移动至大地E。结果,可以抑制静电消除器1的壳体2带电,与此同时避免对离子平衡的控制的影响。顺便提及,接地G可以使用由诸如铜的金属制成的导线来配置。
另外,提供了绝缘垫131、132、133和134(支撑构件),所述绝缘垫具有绝缘性质并且附接至壳体2的底表面2B上的后框架25。在壳体2放置在放置表面Axy上的状态下,绝缘垫131、132、133和134在后框架25与所述放置表面Axy之间与所述放置表面Axy接触以使后框架25从放置表面Axy分离。在这种配置中,后框架25和放置表面Axy通过绝缘垫131、132、133和134彼此分开,所述绝缘垫中的每个绝缘垫均具有绝缘性质并且附接至壳体2的底表面2B上的后框架25,以便可防止电荷经由放置表面Axy从后框架25移动至大地E。
另外,提供了由金属制成的支撑配件14,以及在壳体2的侧表面上相对于后框架25可旋转地支撑支撑配件14的配件附接部分15。支撑配件14与放置表面Axy接触并且相对于放置表面Axy支撑壳体2,从而使壳体2与放置表面Axy分离。另外,配件附接部分15包括绝缘内部间隔件16(第一间隔件),所述绝缘内部间隔件布置在后框架25与壳体2的侧表面上的支撑配件14之间并且限制后框架25与支撑配件14之间的接触。在这种配置中,后框架25与同放置表面Axy接触的支撑配件14之间的接触由内部间隔件16限制,以便可防止电荷经由支撑配件14和放置表面Axy从后框架25移动至大地E。
另外,配件附接部分15进一步包括从内部间隔件16的相反侧(外侧)抵接在支撑配件14上的绝缘外部间隔件17(第二间隔件),以及由金属制成的螺钉18。在内部间隔件16、支撑配件14和外部间隔件17中分别开设有供螺钉18的轴部分181插入的通孔161、144和173(插入孔),并且内部间隔件16、支撑配件14和外部间隔件17在夹在螺钉18的头部分182与后框架25之间的状态下通过螺钉18紧固至壳体2。另一方面,外部间隔件17具有间隔件主体171和从间隔件主体171突出至内部间隔件16侧(内侧)的突出部分172。间隔件主体171位于螺钉18的头部分182与支撑配件14之间以限制螺钉18的头部分182与支撑配件14之间的接触,并且突出部分172位于设置在支撑配件14中的通孔144的外周缘与螺钉18的轴部分181之间以限制支撑配件14与螺钉18的轴部分181之间的接触。在这种配置中,用于将支撑配件14紧固至壳体2的金属螺钉18与支撑配件14之间的接触由外部间隔件17限制。因此,即使后框架25和螺钉18彼此接触,也可防止电荷经由螺钉18从后框架25移动至支撑配件14,并且最终可以防止电荷从后框架25至大地E的移动。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实施方案中,静电消除器1对应于本发明的“静电消除器”的示例;绝缘垫131、132、133和134对应于本发明的“支撑构件”的示例;支撑配件14对应于本发明的“支撑配件”的示例;配件附接部分15对应于本发明的“配件附接部分”的示例;内部间隔件16对应于本发明的“第一间隔件”的示例;通孔161、144和173对应于本发明的“插入孔”的示例;外部间隔件17对应于本发明的“第二间隔件”的示例;间隔件主体171对应于本发明的“间隔件主体”的示例;突出部分172对应于本发明的“突出部分”的示例;螺钉18对应于本发明的“螺钉”的示例;轴部分181对应于本发明的“轴部分”的示例;头部分182对应于本发明的“头部分”的示例;壳体2对应于本发明的“壳体”的示例;后框架25对应于本发明的“导电构件”的示例;正极性高压电源93和负极性高压电源92配合以作为本发明的“高压施加单元”的示例起作用;低响应检测电路94对应于本发明的“检测电路”的示例;第二平衡控制单元96对应于本发明的“反馈控制单元”的示例;大地E对应于本发明的“大地”的示例;接地G对应于本发明的“导线”的示例;电流Idl对应于本发明的“离子电流”的示例;目标电流Ith对应于本发明的“目标值”的示例;电极针Np和Nm对应于本发明的“离子发生器”的示例;接地电极Te对应于本发明的“接地电极”的示例;电压Vp对应于本发明的“正极性高电压”的示例;并且电压Vm对应于本发明的“负极性高电压”的示例。
需注意,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案,并且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情况下对上述实施方案进行各种修改。例如,赋予壳体2导电性的导电构件的具体配置不限于抗静电构件,也可以是金属或导电树脂。
另外,在壳体2中,可以向除了后框架25之外的构件(例如,前框架21)赋予导电性。在这种情况下,后框架25可以是绝缘体。
另外,第一单元框架51和第二单元框架61不需要具有弧形形状,并且可以具有圆形形状。
