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673771A - 基站天线和基站 - Google Patents

基站天线和基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673771A
CN117673771A CN202211097482.8A CN202211097482A CN117673771A CN 117673771 A CN117673771 A CN 117673771A CN 202211097482 A CN202211097482 A CN 202211097482A CN 117673771 A CN117673771 A CN 11767377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ntenna
frequency selective
base station
selective surface
antenna arra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09748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肖伟宏
道坚丁九
刘旭
白雪
张玉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097482.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673771A/zh
Priority to PCT/CN2023/117447 priority patent/WO2024051773A1/zh
Publication of CN1176737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67377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1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 H01Q1/2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 H01Q1/24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52Means for reducing coupling between antennas; Means for reducing coupling between an antenna and another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5/00Devices for reflection, refraction, diffraction or polarisation of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e.g. quasi-optical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5/00Devices for reflection, refraction, diffraction or polarisation of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e.g. quasi-optical devices
    • H01Q15/02Refracting or diffracting devices, e.g. lens, prism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9/00Combinations of primary active antenna elements and units with secondary devices, e.g. with quasi-optical devices, for giving the antenna a desired directional characteristic
    • H01Q19/06Combinations of primary active antenna elements and units with secondary devices, e.g. with quasi-optical devices, for giving the antenna a desired directional characteristic using refracting or diffracting devices, e.g. le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9/00Combinations of primary active antenna elements and units with secondary devices, e.g. with quasi-optical devices, for giving the antenna a desired directional characteristic
    • H01Q19/10Combinations of primary active antenna elements and units with secondary devices, e.g. with quasi-optical devices, for giving the antenna a desired directional characteristic using reflecting surfa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21/00Antenna arrays or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21/00Antenna arrays or systems
    • H01Q21/30Combinations of separate antenna units operating in different wavebands and connected to a common feeder system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8Access point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Variable-Direction Aerials And Aerial Array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基站天线和基站。基站天线包括第一天线阵列、频率选择表面、第二天线阵列和天线导电部件;频率选择表面位于第一天线阵列的辐射单元的第一辐射体与第二天线阵列之间,频率选择表面用于反射第一天线阵列的辐射信号,并透过第二天线阵列的辐射信号;天线导电部件与第一天线阵列位于第二天线阵列的阵面的同侧;天线导电部件包括导电基体、第一结构单元和第二结构单元;第一结构单元与第二结构单元均环绕导电基体一周,第一结构单元与第二结构单元间隔且相邻排布,并形成电容。基站包括抱杆和该基站天线,基站天线固定于抱杆。本申请的能够改善由于金属部件遮挡导致的电磁阴影问题。

Description

基站天线和基站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天线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站天线和基站。
背景技术
在天线系统中,辐射单元可能会被周围的金属部件遮挡,电磁波传播至这些金属部件时会在该金属部件的表面产生散射,无法完全传播至该金属部件的后方,使得该金属部件的后方产生电磁阴影。对于天线的信号接收过程,电磁阴影会导致位于该金属部件后方的辐射单元的接收信号质量劣化;对于天线的信号辐射过程,电磁阴影会影响位于金属部件后方的终端的通信质量。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基站天线和基站,能够改善由于金属部件遮挡导致的电磁阴影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基站天线,包括第一天线阵列、频率选择表面、第二天线阵列和天线导电部件;频率选择表面位于第一天线阵列的辐射单元的第一辐射体与第二天线阵列之间,频率选择表面用于反射第一天线阵列的辐射信号,并透过第二天线阵列的辐射信号;天线导电部件与第一天线阵列位于第二天线阵列的阵面的同侧;天线导电部件包括导电基体、第一结构单元和第二结构单元;第一结构单元与第二结构单元均环绕导电基体一周,第一结构单元与第二结构单元间隔且相邻排布,并形成电容。
本申请的方案中,通过使得频率选择表面位于第一天线阵列的辐射单元的第一辐射体与第二天线阵列之间,能够以频率选择表面作为基准面,实现第一天线阵列与第二天线阵列的层叠布置。层叠布置能够在有限的天线口面口径下部署更多频段和通道的天线阵列,从而满足通信要求。由于频率选择表面能够允许第二天线阵列的电磁波透过,因此频率选择表面对于第二天线阵列的信号并不会造成遮挡。天线导电部件的位置,使其对第二天线阵列在物理上造成遮挡。但是,由于天线导电部件中的结构单元之间形成缝隙,该缝隙以及两侧结构单元可以形成电容,该电容将电磁波约束在该缝隙内进行传播,使得电磁波能够绕着天线导电部件传播至天线导电部件的后方,从而减少或者消除了电磁阴影。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天线导电部件位于第一天线阵列与第二天线阵列之间。本方案中,将天线导电部件设置在第一天线阵列与第二天线阵列之间,依然满足天线导电部件与第一天线阵列位于第二天线阵列的阵面的同侧的设计。本方案通过限定天线导电部件的位置,能够针对一种典型的层叠布置天线的应用场景,在有限的天线口面口径下部署更多频段和通道的天线阵列,且改善电磁阴影。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导电基体包括馈电网络,馈电网络与第一天线阵列的辐射单元连接。本方案中,通过在馈电网络的外侧形成结构单元及电容,能够使得馈电网络具备电磁隐身性能,改善由于馈电网络对第二天线阵列的物理遮挡导致的电磁阴影问题。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频率选择表面与第一天线阵列及第二天线阵列均无电连接,和/或,频率选择表面与馈电网络无电连接。本方案中,通过使得频率选择表面与天线阵列无电连接,使得天线阵列的馈电信号不会通过频率选择表面传输,从而能够缩短馈电路径,降低损耗,还能使得频率选择表面的结构较为简单,降低成本。由于频率选择表面与作为导电基体的馈电网络无电连接,因此频率选择表面与该馈电网络之间基本不存在耦合,能够保证电磁隐身性能以及频率选择表面的频率选择性能。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天线阵列与天线导电部件位于频率选择表面的同侧。本方案通过限定第一天线阵列、天线导电部件以及频率选择表面之间的位置关系,能够针对一种典型的层叠布置天线的应用场景,在有限的天线口面口径下部署更多频段和通道的天线阵列,且改善电磁阴影。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天线阵列的辐射单元包括馈电结构,馈电结构连接第一辐射体与馈电网络,馈电结构穿过频率选择表面;第一辐射体与天线导电部件分别位于频率选择表面的相对两侧。
本方案通过限定第一天线阵列、天线导电部件以及频率选择表面之间的位置关系,能够针对一种典型的层叠布置天线的应用场景,在有限的天线口面口径下部署更多频段和通道的天线阵列,且改善电磁阴影。本方案中,频率选择表面的位置可以根据天线设计要求确定。而将天线导电部件设在频率选择表面背向第一辐射体的一侧,使得天线导电部件与第一辐射体的距离较大,能减少天线导电部件(包括馈电网络)对第一天线阵列的近场耦合的影响,保证第一天线阵列的性能。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频率选择表面包括层叠且间隔布置的第一频率选择表面与第二频率选择表面,第一频率选择表面位于第一辐射体与第二频率选择表面之间;第一天线阵列的辐射单元包括馈电结构,馈电结构连接第一辐射体与馈电网络,馈电结构穿过第一频率选择表面,第一辐射体与天线导电部件分别位于第一频率选择表面的相对两侧。
本方案通过限定频率选择表面的数量,以及限定第一天线阵列、天线导电部件以及频率选择表面之间的位置关系,能够针对一种典型的层叠布置天线的应用场景,在有限的天线口面口径下部署更多频段和通道的天线阵列,且改善电磁阴影。本方案中,第一频率选择表面与第二频率选择表面的位置可以根据天线设计要求确定。可以将天线导电部件(导电基体为馈电网络)的厚度做的较小,使其能够位于第一频率选择表面与第二频率选择表面之间,这样能够使得第一天线的总厚度较小。另外,多层频率选择表面可以增强滤波选择性,有利于拓展天线的带宽。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频率选择表面包括层叠且间隔布置的第一频率选择表面与第二频率选择表面,第一频率选择表面位于第一辐射体与第二频率选择表面之间;天线导电部件穿过第一频率选择表面,第一天线阵列的辐射单元与第二天线阵列分别位于第一频率选择表面的相对两侧。
