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646732A - 送风机 - Google Patents

送风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646732A
CN117646732A CN202311075006.0A CN202311075006A CN117646732A CN 117646732 A CN117646732 A CN 117646732A CN 202311075006 A CN202311075006 A CN 202311075006A CN 117646732 A CN117646732 A CN 11764673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tower
disposed
discharge
gu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07500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金柱贤
郑载赫
崔辰煜
崔硕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Electronics Inc
Original Assignee
LG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Electronics Inc filed Critical LG Electronics Inc
Publication of CN1176467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64673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403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5/00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systems
    • F04D25/02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 F04D25/08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working fluid being air, e.g. for ventil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3/00Other rotary 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002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26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 F04D29/263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mounting fan or blower rotors on shaf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FPUMPING OF FLUID BY DIRECT CONTACT OF ANOTHER FLUID OR BY USING INERTIA OF FLUID TO BE PUMPED; SIPHONS
    • F04F5/00Jet pumps, i.e. devices in which flow is induced by pressure drop caused by velocity of another fluid flow
    • F04F5/14Jet pumps, i.e. devices in which flow is induced by pressure drop caused by velocity of another fluid flow the inducing fluid being elastic fluid
    • F04F5/16Jet pumps, i.e. devices in which flow is induced by pressure drop caused by velocity of another fluid flow the inducing fluid being elastic fluid displacing elastic flui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5INDEXING SCHEMES RELATING TO ENGINES OR PUMPS IN VARIOUS SUBCLASSES OF CLASSES F01-F04
    • F05DINDEXING SCHEME FOR ASPECTS RELATING TO NON-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GAS-TURBINES OR JET-PROPULSION PLANTS
    • F05D2210/00Working fluids
    • F05D2210/10Kind or type
    • F05D2210/12Kind or type gaseous, i.e. compressibl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送风机包括:下壳体,形成有吸入口;上壳体,包括一对塔,一对塔彼此隔开,在一对塔之间形成供吐出空气流动的空间;以及送风风扇,配置在下壳体的内部,向上壳体吐出空气,一对塔中的每一个塔具有吐出口,吐出口沿上下方向长长地延伸,配置成比塔的前端更靠近后端,在塔的内部配置有空气引导件,空气引导件将由送风风扇吐出的空气引导到吐出口侧,并且向上侧凸出,一端配置在塔的前端和后端之间的中间附近,另一端配置在吐出口的上下方向高度的中间附近,另一端配置成高于一端,由此仅用单个空气引导件,也能将从风扇吐出的流动方向顺畅地转换到吐出口侧,从而能够使送风机内部流动阻力最小化,并且能够大幅提高送风机的经济性和制作性。

Description

送风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过柯安达效应吐出空气的送风机,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具有引导内部空气流动的空气引导件的送风机。
背景技术
现有的送风机为了实现视觉上从外部观察不到送风风扇的无风扇(Fan-Less),一般在壳体内部下侧空间设置送风风扇且在其上侧设置吐出喷嘴。
这种结构的送风机必然伴随如下技术课题:从送风风扇向上侧吐出的空气由于与送风风扇之间的距离引起的压力差而无法均匀地分配到吐出喷嘴的整个面积上,送风机的风量集中到吐出喷嘴内的特定部位,或者从吐出喷嘴吐出的风向偏向上侧等。
因此,如韩国专利公开公告KR20117016151A所公开那样,为了将从送风风扇吐出的上升风均匀地分配到吐出喷嘴的整个面积,现有的送风机具有沿吐出喷嘴的吐出口隔开配置的复数个叶片引导件。
但是,由于现有的送风机在流路上设置了复数个叶片引导件,因此内部流动阻力反而上升,从而存在吐出性能下降的问题。
另外,现有的送风机制作了复数个叶片引导件,因此降低了送风机的制作性,需要将每个叶片引导件分别接合到吐出喷嘴内部的适当位置,因此存在送风机的设置过程也变得复杂的问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韩国专利公开公告KR20117016151A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括将从塔内部的下侧向上侧流动的空气均匀地引导到吐出口的空气引导件的送风机。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在解决由具有复数个空气引导件引起的上述的问题的同时仍然有效地引导内部空气流动的空气引导件的送风机。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制作性和经济性提高的空气引导件的送风机。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设置过程简单的空气引导件的送风机。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能够根据送风机内部流路条件灵活地改变设置位置并应对的空气引导件的送风机。
