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596946A -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和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和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596946A
CN117596946A CN202311630892.9A CN202311630892A CN117596946A CN 117596946 A CN117596946 A CN 117596946A CN 202311630892 A CN202311630892 A CN 202311630892A CN 117596946 A CN117596946 A CN 11759694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strate
opening
layer
electrode
ligh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63089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宋泳锡
卢昱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Beijing BO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Beijing BO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Beijing BO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630892.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596946A/zh
Publication of CN1175969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59694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22Pixel-defining structures or layers, e.g. bank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201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3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 H10K59/38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comprising colour filters or colour changing media [CCM]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05Electrodes
    • H10K59/8052Cathodes
    • H10K59/80521Cath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75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 H10K59/878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comprising reflective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和显示装置。显示面板包括驱动基板、位于驱动基板一侧的像素界定层和发光元件,发光元件包括第一电极、发光功能层和第二电极,第一电极、发光功能层和第二电极依次远离驱动基板叠置;像素界定层中开设有第一开口,发光元件位于第一开口中;像素界定层中还开设有第二开口,第二开口在驱动基板上的正投影围绕于第一开口在驱动基板上的正投影外围,第二电极还延伸至第二开口中;驱动基板包括基底和反射结构,反射结构位于基底的靠近像素界定层的一侧,反射结构在基底上的正投影围绕于第一开口在基底上的正投影外围,且反射结构和第二开口在基底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反射结构能将发光元件发出的光线向其围绕区域内反射。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和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实施例属于显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屏以其自发光、功耗低、轻薄、可挠性、色彩绚丽、对比度高、响应速率快等优势,受到广泛的关注。
发明内容
第一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其中,包括驱动基板、像素界定层和发光元件,所述像素界定层位于所述驱动基板的一侧,
所述发光元件包括第一电极、发光功能层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所述发光功能层和所述第二电极依次远离所述驱动基板叠置;
所述像素界定层中开设有第一开口,所述发光元件位于所述第一开口中;
所述像素界定层中还开设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在所述驱动基板上的正投影围绕于所述第一开口在所述驱动基板上的正投影外围,所述第二电极还延伸至所述第二开口中;
所述驱动基板包括基底和反射结构,所述反射结构位于所述基底的靠近所述像素界定层的一侧,所述反射结构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围绕于所述第一开口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外围,且所述反射结构和所述第二开口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
所述反射结构能将所述发光元件发出的光线向其围绕的区域内反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基板还包括第一平坦层,位于所述基底和所述反射结构之间,
所述第一平坦层的靠近所述反射结构的一侧表面形成有凸起结构,所述凸起结构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围绕于所述第一开口外围,且所述凸起结构和所述第二开口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
所述反射结构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至少覆盖所述凸起结构在所述基底上正投影的靠近所述第一开口在所述基底上正投影的部分。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基板还包括第一平坦层,位于所述基底和所述反射结构之间,
所述第一平坦层的靠近所述反射结构的一侧表面形成有凹槽结构,所述凹槽结构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围绕于所述第一开口外围,且所述凹槽结构和所述第二开口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
