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651758A - 电极及电极套件 - Google Patents

电极及电极套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651758A
CN117651758A CN202280050676.4A CN202280050676A CN117651758A CN 117651758 A CN117651758 A CN 117651758A CN 202280050676 A CN202280050676 A CN 202280050676A CN 117651758 A CN117651758 A CN 11765175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conductor
exposed
conductors
brack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5067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齐藤祐介
真壁壮
森泉康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x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x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x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x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6517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65175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MAPPARATUS FOR ENZYMOLOGY OR MICROBIOLOGY; APPARATUS FOR CULTURING MICROORGANISMS FOR PRODUCING BIOMASS, FOR GROWING CELLS OR FOR OBTAINING FERMENTATION OR METABOLIC PRODUCTS, i.e. BIOREACTORS OR FERMENTERS
    • C12M1/00Apparatus for enzymology or microbiology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Zoology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tics & Genomic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Apparatus Associated With Microorganisms And Enzym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在进行电穿孔时容易配置于规定位置的电极。通过提供一种用于电穿孔的电极,电极包括至少两个以上的导电体、保持各导电体并且使各导电体的至少一个端部露出到外部的构件,构件具有各导电体的一个端部露出的第一面、设置于第一面的至少一个以上的凸部,凸部从第一面沿轴向突出的长度大于各导电体的一个端部从第一面露出的长度,能够解决以上课题。

Description

电极及电极套件
技术领域
本申请公开涉及电极及电极套件。
背景技术
大量开发了将DNA、RNA等核酸分子、蛋白质等生物物质、成为药剂有效成分的化合物等作为外来物质导入靶细胞内的方法。特别是将核酸分子导入细胞内的基因导入技术是基因工程的基础技术。因此,基因导入技术在基因重组作物、基因治疗、基因组分析、基因组编辑技术等广泛的领域中是必要的。
作为基因导入技术的方法,可以分类为生物学方法、化学方法、物理方法。其中,与生物学方法和化学方法相比,物理方法不需要考虑对细胞的毒性,具有适用细胞不受限制的优点。特别是电穿孔法(Electroporation)是在物理方法中通用性最高而普及的方法。
一般的电穿孔在配置有两根平板电极的比色杯中加入细胞悬浮液而提供电脉冲。因此,在向附着性细胞导入分子的情况下,通过如下工序进行:将细胞从基板等剥离而制备细胞悬浮液,对细胞施加电场后,再次播种于基板等进行培养。然而,用于剥离细胞的胰蛋白酶等酶处理会对细胞膜、细胞膜表面上的蛋白质和细胞骨架造成损伤。因此,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那样,开发了不从基板等剥离附着性细胞而进行电穿孔的带脚电极,以避免因细胞的剥离而造成损伤。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471367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对于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对附着性细胞的电穿孔,在培养于板的细胞上配置带脚电极,在细胞为粘接状态时给予电脉冲来进行电穿孔。