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639863A - 一种信道状态信息csi上报的方法和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信道状态信息csi上报的方法和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7639863A CN117639863A CN202210968481.XA CN202210968481A CN117639863A CN 117639863 A CN117639863 A CN 117639863A CN 202210968481 A CN202210968481 A CN 202210968481A CN 117639863 A CN117639863 A CN 11763986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mbination
- coefficient matrix
- coefficients
- zero
- combination coefficie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5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59
- 230000010287 polariz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32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6
- 230000015654 memor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0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8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8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875 correspon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83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5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1427 coher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9000013598 ve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1
- 229920006934 PMI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0
- 102100035362 Phosphomannomutase 2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0354 decomposi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1934 dela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11664 signa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9825 accu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6399 behavio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LKKMLIBUAXYLOY-UHFFFAOYSA-N 3-Amino-1-methyl-5H-pyrido[4,3-b]indole Chemical compound N1C2=CC=CC=C2C2=C1C=C(N)N=C2C LKKMLIBUAXYLOY-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101100208128 Arabidopsis thaliana TSA1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2
- 102100031413 L-dopachrome tautomerase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2
- 101710093778 L-dopachrome tautomeras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2
- 102000003629 TRPC3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2
- 101150037542 Trpc3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491 arra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190 augment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977 initi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295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139 quant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101150026818 trp3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2
- 102100030310 5,6-dihydroxyindole-2-carboxylic acid oxidase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1
- 101710163881 5,6-dihydroxyindole-2-carboxylic acid oxidas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FGUUSXIOTUKUDN-IBGZPJMESA-N C1(=CC=CC=C1)N1C2=C(NC([C@H](C1)NC=1OC(=NN=1)C1=CC=CC=C1)=O)C=CC=C2 Chemical class C1(=CC=CC=C1)N1C2=C(NC([C@H](C1)NC=1OC(=NN=1)C1=CC=CC=C1)=O)C=CC=C2 FGUUSXIOTUKUDN-IBGZPJME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413 cellular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795 chemical substances by applica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70 constitu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596 correlat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500 data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419 depend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977 d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38 encap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354 integ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507 map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307 optical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37 period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84 smart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228 spectru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21—Feedback content
- H04B7/0626—Channel coefficients, e.g.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CSI]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6—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21—Feedback content
- H04B7/063—Parameters other than those covered in groups H04B7/0623 - H04B7/0634, e.g. channel matrix rank or transmit mode selec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21—Feedback content
- H04B7/0632—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e.g. 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 [CQI]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21—Feedback content
- H04B7/0634—Antenna weights or vector/matrix coefficien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36—Feedback format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36—Feedback format
- H04B7/0639—Using selective indices, e.g. of a codebook, e.g. pre-distortion matrix index [PMI] or for beam selec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58—Feedback reduc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10—Polarisation diversity; Directional diversity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6—Transmission of channel quality indic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信道状态信息CSI上报的方法,该方法包括:终端设备生成CSI,该CSI用于确定所述终端设备的下行信道矩阵或预编码矩阵,该CSI包括T1个非零组合系数,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为幅度非零的组合系数,T1为正整数;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上报CSI;其中,当T1个非零组合系数对应空频联合特征基底,所述T1个非零组合系数对应所述终端设备中的第一天线或第一数据流时,终端设备生成CSI,包括:终端设备根据非零组合系数上报的起始方向和第二规则在空频联合特征基底对应的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确定T1个非零组合系数。通过第二规则确定上报的非零组合系数,有助于降低终端设备上报的开销以及终端设备处理的复杂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信道状态信息CSI上报的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在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massive multiple-input multiple output,MassiveMIMO)技术中,网络设备可以通过预编码技术减小多用户之间的干扰以及同一用户的多个信号流之间的干扰。从而提高信号质量,实现空分复用,提高频谱利用率。
在Massive MIMO系统中,发送端(例如,网络设备)可以通过多根发射天线组成的天线阵列向接收端(例如,终端设备)发送数据,从而提高了系统吞吐率。为了通过在发送端进行预编码来提高系统传输性能,发送端需要获知信道状态信息(channel stateinformation,CSI),而对于FDD通信系统,CSI通常由接收端进行信道测量得到,因此,接收端需要将该CSI上报给发送端。具体地,发送端和接收端共用一个码本,码本中包含至少一个预编码矩阵的集合。接收端通过信道估计得到CSI后,根据该CSI从码本中选择一个预编码矩阵,并将该预编码矩阵对应的预编码矩阵指示(precoding matrix index,PMI)上报给发送端,发送端根据该PMI恢复最优预编码矩阵,然后进行预编码处理。接收端上报的PMI中包括了选择的空域基向量(或天线端口)指示,选择的频域基向量指示,以及对应选择的空域基向量(或天线端口)和频域基向量对应的非零组合系数的幅度和相位等,导致上报的开销较高。
因此,如何降低接收端上报CSI信息的开销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信道状态信息CSI上报的方法,通过第一规则和第二规则确定并上报非零组合系数,降低终端设备上报CSI信息的开销及终端设备处理的复杂度。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信道状态信息CSI上报的方法,该方法可以由终端设备执行,或者,也可以由终端设备的组成部件(例如芯片或者电路)执行,对此不作限定,为了便于描述,下面以由终端设备执行为例进行说明。
该方法可以包括:终端设备生成信道状态信息CSI,CSI用于确定终端设备的下行信道矩阵或预编码矩阵,CSI包括T1个非零组合系数,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为幅度非零的组合系数,T1为正整数;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上报CSI;其中,当T1个非零组合系数对应空频联合特征基底,T1个非零组合系数对应终端设备中的第一天线或第一数据流时,终端设备生成CSI,包括:终端设备根据非零组合系数上报的起始方向和第二规则在空频联合特征基底对应的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确定T1个非零组合系数;其中,第二规则为从起始方向所在的第一个组合系数开始,按不同极化方向逐一交叉确定非零组合系数,起始方向为组合系数矩阵组中模最大的组合系数所在的极化方向,组合系数矩阵组包括第一极化方向和第二极化方向。
基于上述方案,终端设备在确定向网络设备上报CSI时,考虑到天线的极化方向,由于通过第二规则确定CSI中的T1个非零组合系数,从而使得上报的非零组合系数具有一定规律,从而能够代替位图的作用,使得终端设备在上报CSI信息时无需上报非零组合系数的位图信息,降低了终端设备上报的开销及终端设备处理的复杂度。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该方法还包括:终端设备确定CSI包括的非零组合系数的个数T1;终端设备确定起始方向;其中,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第一极化方向的组合系数矩阵和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第二极化方向的组合系数矩阵的列按第一顺序排列,第一顺序为空频联合特征基底的索引顺序,且第一极化方向的组合系数矩阵组和第二极化方向的组合系数矩阵组共用空频联合特征基底。
基于上述方案,终端设备在上报非零组合系数时考虑到空频联合特征基底对应的组合系数的排列顺序和天线的极化方向,使得终端设备根据第一顺序和第二规则确定需要上报的非零组合系数,从而使得上报的非零组合系数具有一定规律,从而能够代替位图的作用,使得终端设备在上报CSI信息时无需上报非零组合系数的位图信息,降低了终端设备上报的开销及终端设备处理的复杂度。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终端设备确定CSI包括的非零组合系数的个数T1,包括:终端设备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第一指示信息,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CSI包括的非零组合系数的个数T1;终端设备根据第一指示信息确定CSI包括的非零组合系数的个数T1。
基于上述方案,终端设备能够根据网络设备的指示确定需要上报的非零组合系数的个数,使得终端设备在上报CSI信息时无需上报非零组合系数的位图信息,降低了终端设备上报的开销及终端设备处理的复杂度。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当T1个非零组合系数对应空频联合特征基底,T1个非零组合系数对应终端设备中的第一天线或第一数据流,以及终端设备中的第二天线或第二数据流时,终端设备根据起始方向和第二规则在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确定所述T1个非零组合系数,包括:
终端设备根据起始方向、第二规则和第三规则在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确定T1个非零组合系数,第三规则为从起始方向所在的第一个组合系数对应的天线或数据流开始,按不同天线或不同数据流逐一交叉确定非零组合系数;
其中,组合系数矩阵组包括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第三组合系数矩阵组和第四组合系数矩阵组,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和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对应第一天线或第一数据流,第三组合系数矩阵组和第四组合系数矩阵组对应第二天线或第二数据流,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和第三组合系数矩阵组对应第一极化方向,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和第四组合系数对应第二极化方向,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第三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第四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均按第一顺序排列。
基于上述方案,终端设备在确定上报的非零组合系数时考虑到空频联合特征基底对应的组合系数的排列顺序、不同天线和天线的极化方向,使得终端设备根据第一顺序、第二规则和第三规则确定需要上报的非零组合系数,从而使得确定的非零组合系数具有一定规律,从而能够代替位图的作用,使得网络设备能够按照与终端设备相同的规则确定组合系数的位置信息,从而完成对下行信道矩阵或预编码矩阵的重构,同时还能够降低终端设备处理的复杂度。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终端设备根据起始方向、第二规则和第三规则在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确定T1个非零组合系数,包括:
终端设备从起始方向所在的第一个组合系数对应的天线或数据流及对应的极化方向开始,先按照同一天线或同一数据流内的不同极化方向的顺序,再按照不同天线或不同数据流之间的不同极化方向的顺序逐一交叉确定T1个非零组合系数;或者,
终端设备从起始方向所在的第一个组合系数对应的天线或数据流及对应的极化方向开始,先按照第一极化方向中不同天线或不同数据流之间的顺序,再按照第二极化方向中不同天线或不同数据流之间的顺序逐一交叉确定T1个非零组合系数。
基于上述方案,终端设备在确定上报的非零组合系数时能够考虑到不同天线和天线的极化方向之间非零组合系数的幅度变化规律相似,从而使得终端设备能够把幅度较大的组合系数选择出来并上报给网络设备,降低了终端设备处理的复杂度,同时使得网络设备能够根据终端设备的上报的组合系数,更好的重构出下行信道或预编码矩阵。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上报CSI,包括:终端设备根据第一规则向网络设备上报T1个非零组合系数,T1个非零组合系数包括第一极化方向的组合系数和第二极化方向的组合系数,第一规则为按不同极化方向逐一交叉上报T1个非零组合系数。
基于上述方案,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上报CSI时,由于通过第一规则上报T1个非零组合系数,使得网络设备能够根据第一规则接收该T1个非零组合系数,即能够根据第一规则和该T1个非零组合系数确定空频联合特征基底对应的组合系数矩阵组,进一步地根据空频联合特征基底对应的组合系数矩阵组和空频联合特征基底指示信息确定终端设备的下行信道矩阵或预编码矩阵,因此相对于现有码本(R16 TypeII或R17 TypeII码本)终端不需要上报非零组合系数对应的位图,从而降低了终端设备处理的复杂度。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终端设备根据第一规则向网络设备上报T1个非零组合系数,包括:终端设备根据第一规则和第四规则向网络设备上报T1个非零组合系数,第四规则为按不同天线或不同数据流逐一交叉上报T1个非零组合系数。
基于上述方案,终端设备在上报非零组合系数时能够考虑到不同天线和天线的极化方向之间非零组合系数的幅度变化规律相似,降低了终端设备处理的复杂度,同时使得网络设备能够按照与终端设备相同的规则确定组合系数的位置信息,从而完成对下行信道矩阵或预编码矩阵的重构。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终端设备根据第一规则和第四规则向网络设备上报T1个非零组合系数,包括:终端设备从起始方向所在的第一个组合系数对应的天线或数据流及对应的极化方向开始,先按照同一天线或同一数据流内的不同极化方向的顺序,再按照不同天线或不同数据流之间的不同极化方向的顺序逐一交叉上报T1个非零组合系数;或者,终端设备从起始方向所在的第一个组合系数对应的天线或数据流及对应的极化方向开始,先按照第一极化方向中不同天线或不同数据流之间的顺序,再按照所述第二极化方向中不同天线或不同数据流之间的顺序逐一交叉上报T1个非零组合系数。
