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657253A - 乘客输送方法、系统、存储介质及控制器 - Google Patents

乘客输送方法、系统、存储介质及控制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657253A
CN117657253A CN202211066137.8A CN202211066137A CN117657253A CN 117657253 A CN117657253 A CN 117657253A CN 202211066137 A CN202211066137 A CN 202211066137A CN 117657253 A CN117657253 A CN 11765725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veying
train
seat
area
targ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06613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美竹
陈楚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066137.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657253A/zh
Publication of CN1176572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65725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乘客输送方法、系统、存储介质及控制器。该乘客输送方法应用于乘客输送系统的控制器。乘客输送系统还包括与控制器连接的列车、站台车和连通通道。列车包括一个输送区和至少一节车厢。输送区位于所有车厢的前端或后端。输送区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车门。站台车包括至少一个第二车门。该方法包括:控制列车与站台车进行虚拟编组,以使列车与站台车保持横向同步运行,且第一车门的位置与第二车门的位置匹配;接收列车与站台车完成虚拟编组的反馈信息后,控制连通通道通过第一车门和第二车门侧向连通列车与站台车,以实现乘客在输送区与站台车之间的输送。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实现在不停车的情况下进行乘客传输。

Description

乘客输送方法、系统、存储介质及控制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轨道交通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乘客输送方法、系统、存储介质及控制器。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技术已考虑到列车进站需要经历减速、进站停靠、停稳停准、开门、旅客上下、关门、火车启动等一系列过程,不但耗时,还存在对列车动力性能的损耗,并且反复的停靠和启动也消耗能源。所以已推行了一种不停车的全速运行方法,使搭乘旅客的站台车与高速列车保持相同速度,并利用侧向车钩或互锁装置挂靠在高速列车上,实现不停车动态上下乘客。
但这种方法存在不安全隐患,即如果当旅客进行动态“换车”时,其中一列车发生了故障,立刻发生减速和紧急制动时,虽然有车钩或互锁装置连挂仍可能造成较大的顿挫感甚至可能导致换车乘客不慎跌落,并且如果在高速情况下反复拖拽会造成车钩或互锁装置较大磨损甚至脱落。
发明内容
为克服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公开提供一种乘客输送方法、系统、存储介质及控制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一种乘客输送方法,应用于乘客输送系统的控制器,所述乘客输送系统还包括与所述控制器连接的列车、站台车和连通通道,所述列车包括一个输送区和至少一节车厢,所述输送区位于所有所述车厢的前端或后端,所述输送区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车门,所述站台车包括至少一个第二车门,所述方法包括:
控制所述列车与所述站台车进行虚拟编组,以使所述列车与所述站台车保持横向同步运行,且所述第一车门的位置与所述第二车门的位置匹配;
接收所述列车与所述站台车完成虚拟编组的反馈信息后,控制所述连通通道通过所述第一车门和所述第二车门侧向连通所述列车与所述站台车,以实现乘客在所述输送区与所述站台车之间的输送。
可选地,当所述列车包括多节车厢时,所述列车还包括分别与多节车厢对应的多条第一输送通道和分别与多节车厢对应的多条第二输送通道,所述方法还包括:
控制各第一目标座椅从各所述车厢通过各所述第一输送通道输送至所述输送区,其中,各所述第一目标座椅为各所述车厢中目的站信息与所述站台车表征的站台信息匹配的乘客所坐的座椅;
控制各第二目标座椅从所述输送区通过各所述第二输送通道输送至各所述车厢,其中,各所述第二目标座椅为所述输送区中乘客所坐的座椅。
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控制各所述第一目标座椅从所述输送区通过所述连通通道输送至所述站台车;
控制各所述第二目标座椅从所述站台车通过所述连通通道输送至所述输送区,其中,各所述第二目标座椅来自所述站台车中车次信息与所述列车的车次信息匹配的乘客所坐的座椅。
可选地,每节所述车厢还包括第三输送通道,所述第三输送通道连接在该节车厢的第一输送通道与第二输送通道之间,所述方法还包括:
控制各所述第一目标座椅从各所述车厢的目标位置通过各所述第三输送通道输送至各所述第一输送通道;
控制各所述第二目标座椅从各所述第二输送通道通过各所述第三输送通道输送至各所述车厢的目标位置。
可选地,所述列车还包括一条第四输送通道和一条第五输送通道,所述第四输送通道连通所述输送区与所有所述车厢,所述第五输送通道连通所述输送区与所有所述车厢,所述方法还包括:
控制各第三目标座椅从各所述车厢通过所述第四输送通道输送至所述输送区,其中,各所述第三目标座椅为各所述车厢中目的站信息与所述站台车表征的站台信息匹配的乘客所坐的座椅;
控制各第四目标座椅从所述输送区通过所述第五输送通道输送至各所述车厢,其中,各所述第四目标座椅为所述输送区中乘客所坐的座椅。
可选地,当所述列车包括多节车厢时,所述站台车包括分别与多节车厢对应的多个座位区域,且相互对应的车厢和座位区域均对应同一目的地信息,各所述座位区域距一个所述第二车门的距离排序,与与其对应的车厢距所述输送区的距离排序相反,各所述第四目标座椅来自所述站台车的多个座位区域中车次信息与所述列车的车次信息匹配的乘客所坐的座椅,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各所述座位区域距一个所述第二车门的距离,按距离从近及远的顺序,依顺序控制各所述座位区域中的各第四目标座椅从所述站台车通过所述连通通道输送至所述输送区;
控制各第四目标座椅从所述输送区通过所述第五输送通道输送至各所述车厢包括:根据各车厢距所述输送区的距离,按距离从远及近的顺序,依顺序控制所述输送区的各第四目标座椅从所述输送区通过所述第五输送通道输送至各所述车厢。
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控制各所述第三目标座椅从所述输送区通过所述连通通道输送至所述站台车;
控制各所述第四目标座椅从所述站台车通过所述连通通道输送至所述输送区,其中,各所述第四目标座椅来自所述站台车中车次信息与所述列车的车次信息匹配的乘客所坐的座椅。
可选地,每节所述车厢还包括第六输送通道,所述第六输送通道连接在贯穿该节车厢的第四输送通道与第五输送通道之间,所述方法还包括:
控制各所述第三目标座椅从各所述车厢的目标位置通过各所述第六输送通道输送至各所述第四输送通道;
控制各所述第四目标座椅从各所述第五输送通道通过各所述第六输送通道输送至各所述车厢的目标位置。
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乘客的目的站信息;
根据所述目的站信息及预设对应关系,确定乘客落座的站台车的座位区域号和落座的列车的车厢号,所述预设对应关系为目的站信息分别与站台车的座位区域号和列车的车厢号之间的对应关系。
本公开还提供一种乘客输送系统,包括控制器、与所述控制器连接的列车、站台车和连通通道,所述列车包括一个输送区和至少一节车厢,所述输送区设置于所述至少一节车厢的一端,所述输送区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车门,所述站台车包括至少一个第二车门,所述控制器用于:
控制所述列车与所述站台车进行虚拟编组,以使所述列车与所述站台车保持横向同步运行,且所述第一车门的位置与所述第二车门的位置匹配;
接收所述列车与所述站台车完成虚拟编组的反馈信息后,控制所述连通通道通过所述第一车门和所述第二车门侧向连通所述列车与所述站台车,以实现乘客在所述输送区与所述站台车之间的输送。
本公开还提供一种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方法的步骤。
本公开还提供一种控制器,包括:
存储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
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中的所述计算机程序,以实现上述方法的步骤。
本公开提供的技术方案,列车与站台车之间采用虚拟编组技术,使列车和站台车始终保持横向同步运行,及建立侧向连通列车和站台车的连通通道,实现不停车动态上下乘客。因此,采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其中一辆车(站台车或列车)发生减速或紧急制动时,另一辆车(列车或站台车)也会做同样的减速或紧急制动,不会造成较大的顿挫感和导致换车时乘客不慎跌落;也不会对连通通道产生较大拖拽,继而造成连通通道较大磨损甚至脱落。
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乘客输送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根据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列车的第一输送通道和第二输送通道的布置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列车的第三输送通道的布置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列车的第四输送通道和第五输送通道的布置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列车的车厢和站台车的座位区域的布置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列车的第六输送通道的布置示意图。
图7是据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乘客输送系统的框图。
图8是据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控制器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中所有获取信号、信息或数据的动作都是在遵照所在地国家相应的数据保护法规政策的前提下,并获得由相应装置所有者给予授权的情况下进行的。
本公开使用的“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通信连接、或电连接等,具体根据使用环境灵活确定。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乘客输送方法,应用于乘客输送系统的控制器。所述乘客输送系统还包括与所述控制器连接的列车、站台车和连通通道。所述列车包括一个输送区和至少一节车厢。所述输送区位于所有所述车厢的前端或后端。其中,前端可以指所有车厢的靠近车头的一端,后端可以指所有车厢的靠近车尾的一端。所述输送区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车门。例如,所述输送区包括一个车门,通过该车门实现站台车与列车的输送区之间的乘客传输;也可以包括两个车门,通过该两个车门实现站台车与列车的输送区之间的乘客传输,例如一个车门用于实现将输送区的乘客传输至站台车,另一个车门用于实现将站台车上的乘客传输至输送区。对应的,当输送区包括一个车门,站台车也包括一个车门;当输送区包括两个车门,站台车也包括两个车门。
