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616901A - 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616901A
CN117616901A CN202280001085.8A CN202280001085A CN117616901A CN 117616901 A CN117616901 A CN 117616901A CN 202280001085 A CN202280001085 A CN 202280001085A CN 117616901 A CN117616901 A CN 11761690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emitting
emitting device
display panel
substrate
refra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0108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冯靖伊
李小鑫
叶建民
李明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6169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61690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显示面板包括:衬底(11)和设置在衬底(11)上的多个发光单元,发光单元包括阵列排布的多个发光器件(51),相邻发光器件(51)之间设置有隔挡部(52);调光层(2),设置在发光单元的出光侧;调光层(2)包括阵列排布的多个第一折射部(21),相邻第一折射部(21)之间设置有与第一折射部(21)接触的第二折射部(22);第一折射部(21)在衬底(11)上的正投影(E1)与隔挡部(52)在衬底(11)上的正投影(E2)有交叠、且第二折射部(22)在衬底(11)上的正投影(E3)与发光器件(51)在衬底(11)上的正投影(E4)有交叠;其中,第一折射部(21)的材料的折射率小于第二折射部(22)的材料的折射率。

Description

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然而,目前的OLED显示装置的光提取效率较低、且在大视角下容易出现偏红、偏蓝等色偏问题,严重影响显示装置的效果,用户体验差。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方面,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
衬底,设置在所述衬底上的多个发光单元,所述发光单元包括阵列排布的多个发光器件,相邻所述发光器件之间设置有隔挡部;
调光层,设置在所述发光单元的出光侧;所述调光层包括阵列排布的多个第一折射部,相邻所述第一折射部之间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折射部接触的第二折射部;所述第一折射部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隔挡部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有交叠、且所述第二折射部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发光器件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有交叠;
其中,所述第一折射部的材料的折射率小于所述第二折射部的材料的折射率。
可选地,所述第一折射部和所述第二折射部的接触面与所述显示面板的显示面之间的夹角为锐角或钝角。
可选地,在同一所述发光单元的各所述发光器件中,至少一个所述发光器件的扩散距离小于其它所述发光器件的扩散距离;其中,所述发光器件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的边界与所述第一折射部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的边界之间的距离为扩散距离。
可选地,所述发光单元包括红色发光器件、绿色发光器件和蓝色发光器件,所述红色发光器件的扩散距离小于所述绿色发光器件的扩散距离、且所述红色发光器件的扩散距离小于所述蓝色发光器件的扩散距离。
可选地,所述发光单元包括红色发光器件、绿色发光器件和蓝色发 光器件,所述蓝色发光器件的扩散距离小于所述绿色发光器件的扩散距离、且所述蓝色发光器件的扩散距离小于所述红色发光器件的扩散距离。
可选地,同一所述发光单元对应的所述第一折射部和所述第二折射部的接触面与所述显示面板的所述显示面之间的第一倾斜角中,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倾斜角大于其它所述第一倾斜角。
可选地,所述发光单元包括红色发光器件、绿色发光器件和蓝色发光器件,所述红色发光器件对应的所述第一折射部和所述第二折射部的接触面与所述显示面板的所述显示面之间的所述第一倾斜角最大。
可选地,所述发光单元包括红色发光器件、绿色发光器件和蓝色发光器件,所述蓝色发光器件对应的所述第一折射部和所述第二折射部的接触面与所述显示面板的所述显示面之间的所述第一倾斜角最大。
可选地,同一所述发光单元对应的所述第一折射部中,至少一个所述第一折射部沿垂直于所述衬底的方向的高度大于其它所述第一折射部沿垂直于所述衬底的方向的高度。
可选地,所述发光单元包括红色发光器件、绿色发光器件和蓝色发光器件,和与所述红色发光器件相邻的所述隔挡部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有交叠的所述第一折射部沿垂直于所述衬底的方向的高度最大。
可选地,所述发光单元包括红色发光器件、绿色发光器件和蓝色发光器件,和与所述蓝色发光器件相邻的所述隔挡部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有交叠的所述第一折射部沿垂直于所述衬底的方向的高度最大。
可选地,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色转换层,所述色转换层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和所述调光层之间,或者所述色转换层设置在所述调光层远离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
可选地,所述色转换层包括阵列排布的多个遮光部,所述遮光部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隔挡部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和所述第一折射部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均有交叠;
相邻所述遮光部之间设置有与所述遮光部接触的彩色滤光部,所述彩色滤光部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发光器件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和所述第二折射部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均有交叠。
可选地,同一所述发光单元对应的所述遮光部和所述彩色滤光部的接触面与所述显示面板的显示面之间的第二倾斜角中,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倾斜角大于其它所述第二倾斜角。
可选地,所述发光单元包括红色发光器件、绿色发光器件和蓝色发光器件,所述红色发光器件对应的所述遮光部和所述彩色滤光部的接触面与所述显示面板的所述显示面之间的所述第二倾斜角最大。
可选地,所述发光单元包括红色发光器件、绿色发光器件和蓝色发光器件,所述蓝色发光器件对应的所述遮光部和所述彩色滤光部的接触面与所述显示面板的所述显示面之间的所述第二倾斜角最大。
可选地,多个所述遮光部围绕一个所述彩色滤光部设置,位于第一方向上的所述遮光部和所述彩色滤光部的接触面与所述显示面板的所述显示面之间的所述第二倾斜角,大于位于第二方向上的所述遮光部和所述彩色滤光部的接触面与所述显示面板的所述显示面之间的所述第二倾斜角,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垂直。
可选地,在同一所述发光单元中,与所述发光器件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有交叠的所有所述彩色滤光部,和与所述隔挡部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有交叠的所述遮光部未交叠部分的面积相同。