另外,可以改变第一单元框架51和第二单元框架61中的电极针Nm和Np的布置模式。例如,电极针Nm和Np可以设置为以便从第一单元框架51和第二单元框架61的外壁512和612向外突出。
另外,可以适当地改变电极针Nm和Np的数量或布置模式。
另外,X方向上的负电极单元5和正电极单元6的布置次序也可以相反。
另外,风扇单元3也可以在鼓风方向Dw上布置在负电极单元5和正电极单元6的上游侧上。
另外,由高电压控制单元911实行的对离子生成量的控制的具体内容不限于上述示例。也就是说,可以通过基于从接地G流动至负极性高压电源92的次级侧电路922的电流Ign对电压Vm执行反馈控制来控制离子生成量。
另外,对正极性高压电源93实行用于生成预定量的离子而不管电极针Nm和Np的磨损进度如何的控制(由高电压控制单元911控制),并且对负极性高压电源92实行用于实现适当的离子平衡的控制(由第二平衡控制单元96控制)。然而,可以对负极性高压电源92实行前一种控制,并且可以对正极性高压电源93实行后一种控制。
另外,提供了施加不同的DC电压Vp和Vm的两种类型的电极针Np和Nm,并且正离子由电极针Np生成,并且负离子由电极针Nm生成。然而,正离子和负离子可以由通过向一种类型的电极针施加在电压Vp与电压Vm之间随时间变化的AC电压而生成的电晕放电来生成。
另外,负电极单元5和正电极单元6也可以如图16所示配置。图16是示意性地示出负电极单元及正电极单元的经修改示例的透视图。在图16所示的经改变的示例中,负电极单元5包括在Y方向上延伸的具有平板形状的第一单元框架51,并且多根电极针Nm在第一单元框架51的后端表面上在Y方向上排列。电极针Nm中的每根电极针在X方向上从第一单元框架51的后端表面突出至后侧Xb。另外,正电极单元6包括在Y方向上延伸的具有平板形状的第二单元框架61,并且多根电极针Np在第二单元框架61的后端表面上在Y方向上排列。电极针Np中的每根电极针在X方向上从第二单元框架61的后端表面突出至后侧Xb。电极针Nm和电极针Np响应于电压的施加而生成负离子和正离子。负离子和正离子通过在平行于X方向的鼓风方向Dw上的空气从静电消除器1释放。
另外,上述静电消除器1设置有执行长期离子平衡反馈控制的系统和执行短期离子平衡反馈控制的系统。用于实行这样的两种反馈控制系统的具体配置不限于图15A的示例。也就是说,可以采用实现图17中概念性地示出的两种反馈系统的任何配置。
图17是示意性地示出执行长期反馈和短期反馈的两个系统的图。离子平衡由离子输出控件981控制的正离子和负离子经由前盖11从壳体2发射至外部目标空间。然后,检测指示目标空间中的离子平衡的第一离子平衡982,并且通过反馈回路983将所述第一离子平衡982反馈至离子输出控件981。离子输出控件981实行长期反馈控制(也就是说,具有低响应速度的反馈控制),以使第一离子平衡982更接近从离子输出控件981释放的离子平衡的目标值。
另外,检测指示与第一离子平衡982不同的位置(例如,前盖11的内侧)处的离子平衡的第二离子平衡984,并且通过反馈回路985将所述第二离子平衡984反馈至离子输出控件981。离子输出控件981对从离子输出控件981释放的离子平衡实行基于第二离子平衡984的短期反馈控制(也就是说,具有高响应速度的反馈控制)。
也就是说,实行基于第一离子平衡982的第一反馈控制和基于第二离子平衡984的第二反馈控制,并且第二反馈控制的响应性高于第一反馈控制的响应性。结果,可在长期及短期内适当地维持离子平衡。
另外,可使用图18所示的离子平衡传感器来实行长期反馈控制。图18是示出离子平衡传感器的示例的透视图。图18的离子平衡传感器99包括检测离子平衡的传感器板991,以及根据由传感器板991检测到的离子平衡输出电流(第一离子电流)的输出端子992。至少离子平衡传感器99的传感器板991被布置在包括壳体2和前盖11的静电消除器1的装置主体外部的外部检测位置处。然后,通过传感器板991检测外部检测位置处的离子平衡(也就是说,第一离子平衡982),并且从输出端子992输出第一离子电流。通过反馈回路983将从输出端子992输出的第一离子电流反馈至离子输出控件981。
需注意,在离子平衡传感器99用于图15A中的电极单元控制器9的情况下,从离子平衡传感器99的输出端子992输出的第一离子电流被输入至例如与检测电阻器R94并联设置的检测电阻器,并且第一离子电流由检测电阻器转换成电压。然后,由第一平衡控制单元912和第二平衡控制单元96实行反馈控制,使得与第一离子电流相对应的电压变成预定的目标电压(换句话说,第一离子电流变成预定的目标电流)。需注意,通过转换来自大地E的电流Idl而获得的电压Vdl没有在反馈控制中得到反映并且被忽略。也就是说,第一平衡控制单元912和第二平衡控制单元96基于由离子平衡传感器99检测到的第一离子电流而不是来自大地E的电流Idl来实行长期反馈控制。
本发明适用于用于将通过向电极施加电压而生成的离子释放至物体以消除所述物体的静电的所有技术。