图1示出了所述乘客输送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0,控制所述列车与所述站台车进行虚拟编组,以使所述列车与所述站台车保持横向同步运行,且所述第一车门的位置与所述第二车门的位置匹配。
进行虚拟编组,即利用车-车之间的无线通信实现车-车之间的虚拟连挂。所述列车和站台车进行虚拟编组后,会编组为一列大编组列车后,所述列车和站台车会实时同步彼此的运行状态,使得所述列车和站台车保持横向同步运行,即锁定所述列车和站台车的横向同步状态。且所述列车与所述站台车保持横向同步运行时,所述第一车门的位置与所述第二车门的位置始终横向对应、匹配。
步骤S20,接收所述列车与所述站台车完成虚拟编组的反馈信息后,控制所述连通通道通过所述第一车门和所述第二车门侧向连通所述列车与所述站台车,以实现乘客在所述输送区与所述站台车之间的输送。
具体实施时,乘客输送系统开始作业时,可以控制匹配的第一车门与第二车门同时打开,车门打开的同时联动收缩在列车和/或站台车车门面向车厢侧的连通通道从收缩状态自动展开,侧向连通所述列车和站台车,以实现乘客在所述输送区和站台车之间的传输。
本公开提供的技术方案,列车与站台车之间采用虚拟编组技术,使列车和站台车始终保持横向同步运行,及建立侧向连通列车和站台车的连通通道,实现不停车动态上下乘客。因此,采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其中一辆车(站台车或列车)发生减速或紧急制动时,另一辆车(列车或站台车)也会做同样的减速或紧急制动,不会造成较大的顿挫感和导致换车时乘客不慎跌落;也不会对连通通道产生较大拖拽,继而造成连通通道较大磨损甚至脱落。
如图2所示,当所述列车包括多节车厢时,所述列车还包括分别与多节车厢对应的多条第一输送通道和分别与多节车厢对应的多条第二输送通道。其中,分别与多节车厢对应的多条第一输送通道即,每条第一输送通道连通输送区与各节车厢,可以通过该第一输送通道将座椅从输送区输送至各节车厢,也可以通过该第一输送通道将座椅从各节车厢输送至输送区。分别与多节车厢对应的多条第二输送通道即,每条第二输送通道连通输送区至各节车厢,可以通过该第二输送通道将座椅从输送区输送至各节车厢,也可以通过该第二输送通道将座椅从各节车厢输送至输送区。所述方法还包括:
控制各第一目标座椅从各所述车厢通过各所述第一输送通道输送至所述输送区,其中,各所述第一目标座椅为各所述车厢中目的站信息与所述站台车表征的站台信息匹配的乘客所坐的座椅。
其中,第一输送通道内可以设置能输送座椅的装置,如可滑动装置。通过上述步骤,可以在列车到站前,通过第一输送通道将各所述车厢中目的站信息与所述站台车表征的站台信息匹配的乘客所坐的座椅(第一目标座椅)输送至所述输送区,以便于列车在到站后,将输送区的乘客输送至站台车,实现列车的乘客到达目的地后下车。
控制各第二目标座椅从所述输送区通过各所述第二输送通道输送至各所述车厢,其中,各所述第二目标座椅为所述输送区中乘客所坐的座椅。
其中,第二输送通道内可以设置能输送座椅的装置,如可滑动装置。通过上述步骤,可以在乘客从站台车上至列车的输送区后,通过第二输送通道将输送区中乘客所坐的座椅(第二目标座椅)输送至各所述车厢,以实现乘客上至列车后落座在各所述车厢。
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控制各所述第一目标座椅从所述输送区通过所述连通通道输送至所述站台车。
通过上述步骤,可以实现在列车在到站后,列车与站台车进行虚拟编组并完成虚拟编组后,将输送区的第一目标座椅上落座的乘客通过连通通道输送至站台车,实现列车的乘客到达目的地后下车。
控制各所述第二目标座椅从所述站台车通过所述连通通道输送至所述输送区,其中,各所述第二目标座椅来自所述站台车中车次信息与所述列车的车次信息匹配的乘客所坐的座椅。
通过上述步骤,可以实现在列车在到站后,列车与站台车进行虚拟编组并完成虚拟编组后,将述站台车中车次信息与所述列车的车次信息匹配的乘客所坐的座椅(第二目标座椅)通过连通通道从站台车输送至所述输送区,以便于列车在到站后,将站台车的乘客输送至列车,实现站台车的乘客上列车的目的。
如图2和图3所示,可选地,每节所述车厢还包括第三输送通道,所述第三输送通道连接在该节车厢的第一输送通道与第二输送通道之间。其中,第三输送通道内可以设置能输送座椅的装置,如可滑动装置。所述方法还包括:
控制各所述第一目标座椅从各所述车厢的目标位置通过各所述第三输送通道输送至各所述第一输送通道。
控制各所述第二目标座椅从各所述第二输送通道通过各所述第三输送通道输送至各所述车厢的目标位置。
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连接在第一输送通道与第二输送通道之间的第三输送通道,可以实现将各所述第一目标座椅从各所述车厢的目标位置通过各所述第三输送通道输送至各所述第一输送通道,及将各所述第二目标座椅从各所述第二输送通道通过各所述第三输送通道输送至各所述车厢的目标位置。
因此,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一次列车与站台车进行乘客传输的过程可以描述为:对于列车中到站的乘客(即需要从列车下至站台车的乘客,即目的站信息与所述站台车表征的站台信息匹配的乘客),其落座在第一目标座椅,在列车到站前,通过第三输送通道将各第一目标座椅从车厢的目标位置输送至第一输送通道;并通过第一输送通道将各第一目标座椅输送至输送区;在列车到站后,列车与站台车进行虚拟编组并完成虚拟编组后,将输送区的第一目标座椅通过连通通道输送至站台车,实现列车的乘客到达目的地后下车。上述过程,不用乘客自己走路,避免乘客因睡着、走路慢等错过了下车,以及多名乘客无序下车造成的拥挤。对于站台中需要上车的乘客(即需要从站台车上至列车的乘客,即站台车中车次信息与所述列车的车次信息匹配的乘客),其落座在第二目标座椅,在列车到站后,列车与站台车进行虚拟编组并完成虚拟编组后,将站台车中的第二目标座椅通过连通通道输送至列车的输送区;在站台车的第二目标座椅全部输送至输送区后,列车与站台车解除虚拟编组后,通过第二输送通道将输送区的第二目标座椅输送至车厢;并通过第三输送通道将车厢中第二输送通道上的第二目标座椅输送至车厢的目标位置,实现站台车的乘客上到列车的车厢的目标位置。上述过程,不用乘客自己走路,避免乘客因睡着、走路慢等错过了上车,以及多名乘客无序上车造成的拥挤。