可选地,所有所述彩色滤光部与所述遮光部未交叠部分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的形状均相同,且所述形状包括多边形、弧形、圆形、椭圆形中的任一种。
可选地,所述调光层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折射部远离所述显示面板一侧的第一调光子层,所述第一调光子层覆盖所述第一折射部和所述第二折射部;
所述第一调光子层的材料的折射率与所述第一折射部的材料的折射率相同;或者所述第一调光子层的材料的折射率与所述第二折射部的材料的折射率相同。
另一方面,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显示面板。
上述说明仅是本申请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申请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申请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相关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 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同一发光单元中的发光器件和彩色滤光部的结构俯视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同一发光单元中的发光器件和彩色滤光部的结构俯视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两种显示产品的大视角色偏对比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同一发光单元中的遮光部和彩色滤光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同一发光单元中的发光器件和彩色滤光部的结构俯视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多种发光器件的排布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四种同一发光单元中的发光器件和彩色滤光部的结构俯视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五种同一发光单元中的发光器件和彩色滤光部的结构俯视图。
具体实施例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图中,为了清晰,可能夸大了区域和层的厚度。在图中相同的附图标 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它们的详细描述。此外,附图仅为本申请的示意性图解,并非一定是按比例绘制。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除非另有说明,“至少一个”的含义是一个或一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术语“上”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结构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除非上下文另有要求,否则,在整个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术语“包括”被解释为开放、包含的意思,即为“包含,但不限于”。在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性实施例”、“示例”、“特定示例”或“一些示例”等旨在表明与该实施例或示例相关的特定特征、结构、材料或特性包括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示不一定是指同一实施例或示例。此外,所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以任何适当方式包括在任何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采用“第一”、“第二”等字样对功能和作用基本相同的相同项或相似项进行区分,仅为了清楚描述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参考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包括:衬底11和设置在衬底11上的多个发光单元,发光单元包括阵列排布的多个发光器件51,相邻发光器件51之间设置有隔挡部52。
参考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调光层2,设置在发光单元的出光侧;调光层2包括阵列排布的多个第一折射部21,相邻第一折射部21之间设置有与第一折射部21接触的第二折射部22;第一折射部21在衬底11上的正投影E1与隔挡部13在衬底11上的正投影E2有交叠、且第二折射部22在衬底1上的正投影E3与发光器件12在衬底1上的正投影E4有交叠。
其中,第一折射部的材料的折射率小于第二折射部的材料的折射率。
上述显示面板可以是OLED显示面板;或者,上述显示面板还可以是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液晶显示面板),这里对显示面板的具体类型不做限定。
下面以上述显示面板为OLED显示面板为例,具体说明OLED显 示面板的结构。
参考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该OLED显示面板包括驱动背板和设置在驱动背板和调光层之间的发光层,驱动背板具有驱动电路,用于驱动发光层发光。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驱动背板可以包括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的衬底11和设置在衬底11上的驱动电路层,驱动电路层包括驱动电路。显示面板可以至少划分为显示区和除显示区以外的非显示区,相应的,驱动电路层可包括位于显示区内的像素电路和位于非显示区内的外围电路。其中,像素电路可以是7T1C、7T2C、6T1C或6T2C等像素电路,只要能够驱动发光器件51发光即可,在此不对像素电路的结构做具体限定。像素电路的数量与发光器件51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地与各发光器件51电连接,以便分别控制各个发光器件51发光。其中,nTmC表示一个像素电路包括n个晶体管(用字母T表示)和m个电容(用字母C表示)。
外围电路位于非显示区,且外围电路与像素电路连接,用于向像素电路输入驱动信号,以便控制发光器件51发光。外围电路可包括栅极驱动电路和发光控制电路,当然,还可以包括其它电路,在此不对外围电路的具体结构做限定。
上述的驱动电路层可包括多个薄膜晶体管和电容,其中,薄膜晶体管可以是顶栅型薄膜晶体管;或者,薄膜晶体管可以是底栅型薄膜晶体管。每个薄膜晶体管均可以包括有源层、栅极、源极和漏极,各薄膜晶体管的有源层同层设置,栅极同层设置,源极和漏极均同层设置,以便简化工艺。根据三电极的位置关系可将晶体管分为两类:一类是栅极位于源极和漏极的下面,这类称之为底栅型晶体管;一类是栅极位于源极和漏极的上面,这类称之为顶栅型晶体管。
参考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以顶栅型薄膜晶体管为例说明驱动背板的具体结构。驱动背板包括衬底11和在衬底11上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缓冲层12、有源层41、栅绝缘层13、栅极42、第一平坦层14、层间介质层15、源漏层(图中未标记)和第二平坦层16。其中,栅绝缘层13覆盖有源层41和衬底11;栅极42在衬底11上的正投影位于有源层12在衬底11上的正投影以内;第一平坦层14覆盖栅极42和第一栅绝缘层13;层间介质层15覆盖第一平坦层14; 源漏层包括源极43和漏极44,源极43和漏极44通过过孔(图中未示出)与有源层41的两端电连接。第二平坦层16覆盖源漏层和层间介质层15。当然,驱动电路层还可包括其它膜层,只要能驱动发光器件51发光即可,在此不再详述。