Claims (11)

1.一种静电消除器,所述静电消除器向物体释放离子以消除所述物体的静电,其特征在于,
所述静电消除器包括:
离子发生器,所述离子发生器响应于正极性高电压的施加而生成电晕放电以生成正离子,并响应于负极性高电压的施加而生成电晕放电以生成负离子;
高电压施加单元,所述高电压施加单元向所述离子发生器施加所述正极性高电压和所述负极性高电压;
接地电极,所述接地电极短接至大地;
检测电路,所述检测电路检测经由所述接地电极在所述大地与所述静电消除器之间流动的离子电流;
反馈控制单元,所述反馈控制单元对所述高电压施加单元实行反馈控制,以使由所述检测电路检测到的所述离子电流成为预定目标值;
导线,所述导线电连接至所述检测电路和所述高压施加单元中的每一者;以及
壳体,所述壳体具有导电构件,所述导电构件与放置静电消除器的放置表面绝缘并且电连接至所述导线,所述壳体容纳所述检测电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电消除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静电消除器进一步包括:
支撑构件,所述支撑构件具有绝缘性质并且附接至所述壳体的底表面上的所述导电构件,其中,在所述静电消除器放置在所述放置表面上的状态下,使所述支撑构件在所述导电构件与所述放置表面之间与所述放置表面接触以使所述导电构件与所述放置表面分离。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电消除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静电消除器进一步包括:
支撑配件,所述支撑配件由金属制成;以及
配件附接部分,所述配件附接部分相对于所述壳体的所述侧表面上的所述导电构件可旋转地支撑所述支撑配件,
其中所述支撑配件与所述放置表面接触并相对于所述放置表面支撑所述壳体以使所述壳体与所述放置表面分离,并且
所述配件附接部分包括第一间隔件,所述第一间隔件具有绝缘性质,布置在所述导电构件与所述壳体的所述侧表面上的所述支撑配件之间,并限制所述导电构件与所述支撑配件之间的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静电消除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配件附接部分进一步包括:第二间隔件,所述第二间隔件具有绝缘性质并且从所述第一间隔件的相反侧抵接在所述支撑配件上;以及螺钉,所述螺钉由金属制成,并且
在所述第一间隔件、所述支撑配件和所述第二间隔件中的每一者中均开设有供所述螺钉的轴部分插入的插入孔,
所述第一间隔件、所述支撑配件和所述第二间隔件在夹在所述螺钉的头部分与所述导电构件之间的状态下通过所述螺钉紧固至所述壳体,
所述第二间隔件包括间隔件主体和从所述间隔件主体朝向所述第一间隔件突出的突出部分,
所述间隔件主体位于所述头部分与所述支撑配件之间以限制所述头部分与所述支撑配件之间的接触,并且
所述突出部分位于设置在所述支撑配件中的所述插入孔的外周缘与所述轴部分之间以限制所述支撑配件与所述轴部分之间的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电消除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电构件是由抗静电树脂制成的抗静电构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电消除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静电消除器进一步包括:
风扇,所述风扇使所述离子从所述静电消除器释放,所述离子由所述离子发生器生成;以及
前金属丝网,所述前金属丝网电连接至所述导线并且在由所述风扇形成的流动路径中位于所述风扇的下游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静电消除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金属丝网经由检测电阻器电连接至所述导线。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电消除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静电消除器进一步包括:
风扇,所述风扇使所述离子从所述静电消除器释放,所述离子由所述离子发生器生成;以及
