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662515A - 气浮离心式制冷剂压缩机 - Google Patents

气浮离心式制冷剂压缩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662515A
CN117662515A CN202311543158.9A CN202311543158A CN117662515A CN 117662515 A CN117662515 A CN 117662515A CN 202311543158 A CN202311543158 A CN 202311543158A CN 117662515 A CN117662515 A CN 11766251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impeller
cavity
volute
mo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54315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佳玮
喻锑
唐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ijia Toubo Chongqi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ijia Toubo Chongq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jia Toubo Chongqi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ijia Toubo Chongq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543158.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662515A/zh
Publication of CN1176625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66251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电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气浮离心式制冷剂压缩机。在应用时,电机壳体和出风机构共同构成压缩机的主要结构,压缩机处于制冷剂气体环境内,通过电控系统向电机定子通电,从而驱动转子转动。转子带动第一叶轮和第二叶轮转动,第一叶轮和第二叶轮向进入通风腔体内的制冷剂气体做功,由于叶轮出口与安装腔体之间压差的存在,一些气体通过第一叶轮和第二叶轮的安装缝隙处泄漏,经过密封机构后进入气浮轴承组和转子之间,转子转动时形成气膜层,实现气浮轴承功能。同时,进入安装腔体内的制冷剂气体还能够对气浮轴承组进行冷却。再者,本申请无需额外的轴承供气系统,简化了气浮轴承设计。

Description

气浮离心式制冷剂压缩机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气浮离心式制冷剂压缩机。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中央空调市场总规模已达到千亿级别,在医疗改造、新基建、轨道交通等项目推进下,小冷量离心制冷机组的市场空间呈现上涨趋势,当前,小容量离心压缩机主要以磁悬浮压缩机为代表,然而,磁悬浮轴承体积大,控制系统复杂,实现离心式制冷剂压缩机进一步小型化十分困难,相较而言,气悬浮轴承不仅摩擦损耗低,耐高温性强,而且结构简单、旋转精度高,是高速运行下除磁悬浮轴承外最为理想的支撑部件。
气悬浮离心式压缩机作为未来离心式压缩机的发展方向之一,克服了传统齿轮增速方式的缺点,无需磁悬浮轴承所必须的轴位移检测及轴承控制系统,具有性价比高、不需要主动控制等优点。
现有的气浮离心式制冷剂压缩机,无论静压气浮或动压气浮,均需要额外配置轴承供气系统或特殊的轴承供气通道结构为气浮轴承供气,这不仅会额外增加成本,而且需要定期对气体过滤器等进行维护,增加了维护成本。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气浮离心式制冷剂压缩机,无需额外配置轴承供气系统。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气浮离心式制冷剂压缩机,包括:电机壳体,包括安装腔体;电机定子,设置在所述安装腔体内;转子,设置在所述安装腔体内,所述转子与所述电机定子相互匹配安装,所述转子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叶轮和第二叶轮,所述第一叶轮和所述第二叶轮至少部分地伸至所述电机壳体外;气浮轴承组,设置在所述安装腔体内,所述气浮轴承组和所述转子之间具有间隙,所述气浮轴承组构造通过制冷剂气体形成的气膜支撑所述转子转动;密封机构,构造为以设定密封强度密封所述安装腔体;以及出风机构,具有通风腔体,所述第一叶轮和所述第二叶轮均位于所述通风腔体内,所述出风机构构造为在所述通风腔体内形成高于所述安装腔体内气压的气压。