图8示出以往的带脚电极。图8A示出带脚电极的整体。图8B示出从正面观察带脚电极前端的侧面的示意图。图8C示出从正面观察带脚电极的底面的示意图。带脚电极在导电体81上覆盖有环氧树脂等绝缘体82,前端露出导电体81。而且,带脚电极在前端具备脚83。带脚电极通过具备脚83,在基板等上粘接的细胞与导电体81保持一定的距离,导电体81不与细胞接触从而进行电穿孔。然而,带脚电极虽然不使导电体81与细胞接触,但与基板等接触的脚83部分小。因此,在使带脚电极与基板等接触配置时,带脚电极容易摇晃而难以维持在规定位置。因此,在使用带脚电极的情况下,难以将带脚电极(导电体81)维持在规定位置,因此存在导电体81与细胞粘附的基板间的距离在每次实验中不稳定、难以在相同条件下进行电穿孔的问题。
因此,本申请公开的课题在于提供容易配置于规定位置的电极及电极套件。本申请公开的其他任意附加效果在具体实施方式中变得清楚。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1)一种电极,用于进行电穿孔,
电极包括至少两个以上的导电体以及保持各导电体并且使各导电体的至少一个端部露出到外部的构件,
构件具有:第一面,各导电体的一个端部从所述第一面露出;以及至少一个以上的凸部,设置于第一面,
凸部从第一面沿轴向突出的长度大于各导电体的一个端部从第一面露出的长度。
(2)根据上述(1)所述的电极,其中,凸部为两个以上,且各自分离。
(3)根据上述(2)所述的电极,其中,当将第一面的外周部分中被延长对置的导电体的假想线所夹着的部分规定为外周假想区域时,通过使凸部分离而设置的间隙与外周假想区域至少一部分重叠。
(4)根据上述(1)所述的电极,其中,在第一面设置有倾斜部。
(5)根据上述(2)所述的电极,其中,在第一面设置有倾斜部。
(6)根据上述(3)所述的电极,其中,在第一面设置有倾斜部。
(7)根据上述(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极,其中,凸部配置于比在第一面露出的各导电体靠外周侧的位置。
(8)根据上述(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极,其中,
构件具有贯通孔和/或在第一面具有凹部,
贯通孔贯通第一面和第一面以外的面,
凹部从第一面沿构件的轴向凹陷,在构件的侧面方向贯通。
(9)根据上述(7)所述的电极,其中,
构件具有贯通孔和/或在第一面具有凹部,
贯通孔贯通第一面和第一面以外的面,
凹部从第一面沿构件的轴向凹陷,在构件的侧面方向贯通。
(10)一种电极套件,包括:
根据上述(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极;以及
与电源连接的支架,
各导电体的另一个端部与支架电连接,从电源向各导电体供给电力。
(11)一种电极套件,包括:
根据上述(7)所述的电极;以及
与电源连接的支架,
各导电体的另一个端部与支架电连接,从电源向各导电体供给电力。
(12)一种电极套件,包括:
根据上述(8)所述的电极;以及
与电源连接的支架,
各导电体的另一个端部与支架电连接,从电源向各导电体供给电力。
(13)一种电极套件,包括:
根据上述(9)所述的电极;以及
与电源连接的支架,
各导电体的另一个端部与支架电连接,从电源向各导电体供给电力。
发明效果
本申请公开的电极在对细胞进行电穿孔时,容易配置于规定位置。
附图说明
图1A是示意性地示出电极1A的外观的一个例子的图;图1B是从正面观察电极1A的第一面31的图;图1C是图1B的X-X’的向视剖视图。
图2A是从正面观察电极1B的第一面31的图;图2B是图2A的X-X’的向视剖视图。
图3A是从正面观察电极1C的第一面31的图;图3B是图3A的Y-Y’的向视剖视图。
图4是例示设置于构件3的第一面31的凸部34的图。
图5是构件3具备凹部37或贯通孔38的电极1D~1F的示意图。图5A是从正面观察电极1D的第一面31的图;图5B是图5A的X-X’的向视剖视图;图5C是从正面观察电极1E的第一面31的图;图5D是图5C的X-X’的向视剖视图;图5E是从正面观察电极1F的第一面31的图;图5F是图5E的X-X’的向视剖视图。
图6是实施例1中使用的电极1的示意图。图6A是从正面观察电极1的第一面31的图;图6B是图6A的X-X’的向视剖视图。
图7是替代附图的照片,是电穿孔后的附着性细胞的荧光显微镜照片。
图8是示出以往的带脚电极的图。图8A是替代附图的照片,是示出以往的带脚电极的照片;图8B是从正面观察以往的带脚电极的侧面的示意图;图8C是从正面观察以往的带脚电极的底面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电极及电极套件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对具有同种功能的构件标注相同或类似的附图标记。而且,对于标注相同或类似的符号的构件,有时省略重复的说明。
另外,附图中所示的各结构的位置、大小、范围等为了容易理解,有时不表示实际的位置、大小、范围等。因此,本申请公开不一定限定于附图所公开的位置、大小、范围等。