本方案通过限定频率选择表面的数量,以及限定第一天线阵列、天线导电部件以及频率选择表面之间的位置关系,能够针对一种典型的层叠布置天线的应用场景,在有限的天线口面口径下部署更多频段和通道的天线阵列,且改善电磁阴影。本方案中,第一频率选择表面与第二频率选择表面的位置可以根据天线设计要求确定。通过使天线导电部件(导电基体为馈电网络)穿过第一频率选择表面,能够使得馈电网络与第一辐射体的距离不至于过大,进而减小损耗;又能够使馈电网络与第一辐射体的距离不至于过小,以改善馈电网络对第一天线阵列的近场耦合的影响。另外,多层频率选择表面可以增强滤波选择性,有利于拓展第二天线的带宽。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辐射体包括第二辐射体与第三辐射体,第二辐射体与第三辐射体的频段不同;馈电网络包括第一馈电网络与第二馈电网络,第一馈电网络与第二辐射体电连接,第二馈电网络与第三辐射体电连接。本方案中,通过使第一天线阵列包括多个频段,能够增加基站天线的频段和通道数,增加了天面口径利用率。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二天线阵列的辐射单元包括第四辐射体与第五辐射体,第四辐射体与第五辐射体的频段不同。本方案中,通过使第二天线阵列具有多种频段,能够扩展频段数和通道数。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频率选择表面与天线导电部件的最小间距大于或等于第二天线阵列的最高工作频率对应的波长的0.1倍。本方案中,通过对频率选择表面与天线导电部件的最小间距进行限定,能够避免频率选择表面与线导电部件之间产生较强耦合,从而保证电磁隐身性能以及频率选择表面的频率选择性能。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频率选择表面包括多个频率选择单元,多个频率选择单元包括第一频率选择单元,第一频率选择单元的结构与其他频率选择单元的结构不同,第一频率选择单元与天线导电部件在频率选择表面上的正投影存在重叠。
本方案中,频率选择表面中的第一频率选择单元的结构相较独特,这样的频率选择表面可以称为具有准周期阵列结构。通过将频率选择表面制造成准周期阵列结构,使靠近天线导电部件的第一频率选择单元的结构与其他频率选择单元的结构不同,能够减小频率选择表面与天线导电部件之间的耦合,从而保证电磁隐身性能以及频率选择表面的频率选择性能。本方案能够适用于如下场景:若由于产品设计限制,导致频率选择表面与天线导电部件的间距无法满足该最小间距的要求,则可以通过本方案减小频率选择表面与天线导电部件之间的耦合。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频率选择表面包括相连的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第一部分不含导体材料,第一部分与天线导电部件在频率选择表面上的正投影存在重叠,第二部分包含导体材料。
本方案中,通过将频率选择表面靠近天线导电部件的第一部分中的导体层去除,能够极大减少频率选择表面与天线导电部件之间的耦合,从而保证电磁隐身性能以及频率选择表面的频率选择性能。本方案能够适用于如下场景:若由于产品设计限制,导致频率选择表面与天线导电部件的间距无法满足该最小间距的要求,则可以通过本方案减小频率选择表面与天线导电部件之间的耦合。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基站天线包括第一天线罩与第二天线罩,第一天线阵列、频率选择表面及天线导电部件均位于第一天线罩内,第二天线阵列位于第二天线罩内。本方案中,通过将第一天线阵列与第二天线阵列分别设在不同的天线罩内,使得两个天线可以分别单独部署,实现了不同频段天线的解耦设计与灵活部署。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电容的不同部分的电容值不同。本方案中,由于电容的不同区域的电容值不同,使得不同频段的电磁波信号均能够以各自的电长度在缝隙内发生谐振,从而使得不同频段的电磁波均能通过缝隙。因此,通过使电容的不同区域的电容值不同,使缝隙能够允许多种频段的电磁波通过,从而拓展了隐身带宽。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天线导电部件包括至少两个结构单元,第一结构单元与第二结构单元均为至少两个结构单元中的结构单元;至少一个结构单元设有耦合缝隙,结构单元分别位于耦合缝隙两侧的部分被耦合缝隙断开,并通过耦合缝隙耦合。
本方案中,在结构单元中形成耦合缝隙,便于将结构单元的不同部分依次装配到导电基体上,最后拼成完整的结构单元,这样能够在一些场景下实现结构单元的可靠组装。尤其是在导电基体的尺寸较大、结构单元的数量较多时,分体组装的方式能够简化组装工艺,提高组装良率。另外,耦合缝隙能够允许某些频段的电磁波通过,使得天线导电部件具有一定的拓展隐身带宽作用。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天线导电部件包括至少两个结构单元,第一结构单元与第二结构单元均为至少两个结构单元中的结构单元;至少两个结构单元的结构相同,任意相邻的两个结构单元之间存在缝隙且缝隙的形状相同,任意两个相邻的结构单元之间均形成电容。
本方案中,所有结构单元的结构均一致。任意两个结构单元之间存在缝隙,且各个缝隙的形状相同。由此,任意两个相邻的结构单元之间均形成电容。本方案使得天线导电部件上形成多个电容,使得电磁波能在天线导电部件的各个区域进行绕射,使得整个天线导电部件能相对电磁波隐身,避免了电磁阴影。本方案中,所有结构单元可以构成周期性结构层,该周期性结构层容易制造,量产性好。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天线导电部件包括至少两个结构单元,第一结构单元与第二结构单元均为至少两个结构单元中的结构单元;至少两个结构单元的结构不全相同,和/或,至少两个结构单元之间存在缝隙且缝隙的形状不全相同;任意两个相邻的结构单元之间均形成电容。
本方案中,不全相同指任意两个都不同;或者,至少有两个相同,但不是所有都相同。本方案中,相较上述的周期性结构层,所有结构单元可以构成准周期性结构层。准周期性结构层能够与导电基体的外形结构适配。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基站,包括抱杆和上述任一项的基站天线,基站天线固定于抱杆。本方案,由于基站天线包括层叠布置的天线阵列,能够在有限的天线口面口径下部署更多频段和通道的天线阵列,从而满足通信要求。由于天线导电部件的设计,能够改善层叠天线的电磁阴影导电问题。
附图说明
图1表示基站与终端进行无线通信的应用场景;
图2表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基站的组装结构;
图3表示图2中的基站的一部分内部框架结构;
图4表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基站天线的内部框架结构;
图5(a)表示图4中的基站天线内的频率选择表面的一种示意性结构;
图5(b)表示图4中的基站天线内的频率选择表面的另一种示意性结构;
图6是一种实施例中的基站天线的内部框架结构示意图;
图7是一种实施例中的基站天线的内部框架结构示意图;
图8是一种实施例中的基站天线的内部框架结构示意图;
图9是一种实施例中的基站天线的内部框架结构示意图;
图10是一种实施例中的基站天线的第一天线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1(a)表示一种实施例中的频率选择表面的准周期阵列结构设计;
图11(b)表示另一种实施例中的频率选择表面的准周期阵列结构设计;
图12是一种实施例中的天线导电部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2所示的天线导电部件的侧剖结构示意图;
图14是一种实施例中的天线导电部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5(a)是一种实施例中的天线导电部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5(b)是图15(a)中A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6是一种实施例中的天线导电部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7表示图16所示的天线导电部件在一种基站天线中的应用原理;
图18是图17所示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9是一种实施例中的天线导电部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0是一种实施例中的天线导电部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1是一种实施例中的天线导电部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2是一种实施例中的天线导电部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3是图22所示的天线导电部件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24是一种实施例中的天线导电部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5是一种实施例中的天线导电部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6(a)是一种实施例中的天线导电部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6(b)是一种实施例中的天线导电部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7是一种实施例中的天线导电部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8是一种实施例中的天线导电部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基站;11-抱杆;12-抱杆支架;13-天线罩;14-天线阵列;15-射频处理单元;16-线缆;17-基带处理单元;18-馈电网络;181-移相器;182-功分器;183-滤波器;
2-基站天线;21-第一天线罩;2A-第一天线阵列;22-第一辐射单元;221-第一辐射体;222-馈电结构;24-频率选择表面;24a-频率选择单元;24b-频率选择单元;24c-频率选择单元;2B-第二天线阵列;25-第二辐射单元;251-辐射体;252-馈电结构;26-第二天线罩;211-辐射体;212-第一馈电网络;213-辐射体;214-第二馈电网络;
2’-基站天线;223-辐射单元;224-辐射单元;
3-天线导电部件;3a-间隔;31-导电基体;32-结构单元;32a-第一电容;32b-第一部分;32c-第二部分;32d-第三部分;32e-第四部分;33-结构层;E-电场方向;H-磁场方向;K-电磁波的传播方向;
4-天线导电部件;41-导电基体;42-结构单元;42b-第一部分;42c-第二部分;
5-天线导电部件;51-导电基体;52-结构单元;52b-第一部分;52d-子缝隙;52c-第二部分;
6-天线导电部件;61-导电基体;63-结构层;62-结构单元;62b-第一部分;62c-第二部分;62d-第三部分;62e-第四部分;
7-天线导电部件;71-导电基体;72-结构单元;721-第一部分;722-第二部分;723-第三部分;724-第四部分;72b-第一部分;72c-第二部分;72f-耦合缝隙;72g-耦合缝隙;72h-耦合缝隙;72i-耦合缝隙;
8-天线导电部件;81-导电基体;82-结构单元;821-第一部分;822-第二部分;82b-第一部分;82c-第二部分;82f-耦合缝隙;82g-耦合缝隙;
9-天线导电部件;91-导电基体;92-结构单元;92b-第一部分;92c-第二部分;92f-镂空区;92g-镂空区;
10-天线导电部件;101-导电基体;102-结构单元;102a-第一电容;103a-第一绝缘介质;103b-第二绝缘介质;
20-天线导电部件;201-导电基体;202-结构单元;202a-第一电容;203-第二电容器件;204-第一电容器件;
30-天线导电部件;301-导电基体;302-结构单元;302a-第一电容;303-电感元件;
40-天线导电部件;401-导电基体;402-结构单元;402a-第一电容;
50-天线导电部件;501-导电基体;502-结构单元;502f-耦合缝隙;502g-耦合缝隙;502h-耦合缝隙;502i-耦合缝隙;503-第一部分;504-第二部分;505-第三部分;506-第四部分;
60-天线导电部件;601-导电基体;602-结构单元;602f-耦合缝隙;602g-耦合缝隙;603-第一部分;604-第二部分;
70-基站天线;76-第一天线罩;751-辐射体;771-辐射体;
80-基站天线;84-频率选择表面;
90-基站天线;941-第一频率选择表面;942-第二频率选择表面;
100-基站天线;141-第一频率选择表面;142-第二频率选择表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本申请实施例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等仅用于区分部件,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部件的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层)”的含义是两个(层)或两个(层)以上。
本申请实施例中,“上”、“下”、“前”、“前方”、“后”、“后方”等术语是相对于附图中的结构示意置放的方位来定义的,应当理解,这些方向性术语是相对的概念,它们是一种相对的描述和澄清,其可以根据结构所放置的方位的变化而相应地发生变化。
本申请实施例中,除非另有说明,“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基站和基站天线。下面先介绍基站,再说明基站天线。
