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590558A - 光学传导元件、拍摄模组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光学传导元件、拍摄模组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590558A
CN117590558A CN202311004631.6A CN202311004631A CN117590558A CN 117590558 A CN117590558 A CN 117590558A CN 202311004631 A CN202311004631 A CN 202311004631A CN 117590558 A CN117590558 A CN 11759055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lm
light
conductive element
layer
reflecti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00463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韦怡
张海裕
谭耀成
巫祥曦
高玉婵
陈嘉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004631.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590558A/zh
Publication of CN1175905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59055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7Mechanical or electrical 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eing embedded in other devic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5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employing a special optical element
    • G02B13/006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employing a special optical element having a beam-folding prism or mirro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2Bodies
    • G03B17/17Bodies with reflectors arranged in beam forming the photographic image, e.g. for reducing dimensions of camera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30/00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integrated lens units and imaging un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eing embedded in other devices, e.g. mobile phones or vehicl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光学传导元件、拍摄模组及电子设备。光学传导元件的主体具有透光面、第一反射面和第二反射面,所述透光面具有入光区域和出光区域,所述第一反射面倾斜于所述透光面并对应所述入光区域设置,所述第二反射面倾斜于所述透光面并对应所述出光区域设置,所述主体还具有底面,所述底面连接所述第一反射面和所述第二反射面并与所述透光面相对设置,所述光学传导元件被配置为:从所述入光区域入射至所述第一反射面的至少部分光线能够经所述第一反射面反射至所述透光面,并经所述透光面反射至所述第二反射面,进而经所述第二反射面的反射从所述出光区域射出。上述光学传导元件,在偏折光路的同时也能够压缩拍摄模组的尺寸。

Description

光学传导元件、拍摄模组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摄像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光学传导元件、拍摄模组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等越来越多的电子设备设置有拍摄模组以实现拍摄功能。其中,为使得拍摄模组的长焦设计能够适应电子设备的结构布局,压缩电子设备的厚度尺寸,出现了潜望式拍摄模组,潜望式拍摄模组设置有棱镜等光学传导元件以偏折光路,从而压缩拍摄模组在电子设备的厚度方向上的尺寸。然而,目前的潜望式拍摄模组中,光学传导元件的设置也容易增大拍摄模组的尺寸。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光学传导元件、拍摄模组及电子设备,以解决光学传导元件的设置容易增大拍摄模组的尺寸的问题。
一种光学传导元件,所述光学传导元件的主体具有透光面、第一反射面和第二反射面,所述透光面具有入光区域和出光区域,所述第一反射面倾斜于所述透光面并对应所述入光区域设置,所述第二反射面倾斜于所述透光面并对应所述出光区域设置,所述主体还具有底面,所述底面连接所述第一反射面和所述第二反射面并与所述透光面相对设置,所述光学传导元件被配置为:从所述入光区域入射至所述第一反射面的至少部分光线能够经所述第一反射面反射至所述透光面,并经所述透光面反射至所述第二反射面,进而经所述第二反射面的反射从所述出光区域射出。
上述光学传导元件,从入光区域射入主体的至少部分光线被第一反射面反射至透光面,然后被透光面反射至第二反射面,进而被第二反射面反射至出光区域,从出光区域射出光学传导元件。设置底面连接第一反射面和第二反射面,使得光学传导元件的主体的横截面大致呈梯形,相对于第一反射面和第二反射面直接连接而使得主体的横截面大致呈三角形而言,能够有效减小主体在透光面指向底面的方向上的尺寸,从而使得光学传导元件在偏折光路的同时也能够压缩拍摄模组的尺寸。
一种拍摄模组,包括镜头、图像传感器以及如上述的传导光学元件,所述入光区域对应所述镜头的出光侧设置,所述出光区域对应所述图像传感器的感光面设置。
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壳体以及如上述的拍摄模组,所述壳体设有进光孔,所述镜头的入光侧对应所述进光孔设置。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些实施例中拍摄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吸光膜设于第一子棱镜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吸光膜设于第一反射面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一些实施例中透光面设置第五吸光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一些实施例中透光面的吸光区域设置漫反射表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一些实施例中发射膜的剖面示意图。
图8为图7所示的反射膜的反射率曲线图。
图9为另一些实施例中反射膜的剖面示意图。
图10为图9所示的反射膜的反射率曲线图。
图11为又一些实施例中反射膜的剖面示意图。
图12为再一些实施例中反射膜的剖面示意图。
图13为图12所示的反射膜的反射率曲线图。
图14为一些实施例中反射膜省略了第一保护膜的剖面示意图。
图15为图14所示的反射膜的反射率曲线图。
图16为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吸光膜的膜层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图17为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吸光膜的反射率曲线图。
图18为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吸光膜的OD值曲线图。
图19为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其他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电子设备;11、壳体;111、进光孔;12、拍摄模组;121、镜头;1211、透镜;122、图像传感器;123、光学传导元件;1231、主体;1232、第一反射面;1233、第二反射面;1234、透光面;1235、入光区域;1236、出光区域;1237、吸光区域;1238、装配位置;1239、底面;1241、第一子棱镜;1242、第二子棱镜;1243、倒角;1244、第一吸光膜;1245、第二吸光膜;1246、开口;1247、吸光件;1248、第三吸光膜;1249、第四吸光膜;125、红外滤光片;126、第一反射区域;127、第二反射区域;128、反射膜;129、第五吸光膜。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申请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申请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申请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申请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作为在此使用的“电子设备”指包括但不限于经由以下任意一种或者数种连接方式连接的能够接收和/或发送通信信号的装置:
(1)经由有线线路连接方式,如经由公共交换电话网络(Public SwitchedTelephone Networks,PSTN)、数字用户线路(Digital Subscriber Line,DSL)、数字电缆、直接电缆连接;
(2)经由无线接口方式,如蜂窝网络、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Network,WLAN)、诸如DVB-H网络的数字电视网络、卫星网络、AM-FM广播发送器。
被设置成通过无线接口通信的电子设备可以被称为“移动终端”。移动终端的示例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电子装置:
(1)卫星电话或蜂窝电话;
(2)可以组合蜂窝无线电电话与数据处理、传真以及数据通信能力的个人通信系统(Personal Communications System,PCS)终端;
(3)无线电电话、寻呼机、因特网/内联网接入、Web浏览器、记事簿、日历、配备有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接收器的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Digital Assistant,PDA);
(4)常规膝上型和/或掌上型接收器;
(5)常规膝上型和/或掌上型无线电电话收发器等。