基于上述方案,终端设备在上报非零组合系数时能够考虑到不同天线和天线的极化方向之间非零组合系数的幅度变化规律相似,降低了终端设备处理的复杂度,同时使得网络设备能够按照与终端设备相同的规则确定组合系数的位置信息,从而完成对下行信道矩阵或预编码矩阵的重构。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当T1个非零组合系数对应空域基底以及频域基底时,CSI还包括第一位图;其中,T1个非零组合系数包括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和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对应终端设备中的第一天线,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对应终端设备中的第二天线;
第一位图用于指示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与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一致。
基于上述方案,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上报CSI时,考虑到了终端设备中不同天线对应的信道在空域和频域的较强相关性,即多个天线可以采用相同的位图,因此终端设备在上报CSI时无需对于每个天线上报其对应的位图,多个天线采用同一个位图进行上报,从而降低了终端设备上报的开销以及终端设备处理的复杂度。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当T1个非零组合系数对应空域基底以及频域基底时,CSI还包括第二位图;
其中,T1个非零组合系数包括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第三组合系数矩阵组和第四组合系数矩阵组,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和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对应终端设备中的第一天线,第三组合系数矩阵组和第四组合系数矩阵组对应终端设备中的第二天线,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和第三组合系数矩阵组对应第一极化方向,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和第四组合系数矩阵组对应第二极化方向;
第二位图用于指示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第三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第三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第四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第四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均一致。
基于上述方案,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上报CSI时,考虑到了终端设备中不同天线对应的信道在空域和频域的较强相关性,即多个天线的位图是相同的,且对于同一天线,不同极化方向也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因此终端设备在上报CSI时无需对于每个天线每个极化方向上报其对应的位图,多个天线不同的极化方向采用同一个位图进行上报,从而降低了终端设备上报的开销以及终端设备处理的复杂度。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空域基底包括空域特征基底或空域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基底,频域基底包括频域特征基底或频域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基底。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信道状态信息CSI上报的方法。该方法可以由网络设备执行,或者,也可以由网络设备的组成部件(例如芯片或者电路)执行,对此不作限定,为了便于描述,下面以由网络设备执行为例进行说明。
该方法可以包括:网络设备接收信道状态信息CSI,CSI用于确定终端设备的下行信道矩阵或预编码矩阵,CSI包括T1个非零组合系数,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为幅度非零的组合系数,T1为正整数;网络设备根据CSI确定终端设备的下行信道矩阵或预编码矩阵;其中,当T1个非零组合系数对应空频联合特征基底,T1个非零组合系数对应终端设备中的第一天线或第一数据流时,网络设备接收CSI,包括:
网络设备根据第一规则接收T1个非零组合系数,T1个非零组合系数包括第一极化方向的组合系数和第二极化方向的组合系数,第一规则为按不同极化方向交叉上报非零组合系数。
基于上述方案,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上报CSI时,由于通过第一规则上报T1个非零组合系数,网络设备能够根据第一规则接收该T1个非零组合系数,即能够根据第一规则和该T1个非零组合系数确定空频联合特征基底对应的组合系数矩阵组,进一步地根据空频联合特征基底对应的组合系数矩阵组和空频联合特征基底信息确定终端设备的下行信道矩阵或预编码矩阵,因此相对于现有码本(R16TypeII或R17 TypeII码本)终端不需要上报非零组合系数对应的位图,从而降低了终端设备上报的开销以及终端设备处理的复杂度。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当T1个非零组合系数对应空频联合特征基底,T1个非零组合系数对应终端设备中的第一天线或第一数据流,以及终端设备中的第二天线或第二数据流时,网络设备根据第一规则接收T1个非零组合系数,包括:网络设备根据第一规则和第四规则接收T1个非零组合系数,第一规则为按不同极化方向交叉上报T1个非零组合系数,第四规则为按不同天线或不同数据流逐一交叉上报所述T1个非零组合系数;其中,T1个非零组合系数包括第一极化方向的组合系数和第二极化方向的组合系数。
基于上述方案,网络设备在接收非零组合系数时,能够考虑到不同天线和天线的极化方向之间非零组合系数的幅度变化规律相似,使得网络设备能够按照与终端设备相同的规则确定组合系数的位置信息,从而完成对下行信道矩阵或预编码矩阵的重构。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网络设备根据第一规则和第四规则接收T1个非零组合系数,包括:终端设备从起始方向所在的第一个组合系数对应的天线或数据流及对应的极化方向开始,先按照同一天线或同一数据流内的不同极化方向的顺序,再按照不同天线或不同数据流之间的不同极化方向的顺序逐一交叉接收T1个非零组合系数;或者,终端设备从起始方向所在的第一个组合系数对应的天线或数据流及对应的极化方向开始,先按照第一极化方向中不同天线或不同数据流之间的顺序,再按照第二极化方向中不同天线或不同数据流之间的顺序逐一交叉接收T1个非零组合系数。
基于上述方案,网络设备在接收非零组合系数时,能够考虑到不同天线和天线的极化方向之间非零组合系数的幅度变化规律相似,使得网络设备能够按照与终端设备相同的规则确定组合系数的位置信息,从而完成对下行信道矩阵或预编码矩阵的重构。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该方法还包括: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CSI包括的非零组合系数的个数T1。
基于上述方案,网络设备通过指示信息的方式向终端设备指示需要上报的非零组合系数的个数,使得终端设备在上报CSI信息时无需上报非零组合系数的位图信息,降低了终端设备上报的开销以及终端设备处理的复杂度。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当T1个非零组合系数对应空域基底以及频域基底时,CSI还包括第一位图;其中,T1个非零组合系数包括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和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对应终端设备中的第一天线,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对应终端设备中的第二天线;
第一位图用于指示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与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一致;
网络设备根据CSI确定终端设备的下行信道矩阵或预编码矩阵,包括:
网络设备根据第一位图确定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和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网络设备根据T1个非零组合系数、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确定终端设备的下行信道矩阵或预编码矩阵。
基于上述方案,网络设备在接收来自终端设备的CSI时,由于终端设备考虑到了不同天线对应的信道在空域和频域的较强相关性,即多个天线可以采用相同的位图,因此终端设备在上报的CSI中多个天线采用同一个位图进行上报,无需对于每个天线上报其对应的位图,从而降低了上报的开销以及终端设备处理的复杂度。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当T1个非零组合系数对应空域基底以及频域基底时,CSI还包括第二位图;
其中,T1个非零组合系数包括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第三组合系数矩阵组和第四组合系数矩阵组,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和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对应终端设备中的第一天线,第三组合系数矩阵组和第四组合系数矩阵组对应终端设备中的第二天线,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和第三组合系数矩阵组对应第一极化方向,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和第四组合系数矩阵组对应第二极化方向;
第二位图用于指示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第三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第三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第四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第四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均一致;
网络设备根据CSI确定终端设备的下行信道矩阵或预编码矩阵,包括:
网络设备根据第二位图确定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第三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第三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第四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第四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
网络设备根据T1个非零组合系数、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第三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第三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第四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第四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确定终端设备的下行信道矩阵或预编码矩阵。
基于上述方案,网络设备在接收来自终端设备的CSI时,由于终端设备考虑到了不同天线对应的信道在空域和频域的较强相关性,即多个天线的位图是相同的,且对于同一天线,不同极化方向也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因此终端设备在上报的CSI中多个天线采用同一个位图进行上报,无需对于每个天线每个极化方向上报其对应的位图,从而降低了上报的开销以及终端设备处理的复杂度。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空域基底包括空域特征基底或空域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基底,频域基底包括频域特征基底或频域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基底。
基于上述方案,
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包括用于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所示的方法的单元,该通信的装置可以是终端设备,或者,也可以是设置于终端设备中的芯片或电路执行,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该通信装置包括:
处理单元,用于生成信道状态信息CSI,CSI用于确定终端设备的下行信道矩阵或预编码矩阵,CSI包括T1个非零组合系数,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为幅度非零的组合系数,T1为正整数;收发单元,用于向网络设备上报CSI;其中,当T1个非零组合系数对应空频联合特征基底,T1个非零组合系数对应终端设备中的第一天线或第一数据流时,处理单元,还用于根据非零组合系数上报的起始方向和第二规则在空频联合特征基底对应的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确定T1个非零组合系数;其中,第二规则为从起始方向所在的第一个组合系数开始,按不同极化方向逐一交叉确定非零组合系数,起始方向为组合系数矩阵组中模最大的组合系数所在的极化方向,组合系数矩阵组包括第一极化方向和第二极化方向。
结合第三方面,在第三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处理单元,还用于确定CSI包括的非零组合系数的个数T1;处理单元,还用于确定起始方向,其中,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第一极化方向的组合系数矩阵和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第二极化方向的组合系数矩阵的列按第一顺序排列,第一顺序为空频联合特征基底的索引顺序,且第一极化方向的组合系数矩阵组和第二极化方向的组合系数矩阵组共用空频联合特征基底。
结合第三方面,在第三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收发单元,还用于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第一指示信息,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CSI包括的非零组合系数的个数T1;处理单元,还用于根据第一指示信息确定CSI包括的非零组合系数的个数T1。
结合第三方面,在第三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当T1个非零组合系数对应空频联合特征基底,T1个非零组合系数对应终端设备中的第一天线或第一数据流,以及终端设备中的第二天线或第二数据流时,处理单元,还用于根据起始方向、第二规则和第三规则在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确定T1个非零组合系数,第三规则为从起始方向所在的第一个组合系数对应的天线或数据流开始,按不同天线或不同数据流逐一交叉确定非零组合系数;
其中,组合系数矩阵组包括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第三组合系数矩阵组和第四组合系数矩阵组,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和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对应第一天线或第一数据流,第三组合系数矩阵组和第四组合系数矩阵组对应第二天线或第二数据流,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和第三组合系数矩阵组对应第一极化方向,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和第四组合系数对应第二极化方向,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第三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第四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均按第一顺序排列。
结合第三方面,在第三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处理单元,还用于从起始方向所在的第一个组合系数对应的天线或数据流及对应的极化方向开始,先按照同一天线或同一数据流内的不同极化方向的顺序,再按照不同天线或不同数据流之间的不同极化方向的顺序逐一交叉确定T1个非零组合系数;或者,处理单元,还用于从起始方向所在的第一个组合系数对应的天线或数据流及对应的极化方向开始,先按照第一极化方向中不同天线或不同数据流之间的顺序,再按照第二极化方向中不同天线或不同数据流之间的顺序逐一交叉确定T1个非零组合系数。
结合第三方面,在第三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收发单元,还用于根据第一规则向网络设备上报T1个非零组合系数,T1个非零组合系数包括第一极化方向的组合系数和第二极化方向的组合系数,第一规则为按不同极化方向逐一交叉上报T1个非零组合系数。
结合第三方面,在第三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收发单元,还用于根据第一规则和第四规则向网络设备上报T1个非零组合系数,第四规则为按不同天线或不同数据流逐一交叉上报T1个非零组合系数。
结合第三方面,在第三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收发单元,还用于从起始方向所在的第一个组合系数对应的天线或数据流及对应的极化方向开始,先按照同一天线或同一数据流内的不同极化方向的顺序,再按照不同天线或不同数据流之间的不同极化方向的顺序逐一交叉上报T1个非零组合系数;或者,收发单元,还用于从起始方向所在的第一个组合系数对应的天线或数据流及对应的极化方向开始,先按照第一极化方向中不同天线或不同数据流之间的顺序,再按照所述第二极化方向中不同天线或不同数据流之间的顺序逐一交叉上报T1个非零组合系数。
结合第三方面,在第三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当T1个非零组合系数对应空域基底以及频域基底时,CSI还包括第一位图;其中,T1个非零组合系数包括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和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对应终端设备中的第一天线,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对应终端设备中的第二天线;
第一位图用于指示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与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一致。
结合第三方面,在第三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当T1个非零组合系数对应空域基底以及频域基底时,CSI还包括第二位图;
其中,T1个非零组合系数包括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第三组合系数矩阵组和第四组合系数矩阵组,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和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对应终端设备中的第一天线,第三组合系数矩阵组和第四组合系数矩阵组对应终端设备中的第二天线,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和第三组合系数矩阵组对应第一极化方向,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和第四组合系数矩阵组对应第二极化方向;
第二位图用于指示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第三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第三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第四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第四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均一致。
结合第三方面,在第三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空域基底包括空域特征基底或空域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基底,频域基底包括频域特征基底或频域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基底。
第三方面提供的通信的装置相关内容的解释及有益效果均可参考第一方面所示的方法,此处不再赘述。
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包括用于执行上述第二方面所示的方法的单元,该通信的装置可以是网络设备,或者,也可以是设置于网络设备中的芯片或电路执行,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该通信装置包括:
收发单元,用于接收信道状态信息CSI,CSI用于确定终端设备的下行信道矩阵或预编码矩阵,CSI包括T1个非零组合系数,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为幅度非零的组合系数,T1为正整数;处理单元,用于根据CSI确定终端设备的下行信道矩阵或预编码矩阵;其中,当T1个非零组合系数对应空频联合特征基底,T1个非零组合系数对应终端设备中的第一天线或第一数据流时,收发单元,还用于根据第一规则接收T1个非零组合系数,T1个非零组合系数包括第一极化方向的组合系数和第二极化方向的组合系数,第一规则为按不同极化方向交叉上报非零组合系数。
结合第四方面,在第四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当T1个非零组合系数对应空频联合特征基底,T1个非零组合系数对应终端设备中的第一天线或第一数据流,以及终端设备中的第二天线或第二数据流时,网络设备根据第一规则接收T1个非零组合系数,包括:
收发单元,还用于根据第一规则和第四规则接收T1个非零组合系数,第一规则为按不同极化方向交叉上报T1个非零组合系数,第四规则为按不同天线或不同数据流逐一交叉上报所述T1个非零组合系数;其中,T1个非零组合系数包括第一极化方向的组合系数和第二极化方向的组合系数。
结合第四方面,在第四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收发单元,还用于从起始方向所在的第一个组合系数对应的天线或数据流及对应的极化方向开始,先按照同一天线或同一数据流内的不同极化方向的顺序,再按照不同天线或不同数据流之间的不同极化方向的顺序逐一交叉接收T1个非零组合系数;或者,收发单元,还用于从起始方向所在的第一个组合系数对应的天线或数据流及对应的极化方向开始,先按照第一极化方向中不同天线或不同数据流之间的顺序,再按照第二极化方向中不同天线或不同数据流之间的顺序逐一交叉接收T1个非零组合系数。
结合第四方面,在第四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收发单元,还用于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CSI包括的非零组合系数的个数T1。
结合第四方面,在第四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当T1个非零组合系数对应空域基底以及频域基底时,CSI还包括第一位图;其中,T1个非零组合系数包括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和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对应终端设备中的第一天线,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对应终端设备中的第二天线;
第一位图用于指示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与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一致;
处理单元,还用于根据第一位图确定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和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
处理单元,还用于根据T1个非零组合系数、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确定终端设备的下行信道矩阵或预编码矩阵。
结合第四方面,在第四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当T1个非零组合系数对应空域基底以及频域基底时,CSI还包括第二位图;
其中,T1个非零组合系数包括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第三组合系数矩阵组和第四组合系数矩阵组,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和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对应终端设备中的第一天线,第三组合系数矩阵组和第四组合系数矩阵组对应终端设备中的第二天线,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和第三组合系数矩阵组对应第一极化方向,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和第四组合系数矩阵组对应第二极化方向;
第二位图用于指示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第三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第三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第四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第四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均一致;
处理单元,还用于根据第二位图确定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第三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第三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第四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第四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
处理单元,还用于根据T1个非零组合系数、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第三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第三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第四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第四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确定终端设备的下行信道矩阵或预编码矩阵。
结合第四方面,在第四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空域基底包括空域特征基底或空域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基底,频域基底包括频域特征基底或频域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基底。
第四方面提供的通信的装置相关内容的解释及有益效果均可参考第二方面所示的方法,此处不再赘述。
第五方面,提供一种通信装置,该装置包括: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至少一个处理器,用于执行存储器存储的计算机程序或指令,以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可能实现方式的方法。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该装置为网络设备。
在另一种实现方式中,该装置为用于终端设备中的芯片、芯片系统或电路。
第六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处理器,用于执行上述各方面提供的方法。
对于处理器所涉及的发送和获取/接收等操作,如果没有特殊说明,或者,如果未与其在相关描述中的实际作用或者内在逻辑相抵触,则可以理解为处理器输出和接收、输入等操作,也可以理解为由射频电路和天线所进行的发送和接收操作,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第七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介质存储用于设备执行的程序代码,该程序代码包括用于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可能实现方式的方法。
第八方面,提供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可能实现方式的方法。
第九方面,提供一种芯片,芯片包括处理器与通信接口,处理器通过通信接口读取存储器上存储的指令,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可能实现方式的方法。
可选地,作为一种实现方式,芯片还包括存储器,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或指令,处理器用于执行存储器上存储的计算机程序或指令,当计算机程序或指令被执行时,处理器用于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可能实现方式的方法。
第十方面,提供一种通信系统,包括上文的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中的一个或多个。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网络架构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种网络架构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道状态信息CSI上报的方法300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4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道状态信息CSI上报的方法400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5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确定非零系数选择起始方向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终端设备确定非零系数选择起始方向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道状态信息CSI上报的方法700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8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对应的组合系数矩阵组及位图的示意图。
图9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道状态信息CSI上报的方法900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10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终端设备对应的组合系数矩阵组及位图的示意图。
图1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装置1100的示意性框图。
图1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通信装置1200的示意性框图。
图13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芯片系统1300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网络架构。
图1示出的通信系统100包括网络设备10,以及至少一个终端设备,例如终端设备20、终端设备21、终端设备22、终端设备23、终端设备24和终端设备25,在该通信系统中,终端设备20至终端设备25(6个终端设备)可以发送上行数据/信号/信息给网络设备10,网络设备10可以发送下行数据/信号/信息给终端设备20~终端设备25中的任一终端设备。此外,终端设备20、终端设备21和终端设备22也可以组成一个通信系统,网络设备10可以与终端设备20、终端设备23、终端设备24、终端设备25中的任一终端设备之间传输数据/信号/信息,终端设备20也可以与终端设备21、终端设备22中的任一终端设备之间传输数据/信号/信息。各通信设备,如网络设备或终端设备,均可以配置多个天线。对于该通信系统100中的每一个通信设备而言,所配置的多个天线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用于发送信号的发射天线和至少一个用于接收信号的接收天线。因此,该通信系统100中的各通信设备之间,如网络设备与终端设备之间,可通过多天线技术通信。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网络架构的示意图。
图2示出的通信系统200包括至少一个网络设备和至少一个终端设备,例如包括传输接收点1(transmission reception point,TRP)、TRP2、TRP3以及终端设备20,其中TRP1、TRP2和TRP3同时为终端设备20服务,即终端设备同时接收到多个TRP的传输数据,并对其进行联合处理,这种方式即为多站协作方式。多站协作的方式有很多,例如相干联合传输(coherent joint transmission,CJT)、非相干联合传输(non-coherent jointtransmission,NCJT)等。
对于CJT,多个TRP占用相同的时频资源,通过相干联合传输的方式为终端提供服务,此时需要任意两个TRP之间可以交互信息。而对于NCJT,并不需要任意两个TRP之间交互信息。
在CJT协作方式下,多个TRP同时为一个终端设备服务,传输对终端设备而言是透明的,从终端设备的角度来看,多个TRP可以理解为一个协作集,一个协作集可以等效为一个网络设备,在该通信系统中,终端设备需要反馈协作集中各个TRP联合的CSI,使能相干联合传输。
上述设备的功能可以由一个独立设备完成,也可以由若干个设备共同完成。图1和图2只是一种示例,对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不构成任何限定。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还可以涉及图1中未示出的设备或传输节点,当然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也可以只包括图1示出的部分设备或传输节点,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上述应用于本申请实施例的网络架构仅是一种举例说明,适用本申请实施例的网络架构并不局限于此,任何能够实现上述各个设备的功能的网络架构都适用于本申请实施例。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也可以称为终端、接入终端、用户单元、用户站、移动站、移动台、远方站、远程终端、移动设备、用户终端、无线通信设备、用户代理或用户装置。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的终端可以是手机(mobile phone)、平板电脑(pad)、带无线收发功能的电脑、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终端、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终端、工业控制(industrial control)中的无线终端、无人驾驶(self driving)中的无线终端、远程医疗(remote medical)中的无线终端、智能电网(smart grid)中的无线终端、运输安全(transportation safety)中的无线终端、智慧城市(smart city)中的无线终端、智慧家庭(smart home)中的无线终端、蜂窝电话、无绳电话、会话启动协议(session initiationprotocol,SIP)电话、无线本地环路(wireless local loop,WLL)站、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手持设备、计算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它处理设备、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5G网络中的终端或者未来演进网络中的终端等。
其中,可穿戴设备也可以称为穿戴式智能设备,是应用穿戴式技术对日常穿戴进行智能化设计、开发出可以穿戴的设备的总称,如眼镜、手套、手表、服饰及鞋等。可穿戴设备即直接穿在身上,或是整合到用户的衣服或配件的一种便携式设备。可穿戴设备不仅仅是一种硬件设备,更是通过软件支持以及数据交互、云端交互来实现强大的功能。广义穿戴式智能设备包括功能全、尺寸大、可不依赖智能手机实现完整或者部分的功能,例如:智能手表或智能眼镜等,以及只专注于某一类应用功能,需要和其它设备如智能手机配合使用,如各类进行体征监测的智能手环、智能首饰等。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网络设备可以是用于与终端设备通信的任意一种具有无线收发功能的通信设备。该网络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演进型节点B(evolved Node B,eNB)、无线网络控制器(radio network controller,RNC)、节点B(Node B,NB)、基站控制器(basestation controller,BSC)、基站收发台(base transceiver station,BTS)、家庭基站(home evolved NodeB,HeNB,或home Node B,HNB)、基带单元(baseBand unit,BBU),无线保真(wireless fidelity,WIFI)系统中的接入点(access point,AP)、无线中继节点、无线回传节点、传输点(transmission point,TP)或者发送接收点(transmission andreception point,TRP)等,还可以为5G,如新空口(new radio,NR)系统中的gNB,或传输点(TRP或TP),5G系统中的基站的一个或一组(包括多个天线面板)天线面板,或者,还可以为构成gNB或传输点的网络节点,如基带单元(BBU),或分布式单元(distributed unit,DU)等。
在一些部署中,gNB可以包括集中式单元(centralized unit,CU)和DU。gNB还可以包括有源天线单元(active antenna unit,AAU)。CU实现gNB的部分功能,DU实现gNB的部分功能。比如,CU负责处理非实时协议和服务,实现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分组数据汇聚层协议(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层的功能。DU负责处理物理层协议和实时服务,实现无线链路控制(radio link control,RLC)层、媒体接入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MAC)层和物理(physical,PHY)层的功能。AAU实现部分物理层处理功能、射频处理及有源天线的相关功能。RRC层的信息由CU生成,最终会经过DU的PHY层封装变成PHY层信息,或者,由PHY层的信息转变而来。因而,在这种架构下,高层信令如RRC层信令,也可以认为是由DU发送的,或者,由DU+AAU发送的。可以理解的是,网络设备可以为包括CU节点、DU节点、AAU节点中一项或多项的设备。
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应用于各种通信系统,例如:全球移动通信(globalsystem formobile communications,GSM)系统、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access,CDMA)系统、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WCDMA)系统、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GPRS)、长期演进(long termevolution,LTE)系统、高级的长期演进(LTE advanced,LTE-A)系统,LTE频分双工(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FDD)系统、LTE时分双工(time division duplex,TDD)、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UMTS)、全球互联微波接入(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WiMAX)通信系统、5G系统或未来演进的通信系统,车到其它设备(vehicle-to-X V2X),其中V2X可以包括车到互联网(vehicle to network,V2N)、车到车(vehicle to vehicle,V2V)、车到基础设施(vehicleto infrastructure,V2I)、车到行人(vehicle to pedestrian,V2P)等、车间通信长期演进技术(long term evolution-vehicle,LTE-V)、车联网、机器类通信(machine typecommunication,MTC)、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机器间通信长期演进技术(longterm evolution-machine,LTE-M),机器到机器(machine to machine,M2M)等。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下面先对本申请实施例中涉及的术语做简单说明。
1、相干联合传输(coherent joint transmission,CJT):
为了提高系统的吞吐性能以及用户的体验,通常采用多站协作的方式来为一个终端设备服务。其中,CJT是多站联合传输中的一种传输机制。
CJT是多个网络设备,也可以称为传输接收点(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point,TRP),通过相干联合传输的方式为终端设备传输数据。为终端设备服务的多个网络设备均知道要传输给该终端设备的数据信息,且各个网络设备之间可以相互传递信息,因此,这多个网络设备就像是分布式的多个天线阵列,可以一起对要传输的同一层数据做预编码,等效于一个大网络设备。所谓“相干联合传输”,指的是多个网络设备可以共同传输某个数据流,使得多个网络设备的发送信号在到达终端设备的时候能够同向叠加,从而成倍的提升接收信号的功率,并大幅度降低干扰。换句话说,相干联合传输可以将多个网络设备之间的干扰变成有用信号,可以显著提升数据传输性能。
例如,在如图2所示的CJT协作方式下,多个TRP同时为一个终端设备服务,传输对终端设备而言是透明的,从终端设备的角度来看,多个TRP可以理解为一个协作集,一个协作集可以等效为一个网络设备,在该通信系统中,终端设备需要反馈协作集中各个TRP联合的CSI,使能相干联合传输。
2、信道状态信息报告(CSI report):
信道状态信息报告也可以简称为CSI。在无线通信系统中,由接收端(如终端设备)向发送端(如网络设备)上报的用于描述通信链路的信道属性的信息。CSI中例如可以包括但不限于,预编码矩阵指示(precoding matrix indicator,PMI)、秩指示(rankindication,RI)、信道质量指示(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CQI)、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reference signal,CSI-RS资源指示(CSI-RS resourceindicator,CRI)以及层指示(layer indicator,LI)等。应理解,以上列举的CSI的具体内容仅为示例性说明,不应对本申请构成任何限定。CSI可以包括上文所列举的一项或多项,也可以包括除上述列举之外的其他用于表征CSI的信息,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以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上报CSI为例。终端设备可以在一个时间单元(如时隙(slot))内上报一个或多个CSI,每个CSI可以对应一种CSI上报的配置条件。该CSI上报的配置条件例如可以由高层信令(如无线资源控制(resource control,RRC)消息中的信息元素(information element,IE)CSI上报配置(CSI-reporting config))来确定。该CSI上报配置可用于指示CSI上报的时域行为、带宽以及与上报量(report quantity)对应的格式等。其中,时域行为例如包括周期性(periodic)、半持续性(semi-persistent)和非周期性(aperiodic)。终端设备可以基于一个CSI上报配置生成一个CSI。