(电极的第一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4,对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极1A~1C进行说明。图1A是示意性地示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极1A的外观的一个例子的图。图1B是从正面观察电极1A的第一面31的图。图1C是图1B的X-X’的向视剖视图。图2A是从正面观察电极1B的第一面31的图。图2B是图2A的X-X’的向视剖视图。图3A是从正面观察电极1C的第一面31的图。图3B是图3A的Y-Y’的向视剖视图。图4是例示设置于构件3的第一面31的凸部34的图。
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极1A在对细胞进行电穿孔时使用。电极1至少具备构件3和至少两个以上的导电体2(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两个以上的导电体,有时仅记载为“导电体”)。
导电体2被后述的构件3保持。而且,导电体2与外部电源电连接,通过从电源供给的电脉冲对细胞进行电穿孔。导电体2只要能够导通从电源供给的电脉冲即可,导电体2的形状、材料不受到特别限制。作为导电体2的形状,例如举出板状、棒状等。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导电体2为板状。另外,作为导电体2的材料,例如举出金、铂、不锈钢、钛、铬、钨、碳等。此外,两个以上的导电体2各自的形状和材料可以相同,只要在能够对细胞进行电穿孔的范围内,形状或材料也可以不同。
构件3保持导电体2,以导电体2能够对细胞进行电穿孔的方式使导电体2的至少一个端部从构件3的表面露出。另外,保持于构件3的导电体2的另一个端部只要能够与外部电源电连接即可,可以从构件3的表面露出,也可以不从构件3的表面露出。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将对构件3的附着性细胞进行电穿孔的导电体2的一个端部(以下,有时记载为“端部21”)所露出的面规定为第一面31,将与第一面31对置的面规定为第二面32。
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保持于构件3的导电体2的另一个端部(以下,有时记载为“端部22”。此外,为了省略附图的复杂化,有时在一部分附图中省略附图标记“21”和“22”。)露出于构件3的第二面32。取而代之,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导电体2的端部22也可以不在第二面32露出。在该情况下,为了能够与外部电源电连接,构件3也可以具备从第二面32通向导电体2的端部的插通孔。进而,保持于构件3的导电体2也可以是L字状。图2示出在构件3上保持L字状的导电体2的电极1B。由于电极1B的构件3保持L字状的导电体2,因此当使导电体2的端部21在第一面31露出时,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导电体2的端部22在构件3的侧面33露出。因此,在电极1B中,在构件3的侧面33露出的导电体2的端部22与外部电源电连接。
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构件3为圆筒状,但构件3只要能够保持导电体2即可,其形状不受到特别限制。作为构件3的形状,也可以是圆筒状以外的形状,例如多棱柱状。另外,构件3只要是绝缘体,则材料不受到特别限制,例如举出树脂等。作为树脂,例如举出硅、聚丙烯、聚碳酸酯、热固化性氨基甲酸酯、环氧树脂、丙烯酸等。
另外,保持于构件3的导电体2在进行电穿孔时,需要有正极、负极。因此,构件3保持至少两个导电体2,但并不限制保持其以上的导电体2。构件3所保持的导电体2的数量例如能够设为两个、3个、4个等。另外,以往的带脚电极如图8所示,3个导电体81分别被绝缘体82覆盖。因此,在解释为绝缘体82相当于保持导电体81的构件的情况下,绝缘体82并不会保持至少两个以上的导电体81。因此,显然,本申请公开的电极1所具备的结构与现有技术的带脚电极的结构不同。
导电体2的端部21从第一面31露出的长度(换言之,从第一面31突出的导电体2的长度)只要能够对细胞进行电穿孔即可,不受到特别限制。如果第一面31与导电体2的端部21的端面一致,则能够进行电穿孔,但优选导电体2的端部21从第一面31突出。在进行电穿孔时,电穿孔缓冲液(以下,有时记载为“缓冲液”)的量根据从第一面31露出的导电体2的表面积等而变化。因此,根据使用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极1A的情况,为了使电穿孔效率达到期望值,可以适当地设计从第一面31露出的导电体2的表面积。
构件3具备至少一个以上的凸部34。凸部34设置于构件3的第一面31,向构件3的轴L方向突出。在本说明书中,构件3的轴(L)方向是指,在构件3例如为圆柱状、多棱柱等柱状的情况下,柱状的中心轴的方向。此外,在构件3的形状不是柱状的情况下,也可以将第一面31的大致铅垂方向设为轴向。另外,在两个以上的导电体2以大致平行的方式保持于构件3的情况下,轴向也可以是与导电体2平行的方向。