图1示意出了基站与终端进行无线通信的应用场景。如图1所示,基站用于进行无线信号的小区覆盖以实现终端设备与无线网络之间的通信。具体来说,基站可以是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unication,GSM)或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multiple access,CDMA)系统中的基站收发台(base transceiver station,BTS),也可以是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WCDMA)系统中的节点B(NodeB,NB),还可以是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统中的演进型节点B(evolutional NodeB,eNB),还可以是云无线接入网络(cloud radio access network,CRAN)场景下的无线控制器。或者基站也可以为中继站、接入点、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以及新无线(new radio,NR)系统中的g节点(gNodeB或者gNB)或者未来演进的网络中的基站等,本申请实施例并不限定。
基站配备有基站天线来实现信号在空间中的传输。图2示意了图1中的基站所配备的一种基站天线的结构组成。如图2所示,基站1可以包括抱杆11、抱杆支架12、天线罩13、天线阵列14、射频处理单元15、线缆16和基带处理单元17。其中,抱杆支架12、天线罩13、天线阵列14可以合称基站天线,该基站天线还可以包括下文将要描述的馈电网络与反射板等。
其中,抱杆11可以固定至地面。抱杆支架12连接抱杆11与天线罩13,天线罩13通过抱杆支架12固定至抱杆11。天线阵列14可以安装在天线罩13内。天线罩13内还可以安装馈电网络。天线罩13具有良好的电磁波穿透特性和环境耐候性,能够对安装于其内的部件进行防护。
天线阵列14用于辐射和接收天线信号。天线阵列14可以包括若干个按照一定规律阵列排布的辐射单元,每个辐射单元均能辐射与接收电磁波。该辐射单元可以包括天线振子。在天线阵列14中,不同辐射单元的工作频段可以相同或者不同。该辐射单元可以包括相连接的辐射体(例如可以是辐射臂)与馈电结构(例如可以包括巴伦)。其中,辐射体用于进行信号的辐射与接收;馈电结构连接辐射体与馈电网络,以将馈电网络传输的电信号传送至辐射体,并将辐射体接收的信号传送至馈电网络。
基站天线还可以包括反射板,反射板也可以称为底板、天线面板或者反射面等,反射板例如可以采用金属材料制造。辐射单元可以安装在反射板一侧的表面上。辐射单元接收天线信号时,反射板可以把天线信号反射聚集在接收点上,从而实现定向接收;辐射单元发射天线信号时,反射板可以实现天线信号的定向发射。反射板可以增强辐射单元的天线信号的接收或发射能力,还能够阻挡、屏蔽来自反射板背面(该背面是指反射板上的背向辐射单元的一侧)的其它信号对天线信号的干扰作用,提升天线的增益。
射频处理单元15(又可称为射频拉远单元(remote radio unit,RRU))可通过跳线连接馈电网络,并通过馈电网络与天线阵列14电连接,馈电网络(下文将继续说明)可以作为射频处理单元15与天线阵列14之间的信号传输通路。射频处理单元15可以通过线缆16(例如光缆)与基带处理单元17(也可以称为基带单元(baseband unit,BBU))电连接。如图2所示,射频处理单元15和基带处理单元17可以均位于天线罩13外,射频处理单元15可以位于基站天线的近端。
射频处理单元15可对天线阵列14接收到的天线信号进行选频、放大以及下变频处理,并将其转换成中频信号或基带信号发送给基带处理单元17。射频处理单元15还可以将基带处理单元17或中频信号经过上变频以及放大处理通过天线阵列14转换成电磁波发送出去。
图3可以表示图2中的基站1的一部分的内部框架结构。如图3所示,基站1的天线阵列14与馈电网络18相连。馈电网络18可以通过传动机构实现不同辐射波束指向,或者与校准网络连接以获取基站1所需的校准信号。馈电网络18可将信号按照一定的幅度、相位馈送到天线阵列14,或者将接收到的信号按照一定的幅度、相位发送到基带处理单元17。
示意性的,馈电网络18可以包括移相器181,移相器181用于改变天线信号辐射的最大方向。馈电网络18还可以包括用于扩展性能的模块,例如功分器182。功分器182用于将多路信号合路为一路信号,通过天线阵列14发射;或者,功分器182将一路信号分为多路信号,例如将天线阵列14接收到的信号根据不同的频率分成多路传输到基带处理单元17进行处理。馈电网络18还可以包括滤波器183,用于滤除干扰信号。馈电网络18还可包括合路器。馈电网络18还可以包含任何形式的传输线,如同轴线、带状线、微带线等。
图2-图3所示的基站1的结构仅仅是一种举例,实际上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基站的结构可以根据产品需求灵活地设计,并不限于上文所述。例如,基站也可以没有抱杆11,天线罩13可以通过抱杆支架12固定至铁塔。
在基站中,天线阵列可能会被周围的导体部件(该导体部件至少包含导电部分,例如该导体部件的全部区域均是导体,或者该导体部件包括导体部分与绝缘部分。下文将该导体部件称之为导电基体)遮挡,电磁波传播至这些导体部件时会在该导体部件的表面产生散射,无法完全传播至该导体部件的后方,使得该导体部件的后方产生电磁阴影。对于信号接收过程,电磁阴影会导致位于该导体部件后方的天线阵列的接收信号质量劣化;对于信号辐射过程,电磁阴影会影响位于导体部件后方的终端的通信质量。另外,随着无线通信行业的发展,要求基站具有更多数量的通信频段和通道以满足通信需求。但是运营商站点天面空间资源有限,天面口径也受到严格限制,导致频段和通道的数量难以提升。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的基站天线对天线阵列周围的导体部件做了“电磁隐身”设计,使得电磁波能够绕过该导体部件继续传播,改善了电磁阴影问题。通过天线阵列的“层叠设计”,能够在有限的天面口径下设置更多频段和通道的天线阵列。下面将先详细说明基站天线的整体框架结构,其中包括“层叠设计”;再说明“电磁隐身”设计。
图4示意出了一种实施例中的基站天线2的内部框架结构,基站天线2具有电磁隐身设计与层叠设计。
如图4所示,基站天线2可以包括第一天线与第二天线。
其中,第一天线可以包括第一天线罩21、第一天线阵列2A、天线导电部件3和频率选择表面(frequency selective surface,FSS)24。第一天线阵列2A、天线导电部件3和频率选择表面24均可以位于第一天线罩21内。
其中,第二天线可以包括第二天线罩26和第二天线阵列2B,第二天线阵列2B位于第二天线罩26内。
本实施例中,第一天线罩21与第二天线罩26分别是两个独立的天线罩,二者可以固定于同一个抱杆或者铁塔。通过将第一天线阵列2A与第二天线阵列2B分别设在不同的天线罩内,使得两个天线可以分别单独部署,实现了不同频段天线的解耦设计与灵活部署。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的方案仅仅是一种示例。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天线阵列与第二天线阵列也可以在同一个天线罩内。
如图4所示,第一天线阵列2A可以包括多个第一辐射单元22。各个第一辐射单元22的频段可以一致,或者存在至少一个第一辐射单元22的频段与其余第一辐射单元22的频段不同。第一辐射单元22可以包括辐射体221(可以称为第一辐射体)与馈电结构222,二者相连。可以理解的是,图4中以水平线条代表辐射体221,以竖直线条代表馈电结构222,这仅仅是一种示意,并非是在限定辐射体221与馈电结构222的具体结构与具体位置。
本申请实施例中,天线导电部件3与第一天线阵列2A,可以位于第二天线阵列2B的阵面的同一侧。例如图4所示,天线导电部件3可以位于第一天线阵列2A与第二天线阵列2B之间,可以认为三者层叠布置。天线导电部件3可以较长,例如基本将第二天线阵列2B遮挡。
在其他实施例中,天线导电部件3与第一天线阵列2A位于第二天线阵列2B的阵面的同一侧,还可以包括如下设计:天线导电部件3、第一天线阵列2A、第二天线阵列2B三者依次层叠,第一天线阵列2A位于天线导电部件3与第二天线阵列2B之间。或者,天线导电部件3与第一天线阵列2A可以大致并排(并非呈明显的层叠关系),二者位于第二天线阵列2B的同侧。
本实施例中,天线导电部件3可以是具有电磁隐身设计的馈电网络。下面将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天线导电部件3可以包括导电基体31与结构层33。其中,导电基体31可以是馈电网络,该馈电网络可以包括移相器、功分器、滤波器等中的至少一个。该馈电网络可与第一天线阵列2A的第一辐射单元22的馈电结构222连接,以实现对第一天线阵列2A的馈电。结构层33覆盖导电基体31的至少一部分外表面,例如结构层33可以仅覆盖导电基体31的主要功能部分(如包含移相器、功分器、滤波器等的部分)的外表面,或者结构层33也可以覆盖导电基体31的所有外表面。结构层33能够使得电磁波绕过导电基体31继续传播,减少或者消除电磁阴影。结构层33的具体结构及工作原理将在下文详细说明。结构层33可以较为轻便,可以适用于天线中的局部位置。
在其他实施例中,天线导电部件也可以是具有电磁隐身设计的其他部件,也即天线导电部件中的导电基体可以是除馈电网络以外的其他可导电部件。下面将借助图2,列举其他几种天线导电部件。
参考图2所示,抱杆11可能会对天线罩13内的天线阵列14的信号产生遮挡,可以在抱杆11的外表面覆盖结构层,该结构层的具体分布可以根据需要确定。例如,可以根据天线阵列14的扫描范围,将该结构层覆盖在抱杆11的外表面的相应局部区域;或者,该结构层可以覆盖抱杆11的全部外表面。本方案中,抱杆11作为导电基体,抱杆11与该结构层可以构成一种天线导电部件。
同理,可以将抱杆支架12作为导电基体,抱杆支架12与其上的结构层可以构成另一种天线导电部件。
或者,基站1中的其他金属件(如传动机构、支撑结构等)也可以作为导电基体,这些金属件与其上的结构层可以构成另一种天线导电部件。
在其他实施例中,根据天线导电部件的具体产品类型不同,其具体位置可以不同,但是天线导电部件的位置总是满足如下设计要求:天线导电部件与第一天线阵列位于第二天线阵列的阵面的同一侧。
如图4所示,第二天线阵列2B可以包括多个第二辐射单元25。各个第二辐射单元25的频段可以一致,或者存在至少一个第二辐射单元25的频段与其余第二辐射单元25的频段不同。第二辐射单元25可以包括辐射体251与馈电结构252,二者相连。可以理解的是,图4中以水平线条代表辐射体251,以竖直线条代表馈电结构252,这仅仅是一种示意,并非是在限定辐射体251与馈电结构252的具体结构与具体位置。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天线罩26内也可以有反射板与馈电网络,各个第二辐射单元25可以安装在该反射板上,馈电结构252与该馈电网络连接。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天线阵列2A与天线导电部件3可以位于频率选择表面24的一侧,第二辐射单元25可以位于频率选择表面24的另一侧。其中,频率选择表面24的“一侧”与“另一侧”可以分别是沿频率选择表面24的厚度方向的相对两侧。也可以认为频率选择表面24位于辐射体221与第二天线阵列2B之间。
由此,以频率选择表面24作为层叠基准面,可以称第一天线阵列与第二天线阵列是层叠布置的,或者说第一天线与第二天线是层叠布置的。层叠布置能够在有限的天线口面口径下部署更多频段和通道的天线阵列,满足通信要求。
本实施例中,第一天线阵列2A的频段可以低于第二天线阵列2B的频段,这样能保证第一天线与第二天线的收发性能。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天线阵列2A的频段与第二天线阵列2B的频段可以不做上述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中,频率选择表面24整体上可以大致为二维平面结构。从横截面结构来说,频率选择表面24可以包括绝缘基材层和导体层,导体层依附于绝缘基材层;或者,频率选择表面24可以含有导体层,但没有绝缘基材层。绝缘基材层由绝缘材料制成,导体层由导体材料制成。频率选择表面24的可设计性好,可以较为轻便。
本申请实施例中,频率选择表面24可以划分为多个频率选择单元,所有频率选择单元可以按照一定方式排列而成。
例如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有频率选择单元可以紧密连接无间隙。例如图5(a)所示为一种可能的频率选择表面的一种示意性结构,可以在频率选择表面24中划分出多个频率选择单元24a(图5(a)中以纵横交错的虚线表示频率选择单元24a之间的边界,该虚线在实际产品中并不显示),频率选择单元24a之间紧密连接无间隙。示意性的,频率选择单元24a可以包括内外两个金属部分(用不同阴影线表示),内外金属部分之间具有缝隙(内外阴影区域之间的空白区域)。
或者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5(b)所示,频率选择表面24上可以形成多个缝隙24h,这些缝隙24h例如可以纵横交错分布。缝隙24h可以贯通或者不贯通频率选择表面24。可以基于缝隙24h将频率选择表面24划分为多个频率选择单元24a。对于单个缝隙24h及该缝隙24h两侧的实体部分24e而言,该缝隙24h一侧的实体部分24e以及该缝隙24h的一部分24f可以构成一个频率选择单元24a,该缝隙24h另一侧的实体部分24e以及该缝隙24h的另一部分24g可以构成另一个频率选择单元24a。其中,图5(b)中的虚线可以表示缝隙24h的一部分24f与另一部分24g的分界线(该虚线在实际产品中并不显示),该虚线例如可以位于缝隙24h的二分之一缝宽处。
本申请实施例中,频率选择单元可以大致为二维平面结构,或者为三维立体结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有频率选择单元的结构可以相同,此种频率选择表面24可以称为具有周期阵列结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所有频率选择单元的结构不全相同,例如任意两个频率选择单元的结构均不同(可以将每个频率选择单元均称为第一频率选择单元);或者存在至少两个结构相同的频率选择单元(可以将每个这样的频率选择单元称为第一频率选择单元),但该第一频率选择单元的结构与其他频率选择单元的结构不同。此种频率选择表面24可以称为具有准周期阵列结构。