本发明的送风机包括:下壳体,形成有吸入口;上壳体,配置在所述下壳体的上侧,并且包括一对塔,所述一对塔彼此隔开以在所述一对塔之间形成供吐出空气流动的送风空间;以及送风风扇,配置在所述下壳体的内部,向所述上壳体吐出空气,并且送风机包括在所述塔的后端侧长长地形成的吐出口。
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送风机具有规定形状的空气引导件,所述空气引导件将所述塔的内部流路分成两半,能够将从风扇吐出的空气中的一半的空气传递到吐出口的一半部位,能够将其余一半的空气传递到吐出口的其余一半部位,至少仅利用单个空气引导件,也能将从风扇吐出的流动方向顺畅地转换到吐出口侧,能够将均匀的风量分配到长长地形成的吐出口的整个面积。
例如,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送风机的所述空气引导件向上侧凸出,一端配置在所述塔的前端和后端之间的中间附近,另一端配置在所述吐出口的上下方向高度的中间附近,所述另一端可以配置成高于所述一端。
由此,能够解决由设置复数个如上所述的空气引导件引起的问题,进一步,能够提高制作性、经济性以及设置性。
另外,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送风机的所述空气引导件的两端部分别具有规定的倾斜角,从而能够使由从风扇吐出的空气的流动方向转换而引起的压力损失最小化。
另外,本发明实施例的送风机的所述空气引导件的两侧端紧贴于塔的内壁,由此能够防止空气流动通过不必要的缝隙泄漏,从而能够提高空气引导件的性能。
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送风机的所述空气引导件设置为沿所述吐出口的长度方向隔开配置的复数个空气引导件,复数个所述空气引导件可以分别连接于沿上下方向长长地延伸的连杆,所述连杆与所述塔的内壁连接。
由此,即使送风机具有复数个空气引导件,也能减少将空气引导件分别与塔紧固的麻烦,简单地将连杆插入到塔内部空间并紧固到塔,从而能够提高复数个空气引导件的紧固便利。
另外,能够使各个空气引导件沿所述连杆在上下方向上移动,从而能够灵活地应对在塔内追加配置结构物等使内部空气流路变化的状况。
或者,各个空气引导件也可以利用形成在塔的规定的开口部从外部方便地插入并设置。此时,所述开口部可以分为朝向塔的内部空间的一端部和朝向外部的另一端部,所述另一端部的截面积可以形成为比所述一端部的截面积更宽。由此,从外部通过开口部插入的空气引导件被开口部内一端部和另一端部之间的台阶支撑,从而能够防止其掉落到塔内部。
所述空气引导件包括:一侧端,连接所述一端和所述另一端的一侧;以及另一侧端,连接所述一端和所述另一端的另一侧,所述一侧端和所述另一侧端分别紧贴于所述塔的内壁。
所述塔的内部空间的截面积随着靠近上侧而变窄。
所述一对塔是以所述送风空间为基准彼此对称的第一塔和第二塔,所述吐出口包括:第一吐出口,设置于所述第一塔;以及第二吐出口,设置于所述第二塔,所述空气引导件包括:第一空气引导件,配置在所述第一塔的内部;以及第二空气引导件,配置在所述第二塔的内部。
所述送风空间向前方和后方开口,所述第一塔包括:第一内侧壁,朝向所述送风空间,形成所述第一塔的外周的一部分;以及第一外侧壁,形成所述第一塔的外周的其余部分,所述第二塔包括:第二内侧壁,朝向所述送风空间,形成所述第二塔的外周的一部分;以及第二外侧壁,形成所述第二塔的外周的其余部分,所述第一吐出口设置于所述第一内侧壁,使得吐出空气沿所述第一塔的内侧壁流动,所述第二吐出口设置于所述第二内侧壁,使得吐出空气沿所述第二塔的内侧壁流动。
本发明的送风机具有如下的一个或其以上的效果。
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送风机,其具有空气引导件,从而能够将从塔内部的下侧向上侧流动的空气均匀地引导到吐出口。
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送风机,其具有以规定的形状配置在规定的位置的单个空气引导件,从而在解决设置复数个空气引导件所引起的问题的同时仍然有效地保持送风性能。
本发明具有上述的单个空气引导件,从而能够提高送风机的制作性和经济性。
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送风机,其即使具有复数个空气引导件,也可以通过具有提高其设置性的连杆以及插入部,来使设置过程变得简单。
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送风机,其利用所述连杆,能够根据送风机内部流路条件灵活地改变空气引导件的设置位置并应对。
本发明的效果不限于以上提及的效果,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通过权利要求书的记载清楚地理解未提及的其他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送风机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是动作示例图。
图3是图2的主视图。
图4是图3的俯视图。
图5是图2的右侧剖视图。
图6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送风机的主剖视图。
图7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送风机的局部分解立体图。
图8是图7的右侧视图。
图9是具有塔内开口部的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送风机的横剖视图。
图10是具有连杆的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送风机的透视立体图。
图11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送风机的透视立体图。
图12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空气引导件的侧剖视图。
图13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第二塔的仰视图。
图14是沿图3的Ⅸ-Ⅸ切断的俯视剖视图。
图15是沿图3的Ⅸ-Ⅸ切断的仰视剖视图。
图16是示出图2的气流转换器的横剖视图。
图17是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的送风机的水平气流的示例图。
图18是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的送风机的上升气流的示例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壳体 110:第一塔
120:第二塔 130:塔基座
140:上壳体 150:下壳体
200:过滤器 300:风扇装置
400:气流转换器 600:连杆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以下附图和详细说明的实施例,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以及实现它们的方法将变得清楚。然而,本发明不限于以下公开的实施例,而是可以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实现,提供本实施例仅是为了使本发明的公开完整,并将发明的范畴充分告知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本发明仅由权利要求的范围限定。在整个说明书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指代相同的构成要素。