而且,凸部34从第一面31向轴L方向突出的长度比各导电体2的端部21从第一面31露出的长度长。因此,在使用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极1A对粘接于基板等的附着性细胞进行电穿孔的情况下,凸部34的前端位于比在第一面31露出的导电体2的端部21靠基板侧的位置,因此导电体2的端部21不与附着性细胞接触。因此,防止因电脉冲的供给而导致附着性细胞受到大的损伤。此外,本申请公开的电极1A能够适合用于粘接状态的附着性细胞的电穿孔,但也能够用于浮游细胞等其他细胞的电穿孔。在该情况下,只要适当调整凸部34从第一面31向轴L方向突出的长度即可。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极1A中,由于构件3具备凸部34,在将电极1A设置于基板等时,凸部34与基板等抵接而保持电极1A的姿态。因此,容易将在构件3的第一面31露出的导电体2维持在规定位置。以往的带脚电极无法在其构造上电极的前端以外设置脚。另一方面,由于电极1A的构件3保持导电体2,因此能够在第一面31设置凸部34。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凸部34沿着构件3的第一面31的外周设置。通过沿着外周设置凸部34,在将电极1A设置于基板等时,凸部34与基板等接触的部分变大,容易在设置有电极1A的场所稳定地维持导电体2。
只要在设置电极1A时导电体2在设置有电极1A的场所被稳定维持,则凸部34的数量、形状、配置的场所不受到特别限制。然而,由于凸部34从第一面31突出,因此若将电极1A放入缓冲液,则有可能在由第一面31和凸部34包围的空间里残留空气。若残留空气,则有可能妨碍对置的导电体2之间的导通。因此,凸部34优选设计为在放入缓冲液时不残留构件3的第一面31周边的空气。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以使构件3的第一面31周边的空气不残留的方式分离两个凸部34而形成间隙35。此外,如后所述,也可以在第一面31的整个外周设置凸部34,设置供残留于构件3的空气逃逸的贯通孔。
另外,也可以通过在第一面31设置倾斜部36而使空气容易从第一面31向外部移动。图3示出在由对置的导电体2夹着的第一面31设置有倾斜部36的电极1C的例子。倾斜部36只要是在将电极1C放入缓冲液时对置的导电体2夹着的部分的空气容易因浮力而沿着倾斜部36向构件3的外周方向移动的形状,则不受到特别限制。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将与轴L方向大致正交且与对置的导电体2大致正交的方向规定为D1,将与凸部34从第一面31突出的方向相反侧的方向规定为D2。在图3B所示的例子中,倾斜部36从由对置的导电体2夹着的第一面31的大致中央部分(任意的倾斜面36a为D1方向)且越朝向构件3的外周则越向D2方向倾斜。因此,即使将电极1C放入缓冲液,空气也沿着第一面31的倾斜部36向构件3的外周方向移动。此外,虽然不受到限定,但优选在倾斜部36的倾斜方向形成间隙35。
此外,在图3B所示的例子中,倾斜部36由对置的导电体2夹着的第一面31的大致中央部分形成。取而代之,倾斜部36也可以形成为比第一面31中由对置的导电体2所夹着的部分靠外周侧(在图3A所示的例子中,接近间隙35的部分)。在接近间隙35的部分形成有倾斜部36的情况下,与图1和图2所示的例子同样地,能够容易地调整导电体2从第一面31露出的表面积。
另外,从容易调整导电体2从第一面31露出的表面积的观点来看,也可以在由对置的导电体2夹着的第一面31中从导电体2分离的部分形成倾斜部36。在图3B所示的例子中,倾斜部36形成为与导电体2接触,但通过在从导电体2分离(在图3A所示的例子中,导电体2至Y-Y’表示的虚线方向)的部分形成倾斜部36,能够容易地调整导电体2从第一面31露出的表面积。
凸部34可以配置在多个导电体2之间,然而,导电体2会被供给电脉冲。为了减小对电场的影响,优选不将凸部34配置在导电体2之间。另外,凸部34更优选配置于比在第一面31露出的导电体2靠外周侧的位置。通过在导电体2的外侧配置凸部34,在将电极1A设置于基板等时,凸部34与基板等接触的部分变大,能够在设置有电极1A的场所稳定地维持导电体2。另外,若在导电体2的外侧配置凸部34,则能够延长连结凸部34的任意部位的距离,因此在将电极1A设置于基板等时,能够稳定地将导电体2维持在设置有电极1A的场所。尽管不受到限制,图4示出设置有与图1所示的例子不同的凸部34的例子。图4是从正面观察构件3的第一面31的图。图4A是使图1B所示的例子的凸部34旋转90度而配置的例子。图4B~4D是将凸部34的数量设为两个、3个、4个的例子。另外,如图4D所示的例子那样,凸部34也可以配置于比第一面31的外周靠内侧的位置。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凸部34与凸部34分离而形成间隙35。因此,在将电极1放入缓冲液时,第一面31周边的空气能够沿着第一面31从任一间隙向构件3外移动。
此外,如上所述,从对置的导电体2间的导通的观点来看,优选在对置的导电体2之间不残留空气。因此,如图1B所示,在将第一面31的外周部分中延长对置的导电体2的假想线IL所夹着的部分规定为外周假想区域IR时,优选通过使凸部34分离而设置的间隙35与外周假想区域IR至少一部分重叠。通过使间隙35的至少一部分与外周假想区域IR重叠,对置的导电体2之间的空气容易从凸部34的间隙35逃逸。此外,在图1B所示的例子中,间隙35全部包含于外周假想区域IR,但也可以如图4B所示那样以包含全部外周假想区域IR的方式增大间隙35。另外,如图4C所示,间隙的一个也可以与外周假想区域IR重叠。