请参见图1和图2,图1为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一些实施例中拍摄模组12的结构示意图。本申请提供的电子设备10包括但不限于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可穿戴设备等能够具有拍摄功能的装置,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10以智能手机为例进行示例性说明。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包括壳体11和拍摄模组12,拍摄模组12设于壳体11,电子设备10设置有拍摄模组12以实现摄像功能,拍摄模组12可以为潜望式结构设计,以压缩拍摄模组12在电子设备10的厚度方向上的尺寸,从而有利于优化电子设备10的结构布局,压缩电子设备10的厚度尺寸。壳体11和拍摄模组12的装配关系不限,具体可根据电子设备10的结构布局进行设计。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1包括中框、前盖板和后盖板,中框可大致呈矩形方框形状,前盖板和后盖板可分别设于盖设于中框的两侧,以与中框共同围设形成容置空间,拍摄模组12可容置于壳体11的容置空间内。在本申请中,壳体11的前盖板指向后盖板的方向可视为电子设备10的厚度方向。
在一些实施例中,拍摄模组12包括镜头121、图像传感器122以及光学传导元件123,镜头121用于采集光线,镜头121可包括多片具有光焦度的透镜1211,多片透镜1211的配合在采集光线的同时能够校正像差,提升拍摄模组12的成像质量。图像传感器122包括但不限于为电荷耦合元件(Charge Coupled Device,CCD)或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器件(Complementary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 Sensor,CMOS Sensor)。光学传导元件123用于将来自镜头121的光线传导至图像传感器122上成像,以便于电子设备10实现图像采集功能。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1上开设有贯穿壳的进光孔111,当拍摄模组12容置于壳体11内时,镜头121的入光侧与进光孔111相对应,以便于采集进入进光孔111的光线。镜头121的光轴方向可大致平行于电子设备10的厚度方向,设置光学传导元件123在传导光线的同时偏折光路,实现潜望式结构设计,有利于压缩拍摄模组12在电子设备10的厚度方向上的尺寸。
镜头121可包括多个具有光焦度的透镜1211,且镜头121的透镜1211数量和类型不限。在一些实施例中,镜头121沿光轴依次包括相互间隔的四个透镜1211,镜头121的第一片透镜1211,即最靠近进光孔111的透镜1211可以采用玻璃并通过研磨的方式加工成型,主要用于校正像差以及消除温漂。镜头121的其他三片透镜1211可以采用塑料并通过注塑的方式加工成型,其主要是用于校正像差。应理解的,本实施例仅示例性地列举了上述透镜1211的材料以及加工方式,但不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选择。
参考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镜头121的光轴与图像传感器122的轴线大致相互平行,光学传导元件123被配置为能够将光路偏折180°,光学传导元件123用于接收来自镜头121的光线的区域,以及用于将光线射到图像传感器122的区域可朝向同一侧。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传导元件123具有入光区域1235和出光区域1236,入光区域1235与镜头121的出光侧对应设置,并用于接收来自镜头121的光线,出光区域1236与图像传感器122的感光面对应设置,并用于将光线射到图像传感器122上。在一些实施例中,入光区域1235和出光区域1236共面,且入光区域1235和出光区域1236所在的平面大致垂直于镜头121的光轴与图像传感器122的轴线。
需要说明的是,光学传导元件123能够光路偏折180°,使得镜头121与图像传感器122能够设于光学传导元件123的同一侧,从而使得镜头121与图像传感器122在镜头121的光轴方向上至少部分重叠,有利于减小拍摄模组12在电子设备10的厚度方向上的尺寸,压缩拍摄模组12在电子设备10的厚度方向上的占用空间。在本申请中,图像传感器122的轴线可垂直于图像传感器122的感光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传导元件123被配置为能够将来自镜头121的光线经过至少三次反射后射到图像传感器122上,有利于延长光线在镜头121后端的传播路径,使得光学传导元件123能够适应镜头121的长焦设计,在获取充足的光学放大倍数的同时压缩拍摄模组12的占用空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传导元件123具有第一反射面1232、第二反射面1233以及透光面1234,入光区域1235和出光区域1236均形成于透光面1234上,换言之,透光面1234的不同区域分别与镜头121和图像传感器122相对。第一反射面1232倾斜于透光面1234并对应入光区域1235设置,第二反射面1233倾斜于透光面1234并对应出光区域1236设置。来自镜头121的至少部分光线从入光区域1235进入光学传导元件123并射到第一反射面1232上,第一反射面1232能够将射到第一反射面1232的至少部分光线反射到透光面1234上,透光面1234能够将从第一反射面1232反射到透光面1234的至少部分光线反射到第二反射面1233上,第二反射面1233能够将从透光面1234反射到第二反射面1233的至少部分光线反射到出光区域1236,从而使得至少部分光线从出光区域1236射出光学传导元件123并射到图像传感器122上。参考上述记载,透光面1234可大致垂直于镜头121的光轴以及图像传感器122的轴线。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反射面1232和第二反射面1233与透光面1234之间的夹角均大于或等于25°,且小于或等于35°,例如可以是32.5°。如此设置,能够提升第一反射面1232、第二反射面1233和透光面1234反射光线的效率和精准度,从而使得光学传导元件123能够顺利将光路偏折180°。
本实施例中的光学传导元件123能够将至少部分光线反射三次后射到图像传感器122上,使得光学传导元件123适用于镜头121的长焦设计,通过潜望式设计,在搭配长焦设计的镜头121的同时压缩拍摄模组12在电子设备10的厚度方向上的尺寸,例如适用于2倍-4倍(等效焦距大致为40mm-90mm)放大倍率的镜头121。当拍摄模组12的镜头121具有更高的放大倍率时,光学传导元件123还可将光线偏折更多次数,以进一步延长光线在光学传导元件123中的传播路径,适应镜头121的长焦设计。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反射面1232和第二反射面1233可相互连接,即光学传导元件123可以大致为三棱镜形状。参考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传导元件123也可具有连接第一反射面1232和第二反射面1233的底面1239,底面1239与透光面1234相对设置,例如底面1239与透光面1234大致平行,则光学传导元件123的横截面可大致为等腰梯形形状。当然,底面1239的设置应当避开第一反射面1232和第二反射面1233的有效视场范围,或者部分与有效视场边缘的杂散光部分对应,以免影响拍摄模组12的正常成像。光学传导元件123的底面1239可以是在三棱镜的基础上通过切面的方式形成,也可以是在注塑成型的过程中直接形成。在不影响拍摄模组12的成像质量的基础上,设置底面1239相对于采用三棱镜作为光学传导元件123而言,能够减小光学传导元件123在镜头121的光轴方向上的尺寸,从而进一步压缩拍摄模组12在电子设备10的厚度方向上的尺寸。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传导元件123的主体1231可以为棱镜,第一反射面1232、第二反射面1233、透光面1234和底面1239均设于主体1231上。主体1231的材质包括但不限于为玻璃或塑料,主体1231的折射率可以在1.5-1.9之间,能够有效偏折光路,实现拍摄模组12的潜望式设计。例如,主体1231的材质可以为玻璃,主体1231的折射率可以为1.61。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传导元件123还包括第一吸光膜1244,第一吸光膜1244设于主体1231的底面1239,第一吸光膜1244可覆盖整个底面1239,第一吸光膜1244的材质可以为任意适用的具有良好的吸光能力的材料,例如可以为油墨。第一吸光膜1244能够有效吸收射到底面1239的光线,防止光线在底面1239反射形成杂散光,从而提升拍摄模组12的成像质量。在一些实施例中,底面1239设置为漫反射表面,包括但不限于为雾化表面或磨砂表面。将底面1239设置为漫反射表面,能够将射到底面1239的光线散射,能够降低光线的亮度,既有利于使得光线更容易被第一吸光膜1244所吸收,同时也能够降低被底面1239反射的光线的亮度,从而降低光学传导元件123中杂散光的亮度,避免杂散光影响拍摄模组12的成像质量。
主体1231可以为一个整体的棱镜,也可以为多个棱镜胶合形成,只要能够实现偏折光路的效果即可。在一些实施例中,主体1231包括第一子棱镜1241和第二子棱镜1242,第一子棱镜1241和第二子棱镜1242通过光学胶相胶合而形成主体1231。第一子棱镜1241背向第二子棱镜1242的一侧形成第一反射面1232,第二子棱镜1242背向第一子棱镜1241的一侧形成第二反射面1233,第一子棱镜1241朝向镜头121的表面和第二子棱镜1242朝向图像传感器122的表面共同形成透光面1234,第一子棱镜1241背向镜头121的表面和第二子棱镜1242背向图像传感器122的表面共同形成底面1239。
结合图2和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传导元件123还包括第二吸光膜1245,第二吸光膜1245设于第一子棱镜1241和第二子棱镜1242的交界处,例如第二吸光膜1245相背的两侧分别贴附于第一子棱镜1241朝向第二子棱镜1242的表面以及第二子棱镜1242朝向第一子棱镜1241的表面,第二吸光膜1245也可仅其中一个表面贴附于第一子棱镜1241或第二子棱镜1242,另一表面贴附于第一子棱镜1241和第二子棱镜1242之间的光学胶。第二吸光膜1245的材质包括但不限于为油墨等任意适用的具有良好的吸光性能的材料。第二吸光膜1245界定出第一子棱镜1241和第二子棱镜1242之间的通光孔径,可以理解的是,在光学传导元件123中传播的光线经过第二吸光膜1245时,仅对应于第二吸光膜1245界定的通光孔径的范围内的光线能够透过第二吸光膜1245,其余光线能够被第二吸光膜1245所吸收,有利于进一步降低拍摄模组12中的杂散光成分,提升拍摄模组12的成像质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吸光膜1245在第一子棱镜1241和第二子棱镜1242相对的表面上的投影均形成朝向透光面1234的开口1246,该开口1246即对应通光孔径区域。由此,第二吸光膜1245能够吸收至少部分从第一反射面1232反射到透光面1234上的杂散光,也能够吸收至少部分从透光面1234反射到第二反射面1233上的杂散光,从而有效抑制拍摄模组12的杂散光成分。