3、预编码技术:网络设备可以在已知信道状态的情况下,借助与信道资源相匹配的预编码矩阵来对待发送信号进行处理,使得经过预编码的待发送信号与信道相适配,从而使得接收设备能够更好的接收发送的信号。因此,通过对待发送信号的预编码处理,接收信号质量(例如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signal to interference plus noise ratio,SINR)等)得以提升。因此,采用预编码技术,可以实现发送设备与多个接收设备在相同的时频资源上传输,也就是实现了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 user multiple input multipleoutput,MU-MIMO)。
应注意,有关预编码技术的相关描述仅为便于理解而示例,并非用于限制本申请实施例的保护范围。在具体实现过程中,发送设备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进行预编码。例如,在无法获知信道信息(例如但不限于信道矩阵)的情况下,采用预先设置的预编码矩阵或者加权处理方式进行预编码等。为了简洁,其具体内容本文不再赘述。
4、预编码矩阵指示(precoding matrix indicator,PMI):
PMI可用于指示预编码矩阵或者直接指示信道矩阵。其中,该预编码矩阵例如可以是终端设备基于各个子带的信道矩阵确定的预编码矩阵。该信道矩阵可以是终端设备通过信道估计等方式或者基于信道互易性确定。对于多站协作场景,该预编码矩阵可以是终端设备基于协作集中的多个传输节点在各个子带的信道矩阵确定的预编码矩阵。但应理解,终端设备确定预编码矩阵的具体方法并不限于上文所述,具体实现方式可参考现有技术,为了简洁,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例如,预编码矩阵可以通过对信道矩阵或信道矩阵的协方差矩阵进行奇异值分解(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SVD)的方式获得,或者,也可以通过对信道矩阵的协方差矩阵进行特征值分解(eigenvalue decopomsition,EVD)的方式获得。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应理解,上文中列举的预编码矩阵的确定方式仅为示例,不应对本申请构成任何限定。预编码矩阵的确定方式可以参考现有技术,为了简洁,这里省略对其具体过程的详细说明。
5、空域特征基底:
空域特征基底可用于表征下行信道矩阵或预编码矩阵的空域信息,可以是基于下行信道或预编码统计信息获取的正交子空间。
例如,空域特征基底可以通过对多个时刻的下行信道或预编码的统计协方差矩阵进行SVD分解获得,也可以通过对多个时刻的下行信道或预编码的协方差矩阵进行特征值分解(eigenvalue decopomsition,EVD)的方式获得。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应理解,上文中列举的空域特征基底的确定方式仅为示例,不应对本申请构成任何限定。预编码矩阵的确定方式可以参考现有技术,为了简洁,这里省略对其具体过程的详细说明。
6、空域离散傅里叶变换基底:
空域离散傅里叶变换基底可用于表征通过离散傅里叶变换(discrete fouriertransform,DFT)生成的DFT正交子空间。
例如,网络设备或终端设备已知CSI-RS参考信号的端口数之后,根据离散傅里叶变换公式生成DFT的正交子空间,子空间的维度即为CSI-RS参考信号单个极化方向的端口数。
7、频域特征基底:
频域特征基底可用于表征下行信道矩阵或预编码矩阵的频域信息,可以是基于下行信道或预编码统计信息获取的正交子空间。
例如,频域特征基底可以通过对多个时刻的多个子带下行信道或预编码的统计协方差矩阵进行SVD分解获得,也可以通过对多个时刻的多个子带下行信道或预编码的协方差矩阵进行特征值分解(eigenvalue decopomsition,EVD)的方式获得。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应理解,上文中列举的频域特征基底的确定方式仅为示例,不应对本申请构成任何限定。预编码矩阵的确定方式可以参考现有技术,为了简洁,这里省略对其具体过程的详细说明。
8、频域离散傅里叶变换基底:
频域离散傅里叶变换基底可用于表征通过DFT生成的DFT正交子空间。
例如,网络设备或终端设备已知子带个数时,根据离散傅里叶变换公式生成DFT的正交子空间,子空间的维度即为子带的个数。
9、空频联合特征基底:
空频联合特征基底可用于表征下行信道矩阵或预编码矩阵的空域和频域信息,可以是基于下行信道或预编码统计信息获取的空频联合特征基底。
例如,空域联合特征基底可以通过对多个子带下行信道或预编码进行Khatri-Rao积获取空频联合信道或预编码矩阵,进而获取空频联合信道或预编码协方差矩阵,并对多个时刻的统计空频联合信道或预编码协方差矩阵进行SVD分解获得,也可以通过对多个时刻的统计空频联合信道或预编码协方差矩阵进行特征值分解(eigenvaluedecopomsition,EVD)的方式获得。
示例性地,CSI压缩上报方案分为以下步骤:
Step1:UE对下行信道进行空频联合协方差矩阵统计,并进行极化间平均,得到对/>进行SVD或者特征分解求得特征向量构成的矩阵/>对矩阵/>进行截断,选择能量大的/>个特征值对应的/>列构成矩阵/>包含了信道的绝大部分能量(P的选择可以由UE自行决定,或者gNB规定一个可选的范围然后由UE选择)。
Step2:UE利用DFT码本对统计特征向量构成的矩阵进行近似,即寻找Wf,Ws,C1使得/>或者/>其中Wf与Ws为过采样DFT矩阵的部分列构成的子矩阵,分别表示频域和空域的波束;C1为/>在量化矩阵W1上的投影,即将W1修正为统计特征矩阵/>本步骤中计算得到的Wf,Ws,C1以长周期上报给基站。
Step3:UE根据瞬时信道h和Step2:中得到的W1C1,计算需要反馈的码本C2,C2可以为瞬时信道h在W1C1上的投影,即C2=(W1C1)Hh,或者其他形式计算得到(比如W1C1列之间不正交时,需要对W1C1进行正交化)。C2短周期或者非周期上报给基站用于重构下行信道。
基于上述CSI压缩上报方案映射到码本形态如下所示:
其中⊙表示Khatri-Rao积。其中,h为空频联合信道,M为基站天线数目(双极化阵列),N为频率单元个数(子载波粒度或者RB粒度或者子带粒度),由于Wf,Ws,C1用来量化近似因此满足2K≥P。/>为量化空频联合特征基底的DFT基。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长周期和短周期仅是为了区分,并不一定强调上述矩阵上报周期相同,因为各个矩阵随时间变化尺度可能存在差异,比如C1随时间变化的速率大概率比Wf,Ws更快,因此可以有不同的反馈周期粒度。
应理解,上述空频联合特征基底的确定方式仅为示例,不应对本申请构成任何限定。空频联合特征基底的确定方式可以参考现有技术,为了简洁,这里省略对其具体过程的详细说明。
10、数据流:
数据流也可以称为空间层,还可以称为层,对于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inputmultiple-output,MIMO)天线技术,在相同频域资源上可以同时传输多路并行数据流。每一路数据流称为一个空间层或空间流。
需要指出的是,上面术语或技术均属于现有技术,不予限制。
可以理解,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上面对本申请中涉及到的术语做了简单说明,下文实施例中不再赘述。下文将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可以应用于上述图1所示的网络架构中,不作限定。
另外,本申请实施例提及“第一”、“第二”等序数词是用于对多个对象进行区分,不用于限定多个对象的大小、内容、顺序、时序、优先级或者重要程度等。例如,第一阈值和第二阈值,可以是同一个阈值,也可以是不同的阈值,且,这种名称也并不是表示这两个阈值的取值、对应的参数、优先级或者重要程度等的不同。
本申请实施例中,对于名词的数目,除非特别说明,表示“单数名词或复数名词”,即"一个或多个”。“至少一个”是指一个或者多个,“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的情况,其中A,B可以是单数或者复数。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例如,A/B,表示:A或B。“以下至少一项(个)”或其类似表达,是指的这些项中的任意组合,包括单项(个)或复数项(个)的任意组合。例如,a,b,或c中的至少一项(个),表示:a,b,c,a和b,a和c,b和c,或a和b和c,其中a,b,c可以是单个,也可以是多个。
在FDD系统中,由于上下行信道存在较大的频点间隔,上行信道与下行信道之间不完全互易,使得FDD系统无法通过上行信道估计来获取完整的下行信道。在传统的FDD系统中,需要UE向基站反馈下行信道的CSI,具体地:基站需要先向UE发送信令用于信道测量的配置,告知UE信道测量的时间及行为;继而基站向UE发送导频用于信道测量;UE根据对接收到的导频信号进行测量,并计算得到最终的CSI反馈量;基站再根据UE反馈的CSI确定业务数据下发的预编码信息,从而进行业务数据的发送。
在NR目前的标准协议中,R16码本为空域-频域双域压缩码本,在频域上对所有子带的PMI进行压缩,R16码本结构为:
其中为空域压缩矩阵,/>为组合系数矩阵,为频域压缩矩阵,N1、N2分别为gNB水平和垂直天线端口数目,L为空域基底数目,M为频域基底数目,N3为频域RB资源数或者子带数。
R17 TypeII码本与R16码本类似,R17 TypeII码本对应的三级码本结构为:
其中,对于R17TypeII PS码本,为端口选择矩阵,表示从P个端口中选择K1个端口,/>是频域压缩矩阵,表示从离散傅里叶变换DFT矩阵集合中选取的M列,N3为频域RB资源数或者子带数;/>为根据量化准则量化的组合系数。
对于R16码本和R17码本,UE完成信道测量后,需要在上行控制信息(uplinkcontrol information,UCI)中对测量得到的CSI信息进行上报,主要包括选择的空域波束或CSI-RS端口索引,选择的频域向量指示信息,以及对应的空域波束或CSI-RS端口和频域向量的组合系数。由于部分组合系数对重构预编码的影响较小,因此,为了控制上报开销,UE会根据基站的指示选择部分组合系数进行上报,没有上报的组合系数默认为零,因此为了告诉基站具体上报的组合系数,UE还需要上报非零组合系数的位图信息。基站在接收到UE上报的CSI信息后,根据对应的码本可以重构信道或预编码。
对于R16 Type II码本,终端设备反馈的PMI包括空域基向量指示信息、频域基向量指示信息、非零线性组合系数及指示非零线性组合系数位置的位图(bitmap)。网络设备根据终端设备反馈的PMI确定单用户的预编码矩阵。
对于R17Type II码本,终端设备反馈的PMI包括频域基向量、非零角度时延对系数及指示非零角度时延对系数位置的位图。网络设备根据终端设备的反馈及自身加载在CSI-RS端口上的预编码(即角度时延对)恢复单用户的预编码矩阵。
而无论是上述R16 Type II的码本还是R17Type II码本,终端设备在上报过程中都需要发送每个天线或数据流对应的指示非零组合系数位置的位图,这样使得终端设备上报的开销较大。
本申请提供一种信道状态信息CSI上报的方法,以第一规则上报非零组合系数,从而降低终端设备上报的开销。
应理解,下文仅为便于理解和说明,以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之间的交互为例详细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但这不应对本申请提供的方法的执行主体构成任何限定。例如,下文实施例示出的终端设备可以替换为配置于终端设备中的部件(如芯片或芯片系统)等。下文实施例示出的网络设备也可以替换为配置于网络设备中的部件(如芯片或芯片系统)等。
下文示出的实施例并未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的执行主体的具体结构特别限定,只要能够通过运行记录有本申请实施例的提供的方法的代码的程序,以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进行通信即可,例如,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的执行主体可以是终端设备或网络设备,或者,是终端设备或网络设备中能够调用程序并执行程序的功能模块。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道状态信息CSI上报的方法300的示意性流程图。该方法300包括如下步骤。
S310,终端设备生成CSI。
其中,该CSI用于确定所述终端设备的下行信道矩阵或预编码矩阵。
具体地,该CSI包括T1个非零组合系数,该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为幅度非零的组合系数,T1为正整数。
S320,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上报CSI。
相应地,网络设备接收来自终端设备的CSI。
S330,网络设备根据CSI确定终端设备的下行信道矩阵或预编码矩阵。
具体地,网络设备接收到来自终端设备的CSI之后,根据该CSI确定终端设备的下行信道矩阵或预编码矩阵。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CSI中包括的T1个非零组合系数对应的基底不同,终端设备生成和上报CSI的方式有以下三种:
方式一:CSI中包括的T1个非零组合系数对应空频联合特征基底。
对于S310,当T1个非零组合系数对应空频联合特征基底时,该S310,终端设备生成CSI,包括:
终端设备非零组合系数上报的起始方向和第二规则在空频联合特征基底对应的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确定T1个非零组合系数。
其中,起始方向为组合系数矩阵组中模最大的组合系数所在的极化方向。
其中,组合系数矩阵组包括第一极化方向和第二极化方向。
其中,第二规则为从起始方向所在的第一个组合系数开始,按不同极化方向逐一交叉确定非零组合系数。
可选地,该方法还包括:
S311,终端设备确定CSI包括的非零组合系数的个数T1。
具体地,终端设备在生成CSI时,先确定生成的CSI中包括的非零组合系数的个数T1。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终端设备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第一指示信息,终端设备根据第一指示信息确定CSI包括的非零组合系数的个数T1。
具体地,终端设备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第一指示信息,该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CSI包括的非零组合系数的个数T1,终端设备根据第一指示信息确定CSI包括的非零组合系数的个数T1。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终端设备确定CSI包括的非零组合系数的个数T1的方式仅为示例,本申请对此不予限制。
进一步地,终端设备确定CSI包括的非零组合系数的个数T1之后,需要确定空频联合特征基底对应的组合系数矩阵组中具体上报的T1个非零组合系数,该方法300还可以包括:
S312,终端设备确定非零组合系数上报的起始方向。
其中,起始方向为空频联合特征基底对应的组合系数矩阵组中模最大的组合系数所在的极化方向。
其中,组合系数矩阵组包括不同的极化方向,示例性地,该组合系数矩阵组可以包括第一极化方向和第二极化方向。
其中,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第一极化方向的组合系数矩阵的列和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第二极化方向的组合系数矩阵的列按第一顺序排列,第一顺序为空频联合特征基底的索引顺序。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空频联合特征基底对应的组合系数矩阵组,该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同一个极化方向内按照空频联合特征基底的索引顺序,且第一极化方向的组合系数矩阵和第二极化方向的组合系数矩阵共用所述空频联合特征基底。
示例性地,空频联合特征基底的索引顺序即第一顺序为按空频联合特征基底的索引由小到大排列,且该空频联合特征基底的索引顺序对应的特征值由大到小排列,则该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第一极化方向的组合系数按空频联合特征基底的索引由小到大排列,该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第二极化方向的组合系数按空频联合特征基底的索引由小到大排列。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顺序的排列方式仅为示例,第一顺序还可以按其他规律排列,本申请对此不予限制。
应理解,由于组合系数矩阵组中同一极化方向内按照第一顺序排列(例如,按空频联合特征基底的索引由小到大排列),当确定组合系数矩阵组中模最大的组合系数时,该模最大的组合系数即为该同一极化方向内的模最大的组合系数,该组合系数位于该极化方向内的第一个位置。
进一步地,终端设备确定起始方向后,确定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T1个非零组合系数。应理解,根据终端设备中包括的天线个数或数据流个数的不同,终端设备确定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T1个非零组合系数具有以下两种方式,分别为S313和S314,下面分别进行介绍。
S313,终端设备根据起始方向和第二规则在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确定T1个非零组合系数。
具体地,当终端设备仅包括一个天线或一个数据流,即T1个非零组合系数对应终端设备中第一天线或第一数据流时,终端设备根据起始方向和第二规则,按不同极化方向在组合系数矩阵组中逐一交叉确定T1个非零组合系数。
其中,第二规则为从起始方向所在的第一个组合系数开始,按不同极化方向逐一交叉确定非零组合系数。
示例性地,当T1个非零组合系数对应终端设备中第一天线或第一数据流(即终端设备仅包括一个天线或一个数据流),且组合系数矩阵组中包括第一极化方向和第二极化方向,起始方向即组合系数矩阵组中模最大的组合系数所在的极化方向为第一极化方向时,将第一极化方向中第一个组合系数确定为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的第一个,将第二极化方向中第一个组合系数确定为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的第二个,将第一极化方向中第二个组合系数确定为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的第三个,将第二极化方向中第二个组合系数确定为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的第四个,直至确定完T1个非零组合系数。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终端设备根据起始方向和第二规则在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确定T1个非零组合系数的方式仅为示例,本申请对此不予限制。
S314,终端设备根据起始方向和第二规则和第三规则在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确定T1个非零组合系数。
具体地,当终端设备包括多个天线或多个数据流,终端设备根据起始方向、第二规则和第三规则,按不同极化方向以及按不同天线或不同数据流在组合系数矩阵组中逐一交叉确定T1个非零组合系数。
其中,第二规则为从起始方向所在的第一个组合系数开始,按不同极化方向逐一交叉确定非零组合系数。
其中,第三规则为从起始方向所在的第一个组合系数对应的天线或数据流开始,按不同天线或不同数据流逐一交叉确定非零组合系数。
下面以终端设备包括两个天线或两个数据流,即T1个非零组合系数对应终端设备中第一天线或第一数据流以及第二天线或第二数据流,且组合系数矩阵组包括两个极化方向,即组合系数矩阵组包括第一极化方向和第二极化方向,对终端设备根据起始方向和第二规则和第三规则在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确定T1个非零组合系数进行举例说明。
其中,组合系数矩阵组包括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第三组合系数矩阵组和第四组合系数矩阵组,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和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对应第一天线或第一数据流,第三组合系数矩阵组和第四组合系数矩阵组对应第二天线或第二数据流,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和第三组合系数矩阵组对应第一极化方向,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和第四组合系数矩阵组对应第二极化方向,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第三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第四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均按第一顺序排列。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终端设备从起始方向所在的第一个组合系数对应的天线或数据流及对应的极化方向开始,先按照同一天线或同一数据流内的不同极化方向的顺序,再按照不同天线或不同数据流之间的不同极化方向的顺序逐一交叉确定T1个非零组合系数。
示例性地,当起始方向即组合系数矩阵组中模最大的组合系数所在的极化方向为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的第一极化方向(即第一天线或第一数据流的第一极化方向)时,将第一天线或第一数据流中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即第一天线或第一数据流的第一极化方向)中第一个组合系数确定为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的第一个,将第一天线或第一数据流中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即第一天线或第一数据流的第二极化方向)中第一个组合系数确定为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的第二个(即按同一天线或同一数据流内的不同极化方向的顺序逐一交叉确定);将第二天线或第二数据流中第三组合系数矩阵组(即第二天线或第二数据流的第一极化方向)中第一个组合系数确定为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的第三个,将第二天线或第二数据流中第四组合系数矩阵组(即第二天线或第二数据流的第二极化方向)中第二个组合系数确定为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的第四个(即按照不同天线或不同数据流之间的不同极化方向的顺序逐一交叉确定),按上述规律先按照同一天线或同一数据流内的不同极化方向的顺序,再按照不同天线或不同数据流之间的不同极化方向的顺序逐一交叉确定,直至确定完T1个非零组合系数。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终端设备从起始方向所在的第一个组合系数对应的天线或数据流及对应的极化方向开始,先按照第一极化方向中不同天线或不同数据流之间的顺序,再按照第二极化方向中不同天线或不同数据流之间的顺序逐一交叉确定所述T1个非零组合系数。