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极1A~1C发挥以下的效果。
(1)电极1A~1C的构件3在第一面31具备凸部34,因此在将电极1A~1C设置于基板等时,能够在设置有电极1A~1C的场所稳定地维持导电体2。另外,以往的电极通过首先用绝缘体82覆盖导电体81然后将由绝缘体82覆盖的导电体81保持于保持部分来制作。因此,如图8所示,从保持部分到导电体81的前端的距离较长。另一方面,在电极1A~1C中,除了从第一面31露出的部分以外,导电体2由构件3保持,因此与以往的电极相比,能够降低使用时的电极的重心。因此,通过使用电极1A~1C,能够稳定地执行电穿孔。
(2)凸部34从第一面31向轴L方向突出的长度比导电体2的端部21从第一面31露出的长度长。因此,在将电极1A~1C用于附着性细胞的电穿孔的情况下,导电体2能够不与附着性细胞接触而执行电穿孔。
(3)在由对置的导电体2夹着的第一面31设置有倾斜部36的情况下,即使进入缓冲液,空气也沿着倾斜部36向构件3的外周侧移动。因此,在导电体2之间残留空气的可能性降低。
(4)电极1A~1C能够与电源分体处理,因此也能够将电极1A~1C用作一次性的电极。
(电极的第二实施方式)
参照图5,对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极1D~1F进行说明。图5是示出构件3具备凹部37和/或贯通孔38的电极1D~1F的例子的示意图。
图5A是从正面观察电极1D的第一面31的图。图5B是图5A的X-X’的向视剖视图。图5C是从正面观察电极1E的第一面31的图。图5D是图5C的X-X’的向视剖视图。图5E是从正面观察电极1F的第一面31的图。图5F是图5E的X-X’的向视剖视图。
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极1D~1F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对于构件3,具有贯通孔38和/或在第一面31具有凹部37。因此,在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极1D~F中,以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点为中心进行说明,省略关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已说明的事项的重复的说明。因此,即使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未明确地说明,自然也能够采用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已说明的事项。
凹部37设置于第一面31,沿构件的轴L方向凹陷,并在构件3的侧面33方向贯通。另外,贯通孔38贯通第一面31和第一面31以外的面。通过构件3具备凹部37和/或贯通孔38,由第一面31和凸部34包围的空间经由凹部37和/或贯通孔38与构件3的外部相连。因此,在将电极1D~1F放入缓冲液时,能够更可靠地从凹部37和/或贯通孔38排出被第一面31和凸部34包围的空间的空气。
设置于第一面31的凹部37和贯通孔38只要能够连接第一面31和凸部34包围的空间,则其数量、配置不受到特别限制,构件3可以具备凹部37、贯通孔38中的任一方,也可以具备双方。
在图5A~5D所示的电极1D、1E的例子中,在导电体2之间设置有从第一面31向轴L方向凹陷且在侧面33方向上贯通的凹部37。另外,在图5C、5D所示的电极1E的例子中,三个导电体2保持于构件3,构件3设置有两个凹部37。另外,在图5E、5F所示的电极1F的例子中,构件3设置有贯通第一面31和第二面32的贯通孔38。通过如电极1F那样构件3具备贯通孔38,构件3也可以在第一面31的外周不间断地具备一个凸部34。虽未图示,但贯通孔38也可以从第一面31贯通至侧面33。另外,在图5所示的电极1D~1F的例子中,凹部37或贯通孔38设置在导电体2之间,但也可以设置在除此以外的场所,例如导电体2与构件3的外周之间。
除了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极1A~1C所起到的效果以外,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极1D~1F还协同地起到以下的效果。
(1)通过构件3具备凹部37和/或贯通孔38,能够更可靠地排出由第一面31和凸部34包围的空间的空气。因此,露出于第一面31的导电体2能够不与空气接触而执行电穿孔。
(2)在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极1A~1C的情况下,凸部34从第一面31向轴L方向突出的长度需要根据用途来设计。例如,在对附着性细胞实施电穿孔的情况下,凸部34从第一面31向轴L方向突出的长度变得比较短。于是,通过使凸部34分离而形成的间隙35的大小取决于凸部34的宽度。另一方面,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极1D~1F在决定凹部37和/或贯通孔38的尺寸时与凸部34突出的长度无关,因此设计的自由度提高。
(电极套件的实施方式)
