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642714A - 触控结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触控结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642714A
CN117642714A CN202280001978.2A CN202280001978A CN117642714A CN 117642714 A CN117642714 A CN 117642714A CN 202280001978 A CN202280001978 A CN 202280001978A CN 117642714 A CN117642714 A CN 11764271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uch
electrode
edge
mounting hole
connection l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0197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罗昶
张顺
张毅
张元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6427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64271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一种触控结构,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导电层、绝缘层和第二导电层,第二导电层包括触控电极和触控走线。触控结构包括第一连接线、两条第二连接线和连接图案,第一连接线和第二连接线位于第二导电层,连接图案位于第一导电层。两条第二连接线分设于第一连接线的两侧,连接图案跨过第一连接线,且连接图案穿过绝缘层与两条第二连接线连接。连接图案的位于第一连接线与第二连接线之间的部分中,从第一连接线到第二连接线的轮廓的长度,大于第一连接线与第二连接线之间的间距。

Description

触控结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触控结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产品的不断发展,具有触控功能和显示功能的触控显示装置,可以实现简易灵活的人机交互,因而得到广泛应用。触控显示装置中触控面板的结构例如包括:单片玻璃式(One Glass Solution,简称OGS)触控面板、表嵌式(On-Cell)触控面板和内嵌式(In-Cell)触控面板。
其中,On-Cell技术是指将触控结构设置在显示面板的显示侧,例如,可直接在显示面板的薄膜封装层(Thin Film Encapsulation,简称TFE)上形成触控结构。
发明内容
一方面,提供一种触控结构,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导电层、绝缘层和第二导电层,所述第二导电层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的上方,所述第二导电层包括多个触控电极和多条触控走线。
所述触控结构包括跳线结构,所述跳线结构包括第一连接线、两条第二连接线和连接图案,所述第一连接线和所述两条第二连接线位于所述第二导电层,所述连接图案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所述第一连接线与所述两条第二连接线并行且间隔设置,且所述两条第二连接线分设于所述第一连接线的两侧,所述连接图案跨过所述第一连接线,且所述连接图案的两端穿过所述绝缘层分别与所述两条第二连接线连接。
所述第一连接线与所述第二连接线之间的间距为第一尺寸,所述连接图案的位于所述第一连接线与所述第二连接线之间的部分中,从所述第一连接线到所述第二连接线的轮廓的长度为第二尺寸,所述第二尺寸大于所述第一尺寸。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图案包括第一连接部和分设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两端的两个第一导电部,所述第一导电部沿第一方向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一连接部沿第一方向的尺寸,所述第一方向大致平行于所述第一连接线的延伸方向。
所述第一连接部跨过所述第一连接线,所述两个第一导电部与所述两条第二连接线一一对应,且每个第一导电部穿过所述绝缘层与对应的第二连接 线连接。所述第一导电部的靠近所述第一连接线一侧的边缘,超出对应的第二连接线的靠近所述第一连接线一侧的边缘。
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一个第一导电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尺寸,与对应的第二连接线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尺寸大致相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一个第一导电部的靠近所述第一连接线一侧的边缘,与对应的第二连接线的靠近所述第一连接线一侧的边缘大致平行。
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一个第一导电部的靠近所述第一连接线一侧的边缘,与对应的第二连接线的靠近所述第一连接线一侧的边缘的平均距离为D;所述第一导电部沿第二方向的尺寸公差为CD 1,所述第二方向大致垂直于所述第一连接线的延伸方向;所述第一导电部的位置公差为OL 1;所述第二连接线沿所述第二方向的尺寸公差为CD 2;所述第二连接线的位置公差为OL 2
其中,
或,
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一个第一导电部的远离所述第一连接线一侧的边缘,超出对应的第二连接线的远离所述第一连接线一侧的边缘。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图案包括第二导电部,所述第一连接线在参考面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导电部在所述参考面上的正投影交叠,所述参考面为所述第一导电层所在的平面。
所述第二导电部沿第二方向的相对两侧边缘分别为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所述第一连接线沿所述第二方向的相对两侧边缘分别为第三边缘和第四边缘。所述第一边缘与所述第三边缘对应,且所述第一边缘超出所述第三边缘。所述第二边缘与所述第四边缘对应,且所述第二边缘超出所述第四边缘,所述第二方向大致垂直于所述第一连接线的延伸方向。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电部沿第一方向的尺寸,与所述第一连接线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尺寸大致相等;所述第一方向大致平行于所述第一连接线的延伸方向。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边缘与所述第三边缘大致平行。和/或,所述第二边缘与所述第四边缘大致平行。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图案包括所述两个第一导电部、所述第二导电部和两个第二连接部,一个第一导电部通过一个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二导电部相连,所述第二导电部通过另一个第二连接部与另一个第一导电部相连。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电部与所述两个第二连接部组成跨接部,所述跨接部跨过所述第一连接线,所述第一导电部穿过所述绝缘层与对应的第二连接线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触控结构还包括贯穿所述触控结构的安装孔。所述多个触控电极包括多个第一触控电极和多个第二触控电极。所述触控结构包括多个第一触控单元和多个第二触控单元,一个第一触控单元包括沿第三方向排列且相连的所述多个第一触控电极,一个第二触控单元包括沿第四方向排列且相连的所述多个第二触控电极,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第四方向相交叉。
所述多个第一触控电极包括位于所述安装孔周围的至少一个第一电极和至少一个第二电极,所述多个第二触控电极包括位于所述安装孔周围的至少一个第三电极和至少一个第四电极。
所述跳线结构围绕所述安装孔设置,所述第一连接线连接属于同一第一触控单元的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所述两条第二连接线中的一条连接所述第三电极,另一条连接所述第四电极,所述第三电极和所述第四电极属于同一第二触控单元。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所述跳线结构围绕所述安装孔设置。所述第一触控单元包括位于所述安装孔周围的一个所述第一电极和一个所述第二电极,所述第一连接线连接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
所述第二触控单元包括位于所述安装孔周边的一个所述第三电极和一个所述第四电极,所述两条第二连接线中的一条为第一目标引线,另一条为第二目标引线,所述第一目标引线包括分离设置的第一线段和第二线段。
所述第三电极与所述第一线段连接,所述第四电极与所述第二线段连接。至少一个连接图案跨过一个跳线结构的第一连接线,且一端与所述第一线段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目标引线连接。至少一个连接图案跨过另一个跳线结构的第一连接线,且一端与所述第二目标引线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线段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线和所述第二连接线沿所述安装孔的边缘设置,所述连接图案的长度延伸方向经过所述安装孔。
所述第一电极靠近所述安装孔的边缘与所述安装孔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三电极靠近所述安装孔的边缘与所述安装孔的距离,且小于所述第四电极靠近所述安装孔的边缘与所述安装孔的距离。所述第二电极靠近所述安装孔的边缘与所述安装孔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三电极靠近所述安装孔的边缘与所述 安装孔的距离,且小于所述第四电极靠近所述安装孔的边缘与所述安装孔的距离。