所述反射结构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至少覆盖所述凹槽结构在所述基底上正投影的靠近所述第一开口在所述基底上正投影的部分。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基板还包括像素电路,位于所述基底的靠近所述像素界定层的一侧,
所述像素电路包括驱动晶体管,位于所述第一平坦层的背离所述基底的一侧,所述驱动晶体管包括有源层、栅绝缘层、源极、漏极和栅极,所述源极和所述漏极同层设置,所述有源层、所述栅绝缘层、所述源极和所述漏极、所述栅极依次远离所述基底叠置;
所述反射结构与所述源极和所述漏极同层同材料,或者,所述反射结构与所述栅极同层同材料;
所述反射结构和所述第二电极都采用不透光金属材料。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基板还包括第一绝缘层,位于所述像素电路和所述像素界定层之间,
所述漏极和所述栅极与所述第一开口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不交叠;
所述有源层延伸至所述第一开口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区域内,所述源极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开口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区域内,
所述第一电极通过开设在所述第一绝缘层中的过孔电连接所述源极;
所述反射结构位于所述有源层和所述第一绝缘层之间,且所述反射结构和所述有源层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局部交叠。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光功能层和所述过孔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不交叠;
所述像素界定层还位于所述过孔中,且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二平坦层,位于所述第一绝缘层和所述像素界定层之间,
所述过孔贯穿所述第二平坦层;
所述第二平坦层中开设有第三开口,所述第三开口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围绕于所述第一开口外围,且所述第三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
所述第二电极还延伸至所述第三开口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色阻层,位于所述第一绝缘层和所述第二平坦层之间,
所述过孔还贯穿所述色阻层;
所述色阻层中开设有第四开口,所述第四开口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围绕于所述第一开口外围,且所述第四开口与所述第三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
所述第二电极还延伸至所述第四开口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凸起结构的垂直于所述基底的截面形状包括梯形或者半圆形,
所述梯形的高度范围为0.5~5μm;
所述梯形的较长的底边的长度范围为1~20μm;
所述梯形的底角的角度范围为30°~90°。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凹槽结构的垂直于所述基底的截面形状包括倒梯形或者半圆形,
所述倒梯形的深度范围为0.5~5μm;
所述倒梯形的较长的底边的长度范围为1~20μm;
所述倒梯形的底角的角度范围为30°~90°。
在一些实施例中,延伸至所述第二开口、所述第三开口和所述第四开口中的所述第二电极形成30°~90°的坡度角。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平坦层采用硅系列的有机无机混合树脂材料;
所述硅系列的有机无机混合树脂材料的耐受温度范围为300℃~500℃。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反射结构和所述第一开口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不交叠;
所述发光元件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发光元件排布呈阵列;
所述像素电路还包括多个不透光导电图形,所述多个不透光导电图形与所述第一开口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不交叠;
所述不透光导电图形包括数据线、扫描线、电源线和触控信号线,
所述数据线、所述扫描线、所述电源线和所述触控信号线中的至少部分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位于相邻列所述发光元件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之间;
所述数据线、所述扫描线、所述电源线和所述触控信号线中的至少部分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位于相邻行所述发光元件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多个微透镜,位于所述基底和所述第一平坦层之间,所述多个微透镜排布呈阵列,
所述微透镜的阵列至少与所述第一开口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交叠。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微透镜包括开设在所述基底的靠近所述像素界定层一侧表面的多个微凹陷结构,
所述微透镜还包括形成在所述第一平坦层的靠近所述基底的一侧表面的多个微凸起结构,
所述多个微凹陷结构和所述多个微凸起结构一一对应,且大小形状相适配。
第二方面,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其中,包括上述显示面板。
第三方面,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其中,包括制备驱动基板,在所述驱动基板的一侧制备像素界定层和发光元件;
制备所述发光元件包括依次制备第一电极、发光功能层和第二电极;
制备所述像素界定层包括在所述像素界定层中开设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
所述发光元件位于所述第一开口中;所述第二开口在所述驱动基板上的正投影围绕于所述第一开口在所述驱动基板上的正投影外围,所述第二电极还延伸至所述第二开口中;
制备所述驱动基板包括在基底的靠近所述像素界定层的一侧制备反射结构;
所述反射结构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围绕于所述第一开口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外围,且所述反射结构和所述第二开口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
在一些实施例中,制备所述驱动基板还包括在所述基底和所述反射结构之间制备第一平坦层,
制备所述第一平坦层包括:在所述基底上方涂布硅系列的有机无机混合树脂材料;
通过曝光显影工艺或者干刻工艺形成所述第一平坦层的图形、凸起结构的图形或者凹槽结构的图形;
所述凸起结构或者所述凹槽结构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围绕于所述第一开口外围,且所述凸起结构或者所述凹槽结构和所述第二开口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
