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580757A - 起翘装置、推进器及水域可移动设备 - Google Patents

起翘装置、推进器及水域可移动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580757A
CN117580757A CN202380012723.0A CN202380012723A CN117580757A CN 117580757 A CN117580757 A CN 117580757A CN 202380012723 A CN202380012723 A CN 202380012723A CN 117580757 A CN117580757 A CN 11758075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racket
stop
shaft
connecting mechanism
tilt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8001272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胡浩
王海洋
李争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ePropuls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ePropuls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ePropuls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ePropulsion Technolog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5807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58075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一种起翘装置(100)、推进器(200)及水域可移动设备(1000)。起翘装置(100)包括固定支架(10)、旋转支架(20)、动力机构(30)及第一限位件(40)。第一限位件(40)用于在起翘装置(100)受冲击力时解除对第一连接机构(60)和/或第二连接机构(70)的限制,以允许旋转支架(20)相对固定支架(10)旋转的旋转范围增大。

Description

起翘装置、推进器及水域可移动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水域可移动设备动力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起翘装置、推进器及水域可移动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推进器的起翘可以通过起翘装置实现。在推进器受到冲击力的情况下,冲击力能够传递至起翘装置,然而,由于起翘装置内部通过刚性结构进行连接,起翘装置内部的结构在受到冲击力的作用下容易损坏而无法工作,从而导致起翘失效。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起翘装置、推进器及水域可移动设备。
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起翘装置包括固定支架、旋转支架、动力机构及第一限位件。所述旋转支架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固定支架。所述动力机构包括相对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动力机构的第一端与所述固定支架之间配置第一连接机构,所述动力机构的第二端与所述旋转支架之间配置第二连接机构,所述动力机构经所述第一连接机构和所述第二连接机构驱动所述旋转支架相对所述固定支架旋转起翘。所述第一限位件配置于所述第一连接机构和所述第二连接机构的至少一者,用于限制所述第一连接机构保持与所述固定支架相对固定,和/或限制所述第二连接机构保持与所述旋转支架相对固定。在所述起翘装置受冲击力的情况下,所述第一限位件还用于解除对所述第一连接机构和所述第二连接机构中的至少一者的限制,以允许所述旋转支架相对所述固定支架旋转的旋转范围增大。
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推进器包括推进器主体及起翘装置,所述起翘装置与所述推进器主体连接。所述起翘装置包括固定支架、旋转支架、动力机构及第一限位件。所述旋转支架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固定支架。所述动力机构包括相对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动力机构的第一端与所述固定支架之间配置第一连接机构,所述动力机构的第二端与所述旋转支架之间配置第二连接机构,所述动力机构经所述第一连接机构和所述第二连接机构驱动所述旋转支架相对所述固定支架旋转起翘。所述第一限位件配置于所述第一连接机构和所述第二连接机构的至少一者,用于限制所述第一连接机构保持与所述固定支架相对固定,和/或限制所述第二连接机构保持与所述旋转支架相对固定。在所述起翘装置受冲击力的情况下,所述第一限位件还用于解除对所述第一连接机构和所述第二连接机构中的至少一者的限制,以允许所述旋转支架相对所述固定支架旋转的旋转范围增大。
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水域可移动设备,所述水域可移动设备包括推进器。所述推进器包括推进器主体及起翘装置,所述起翘装置与所述推进器主体连接。所述起翘装置包括固定支架、旋转支架、动力机构及第一限位件。所述旋转支架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固定支架。所述动力机构包括相对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动力机构的第一端与所述固定支架之间配置第一连接机构,所述动力机构的第二端与所述旋转支架之间配置第二连接机构,所述动力机构经所述第一连接机构和所述第二连接机构驱动所述旋转支架相对所述固定支架旋转起翘。所述第一限位件配置于所述第一连接机构和所述第二连接机构的至少一者,用于限制所述第一连接机构保持与所述固定支架相对固定,和/或限制所述第二连接机构保持与所述旋转支架相对固定。在所述起翘装置受冲击力的情况下,所述第一限位件还用于解除对所述第一连接机构和所述第二连接机构中的至少一者的限制,以允许所述旋转支架相对所述固定支架旋转的旋转范围增大。
本申请的起翘装置、推进器及水域可移动设备中,动力机构经第一连接机构和第二连接机构驱动旋转支架相对固定支架旋转以实现旋转支架的起翘,且第一限位件配置于第一连接机构和第二连接机构的至少一者,在起翘装置受冲击力的情况下,第一限位件能够解除第一连接机构和第二连接机构中的至少一者的限制,以允许旋转支架相对固定支架旋转的旋转范围增大,由此能够实现对冲击力的释放,防止冲击力对起翘装置内部的结构造成损坏,从而保证起翘装置的正常工作。
本申请的实施方式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施方式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申请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申请一些实施方式的起翘装置的一个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起翘装置的部分结构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的起翘装置的另一个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的起翘装置的部分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方式的起翘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所示的起翘装置的部分结构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还一些实施方式的起翘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所示的起翘装置中第二连接机构的部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又一些实施方式的起翘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所示的起翘装置中第一限位件和第一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某些实施方式中的水域可移动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水域可移动设备1000;船身1001;
推进器200、推进器主体210、机架211、电机213、螺旋桨215;
起翘装置100;
固定支架10、第一端11、第二端13、第一侧12、第二侧14、底座15、收容空间151、第一侧153、第二侧155、侧壁17;第三限位件19、第一限位面191、第二限位面193;
旋转支架20、基座21、第一侧211、第二侧213、侧壁23、第一侧22、第二侧24;
动力机构30、第一端31、第二端33、伸缩组件35、主体351、伸缩杆353、驱动组件37;
第一限位件40、第一部41、第二部42、凹槽43、第一端45、第二端47;
第二限位件50;
第一连接机构60、第一轴61、本体部611、凸出部613、耐磨件615、摆臂63、第一端631、第二端633、第一侧635、第二侧637、座体65、安装空间651;
第二连接机构70、第二轴71、本体部711、凸出部713、耐磨件715、摆臂73、第一端731、第二端733、第一侧735、第二侧737、座体75、安装空间751;
第三轴80;
导引件90、凹槽91。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自始至终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
