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613165A - 紫外发光二极管及发光装置 - Google Patents

紫外发光二极管及发光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613165A
CN117613165A CN202311863329.6A CN202311863329A CN117613165A CN 117613165 A CN117613165 A CN 117613165A CN 202311863329 A CN202311863329 A CN 202311863329A CN 117613165 A CN117613165 A CN 11761316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miconductor layer
ohmic contact
emitting diode
light emitting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86332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江宾
臧雅姝
彭康伟
曾炜竣
曾明俊
陈思河
龙思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uanzhou Sanan Semiconductor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uanzhou Sanan Semiconducto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uanzhou Sanan Semiconductor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Quanzhou Sanan Semiconducto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863329.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613165A/zh
Publication of CN1176131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61316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36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des
    • H01L33/38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des with a particular shape
    • H01L33/382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des with a particular shape the electrode extending partially in or entirely through the semiconductor bod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36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des
    • H01L33/40Materials therefor
    • H01L33/405Reflective materi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36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des
    • H01L33/40Materials therefor
    • H01L33/42Transparent materi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44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coatings, e.g. passivation layer or anti-reflective coating
    • H01L33/46Reflective coating, e.g. dielectric Bragg reflecto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48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 H01L33/6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to or from the semiconductor body, e.g. lead-frames, wire-bonds or solder ball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紫外发光二极管及发光装置,所述紫外发光二极管,包括:半导体层序列,包含依次层叠的第一半导体层、有源层和第二半导体层,并具有从一个或者多个自第二半导体层延伸第一半导体层的台面,该台面裸露出第一半导体层,其中第一半导体层具有第一导电性,第二半导体层具有第二导电性,第一导电性不同于第二导电性;第一欧姆接触电极,位于所述台面上,与第一半导体层形成欧姆接触;第二欧姆接触电极,位于第二半导体层之上,并与所述第二半导体层形成欧姆接触;连接电极,形成于所述第二欧姆接触电极上,通过所述欧姆接触电极与所述第二半导体层形成电性连接;所述连接电极的边缘位于第二欧姆接触电极的边缘的内侧,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间距。

Description

紫外发光二极管及发光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紫外发光二极管及发光装置。
背景技术
