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615997A - 作为用于可再充电锂离子电池的正电极活性材料的锂镍基复合氧化物 - Google Patents

作为用于可再充电锂离子电池的正电极活性材料的锂镍基复合氧化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615997A
CN117615997A CN202280045418.7A CN202280045418A CN117615997A CN 117615997 A CN117615997 A CN 117615997A CN 202280045418 A CN202280045418 A CN 202280045418A CN 117615997 A CN117615997 A CN 11761599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l
positive electrode
electrode active
active material
respe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4541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宋景世
具熹淑
奥莱西亚·卡拉库里纳
马克西姆·布朗吉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Umicore NV SA
Original Assignee
Umicore NV SA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Umicore NV SA filed Critical Umicore NV SA
Publication of CN1176159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61599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GCOMPOUNDS CONTAINING METALS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1D OR C01F
    • C01G53/00Compounds of nickel
    • C01G53/40Nickelates
    • C01G53/42Nickelates containing alkali metals, e.g. LiNiO2
    • C01G53/44Nickelates containing alkali metals, e.g. LiNiO2 containing manganese
    • C01G53/50Nickelates containing alkali metals, e.g. LiNiO2 containing manganese of the type [MnO2]n-, e.g. Li(NixMn1-x)O2, Li(MyNixMn1-x-y)O2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4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 H01M4/50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manganese
    • H01M4/505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manganese of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containing manganese for inserting or intercalating light metals, e.g. LiMn2O4 or LiMn2OxF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4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 H01M4/52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nickel, cobalt or iron