本方面在使用时,电机壳体和出风机构共同构成压缩机的主要结构,压缩机处于制冷剂气体环境内,通过电控系统向电机定子通电,从而驱动转子转动。转子带动第一叶轮和第二叶轮转动,第一叶轮和第二叶轮向通风腔体内的制冷剂气体做功,通风腔体内的制冷剂气体流动,出风机构使得安装腔体和通风腔体两者形成压差,密封机构将安装腔体进行密封。由于压差的存在,一些气体通过第一叶轮和第二叶轮的安装缝隙处泄露进入安装腔体内,并进入气浮轴承组和转子之间形成制冷剂气体层,实现气浮轴承功能。同时,进入安装腔体内的制冷剂气体还能够对气浮轴承组进行冷却。再者,本实施例无需额外的轴承供气系统,简化了气浮轴承设计。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转子包括:配合体,所述电机定子构造为驱动所述配合体转动;第一主轴,连接在所述配合体和所述第一叶轮之间;以及第二主轴,连接在所述配合体和所述第二叶轮之间;其中,所述气浮轴承组包括:第一气浮轴承,设置在所述第一主轴的周向上;以及第二气浮轴承,设置在所述第二主轴的周向上。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转子还包括:第一过渡段,设置在所述第一主轴和所述第一叶轮之间,所述第一过渡段的径向尺寸小于所述第一主轴的径向尺寸;以及第二过渡段,设置在所述第二主轴和所述第二叶轮之间,所述第二过渡段的径向尺寸小于所述第二主轴的径向尺寸;所述密封机构包括:第一密封板,与所述电机壳体连接,所述第一密封板套装在所述第一主轴和所述第一叶轮之间;以及第二密封板,与所述电机壳体连接,所述第二密封板套装在所述第二主轴和所述第二叶轮之间。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密封机构还包括还包括:推力盘,套接在所述第二过渡段的周面上;以及推力调整组件,与所述推力盘和所述电机壳体分别连接,所述推力调整组件构造为控制所述推力盘的盘面和所述电机壳体的距离。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衬套,套接在所述第二过渡段的周面上,所述衬套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叶轮抵接,所述衬套的另一端与所述推力盘的第一盘面相互抵接,所述推力盘的第二盘面与所述第二主轴的端面相互抵接;所述第一盘面和所述第二盘面分别位于所述推力盘的相对两侧。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推力轴承,设置在所述电机壳体上,所述推力轴承的支撑面朝向所述推力盘的盘面,所述推力轴承构造为支撑所述推力盘相对于所述电机壳体进行转动。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出风机构包括:进气座,所述进气座包括输气口,所述第一叶轮包括第一叶轮进气口和第一叶轮出气口,所述输气口与所述第一叶轮进气口连接;以及第一蜗壳,连接在所述电机壳体上,所述第一蜗壳包括第一蜗壳进气口和第一蜗壳出气口,所述第一蜗壳进气口与所述第一叶轮出气口连接;其中,所述第一叶轮和所述电机壳体之间的缝隙连通至所述第一蜗壳进气口。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出风机构还包括:中间管道,包括中间管道第一端和中间管道第二端,所述中间管道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蜗壳出气口连接;以及第二蜗壳,连接在所述电机壳体上,所述第二蜗壳包括第二蜗壳进气口和第二蜗壳出气口,所述第二蜗壳进气口和所述中间管道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蜗壳出气口用于排气;其中,所述第二叶轮和所述电机壳体之间的缝隙连通至所述第一蜗壳进气口。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电机壳体还包括:第一空腔,所述第一气浮轴承和所述第一主轴之间的缝隙连通至所述第一空腔中;以及第二空腔,所述第二气浮轴承和所述第二主轴之间的缝隙连通至所述第二空腔中;所述电机定子和所述配合体之间具有冷却通道,所述冷却通道构造为将所述第一空腔和所述第二空腔连通。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电机壳体还包括:冷却出气口,所述冷却出气口的一端连通至所述电机壳体外界,所述冷却出气口的另一端连通至所述第二空腔中;电机冷却通道,开设在所述电机壳体的内壁上,所述电机冷却通道环绕所述电机定子设置,所述电机冷却通道连通至所述第一空腔;以及冷却进气口,所述冷却进气口的一端连通至所述电机壳体外界,所述冷却进气口的另一端连通至所述电机冷却通道中。