进一步地,参考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吸光膜1245对应开口1246的边缘的至少部分设置为弧形边。设置弧形边有利于改善光线在第二吸光膜1245边缘处的衍射效应,从而抑制衍射杂散光的产生,同样有利于提升拍摄模组12的成像质量。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吸光膜1245对应开口1246的边缘设置为周期分布的圆弧边,其中每一圆弧的半径可以为0.1mm-0.3mm,例如可以是0.2mm。如此设置,能够有效改善第二吸光膜1245对应开口1246的边缘对光线的衍射效应,从而有效抑制衍射杂散光的产生。
透光面1234相对的两边缘可分别连接于第一反射面1232和第二反射面1233,而参考图2所示,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透光面1234和第一反射面1232的过渡处、以及透光面1234和第二反射面1233的过渡处均设置有倒角1243过渡,倒角1243可倾斜于透光面1234或垂直于透光面1234。设置倒角1243相对于第一反射面1232和第二反射面1233直接与透光面1234连接的情况而言,能够避免主体1231两端部分过于尖锐,从而避免光学传导元件123在生产或装配过程中出现崩边的情况。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传导元件123还包括设于透光面1234和第一反射面1232之间、以及设于透光面1234和第二反射面1233之间的倒角1243处的吸光件1247。吸光件1247可覆盖倒角1243的表面,吸光件1247的材质包括但不限于为油墨等具有良好的吸光性能的材料。在倒角1243处设置吸光件1247,能够吸收射到倒角1243处的光线,防止光线在倒角1243处反射而形成杂散光,同样有利于降低拍摄模组12中的杂散光成分,提升拍摄模组12的成像质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传导元件123还包括第三吸光膜1248和第四吸光膜1249,第三吸光膜1248设于第一反射面1232上,第三吸光膜1248界定出第一反射面1232的通光孔径,第四吸光膜1249设于第二反射面1233上,第四吸光膜1249界定出第二反射面1233的通光孔径。第三吸光膜1248和第四吸光膜1249的材质包括但不限于为油墨等具有良好的吸光性能的材料。设置第三吸光膜1248和第四吸光膜1249能够吸收射到第一反射面1232和第二反射面1233上且位于通光孔径范围外的光线,防止光线在第一反射面1232和第二反射面1233上反射形成杂散光,同样有利于降低拍摄模组12中的杂散光成分,提升拍摄模组12的成像质量。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反射面1232和第二反射面1233上用于将光线反射使得光线能够参与拍摄模组12的成像的区域即可视为第一反射面1232和第二反射面1233的通光孔径区域,射到第一反射面1232和第二反射面1233的通光孔径范围内的光线能够被反射而最终射到图像传感器122上参与拍摄模组12的成像。由此可以理解为,第三吸光膜1248在第一反射面1232为何界定出第一反射区域126,第四吸光膜1249在第二反射面1233为何界定第二反射区域127,第一反射区域126对应第一反射面1232的通光孔径范围,第二反射区域127对应第二反射面1233的通光孔径范围,第一反射区域126和第二反射区域127均能够反射光线。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对第一反射面1232、第二反射面1233和透光面1234的角度和方位、以及主体1231的折射率的合理设计,被第一反射面1232反射到透光面1234的光线在透光面1234上的入射角满足全反射的需求,能够提升透光面1234对光线的反射率,提升光线的利用效率和成像质量。然而,光线在第一反射面1232和第二反射面1233上的入射角较小,难以达到全反射临界角。因此,为提升光线在第一反射面1232和第二反射面1233上的反射率,以提升拍摄模组12的光线利用率和成像质量,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反射面1232的第一反射区域126和第二反射面1233的第二反射区域127上还可设有反射膜128,反射膜128能够提升光线在第一反射区域126和第二反射区域127上的反射率。反射膜128包括但不限于为具有良好的反射性能的金属膜层,例如可以为银镀层。
结合图2和图3所示,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反射区域126和第二反射区域127可大致呈方形,当透光面1234与第一反射面1232和第二反射面1233的过渡处设有倒角1243时,第三吸光膜1248和第四吸光膜1249可与倒角1243上的吸光件1247共同围设形成大致呈环状的区域,而当主体1231不设置倒角1243时,第三吸光膜1248和第四吸光膜1249可大致呈环状。
结合图2、图5和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透光面1234设有大致呈环状的吸光区域1237,入光区域1235和出光区域1236均设于吸光区域1237围设的范围内,入光区域1235和出光区域1236可以为吸光区域1237内相邻或相间隔的两个区域。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传导元件123还可包括设于吸光区域1237的第五吸光膜129,第五吸光膜129覆盖吸光区域1237的至少部分。第五吸光膜129的材质包括但不限于为油墨等具有良好的吸光性能的材料。第五吸光膜129能够吸收从主体1231外射到吸光区域1237上的光线,防止光线反射或射入主体1231内形成杂散光,第五吸光膜129也能够吸收从主体1231内射到吸光区域1237上的光线,防止光线反射形成杂散光,从而有利于降低拍摄模组12中的杂散光成分,提升拍摄模组12的成像质量。在一些实施例中,吸光区域1237内还可设有装配位置1238,第五吸光膜129避开装配位置1238。设置装配位置1238与第五吸光膜129形成颜色视觉差,以供镜头121、图像传感器122或光学传导元件123的结构件进行对位装配,有利于提升拍摄模组12中各元件的装配精度,提升拍摄模组12的成像质量。
进一步地,参考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透光面1234对应吸光区域1237的部分设置为漫反射表面,例如设置为雾化表面或磨砂表面。如此设置,能够将射到吸光区域1237上的光线散射而降低光线的亮度,既有利于使得光线更容易被第五吸光膜129所吸收,也有利于降低在吸光区域1237反射的光线的亮度,从而降低杂散光对成像质量的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为便于区别各元件,在本申请的各附图中,通过剖面线示意出具有吸光功能的各元件,例如在图2-图5中,以剖面线示意出各个吸光膜和吸光件1247,在图6中,以剖面线示意出漫反射表面对应的区域。上述的各个吸光膜、吸光件1247可以采取丝印或旋涂的方式形成于主体1231上,也可以是采取镀膜的方式形成于主体1231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拍摄模组12还可包括红外滤光片125,红外滤光片125可设于光学传导元件123和图像传感器122之间,红外滤光片125可用于滤除干扰光,防止干扰光射到图像传感器122而影响拍摄模组12的正常成像。
进一步地,结合图2和图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反射面1232和第二反射面1233上的反射膜128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增反膜1141、第一保护膜1142、铝(AL)膜1143以及第二保护膜1144。第一增反膜1141包括二氧化硅(SIO2)层以及设于二氧化硅层朝向第一保护膜1142的二氧化钛(TIO2)层,当反射膜128114设于第一反射面1232或第二反射面1233上时,反射面的第一增反膜1141朝向主体1231设置,第一增反膜1141中的二氧化硅层靠近主体1231。第一保护膜1142和第二保护膜1144均包括贴附于铝膜1143的氧化铝(AL2O3)层。
上述反射膜128,设置铝膜1143起到主要的反射作用,能够大幅提升第一反射面1232和第二反射面1233对光线的反射率。同时设置朝向主体1231的第一增反膜1141,第一增反膜1141中二氧化钛层与氧化铝层的配合,能够有效提升反射膜128对光线的反射效率,配合铝膜1143的反射作用,使得反射膜128具备良好的反射效率,当反射膜128设于第一反射面1232和第二反射面1233上时,能够使得第一反射面1232和第二反射面1233将更多的光线反射,有利于提升拍摄模组12的光线利用效率和光圈,降低光线在反射膜128上的损耗,从而提升拍摄质量。同时,第一保护膜1142和第二保护膜1144中的氧化铝能够与铝膜1143紧密结合,防止铝膜1143被氧化而影响反射效率,从而提升反射膜128的性能稳定性。第一增反膜1141中在二氧化钛层背向第一保护膜1142的一侧设置二氧化硅层,在有效提升反射膜128的反射率的同时还能够对二氧化钛层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同样有利于提升反射膜128的性能稳定性和结构强度。
一些实施例中反射膜128的层结构以及各层结构的厚度由以下表1给出,表1所示的反射膜128对应于图7所示的实施例中的反射膜128。由表1可以看出,当反射膜128设于主体1231上时,第一增反膜1141靠近主体1231设置,反射膜128背向主体1231的一侧的介质可以为空气。表1对应的实施例中的反射膜128的总厚度为362.89nm,光学表面平整度(PV)增加值小于0.05λ,在提升反射率的同时具备厚度尺寸小,平整度高,反射光线质量良好等效果。
表1
结合图2、图7和表1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保护膜1142还包括设于氧化铝层背向铝膜1143的二氧化硅层,第二保护膜1144也可包括贴附于氧化铝背向铝膜1143的二氧化硅层。二氧化硅层具备足够的结构强度和抗氧化性能,能够对铝膜1143提供良好的保护作用,提升反射膜128的结构强度。同时,二氧化硅层和氧化铝层之间,以及氧化铝层之间的结构结合力相对于二氧化硅层和铝膜1143之间的结合力而言更强,设置二氧化硅层和氧化铝层的配合,能够使得二氧化硅层、氧化铝层以及铝膜1143之间的结合更加紧密,有利于提升反射膜128的结构强度、性能稳定性以及使用寿命。另外,第一保护膜1142的二氧化硅层与第一增反膜1141中的二氧化钛层相邻,二氧化硅层与二氧化钛层的配合也能够进一步提升反射膜128的反射率,从而提升光线的利用效率。在一些实施例中,氧化铝层、铝膜1143、氧化铝层的三层结构可通过对铝材的两侧进行氧化形成,铝材中央未氧化的部分形成铝膜1143,铝材两侧被氧化的部分形成氧化铝层。通过此工艺在铝膜1143上设置氧化铝层,能够进一步提升氧化铝层与铝膜1143的结构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保护膜1142中的二氧化硅层的厚度小于第一增反膜1141中二氧化硅层的厚度,第一保护膜1142中的二氧化硅层兼顾保护氧化铝层以及提升反射率的效果,而第一增反膜1141配合二氧化钛层起到更强的提升反射率的效果。使得第一增反膜1141中的二氧化硅层的厚度大于第一保护膜1142中的二氧化硅层的厚度,既能够提升第一增反膜1141的增强反射的效果,也能够使得第一保护膜1142中的二氧化硅层在兼顾保护和提升反射率效果的同时厚度也不会过大,有利于压缩反射膜128的厚度。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保护膜1144中二氧化硅层的厚度小于第一保护膜1142中二氧化硅层的厚度,使得第二保护膜1144在对铝膜1143提供足够的保护作用的同时尺寸也不会过大,有利于进一步压缩反射膜128的厚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主体1231的折射率大于或等于1.5,且小于或等于2。主体1231的折射率的合理配置,能够与反射膜128之间形成良好的配合,通过合理配置主体1231和反射膜128的折射率差异提升光线从主体1231射到反射膜128上的反射率。在表1和图3所对应的实施例中,主体1231的折射率可以为1.52,主体1231的材质可以为H-K9L玻璃。
