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656956A - 一种座椅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座椅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656956A
CN117656956A CN202311831529.3A CN202311831529A CN117656956A CN 117656956 A CN117656956 A CN 117656956A CN 202311831529 A CN202311831529 A CN 202311831529A CN 117656956 A CN117656956 A CN 11765695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seat
cushion
backrest
framewor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83152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淑杰
何剑
闫志刚
康保山
陈维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Radar New Energy Vehicle Zhejia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Radar New Energy Vehicle Zhejia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Radar New Energy Vehicle Zhejia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831529.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656956A/zh
Publication of CN1176569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65695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车辆零部件技术领域,并提供了一种座椅及车辆,其中,座椅包括:靠背骨架、坐垫骨架、滑移机构以及第一连接件;坐垫骨架转动连接于靠背骨架;滑移机构连接于坐垫骨架,并用于调节坐垫骨架沿车辆的前后方向的位移;第一连接件的一端与靠背骨架转动连接,另一端用于与位于靠背骨架朝向车后方向的一侧的车身钣金转动连接,且第一连接件和靠背骨架之间的转动轴线与靠背骨架和坐垫骨架之间的转动轴线平行设置。这样,利用坐垫骨架前移带动靠背骨架向后倾斜,以实现座椅靠背的快速倾倒调整,操作简单方便;而且,无需设置结构复杂的角度调节器来调节座椅靠背的倾斜角度,从而可以在保证生产成本的情况下实现座椅靠背的快速倾倒调整。

Description

一种座椅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零部件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座椅及车辆。
背景技术
目前,对于皮卡车型,由于受车身后围结构的限制,使得皮卡车型的后排座椅靠背的后端空间较小,限制了座椅靠背的倾斜角度的调节。若要实现座椅靠背向后倾斜,需要先将座椅整体向前移动,给靠背预留出空间,然后利用角度调节机构调节靠背向后倾斜的角度。这个过程中,要使靠背调整到合适的角度,可能需要多次调节座椅前后位置,操作较为繁琐,而且,角度调节机构的结构较为复杂,生产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保证生产成本的情况下实现座椅靠背的快速倾倒调整。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座椅,包括:
靠背骨架;
坐垫骨架,转动连接于所述靠背骨架;
滑移机构,连接于所述坐垫骨架,并用于调节所述坐垫骨架沿车辆的前后方向的位移;
以及第一连接件,其一端与所述靠背骨架转动连接,另一端用于与位于所述靠背骨架朝向车后方向的一侧的车身钣金转动连接,且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靠背骨架之间的转动轴线与所述靠背骨架和所述坐垫骨架之间的转动轴线平行设置。
可选地,所述坐垫骨架包括坐垫框架和安装支架,所述坐垫框架沿所述车辆的左右方向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有所述安装支架,所述滑移机构连接于所述安装支架,所述靠背骨架转动连接于所述坐垫框架。