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气浮离心式制冷剂压缩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所示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气浮离心式制冷剂压缩机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所示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气浮离心式制冷剂压缩机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示例性气浮离心式制冷剂压缩机如下:
图1所示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气浮离心式制冷剂压缩机的结构示意图。一种气浮离心式制冷剂压缩机,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该气浮离心式制冷剂压缩机包括:电机壳体1、电机定子2、转子3、气浮轴承组、密封机构以及出风机构。
电机壳体1包括安装腔体,电机定子2设置在安装腔体内。转子3设置在安装腔体内,转子3与电机定子2相互匹配安装,转子3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叶轮14和第二叶轮15,第一叶轮14和第二叶轮15至少部分地伸至电机壳体1外。气浮轴承组设置在安装腔体内,气浮轴承组和转子之间具有间隙,气浮轴承组构造为通过制冷剂气体形成的气膜层支撑转子转动。密封机构构造为以设定密封强度密封安装腔体。出风机构具有通风腔体,第一叶轮14和第二叶轮15均位于通风腔体内,出风机构构造为在通风腔体内形成高于安装腔体内气压的气压。
本实施例在应用时,电机壳体1和出风机构共同构成压缩机的主要结构,压缩机处于制冷剂气体环境内,通过电控系统100向电机定子2通电,从而驱动转子3转动。转子3带动第一叶轮14和第二叶轮15转动,第一叶轮14和第二叶轮15向进入通风腔体内的制冷剂气体做功,通风腔体内的制冷剂气体流动,出风机构和密封机构使得安装腔体和通风腔体两者形成压差。由于第一叶轮14和第二叶轮15位置处与安装腔体之间压差的存在,一些气体通过第一叶轮14和第二叶轮15的安装缝隙处泄露,经过密封机构后进入安装腔体内,并进入气浮轴承组和转子之间的间隙,转子转动时形成制冷剂气体层,实现气浮轴承功能。同时,进入安装腔体内的制冷剂气体还能够对气浮轴承组进行冷却。再者,本实施例无需额外的轴承供气系统,简化了气浮轴承设计。
图2所示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气浮离心式制冷剂压缩机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转子3包括:配合体301、第一主轴302以及第二主轴303。电机定子2构造为驱动配合体301转动,例如配合体301由永磁体制成,电机定子2上缠绕线圈,电控系统100向线圈通电时形成电磁场从而驱动配合体301转动。第一主轴302连接在配合体301和第一叶轮14之间,第二主轴303连接在配合体301和第二叶轮15之间。其中,参照图1,气浮轴承组包括:第一气浮轴承5和第二气浮轴承4。第一气浮轴承5设置在第一主轴302的周向上。第二气浮轴承4设置在第二主轴303的周向上。
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一主轴302驱动第一叶轮14转动、通过第二主轴303驱动第二叶轮15转动。第一气浮轴承5对第一主轴302进行轴承支撑,第二气浮轴承4对第二主轴303进行轴承支撑。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出风机构包括:进气座31以及第一蜗壳10。进气座31可以连接固定在第一蜗壳上或电机壳体1上。进气座31包括输气口,进气座31还设有用于进气的结构。第一叶轮14包括第一叶轮进气口和第一叶轮出气口,输气口与第一叶轮进气口连接。第一蜗壳10连接在电机壳体1上,第一蜗壳10包括第一蜗壳进气口和第一蜗壳出气口,第一蜗壳进气口与第一叶轮出气口连接。其中,第一叶轮14和电机壳体1之间的缝隙连通至第一蜗壳进气口。