    • H01M4/525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nickel, cobalt or iron of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containing iron, cobalt or nickel for inserting or intercalating light metals, e.g. LiNiO2, LiCoO2 or LiCoOxFy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2/00Crystal-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 C01P2002/50Solid solutions
    • C01P2002/52Solid solutions containing elements as dopan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4/00Particle morphology
    • C01P2004/60P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ize
    • C01P2004/61Micrometer sized, i.e. from 1-100 micromete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6/00Physical properties of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6/12Surface area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2004/026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polarity
    • H01M2004/028Positive electrod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用于电动车辆(EV)和混合动力电动车辆(HEV)应用的正电极活性材料,其中所述材料包含具有可溶性S含量和高比表面积的锂过渡金属基氧化物粒子。

Description

作为用于可再充电锂离子电池的正电极活性材料的锂镍基复 合氧化物
技术领域和背景技术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用于电动车辆(EV)和混合动力电动车辆(HEV)应用的正电极活性材料,其中所述材料包含具有可溶性S含量和高(比)表面积的锂过渡金属基氧化物粒子。
正电极活性材料被定义为在正电极中具有电化学活性的材料。对于活性材料,必须理解材料在预定时间段内经受电压变化时能够捕获和释放锂离子。
正电极活性材料及其制造方法是已知的。例如,WO2011/071068A1的实施例7公开了用Al2(SO4)3洗涤,随后用水冲洗并在600℃下加热。如WO2011/071068A1的表1所示,WO2011/071068A1的实施例7的比表面积为0.45m2/g。
然而,仍然需要提供进一步改善的正电极活性材料。
因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正电极活性材料,其在电化学电池中具有一种或多种改善的电化学特性,诸如首次充电容量(DQ1)和容量衰减率(QF),例如通过增加的比表面积重量(如通过BET所测量的)。特别地,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正电极活性材料,其在电化学电池中优选地具有改善的至少212mAh/g的首次充电容量(DQ1)和至多20%/100次循环的容量衰减率(QF)。
发明内容
该目的通过提供一种适用于电化学电池的正电极活性材料来实现,其中所述正电极活性材料包含Li、M’和氧,其中M’包括:
-含量x相对于M’在60.0摩尔%与95.0摩尔%之间的Ni,
-含量为y的Co,其中相对于M’,0≤y≤40.0摩尔%,
-含量为z的Mn,其中相对于M’,0≤z≤70.0摩尔%,
-含量为a的除Li、O、Ni、Co、Mn、S、B、Zr和Al以外的元素,其中相对于M’,0≤a≤2.0摩尔%,以及
-含量b相对于M’在0.1摩尔%与0.8摩尔%之间的可溶性S,
-含量为c的B,其中相对于M’,0≤c≤2.0摩尔%,
-含量为d的Zr,其中相对于M’,0≤d≤2.0摩尔%,
-含量为e的Al,其中相对于M’,0≤e≤2.0摩尔%,
-其中x、y、z、a、b、c、d和e是通过ICP测量的,
-其中x+y+z+a+b+c+d+e为100.0摩尔%,
其中所述正电极活性材料具有在0.6m2/g与1.1m2/g之间的(比)表面积,如通过BET测量所测定的。
本发明涉及以下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1
在第一方面,本发明涉及一种适用于电化学电池的正电极活性材料,其中所述正电极活性材料包含Li、M’和氧,其中M’包括:
-含量x相对于M’在60.0摩尔%与95.0摩尔%之间的Ni,
-含量为y的Co,其中相对于M’,0≤y≤40.0摩尔%,