电极套件至少具备电极1A~1F和支架。电极套件所具备的电极1A~1F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已说明。因此,关于电极1A~1F,省略重复的记载。
支架使外部电源与保持于电极1A~1F的构件3的导电体2电连接,从外部电源向导电体2供给电力。支架只要能够将外部电源与构件3的导电体2电连接即可,不受到特别限制。例如,在图1所示的电极1A的例子中,导电体2从第二面32突出而露出,因此也可以使用与突出的导电体2嵌合的支架。另外,在图2所示的电极1B的例子中,导电体2在构件3的侧面33露出,因此也可以使用与在构件3的侧面33露出的导电体2接触而与导电体2形成电连接的支架。进而,在与外部电源电连接的导电体2不从构件3露出、构件3具备与导电体2连接的插通孔的情况下,支架只要具备以能够与导电体2电连接的方式插入插通孔的插入部即可。
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极套件的特征在于,包含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极1。因此,起到与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极1A~1F同样的效果。
此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范围内,上述各实施方式的自由组合、各实施方式的任意构成要素的变形或者任意构成要素的省略是可行的。
实施例
<实施例1>
使用电极1对附着性细胞进行电穿孔。以下记载所使用的材料、装置以及步骤。另外,图6示出所使用的电极1。图6A是从正面观察第一面31的图。图6B是图6A的X-X’的向视剖视图。电极1使用在构件3保持有3个板状的导电体2的电极。
[材料和装置]
·粘接于24孔板的非洲绿猴肾细胞COS-1
·组装有绿色荧光蛋白质(GFP)基因的质粒DNA
·Opti-MEM I(Invitrogen)(缓冲液)
·后培养用细胞培养液(DMEM培养基(西格玛(Sigma))+10%FBS(赛默(Thermo))青霉素-链霉素混合溶液(Nacalai Tesque(ナカライテスク))100倍稀释添加)
·电穿孔仪(CUY21EDIT II,株式会社BEX(ベックス))
·电极1(图6所示的a~k的各尺寸如表1所示)
·荧光显微镜(尼康(Nikon)DIAPHOT300、尼康HB-10103AF超高压汞灯电源装置)
[表1]
尺寸(mm) 尺寸(mm)
a 12.5 g 2
b 14.5 h 0.1
c 5.5 i 0.6
d 2.5 j 8
e 3 k 22
f 1.75
[步骤]
1.在缓冲液中添加质粒DNA,使质粒DNA浓度为5μg/μL。
2.用缓冲液清洗细胞粘接的孔。
3.将1.中准备的加入了质粒DNA的缓冲液250μL添加至孔中。
4.将电极1以细胞不剥离的方式配置在孔中。
5.执行电穿孔。电穿孔是以电极1的中央的导电体2为正、两侧的两个导电体2为负的方式与电穿孔仪连接,以衰减波(Decay(V))模式向细胞供给电脉冲。衰减波模式下的锯齿脉冲(Pp)、驱动脉冲(Pd)为以下设定。
·Pp设定值
电压:250V
脉冲宽度(Pon):10ms
脉冲间隔(Poff):50ms
·Pd设定值
电压:30V
脉冲宽度(Pon):50ms
脉冲间隔(Poff):50ms
脉冲次数:5
类型:+/-
电容:940μF
6.将电极1从孔中取出,为了恢复细胞,孔板在CO2培养箱中保温10分钟。
7.从孔中除去缓冲液,轻轻加入预先保温的后培养用细胞培养液。
8.将孔板移入CO2培养箱,开始后培养。
9.后培养48小时后,将孔板从CO2培养箱中取出,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
<比较例1>
将电穿孔中使用的电极替换为以往的带脚电极(LF513-5,株式会社BEX)来进行,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1中使用的电极1在将电极1配置于孔时,能够通过构件3的凸部34稳定地将导电体2维持在规定位置。并且,由于凸部34的前端比在电极1构件3第一面31露出的导电体2的端部21更向外侧突出,因此导电体2不与细胞接触。因此,在实施例1中,通过使用电极1,能够将导电体2维持在规定位置,能够稳定地进行对附着性细胞的电穿孔。另一方面,比较例1是以往的带脚电极,因此难以将带脚电极稳定地维持在规定位置。
进行电穿孔后,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后培养的附着性细胞。结果示于图7。由图7可知,实施例1、比较例1均通过电穿孔向附着性细胞导入质粒DNA,表达GFP。因此,表示出实施例1中使用的电极1能够以与以往的带脚电极相同程度的效率进行电穿孔。因此,以往的带脚电极相比,电极1与能够稳定地维持导电体的位置,并且能够与以往的带脚电极相同程度地向附着性细胞导入遗传基因,因此电极1能够简便地执行电穿孔。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如果使用本申请公开的电极和电极套件,则在向细胞进行电穿孔时,容易将电极配置在规定位置。因此,对于操作用于对细胞进行电穿孔的电极的技术人员来说是有用的。
附图标记说明
1、1A~1F:电极;
2:导电体;
21、22:端部;
3:构件;
31:第一面;
32:第二面;
33:侧面;
34:凸部;
35:间隙;
36:倾斜部;
36a:倾斜部面;
37:凹部;