本实施例中,可以将制冷机输出的冷气引入进气座31,在第一叶轮14的驱动下冷气进入第一蜗壳10中,对第一蜗壳10进行结构设计使得第一蜗壳10中形成高压,即第一蜗壳10内的气压大于电机壳体1内的气压,具体可以通过控制第一蜗壳10的出气量来提高内部气压。由于压差,第一蜗壳10中的冷气从第一叶轮14和电机壳体1之间的缝隙进入电机壳体1,然后冷气进入第一气浮轴承5和第一主轴302之间的间隔中形成制冷剂气体层,实现气浮轴承支撑。同时,冷气还可以对第一气浮轴承5进行冷却。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出风机构还包括:中间管道11以及第二蜗壳9。中间管道11包括中间管道第一端和中间管道第二端,中间管道第一端与第一蜗壳出气口连接。第二蜗壳9连接在电机壳体1上,第二蜗壳9包括第二蜗壳进气口和第二蜗壳出气口,第二蜗壳进气口和中间管道第二端连接,第二蜗壳出气口用于排气。其中,第二叶轮15和电机壳体1之间的缝隙连通至第一蜗壳进气口。
本实施例中,第一蜗壳10输出的冷气还通过中间管道11进入第二蜗壳9。对第二蜗壳9进行结构设计使得第二蜗壳9中形成高压,即第二蜗壳9内的气压大于电机壳体1内的气压,具体可以通过控制第二蜗壳9的出气量来提高内部气压。由于压差,第二蜗壳9中的冷气从第二叶轮15和电机壳体1之间的缝隙进入电机壳体1,然后冷气进入第二气浮轴承4和第二主轴303之间的间隔中形成制冷剂气体层,实现气浮轴承支撑。同时,冷气还可以对第二气浮轴承4进行冷却。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电机壳体1还包括:第一空腔13和第二空腔12。第一气浮轴承5和第一主轴302之间的缝隙连通至第一空腔13中。第二气浮轴承4和第二主轴303之间的缝隙连通至第二空腔12中。电机定子2和配合体301之间具有冷却通道25,冷却通道25构造为将第一空腔13和第二空腔12连通。
本实施例在应用时,经过第一气浮轴承5和第一主轴302的冷气进入第一空腔13中,经过第二气浮轴承4和第二主轴303的冷气进入第二空腔12中。冷气还可以经过冷却通道25对电机定子2和转子3的配合体301进行冷却。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电机壳体1还包括:冷却出气口27、电机冷却通道22以及冷却进气口26。冷却出气口27的一端连通至电机壳体1外界,冷却出气口27的另一端连通至第二空腔12中。电机冷却通道22开设在电机壳体1的内壁上,电机冷却通道22环绕电机定子2设置,电机冷却通道22连通至第一空腔13。冷却进气口26的一端连通至电机壳体1外界,冷却进气口26的另一端连通至电机冷却通道22中。
图3所示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气浮离心式制冷剂压缩机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在应用时,参照图3,冷却进气口26和冷却出气口27均与外界连通,从冷却进气口26以小流量输入气体,气体经过电机冷却通道22对电机定子2进行冷却后进入第一空腔13,经过第一气浮轴承5进入第一空腔13中的冷气使得第一空腔13内的压强升高,冷气与冷却进气口26输入的气体混合后经过冷却通道25对电机定子2和配合体301进行冷却。混合气体通过冷却通道25进入第二空腔12内与经过第二气浮轴承4的冷气混合,混合后再从冷却出气口27输出。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转子3还包括:第一过渡段304以及第二过渡段305。第一过渡段304设置在第一主轴302和第一叶轮14之间,第一过渡段304的径向尺寸小于第一主轴302的径向尺寸。第二过渡段305设置在第二主轴303和第二叶轮15之间,第二过渡段305的径向尺寸小于第二主轴303的径向尺寸。参照图1,密封机构包括:第一密封板8以及第二密封板7。第一密封板8与电机壳体1连接,第一密封板8套装在第一主轴302和第一叶轮14之间。第二密封板7与电机壳体1连接,第二密封板7套装在第二主轴303和第二叶轮15之间。
本实施例在应用时,第一密封板8从第一叶轮14一侧对电机壳体1进行密封,第二密封板7从第二叶轮15一侧对电机壳体1进行密封。电机壳体1外部的冷气可以依次通过第一叶轮14和第一密封板8进入电机壳体1,还依次通过第二叶轮15和第二密封板7进入电机壳体1。调整第一密封板8的密封强度可以控制从第一叶轮14一侧进入电机壳体1的进气量,调整第二密封板7的密封强度可以控制从第二叶轮15一侧进入电机壳体1的进气量。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和2所示,密封机构还包括还包括推力盘17、以及推理调整组件图中未示出。推力盘17套接在第二过渡段305的周面上,推力调整组件与推力盘17和电机壳体1分别连接,推力调整组件构造为控制推力盘17的盘面和电机壳体1的距离。具体的,推力调整组件可采用螺栓等类型的距离调整件,拧动螺栓可调整推力盘17相对于电机壳体1的位置。