可选地,所述安装支架和所述坐垫框架之间的转动轴线与所述靠背骨架和所述坐垫框架之间的转动轴线平行设置。
可选地,所述坐垫骨架还包括第一连接支架,所述坐垫框架沿所述车辆的左右方向的两端分别通过所述第一连接支架与所述安装支架转动连接,且所述靠背骨架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支架。
可选地,所述坐垫骨架还包括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支架连接,且所述安装支架和所述坐垫框架之间的转动轴线、所述靠背骨架和所述坐垫框架之间的转动轴线以及所述支撑杆的轴线相互平行设置。
可选地,所述座椅还包括锁紧机构和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远离于所述车身钣金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件的第一端,所述第二连接件的第二端转动连接于所述靠背骨架,所述锁紧机构设于所述靠背骨架上,并用于与所述第二连接件的第一端连接或分离,其中,所述第二连接件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为所述第二连接件沿其延伸方向的相对两端。
可选地,所述靠背骨架和所述坐垫骨架之间通过第一转轴转动连接,且所述第二连接件的第二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转轴。
可选地,所述靠背骨架包括靠背框架和第二连接支架,所述靠背框架沿所述车辆的左右方向的两端分别连接有所述第二连接支架,所述第一转轴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连接支架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轴的中间位置与所述第二连接件的第二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的第一端与所述靠背框架转动连接。
可选地,所述锁紧机构包括相互连接的锁本体和锁钩,所述第二连接件的第一端设有锁槽,所述锁钩用于插设于所述锁槽内。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座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座椅可通过在靠背骨架的例如后侧设置第一连接件,并将第一连接件的一端转动连接于位于座椅后侧的车身钣金,另一端转动连接于靠背骨架,以实现第一连接件的安装固定;同时,在坐垫骨架的例如下端设置滑移机构,以方便坐垫骨架前后移动。当需要向后调节座椅靠背的倾斜角度时,可采用例如拉动坐垫骨架的前端以使坐垫骨架能够在滑移机构的作用下向前移动,而坐垫骨架向前移动会带动靠背骨架的下端向前移动,使得靠背骨架相对于坐垫骨架向后转动,并带动第一连接件向下转动,从而实现靠背骨架的倾斜角度的调节。这样,利用坐垫骨架前移带动靠背骨架向后倾斜,以实现座椅靠背的快速倾倒调整,操作简单方便。而且,与现有技术相比,无需设置结构复杂的角度调节器来调节座椅靠背的倾斜角度,从而可以在保证生产成本的情况下实现座椅靠背的快速倾倒调整。另外,将靠背骨架的例如上端通过第一连接件与车身钣金转动连接,不仅便于靠背骨架在随坐垫骨架前移的过程中向后转动,而且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容易进行加工制造。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座椅在初始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座椅在初始状态时的结构简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座椅在坐垫骨架前移并带动靠背骨架向后倾斜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座椅在坐垫骨架前移并带动靠背骨架向后倾斜时的结构简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座椅在坐垫骨架向上翻折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座椅在坐垫骨架向上翻折时的结构简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座椅在靠背骨架向前翻折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座椅在靠背骨架向前翻折时的结构简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靠背骨架;11、靠背框架;12、第二连接支架;2、坐垫骨架;21、坐垫框架;211、框架本体;212、第一连接支架;213、支撑杆;22、安装支架;3、滑移机构;31、动轨;32、定轨;4、第一连接件;5、锁紧机构;51、锁本体;52、锁钩;6、第二连接件;61、连杆本体;62、锁杆;63、锁槽;64、第二连接件的第一端;65、第二连接件的第二端;7、第一转轴;8、第二转轴;9、第三转轴;10、第四转轴;100、车身钣金。