所述反射结构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至少覆盖所述凸起结构或者所述凹槽结构在所述基底上正投影的靠近所述第一开口在所述基底上正投影的部分。
在一些实施例中,制备所述驱动基板还包括在所述基底的靠近所述像素界定层的一侧制备像素电路;
制备所述像素电路包括在所述第一平坦层的背离所述基底的一侧制备驱动晶体管;
制备驱动晶体管包括依次制备有源层、栅绝缘层、同层同材料的源极和漏极、栅极;
所述反射结构与所述源极和所述漏极采用相同材料并通过一次构图工艺制备;或者,所述反射结构与所述栅极采用相同材料并通过一次构图工艺制备。
本公开的有益效果: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通过在像素界定层中开设第二开口,且第二电极延伸至第二开口中,从而在发光元件的周围形成环绕该发光元件的反射电极,该环绕发光元件的反射电极能够增大第二电极的反射面积,使发光元件发出的光在其周围度范围内反射,从而提高了发光元件的发光效率,进而提高了底发射型显示面板的发光效率;但延伸至第二开口中的第二电极容易使相邻发光元件发出的不同颜色的光线发生混色,以致发光元件的视角减小,本实施例中,通过在驱动基板中设置反射结构,且反射结构在基底上的正投影围绕于第一开口在基底上的正投影外围,一方面,由于反射结构能将发光元件发出的光线向其围绕的区域内反射,相当于在驱动基板中形成环绕发光元件的反射结构,该反射结构能够进一步增大第二电极的反射面积,使发光元件发出的光在其周围度范围内进一步反射,从而提高了发光元件的发光效率,进而提高了底发射型显示面板的发光效率;另一方面,设置在驱动基板中的反射结构,能够将发光元件发出的绝大部分较大角度的光线向其围绕的区域内反射,从而改善或避免相邻发光元件发出的光线发生混光,继而改善或避免相邻发光元件发出的不同颜色的光发生混色,进而能够调整发光元件的视角,同时可调整因第二电极环绕于发光元件周围所能提升的发光效率的程度。
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通过采用上述显示面板,在提高该显示装置的发光效率的同时,还能改善或避免该显示装置的混色不良,增大该显示装置的视角。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公开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公开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通过参考附图对详细示例实施例进行描述,以上和其它特征和优点对本领域技术人员将变得更加显而易见,在附图中:
图1为常规的没有设置光效提升结构的底发射型OLED显示装置内OLED发光元件的发光效率示意图。
图2a为相关技术中一种底发射型OLED显示装置的局部截面示意图。
图2b为相关技术中另一种底发射型OLED显示装置的局部截面示意图。
图2c为相关技术中再一种底发射型OLED显示装置的局部截面示意图。
图2d为相关技术中又一种底发射型OLED显示装置的局部截面示意图。
图3a为本公开实施例中一种显示面板的局部结构俯视示意图。
图3b为本公开实施例中显示面板沿图3a中AA'剖切线的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3c为本公开实施例中显示面板沿图3a中BB'剖切线的一种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3d为本公开实施例中显示面板沿图3a中BB'剖切线的另一种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4a为本公开实施例中显示面板沿图3a中BB'剖切线的再一种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4b为本公开实施例中显示面板沿图3a中BB'剖切线的又一种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5为本公开实施例中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和显示装置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更充分地描述本公开实施例,但是所示的实施例可以以不同形式来体现,且不应当被解释为限于本公开阐述的实施例。反之,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在于使本公开透彻和完整,并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充分理解本公开的范围。
本公开实施例不限于附图中所示的实施例,而是包括基于制造工艺而形成的配置的修改。因此,附图中例示的区具有示意性属性,并且图中所示区的形状例示了区的具体形状,但并不是旨在限制性的。
相关技术中,参照图1,为常规的没有设置光效提升结构的底发射型OLED显示装置内OLED发光元件的发光效率示意图。从图1中可见,在底发射型OLED显示装置中,阴极层Cathode作为反射电极对OLED发光元件发出的光进行反射,反射光通过透明的阳极层Anode从盖板玻璃Glass侧(即画面显示侧)出射。没有设置光效提升结构的OLED发光元件的发光功能层(如包括空穴传输层HTL、发光材料层EML和电子传输层ETL)发出的光,从盖板玻璃Glass侧出射的光线为20%左右;由于透明的阳极层Anode(采用氧化铟锡层材料,即ITO)或者有机材料层(如空穴传输层HTL)的光线传导模式导致的光损失为50%左右;由于盖板玻璃Glass的光线传导模式导致的光损失为30%左右。可见,在没有设置光效提升结构的底发射型OLED显示装置中,OLED发光元件发出的光有大约80%无法从盖板玻璃Glass侧(即画面显示侧)出光,而是消失。因此,常规的没有设置光效提升结构的底发射型OLED显示装置的发光效率较低。
相关技术中,为了提高底发射型OLED显示装置的发光效率,提出了多种光效提升方法。
参照图2a、图2b、图2c和图2d所示,图2a为相关技术中一种底发射型OLED显示装置的局部截面示意图;图2b为相关技术中另一种底发射型OLED显示装置的局部截面示意图;图2c为相关技术中再一种底发射型OLED显示装置的局部截面示意图;图2d为相关技术中又一种底发射型OLED显示装置的局部截面示意图;使底发射型OLED显示装置内OLED发光元件的阴极层5延伸并环绕在像素界定层2中容置OLED发光元件的开口外围,由于阴极层5能对OLED发光元件发出的光进行反射,所以利用环绕在像素界定层2中容置OLED发光元件的开口外围的阴极层5的高反射率,将OLED发光元件发出的光在OLED发光元件周围360度范围内进行反射,以形成环绕OLED发光元件的镜子形态,提高了OLED发光元件的发光效率,从而提高了底发射型OLED显示装置的发光效率。
但图2a-图2d中环绕在像素界定层2中容置OLED发光元件的开口外围的阴极层反射结构,根据阴极层反射结构对OLED发光元件的包围程度不同,当相邻的OLED发光元件分别通过位于其出光侧的不同颜色的色阻层16发光时,很容易发生混色,如,当色坐标偏离±0.02左右时,相邻的OLED发光元件发出的不同颜色的光会发生混色,导致OLED发光元件的视角减小。
如图2a-图2d中随着阴极层反射结构对OLED发光元件的包围程度逐渐增大,图2a-图2d中OLED发光元件的视角会逐渐增大。