本实施例在应用时,操作推力调整组件,便可以调整推力盘17和电机壳体1的距离。由于转子3、第一密封板8、第二密封板7、推力盘17相互连接,因此推力盘17在移动时第一密封板8和第二密封板7同时移动,因此可以通过推力调整组件来调节第一密封板8和第二密封板7的密封强度。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该气浮离心式制冷剂压缩机还包括衬套18,衬套18套接在第二过渡段305的周面上,衬套18的一端与第二叶轮15抵接,衬套18的另一端与推力盘17的第一盘面相互抵接,推力盘17的第二盘面与第二主轴303的端面相互抵接;第一盘面和第二盘面分别位于推力盘17的相对两侧。本实施例中,衬套18对推力盘17起到固定限位作用,保证可以通过推力盘17带动第一密封板8和第二密封板7移动。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叶轮14的一端利用第一主轴302的轴端定位,再使用第一锁母19锁紧固定第一叶轮14。第二叶轮15的一端利用第二主轴303的轴端定位且与衬套18的端面抵接,再使用第二锁母20锁紧固定第二叶轮15。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该气浮离心式制冷剂压缩机还包括推力轴承30,推力轴承30设置在电机壳体1上,推力轴承30的支撑面朝向推力盘17的盘面,推力轴承30构造为支撑推力盘17相对于电机壳体1进行转动。本实施例中,由于转子3转动时会带动推力盘17共同转动,推力轴承30可以有效地为推力盘17提供轴承支撑。
结合图1和图3,图3中带箭头实线表示气流流向的大致方向,从冷却进气口26以小流量输入气体,气体经过电机冷却通道22对电机定子2进行冷却后进入第一空腔13。第一蜗壳10内的冷气依次通过第一叶轮14和第一密封板8到达第一气浮轴承5的位置处,冷气经过第一气浮轴承5后进入第一空腔13中,冷气与冷却进气口26输入的气体混合后经过冷却通道25对电机定子2和配合体301进行冷却。第二蜗壳9内的冷气依次通过第二叶轮15、第二密封板7和推力盘17到达第二气浮轴承4的位置处,冷气经过第二气浮轴承4后进入第二空腔12中,第二空腔12内的混合气体在通过冷却出气口27输出。其中,可以调节冷却进气口26和冷却出气口27的流量来控制第一空腔13、第二空腔12和外界的压差。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申请的基本原理,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在本申请中提及的优点、优势、效果等仅是示例而非限制,不能认为这些优点、优势、效果等是本申请的各个实施例必须具备的。另外,上述公开的具体细节仅是为了示例的作用和便于理解的作用,而非限制,上述细节并不限制本申请为必须采用上述具体的细节来实现。
本申请中涉及的器件、装置、设备、系统的方框图仅作为例示性的例子并且不意图要求或暗示必须按照方框图示出的方式进行连接、布置、配置。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到的,可以按任意方式连接、布置、配置这些器件、装置、设备、系统。诸如“包括”、“包含”、“具有”等等的词语是开放性词汇,指“包括但不限于”,且可与其互换使用。这里所使用的词汇“或”和“和”指词汇“和/或”,且可与其互换使用,除非上下文明确指示不是如此。这里所使用的词汇“诸如”指词组“诸如但不限于”,且可与其互换使用。
还需要指出的是,在本申请的装置、设备和方法中,各部件或各步骤是可以分解和/或重新组合的。这些分解和/或重新组合应视为本申请的等效方案。
提供所公开的方面的以上描述以使本领域的任何技术人员能够做出或者使用本申请。对这些方面的各种修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非常显而易见的,并且在此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应用于其他方面而不脱离本申请的范围。因此,本申请不意图被限制到在此示出的方面,而是按照与在此发明的原理和新颖的特征一致的最宽范围。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气浮离心式制冷剂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机壳体(1),包括安装腔体;
电机定子(2),设置在所述安装腔体内;
转子(3),设置在所述安装腔体内,所述转子(3)与所述电机定子(2)相互匹配安装,所述转子(3)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叶轮(14)和第二叶轮(15),所述第一叶轮(14)和所述第二叶轮(15)至少部分地伸至所述电机壳体(1)外;
气浮轴承组,设置在所述安装腔体内,所述气浮轴承组和所述转子之间具有间隙,所述气浮轴承组构造通过制冷剂气体形成的气膜支撑所述转子转动;
密封机构,构造为以设定密封强度密封所述安装腔体;以及
出风机构,具有通风腔体,所述第一叶轮(14)和所述第二叶轮(15)均位于所述通风腔体内,所述出风机构构造为在所述通风腔体内形成高于所述安装腔体内气压的气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浮离心式制冷剂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3)包括:
配合体(301),所述电机定子(2)构造为驱动所述配合体(301)转动;
第一主轴(302),连接在所述配合体(301)和所述第一叶轮(14)之间;以及
第二主轴(303),连接在所述配合体(301)和所述第二叶轮(15)之间;
其中,所述气浮轴承组包括:
第一气浮轴承(5),设置在所述第一主轴(302)的周向上;以及
第二气浮轴承(4),设置在所述第二主轴(303)的周向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浮离心式制冷剂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3)还包括:
第一过渡段(304),设置在所述第一主轴(302)和所述第一叶轮(14)之间,所述第一过渡段(304)的径向尺寸小于所述第一主轴(302)的径向尺寸;以及
第二过渡段(305),设置在所述第二主轴(303)和所述第二叶轮(15)之间,所述第二过渡段(305)的径向尺寸小于所述第二主轴(303)的径向尺寸;
所述密封机构包括:
第一密封板(8),与所述电机壳体(1)连接,所述第一密封板(8)套装在所述第一主轴(302)和所述第一叶轮(14)之间;以及
第二密封板(7),与所述电机壳体(1)连接,所述第二密封板(7)套装在所述第二主轴(303)和所述第二叶轮(15)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浮离心式制冷剂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机构还包括还包括:
推力盘(17),套接在所述第二过渡段(305)的周面上;以及
推力调整组件,与所述推力盘(17)和所述电机壳体(1)分别连接,所述推力调整组件构造为控制所述推力盘(17)的盘面和所述电机壳体(1)的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浮离心式制冷剂压缩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衬套(18),套接在所述第二过渡段(305)的周面上,所述衬套(18)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叶轮(15)抵接,所述衬套(18)的另一端与所述推力盘(17)的第一盘面相互抵接,所述推力盘(17)的第二盘面与所述第二主轴(303)的端面相互抵接;所述第一盘面和所述第二盘面分别位于所述推力盘(17)的相对两侧。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气浮离心式制冷剂压缩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推力轴承(30),设置在所述电机壳体(1)上,所述推力轴承(30)的支撑面朝向所述推力盘(17)的盘面,所述推力轴承(30)构造为支撑所述推力盘(17)相对于所述电机壳体(1)进行转动。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浮离心式制冷剂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出风机构包括:
进气座(31),(具体与第一蜗壳连接)所述进气座(31)包括输气口,所述第一叶轮(14)包括第一叶轮进气口和第一叶轮出气口,所述输气口与所述第一叶轮进气口连接;以及
第一蜗壳(10),连接在所述电机壳体(1)上,所述第一蜗壳(10)包括第一蜗壳进气口和第一蜗壳出气口,所述第一蜗壳进气口与所述第一叶轮出气口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叶轮(14)和所述电机壳体(1)之间的缝隙连通至所述第一蜗壳进气口。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气浮离心式制冷剂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出风机构还包括:
中间管道(11),包括中间管道第一端和中间管道第二端,所述中间管道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蜗壳出气口连接;以及
第二蜗壳(9),连接在所述电机壳体(1)上,所述第二蜗壳(9)包括第二蜗壳进气口和第二蜗壳出气口,所述第二蜗壳进气口和所述中间管道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蜗壳出气口用于排气;