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附图中的Z轴表示竖直方向,也就是上下位置,且Z轴的正向代表上方,Z轴的反向代表下方;附图中的X轴表示水平方向,并指定为前后位置,且X轴的正向代表前侧,X轴的反向代表后侧;附图中的Y轴表示为左右位置,且Y轴的正向代表左侧,Y轴的反向代表右侧。同时需要说明的是,前述Z轴、Y轴及X轴的表示含义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座椅通常为车辆的后排座椅,其可以应用于例如皮卡等商用车,也可以应用于普通汽车。
结合图1至图4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座椅,包括:靠背骨架1、坐垫骨架2、滑移机构3以及第一连接件4;坐垫骨架2转动连接于靠背骨架1;滑移机构3连接于坐垫骨架2,并用于调节坐垫骨架2沿车辆的前后方向的位移;第一连接件4的一端与靠背骨架1转动连接,另一端用于与位于靠背骨架1朝向车后方向的一侧的车身钣金100转动连接,且第一连接件4和靠背骨架1之间的转动轴线与靠背骨架1和坐垫骨架2之间的转动轴线平行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车辆的前后方向为图1中X轴方向,简称前后方向,相应地,车辆的左右方向为图1中Y轴方向,简称左右方向。
具体地,靠背骨架1的下端通常与坐垫骨架2的后端采用例如第一转轴7转动连接,两者之间的转动轴线即为第一转轴7的轴线,且第一转轴7通常平行于Y轴方向,即左右方向。初始状态下,如图1所示,靠背骨架1的上端略微朝后上方倾斜设置,坐垫骨架2的前端略微朝前上方倾斜设置。滑移机构3通常安装在座椅下方的车身地板上,并连接于坐垫骨架2的下端,而且,滑移机构3用于在动力作用下驱动坐垫骨架2前后移动,其中,该动力可以是用户通过拉动/推动坐垫骨架2的前端时所施加的拉力/推力,也可以是例如电机等动力部件所提供的驱动力,也就是说,可以采用手动或电动的方式驱动坐垫骨架2前后移动,而且,滑移机构3可以是采用例如后文介绍的由动轨31和定轨32所构成的滑动副来实现前后移动,也可以是采用例如伸缩缸等伸缩机构来实现前后移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选择设计,此处不作具体限定。而且,滑移机构3的前后移动通常带有阻尼力,以便于在坐垫骨架2移动到位后锁定在当前位置。第一连接件4通常呈杆状结构,并设于靠背骨架1的后侧,第一连接件4的一端用于与位于靠背骨架1后侧的车身钣金100通过第二转轴8转动连接,第一连接件4的另一端与靠背骨架1通过第三转轴9转动连接,其中,第一连接件4和靠背骨架1之间的转动轴线即为第三转轴9的轴线,且第二转轴8和第三转轴9平行于Y轴方向。而且,第一连接件4和靠背骨架1的转动连接处通常位于坐垫骨架2和靠背骨架1的转动连接处的上方,例如图1所示,第一连接件4与靠背骨架1的上半部分转动连接,坐垫骨架2与靠背骨架1的下端转动连接。
本实施例中,可通过在靠背骨架1的例如后侧设置第一连接件4,并将第一连接件4的一端转动连接于位于座椅后侧的车身钣金100,另一端转动连接于靠背骨架1,以实现第一连接件4的安装固定;同时,在坐垫骨架2的例如下端设置滑移机构3,以方便坐垫骨架2前后移动。当需要向后调节座椅靠背的倾斜角度时,可采用例如拉动坐垫骨架2的前端以使坐垫骨架2能够在滑移机构3的作用下向前移动,而坐垫骨架2向前移动会带动靠背骨架1的下端向前移动,使得靠背骨架1相对于坐垫骨架2向后转动,并带动第一连接件4向下转动,从而实现靠背骨架1的倾斜角度的调节。这样,利用坐垫骨架2前移带动靠背骨架1向后倾斜,以实现座椅靠背的快速倾倒调整,操作简单方便。而且,与现有技术相比,无需设置结构复杂的角度调节器来调节座椅靠背的倾斜角度,从而可以在保证生产成本的情况下实现座椅靠背的快速倾倒调整。另外,将靠背骨架1的例如上端通过第一连接件4与车身钣金100转动连接,不仅便于靠背骨架1在随坐垫骨架2前移的过程中向后转动,而且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容易进行加工制造。