所述第一线段、所述第一连接线和所述第二目标引线与所述安装孔的距离依次减小,所述第二线段、所述第一连接线和所述第二目标引线与所述安装孔的距离依次减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个第一触控电极还包括位于所述安装孔周围的至少一个第五电极,沿所述第三方向,所述第五电极位于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所述第五电极与所述第一连接线连接。
所述多个第二触控电极还包括位于所述安装孔周围的至少一个第六电极,沿所述第四方向,所述第六电极位于所述第三电极与所述第四电极之间,所述第六电极与所述第二目标引线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二电极、所述第三电极和所述第四电极的面积均小于,未被所述安装孔贯穿的触控电极的面积。
所述多个第一触控电极还包括位于所述安装孔周围的至少一个第五电极,所述第五电极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一电极的面积,且小于所述第二电极的面积。所述多个第二触控电极还包括位于所述安装孔周围的至少一个第六电极,所述第六电极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三电极的面积,且小于所述第四电极的面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触控结构包括触控区域,及位于所述触控区域沿所述第一方向的相对两侧的第一走线区和第二走线区,及位于所述触控区域沿所述第二方向的相对两侧的第三走线区和第四走线区。
所述多个触控电极包括多个第一触控电极和多个第二触控电极。所述触控结构包括多个第一触控单元和多个第二触控单元,一个第一触控单元包括沿第三方向排列且相连的所述多个第一触控电极,一个第二触控单元包括沿第四方向排列且相连的所述多个第二触控电极,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第四方向相交叉。
所述多条触控走线包括多条第一触控走线和多条第二触控走线,每个第一触控单元与至少一条第一触控走线电连接,所述第一触控走线从所述第一走线区引出,经所述第四走线区延伸至所述第二走线区。每个第二触控单元与至少一条第二触控走线电连接,所述第二触控走线从所述第三走线区引出,延伸至所述第二走线区。
其中,所述触控区域包括与所述第一走线区和所述第三走线区相邻的拐角区,多个第一触控单元中,最靠近所述第三走线区的第一触控单元包括第 一拐角触控电极,所述第一拐角触控电极位于所述拐角区。多个第二触控单元中,最靠近所述第一走线区的第二触控单元包括第二拐角触控电极,所述第二拐角触控电极位于所述拐角区。
所述第一连接线连接所述第一拐角触控电极,和所述第一触控走线。所述两条第二连接线中的一条连接所述第二拐角触控电极,另一条连接所述第二触控走线。或,所述多条触控走线还包括第三触控走线和第四触控走线,所述第三触控走线与所述第一拐角触控电极连接,所述第四触控走线与所述第二拐角触控电极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线连接所述第一触控走线和所述第三触控走线;所述两条第二连接线中的一条连接所述第二触控走线,另一条连接所述第四触控走线。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线和所述第二连接线沿所述拐角区的外侧边缘设置,所述连接图案的长度延伸方向经过所述拐角区。
所述第一拐角触控电极包括靠近所述拐角区的外侧边缘的第五边缘,所述第二拐角触控电极包括靠近所述拐角区的外侧边缘的第六边缘,所述第五边缘与所述拐角区的外侧边缘的距离,小于所述第六边缘与所述拐角区的外侧边缘的距离。与所述第二拐角触控电极连接的第二连接线、所述第一连接线、与所述第二触控走线连接的第二连接线,与所述拐角区的外侧边缘的距离依次减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线、所述第二连接线和所述连接图案均包括金属网格结构。
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基板,以及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触控结构,所述触控结构设置于所述显示基板的出光侧。
又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如上述实施例所述的显示面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附图,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此外,以下描述中的附图可以视作示意图,并非对本公开实施例所涉及的产品的实际尺寸、方法的实际流程、信号的实际时序等的限制。
图1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俯视图;
图2为图1中的显示面板沿剖面线A-A'的剖视图;
图3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图;
图4A为图3中的显示面板在M处的一种局部放大图;
图4B为图4A中的显示面板沿剖面线B-B'的剖视图;
图4C为图3中的显示面板在M处的另一种局部放大图;
图4D为图4C中的显示面板沿剖面线C-C'的剖视图;
图5为图3中的显示面板在N处的一种局部放大图;
图6为图5中的显示面板在P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7为图6中的显示面板沿剖面线D-D'的剖视图;
图8为图3中的显示面板在N处的另一种局部放大图;
图9A为图3中的显示面板在N处的又一种局部放大图;
图9B为图3中的显示面板在N处的又一种局部放大图;
图10为图3中的显示面板在N处的又一种局部放大图;
图11A为相关技术中触控结构的结构图;
图11B为图11A中的显示面板沿剖面线E-E'的剖视图;
图12A和图12B为相关技术中制备跳线结构的步骤图;
图13A和图13B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一种触控结构的结构图;
图14A和图14B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另一种触控结构的结构图;
图15A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另一种触控结构的结构图;
图15B为图15A中的触控结构沿剖面线F-F'的剖视图;
图16A和图16B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另一种触控结构的结构图;
图17A和图17B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又一种触控结构的结构图;
图18A和图18B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又一种触控结构的结构图;
图19A和图19B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又一种触控结构的结构图;
图20A和图20B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又一种触控结构的结构图;
图21A和图21B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又一种触控结构的结构图;
图22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结构图;
图23为图22中的显示面板在拐角区的一种结构图;
图24为图22中的显示面板在拐角区的另一种结构图;
图25为图22中的显示面板在拐角区的又一种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公开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 施例。基于本公开所提供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除非上下文另有要求,否则,在整个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术语“包括(comprise)”及其其他形式例如第三人称单数形式“包括(comprises)”和现在分词形式“包括(comprising)”被解释为开放、包含的意思,即为“包含,但不限于”。在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one embodiment)”、“一些实施例(some embodiments)”、“示例性实施例(exemplary embodiments)”、“示例(example)”、“特定示例(specific example)”或“一些示例(some examples)”等旨在表明与该实施例或示例相关的特定特征、结构、材料或特性包括在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示不一定是指同一实施例或示例。此外,所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以任何适当方式包括在任何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
以下,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公开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描述一些实施例时,可能使用了“连接”及其衍伸的表达。例如,描述一些实施例时可能使用了术语“连接”以表明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件彼此间有直接物理接触或电接触。这里所公开的实施例并不必然限制于本文内容。
“A、B和C中的至少一个”与“A、B或C中的至少一个”具有相同含义,均包括以下A、B和C的组合:仅A,仅B,仅C,A和B的组合,A和C的组合,B和C的组合,及A、B和C的组合。
“A和/或B”,包括以下三种组合:仅A,仅B,及A和B的组合。
另外,“基于”的使用意味着开放和包容性,因为“基于”一个或多个所述条件或值的过程、步骤、计算或其他动作在实践中可以基于额外条件或超出所述的值。
如本文所使用的那样,“约”、“大致”或“近似”包括所阐述的值以及处于特定值的可接受偏差范围内的平均值,其中所述可接受偏差范围如由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考虑到正在讨论的测量以及与特定量的测量相关的误差(即,测量系统的局限性)所确定。
如本文所使用的那样,“平行”、“垂直”、“相等”包括所阐述的情况以及与所阐述的情况相近似的情况,该相近似的情况的范围处于可接受偏差范围内,其中所述可接受偏差范围如由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考虑到正在讨 论的测量以及与特定量的测量相关的误差(即,测量系统的局限性)所确定。例如,“平行”包括绝对平行和近似平行,其中近似平行的可接受偏差范围例如可以是5°以内偏差;“垂直”包括绝对垂直和近似垂直,其中近似垂直的可接受偏差范围例如也可以是5°以内偏差。“相等”包括绝对相等和近似相等,其中近似相等的可接受偏差范围内例如可以是相等的两者之间的差值小于或等于其中任一者的5%。