发射波长为200~300nm范围内的紫外线的发光二极管可以用于包括杀菌装置、水或空气净化装置、高密度光学记录装置等多种用途。
图1显示了现有的一种紫外发光二极管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包括衬底110、半导体层序列120、第一欧姆接触电极131、第二欧姆接触电极132、第一连接电极133、第二连接电极134、第一焊盘151和第二焊盘152,其中半导体层序列120包含依次层叠于衬底110表面上的第一半导体层121、有源层122和第二半导体层123,并具有从一个或者多个自第二半导体层延伸第一半导体层的台面,该台面裸露出第一半导体层,第一欧姆接触电极131在台面上与第一半导体层形成欧姆接触,第二欧姆接触电极与第二半导体层形成欧姆接触电极。
与近紫外线发光二极管或蓝色光发光二极管不同,发出相对深的紫外线的发光二极管包括诸如AlGaN等含有Al的半导体层,其载流子的横向扩展速率相对较低,因此在台面边缘的位置容易出现电流聚集,进而导致局部过热和电极烧伤的现象,从而导致LED芯片的可靠性变弱及寿命缩短。如图2所示,在欧姆接触电极的边缘处出现点爆。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紫外发光二极管,其可以有效提升紫外发光二极管的可靠性。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紫外发光二极管,包括:半导体层序列,包含依次层叠的第一半导体层、有源层和第二半导体层,并具有从一个或者多个自第二半导体层延伸第一半导体层的台面,该台面裸露出第一半导体层,其中第一半导体层具有第一导电性,第二半导体层具有第二导电性,第一导电性不同于第二导电性;第一欧姆接触电极,位于所述台面上,与第一半导体层形成欧姆接触;第二欧姆接触电极,位于第二半导体层之上,并与所述第二半导体层形成欧姆接触;连接电极,形成于所述第二欧姆接触电极上,通过所述欧姆接触电极与所述第二半导体层形成电性连接;所述连接电极的边缘位于第二欧姆接触电极的边缘的内侧,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间距。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有益效果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发明而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其他有益效果可通过在说明书、权利要求书等内容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下面描述中附图所述的位置关系,若无特别指明,皆是图示中组件绘示的方向为基准。
图1是现有的一种紫外发光二极管的剖面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发光二极管的局部放大图,显示了在芯片的台面边缘出现爆点。
图3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紫外发光二极管俯视图。
图4是沿图1的截取线A-A截取的纵向剖面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紫外发光二极管的n型欧姆接触电极的俯视图。
图6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紫外发光二极管的连接电极的俯视图。
图7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提供的紫外发光二极管的剖面示意图。
图8和图9显示了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紫外发光二极管的反射层的俯视图,其中图8显示了与有源层重叠的反射区域,图9显示了不与有源层重叠的区域。
图10显示了ITO的吸收率曲线。
图11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提供的紫外发光二极管的俯视图。
图12是沿图11的截取线B-B截取的纵向剖面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第三实施提供的紫外发光二极管的连接电极的俯视图。
图14显示了本发明第三实施例提供的紫外发光二极管的反射层的反射率曲线。
图15显示了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提供的紫外发光二极管的亮度散点图。
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不同实施方式中所设计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3和图4,图3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公开的发光二极管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4是沿图1的截取线A-A截取的纵向剖面示意图。该发光二极管包括衬底110、制作在衬底上表面的半导体层序列120、第一欧姆接触电极131、第二欧姆接触电极132、连接电极134、第一焊盘151、第二焊盘152及绝缘层160层。在本实施例,该发光二极管为在衬底一侧具有光提取表面S12的倒装芯片。
衬底110用于支持半导体层序列110。衬底具有第一表面S11和光提取表面S12。第一面S11为半导体层形成面。光提取表面S12是第一面S11的相反侧的面。衬底110例如是蓝宝石基板,此外也可以是能够进行III族氮化物半导体的成膜的生长基板。优选的,该衬底为透明材料或者半透明材料,为了增强出光S12的光萃取效率,特别是光从衬底面萃取的效果,优选地加厚设置衬底110,其厚度可以为250μm至900μm。
优选地,衬底110的第一表面S11形成有一层氮化铝作为底层111,该底层111与第一面S11接触,其厚度优选为1μm以下。进一步地,该氮化铝底层111从靠近衬底110一侧起依次包括低温层、中间层和高温层,能够使结晶性优异的半导体层生长。在另一些优选实施例中,该氮化铝底层中形成一系列的孔洞结构,有利于释放半导体层序列的应力。该系列孔洞优先为一系列沿着该氮化铝的厚度延伸的细长孔,其深度例如可以为0.5~1.5μm。