-含量为z的Mn,其中相对于M’,0≤z≤70.0摩尔%,
-含量为a的除Li、O、Ni、Co、Mn、S、B、Zr和Al以外的元素,其中相对于M’,0≤a≤2.0摩尔%,以及
-含量b相对于M’在0.1摩尔%与0.8摩尔%之间的可溶性S,
-含量为c的B,其中相对于M’,0≤c≤2.0摩尔%,
-含量为d的Zr,其中相对于M’,0≤d≤2.0摩尔%,
-含量为e的Al,其中相对于M’,0≤e≤2.0摩尔%,
-其中x、y、z、a、b、c、d和e是通过ICP测量的,
-其中x+y+z+a+b+c+d+e为100.0摩尔%,
其中所述正电极活性材料具有在0.6m2/g与1.1m2/g之间的(比)表面积,如通过BET测量所测定的。
优选地,可溶性S的含量b相对于M’为≤0.7摩尔%,并且更优选地,相对于M’,b≤0.6摩尔%。
优选地,可溶性S的含量b相对于M’为≥0.2摩尔%,并且更优选地,相对于M’为≥0.3摩尔%。
优选地,相对于M’,Ni的含量x≥70.0摩尔%,并且更优选地,相对于M’,x≥80.0摩尔%,并且甚至更优选地,相对于M’,x≥81.0摩尔%。
优选地,相对于M’,Ni的含量x≤93.0摩尔%,并且更优选地,相对于M’,x≤91.0摩尔%。
优选地,相对于M’,Co的含量y>0摩尔%,并且更优选地,相对于M’,y≥1.0摩尔%,并且甚至更优选地,相对于M’,y≥5.0摩尔%。
优选地,相对于M’,Co的含量y≤30摩尔%,并且更优选地,相对于M’,y≤20.0摩尔%,并且甚至更优选地,相对于M’,y≤10.0摩尔%。
优选地,相对于M’,Mn的含量z>0摩尔%,并且更优选地,相对于M’,z≥1.0摩尔%,并且甚至更优选地,相对于M’,z≥5.0摩尔%。
优选地,相对于M’,Mn的含量z≤60摩尔%,并且更优选地,相对于M’,z≤50.0摩尔%,甚至更优选地,相对于M’,z≤40.0摩尔%,并且最优选地,相对于M’,z≤20.0摩尔%。
在另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Ni的含量x相对于M’在70摩尔%与91摩尔%之间,所述Co的含量y相对于M’在0.0摩尔%与20.0摩尔%之间,并且所述Mn的含量z相对于M’在0.0摩尔%与20.0摩尔%之间。
优选地,可溶性S具有相对于M’在0.2摩尔%与0.7摩尔%之间的含量b,并且更优选地,相对于M’在0.3摩尔%与0.6摩尔%之间的含量b。
在用水洗涤本发明的正电极活性材料之后,通过ICP分析容易地测定可溶性硫含量。例如,可以根据详细描述中的部分A)ICP分析来测定可溶性硫。
在本发明的框架中,ppm是指浓度单位,百万分之,表示1ppm=0.0001wt%。
此外,在本发明的框架中,术语“硫”是指所要求保护的正电极活性材料中存在硫原子或硫元素。
实施方案2
在第二实施方案中,优选根据实施方案1,其中B的含量c相对于M’在0.01摩尔%与2.0摩尔%之间。
优选地,B的含量c相对于M’为≤1.5摩尔%,并且更优选地,相对于M’,c≤1.0摩尔%。
实施方案3
在第三实施方案中,优选根据实施方案1或实施方案2,其中Zr的含量d相对于M’在0.01摩尔%与2.0摩尔%之间。
优选地,相对于M,Zr的含量d为≤1.0摩尔%,并且更优选地,d≤0.5摩尔%。
优选地,相对于M,Zr的含量d为≥0.02摩尔%,并且更优选地,d≥0.05摩尔%。
优选地,相对于M’,Al的含量e在0.01摩尔%与2.0摩尔%之间。
优选地,相对于M,Al的含量e为≤1.0摩尔%,并且更优选地,e≤0.5摩尔%。
优选地,相对于M,Al的含量e为≥0.02摩尔%,并且更优选地,e≥0.05摩尔%。
优选地,相对于M’,元素的含量a在0.01摩尔%与2.0摩尔%之间。
优选地,相对于M’,元素的含量a为≤1.0摩尔%,并且更优选地,a≤0.5摩尔%。
优选地,相对于M’,元素的含量a为≥0.02摩尔%,并且更优选地,a≥0.05摩尔%。
优选地,除Li、O、Ni、Co、Mn、S、B、Zr和Al以外的元素选自由以下组成的组:Ba、Ca、Cr、Fe、Mg、Mo、Nb、Si、Sr、Ti、Y、V、W和Zn。
实施方案4
在第四实施方案中,优选根据实施方案1,所述材料具有在0.65m2/g与1.10m2/g之间的(比)表面积,如通过BET测量所测定的。
优选地,所述材料具有至少0.70m2/g,更优选地至少0.75m2/g,并且甚至更优选地至少0.80m2/g的(比)表面积。
优选地,所述材料具有至多1.05m2/g,并且更优选地至多1.00m2/g的(比)表面积。
实施方案5
在第五实施方案中,根据实施方案1至2,所述材料具有至少2μm,并且优选地至少3μm的次生粒子中值尺寸D50,如通过激光衍射粒度分析所测定的。
优选地,所述材料具有至多15μm,并且优选地至多10μm的次生粒子中值尺寸D50,如通过激光衍射粒度分析所测定的。
本发明涉及根据前述实施方案1至5中任一个所述的正电极活性材料在电池中的用途。
所述电池是可再充电锂离子电池,其包含阴极、阳极、隔膜和电解质。优选地,所述电解质为非水性液体电解质。在正电极中使用本发明中的正电极活性材料。