为了解决相关技术中提升底发射型OLED显示装置的发光效率的同时避免OLED显示装置发生混色的问题,第一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参照图3a、图3b和图3c,图3a为本公开实施例中一种显示面板的局部结构俯视示意图;图3b为本公开实施例中显示面板沿图3a中AA'剖切线的结构剖视示意图;图3c为本公开实施例中显示面板沿图3a中BB'剖切线的一种结构剖视示意图;其中,显示面板包括驱动基板1、像素界定层2和发光元件3,像素界定层2位于驱动基板1的一侧,发光元件3包括第一电极31、发光功能层32和第二电极33,第一电极31、发光功能层32和第二电极33依次远离驱动基板1叠置;像素界定层2中开设有第一开口201,发光元件3位于第一开口201中;像素界定层2中还开设有第二开口202,第二开口202在驱动基板1上的正投影围绕于第一开口201在驱动基板1上的正投影外围,第二电极33还延伸至第二开口202中;驱动基板1包括基底10和反射结构11,反射结构11位于基底10的靠近像素界定层2的一侧,反射结构11在基底10上的正投影围绕于第一开口201在基底10上的正投影外围,且反射结构11和第二开口202在基底10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反射结构11能将发光元件3发出的光线向其围绕的区域内反射。
其中,发光元件3为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即OLED发光元件。第二电极33延伸至第二开口202中且至少覆盖第二开口202的靠近第一开口201的一侧壁。第二电极33能够对发光元件3发出的光进行反射,即该显示面板为底发射型OLED显示面板。
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像素界定层2中开设第二开口202,且第二电极33延伸至第二开口202中,从而在发光元件3的周围形成环绕该发光元件3的反射电极,该环绕发光元件3的反射电极能够增大第二电极33的反射面积,使发光元件3发出的光在其周围360度范围内反射,从而提高了发光元件3的发光效率,进而提高了底发射型显示面板的发光效率;但延伸至第二开口202中的第二电极33容易使相邻发光元件3发出的不同颜色的光线发生混色,以致发光元件3的视角减小,本实施例中,通过在驱动基板1中设置反射结构11,且反射结构11在基底10上的正投影围绕于第一开口201在基底10上的正投影外围,一方面,由于反射结构11能将发光元件3发出的光线向其围绕的区域内反射,相当于在驱动基板1中形成环绕发光元件3的反射结构11,该反射结构11能够进一步增大第二电极33的反射面积,使发光元件3发出的光在其周围360度范围内进一步反射,从而提高了发光元件3的发光效率,进而提高了底发射型显示面板的发光效率;另一方面,设置在驱动基板1中的反射结构11,能够将发光元件3发出的绝大部分较大角度的光线向其围绕的区域内反射,从而改善或避免相邻发光元件3发出的光线发生混光,继而改善或避免相邻发光元件3发出的不同颜色的光发生混色,进而能够调整发光元件3的视角,同时可调整因第二电极33环绕于发光元件3周围所能提升的发光效率的程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3b和图3c,驱动基板1还包括第一平坦层12,位于基底10和反射结构11之间,第一平坦层12的靠近反射结构11的一侧表面形成有凸起结构121,凸起结构121在基底10上的正投影围绕于第一开口201外围,且凸起结构121和第二开口202在基底10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反射结构11在基底10上的正投影至少覆盖凸起结构121在基底10上正投影的靠近第一开口201在基底10上正投影的部分。
其中,凸起结构121能够在第一开口201周围围绕形成环形,从而使反射结构11能够在第一开口201的周围围绕形成环形,且反射结构11的内侧环面面向第一开口201所在区域,从而使反射结构11能够将发光元件3发出的光向其所围绕区域内反射;同时,反射结构11的设置,能使发光元件3发出的较大角度的光线被反射结构11反射回发光元件3的发光区域范围内,从而能够提升发光元件3的发光效率;同时,能避免发光元件3发出的较大角度的光线射至相邻发光元件3的发光区域范围内,从而避免相邻发光元件3发出的光线发生混光混色,进而调整或改善发光元件3的发光视角,防止发光元件3的视角减小不可控。
在一些实施例中,凸起结构121的垂直于基底10的截面形状包括梯形或者半圆形,梯形的高度范围为0.5~5μm;梯形的较长的底边的长度范围为1~20μm;梯形的底角的角度范围为30°~90°。该角度范围便于形成在凸起结构121的靠近第一开口201一侧的反射结构11对照射到其上的光线向发光元件3的发光区域内反射,从而更好地改善或者避免相邻发光元件3发出的光线发生混光混色。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平坦层12和凸起结构121采用相同材料且形成为一体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平坦层12采用硅系列的有机无机混合树脂材料;硅系列的有机无机混合树脂材料的耐受温度范围为300℃~500℃。如有机树脂材料与氧化硅材料的混合,或者,有机树脂材料与氮化硅材料的混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3b和图3c,驱动基板1还包括像素电路13,位于基底10的靠近像素界定层2的一侧,像素电路13包括驱动晶体管130,位于第一平坦层12的背离基底10的一侧,驱动晶体管130包括有源层1301、栅绝缘层1302、源极1303、漏极1304和栅极1305,源极1303和漏极1304同层设置,有源层1301、栅绝缘层1302、源极1303和漏极1304、栅极1305依次远离基底10叠置;反射结构11与源极1303和漏极1304同层同材料,或者,反射结构11与栅极1305同层同材料;反射结构11和第二电极33都采用不透光金属材料。
其中,反射结构11与源极1303和漏极1304同层同材料,或者,反射结构11与栅极1305同层同材料;能够使反射结构11的制备不会额外增加显示面板的制备工艺步骤,反射结构11与源极1303和漏极1304或者栅极1305通过一步构图工艺制备即可。不透光金属材料如铝(Al)、银(Ag)、铜(Cu)、金(Au)或者这些金属材料的合金等高反射金属材料,从而能提高反射结构11对照射到其上的光线的反射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3b和图3c,驱动基板1还包括第一绝缘层14,位于像素电路13和像素界定层2之间,漏极1304和栅极1305与第一开口201在基底10上的正投影不交叠;有源层1301延伸至第一开口201在基底10上的正投影区域内,源极1303在基底10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位于第一开口201在基底10上的正投影区域内,第一电极31通过开设在第一绝缘层14中的过孔电连接源极1303;反射结构11位于有源层1301和第一绝缘层14之间,且反射结构11和有源层1301在基底10上的正投影局部交叠。
其中,反射结构11的位于像素电路13所在区域的部分与驱动晶体管130的有源层1301交叠。
在一些实施例中,发光功能层32和过孔在基底10上的正投影不交叠;像素界定层2还位于过孔中,且位于第一电极31和第二电极33之间。即第一绝缘层14中的过孔位置处未设置发光功能层32,所以第一绝缘层14的过孔位置处不发光。
本实施例中,源极1303采用不透光金属材料,源极1303能够对过孔位置形成遮挡,从而防止相邻发光元件3发出的光在过孔位置处发生混光混色,进而避免混光混色引起的发光元件3的色域下降。另外,在过孔中设置像素界定层2,且像素界定层2与过孔位置处的第一电极31和第二电极33分别接触,能避免第一电极31和第二电极33之间发生短路。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3b和图3c,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二平坦层15,位于第一绝缘层14和像素界定层2之间,过孔贯穿第二平坦层15;第二平坦层15中开设有第三开口150,第三开口150在基底10上的正投影围绕于第一开口201外围,且第三开口150和第二开口202在基底10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第二电极33还延伸至第三开口150中。