如图4所示,示意性的,频率选择表面24可以只有一层。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有多层频率选择表面24,各层频率选择表面24之间可通过绝缘材料或者空气隔开。
频率选择表面24具有特定的频率选择作用,其可以对一种频段的入射波呈现出透射性,对另一种频段的入射波呈现出反射性,从而可以有效控制入射电磁波的透射和反射。频率选择表面24例如可以是空间滤波器,与电磁波相互作用表现出明显的带通或带阻的滤波特性。多层的频率选择表面24可以用做多阶空间滤波器,能够拓展带宽,并增加频率选择性。
本实施例中,频率选择表面24能够反射第一天线阵列2A辐射的大部分电磁波,因而频率选择表面24可以作为第一天线阵列2A的反射板。频率选择表面24还能够使第二天线阵列2B辐射的电磁波透过,因此频率选择表面24对于第二天线阵列2B而言并不会造成遮挡,频率选择表面24对第二天线阵列2B辐射的电磁波而言相当于是电磁透明的。
本实施例中,参考图4所示,频率选择表面24与天线导电部件3的最小间距,可以不小于第二天线阵列2B的最高工作频率对应的波长的0.1倍。其中,频率选择表面24与天线导电部件3的间距,也即频率选择表面24与结构层33的间距。该设计的意义在于:通过使得频率选择表面24与结构层33的间距保持在合理范围(而不是过小),能够避免频率选择表面24与结构层33之间产生较强耦合,从而保证电磁隐身性能以及频率选择表面24的频率选择性能。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不对频率选择表面24与天线导电部件3的间距做上述限定。
本实施例中,参考图4所示,频率选择表面24与第一天线阵列2A可以无电连接。频率选择表面24与作为导电基体31的馈电网络也可以无电连接。由于频率选择表面24与第二天线阵列2B分别在不同的天线罩内,频率选择表面24与第二天线阵列2B也可以无电连接。在其他实施例中,若第二天线阵列与第一天线阵列设于同一个天线罩内,频率选择表面24与第二天线阵列及第一天线阵列可以均无电连接。其中,上述的“无电连接”可以指二者在结构上没有通过导体直接连接(例如二者在结构上完全不连接,二者之间具有间距;或者二者通过绝缘体连接),且不存在信号耦合。
上述的“无电连接”设计的目的在于:由于频率选择表面24与第一天线阵列2A及第二天线阵列2B均无电连接,因此天线阵列的馈电信号不会通过频率选择表面24传输,这能够缩短馈电路径,降低损耗,还能使得频率选择表面24的结构较为简单,降低成本。由于频率选择表面24与作为导电基体31的馈电网络无电连接,因此频率选择表面24与该馈电网络之间基本不存在耦合,能够保证电磁隐身性能以及频率选择表面24的频率选择性能。
在其他实施例中,根据产品需要,频率选择表面24也可以与作为导电基体31的馈电网络电连接,这能够减少馈电网络产生的感应电流对第一天线阵列2A与第二天线阵列2B的影响,提升多频段基站天线的性能。
图6表示一种实施例中的基站天线70的内部框架结构,与图4所示的基站天线2不同的是,基站天线70的第二天线可以包括两个第二天线阵列2B,两个天线阵列2B可以分别位于两个第二天线罩76内。示意性的,第一天线阵列2A的长度可以大于任一个天线阵列2B的长度,第一天线阵列2A对两个天线阵列2B造成物理上的遮挡。其中一个第二天线阵列2B中的辐射单元可以包括辐射体751(可以称为第四辐射体),另一个第二天线阵列2B中的辐射单元可以包括辐射体771(可以称为第五辐射体),辐射体751的频段与辐射体771的频段可以不同。示意性的,辐射体751与辐射体771的频段,均可以高于辐射体221的频段。
图6画出了第二天线中的两个第二天线阵列2B,两个第二天线阵列2B的频段不同,这仅仅是一种举例。在其他实施例中,根据产品需要,第二天线也可以包括两个以上的第二天线阵列2B。其中,所有第二天线阵列2B的频段可以相同或者不全相同。
图6所示的实施例,频率选择表面24能够透过两个第二天线阵列2B的电磁波;天线导电部件3的隐身设计,能够改善电磁阴影问题;天线阵列的层叠设计,能够在有限的天面口径下设置更多频段和通道的天线阵列;两个天线可以分别单独部署,实现了不同频段天线的解耦设计与灵活部署。并且,由于第二天线可以具有多种频段,因此进一步扩展了频段数和通道数。
图7表示一种实施例中的基站天线80的内部框架结构。与图4所示的基站天线2不同的是,在基站天线80中,第一辐射单元22的馈电结构222可以穿过频率选择表面84上的通孔以伸到频率选择表面84的另一侧,使得第一辐射体221与天线导电部件3分别位于频率选择表面84的相对两侧。可以理解的是,频率选择表面84也位于第一辐射体221与第二天线阵列2B之间。
在图7所示实施例中,频率选择表面84的位置可以根据天线设计要求确定。而将天线导电部件3设在频率选择表面84背向第一辐射体221的一侧,使得天线导电部件3与第一辐射体221的距离较大,能减少天线导电部件3(包括馈电网络)对第一天线阵列2A的近场耦合的影响,保证第一天线阵列2A的性能。
图8表示一种实施例中的基站天线90的内部框架结构。图8所示实施例可以视为是图4与图7所示实施例的结合。
如图8所示,第一天线中的频率选择表面可以有两个,分别称为第一频率选择表面941与第二频率选择表面942。第一频率选择表面941与第二频率选择表面942层叠且间隔布置,第一辐射单元22的馈电结构222可以穿过第一频率选择表面941上的通孔以伸到第一频率选择表面941的另一侧,使得第一辐射体221与天线导电部件3分别位于第一频率选择表面941的相对两侧。示意性的,第二频率选择表面942可以位于天线导电部件3与第二天线阵列2B之间。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频率选择表面941也位于第一辐射体221与第二频率选择表面942之间,天线导电部件3位于第一频率选择表面941与第二频率选择表面942之间。
在图8所示实施例中,第一频率选择表面941与第二频率选择表面942的位置可以根据天线设计要求确定。可以将天线导电部件3(导电基体31为馈电网络)的厚度(例如图8中沿竖直方向的尺寸)做的较小,使其能够位于第一频率选择表面941与第二频率选择表面942之间,这样能够使得第一天线的总厚度较小。另外,多层频率选择表面可以增强滤波选择性,有利于拓展第二天线的带宽。
在其他实施例中,与图8所示不同的是,第二频率选择表面942的位置还可以是:第二频率选择表面942被馈电结构222穿过,第二频率选择表面942位于第一辐射体221与天线导电部件3之间,其中第二频率选择表面942距离第一辐射体221较远,第一频率选择表面941距离第一辐射体221较近。或者,第二频率选择表面942可以被天线导电部件3穿过,第一辐射单元22与天线导电部件3的一部分位于第二频率选择表面942的一侧,天线导电部件3的另一部分以及第二天线阵列2B位于第二频率选择表面942的另一侧。
图9表示另一种实施例中的基站天线100的内部框架结构,图9所示实施例可以认为是基于图8所示实施例的一种变形方案,其中,图9的视图方向可以是图8中的侧视方向。
图9中示意出了多个天线导电部件3(覆盖有结构层33的馈电网络),每个天线导电部件3中的馈电网络均可以与沿垂直于画面的方向分布的多个第一辐射单元22的馈电结构222连接(由于视角关系,仅示意出了每个馈电网络与一个馈电结构222连接)。与图8所示的基站天线90不同的是:在基站天线100中,天线导电部件3可穿过第一频率选择表面141上的通孔以伸到第一频率选择表面141的另一侧,使得第一辐射单元22以及天线导电部件3的一部分位于第一频率选择表面141的一侧、天线导电部件3的另一部分位于第一频率选择表面141的另一侧。示意性的,第二频率选择表面142可位于第一频率选择表面141与第二天线阵列2B之间。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频率选择表面141也位于第一辐射体221与第二频率选择表面142之间。
在图9所示实施例中,第一频率选择表面141与第二频率选择表面142的位置可以根据天线设计要求确定。通过使天线导电部件3(导电基体31为馈电网络)穿过第一频率选择表面141,能够使得馈电网络与第一辐射体221的距离不至于过大(相较于图8所示实施例而言),进而减小损耗;又能够使馈电网络与第一辐射体221的距离不至于过小(相较于天线导电部件3与第一辐射单元22完全位于第一频率选择表面141的同一侧的方案),以改善馈电网络对第一天线阵列2A的近场耦合的影响。另外,多层频率选择表面可以增强滤波选择性,有利于拓展第二天线的带宽。
在其他实施例中,与图9所示不同的是,第二频率选择表面142的位置还可以是:与第一频率选择表面141一样,第二频率选择表面142也被天线导电部件3穿过,第一辐射单元22以及天线导电部件3的一部分位于第二频率选择表面142的一侧、天线导电部件3的另一部分位于第二频率选择表面142的另一侧,第一频率选择表面141可以距离第一辐射单元22较近,第二频率选择表面142可以距离第一辐射单元22较远。
基于以上任意实施例中的层叠布置设计与电磁隐身设计,在图10所示(图10的视图方向可以是图9中的俯视方向)的实施例中,基站天线的第一天线阵列的辐射单元的第一辐射体可以包括多个不同频段的辐射体,例如不同频段的辐射体211(可称为第二辐射体)与辐射体213(可称为第三辐射体)。不同频段的辐射体的排布方式可以根据需要设计,例如图10所示,一行辐射体211与一行辐射体213可以交替往复排布,即按照一行辐射体211-一行辐射体213-一行辐射体211-一行辐射体213-一行辐射体211的次序排布。不同频段的辐射体可以均与频率选择表面无电连接,频率选择表面可对所有频段的辐射体的辐射信号进行反射。
示意性的,如图10所示,天线导电部件中的馈电网络可以包括第一馈电网络212与第二馈电网络214,第一馈电网络212与辐射体211电连接以向辐射体211馈电,第二馈电网络214与辐射体213电连接以向辐射体213馈电。第一馈电网络212与第二馈电网络214均具备电磁隐身性能。第一馈电网络212与第二馈电网络214可以均与频率选择表面无电连接。
图10所示的实施例中,通过使第一天线阵列包括多个频段,能够增加基站天线的频段和通道数,增加了天面口径利用率。通过使第一馈电网络212与第二馈电网络214都不与频率选择表面电连接,可以减弱第一天线罩21内的不同频段的辐射体之间的互耦,保证电磁隐身性能与频率选择表面的频率选择性能,最终提升天线性能。
以上各个实施例中,示意性的,可以对频率选择表面与天线导电部件的最小间距进行限定(该最小间距可以不小于第二天线阵列的最高工作频率对应的波长的0.1倍),以避免频率选择表面与结构层之间产生较强耦合,从而保证电磁隐身性能以及频率选择表面24的频率选择性能。在一些场景下,可以无需对该最小间距进行限定,而是将频率选择表面制造成具有准周期阵列结构,以实现减小频率选择表面与结构层之间的耦合的目的。下文将进行说明。
图11(a)和图11(b)以天线导电部件3及位于天线导电部件3以及下方的一层频率选择表面24为例,说明了频率选择表面的准周期阵列结构。可以理解的是,这并非是在限定频率选择表面的数量及其与天线导电部件的相对位置,也并非是在限定天线导电部件的结构与类型,实际上频率选择表面的准周期阵列结构设计方案可以适用于以上任一实施例。
如图11(a)所示,一种实施例中,频率选择表面24包括多个频率选择单元24b与多个频率选择单元24c。其中,频率选择单元24c(可以称其为第一频率选择单元)与频率选择单元24b的结构不同,或者说频率选择单元24c与频率选择表面24中的其他频率选择单元的结构不同。并且,频率选择单元24c可以是靠近天线导电部件3的频率选择单元,例如频率选择单元24c可以与天线导电部件3在频率选择表面24上的正投影存在重叠。“存在重叠”可以包括频率选择单元24c与该正投影完全重叠,或者频率选择单元24c的一部分与该正投影的一部分重叠(频率选择单元24c与该正投影错位),或者频率选择单元24c的一部分与该正投影的全部重叠(频率选择单元24c较大,该正投影较小,且该正投影全部位于频率选择单元24c的边界内),或者,频率选择单元24c的全部区域与该正投影的一部分重叠(频率选择单元24c较小,该正投影较大,频率选择单元24c全部位于该正投影的边界内)等。
本实施例中,若频率选择表面24为两层以上,可以对所有频率选择表面24均做上述准周期阵列结构设计,或者仅对距离天线导电部件3较近的频率选择表面24做上述准周期阵列结构设计。
本实施例中,通过将频率选择表面24制造成准周期阵列结构,使靠近天线导电部件3的频率选择单元的结构与其他频率选择单元的结构不同,能够减小频率选择表面24与结构层3之间的耦合,从而保证电磁隐身性能以及频率选择表面24的频率选择性能。
本实施例的方案能够适用于如下场景:若由于产品设计限制,导致频率选择表面与天线导电部件的间距无法满足该最小间距的要求,则可以通过本实施例的方案减小频率选择表面与结构层之间的耦合。可以理解的是,在频率选择表面与天线导电部件的间距已经满足该最小间距的要求的场景中,仍然可以采用本实施例的方案,以进一步减小频率选择表面与结构层之间的耦合。
与图11(a)所示不同的是,如图11(b)所示,在另一种实施例中,可以将原本为周期阵列结构的频率选择表面中靠近天线导电部件3的区域24d的导体层去除,以制造出具有准周期阵列结构的频率选择表面24。其中,对于包括绝缘基材层与导体层的频率选择表面24而言,区域24d仅可以有绝缘材料而无导体材料,区域24d的两侧可以分布有频率选择单元24b,频率选择单元24b可以包括绝缘材料与导体材料;对于不含绝缘基材层的频率选择表面24而言,区域24d可以镂空,频率选择单元24b可以仅含有导体材料。
如图11(b)所示,区域24d可以与天线导电部件3在频率选择表面24上的正投影存在重叠,此处的“存在重叠”的含义可与上文所述可以一致。可以理解的是,可以认为频率选择表面24包括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相连,第一部分即区域24d所在的部分,第一部分不含导体材料,第二部分即频率选择单元24b所在的部分,第二部分含有导体材料。
本实施例的方案通过将频率选择表面靠近天线导电部件3的区域的导体层去除,能够极大减少频率选择表面与结构层之间的耦合。