38:贯通孔;
81:导电体;
82:绝缘体;
83:脚;
IL:假想线;
IR:外周假想区域;
L:轴。

Claims (13)

1.一种电极,用于进行电穿孔,
电极包括至少两个以上的导电体以及保持各导电体并且使各导电体的至少一个端部露出到外部的构件,
构件具有:第一面,各导电体的一个端部从所述第一面露出;以及至少一个以上的凸部,设置于第一面,
凸部从第一面沿轴向突出的长度大于各导电体的一个端部从第一面露出的长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其中,
凸部为两个以上,且各自分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极,其中,
当将第一面的外周部分中被延长对置的导电体的假想线所夹着的部分规定为外周假想区域时,通过使凸部分离而设置的间隙与外周假想区域至少一部分重叠。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其中,
在第一面设置有倾斜部。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极,其中,
在第一面设置有倾斜部。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极,其中,
在第一面设置有倾斜部。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极,其中,
凸部配置于比在第一面露出的各导电体靠外周侧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极,其中,
构件具有贯通孔和/或在第一面具有凹部,
贯通孔贯通第一面和第一面以外的面,
凹部从第一面沿构件的轴向凹陷,在构件的侧面方向贯通。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极,其中,
构件具有贯通孔和/或在第一面具有凹部,
贯通孔贯通第一面和第一面以外的面,
凹部从第一面沿构件的轴向凹陷,在构件的侧面方向贯通。
10.一种电极套件,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极;以及
与电源连接的支架,
各导电体的另一个端部与支架电连接,从电源向各导电体供给电力。
11.一种电极套件,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极;以及
与电源连接的支架,
各导电体的另一个端部与支架电连接,从电源向各导电体供给电力。
12.一种电极套件,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极;以及
与电源连接的支架,
各导电体的另一个端部与支架电连接,从电源向各导电体供给电力。
13.一种电极套件,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极;以及
与电源连接的支架,
各导电体的另一个端部与支架电连接,从电源向各导电体供给电力。
CN202280050676.4A 2021-07-19 2022-06-13 电极及电极套件 Pending CN11765175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18393 2021-07-19
JP2021-118393 2021-07-19
PCT/JP2022/023577 WO2023002775A1 (ja) 2021-07-19 2022-06-13 電極および電極キット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651758A true CN117651758A (zh) 2024-03-05

Family

ID=849799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50676.4A Pending CN117651758A (zh) 2021-07-19 2022-06-13 电极及电极套件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329295B2 (zh)
CN (1) CN117651758A (zh)
WO (1) WO2023002775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550595Y2 (zh) * 1976-01-22 1980-11-26
US20080057557A1 (en) 2006-08-31 2008-03-06 Invitrogen Corporation Methods, cassettes, gels and apparatuses for isolation and collection of biomolecules from electrophoresis gels
JP5233187B2 (ja) 2007-07-11 2013-07-10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細胞電気生理センサ
ES2413557T3 (es) 2010-06-22 2013-07-16 Lonza Cologne Gmbh Procedimiento y disposición de electrodos para tratar células adherentes