进一步地,第一连接件4位于靠背骨架1的上半部分所对应的后侧处,并与靠背骨架1的上半部分转动连接。这样,一方面,可以利用第一连接件4对靠背骨架1的上端进行支撑,使得靠背骨架1受力更加均匀,另一方面,由于靠背骨架1呈倾斜设置,其与后侧的车身后围之间的距离从上至下逐渐增大,将第一连接件4设置在靠背骨架1的上半部分所对应的后侧处,可以缩短第一连接件4的尺寸,节省材料,降低生产成本。
可选地,结合图1、图5和图6所示,所示,坐垫骨架2包括坐垫框架21和安装支架22,坐垫框架21沿车辆的左右方向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有安装支架22,滑移机构3连接于安装支架22,靠背骨架1转动连接于坐垫框架21。
本实施例中,坐垫框架21的左右两侧通常各设有一个安装支架22,而且,滑移机构3与安装支架22对应设置,也就是说,坐垫框架21的左右两侧还各设有一个滑移机构3,这两个滑移机构3分别连接于对应的安装支架22。安装支架22和坐垫框架21之间的转动轴线与靠背骨架1和坐垫框架21之间的转动轴线可以是重合设置,也可以是平行设置,此处不作具体限定。这样,通过将坐垫框架21的例如后端与安装支架22转动连接,并将滑移机构3连接于安装支架22,使得坐垫框架21能够相对于滑移机构3向上翻转,以便于实现坐垫上翻,从而在后排座椅处提供灵活的储物空间。另外,通过在坐垫框架21的左右两端分别设置安装支架22,以给滑移机构3提供安装位,便于实现滑移机构3与坐垫骨架2之间的连接,而且,利用两个滑移机构3来对坐垫骨架2的左右两端进行支撑,以保证坐垫骨架2受力均匀,防止坐垫骨架2在前后移动过程中发生侧倾。
进一步地,结合图1和图2所示,滑移机构3包括滑动连接的动轨31和定轨32,动轨31连接于安装支架22,定轨32用于固定于车身地板。
本实施例中,滑移机构3的动轨31和定轨32形成滑动副,其中,动轨31通常采用焊接的方式固定在安装支架22的下端,使得动轨31能够随坐垫骨架2一起相对于定轨32前后滑动,定轨32通常采用螺栓与车身地板可拆卸连接。这样,利用滑动副来减小坐垫骨架2前后移动的摩擦力,不仅结构简单,成本低廉,还方便用户采用手动拉动坐垫骨架2的方式来驱动座椅前后移动。
进一步地,滑移机构3还可以包括例如电机、液压伸缩缸或电动伸缩缸等驱动件,以便于实现坐垫骨架2在前后方向上的自动移动。
可选地,结合图1所示,安装支架22和坐垫框架21之间的转动轴线与靠背骨架1和坐垫框架21之间的转动轴线平行设置。
由于当安装支架22和坐垫框架21之间的转动轴线与靠背骨架1和坐垫框架21之间的转动轴线重合设置时,坐垫骨架2上翻不会带动靠背骨架1改变倾斜角度,使得整个座椅在坐垫上翻后的占用空间较大。
故本实施例中,将安装支架22和坐垫框架21之间的转动轴线与靠背骨架1和坐垫框架21之间的转动轴线平行设置,具体而言,安装支架22和坐垫框架21之间通常采用第四转轴10实现转动连接,靠背骨架1和坐垫框架21之间通常采用第一转轴7实现转动连接。而安装支架22和坐垫框架21之间的转动轴线即为第四转轴10的轴线,靠背骨架1和坐垫框架21之间的转动轴线即为第一转轴7的轴线,并且,第四转轴10和第一转轴7不是同轴设置,而是平行设置且具有间距。这样,当用户对坐垫施加向上翻折的作用力时,如图5所示,坐垫框架21绕第四转轴10向上转动,以实现坐垫上翻,而且,在坐垫上翻的过程中,如图6所示,第一转轴7也绕第四转轴10转动,从而推动靠背骨架1的下端绕第一转轴7转动,并带动靠背骨架1的上端绕第三转轴9转动,使得靠背骨架1的倾斜角度减小,同时,也使得靠背骨架1与坐垫骨架2之间的夹角减小,进而减小了整个座椅在坐垫上翻后的占用空间,进一步增大了后排座椅处的储物空间。
另外,由于安装支架22是固定在滑移机构3的动轨31上,无论动轨31滑动到哪个位置,安装支架22与动轨31之间的相对位置都是不变的,因此,当动轨31停留在任意位置时,安装支架22的下端可以视作固定。也就是说,安装支架22随坐垫框架21前后移动时,改变的是第三转轴9的位置,坐垫框架21的上翻动作并不会受到影响。这样,当靠背骨架1向后倾斜的角度调整到任意一个角度时,坐垫骨架2都可以顺利实现上翻,从而使得座椅靠背的倾角调节功能不影响坐垫的上翻功能。
可选地,结合图1所示,坐垫框架21包括框架本体211和第一连接支架212,框架本体211沿车辆的左右方向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一连接支架212与安装支架22转动连接,且靠背骨架1转动连接于第一连接支架212。
本实施例中,框架本体211的左右两端通常各设有一个第一连接支架212,且框架本体211通常位于两个第一连接支架212之间。第一连接支架212的上端通常与靠背骨架1的下端通过第一转轴7转动连接,第一连接支架212的下端通常采用焊接的方式连接于框架本体211的后端,同时,第一连接支架212的上端还通过第四转轴10与对应的安装支架22转动连接。如此,以将靠背骨架1和坐垫框架21之间的转动连接部位、坐垫框架21和安装支架22之间的转动连接部位以及框架本体211和第一连接支架212之间的连接部位都设置在第一连接支架212上,从而实现集中布置,使得座椅的结构更加紧凑,进而减小座椅的占用空间。