结合图7和图8所示,图8为表1对应的实施例中的反射膜128的反射率曲线图,其中,横坐标表示波长,纵坐标表示反射率,三条不同的曲线分别表示光线在反射膜128上的入射角为10°、30°和50°三种情况。由图8可以看出,反射膜128在400nm-700nm波长范围、入射角为10°时的最高反射率为95.9%(550nm处),平均反射率为94.35%,入射角为50°时的最高反射率92.6%(435nm处),平均反射率89.8%,能够有效提高拍摄模组12的光线利用效率。并且,反射膜128在入射角为10°-50°的反射率变化量小于5%,反射性能稳定,反射光线的质量高。在一些实施例中,在550nm的参考波长下,二氧化硅层的折射率为1.46,二氧化钛层的折射率为2.45,氧化铝层的折射率为1.67。
在一些实施例中,铝膜1143的厚度大于或等于80nm,且小于或等于120nm,既能够保证铝膜1143有足够的厚度以反射光线,提升反射膜128的反射率,同时也有利于降低铝膜1143的厚度,从而减小反射膜128的厚度。在一些实例中,二氧化硅层的厚度大于或等于12nm,且小于或等于200nm,二氧化钛层的厚度大于或等于6nm,且小于或等于150nm,由此,二氧化硅层和二氧化钛层的厚度不会过小,有利于适应二氧化硅层和二氧化钛层的制备工艺,另外在使得二氧化硅层和二氧化钛层有足够的厚度以提升反射率的同时也使得二氧化硅层和二氧化钛层的厚度不会过大,有利于减小反射膜128的厚度尺寸。
结合以下表2和图9所示,表2和图9对应另一些实施例中的反射膜128。在表2对应的实施例中,主体1231的折射率可以为1.62,主体1231的材质可以为H-BAF6玻璃,使得主体1231能够与反射膜128之间形成良好的配合,通过合理配置主体1231和反射膜128的折射率差异提升光线从主体1231射到反射膜128上的反射率。
表2
在表2和图9对应的实施例中,第一保护膜1142中不设置二氧化硅层,第一保护膜1142中的氧化铝层的厚度可大于第二保护膜1144中氧化铝层的厚度,既能够提升第一增反膜1141与铝膜1143的结合强度,提升反射膜128的结构强度,也能够配合第一增反膜1141起到提升反射率的效果。结合图9和图10所示,在表2和图9对应的实施例中,反射膜128的厚度为376.07nm,PV增加值小于0.05λ,在提升反射率的同时具备厚度尺寸小,平整度高,反射光线质量良好等效果。反射膜128在400nm-70nm波长范围、入射角为10°时的最高反射率为95.5%(501nm处),平均反射率为93.8%,入射角为50°时的最高反射率为92.7%(435nm处),平均反射率为90%,由此,反射膜128能够有效提升反射率,从而提升拍摄模组12的光线利用效率。并且,反射膜128在入射角为10°-50°的反射率变化量小于5%,反射性能稳定,反射光线的质量高。
结合图2、图11以及以下表3所示,在又一些实施例中,反射膜128还包括设于第二保护膜1144背向铝膜1143一侧的第二增反膜1145,第二增反膜1145包括二氧化硅层以及设于二氧化硅层朝向第二保护膜1144一侧的二氧化钛层。在第二保护膜1144背向铝膜1143的一侧设置第二增反膜1145,第二增反膜1145中的二氧化钛层和二氧化硅层相配合,能够提升反射膜128对从反射膜128背向主体1231的一侧射到反射膜128上的光线的反射率。可以理解的是,当反射膜128设于主体1231上以组成反射组件时,通常需要对反射膜128反射的光线进行检测以获取反射膜128的反射率等参数,然而,当检测透过主体1231射到内杂质等因素的影响,容易导致对反射膜128的检测结果不准确。由此,在图11所示的实施例中,在反射膜128背向主体1231的一侧设置第二增反膜1145,提升反射膜128对从反射膜128背向主体1231的一侧(例如从空气中)射到反射膜128的光线,因而能够对被反射膜128背向主体1231的一侧反射的光线进行检测以获取反射膜128的参数,能够避免主体1231的杂质等因素对检测结果的影响,提升检测的准确性。
表3
在表3对应的实施例中,主体1231的折射率也可以为1.52,主体1231的材质可以为H-K9L玻璃,使得主体1231能够与反射膜128之间形成良好的配合,通过合理配置主体1231和反射膜128的折射率差异提升光线从主体1231射到反射膜128上的反射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增反膜1141设有多个,多个第一增反膜1141依次层叠设置与第一保护膜1142背向铝膜1143的一侧,每个第一增反膜1141均可包括二氧化硅层和二氧化钛层。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增反膜1141的数量越多,反射膜128的反射率也越高,第一增反膜1141的具体数量不限,例如,当需要提升反射膜128的反射率时,可增加第一增反膜1141的数量,当在提升反射率的同时需减小反射膜128的厚度尺寸时,则可减少第一增反膜1141的数量。同理,当第二保护膜1144背向铝膜1143的一侧设有第二增反膜1145时,第二增反膜1145也可设有多个以提升反射膜128的反射率,便于从反射膜128背向主体1231的一侧检测反射膜128的参数。
结合图2和图1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反射膜128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增反膜1151、银膜1154以及铝膜1155,第一增反膜1151包括二氧化硅层1152以及设于二氧化硅层1152朝向银膜1154一侧的二氧化钛层1153,第一增反膜1151中的二氧化硅层1152和二氧化钛层1153相邻且相互贴附设置。
上述反射膜128,设置铝膜1155起到主要的反射作用,同时设置银膜1154与铝膜1155配合,能够进一步提升反射膜128对光线的反射率,反射膜128的第一增反膜1151中的二氧化钛层1153与氧化铝层相互配合,也能够有效提升反射膜128对光线的反射率。第一增反膜1151、银膜1154与铝膜1155的配合,使得反射膜128在光路中起到反射作用时,能够将更多的光线反射,例如当反射膜128设于第一反射面1232和第二反射面1233上时,能够使得第一反射面1232和第二反射面1233将更多的光线反射,有利于提升拍摄模组12的光线利用效率和光圈,降低光线在反射膜128上的损耗,从而提升拍摄模组12的拍摄质量。另外,第一增反膜1151中的二氧化硅层1152能够对二氧化钛层1153提供保护作用,有利于提升反射膜128的性能稳定性和结构强度。
一些实施例中反射膜128的层结构以及各层结构的厚度由以下表4给出,表4所示的反射膜128对应于图12所示的实施例中的反射膜128。由表4可以看出,当反射膜128设于主体1231上时,第一增反膜1151靠近主体1231设置,反射膜128的其中一侧的介质为主体1231,反射膜128背向主体1231的一侧的介质可以为空气。
表4
结合表4和图1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反射膜128还包括设于第一增反膜1151和银膜1154之间的第一氧化膜1146、设于银膜1154和铝膜1155之间的第二氧化膜1147、以及设于铝膜1155背向银膜1154一侧的第三氧化膜1148。第一氧化膜1146、第二氧化膜1147和第三氧化膜1148的材质包括但不限于为一种或多种金属氧化物,例如可以是氧化铝(AL2O3)。在银膜1154的两侧以及铝膜1155的两侧均设置氧化膜,氧化膜能够保护银膜1154和铝膜1155不被空气氧化而影响反射率,从而提升反射膜128的性能稳定性。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二氧化膜1147和第三氧化膜1148的材质为氧化铝时,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氧化膜1147、铝膜1155、第三氧化膜1148的三层结构可通过对铝材的两侧进行氧化形成,铝材中央未氧化的部分形成铝膜1155,铝材两侧被氧化的部分分别形成第二氧化膜1147和第三氧化膜1148,通过此工艺在铝膜1155上设置第二氧化膜1147和第三氧化膜1148,能够提升第二氧化膜1147、第三氧化膜1148与铝膜1155的结合强度,从而提升反射膜128的性能稳定性和结构强度。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反射膜128还包括设于第一增反膜1151和第一氧化膜1146之间的第一保护膜1149、以及设于第三氧化膜1148背向铝膜1155一侧的第二保护膜1161,第一氧化膜1146和第三氧化膜1148的材质均为氧化铝,第一保护膜1149和第二保护膜1161的材质均为二氧化硅,且第一氧化膜1146与第一保护膜1149相互贴附,第三氧化膜1148和第二保护膜1161相互贴附。二氧化硅的膜层结构与氧化铝的膜层结构具备良好的结合强度,在第一增反膜1151与第一氧化膜1146之间设置第一保护膜1149,有利于通过第一保护膜1149提升第一增反膜1151与第一氧化膜1146的结合强度,从而提升反射膜128的结构强度。另外,第一保护膜1149包括二氧化硅的设置,还能够与二氧化钛层1153形成交替配合而进一步提升反射膜128的反射率。设置第二保护膜1161与铝膜1155及第三氧化膜1148形成铝-氧化铝-二氧化硅的三层结构,有利于提升相邻两层之间的结合强度,从而也有利于提升反射膜128的结构强度。
参考表4和图12,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第一保护膜1149和第二保护膜1161的材质均包括二氧化硅时,第二保护膜1161的厚度大于第一保护膜1149的厚度且小于第一增反膜1151中的二氧化硅层1152的厚度。如此设置,二氧化硅层1152有足够的厚度与二氧化钛层1153相配合以提升反射膜128的反射率,同时也能够起到保护二氧化钛层1153和提升反射膜128的结构强度的作用,而第一保护膜1149在起到保护第一氧化膜1146和提升与第一氧化膜1146的结合强度的同时也能够具备足够小的尺寸,有利于减小反射膜128的厚度尺寸。另外,第二保护膜1161既具有足够的强度以保护第三氧化膜1148并提升反射膜128的结构强度,同时厚度也不会过大从而有利于减小反射膜128的厚度尺寸。
在一些实施例中,主体1231的折射率大于或等于1.5,且小于或等于2。主体1231的折射率的合理配置,能够与反射膜128之间形成良好的配合,通过合理配置主体1231和反射膜128的折射率差异以提升光线从主体1231射到反射膜128上的反射率。在表4和图12所对应的实施例中,主体1231的折射率可以为1.52,主体1231的材质可以为H-K9L玻璃。
结合图12和图13所示,图13为表4和图12对应的实施例中的反射膜128的反射率曲线图,其中,横坐标表示波长,纵坐标表示反射率,三条不同的曲线分别表示光线在反射膜128上的入射角为10°、30°和50°三种情况。由表4和图13可以看出,反射膜128的总厚度为389.2nm,光学表面平整度(PV)增加值小于0.05λ,在提升反射率的同时具备厚度尺寸小,平整度高,反射光线质量良好等效果。反射膜128在400nm-700nm波长范围、且入射角为10°时的最高反射率为98%(509nm处),平均反射率为97.3%,在400nm-700nm波长范围、且入射角为50°时的最高反射率为96.7%(435nm处),平均反射率96%,能够有效提高拍摄模组12的光线利用效率。并且,反射膜128在入射角为10°-50°的反射率变化量小于2%,反射性能稳定,反射光线的质量高。在一些实施例中,在550nm的参考波长下,二氧化硅层1152、第一保护膜1149以及第二保护膜1161的折射率为1.46,二氧化钛层1153的折射率为2.45,第一氧化膜1146、第二氧化膜1147以及第三氧化膜1148的折射率为1.67。