另外,下面结合附图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请参阅图1及图2、图5及图6、图7或图8,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起翘装置100包括固定支架10、旋转支架20、动力机构30及第一限位件40。旋转支架20可转动地安装于固定支架10。动力机构30包括相对第一端31和第二端33,动力机构的第一端31与固定支架10之间配置第一连接机构60,动力机构的第二端33与旋转支架20之间配置第二连接机构70,动力机构30经第一连接机构60和第二连接机构70驱动旋转支架20相对固定支架10旋转起翘。第一限位件40配置于第一连接机构60和第二连接机构70的至少一者,用于限制第一连接机构60保持与固定支架10相对固定,和/或限制第二连接机构70保持与旋转支架20相对固定。在起翘装置100受冲击力的情况下,第一限位件40还用于解除对第一连接机构60和第二连接机构70中的至少一者的限制,以允许旋转支架20相对固定支架10旋转的旋转范围增大。本申请中,起翘装置100所受到的冲击力主要是由推进器200在推进过程中,受到推进方向上的阻碍而产生的冲击力沿受冲击位置到起翘装置100的整个动力传递路径反馈到起翘装置100所形成。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固定支架10可包括两个侧壁17,两个固定支架的侧壁17间隔设置,旋转支架20及动力机构30均设置于两个固定支架的侧壁17之间,且动力机构30能够通过第一连接机构60和第二连接机构70驱动旋转支架20相对固定支架10旋转起翘。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限位件40可配置于第一连接机构60,即第一限位件40与第一连接机构60配合,从而使得第一限位件40能够限制第一连接机构60保持与固定支架10相对固定,如图1及图2所示,或如图5及图6所示。此时,在起翘装置100受冲击力的情况下,第一限位件40能够解除对第一连接机构60的限制,以允许旋转支架20相对固定支架10旋转的旋转范围增大。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限位件40可配置于第二连接机构70,即第一限位件40与第二连接机构70配合,从而使得第一限位件40能够限制第二连接机构70保持与旋转支架20相对固定,如图7所示,或如图9所示。此时,在起翘装置100受冲击力的情况下,第一限位件40能够解除对第二连接机构70的限制,以允许旋转支架20相对固定支架10旋转的旋转范围增大。在再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限位件40可配置于第一连接机构60和第二连接机构70,即第一限位件40可包括两个,两个第一限位件40分别与第一连接机构60和第二连接机构70配合,从而使得与第一连接机构60配合的第一限位件40能够限制第一连接机构60保持与固定支架10相对固定,与第二连接机构70配合的第一限位件40则能够限制第二连接机构70保持与旋转支架20相对固定。此时,在起翘装置100受冲击力的情况下,与第一连接机构60配合的第一限位件40能够解除对第一连接机构60的限制,与第二连接机构70配合的第一限位件40则能够解除对第二连接机构70的限制,以允许旋转支架20相对固定支架10旋转的旋转范围增大。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动力机构30可包括伸缩组件35。伸缩组件35包括主体351及伸缩杆353,伸缩杆353可伸缩地安装于主体351,第一连接机构60配置于主体351与固定支架10之间,第一连接机构60与主体351形成转动副。第二连接机构70配置于伸缩杆353与旋转支架20之间,第二连接机构70与伸缩杆353形成转动副。需要说明的是,在某些实施方式中,伸缩组件35可为液压缸或气压缸。
其中,运动副是两个构件直接接触并能产生相对转动的活动联接,两个构件上参与接触而构成运动副的点、线、面等元素被称为运动副元素。需要说明的是,在某些实施方式中,运动副包括但不限于移动副、转动副及螺旋副等。
请参阅图2、图6、图7及图9,在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机构60配置于主体351与固定支架10之间,且第一连接机构60与主体351形成转动副,即第一连接机构60与主体351直接接触并能够产生相对转动。具体地,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机构60可包括第一轴61,第一轴61穿设动力机构的第一端31并能够相对动力机构的第一端31转动,即第一轴61与主体351可转动地连接。其中,第一连接机构60与主体351形成转动副的两构件可为:第一轴61及主体351。转动副元素可为:第一轴61的外表面及主体351上与第一轴61的外表面接触的表面。第二连接机构70配置于伸缩杆353与旋转支架20之间,且第二连接机构70与伸缩杆353形成转动副,即第二连接机构70与伸缩杆353直接接触并能够产生相对转动。具体地,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二连接机构70可包括第二轴71,第二轴71穿设动力机构的第二端33并能够相对动力机构的第二端33转动,即第二轴71与伸缩杆353可转动地连接。其中,第二连接机构70与伸缩杆353形成转动副的两构件可为:第二轴71及伸缩杆353。转动副元素可为:第二轴71的外表面及伸缩杆353上与第二轴71的外表面接触的表面。
综上所述,第一连接机构60与主体351形成转动副,第二连接机构70与伸缩杆353形成转动副,由此,动力机构的第一端31能够相对固定支架10转动,动力机构的第二端33能够相对旋转支架20转动,从而使得动力机构30能够经过第一连接机构60和第二连接机构70驱动旋转支架20相对固定支架10旋转,进而实现旋转支架20的起翘。
请结合图11,可以理解的是,起翘装置100可应用于推进器200。其中,推进器200包括推进状态或起翘状态。推进状态是指推进器200的螺旋桨215位于水下,并能够产生动力以推动水域可移动设备1000的船身1001运动。起翘状态是指将推进器200(的部分结构)翘起以避让障碍物或离开水面。需要说明的是,在推进器200翘起以避让障碍物时,推进器200的螺旋桨215可仍位于水下,或推进器200的螺旋桨215可完全离开水面。在推进器200的螺旋桨215完全离开水面时,推进器200翘起的角度越大,螺旋桨215距离水面越远。在推进器200处于推进状态的情况下,若推进器200受到冲击力的作用(例如推进器200与障碍物相撞产生的冲击力),且推进器200未转变为起翘状态,则推进器200容易在冲击力的作用下导致变形及损坏。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伸缩杆353的一端位于主体351内,另一端与旋转支架20通过第二连接机构70连接,在推进器200受到冲击力作用时,伸缩杆353能够从主体351内伸出以推动旋转支架20相对固定支架10转动,从而使得推进器200转变为起翘状态以实现对障碍物的避让,防止推进器200受到冲击力导致损坏。
具体地,推进器200受到的冲击力可以是:推进器200与障碍物碰撞时受到的撞击力;推进器200受到的冲击力还可以是:推进器200到达浅滩时受到冲抵力;推进器200受到的冲击力还可以是:水底生物对推进器200的干涉作用力等等。另外,在无需使用推进器200的情况下,起翘装置100可驱动推进器200以实现起翘,从而避免推进器200长时间浸泡在水中,导致推进器200损坏或寿命缩短。
进一步地,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旋转支架20与推进器200的主机连接,以使动力机构30在驱动旋转支架20相对固定支架10旋转起翘时,推进器200的主机能够随旋转支架20一同起翘。由此,在推进器200的主机受到冲击力的情况下,冲击力能够经旋转支架20传递至动力机构30及固定支架10,若起翘装置内部通过刚性结构进行连接,则起翘装置和推进器均会在冲击力作用下发生损坏,从而导致起翘失效,以及影响起翘装置和推进器的正常工作。而本申请实施方式中,在起翘装置100受到冲击力的情况下,第一限位件40能够解除对第一连接机构60和第二连接机构70中的至少一者的限制,以允许旋转支架20相对固定支架10旋转的旋转范围增大,从而实现第一限位件40对冲击力的吸收,并且旋转支架20相对固定支架10旋转的旋转范围增大,即旋转支架20及推进器200能够翘起的角度更大,进而释放冲击力,防止冲击力对起翘装置100及推进器200内部的结构造成损坏,保证起翘装置100和推进器200的正常工作。
由于在第一限位件40解除对第一连接机构60和第二连接机构70中的至少一者的限制时,旋转支架20相对固定支架10旋转的旋转范围增大,从而能够实现冲击力的释放,然而,在起翘装置100受到的冲击力消失时,若第一连接机构60仍能够相对固定支架10转动,和/或第二连接机构70仍能够相对旋转支架20转动,则会导致动力机构30的驱动力无法稳定地传递至驱动支架20,从而导致动力机构30无法驱动旋转支架20相对固定支架10旋转起翘,影响起翘装置100的正常工作。因此,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在第一限位件40解除对第一连接机构60和第二连接机构70中的至少一者的限制,以允许旋转支架20相对固定支架10旋转的旋转范围增大后,操作人员还可更换新的第一限位件40,新的第一限位件40重新限制第一连接机构60保持与固定支架10相对固定,和/或限制第二连接机构70保持与旋转支架20相对固定,以使动力机构30能够驱动旋转支架20相对固定支架10旋转起翘。例如,在第一限位件40解除对第一连接机构60的限制,以允许旋转支架20相对固定支架10旋转的旋转范围增大后,操作人员可更换新的第一限位件40,新的第一限位件40重新限制第一连接机构60保持与固定支架10相对固定;再例如,在第一限位件40解除对第二连接机构70的限制,以允许旋转支架20相对固定支架10旋转的旋转范围增大后,操作人员还可更换新的第一限位件40,新的第一限位件40重新限制第二连接机构70保持与旋转支架20相对固定;还例如,在第一限位件40解除对第一连接机构60和第二连接机构70的限制,以允许旋转支架20相对固定支架10旋转的旋转范围增大后,操作人员还可更换新的第一限位件40,新的第一限位件40重新限制第一连接机构60保持与固定支架10相对固定,及限制第二连接机构70保持与旋转支架20相对固定,以使动力机构30能够驱动旋转支架20相对固定支架10旋转起翘。