可选地,结合图1所示,坐垫框架21还包括支撑杆213,支撑杆21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连接支架212连接,且安装支架22和第一连接支架212之间的转动轴线、靠背骨架1和第一连接支架212之间的转动轴线以及支撑杆213的轴线相互平行设置。
本实施例中,支撑杆213位于两个第一连接支架212之间,支撑杆213的左右两端分别采用焊接的方式连接于两个第一连接支架212上,而且,支撑杆213、第一转轴7和第四转轴10两两相互平行,使得靠背骨架1和坐垫框架21之间的转动连接部位、坐垫框架21和安装支架22之间的转动连接部位以及支撑杆213和第一连接支架212之间的连接部位形成三角支撑结构,进而使得安装支架22、靠背骨架1、框架本体211这三者在第一连接支架212处的连接更加稳固。
可选地,结合图1、图7和图8所示,座椅还包括锁紧机构5和第二连接件6,第一连接件4远离于车身钣金100的一端转动连接于第二连接件6的第一端64,第二连接件6的第二端65转动连接于靠背骨架1,锁紧机构5设于靠背骨架1上,并用于与第二连接件6的第一端64连接或分离,其中,第二连接件6的第一端64和第二端65为第二连接件6沿其延伸方向的相对两端。
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4不直接与靠背骨架1转动连接,而是通过第二连接件6与靠背骨架1转动连接。具体而言,第二连接件6通常沿靠背骨架1的上端至下端方向延伸设置,故第二连接件6的第一端64也是第二连接件6的上端,第二连接件6的第二端65也是第二连接件6的下端。第一连接件4的一端通过第二转轴8与车身钣金100转动连接,第一连接件4的另一端通过第三转轴9与第二连接件6的第一端64转动连接,第二连接件6的第二端65与靠背骨架1的下端转动连接,使得第一连接件4通过第二连接件6与靠背骨架1形成间接的转动连接。锁紧机构5通常安装在靠近靠背骨架1的上端的位置处,并用于与第二连接件6的第一端64连接或分离。当锁紧机构5与第二连接件6的第一端64连接时,如图1、图3和图5所示,锁紧机构5处于锁止状态,以将第二连接件6与靠背骨架1固定在一起,形成一个刚性件,此时,可采用拉动坐垫骨架2前移来带动靠背骨架1进行倾角调节,或者将坐垫骨架2上翻;当锁紧机构5与第二连接件6的第一端64分离时,如图7和图8所示,锁紧机构5处于解锁状态,使得第二连接件6的第一端64与靠背骨架1分离,此时,可对座椅靠背施加向前翻折的作用力,以实现靠背的向前翻折。如此,利用由第一连接件4、第二连接件6(锁紧机构5处于锁止状态时,靠背骨架1和第二连接件6为一个整体构成四连杆中的某一个连杆)、坐垫框架21和安装支架22所构成的四连杆机构,使得座椅可以在锁紧机构5处于锁止状态时通过坐垫骨架2前移带动靠背骨架1向后倾斜来实现座椅靠背的快速倾倒调整,并在靠背位于任意倾斜角度时实现坐垫的上翻,同时,也可以在锁紧机构5处于解锁状态时实现靠背向前翻折,较大程度上扩展了座椅的使用功能。
可选地,结合图1、图7和图8所示,所示,靠背骨架1和坐垫骨架2之间通过第一转轴7转动连接,且第二连接件6的第二端65转动连接于第一转轴7。
本实施例中,第二连接件6的第二端65转动连接于第一转轴7上,使得第二连接件6和靠背骨架1之间的转动轴线与靠背骨架1和坐垫骨架2之间的转动轴线呈重合设置。这样,可以保证在靠背骨架1绕第一转轴7向前翻折时不会带动第二连接件6的第二端65一起转动,使得第二连接件6和第一连接件4可以在座椅靠背向前翻折时保持不动,从而可以减少第二连接件6和第一连接件4的运动,进而减少运动疲劳。
可选地,结合图1所示,靠背骨架1包括靠背框架11和第二连接支架12,靠背框架11沿车辆的左右方向的两端分别连接有第二连接支架12,第一转轴7的两端分别与第二连接支架12转动连接,第一转轴7的中间位置与第二连接件6的第二端65转动连接,第二连接件6的第一端64与靠背框架11转动连接。
本实施例中,靠背框架11的左右两端各设有一个第二连接支架12,位于座椅左侧的第二连接支架12和第一连接支架212分别与第一转轴7的左端转动连接,位于座椅右侧的第二连接支架12和第一连接支架212分别与第一转轴7的右端转动连接,而第二连接件6的第二端65与第一转轴7的中间位置转动连接。这样,使得靠背框架11的左右两端分别通过第二连接支架12与第一转轴7形成转动连接,保证靠背骨架1整体受力均匀,且稳定性更高。
可选地,结合图1和图7所示,锁紧机构5包括相互连接的锁本体51和锁钩52,第二连接件6的第一端64设有锁槽63,锁钩52用于插设于锁槽63内。