本文中送风机不仅可以指送风机,而且也可以指因具有过滤器而执行空气净化功能的空气净化器,或者也可以指同时执行送风功能和空气净化功能的空气净化风扇。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送风机的立体图,图2是图1的动作示例图,图3是图2的主视图,图4是图3的俯视图。
参照图1至图4,本发明实施例的送风机1包括提供外形的壳体100。所述壳体100包括:下壳体150,设置有过滤器200;以及上壳体140,通过柯安达效应吐出空气。
并且,所述上壳体140包括以两个柱形态分离配置的第一塔110和第二塔120。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塔110可以配置于左侧,第二塔120可以配置于右侧。
第一塔110和第二塔120隔开,在所述第一塔110和所述第二塔120之间形成有送风空间105。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送风空间105的前方、后方以及上方可以开口,所述送风空间105的上端和下端的间隔可以形成为相同。
包括所述第一塔、所述第二塔以及所述送风空间的上壳体140可以形成为截顶圆锥形状。
分别配置于第一塔110和第二塔120的吐出口117、127向所述送风空间105吐出空气。在需要区分吐出口的情况下,将形成于所述第一塔110的吐出口称为第一吐出口117,将形成于所述第二塔120的吐出口称为第二吐出口127。
所述第一吐出口和所述第二吐出口可以配置在所述送风空间的高度以内,将横穿所述送风空间105的方向定义为空气吐出方向。
由于所述第一塔110和所述第二塔120左右配置,因此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空气吐出方向可以沿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形成。
即,横穿所述送风空间105的空气吐出方向可以包括沿水平方向配置的第一空气吐出方向S1和沿上下方向形成的第二空气吐出方向S2。
将沿所述第一空气吐出方向S1流动的空气称为水平气流,将沿所述第二空气吐出方向S2流动的空气称为上升气流。
所述水平气流应理解为,沿水平方向流动的空气的流量更多的气流,而不是使空气仅沿水平方向流动的含义。同理,上升气流应理解为,朝上侧方向流动的空气的流量更多的气流,而不是使空气仅朝上侧方向流动的含义。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送风空间105的上端间隔和下端间隔可以形成为相同。与本实施例不同地,所述送风空间105的上端间隔也可以形成为窄于或者宽于下端间隔。
通过恒定地形成送风空间105的左右宽度,从而可以更均匀地形成在送风空间前方流动的空气的流动。
例如,在上侧的宽度和下侧的宽度不同的情况下,宽侧的流动速度可以形成为较低,以上下方向为基准可能会产生速度的偏差。在上下方向上发生空气的流速偏差的情况下,空气的到达距离可能会不同。
从第一吐出口和第二吐出口吐出的空气可以在送风空间105汇合之后,流向用户。
即,在本实施例中,使第一吐出口117的吐出空气和第二吐出口127的吐出空气在所述送风空间105汇合之后提供给用户,而不是使第一吐出口117的吐出空气和第二吐出口127的吐出空气分别流向用户。
所述送风空间105可以用作吐出空气汇合而混合的空间。另外,由于向所述送风空间105吐出的吐出空气,送风空间后方的空气也可以向送风空间流动。
通过使所述第一吐出口117的吐出空气和所述第二吐出口127的吐出空气在所述送风空间汇合,从而可以提高吐出空气的直进性。另外,通过使第一吐出口117的吐出空气和第二吐出口127的吐出空气在所述送风空间汇合,从而可以使第一塔和第二塔周边的空气也向空气吐出方向间接流动。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空气吐出方向S1可以从后方向前方形成,所述第二空气吐出方向S2可以从下侧向上侧方向形成。
为了所述第二空气吐出方向S2,所述第一塔110的上侧端111和第二塔120的上侧端121可以隔开。即,沿所述第二空气吐出方向S2吐出的空气不与送风机1的壳体发生干扰。
并且,为了所述第一空气吐出方向S1,第一塔110的前端112和第二塔120的前端122可以隔开,第一塔110的后端113和第二塔120的后端123也可以隔开。
将第一塔110和第二塔120中朝向所述送风空间105的面称为内侧面,将不朝向所述送风空间105的面称为外侧面。
所述第一塔110的外侧壁114和所述第二塔120的外侧壁124可以朝彼此相反的方向配置,所述第一塔110的内侧壁115和所述第二塔120的内侧壁125可以彼此相对。
在需要区分所述内侧壁115、125的情况下,将第一塔的内侧面称为第一内侧壁115,将第二塔的内侧面称为第二内侧壁125。
同理,在需要区分所述外侧壁114、124的情况下,将第一塔的外侧面称为第一外侧壁114,将第二塔的外侧面称为第二外侧壁124。
所述第一塔110和所述第二塔120可以在空气的流动方向上以流线型形成。
具体而言,所述第一内侧壁115和所述第一外侧壁114可以在前后方向上以流线型形成,所述第二内侧壁125和所述第二外侧壁124可以在前后方向上以流线型形成。
所述第一吐出口117可以配置于所述第一内侧壁115,所述第二吐出口127可以配置于所述第二内侧壁125。
将所述第一内侧壁115和第二内侧壁125的最短距离称为B0。所述吐出口117、127可以位于比所述最短距离B0更靠后方侧的位置。
将所述第一塔110的前端112和第二塔120的前端122的隔开距离称为第一隔开距离B1,将第一塔110的后端113和第二塔120的后端123的隔开距离称为第二隔开距离B2。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B1和所述B2可以形成为相同。与本实施例不同地,所述B1或所述B2中的某一长度也可以形成为比另一长度更长。
所述第一吐出口117和所述第二吐出口127可以配置在所述B0和所述B2之间。
所述第一吐出口117和所述第二吐出口127优选配置成比所述B0更靠近所述第一塔110的后端113和所述第二塔120的后端123。
所述吐出口117、127越靠近后端113、123,越容易通过后述的柯安达效应控制气流。
所述第一塔110的内侧壁115和所述第二塔120的内侧壁125可以直接提供柯安达效应,所述第一塔110的外侧壁114和所述第二塔120的外侧壁124可以间接提供柯安达效应。
所述内侧壁115、125可以将从吐出口117、127吐出的空气直接引导至所述前端112、122。
即,可以将从所述吐出口117、127吐出的空气直接提供为水平气流。
由于所述送风空间105中的空气流动,在所述外侧壁114、124也可能发生间接空气流动。
所述外侧壁114、124可以对所述间接空气流动引发柯安达效应,可以将所述间接空气流动引导到所述前端112、122。
所述送风空间的左侧可以被第一内侧壁115堵住,所述送风空间的右侧可以被第二内侧壁125堵住,但所述送风空间105的上侧可以开放。
后述的气流转换器可以将通过送风空间的水平气流转换成上升气流,上升气流可以向所述送风空间的开放的上侧流动。上升气流抑制吐出空气直接流向用户,可以使室内空气积极对流。
另外,可以通过在送风空间汇合的空气的流量来调节吐出空气的宽度。
通过使第一吐出口117和第二吐出口127的上下长度形成得远长于所述送风空间的左右宽度B0、B1、B2,从而可以引导第一吐出口的吐出空气和第二吐出口的吐出空气在送风空间汇合。
参照图1至图3,本发明实施例的送风机1的壳体100包括:下壳体150,供过滤器可装卸地设置;以及上壳体140,配置于所述下壳体150的上侧,支撑于所述下壳体150。
所述上壳体140包括所述第一塔110和所述第二塔120。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配置有连接所述第一塔110和所述第二塔120的塔基座130,所述塔基座130可以组装到所述下壳体150。所述塔基座130可以与所述第一塔110和所述第二塔120一体制作。
与本实施例不同地,第一塔110和第二塔120可以在没有所述塔基座130的情况下直接组装到所述下壳体150,也可以与所述下壳体150一体制作。
所述下壳体150可以形成所述送风机1的下部,所述上壳体140可以形成所述送风机1的上部。
所述送风机1可以从所述下壳体150吸入周围空气,可以从所述上壳体140吐出被过滤的空气。所述上壳体140可以在高于所述下壳体150的位置吐出空气。