上文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基站天线的整体框架结构做了说明。下文将详细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天线导电部件的电磁隐身设计。可以理解的是,下文所述的各天线导电部件均可以应用在本申请任一实施例的基站天线中。
上文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基站天线的整体框架结构做了说明。下文将详细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天线导电部件的电磁隐身设计。可以理解的是,下文所述的各天线导电部件均可以应用在本申请任一实施例的基站天线中。
图12示意出了图4中的天线导电部件3的一种原理性立体结构,图13示意出了图12中的天线导电部件3的原理性侧视结构。如图12与图13所示,天线导电部件3可以包括导电基体31与结构层33,结构层33包括至少两个结构单元32。
示意性的,导电基体31可以大致呈圆柱状,其轴向长度例如至少为1*λ(λ为导电基体31所遮挡的第二天线阵列2B的最低频段对应的波长)。可以理解的是,大致呈圆柱状的导电基体31仅仅是一种举例,本申请实施例并不限定导电基体的实际形状与构造。例如,导电基体的横截面外形包括不限于四边形、圆形、椭圆、六边形等。
图12示意性地画出了五个结构单元32。结构单元32的结构可以根据需要设计,例如可以为片状、环状等。
如图12所示,所有结构单元32均位于导电基体31的外侧。图12所示的实施方式中,这些结构单元32可以仅环绕导电基体31的外周面(该外周面是环绕导电基体31的轴线的表面)并环绕该外周一周,并未设在导电基体31的端面(该端面是垂直于导电基体31的轴线的表面)上。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结构单元32可以同时分布在该外周面以及该端面上。下文将以图12所示的实施方式为例继续说明。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结构单元32可以由导体材料制造,此种结构单元32例如可以是钣金成型的金属件,其重量与结构强度较大。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结构单元32可以包括导体层与绝缘层,二者层叠设置,且绝缘层靠近导电基体31,导体层背离导电基体31。导体层由导体材料制造,绝缘层由绝缘材料制造。导体层可以较薄,结构强度较弱,导体层依附在绝缘层上,绝缘层能对导体层进行支撑和加强。
如图12与图13所示,每个结构单元32与导电基体31之间均可以具有间隔3a,也即每个结构单元32与导电基体31可以是隔开的,二者并未直接相连。间隔3a的径向尺寸(即间隔3a沿导电基体31的径向的尺寸,该尺寸也可以称为电厚度)例如可以为0.5*λ(λ为导电基体31所遮挡的第二天线阵列2B的最低频段对应的波长)。
如图12与图13所示,对于仅由导体材料制造的结构单元32而言,该结构单元32与导电基体31之间的间隔3a内可以填充绝缘介质(图13中用斜线阴影表示绝缘介质)。
一种实施方式中,绝缘介质可以连续分布并覆盖导电基体31的整个外周面,也即绝缘介质既分布在间隔3a内,也分布在相邻结构单元32之间的缝隙内(该缝隙将在下文继续说明)。
另一种实施方式中,绝缘介质在导电基体31的整个外周面上呈离散分布,例如绝缘介质仅分布在间隔3a内,但并未分布在相邻结构单元32之间的缝隙内。其中,每个间隔3a内的绝缘介质可以是离散分布的,各处的绝缘介质形成类似若干个连接柱的结构,各处的绝缘介质之间形成间隙,该间隙内存在空气;或者,每个间隔3a内的绝缘介质是连续分布的。
本实施例中,该绝缘介质既可以起到连接结构单元32与导电基体31的作用,又能将结构单元32与导电基体31电隔绝。
本实施例中,导电基体31的外周面上各处的绝缘介质可以是同一种材料,也即导电基体31的外周面上各处的绝缘介质具有相同的介电常数。在其他实施例中,导电基体的外周面上各处的绝缘介质可以是具有不同介电常数的不同材料,该方案将在下文继续说明。
本实施例中,对于包括导体层与绝缘层的结构单元32而言,该结构单元32中的绝缘层可以替代间隔3a内的绝缘介质,也即此种包括导体层与绝缘层的结构单元32可以与导电基体31连接,结构单元32与导电基体31之间可以无间隔。可以理解的是,根据产品需要,此种包括导体层与绝缘层的结构单元32与导电基体31之间也可以有间隔,该间隔内可以额外填充绝缘介质。
本实施例中,上述的绝缘介质(例如离散分布的绝缘介质)也可以称为绝缘支架,该绝缘支架起到连接并隔绝结构单元32与导电基体31的作用。当没有绝缘介质且结构单元32包括绝缘层与导电层时,结构单元32中的该绝缘层也可以称为绝缘支架,结构单元32通过该绝缘支架与导电基体31连接,并与导电基体31隔绝。
如图12所示,所有结构单元32可以沿导电基体31的轴向依次间隔分布,每相邻的两个结构单元32(可以将其中一个结构单元32称为第一结构单元,将另一个结构单元32称为第二结构单元)之间均可以形成缝隙,该缝隙环绕导电基体31一周。上述的绝缘介质可以分布在该缝隙内,也可以不在该缝隙内。每个结构单元32均具有导电性能,使得该缝隙实质上可形成电容,可以称其为第一电容32a,其中,第一电容32a两侧的结构单元32可作为第一电容32a的极板。当绝缘介质分布在该缝隙内时,该缝隙内的绝缘介质也可以作为第一电容32a的组成部分。
如图12和图13所示,第一电容32a可以包括第一部分32b、第二部分32c、第三部分32d和第四部分32e,这四个区域依次首尾相连。第一部分32b与第三部分32d可以是中心对称的,二者的对称中心可以是导电基体31的轴心。第一部分32b与第三部分32d呈中心对称分布,意味着二者的结构一致(结构一致包括两个区域内绝缘介质的分布情况也一致),其中一个绕对称中心旋转180度后与另一个重合。第二部分32c与第四部分32e可以是中心对称的,二者的对称中心可以是导电基体31的轴心。第二部分32c与第四部分32e呈中心对称分布,意味着二者的结构一致(结构一致包括两个区域内绝缘介质的分布情况也一致),其中一个绕对称中心旋转180度后与另一个重合。
本实施例中,第一电容32a的电容值C满足电容公式:C=εS/d,ε为极板间介质的介电常数,S为极板面积,d为极板间的距离。其中,极板即第一电容32a两侧的结构单元32,极板间介质即该绝缘介质(对于该绝缘介质分布在结构单元32之间的缝隙内的情况)或者空气(对于结构单元32之间的缝隙内没有该绝缘介质的情况),S为相邻的结构单元32的正对面积,d为缝隙宽度。
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部分32b与第三部分32d呈中心对称分布,根据上述电容公式可知:第一部分32b与第三部分32d的电容值相等。同理,由于第二部分32c与第四部分32e呈中心对称分布,因此第二部分32c与第四部分32e的电容值相等。下面将以第一部分32b和第二部分32c为描述对象,继续说明第一电容32a的特征。
如图12所示,第一部分32b对应的缝隙可以具有均匀宽度,即第一部分32b的缝隙的两边基本平行,第一部分32b的各处的缝隙宽度可以一致,或称第一部分32b的缝隙具有同一宽度。第二部分32c对应的缝隙可以具有非均匀宽度,即第二部分32c的缝隙的两边不平行,第二部分32c的各处的缝隙宽度不一致,或称第二部分32c的缝隙具有可变宽度。示意性的,第二部分32c的缝隙的两条边可以是曲线(例如为弧线),第二部分32c的两端的缝隙宽度可以较小,位于两端之间的中部的缝隙宽度可以较大,从两端到中部的缝隙宽度可以是渐变的,由此使得第二部分32c的各处的缝隙宽度不一致。
如图12所示,第一部分32b的缝隙的最大宽度(也第一部分32b的任意处的缝隙宽度)可以小于或等于第二部分32c的缝隙的最小宽度(例如第二部分32c与第一部分32b邻接处的缝隙宽度),也即从整体来上看,第一部分32b的缝隙宽度是小于第二部分32c的缝隙宽度的。因此根据上述电容公式可知:第一部分32b的电容值大于第二部分32c的电容值。
综上所述,在第一电容32a中,第一部分32b的缝隙宽度=第三部分32d的缝隙宽度<第二部分32c的缝隙宽度=第四部分32e的缝隙宽度,第一部分32b的电容值=第三部分32d的电容值>第二部分32c的电容值=第四部分32e的电容值。也即,第一电容32a的不同区域的缝隙宽度不同,导致第一电容32a的不同区域的电容值不同。
如图12所示的实施方式中,所有结构单元32的形状可以一致且均匀间隔分布,使得所有缝隙的形状也一致并均匀间隔分布,这样形成的结构层33可以称为具有周期性结构。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有结构单元32的形状可以不全相同(指任意两个结构单元32的形状都不同。或者,至少有两个结构单元32的形状相同,但不是所有结构单元32的形状都相同),和/或,所有结构单元32可以不是均匀间隔分布(指对于结构单元32之间的所有缝隙而言,任意两个缝隙的形状不同;或者至少有两个缝隙的形状相同,但不是所有缝隙的形状都相同)。这样使得所有缝隙的形状不全一致和/或非均匀间隔分布,由此形成的结构层可以称为准周期性结构。例如,准周期性结构可以是在周期性结构中删除若干个结构单元得到的结构。具有准周期性结构的结构层,能够与导电基体31的外形结构适配。例如,若导电基体31的外表面某处具有凸起,则结构层在该处可以避让该凸起,以形成准周期性结构。
下面将说明天线导电部件3的电磁隐身原理。
图12与图13中还示出了波源与天线导电部件3的关系,其中波源指电磁波的源头,对于第二天线阵列2B的辐射过程,波源即为第二天线阵列2B;对于第二天线阵列2B的接收过程,波源可以理解为空中环境。如图12与图13所示,在KEH三坐标系中,K表示电磁波的传播方向,E表示电场方向,H表示磁场方向,坐标系的原点可以指代波源位置。
结合图12与图13所示,示意性的,较窄的第一部分32b可以距离波源最近,较窄的第三部分32d可以距离波源最远。当电磁波沿K向传播至第一部分32b内时,电磁波K将改变传播方向,并被约束在缝隙内沿缝隙的延伸方向传播。从第一部分32b起,电磁波可以分为两路传播,一路电磁波沿着第一部分32b、第二部分32c与第三部分32d的路径传播,另一路电磁波沿着第一部分32b、第四部分32e与第三部分32d的路径传播。两路电磁波传播至第三部分32d时,将会以传播方向K从第三部分32d射出。
本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第一部分32b可以接收波源的电磁波,第三部分32d可出射电磁波,第一部分32b与第三部分32d相当于贴片天线。第二部分32c与第四部分32e可将电磁波束缚在其内传输,二者可相当于缝隙传输线(slotline)。
由此可见,第一电容32a的作用是改变波源发出的电磁波的传播方向,并将电磁波约束在其内进行传播,使得电磁波能够绕着天线导电部件3进行传播,并可以保持电磁波从第一电容32a内射出时的传播方向不变。因此,即使天线导电部件3对波源存在遮挡,但是由于存在第一电容32a,使得电磁波能够绕过天线导电部件3传播至天线导电部件3的后方,从而减少或者消除了电磁阴影。并且,由于可以不改变电磁波的传播方向,因而可以保证电磁波的传播特性不变。
所以,本实施例的天线导电部件3,通过在导电基体31的外周设置至少两个结构单元32,并形成第一电容32a,使得导电基体31相对电磁波具有电磁隐身性能,避免或减少了导电基体31对电磁波的遮挡。
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电容32a的不同区域的电容值不同,使得不同频段的电磁波信号均能够以各自的电长度在缝隙内发生谐振,从而使得不同频段的电磁波均能通过缝隙。也即,通过使第一电容32a的不同区域的电容值不同,使缝隙能够允许多种频段的电磁波通过,从而拓展了隐身带宽。
根据上述的原理说明容易理解,天线导电部件3中只要存在一个第一电容32a,即能改善导电基体31对电磁波的遮挡,拓展隐身带宽。当然根据实际需要,第一电容32a的数量可以是多个。
本实施例中,靠近波源的第一部分32b的电容值较大的设计,能够满足一些频段的电磁波的传播需要,但这并非是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定。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电容32a的各个区域的电容值大小,与距离波源的远近的对应关系可以根据需要设计,不限于上文所述。例如,针对一些频段的电磁波,可以使得第一电容32a中的距离波源较近的区域具有较小的电容值。
本实施例中,使得靠近波源的第一部分32b的缝隙具有均匀宽度,距离波源稍远的第二部分32c的缝隙具有非均匀宽度,这仅仅是一种举例,并非是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定。例如,也可以使得靠近波源的第一部分32b的缝隙具有非均匀宽度,使得距离波源稍远的第二部分32c的缝隙具有均匀宽度,且使得第一部分32b的最大缝隙宽度小于或等于第二部分32c的最小缝隙宽度(也即第二部分32c的任意处的缝隙宽度),进而使得第一部分32b电容值大于所述第二部分32c的电容值。
本实施例中,以缝隙的宽度变化将第一电容32a分为四个部分,这仅仅是一种举例,并非是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定,还可以设计缝隙的宽度变化,以从第一电容32a中划分出其他数量的部分。实际上根据产品需要,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缝隙只要不是恒定宽度缝隙即可,这样就能够实现拓展隐身带宽的目的。
本实施例中,第一部分32b与第三部分32d中心对称,第二部分32c与第四部分32e中心对称,该设计能够能保证电磁波经第一电容32a射出后,保持之前的传播方向与传播特性(例如极化特性、频段等)。但是该设计仅仅是一种举例,并非是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定。例如,可以仅使第一部分32b与第三部分32d的形状一致,但位置上并不要求中心对称,这样虽然改变了电磁波的传播方向与传播特性,但是可以满足天线信号的互易性,还可以使得从第一电容32a射出的电磁波折射到其他方向进而扩大第二天线阵列2B的信号扫描范围(例如一种多输入多输出MIMO天线可应用该方案)。或者,可以使得第一部分32b与第三部分32d的形状不同,且位置上不要求中心对称。