半导体层序列120形成于氮化铝底层111上,依次包括第一半导体层121、第二半导体层123和位于两者之间的有源层122,例如第一半导体层121为N型层,第二半导体层123为P型层,两者也可以倒置。第一半导体层121例如是n型AlGaN层。有源层122是发出紫外线的层,具有阱层和势垒层,阱层和势垒层的重复次数例如为1以上且10以下,阱层例如是AlGaN层,势垒层例如是AlGaN层,但阱层的Al组成比势垒层的Al组成低。第二半导体层123例如是p型AlGaN层或者p型GaN层,或者依次层叠p型AlGaN层和p型GaN层而成的层。在本实施例,该第二半导体层123包括p型GaN表面层,该 p型GaN表面层的厚度为5~50nm,通过设置薄膜型GaN能够兼顾器件的内量子发光效率及外量子发光效率,具体的,该厚度范围内的p型GaN层有助于进行p侧电流的横向电流扩展,且不会导致吸光过于严重。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第一半导体层的边缘121-1与衬底的边缘110-1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半导体层的侧壁位于所述衬底的侧壁的内侧。在紫外LED芯片中通过增加衬底110的厚度有利于提升发光效率,但是增加衬底的厚度同时也增加了衬底的切割难度,因此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半导体层的边缘121-1与衬底的边缘110-1之间保留一定的距离,如此可以保证在衬底切割时不会损伤半导体层序列,从而提升发光二极管的可靠性。优选的,该距离为2μm以上,例如4~10μm。
该半导体层序列120部分区域被移除第二半导体层123、有源层122,裸露出第一半导体层121,形成一个或者多个台面120A,如图3和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优选形成多个台面120A,该多个台面120A用于形成第一欧姆接触电极131,台面120A的分布并不局限于图4所示,可以根据实际的芯片尺寸及形状进行设计,该多个台面120A可以连接在一起,也可以彼此分离。在紫外发光二极管中,n型半导体层的含Al量通常较高导致电流难以进行扩散,因此电流不能够在有源层和p型半导体层中均匀地流动,本实施例发光二极管的台面120A的面积优选设置为半导体层序列120面积的20%以上且70%以下,且相对均匀地分布于半导体层序列中。较佳地,保持有源层122的各个区域到该台面的最近距离优选是4~15μm,如此可以保护n型半导体层的电流扩展,有利于提高发光二极管的内量子效率,从而有助降低发光二极管的正向电压。当台面区域的面积过大将导致发光二极管的有源区面积损失过多,不利于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效率的提升。
结合图5和图3所示,第一欧姆接触电极131直接接触地形成于该台面120A上,与第一半导体层121形成欧姆接触。该第一欧姆接触电极131选自Cr、Pt、Au、Ni、Ti、Al的一种或者多种。由于第一半导体层具有较高的Al组份,因此该第一欧姆接触电极131在沉积于该台面后需要进行高温熔合形成合金,从而与第一半导体层形成良好的欧姆接触,例如可以为Ti-Al-Au合金、Ti-Al-Ni-Au合金、Cr-Al-Ti-Au合金、Ti-Al-Au-Pt合金等。
第二欧姆接触电极132接触式地形成于第二半导体层123的表面上,与第二半导体层形成欧姆接触。优选的,该欧姆接触电极132的材料可以为氧化物透明导电材料或者NiAu、NiAg、NiRh等金属合金。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该第二欧姆接触电极132的边缘与第二半导体层123的边缘的距离D1优选为2~15μm,例如可以为5~10μm,此种设置,可以降低发光二极管1发生漏电(也称反向漏电流;简称为IR)和静电放电(ESD)异常的风险。进一步地,第二欧姆接触电极132的上表面的端点或边缘与第一欧姆接触电极131的边缘的间距为大于等于4μm,当该距离过小时,容易发生漏电的现象。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欧姆接触电极132的上表面的端点或边缘与第一欧姆接触电极的边缘的间距为大于等于4μm且小于等于10μm。第二欧姆接触电极132的上表面的端点或边缘与第一欧姆接触电极131的边缘的间距包括第一欧姆接触电极131与第二导电类型半导体层123的上表面的边缘之间的间距大于等于2μm,及第二欧姆接触电极132与第二导电类型半导体层123的上表面的边缘之间的间距大于等于2μm。如此设定,可保证第二欧姆接触电极132与外延结构20上的台面具有一定的间距,防止发光二极管发生漏电和ESD异常。同时可保证第二绝缘层33与外延结构20上的台面具有一定间距,实现刻蚀外延结构20的侧壁具有足够厚的绝缘层,以确保发光二极管1具有较好的绝缘保护及防漏电性能。
第二连接电极134形成于在第二欧姆接触电极132上,用于使电流扩散至整个发光区域。该连接电极134优选为多层金属叠层,例如在欧姆接触电极132上依次沉积粘附层、导电层。其中粘附层可以为Cr金属层,其厚度通常为1~10nm,导电层可以为Al金属层,其厚度可以为100nm以上,例如可以为200nm~500nm,一方面Al具有良好的导电层,另一方面Al对紫外光具有较高的反射率,优选地,该导电层对于有源层122发射的光线的反射率为70%以上。进一步的,优先该导电层内部插入应力缓冲层,例如可以为Al/Ti交替层。进一步的,还可以在导电层上形成蚀刻截止层Pt、粘附层Ti等。优选地,第一金属流扩展层133形成于第一欧姆接触电极131之上,如图4所示。该第一金属扩展层133可以与第二金属扩展层134在同一道工艺中形成,具有相同的金属叠层结构。优选的,该第一金属扩展层133完全覆盖第一欧姆接触电极131,一方面可以增加台面区域的高度,另一方面可以保护第一欧姆接触电极131。
在深紫外发光二极管结构中,半导体层的载流子的横向扩展速率相对较低,因此在第二欧姆接触电极的边缘(靠近台面)的位置容易出现电流聚集,进而导致局部过热和电极烧伤的现象,从而导致LED芯片的可靠性变弱及寿命缩短。因此,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连接电极134相较于第二欧姆接触电极132内缩,即连接电极134的边缘134-1位于第二欧姆接触电极132的边缘132-1的内侧,两者之间具有一间距D5,一方面起到调节电流扩展的作用,另一方面减小产品因边缘电流过渡聚集而导致的失效比例。优选地,该距离D5大于或者等于3μm,更佳为5~15μm,保证在台面边缘处的第二欧姆接触电极132与连接电极134之间具有足够大的间距,改善深紫外发光二极管近台面处欧姆接触电极被烧毁的现象,降低产品在老化过程中出现的烧伤比例,提升深紫外产品老化的可靠性。