所述送风机1可以是直径越朝向上部而越小的柱形状。所述送风机1整体上可以是圆锥或截顶圆锥(Truncated cone)形状。尤其,后述的塔内部横截面也可以形成为随着距送风风扇的距离越远而越窄,从而在沿上下方向长长地形成的整个塔上确保均匀的吐出流速。
与本实施例不同地,所述送风机1可以包括配置两个塔的所有形态。另外,与本实施例不同地,也可以不是截面随着靠近上侧而变窄的形态。
只是,如本实施例那样,在截面随着靠近上侧而变窄的情况下,具有重心变低且降低由外部冲击力引起的颠倒的风险的优点。
为了便于组装,在本实施例中,可以分离制作下壳体150和上壳体140。
与本实施例不同地,下壳体150和上壳体140也可以是一体形成。例如,也可以在制作成下壳体和上壳体一体制作的前壳体和后壳体之后进行组装。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下壳体150可以形成为,直径随着靠近上端而逐渐减小。所述上壳体140也可以形成为,直径随着靠近上端而逐渐减小。
所述下壳体150和所述上壳体140的外侧面可以连续形成。尤其,所述塔基座130的下端和所述下壳体150的上端可以紧贴,塔基座130的外侧面和所述下壳体150的外侧面可以形成连续的面。
为此,所述塔基座130的下端直径可以形成为,等于或略小于所述下壳体150上端直径。
所述塔基座130可以分配从所述下壳体150供应的过滤空气,可以将被分配的所述空气提供给所述第一塔110和所述第二塔120。
所述塔基座130可以连接第一塔110和第二塔120,所述送风空间105可以配置在所述塔基座130的上侧。
另外,在所述塔基座130的上侧可以配置有所述吐出口117、127,所述上升气流和所述水平气流可以形成在所述塔基座130的上侧。
为了使与空气之间的摩擦最小化,所述塔基座130的上侧面131可以形成为曲面。尤其,所述上侧面可以形成为向下侧凹陷的曲面,可以沿前后方向延伸形成。所述上侧面131的一侧131a可以连接于所述第一内侧壁115,所述上侧面131的另一侧131b可以连接于所述第二内侧壁125。
参照图4,在俯视时,所述第一塔110和所述第二塔120可以以中心线L-L'为基准左右对称。尤其,所述第一吐出口117和所述第二吐出口127可以以所述中心线L-L'为基准左右对称。
所述中心线L-L'是第一塔110和第二塔120之间的虚拟线,在本实施例中,可以沿前后方向配置,可以经过所述上侧面131。
与本实施例不同地,所述第一塔110和所述第二塔120也可以形成为非对称形态。但是,以中心线L-L'为基准对称配置第一塔110和第二塔120,更有利于水平气流和上升气流的控制。
图5是图2的右侧剖视图,图6是图2的主剖视图。
参照图1、图5或图6,所述送风机1可以包括配置于所述壳体100内部的过滤器200。所述送风机包括风扇装置300,所述风扇装置300配置于所述壳体100的内部,使空气向所述吐出口117、127流动。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过滤器200和所述风扇装置300可以配置在所述下壳体150的内部。
所述下壳体150可以形成为截顶圆锥形状,在本实施例中,上侧可以开口。
所述下壳体150可以包括:基座151,安置于地面;以及基座外壳152,结合于所述基座151上侧,在内部形成有空间,形成有吸入口155。
在俯视时,所述基座151可以形成为圆形。所述基座151的形状可以多样地形成。
所述基座外壳152可以形成为上侧和下侧开口的截顶圆锥形状。另外,所述基座外壳152的侧面一部分可以开口而形成。可以将所述基座外壳152的开口的部分称为过滤器插入口154。
所述壳体100还可以包括遮蔽所述过滤器插入口154的盖153。所述盖153可以可装卸地组装到所述基座外壳152,所述过滤器200可以搁置或组装到所述盖153。
用户可以通过分离所述盖153来将所述过滤器200引出到所述壳体100外。
所述吸入口155可以形成在所述基座外壳152和盖153中的至少一方。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吸入口155可以形成于基座外壳152和盖153,可以在壳体100的周边360度全部方向上吸入空气。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吸入口155可以形成为孔形态,所述吸入口155的形态可以多样地形成。
所述过滤器200可以形成为在内部形成有上下方向中空的圆筒型。所述过滤器200的外侧面可以与所述吸入口155相对。
室内的空气可以从所述过滤器200的外侧向内侧贯穿而流动,在此过程中,可以去除空气中的异物或有害气体。
所述风扇装置300可以配置在所述过滤器200的上侧。所述风扇装置300可以使通过所述过滤器200的空气向所述第一塔110和所述第二塔120流动。
所述风扇装置300可以包括风扇马达310和由所述风扇马达310旋转的风扇320,所述风扇装置300可以配置在所述下壳体150的内部。
所述风扇马达310可以配置在所述风扇320的上侧,风扇马达310的马达轴可以结合于在风扇马达310的下侧配置的风扇320。
设置有所述风扇马达310的马达罩体330可以配置在所述风扇320的上侧。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马达罩体330可以是包围整个所述风扇马达310的形状。由于所述马达罩体330包围整个风扇马达310,因此可以减小与从下侧向上侧流动的空气之间的流动阻力。
与本实施例不同地,所述马达罩体330可以形成为,仅包围风扇马达310的下部的形状。
所述马达罩体330可以包括下马达罩体332和上马达罩体334。所述下马达罩体332和所述上马达罩体334中的至少一个马达罩体可以结合于所述壳体100。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下马达罩体332可以结合于所述壳体100。可以在所述下马达罩体332上侧设置风扇马达310之后,通过用所述上马达罩体334覆盖来包围所述风扇马达310。
所述风扇马达310的马达轴可以贯穿所述下马达罩体332,可以组装到配置于下侧的风扇320。
所述风扇320可以包括:轮毂,结合有风扇马达的轴;护罩,与所述轮毂隔开配置;以及复数个翼片,连接所述轮毂和所述护罩。
通过过滤器200的空气在吸入到所述护罩内侧之后,可以被旋转的所述翼片加压而流动。所述轮毂可以配置在翼片的上侧,所述护罩可以配置在所述翼片的下侧。所述轮毂可以形成为,向下侧凹陷的碗(BOWL)形状,所述下马达罩体332的下侧可以部分地插入到所述轮毂。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风扇320可以使用斜流风扇。斜流风扇的特征是,向轴中心吸入空气并沿径向吐出空气,吐出的空气形成为与轴向倾斜。
由于整体空气流动从下侧向上侧流动,因此在如一般的离心风扇那样沿径向吐出空气的情况下,由流动方向转换引起的流动损失较大。
所述斜流风扇沿径向上侧吐出空气,从而可以使空气的流动损失最小化。
另一方面,在所述风扇320的上侧还可以配置有扩散器340。所述扩散器340可以朝上侧方向引导由所述风扇320引起的空气流动。
所述扩散器340起到在空气流动中进一步减小径向分量且加强上侧方向空气流动分量的作用。
所述马达罩体330可以配置在所述扩散器340和所述风扇320之间。
为了使马达罩体的上下方向设置高度最小化,所述马达罩体330的下端可以插入到所述风扇320,可以与所述风扇320重叠。另外,所述马达罩体330的上端可以插入到扩散器340,可以与所述扩散器340重叠。
在此,所述马达罩体330的下端可以配置成高于所述风扇320的下端,所述马达罩体330的上端可以配置成低于扩散器340的上端。
为了使所述马达罩体330的设置位置最优化,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马达罩体330的上侧可以配置在所述塔基座130的内部,马达罩体330的下侧可以配置在下壳体150的内部。与本实施例不同地,所述马达罩体330可以配置在塔基座130或下壳体150的内部。
另一方面,在所述下壳体150的内部可以配置有吸入格栅350。所述吸入格栅350用于在分离过滤器200时阻止用户的手指进入到所述风扇320侧,从而保护用户和风扇320。
在所述吸入格栅350的下侧可以配置有所述过滤器200,在上侧可以配置有所述风扇320。所述吸入格栅350可以沿上下方向形成有复数个通孔,以供空气流动。
将所述壳体100内部中的所述吸入格栅350的下侧空间定义为过滤器设置空间101。将所述壳体100内部中的所述吸入格栅350和吐出口117、127之间的空间定义为送风空间102。将所述壳体100内部中的配置有吐出口117、127的所述第一塔110和所述第二塔120的内部空间定义为吐出空间103。