上文详细说明了电磁隐身设计的原理,下面将结合图4说明电磁隐身设计在基站天线2中的具体应用。
如图4所示以及上文所述,基站天线2中的天线导电部件3可以是具有覆盖有结构层33的馈电网络。天线导电部件3对第二天线阵列2B具有一定遮挡,但是由于设置了结构层33,第二天线阵列2B辐射的电磁波将会绕过天线导电部件3继续传播,或者电磁波将会绕过天线导电部件3而被第二天线阵列2B接收到,从而能减少或者消除电磁阴影。由此,第二天线阵列2B可以具备大角度扫描能力,其口径(例如图4中的水平方向的口径)可以得到扩展,而不会受到前置的第一天线的馈电网络的遮挡与限制。
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是,如图14所示,在另一种实施例中,天线导电部件4的导电基体41可以大致为矩形柱状结构。结构单元42可以大致是由四个平板围成的方形筒状结构。相邻的结构单元42之间的第一电容可以包括第一部分42b与第二部分42c。第一部分42b可以位于导电基体41的一个侧面的外周,第二部分42c可以位于导电基体41的另一个侧面的外周,第一部分42b与第二部分42c的邻接位置可以对应导电基体41的棱边。
如图14所示,示意性的,第一部分42b与第二部分42c均可以为矩形区域,第一部分42b与第二部分42c的缝隙均具有均匀宽度。第一部分42b的缝隙宽度可以小于第二部分42c的缝隙宽度。可以理解的是,结构单元42的第一电容还可以包括第三部分与第四部分(由于图14视角原因未显示),第三部分与第一部分42b可以是中心对称的,第四部分与第二部分42c可以是中心对称的。
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部分42b的缝隙宽度小于第二部分42c的缝隙宽度,因此根据上述电容公式,第一部分42b的电容值大于第二部分42c的电容值。也即,第一电容的不同区域的缝隙宽度不同,导致第一电容的不同区域的电容值不同。
如图14所示,示意性的,电磁波的传播方向K可以垂直于天线导电部件4中第一部分42b所在的侧面,但是本实施例的方案并不限于此,例如第一部分42b所在的侧面也可与传播方向K不垂直。
本实施例的方案使得导电基体41相对电磁波具有电磁隐身性能,避免或减少了导电基体41对电磁波的遮挡,还能拓展隐身带宽。另外,天线导电部件4上的缝隙的结构简单,量产性好,并且能满足特定的产品需求。
与图14所示的实施例不同的是,如图15(a)和图15(b)所示,在另一种实施例中,天线导电部件5的相邻的结构单元52之间的第一电容可以包括第一部分52b与第二部分52c,其中,第一部分52b的缝隙可由至少两段子缝隙52d依次弯折连接而成,即若干段子缝隙52d依次连接,且每相邻的两端子缝隙52d形成弯折角。子缝隙52d之间的弯折角度可以根据需要设计,例如可以为90°。第一部分52b的此种缝隙可以形成类似方波的形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相邻子缝隙52d的弯折角可以不限于90°,以使第一部分52b的缝隙形成其他形状,例如曲线形状(如正弦曲线、抛物线等)。
如图15(b)所示,每段子缝隙52d均可以具有均匀宽度,且所有子缝隙52d的宽度相同,因此子缝隙52d的宽度也即第一部分52b的缝隙宽度d1。第二部分52c的缝隙具有均匀宽度,且第二部分52c的缝隙宽度d2可以大于第一部分52b的缝隙宽度。
本实施例中,第一部分52b中的所有子缝隙52d连接而成的总缝隙长度,可以大于第二部分52c的缝隙长度。对于上述电容公式C=εS/d(ε为极板间介质的介电常数,S为极板面积,d为极板间的距离),由于第一部分52b的缝隙长度较大,因此第一部分52b的极板面积S1较大(第一部分52b与第二部分52c的缝隙深度一致);第二部分52c的缝隙长度较小,因此第一部分52b的极板面积S2较小。
本实施例中,对于第一部分52b与第二部分52c而言,可以使(S1/d1)>(S2/d2),从而使第一部分52b的电容值C1>第二部分52c的电容值C2。也即,本实施例可通过配置第一电容的不同区域的缝隙长度与缝隙宽度,使得第一电容的不同区域的电容值不同。
本实施例的方案使得导电基体51相对电磁波具有电磁隐身性能,避免或减少了导电基体41对电磁波的遮挡,还能拓展隐身带宽。
本实施例的方案可以应用在如下的场景中:当出于制造工艺的限制,无法制造出缝隙宽度小于阈值的规则形状(例如矩形形状)的第一部分时,可以考虑将第一部分设计成图15(a)所示的第一部分52b(第一部分52b可认为是一种不规则形状),通过增加缝隙长度来弥补缝隙宽度无法做小的工艺限制,最终使得第一部分具有较大的电容值。所以,本实施例的设计能够与已有制造工艺匹配,量产性较好。
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采用与图15(a)所示实施例不同的方案,只要保证(S1/d1)>(S2/d2)从而使第一部分的电容值大于第二部分的电容值即可。
例如,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可以使得第一部分由至少两段子缝隙依次弯折连接而成,第一部分的缝隙长度大于第二部分的缝隙长度,每段子缝隙具有均匀宽度,所有子缝隙的宽度一致,第二部分的缝隙具有均匀宽度,且第二部分的缝隙宽度等于第一部分的缝隙宽度。
或者,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可以使得第一部分由至少两段子缝隙依次弯折连接而成,第一部分的缝隙长度大于第二部分的缝隙长度,但是对子缝隙的宽度不做限定(例如子缝隙可以具有非均匀缝隙,所有子缝隙的宽度不全相同等),对第二部分的缝隙宽度也不做限定(例如第二缝隙可以具有非均匀宽度,不限定第二缝隙的缝隙宽度与子缝隙的宽度的大小关系)。
或者,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可以使得第一部分由至少两段子缝隙依次弯折连接而成,第二部分也由至少两段子缝隙依次弯折连接而成,除此之外均不做限定。
与图14所示实施例不同的是,如图16所示,在另一种实施例中,天线导电部件6的相邻的结构单元62之间的第一电容可以包括第一部分62b与第二部分62c。其中,第二部分62c可以跨越导电基体61的一条棱边,并可以分布于导电基体61的两个相邻侧面的外周,也即第二部分62c的一部分位于一个侧面,第二部分62c的另一部分位于另一个侧面,第二部分62c的这两部分弯折连接。第一部分62b可以跨越导电基体61的另一条棱边,并可以分布于导电基体61的另外两个相邻侧面的外周(由于图16视角原因,并未显示出完整的第一部分62b)。另外,电磁波的传播方向K并不垂直于天线导电部件6的任一个侧面。
本实施例的方案使得导电基体61相对电磁波具有电磁隐身性能,避免或减少了导电基体61对电磁波的遮挡,还能拓展隐身带宽。另外,天线导电部件6上的缝隙的结构简单,量产性好,并且能满足特定的产品需求。下面将说明图16所示方案的一种具体应用。
图17和图18示出了图16所示的电磁隐身设计在一种基站天线2’中的具体应用,其中为了突出说明重点,图18仅放大显示了图17中的基站天线2’的右侧部分。
如图17和图18所示,基站天线2’可以包括层叠布置的第一天线与第二天线。
如图17所示,第一天线可以包括第一天线罩21、第一天线阵列2A、频率选择表面24和天线导电部件6。其中,第一天线阵列2A的第一辐射单元22可以包括辐射单元223与辐射单元224,辐射单元223与辐射单元224均可以为多个。辐射单元223与辐射单元224的工作频段可以不同,例如辐射单元223的工作频段可以为690MHz-960MHz,辐射单元224的工作频段可以为1427MHz-2690MHz。辐射单元223与辐射单元224均可以与各自的馈电网络连接。频率选择表面24例如可以有两层。天线导电部件6与第一天线阵列2A可以位于第二天线阵列2B(下文将会描述)的阵面的同侧。示意性的,天线导电部件6中的导电基体61可以是馈电网络中的移相器,天线导电部件6中的结构层63设在移相器的外周。如图18所述,结构层63中的第一电容包括第一部分62b、第二部分62c、第三部分62d和第四部分62e。示意性的,第一部分62b与第三部分62d中心对称,第二部分62c与第四部分62e中心对称。
如图17所示,第二天线可以包括第二天线罩26与第二天线阵列2B。第二天线阵列2B的第二辐射单元25的工作频段可以为3.3GHz-3.8GHz。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天线罩26内还可以设置其他部件,例如与第二辐射单元25连接的馈电网络等。
如图18所示,以第二天线阵列2B中的第二辐射单元25作为波源为例,第二辐射单元25距离第一部分62b最近。第二辐射单元25辐射的电磁波大致会沿“斜向”传播至天线导电部件6的两个相邻侧面,因此使得第一部分62b分布在这两个侧面,便于第一部分62b接收电磁波,并将电磁波约束在第一电容内进行传播,最终使电磁波从第三部分62d射出。由于第一部分62b采用“跨越移相器的棱边”式分布,因此第二部分62c、第三部分62d和第四部分62e也是“跨越移相器的棱边”式分布。由此可见,使得第一电容的不同电容值区域均分布在移相器的两个相邻侧面,能够与波源的位置匹配,从而实现较好的电磁隐身效果。
与图14所示实施例相同的是,如图19所示,在另一种实施例中,天线导电部件7包括导电基体71以及至少两个结构单元72,相邻的结构单元72之间形成第一电容,第一电容可以包括第一部分72b与第二部分72c。
与图14所示实施例不同的是,如图19所示,本实施例的结构单元72并非是一体式结构,而是内部具有耦合缝隙,结构单元72位于耦合缝隙两侧的部分完全断开不连接,耦合缝隙两侧的部分可通过该耦合缝隙耦合。示意性的,结构单元72可以包括第一部分721、第二部分722、第三部分723和第四部分724,这四个部分可以分别位于导电基体71的不同侧面。第一部分721与第二部分722之间具有耦合缝隙72f,第二部分722与第三部分723之间具有耦合缝隙72g,第三部分723与第四部分724之间具有耦合缝隙72h,第四部分724与第一部分721之间具有耦合缝隙72i。上述四个耦合缝隙可以将结构单元72分隔成四个独立的部分。当电磁波传播至结构单元72时,电磁波可以“跨过”这些耦合缝隙,因此结构单元72位于耦合缝隙两侧的部分通过耦合缝隙耦合。
如图19所示,示意性的,每个耦合缝隙均沿着导电基体71的棱边延伸。结构单元72具有四个耦合缝隙,四个耦合缝隙将结构单元72分隔成四个独立的部分。以上均仅仅是一种举例,并非是对本实施例的限定。根据产品需要,耦合缝隙的位置与延伸方向可以灵活设计,耦合缝隙的数量可以是至少一个。另外,可以是所有结构单元72均具有耦合缝隙,也可以仅有部分结构单元72具有耦合缝隙。
本实施例中,在结构单元72中形成耦合缝隙,便于将结构单元72的不同部分依次装配到导电基体71上,最后拼成完整的结构单元72,这样能够在一些场景下实现结构单元72的可靠组装。尤其是在导电基体71的尺寸较大、结构单元72的数量较多时,分体组装的方式能够简化组装工艺,提高组装良率。另外,耦合缝隙能够允许某些频段的电磁波通过,使得天线导电部件7具有一定的拓展隐身带宽作用。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的耦合缝隙设计可以根据需要应用在本申请的其他任一实施例中。
与图19所示实施例相同的是,如图20所示,在另一种实施例中,天线导电部件8包括导电基体81以及至少两个结构单元82,相邻的结构单元82之间形成第一电容,第一电容可以包括第一部分82b与第二部分82c。结构单元82并非是一体式结构,而是内部具有耦合缝隙,结构单元82位于耦合缝隙两侧的部分完全断开不连接,耦合缝隙两侧的部分可通过该耦合缝隙耦合。
与图19所示实施例不同的是,如图20所示,本实施例的结构单元82可以具有耦合缝隙82f与耦合缝隙82g,耦合缝隙82f与耦合缝隙82g可以分别位于结构单元82的相对两侧。示意性的,耦合缝隙82f与耦合缝隙82g均可以大致在结构单元82的侧面的中部,并非是在结构单元82的棱边处。耦合缝隙82f与耦合缝隙82g可以将结构单元82分隔成第一部分821与第二部分822,第一部分821与第二部分822均可以近似呈C形结构。示意性的,本实施例的结构层可以具有周期性结构,因此所有结构单元82的同侧的耦合缝隙可以共线。
本实施例中,在结构单元82中形成耦合缝隙,便于将结构单元82的不同部分依次装配到导电基体81上,最后拼成完整的结构单元82,这样能够在一些场景下实现结构单元82的可靠组装。尤其是在导电基体81的尺寸较大、结构单元82的数量较多时,分体组装的方式能够简化组装工艺,提高组装良率。由于结构单元82的部件数量较少,可以一定程度上简化组装工艺。另外,耦合缝隙能够允许某些频段的电磁波通过,使得天线导电部件8具有一定的拓展隐身带宽作用。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的耦合缝隙设计可以根据需要应用在本申请的其他任一实施例中,包括下文将要描述的实施例。
与图14所示实施例相同的是,如图21所示,在另一种实施例中,天线导电部件9包括导电基体91以及至少两个结构单元92,相邻的结构单元92之间形成第一电容,第一电容可以包括第一部分92b与第二部分92c。
与图14所示实施例不同的是,如图21所示,每个结构单元92的局部区域可以镂空形成镂空区。示意性的,每个结构单元92的两个相对侧面均可以形成镂空,分别形成镂空区92f与镂空区92g。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可以根据产品需要设计镂空区的位置及数量,不限于图15所示。例如,只要至少一个结构单元92形成镂空区即可。
本实施例中,在结构单元92上形成镂空区,能够减轻重量,有利于减小天线导电部件9的重量。特别是当结构单元92为较重的金属件时,开设镂空区能极大减重。另外,当电磁波传播至天线导电部件9附近时,电磁场主要分布在第一电容处,其余区域的电磁场很弱,因此开设镂空区也基本不影响电磁波的传播特性。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的镂空设计可以应用在本申请的其他任一实施例中,包括下文将要描述的实施例。