请参阅图1及图2,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动力机构30还可包括驱动组件37,驱动组件37用于驱动伸缩杆353相对主体351伸缩。
具体地,在某些实施例中,驱动组件37可为液压油缸、气压缸或电机等等。驱动组件37与伸缩组件35之间可通过齿轮组件、带轮组件、丝杆组件或液压传动等结构中的一种或多种进行连接,由此,驱动组件37的驱动力能够传递至伸缩杆353,以使伸缩杆353能够相对主体351进行伸缩,从而实现驱动旋转支架20相对固定支架10的转动翘起,进而实现推进器200(图11所示)的翘起,防止起翘装置100及推进器200受到冲击力导致损坏。
本申请的起翘装置100中,动力机构30经第一连接机构60和第二连接机构70驱动旋转支架20相对固定支架10旋转以实现旋转支架20的起翘,且第一限位件40配置于第一连接机构60和第二连接机构70的至少一者,在起翘装置100受到冲击力的情况下,第一限位件40能够解除对第一连接机构60和第二连接机构70中的至少一者的限制,以允许旋转支架20相对固定支架10旋转的旋转范围增大,由此能够实现对冲击力的释放,防止冲击力对起翘装置100内部的结构造成损坏,从而保证起翘装置100的正常工作。
下面结合附图对起翘装置100作进一步解释说明。
请参阅图1及图2,本申请的第一方面的起翘装置100中,固定支架10包括相对的第一端11和第二端13,旋转支架20可转动地连接于固定支架的第二端13。第一限位件40配置于第一连接机构60,在第一限位件40用于限制第一连接机构60相对固定支架10转动,且在起翘装置100受冲击力的情况下,第一限位件40还用于允许第一连接机构60与固定支架10之间形成转动副。
其中,在起翘装置100受到冲击力的情况下,第一连接机构60与固定支架10之间形成转动副,即第一连接机构60与固定支架10直接接触并能够相对转动。由此,第一连接机构60与固定支架10之间形成转动副能够增大旋转支架20相对固定支架10的旋转范围,即增大旋转支架20的翘起范围,从而实现对冲击力的释放,防止起翘装置100受到损毁。
具体地,请结合图11,若起翘装置100未设置第一限位件40,且第一连接结构60、第二连接结构70又处于解除限制状态,则旋转支架20相对固定支架10的旋转起翘不受约束,因此在推进器200处于推进状态时,推进器200在水流无序波动下引起不断无序起伏,导致推进器200产生的动力无法有效推动船身1001运动,影响水域可移动设备1000的正常运行。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机构60在第一限位件40的限制下相对固定支架10固定,从而使得旋转支架20在被动力机构30有效驱动起翘时,旋转支架20能够相对固定支架10保持正常的起翘旋转运动,进而保证推进器200产生的动力能够推动船身1001运动。并且,在起翘装置100受到冲击力的情况下,第一限位件40解除对第一连接机构60的限制,以使第一连接机构60与固定支架10之间形成转动副,从而实现旋转支架20相对固定支架10的旋转范围的增大,进而释放冲击力,防止起翘装置100及推进器200的损坏。需要说明的是,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限位件40对第一连接机构60的限制方式包括但不限于抵持、夹持或弹性连接等。
另外,在某些实施方式中,为防止动力机构30产生的驱动力无法稳定地传递至旋转支架20,导致旋转支架20不能相对固定支架10旋转起翘,则在起翘装置100受到的冲击力消失后,操作人员可更换新的第一限位件40,新的第一限位件40重新限制第一连接机构60保持与固定支架10固定,以保证动力机构30能够驱动旋转支架20相对固定支架10旋转起翘。
请参阅图1至图3,进一步地,在某些实施方式中,起翘装置100还可包括设置于固定支架10的第二限位件50,第二限位件50与第一限位件40共同夹持第一连接机构60,以限制第一连接机构60保持相对固定支架10固定。
其中,请结合图1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固定支架10能够通过螺纹连接或焊接等连接方式安装于船身1001上。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固定支架10能够通过固定装置(图未示出)安装于船身1001上。在固定支架10安装于船身1001上时,推进器200的起翘为推进器200的螺旋桨215朝远离船身1001的方向运动。在起翘装置100受到冲击力,且第一限位件40解除对第一连接机构60的限制的情况下,第一连接机构60能够相对固定支架10转动,以使动力机构30随第一连接机构60一同相对固定支架10转动,从而实现旋转支架20相对固定支架10的旋转范围的增大,即实现旋转支架20的起翘,并且动力机构30不会引起形变,防止动力机构30受刚性力冲击而损坏。而在冲击力消失后,第一连接机构60能够反方向回落至相对固定支架10转动前的位置,此时,受惯性作用,第一连接机构60反方向转动的角度可能过大,若未设置第二限位件50,则第一连接机构60会与船身1001相撞导致动力机构30或起翘装置100的其他结构变形损坏,影响起翘的正常进行。由此,第二限位件50的设置能够防止起翘装置100与船身1001相撞导致损坏,保证起翘装置100的正常工作。另外,第一限位件40和第二限位件50共同限制第一连接机构60相对固定支架10固定,从而保证起翘装置100能够驱动推进器200起翘,以及水域可移动设备1000的正常运行。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二限位件50和第一限位件40分别位于第一连接机构60的相背两侧。具体地,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固定支架10包括相背的第一侧12和第二侧14,第一限位件40相较于第二限位件50更靠近固定支架的第一侧12,第二限位件50为设置于固定支架10上的凸起。
其中,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固定支架的第二侧14可为固定支架10朝向船身1001的一侧。第二限位件50可设置于固定支架的第二侧14,或第二限位件50可设置于固定支架的第一侧12和固定支架的第二侧14之间的任何位置,且第一限位件40相较于第二限位件50更靠近固定支架的第一侧12,第一连接机构60位于第一限位件40和第二限位件50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限位件50为设置于固定支架10上的凸起,且在固定支架的第二侧14指向固定支架的第一侧12的方向上,第二限位件50在第一连接机构60上的投影完全位于第一连接机构60上,且第二限位件50在第一连接机构60上的投影面积,小于第一连接机构60在固定支架的第二侧14指向固定支架的第一侧12的方向上的一侧的面积。由此,第二限位件50可与第一连接机构60的部分接触,从而使得第二限位件50和第一限位件40能够限制第一连接机构60保持相对固定支架10固定,并且第二限位件50的尺寸较小,从而避免第二限位件50与其他结构件发生干涉。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限位件50为设置于固定支架10上的凸起,且在固定支架的第二侧14指向固定支架的第一侧12的方向上,第二限位件50在第一连接机构60上的投影完全位于第一连接机构60上,且第二限位件50在第一连接机构60上的投影面积,等于第一连接机构60在固定支架的第二侧14指向固定支架的第一侧12的方向上的一侧的面积。由此,第二限位件50可与第一连接机构60完全接触,防止在第一连接机构60相对固定支架10转动时突破第二限位件50的限制,从而保证第二限制件和第一限制件对第一连接机构60的限制效果。
在再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限位件50为设置于固定支架10上的凸起,且在固定支架的第一侧12指向固定支架的第二侧14的方向上,第一连接机构60在第二限位件50上的投影完全位于第二限位件50上,且第一连接机构60在第二限位件50上的投影面积,小于第二限位件50在固定支架的第一侧12指向固定支架的第二侧14的方向上的一侧的面积。
请参阅图2及图3,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机构60还可包括摆臂63及座体65。摆臂63包括相对的第一端631和第二端633,摆臂的第一端631与固定支架10转动连接。第一限位件40配置于摆臂63和/或座体65。在第一限位件40解除对第一连接机构60的限制的情况下,摆臂63与固定支架10之间形成转动副。
其中,第一轴61可固定安装于座体65,且动力机构的第一端31通过第一轴61与座体65可转动地连接。在起翘装置100受冲击力的情况下,第一限位件40允许第一连接机构60与固定支架10之间形成转动副。此时,第一连接机构60与固定支架10之间形成转动副的两构件可为:摆臂63及固定支架10。转动副元素可为:摆臂63与固定支架10连接的连接面及固定支架10的侧壁17上与摆臂63连接的连接面。
具体地,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在起翘装置100未受到冲击力的情况下,第一限位件40限制摆臂63相对固定支架10转动,即摆臂63与座体65均相对固定支架10固定。若推进器200需要起翘,则动力机构30能够驱动旋转支架20相对固定支架10转动起翘,以使推进器200可调整起翘角度,此时,动力机构的第一端31能够相对座体65转动,动力机构的第二端33能够相对旋转支架20转动。在起翘装置100受到冲击力的情况下,第一限位件40解除对摆臂63的限制,第一限位件40允许摆臂63相对固定支架10转动,即摆臂63与座体65均相对固定支架10转动,从而使得动力机构30随座体65一同相对固定支架10转动,相较于动力机构30驱动旋转支架20相对固定支架10转动起翘而言,摆臂63相对固定支架10转动能够增大旋转支架20相对固定支架10旋转的旋转范围,进而释放起翘装置100受到的冲击力,防止起翘装置100的结构发生损坏。
请参阅图2,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座体65设有安装空间651,动力机构的第一端31通过第一轴61可转动地安装于安装空间651内。