应当理解的是,当层或元件被称为在另一层或基板上时,可以是该层或元件直接在另一层或基板上,或者也可以是该层或元件与另一层或基板之间存在中间层。
本文参照作为理想化示例性附图的剖视图和/或平面图描述了示例性实施方式。在附图中,为了清楚,放大了层和区域的厚度。因此,可设想到由于例如制造技术和/或公差引起的相对于附图的形状的变动。因此,示例性实施方式不应解释为局限于本文示出的区域的形状,而是包括因例如制造而引起的形状偏差。例如,示为矩形的蚀刻区域通常将具有弯曲的特征。因此,附图中所示的区域本质上是示意性的,且它们的形状并非旨在示出设备的区域的实际形状,并且并非旨在限制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范围。
图1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俯视图。
参见图1,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100,该显示装置100包括显示面板200。
显示装置100可以为液晶显示装置(Liquid Crystal Display,简称LCD);该显示装置100也可以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或光致发光显示装置。在显示装置100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的情况下,电致发光显示装置可以为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简称OLED)显示装置或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uantum Dot Light Emitting Diodes,简称QLED)显示装置。在显示装置100为光致发光显示装置的情况下,光致发光显示装置可以为量子点光致发光显示装置。
上述显示装置100可以是显示不论运动(例如,视频)还是固定(例如,静止图像)的且不论文字还是的图像的任何装置。更明确地说,预期所述实施例可实施在多种电子装置中或与多种电子装置关联,所述多种电子装置例如(但不限于)移动电话、无线装置、个人数据助理(PDA)、手持式或便携式计算机、GPS接收器/导航器、相机、MP4视频播放器、摄像机、游戏控制台、手表、时钟、计算器、电视监视器、平板显示器、计算机监视器、汽车显示器(例如,里程表显示器等)、导航仪、座舱控制器和/或显示器、相 机视图的显示器(例如,车辆中后视相机的显示器)、电子相片、电子广告牌或指示牌、投影仪、建筑结构、包装和美学结构(例如,对于一件珠宝的图像的显示器)等。
本公开的以下各实施例以显示装置100为OLED显示装置为例进行说明,在此情况下,显示面板200即为OLED显示面板。
目前的OLED显示面板中,通常采用AA Hole(Active Area Hole)技术和屏下摄像头(Full Display with Camera,简称FDC)技术,其中,AA Hole技术是指在OLED显示面板中打孔(图1中显示面板200的安装孔H),该孔用来放置摄像头等功能器件,可有效利用屏幕空间,提高屏占比(即实际用于显示图像的显示区域的面积占显示面板整个正面的面积的比例)。
图2为图1中的显示面板沿剖面线A-A'的剖视图。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显示面板200包括显示基板1和触控结构2,触控结构2设置于显示基板1的出光侧E。
其中,如图2所示,显示基板1包括衬底基板10,以及设置于衬底基板10上的多个子像素P。每个子像素P包括设置于衬底基板10上的像素驱动电路D和发光器件L,像素驱动电路D包括多个薄膜晶体管(英文全称:Thin Film Transistor,简称TFT)。发光器件L包括阳极L1、发光功能层L2以及阴极L3,阳极L1和多个薄膜晶体管中作为驱动晶体管的薄膜晶体管TFT的漏极(或源极)电连接。
如图2所示,显示基板1还包括设置在薄膜晶体管TFT和阳极L1之间的平坦层11。
如图2所示,显示基板1还包括像素界定层12,像素界定层12包括多个开口区120,一个发光器件L设置在一个开口区120中。在一些实施例中,发光功能层L2包括发光层。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发光功能层L2除包括发光层外,还包括电子传输层(Election Transporting Layer,简称ETL)、电子注入层(Election Injection Layer,简称EIL)、空穴传输层(Hole Transporting Layer,简称HTL)以及空穴注入层(Hole Injection Layer,简称HIL)中的一层或多层。
上述显示面板200可以是顶发射型显示面板,在此情况下,靠近衬底基板10的阳极L1是不透明的,远离衬底基板10的阴极L3是透明或半透明的;显示面板200也可以是底发射型显示面板,在此情况下,靠近衬底基板10的阳极L1是透明或半透明的,远离衬底基板10的阴极L3是不透明的;显示面板200也可以为双面发光型显示面板,在此情况下,靠近衬底基板10的阳极L1和远离衬底基板10的阴极L3均是透明或半透明的。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显示基板1还包括设置于发光器件L远离衬底基板10一侧的薄膜封装层13。
示例性地,薄膜封装层13包括第一无机阻隔层131、有机阻隔层132和第二无机阻隔层133,第一无机阻隔层131、有机阻隔层132和第二无机阻隔层133依次层叠设置于发光器件L远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其中,第一无机阻隔层131和第二无机阻隔层133具有阻隔水汽和氧气的作用,而有机阻隔层132具有一定的柔性和吸收水汽的作用等,以使所形成的薄膜封装层13具有良好的封装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采用On-Cell技术的结构设计,触控结构2直接设置在薄膜封装层13上,即,触控结构2与薄膜封装层13之间不设置其它膜层,有利于减小显示面板200的厚度,以实现显示面板200的轻薄化。
图3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图;图4A为图3中的显示面板在M处的一种局部放大图;图4B为图4A中的显示面板沿剖面线B-B'的剖视图;图4C为图3中的显示面板在M处的另一种局部放大图;图4D为图4C中的显示面板沿剖面线C-C'的剖视图;图5为图3中的显示面板在N处的一种局部放大图;图6为图5中的显示面板在P处的局部放大图;图7为图6中的显示面板沿剖面线D-D'的剖视图。
参见图3,显示面板200包括触控结构2,触控结构2具有触控区域TA,触控区域TA包括主触控区A1和拐角区A2,拐角区A2位于主触控区A1的周围。
参见图3和图4A,触控结构2包括多个第一触控单元21和多个第二触控单元22,其中,多个第一触控单元21沿方向Y延伸,一个第一触控单元21包括多个第一触控电极210和多个第一连接桥211,第一触控电极210和第一连接桥211沿方向Y交替设置,即,一个第一连接桥211电连接相邻两个第一触控电极210。
继续参见图3和图4A,多个第二触控单元22沿方向X延伸,一个第二触控单元22包括多个第二触控电极220和多个第二连接桥221,第二触控电极220和第二连接桥221沿方向X交替设置,即,一个第二连接桥221电连接相邻两个第二触控电极220。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触控电极210和第二触控电极220中的一者为TX(触控驱动电极),另一者为RX(触控感应电极)。相邻的第一触控电极210与第二触控电极220之间的侧面正对,在第一触控电极210和第二触控电极220上传输电信号的情况下,相邻的第一触控电极210与第二触控电极220之间 会产生互容,在手指触摸显示面板200的过程中,手指会带走触控电极上的电荷,使触摸位置处的触控电极之间的互容值变化,显示面板200中的触控IC可检测到触控电极之间的互容值变化,以识别手指的触摸位置,从而实现显示面板200的触控功能。
并且,上述方向X和方向Y相交叉,例如,方向X与方向Y相垂直。图3中的方向X为水平方向,方向Y为竖直方向,本公开的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方向X也可以为竖直方向,方向Y也可以为水平方向。
下面从膜层结构的角度去描述,连接部与相邻两个触控电极的连接方式。
参见图4B,触控结构2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导电层2a、绝缘层2b和第二导电层2c,第二导电层2c位于第一导电层2a的上方,绝缘层2b中设有多个过孔H。
需要说明的是,触控结构2还包括缓冲层20,该缓冲层20位于显示基板1与第一导电层2a之间,起到绝缘的作用。
继续参见图4B,第一触控电极210、第二触控电极220和第二连接桥221位于第二导电层2c中,第一连接桥211位于第一导电层2a中。沿方向X,相邻两个第二触控电极220通过第二连接桥221直接电连接。沿方向Y,第一连接桥211穿过绝缘层2b中不同过孔H与相邻两个第一触控电极210电连接。
或者,参考图4C和图4D,第一触控电极210、第二触控电极220和第一连接桥211位于第二导电层2c中,第二连接桥221位于第一导电层2a中。沿方向Y,相邻两个第一触控电极210通过第一连接桥211直接电连接。沿方向X,第二连接桥221穿过绝缘层2b中不同过孔H与相邻两个第二触控电极220电连接。
此外,参见图4B和图4D,触控结构2还包括设置于第二导电层2c远离显示基板1一侧的保护层2d,起到保护触控结构2和绝缘的作用。
上述触控结构2的结构设计所采用的技术为FMLOC(Flexible Multi-Layer On Cell)技术,即采用两个导电层形成第一触控电极210、第二触控电极220、第一连接桥211和第二连接桥221。
参见图3和图5,安装孔H的设置会破坏触控结构2中触控电极的完整性,并影响第一连接桥211和第二连接桥221的设置,使位于安装孔H的边缘的第一触控电极210之间无法连接,且使位于安装孔H的边缘的第二触控电极220之间无法连接。
为实现安装孔H周边的触控电极的正常连接,可采用跳线结构T的连接 方式,下面基于经过安装孔H的第一触控单元21和第二触控单元22的数量,对相应的跳线结构T的设计进行描述。
结合图3和图5,一个第一触控单元21和一个第二触控单元22经过安装孔H,在该第一触控单元21中,多个第一触控电极210包括位于安装孔H周围的至少一个第一电极K1和至少一个第二电极K2,例如,多个第一触控电极210包括位于安装孔H周围的一个第一电极K1和一个第二电极K2,安装孔H破坏了这两个第一触控电极210(第一电极K1和第二电极K2)的完整性。
在第二触控单元22中,多个第二触控电极220包括位于安装孔H周围的至少一个第三电极K3和至少一个第四电极K4,例如,多个第二触控电极220包括位于安装孔H周围的一个第三电极K3和一个第四电极K4,安装孔H破坏了这两个第二触控电极220(第三电极K3和第四电极K4)的完整性。
基于此,参见图5,跳线结构T围绕安装孔H设置,跳线结构T包括一条第一连接线L1、两条第二连接线L2和至少一个连接图案L。其中,第一连接线L1直接连接第一电极K1和第二电极K2,以实现第一电极K1与第二电极K2之间的正常连接。
参见图5、图6和图7,两条第二连接线L2中的一条直接连接第三电极K3,另一条直接连接第四电极K4。第一连接线L1和两条第二连接线L2位于第二导电层2c,连接图案L位于第一导电层2a,第一连接线L1与两条第二连接线L2并行且间隔设置,且两条第二连接线L2分设于第一连接线L1的两侧。连接图案L跨过第一连接线L1,且连接图案L的两端穿过绝缘层2b分别与两条第二连接线L2连接,从而实现了第三电极K3与第四电极K4之间的正常连接。