其中,第二电极33延伸至第三开口150中且至少覆盖第三开口150的靠近第一开口201的一侧壁,如此第二电极33对位于第一开口201中的发光元件3的环绕包覆程度增大,从而进一步增大了第二电极33的反射面积,使发光元件3发出的光在其周围360度范围内更大面积地反射,进一步提高了发光元件3的发光效率,进一步提高了底发射型显示面板的发光效率;但延伸至第三开口150中的第二电极33仍然容易使相邻发光元件3发出的不同颜色的光线发生混色,以致发光元件3的视角减小;但相对于第二电极33仅延伸至第二开口202中的方案,本实施例中第二电极33在延伸至第二开口202中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至第三开口150中,能够使相邻发光元件3发出的不同颜色的光线发生混色的程度有所减小,从而使发光元件3的视角有所增大。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3b和图3c,显示面板还包括色阻层16,位于第一绝缘层14和第二平坦层15之间,过孔还贯穿色阻层16;色阻层16中开设有第四开口160,第四开口160在基底10上的正投影围绕于第一开口201外围,且第四开口160与第三开口150和第二开口202在基底10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第二电极33还延伸至第四开口160中。
其中,第二电极33延伸至第四开口160中且至少覆盖第四开口160的靠近第一开口201的一侧壁,如此第二电极33对位于第一开口201中的发光元件3的环绕包覆程度进一步增大,从而进一步增大了第二电极33的反射面积,使发光元件3发出的光在其周围360度范围内更大面积地反射,进一步提高了发光元件3的发光效率,进一步提高了底发射型显示面板的发光效率;但延伸至第四开口160中的第二电极33仍然容易使相邻发光元件3发出的不同颜色的光线发生混色,以致发光元件3的视角减小;但相对于第二电极33仅延伸至第二开口202和第三开口150中的方案,本实施例中第二电极33在延伸至第二开口202和第三开口150中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至第四开口160中,能够使相邻发光元件3发出的不同颜色的光线发生混色的程度进一步减小,从而使发光元件3的视角进一步增大。
在一些实施例中,延伸至第二开口202、第三开口150和第四开口160中的第二电极33形成30°~90°的坡度角。该坡度角范围便于第二电极33对照射到其上的光线向发光元件3的发光区域内反射,从而更好地改善或者避免相邻发光元件3发出的光线发生混光混色。
在一些实施例中,延伸至第二开口202、第三开口150和第四开口160中的第二电极33的中心与第一开口201的中心重合,延伸至第二开口202、第三开口150和第四开口160中的第二电极33的第二电极33的半径和坡度角可以进行调整,从而使第二电极33更好地实现提高发光元件3的发光效率的功能以及使相邻发光元件3发出的不同颜色的光线发生混色的程度适当减小,从而使发光元件3的视角适当增大的功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反射结构11和第一开口201在基底10上的正投影不交叠;发光元件3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发光元件3排布呈阵列;像素电路13还包括多个不透光导电图形131,多个不透光导电图形131与第一开口201在基底10上的正投影不交叠;不透光导电图形131包括数据线、扫描线、电源线和触控信号线,数据线、扫描线、电源线和触控信号线中的至少部分在基底10上的正投影位于相邻列发光元件3在基底10上的正投影之间;数据线、扫描线、电源线和触控信号线中的至少部分在基底10上的正投影位于相邻行发光元件3在基底10上的正投影之间。
其中,反射结构11不会对第一开口201内发光元件3发出的光线形成遮挡。不透光导电图形131也不会对第一开口201内发光元件3发出的光线形成遮挡。如数据线、电源线和至少部分触控信号线在基底10上的正投影位于相邻列发光元件3在基底10上的正投影之间;扫描线和至少部分触控信号线在基底10上的正投影位于相邻行发光元件3在基底10上的正投影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不透光导电图形131位于第一平坦层12和基底10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不透光导电图形131还包括遮光层,遮光层至少位于驱动晶体管130的靠近基底10的一侧,且遮光层在基底10上的正投影至少覆盖栅极1305与有源层1301的交叠区域,遮光层能够对有源层1301的沟道区形成遮挡,防止光照使驱动晶体管130的漏电流增大。
本实施例中,多个不透光导电图形131的设置,一方面,相当于在驱动基板1中发光元件3对应区域的周围设置了其他的能对发光元件3发出的光线进行反射的反射结构,这些反射结构能够进一步增大第二电极33的反射面积,使发光元件3发出的光在其周围360度范围内进一步反射,从而提高了发光元件3的发光效率,进而提高了底发射型显示面板的发光效率;另一方面,设置在驱动基板1中的多个不透光导电图形131,能够将发光元件3照射至其上的较大角度的光线向发光元件3对应的区域内反射,从而进一步改善或避免相邻发光元件3发出的光线发生混光,继而进一步改善或避免相邻发光元件3发出的不同颜色的光发生混色,进而能够进一步调整发光元件3的视角,同时可进一步调整因第二电极33环绕于发光元件3周围所能提升的发光效率的程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3a和图3d,图3d为本公开实施例中显示面板沿图3a中BB'剖切线的另一种结构剖视示意图;显示面板还包括多个微透镜4,位于基底10和第一平坦层12之间,多个微透镜4排布呈阵列,微透镜4的阵列至少与第一开口201在基底10上的正投影交叠。从而微透镜4能够对第一开口201内发光元件3发出的光线进行汇聚,以提高发光元件3的发光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微透镜4包括开设在基底10的靠近像素界定层一侧表面的多个微凹陷结构41,微透镜4还包括形成在第一平坦层12的靠近基底10一侧表面的多个微凸起结构42,多个微凹陷结构41和多个微凸起结构42一一对应,且大小形状相适配。微透镜4能对发光元件3照射到其上的光线进行汇聚和/或准直处理,从而进一步提高发光元件3的发光效率,进而进一步提高显示面板的发光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4a和图4b,图4a为本公开实施例中显示面板沿图3a中BB'剖切线的再一种结构剖视示意图;图4b为本公开实施例中显示面板沿图3a中BB'剖切线的又一种结构剖视示意图;与上述实施例中不同的是,驱动基板1还包括第一平坦层12,位于基底10和反射结构11之间,第一平坦层12的靠近反射结构11的一侧表面形成有凹槽结构122,凹槽结构122在基底10上的正投影围绕于第一开口201外围,且凹槽结构122和第二开口202在基底10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反射结构11在基底10上的正投影至少覆盖凹槽结构122在基底10上正投影的靠近第一开口201在基底10上正投影的部分。
其中,凹槽结构122能够在第一开口201周围围绕形成环形,从而使反射结构11能够在第一开口201的周围围绕形成环形,且反射结构11的内侧环面面向第一开口201所在区域,从而使反射结构11能够将发光元件3发出的光向其所围绕区域内反射;同时,反射结构11的设置,能使发光元件3发出的较大角度的光线被反射结构11反射回发光元件3的发光区域范围内,从而能够提升发光元件3的发光效率;同时,能避免发光元件3发出的较大角度的光线射至相邻发光元件3的发光区域范围内,从而避免相邻发光元件3发出的光线发生混光混色,进而调整或改善发光元件3的发光视角,防止发光元件3的视角减小不可控。