示例性地,当起始方向即组合系数矩阵组中模最大的组合系数所在的极化方向为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的第一极化方向(即第一天线或第一数据流的第一极化方向)时,将第一天线或第一数据流中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即第一天线或第一数据流的第一极化方向)中第一个组合系数确定为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的第一个,将第二天线或第二数据流中第三组合系数矩阵组(即第二天线或第二数据流的第一极化方向)中第一个组合系数确定为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的第二个(即按照第一极化方向中不同天线或不同数据流之间的顺序逐一交叉确定);将第一天线或第一数据流中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即第一天线或第一数据流的第二极化方向)中第一个组合系数确定为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的第三个,将第二天线或第二数据流中第四组合系数矩阵组(即第二天线或第二数据流的第二极化方向)中第一个组合系数确定为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的第四个(即按照第二极化方向中不同天线或不同数据流之间的顺序逐一交叉确定),按上述规律先按照第一极化方向中不同天线或不同数据流之间的顺序,再按照第二极化方向中不同天线或不同数据流之间的顺序逐一交叉确定,直至确定完T1个非零组合系数。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终端设备根据起始方向、第二规则和第三规则在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确定T1个非零组合系数的方式仅为示例,本申请对此不予限制。
进一步地,当T1个非零组合系数对应空频联合特征基底时,对于S320,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上报CSI,包括:
当T1个非零组合系数对应空频联合特征基底时,终端设备根据第一规则向网络设备上报T1个非零组合系数。
相应地,网络设备根据第一规则确定接收来自终端设备的T1个非零组合系数的位置。
可选地,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上报的CSI中还包括空频联合特征基底信息。
具体地,当终端设备采用基于空频联合特征基底的码本生成CSI时,所述终端设备根据第一规则向网络设备上报T1个非零组合系数。
其中,第一规则为按不同极化方向逐一交叉上报T1个非零组合系数。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当终端设备仅包括一个天线或一个数据流,即T1个非零组合系数对应终端设备中第一天线或第一数据流时,终端设备根据第一规则向网络设备上报T1个非零组合系数。
具体地,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包括不同极化方向的组合系数,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上报T1个非零组合系数时,从非零组合系数上报的起始方向开始,一次上报一个极化方向对应的一个非零组合系数,且按不同极化方向逐一交叉上报,直至上报完该T1个非零组合系数。相应地,网络设备逐一接收终端设备根据第一规则上报的T1个非零组合系数。
下面以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包括两个极化方向的组合系数矩阵组,即T1个非零组合系数包括第一极化方向的组合系数矩阵组和第二极化方向的组合系数矩阵组为例,对终端设备根据第一规则向网络设备上报T1个非零组合系数进行举例说明。
示例性地,T1个非零组合系数包括第一极化方向的组合系数矩阵组和第二极化方向的组合系数矩阵组,终端设备将第一极化方向中的第一个组合系数作为第一个非零组合系数向网络设备上报,将第二极化方向中的第一个组合系数作为第二个非零组合系数向网络设备上报,将第一极化方向中的第二个组合系数作为第三个非零组合系数向网络设备上报,将第二极化方向中的第二个组合系数作为第四个非零组合系数向网络设备上报,直至终端设备按上述第一规则向网络设备逐一交叉上报完T1个非零组合系数。相应地,网络设备逐一接收终端设备根据第一规则上报的T1个非零组合系数。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终端设备根据第一规则向网络设备上报T1个非零组合系数的方式仅为示例,本申请对此不予限制。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当终端设备包括多个天线或多个数据流,终端设备根据第一规则和第四规则向网络设备上报T1个非零组合系数。
其中,第一规则为按不同极化方向逐一交叉上报T1个非零组合系数。
其中,第四规则为按不同天线或不同数据流逐一交叉上报T1个非零组合系数。
下面以终端设备包括两个天线或两个数据流,即T1个非零组合系数对应终端设备中第一天线或第一数据流以及第二天线或第二数据流,且组合系数矩阵组包括两个极化方向,即组合系数矩阵组包括第一极化方向和第二极化方向,对终端设备根据第一规则和第四规则向网络设备上报T1个非零组合系数进行举例说明。
其中,T1个非零组合系数包括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第三组合系数矩阵组和第四组合系数矩阵组,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和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对应第一天线或第一数据流,第三组合系数矩阵组和第四组合系数矩阵组对应第二天线或第二数据流,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和第三组合系数矩阵组对应第一极化方向,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和第四组合系数矩阵组对应第二极化方向,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第三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第四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均按第一顺序排列。
第一种方式:终端设备从起始方向所在的第一个组合系数对应的天线或数据流及对应的极化方向开始,先按照同一天线或同一数据流内的不同极化方向的顺序,再按照不同天线或不同数据流之间的不同极化方向的顺序逐一交叉上报T1个非零组合系数。
示例性地,当起始方向即第一个组合系数所在方向为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的第一极化方向(即第一天线或第一数据流的第一极化方向)时,将第一天线或第一数据流中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即第一天线或第一数据流的第一极化方向)中第一个组合系数作为第一个非零组合系数向网络设备上报,将第一天线或第一数据流中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即第一天线或第一数据流的第二极化方向)中第一个组合系数作为第二个非零组合系数向网络设备上报,(即按同一天线或同一数据流内的不同极化方向的顺序逐一交叉上报);将第二天线或第二数据流中第三组合系数矩阵组(即第二天线或第二数据流的第一极化方向)中第一个组合系数作为第三个非零组合系数向网络设备上报,将第二天线或第二数据流中第四组合系数矩阵组(即第二天线或第二数据流的第二极化方向)中第二个组合系数作为第四个非零组合系数向网络设备上报(即按照不同天线或不同数据流之间的不同极化方向的顺序逐一交叉上报),按上述规律先按照同一天线或同一数据流内的不同极化方向的顺序,再按照不同天线或不同数据流之间的不同极化方向的顺序逐一交叉向网络设备上报,直至上报完T1个非零组合系数。相应地,网络设备逐一接收终端设备根据第一规则和第四规则上报的T1个非零组合系数,或者网络设备对接收到的T1个非零组合系数按第一规则和第四规则进行重排恢复组合系数矩阵。
第二种方式:终端设备从起始方向所在的第一个组合系数对应的天线或数据流及对应的极化方向开始,先按照第一极化方向中不同天线或不同数据流之间的顺序,再按照第二极化方向中不同天线或不同数据流之间的顺序逐一交叉上报T1个非零组合系数。
示例性地,当起始方向即第一个组合系数所在方向为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的第一极化方向(即第一天线或第一数据流的第一极化方向)时,将第一天线或第一数据流中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即第一天线或第一数据流的第一极化方向)中第一个组合系数作为第一个非零组合系数向网络设备上报,将第二天线或第二数据流中第三组合系数矩阵组(即第二天线或第二数据流的第一极化方向)中第一个组合系数作为第二个非零组合系数向网络设备上报(即按照第一极化方向中不同天线或不同数据流之间的顺序逐一交叉上报);将第一天线或第一数据流中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即第一天线或第一数据流的第二极化方向)中第一个组合系数作为第三个非零组合系数向网络设备上报;将第二天线或第二数据流中第四组合系数矩阵组(即第二天线或第二数据流的第二极化方向)中第二个组合系数作为第四个非零组合系数向网络设备上报((即按照第二极化方向中不同天线或不同数据流之间的顺序逐一交叉上报),按上述规律先按照第一极化方向中不同天线或不同数据流之间的顺序,再按照第二极化方向中不同天线或不同数据流之间的顺序逐一交叉向网络设备上报,直至上报完T1个非零组合系数。相应地,网络设备逐一接收终端设备根据第一规则和第四规则上报的T1个非零组合系数,或者网络设备对接收到的T1个非零组合系数按第一规则和第四规则进行重排恢复组合系数矩阵。
进一步地,当T1个非零组合系数对应空频联合特征基底时,对于S330,网络设备根据CSI确定终端设备的下行信道矩阵或预编码矩阵,包括:
网络设备根据第一规则接收到T1个非零组合系数,由于该T1个非零组合系数是按第一顺序排列,且按第一规则上报的,因此网络设备能够根据第一顺序和第一规则恢复出空频联合特征基底对应的组合系数矩阵组,从而根据空频联合特征基底对应的组合系数矩阵组和空频联合特征基底信息确定终端设备的下行信道矩阵或预编码矩阵。
基于上述方式一的方案,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上报CSI时,由于通过第一规则上报T1个非零组合系数,网络设备能够根据第一规则接收该T1个非零组合系数,即能够根据第一规则和该T1个非零组合系数确定空频联合特征基底对应的组合系数矩阵组,进一步地根据空频联合特征基底对应的组合系数矩阵组和空频联合特征基底信息确定终端设备的下行信道矩阵或预编码矩阵,因此终端不需要上报非零组合系数对应的位图,从而降低了终端设备上报的开销以及终端设备处理的复杂度。
方式二:CSI中包括的T1个非零组合系数对应空域基底以及频域基底。
对于S310,当T1个非零组合系数对应空域基底以及频域基底时,该S310,终端设备生成的CSI中还包括第一位图。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的空域基底可以包括空域特征基底或空域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基底,频域基底可以包括频域特征基底或频域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基底。
应理解,当T1个非零组合系数对应空域基底以及频域基底时,且该T1个非零组合系数对应多个天线时,由于多个天线对应路径、路径增益、角度时延对是相同的,且多个天线对应的信道在空域和频域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因此该多个天线对应的组合系数的幅度的大小分布基本一致,因此在进行非零系数选择和上报指示时,可以考虑对多个天线对应的非零组合系数采用相同的位图(即第一位图)。
下面以终端设备包括两个天线为例,对第一位图进行说明。
当终端设备包括两个天线时,终端设备上报的T1个非零组合系数包括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和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其中,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对应终端设备中的第一天线,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对应终端设备中的第二天线。
所述第一位图用于指示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
其中,组合系数矩阵组包括CSI中需要上报的非零组合系数和终端设备不需要上报的组合系数。需要说明的是,对于空域基底以及频域基底对应的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所有组合系数,将终端设备通过CSI上报的组合系数称为非零组合系数,即T1个非零组合系数,网络设备将组合系数矩阵组中不需要上报的组合系数当做零进行处理。
应理解,由于第一天线与第二天线对应路径、路径增益、角度时延对是相同的,且第一天线与第二天线对应的信道在空域和频域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因此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与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一致。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位图可以指示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第一位图还可以指示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换句话说,由于不同天线其上报的非零组合系数在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即位图是相同的,因此第一位图指示终端设备中的一个天线上报的非零组合系数在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即可,本申请对此不予限制。
进一步地,当T1个非零组合系数对应空域基底以及频域基底时,对于S330,网络设备根据CSI确定终端设备的下行信道矩阵或预编码矩阵,该步骤还包括S331-S332:
S331,网络设备根据第一位图确定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和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
具体地,由于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与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一致,因此网络设备能够根据第一位图确定终端设备中多个天线上报的非零组合系数在该天线对应的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
S332,网络设备根据T1个非零组合系数、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确定终端设备的下行信道矩阵或预编码矩阵。
具体地,网络设备根据第一位图和终端设备中多个天线上报的非零组合系数在该天线对应的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从而根据空域基底指示信息、频域基底指示信息和空域基底以及频域基底对应的组合系数矩阵组确定终端设备的下行信道矩阵或预编码矩阵。
基于上述方式二的方案,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上报CSI时,考虑到了终端设备中不同天线对应的信道在空域和频域的较强相关性,即多个天线的位图是相同的,因此终端设备在上报CSI时无需对于每个天线上报其非零组合系数对应的位图,通过多个天线采用同一个位图进行上报的方式,降低了终端设备上报的开销以及终端设备处理的复杂度。
方式三:CSI中包括的T1个非零组合系数对应空域基底以及频域基底。
对于S310,当T1个非零组合系数对应空域基底以及频域基底时,该S310,终端设备生成的CSI中还包括第二位图。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的空域基底可以包括空域特征基底或空域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基底,频域基底可以包括频域特征基底或频域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基底。
应理解,当T1个非零组合系数对应空域基底以及频域基底时,且该T1个非零组合系数对应多个天线时,由于该多个天线对应路径、路径增益、角度时延对是相同的,且多个天线对应的信道在空域和频域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同时,不同极化天线的角度时延对相同,对同一天线不同的极化方向也具有一定相关性,因此该多个天线对应的组合系数的幅度的大小分布基本一致,同一天线的不同极化方向的组合系数的幅度的大小分布也基本一致,因此在进行非零系数选择和上报指示时,可以考虑对多个天线且同一天线的不同极化方向对应的非零组合系数采用相同的位图(即第二位图)。
下面以终端设备包括两个天线,每个天线包括两个极化方向为例,对第二位图进行说明。
当终端设备包括两个天线时,每个天线包括两个极化方向时,终端设备上报的T1个非零组合系数包括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第三组合系数矩阵组和第四组合系数矩阵组。
其中,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和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对应终端设备中的第一天线,第三组合系数矩阵组和第四组合系数矩阵组对应终端设备中的第二天线,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和第三组合系数矩阵组对应第一极化方向,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和第四组合系数矩阵组对应第二极化方向。
其中,第二位图用于指示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
其中,组合系数矩阵组包括CSI中需要上报的非零组合系数和终端设备不需要上报的组合系数。需要说明的是,对于空域基底以及频域基底对应的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所有组合系数,将终端设备通过CSI上报的组合系数称为非零组合系数,即T1个非零组合系数,网络设备将组合系数矩阵组中未上报的组合系数当做零进行处理。
应理解,由于第一天线与第二天线对应路径、路径增益、角度时延对是相同的,且第一天线与第二天线对应的信道在空域和频域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且同一天线中不同极化方向也具有相关性,因此该多个天线对应的组合系数的幅度的大小分布基本一致,同一天线的不同极化方向的组合系数的幅度的大小分布也基本一致,因此,多个组合系数矩阵组可以采用相同的位图进行指示,也可以理解为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第三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第三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第四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第四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均一致。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位图可以指示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第二位图还可以指示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第二位图还可以指示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第三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第三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第二位图还可以指示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第四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第四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换句话说,由于该多个天线对应的组合系数的幅度的大小分布基本一致,同一天线的不同极化方向的组合系数的幅度的大小分布也基本一致,因此,多个组合系数矩阵组可以采用相同的位图进行指示,即在进行非零系数选择和上报指示时,可以考虑对多个天线且同一天线的不同极化方向对应的非零组合系数采用相同的位图进行指示,即第二位图指示终端设备中的一个天线中一个极化方向下上报的非零组合系数的位置即可,本申请对此不予限制。
进一步地,当T1个非零组合系数对应空域基底以及频域基底时,对于S330,网络设备根据CSI确定终端设备的下行信道矩阵或预编码矩阵,该步骤还包括S333-S334:
S333,网络设备根据第二位图确定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第三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第三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第四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第四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
具体地,由于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第三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第三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第四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第四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均一致,网络设备能够根据第二位图确定终端设备中多个天线上报的非零组合系数在该天线中不同极化方向对应的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