室内空气通过所述吸入口155流入到所述过滤器设置空间101,然后可以经过送风空间102和吐出空间103吐出到吐出口117、127。
接下来,参照图5或图8,本实施例的第一吐出口117和第二吐出口127可以沿上下方向长长地延伸。
所述第一吐出口117可以配置在所述第一塔110的前端112和后端113之间,可以靠近所述后端113。从所述第一吐出口117吐出的空气可以通过柯安达效应沿所述第一内侧壁115流动,可以朝所述前端112流动。
所述第一吐出口117可以包括:第一包边117a,形成空气吐出侧(本实施例中的前端)边缘;第二包边117b,形成所述空气吐出相反侧(本实施例中的后端)边缘;上侧包边117c,形成所述第一吐出口117的上侧边缘;以及下侧包边,形成所述第一吐出口117的下侧边缘。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包边117a和所述第二包边117b可以彼此平行配置。所述上侧包边117c和所述下侧包边可以彼此平行配置。
所述第一包边117a和所述第二包边117b可以与竖直方向V倾斜配置。另外,所述第一塔110的后端113也可以与竖直方向V倾斜配置。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包边117a和所述第二包边117b相对于竖直方向V的倾斜度a1可以形成为4度,所述后端113相对于竖直方向V的倾斜度a2可以形成为3度。即,所述吐出口117的倾斜度a1可以形成为大于塔的外侧面倾斜度。
所述第二吐出口127可以与所述第一吐出口117左右对称。
所述第二吐出口127可以包括:第一包边127a,形成空气吐出侧(本实施例中的前端)边缘;第二包边127b,形成所述空气吐出相反侧(本实施例中的后端)边缘;上侧包边127c,形成所述第二吐出口127的上侧边缘;以及下侧包边,形成所述第二吐出口127的下侧边缘。
所述第一包边127a和所述第二包边127b可以与竖直方向V倾斜配置,所述第一塔110的后端113也可以与竖直方向V倾斜配置。并且,所述吐出口127的倾斜度a1可以形成为大于塔的外侧面的倾斜度a2。
在吐出空间103配置有用于将空气的流动方向转换成水平方向的空气引导件160。所述空气引导件160将从下侧向上侧流动的空气的方向转换成水平方向,转换方向的空气可以向所述吐出口117、127流动。另外,空气引导件160可以使空气均匀地分配到长长地形成的吐出口的整个面。
在需要区分空气引导件的情况下,将配置在第一塔110的内部的空气引导件称为第一空气引导件161,将配置在第二塔120的内部的空气引导件称为第二空气引导件162。第一空气引导件161和第二空气引导件162可以彼此对称。为了避免重复相同的描述,即使以下没有特别提及,显然,关于两个中的任一空气引导件的说明也可以适用于另一空气引导件。
参照图6至图8,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所述空气引导件160可以配置复数个。第一空气引导件161可以配置复数个,复数个第一空气引导件161可以沿上下方向排列。第二空气引导件162可以配置复数个,复数个第二空气引导件162可以沿上下方向排列。
为了将从下侧流动的空气引导到第一吐出口117,复数个第一空气引导件161中的至少一个第一空气引导件可以形成为,从下侧向上侧凸出的曲面。
复数个第一空气引导件161中的至少一个第一空气引导件可以配置成所述前方侧端(即,前端)161b低于后方侧端(即,后端)161a,由此,可以在最小化与从下侧流动的空气之间的阻力的同时将空气引导到第一吐出口117。
在从正面观察时,所述第一空气引导件161可以结合于第一塔110的内侧壁和/或外侧壁。所述第一空气引导件161的左侧端161c中的至少一部分可以紧贴或结合于第一塔110的左侧壁。所述第一空气引导件161的右侧端161d中的至少一部分可以紧贴或结合于所述第一塔110的右侧壁。
在从侧面观察时,所述第一空气引导件161的后方侧端161a靠近第一吐出口117,前方侧端161b可以与第一塔110的前端隔开。
沿所述吐出空间103向上侧移动的空气可以从所述第一空气引导件161的前端向后端流动。
所述第二空气引导件162可以与所述第一空气引导件161左右对称。
在从正面观察时,所述第二空气引导件162可以结合于第二塔110的内侧壁和/或外侧壁。在从侧面观察时,所述第二空气引导件162的后方侧端(即,后端)162a靠近第二吐出口127,前方侧端(即,前端)162b可以与第二塔120的前端隔开。
为了将从下侧流动的空气引导到第二吐出口127,复数个第二空气引导件162中的至少一个第二空气引导件可以形成为,从下侧向上侧凸出的曲面。
复数个第二空气引导件162中的至少一个第二空气引导件可以配置成所述前方侧端162b低于后方侧端162a,由此,可以在最小化与从下侧流动的空气之间的阻力的同时将空气引导到第二吐出口127。
所述第二空气引导件162的左侧端162c中的至少一部分可以紧贴或结合于第二塔120的左侧壁(内侧壁)。所述第二空气引导件162的右侧端162d中的至少一部分紧贴或结合于所述第二塔120的右侧壁(外侧壁)。
参照图8,在第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空气引导件162可以配置四个,从下侧到上侧方向,可以分别称为第2-1空气引导件162-1、第2-2空气引导件162-2、第2-3空气引导件162-3以及第2-4空气引导件162-4。
第2-1空气引导件162-1和第2-2空气引导件162-2可以配置成前端162b低于后端162a,可以朝后方上侧引导空气。
另一方面,第2-3空气引导件162-3和第2-4空气引导件162-4可以配置成后端162a低于前端162b,可以朝后方下侧引导空气。
如上所述的复数个空气引导件的配置用于使吐出空气收敛到送风空间105的高度中间,由此可以增加吐出空气的到达距离。
第2-1空气引导件162-1和第2-2空气引导件162-2可以分别形成为向上侧凸出的曲面,配置于下侧的所述第2-1空气引导件162-1可以形成为比第2-2空气引导件162-2更凸出。
第2-3空气引导件162-3和第2-4空气引导件162-4中配置于下侧的第2-3空气引导件162-3是向上侧凸出的形态,但第2-4空气引导件162-4可以形成为平板型。
配置于下侧的所述第2-2空气引导件162-2可以形成比第2-3空气引导件162-3更凸出的曲面。即,随着从下侧靠近上侧,复数个空气引导件的曲面逐渐变得平坦。
配置于最上侧的第2-4空气引导件162-4可以形成为后端162a低于前端162b的平坦的形态。
根据第一实施例,复数个空气引导件160可以分别插入并固定于塔110、120的内侧壁和/或外侧壁。例如,参照图9,复数个第二空气引导件162可以分别插入到第二塔120的外侧壁(即,第二外侧壁)124。复数个空气引导件分别插入到塔的外侧壁,从而可以被牢固地固定。
为了紧固空气引导件160,在塔的外侧壁114、124可以形成有与空气引导件的侧端面对应的形状的开口部610。空气引导件160通过塔外侧壁114、124的开口部610插入到塔的内部。即,塔外侧壁的开口部610可以是供空气引导件160从外部插入的插入口。
因此,空气引导件可以从塔外部容易地插入并紧固,从而可以提高设置便利。
塔外侧壁的开口部610包括与塔的内部空间连接的一端部612和与外部空间连接的另一端部614。另一端部614的截面积形成为宽于一端部612的截面积。例如,可以形成开口部的截面积从另一端部614向一端部612变窄的台阶。空气引导件160可以包括具有与开口部610的一端部612和另一端部614对应的形状的扩张部616。扩张部616可以从空气引导件160的右侧端162d向外侧延伸形成。因此,从外部通过开口部插入的空气引导件由开口部内台阶支撑,从而可以不掉落到塔内部。
另一方面,为了在塔内部追加配置加热器等结构物而需要确保塔内部空间的情况下,通过上述的开口部610能够容易地拆卸紧固的空气引导件,从而能够提高送风机的利用率。
或者,根据第一实施例,参照图10,送风机1还可以包括分别与复数个空气引导件160连接的连杆600。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省略上述的塔外侧壁的开口部610。