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座体65可设有凹槽,安装空间651为凹槽。其中,凹槽可自座体65上朝远离动力机构30的一侧凹陷,第一轴61固定安装于凹槽内。凹槽的设置能够防止第一轴61与其他结构发生干涉,从而提升第一轴61的安装稳定性。另外,第一轴61收容于安装空间651,且动力机构的第一端31与第一轴61连接,由此能够减小动力机构30与座体65占据的空间,从而实现起翘装置100的小型化。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座体65上可设有两个间隔的凸起(图未示出),安装空间651为两个凸起之间的间隙。其中,凸起可自座体65上朝动力机构30的方向延伸,第一轴61可固定设置于两个凸起之间。凸起的设置能够防止第一轴61与其他结构发生干涉,从而提升第一轴61的安装稳定性。
请参阅图2及图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第一限位件40限制第一连接机构60保持与固定支架10相对固定的情况下,第一连接机构60与第一限位件40接触。在第一限位件40解除对第一连接机构60的限制的情况下,第一限位件40设置于第一连接机构60的转动路径上的部分与固定连接于固定支架10上的部分断裂失效。
具体地,在第一连接机构60与第一限位件40接触时,第一限位件40和第二限位件50能够共同夹持座体65和/或摆臂63,以限制第一连接机构60保持与固定支架10相对固定。在起翘装置100受到冲击力时,第一限位件40在第一连接机构60的转动路径上的部分与固定连接与固定支架10上的部分发生断裂,从而使得第一连接机构60能够相对固定支架10转动,此时,第一限位件40断裂失效能够吸收冲击力,以避免冲击力对起翘装置100的内部结构造成损坏。同时,第一连接机构60相对固定支架10转动还能够允许旋转支架20同动力机构30一起相对固定支架10转动,从而使得动力机构30避免受冲击力作用,且旋转支架20能够翘起至更高的角度,进而可以释放掉冲击力。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限位件40可以选择脆性金属材料。第一限位件40的刚性强度以能够承受动力机构30驱动旋转支架20带动推进器200的主机起翘为准。第一限位件40作为整个推进器200上刚性最薄弱的器件,当推进器200的整个动力传递路径上发生冲击作用力时,第一限位件40作为刚性最薄弱的器件优先产生刚性断裂,从而第一限位件40优先失效,达到对第一连接结构60的限位解除,进而允许第一连接结构60可相对固定支架10转动,从而释放掉冲击力,保护了推进器200上其他动力传递器件。
请参阅图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限位件40可包括安装于固定支架10的第一部41,第一部41位于第一连接机构60的转动路径上,并在第一连接机构60转动的情况下用于与第一连接机构60接触。
具体地,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部41可固定安装于固定支架10上,并至少部分位于第一连接机构60的转动路径上,在第一连接机构60转动的情况下,第一连接机构60与第一部41位于第一连接机构60的转动路径上的部分接触,以使第一部41位于第一连接机构60的转动路径上的部分与固定连接于固定支架10上的部分发生断裂,从而实现对冲击力的吸收,防止起翘装置100损坏。第一部41与固定支架10之间的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粘接或焊接等等。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部41位于第一连接机构60的转动路径上的部分可与摆臂63对应,在第一连接机构60转动的情况下,第一部41位于第一连接机构60的转动路径上的部分可与摆臂63接触。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部41位于第一连接机构60的转动路径上的部分可与座体65对应,在第一连接机构60转动的情况下,第一部41位于第一连接机构60的转动路径上的部分可与座体65接触。
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限位件40包括固定于固定支架10的第一部41及固定于第一部41的第二部42。第二部42位于第一连接机构60的转动路径上,并在第一连接机构60转动的情况下用于与第一连接机构60接触。
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部42可套设于第一部41位于第一连接机构60的转动路径上的部分,并完全位于第一连接机构60的转动路径上。在第一连接机构60转动的情况下,第一连接机构60可与第二部42接触,以使第一部41上未与第二部42连接的位置发生断裂,从而实现对冲击力的吸收,防止起翘装置100损坏。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部42可套设于第一部41位于第一连接机构60的转动路径上的部分,并部分位于第一连接机构60的转动路径上。在第一连接机构60转动的情况下,第一连接机构60可与第二部42位于第一连接机构60的转动路径上的部分接触,以使第二部42位于第一连接机构60的转动路径上的部分与第二部42未位于第一连接机构60的转动路径上的部分发生断裂,从而实现对冲击力的吸收,防止起翘装置100损坏。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部42位于第一连接机构60的转动路径上的部分可与摆臂63对应,在第一连接机构60转动的情况下,第二部42位于第一连接机构60的转动路径上的部分可与摆臂63接触。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部42位于第一连接机构60的转动路径上的部分可与座体65对应,在第一连接机构60转动的情况下,第二部42位于第一连接机构60的转动路径上的部分可与座体65接触。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二部42与第一连接机构60的接触面积,大于未设置第二部42时第一部41与第一连接机构60接触的接触面积。第二部42的设置能够增大第一限位件40与第一连接机构60的接触面积,由此一方面在受到冲击力时,能够使得冲击力更多地作用于第一限位件40,从而有利于实现第一限位件40的断裂;另一方面能够在未受到冲击力时,减小在第一连接机构60与第一限位件40接触时第一限位件40对第一连接机构60的压强,从而防止第一连接机构60因碰撞导致损坏,进而保证起翘装置100的稳定性。
可以理解的是,作为上述实施方式的一种替换方式,也可以是将第一部41固定于固定支架10,第二部42位于第一连接机构60的转动路径的方式替换为将第一部41固定于第一连接机构60上,第二部42位于固定支架10相对第一连接机构60的转动路径上。具体的,在固定支架10与第一连接机构60转动配合的侧壁17上设置收容槽,第一部41固定于第一连接机构60邻近收容槽处,第二部42收容于收容槽内,第二部42与收容槽的内壁抵持配合,从而在第一部41与第二部42未发生断裂状态下,第一限位件40可限制第一连接机构60相对固定支架10固定。当推进器200受到冲击力时,第一部41与第二部42断裂,第一部41固定于第一连接机构60不会丢失,第二部42因与收容槽的卡持配合,仍收容于收容槽也不会丢失,从而避免第二部42掉落于水域造成对推进器200的螺旋桨215(图11所示)的损伤。
请参阅图2及图4,再进一步地,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固定支架10可设有第三限位件19,在第一限位件40解除对第一连接机构60的限制的情况下,第三限位件19用于限制第一连接机构60的运动范围。
其中,在第一限位件40解除对第一连接机构60的限制的情况下,第一连接机构60能够相对固定支架10转动,以使动力机构30随第一连接机构60一同相对固定支架10转动,进而可释放冲击力。由于固定支架10能够安装于船身1001(图11所示)上,因此,若旋转支架20相对固定支架10的旋转起翘的角度过大,则推进器200将会与船身1001相撞,从而导致推进器200(图11所示)损毁。由此,第三限位件19的设置能够限制第一连接机构60的运动范围,即限制旋转支架20相对固定支架10的旋转范围,避免旋转支架20相对固定支架10的转动角度过大导致推进器200损坏。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三限位件19设置于固定支架10靠近第一连接机构60转动连接固定支架10处。
具体地,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三限位件19可为自固定支架的侧壁17朝动力机构30凸出的凸块,且第三限位件19设置于固定支架10上靠近摆臂63转动连接固定支架10的位置处,从而使得第三限位件19能够与摆臂63配合,以限制摆臂63的运动范围。
更具体地,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三限位件19具有第一限位面191和第二限位面193,在第一限位件40解除对第一连接机构60的限制的情况下,第一连接机构60在第一限位面191和第二限位面193之间转动。
进一步地,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摆臂63包括相背的第一侧635和第二侧637,摆臂的第一侧635较于摆臂的第二侧637更靠近第一限位件40。在第一连接机构60沿第一转动方向R1相对固定支架10转动时,第一限位面191能够与摆臂的第一侧635抵触,从而限制摆臂63沿第一转动方向R1的转动范围,避免推进器200与船身1001相撞导致推进器200损坏。其中,第一转动方向R1为旋转支架20起翘的方向。在第一连接机构60沿第二转动方向R2相对固定支架10转动时,第二限位面193能够与摆臂的第二侧637抵触,从而限制摆臂63沿第二转动方向R2的转动范围,避免起翘装置100与船身1001相撞导致起翘装置100损坏。需要说明的是,第二转动方向R2与第一转动方向R1相反。
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在第一限位件40限制第一连接机构60保持与固定支架10相对固定的情况下,第一连接机构60与第一限位件40接触。在第一限位件40解除对第一连接机构60的限制的情况下,第一限位件40变形失效。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中的起翘装置100中除第一限位件40外的结构,与图1及图2所示的起翘装置100中除第一限位件40外的结构相同;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一限位件40与图1及图2所示的起翘装置100中的第一限位件40不同。