S334,网络设备根据T1个非零组合系数、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第三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第三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第四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第四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确定终端设备的下行信道矩阵或预编码矩阵。
具体地,网络设备根据第二位图和终端设备中多个天线上报的非零组合系数在该天线中不同极化方向对应的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从而根据空域基底指示信息、频域基底指示信息和空域基底以及频域基底对应的组合系数矩阵组确定终端设备的下行信道矩阵或预编码矩阵。
基于上述方式三的方案,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上报CSI时,考虑到了终端设备中不同天线对应的信道在空域和频域的较强相关性,因此对于多个天线可采用相同的位图来指示上报的非零组合系数的位置。且对于同一天线,不同极化方向也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因此对于同一天线的不同极化方向,也可以采用相同的位图来指示上报的非零组合系数的位置。因此终端设备在上报CSI时无需对于每个天线上报其对应的位图,多个天线的不同极化方向均采用同一个位图进行上报,从而降低了终端设备上报的开销以及终端设备处理的复杂度。
下面分别结合图4至图10,对上述方式一至方式三的方法进行详细说明。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码本反馈的方法400的示意性流程图。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方法400所采用的码本为基于空频联合特征基底的码本。
S401,终端设备确定CSI包括的非零组合系数的个数T1。
具体地,终端设备在生成CSI时,先确定生成的CSI中包括的非零组合系数的个数T1。
可选地,S402,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
相应地,终端设备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第一指示信息。
其中,该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CSI包括的非零组合系数的个数T1,终端设备根据第一指示信息确定CSI包括的非零组合系数的个数T1。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指示信息可以直接指示CSI包括的非零组合系数的个数T1,第一指示信息还可以间接指示CSI包括的非零组合系数的个数T1,本申请对此不予限制。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终端设备根据第一指示信息获取需要上报的非零组合系数的个数T1。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终端设备根据第一指示信息确定CSI包括的非零组合系数的个数T1的方式仅为示例,终端设备可以直接根据第一指示信息确定CSI包括的非零组合系数的个数T1,终端设备还可以间接根据第一指示信息确定CSI包括的非零组合系数的个数T1,本申请对此不予限制。
S403,终端设备确定非零组合系数上报的起始方向。
其中,起始方向为空频联合特征基底对应的组合系数矩阵组中模最大的组合系数所在的极化方向。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当该终端设备仅包括一个天线,即第一天线,如图5所示,该第一天线包括第一极化方向和第二极化方向。
在如图5所示的空频联合特征基底对应的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第一极化方向中的组合系数矩阵组和第二极化方向中的组合系数矩阵组均按第一顺序,即空频联合特征基底的索引顺序(由小到大)排列,则模最大的组合系数为“10”,其所在的极化方向为第一极化方向。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当该终端设备包括多个天线,这里以终端设备包括两个天线,即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为例,如图6所示,该第一天线包括第一极化方向和第二极化方向,第二天线包括第一极化方向和第二极化方向。
在如图6所示的空频联合特征基底对应的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中第一极化方向中的组合系数矩阵组和第二极化方向中的组合系数矩阵组均按第一顺序,即空频联合特征基底的索引顺序(由小到大)排列,则模最大的组合系数为“10”,其所在的极化方向为第一天线的第一极化方向。
S404,终端设备确定T1个非零组合系数。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当该终端设备仅包括一个天线,即第一天线,如图5所示,终端设备根据起始方向和第二规则在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确定T1个非零组合系数。
其中,第二规则为从起始方向所在的第一个组合系数开始,按不同极化方向逐一交叉确定非零组合系数。
为便于描述,下文以T1为5进行举例说明。
示例性地,当该终端设备仅包括一个天线,即第一天线,如图5所示,从模最大的组合系数,即“10”开始,将“10”作为第一个上报的非零组合系数,将第二极化方向中第一个组合系数,即“6”确定为第二个上报的非零组合系数,将第一极化方向中第二个组合系数,即“8”确定为第三个上报的非零组合系数,将第二极化方向中第二个组合系数,即“2”确定为第四个上报的非零组合系数,将第一极化方向中第三个组合系数,即“4”确定为第五个上报的非零组合系数,至此通过按不同极化方向逐一交叉确定了5个非零组合系数,依次为“10,6,8,2,4”。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终端设备根据起始方向和第二规则在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确定T1个非零组合系数的方式仅为示例,本申请对此不予限制。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当该终端设备包括多个天线,这里以终端设备包括两个天线,即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为例,如图6所示,终端设备根据起始方向、第二规则和第三规则在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确定T1个非零组合系数。
其中,第二规则为从起始方向所在的第一个组合系数开始,按不同极化方向逐一交叉确定非零组合系数。
其中,第三规则为从起始方向所在的第一个组合系数对应的天线或数据流开始,按不同天线或不同数据流逐一交叉确定非零组合系数。
为便于描述,下文以T1为5进行举例说明。
第一种方式,终端设备从起始方向所在的第一个组合系数对应的天线或数据流及对应的极化方向开始,先按照同一天线或同一数据流内的不同极化方向的顺序,再按照不同天线或不同数据流之间的不同极化方向的顺序逐一交叉确定T1个非零组合系数。
示例性地,当该终端设备包括多个天线,这里以终端设备包括两个天线,即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为例,如图6所示,从模最大的组合系数,即“10”开始,将“10”作为第一个上报的非零组合系数,将第一天线中第二极化方向中第一个组合系数,即“6”确定为第二个上报的非零组合系数,将第二天线中第一极化方向中第一个组合系数,即“7”确定为第三个上报的非零组合系数,将第二天线中第二极化方向中第一个组合系数,即“4”确定为第四个上报的非零组合系数,将第一天线中第一极化方向中第二个组合系数,即“8”确定为第五个上报的非零组合系数,至此通过先按同一天线内的不同极化方向,再按不同天线中的不同极化方向逐一交叉确定了5个非零组合系数,依次为“10,6,7,4,8”。
第二种方式,终端设备从起始方向所在的第一个组合系数对应的天线或数据流及对应的极化方向开始,先按照第一极化方向中不同天线或不同数据流之间的顺序,再按照第二极化方向中不同天线或不同数据流之间的顺序逐一交叉确定所述T1个非零组合系数。
示例性地,当该终端设备包括多个天线,这里以终端设备包括两个天线,即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为例,如图6所示,从模最大的组合系数,即“10”开始,将“10”作为第一个上报的非零组合系数,将第二天线中第一极化方向中第一个组合系数,即“7”确定为第二个上报的非零组合系数,将第一天线中第二极化方向中第一个组合系数,即“6”确定为第三个上报的非零组合系数,将第二天线中第二极化方向中第一个组合系数,即“4”确定为第四个上报的非零组合系数,将第一天线中第一极化方向中第二个组合系数,即“8”确定为第五个上报的非零组合系数,至此通过先按同一天线内的不同极化方向,再按不同天线中的不同极化方向逐一交叉确定了5个非零组合系数,依次为“10,7,6,4,8”。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终端设备根据起始方向、第二规则和第三规则在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确定T1个非零组合系数的方式仅为示例,本申请对此不予限制。
S405,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上报CSI。
相应地,网络设备接收来自终端设备的CSI。
应理解,终端设备确定向网络设备上报的T1个非零组合系数之后,将该T1个非零组合系数携带在CSI中上报给网络设备。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当该终端设备仅包括一个天线,即第一天线,如图5所示时,终端设备根据第一规则向网络设备上报T1个非零组合系数。
其中,第一规则为按不同极化方向逐一交叉上报T1个非零组合系数。
示例性地,如S404中所述,终端设备根据起始方向和第二规则在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确定的5个非零组合系数依次为“10,6,8,2,4”,则终端设备仍按照该顺序向网络设备上报该5个非零组合系数,即上报顺序为“10,6,8,2,4”。相应地,网络设备根据第一规则接收的顺序为“10,6,8,2,4”。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当该终端设备包括多个天线,这里以终端设备包括两个天线,即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为例,如图6所示时,终端设备根据第一规则和第四规则向网络设备上报T1个非零组合系数。
其中,第一规则为按不同极化方向逐一交叉上报T1个非零组合系数。
其中,第四规则为按不同天线或不同数据流逐一交叉上报T1个非零组合系数。
示例性地,如S404中所述,终端设备根据起始方向、第二规则和第三规则在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确定的5个非零组合系数依次为“10,6,7,4,8”或“10,7,6,4,8”,则终端设备仍按照该顺序向网络设备上报该5个非零组合系数,即上报顺序为“10,6,7,4,8”或“10,7,6,4,8”。相应地,网络设备根据第一规则和第四规则接收的顺序为“10,6,7,4,8”或“10,7,6,4,8”。
S406,网络设备根据CSI确定终端设备的下行信道矩阵或预编码矩阵。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当该终端设备仅包括一个天线时,网络设备接收到来自终端设备的CSI之后,由于该T1个非零组合系数是按第一顺序排列,且按第一规则上报的,因此网络设备能够根据第一顺序和第一规则恢复出空频联合特征基底对应的组合系数矩阵组,从而根据空频联合特征基底对应的组合系数矩阵组和空频联合特征基底信息确定终端设备的下行信道矩阵或预编码矩阵。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当该终端设备包括多个天线时,网络设备接收到来自终端设备的CSI之后,由于该T1个非零组合系数是按第一顺序排列,且按第一规则和第四规则上报的,因此网络设备能够根据第一顺序、第一规则和第二规则恢复出空频联合特征基底对应的组合系数矩阵组,从而根据空频联合特征基底对应的组合系数矩阵组和空频联合特征基底信息确定终端设备的下行信道矩阵或预编码矩阵。
基于上述方案,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上报CSI时,由于通过第一规则上报T1个非零组合系数,网络设备能够根据第一规则接收该T1个非零组合系数,即能够根据第一规则和该T1个非零组合系数确定空频联合特征基底对应的组合系数矩阵组,进一步地根据空频联合特征基底对应的组合系数矩阵组和空频联合特征基底信息确定终端设备的下行信道矩阵或预编码矩阵,因此终端不需要上报非零组合系数对应的位图,从而降低了终端设备上报的开销以及终端设备处理的复杂度。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码本反馈的方法700的示意性流程图。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方法700所采用的码本为基于空域基底和频域基底的码本。
S710,终端设备生成CSI。
其中,该CSI用于确定所述终端设备的下行信道矩阵或预编码矩阵。
其中,该CSI包括T1个非零组合系数和第一位图。
具体地,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为幅度非零的组合系数,T1为正整数。
下面以终端设备包括两个天线为例,进行说明。
当终端设备包括两个天线时,终端设备上报的T1个非零组合系数包括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和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其中,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对应终端设备中的第一天线,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对应终端设备中的第二天线。
应理解,当T1个非零组合系数对应空域基底以及频域基底时,且该T1个非零组合系数对应多个天线时,由于多个天线对应路径、路径增益、角度时延对是相同的,且多个天线对应的信道在空域和频域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因此该多个天线对应的组合系数的幅度的大小分布基本一致,因此在进行非零系数选择和上报指示时,可以考虑对多个天线对应的非零组合系数采用相同的位图。
如图8所示,空域基底以及频域基底对应的组合系数矩阵组包括了第一天线对应的组合系数矩阵组和第二天线对应的组合系数矩阵组。由于第一天线与第二天线对应路径、路径增益、角度时延对是相同的,且第一天线与第二天线对应的信道在空域和频域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因此对于多个天线可采用相同的位图来指示上报的非零组合系数的位置,,即可以理解为该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与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一致,即如图8中第一天线与第二天线可采用相同的位图来指示上报的非零组合系数的位置,因此在上报CSI时,无需分别上报第一天线对应的位图与第二天线对应的位图,只需上报任意天线对应的位图即可。即图8中的第一天线对应的位图或第二天线对应的位图均可作为第一位图上报给网络设备。
其中,第一位图用于指示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
可选地,第一位图用于指示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
可选地,第一位图还可以由多个天线对应的组合系数的幅度进行累加,根据累加后的组合系数确定。
示例性地,对于如图8所示的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其空域基底以及频域基底对应的组合系数矩阵组分别为[10、8、4、6、2、0]和[7、5、0、4、1、0],则对上述两个组合系数矩阵组进行累加后得到[17、13、4、10、3、0],则当终端设备需要上报的非零系数的个数即T1为6时,根据累加后的组合系数矩阵组确定的第一位图为[1、1、0、1、0、0],且第一天线对应的位图或第二天线对应的位图均可使用该第一位图。
S720,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上报CSI。
相应地,网络设备接收来自终端设备的CSI。
其中,该CSI包括T1个非零组合系数和第一位图。
S730,网络设备根据第一位图确定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和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
具体地,由于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与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一致,网络设备能够根据第一位图确定终端设备中多个天线上报的非零组合系数在该天线对应的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
S740,网络设备根据T1个非零组合系数、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确定终端设备的下行信道矩阵或预编码矩阵。
具体地,网络设备根据第一位图和终端设备中多个天线上报的非零组合系数在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空域基底以及频域基底对应的组合系数矩阵组,从而根据空域基底指示信息、频域基底指示信息和空域基底以及频域基底对应的组合系数矩阵组确定终端设备的下行信道矩阵或预编码矩阵。
基于上述方案,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上报CSI时,考虑到了终端设备中不同天线对应的信道在空域和频域的较强相关性,即多个天线的位图是相同的,因此终端设备在上报CSI时无需对于每个天线上报其对应的位图,多个天线采用同一个位图进行上报,从而降低了终端设备上报的开销以及终端设备处理的复杂度。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码本反馈的方法900的示意性流程图。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方法900所采用的码本为基于空域基底和频域基底的码本。
S910,终端设备生成CSI。
其中,该CSI用于确定所述终端设备的下行信道矩阵或预编码矩阵。
其中,该CSI包括T1个非零组合系数和第二位图。
具体地,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为幅度非零的组合系数,T1为正整数。
下面以终端设备包括两个天线为例,天线包括两个极化方向为例,进行说明。
当终端设备包括两个天线时,且每个天线包括两个极化方向时,终端设备上报的T1个非零组合系数包括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第三组合系数矩阵组和第四组合系数矩阵组。
其中,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和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对应终端设备中的第一天线,第三组合系数矩阵组和第四组合系数矩阵组对应终端设备中的第二天线,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和第三组合系数矩阵组对应第一极化方向,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和第四组合系数矩阵组对应第二极化方向。
应理解,当T1个非零组合系数对应空域基底以及频域基底时,且该T1个非零组合系数对应多个天线时,由于多个天线对应路径、路径增益、角度时延对是相同的,且多个天线对应的信道在空域和频域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同时,不同极化天线的角度时延对相同,对同一天线不同的极化方向也具有一定相关性。因此该多个天线对应的组合系数的幅度的大小分布基本一致,同一天线的不同极化方向的组合系数的幅度的大小分布也基本一致,因此在进行非零系数选择和上报指示时,可以考虑对多个天线且同一天线的不同极化方向对应的非零组合系数采用相同的位图。
如图10所示,空域基底以及频域基底对应的组合系数矩阵组包括了第一天线对应的组合系数矩阵组和第二天线对应的组合系数矩阵组。第一天线与第二天线对应路径、路径增益、角度时延对是相同的,且第一天线与第二天线对应的信道在空域和频域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其同一天线内的第一极化方向和第二极化方向也具有相关性,因此该多个天线对应的组合系数的幅度的大小分布基本一致,同一天线的不同极化方向的组合系数的幅度的大小分布也基本一致,因此,多个组合系数矩阵组可以采用相同的位图进行指示,也可以理解为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第三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第三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第四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第四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均一致。即如图10中第一天线对应的位图与第二天线对应的位图相同,且第一天线中第一极化方向对应的位图与第一极化方向对应的位图也相同。因此在上报CSI时,无需分别上报第一天线对应的位图与第二天线对应的位图,只需上报任意天线中任意一个极化方向对应的位图即可。即图10中的第一天线中第一极化方向对应的位图,或第一天线中第二极化方向对应的位图,或第二天线中第一极化方向对应的位图,或第二天线中第二极化方向对应的位图第二天线对应的位图均可作为第二位图上报给网络设备。
其中,第二位图用于指示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
可选地,第二位图用于指示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或者第二位图用于指示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第三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第三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或者第二位图用于指示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第四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第四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
可选地,第二位图还可以由不同天线的不同极化方向对应的组合系数的幅度进行累加,根据累加后的组合系数确定。