CN103937669B (zh) 2014-03-18 2016-04-06 苏州壹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手持电穿孔装置
CN103865794B (zh) 2014-03-18 2016-02-24 苏州壹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手持电穿孔装置
JP6660057B2 (ja) 2015-12-11 2020-03-04 国立大学法人豊橋技術科学大学 エレクトロポレーション用電極及び外来物質導入装置
CN106591118B (zh) 2017-01-05 2019-04-16 博奥生物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细胞原位电穿孔装置及使用方法
JP6963806B2 (ja) 2017-12-20 2021-11-10 国立研究開発法人農業・食品産業技術総合研究機構 生物電気化学システ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329295B2 (ja) 2023-08-18
JPWO2023002775A1 (zh) 2023-01-26
WO2023002775A1 (ja) 2023-01-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659024B2 (ja) マルチウェルプレートにおいてチップを整列させる装置及び方法
US8268555B2 (en) Method for combined sequential agent delivery and electroporation for cell structures and use thereof
US20210324367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uniformly treating adherent cells
US6352853B1 (en) Multi-channel electrode arrays
US5137817A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electroporation
JP5053350B2 (ja) 細胞の特定部位穿孔技術
US8283171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valanche-mediated transfer of agents into cells
JP4588719B2 (ja) バイオチップ型エレクトロポレーター、及び多重的なサイトでの単一細胞のエレクトロポレーションにおける使用
CA2308397A1 (en) Method for electro-permeabilisation of individual cellular and organellar structures and use thereof
JP2006508663A (ja) 大規模エレクトロポレーションプレート、システム及びその使用方法
CN117651758A (zh) 电极及电极套件
SI22368A (sl) Konicasta komora z vgrajenimi elektrodami za elektroporacijo manjsega volumna, za elektrofuzijo in gensko transfekcijo
AU768451B2 (en) Nonpenetrating electroporation device
KR20200080046A (ko) 자기장으로 제어 가능한 세포 배양 구조물, 세포 배양 구조물을 이용하는 세포 배양 시스템 및 세포 배양 구조물을 이용한 신경세포의 연결 방법
JP4566496B2 (ja) 電気穿孔素子及び電気穿孔方法
US11052395B2 (en) Lateral cavity acoustic transducer (LCAT) for shear-induced cell transfection
US8008063B2 (en) Individual-cell electroporation using area-focused electric fields
Hoshino et al. Live-cell-driven insertion of a nanoneedle
US20040182706A1 (en) Microinjection method and device based on electroosmosis
KR20220023544A (ko) 전기 천공 장치
US20210291185A1 (en) Cavity acoustic transducer (cat) for shear-induced cell transfection
JP2000241712A (ja) 粒子移動/固定装置取り付け用ホルダ
JPH09187278A (ja) 真核細胞への外来遺伝子導入方法及び細胞保持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