连杆600可以沿复数个空气引导件160排列的方向,例如,上下方向长长地延伸。连杆600可以贯穿连接各个空气引导件160。连杆600可以沿上下方向贯穿各个空气引导件160的前端部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位。连杆600的一端600a和另一端600b可以分别紧固于塔的内壁。由此,通过减少将复数个空气引导件中的每一个空气引导件与塔紧固的麻烦,简单地将连杆插入到塔内部空间来紧固到塔,从而能够提高复数个空气引导件的紧固便利。
另外,在利用插入方式将各个空气引导件160与连杆600紧固的情况下,各个空气引导件160也可以借助规定大小以上的外力沿连杆600在上下方向上移动。因此,根据需要将空气引导件的位置移动到适当的地方,从而可以灵活应对因塔内结构物的追加配置等使空气流路变化的状况。
参照图11至图14,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与上述的第一实施例不同,空气引导件160可以具有单个。为了仅利用单个空气引导件代替复数个空气引导件,如下所述,单个空气引导件需要在规定的位置以规定的形状设置。以下,为了便于说明,以第二塔120内配置的第二空气引导件162为基准进行说明。
根据本实施例,空气引导件162是向上侧凸出的形状。根据本实施例,空气引导件162配置成另一端162a高于一端162b。
此时,空气引导件的一端162b可以理解为,空气流动的上游端,空气引导件的另一端162a可以理解为,空气流动的下游端。或者,空气引导件的一端162b可以理解为,以上述的前后方向为基准的前端,另一端162a可以理解为,以上述的前后方向为基准的后端。
根据本实施例,空气引导件162的一端162b配置在塔的前端122和后端123之间的中间附近。
塔的前端122和后端123之间的中间附近可以指,从塔的前端122至后端123的长度中40%至60%的部位。另外,空气引导件162的另一端162a可以配置成,靠近与塔的后端123相邻的吐出口127。
因此,横截面上从空气引导件162的一端162b至另一端162a的长度L1可以形成为,横截面上塔内部的流路宽度(或塔内部的前后方向宽度)L0的一半或接近一半的值。另外,横截面上空气引导件162可以形成为,占据从塔前端122朝后端123一半左右的面积(参照图13)。
根据本实施例,空气引导件162的另一端162a配置在吐出口127的上下方向高度的中间附近。
吐出口127的上下方向高度的中间附近可以指,从吐出口的下端127f至上端127e的长度中40%至60%的部位。
通常,考虑到狭窄的塔的内部空间,与送风风扇的输出相比,从送风风扇吐出的空气具有强烈的从下侧向上侧的直进风的性质。因此,空气引导件的一端配置在塔的前端和后端之间的中间附近,空气引导件的另一端配置在吐出口的上下方向高度的中间附近,从而从送风风扇吐出的空气中约一半的空气通过吐出口中空气引导件的下侧部位排出,其余一半的空气通过吐出口中空气引导件的上侧部位排出。即,可以仅利用单个空气引导件,将从送风风扇吐出的空气均匀地分配到沿上下方向长长地形成的吐出口的整个面。
另一方面,根据本实施例,空气引导件162的一端部可以具有从一端162b相对于虚拟竖直线V倾斜0°至30°的倾斜度。即,图12的x值可以形成为0°至30°。x值也可以被称为空气引导件的入口角(参照图12)。
空气引导件的入口端(或上游端)具有规定的倾斜度,使得从风扇向上方吐出的空气顺畅地转换到沿前后方向,从而可以使由空气流动方向转换引起的压力损失最小化。
根据本实施例,空气引导件162的另一端部可以具有从另一端162a相对于虚拟水平线H倾斜-10°至10°的倾斜度。即,图12的y值可以形成为-10°至10°。y值也可以被称为空气引导件的出口角(参照图12)。
空气引导件的出口端(或下游端)具有接近水平的倾斜度,从而通过空气引导件的表面的空气可以沿前后方向流动。
根据本实施例,空气引导件162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L1可以与空气引导件162的上下方向上的长度相同或相近。即,连接空气引导件的一端162b和另一端162a的直线距离L2可以形成为,比横截面上空气引导件162的一端162b至另一端162a的距离L1长约40~60%的长度(参照图12)。
因此,通过以适当的长度形成空气引导件,从而可以在防止发生因空气引导件过大引起的涡流的同时有效地引导流动方向。
在本实施例中,如上所述,通过在送风机内部规定的位置配置以规定的形状形成的空气引导件,从而可以仅利用单个空气引导件,就将从风扇吐出的流动方向顺畅地转换到吐出口侧,可以将风量均匀地分配到长长地形成的吐出口的整个面积,因此与具有复数个空气引导件的情况相比,可以降低流动阻力,可以提高空气引导件的制作性和经济性。
另一方面,根据本实施例,空气引导件162包括:一侧端162d,连接一端162b和另一端162a的一侧;以及另一侧端162c,连接一端162b和另一端162a的另一侧,如第一实施例中所述,一侧端162d和另一侧端162c可以分别紧贴于塔的内壁(参照图13)。
因此,通过将空气引导件的侧端紧贴到塔内壁来消除不必要的游隙,防止空气流动通过不必要的缝隙泄漏,从而能够提高空气引导件的性能。
另外,在塔的外侧壁124形成有开口部610,扩张部616以与所述开口部610对应的方式形成在空气引导件的侧端,如上所述,可以将空气引导件插入紧固于开口部610(参照图13)。
图14是沿图3的Ⅸ-Ⅸ切断的俯视剖视图,图15是沿图3的Ⅸ-Ⅸ切断的仰视剖视图。
参照图5、图14或图15,所述第一塔110的第一吐出口117可以配置成朝所述第二塔120,所述第二塔120的第二吐出口127可以配置成朝所述第一塔110。
从所述第一吐出口117吐出的空气可以通过柯安达效应沿所述第一塔110的内侧壁115流动。从所述第二吐出口127吐出的空气可以通过柯安达效应沿所述第二塔120的内侧壁125流动。
在本实施例中,还可以包括第一吐出壳体170和第二吐出壳体180。
所述第一吐出口117可以形成于所述第一吐出壳体170,所述第一吐出壳体170可以组装到所述第一塔110。所述第二吐出口127可以形成于所述第二吐出壳体180,所述第二吐出壳体180可以组装到所述第二塔120。
所述第一吐出壳体170可以设置为贯穿所述第一塔110的内侧壁115,所述第二吐出壳体180可以设置为贯穿所述第二塔120的内侧壁125。
在所述第一塔110可以形成有供所述第一吐出壳体170设置的第一吐出开口部118,在所述第二塔120可以形成有供所述第二吐出壳体180设置的第二吐出开口部128。
所述第一吐出壳体170可以包括:第一吐出引导件172,能够形成第一吐出口117,配置在所述第一吐出口117的空气吐出侧;以及第二吐出引导件174,能够形成所述第一吐出口117,配置在所述第一吐出口117的空气吐出相反侧。
所述第一吐出引导件172和所述第二吐出引导件174的外侧面172a、174a可以提供所述第一塔110的内侧壁115中的一部分。
所述第一吐出引导件172的内侧可以配置成朝第一吐出空间103a,外侧可以配置成朝所述送风空间105。所述第二吐出引导件174的内侧可以配置成朝第一吐出空间103a,外侧可以配置成朝所述送风空间105。
所述第一吐出引导件172的外侧面172a可以形成为曲面。所述外侧面172a可以提供与所述第一内侧壁115连续的面。尤其,所述外侧面172a可以形成与所述第一内侧壁115的外侧面连续的曲面。
所述第二吐出引导件174的外侧面174a可以提供与所述第一内侧壁115连续的面。所述第二吐出引导件174的内侧面174b可以形成为曲面。尤其,所述内侧面174b可以形成与所述第一外侧壁114的内侧面连续的曲面,由此,可以将第一吐出空间103a的空气引导到所述第一吐出引导件172侧。
在所述第一吐出引导件172和所述第二吐出引导件174之间可以形成有所述第一吐出口117,所述第一吐出空间103a的空气可以通过所述第一吐出口117吐出到所述送风空间105。
具体而言,所述第一吐出空间103a的空气可以吐出到所述第一吐出引导件172的外侧面172a和第二吐出引导件174的内侧面174b之间,将所述第一吐出引导件172的外侧面172a和第二吐出引导件174的内侧面174b之间定义为吐出间隔175。所述吐出间隔175形成规定的通道。
所述吐出间隔175可以形成为,中间部分175b的宽度窄于入口175a和出口175c的宽度。所述中间部分175b定义为第二包边117b和外侧面172a的最短距离。
截面积可以从所述吐出间隔175的入口175a至中间部分175b逐渐变窄,截面积可以从所述中间部分175b至出口175c再次变宽。所述中间部分175b可以位于第一塔110的内侧。在从外部观察时,所述吐出间隔175的出口175c可以看作是吐出口117。
为了引起柯安达效应,所述第二吐出引导件174的内侧面174b曲率半径可以形成为大于所述第一吐出引导件172的外侧面172a曲率半径。