示例性地,对于如图8所示的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其空域基底以及频域基底对应的组合系数矩阵组分别为[10、8、4、6、2、0]和[7、5、0、4、1、0],则对上述两个组合系数矩阵组根据不同极化方向进行累加,第一极化方向累加后的组合系数矩阵组为[17、13、4],第二极化方向累加后的组合系数矩阵组为[10、3、0],再对第一极化方向和第二极化方向累加后的组合系数矩阵组进行累加,得到[27、16、4],则根据累加后的组合系数矩阵组确定的第二位图为[1、1、0],且第一天线的第一极化方向对应的位图,第一天线的第二极化方向对应的位图,第二天线的第一极化方向对应的位图,第二天线的第二极化方向对应的位图均可使用该第二位图。
S920,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CSI。
相应地,网络设备接收来自终端设备的CSI。
其中,该CSI包括T1个非零组合系数和第二位图。
S930,网络设备根据第二位图确定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第三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第三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第四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第四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
具体地,由于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第三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第三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第四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第四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均一致,网络设备能够根据第二位图确定终端设备中多个天线上报的非零组合系数在该天线中不同极化方向对应的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
S940,网络设备根据T1个非零组合系数、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第三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第三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第四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第四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确定终端设备的下行信道矩阵或预编码矩阵。
具体地,网络设备根据第二位图和终端设备中多个天线上报的非零组合系数在该天线中不同极化方向对应的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从而根据空域基底指示信息、频域基底指示信息和空域基底以及频域基底对应的组合系数矩阵组确定终端设备的下行信道矩阵或预编码矩阵。
基于上述方案,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上报CSI时,考虑到了终端设备中不同天线对应的信道在空域和频域的较强相关性,即多个天线的位图是相同的,且对于同一天线,不同极化方向也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因此终端设备在上报CSI时无需对于每个天线上报其对应的位图,多个天线的不同极化方向均采用同一个位图进行上报,从而降低了终端设备上报的开销以及终端设备处理的复杂度。
可以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图3至图10中的例子仅仅是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本申请实施例,并非要将本申请实施例限于例示的具体场景。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图3至图10的例子,显然可以进行各种等价的修改或变化,这样的修改或变化也落入本申请实施例的范围内。
还可以理解,本申请的各实施例中的一些可选的特征,在某些场景下,可以不依赖于其他特征,也可以在某些场景下,与其他特征进行结合,不作限定。
还可以理解,本申请的各实施例中的方案可以进行合理的组合使用,并且实施例中出现的各个术语的解释或说明可以在各个实施例中互相参考或解释,对此不作限定。
还可以理解,在本申请的各实施例中的各种数字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仅为描述方便进行的区分,不应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还可以理解,在本申请的各实施例中涉及到一些消息名称,如第一指示信息等等,应理解,其命名不对本申请实施例的保护范围造成限定。
还可以理解,上述各个方法实施例中,由终端设备实现的方法和操作,也可以由可由终端设备的组成部件(例如芯片或者电路)来实现;此外,由网络设备实现的方法和操作,也可以由可由网络设备的组成部件(例如芯片或者电路)来实现,不作限定。相应于上述各方法实施例给出的方法,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相应的装置,所述装置包括用于执行上述各个方法实施例相应的模块。该模块可以是软件,也可以是硬件,或者是软件和硬件结合。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各方法实施例所描述的技术特征同样适用于以下装置实施例。
应理解,网络设备或终端设备可以执行上述实施例中的部分或全部步骤,这些步骤或操作仅是示例,本申请实施例还可以执行其它操作或者各种操作的变形。此外,各个步骤可以按照上述实施例呈现的不同的顺序来执行,并且有可能并非要执行上述实施例中的全部操作。
上面结合图3至图10详细介绍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的方法,下面结合图11至图13详细介绍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装置。应理解,装置实施例的描述与方法实施例的描述相互对应,因此,未详细描述的内容可以参见上文方法实施例,为了简洁,部分内容不再赘述。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装置的示意性框图。该装置1100包括收发单元1110,收发单元1110可以用于实现相应的通信功能。收发单元1110还可以称为通信接口或通信单元。
可选地,该装置1100还可以包括处理单元1120,处理单元1120可以用于进行数据处理。
可选地,该装置1100还包括存储单元,该存储单元可以用于存储指令和/或数据,处理单元1120可以读取存储单元中的指令和/或数据,以使得装置实现前述各个方法实施例中不同的终端设备的动作,例如,网络设备或终端设备的动作。
该装置1100可以用于执行上文各个方法实施例中网络设备或终端设备所执行的动作,这时,该装置1100可以为网络设备或终端设备,或者网络设备或终端设备的组成部件,收发单元1110用于执行上文方法实施例中网络设备或终端设备的收发相关的操作,处理单元1120用于执行上文方法实施例中网络设备或终端设备的处理相关的操作。
还应理解,这里的装置1100以功能单元的形式体现。这里的术语“单元”可以指应用特有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电子电路、用于执行一个或多个软件或固件程序的处理器(例如共享处理器、专有处理器或组处理器等)和存储器、合并逻辑电路和/或其它支持所描述的功能的合适组件。在一个可选例子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装置1100可以具体为上述实施例中的网络设备或终端设备,可以用于执行上述各方法实施例中与网络设备或终端设备对应的各个流程和/或步骤,或者,装置1100可以具体为上述实施例中的网络设备或终端设备,可以用于执行上述各方法实施例中与网络设备或终端设备对应的各个流程和/或步骤,为避免重复,在此不再赘述。
上述各个方案的装置1100具有实现上述方法中网络设备或终端设备所执行的相应步骤的功能,或者,上述各个方案的装置1100具有实现上述方法中网络设备或终端设备所执行的相应步骤的功能。所述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所述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模块;例如收发单元可以由收发机替代(例如,收发单元中的发送单元可以由发送机替代,收发单元中的接收单元可以由接收机替代),其它单元,如处理单元等可以由处理器替代,分别执行各个方法实施例中的收发操作以及相关的处理操作。
此外,上述收发单元1110还可以是收发电路(例如可以包括接收电路和发送电路),处理单元可以是处理电路。
需要指出的是,图11中的装置可以是前述实施例中的网元或设备,也可以是芯片或者芯片系统,例如:片上系统(system on chip,SoC)。其中,收发单元可以是输入输出电路、通信接口;处理单元为该芯片上集成的处理器或者微处理器或者集成电路。在此不做限定。
如图1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另一种通信装置1200。该装置1200包括处理器1210,处理器1210与存储器1220耦合,存储器1220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或指令和/或数据,处理器1210用于执行存储器1220存储的计算机程序或指令,或读取存储器1220存储的数据,以执行上文各方法实施例中的方法。
可选地,处理器1210为一个或多个。
可选地,存储器1220为一个或多个。
可选地,该存储器1220与该处理器1210集成在一起,或者分离设置。
可选地,如图12所示,该装置1200还包括收发器1230,收发器1230用于信号的接收和/或发送。例如,处理器1210用于控制收发器1230进行信号的接收和/或发送。
作为一种方案,该装置1200用于实现上文各个方法实施例中由网络设备或终端设备执行的操作。
例如,处理器1210用于执行存储器1220存储的计算机程序或指令,以实现上文各个方法实施例中终端设备的相关操作。例如,图3至图10中任意一个所示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或图3至图10中任意一个所示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的方法。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提及的处理器可以是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processing unit,CPU),还可以是其他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成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等。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
还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提及的存储器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和/或非易失性存储器。其中,非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OM,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PROM,EEPROM)或闪存。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例如,RAM可以用作外部高速缓存。作为示例而非限定,RAM包括如下多种形式: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M,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 RAM,DRAM)、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ronous DRAM,SDRAM)、双倍数据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ouble data rate SDRAM,DDR SDRAM)、增强型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enhanced SDRAM,ESDRAM)、同步连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linkDRAM,SLDRAM)和直接内存总线随机存取存储器(direct rambus RAM,DR RAM)。
需要说明的是,当处理器为通用处理器、DSP、ASIC、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时,存储器(存储模块)可以集成在处理器中。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描述的存储器旨在包括但不限于这些和任意其它适合类型的存储器。
如图13,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芯片系统1300。该芯片系统1300(或者也可以称为处理系统)包括逻辑电路1310以及输入/输出接口(input/output interface)1320。
其中,逻辑电路1310可以为芯片系统1300中的处理电路。逻辑电路1310可以耦合连接存储单元,调用存储单元中的指令,使得芯片系统1300可以实现本申请各实施例的方法和功能。输入/输出接口1320,可以为芯片系统1300中的输入输出电路,将芯片系统1300处理好的信息输出,或将待处理的数据或信令信息输入芯片系统1300进行处理。
作为一种方案,该芯片系统1300用于实现上文各个方法实施例中由网络设备或终端设备执行的操作。
例如,逻辑电路1310用于实现上文方法实施例中由网络设备的处理相关的操作,如图3至图10中任意一个所示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的处理相关的操作;输入/输出接口1320用于实现上文方法实施例中由终端设备的发送和/或接收相关的操作,如图3至图10中任意一个所示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执行的发送和/或接收相关的操作。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用于实现上述各方法实施例中由网络设备或终端设备执行的方法的计算机指令。
例如,该计算机程序被计算机执行时,使得该计算机可以实现上述方法各实施例中由网络设备或终端设备执行的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含指令,该指令被计算机执行时以实现上述各方法实施例中由网络设备或终端设备执行的方法。
上述提供的任一种装置中相关内容的解释及有益效果均可参考上文提供的对应的方法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此外,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流程或功能。所述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例如,所述计算机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DSL))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所述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DVD)、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isk,SSD)等。例如,前述的可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22)
1.一种信道状态信息CSI上报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终端设备生成信道状态信息CSI,所述CSI用于确定所述终端设备的下行信道矩阵或预编码矩阵,所述CSI包括T1个非零组合系数,所述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为幅度非零的组合系数,T1为正整数;
所述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上报所述CSI;
其中,当所述T1个非零组合系数对应空频联合特征基底,所述T1个非零组合系数对应所述终端设备中的第一天线或第一数据流时,所述终端设备生成CSI,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根据非零组合系数上报的起始方向和第二规则在所述空频联合特征基底对应的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确定所述T1个非零组合系数;
其中,所述第二规则为从所述起始方向所在的第一个组合系数开始,按不同极化方向逐一交叉确定非零组合系数,所述起始方向为所述组合系数矩阵组中模最大的组合系数所在的极化方向,所述组合系数矩阵组包括第一极化方向和第二极化方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生成CSI,还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确定所述CSI包括的非零组合系数的个数T1;
所述终端设备确定所述起始方向;
其中,所述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所述第一极化方向的组合系数矩阵和所述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所述第二极化方向的组合系数矩阵的列按第一顺序排列,所述第一顺序为所述空频联合特征基底的索引顺序,且所述第一极化方向的组合系数矩阵组和所述第二极化方向的组合系数矩阵组共用所述空频联合特征基底。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确定所述CSI包括的非零组合系数的个数T1,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接收来自所述网络设备的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CSI包括的非零组合系数的个数T1;
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确定所述CSI包括的非零组合系数的个数T1。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T1个非零组合系数对应空频联合特征基底,所述T1个非零组合系数对应所述终端设备中的第一天线或第一数据流,以及所述终端设备中的第二天线或第二数据流时,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起始方向和第二规则在所述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确定所述T1个非零组合系数,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起始方向、所述第二规则和第三规则在所述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确定所述T1个非零组合系数,所述第三规则为从所述起始方向所在的第一个组合系数对应的天线或数据流开始,按不同天线或不同数据流逐一交叉确定非零组合系数;
其中,所述组合系数矩阵组包括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第三组合系数矩阵组和第四组合系数矩阵组,所述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和所述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对应所述第一天线或所述第一数据流,所述第三组合系数矩阵组和所述第四组合系数矩阵组对应所述第二天线或所述第二数据流,所述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和所述第三组合系数矩阵组对应所述第一极化方向,所述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和所述第四组合系数矩阵组对应所述第二极化方向,所述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所述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所述第三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所述第四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均按所述第一顺序排列。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起始方向、所述第二规则和第三规则在所述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确定所述T1个非零组合系数,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从所述起始方向所在的第一个组合系数对应的天线或数据流及对应的极化方向开始,先按照同一天线或同一数据流内的不同极化方向的顺序,再按照不同天线或不同数据流之间的所述不同极化方向的顺序逐一交叉确定所述T1个非零组合系数;或者,
所述终端设备从所述起始方向所在的第一个组合系数对应的天线或数据流及对应的极化方向开始,先按照所述第一极化方向中不同天线或不同数据流之间的顺序,再按照所述第二极化方向中不同天线或不同数据流之间的顺序逐一交叉确定所述T1个非零组合系数。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上报所述CSI,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根据第一规则向所述网络设备上报所述T1个非零组合系数,所述T1个非零组合系数包括第一极化方向的组合系数和第二极化方向的组合系数,所述第一规则为按不同极化方向逐一交叉上报所述T1个非零组合系数。
7.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根据第一规则向所述网络设备上报所述T1个非零组合系数,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一规则和第四规则向所述网络设备上报所述T1个非零组合系数,所述第四规则为按不同天线或不同数据流逐一交叉上报所述T1个非零组合系数。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一规则和第四规则向所述网络设备上报所述T1个非零组合系数,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从所述起始方向所在的第一个组合系数对应的天线或数据流及对应的极化方向开始,先按照同一天线或同一数据流内的不同极化方向的顺序,再按照不同天线或不同数据流之间的所述不同极化方向的顺序逐一交叉上报所述T1个非零组合系数;或者,