与上述各个实施例相同的是,如图22所示的实施例中,天线导电部件10可以包括导电基体101以及至少两个结构单元102,相邻的结构单元102之间形成第一电容102a。
与上述各个实施例均不同的是,图22中的第一电容102a可以具有均匀的缝隙宽度,也即第一电容102a的缝隙的各个位置的宽度可以一致。并且,结构单元102与导电基体101之间可以填充绝缘介质,绝缘介质例如可以覆盖导电基体101的整个外周面。绝缘介质可以包括第一绝缘介质103a与第二绝缘介质103b,第一绝缘介质103a的介电常数可以大于第二绝缘介质103b的介电常数。第一绝缘介质103a与第二绝缘介质103b例如可以沿着导电基体101的长度方向从导电基体101的一端延伸到另一端,并且二者可以在导电基体101的周向方向上交替排布,以形成图23所示的排布方式:第一绝缘介质103a-第二绝缘介质103b-第一绝缘介质103a-第二绝缘介质103b。第一绝缘介质103a可以分布于导电基体101的两个相邻侧面,第二绝缘介质103b也可以分布于导电基体101的两个相邻侧面,第一绝缘介质103a与第二绝缘介质103b均可以跨越导电基体101的棱边。
如图22与图23所示,本实施例中,可以在第一电容102a中定义出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与第四部分,第一部分距离波源最近,第一部分内填充有第一绝缘介质103a,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相邻,第二部分内填充有第二绝缘介质103b,第三部分与第一部分相对(例如可以中心对称),第三部分内填充有第一绝缘介质103a,第四部分与第二部分相对(例如可以中心对称),第四部分内填充有第二绝缘介质103b。
根据上述的电容公式C=εS/d(ε为极板间介质的介电常数,S为极板面积,d为极板间的距离),对于第一电容102a的各个区域而言,在S与d均一致的情况下,由于第一部分内的第一绝缘介质103a的介电常数较大,因此第一部分的电容值较大;由于第二部分内的第二绝缘介质103b的介电常数较小,因此第一部分的电容值较小。第三部分的电容值可以等于第一部分的电容值,第四部分的电容值可以等于第二部分的电容值。因此,本实施例可通过使第一电容102a具有均匀缝隙宽度,且使得第一电容102a的不同区域填充不同介电常数的绝缘介质,使得第一电容102a的不同区域的电容值不同。
本实施例的方案使得导电基体101相对电磁波具有电磁隐身性能,避免或减少了导电基体101对电磁波的遮挡,还能拓展隐身带宽。另外如图22和图23所示,电磁波的传播方向K可以不垂直于天线导电部件10的任一个侧面,该设计使得天线导电部件10能够应用于图12所示的基站天线2’中,通过使得第一电容102a的不同电容值区域均分布在移相器的两个相邻侧面,能够与波源的位置匹配,从而实现较好的电磁隐身效果。详细原理上文已有描述,此处不再重复。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通过填充不同介电常数的绝缘介质实现不同区域的电容值差异的设计,可以根据需要应用在本申请的其他任一实施例中。例如,可以不限定第一电容的缝隙尺寸(包括宽度尺寸与长度尺寸等)、缝隙样式(指缝隙为一整条缝隙,还是如图15(a)所示的由若干段子缝隙依次弯折连接而成)、缝隙分布(指缝隙仅分布在导电基体的一个侧面还是分布在两个相邻侧面)等,并在第一电容的不同区域填充不同介电常数的绝缘介质,通过综合配置缝隙的形状尺寸、位置尺寸和绝缘介质的介电常数,最终使第一部分的电容值大于第二部分的电容值。
与图22所示实施例相同的是,如图24所示的实施例中,天线导电部件20可以包括导电基体201以及至少两个结构单元202,相邻的结构单元202之间形成第一电容202a。
与图22所示实施例不同的是,如图24所示,第一电容202a可以无需填充绝缘介质,或者可以填充同种介电常数的绝缘介质。并且,第一电容202a的不同区域可以分别安装电容值不同的电容器件,例如距离波源最近与最远的区域可以安装第一电容器件204(由于图24视角所限,未显示距离波源最远的、位于下方的第一电容器件204),与第一电容器件204相邻的区域可以安装第二电容器件203。可以将安装第一电容器件204的区域称为第一部分与第三部分,将安装第二电容器件203的区域称为第二部分与第四部分。第一电容器件204的电容值大于第二电容器件203的电容值。第一电容器件204可以是固定电容值的电容器件,或者可以是能在信号控制下改变电容值的电容器件(例如变容管)。第二电容器件203可以是固定电容值的电容器件,或者可以是能在信号控制下改变电容值的电容器件(例如变容管)。第一电容器件204也可以称为第二电容,第二电容器件203也可以称为第三电容。
第一电容器件204与第二电容器件203例如可以通过焊接等方式固定在缝隙内。第一电容器件204与第二电容器件203的数量可以根据需要确定,本实施例不做限定。
第一电容202a的各个区域的电容值可以等于根据上述的电容公式C=εS/d(ε为极板间介质的介电常数,S为极板面积,d为极板间的距离)计算得到的电容值加上该区域的电容器件的电容值。对于第一电容202a的各个区域而言,在ε、S、d均一致的情况下,根据电容公式C=εS/d计算得到的电容值相等。由于第一部分内设有电容值较大的第一电容器件204,因此第一部分的电容值较大;由于第二部分内设有电容值较小的第二电容器件203,因此第二部分的电容值较小。第三部分的电容值可以等于第一部分的电容值,第四部分的电容值可以等于第二部分的电容值。
因此,本实施例可通过使第一电容202a具有均匀缝隙宽度,且使得第一电容202a的不同区域安装不同电容值的电容器件,使得第一电容202a的不同区域的电容值不同。
本实施例的方案使得导电基体201相对电磁波具有电磁隐身性能,避免或减少了导电基体201对电磁波的遮挡,还能拓展隐身带宽。示意性的,当电容器件为可变电容的电容器件时,可以根据波源的扫描角度变化,适应性地调整相应区域的电容器件的电容,进而调整该区域的电容值大小,确保天线导电部件20对波源的电磁隐身效果。
基于本实施例的原理容易得出其他变形方案。例如,可以仅在第一电容202a的部分区域设电容器件(例如第一部分),不在其他区域设电容器件,同样可以使得第一电容202a的不同区域的电容值不同。另外,通过在区域内设置电容器件影响区域的电容值的设计,可以根据需要应用在本申请的任一实施例中。例如,可以不限定第一电容的缝隙尺寸、缝隙样式、缝隙分布、绝缘介质的填充情况等,并在第一电容内安装电容器件,通过综合配置缝隙的形状尺寸、位置尺寸、绝缘介质的介电常数及电容器件的电容值,最终使第一部分的电容值大于第二部分的电容值。
在以上任一实施例中,结构单元与导电基体之间可以形成电容(例如称为平板电容),该平板电容可以影响绕过天线导电部件的电磁波的频段。出于产品需要(例如减小体积的需要),可能希望减小结构单元与导电基体的间隔。但是间隔减小可能导致绕过天线导电部件的电磁波的频段提高,改变电磁波的传播特性。
有鉴于此,在以上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天线导电部件还可以包括电感元件,电感元件可以设在结构单元与导电基体的间隔内,并连接结构单元与导电基体,以使结构单元与导电基体电连接。电感元件可与上述的平板电容构成并联谐振电路,该并联谐振电路能使绕过天线导电部件的电磁波的频段降低。因此,设置电感元件与减小结构单元与导电基体的间隔对频段的影响可以相互抵消,使得绕过天线导电部件的电磁波的频段保持不变,从而保持电磁波的传播特性。
本实施例中,电感元件可以是导体结构件,例如金属柱,此种电感元件可以等效为电感,此种电感元件便于实现天线导电部件的机械加工。或者,电感元件可以直接为电感。
本实施例中,电感元件的位置可以根据需要设计,例如与第一电容相距一定距离,避免过于靠近。电感元件的数量可以根据需要设计,例如每个结构单元均可通过至少一个电感元件与导电基体连接,或者仅有部分结构单元通过电感元件与导电基体连接。
图25示意了一种应用本实施例的电感元件设计的天线导电部件30。如图25所示,天线导电部件30可以包括导电基体301以及至少两个结构单元302,相邻的结构单元302之间形成第一电容302a,第一电容302a的不同区域的电容值不同。结构单元302的每个侧面均通过电感元件303与导电基体301连接,每个结构单元302与导电基体301之间均设有若干个电感元件303。可以理解的,图25所示的天线导电部件30仅仅是一种举例,并非是在限定电感元件303的应用环境。
以上实施例中,天线导电部件中的第一电容的不同区域的电容值不同。在下文所述的实施例中,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是,第一电容的不同区域的电容值可以相同。可以理解的是,使得第一电容的不同区域的电容值相同也能实现电磁隐身设计。下面将列举几种第一电容的不同区域的电容值相同的方案。
例如在图26(a)与图26(b)所示的实施例中,天线导电部件40可以包括导电基体401以及环绕到导电基体401一周的至少两个结构单元402,相邻的结构单元402之间形成第一电容402a。其中,图26(a)中的导电基体401例如可以大致为圆柱状,图26(b)中的导电基体401例如可以大致为方柱状。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是,任意相邻的结构单元402之间的缝隙均可以具有同一宽度,即缝隙各处的缝隙宽度可以一致。第一电容402a的不同区域的电容值可以相同。
本实施例的第一电容402a同样能够改变波源发出的电磁波的传播方向,并将电磁波约束在其内进行传播,使得电磁波能够绕着天线导电部件40进行传播。因此,即使天线导电部件40对波源存在遮挡,但是由于存在第一电容402a,使得电磁波能够绕过天线导电部件40传播至天线导电部件40的后方,从而减少或者消除了电磁阴影。
例如在图27所示的实施例中,与图19所示的实施例相同的是:天线导电部件50包括导电基体501以及至少两个结构单元502,相邻的结构单元502之间形成第一电容。结构单元502并非是一体式结构,而是内部具有耦合缝隙,结构单元502位于耦合缝隙两侧的部分完全断开不连接,耦合缝隙两侧的部分可通过该耦合缝隙耦合。示意性的,结构单元502可以包括第一部分503、第二部分504、第三部分505和第四部分506,这四个部分可以分别位于导电基体501的不同侧面。第一部分503与第二部分504之间具有耦合缝隙502f,第二部分504与第三部分505之间具有耦合缝隙502g,第三部分505与第四部分506之间具有耦合缝隙502h,第四部分506与第一部分503之间具有耦合缝隙502i。示意性的,每个耦合缝隙均沿着导电基体501的棱边延伸。上述四个耦合缝隙可以将结构单元502分隔成四个独立的部分。当电磁波传播至结构单元502时,电磁波可以“跨过”这些耦合缝隙,因此结构单元502位于耦合缝隙两侧的部分通过耦合缝隙耦合。以上均仅仅是一种举例,并非是对本实施例的限定。根据产品需要,耦合缝隙的位置与延伸方向可以灵活设计,耦合缝隙的数量可以是至少一个。另外,可以是所有结构单元502均具有耦合缝隙,也可以仅有部分结构单元502具有耦合缝隙。
在图27所示的实施例中,与图19所示的实施例不同的是:任意相邻的结构单元502之间的缝隙均可以具有同一宽度,即缝隙各处的缝隙宽度可以一致。所构造的第一电容的不同区域的电容值可以相同。
图27所示的实施例,同样能够改善电磁阴影问题,并且能够实现结构单元502的分体组装,从而简化组装工艺,提高组装良率。另外,天线导电部件50中的耦合缝隙能够允许某些频段的电磁波通过,使得天线导电部件50具有一定的拓展隐身带宽作用。
例如在图28所示的实施例中,与图20所示的实施例相同的是:天线导电部件60包括导电基体601以及至少两个结构单元602,相邻的结构单元602之间形成第一电容。结构单元602并非是一体式结构,而是内部具有耦合缝隙602f与耦合缝隙602g,耦合缝隙602f与耦合缝隙602g可以分别位于结构单元602的相对两侧。示意性的,耦合缝隙602f与耦合缝隙602g均可以大致在结构单元602的侧面的中部,并非是在结构单元602的棱边处。耦合缝隙602f与耦合缝隙602g可以将结构单元602分隔成第一部分603与第二部分604,第一部分603与第二部分604均可以近似呈C形结构,第一部分603与第二部分604完全断开不连接,第一部分603与第二部分604可通过耦合缝隙602f与耦合缝隙602g耦合。示意性的,所有结构单元602的同一侧的耦合缝隙可以共线。
在图28所示的实施例中,与图20所示的实施例不同的是:任意相邻的结构单元602之间的缝隙均可以具有同一宽度,即缝隙各处的缝隙宽度可以一致。所构造的第一电容的不同区域的电容值可以相同。
图28所示的实施例,同样能够改善电磁阴影问题,并且能够实现结构单元602的分体组装,从而简化组装工艺,提高组装良率。另外,天线导电部件60中的耦合缝隙能够允许某些频段的电磁波通过,使得天线导电部件60具有一定的拓展隐身带宽作用。
或者,还可以基于图15(a)、图16、图21、图22、图24等所示的实施例,得到第一电容的不同区域的电容值相同的实施例。
例如在一种实施例中,与图15(a)所示实施例相同的是,第一电容可以包括第一部分52b(由至少两段子缝隙52d依次弯折连接而成)与第二部分52c。对于第一部分52b与第二部分52c而言有(S1/d1)>(S2/d2)。与图15(a)所示实施例不同的是,可以在第一部分52b内填充介电常数较小的绝缘介质,在第二部分52c内填充介电常数较大的绝缘介质,根据电容公式C=εS/d(ε为极板间介质的介电常数,S为极板面积,d为极板间的距离),可以使得第一部分52b的电容值等于第二部分52c的电容值。由于第一电容中的第三部分与第一部分52b可以是中心对称的,第三部分的电容值可以等于第一部分的电容值;第四部分与第二部分52c可以是中心对称的,第四部分的电容值可以等于第二部分的电容值。因此,第一电容的不同区域的电容值可以相同。
例如在另一种实施例中,可以在图16所示的第一部分62b内填充介电常数较小的绝缘介质,在图16所示的第二部分62c内填充介电常数较大的绝缘介质,使得第一部分62b的电容值等于第一部分62b的电容值。由于第一电容中的第三部分与第一部分62b可以是中心对称的,第三部分的电容值可以等于第一部分的电容值;第四部分与第二部分62c可以是中心对称的,第四部分的电容值可以等于第二部分的电容值。因此,第一电容的不同区域的电容值可以相同。