本发明还涉及根据本发明的电池在电动车辆或混合动力电动车辆中的用途。
实施方案6
在第二方面,本发明还包括一种用于制造正电极活性材料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将锂过渡金属氧化物粉末与水混合以获得浆料,过滤,然后干燥所述浆料以获得干燥的粉末,
步骤2)将所述干燥的粉末与包含含S化合物的溶液混合以获得混合物,其中所述溶液包含相对于所述干燥的粉末的重量为300ppm至3000ppm的量的S,以及
步骤3)将所述混合物在250℃至小于500℃的温度下于氧化气氛中加热以便获得所述正电极活性材料粉末。
优选地,步骤1可以有利地用于除去杂质诸如碳酸锂并产生具有改善特性的正电极材料。这是因为所述锂化合物的存在是不希望的,因为它例如可以在高温储存期间产生气体。
优选地,在步骤1)中,浆料中的固体含量为至多80重量%,并且更优选至多70%。
优选地,在步骤1)中,所使用的锂过渡金属氧化物粉末还典型地根据锂化方法制备,即其中将过渡金属前体和锂源的混合物在优选地至少500℃的温度下加热的方法。典型地,过渡金属前体通过一种或多种过渡金属源(诸如盐,并且优选地M’元素Ni、Mn和/或Co的硫酸盐)在碱性化合物(诸如碱金属氢氧化物,例如氢氧化钠和/或氨)的存在下的共沉淀来制备。
在步骤1)的一个实施方案中,锂过渡金属氧化物粉末包含Zr作为掺杂物。此类锂过渡金属氧化物粉末可以通过在锂化过程中将含Zr化合物与锂源一起添加到过渡金属氧化物前体中以制备锂过渡金属氧化物来获得。另选地,可以在锂化过程之前将含Zr化合物与过渡金属氧化物前体混合在一起。
优选地,所述含Zr化合物包括氧化锆。
添加Zr作为掺杂物的优点在于,其改善了根据本发明的正电极活性材料的电化学特性。
任选地,还可以将含元素化合物作为掺杂物添加到在步骤1)中的正电极材料中。优选地,在锂化过程中将所述含元素化合物与锂源一起添加到过渡金属氧化物前体中以制备锂过渡金属氧化物。另选地,可以在锂化过程之前将所述含元素化合物与过渡金属氧化物前体混合在一起。
典型地,含元素化合物的元素是除Li、O、Ni、Co、Mn、S、B、Zr和Al以外的元素。优选地,所述元素选自由以下组成的组:Ba、Ca、Cr、Fe、Mg、Mo、Nb、Si、Sr、Ti、Y、V、W和Zn。
添加所述元素作为掺杂物的优点在于,其例如改善了根据本发明的正电极活性材料的电化学特性。
在步骤2)中,优选地,包含含S化合物的溶液包含以下量的S:该量相对于所述干燥的粉末的重量为500ppm至2700ppm,更优选地,该量相对于所述干燥的粉末的重量为600ppm至2800ppm,并且最优选地,该量相对于所述干燥的粉末的重量为800ppm至2500ppm。
优选地,在步骤2)中,所述含S化合物包括Al2(SO4)3
在步骤2)的另一个实施方案中,除了Al2(SO4)3之外或作为其替代,所使用的含S化合物可以包括硫酸和/或硫酸盐。
在步骤3)中,优选地,所述加热温度为至少250℃,更优选地至少280℃,并且最优选地至少300℃。
在步骤3)中,优选地,所述加热温度为至多450℃,更优选地至多420℃,并且最优选地至多400℃。
优选地,在步骤3)中,所述加热时间为1小时至20小时。
实施方案7
在第七实施方案中,根据实施方案6,步骤2)包括将含B化合物任选地与含S化合物一起添加到溶液中。优选地,所添加的含B化合物为粉末形式。
优选地,在步骤2)中,所述溶液另外包含B化合物,所述B化合物包含以下量的B:该量为100ppm至2000ppm,更优选地,该量为200ppm至1800ppm,并且最优选地,该量为500ppm至1500ppm。
优选地,在步骤1)中向溶液添加的含B化合物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硼酸、氧化硼和/或锂硼氧化物。
实施方案8
在第八实施方案中,根据实施方案6至7),步骤3)中获得的正电极活性材料优选地为根据前述实施方案1至5中任一个所述的本发明的正电极活性材料。
具体实施方式
在以下具体实施方式中,对优选实施方案进行了描述以便能够实践本发明。尽管参考这些特定的优选实施方案描述了本发明,但应当理解,本发明不限于这些优选实施方案。本发明包括许多替代、修改和等同形式,通过考虑以下具体实施方式,这些形式将变得显而易见。
A)ICP分析
A1)ICP测量
正电极活性材料粉末中的Li、Ni、Mn、Co、S、B和Zr的量通过使用Agillent ICP720-ES(Agilent Technologies)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ICP)方法来测量。将2克粉末样品溶解于锥形瓶中的10mL高纯度盐酸(相对于溶液的总重量,至少37重量%的HCl)中。该瓶可用玻片覆盖并在380℃的热板上加热直到前体完全溶解。在冷却至室温后,将锥形瓶中的溶液倒入250mL容量瓶中。之后,用去离子水填充容量瓶直至250mL刻度,然后完全均化。通过移液管取出适量的溶液,并转移到250mL容量瓶中以进行第2次稀释,此时在该容量瓶中填充内标物和10%盐酸直至250mL刻度,然后均化。最后,将该50mL溶液用于ICP测量。从该步骤获得的S量被标记为总S,其包括可溶性S和不溶性S量。