本实施例中,锁本体51固定安装在靠背框架11上,锁钩52与锁本体51之间可以采用转动连接的方式实现连接,此时,锁钩52通过转动来实现插设于锁槽63内或从锁槽63内脱离,锁钩52与锁本体51之间也可以采用滑动连接的方式实现连接,此时,锁钩52通过滑动运动来实现伸出和缩回,进而在伸出时插设于锁槽63内,在缩回时与锁槽63脱离,此处不作具体限定。这样,通过在第二连接件6的第一端64设置锁槽63,以便于锁紧机构5的锁钩52采用插设于锁槽63内的方式实现第二连接件6和靠背骨架1之间的锁止,而在锁钩52脱离锁槽63时实现第二连接件6和靠背骨架1之间的解锁,结构简单,容易进行加工制造。
进一步地,结合图1和图7所示,第二连接件6包括连杆本体61和锁杆62,锁杆62设于连杆本体61的第一端64,锁杆62的两端呈弯折设置,并分别与连杆本体61连接,且锁杆62与连杆本体61合围成锁槽63。如此,可以无需采用在连杆本体61上开设凹槽的方式来加工锁槽63,便于减小连杆本体61的厚度尺寸,从而实现减重和降成本。
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座椅。
本实施例中的车辆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与上述的座椅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虽然本发明披露如上,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非仅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进行各种变更与修改,这些变更与修改均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座椅,其特征在于,包括:
靠背骨架(1);
坐垫骨架(2),转动连接于所述靠背骨架(1);
滑移机构(3),连接于所述坐垫骨架(2),并用于调节所述坐垫骨架(2)沿车辆的前后方向的位移;
以及第一连接件(4),其一端与所述靠背骨架(1)转动连接,另一端用于与位于所述靠背骨架(1)朝向车后方向的一侧的车身钣金(100)转动连接,且所述第一连接件(4)和所述靠背骨架(1)之间的转动轴线与所述靠背骨架(1)和所述坐垫骨架(2)之间的转动轴线平行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坐垫骨架(2)包括坐垫框架(21)和安装支架(22),所述坐垫框架(21)沿所述车辆的左右方向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有所述安装支架(22),所述滑移机构(3)连接于所述安装支架(22),所述靠背骨架(1)转动连接于所述坐垫框架(2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支架(22)和所述坐垫框架(21)之间的转动轴线与所述靠背骨架(1)和所述坐垫框架(21)之间的转动轴线平行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坐垫框架(21)包括框架本体(211)和第一连接支架(212),所述框架本体(211)沿所述车辆的左右方向的两端分别通过所述第一连接支架(212)与所述安装支架(22)转动连接,且所述靠背骨架(1)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支架(21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坐垫框架(21)还包括支撑杆(213),所述支撑杆(21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支架(212)连接,且所述安装支架(22)和所述第一连接支架(212)之间的转动轴线、所述靠背骨架(1)和所述第一连接支架(212)之间的转动轴线以及所述支撑杆(213)的轴线相互平行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锁紧机构(5)和第二连接件(6),所述第一连接件(4)远离于所述车身钣金(100)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件(6)的第一端,所述第二连接件(6)的第二端转动连接于所述靠背骨架(1),所述锁紧机构(5)设于所述靠背骨架(1)上,并用于与所述第二连接件(6)的第一端连接或分离,其中,所述第二连接件(6)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为所述第二连接件(6)沿其延伸方向的相对两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靠背骨架(1)和所述坐垫骨架(2)之间通过第一转轴(7)转动连接,且所述第二连接件(6)的第二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转轴(7)。