在一些实施例中,铝膜1155的厚度大于或等于80nm,且小于或等于120nm,银膜1154的厚度大于或等于10nm,且小于或等于50nm,如此,既能够使得铝膜1155和银膜1154有足够的厚度以反射光线,提升反射膜128的反射率,同时也有利于降低铝膜1155和银膜1154的厚度,从而减小反射膜128的厚度。在一些实例中,二氧化硅层1152的厚度大于或等于12nm,且小于或等于200nm,二氧化钛层1153的厚度大于或等于6nm,且小于或等于150nm,由此,二氧化硅层1152和二氧化钛层1153的厚度不会过小,有利于适应二氧化硅层1152和二氧化钛层1153的制备工艺,另外在使得二氧化硅层1152和二氧化钛层1153有足够的厚度以提升反射率的同时也使得二氧化硅层1152和二氧化钛层1153的厚度不会过大,有利于减小反射膜128的厚度尺寸。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保护膜1149和第二保护膜1161的厚度也可以为12nm-200nm,具体可根据反射率和厚度的需求进行设计,此处不再赘述。
结合以下表5和图14所示,表5和图14对应另一些实施例中的反射膜128。在表5和图14对应的实施例中,主体1231的折射率可以为1.62,主体1231的材质可以为H-BAF6玻璃,使得主体1231能够与反射膜128之间形成良好的配合,通过合理配置主体1231和反射膜128的折射率差异提升光线从主体1231射到反射膜128上的反射率。
表5
在表5和图14对应的实施例中,可省略第一保护膜1149,且第一氧化膜1146的厚度可大于第二氧化膜1147和第三氧化膜1148的厚度,既能够提升第一增反膜1151与第一氧化膜1146的结合强度,提升反射膜128的结构强度,也使得第一氧化膜1146有足够的厚度,能够配合第一增反膜1151起到提升反射率的效果。结合图14和图15所示,在表5和图14对应的实施例中,反射膜128的厚度为340.84nm,PV增加值小于0.05λ,在提升反射率的同时具备厚度尺寸小,平整度高,反射光线质量良好等效果。反射膜128在400nm-70nm波长范围、且入射角为10°时的最高反射率为97.6%(505nm处),平均反射率为96.7%,在400nm-70nm波长范围、且入射角为50°时的最高反射率为96.2%(500nm处),平均反射率为95.2%,由此,反射膜128能够有效提升反射率,从而提升拍摄模组12的光线利用效率。并且,反射膜128在入射角为10°-50°的反射率变化量小于2%,反射性能稳定,反射光线的质量高。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反射膜128还包括设于铝膜1155背向银膜1154一侧的第二增反膜(图未示出),第二增反膜可包括二氧化硅子层以及设于二氧化硅子层朝向铝膜1155一侧的二氧化钛子层。在铝膜1155背向银膜1154的一侧设置第二增反膜,与第一增反膜1151同理,第二增反膜中的二氧化钛子层和二氧化硅子层相配合,能够提升反射膜128对从反射膜128背向主体1231的一侧射到反射膜128上的光线的反射率。
可以理解的是,当反射膜128设于主体1231上以与主体1231组成反射组件时,通常需要对反射膜128反射的光线进行检测以获取反射膜128的反射率等参数,然而,当检测透过主体1231射到反射膜128,且被反射膜128反射后射出主体1231的反射光线时,由于主体1231内杂质等因素的影响,容易导致对反射膜128的检测结果不准确。由此,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反射膜128背向主体1231的一侧设置第二增反膜,能够提升反射膜128对从反射膜128背向主体1231的一侧(例如从空气中)射到反射膜128的光线的反射率,因而能够对被反射膜128背向主体1231的一侧反射的光线进行检测以获取反射膜128的参数,能够避免主体1231的杂质等因素对检测结果的影响,提升检测的准确性。需要说明的是,当反射膜128设有材质为二氧化硅的第二保护膜1161时,第二增反膜可设于第二保护膜1161背向铝膜1155的一侧,第二增反膜中的二氧化钛子层与第二保护膜1161相互贴附,也能够相互配合以提升反射膜128对射到反射膜128背向主体1231的一侧的光线的反射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增反膜1151设有多个,多个第一增反膜1151依次层叠设置于第一保护膜1149背向银膜1154的一侧,每个第一增反膜1151均可包括二氧化硅层1152和二氧化钛层1153。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增反膜1151的数量越多,反射膜128的反射率也越高,第一增反膜1151的具体数量不限,例如,当需要提升反射膜128的反射率时,可增加第一增反膜1151的数量,多个第一增反膜1151之间形成多个二氧化硅层1152与二氧化钛层1153的交替结构,能够有效提升反射率,当在提升反射率的同时需减小反射膜128的厚度尺寸时,则可减少第一增反膜1151的数量。同理,当第二保护膜1161背向铝膜1155的一侧设有第二增反膜时,第二增反膜也可设有多个以提升反射膜128的反射率,以便于从反射膜128背向主体1231的一侧检测反射膜128的参数。
结合图2和图1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吸光膜1245包括第一钛膜层1162以及两个减反膜层1171,两个减反膜层1171分别设于第一钛膜层1162的两侧,每个减反膜层1171均包括二氧化钛层1166和二氧化硅层1167,每个减反膜层1171中的二氧化钛层1166和二氧化硅层1167相邻且相互贴附设置。
上述第二吸光膜1245,设置第一钛膜层1162起到主要吸光作用,能够有效降低第二吸光膜1245的透光率和反射率,在第一钛膜层1162的两侧分别设置减反膜层1171,减反膜层1171中相邻设置的二氧化钛层1166和二氧化硅层1167能够有效降低第二吸光膜1245的反射率,由此,当第二吸光膜1245在光路中作为遮光元件时,能够有效吸收光线并减少光线在第二吸光膜1245上的反射,从而减少光路中的杂散光和干扰光,降低光路成像中的眩光、光晕等现象,提升经过第二吸光膜1245的光线的成像质量。另外,采用第一钛膜层1162与减反膜层1171相配合,在提升遮光效果的同时,相对于传统的采用油墨层作为遮光元件而言还有利于大幅减小第二吸光膜1245的厚度尺寸,使得当第二吸光膜1245通过光学胶与第一子棱镜1241和第二子棱镜1242粘连时,有利于避免光学胶在第二吸光膜1245和非第二吸光膜1245区域差生过大的高度差的现象,从而有利于避免光学胶出现气泡或分布不均匀等问题而影响成像质量。
以下表6示出了一些实施例中的第二吸光膜1245的层结构和各个层结构的厚度,当第二吸光膜1245设于第一子棱镜1241和第二子棱镜1242之间时,第二吸光膜1245两侧的介质可以分别为第一子棱镜1241和第二子棱镜1242,来自镜头111的光线射到第一子棱镜1241中,并从第一子棱镜1241和第二子棱镜1242之间通过第二吸光膜1245射到第二子棱镜1242。由表6可以看出,第二吸光膜1245的总厚度为774.48nm,远小于以油墨层作为遮光元件的厚度,能够有效减小第一子棱镜1241和第二子棱镜1242之间的光学胶在第二吸光膜1245和非第二吸光膜1245区域的高度差,从而避免光学胶产生气泡或厚度不均匀现场而影响成像质量的情况。
表6
结合图16和表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吸光膜1245还包括两个第一保护膜层1164,两个第一保护膜层1164分别设于第一钛膜层1162的两侧,并均位于第一钛膜层1162和减反膜层1171之间。两个第一保护膜层1164能够对第一钛膜层1162起到保护作用,防止第一钛膜层1162被氧化而影响反射率,从而提升第二吸光膜1245的性能稳定性和使用寿命。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保护膜层1164的材质可以为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能,能够有效防止第一钛膜层1162被氧化。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保护膜层1164的材质可以为二氧化硅,既能够对第一钛膜层1162提供有效地保护作用,同时也能够与第一钛膜层1162紧密结合,提升第二吸光膜1245的结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吸光膜1245还包括两个第二钛膜层1163,两个第二钛膜层1163分别设于第一钛膜层1162的两侧,且均设于第一保护膜层1164和减反膜层1171之间。设置第二钛膜层1163能够与第一钛膜层1162相配合,以有效提升第二吸光膜1245的反射率和透光率,并且,第二钛膜层1163与第一保护膜层1164相邻且相互贴附的设计,使得第二钛膜层1163与第一保护膜层1164的二氧化硅相配合,能够有效降低第二吸光膜1245的反射率,从而有效减少拍摄模组12中的杂散光。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钛膜层1163的厚度小于第一钛膜层1162的厚度,使得第二钛膜层1163在有效降低第二吸光膜1245的反射率的同时,还能够减小第二吸光膜1245的厚度尺寸,有利于减小拍摄模组12的占用空间,并进一步避免第一子棱镜1241和第二子棱镜1242之间的光学胶因高度差而产生气泡的风险,提升拍摄模组12的成像质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吸光膜1245还包括两个两个第二保护膜层1165,两个第二保护膜层1165分别设于第一钛膜层1162的两侧,且均设于减反膜层1171和第二钛膜层1163之间。第二保护膜层1165的材质也可以为金属氧化物,例如可以为二氧化硅,第二保护膜层1165与二氧化钛层1166以及第二钛膜层1163相邻且相互贴附。设置第二保护膜层1165能够对第二钛膜层1163提供保护作用,防止第二钛膜层1163被氧化,有利于提升第二吸光膜1245的遮光效果、性能稳定性和使用寿命。同时,第二保护膜层1165的二氧化硅与减反膜层1171中的二氧化钛层1166相互贴合的设计,使得二氧化钛层1166能够与第二保护膜层1165相互配合,以进一步提升第二吸光膜1245的减反射效果,有利于减少拍摄模组12中的杂散光,提升成像质量。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二氧化硅层1167的厚度大于第一保护膜层1164的厚度,第一保护膜层1164的厚度大于第二保护膜层1165的厚度。由此,第一保护膜层1164具有足够的厚度与第一钛膜层1162和第二钛膜层1163形成良好的配合,从而有效降低第二吸光膜1245的反射率和透光率,提升遮光效果,第一保护膜层1164较大的厚度也能够使得光线在第一钛膜层1162和第二钛膜层1163合理过渡,有利于提升第二吸光膜1245对不同波段光线的反射率和透光率的稳定性,从而提升第二吸光膜1245对不同光谱光线的性能稳定性。而第二保护膜层1165在有效保护第二钛膜层1163的同时厚度也不会过大,有利于减小第二吸光膜1245的厚度尺寸。另外,二氧化硅层1167作为第二吸光膜1245的最外层结构,具有足够的厚度以保护第二吸光膜1245内的各个层结构,提升第二吸光膜1245的结构强度,同时,也能够使得光线在二氧化硅层1167合理过渡,有利于提升第二吸光膜1245对不同波段光线的反射率和透光率的稳定性,从而提升第二吸光膜1245对不同光谱光线的性能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钛膜层1162的厚度大于或等于100nm,且小于或等于200nm,例如可以为150nm。第一钛膜层1162有足够的厚度以吸收光线,从而提升第二吸光膜1245的吸光能力,使得第二吸光膜1245能够有效吸收杂散光,提升拍摄模组12的成像质量。在一些实施例中,二氧化硅层1167的厚度大于或等于50nm,且小于或等于200nm,例如可以为177.71nm,有利于提升第二吸光膜1245的结构强度,以及第二吸光膜1245对不同光谱光线的性能稳定性。当第一保护膜层1164和第二保护膜层1165的材质为二氧化硅层1167时,第一保护膜层1164和第二保护膜层1165的厚度可大于或等于12nm,且小于或等于200nm,在一些实施例中,二氧化钛层1166的厚度大于或等于6nm,且小于或等于150nm,具体可根据第二吸光膜1245的减反射作用和结构强度进行设计,此处不再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传导元件113的第一子棱镜1241和第二子棱镜1242的折射率大于或等于1.5,且小于或等于2。传导元件113的折射率的合理配置,能够与第二吸光膜1245之间形成良好的配合,通过合理配置传导元件113和第二吸光膜1245的折射率差异,同样有利于降低第二吸光膜1245对从传导元件113射到第二吸光膜1245上光线的反射率和透光率。在表6和图16所对应的实施例中,传导元件113的折射率可以为1.62,传导元件113的材质可以为H-BAF6玻璃。