绝缘层160形成在连接电极134上及半导体层序列的侧面及台面120A的侧面S13,使第一连接电极133和第二连接电极134绝缘。该绝缘层160具有第一开口171和第二开口172,裸露出第一连接电极133和第二连接电极134。绝缘层160的材料包含非导电材料。非导电材料优选地为无机材料或者介电材料。无机材料包含硅胶或玻璃,介电材料包含氧化铝、氮化硅、氧化硅、氧化钛、或氟化镁。例如,绝缘层160可以是二氧化硅、氮化硅、氧化钛、氧化钽、氧化铌、钛酸钡或者其组合,其组合例如可以是两种材料重复堆叠形成的布拉格反射镜(DBR)。
第一焊盘151与第二焊盘152位于绝缘层160上,第一焊盘151是通过第一开口171电连接第一连接电极133上,第二焊盘152是通过第二开口172电连接第二连接电极134。第一焊盘41和第二焊盘42可在同一工艺中利用相同材料一并形成,因此可具有相同的层构造。第一、第二焊盘的材料可以选自Cr、Pt、Au、Ni、Ti、Al、AuSn中的一种或多种。
图4显示简单示意了该发光二极管通电后的电流流向示意图,当图4所示的发光二极管通电后,通过第一焊盘注入的电流L1优先从最近的距离流向有源层,因此在靠近台面的边缘区域电流密度最强;从第二焊盘注入的电流L2首先通过第二连接电极流入第二欧姆接触电极132,由于第二连接电极134相对于第二欧姆接触电极132进行内缩设置,此时只有部分电流L23经过第二欧姆接触电极的横向扩展后才会到达第二半导体层的边缘区域,从而避免了电流在第二欧姆接触电极靠近台面的边缘区域聚集,有效解决了深紫外发光二极管在近台面处欧姆接触电极被烧毁的问题,提升了深紫外产品老化的可靠性。
图7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其对应的俯视图可以参考图3。本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与第一实施例公开的发光二极管类似,区别在于本实施例公开的紫外发光二极管通过设置高反射结构进一步提升发光二极管的出光效率。具体地,第二欧姆接触电极132的厚度优选为30nm以下,尽可能降低该层的光吸收率。通过设置薄膜式的透明或者半透明导电层作为接触电极一方面可以与第二半导体层形成良好的欧姆接触,另一方面避免厚度过大而导致吸光效应明显上降。在一个较佳的实施样态中,有源层发射的波长为280nm以下,该欧姆接触电极132为ITO,厚度为5~20nm,例如可以为10~15nm,此时该ITO层对于有源层发射的光线的吸收率可以降低至40%以内。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的该绝缘层160优选为反射率绝缘层。如图所示,该发光二极管具有较大面积的台面结构,且第二连接电极134仅部分地形在第二欧姆接触电极132上,因此通过将绝缘层160设置为高反射的结构,可以有效地提高发光二极管的出光效率。图8和图9显示了本实施例所述紫外发光二极管的反射区域,其中图8中的斜线阴影部分表示与有源层重叠的反射区域,具体为第二半导体层的边缘123-1到第二连接电极的边缘134-1之间的区域,此部分对应的有源层向电极一侧发射的光线可以直接经过该反射层的反射,避免被下方的电极吸收。优选的,该区域占衬底上表面的面积的5~20%,例如可以为10%。图9中的斜线阴影部分表示不与有源层重叠的区域,包含了第二连接电极的外边缘134-1与衬底的边缘110-1之间的区域,及第二连接电极的内边缘134-2与第二半导体层的边缘123-1之间的区域,即为台面附近的区域,优选的,该区域占衬底上表面的面积的15~40%,例如可以为25%。
图10显示了不同厚度的ITO的吸收率,当ITO用作电流扩展层时需要足够的厚度,一般为100nm以上,例如110nm,对于紫外波长的光收率很高,因此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效率难以提升。本实施例的欧姆接触电极132采用厚度30nm以下的薄膜结构,仅用于与第二半导体层形成欧姆接触,减少了欧姆接触电极133对有源层发射的吸收,例如采用厚度为11nm的ITO时,对于310nm以下的紫外光,其吸收率为30%以下,同时采用具有高反射率的连接电极作为电流扩展层,兼顾了电流的扩展及反射。进一步地,将绝缘层260设置为高反射结构,如此未被连接电极覆盖的区域可以通过绝缘层进行反射,进一步提高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效率。
请参阅图11和图12,图11是本发明第二个实施例公开的发光二极管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12是沿着图11的截取线B-B截取的纵向剖面示意图。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紫外发光二极管,与第二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连接电极134采用密集的点状结构,并配合金属反射层,进一步提高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效率。
在深紫外发光二极管结构中,金属中铝的反射效果最好,但是纯铝Al与ITO接触存在粘附性差以及接触电阻大等情况,因此业内在ITO与Al之间设置Cr作为粘附层,如此反射效果将变差。针对该问题,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紫外发光二极管,采用Al作反射层143,在欧姆接触电极与Al反射层之间设置透明粘附层163。
具体的,所述紫外发光二极管包括:衬底110、制作在衬底上表面的半导体层序列120、欧姆接触电极131\132、连接电极134、透明粘附层163、Al反射层143、焊盘电极151\152、绝缘层164。第一欧姆接触电极131、第二欧姆接触电极132可以参照第一个实施例的进行设置。本实施例应用于中大尺寸的发光二极管芯片将更具有优势,例如芯片的一个边长为20 mil以上。在本实施例中,半导体层序列120具有多个彼此公开的台面120A,分布于发半导体层序列的内部。优选地,所述第二半导体层为沿长度方向的矩形或者正方形,所述台面在与所述芯片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彼此平行排列,第一欧姆接触电极131形成于该多个台面上,并与所述第一半导体层形成欧姆接触。第二欧姆接触电极132形成于第二半导体上,并与该第二半导体层形成欧姆接触。