所述终端设备从所述起始方向所在的第一个组合系数对应的天线或数据流及对应的极化方向开始,先按照所述第一极化方向中不同天线或不同数据流之间的顺序,再按照所述第二极化方向中不同天线或不同数据流之间的顺序逐一交叉上报所述T1个非零组合系数。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T1个非零组合系数对应空域基底以及频域基底时,所述CSI还包括第一位图;
其中,所述T1个非零组合系数包括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和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所述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对应所述终端设备中的第一天线,所述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对应所述终端设备中的第二天线;
所述第一位图用于指示所述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所述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所述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
所述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所述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所述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与所述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所述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所述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一致。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T1个非零组合系数对应空域基底以及频域基底时,所述CSI还包括第二位图;
其中,所述T1个非零组合系数包括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第三组合系数矩阵组和第四组合系数矩阵组,所述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和所述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对应所述终端设备中的第一天线,所述第三组合系数矩阵组和所述第四组合系数矩阵组对应所述终端设备中的第二天线,所述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和所述第三组合系数矩阵组对应所述第一极化方向,所述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和所述第四组合系数矩阵组对应所述第二极化方向;
所述第二位图用于指示所述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所述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所述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
所述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所述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所述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所述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所述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所述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所述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所述第三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所述第三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所述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所述第四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所述第四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均一致。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空域基底包括空域特征基底或空域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基底,所述频域基底包括频域特征基底或频域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基底。
12.一种信道状态信息CSI上报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网络设备接收信道状态信息CSI,所述CSI用于确定所述终端设备的下行信道矩阵或预编码矩阵,所述CSI包括T1个非零组合系数,所述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为幅度非零的组合系数,T1为正整数;
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所述CSI确定所述终端设备的下行信道矩阵或预编码矩阵;
其中,当所述T1个非零组合系数对应空频联合特征基底,所述T1个非零组合系数对应所述终端设备中的第一天线或第一数据流时,所述网络设备接收所述CSI,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根据第一规则接收所述T1个非零组合系数,所述T1个非零组合系数包括第一极化方向的组合系数和第二极化方向的组合系数,所述第一规则为按不同极化方向交叉上报非零组合系数。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T1个非零组合系数对应空频联合特征基底,所述T1个非零组合系数对应所述终端设备中的第一天线或第一数据流,以及所述终端设备中的第二天线或第二数据流时,所述网络设备根据第一规则接收所述T1个非零组合系数,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根据第一规则和第四规则接收所述T1个非零组合系数,所述第一规则为按不同极化方向交叉上报所述T1个非零组合系数,所述第四规则为按不同天线或不同数据流逐一交叉上报所述T1个非零组合系数;
其中,所述T1个非零组合系数包括第一极化方向的组合系数和第二极化方向的组合系数。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设备根据第一规则和第四规则接收所述T1个非零组合系数,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从所述起始方向所在的第一个组合系数对应的天线或数据流及对应的极化方向开始,先按照同一天线或同一数据流内的不同极化方向的顺序,再按照不同天线或不同数据流之间的所述不同极化方向的顺序逐一交叉接收所述T1个非零组合系数;或者,
所述终端设备从所述起始方向所在的第一个组合系数对应的天线或数据流及对应的极化方向开始,先按照所述第一极化方向中不同天线或不同数据流之间的顺序,再按照所述第二极化方向中不同天线或不同数据流之间的顺序逐一交叉接收所述T1个非零组合系数。
15.根据权利要求12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网络设备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CSI包括的非零组合系数的个数T1。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T1个非零组合系数对应空域基底以及频域基底时,所述CSI还包括第一位图;
其中,所述T1个非零组合系数包括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和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所述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对应所述终端设备中的第一天线,所述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对应所述终端设备中的第二天线;
所述第一位图用于指示所述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所述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所述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
所述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所述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所述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与所述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所述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所述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一致;
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所述CSI确定所述终端设备的下行信道矩阵或预编码矩阵,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第一位图确定所述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所述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所述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和所述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所述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所述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
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所述T1个非零组合系数、所述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所述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所述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所述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所述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所述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确定所述终端设备的下行信道矩阵或预编码矩阵。
17.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T1个非零组合系数对应空域基底以及频域基底时,所述CSI还包括第二位图;
其中,所述T1个非零组合系数包括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第三组合系数矩阵组和第四组合系数矩阵组,所述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和所述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对应所述终端设备中的第一天线,所述第三组合系数矩阵组和所述第四组合系数矩阵组对应所述终端设备中的第二天线,所述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和所述第三组合系数矩阵组对应所述第一极化方向,所述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和所述第四组合系数矩阵组对应所述第二极化方向;
所述第二位图用于指示所述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所述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所述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
所述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所述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所述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所述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所述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所述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所述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所述第三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所述第三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所述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所述第四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所述第四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均一致;
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所述CSI确定所述终端设备的下行信道矩阵或预编码矩阵,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第二位图确定所述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所述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所述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所述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所述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所述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所述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所述第三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所述第三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所述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所述第四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所述第四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
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所述T1个非零组合系数、所述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所述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所述第一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所述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所述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所述第二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所述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所述第三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所述第三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所述T1个非零组合系数中属于所述第四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组合系数在所述第四组合系数矩阵组中的位置确定所述终端设备的下行信道矩阵或预编码矩阵。
18.根据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空域基底包括空域特征基底或空域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基底,所述频域基底包括频域特征基底或频域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基底。
19.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处理器,用于执行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以使得所述通信装置执行权利要求1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2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或指令,其特征在于,该计算机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使得如权利要求1至18中任一项所述方法被执行。
21.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如权利要求1至18中任一项所述方法被执行。
22.一种芯片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用于从存储器中调用并运行计算机程序或指令,使得安装有所述芯片系统的通信装置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968481.XA CN117639863A (zh) | 2022-08-12 | 2022-08-12 | 一种信道状态信息csi上报的方法和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968481.XA CN117639863A (zh) | 2022-08-12 | 2022-08-12 | 一种信道状态信息csi上报的方法和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7639863A true CN117639863A (zh) | 2024-03-01 |
Family
ID=900273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0968481.XA Pending CN117639863A (zh) | 2022-08-12 | 2022-08-12 | 一种信道状态信息csi上报的方法和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7639863A (zh) |
-
2022
- 2022-08-12 CN CN202210968481.XA patent/CN117639863A/zh active Pending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2217550B (zh) | 预编码处理方法和装置 | |
CN112751592B (zh) | 上报信道状态信息的方法和通信装置 | |
CN109474315B (zh) | 一种指示及确定预编码矩阵的方法和设备 | |
CN111342873A (zh) | 一种信道测量方法和通信装置 | |
JP7238167B2 (ja) | プリコーディング行列表示及び決定方法、及び通信装置 | |
CN112751598B (zh) | 一种预编码矩阵的处理方法和通信装置 | |
CN111865372B (zh) | 一种用于构建预编码矩阵的系数指示方法和通信装置 | |
CN112312464B (zh) | 上报信道状态信息的方法和通信装置 | |
EP4106246A1 (en) |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feedback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 |
WO2022262545A1 (zh) | 一种信道状态信息的反馈方法及装置 | |
CN114204970A (zh) | 信道测量的方法和装置 | |
WO2020244496A1 (zh) | 一种信道测量方法和通信装置 | |
WO2021081847A1 (zh) | 一种信道测量方法和通信装置 | |
CN111435848A (zh) | 指示和确定预编码向量的方法以及通信装置 | |
WO2021159309A1 (zh) | 一种信道测量方法和通信装置 | |
WO2023165458A1 (zh) | 信道状态信息的反馈方法和通信装置 | |
US20230239028A1 (en) | Channel measurement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 |
WO2023011570A1 (zh) | 一种信道信息反馈的方法及通信装置 | |
WO2022227976A1 (zh) | 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 | |
CN117639863A (zh) | 一种信道状态信息csi上报的方法和装置 | |
CN112398516A (zh) | 一种码本子集限制的方法和通信装置 | |
WO2024001744A1 (zh) | 一种信道状态信息的上报方法及通信装置 | |
WO2022083307A1 (zh) | 信道测量的方法及通信装置 | |
WO2024067251A1 (zh) | 一种通信方法及相关设备 | |
WO2024093867A1 (zh) | 一种预编码的指示方法及通信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