所述第一吐出引导件172外侧面172a的曲率中心可以比所述外侧面172a位于前方,形成于所述第一吐出空间103a内部。所述第二吐出引导件174内侧面174b的曲率中心可以位于所述第一吐出引导件172侧,可以形成于所述第一吐出空间103a内部。
所述第二吐出壳体180可以包括:第一吐出引导件182,能够形成第二吐出口127,配置在所述第二吐出口127的空气吐出侧;以及第二吐出引导件184,能够形成所述第二吐出口127,配置在所述第二吐出口127的空气吐出相反侧。
在所述第一吐出引导件182和第二吐出引导件184之间可以形成有吐出间隔185。
所述第二吐出壳体180与所述第一吐出壳体170左右对称,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另一方面,所述送风机1还可以包括转换送风空间105的空气流动方向的气流转换器400(air flow converter)。
图16是示出图2的气流转换器的横剖视图。参照图7或图16,对能够形成上升气流的气流转换器400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气流转换器400可以将通过送风空间105流动的水平气流转换成上升气流。
所述气流转换器400可以包括配置于所述第一塔110的第一气流转换器401和配置于所述第二塔120的第二气流转换器402。所述第一气流转换器401和所述第二气流转换器402左右对称,构成相同。
所述气流转换器400可以包括:引导板410(guide board),能够配置于塔,向所述送风空间105凸出;引导马达,为了所述引导板410的移动而提供驱动力;动力传递构件,将所述引导马达的驱动力提供给所述引导板410;以及板引导件440,配置于所述塔内部,引导所述引导板410的移动。
所述引导板410可以隐藏于所述塔内部,在所述引导马达运转时可以向所述送风空间105凸出。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引导板410可以包括配置于第一塔110的第一引导板411和配置于所述第二塔120的第二引导板412。
为此,可以形成贯穿所述第一塔110的内侧壁115的板狭缝119,可以形成贯穿所述第二塔120的内侧壁125的板狭缝129。
将形成于所述第一塔110的板狭缝119称为第一板狭缝119,将形成于第二塔120的板狭缝称为第二板狭缝129。
所述第一板狭缝119和第二板狭缝129可以左右对称配置。所述第一板狭缝119和第二板狭缝129可以沿上下方向长长地延伸形成。所述第一板狭缝119和第二板狭缝129可以与竖直方向V倾斜配置。
所述第一塔110的前端112可以形成为以竖直方向为0度的第一倾斜度,所述第一板狭缝119形成为第二倾斜度。所述第二塔120的前端122也可以形成为第一倾斜度,所述第二板狭缝129可以形成为第二倾斜度。
所述第一倾斜度可以介于竖直方向和第二倾斜度之间,所述第二倾斜度可以大于水平方向。所述第一倾斜度和所述第二倾斜度可以相同,所述第二倾斜度可以大于所述第一倾斜度。
所述引导板410可以形成为平面或曲面的板形状。所述引导板410可以沿上下方向长长地延伸形成,可以配置在所述送风空间105的前方。
所述引导板410可以通过阻挡向送风空间105流动的水平气流来将方向转换成上侧方向。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通过第一引导板411的内侧端411a和第二引导板412的内侧端412a接触或靠近来形成上升气流。与本实施例不同地,也可以通过一个引导板410紧贴到相反侧塔来形成上升气流。
在所述气流转换器400不动作时,所述第一引导板411的内侧端411a可以封闭第一板狭缝119,所述第二引导板412的内侧端412a可以封闭第二板狭缝129。
在所述气流转换器400动作时,所述第一引导板411的内侧端411a可以贯穿第一板狭缝119凸出到送风空间105,所述第二引导板412的内侧端412a可以贯穿第二板狭缝129凸出到送风空间105。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引导板411和第二引导板412可以通过旋转动作凸出到所述送风空间105。与本实施例不同地,所述第一引导板411和所述第二引导板412中的至少一个引导板也可以以滑动方式直线移动而凸出到送风空间105。
在俯视时,所述第一引导板411和所述第二引导板412可以形成为弧形状。所述第一引导板411和所述第二引导板412可以形成规定的曲率半径,曲率中心可以位于送风空间105。
引导板410处于隐藏在所述塔内部的状态时,所述引导板410的径向内侧的体积优选形成为大于径向外侧的体积。
所述引导板410可以由透明的材质形成。在所述引导板410配置诸如LED的发光构件,通过从发光构件产生的光,可以使整个引导板410发光。所述发光构件可以配置在塔内部的吐出空间103,可以配置在引导板410的外侧端。
所述引导马达可以包括:第一引导马达421,向所述第一引导板411提供旋转力;以及第二引导马达422,向所述第二引导板412提供旋转力。
所述第一引导马达421可以在第一塔内分别配置于上侧和下侧,在需要区分的情况下,可以分为上侧第一引导马达421和下侧第一引导马达421。上侧第一引导马达配置成低于第一塔110的上侧端111,下侧第一引导马达配置成高于风扇320。
所述第二引导马达422也可以在第二塔内分别配置于上侧和下侧,在需要区分的情况下,可以分为上侧第二引导马达422和下侧第二引导马达422。上侧第二引导马达可以配置成低于第二塔120的上侧端121,下侧第二引导马达可以配置成高于风扇320。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引导马达421和所述第二引导马达422的旋转轴可以沿竖直方向配置,为了传递驱动力,可以使用齿条-小齿轮结构。
所述动力传递构件可以包括:驱动齿轮431,结合于所述引导马达的马达轴;以及齿条432,结合于所述引导板410。
所述驱动齿轮431使用小齿轮,可以沿水平方向旋转。
所述齿条432可以结合于所述引导板410的内侧面。所述齿条432可以配置于所述吐出空间103,可以与所述引导板410一起进行回旋运动。
所述板引导件440可以引导引导板410的回旋运动。所述板引导件440在引导板410回旋运动时可以支撑所述引导板410。
在本实施例中,以所述引导板410为基准,所述板引导件440可以配置在所述齿条432的相反侧。板引导件440可以支撑从所述齿条432施加的力。与本实施例不同地,也可以在所述板引导件440形成与引导板的回旋半径对应的槽,使引导板沿所述槽移动。
所述板引导件440可以组装到塔的外侧壁114、124。所述板引导件440可以以引导板410为基准配置于径向外侧,由此可以使与在吐出空间103流动的空气之间的接触最小化。
图17是示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送风机的水平气流的示例图。
参照图17,在提供水平气流的情况下,第一引导板411隐藏于第一塔110的内部,第二引导板412隐藏于第二塔120的内部。
所述第一吐出口117的吐出空气和第二吐出口127的吐出空气在送风空间105中汇合,可以通过所述前端112、122向前方流动。
并且,所述送风空间105后方的空气可以在被引导到所述送风空间105的内部之后,向前方流动。
另外,所述第一塔110周边的空气可以沿所述第一外侧壁114向前方流动,所述第二塔120周边的空气可以沿所述第二外侧壁124向前方流动。
所述第一吐出口117和所述第二吐出口127沿上下方向长长地延伸形成,左右对称配置,因此可以更均匀地形成在所述第一吐出口117和所述第二吐出口127上侧流动的空气和在所述第一吐出口117和所述第二吐出口127下侧流动的空气。
另外,从所述第一吐出口和所述第二吐出口吐出的空气在所述送风空间中汇合,从而提高吐出空气的直进性,可以使空气流动至更远处。
图18是示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送风机的上升气流的示例图。
参照图18,在提供上升气流的情况下,第一引导板411和第二引导板412向送风空间105凸出,堵住所述送风空间105的前方。
由于所述送风空间105的前方被第一引导板411和第二引导板412堵住,因此从所述吐出口117、127吐出的空气沿第一引导板411和第二引导板412的背面上升,向所述送风空间105的上部吐出。
在送风机1形成上升气流,从而可以抑制吐出空气直接流向用户。另外,在使室内空气循环时,可以使所述送风机1以上升气流动作。