例如在另一种实施例中,与图21所示实施例不同的是,可以将结构单元92之间的缝隙设置成具有同一宽度,即缝隙各处的缝隙宽度可以一致,使得第一电容的不同区域的电容值可以相同。
例如在另一种实施例中,与图22所示实施例不同的是,可以在结构单元102与导电基体101之间填充同一种绝缘介质,使得第一电容的不同区域的电容值可以相同。
例如在另一种实施例中,与图24所示实施例不同的是,可以通过以上任意方式将第一电容的不同区域的电容值设置成一致的。
上文以图4所示的基站天线2,以及图17与图18所示的基站天线2’为例,详细说明了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电磁隐身设计。可以理解的是,这仅仅是一种举例,实际上该电磁隐身设计可以应用于本申请的任一实施例中。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的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例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例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19)

1.一种基站天线,其特征在于,
包括第一天线阵列、频率选择表面、第二天线阵列和天线导电部件;
所述频率选择表面位于所述第一天线阵列的辐射单元的第一辐射体与第二天线阵列之间,所述频率选择表面用于反射所述第一天线阵列的辐射信号,并透过所述第二天线阵列的辐射信号;
所述天线导电部件与所述第一天线阵列位于所述第二天线阵列的阵面的同侧;所述天线导电部件包括导电基体、第一结构单元和第二结构单元;所述第一结构单元与所述第二结构单元均环绕所述导电基体一周,所述第一结构单元与所述第二结构单元间隔且相邻排布,并形成电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天线,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电基体包括馈电网络,所述馈电网络与第一天线阵列的辐射单元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站天线,其特征在于,
所述频率选择表面与所述第一天线阵列及所述第二天线阵列均无电连接,和/或,所述频率选择表面与所述馈电网络无电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基站天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天线阵列与所述天线导电部件位于所述频率选择表面的同侧。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基站天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天线阵列的辐射单元包括馈电结构,所述馈电结构连接所述第一辐射体与所述馈电网络,所述馈电结构穿过所述频率选择表面;所述第一辐射体与所述天线导电部件分别位于所述频率选择表面的相对两侧。
6.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基站天线,其特征在于,
所述频率选择表面包括层叠且间隔布置的第一频率选择表面与第二频率选择表面,所述第一频率选择表面位于所述第一辐射体与所述第二频率选择表面之间;所述第一天线阵列的辐射单元包括馈电结构,所述馈电结构连接所述第一辐射体与所述馈电网络,所述馈电结构穿过所述第一频率选择表面,所述第一辐射体与所述天线导电部件分别位于所述第一频率选择表面的相对两侧。
7.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基站天线,其特征在于,
所述频率选择表面包括层叠且间隔布置的第一频率选择表面与第二频率选择表面,所述第一频率选择表面位于所述第一辐射体与所述第二频率选择表面之间;
所述天线导电部件穿过所述第一频率选择表面,所述第一天线阵列的辐射单元与所述第二天线阵列分别位于所述第一频率选择表面的相对两侧。
8.根据权利要求2-7任一项所述的基站天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辐射体包括第二辐射体与第三辐射体,所述第二辐射体与所述第三辐射体的频段不同;所述馈电网络包括第一馈电网络与第二馈电网络,所述第一馈电网络与所述第二辐射体电连接,所述第二馈电网络与所述第三辐射体电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基站天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天线阵列的辐射单元包括第四辐射体与第五辐射体,所述第四辐射体与所述第五辐射体的频段不同。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基站天线,其特征在于,
所述频率选择表面与所述天线导电部件的最小间距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天线阵列的最高工作频率对应的波长的0.1倍。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基站天线,其特征在于,
所述频率选择表面包括多个频率选择单元,所述多个频率选择单元包括第一频率选择单元,所述第一频率选择单元的结构与其他频率选择单元的结构不同,所述第一频率选择单元与所述天线导电部件在所述频率选择表面上的正投影存在重叠。
12.根据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基站天线,其特征在于,
所述频率选择表面包括相连的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不含导体材料,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天线导电部件在所述频率选择表面上的正投影存在重叠,所述第二部分包含导体材料。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的基站天线,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站天线包括第一天线罩与第二天线罩,所述第一天线阵列、所述频率选择表面及所述天线导电部件均位于所述第一天线罩内,所述第二天线阵列位于所述第二天线罩内。
14.根据权利要求1-13任一项所述的基站天线,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容的不同部分的电容值不同。
15.根据权利要求1-14任一项所述的基站天线,其特征在于,
所述天线导电部件包括至少两个结构单元,所述第一结构单元与所述第二结构单元均为所述至少两个结构单元中的结构单元;至少一个所述结构单元设有耦合缝隙,所述结构单元分别位于所述耦合缝隙两侧的部分被所述耦合缝隙断开,并通过所述耦合缝隙耦合。
16.根据权利要求1-15任一项所述的基站天线,其特征在于,
所述天线导电部件包括至少两个结构单元,所述第一结构单元与所述第二结构单元均为所述至少两个结构单元中的结构单元;所述至少两个结构单元的结构相同,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结构单元之间存在缝隙且所述缝隙的形状相同,任意两个相邻的所述结构单元之间均形成所述电容。
17.根据权利要求1-15任一项所述的基站天线,其特征在于,
所述天线导电部件包括至少两个结构单元,所述第一结构单元与所述第二结构单元均为所述至少两个结构单元中的结构单元;所述至少两个结构单元的结构不全相同,和/或,所述至少两个结构单元之间存在缝隙且所述缝隙的形状不全相同;任意两个相邻的所述结构单元之间均形成所述电容。
18.根据权利要求1-17任一项所述的基站天线,其特征在于,
所述天线导电部件位于所述第一天线阵列与所述第二天线阵列之间。
19.一种基站,其特征在于,
包括抱杆和权利要求1-18任一项所述的基站天线,所述基站天线固定于所述抱杆。
CN202211097482.8A 2022-09-08 2022-09-08 基站天线和基站 Pending CN11767377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097482.8A CN117673771A (zh) 2022-09-08 2022-09-08 基站天线和基站
PCT/CN2023/117447 WO2024051773A1 (zh) 2022-09-08 2023-09-07 基站天线和基站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097482.8A CN117673771A (zh) 2022-09-08 2022-09-08 基站天线和基站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673771A true CN117673771A (zh) 2024-03-08

Family

ID=900669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097482.8A Pending CN117673771A (zh) 2022-09-08 2022-09-08 基站天线和基站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7673771A (zh)
WO (1) WO2024051773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677856B2 (en) * 2006-07-25 2017-06-13 Imperial Innovations Limited Electromagnetic cloaking method
US10396460B2 (en) * 2015-09-29 2019-08-27 Nec Corporation Multiband antenna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JP7234583B2 (ja) * 2018-11-01 2023-03-08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電磁波クローキング構造体
CN112688052B (zh) * 2019-10-18 2022-04-2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共孔径天线及通信设备
CN116845566A (zh) * 2020-08-24 2023-10-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多频段天线系统和基站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4051773A1 (zh) 2024-03-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275808B (zh) 超宽频带辐射器和相关的天线阵列
US11575197B2 (en) Multi-band antenna having passive radiation-filtering elements therein
CN113748572B (zh) 具有成角度馈电柄的辐射元件和包括该辐射元件的基站天线
JP6961827B2 (ja) アンテナ装置
US20170047658A1 (en) Wideband antennas including a substrate integrated waveguide
US20090201212A1 (en) Antenna system having electromagnetic bandgap
US20220140473A1 (en) Antenna element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20230335902A1 (en) Multi-band antenna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CN117673771A (zh) 基站天线和基站
CN115693150A (zh) 辐射单元与天线
CN115275566A (zh) 多频段天线和基站
KR100922230B1 (ko) 다층 안테나
WO2024051767A1 (zh) 天线结构件、天线和基站
JP2023543278A (ja) アンテナ・デバイス、アンテナ・デバイスのアレイ
WO2023231752A1 (zh) 一种天线及基站
US12027772B2 (en) Multi-band antenna and method for tuning multi-band antenna
US11848507B2 (en) Radiating element, antenna array, and network device
EP4053996A1 (en) Multi-band antenna and method for tuning multi-band antenna
WO2023231761A1 (zh) 天线、通信设备和通信系统
US20230299491A1 (en) Antenna modul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WO2023051471A1 (zh) 一种天线系统及基站天馈系统
CN220553598U (zh) 一种天线单元、天线及基站
CN210692768U (zh) 基站天线和多频带基站天线
CN117810697A (zh) 移相器、基站天线及基站
CN113346222A (zh) 一种低频振子及天线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