图8为图3中的显示面板在N处的另一种局部放大图。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8,两个第一触控单元21和两个第二触控单元22经过安装孔H,可以理解的是,与图5中示出的安装孔H相比,图8中示出的安装孔H的直径较大,安装孔H所破坏的触控电极的数量更多。
每个第一触控单元21包括位于安装孔H周围的一个第一电极K1和一个第二电极K2,安装孔H破坏了每个第一触控单元21中的第一电极K1和第二电极K2的完整性。
每个第二触控单元22包括位于安装孔H周围的一个第三电极K3和一个第四电极K4,安装孔H破坏了每个第二触控单元22中的第三电极K3和第四电极K4的完整性。
基于此,围绕安装孔H设置多个跳线结构T,一个跳线结构T中的一条第一连接线L1直接连接同一第一触控单元21的第一电极K1和第二电极K2,以实现第一电极K1与第二电极K2之间的正常连接。
继续参见图8,同一跳线结构T中,两条第二连接线L2中的一条命名为第一目标引线L21,另一条命名为第二目标引线L22,第一目标引线L21包括分离设置的第一线段L21a和第二线段L21b。在同一第二触控单元22中,第三电极K3与第一线段L21a直接连接,第四电极K4与第二线段L21b直接连接,至少一个连接图案L跨过一个跳线结构T的第一连接线L1,且一端与第一线段L21a连接,另一端与第二目标引线L22连接。至少一个连接图案L跨过另一个跳线结构T的第一连接线L1,且一端与第二目标引线L22连接,另一端与第二线段L21b连接,从而实现了第三电极K3与第四电极K4之间的正常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跳线结构T中,第一连接线L1和第二连接线L2沿安装孔H的边缘设置,连接图案L的长度延伸方向经过安装孔H。
采用上述排布方式,可以使跳线结构T的排布紧凑,减小跳线结构T在安装孔H周边的占用面积,从而增加触控电极在安装孔H周边的设置面积,增加触控电极的侧面之间的正对面积,有利于提高安装孔H周边的触控性能。
如图8所示,第一电极K1靠近安装孔H的边缘与安装孔H的距离D1,小于第三电极K3靠近安装孔H的边缘与安装孔H的距离D3,且小于第四电极K4靠近安装孔H的边缘与安装孔H的距离D4。第二电极K2靠近安装孔H的边缘与安装孔H的距离D2,小于第三电极K3靠近安装孔H的边缘与安装孔H的距离D3,且小于第四电极K4靠近安装孔H的边缘与安装孔H的距离D4。
并且,第一目标引线L21的第一线段L21a、第一连接线L1和第二目标引线L22与安装孔H的距离依次减小,第一目标引线L21的第二线段L21b、第一连接线L1和第二目标引线L22与安装孔H的距离依次减小。
可以理解的是,结合图8,第三电极K3、第四电极K4的靠近安装孔H边缘与安装孔H的距离较大,第一电极K1和第二电极K2的靠近安装孔H边缘与安装孔H的距离较小,并且,第一目标引线L21、第一连接线L1和第二目标引线L22与安装孔H的距离依次减小。
基于上述排布设计,使得第一电极K1~第四电极K4的靠近安装孔H边缘,与第一目标引线L21、第一连接线L1和第二目标引线L22的走线排布相适配,从而实现第一目标引线L21与第三电极K3和第四电极K4的连接,以 及第一连接线L1与第一电极K1和第二电极K2的连接,且避免了第二导电层2c中连接线之间交叉短路的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每个第一触控单元21还包括位于安装孔H周围的至少一个第五电极K5,例如,每个第一触控单元21还包括位于安装孔H周围的一个第五电极K5,即安装孔H破坏了每个第一触控单元21中的三个第一触控电极210(第一电极K1、第二电极K2和第五电极K5)的完整性。
沿方向Y,第五电极K5位于第一电极K1与第二电极K2之间,且第五电极K5与第一连接线L1连接。相当于,第一电极K1通过第一连接线L1与第五电极K5连接,第五电极K5通过第一连接线L1与第二电极K2连接。
通过在安装孔H的周边增设第五电极K5,第五电极K5与相邻的第三电极K3和第四电极K4之间产生互容,有利于提高安装孔H周边的触控性能。
如图8所示,每个第二触控单元22还包括位于安装孔H周围的至少一个第六电极K6,例如,每个第二触控单元22还包括位于安装孔H周围的一个第六电极K6,即安装孔H破坏了每个第二触控单元22中的三个第二触控电极220(第三电极K3、第四电极K4和第六电极K6)的完整性。
沿方向X,第六电极K6位于第三电极K3与第四电极K4之间,且第六电极K6与第二目标引线L22连接。相当于,第三电极K3通过第一线段L21a、至少一个连接图案L和第二目标引线L22与第六电极K6连接,第六电极K6通过第二目标引线L22、至少一个连接图案L和第二线段L21b与第四电极K4连接。
通过在安装孔H的周边增设第六电极K6,第六电极K6与相邻的第一电极K1和第二电极K2之间产生互容,有利于提高安装孔H周边的触控性能。
图9A为图3中的显示面板在N处的又一种局部放大图。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9A,一个第一触控单元21和一个第二触控单元22经过安装孔H。第一连接线L1直接连接第三电极K3和第四电极K4,以实现第三电极K3与第四电极K4之间的正常连接。
两条第二连接线L2中的一条直接连接第一电极K1,另一条直接连接第二电极K2,连接图案L跨过第一连接线L1,且连接图案L的两端穿过绝缘层2b分别与两条第二连接线L2连接,从而实现了第一电极K1与第二电极K2之间的正常连接。
图9B为图3中的显示面板在N处的又一种局部放大图。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B所示,两个第一触控单元21和两个第二触 控单元22经过安装孔H。围绕安装孔H设置多个跳线结构T,一个跳线结构T中的一条第一连接线L1直接连接同一第二触控单元22的第三电极K3和第四电极K4,以实现第三电极K3与第四电极K4之间的正常连接。
继续参见图9B,同一跳线结构T中,两条第二连接线L2中的一条命名为第一目标引线L21,另一条命名为第二目标引线L22,第一目标引线L21包括分离设置的第一线段L21a和第二线段L21b。在同一第一触控单元21中,第一电极K1与第一线段L21a直接连接,第二电极K2与第二线段L21b直接连接,至少一个连接图案L跨过一个跳线结构T的第一连接线L1,且一端与第一线段L21a连接,另一端与第二目标引线L22连接。至少一个连接图案L跨过另一个跳线结构T的第一连接线L1,且一端与第二目标引线L22连接,另一端与第二线段L21b连接,从而实现了第一电极K1与第二电极K2之间的正常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B所示,跳线结构T中,第一连接线L1和第二连接线L2沿安装孔H的边缘设置,连接图案L的长度延伸方向经过安装孔H。
采用上述排布方式,可以使跳线结构T的排布紧凑,减小跳线结构T在安装孔H周边的占用面积,从而增加触控电极在安装孔H周边的设置面积,增加触控电极的侧面之间的正对面积,有利于提高安装孔H周边的触控性能。
如图9B所示,第三电极K3靠近安装孔H的边缘与安装孔H的距离D3,小于第一电极K1靠近安装孔H的边缘与安装孔H的距离D1,且小于第二电极K2靠近安装孔H的边缘与安装孔H的距离D2。第四电极K4靠近安装孔H的边缘与安装孔H的距离D4,小于第一电极K1靠近安装孔H的边缘与安装孔H的距离D1,且小于第二电极K2靠近安装孔H的边缘与安装孔H的距离D2。
并且,第一目标引线L21的第一线段L21a、第一连接线L1和第二目标引线L22与安装孔H的距离依次减小,第一目标引线L21的第二线段L21b、第一连接线L1和第二目标引线L22与安装孔H的距离依次减小。
可以理解的是,结合图9B,第一电极K1和第二电极K2的靠近安装孔H边缘与安装孔H的距离较大,第三电极K3、第四电极K4的靠近安装孔H边缘与安装孔H的距离较小,并且,第一目标引线L21、第一连接线L1和第二目标引线L22与安装孔H的距离依次减小。
基于上述排布设计,使得第一电极K1~第四电极K4的靠近安装孔H边缘,与第一目标引线L21、第一连接线L1和第二目标引线L22的走线排布相适配,从而实现第一目标引线L21与第一电极K1和第二电极K2的连接,以 及第一连接线L1与第三电极K3和第四电极K4的连接,且避免了第二导电层2c中连接线之间交叉短路的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B所示,每个第一触控单元21还包括位于安装孔H周围的至少一个第五电极K5,例如,每个第一触控单元21还包括位于安装孔H周围的一个第五电极K5,即安装孔H破坏了每个第一触控单元21中的三个第一触控电极210(第一电极K1、第二电极K2和第五电极K5)的完整性。
沿方向Y,第五电极K5位于第一电极K1与第二电极K2之间,且第五电极K5与第二目标引线L22连接。相当于,第一电极K1通过第一线段L21a、至少一个连接图案L和第二目标引线L22与第五电极K5连接,第五电极K5通过第二目标引线L22、至少一个连接图案L和第二线段L21b与第二电极K2连接。
通过在安装孔H的周边增设第五电极K5,第五电极K5与相邻的第三电极K3和第四电极K4之间产生互容,有利于提高安装孔H周边的触控性能。
如图9B所示,每个第二触控单元22还包括位于安装孔H周围的至少一个第六电极K6,例如,每个第二触控单元22还包括位于安装孔H周围的一个第六电极K6,即安装孔H破坏了每个第二触控单元22中的三个第二触控电极220(第三电极K3、第四电极K4和第六电极K6)的完整性。
沿方向X,第六电极K6位于第三电极K3与第四电极K4之间,且第六电极K6与第一连接线L1连接。相当于,第三电极K3通过第一连接线L1与第六电极K6连接,第六电极K6通过第一连接线L1与第四电极K4连接。
通过在安装孔H的周边增设第六电极K6,第六电极K6与相邻的第一电极K1和第二电极K2之间产生互容,有利于提高安装孔H周边的触控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3和图9B,第一电极K1、第二电极K2、第三电极K3和第四电极K4的面积均小于,未被安装孔H贯穿的触控电极(第一触控电极210和第二触控电极220)的面积。
根据上文可知,相较于未被安装孔H贯穿的触控电极(图案完整的触控电极),安装孔H破坏了第一电极K1、第二电极K2、第三电极K3和第四电极K4的图案的完整性,使得第一电极K1、第二电极K2、第三电极K3和第四电极K4的面积均小于,未被安装孔H贯穿的触控电极的面积。
并且,在同一第一触控单元21中,第五电极K5的面积小于第一电极K1的面积,且小于第二电极K2的面积。即,通过增设面积较小的第五电极K5,第五电极K5可填补安装孔H周边区域,提高了安装孔H周边区域的面积利 用率。并且,第五电极K5与相邻的第三电极K3和第四电极K4之间产生互容,有利于提高安装孔H周边的触控性能。
同理,在同一第二触控单元22中,第六电极K6的面积小于第三电极K3的面积,且小于第四电极K4的面积。即,通过增设面积较小的第六电极K6,第六电极K6可填补安装孔H周边区域,提高了安装孔H周边区域的面积利用率。并且,第六电极K6与相邻的第一电极K1和第二电极K2之间产生互容,有利于提高安装孔H周边的触控性能。
图10为为图3中的显示面板在N处的又一种局部放大图。
参见图10,第一电极K1靠近安装孔H的边缘与安装孔H的距离D1、第二电极K2靠近安装孔H的边缘与安装孔H的距离D2、第三电极K3靠近安装孔H的边缘与安装孔H的距离D3、及第四电极K4靠近安装孔H的边缘与安装孔H的距离D4均相等。