后金属丝网,所述后金属丝网电连接至所述导线并且在由所述风扇形成的流动路径中位于所述风扇的上游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静电消除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后金属丝网与所述离子发生器之间生成电晕放电。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电消除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静电消除器进一步包括:
风扇,所述风扇使所述离子从所述静电消除器释放,所述离子由所述离子发生器生成,
其中所述壳体包括盖框架,所述盖框架引导由所述风扇吹出的空气并且由抗静电树脂制成。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电消除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线是所述高电压施加单元的接地。
CN202311114806.9A 2022-09-07 2023-08-31 静电消除器 Pending CN11767701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142589 2022-09-07
JP2022142589A JP2024037628A (ja) 2022-09-07 2022-09-07 除電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677012A true CN117677012A (zh) 2024-03-08

Family

ID=900602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114806.9A Pending CN117677012A (zh) 2022-09-07 2023-08-31 静电消除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080959A1 (zh)
JP (1) JP2024037628A (zh)
CN (1) CN117677012A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40080959A1 (en) 2024-03-07
JP2024037628A (ja) 2024-03-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395516B (zh) 除電裝置以及放電模組
TWI394337B (zh) Ion generating device
JP5292820B2 (ja) 静電気除去装置
CN117677012A (zh) 静电消除器
JP2001035686A (ja) 直流除電器
CN117677011A (zh) 静电消除器和离子平衡控制方法
TW202418696A (zh) 靜電消除器
JP3002581B2 (ja) 除電装置
TW202418885A (zh) 靜電消除器及離子平衡控制方法
JP2001154453A (ja) スコロトロン帯電装置
JPH02158764A (ja)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2024037626A (ja) 除電装置
KR100378867B1 (ko) 정전 발전형 고전압 발생장치
JP2001110590A (ja) 直流除電器
KR102062681B1 (ko) 미세먼지 집진용 고전압 정전기 발생장치
JP5545592B2 (ja) 帯電装置、画像形成装置用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H0363675A (ja) コロナ帯電方法及びコロナ帯電装置
JP2010055848A (ja) 除電器
JP6247929B2 (ja) 電子放出装置、その電子放出装置を備えた帯電装置、その帯電装置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その電子放出装置の制御方法
JPH0513456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S62168173A (ja) 帯電装置
JP3269697B2 (ja) 放電装置
JP2022022669A (ja) 放電管診断装置
JPH06175469A (ja) ブラシ帯電装置
KR100234071B1 (ko) 전기집진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