上述衬底的材料不做限定,其可以包括刚性材料,例如:玻璃;或者,还可以包括柔性材料,例如:聚酰亚胺(PI)。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各发光单元51沿驱动背板远离衬底11的方向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电极17、发光功能层18和第二电极19。其中,第一电极17通过过孔(图中未示出)与一像素电路的一薄膜晶体管的漏极44电连接。对于发光功能层18的结构不做具体限定,示例的,发光功能层可以包括沿驱动背板远离衬底11的方向依次层叠的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电子阻挡层、有机发光材料层、空穴阻挡层、电子传输层和电子注入层。第二电极19可以延伸至非显示区,并与电源信号端电连接,从而接收电源信号。在显示图像时,可以通过像素电路向第一电极施加数据信号,并通过电源信号端向第二电极施加电源信号,从而使发光功能层发光,具体原理可以参考相关技术获取,这里不再详细说明。
参考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为了便于限定出各个发光器件51的范围,发光层还可以包括多个隔挡部52,这里的隔挡部52可以为PDL(Pixel Define Layer,像素界定层),PDL上具有多个开口,各发光器件51位于PDL的开口内、且各发光器件51的发光功能层18相互独立的间隔分布。不同发光器件51的发光颜色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第二电极19覆盖发光功能层18,使得各发光器件51可共用同一第二电极19。通过上述的多个开口可限定出各个发光器件51,任一发光器件51的边界为其对应的开口内的发光功能层18的边界。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每个发光器件51的发光功能层18可属于同一连续的发光膜层,该发光膜层同时覆盖各个第一电极17和隔挡部52远离衬底11的一侧,该发光膜层位于开口内且层叠于第一电极17上的区域即为发光器件51的发光功能层18,而相邻两发光功能层18通过该发光膜层的其它区域连接。也就是说,各发光器件51可共用该发光膜层。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各发 光单元可以包括发光颜色不同的第一发光器件、第二发光器件和第三发光器件,但同一发光单元中的第一发光器件、第二发光器件和第三发光器件的具体数量均不做限定。图1、图2、图3和图4均以各发光单元中包括三个发光器件为例进行绘示。
这里对于第一发光器件、第二发光器件和第三发光器件的具体颜色不做限定。示例的,可以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第一发光器件为蓝色发光器件511、第二发光器件为红色发光器件512、第三发光器件为绿色发光器件513,且一个发光单元包括一个蓝色发光器件511、一个红色发光器件512和一个绿色发光器件513。这里对于蓝色发光器件、红色发光器件和绿色发光器件的结构不做具体限定。示例的,可以如图5所示,蓝色发光器件(图中以B标记)和红色发光器件(图中以R标记)均包括一层发光功能层、绿色发光器件(图中以G标记)包括两层发光发光功能层;或者,可以如图6所示,蓝色发光器件(图中以B标记)、红色发光器件(图中以R标记)和绿色发光器件(图中以G标记)均包括一层发光功能层。其中,图5和图6中的PIXEL均指发光器件。
上述调光层设置在显示面板的出光侧,这样,显示面板的发光层发出的光线经调光层射出。
这里对于上述第一折射部在垂直于衬底方向上的正投影的形状不做具体限定。示例的,上述第一折射部在垂直于衬底方向上的正投影的形状可以包括圆形、椭圆形、正梯形、多边形中的任一种。图1、图2、图3和图4均以第一折射部21在垂直于衬底11方向上的正投影的形状为正梯形为例进行绘示。
这里对于上述第二折射部的形状不做具体限定。示例的,上述第二折射部在垂直于衬底方向上的正投影的形状可以包括圆形、椭圆形、倒梯形、多边形中的任一种。图1、图2、图3和图4均以第二折射部22在垂直于衬底11方向上的正投影的形状为倒梯形为例进行绘示。
上述第一折射部在衬底上的正投影与隔挡部在衬底上的正投影有交叠是指:第一折射部在衬底上的正投影与隔挡部在衬底上的正投影部分交叠;或者,第一折射部在衬底上的正投影与隔挡部在衬底上的正投影全部交叠。图1、图2、图3和图4均以第一折射部21在衬底11上的正投影E1位于隔挡部13在衬底11上的正投影E2以内为例进行绘 示。
上述第二折射部在衬底上的正投影与发光器件在衬底上的正投影有交叠是指:第二折射部在衬底上的正投影与发光器件在衬底上的正投影部分交叠;或者,第二折射部在衬底上的正投影与发光器件在衬底上的正投影全部交叠。图1、图2、图3和图4均以发光器件12在衬底1上的正投影E4位于第二折射部22在衬底1上的正投影E3以内为例进行绘示。
现有的屏幕,因为构成发光功能层的有机材料(EL材料)特性的原因,均存在大视角偏红、偏绿或者偏蓝的问题,这里的大视角偏红也就是用户在侧面大视角观察显示面板时,显示面板红色两侧出光较多。参考图7所示,同一用户在同一大视角下分别看到两个不同的显示产品(即产品S1和产品S2)显示的颜色,其中产品S1显示的颜色正常,产品S2显示的颜色和产品S1显示的颜色相比存在大视角色偏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包括: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和设置在衬底上的多个发光单元,发光单元包括阵列排布的多个发光器件,相邻发光器件之间设置有隔挡部;调光层,设置在显示面板的出光侧;调光层包括阵列排布的多个第一折射部,相邻第一折射部之间设置有与第一折射部接触的第二折射部;第一折射部在衬底上的正投影与隔挡部在衬底上的正投影有交叠、且第二折射部在衬底上的正投影与发光器件在衬底上的正投影有交叠;其中,第一折射部的材料的折射率小于第二折射部的材料的折射率。这样当光线从显示面板的发光器件出射到调光层时,由于第一折射部的材料的折射率小于第二折射部的材料的折射率,发光器件发出的大角度光线射向第二折射部后还可以再次进入第一折射部,有效的增加了显示面板的正面出光,并有效减少了大角度光线的侧面出光,从而在有效的提高了对显示面板内部光线的提取效率的同时,还有效的改善了大角度下的色偏问题,进而改善了显示面板的性能,用户体验佳。
可选地,参考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第一折射部21和第二折射部22的接触面与显示面板的显示面之间的夹角为锐角或钝角。
上述显示面板的显示面是指显示面板用于显示图像的一侧。
这里对于上述锐角的大小不做具体限定,示例的,上述锐角可以包括30°、45°、60°等等。
这里对于上述钝角的大小不做具体限定,示例的,上述钝角可以包括120°、145°、160°等等。
由于当第一折射部和第二折射部的接触面与显示面板的显示面之间的夹角为直角时,光线经过第一折射部和第二折射部的接触面会直接出射。为了避免光线经过第一折射部和第二折射部的接触面会直接出射,本申请的实施例设置第一折射部和第二折射部的接触面与显示面板的显示面之间的夹角为锐角或钝角,从而使得光线射向第二折射部的光线可以再经过第一折射部后出射,进而改善光提取效率和大角度下的色偏问题。
可选地,为了进一步减小显示面板关于某一颜色或某些颜色的色偏,参考图1所示,在同一发光单元的各发光器件51中,至少一个发光器件51的扩散距离小于其它发光器件51的扩散距离;其中,发光器件51在衬底11上的正投影的边界与第一折射部21在衬底11上的正投影的边界之间的距离为扩散距离。从而通过增大发出某一颜色或某些颜色的光线的第一折射部,可以遮挡/吸收更多的该颜色的光线,进而减少该颜色的光线的比例。例如,若大视角下的画面偏红,则可使得如图1所示的沿垂直于衬底方向上的红色发光器件两侧对应的第一折射部21增大,具体为第一折射部21沿平行于显示面的方向加宽,从而减少红光,改善大视角下的偏红的现象。
对于上述同一发光单元的发光器件的数量不做具体限定,这里的同一发光单元的发光器件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三个、四个等等。
上述至少一个发光器件的扩散距离小于其它发光器件的扩散距离,这里对于扩散距离小的发光器件的个数不做具体限定。示例的,当同一发光单元的发光器件的数量为三个,例如包括如图1所示的蓝色发光器件、红色发光器件和绿色发光器件的情况下,可以是蓝色发光器件的扩散距离小于红色发光器件的扩散距离、且蓝色发光器件的扩散距离小于绿色发光器件的扩散距离;或者,还可以是蓝色发光器件的扩散距离小于绿色发光器件的扩散距离、且绿色发光器件的扩散距离小于红色发光器件的扩散距离;或者,又可以是蓝色发光器件和红色发光器件的扩散距离均小于绿色发光器件的扩散距离,具体以实际应用为准。
需要说明的是,可以使得扩散距离不小于0,避免第一折射部对发光器件造成过大遮挡,影响画面的亮度。
可选地,为了进一步减小显示面板在大视角下发红、发青的问题,参考图1所示,发光单元包括红色发光器件512、绿色发光器件513和蓝色发光器件511,红色发光器件512的扩散距离小于绿色发光器件513的扩散距离、且红色发光器件512的扩散距离小于蓝色发光器件511的扩散距离。通过将第一折射部的开口靠近红色(R)发光器件,从而可以进一步控制大视角偏红,使显示面板呈现一个比较好的显示效果。
这里对于红色发光器件、绿色发光器件和蓝色发光器件的面积大小不做限定。示例的,红色发光器件、绿色发光器件和蓝色发光器件的面积可以均相同;或者,红色发光器件、绿色发光器件和蓝色发光器件的面积可以不完全相同。鉴于目前的红色发光材料、绿色发光材料和蓝色发光材料的特性,常设置如图1所示的蓝色发光器件的面积大于绿色发光器件的面积、且绿色发光器件的面积大于红色发光器件的面积。