并且,第一目标引线L21的第一线段L21a、第一连接线L1和第二目标引线L22与安装孔H的距离依次减小,第一目标引线L21的第二线段L21b、第一连接线L1和第二目标引线L22与安装孔H的距离依次减小。
继续参见图10,第一连接线L1的线宽是变化的,设第一连接线L1位于第二触控电极220(第三电极K3或第四电极K4)与安装孔H之间的部分的线宽为G1,设第一连接线L1位于第一触控电极210(第一电极K1或第二电极K2)与安装孔H之间的部分的线宽为G2,且G1>G2。
基于此,设第一线段L21a的线宽为G3,设第一线段L21a与第一连接线L1之间的间距为G4,则有G1=G2+G3+G4。设第二线段L21b的线宽为G5,设第二线段L21b与第一连接线L1之间的间距为G6,则有G1=G2+G5+G6。
基于上述排布设计,使得第一电极K1~第四电极K4的靠近安装孔H边缘,与第一目标引线L21、第一连接线L1和第二目标引线L22的走线排布相适配,从而实现第一目标引线L21与第一电极K1和第二电极K2的连接,以及第一连接线L1与第三电极K3和第四电极K4的连接,且避免了第二导电层2c中连接线之间交叉短路的问题。
然而,在相关技术中,图11A为相关技术中触控结构的结构图;图11B为图11A中的显示面板沿剖面线E-E'的剖视图;图12A和图12B为相关技术中制备跳线结构的步骤图。
参见图11A和图11B,在第二导电层2c'中还存在导线R',该导线R'的长度延伸方向与连接图案L'的长度延伸方向大致平行,且导线R'靠近连接图案L'的底部倒角处,导线R'将第一连接线L1'与第二连接线L2'连 接,这会导致第一连接线L1'所连接的触控电极,与第二连接线L2'所连接的触控电极之间发生短路,进而影响触控结构的触控性能。
本公开的发明人经研究发现,致使第二导电层2c'中存在导线R'的原因在于:
在显示基板1'中,薄膜封装层中的有机阻隔层通常采用喷墨打印(Ink-Jet Printing,简称IJP)技术制备而成,因墨水具有流动性,使得墨水靠近安装孔的表面高度较低、且不平坦,待墨水烘干后,使得有机阻隔层靠近安装孔的部分较薄、且表面不平坦,进而导致显示基板1'的上表面不平坦。
在制备跳线结构T'的过程中,参见图12A和图12B,在显示基板1'上依次形成连接图案L'、绝缘层2b'、第二导电层2c'和光刻胶层PR,然后对光刻胶层PR进行曝光显影,以形成图案化的光刻胶层PR。由于连接图案L'的底部倒角处内凹,且显示基板1'的上表面不平坦,光刻胶层PR在靠近连接图案L'的底部倒角处容易残留,因此,以光刻胶层PR为掩膜图案化第二导电层2c'的过程中,残留的光刻胶层PR下方有第二导电层2c'的材料残留,即形成上述导线R'。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触控结构2,图13A和图13B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一种触控结构的结构图。
如图13A所示,在触控结构2的跳线结构T中,第一连接线L1与第二连接线L2之间的间距为第一尺寸C1。连接图案L的位于第一连接线L1与第二连接线L2之间的部分中,从第一连接线L1到第二连接线L2的轮廓的长度为第二尺寸C2,且有第二尺寸C2大于第一尺寸C1。
本公开的上述实施例中,连接图案L的位于第一连接线L1与第二连接线L2之间轮廓的长度C2,大于第一连接线L1与第二连接线L2之间的间距C1,相较于图11A示出的跳线结构,增大了连接图案L的位于第一连接线L1与第二连接线L2之间轮廓的长度C2。
基于此,在制备跳线结构T的过程中,参见图13B,随着连接图案L的轮廓的长度C2的增大,导线R的长度增大,导线R中容易产生断开处,降低了导线R将第一连接线L1与第二连接线L2连接的风险,从而降低了触控电极之间短路的风险。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13A,连接图案L包括第一连接部a1和分设于第一连接部a1两端的两个第一导电部a2,且第一导电部a2沿第一方向U的尺寸C3大于第一连接部a1沿第一方向U的尺寸C4。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方向U”大致平行于第一连接线L1的延伸方向。 在第一连接线L1为曲线的情况下,“第一方向U”可大致平行于第一连接线L1的切线方向。
继续参见图13A,连接图案L的第一连接部a1跨过第一连接线L1,两个第一导电部a2与两条第二连接线L2一一对应,且每个第一导电部a2穿过绝缘层2b与对应的第二连接线L2连接。第一导电部a2的靠近第一连接线L1一侧的边缘B1,超出对应的第二连接线L2的靠近第一连接线L1一侧的边缘B2。
本公开的上述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一导电部a2的边缘B1超出对应的第二连接线L2的边缘B2,增大了连接图案L的位于第一连接线L1与第二连接线L2之间轮廓的长度C2,降低了第一连接线L1与第二连接线L2短接的风险,从而降低了触控电极之间短路的风险。
图14A和图14B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另一种触控结构的结构图。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4A所示,第一导电部a2的靠近第一连接线L1一侧的边缘B1,超出对应的第二连接线L2的靠近第一连接线L1一侧的边缘B2。
并且,至少一个第一导电部a2沿第一方向U的尺寸C3,与对应的第二连接线L2沿第一方向U的尺寸C5大致相等,例如,两个第一导电部a2沿第一方向U的尺寸C3,均与对应的第二连接线L2沿第一方向U的尺寸C5大致相等,基于此,第一导电部a2与第二连接线L2形成重叠的双层走线。
本公开的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导电部a2沿第一方向U的尺寸C3,与对应的第二连接线L2沿第一方向U的尺寸C5大致相等,使第一导电部a2的边缘B1的长度与对应的第二连接线L2的边缘B2的长度大致相等。
参见图14B,由于第一导电部a2的边缘B1超出对应的第二连接线L2的边缘B2,且第一导电部a2的边缘B1的长度与对应的第二连接线L2的边缘B2的长度大致相等,第一导电部a2的边缘B1与对应的第二连接线L2的边缘B2不会有交叠,在制备跳线结构T的过程中,导线R不会与第二连接线L2接触并连接,从而可进一步降低触控电极之间短路的风险。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3A和图14A所示,第一导电部a2的靠近第一连接线L1一侧的边缘B1,超出对应的第二连接线L2的靠近第一连接线L1一侧的边缘B2。
并且,至少一个第一导电部a2的靠近第一连接线L1一侧的边缘B1,与对应的第二连接线L2的靠近第一连接线L1一侧的边缘B2大致平行。例如,两个第一导电部a2的靠近第一连接线L1一侧的边缘B1,均与对应的第二连 接线L2的靠近第一连接线L1一侧的边缘B2大致平行。
通过上述设置方式,第一导电部a2的边缘B1超出对应的第二连接线L2的边缘B2,并使第一导电部a2的边缘B1与对应的第二连接线L2的边缘B2大致平行,有利于增大连接图案L的位于第一连接线L1与第二连接线L2之间轮廓的长度C2,降低第一连接线L1与第二连接线L2短接的风险,从而降低了触控电极之间短路的风险。
并且,在第一导电部a2的边缘B1的长度与对应的第二连接线L2的边缘B2的长度大致相等的情况下,可保证导线R不会与第二连接线L2接触并连接,从而可进一步降低触控电极之间短路的风险。
可见,以上跳线结构T的设计中,均应保证第一导电部a2的边缘B1,超出对应的第二连接线L2的边缘B2。因此,本公开的发明人对其制备工艺进行研究,发现满足上述条件时应考虑连接图案L和第二连接线L2的尺寸公差和位置公差。
如图13A和图14A所示,设至少一个第一导电部a2的靠近第一连接线L1一侧的边缘B1,与对应的第二连接线L2的靠近第一连接线L1一侧的边缘B2的平均距离为D。
设第一导电部a2沿第二方向V的尺寸公差为CD 1,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方向V”大致垂直于第一连接线L1的延伸方向。在第一连接线L1为曲线的情况下,“第二方向V”可大致垂直于第一连接线L1的切线方向。第一导电部a2的位置公差为OL 1
设第二连接线L2沿第二方向V的尺寸公差为CD 2,第二连接线L2的位置公差为OL 2
在安装孔H的周边区域的空置面积较大的情况下,第一导电部a2的边缘B1超出对应的第二连接线L2的边缘B2的尺寸可以设置较大,即第一导电部a2的边缘B1,与对应的第二连接线L2的边缘B2的平均距离D可以设置较大,基于此,应满足
在安装孔H的周边区域的空置面积较小的情况下,第一导电部a2的边缘B1超出对应的第二连接线L2的边缘B2的尺寸需要设置较小,即第一导电部a2的边缘B1,与对应的第二连接线L2的边缘B2的平均距离D需要设置较小,基于此,应满足
图15A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另一种触控结构的结构图;图15B为图15A中的触控结构沿剖面线F-F'的剖视图。
如图15A所示,至少一个第一导电部a2的远离第一连接线L1一侧的边缘B3,超出对应的第二连接线L2的远离第一连接线L1一侧的边缘B4。
例如,两个第一导电部a2的远离第一连接线L1一侧的边缘B3,均超出对应的第二连接线L2的远离第一连接线L1一侧的边缘B4。
可以理解的是,参考图15B,第一导电部a2的靠近第一连接线L1一侧的边缘B1,超出对应的第二连接线L2的靠近第一连接线L1一侧的边缘B2,在此情况下,第一导电部a2的远离第一连接线L1一侧的边缘B3,超出对应的第二连接线L2的远离第一连接线L1一侧的边缘B4,可使得覆盖第一导电部a2的绝缘层2b的表面更加平坦,在制备第二连接线L2的过程中,第二连接线L2形成于平坦的表面上,有利于减小第二连接线L2的尺寸公差,提高第二连接线L2的尺寸精度。
图16A和图16B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另一种触控结构的结构图。
如图16A所示,连接图案L包括第二导电部a3,第一连接线L1在参考面P上的正投影与第二导电部a3在参考面P上的正投影交叠。需要说明的是,“参考面P”为第一导电层2a所在的平面。
其中,第二导电部a3沿第二方向V的相对两侧边缘分别为第一边缘B5和第二边缘B6,第一连接线L1沿第二方向V的相对两侧边缘分别为第三边缘B7和第四边缘B8。第一边缘B5与第三边缘B7对应,且第一边缘B5超出第三边缘B7。第二边缘B6与第四边缘B8对应,且第二边缘B6超出第四边缘B8。
本公开的上述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二导电部a3的边缘B5超出第一连接线L1的边缘B7,第二导电部a3的边缘B6超出第一连接线L1的边缘B8,使得连接图案L的位于第一连接线L1与第二连接线L2之间轮廓的长度C2,大于第一连接线L1与第二连接线L2之间的间距C1,相较于图11A示出的跳线结构,增大了连接图案L的位于第一连接线L1与第二连接线L2之间轮廓的长度C2。
基于此,在制备跳线结构T的过程中,参见图16B,随着连接图案L的轮廓的长度C2的增大,导线R的长度增大,导线R中容易产生断开处,降低了导线R将第一连接线L1与第二连接线L2连接的风险,从而降低了触控电极之间短路的风险。
图17A和图17B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又一种触控结构的结构图。
如图17A所示,第二导电部a3的第一边缘B5超出第一连接线L1的第三边缘B7,第二导电部a3的第二边缘B6超出第一连接线L1的第四边缘B8。