如图4所示,所述列车还包括一条第四输送通道和一条第五输送通道。所述第四输送通道连通所述输送区与所有所述车厢。通过第四输送通道将座椅从输送区输送至各节车厢,也可以通过该第四输送通道将座椅从各节车厢输送至输送区。所述第五输送通道连通所述输送区与所有所述车厢。通过第五输送通道将座椅从输送区输送至各节车厢,也可以通过该第五输送通道将座椅从各节车厢输送至输送区。所述方法还包括:
控制各第三目标座椅从各所述车厢通过所述第四输送通道输送至所述输送区,其中,各所述第三目标座椅为各所述车厢中目的站信息与所述站台车表征的站台信息匹配的乘客所坐的座椅。
同上,第四输送通道内可以设置能输送座椅的装置,如可滑动装置。通过上述步骤,可以在列车到站前,通过第四输送通道将各所述车厢中目的站信息与所述站台车表征的站台信息匹配的乘客所坐的座椅(第三目标座椅)输送至所述输送区,以便于列车在到站后,将输送区的乘客输送至站台车,实现列车的乘客到达目的地后下车。
控制各第四目标座椅从所述输送区通过所述第五输送通道输送至各所述车厢,其中,各所述第四目标座椅为所述输送区中乘客所坐的座椅。
同上,第五输送通道内可以设置能输送座椅的装置,如可滑动装置。通过上述步骤,可以在乘客从站台车上至列车的输送区后,通过第五输送通道将输送区中乘客所坐的座椅(第四目标座椅)输送至各所述车厢,以实现乘客上至列车后落座在各所述车厢。
可选地,当所述列车包括多节车厢时,所述站台车包括分别与多节车厢对应的多个座位区域,且相互对应的车厢和座位区域均对应同一目的地信息,各所述座位区域距一个所述第二车门的距离排序,与与其对应的车厢距所述输送区的距离排序相反,各所述第四目标座椅来自所述站台车的多个座位区域中车次信息与所述列车的车次信息匹配的乘客所坐的座椅。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各所述座位区域距一个所述第二车门的距离,按距离从近及远的顺序,依顺序控制各所述座位区域中的各第四目标座椅从所述站台车通过所述连通通道输送至所述输送区。
控制各第四目标座椅从所述输送区通过所述第五输送通道输送至各所述车厢包括:根据各车厢距所述输送区的距离,按距离从远及近的顺序,依顺序控制所述输送区的各第四目标座椅从所述输送区通过所述第五输送通道输送至各所述车厢。
为了说明上述技术方案,以图5进行举例说明。如图5所示,假设列车包括a车厢、b车厢、c车厢和d车厢,站台车包括a座位区域、b座位区域、c座位区域和d座位区域,a车厢对应a座位区域,a车厢和a座位区域均对应a目的地,b车厢对应b座位区域,b车厢和b座位区域均对应b目的地,c车厢对应c座位区域,c车厢和c座位区域均对应c目的地,d车厢对应d座位区域,d车厢和d座位区域均对应d目的地。站台车中,a座位区域、b座位区域、c座位区域和d座位区域分别距第二车门的距离由远及近。列车中,a车厢、b车厢、c车厢和d车厢距输送区的距离由近及远。在将站台车的乘客输送至输送区时,先将距第二车门最近的d座位区域的第四目标座椅从站台车通过连通通道输送至输送区;再将距第二车门第二近的c座位区域的第四目标座椅从站台车通过连通通道输送至输送区;再将距第二车门第三近的b座位区域的第四目标座椅从站台车通过连通通道输送至输送区;最后将距第二车门最远的a座位区域的第四目标座椅从站台车通过连通通道输送至输送区。在将输送区的乘客输送至各车厢时,先将输送区中第四目标座椅通过第五输送通道输送至距输送区最远的d车厢;再将输送区中第四目标座椅通过第五输送通道输送至距输送区第二远的c车厢;再将输送区中第四目标座椅通过第五输送通道输送至距输送区第三远的b车厢;再将输送区中第四目标座椅通过第五输送通道输送至距输送区最近的a车厢。
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控制各所述第三目标座椅从所述输送区通过所述连通通道输送至所述站台车。
通过上述步骤,可以实现在列车在到站后,列车与站台车进行虚拟编组并完成虚拟编组后,将输送区的第三目标座椅上落座的乘客通过连通通道输送至站台车,实现列车的乘客到达目的地后下车。
控制各所述第四目标座椅从所述站台车通过所述连通通道输送至所述输送区,其中,各所述第四目标座椅来自所述站台车中车次信息与所述列车的车次信息匹配的乘客所坐的座椅。
通过上述步骤,可以实现在列车在到站后,列车与站台车进行虚拟编组并完成虚拟编组后,将述站台车中车次信息与所述列车的车次信息匹配的乘客所坐的座椅(第四目标座椅)通过连通通道从站台车输送至所述输送区,以便于列车在到站后,将站台车的乘客输送至列车,实现站台车的乘客上列车的目的。
如图4和图6所示,可选地,每节所述车厢还包括第六输送通道,所述第六输送通道连接在贯穿该节车厢的第四输送通道与第五输送通道之间。其中,第六输送通道内可以设置能输送座椅的装置,如可滑动装置。所述方法还包括:
控制各所述第三目标座椅从各所述车厢的目标位置通过各所述第六输送通道输送至各所述第四输送通道;
控制各所述第四目标座椅从各所述第五输送通道通过各所述第六输送通道输送至各所述车厢的目标位置。
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连接在第四输送通道与第五输送通道之间的第六输送通道,可以实现将各所述第三目标座椅从各所述车厢的目标位置通过各所述第六输送通道输送至各所述第四输送通道,及将各所述第四目标座椅从各所述第五输送通道通过各所述第六输送通道输送至各所述车厢的目标位置。