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靠背骨架(1)包括靠背框架(11)和第二连接支架(12),所述靠背框架(11)沿所述车辆的左右方向的两端分别连接有所述第二连接支架(12),所述第一转轴(7)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连接支架(12)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轴(7)的中间位置与所述第二连接件(6)的第二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6)的第一端与所述靠背框架(11)转动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锁紧机构(5)包括相互连接的锁本体(51)和锁钩(52),所述第二连接件(6)的第一端设有锁槽(63),所述锁钩(52)用于插设于所述锁槽(63)内。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座椅。
CN202311831529.3A 2023-12-27 2023-12-27 一种座椅及车辆 Pending CN11765695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831529.3A CN117656956A (zh) 2023-12-27 2023-12-27 一种座椅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831529.3A CN117656956A (zh) 2023-12-27 2023-12-27 一种座椅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656956A true CN117656956A (zh) 2024-03-08

Family

ID=900641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831529.3A Pending CN117656956A (zh) 2023-12-27 2023-12-27 一种座椅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656956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601732B (zh) 便捷进入的车辆座椅
JP5043385B2 (ja) 自動車用シート装置
US6827394B2 (en) Vehicle seat system
KR102299335B1 (ko) 차량의 시트 위치 조절 장치
US10926673B2 (en) Vehicle seat
JP5276261B2 (ja) シート部と背もたれとアンダーフレームとを備えた自動車シート
EP1315637B1 (en) Seat assembly with self positioning head restraint
EP1729997B1 (en) Fold in floor seat assembly having retracting front leg linkage assembly
EP0960766B1 (en) Automotive seat with electrically actuated leg-rest
JP6237465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CN100462253C (zh) 车辆用座椅
CA2442501C (en) Vehicle seat assembly for storage in a vehicle floor tub
US6986542B2 (en) Retractable seats
KR20090019012A (ko) 차량용 시트 장치
JP6060826B2 (ja) シートバック連動式オットマン装置
CN109177832B (zh) 一种折叠座椅
KR101884741B1 (ko) 래치회동형 리어시트 슬라이딩 장치
CN110920475A (zh) 用于商用车辆车厢的汽车座椅
CN106560341B (zh) 用于使车辆后座放倒的装置
JP2002211295A (ja) 車両用シート支持機構
JP4534831B2 (ja) 自動車のシート位置調整装置
CN117656956A (zh) 一种座椅及车辆
CN111565970B (zh) 车辆用座椅装置
JP5284063B2 (ja) チルトダウン式乗物シート
KR101252499B1 (ko) 리어시트 편의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