在一些实施例中,凹槽结构122的垂直于基底10的截面形状包括倒梯形或者半圆形,倒梯形的深度范围为0.5~5μm;倒梯形的较长的底边的长度范围为1~20μm;倒梯形的底角的角度范围为30°~90°。该角度范围便于形成在凹槽结构122的靠近第一开口201一侧的反射结构11对照射到其上的光线向发光元件3的发光区域内反射,从而更好地改善或者避免相邻发光元件3发出的光线发生混光混色。
在一些实施例中,凹槽结构122是通过构图工艺直接在第一平坦层12中挖槽而形成。
本实施例中显示面板中除凹槽结构122以外的其他结构设置与上述实施例中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驱动基板1还包括缓冲层17、封装层18和盖板19,缓冲层17位于驱动晶体管130和第一平坦层12之间;缓冲层17采用无机绝缘材料。封装层18和盖板19依次叠置于发光元件3的背离基底10的一侧,封装层18能对发光元件3形成封装,防止外界水汽和氧气侵入发光元件3对其造成损坏。盖板19能对发光元件3和封装层18形成保护。
基于显示面板的上述结构,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该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参照图5,为本公开实施例中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流程图;其中,该制备方法包括:制备驱动基板1,在驱动基板1的一侧制备像素界定层2和发光元件3。
制备发光元件3包括依次制备第一电极31、发光功能层32和第二电极33;制备像素界定层2包括在像素界定层2中开设第一开口201和第二开口202;发光元件3位于第一开口201中;第二开口202在驱动基板1上的正投影围绕于第一开口201在驱动基板1上的正投影外围,第二电极33还延伸至第二开口202中。
制备驱动基板1包括在基底10的靠近像素界定层2的一侧制备反射结构11;反射结构11在基底10上的正投影围绕于第一开口201在基底10上的正投影外围,且反射结构11和第二开口202在基底10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
在一些实施例中,制备驱动基板1还包括在基底10和反射结构11之间制备第一平坦层12,制备第一平坦层12包括:在基底10上方涂布硅系列的有机无机混合树脂材料;通过曝光显影工艺或者干刻工艺形成第一平坦层12的图形、凸起结构121的图形或者凹槽结构的图形。
凸起结构121或者凹槽结构在基底10上的正投影围绕于第一开口201外围,且凸起结构121或者凹槽结构和第二开口202在基底10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反射结构11在基底10上的正投影至少覆盖凸起结构121或者凹槽结构在基底10上正投影的靠近第一开口201在基底10上正投影的部分。
在一些实施例中,将耐受温度为300℃~500℃的硅系列的有机无机混合树脂材料旋涂在基底10上方,采用包含第一平坦层12的图形和凸起结构121或者凹槽结构图形的掩膜板对有机无机混合树脂材料层进行曝光,然后显影形成第一平坦层12、凸起结构121或者凹槽结构的图形。也可以直接干刻形成第一平坦层12、凸起结构121或者凹槽结构的图形。凸起结构121或者凹槽结构的制备不会额外增加显示面板的制备工艺步骤。
在一些实施例中,制备驱动基板1还包括在基底10的靠近像素界定层2的一侧制备像素电路13。
制备像素电路13包括在第一平坦层12的背离基底10的一侧制备驱动晶体管130。
制备驱动晶体管130包括依次制备有源层1301、栅绝缘层1302、同层同材料的源极1303和漏极1304、栅极1305。
反射结构11与源极1303和漏极1304采用相同材料并通过一次构图工艺制备;或者,反射结构11与栅极1305采用相同材料并通过一次构图工艺制备。
其中,反射结构11的制备不会额外增加显示面板的制备工艺步骤。
在一些实施例中,驱动基板1中的绝缘膜层和像素电路13中的各导电图形均分别通过传统构图工艺制备。发光元件3中第一电极31和第二电极33采用传统构图工艺制备,发光功能层32采用蒸镀工艺制备。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中除上述结构膜层以外的其他膜层都分别采用传统工艺制备,这里不再赘述。
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通过在像素界定层中开设第二开口,且第二电极延伸至第二开口中,从而在发光元件的周围形成环绕该发光元件的反射电极,该环绕发光元件的反射电极能够增大第二电极的反射面积,使发光元件发出的光在其周围度范围内反射,从而提高了发光元件的发光效率,进而提高了底发射型显示面板的发光效率;但延伸至第二开口中的第二电极容易使相邻发光元件发出的不同颜色的光线发生混色,以致发光元件的视角减小,本实施例中,通过在驱动基板中设置反射结构,且反射结构在基底上的正投影围绕于第一开口在基底上的正投影外围,一方面,由于反射结构能将发光元件发出的光线向其围绕的区域内反射,相当于在驱动基板中形成环绕发光元件的反射结构,该反射结构能够进一步增大第二电极的反射面积,使发光元件发出的光在其周围度范围内进一步反射,从而提高了发光元件的发光效率,进而提高了底发射型显示面板的发光效率;另一方面,设置在驱动基板中的反射结构,能够将发光元件发出的绝大部分较大角度的光线向其围绕的区域内反射,从而改善或避免相邻发光元件发出的光线发生混光,继而改善或避免相邻发光元件发出的不同颜色的光发生混色,进而能够调整发光元件的视角,同时可调整因第二电极环绕于发光元件周围所能提升的发光效率的程度。
第二方面,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
通过采用上述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在提高该显示装置的发光效率的同时,还能改善或避免该显示装置的混色不良,增大该显示装置的视角。
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可以为OLED面板、OLED电视、OLED广告牌、显示器、手机、导航仪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说明本公开的原理而采用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本公开并不局限于此。对于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和实质的情况下,可以做出各种变型和改进,这些变型和改进也视为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Claims (19)

1.一种显示面板,其中,包括驱动基板、像素界定层和发光元件,所述像素界定层位于所述驱动基板的一侧,
所述发光元件包括第一电极、发光功能层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所述发光功能层和所述第二电极依次远离所述驱动基板叠置;
所述像素界定层中开设有第一开口,所述发光元件位于所述第一开口中;
所述像素界定层中还开设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在所述驱动基板上的正投影围绕于所述第一开口在所述驱动基板上的正投影外围,所述第二电极还延伸至所述第二开口中;
所述驱动基板包括基底和反射结构,所述反射结构位于所述基底的靠近所述像素界定层的一侧,所述反射结构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围绕于所述第一开口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外围,且所述反射结构和所述第二开口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