如图12和13所示,连接电极134形成于第二欧姆接触电极132上,包含一系列密集分布的点状金属块 。各个点状金属块的直径D2可以为10~50μm,相邻的金属块的距离D3为10~100μm,如此该金属可以起到电流扩展的作用。当D2的取值小10μm,可能导致金属块与欧姆接触电极132之间的接触电阻增加从而导致正向电压升高;当D3的取值小于10μm时,则难以预留较大的反射面积;当D2的取值超过50μm或者D3的取值超过100μm时,则点状金属块将难以做到密集分布,从而导致电流均匀扩展变差,难以达到电流扩展的作用。在一个较佳实施例中,点状金属块的直径D3优选为15~35μm,相邻的金属块的距离D3优选为15~35μm,在此范围内,一方面点状金属块可以达到电流扩展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预留足够的反射窗口,减少金属块的吸光效应。在本实施例,通过控制金属块的间距保证发光二极管的正向电压。金属块的叠层结构可以参照第一个实施例的连接电极进行设置。进一步地,可以在第一欧姆接触电极131上形成第一连接电极133,一方面可以保护第一欧姆接触电极,另一方面可以台面区域的高度。
透明粘附层163覆盖在第二欧姆接触电极134、连接电极134上及半导体层序列。在本实施例中,该透明粘附层163优选为绝缘性的材料,因此可以同时使第一连接电极133和第二连接电极134彼此绝缘。该透明粘附层163具有第一开口171和第三开口173,其中第一开口171裸露出第一连接电极133,第二开口对应于第二连接电极134的金属块,具体的,每个金属块的上方均具有一第三开口173。透明粘附层163的材料可以包含氧化铝、氮化硅、氧化硅、氧化钛、或氟化镁。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样态中,该透明粘附层163采用二氧化硅,其厚度为100nm以下。Al金属反射层143形成在透明粘附层163上,并通过第三开口173电极连接到连接电极134,从而将所有的金属块连接成面,同时起到电流扩展的作用。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在第一连接电极133上形成Al金属反射层(图中未示出),如此可以减少不同电极之间的高度差,有利于后续焊盘电极的设置。在本实施例,该Al金属反射层143厚度优选为80nm以上,例如可以为100~300nm,一方面可以具有良好的反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达到良好的导电性能。
本实施例所述的发光二极管结构中,首先采用薄膜结构作为第二半导体层的欧姆接触,可以有效减少欧姆接触电极的吸光问题;采用密集的点状金属块,并在第二欧姆接触电极、点状金属块的表面上覆盖透明粘附层,在该透明粘附层上形成Al金属反射层143,一方面将点状金属块连接成面起到扩展作用的作用,另一方面与透明粘附层形成全方位反射镜。点状的金属块结构132一方面可以预留足够的Al反射层反射面积,特别是与有源层重叠的区域,有效提升了反射率,另一方面点状金属块与ITO可以形成良好的欧姆接触,解决了Al与ITO之间接触电阻大的问题,透明粘附层解决了ITO与Al金属层的粘附性问题。
图14显示了不同结构的发光二极管的反射率曲线。其中圆点曲线对应的是Al金属反射层的反射率,三角形曲线对应的是现有的一种采用CrAl合金作为第二电极的发光二极管的反射率,x曲线对应的是现有的一种采用NiAu合金作为第二电极的发光二极管的反射率。从图中可以看出,本实施例所述的发光二极管结构在波长为260~300nm期间,其反射率大于80%,远高于现有的采用NiAu电极或者CrAl电极的反射率。
图15显示了同一外延结构不同的发光二极管芯片结构在输入电流为40mA下的亮度散点图,其中圆点曲线表示的是本实施例发光二极管在不同波长的亮度,x曲线表示的是现有的一种采用CrAl作为第二电极的发光二极管的亮度。从图中可以看出,在相同的外延结构下和相同的输入电流下,本实施例所述的发光二极管相对于现有的CrAl电极结构的发光二极管,其亮度大幅度的提升。
本实施例公开一种发光装置,该发光装置采用上述任意实施例提供的发光二极管结构,其具体结构与技术效果不再赘述。该发光装置可以是用于UV产品或UVC产品的发光装置。
另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尽管现有技术中存在许多问题,但是,本发明的每个实施例或技术方案可以仅在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改进,而不必同时解决现有技术中或者背景技术中列出的全部技术问题。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对于一个权利要求中没有提到的内容不应当作为对于该权利要求的限制。

Claims (21)

1.一种紫外发光二极管,包括:
半导体层序列,包含依次层叠的第一半导体层、有源层和第二半导体层,并具有从一个或者多个自第二半导体层延伸第一半导体层的台面,该台面裸露出第一半导体层,其中第一半导体层具有第一导电性,第二半导体层具有第二导电性,第一导电性不同于第二导电性;
第一欧姆接触电极,位于所述台面上,与第一半导体层形成欧姆接触;
第二欧姆接触电极,位于第二半导体层之上,并与所述第二半导体层形成欧姆接触;
连接电极,形成于所述第二欧姆接触电极上,通过所述欧姆接触电极与所述第二半导体层形成电性连接;