结合图16、图17和图18所示,图17为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吸光膜1245的反射率曲线图,横坐标为波长,纵坐标为反射率,图18为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吸光膜1245的光密度(Optical Density)值曲线图,横坐标为波长,纵坐标为OD值。由图17和图18可以得知,第二吸光膜1245对400nm-700nm波长的光线的最高反射率为0.14%(400nm处),平均反射率为0.05%,第二吸光膜1245对光线的反射率足够低,能够有效吸收光线并减少光线在第二吸光膜1245上的反射现象,从而有效减少拍摄模组12中的杂散光成分,提升成像质量。同时,第二吸光膜1245对400nm-700nm波长的光线的最大OD值为4.4(414nm处),平均OD值为4.3,第二吸光膜1245具有足够低的透光率,能够有效吸收光线,从而有效减少拍摄模组12中的杂散光,降低眩光和光晕产生的风险,提升成像质量。
参考图19,图1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10的结构示意图。该电子设备10可以包括射频(RF,Radio Frequency)电路501、包括有一个或一个以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存储器502、输入单元503、显示单元504、传感器505、音频电路506、无线保真(WiFi,Wireless Fidelity)模块507、包括有一个或者一个以上处理核心的处理器508、以及电源509等部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19中示出的电子设备10结构并不构成对电子设备10的限定,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
射频电路501可用于收发信息,或通话过程中信号的接收和发送,特别地,将基站的下行信息接收后,交由一个或者一个以上处理器508处理;另外,将涉及上行的数据发送给基站。通常,射频电路501包括但不限于天线、至少一个放大器、调谐器、一个或多个振荡器、用户身份模块(SIM,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卡、收发信机、耦合器、低噪声放大器(LNA,Low Noise Amplifier)、双工器等。此外,射频电路501还可以通过无线通信与网络和其他设备通信。该无线通信可以使用任一通信标准或协议,包括但不限于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Global System of Mobile communication)、通用分组无线服务(GPRS,GeneralPacket Radio Service)、码分多址(CDMA,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宽带码分多址(WCDMA,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长期演进(LTE,Long TermEvolution)、电子邮件、短消息服务(SMS,Short Messaging Service)等。
存储器502可用于存储应用程序和数据。存储器502存储的应用程序中包含有可执行代码。应用程序可以组成各种功能模块。处理器508通过运行存储在存储器502的应用程序,从而执行各种功能应用以及数据处理。存储器502可主要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操作系统、至少一个功能所需的应用程序(比如声音播放功能、图像播放功能等)等;存储数据区可存储根据电子设备10的使用所创建的数据(比如音频数据、电话本等)等。此外,存储器502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件、闪存器件、或其他易失性固态存储器件。相应地,存储器502还可以包括存储器控制器,以提供处理器508和输入单元503对存储器502的访问。
输入单元503可用于接收输入的数字、字符信息或用户特征信息(比如指纹),以及产生与用户设置以及功能控制有关的键盘、鼠标、操作杆、光学或者轨迹球信号输入。具体地,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输入单元503可包括触敏表面以及其他输入设备。触敏表面,也称为触摸显示屏或者触控板,可收集用户在其上或附近的触摸操作(比如用户使用手指、触笔等任何适合的物体或附件在触敏表面上或在触敏表面附近的操作),并根据预先设定的程式驱动相应的连接装置。可选的,触敏表面可包括触摸检测装置和触摸控制器两个部分。其中,触摸检测装置检测用户的触摸方位,并检测触摸操作带来的信号,将信号传送给触摸控制器;触摸控制器从触摸检测装置上接收触摸信息,并将它转换成触点坐标,再送给处理器508,并能接收处理器508发来的命令并加以执行。
显示单元504可用于显示由用户输入的信息或提供给用户的信息以及电子设备10的各种图形用户接口,这些图形用户接口可以由图形、文本、图标、视频和其任意组合来构成。显示单元504可包括显示面板。可选的,可以采用液晶显示器(LCD,Liquid CrystalDisplay)、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等形式来配置显示面板。进一步的,触敏表面可覆盖显示面板,当触敏表面检测到在其上或附近的触摸操作后,传送给处理器508以确定触摸事件的类型,随后处理器508根据触摸事件的类型在显示面板上提供相应的视觉输出。虽然在图19中,触敏表面与显示面板是作为两个独立的部件来实现输入和输入功能,但是在某些实施例中,可以将触敏表面与显示面板集成而实现输入和输出功能。可以理解的是,显示屏110可以包括输入单元503和显示单元504。
电子设备10还可包括至少一种传感器505,比如光传感器、运动传感器以及其他传感器。具体地,光传感器可包括环境光传感器及接近传感器,其中,环境光传感器可根据环境光线的明暗来调节显示面板的亮度,接近传感器可在电子设备10移动到耳边时,关闭显示面板和/或背光。作为运动传感器的一种,重力加速度传感器可检测各个方向上(一般为三轴)加速度的大小,静止时可检测出重力的大小及方向,可用于识别手机姿态的应用(比如横竖屏切换、相关游戏、磁力计姿态校准)、振动识别相关功能(比如计步器、敲击)等;至于电子设备10还可配置的陀螺仪、气压计、湿度计、温度计、红外线传感器等其他传感器,在此不再赘述。
音频电路506可通过扬声器、传声器提供用户与电子设备10之间的音频接口。音频电路506可将接收到的音频数据转换成电信号,传输到扬声器,由扬声器转换为声音信号输出;另一方面,传声器将收集的声音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由音频电路506接收后转换为音频数据,再将音频数据输出处理器508处理后,经射频电路501以发送给比如另一电子设备10,或者将音频数据输出至存储器502以便进一步处理。音频电路506还可能包括耳机座,以提供外设耳机与电子设备10的通信。
无线保真(WiFi)属于短距离无线传输技术,电子设备10通过无线保真模块507可以帮助用户收发电子邮件、浏览网页和访问流式媒体等,它为用户提供了无线的宽带互联网访问。虽然图19示出了无线保真模块507,但是可以理解的是,其并不属于电子设备10的必须构成,完全可以根据需要在不改变发明的本质的范围内而省略。
处理器508是电子设备10的控制中心,利用各种接口和线路连接整个电子设备10的各个部分,通过运行或执行存储在存储器502内的应用程序,以及调用存储在存储器502内的数据,执行电子设备10的各种功能和处理数据,从而对电子设备10进行整体监控。可选的,处理器508可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核心;优选的,处理器508可集成应用处理器和调制解调处理器,其中,应用处理器主要处理操作系统、用户界面和应用程序等,调制解调处理器主要处理无线通信。可以理解的是,上述调制解调处理器也可以不集成到处理器508中。
电子设备10还包括给各个部件供电的电源509。优选的,电源509可以通过电源管理系统与处理器508逻辑相连,从而通过电源管理系统实现管理充电、放电、以及功耗管理等功能。电源509还可以包括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直流或交流电源、再充电系统、电源故障检测电路、电源转换器或者逆变器、电源状态指示器等任意组件。
尽管图19中未示出,电子设备10还可以包括蓝牙模块等,在此不再赘述。具体实施时,以上各个模块可以作为独立的实体来实现,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作为同一或若干个实体来实现,以上各个模块的具体实施可参见前面的方法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41)