具体地,在起翘装置100受到冲击力时,第一限位件40能够发生变形失效,从而使得第一连接机构60相对固定支架10转动,此时,第一限位件40变形失效能够吸收起翘装置100受到的冲击力,以防止冲击力对起翘装置100的内部结构造成损坏。同时,第一连接机构60相对固定支架10转动还能够增大旋转支架20相对固定支架10转动的转动范围,从而使得旋转支架20能够翘起至更高的角度,进而不仅能够释放掉冲击力,还能够实现推进器200(图11所示)的起翘以避开障碍物。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限位件40可包括弹性件(图未示出),第一限位件40的一端固定连接第一连接机构60,另一端固定连接固定支架10,第一限位件40提供弹性力至第一连接机构60,以使第一连接机构60与固定支架10连接。
具体地,在起翘装置100未受到冲击力,或起翘装置100受到的冲击力较小时,弹性件的弹性力能够连接第一连接机构60与固定支架10,并限制第一连接机构60保持与固定支架10相对固定。在起翘装置100受到冲击力时,冲击力能够克服弹性件产生的弹性力以使第一连接机构60相对固定支架10转动,在冲击力的大小大于弹性件的抗拉强度时,弹性件发生变形失效。由此,第一限位件40的变形失效能够避免冲击力对起翘装置100的内部结构造成损坏。同时,第一连接机构60相对固定支架10转动还能够增大旋转支架20相对固定支架10转动的转动范围,从而使得旋转支架20能够翘起至更高的角度以释放冲击力。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弹性件可为弹簧、扭簧及拉簧中的一种,在此不作限制。
请参阅图5,本申请的第二方面的起翘装置100中,第一限位件40配置于第一连接机构60,在第一限位件40用于限制第一连接机构60相对固定支架10移动,且起翘装置100受冲击力的情况下,第一限位件40还用于允许第一连接机构60与固定支架10之间形成移动副。此时,第一连接机构60与固定支架10之间形成移动副的两构件可为:第一轴61及固定支架10。移动副元素可为:第一轴61的外表面及固定支架的侧壁17上与第一轴61的外表面接触的表面。
其中,在起翘装置100受到冲击力的情况下,第一连接机构60与固定支架10之间形成移动副,即第一连接机构60与固定支架10直接接触并能够相对移动。由此,第一连接机构60与固定支架10之间形成移动副能够增大旋转支架20相对固定支架10的旋转范围,即增大旋转支架20的翘起范围,从而实现对冲击力的释放,防止起翘装置100受到损毁。
具体地,请结合图11,若起翘装置未设置第一限位件,且第一连接机构和第二连接机构又处于解除限制状态,则旋转支架相对固定支架的旋转起翘不受约束,因此在推进器处于推进状态时,推进器在水流无序波动下引起不断无序起伏,导致推进器产生的动力无法有效推动船身运动,影响水域可移动设备的正常运行。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机构60在第一限位件40的限制下相对固定支架10固定,从而使得旋转支架20在被动力机构30有效驱动起翘时,旋转支架20保持相对固定支架10正常旋转起翘运动,进而保证推进器200产生的动力能够推动船身1001运动。并且,在起翘装置100受到冲击力的情况下,第一限位件40解除对第一连接机构60的限制,以使第一连接机构60与固定支架10之间形成移动副,进而释放冲击力,防止起翘装置100及推进器200的损坏。
另外,在某些实施方式中,为防止动力机构30产生的驱动力无法稳定地传递至旋转支架20,导致旋转支架20不能相对固定支架10旋转起翘,则在起翘装置100受到的冲击力消失后,操作人员可更换新的第一限位件40,新的第一限位件40重新限制第一连接机构60保持与固定支架10固定,以保证动力机构30能够驱动旋转支架20相对固定支架10旋转起翘。
请参阅图5和图6,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固定支架10可包括底座15和与底座15连接的侧壁17,第一连接机构60通过第一限位件40与底座15固定连接,第一连接机构60与固定支架的侧壁17连接。在第一限位件40解除对第一连接机构60的限制的情况下,第一连接机构60沿固定支架的侧壁17移动。
具体地,请结合图5和图6,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在起翘装置100未受到冲击力时,第一限位件40限制第一连接机构60沿固定支架的侧壁17移动,即第一连接机构60相对底座15固定。若推进器200遇到障碍物或推进器200需要起翘时,则动力机构30能够驱动旋转支架20相对固定支架10转动起翘,以使推进器200起翘避开障碍物或起翘脱离水面。此时,动力机构的第一端31能够相对底座15转动,动力机构的第二端33能够相对旋转支架20转动。在起翘装置100受到冲击力时,第一限位件40解除对第一连接机构60的限制,第一限位件40允许第一连接机构60沿固定支架的侧壁17移动,从而使得动力机构30随第一连接机构60一同相对固定支架的侧壁17移动,相较于动力机构30驱动旋转支架20相对固定支架10转动起翘而言,第一连接机构60沿固定支架的侧壁17移动能够增大旋转支架20相对固定支架10旋转的旋转范围,进而使得旋转支架20能够翘起至更高的角度以释放冲击力,防止起翘装置100的结构发生损坏。
请参阅图6,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底座15设有收容空间151,第一轴61位于收容空间151内,第一限位件40与第一轴61连接,动力机构的第一端31可转动地连接于第一轴61。
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收容空间151可为凹槽。其中,凹槽可自底座15上朝远离动力机构30的一侧凹陷,第一轴61可转动地安装于凹槽内。凹槽的设置能够防止第一轴61与其他结构发生干涉,从而提升第一轴61的安装稳定性。另外,第一轴61收容于收容空间151,且动力机构的第一端31与第一轴61连接,由此能够减小动力机构30与底座15占据的空间,从而实现起翘装置100的小型化。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底座15上可设有两个间隔的凸起(图未示出),收容空间151为两个凸起之间的间隙。其中,凸起可自底座15上朝动力机构30的方向延伸,第一轴61可转动地设置于两个凸起之间。凸起的设置能够防止第一轴61与其他结构发生干涉,从而提升第一轴61的安装稳定性。
请参阅图5及图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第一限位件40限制第一轴61相对固定支架的侧壁17移动的情况下,第一限位件40与第一轴61连接。在第一限位件40允许第一轴61相对固定支架的侧壁17移动的情况下,第一限位件40断裂失效。
需要说明的是,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限位件40可包括脆性材料制成的螺钉或销钉。具体地,第一限位件40穿设底座15并与第一轴61连接,以限制第一轴61相对固定支架的侧壁17的移动。在起翘装置100受到冲击力的情况下,第一限位件40发生断裂,从而使得第一轴61能够相对固定支架的侧壁17移动,此时,第一限位件40断裂失效能够吸收冲击力,以避免冲击力对起翘装置100的内部结构造成损坏。同时,第一轴61相对固定支架的侧壁17移动还能够增大旋转支架20相对固定支架10转动的转动范围,从而使得旋转支架20能够翘起至更高的角度,进而实现对冲击力的释放。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限位件40可以选择脆性金属材料的螺钉或销钉。第一限位件40的刚性强度以能够承受动力机构30驱动旋转支架20带动推进器200的主机起翘为准。第一限位件40作为整个推进器200上刚性最薄弱的器件,当推进器200的整个动力传递路径上发生冲击作用力时,第一限位件40作为刚性最薄弱的器件优先产生刚性断裂,从而第一限位件40优先失效,达到对第一连接结构60的限位解除,进而允许第一连接结构60可相对固定支架10转动,从而释放掉冲击力,保护了推进器200上其他动力传递器件。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限位件40的外周壁设有凹槽43。具体地,凹槽43自第一限位件40的外周壁朝第一限位件40的中心轴的方向凹陷。由此,在第一限位件40受到冲击力时,冲击力能够更多地集中于凹槽43处,相较于第一限位件40的外周壁未设有凹槽43而言,第一限位件40能够更加容易从凹槽43处发生断裂,从而保证第一限位件40对冲击力的吸收。在某些实施例中,在第一限位件40穿设底座15并与第一轴61连接时,凹槽43没有伸入第一轴61的内部,而是位于第一轴61的外部,从而保证起翘装置100受到的冲击力能够集中于凹槽43,进而保证第一限位件40能够断裂失效,以实现第一轴61相对固定支架的侧壁17移动。
进一步地,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限位件40包括沿长度方向上的相对的第一端45和第二端47。凹槽43位于第一限位件的第一端45、第一限位件的第二端47、及第一限位件的第一端45与第一限位件的第二端47之间中的至少一处。具体地,多个凹槽43的设置能够保证第一限位件40断裂失效的实现,防止在起翘装置100受到冲击力时第一限位件40无法断裂导致起翘装置100受损。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限位件40的延伸方向与第一轴61的延伸方向一致或垂直。其中,第一限位件40的延伸方向为第一限位件的第一端45指向第一限位件的第二端47的方向。在第一限位件40贯穿固定支架的侧壁17及底座15而伸入收容空间151以与第一轴61连接时,第一限位件40的延伸方向与第一轴61的延伸方向一致。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底座15包括相背的第一侧153和第二侧155,底座的第一侧153朝向动力机构30,第一限位件40能够贯穿底座的第二侧155而伸入收容空间151以与第一轴61连接,此时,第一限位件40的延伸方向与第一轴61的延伸方向垂直。