这里对于上述绿色发光器件的扩散距离和蓝色发光器件的扩散距离之间的相对关系不做限定。示例的,可以是绿色发光器件的扩散距离和蓝色发光器件的扩散距离相同;或者,还可以是绿色发光器件的扩散距离小于蓝色发光器件的扩散距离;或者,还可以是蓝色发光器件的扩散距离小于绿色发光器件的扩散距离。
可选地,为了进一步减小显示面板在大视角下发蓝的问题,发光单元包括红色发光器件、绿色发光器件和蓝色发光器件,蓝色发光器件的扩散距离小于绿色发光器件的扩散距离、且蓝色发光器件的扩散距离小于红色发光器件的扩散距离。通过将第一折射部的开口靠近蓝色发光器件,从而可以进一步控制大视角偏蓝,使显示面板呈现一个比较好的显示效果。
这里对于红色发光器件、绿色发光器件和蓝色发光器件的面积大小不做限定。示例的,红色发光器件、绿色发光器件和蓝色发光器件的面积可以均相同;或者,红色发光器件、绿色发光器件和蓝色发光器件的面积可以不完全相同。鉴于目前的红色发光材料、绿色发光材料和蓝色发光材料的特性,常设置如图1所示的蓝色发光器件的面积大于绿色发光器件的面积、且绿色发光器件的面积大于红色发光器件的面积。
这里对于上述绿色发光器件的扩散距离和红色发光器件的扩散距离之间的相对关系不做限定。示例的,可以是绿色发光器件的扩散距离和红色发光器件的扩散距离相同;或者,还可以是绿色发光器件的扩散 距离小于红色发光器件的扩散距离;或者,还可以是红色发光器件的扩散距离小于绿色发光器件的扩散距离。
可选地,为了进一步减小显示面板关于某一颜色或某些颜色的色偏,参考图2所示,同一发光单元对应的第一折射部21和第二折射部22的接触面与显示面板的显示面之间的第一倾斜角中,至少一个第一倾斜角大于其它第一倾斜角。从而通过控制第一折射部和第二折射部的接触面与显示面板的显示面之间的第一倾斜角,即第一折射部和第二折射部的接触面的倾斜程度越小,那么对应颜色的大视角下L-decay下降越快。例如,若大视角下的画面偏红,则可设置如图2所示的第一折射部21和第二折射部22的接触面的与红色(R)发光器件对应的角度θ2较大,可以有效改善偏红的情况。
这里对于上述其它第一倾斜角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做具体限定,示例的,上述其它第一倾斜角之间可以均相同;或者,上述其它第一倾斜角之间可以均不同;或者,上述其它第一倾斜角之间可以部分相同。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图2所示的第一折射部21是正梯形、第二折射部22是倒梯形,与红色(R)发光器件对应的第一折射部21和第二折射部22的接触面与显示面板的显示面之间的第一倾斜角有两个,各第一倾斜角均可以为第一折射部21的内角或外角,这里的第一倾斜角是指第一折射部21的内角。
可选地,为了进一步减小显示面板在大视角下发红、发青的问题,参考图2所示,发光单元包括红色发光器件512、绿色发光器件513和蓝色发光器件511,红色发光器件512对应的第一折射部21和第二折射部22的接触面与显示面板的显示面之间的第一倾斜角最大。通过控制第一倾斜角,即设置如图2的θ2>θ1,从而可以进一步控制大视角偏红,使显示面板呈现一个比较好的显示效果。
这里对于红色发光器件、绿色发光器件和蓝色发光器件的面积大小不做限定。示例的,红色发光器件、绿色发光器件和蓝色发光器件的面积可以均相同;或者,红色发光器件、绿色发光器件和蓝色发光器件的面积可以不完全相同。鉴于目前的红色发光材料、绿色发光材料和蓝色发光材料的特性,常设置如图2所示的蓝色发光器件的面积大于绿色发光器件的面积、且绿色发光器件的面积大于红色发光器件的面积。
这里对于上述绿色发光器件对应的第一折射部和第二折射部的接触 面与显示面板的显示面之间的第一倾斜角、以及蓝色发光器件对应的第一折射部和第二折射部的接触面与显示面板的显示面之间的第一倾斜角之间的相对关系不做限定。示例的,可以是绿色发光器件对应的第一折射部和第二折射部的接触面与显示面板的显示面之间的第一倾斜角,大于蓝色发光器件对应的第一折射部和第二折射部的接触面与显示面板的显示面之间的第一倾斜角;或者,还可以是绿色发光器件对应的第一折射部和第二折射部的接触面与显示面板的显示面之间的第一倾斜角,与蓝色发光器件对应的第一折射部和第二折射部的接触面与显示面板的显示面之间的第一倾斜角相同;或者,还可以是蓝色发光器件对应的第一折射部和第二折射部的接触面与显示面板的显示面之间的第一倾斜角,大于绿色发光器件对应的第一折射部和第二折射部的接触面与显示面板的显示面之间的第一倾斜角。
可选地,为了进一步减小显示面板在大视角下发蓝的问题,发光单元包括红色发光器件、绿色发光器件和蓝色发光器件,蓝色发光器件对应的第一折射部和第二折射部的接触面与显示面板的显示面之间的第一倾斜角最大。通过控制第一倾斜角,从而可以进一步控制大视角偏蓝,使显示面板呈现一个比较好的显示效果。
这里对于红色发光器件、绿色发光器件和蓝色发光器件的面积大小不做限定。示例的,红色发光器件、绿色发光器件和蓝色发光器件的面积可以均相同;或者,红色发光器件、绿色发光器件和蓝色发光器件的面积可以不完全相同。鉴于目前的红色发光材料、绿色发光材料和蓝色发光材料的特性,常设置如图2所示的蓝色发光器件的面积大于绿色发光器件的面积、且绿色发光器件的面积大于红色发光器件的面积。
这里对于上述绿色发光器件对应的第一折射部和第二折射部的接触面与显示面板的显示面之间的第一倾斜角、以及红色发光器件对应的第一折射部和第二折射部的接触面与显示面板的显示面之间的第一倾斜角之间的相对关系不做限定。示例的,可以是绿色发光器件对应的第一折射部和第二折射部的接触面与显示面板的显示面之间的第一倾斜角,大于红色发光器件对应的第一折射部和第二折射部的接触面与显示面板的显示面之间的第一倾斜角;或者,还可以是绿色发光器件对应的第一折射部和第二折射部的接触面与显示面板的显示面之间的第一倾斜角,与红色发光器件对应的第一折射部和第二折射部的接触面与显示面板的显示面之间的第一倾 斜角相同;或者,还可以是红色发光器件对应的第一折射部和第二折射部的接触面与显示面板的显示面之间的第一倾斜角,大于绿色发光器件对应的第一折射部和第二折射部的接触面与显示面板的显示面之间的第一倾斜角。
可选地,为了进一步减小显示面板关于某一颜色或某些颜色的色偏,参考图3所示,同一发光单元对应的第一折射部21中,至少一个第一折射部21沿垂直于衬底11的方向的高度大于其它第一折射部21沿垂直于衬底11的方向的高度。从而通过改变第一折射部的高度,即第一折射部的高度越高,对应的大视角L-decay下降越快。例如,若大视角下的画面偏红,则可使得如图3所示的沿垂直于衬底的方向设置在红色(R)发光器件两侧的第一折射部21沿垂直于衬底11的方向的高度均最高,可以有效改善偏红的情况。
上述至少一个第一折射部沿垂直于衬底的方向的高度大于其它第一折射部沿垂直于衬底的方向的高度,这里对于上述第一折射部沿垂直于衬底的方向的高度大的第一折射部的高度不做具体限定,示例的,可以是同一发光单元对应的所有第一折射部高度大的第一折射部的高度均相同;或者,还可以是同一发光单元对应的所有第一折射部高度大的第一折射部的高度部分相同。
可选地,为了进一步减小显示面板在大视角下发红、发青的问题,参考图3所示,发光单元包括红色发光器件512、绿色发光器件513和蓝色发光器件511,和与红色发光器件512相邻的隔挡部52在衬底11上的正投影有交叠的第一折射部21沿垂直于衬底11的方向的高度最大。通过将与红色(R)发光器件对应的至少一个第一折射部沿垂直于衬底的方向的高度增大,从而可以进一步控制大视角偏红,使显示面板呈现一个比较好的显示效果。
这里对于红色发光器件、绿色发光器件和蓝色发光器件的面积大小不做限定。示例的,红色发光器件、绿色发光器件和蓝色发光器件的面积可以均相同;或者,红色发光器件、绿色发光器件和蓝色发光器件的面积可以不完全相同。鉴于目前的红色发光材料、绿色发光材料和蓝色发光材料的特性,常设置如图3所示的蓝色发光器件的面积大于绿色发光器件的面积、且绿色发光器件的面积大于红色发光器件的面积。
这里对于上述与红色发光器件相邻的隔挡部在衬底上的正投影有 交叠的第一折射部的数量不做具体限定。示例的,可以是如图3所示的与红色发光器件512对应的两个第一折射部21的高度h1和h2相同、且均最高;或者,还可以是与红色发光器件对应的一个第一折射部的高度最高;或者,还可以是与红色发光器件对应的两个第一折射部的高度不同,但高度均高于其它第一折射部。
这里对于与绿色发光器件相邻的隔挡部在衬底上的正投影有交叠的第一折射部沿垂直于衬底的方向的高度、以及与蓝色发光器件相邻的隔挡部在衬底上的正投影有交叠的第一折射部沿垂直于衬底的方向的高度之间的关系不做具体限定。示例的,可以是绿色发光器件相邻的隔挡部在衬底上的正投影有交叠的第一折射部沿垂直于衬底的方向的高度,与蓝色发光器件相邻的隔挡部在衬底上的正投影有交叠的第一折射部沿垂直于衬底的方向的高度相同;或者,还可以是绿色发光器件相邻的隔挡部在衬底上的正投影有交叠的第一折射部沿垂直于衬底的方向的高度,大于蓝色发光器件相邻的隔挡部在衬底上的正投影有交叠的第一折射部沿垂直于衬底的方向的高度;或者,还可以是蓝色发光器件相邻的隔挡部在衬底上的正投影有交叠的第一折射部沿垂直于衬底的方向的高度,大于绿色发光器件相邻的隔挡部在衬底上的正投影有交叠的第一折射部沿垂直于衬底的方向的高度。