1.一种光学传导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传导元件的主体具有透光面、第一反射面和第二反射面,所述透光面具有入光区域和出光区域,所述第一反射面倾斜于所述透光面并对应所述入光区域设置,所述第二反射面倾斜于所述透光面并对应所述出光区域设置,所述主体还具有底面,所述底面连接所述第一反射面和所述第二反射面并与所述透光面相对设置,所述光学传导元件被配置为:从所述入光区域入射至所述第一反射面的至少部分光线能够经所述第一反射面反射至所述透光面,并经所述透光面反射至所述第二反射面,进而经所述第二反射面的反射从所述出光区域射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传导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传导元件还包括第一吸光膜,所述第一吸光膜设于所述底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传导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面为漫反射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传导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包括第一子棱镜和第二子棱镜,所述第一反射面设于所述第一子棱镜,所述第二反射面设于所述第二子棱镜,所述光学传导元件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子棱镜和所述第二子棱镜的交界处的第二吸光膜,所述第二吸光膜界定出所述第一子棱镜和所述第二子棱镜之间的通光孔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学传导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吸光膜在所述第一子棱镜上的投影形成朝向所述透光面的开口。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学传导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吸光膜对应所述开口的边缘的至少部分设置为弧形边。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学传导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吸光膜对应所述开口的边缘设置为周期分布的圆弧边,每一圆弧的半径为0.1mm-0.3mm。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学传导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吸光膜包括第一钛膜层以及两个减反膜层,两个所述减反膜层分别设于所述第一钛膜层的两侧,所述减反膜层包括二氧化钛层和二氧化硅层,所述二氧化硅层以及设于所述二氧化钛层背向所述第一钛膜层的一侧,所述减反膜层中的所述二氧化钛层和所述二氧化硅层相互贴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学传导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吸光膜还包括两个第一保护膜层,两个所述第一保护膜层分别设于所述第一钛膜层的两侧,并位于所述第一钛膜层和所述减反膜层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学传导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保护膜层的材质包括二氧化硅。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学传导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吸光膜还包括两个第二钛膜层,两个第二钛膜层分别设于两个所述第一保护膜层和两个所述减反膜层之间。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光学传导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钛膜层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一钛膜层的厚度。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光学传导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吸光膜还包括两个第二保护膜层,两个所述第二保护膜层分别设于两个所述减反膜层和两个所述第二钛膜层之间,所述第二保护膜层的材质包括二氧化硅,所述第二保护膜层与所述二氧化钛层以及所述第二钛膜层相互贴附。
14.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学传导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钛膜层的厚度为100nm-200nm,所述二氧化硅层的厚度为50nm-200nm,所述二氧化钛层的厚度为6nm-150nm。
15.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学传导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吸光膜还包括两个第一保护膜层、两个第二钛膜层以及两个第二保护膜层,其中一个所述减反膜层、其中一个所述第二保护膜层、其中一个所述第二钛膜层、其中一个所述第一保护膜层、所述第一钛膜层、另一所述第一保护膜层、另一所述第二钛膜层、另一所述第二保护膜层以及另一所述减反膜层依次层叠设置,所述第一保护膜层的材质包括二氧化硅,所述第二保护膜层的材质包括二氧化硅。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光学传导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氧化硅层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保护膜层的厚度,所述第一保护膜层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二保护膜层的厚度。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传导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面和所述第一反射面、所述第二反射面的过渡处均设置倒角。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光学传导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传导元件包括设于所述倒角处的吸光件。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传导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传导元件还包括第三吸光膜和第四吸光膜,所述第三吸光膜设于所述第一反射面,以界定出所述第一反射面的通光孔径,所第四吸光膜设于所述第二反射面,以界定出所述第二反射面的通光孔径。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传导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面设有第一反射区域,所述第二反射面设有第二反射区域,所述光学传导元件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反射区域和所述第二反射区域的反射膜。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光学传导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膜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增反膜、第一保护膜、铝膜以及第二保护膜,所述第一增反膜包括二氧化硅层以及设于所述二氧化硅层朝向所述第一保护膜的二氧化钛层,所述第一保护膜和所述第二保护膜均包括贴附于所述铝膜的氧化铝层。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光学传导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保护膜还包括设于所述氧化铝层背向所述铝膜的二氧化硅层。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光学传导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保护膜中的二氧化硅层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一增反膜中的二氧化硅层的厚度。
24.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光学传导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保护膜还包括贴附于所述氧化铝层背向所述铝膜一侧的二氧化硅层。
25.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光学传导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增反膜设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增反膜依次层叠设置于所述第一保护膜背向所述铝膜的一侧。
26.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光学传导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膜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二保护膜背向所述铝膜的一侧的第二增反膜,所述第二增反膜包括二氧化硅层以及设于所述二氧化硅层朝向所述第二保护膜一侧的二氧化钛层。
27.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光学传导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铝膜的厚度为80nm-120nm,所述二氧化硅层的厚度为12nm-200nm,所述二氧化钛层的厚度为6nm-150nm。
28.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光学传导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膜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增反膜、银膜以及铝膜,所述第一增反膜包括二氧化硅层以及设于所述二氧化硅层朝向所述银膜一侧的二氧化钛层。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光学传导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膜还包括第一氧化膜、第二氧化膜以及第三氧化膜,所述第一氧化膜设于所述第一增反膜和所述银膜之间,所述第二氧化膜设于所述银膜和所述铝膜之间,所述第三氧化膜设于所述铝膜背向所述银膜一侧。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光学传导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氧化膜、所述第二氧化膜和所述第三氧化膜的材质均包括氧化铝。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光学传导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膜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增反膜和所述第一氧化膜之间的第一保护膜,所述第一保护膜的材质包括二氧化硅,所述第一保护膜与所述第一氧化膜相互贴附。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光学传导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膜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三氧化膜背向所述铝膜一侧的第二保护膜,所述第二保护膜的材质包括二氧化硅,所述第二保护膜与所述第三氧化膜相互贴附。
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光学传导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保护膜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保护膜的厚度,且小于所述二氧化硅层的厚度。