A2)可溶性硫测量
为了研究根据本发明的锂过渡金属基氧化物粒子中的可溶性S含量,进行了洗涤和过滤工艺。在烧杯中称出5克正电极活性材料粉末和100克超纯水。使用磁力搅拌器,在25℃将电极活性材料粉末在水中分散5分钟。将分散体真空过滤,并且通过上述ICP测量来分析干燥的粉末以测定化合物中的剩余S量。将洗涤前后正电极材料粉末中所含的S量之间的差值定义为不溶性S,以相对于Ni、Mn和Co的摩尔含量的摩尔%计。
根据以下公式1计算可溶性硫的量:
可溶性S=洗涤前的正电极材料粉末中的S(总S)-洗涤后的正电极材料粉末中的S(不溶性S)(公式1)
其中所有S量是通过ICP测量的,以相对于Ni、Mn和Co的总量的摩尔%计。
B)粒度
在将粉末样品中的每种粉末样品分散在水性介质中之后,通过使用具有Hydro MV湿分散体附件的Malvern Mastersizer 3000的激光衍射粒度分析测量正电极活性材料粉末的粒度分布(PSD)。为了改善粉末的分散性,施加足够的超声辐射和搅拌,并引入适当的表面活性剂。D50被定义为从具有Hydro MV的Malvern Mastersizer 3000测量获得的累积体积%分布的50%处的粒度。
C)纽扣电池测试
C1)纽扣电池制备
为了制备正电极,通过高速均化器来制备在溶剂(NMP,Mitsubishi)中含有正电极活性材料粉末、导体(Super P,Timcal)、粘结剂(KF#9305,Kureha)(以按重量计96.5:1.5:2.0的配方)的浆料。使用具有170μm间隙的刮涂刀涂覆器将均化浆料涂抹在铝箔的一面上。将经浆料涂覆的箔在120℃的烘箱中干燥,然后使用压延工具压制。然后再次在真空烘箱中干燥,以完全移除电极膜中的剩余溶剂。纽扣电池在充满氩气的手套箱中组装。隔膜(Celgard 2320)位于正电极和用作负电极的锂箔片之间。将含1M LiPF6的EC/DMC(1:2)用作电解质,并且滴在隔膜与电极之间。然后,将纽扣电池完全密封以防止电解质渗漏。
C2)测试方法
测试方法是传统的“恒定截止电压”测试。本发明中的传统纽扣电池测试遵循表2中所示的计划。使用Toscat-3100计算机控制的恒电流循环站(来自Toyo)将每个电池在25℃下循环。
计划在4.3V至3.0V/Li金属窗口范围内使用220mA/g的1C电流定义。根据以下公式2获得容量衰减率(QF)。
其中DQ1是第一次循环的放电容量,并且DQ25是第25次循环的放电容量。
表1.纽扣电池测试方法的循环计划
D)比表面积分析
通过使用Micromeritics Tristar II 3020,用Brunauer-Emmett-Teller(BET)方法来测量正电极活性材料的比表面积(或表面积)。在测量之前,将粉末样品在氮气(N2)下于300℃加热1小时以去除吸附的物质。将干燥粉末放入样品管中。然后将样品于30℃脱气10分钟。该仪器在77K下执行氮气吸附测试。通过获得氮气等温吸收/解吸曲线而推导出样品的总比表面积,以m2/g计。
本发明通过以下实施例进一步说明:
比较例1
通过如下运行的锂源和过渡金属基的源之间的固态反应获得比较例1(CEX1):
1)共沉淀:在具有混合的镍锰钴硫酸盐、氢氧化钠和氨的大型连续搅拌釜反应器(CSTR)中,通过共沉淀工艺来制备金属组成为Ni0.83Mn0.05Co0.12的过渡金属基氧化氢氧化物前体。
2)第一混合:将过渡金属基氧化氢氧化物前体和来自ZrO2的2000ppm Zr在工业混合设备中均匀混合以获得第一混合物。
3)第二混合:将来自步骤2)的第一混合物和作为锂源的LiOH以1.04的锂与金属M’之比(Li/M’)在工业共混设备中均匀地混合以获得第二混合物。
4)加热:将来自步骤3)的混合物在氧气气氛下于765℃加热12小时,随后粉碎、分级并过筛以便获得加热产物。
5)洗涤:将来自步骤4)的加热产物于15℃用水以1:1的粉末与水之比洗涤10分钟。将粉末过滤并于140℃真空干燥,随后过筛。该工艺的产物是具有M’的CEX1,其以0.83:0.05:0.012的Ni:Mn:Co之比包含Ni、Mn和Co,如通过ICP所获得的。CEX1具有10.2μm的D50。
实施例1.1
通过以下步骤获得实施例1.1(EX1.1):
1)硫酸铝溶液制备:将7.01克Al2(SO4)3·16H2O粉末与30克去离子水混合。
2)混合:将1kg的CEX1与步骤1中制备的硫酸铝溶液混合以获得潮湿混合物。
3)加热:将从步骤1)获得的混合物在氧气气氛下于385℃加热8小时,随后研磨并过筛以便获得EX1.1。
实施例1.2
实施例1.2(EX1.2)根据与EX1.1相同的方法制备,不同之处在于使用11.68克Al2(SO4)3·16H2O粉末。
比较例2
比较例2(CEX2)根据CEX1制备,不同之处在于不包括步骤5)洗涤。另外,将1kg的来自步骤4)的加热粉末与硫酸铝溶液混合,该硫酸铝溶液通过将7.01克Al2(SO4)3·16H2O粉末溶解于30克去离子水中(相对于该加热粉末的重量)来制备。将该混合物在氧气气氛下于385℃重新加热8小时,随后研磨并过筛以便获得CEX2。