可选地,为了进一步减小显示面板在大视角下发蓝的问题,发光单元包括红色发光器件、绿色发光器件和蓝色发光器件,和与蓝色发光器件相邻的隔挡部在衬底上的正投影有交叠的第一折射部沿垂直于衬底的方向的高度最大。通过将与蓝色发光器件对应的至少一个第一折射部沿垂直于衬底的方向的高度增大,从而可以进一步控制大视角偏蓝,使显示面板呈现一个比较好的显示效果。
这里对于红色发光器件、绿色发光器件和蓝色发光器件的面积大小不做限定。示例的,红色发光器件、绿色发光器件和蓝色发光器件的面积可以均相同;或者,红色发光器件、绿色发光器件和蓝色发光器件的面积可以不完全相同。鉴于目前的红色发光材料、绿色发光材料和蓝色发光材料的特性,常设置如图3所示的蓝色发光器件的面积大于绿色发光器件的面积、且绿色发光器件的面积大于红色发光器件的面积。
这里对于上述与蓝色发光器件相邻的隔挡部在衬底上的正投影有交叠的第一折射部的数量不做具体限定。示例的,可以是如图3所示的 与蓝色发光器件511对应的两个第一折射部21的高度相同、且均最高;或者,还可以是与蓝色发光器件对应的一个第一折射部的高度最高;或者,还可以是与蓝色发光器件对应的两个第一折射部的高度不同,但高度均高于其它第一折射部。
这里对于与绿色发光器件相邻的隔挡部在衬底上的正投影有交叠的第一折射部沿垂直于衬底的方向的高度、以及与红色发光器件相邻的隔挡部在衬底上的正投影有交叠的第一折射部沿垂直于衬底的方向的高度之间的关系不做具体限定。示例的,可以是绿色发光器件相邻的隔挡部在衬底上的正投影有交叠的第一折射部沿垂直于衬底的方向的高度,与红色发光器件相邻的隔挡部在衬底上的正投影有交叠的第一折射部沿垂直于衬底的方向的高度相同;或者,还可以是绿色发光器件相邻的隔挡部在衬底上的正投影有交叠的第一折射部沿垂直于衬底的方向的高度,大于红色发光器件相邻的隔挡部在衬底上的正投影有交叠的第一折射部沿垂直于衬底的方向的高度;或者,还可以是红色发光器件相邻的隔挡部在衬底上的正投影有交叠的第一折射部沿垂直于衬底的方向的高度,大于绿色发光器件相邻的隔挡部在衬底上的正投影有交叠的第一折射部沿垂直于衬底的方向的高度。
可选地,参考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显示面板还包括色转换层3,色转换层3设置在显示面板和调光层2之间。
或者色转换层设置在调光层远离显示面板的一侧。
这里对于上述色转换层的结构不做具体限定。示例的,上述色转换层可以包括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的彩色滤光部32和遮光部31。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通过色转换层能够在避免使用偏光片的同时,还有效提高光提取效果,有效的节约了成本。
可选地,参考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色转换层3包括阵列排布的多个遮光部31,遮光部31在衬底11上的正投影与隔挡部52在衬底11上的正投影和第一折射部21在衬底11上的正投影均有交叠。
相邻遮光部31之间设置有与遮光部31接触的彩色滤光部32,彩色滤光部32在衬底11上的正投影与发光器件51在衬底11上的正投影和第二折射部22在衬底11上的正投影均有交叠。
这里对于上述遮光部的类型不做具体限定。示例的,上述遮光部可 以包括BM(Black Matrix,黑矩阵)。
这里对于上述遮光部的材料不做具体限定。示例的,上述遮光部的材料可以包括黑色树脂。
这里对于上述遮光部在衬底上的正投影的形状不做具体限定。示例的,上述遮光部的形状可以包括正梯形、倒梯形、矩形等。
上述遮光部在衬底上的正投影与隔挡部在衬底上的正投影有交叠是指:上述遮光部在衬底上的正投影与隔挡部在衬底上的正投影部分交叠;或者,上述遮光部在衬底上的正投影与隔挡部在衬底上的正投影全部交叠。图1、图2、图3和图4均以遮光部31在衬底11上的正投影位于隔挡部52在衬底11上的正投影以内为例进行绘示。
上述遮光部在衬底上的正投影与第一折射部在衬底上的正投影有交叠是指:上述遮光部在衬底上的正投影与第一折射部在衬底上的正投影部分交叠;或者,上述遮光部在衬底上的正投影与第一折射部在衬底上的正投影全部交叠。图1、图2、图3和图4均以遮光部31在衬底11上的正投影与为第一折射部21在衬底11上的正投影部分交叠为例进行绘示。
上述CF(Color Film,彩色滤光部)用于实现彩色显示。这里对于上述彩色滤光部的颜色均不做具体限定。示例的,多个上述彩色滤光部的颜色可以均相同;或者,多个上述彩色滤光部的颜色可以均不同;或者,多个上述彩色滤光部的颜色可以部分相同。图1、图2、图3和图4均以上述色转换层3包括三个彩色滤光部32、且这三个彩色滤光部32的颜色不同为例进行绘示。具体的,参考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三个彩色滤光部32分别为与蓝色发光器件511对应的蓝色彩色滤光部321、与红色发光器件511对应的红色彩色滤光部322、与绿色发光器件511对应的绿色彩色滤光部321。
这里对于上述彩色滤光部在衬底上的正投影的形状不做具体限定。示例的,上述遮光部的形状可以包括正梯形、倒梯形、矩形等。
上述彩色滤光部在衬底上的正投影与发光器件在衬底上的正投影有交叠是指:上述彩色滤光部在衬底上的正投影与发光器件在衬底上的正投影部分交叠;或者,上述彩色滤光部在衬底上的正投影与发光器件在衬底上的正投影全部交叠。图1、图2、图3和图4均以发光器件51在衬底11上的正投影位于彩色滤光部32在衬底11上的正投影以内为 例进行绘示。
上述彩色滤光部在衬底上的正投影与第二折射部在衬底上的正投影有交叠是指:上述彩色滤光部在衬底上的正投影与第二折射部在衬底上的正投影部分交叠;或者,上述彩色滤光部在衬底上的正投影与第二折射部在衬底上的正投影全部交叠。图1、图2、图3和图4均以彩色滤光部32在衬底11上的正投影与第二折射部22在衬底11上的正投影部分交叠为例进行绘示。
相关技术中,由于OLED显示面板中的阳极和阴极具有较高的反射率,因此阳极和阴极对外界光的反射较强,从而导致OLED显示面板对比度下降。此时,需要额外设置偏光片来防止外界光反射(环境光反射)。然而,偏光片光透过率较低(<50%),使得OLED显示面板要达到同样的亮度的功耗大大增加;并且由于偏光片的材料、结构等特性,偏光片的设置还会影响OLED显示面板的柔性。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通过在显示面板的出光侧设置彩色滤光部,不仅可以替代偏光片起到防止外界光反射,还具有较高的光透过率从而可降低功耗、具有较好的柔性、使背板减薄以及防止混色等优点。
可选地,参考图8所示,同一发光单元对应的遮光部31和彩色滤光部32的接触面与显示面板2的显示面之间的第二倾斜角中,至少一个第二倾斜角大于其它第二倾斜角。从而通过控制遮光部和彩色滤光部的接触面与显示面板的显示面之间的第二倾斜角,即遮光部和彩色滤光部的接触面的倾斜程度越小,那么对应颜色的大视角下L-decay下降越快。例如,若大视角下的画面偏红,则可设置如图8所示的遮光部31和彩色滤光部32的接触面的与红色(R)发光器件对应的角度θ3较大,可以有效改善偏红的情况。
可以将图8所示的色转换层应用于图1、图2、图3和图4的显示面板中,使得图8所示的色转换层中的彩色滤光部321与图1-4中的蓝色发光器件对应、彩色滤光部322与图1-4中的红色发光器件对应、彩色滤光部323与图1-4中的绿色发光器件对应,此时通过设置θ3>θ4>θ5,使得有效改善偏红的情况。
这里对于上述其它第二倾斜角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做具体限定,示例的,上述其它第二倾斜角之间可以均相同;或者,上述其它第二倾斜角 之间可以均不同;或者,上述其它第二倾斜角之间可以部分相同。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图8所示的遮光部31是正梯形、彩色滤光部32是倒梯形,与红色(R)发光器件对应的遮光部31和彩色滤光部32的接触面与显示面板的显示面之间的第二倾斜角有两个,各第二倾斜角均可以为遮光部31的内角或外角,这里的第二倾斜角是指遮光部31的内角。
可选地,为了进一步减小显示面板在大视角下发红、发青的问题,发光单元包括红色发光器件、绿色发光器件和蓝色发光器件,红色发光器件对应的遮光部和彩色滤光部的接触面与显示面板的显示面之间的第二倾斜角最大。通过控制第二倾斜角,从而可以进一步控制大视角偏红,使显示面板呈现一个比较好的显示效果。
这里对于红色发光器件、绿色发光器件和蓝色发光器件的面积大小不做限定。示例的,红色发光器件、绿色发光器件和蓝色发光器件的面积可以均相同;或者,红色发光器件、绿色发光器件和蓝色发光器件的面积可以不完全相同。
这里对于绿色发光器件对应的遮光部和彩色滤光部的接触面与显示面板的显示面之间的第二倾斜角、蓝色发光器件对应的遮光部和彩色滤光部的接触面与显示面板的显示面之间的第二倾斜角之间的相对关系不做限定。示例的,可以是绿色发光器件对应的遮光部和彩色滤光部的接触面与显示面板的显示面之间的第二倾斜角,与蓝色发光器件对应的遮光部和彩色滤光部的接触面与显示面板的显示面之间的第二倾斜角相同;或者,还可以是绿色发光器件对应的遮光部和彩色滤光部的接触面与显示面板的显示面之间的第二倾斜角,大于蓝色发光器件对应的遮光部和彩色滤光部的接触面与显示面板的显示面之间的第二倾斜角;或者,还可以是蓝色发光器件对应的遮光部和彩色滤光部的接触面与显示面板的显示面之间的第二倾斜角,大于绿色发光器件对应的遮光部和彩色滤光部的接触面与显示面板的显示面之间的第二倾斜角,此时红色的侧面出光<绿色的侧面出光<蓝色的侧面出光。