34.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光学传导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膜还包括设于所述铝膜背向所述银膜一侧的第二增反膜,所述第二增反膜包括二氧化钛子层以及设于所述二氧化子钛层背向所述铝膜一侧的二氧化硅子层。
35.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光学传导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增反膜设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增反膜依次层叠设置于所述第一保护膜背向所述铝膜的一侧。
36.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光学传导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铝膜的厚度为80nm-120nm,所述银膜的厚度为10nm-50nm,所述二氧化硅层的厚度为12nm-200nm,所述二氧化钛层的厚度为6nm-150nm。
3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传导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面设有大致呈环状的吸光区域,所述入光区域和所述出光区域均设于所述吸光区域界定的范围内,所述光学传导元件还包括设于所述吸光区域的第五吸光膜。
38.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光学传导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面的吸光区域设为漫反射表面。
3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传导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面和所述底面之间的角度,以及所述第二反射面和所述底面之间的角度均为25°-35°,所述光学传导元件的折射率为1.5-1.9。
40.一种拍摄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镜头、图像传感器以及如权利要求1-39任一项所述的传导光学元件,所述入光区域对应所述镜头的出光侧设置,所述出光区域对应所述图像传感器的感光面设置。
4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以及如权利要求40所述的拍摄模组,所述壳体设有进光孔,所述镜头的入光侧对应所述进光孔设置。
CN202311004631.6A 2023-08-09 2023-08-09 光学传导元件、拍摄模组及电子设备 Pending CN11759055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004631.6A CN117590558A (zh) 2023-08-09 2023-08-09 光学传导元件、拍摄模组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004631.6A CN117590558A (zh) 2023-08-09 2023-08-09 光学传导元件、拍摄模组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590558A true CN117590558A (zh) 2024-02-23

Family

ID=899139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004631.6A Pending CN117590558A (zh) 2023-08-09 2023-08-09 光学传导元件、拍摄模组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590558A (zh)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28728A (zh) * 2014-01-02 2014-04-16 杭州科汀光学技术有限公司 穿戴显示用的光学系统
CN104459848A (zh) * 2014-11-27 2015-03-25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基于氧化铝中间层的铝银多层宽带反射膜
CN107395794A (zh) * 2017-07-05 2017-11-24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及其摄像头和加工方法
CN111399095A (zh) * 2020-05-15 2020-07-10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元件、制造光学元件的方法和光学镜头
CN215344767U (zh) * 2021-07-07 2021-12-28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遮光结构、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US20220196993A1 (en) * 2020-12-23 2022-06-23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Light-folding element for camera module, camera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5103045A (zh) * 2022-06-17 2022-09-23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116266007A (zh) * 2021-12-17 2023-06-20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折叠透镜系统及其潜望式摄像模组
CN219370036U (zh) * 2022-07-01 2023-07-18 昆山丘钛微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成像棱镜、光学成像系统及电子设备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28728A (zh) * 2014-01-02 2014-04-16 杭州科汀光学技术有限公司 穿戴显示用的光学系统
CN104459848A (zh) * 2014-11-27 2015-03-25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基于氧化铝中间层的铝银多层宽带反射膜
CN107395794A (zh) * 2017-07-05 2017-11-24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及其摄像头和加工方法
CN111399095A (zh) * 2020-05-15 2020-07-10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元件、制造光学元件的方法和光学镜头
US20220196993A1 (en) * 2020-12-23 2022-06-23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Light-folding element for camera module, camera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215344767U (zh) * 2021-07-07 2021-12-28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遮光结构、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CN116266007A (zh) * 2021-12-17 2023-06-20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折叠透镜系统及其潜望式摄像模组
CN115103045A (zh) * 2022-06-17 2022-09-23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219370036U (zh) * 2022-07-01 2023-07-18 昆山丘钛微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成像棱镜、光学成像系统及电子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650473B1 (ko) 디스플레이 컴포넌트, 디스플레이 스크린, 및 전자 장치
CN110062082B (zh) 一种显示屏及终端设备
US10139532B2 (en) Camera module and terminal
JP2012058407A (ja) 撮像装置及び携帯情報端末
KR20080022075A (ko) 촬상장치
WO2022100294A1 (zh) 电子设备、摄像装置及其镜头模组和摄像头镜片
CN113671618A (zh) 相位板、摄像头模组和移动终端
US11785323B1 (en) Camera module including refractive member and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refractive member
WO2022100295A1 (zh) 电子设备、摄像装置及其滤光片
WO2022100297A1 (zh) 滤光片、摄像头模组、保护盖板和电子设备
CN209787210U (zh) 移动终端和手机中框
CN117590558A (zh) 光学传导元件、拍摄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1885229A (zh) 电子设备和显示屏组件
WO2015159592A1 (ja) 撮像レンズ、撮像装置及び携帯端末
CN216052402U (zh) 微距镜头模组、图像采集装置及移动终端
CN117590557A (zh) 光学传导元件、拍摄模组及电子设备
JP5003120B2 (ja) 撮像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
CN112468617B (zh) 电子设备
JP2014174325A (ja) 撮像光学系ユニットならびに撮像装置およびデジタル機器
CN117608055A (zh) 光学系统、拍摄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4188465B (zh) 显示面板
EP4095571A1 (en) Lens, camera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4422730B (zh) 图像传感器及电子设备
CN219068268U (zh) 盖板、摄像头模组和智能终端
CN215813695U (zh) 反光元件、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