其特征在于:该半导体层序列具有含有Al的半导体层,所述连接电极的边缘位于第二欧姆接触电极的边缘的内侧,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间距;所述连接电极包含一系列金属块阵列和金属反射层,所述金属块与所述第二欧姆接触电极形成欧姆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紫外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半导体层包含AlGaN层和GaN层,该GaN层的厚度为50nm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紫外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欧姆接触电极的边缘位于所述第二半导体层边缘的内侧,两者具有一间距,该间距大于等于2μ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紫外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欧姆接触电极的厚度为150nm以下。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紫外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欧姆接触电极的厚度为30nm以下。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紫外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电极的边缘与所述第二欧姆接触电极的边缘的间距大于等于3μ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紫外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绝缘层,形成于所述连接电极之上及所述半导体层序列的侧面及台面的侧面,使第一欧姆接触电极和第二连接电极绝缘。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紫外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层为绝缘反射层。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紫外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块均匀地分布于所述第二欧姆接触电极上,其间距为10~100μm。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紫外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块的直径为10~50μm。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紫外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透明粘附层,其形成于所述第二欧姆接触电极及金属块阵列上,具有第一开口和第三开口,所述第三开口位于所述金属块的上方,所述金属反射层通过所述第三开口电连接到所述金属块。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紫外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粘附层的材料是二氧化硅、二氧化铪、三氧化二铝、氟化镁、氮化硅、氧化钛。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紫外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反射层为Al反射层。
14.根据权利要求1或13所述的紫外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反射层的厚度大于等于80nm。
15.根据权利要求1或13所述的紫外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反射层的厚度为100~300nm。
16.根据权利要求1或13所述的紫外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反射层对于所述有源层发射的光线具有75%以上的反射率。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紫外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源层发射的中心波长为220~400nm,所述第一半导体层为n型AlGaN半导体层。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紫外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电极的材料选自Cr、Pt、Au、Ni、Ti、Al中的一种或多种。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紫外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支撑所述半导体层序列的衬底,所述衬底的厚度为250~900μm,所述第一半导体层的边缘与所述衬底的边缘具有一间距,该间距大于等于2μm。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紫外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支撑所述半导体层序列的衬底,所述衬底的厚度为250~900μm,所述第二半导体层与衬底侧壁的最近距离为大于等于30μm。
21.一种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采用如权利要求1至20中任一项所述的紫外发光二极管。
CN202311863329.6A 2021-12-03 2021-12-03 紫外发光二极管及发光装置 Pending CN11761316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863329.6A CN117613165A (zh) 2021-12-03 2021-12-03 紫外发光二极管及发光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470298.9A CN114188454B (zh) 2021-12-03 2021-12-03 紫外发光二极管及发光装置