可选地,为了进一步减小显示面板在大视角下发蓝的问题,发光单元包括红色发光器件、绿色发光器件和蓝色发光器件,蓝色发光器件对应的遮光部和彩色滤光部的接触面与显示面板的显示面之间的第二倾斜角最大。通过控制第二倾斜角,从而可以进一步控制大视角偏蓝,使显示面 板呈现一个比较好的显示效果。
这里对于红色发光器件、绿色发光器件和蓝色发光器件的面积大小不做限定。示例的,红色发光器件、绿色发光器件和蓝色发光器件的面积可以均相同;或者,红色发光器件、绿色发光器件和蓝色发光器件的面积可以不完全相同。
这里对于绿色发光器件对应的遮光部和彩色滤光部的接触面与显示面板的显示面之间的第二倾斜角、红色发光器件对应的遮光部和彩色滤光部的接触面与显示面板的显示面之间的第二倾斜角之间的相对关系不做限定。示例的,可以是绿色发光器件对应的遮光部和彩色滤光部的接触面与显示面板的显示面之间的第二倾斜角,与红色发光器件对应的遮光部和彩色滤光部的接触面与显示面板的显示面之间的第二倾斜角相同;或者,还可以是绿色发光器件对应的遮光部和彩色滤光部的接触面与显示面板的显示面之间的第二倾斜角,大于红色发光器件对应的遮光部和彩色滤光部的接触面与显示面板的显示面之间的第二倾斜角;或者,还可以是红色发光器件对应的遮光部和彩色滤光部的接触面与显示面板的显示面之间的第二倾斜角,大于绿色发光器件对应的遮光部和彩色滤光部的接触面与显示面板的显示面之间的第二倾斜角。
可选地,参考图9所示,多个遮光部(图中以BM标记)围绕一个彩色滤光部设置,位于第一方向(图中所示的OB方向)上的遮光部和彩色滤光部的接触面与显示面板的显示面之间的第二倾斜角,大于位于第二方向(图中所示的OA方向)上的遮光部和彩色滤光部的接触面与显示面板的显示面之间的第二倾斜角,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垂直。
由图9看到,以红色(R)发光器件为例进行说明。由于红色(R)发光器件对应的彩色滤光部(图中以CF标记)的形状原因,造成彩色滤光部四周的遮光部BM中,位于OB方向的遮光部BM与彩色滤光部之间的距离小于位于OA方向的遮光部BM与彩色滤光部之间的距离,因此设置位于OB方向上的遮光部和彩色滤光部的接触面与显示面板的显示面之间的第二倾斜角,大于位于OA方向上的遮光部和彩色滤光部的接触面与显示面板的显示面之间的第二倾斜角,既保证该彩色滤光部出射的颜色的光线在OB方向上减少,减轻该颜色在OB方向上的大视角色偏,同时又可以控制显示面板在熄屏或关机状态下的黑画面时反射光的反射颜色为白色。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设置位于第二方向(图中所示的OA方向)上的遮光部和彩色滤光部的接触面与显示面板的显示面之间的第二倾斜角,大于位于第一方向(图中所示的OB方向)上的遮光部和彩色滤光部的接触面与显示面板的显示面之间的第二倾斜角,从而既保证该彩色滤光部出射的颜色的光线在OA方向上减少,减轻该颜色在OA方向上的大视角色偏,同时又可以控制显示面板在熄屏或关机状态下的黑画面的特定颜色色感,使得黑画面时反射光的反射颜色为白色,避免黑画面时外界光的反射光整体呈现的色感为特定颜色(例如红色、绿色或蓝色)而非白色。
可选地,参考图5和图6所示,在同一发光单元中,与发光器件在衬底上的正投影有交叠的所有彩色滤光部,和与隔挡部在衬底上的正投影有交叠的遮光部未交叠部分的面积相同。
相关技术中由于EL材料特性,常制作的R/G/B发光器件的开口大小不一致,如图5采用GGRB的发光单元排布所示,通常蓝色(B)发光器件的开口大于红色(R)发光器件的开口、且大于绿色(G)发光器件的开口,那么与各颜色发光器件对应的彩色滤光部(CF)面积也不一致,从而当显示面板显示黑画面的情况下,外界光线在显示面板显示屏幕上的反射光(即便阳极非常平坦,没有色分离)的颜色会被彩色滤光部(CF)未与遮光部(BM)重合部分的面积所影响。例如:蓝色(B)发光器件的彩色滤光部(CF)的面积最大,那么外界光线在显示面板显示黑画面时反射的光经过彩色滤光部(CF)后整体会偏绿色,呈现的色感为绿色。为例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设置与发光器件在衬底上的正投影有交叠的所有彩色滤光部,和与隔挡部在衬底上的正投影有交叠的遮光部未交叠部分的面积相同,即将各颜色彩色滤光部(CF)的面积设计为一致,这样外界光线在显示面板显示黑画面时反射的光经过彩色滤光部(CF)后,各颜色的出光量保持一致,不会存在有反射偏任何一种颜色的情况,单纯的反射白色。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对于各颜色的发光器件的形状、面积等均不做具体限定,示例的,各颜色的发光器件的形状、面积等均可以相同;或者,各颜色的发光器件的形状、面积等均可以不同;或者,各颜色的发光器件的形状、面积等可以部分相同。以图5、图9和图11中的GGRB的发光器件排布为例进行说明,此时R/G/B三种颜色的pixel对应的CF 面积同样保持不变,但形状、面积不完全一样。图6以蓝色发光器件、红色发光器件和绿色发光器件的形状、面积等均相同为例进行绘示。
并且,这里对于各颜色的发光器件的排布也不做具体限定,图10给出了多种发光器件的排布。即不论颜色的发光器件如何排布,颜色的发光器件大小、数量等是否一致,彩色滤光部(CF)对应的各颜色的发光器件开口面积保持一致。
可选地,为了便于制作,参考图11和图12所示,所有彩色滤光部(图中以CF标记)与遮光部(图中以BM标记)未交叠部分在衬底上的正投影的形状均相同,且形状包括多边形、弧形、圆形、椭圆形中的任一种。
以图5、图9和图11中的GGRB的发光器件排布为例进行说明,此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调整发光器件的形状,例如,由于人眼感受绿色最为敏感,当使用彩色滤光部时因为阳极不平坦等原因导致色分离现象,而当发光器件的形状为圆形、椭圆形中的任一种时,色分离现象在人眼看来最轻微。但是,若仅单纯为了彩色滤光部而改像发光器件,则需另外进行发光器件排布的开发,既增加成本又耗时。为例解决这一问题,本申请实施例将与某一颜色/某些颜色发光器件对应的彩色滤光部与遮光部未交叠部分在衬底上的正投影的形状设计为圆形、椭圆形中的任一种,能够在一定程度改善人眼能感受到的该颜色的色分离。
当然,若将各颜色发光器件对应的彩色滤光部与遮光部未交叠部分在衬底上的正投影的形状均设计为圆形、椭圆形中的任一种,如图12所示,将所有形状均设计为圆形,则能够最大程度改善人眼能感受到的色分离。
需要说明的是,所有彩色滤光部与遮光部未交叠部分在衬底上的正投影的形状可以均不同,且均包括多边形、弧形、圆形、椭圆形中的任一种;或者,所有彩色滤光部与遮光部未交叠部分在衬底上的正投影的形状还可以部分相同,且均包括多边形、弧形、圆形、椭圆形中的任一种。
可选地,参考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调光层2还包括设置在第一折射部21远离显示面板一侧的第一调光子层23,第一调光子层23覆盖第一折射部21和第二折射部22。
为了便于制作第一折射部,参考图1、图2和图3所示,第一调光 子层23的材料的折射率与第一折射部21的材料的折射率相同。
或者为了便于制作第二折射部,参考图4所示,第一调光子层23的材料的折射率与第二折射部22的材料的折射率相同。
此外,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显示面板还可以包括设置在显示面板和色转换层3之间的封装层20,封装层20覆盖发光层。这里对于封装层的结构不做具体限定。示例的,封装层可以仅为一层,例如无机层;或者,封装层20可以包括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的第一无机封装层201、有机封装层202和第二无机封装层203,具体以实际应用为准。
并且,显示面板还可以包括在显示面板和色转换层之间的触控层,且触控层设置于色转换层靠近发光层的表面,即触控层可与色转换层作为一个整体,以便简化结构和工艺。触控层可以采用自容式触控结构或互容式触控结构,在此不对其具体结构做特殊限定,只要能实现触控功能即可。当然,触控层也可以设置在色转换层远离驱动背板的一侧,在此不对其具体位置和工艺做特殊限定。示例的,该触控层可以为FMLOC(Flexible Multi-Layer On Cell,柔性多层结构)触控层。
还有,参考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显示面板还可以包括设置在封装层20和色转换层3之间的第二缓冲层61,从而使得色转换层3更容易制作。
另一方面,本申请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显示面板。