因此,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一次列车与站台车进行乘客传输的过程可以描述为:对于列车中到站的乘客(即需要从列车下至站台车的乘客,即目的站信息与所述站台车表征的站台信息匹配的乘客),其落座在第三目标座椅,在列车到站前,通过第六输送通道将各第三目标座椅从车厢的目标位置输送至第四输送通道;并通过第四输送通道将各第三目标座椅输送至输送区;在列车到站后,列车与站台车进行虚拟编组并完成虚拟编组后,将输送区的第三目标座椅通过连通通道输送至站台车,实现列车的乘客到达目的地后下车。上述过程,不用乘客自己走路,避免乘客因睡着、走路慢等错过了下车,以及多名乘客无序下车造成的拥挤。对于站台中需要上车的乘客(即需要从站台车上至列车的乘客,即站台车中车次信息与所述列车的车次信息匹配的乘客),其落座在第四目标座椅,在列车到站后,列车与站台车进行虚拟编组并完成虚拟编组后,将站台车中的第四目标座椅通过连通通道输送至列车的输送区;在站台车的第四目标座椅全部输送至输送区后,列车与站台车解除虚拟编组后,通过第五输送通道将输送区的第四目标座椅输送至车厢;并通过第六输送通道将车厢中第五输送通道上的第四目标座椅输送至车厢的目标位置,实现站台车的乘客上到列车的车厢的目标位置。上述过程,不用乘客自己走路,避免乘客因睡着、走路慢等错过了上车,以及多名乘客无序上车造成的拥挤。
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乘客的目的站信息。
根据所述目的站信息及预设对应关系,确定乘客落座的站台车的座位区域号和落座的列车的车厢号,所述预设对应关系为目的站信息分别与站台车的座位区域号和列车的车厢号之间的对应关系。
上述技术方案,预先通过预设对应关系将目的地站信息与站台车的座位区域号和列车的车厢号进行对应,在进行乘客传输前,获取乘客的目的站信息,并根据所述目的站信息及预设对应关系,确定乘客落座的站台车的座位区域号和落座的列车的车厢号。乘客根据确定的站台车的座位区域号落座后,在进行乘客传输时,根据目的站信息,将乘客转移至对应车厢。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为有序地、便利地通过站台车传输至列车奠定基础。
基于上述技术构思,本公开还提供一种乘客输送系统。如图7所示,该乘客输送系统700包括控制器800、与所述控制器800连接的列车701、站台车702和连通通道703。所述列车701包括一个输送区和至少一节车厢。所述输送区设置于所述至少一节车厢的一端。所述输送区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车门,所述站台车702包括至少一个第二车门。所述控制器800用于:
控制所述列车701与所述站台车702进行虚拟编组,以使所述列车701与所述站台车702保持横向同步运行,且所述第一车门的位置与所述第二车门的位置匹配;
接收所述列车701与所述站台车702完成虚拟编组的反馈信息后,控制所述连通通道703通过所述第一车门和所述第二车门侧向连通所述列车701与所述站台车702,以实现乘客在所述输送区与所述站台车702之间的输送。
本公开提供的技术方案,列车与站台车之间采用虚拟编组技术,使列车和站台车始终保持横向同步运行,及建立侧向连通列车和站台车的连通通道,实现不停车动态上下乘客。因此,采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其中一辆车(站台车或列车)发生减速或紧急制动时,另一辆车(列车或站台车)也会做同样的减速或紧急制动,不会造成较大的顿挫感和导致换车时乘客不慎跌落;也不会对连通通道产生较大拖拽,继而造成连通通道较大磨损甚至脱落。
如图2所示,可选地,当所述列车包括多节车厢时,所述列车还包括分别与多节车厢对应的多条第一输送通道和分别与多节车厢对应的多条第二输送通道。所述控制器还用于:
控制各第一目标座椅从各所述车厢通过各所述第一输送通道输送至所述输送区,其中,各所述第一目标座椅为各所述车厢中目的站信息与所述站台车表征的站台信息匹配的乘客所坐的座椅;
控制各第二目标座椅从所述输送区通过各所述第二输送通道输送至各所述车厢,其中,各所述第二目标座椅为所述输送区中乘客所坐的座椅。
可选地,所述控制器还用于:
控制各所述第一目标座椅从所述输送区通过所述连通通道输送至所述站台车;
控制各所述第二目标座椅从所述站台车通过所述连通通道输送至所述输送区,其中,各所述第二目标座椅来自所述站台车中车次信息与所述列车的车次信息匹配的乘客所坐的座椅。
如图3所示,可选地,每节所述车厢还包括第三输送通道,所述第三输送通道连接在该节车厢的第一输送通道与第二输送通道之间,所述控制器还用于:
控制各所述第一目标座椅从各所述车厢的目标位置通过各所述第三输送通道输送至各所述第一输送通道;
控制各所述第二目标座椅从各所述第二输送通道通过各所述第三输送通道输送至各所述车厢的目标位置。
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连接在第一输送通道与第二输送通道之间的第三输送通道,可以实现将各所述第一目标座椅从各所述车厢的目标位置通过各所述第三输送通道输送至各所述第一输送通道,及将各所述第二目标座椅从各所述第二输送通道通过各所述第三输送通道输送至各所述车厢的目标位置。
因此,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一次列车与站台车进行乘客传输的过程可以描述为:对于列车中到站的乘客(即需要从列车下至站台车的乘客,即目的站信息与所述站台车表征的站台信息匹配的乘客),其落座在第一目标座椅,在列车到站前,通过第三输送通道将各第一目标座椅从车厢的目标位置输送至第一输送通道;并通过第一输送通道将各第一目标座椅输送至输送区;在列车到站后,列车与站台车进行虚拟编组并完成虚拟编组后,将输送区的第一目标座椅通过连通通道输送至站台车,实现列车的乘客到达目的地后下车。上述过程,不用乘客自己走路,避免乘客因睡着、走路慢等错过了下车,以及多名乘客无序下车造成的拥挤。对于站台中需要上车的乘客(即需要从站台车上至列车的乘客,即站台车中车次信息与所述列车的车次信息匹配的乘客),其落座在第二目标座椅,在列车到站后,列车与站台车进行虚拟编组并完成虚拟编组后,将站台车中的第二目标座椅通过连通通道输送至列车的输送区;在站台车的第二目标座椅全部输送至输送区后,列车与站台车解除虚拟编组后,通过第二输送通道将输送区的第二目标座椅输送至车厢;并通过第三输送通道将车厢中第二输送通道上的第二目标座椅输送至车厢的目标位置,实现站台车的乘客上到列车的车厢的目标位置。上述过程,不用乘客自己走路,避免乘客因睡着、走路慢等错过了上车,以及多名乘客无序上车造成的拥挤。
如图4所示,可选地,所述列车还包括一条第四输送通道和一条第五输送通道,所述第四输送通道连通所述输送区与所有所述车厢,所述第五输送通道连通所述输送区与所有所述车厢,所述控制器还用于:
控制各第三目标座椅从各所述车厢通过所述第四输送通道输送至所述输送区,其中,各所述第三目标座椅为各所述车厢中目的站信息与所述站台车表征的站台信息匹配的乘客所坐的座椅;
控制各第四目标座椅从所述输送区通过所述第五输送通道输送至各所述车厢,其中,各所述第四目标座椅为所述输送区中乘客所坐的座椅。
可选地,当所述列车包括多节车厢时,所述站台车包括分别与多节车厢对应的多个座位区域,且相互对应的车厢和座位区域均对应同一目的地信息,各所述座位区域距一个所述第二车门的距离排序,与与其对应的车厢距所述输送区的距离排序相反,各所述第四目标座椅来自所述站台车的多个座位区域中车次信息与所述列车的车次信息匹配的乘客所坐的座椅。所述控制器还用于:
根据各所述座位区域距一个所述第二车门的距离,按距离从近及远的顺序,依顺序控制各所述座位区域中的各第四目标座椅从所述站台车通过所述连通通道输送至所述输送区。
所述控制器具体用于:根据各车厢距所述输送区的距离,按距离从远及近的顺序,依顺序控制所述输送区的各第四目标座椅从所述输送区通过所述第五输送通道输送至各所述车厢。
可选地,所述控制器还用于:
控制各所述第三目标座椅从所述输送区通过所述连通通道输送至所述站台车;
控制各所述第四目标座椅从所述站台车通过所述连通通道输送至所述输送区,其中,各所述第四目标座椅来自所述站台车中车次信息与所述列车的车次信息匹配的乘客所坐的座椅。
如图6所示,可选地,每节所述车厢还包括第六输送通道,所述第六输送通道连接在贯穿该节车厢的第四输送通道与第五输送通道之间。其中,第六输送通道内可以设置能输送座椅的装置,如可滑动装置。所述控制器还用于:
控制各所述第三目标座椅从各所述车厢的目标位置通过各所述第六输送通道输送至各所述第四输送通道;
控制各所述第四目标座椅从各所述第五输送通道通过各所述第六输送通道输送至各所述车厢的目标位置。
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连接在第四输送通道与第五输送通道之间的第六输送通道,可以实现将各所述第三目标座椅从各所述车厢的目标位置通过各所述第六输送通道输送至各所述第四输送通道,及将各所述第四目标座椅从各所述第五输送通道通过各所述第六输送通道输送至各所述车厢的目标位置。
因此,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一次列车与站台车进行乘客传输的过程可以描述为:对于列车中到站的乘客(即需要从列车下至站台车的乘客,即目的站信息与所述站台车表征的站台信息匹配的乘客),其落座在第三目标座椅,在列车到站前,通过第六输送通道将各第三目标座椅从车厢的目标位置输送至第四输送通道;并通过第四输送通道将各第三目标座椅输送至输送区;在列车到站后,列车与站台车进行虚拟编组并完成虚拟编组后,将输送区的第三目标座椅通过连通通道输送至站台车,实现列车的乘客到达目的地后下车。上述过程,不用乘客自己走路,避免乘客因睡着、走路慢等错过了下车,以及多名乘客无序下车造成的拥挤。对于站台中需要上车的乘客(即需要从站台车上至列车的乘客,即站台车中车次信息与所述列车的车次信息匹配的乘客),其落座在第四目标座椅,在列车到站后,列车与站台车进行虚拟编组并完成虚拟编组后,将站台车中的第四目标座椅通过连通通道输送至列车的输送区;在站台车的第四目标座椅全部输送至输送区后,列车与站台车解除虚拟编组后,通过第五输送通道将输送区的第四目标座椅输送至车厢;并通过第六输送通道将车厢中第五输送通道上的第四目标座椅输送至车厢的目标位置,实现站台车的乘客上到列车的车厢的目标位置。上述过程,不用乘客自己走路,避免乘客因睡着、走路慢等错过了上车,以及多名乘客无序上车造成的拥挤。
可选地,所述控制器还用于:
获取乘客的目的站信息。
根据所述目的站信息及预设对应关系,确定乘客落座的站台车的座位区域号和落座的列车的车厢号,所述预设对应关系为目的站信息分别与站台车的座位区域号和列车的车厢号之间的对应关系。
基于上述技术构思,本公开还提供一种控制器。图8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控制器800的框图。如图8所示,所述控制器包括:
存储器801,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
处理器802,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中的所述计算机程序,以实现上述乘客输送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骤。
存储器801用于存储各种类型的数据以支持在该控制器800的操作,这些数据例如可以包括用于在该控制器800上操作的任何应用程序或方法的指令,以及应用程序相关的数据,例如联系人数据、收发的消息、图片、音频、视频等等。该存储器801可以由任何类型的易失性或非易失性存储设备或者它们的组合实现,例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Random Access Memory,简称SRA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rasable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简称EE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简称EP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简称PROM),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简称ROM),磁存储器,快闪存储器,磁盘或光盘。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控制器800可以被一个或多个应用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简称ASIC)、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Signal Processor,简称DSP)、数字信号处理设备(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Device,简称DSPD)、可编程逻辑器件(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简称PLD)、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简称FPGA)、控制器、微控制器、微处理器或其他电子元件实现,用于执行上述的乘客输送方法。