实施例2.1
实施例2.1(EX2.1)根据与EX1相同的方法制备,不同之处在于Al2(SO4)3·16H2O粉末的量为5.84克,并且另外将2.86克H3BO3粉末添加到从步骤1)获得的潮湿粉末中。将该混合物在氧气气氛下于300℃加热8小时,随后研磨并过筛以便获得EX1.1。
实施例2.2
实施例2.2(EX2.2)根据与EX2.1相同的方法制备,不同之处在于加热温度是385℃。
表2.实施例和比较例的组成、(比)表面积以及对应电化学特性的概述
*相对于Ni、Mn、Co、Al、B、可溶性S和Zr的摩尔含量
表2总结了实施例和比较例的组成、(比)表面积以及对应电化学特性。
CEX1是根据CN111422916A的经洗涤的材料,其具有1.2m2/g的表面积。CEX1显示出低于212mAh/g的DQ1和高于20%/100次循环的QF。具有根据本发明的正电极材料的特征的EX1.1和EX1.2得到了在电化学电池中具有改善的至少212mAh/g的首次充电容量(DQ1)和至多20%/100次循环的容量衰减率(QF)的材料。此外,在EX2.1和EX2.2中,B的添加得到了根据本发明的正电极材料,它们与EX1.1和EX1.2的正电极材料相比具有更加改善的电化学特性。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根据本发明的正电极活性材料的(比)表面积通过提高本发明方法的步骤3)的温度而减小。
WO2011/071068A1的实施例7的0.45m2/g的较低比表面积源自与本发明相比较高的最终加热温度。

Claims (15)

1.一种适用于锂离子可再充电电池的正电极活性材料,其中所述正电极活性材料包含Li、M’和氧,其中M’包括:
-含量x相对于M’在60.0摩尔%与95.0摩尔%之间的Ni,
-含量为y的Co,其中相对于M’,0≤y≤40.0摩尔%,
-含量为z的Mn,其中相对于M’,0≤z≤70.0摩尔%,
-含量为a的除Li、O、Ni、Co、Mn、S、B、Zr和Al以外的元素,其中相对于M’,0≤a≤2.0摩尔%,以及
-含量b相对于M’在0.1摩尔%与0.8摩尔%之间的可溶性S,
-含量为c的B,其中相对于M’,0≤c≤2.0摩尔%,
-含量为d的Zr,其中相对于M’,0≤d≤2.0摩尔%,
-含量为e的Al,其中相对于M’,0≤e≤2.0摩尔%,
-其中x、y、z、a、b、c、d和e是通过ICP测量的,
-其中x+y+z+a+b+c+d+e为100.0摩尔%,
其中通过BET测量所测定,所述正电极活性材料具有在0.6m2/g与1.1m2/g之间的表面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电极活性材料,其中B的含量c相对于M’在0.01摩尔%与2.0摩尔%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正电极活性材料,其中Zr的含量d相对于M’在0.01摩尔%与2.0摩尔%之间。
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正电极活性材料,其中所述可溶性S的含量b相对于M’为≤0.7摩尔%,并且优选地,相对于M’,b≤0.6摩尔%。
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正电极活性材料,其中通过BET所测定,所述表面积为至多1.05m2/g,并且优选地至多1.00m2/g。
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正电极活性材料,其中通过BET所测定,所述表面积为至少0.65m2/g,优选地至少0.7m2/g,甚至更优选地至少0.75m2/g,并且甚至更优选地至少0.8m2/g。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正电极活性材料,其中Al的含量e相对于M’在0.01摩尔%与2.0摩尔%之间。
8.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正电极活性材料,其中相对于M’,Ni的含量x≥70.0摩尔%,并且优选地,相对于M’,x≥75.0摩尔%且x≤91.0摩尔%。
9.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正电极活性材料,其中Co的含量y相对于M’在0摩尔%与20摩尔%之间;并且优选地,Mn的含量z相对于M’在0摩尔%与20摩尔%之间。
10.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正电极活性材料,其中通过激光衍射粒度分析所测定,次生粒子中值尺寸D50为至少2.0μm且至多15.0μm。
11.一种用于制造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正电极活性材料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包括以下连续步骤:
-步骤1)将锂过渡金属氧化物粉末与水混合以获得浆料,过滤,然后干燥所述浆料以获得干燥的粉末,
-步骤2)将所述干燥的粉末与包含Al2(SO4)3的水性溶液混合以获得混合物,其中所述溶液包含相对于所述干燥的粉末的重量为300ppm至3000ppm的量的S,以及
-步骤3)将所述混合物在250℃至小于500℃的温度下于氧化气氛中加热以便获得所述正电极活性材料粉末。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中步骤3)将所述混合物在250℃至450℃的温度下加热。
13.根据权利要求11至12所述的方法,其中步骤2)以100ppm至2000ppm的B量向所述溶液添加含B化合物,并且其中优选地,所述含B化合物选自硼酸、氧化硼和/或锂硼氧化物。
14.一种电池,所述电池包含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正电极活性材料。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池在电动车辆或混合动力电动车辆中的用途。
CN202280045418.7A 2021-06-28 2022-06-24 作为用于可再充电锂离子电池的正电极活性材料的锂镍基复合氧化物 Pending CN11761599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21182023.8 2021-06-28
EP21182023 2021-06-28
PCT/EP2022/067323 WO2023274867A1 (en) 2021-06-28 2022-06-24 Lithium nickel-based composite oxide as a positive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for rechargeable lithium-ion batteries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615997A true CN117615997A (zh) 2024-02-27

Family

ID=766955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45418.7A Pending CN117615997A (zh) 2021-06-28 2022-06-24 作为用于可再充电锂离子电池的正电极活性材料的锂镍基复合氧化物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EP (1) EP4363377A1 (zh)
KR (1) KR20240025016A (zh)
CN (1) CN117615997A (zh)
CA (1) CA3224914A1 (zh)
WO (1) WO2023274867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271852B1 (ko) * 2007-08-10 2013-06-07 유미코르 황을 함유하는 도핑된 리튬 전이금속 산화물
JP5584456B2 (ja) 2009-12-10 2014-09-03 日本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その製造方法及び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CN111422916B (zh) 2019-11-29 2022-07-22 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高镍三元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274867A1 (en) 2023-01-05
EP4363377A1 (en) 2024-05-08
CA3224914A1 (en) 2023-01-05
KR20240025016A (ko) 2024-02-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063257B2 (en) Positive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for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ies, production method thereof, and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Liu et al. Improving the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of layered lithium-rich transition-metal oxides by controlling the structural defects