并且,第二导电部a3沿第一方向U的尺寸C6,与第一连接线L1沿第一方向U的尺寸C7大致相等,基于此,第二导电部a3与第一连接线L1形成重叠的双层走线。
本公开的上述实施例中,第二导电部a3沿第一方向U的尺寸C6,与第一连接线L1沿第一方向U的尺寸C7大致相等,使第二导电部a3的第一边缘B5的长度与第一连接线L1的第三边缘B7的长度大致相等,且使第二导电部a3的第二边缘B6的长度与第一连接线L1的第四边缘B8的长度大致相等。
参见图17B,由于第二导电部a3的第一边缘B5超出第一连接线L1的第三边缘B7,且第一边缘B5的长度与第三边缘B7的长度大致相等,第一边缘B5与第三边缘B7不会有交叠,在制备跳线结构T的过程中,导线R不会与第一连接线L1接触并连接,从而可进一步降低触控电极之间短路的风险。
并且,由于第二导电部a3的第二边缘B6超出第一连接线L1的第四边缘B8,且第二边缘B6的长度与第四边缘B8的长度大致相等,第二边缘B6与第四边缘B8不会有交叠,在制备跳线结构T的过程中,导线R不会与第一连接线L1接触并连接,从而可进一步降低触控电极之间短路的风险。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6A和图17A所示,第二导电部a3的第一边缘B5超出第一连接线L1的第三边缘B7,且第一边缘B5与第三边缘B7大致平行。
通过上述设置方式,第二导电部a3的第一边缘B5超出第一连接线L1的第三边缘B7,并使第一边缘B5与第三边缘B7大致平行,有利于增大连接图案L的位于第一连接线L1与一条第二连接线L2之间轮廓的长度C2,降低第一连接线L1与该第二连接线L2短接的风险,从而降低了触控电极之间短路的风险。
并且,在第一边缘B5的长度与第三边缘B7的长度大致相等的情况下,可保证导线R不会与第一连接线L1接触并连接,从而可进一步降低触控电极之间短路的风险。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6A和图17A所示,第二导电部a3的第二边缘B6超出第一连接线L1的第四边缘B8,且第二边缘B6与第四边缘B8大致平行。
通过上述设置方式,第二导电部a3的第二边缘B6超出第一连接线L1的第四边缘B8,并使第二边缘B6与第四边缘B8大致平行,有利于增大连接图案L的位于第一连接线L1与一条第二连接线L2之间轮廓的长度C2,降低第 一连接线L1与该第二连接线L2短接的风险,从而降低了触控电极之间短路的风险。
并且,在第二边缘B6的长度与第四边缘B8的长度大致相等的情况下,可保证导线R不会与第一连接线L1接触并连接,从而可进一步降低触控电极之间短路的风险。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6A和图17A所示,第二导电部a3的第一边缘B5超出第一连接线L1的第三边缘B7,且第一边缘B5与第三边缘B7大致平行。并且,第二导电部a3的第二边缘B6超出第一连接线L1的第四边缘B8,且第二边缘B6与第四边缘B8大致平行,可降低第一连接线L1与两条第二连接线L2短接的风险,从而降低触控电极之间短路的风险。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6A和图17A所示,连接图案L包括两个第一导电部a2、第二导电部a3和两个第二连接部a4,一个第一导电部a2通过一个第二连接部a4与第二导电部a3相连,第二导电部a3通过另一个第二连接部a4与另一个第一导电部a2相连。
示例性地,第二导电部a3与两个第二连接部a4组成跨接部a5,该跨接部a5跨过第一连接线L1,第一导电部a2穿过绝缘层2b与对应的第二连接线L2连接。
可见,以上跳线结构T的设计中,均应保证第二导电部a3的第一边缘B5超出第一连接线L1的第三边缘B7,且第二导电部a3的第二边缘B6超出第一连接线L1的第四边缘B8。
根据前文所述,设第二导电部a3的第一边缘B5,与第一连接线L1的第三边缘B7的平均距离为D'。并且,第二导电部a3的第二边缘B6,与第一连接线L1的第四边缘B8的平均距离为D'。
设第二导电部a3沿第二方向V的尺寸公差为CD 1'。第二导电部a3的位置公差为OL 1'。
设第一连接线L1沿第二方向V的尺寸公差为CD 2',第一连接线L1的位置公差为OL 2'。
在安装孔H的周边区域的空置面积较大的情况下,第二导电部a3的第一边缘B5和第二边缘B6超出第一连接线L1的第三边缘B7和第四边缘B8的尺寸可以设置较大,即第一边缘B5与第三边缘B7的平均距离D',以及第二边缘B6与第四边缘B8的平均距离D'可以设置较大,基于此,应满足
在安装孔H的周边区域的空置面积较大的情况下,第二导电部a3的第一 边缘B5和第二边缘B6超出第一连接线L1的第三边缘B7和第四边缘B8的尺寸需要设置较小,即第一边缘B5与第三边缘B7的平均距离D',以及第二边缘B6与第四边缘B8的平均距离D'需要设置较小,基于此,应满足
图18A和图18B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又一种触控结构的结构图。
如图18A所示,第一导电部a2的靠近第一连接线L1一侧的边缘B1,超出对应的第二连接线L2的靠近第一连接线L1一侧的边缘B2。并且,第二导电部a3的第一边缘B5超出第一连接线L1的第三边缘B7,第二边缘B6超出第一连接线L1的第四边缘B8,可进一步增大连接图案L的位于第一连接线L1与第二连接线L2之间轮廓的长度C2。
基于此,在制备跳线结构T的过程中,参见图18B,随着连接图案L的轮廓的长度C2的增大,导线R的长度增大,导线R中容易产生断开处,降低了导线R将第一连接线L1与第二连接线L2连接的风险,从而降低了触控电极之间短路的风险。
图19A和图19B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又一种触控结构的结构图。
如图19A所示,第一导电部a2的靠近第一连接线L1一侧的边缘B1,超出对应的第二连接线L2的靠近第一连接线L1一侧的边缘B2。两个第一导电部a2沿第一方向U的尺寸C3,均与对应的第二连接线L2沿第一方向U的尺寸C5大致相等,第一导电部a2与第二连接线L2形成重叠的双层走线。
并且,第二导电部a3的第一边缘B5超出第一连接线L1的第三边缘B7,第二边缘B6超出第一连接线L1的第四边缘B8。
参见图19B,在制备跳线结构T的过程中,导线R不会与第二连接线L2接触并连接,可进一步降低第一连接线L1与第二连接线L2短接的风险,从而降低了触控电极之间短路的风险。
图20A和图20B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又一种触控结构的结构图。
如图20A所示,第一导电部a2的靠近第一连接线L1一侧的边缘B1,超出对应的第二连接线L2的靠近第一连接线L1一侧的边缘B2。
并且,第二导电部a3的第一边缘B5超出第一连接线L1的第三边缘B7,第二边缘B6超出第一连接线L1的第四边缘B8。第二导电部a3沿第一方向U的尺寸C6,与第一连接线L1沿第一方向U的尺寸C7大致相等,基于此,第二导电部a3与第一连接线L1形成重叠的双层走线。
参见图20B,在制备跳线结构T的过程中,导线R不会与第一连接线L1 接触并连接,可进一步降低第一连接线L1与第二连接线L2短接的风险,从而降低了触控电极之间短路的风险。
图21A和图21B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又一种触控结构的结构图。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1A所示,第一导电部a2的靠近第一连接线L1一侧的边缘B1,超出对应的第二连接线L2的靠近第一连接线L1一侧的边缘B2。两个第一导电部a2沿第一方向U的尺寸C3,均与对应的第二连接线L2沿第一方向U的尺寸C5大致相等,第一导电部a2与第二连接线L2形成重叠的双层走线。
并且,第二导电部a3的第一边缘B5超出第一连接线L1的第三边缘B7,第二边缘B6超出第一连接线L1的第四边缘B8。第二导电部a3沿第一方向U的尺寸C6,与第一连接线L1沿第一方向U的尺寸C7大致相等,基于此,第二导电部a3与第一连接线L1形成重叠的双层走线。
参见图21B,在制备跳线结构T的过程中,导线R不会与第一连接线L1和第二连接线L2接触并连接,可进一步降低第一连接线L1与第二连接线L2短接的风险,从而降低了触控电极之间短路的风险。
此外,跳线结构T还可应用于显示面板200的拐角区A2,例如,跳线结构T中的第一连接线L1连接两条触控走线,或连接一个触控电极和一条触控走线。两条第二连接线L2中的一条连接一个触控电极或一条触控走线,另一条连接一条触控走线。接下来,对跳线结构T在拐角区A2的设计进行描述。
图22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结构图;图23为图22中的显示面板在拐角区的一种结构图;图24为图22中的显示面板在拐角区的另一种结构图;图25为图22中的显示面板在拐角区的又一种结构图。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2所示,触控结构2还具有位于触控区域TA沿方向Y的相对两侧的第一走线区BB1和第二走线区BB2,及位于触控区域TA沿方向X的相对两侧的第三走线区BB3和第四走线区BB4,用于布置多条触控走线TL。
触控走线TL与触控电极同层设置,均位于第二导电层2c。多条触控走线TL包括多条第一触控走线TL1和多条第二触控走线TL2,每个第一触控单元21与至少一条第一触控走线TL1电连接,第一触控走线TL1从第一走线区BB1引出,经第四走线区BB4延伸至第二走线区BB2。每个第二触控单元22与至少一条第二触控走线TL2电连接,第二触控走线TL2从第三走线区BB3引出,延伸至第二走线区BB2。
如图22和图23所示,拐角区A2与第一走线区BB1和第三走线区BB3 相邻,多个第一触控单元21中,最靠近第三走线区BB3的第一触控单元21包括第一拐角触控电极G1,该第一拐角触控电极G1位于拐角区A2。多个第二触控单元22中,最靠近第一走线区BB1的第二触控单元22包括第二拐角触控电极G2,该第二拐角触控电极G2位于拐角区A2。
在跳线结构T中,第一连接线L1连接第一拐角触控电极G1和第一触控走线TL1。两条第二连接线L2中的一条连接第二拐角触控电极G2,另一条连接第二触控走线TL2,连接图案L跨过第一连接线L1,且连接图案L的两端穿过绝缘层2b分别与两条第二连接线L2连接,从而实现了第二拐角触控电极G2与第二触控走线TL2之间的正常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与安装孔H周边的跳线结构T相同,参考图23,拐角区A2的跳线结构T中,第一连接线L1与第二连接线L2之间的间距为第一尺寸C1。连接图案L的位于第一连接线L1与第二连接线L2之间的部分中,从第一连接线L1到第二连接线L2的轮廓的长度为第二尺寸C2,且有第二尺寸C2大于第一尺寸C1。
在制备跳线结构T的过程中,随着连接图案L的轮廓的长度C2的增大,导线R的长度增大,导线R中容易产生断开处,降低了导线R将第一连接线L1与第二连接线L2连接的风险,从而降低了触控电极之间短路的风险。
并且,前述各实施例中关于跳线结构T在安装孔H周边的设计,同样适用于拐角区A2,此处不再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4所示,多条触控走线TL还包括第三触控走线TL3和第四触控走线TL4。