其中,所述第二叶轮(15)和所述电机壳体(1)之间的缝隙连通至所述第一蜗壳进气口。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气浮离心式制冷剂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壳体(1)还包括:
第一空腔(13),所述第一气浮轴承(5)和所述第一主轴(302)之间的缝隙连通至所述第一空腔(13)中;以及
第二空腔(12),所述第二气浮轴承(4)和所述第二主轴(303)之间的缝隙连通至所述第二空腔(12)中;
所述电机定子(2)和所述配合体(301)之间具有冷却通道(25),所述冷却通道(25)构造为将所述第一空腔(13)和所述第二空腔(12)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气浮离心式制冷剂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壳体(1)还包括:
冷却出气口(27),所述冷却出气口(27)的一端连通至所述电机壳体(1)外界,所述冷却出气口(27)的另一端连通至所述第二空腔(12)中;
电机冷却通道(22),开设在所述电机壳体(1)的内壁上,所述电机冷却通道(22)环绕所述电机定子(2)设置,所述电机冷却通道(22)连通至所述第一空腔(13);以及
冷却进气口(26),所述冷却进气口(26)的一端连通至所述电机壳体(1)外界,所述冷却进气口(26)的另一端连通至所述电机冷却通道(22)中。
CN202311543158.9A 2023-11-17 2023-11-17 气浮离心式制冷剂压缩机 Pending CN11766251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543158.9A CN117662515A (zh) 2023-11-17 2023-11-17 气浮离心式制冷剂压缩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543158.9A CN117662515A (zh) 2023-11-17 2023-11-17 气浮离心式制冷剂压缩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662515A true CN117662515A (zh) 2024-03-08

Family

ID=900653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543158.9A Pending CN117662515A (zh) 2023-11-17 2023-11-17 气浮离心式制冷剂压缩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662515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704056B2 (en) Two-stage vapor cycle compressor
EP1961972A2 (en) Two-stage vapor cycle compressor
CN107664143B (zh) 压缩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JP4976630B2 (ja) 電動冷媒ポンプ
CN100491740C (zh) 一种球床高温气冷堆离心式氦气压缩机
CN1128061A (zh) 压缩机
CN108775289A (zh) 一种带储气功能的自冷却型空气悬浮压气机
WO2008032430A1 (fr) Dispositif à coussinet magnétique intégré à un moteur
TWI703267B (zh) 冷卻器組件的感應馬達及其蒸氣壓縮系統
CN111486110A (zh) 离心压缩机、热泵系统
CN111156175A (zh) 一种电动水泵内部冷却系统
CN114673669A (zh) 单级双输出空气压缩机及燃料电池系统
JP2000303986A (ja) 一体型モータポンプ
CN116526753A (zh) 一种具有复合散热方式的磁悬浮电机及磁悬浮鼓风机
CN111486108A (zh) 离心压缩机、热泵系统
JP2007162493A (ja) 圧縮膨張タービンシステム
CN117662515A (zh) 气浮离心式制冷剂压缩机
JP2009062848A (ja) モータ一体型の磁気軸受装置
JP2008082216A (ja) 圧縮膨張タービンシステム
WO2020134517A1 (zh) 压缩机
CN111486107B (zh) 离心压缩机、热泵系统
CN111486103B (zh) 一种离心式压缩机和热泵系统
WO2020134422A1 (zh) 电机转子、压缩机、冷媒循环系统和制冷设备
CN111486109A (zh) 离心压缩机、热泵系统
CN113107876A (zh) 气悬浮压缩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