CN107408690B (zh) 非水系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及其制造方法
JP5987401B2 (ja) 非水系電解質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と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二次電池
KR102632822B1 (ko) 비수계 전해질 이차 전지용 정극 활물질과 그의 제조 방법 및 비수계 전해질 이차 전지
CN114072360B (zh) 作为用于可再充电锂离子电池的正电极活性材料的锂镍锰钴复合氧化物
JP7262419B2 (ja) 非水系電解質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および非水系電解質二次電池
EP4203105A1 (en) Positive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for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ies, positive electrode for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ies, and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WO2017034000A1 (ja) 非水系電解質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と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非水系電解質二次電池
JP7477539B2 (ja) 充電式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用正極活物質としてのリチウムニッケルマンガンコバルト複合酸化物
Yamashita et al. Hydrothermal synthesis and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of Li2FexMnxCo1− 2xSiO4/C cathode materials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
CN117615997A (zh) 作为用于可再充电锂离子电池的正电极活性材料的锂镍基复合氧化物
KR20230125254A (ko) 충전식 리튬-이온 배터리용 양극 활물질로서의 리튬니켈계 복합 산화물
CN116601117A (zh) 用于可再充电锂离子电池的正电极活性材料
CN117355490A (zh) 作为用于可再充电锂离子电池的正电极活性材料的锂镍基复合氧化物
WO2023111126A1 (en) A positive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for rechargeable solid-state batteries
KR20240013790A (ko) 재충전식 리튬 이온 배터리용 양극 활물질로서의 리튬 니켈계 복합 산화물
CA3221203A1 (en) Lithium nickel-based composite oxide as a positive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for rechargeable lithium-ion batteries
WO2022180143A1 (en) Lithium nickel-based composite oxide as a positive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for rechargeable lithium-ion batteries
CN116615818A (zh) 用于可再充电锂离子电池的正电极活性材料
Aboulaich et al. High voltage stability and enhanced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s of LiCoO2 by CeF3 coating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