由于在起翘装置100受到冲击力的情况下,第一限位件40能够断裂以吸收冲击力,从而防止起翘装置100的内部结构受到冲击力导致损坏,而在冲击力消失后,为了保证动力机构30仍能够通过第一连接机构60和第二连接机构70驱动旋转支架20相对固定支架10旋转起翘,则需要更换新的第一限位件40,以使新的第一限位件40重新限制第一连接机构60保持与固定支架10相对固定。因此,相较于第一限位件40贯穿固定支架的侧壁17及底座15而伸入收容空间151以与第一轴61连接而言,第一限位件40贯穿底座的第二侧155而伸入收容空间151能够便于第一限位件40在断裂后脱落,从而能够更加便于操作人员对第一限位件40进行更换,简化操作步骤。
请参阅图5及图6,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固定支架的侧壁17上设有导引件90,导引件90用于引导第一轴61相对固定支架10沿第一移动方向Z1移动,以及沿第二移动方向Z2回落。
其中,在起翘装置100受到冲击力时,第一轴61能够相对固定支架10沿第一移动方向Z1移动,第一移动方向Z1为底座的第二侧155指向底座的第一侧153的方向,在第一轴61相对固定支架10沿第一移动方向Z1移动时,旋转支架20起翘;在起翘装置100受到的冲击力消失时,第一轴61能够相对固定支架10沿第二移动方向Z2回落,第二移动方向Z2为底座的第一侧153指向底座的第二侧155的方向。导引件90的设置一方面能够限制第一轴61相对固定支架10沿第一移动方向Z1的移动行程,从而防止旋转支架20相对固定支架10的转动角度过大,导致推进器200与船身1001(图11所示)相撞;另一方面能够防止第一轴61与动力机构30发生分离,从而保证起翘装置100的正常工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导引件90为设于固定支架的侧壁17上的凹槽91,第一轴61的一端伸入凹槽91内。具体地,第一轴61的一端能够在凹槽91内相对固定支架10沿第一移动方向Z1移动,或相对固定支架10沿第二移动方向Z2回落。导引件90为设置于固定支架的侧壁17上的凹槽91,能够使得起翘装置100无需设置过多的结构件便能够实现对第一轴61的导引,从而简化起翘装置100的安装步骤。
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导引件90安装于固定支架的侧壁17,导引件90设有凹槽91,第一轴61的一端伸入凹槽91内。具体地,第一轴61的一端能够在凹槽91内相对固定支架10沿第一移动方向Z1移动,或相对固定支架10沿第二移动方向Z2回落。在一些实施例中,导引件90与固定支架的侧壁17之间可采用粘接或焊接等不可拆卸的连接方式进行连接,从而能够防止在第一轴61相对固定支架10移动时导引件90发生脱落,进而保证起翘装置100的工作稳定性。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导引件90与固定支架的侧壁17之间可采用螺纹连接或卡扣连接等可拆卸的连接方式进行连接,从而使得在导引件90受到损坏(例如碰撞磨损或受到腐蚀等)时能够便于拆卸下来进行更换。
请继续参阅图5及图6,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轴61可包括本体部611、设置于本体部611的一端的凸出部613及耐磨件615。凸出部613伸入导引件90内。耐磨件615套设于凸出部613,并位于导引件90与本体部611之间。
具体地,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本体部611可与动力机构的第一端31转动连接,凸出部613伸入凹槽91内。在第一轴61相对固定支架的侧壁17移动时,凸出部613能够在凹槽91内移动。其中,耐磨件615的设置能够减少本体部611与导引件90之间的磨损,从而延长第一轴61的使用寿命,降低使用成本。需要说明的是,在某些实施例中,第一轴61上可设有滚轮(图未示出),滚轮套设于凸出部613,并能够在凹槽91内移动。滚轮的设置能够保证第一轴61相对固定支架的侧壁17移动的稳定性,减少甚至避免凸出部613在凹槽91内出现卡死的问题。
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在第一限位件40限制第一轴61相对固定支架的侧壁17移动的情况下,第一限位件40与第一轴61连接,在第一限位件40允许第一轴61相对固定支架的侧壁17移动的情况下,第一限位件40变形失效。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中的起翘装置100中除第一限位件40外的结构,与图5及图6所示的起翘装置100中除第一限位件40外的结构相同;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一限位件40与图5及图6所示的起翘装置100中的第一限位件40不同。
具体地,在起翘装置100受到冲击力时,第一限位件40能够发生变形失效,从而使得第一轴61能够相对固定支架的侧壁17移动,此时,第一限位件40变形失效能够吸收起翘装置100受到的冲击力,以防止冲击力对起翘装置100的内部结构造成损坏。同时,第一轴61可相对固定支架的侧壁17移动,从而使得在动力机构30不受冲击作用力下同旋转支架20一起起翘,进而不仅能够释放掉冲击力,保护动力机构30,还能够实现旋转支架20的起翘以带动推进器200起翘并避开障碍物。
可以理解的是,在上述图5和图6的实施方式基础上提供一种替换的实施方式,将第一限位件40固定于底座15替换为第一限位件40固定于第一轴61,第一限位件与底座15限位配合,从而同样可限制第一轴61相对底座15固定,并且在推进器200受到冲击力时,第一限位件40断裂,进而解除第一轴61的位置限制,使得第一轴61可相对底座15移动,进而可吸收冲击能。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限位件40包括弹性件(图未示出)。具体地,第一限位件40的一端固定连接第一轴61,相对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固定支架10,第一限位件40提供弹性力至第一轴61,以使第一轴61与固定支架10连接。
其中,在起翘装置100未受到冲击力,或起翘装置100受到的冲击力较小时,弹性件的弹性力能够连接第一轴61与固定支架10,并限制第一轴61与底座15相对固定。在起翘装置100受到冲击力时,冲击力能够克服弹性件产生的弹性力以使第一轴61相对底座15移动,在冲击力的大小大于弹性件的抗拉强度时,弹性件发生变形失效。由此,第一限位件40的变形失效能够避免冲击力对起翘装置100的内部结构造成损坏。同时,第一轴61相对底座15移动还能够增大旋转支架20相对固定支架10转动的转动范围,从而旋转支架20能够翘起至更高的角度以释放冲击力。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弹性件可为弹簧、扭簧及拉簧中的一种,在此不作限制。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动力机构的第二端33通过第二轴71与旋转支架20可转动地连接。其中,第二连接机构70可包括第二轴71。动力机构的第二端33通过第二轴71与旋转支架20可转动连接,由此能够使得在驱动组件37驱动伸缩组件35的伸缩杆353相对主体351伸缩时,伸缩杆353能够推动旋转支架20相对固定支架10转动,从而实现旋转支架20的起翘。
请参阅图7,本申请的第三方面的起翘装置100中,第一限位件40配置于第二连接机构70,在第一限位件40用于限制第二连接机构70相对旋转支架20转动,且在起翘装置100受冲击力的情况下,第一限位件40还用于允许第二连接机构70与旋转支架20之间形成转动副。
其中,在起翘装置100受到冲击力的情况下,旋转支架20与第二连接机构70之间形成转动副,即旋转支架20与第二连接机构70直接接触并能够相对转动。由此,旋转支架20与第二连接机构70之间形成转动副能够实现对冲击力的释放,防止起翘装置100受到损毁。
具体地,请结合图11,若起翘装置100未设置第一限位件40,且第一连接结构60和第二连接结构70又处于解除限制状态,则在旋转支架20相对固定支架10的旋转起翘不受约束,因此在推进器200处于推进状态时,推进器200在水流无序波动下引起不断无序起伏,导致推进器200产生的动力无法有效推动船身1001运动,影响水域可移动设备1000的正常运行。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连接机构70在第一限位件40的限制下相对旋转支架20固定,从而使得旋转支架20在被动力机构30有效驱动起翘时,旋转支架20能够相对固定支架10保持正常的起翘旋转运动,进而保证推进器200产生的动力能够推动船身1001运动。并且,在起翘装置100受到冲击力的情况下,第一限位件40解除对第二连接机构70的限制,第二连接机构70能够与旋转支架20之间形成转动副,进而释放冲击力,防止起翘装置100及推进器200的损坏。需要说明的是,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限位件40对第二连接机构70的限制方式包括但不限于抵持、夹持或弹性连接等。
另外,在某些实施方式中,为防止动力机构30产生的驱动力无法稳定地传递至旋转支架20,导致旋转支架20不能相对固定支架10旋转起翘,则在起翘装置100受到的冲击力消失后,操作人员可更换新的第一限位件40后,新的第一限位件40重新限制第二连接机构70保持与旋转支架20固定,以保证动力机构30能够驱动旋转支架20相对固定支架10旋转起翘。
请参阅图7,进一步地,在某些实施方式中,起翘装置100还可包括设置于旋转支架20的第二限位件50,第二限位件50与第一限位件40共同夹持第二连接机构70,以限制第二连接机构70保持相对旋转支架20固定。
其中,在动力机构30驱动旋转支架20相对固定支架10转动起翘时,动力机构的第二端33能够驱动第二连接机构70与第二限位件50抵触,从而使得动力机构30的驱动力能够传递至旋转支架20,以驱动旋转支架20相对固定支架10转动翘起。由此,第二限位件50能够保证动力机构30驱动旋转支架20起翘的实现。