所述反射结构能将所述发光元件发出的光线向其围绕的区域内反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驱动基板还包括第一平坦层,位于所述基底和所述反射结构之间,
所述第一平坦层的靠近所述反射结构的一侧表面形成有凸起结构,所述凸起结构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围绕于所述第一开口外围,且所述凸起结构和所述第二开口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
所述反射结构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至少覆盖所述凸起结构在所述基底上正投影的靠近所述第一开口在所述基底上正投影的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驱动基板还包括第一平坦层,位于所述基底和所述反射结构之间,
所述第一平坦层的靠近所述反射结构的一侧表面形成有凹槽结构,所述凹槽结构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围绕于所述第一开口外围,且所述凹槽结构和所述第二开口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
所述反射结构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至少覆盖所述凹槽结构在所述基底上正投影的靠近所述第一开口在所述基底上正投影的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驱动基板还包括像素电路,位于所述基底的靠近所述像素界定层的一侧,
所述像素电路包括驱动晶体管,位于所述第一平坦层的背离所述基底的一侧,所述驱动晶体管包括有源层、栅绝缘层、源极、漏极和栅极,所述源极和所述漏极同层设置,所述有源层、所述栅绝缘层、所述源极和所述漏极、所述栅极依次远离所述基底叠置;
所述反射结构与所述源极和所述漏极同层同材料,或者,所述反射结构与所述栅极同层同材料;
所述反射结构和所述第二电极都采用不透光金属材料。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驱动基板还包括第一绝缘层,位于所述像素电路和所述像素界定层之间,
所述漏极和所述栅极与所述第一开口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不交叠;
所述有源层延伸至所述第一开口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区域内,所述源极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开口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区域内,
所述第一电极通过开设在所述第一绝缘层中的过孔电连接所述源极;
所述反射结构位于所述有源层和所述第一绝缘层之间,且所述反射结构和所述有源层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局部交叠。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发光功能层和所述过孔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不交叠;
所述像素界定层还位于所述过孔中,且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还包括第二平坦层,位于所述第一绝缘层和所述像素界定层之间,
所述过孔贯穿所述第二平坦层;
所述第二平坦层中开设有第三开口,所述第三开口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围绕于所述第一开口外围,且所述第三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
所述第二电极还延伸至所述第三开口中。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还包括色阻层,位于所述第一绝缘层和所述第二平坦层之间,
所述过孔还贯穿所述色阻层;
所述色阻层中开设有第四开口,所述第四开口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围绕于所述第一开口外围,且所述第四开口与所述第三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
所述第二电极还延伸至所述第四开口中。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凸起结构的垂直于所述基底的截面形状包括梯形或者半圆形,
所述梯形的高度范围为0.5~5μm;
所述梯形的较长的底边的长度范围为1~20μm;
所述梯形的底角的角度范围为30°~90°。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凹槽结构的垂直于所述基底的截面形状包括倒梯形或者半圆形,
所述倒梯形的深度范围为0.5~5μm;
所述倒梯形的较长的底边的长度范围为1~20μm;
所述倒梯形的底角的角度范围为30°~90°。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延伸至所述第二开口、所述第三开口和所述第四开口中的所述第二电极形成30°~90°的坡度角。
1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平坦层采用硅系列的有机无机混合树脂材料;
所述硅系列的有机无机混合树脂材料的耐受温度范围为300℃~500℃。
13.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反射结构和所述第一开口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不交叠;
所述发光元件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发光元件排布呈阵列;
所述像素电路还包括多个不透光导电图形,所述多个不透光导电图形与所述第一开口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不交叠;
所述不透光导电图形包括数据线、扫描线、电源线和触控信号线,
所述数据线、所述扫描线、所述电源线和所述触控信号线中的至少部分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位于相邻列所述发光元件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之间;
所述数据线、所述扫描线、所述电源线和所述触控信号线中的至少部分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位于相邻行所述发光元件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之间。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还包括多个微透镜,位于所述基底和所述第一平坦层之间,所述多个微透镜排布呈阵列,
所述微透镜的阵列至少与所述第一开口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交叠。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微透镜包括开设在所述基底的靠近所述像素界定层一侧表面的多个微凹陷结构,
所述微透镜还包括形成在所述第一平坦层的靠近所述基底的一侧表面的多个微凸起结构,
所述多个微凹陷结构和所述多个微凸起结构一一对应,且大小形状相适配。