在另一示例性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包括程序指令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程序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的乘客输送方法的步骤。例如,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为上述包括程序指令的存储器801,上述程序指令可由控制器800的处理器802执行以完成上述的乘客输送方法。
在另一示例性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包含能够由可编程的装置执行的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具有当由该可编程的装置执行时用于执行上述的乘客输送方法的代码部分。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公开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公开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公开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公开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公开所公开的内容。

Claims (12)

1.一种乘客输送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乘客输送系统的控制器,所述乘客输送系统还包括与所述控制器连接的列车、站台车和连通通道,所述列车包括一个输送区和至少一节车厢,所述输送区位于所有所述车厢的前端或后端,所述输送区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车门,所述站台车包括至少一个第二车门,所述方法包括:
控制所述列车与所述站台车进行虚拟编组,以使所述列车与所述站台车保持横向同步运行,且所述第一车门的位置与所述第二车门的位置匹配;
接收所述列车与所述站台车完成虚拟编组的反馈信息后,控制所述连通通道通过所述第一车门和所述第二车门侧向连通所述列车与所述站台车,以实现乘客在所述输送区与所述站台车之间的输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列车包括多节车厢时,所述列车还包括分别与多节车厢对应的多条第一输送通道和分别与多节车厢对应的多条第二输送通道,所述方法还包括:
控制各第一目标座椅从各所述车厢通过各所述第一输送通道输送至所述输送区,其中,各所述第一目标座椅为各所述车厢中目的站信息与所述站台车表征的站台信息匹配的乘客所坐的座椅;
控制各第二目标座椅从所述输送区通过各所述第二输送通道输送至各所述车厢,其中,各所述第二目标座椅为所述输送区中乘客所坐的座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控制各所述第一目标座椅从所述输送区通过所述连通通道输送至所述站台车;
控制各所述第二目标座椅从所述站台车通过所述连通通道输送至所述输送区,其中,各所述第二目标座椅来自所述站台车中车次信息与所述列车的车次信息匹配的乘客所坐的座椅。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每节所述车厢还包括第三输送通道,所述第三输送通道连接在该节车厢的第一输送通道与第二输送通道之间,所述方法还包括:
控制各所述第一目标座椅从各所述车厢的目标位置通过各所述第三输送通道输送至各所述第一输送通道;
控制各所述第二目标座椅从各所述第二输送通道通过各所述第三输送通道输送至各所述车厢的目标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列车还包括一条第四输送通道和一条第五输送通道,所述第四输送通道连通所述输送区与所有所述车厢,所述第五输送通道连通所述输送区与所有所述车厢,所述方法还包括:
控制各第三目标座椅从各所述车厢通过所述第四输送通道输送至所述输送区,其中,各所述第三目标座椅为各所述车厢中目的站信息与所述站台车表征的站台信息匹配的乘客所坐的座椅;
控制各第四目标座椅从所述输送区通过所述第五输送通道输送至各所述车厢,其中,各所述第四目标座椅为所述输送区中乘客所坐的座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列车包括多节车厢时,所述站台车包括分别与多节车厢对应的多个座位区域,且相互对应的车厢和座位区域均对应同一目的地信息,各所述座位区域距一个所述第二车门的距离排序,与与其对应的车厢距所述输送区的距离排序相反,各所述第四目标座椅来自所述站台车的多个座位区域中车次信息与所述列车的车次信息匹配的乘客所坐的座椅,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各所述座位区域距一个所述第二车门的距离,按距离从近及远的顺序,依顺序控制各所述座位区域中的各第四目标座椅从所述站台车通过所述连通通道输送至所述输送区;
控制各第四目标座椅从所述输送区通过所述第五输送通道输送至各所述车厢包括:根据各车厢距所述输送区的距离,按距离从远及近的顺序,依顺序控制所述输送区的各第四目标座椅从所述输送区通过所述第五输送通道输送至各所述车厢。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控制各所述第三目标座椅从所述输送区通过所述连通通道输送至所述站台车;
控制各所述第四目标座椅从所述站台车通过所述连通通道输送至所述输送区,其中,各所述第四目标座椅来自所述站台车中车次信息与所述列车的车次信息匹配的乘客所坐的座椅。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每节所述车厢还包括第六输送通道,所述第六输送通道连接在贯穿该节车厢的第四输送通道与第五输送通道之间,所述方法还包括:
控制各所述第三目标座椅从各所述车厢的目标位置通过各所述第六输送通道输送至各所述第四输送通道;
控制各所述第四目标座椅从各所述第五输送通道通过各所述第六输送通道输送至各所述车厢的目标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乘客的目的站信息;
根据所述目的站信息及预设对应关系,确定乘客落座的站台车的座位区域号和落座的列车的车厢号,所述预设对应关系为目的站信息分别与站台车的座位区域号和列车的车厢号之间的对应关系。
10.一种乘客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器、与所述控制器连接的列车、站台车和连通通道,所述列车包括一个输送区和至少一节车厢,所述输送区设置于所述至少一节车厢的一端,所述输送区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车门,所述站台车包括至少一个第二车门,所述控制器用于:
控制所述列车与所述站台车进行虚拟编组,以使所述列车与所述站台车保持横向同步运行,且所述第一车门的位置与所述第二车门的位置匹配;
接收所述列车与所述站台车完成虚拟编组的反馈信息后,控制所述连通通道通过所述第一车门和所述第二车门侧向连通所述列车与所述站台车,以实现乘客在所述输送区与所述站台车之间的输送。
11.一种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12.一种控制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存储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
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中的所述计算机程序,以实现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CN202211066137.8A 2022-08-31 2022-08-31 乘客输送方法、系统、存储介质及控制器 Pending CN11765725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066137.8A CN117657253A (zh) 2022-08-31 2022-08-31 乘客输送方法、系统、存储介质及控制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066137.8A CN117657253A (zh) 2022-08-31 2022-08-31 乘客输送方法、系统、存储介质及控制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657253A true CN117657253A (zh) 2024-03-08

Family

ID=900795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066137.8A Pending CN117657253A (zh) 2022-08-31 2022-08-31 乘客输送方法、系统、存储介质及控制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657253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099723B2 (ja) 搬送台車システム
US9811090B2 (en) Guided vehicle system and guided vehicle travel schedule generation method
JP6755221B2 (ja) 隊列交通システム及び隊列交通制御方法
US20120004766A1 (en) Locally controlled material transport
TWI287183B (en) Carrier truck system
US20100260094A1 (en)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data in a wireless radio network
JP2007094824A (ja) 物品搬送設備
US9836050B2 (en) Guided vehicle system and guided vehicle control method
WO2018071991A1 (en) An improved railway transportation network control system
CN110126882A (zh) 列车控制方法和系统及移动授权的计算方法
CN107572267A (zh) 一种物流智能装卸系统及方法
CN105916754A (zh) 用于运行受无线电影响的有轨车辆的方法和装置
CN114026515A (zh) 行驶车系统以及行驶车的控制方法
CN117657253A (zh) 乘客输送方法、系统、存储介质及控制器
CN111191904B (zh) 一种智慧型车辆编队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7657252A (zh) 乘客输送方法、系统、存储介质及控制器
JP7031323B2 (ja) 無人搬送車および搬送システム
CN102730028B (zh) 信号控制系统
JP5029622B2 (ja) 搬送車システム
JP2004227058A (ja) 搬送車システム
JPS6259803B2 (zh)
JP2010064806A (ja) 搬送車システム
CN116923484A (zh) 乘客输送方法、装置、系统、可读介质及电子设备
JP2008234324A (ja) 自動搬送システムにおける配車制御方法及び自動搬送システム
CN117485407A (zh) 乘客输送后备方法及控制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