请结合图1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固定支架10能够通过螺纹连接或焊接等连接方式安装于船身1001上。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固定支架10能够通过固定装置(图未示出)安装于船身1001上。在固定支架10安装于船身1001上时,推进器200的起翘为推进器200的螺旋桨215朝远离船身1001的方向运动。在起翘装置100受到冲击力,且第一限位件40解除限制状态的情况下,第二连接机构70能够相对固定支架10转动,从而实现旋转支架20相对固定支架10的旋转范围的增大,并且动力机构30不会引起形变,防止动力机构30受刚性力冲击而损坏。而在冲击力消失后,第二连接机构70能够反方向回到相对旋转支架20转动前的位置,此时,受惯性作用,第二连接机构70反方向转动的角度可能过大,若未设置第二限位件50,动力机构的第二端33会与旋转支架20发生碰撞,导致动力机构30或旋转支架20的损坏,由此,第二限位件50的设置能够防止起翘装置100的结构发生损坏,保证起翘装置100的正常工作。另外,第一限位件40和第二限位件50共同限制第一连接机构60相对固定支架10固定,从而保证起翘装置100能够驱动推进器200起翘,以及水域可移动设备1000的正常运行。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二限位件50和第一限位件40分别位于第二连接机构70的相背两侧。具体地,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旋转支架20包括相背的第一侧22和第二侧24,第一限位件40相较于第二限位件50更靠近旋转支架的第一侧22,第二限位件50为设置于旋转支架20上的凸起。
其中,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旋转支架的第二侧24可为旋转支架20背离固定支架10的一侧。第二限位件50可设置于旋转支架的第二侧24,或第二限位件50可设置于旋转支架的第一侧22和旋转支架的第二侧24之间的任何位置,且第一限位件40相较于第二限位件50更靠近旋转支架的第一侧22,第二连接机构70位于第一限位件40和第二限位件50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限位件50为设置于旋转支架20上的凸起,且在旋转支架的第二侧24指向旋转支架的第一侧22的方向上,第二限位件50在第二连接机构70上的投影完全位于第二连接机构70上,且第二限位件50在第二连接机构70上的投影面积,小于第二连接机构70在旋转支架的第二侧24指向旋转支架的第一侧22的方向上的一侧的面积。由此,第二限位件50可与第二连接机构70的部分接触,从而使得第二限位件50和第一限位件40能够限制第二连接机构70保持相对旋转支架20固定,并且第二限位件50的尺寸较小,从而避免第二限位件50与其他结构件发生干涉。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限位件50为设置于旋转支架20上的凸起,且在旋转支架的第二侧24指向旋转支架的第一侧22的方向上,第二限位件50在第二连接机构70上的投影完全位于第二连接机构70上,且第二限位件50在第二连接机构70上的投影面积,等于第二连接机构70在旋转支架的第二侧24指向旋转支架的第一侧22的方向上的一侧的面积。由此,第二限位件50可与第二连接机构70完全接触,防止在第二连接机构70相对旋转支架20转动时突破第二限位件50的限制,从而保证第二限制件和第一限制件对第二连接机构70的限制效果。
在再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限位件50为设置于旋转支架20上的凸起,且在旋转支架的第一侧22指向旋转支架的第二侧24的方向上,第二连接机构70在第二限位件50上的投影完全位于第二限位件50上,且第二连接机构70在第二限位件50上的投影面积,小于第二限位件50在旋转支架的第一侧22指向旋转支架的第二侧24的方向上的一侧的面积。
请参阅图7及图8,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二连接机构70还可包括摆臂73及座体75。摆臂73包括相对的第一端731和第二端733,摆臂的第一端731与旋转支架20转动连接。第一限位件40配置于摆臂73和/或座体75。在第一限位件40解除对第二连接机构70的限制的情况下,摆臂73与旋转支架20之间形成转动副。
其中,第二轴71可固定安装于座体75,且动力机构的第二端33通过第二轴71与座体75可转动地连接。在起翘装置100受冲击力的情况下,第一限位件40允许第二连接机构70与旋转支架20之间形成转动副。此时,第二连接机构70与旋转支架20之间形成转动副的两构件可为:摆臂73及旋转支架20。转动副元素可为:摆臂73与旋转支架20连接的连接面及旋转支架的侧壁23上与摆臂73连接的连接面。
具体地,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在起翘装置100未受到冲击力的情况下,第一限位件40限制摆臂73相对旋转支架20转动,即摆臂73与座体75均相对旋转支架20固定。若推进器200(图11所示)需要起翘,则动力机构30能够驱动旋转支架20相对固定支架10转动起翘,以使推进器200可调整起翘角度,此时,动力机构的第一端31能够相对固定支架10转动,动力机构的第二端33能够相对旋转支架20转动。在起翘装置100受到冲击力的情况下,第一限位件40解除对摆臂73的限制,第一限位件40允许摆臂73相对旋转支架20转动,相较于动力机构30驱动旋转支架20相对固定支架10转动起翘而言,摆臂73相对旋转支架20转动能够释放起翘装置100受到的冲击力,防止起翘装置100的结构发生损坏。
请继续参阅图7及图8,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座体75设有安装空间751,动力机构的第二端33通过第二轴71可转动地安装于安装空间751内。
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座体75可设有凹槽,安装空间751为凹槽。其中,凹槽可自座体75上朝远离动力机构30的一侧凹陷,第二轴71固定安装于凹槽内。凹槽的设置能够防止第二轴71与其他结构发生干涉,从而提升第二轴71的安装稳定性。另外,第二轴71收容于安装空间751,且动力机构的第二端33与第二轴71连接,由此能够减小动力机构30与座体75占据的空间,从而实现起翘装置100的小型化。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座体75上可设有两个间隔的凸起(图未示出),安装空间751为两个凸起之间的间隙。其中,凸起可自座体75上朝动力机构30的方向延伸,第二轴71固定设置于两个凸起之间。凸起的设置能够防止第二轴71与其他结构发生干涉,从而提升第二轴71的安装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第一限位件40限制第二连接机构70保持与旋转支架20相对固定的情况下,第二连接机构70与第一限位件40接触。第一限位件40在解除对第二连接机构70的限制的情况下,第一限位件40设置于第二连接机构70的转动路径上的部分与固定连接于旋转支架20上的部分断裂失效。
具体地,在第二连接机构70与第一限位件40接触时,第一限位件40和第二限位件50能够共同夹持座体75和/或摆臂73,以限制第二连接机构70保持与旋转支架20相对固定。在起翘装置100受到冲击力时,第一限位件40在第二连接机构70的转动路径上的部分与固定连接与旋转支架20上的部分发生断裂,从而使得第二连接机构70能够相对旋转支架20转动,此时,第一限位件40断裂失效能够吸收冲击力,以避免冲击力对起翘装置100的内部结构造成损坏。同时,第二连接机构70相对旋转支架20转动还能够允许旋转支架20同动力机构30一起相对固定支架10转动,从而使得动力机构30避免受冲击力作用,且旋转支架20能够翘起至更高的角度,进而可以释放掉冲击力。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限位件40可以选择脆性金属材料。第一限位件40的刚性强度以能够承受动力机构30驱动旋转支架20带动推进器200的主机起翘为准。第一限位件40作为整个推进器200上刚性最薄弱的器件,当推进器200的整个动力传递路径上发生冲击作用力时,第二连接机构70作为刚性最薄弱的器件优先产生刚性断裂,从而第一限位件40优先失效,达到对第二连接机构70的限位解除,进而允许第二连接机构70可相对固定支架10转动,从而释放掉冲击力,保护了推进器200上其他动力传递器件。
其中,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一限位件40的具体结构与图2中的第一限位件40的具体结构基本相同,不同之处仅在于:
在第一限位件40包括安装于旋转支架20的第一部41的情况下,第一部41位于第二连接机构70的转动路径上,并在第二连接机构70转动的情况下用于与第二连接机构70接触。具体地,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部41可固定安装于旋转支架20上,并至少部分位于第二连接机构70的转动路径上,在第二连接机构70转动的情况下,第二连接机构70与第一部41位于第二连接机构70的转动路径上的部分接触,以使第一部41位于第二连接机构70的转动路径上的部分与固定连接于旋转支架20上的部分发生断裂,从而实现对冲击力的吸收,防止起翘装置100损坏。第一部41与旋转支架20之间的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粘接或焊接等等。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部41位于第二连接机构70的转动路径上的部分可与摆臂73对应,在第二连接机构70转动的情况下,第一部41位于第二连接机构70的转动路径上的部分可与摆臂73接触。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部41位于第二连接机构70的转动路径上的部分可与座体75对应,在第二连接机构70转动的情况下,第一部41位于第二连接机构70的转动路径上的部分可与座体75接触。