在跳线结构T中,第一连接线L1连接第一触控走线TL1和第三触控走线TL3,第三触控走线TL3与第一拐角触控电极G1连接。两条第二连接线L2中的一条连接第二触控走线TL2,另一条连接第四触控走线TL4,第四触控走线TL4与第二拐角触控电极G2,连接图案L跨过第一连接线L1,且连接图案L的两端穿过绝缘层2b分别与两条第二连接线L2连接,从而实现了第二拐角触控电极G2与第二触控走线TL2之间的正常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3所示,第一连接线L1和第二连接线L2沿拐角区A2的外侧边缘E设置,连接图案L的长度延伸方向经过拐角区A2。
如图23所示,第一拐角触控电极G1包括靠近拐角区A2的外侧边缘E的第五边缘B9,第二拐角触控电极G2包括靠近拐角区A2的外侧边缘E的第六边缘B10,第五边缘B9与拐角区A2的外侧边缘E的距离D5,小于第六边缘B10与拐角区A2的外侧边缘E的距离D6。与第二拐角触控电极G2连 接的第二连接线L2、第一连接线L1、与第二触控走线TL2连接的第二连接线L2,与拐角区A2的外侧边缘E的距离依次减小。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5所示,在跳线结构T中,第一连接线L1、第二连接线L2和连接图案L均包括金属网格结构。金属网格结构的电阻小、灵敏度较高,可提高信号在第一连接线L1、第二连接线L2和连接图案L上传输的效率,有利于提高触控结构2的触控性能。且金属网格结构的机械强度高、重量轻,有利于减小触控结构2的重量。
可以理解的是,在触控结构2中,第一触控电极210、第二触控电极220、第一连接桥211以及第二连接桥221也可均包括金属网格结构。
本公开的以上各实施例所提供的跳线结构Y中,连接图案L的位于第一连接线L1与第二连接线L2之间轮廓的长度C2,大于第一连接线L1与第二连接线L2之间的间距C1。相较于相关技术中的跳线结构,增大了连接图案L的位于第一连接线L1与第二连接线L2之间轮廓的长度C2。
进而,在制备跳线结构T的过程中,随着连接图案L的轮廓的长度C2的增大,导线R的长度增大,导线R中容易产生断开处,降低了导线R将第一连接线L1与第二连接线L2连接的风险,从而降低了触控电极之间短路的风险。
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所提供的触控结构2、显示面板200及显示装置100,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提供的跳线结构T,其所能达到的有益效果可参考上文中跳线结构T的有益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公开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21)

  1. 一种触控结构,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导电层、绝缘层和第二导电层,所述第二导电层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的上方,所述第二导电层包括多个触控电极和多条触控走线;
    所述触控结构包括跳线结构,所述跳线结构包括第一连接线、两条第二连接线和连接图案;所述第一连接线和所述两条第二连接线位于所述第二导电层,所述连接图案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所述第一连接线与所述两条第二连接线并行且间隔设置,且所述两条第二连接线分设于所述第一连接线的两侧,所述连接图案跨过所述第一连接线,且所述连接图案的两端穿过所述绝缘层分别与所述两条第二连接线连接;
    所述第一连接线与所述第二连接线之间的间距为第一尺寸;所述连接图案的位于所述第一连接线与所述第二连接线之间的部分中,从所述第一连接线到所述第二连接线的轮廓的长度为第二尺寸;所述第二尺寸大于所述第一尺寸。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结构,其中,所述连接图案包括第一连接部和分设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两端的两个第一导电部,所述第一导电部沿第一方向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一连接部沿第一方向的尺寸;所述第一方向大致平行于所述第一连接线的延伸方向;
    所述第一连接部跨过所述第一连接线,所述两个第一导电部与所述两条第二连接线一一对应,且每个第一导电部穿过所述绝缘层与对应的第二连接线连接;
    所述第一导电部的靠近所述第一连接线一侧的边缘,超出对应的第二连接线的靠近所述第一连接线一侧的边缘。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结构,其中,至少一个第一导电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尺寸,与对应的第二连接线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尺寸大致相等。
  4. 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触控结构,其中,至少一个第一导电部的靠近所述第一连接线一侧的边缘,与对应的第二连接线的靠近所述第一连接线一侧的边缘大致平行。
  5. 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触控结构,其中,至少一个第一导电部的靠近所述第一连接线一侧的边缘,与对应的第二连接线的靠近所述第一连接线一侧的边缘的平均距离为D;
    所述第一导电部沿第二方向的尺寸公差为CD 1;所述第二方向大致垂直于所述第一连接线的延伸方向;
    所述第一导电部的位置公差为OL 1
    所述第二连接线沿所述第二方向的尺寸公差为CD 2
    所述第二连接线的位置公差为OL 2
    其中, 或,
  6. 根据权利要求2~5中任一项所述的触控结构,其中,至少一个第一导电部的远离所述第一连接线一侧的边缘,超出对应的第二连接线的远离所述第一连接线一侧的边缘。
  7. 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触控结构,其中,所述连接图案包括第二导电部,所述第一连接线在参考面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导电部在所述参考面上的正投影交叠,所述参考面为所述第一导电层所在的平面;
    所述第二导电部沿第二方向的相对两侧边缘分别为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所述第一连接线沿所述第二方向的相对两侧边缘分别为第三边缘和第四边缘;所述第一边缘与所述第三边缘对应,且所述第一边缘超出所述第三边缘;所述第二边缘与所述第四边缘对应,且所述第二边缘超出所述第四边缘;所述第二方向大致垂直于所述第一连接线的延伸方向。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触控结构,其中,所述第二导电部沿第一方向的尺寸,与所述第一连接线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尺寸大致相等;所述第一方向大致平行于所述第一连接线的延伸方向。
  9. 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触控结构,其中,所述第一边缘与所述第三边缘大致平行;和/或,
    所述第二边缘与所述第四边缘大致平行。
  10. 根据权利要求7~9中任一项所述的触控结构,其中,所述连接图案包括所述两个第一导电部、所述第二导电部和两个第二连接部,一个第一导电部通过一个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二导电部相连,所述第二导电部通过另一个第二连接部与另一个第一导电部相连。
  11.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触控结构,其中,所述第二导电部与所述第二两个连接部组成跨接部,所述跨接部跨过所述第一连接线,所述第一导电部穿过所述绝缘层与对应的第二连接线连接。
  12. 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触控结构,还包括贯穿所述触控结构的安装孔;
    所述多个触控电极包括多个第一触控电极和多个第二触控电极;
    所述触控结构包括多个第一触控单元和多个第二触控单元;一个第一触控单元包括沿第三方向排列且相连的所述多个第一触控电极,一个第二触控单元包括沿第四方向排列且相连的所述多个第二触控电极;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第四方向相交叉;
    所述多个第一触控电极包括位于所述安装孔周围的至少一个第一电极和至少一个第二电极,所述多个第二触控电极包括位于所述安装孔周围的至少一个第三电极和至少一个第四电极;
    所述跳线结构围绕所述安装孔设置;所述第一连接线连接属于同一第一触控单元的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所述两条第二连接线中的一条连接所述第三电极,另一条连接所述第四电极,所述第三电极和所述第四电极属于同一第二触控单元。
  13.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触控结构,其中,多个所述跳线结构围绕所述安装孔设置;
    所述第一触控单元包括位于所述安装孔周围的一个所述第一电极和一个所述第二电极,所述第一连接线连接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
    所述第二触控单元包括位于所述安装孔周边的一个所述第三电极和一个所述第四电极,所述两条第二连接线中的一条为第一目标引线,另一条为第二目标引线,所述第一目标引线包括分离设置的第一线段和第二线段;
    所述第三电极与所述第一线段连接,所述第四电极与所述第二线段连接;至少一个连接图案跨过一个跳线结构的第一连接线,且一端与所述第一线段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目标引线连接;至少一个连接图案跨过另一个跳线结构的第一连接线,且一端与所述第二目标引线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线段连接。
  14.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触控结构,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线和所述第二连接线沿所述安装孔的边缘设置;所述连接图案的长度延伸方向经过所述安装孔;
    所述第一电极靠近所述安装孔的边缘与所述安装孔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三电极靠近所述安装孔的边缘与所述安装孔的距离,且小于所述第四电极靠近所述安装孔的边缘与所述安装孔的距离;
    所述第二电极靠近所述安装孔的边缘与所述安装孔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三电极靠近所述安装孔的边缘与所述安装孔的距离,且小于所述第四电极靠近所述安装孔的边缘与所述安装孔的距离;
    所述第一线段、所述第一连接线和所述第二目标引线与所述安装孔的距离依次减小;所述第二线段、所述第一连接线和所述第二目标引线与所述安装孔的距离依次减小。