CN202311863329.6A CN117613165A (zh) 2021-12-03 2021-12-03 紫外发光二极管及发光装置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470298.9A Division CN114188454B (zh) 2021-12-03 2021-12-03 紫外发光二极管及发光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613165A true CN117613165A (zh) 2024-02-27

Family

ID=80603373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470298.9A Active CN114188454B (zh) 2021-12-03 2021-12-03 紫外发光二极管及发光装置
CN202311863329.6A Pending CN117613165A (zh) 2021-12-03 2021-12-03 紫外发光二极管及发光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470298.9A Active CN114188454B (zh) 2021-12-03 2021-12-03 紫外发光二极管及发光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114188454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93292B2 (ja) * 2010-02-17 2015-10-14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半導体発光素子
CN106058000B (zh) * 2011-09-16 2019-04-23 首尔伟傲世有限公司 发光二极管及制造该发光二极管的方法
KR20160016361A (ko) * 2014-08-05 2016-02-15 서울바이오시스 주식회사 발광 다이오드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20160025455A (ko) * 2014-08-27 2016-03-08 서울바이오시스 주식회사 발광 소자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CN105845801B (zh) * 2016-06-13 2018-04-10 天津三安光电有限公司 发光二极管及其制作方法
CN111446336B (zh) * 2020-04-01 2023-05-05 厦门三安光电有限公司 发光二极管
CN212342655U (zh) * 2020-04-01 2021-01-12 厦门三安光电有限公司 发光二极管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188454B (zh) 2024-01-09
CN114188454A (zh) 2022-03-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446336B (zh) 发光二极管
CN114391185B (zh) 紫外发光二极管及发光装置
US9455378B2 (en) High efficiency light emitting diode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the same
CN212342655U (zh) 发光二极管
US11411142B2 (en) Flip chip type light emitting diode chip
US7659553B2 (en) Light-emitt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protected against reflector metal migration
US9337175B2 (en)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US8552455B2 (en) Semiconductor light-emitting diode and a production method therefor
US9236529B2 (en) Semiconductor light emitting element having semiconductor structure with protrusions and/or recesses
CN108281523B (zh) 具有电流阻挡层的发光元件
JP5661660B2 (ja) 半導体発光素子
US20210280743A1 (en) Light-emitting diode, light-emitting diode packaged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CN111416027B (zh) 一种倒装高压发光二极管及发光装置
CN116825925A (zh) 一种发光二极管及其制作方法
US20100289047A1 (en) Light Emitting Element and Illumination Device
KR101597326B1 (ko) 복수개의 발광셀들을 갖는 발광 소자
CN114188454B (zh) 紫外发光二极管及发光装置
KR101568809B1 (ko) 반도체 발광 소자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US20230246137A1 (en) Ultraviolet light emitting diode and light emitting device
KR102632226B1 (ko) 분포 브래그 반사기를 갖는 발광 다이오드
CN114373842B (zh) 一种倒装led芯片、照明装置及显示装置
US20230402490A1 (en) Semiconductor light-emitting device
JP5736930B2 (ja) 半導体発光素子
CN116565083A (zh) 紫外发光二极管及发光装置
CN116565082A (zh) 紫外发光二极管及发光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