上述显示装置可以是具有触控功能的显示装置,或者,还可以是具有折叠或卷曲功能的显示装置,或者还可以是同时具有触控功能和折叠功能的显示装置,这里不做限定。该显示装置可以是柔性显示装置(又称柔性屏),也可以是刚性显示装置(即不能折弯的显示屏),这里不做限定。
上述显示装置可以是OLED显示装置、Micro LED显示装置或者Mini LED显示装置,还可以是LCD显示装置。
上述显示装置可以是电视、数码相机、手机、平板电脑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者部件;上述显示装置还可以应用于身份识别、医疗器械等领域,已推广或具有很好推广前景的产品包括安防身份认证、智能门锁、医疗影像采集等。该显示装置具有大视角下色偏较弱、在熄屏或关机状态下的黑 画面时显示白色、模切良率高、成本低、显示效果好、寿命长、稳定性高、对比度高、成像质量好、产品品质高等优点。
在此处所提供的说明书中,说明了大量具体细节。然而,能够理解,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被实践。在一些实例中,并未详细示出公知的方法、结构和技术,以便不模糊对本说明书的理解。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21)

  1. 一种显示面板,其中,包括:
    衬底,设置在所述衬底上的多个发光单元,所述发光单元包括阵列排布的多个发光器件,相邻所述发光器件之间设置有隔挡部;
    调光层,设置在所述发光单元的出光侧;所述调光层包括阵列排布的多个第一折射部,相邻所述第一折射部之间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折射部接触的第二折射部;所述第一折射部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隔挡部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有交叠、且所述第二折射部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发光器件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有交叠;
    其中,所述第一折射部的材料的折射率小于所述第二折射部的材料的折射率。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折射部和所述第二折射部的接触面与所述显示面板的显示面之间的夹角为锐角或钝角。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在同一所述发光单元的各所述发光器件中,至少一个所述发光器件的扩散距离小于其它所述发光器件的扩散距离;其中,所述发光器件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的边界与所述第一折射部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的边界之间的距离为扩散距离。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发光单元包括红色发光器件、绿色发光器件和蓝色发光器件,所述红色发光器件的扩散距离小于所述绿色发光器件的扩散距离、且所述红色发光器件的扩散距离小于所述蓝色发光器件的扩散距离。
  5.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发光单元包括红色发光器件、绿色发光器件和蓝色发光器件,所述蓝色发光器件的扩散距离小于所述绿色发光器件的扩散距离、且所述蓝色发光器件的扩散距离小于所述红色发光器件的扩散距离。
  6.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同一所述发光单元对应的所述第一折射部和所述第二折射部的接触面与所述显示面板的所述显示面之间的第一倾斜角中,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倾斜角大于其它所述第一倾斜角。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发光单元包括红色发光器件、绿色发光器件和蓝色发光器件,所述红色发光器件对应的所述第一折射部和所述第二折射部的接触面与所述显示面板的所述显示面之间的所述第一倾斜角最大。
  8.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发光单元包括红色发光器件、绿色发光器件和蓝色发光器件,所述蓝色发光器件对应的所述第一折射部和所述第二折射部的接触面与所述显示面板的所述显示面之间的所述第一倾斜角最大。
  9.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同一所述发光单元对应的所述第一折射部中,至少一个所述第一折射部沿垂直于所述衬底的方向的高度大于其它所述第一折射部沿垂直于所述衬底的方向的高度。
  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发光单元包括红色发光器件、绿色发光器件和蓝色发光器件,和与所述红色发光器件相邻的所述隔挡部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有交叠的所述第一折射部沿垂直于所述衬底的方向的高度最大。
  11.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发光单元包括红色发光器件、绿色发光器件和蓝色发光器件,和与所述蓝色发光器件相邻的所述隔挡部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有交叠的所述第一折射部沿垂直于所述衬底的方向的高度最大。
  12. 根据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色转换层,所述色转换层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和所述调光层之间,或者所述色转换层设置在所述调光层远离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
  13.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色转换层包括阵列排布的多个遮光部,所述遮光部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隔挡部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和所述第一折射部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均有交叠;
    相邻所述遮光部之间设置有与所述遮光部接触的彩色滤光部,所述彩色滤光部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发光器件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和所述第二折射部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均有交叠。
  14.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同一所述发光单元对应的所述遮光部和所述彩色滤光部的接触面与所述显示面板的显示面之间的第二倾斜角中,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倾斜角大于其它所述第二倾 斜角。
  15. 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发光单元包括红色发光器件、绿色发光器件和蓝色发光器件,所述红色发光器件对应的所述遮光部和所述彩色滤光部的接触面与所述显示面板的所述显示面之间的所述第二倾斜角最大。
  16. 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发光单元包括红色发光器件、绿色发光器件和蓝色发光器件,所述蓝色发光器件对应的所述遮光部和所述彩色滤光部的接触面与所述显示面板的所述显示面之间的所述第二倾斜角最大。
  17. 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多个所述遮光部围绕一个所述彩色滤光部设置,位于第一方向上的所述遮光部和所述彩色滤光部的接触面与所述显示面板的所述显示面之间的所述第二倾斜角,大于位于第二方向上的所述遮光部和所述彩色滤光部的接触面与所述显示面板的所述显示面之间的所述第二倾斜角,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垂直。