  15. 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触控结构,其中,所述多个第一触控电极还包括位于所述安装孔周围的至少一个第五电极,沿所述第三方向,所述第五电极位于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所述第五电极与所述第一连接线连接;
    所述多个第二触控电极还包括位于所述安装孔周围的至少一个第六电极,沿所述第四方向,所述第六电极位于所述第三电极与所述第四电极之间;所述第六电极与所述第二目标引线连接。
  16. 根据权利要求12~15中任一项所述的触控结构,其中,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二电极、所述第三电极和所述第四电极的面积均小于,未被所述安装孔贯穿的触控电极的面积;
    所述多个第一触控电极还包括位于所述安装孔周围的至少一个第五电极,所述第五电极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一电极的面积,且小于所述第二电极的面积;
    所述多个第二触控电极还包括位于所述安装孔周围的至少一个第六电极,所述第六电极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三电极的面积,且小于所述第四电极的面积。
  17. 根据权利要求1~16中任一项所述的触控结构,包括触控区域,及位于所述触控区域沿所述第一方向的相对两侧的第一走线区和第二走线区,及位于所述触控区域沿所述第二方向的相对两侧的第三走线区和第四走线区;
    所述多个触控电极包括多个第一触控电极和多个第二触控电极;
    所述触控结构包括多个第一触控单元和多个第二触控单元;一个第一触控单元包括沿第三方向排列且相连的所述多个第一触控电极,一个第二触控单元包括沿第四方向排列且相连的所述多个第二触控电极;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第四方向相交叉;
    所述多条触控走线包括多条第一触控走线和多条第二触控走线,每个第一触控单元与至少一条第一触控走线电连接,所述第一触控走线从所述第一走线区引出,经所述第四走线区延伸至所述第二走线区;
    每个第二触控单元与至少一条第二触控走线电连接,所述第二触控走线从所述第三走线区引出,延伸至所述第二走线区;
    其中,所述触控区域包括与所述第一走线区和所述第三走线区相邻的拐 角区,多个第一触控单元中,最靠近所述第三走线区的第一触控单元包括第一拐角触控电极,所述第一拐角触控电极位于所述拐角区;多个第二触控单元中,最靠近所述第一走线区的第二触控单元包括第二拐角触控电极,所述第二拐角触控电极位于所述拐角区;
    所述第一连接线连接所述第一拐角触控电极,和所述第一触控走线;所述两条第二连接线中的一条连接所述第二拐角触控电极,另一条连接所述第二触控走线;或,
    所述多条触控走线还包括第三触控走线和第四触控走线,所述第三触控走线与所述第一拐角触控电极连接,所述第四触控走线与所述第二拐角触控电极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线连接所述第一触控走线和所述第三触控走线;所述两条第二连接线中的一条连接所述第二触控走线,另一条连接所述第四触控走线。
  18. 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触控结构,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线和所述第二连接线沿所述拐角区的外侧边缘设置;所述连接图案的长度延伸方向经过所述拐角区;
    所述第一拐角触控电极包括靠近所述拐角区的外侧边缘的第五边缘,所述第二拐角触控电极包括靠近所述拐角区的外侧边缘的第六边缘;所述第五边缘与所述拐角区的外侧边缘的距离,小于所述第六边缘与所述拐角区的外侧边缘的距离;
    与所述第二拐角触控电极连接的第二连接线、所述第一连接线、与所述第二触控走线连接的第二连接线,与所述拐角区的外侧边缘的距离依次减小。
  19. 根据权利要求1~18中任一项所述的触控结构,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线、所述第二连接线和所述连接图案均包括金属网格结构。
  20. 一种显示面板,包括:
    显示基板;
    如权利要求1~19中任一项所述的触控结构,所述触控结构设置于所述显示基板的出光侧。
  21. 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显示面板。
CN202280001978.2A 2022-06-30 2022-06-30 触控结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764271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22/102903 WO2024000436A1 (zh) 2022-06-30 2022-06-30 触控结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642714A true CN117642714A (zh) 2024-03-01

Family

ID=893838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01978.2A Pending CN117642714A (zh) 2022-06-30 2022-06-30 触控结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7642714A (zh)
WO (1) WO2024000436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419066B1 (ko) * 2017-11-20 2022-07-08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터치 디스플레이 패널 및 터치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102659189B1 (ko) * 2018-11-27 2024-04-19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장치
KR20210087602A (ko) * 2020-01-02 2021-07-13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및 표시 장치의 정렬 검사 방법
KR20210131780A (ko) * 2020-04-24 2021-11-03 동우 화인켐 주식회사 터치 센서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화상 표시 장치
CN113451385B (zh) * 2021-08-30 2021-11-12 北京京东方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
CN114415858A (zh) * 2022-01-19 2022-04-29 维信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及其检测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4000436A1 (zh) 2024-01-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307724B2 (en) Touch substrate,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N112151696A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WO2021143760A1 (zh) 触控面板及其制备方法、触控显示装置
WO2020029371A1 (zh) 一种触摸屏及oled显示面板
CN112186019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214586834U (zh)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CN205657057U (zh) 一种柔性显示面板和显示设备
US11307709B2 (en) Touch driving circuit and touch display device for reducing noise of touch sensing signal according to display driving
US11216098B2 (en) OLED display panel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and display apparatus
US11526225B2 (en) Touch structure, touch display panel and touch display apparatus
EP4095662A1 (en) Displ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US20240061524A1 (en) Touch display device
CN115996594A (zh)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US20230289019A1 (en) Touch display device
WO2022247141A1 (zh) 触控感应层、触控屏及显示装置
CN117642714A (zh) 触控结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KR20230126305A (ko) 표시 장치
CN110518042B (zh) 一种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WO2023141820A1 (zh) 触控结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11861119B2 (en) Display panel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display apparatus
WO2023000188A1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WO2023246378A1 (zh) 触控显示结构及显示装置
WO2023016257A1 (zh) 触控结构及其制备方法、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WO2023241310A1 (zh) 触控层、触控显示装置以及触控层的制备方法
US11625132B2 (en) Touch pad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touch display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