例如,在同时使用空调和送风机的情况下,可以使送风机1以上升气流动作来促进室内空气的对流,可以进一步迅速地制冷或制热室内空气。
本发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为,在不改变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和必要特征的情况下以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实施。因此,应理解为,以上说明的实施例在所有方面是示例性的,而不是限定性的。应解释为,本发明的范围由后述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确定,而不是上述详细的说明,权利要求书的范围的含义和范围以及从其均等的概念导出的所有变更或变形的形式均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送风机,其中,包括:
下壳体,形成有吸入口;
上壳体,配置在所述下壳体的上侧,并且包括一对塔,所述一对塔彼此隔开以在所述一对塔之间形成供吐出空气流动的送风空间;以及
送风风扇,配置在所述下壳体的内部,向所述上壳体吐出空气,
所述一对塔中的每一个塔具有吐出口,所述吐出口沿上下方向长长地延伸,配置成比所述塔的前端更靠近后端,在所述塔的内部配置有空气引导件,所述空气引导件将由所述送风风扇吐出的空气引导到所述吐出口,
所述空气引导件向上侧凸出,所述空气引导件的一端配置在所述塔的前端和后端之间的中间附近,所述空气引导件的另一端配置在所述吐出口的上下方向高度的中间附近,所述另一端配置成高于所述一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机,其中,
所述空气引导件的一端部具有从所述一端相对于虚拟竖直线倾斜0°至30°的倾斜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送风机,其中,
所述空气引导件的另一端部具有从所述另一端相对于虚拟水平线倾斜-10°至10°的倾斜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机,其中,
所述空气引导件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与所述空气引导件的上下方向上的长度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机,其中,
所述一对塔中的每一个塔的所述空气引导件为单个。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机,其中,
所述空气引导件的所述一端是配置到所述送风风扇侧的上游端,所述另一端是配置到所述吐出口侧的下游端。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机,其中,
所述空气引导件的所述一端配置在从所述塔的前端至后端的长度中40%至60%的部位。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机,其中,
所述空气引导件的所述另一端配置在从所述吐出口的下端至上端的长度中40%至60%的部位。
9.一种送风机,其中,包括:
下壳体,形成有吸入口;
上壳体,配置在所述下壳体的上侧,并且包括一对塔,所述一对塔彼此隔开以在所述一对塔之间形成供吐出空气流动的送风空间;以及
送风风扇,配置在所述下壳体的内部,向所述上壳体吐出空气,
所述一对塔中的每一个塔具有吐出口,所述吐出口沿上下方向长长地延伸,配置成比所述塔的前端更靠近后端,在所述塔的内部配置有复数个空气引导件,复数个所述空气引导件将由所述送风风扇吐出的空气引导到所述吐出口,
复数个所述空气引导件分别连接于沿上下方向长长地延伸的连杆,所述连杆连接于所述塔的内壁。
10.一种送风机,其中,包括:
下壳体,形成有吸入口;
上壳体,配置在所述下壳体的上侧,并且包括一对塔,所述一对塔彼此隔开以在所述一对塔之间形成供吐出空气流动的送风空间;以及
送风风扇,配置在所述下壳体的内部,向所述上壳体吐出空气,
所述一对塔中的每一个塔具有吐出口,所述吐出口沿上下方向长长地延伸,配置成比所述塔的前端更靠近后端,在所述塔的内部配置有空气引导件,所述空气引导件将由所述送风风扇吐出的空气引导到所述吐出口,
所述塔包括供所述空气引导件插入的开口部,
所述开口部分为朝向塔的内部空间的一端部和朝向塔的外部的另一端部,所述另一端部的截面积比所述一端部的截面积宽。
CN202311075006.0A 2022-09-02 2023-08-24 送风机 Pending CN11764673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22-0111499 2022-09-02
KR1020220111499A KR20240032475A (ko) 2022-09-02 2022-09-02 블로워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646732A true CN117646732A (zh) 2024-03-05

Family

ID=878014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075006.0A Pending CN117646732A (zh) 2022-09-02 2023-08-24 送风机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077084A1 (zh)
EP (1) EP4332383A3 (zh)
KR (1) KR20240032475A (zh)
CN (1) CN117646732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468329A (en) * 2009-03-04 2010-09-08 Dyson Technology Ltd Fan assembly
WO2021177713A1 (ko) * 2020-03-04 2021-09-1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블로어
US11739760B2 (en) * 2020-06-02 2023-08-29 Lg Electronics Inc. Blower
EP3919749B1 (en) * 2020-06-02 2024-01-17 LG Electronics Inc. Fan apparatus for air conditione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40077084A1 (en) 2024-03-07
EP4332383A2 (en) 2024-03-06
KR20240032475A (ko) 2024-03-12
EP4332383A3 (en) 2024-06-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20240014544A (ko) 에어클린팬
US20240026890A1 (en) Blower having a movable air flow converter
CN117646732A (zh) 送风机
KR102375176B1 (ko) 에어클린팬
KR102658127B1 (ko) 에어클린팬
KR102630055B1 (ko) 에어클린팬
KR102658126B1 (ko) 에어클린팬
KR102622929B1 (ko) 블로워
KR102619416B1 (ko) 에어클린팬
KR102585889B1 (ko) 블로어
KR102389592B1 (ko) 에어클린팬
KR102356609B1 (ko) 공기 조화기용 팬장치
KR102622931B1 (ko) 에어클린팬
KR102390681B1 (ko) 에어클린팬
KR102644819B1 (ko) 에어클린팬
KR20210147610A (ko) 공기 조화기용 팬
KR20210155167A (ko) 에어클린팬
KR20220040219A (ko) 공기 조화기용 팬장치
KR20210155168A (ko) 에어클린팬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