  18.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在同一所述发光单元中,与所述发光器件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有交叠的所有所述彩色滤光部,和与所述隔挡部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有交叠的所述遮光部未交叠部分的面积相同。
  19. 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有所述彩色滤光部与所述遮光部未交叠部分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的形状均相同,且所述形状包括多边形、弧形、圆形、椭圆形中的任一种。
  20. 根据权利要求1-11、13-1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调光层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折射部远离所述显示面板一侧的第一调光子层,所述第一调光子层覆盖所述第一折射部和所述第二折射部;
    所述第一调光子层的材料的折射率与所述第一折射部的材料的折射率相同;或者所述第一调光子层的材料的折射率与所述第二折射部的材料的折射率相同。
  21. 一种显示装置,其中,包括权利要求1-20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CN202280001085.8A 2022-04-29 2022-04-29 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761690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22/090586 WO2023206487A1 (zh) 2022-04-29 2022-04-29 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616901A true CN117616901A (zh) 2024-02-27

Family

ID=885168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01085.8A Pending CN117616901A (zh) 2022-04-29 2022-04-29 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7616901A (zh)
WO (1) WO202320648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234358B (zh) * 2023-11-10 2024-04-05 北京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显示模组及其制备方法和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367247B1 (ko) * 2017-07-04 2022-02-25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KR20200089379A (ko) * 2019-01-16 2020-07-27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발광표시장치
KR20210004006A (ko) * 2019-07-02 2021-01-13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장치
CN115000322A (zh) * 2021-03-11 2022-09-02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215578616U (zh) * 2021-06-29 2022-01-1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3690389B (zh) * 2021-08-23 2024-02-27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3964280B (zh) * 2021-10-18 2024-04-16 湖北长江新型显示产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4005861A (zh) * 2021-10-29 2022-02-0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以及显示装置
CN114023908B (zh) * 2021-11-03 2024-02-02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114068843B (zh) * 2021-11-05 2023-12-22 湖北长江新型显示产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206487A1 (zh) 2023-11-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756136B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US11271054B2 (e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 device
US11335744B2 (en) Array substrate,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US20210351243A1 (en) Display devices, display panels and transparent display panels thereof
CN107819018B (zh) 一种电致发光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11968873B2 (en) Displ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CN111883565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11985844B2 (en) Display substrate panel and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panel
CN113540158A (zh) Oled显示面板及终端设备
US20190244562A1 (en) Array substrate and preparing method thereof, display device and driving method thereof
WO2022095567A1 (zh) 显示面板
CN116322204A (zh) 阵列基板和显示装置
US20240023416A1 (e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US11297213B2 (en) Display panel, fabricating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device
CN116206558B (zh) 显示面板的控制方法及显示装置
CN114005861A (zh) 显示基板以及显示装置
US20220093690A1 (en) Display panel, display screen and display device
CN111564568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GB2594117A (en) Display device
US7148940B2 (en) Reflectiv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for dual display
CN117616901A (zh) 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CN113130619A (zh) 一种显示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5988917A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3299723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20240049576A1 (en) Display panel and mobile terminal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