16.一种显示装置,其中,包括权利要求1-15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17.一种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其中,包括制备驱动基板,在所述驱动基板的一侧制备像素界定层和发光元件;
制备所述发光元件包括依次制备第一电极、发光功能层和第二电极;
制备所述像素界定层包括在所述像素界定层中开设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
所述发光元件位于所述第一开口中;所述第二开口在所述驱动基板上的正投影围绕于所述第一开口在所述驱动基板上的正投影外围,所述第二电极还延伸至所述第二开口中;
制备所述驱动基板包括在基底的靠近所述像素界定层的一侧制备反射结构;
所述反射结构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围绕于所述第一开口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外围,且所述反射结构和所述第二开口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其中,制备所述驱动基板还包括在所述基底和所述反射结构之间制备第一平坦层,
制备所述第一平坦层包括:在所述基底上方涂布硅系列的有机无机混合树脂材料;
通过曝光显影工艺或者干刻工艺形成所述第一平坦层的图形、凸起结构的图形或者凹槽结构的图形;
所述凸起结构或者所述凹槽结构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围绕于所述第一开口外围,且所述凸起结构或者所述凹槽结构和所述第二开口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
所述反射结构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至少覆盖所述凸起结构或者所述凹槽结构在所述基底上正投影的靠近所述第一开口在所述基底上正投影的部分。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其中,制备所述驱动基板还包括在所述基底的靠近所述像素界定层的一侧制备像素电路;
制备所述像素电路包括在所述第一平坦层的背离所述基底的一侧制备驱动晶体管;
制备驱动晶体管包括依次制备有源层、栅绝缘层、同层同材料的源极和漏极、栅极;
所述反射结构与所述源极和所述漏极采用相同材料并通过一次构图工艺制备;或者,所述反射结构与所述栅极采用相同材料并通过一次构图工艺制备。
CN202311630892.9A 2023-11-30 2023-11-30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和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759694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630892.9A CN117596946A (zh) 2023-11-30 2023-11-30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和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630892.9A CN117596946A (zh) 2023-11-30 2023-11-30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和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596946A true CN117596946A (zh) 2024-02-23

Family

ID=899149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630892.9A Pending CN117596946A (zh) 2023-11-30 2023-11-30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和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596946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416434B (zh) 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111129270B (zh) 微型led显示装置
US10573842B2 (e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display device
CN109873023B (zh) 一种oled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US10770530B2 (e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 device
CN108172600B (zh) 用于woled显示器的彩膜基板及woled显示器
US20150123952A1 (e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display
CN211743193U (zh) 一种阵列基板及显示装置
CN111146211A (zh) 待切割基板、显示面板及微显示芯片
WO2021184235A1 (zh) 一种阵列基板及其制备方法和显示面板
US20220344419A1 (en) Display device, display panel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KR100543009B1 (ko) 능동 매트릭스 유기전계발광표시장치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US11881541B2 (en) Display device
US20210408488A1 (en) Display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driving substrate
CN113314680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20210091155A1 (en) Transparent display panel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display device
CN111276526A (zh) 电致发光显示面板及电致发光显示装置
CN117596946A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和显示装置
CN117063627A (zh) 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114981992A (zh) 一种有机发光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
TWI836775B (zh) 顯示裝置
US20230165108A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TW202327082A (zh) 顯示裝置
CN117119836A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17279418A (zh) 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和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