在第一限位件40包括固定于旋转支架20的第一部41及固定于第一部41的第二部42的情况下,第二部42位于第二连接机构70的转动路径上,并在第二连接机构70转动的情况下用于与第二连接机构70接触。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部42可套设于第一部41位于第二连接机构70的转动路径上的部分,并完全位于第二连接机构70的转动路径上。在第二连接机构70转动的情况下,第二连接机构70可与第二部42接触,以使第一部41上未与第二部42连接的位置发生断裂,从而实现对冲击力的吸收,防止起翘装置100损坏。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部42可套设于第一部41位于第二连接机构70的转动路径上的部分,并部分位于第二连接机构70的转动路径上。在第二连接机构70转动的情况下,第二连接机构70可与第二部42位于第二连接机构70的转动路径上的部分接触,且第二部42位于第二连接机构70的转动路径上的部分与第二部42未位于第二连接机构70的转动路径上的部分发生断裂,从而实现对冲击力的吸收,防止起翘装置100损坏。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部42位于第二连接机构70的转动路径上的部分可与摆臂73对应,在第二连接机构70转动的情况下,第二部42位于第二连接机构70的转动路径上的部分可与摆臂73接触。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部42位于第二连接机构70的转动路径上的部分可与座体75对应,在第二连接机构70转动的情况下,第二部42位于第二连接机构70的转动路径上的部分可与座体75接触。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二部42与第二连接机构70的接触面积,大于未设置第二部42时第一部41与第二连接机构70接触的接触面积。第二部42的设置能够增大第一限位件40与第二连接机构70的接触面积,由此一方面在受到冲击力时,能够使得冲击力更多地作用于第一限位件40,从而有利于实现第一限位件40的断裂;另一方面能够在未受到冲击力时,减小在第二连接机构70与第一限位件40接触时第一限位件40对第二连接机构70的压强,从而防止第二连接机构70因碰撞导致损坏,进而保证起翘装置100的稳定性。
可以理解的是,作为上述实施方式的一种替换方式,也可以是将第一部41固定于旋转支架20,第二部42位于第二连接机构70的转动路径的方式替换为将第一部41固定于第二连接机构70上,第二部42位于旋转支架20相对第二连接机构70的转动路径上。具体的,在旋转支架20与第二连接机构70转动配合的侧壁23上设置收容槽,第一部41固定于第二连接机构70邻近收容槽处,第二部42收容于收容槽内,第二部42与收容槽的内壁抵持配合,从而在第一部41与第二部42未发生断裂状态下,第一限位件40可限制第二连接机构70相对旋转支架20固定。当推进器200受到冲击力时,第一部41与第二部42断裂,第一部41固定于第二连接机构70不会丢失,第二部42因与收容槽的卡持配合,仍收容于收容槽也不会丢失,从而避免第二部42掉落于水域造成对推进器200的螺旋桨215(图11所示)的损伤。
请再次参阅图7及图8,再进一步地,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旋转支架20可设有第三限位件19,在第一限位件40解除对第二连接机构70的限制的情况下,第三限位件19用于限制第二连接机构70的运动范围。
其中,在第一限位件40解除对第二连接机构70的限制的情况下,第二连接机构70能够相对旋转支架20转动,以使动力机构30随第二连接机构70一同相对旋转支架20转动,进而可释放冲击力。由于固定支架10能够安装于船身1001(图11所示)上,因此,若旋转支架20相对固定支架10的旋转起翘的角度过大,则推进器200(图11所示)将会与船身1001相撞,从而导致推进器200损毁。由此,第三限位件19的设置能够限制第二连接机构70的运动范围,即限制旋转支架20相对固定支架10的旋转范围,避免旋转支架20相对固定支架10的转动角度过大导致推进器200损坏。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三限位件19设置于旋转支架20靠近第二连接机构70转动连接旋转支架20处。具体地,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三限位件19可为自旋转支架的侧壁23朝动力机构30凸出的凸块,且第三限位件19设置于旋转支架20上靠近摆臂73转动连接旋转支架20的位置,从而使得第三限位件19能够与摆臂73配合,以限制摆臂73的运动范围。
更具体地,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三限位件19具有第一限位面191和第二限位面193,在第一限位件40解除对第二连接机构70的限制的情况下,第二连接机构70在第一限位面191和第二限位面193之间转动。其中,第一限位面191的设置能够限制旋转支架20相对固定支架10的起翘角度,避免旋转支架20相对固定支架10的转动角度过大导致推进器200损坏。第二限位面193的设置能够避免推进器200与船身1001相撞导致推进器200损坏。
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在第一限位件40限制第二连接机构70保持与旋转支架20相对固定的情况下,第一连接机构70与第一限位件40接触。在第一限位件40解除对第二连接机构70的限制的情况下,第一限位件40变形失效。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中的起翘装置100中除第一限位件40外的结构,与图所示的起翘装置100中除第一限位件40外的结构相同;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一限位件40与图8所示的起翘装置100中的第一限位件40不同。
具体地,在起翘装置100受到冲击力时,第一限位件40能够发生变形失效,从而使得第二连接机构70相对旋转支架20转动,此时,第一限位件40变形失效能够吸收起翘装置100受到的冲击力,以防止冲击力对起翘装置100的内部结构造成损坏。同时,第二连接机构70相对旋转支架20转动还能够增大旋转支架20相对固定支架10转动的转动范围,从而使得旋转支架20能够翘起至更高的角度,进而不仅能够释放掉冲击力,还能够实现推进器200(图11所示)的起翘以避开障碍物。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限位件40可包括弹性件(图未示出),第一限位件40的一端固定连接第二连接机构70,另一端固定连接旋转支架20,第一限位件40提供弹性力至第二连接机构70,以使第二连接机构70与旋转支架20连接。
具体地,在起翘装置100未受到冲击力,或起翘装置100受到的冲击力较小时,弹性件的弹性力能够连接第二连接机构70与旋转支架20,并限制第二连接机构70保持与旋转支架20相对固定。在起翘装置100受到冲击力时,冲击力能够克服弹性件产生的弹性力以使第二连接机构70相对旋转支架20转动,在冲击力的大小大于弹性件的抗拉强度时,弹性件发生变形失效。由此,第一限位件40的变形失效能够避免冲击力对起翘装置100的内部结构造成损坏。同时,第二连接机构70相对旋转支架20转动还能够增大旋转支架20相对旋转支架20转动的转动范围,从而使得旋转支架20能够翘起至更高的角度以释放冲击力。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弹性件可为弹簧、扭簧及拉簧中的一种,在此不作限制。
请参阅图9,本申请的第四方面的起翘装置100中,第一限位件40配置于第二连接机构70,在第一限位件40用于限制第二连接机构70相对旋转支架20移动,且起翘装置100受冲击力的情况下,第一限位件40还用于允许第二连接机构70与旋转支架20之间形成移动副。此时,第二连接机构70与旋转支架20之间形成移动副的两构件可为:第二轴71及旋转支架20。移动副元素可为:第二轴71的外表面及旋转支架的侧壁23上与第二轴71的外表面接触的表面。
其中,在起翘装置100受到冲击力的情况下,第二连接机构70与旋转支架20之间形成移动副,即第二连接机构70与旋转支架20直接接触并能够相对移动。由此,第二连接机构70与旋转支架20之间形成移动副能够实现对冲击力的释放,防止起翘装置100受到损毁。
具体地,请结合图11,若起翘装置未设置第一限位件,则旋转支架相对固定支架的旋转起翘不受约束,因此在推进器处于推进状态时,推进器在水流无序波动下引起不断无序起伏,导致推进器产生的动力无法有效推动船身运动,影响水域可移动设备的正常运行。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连接机构70在第一限位件40的限制下相对旋转支架20固定,从而使得旋转支架20在未被动力机构30驱动起翘时,旋转支架20能够相对固定支架10固定,进而保证推进器200产生的动力能够推动船身1001运动。并且,在起翘装置100受到冲击力的情况下,第一限位件40解除对第二连接机构70的限制,以使第二连接机构70与旋转支架20之间形成移动副,从而释放冲击力,防止起翘装置100及推进器200的损坏。
另外,在某些实施方式中,为防止动力机构30产生的驱动力无法稳定地传递至旋转支架20,导致旋转支架20不能相对固定支架10旋转起翘,则在起翘装置100受到的冲击力消失后,操作人员可更换新的第一限位件40,新的第一限位件40重新限制第二连接机构70保持与旋转支架20固定,以保证动力机构30能够驱动旋转支架20相对固定支架10旋转起翘。
请参阅图9,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旋转支架20可包括基座21(图6所示)和与基座21连接的侧壁23(图6所示),第二连接机构70通过第一限位件40与基座21固定连接,第二连接机构70与旋转支架的侧壁23连接。在第一限位件40解除对第二连接机构70的限制的情况下,第二连接机构70沿旋转支架的侧壁23移动。
具体地,请结合图11,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在起翘装置100未受到冲击力时,第一限位件40限制第二连接机构70沿旋转支架的侧壁23移动,即第二连接机构70相对基座21固定。若推进器200遇到障碍物或推进器200无需使用,则动力机构30能够驱动旋转支架20相对固定支架10转动起翘,以使推进器200起翘避开障碍物。此时,动力机构的第二端33能够相对基座21转动,动力机构的第一端31能够相对固定支架10转动。在起翘装置100受到冲击力时,第一限位件40解除对第二连接机构70的限制,第一限位件40允许第二连接机构70沿旋转支架的侧壁23移动,从而使得动力机构30随第二连接机构70一同相对旋转支架的侧壁23移动,相较于动力机构30驱动旋转支架20相对固定支架10转动起翘而言,第二连接机构70沿旋转支架的侧壁23移动能够释放冲击力,防止起翘装置100的结构发生损坏。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基座21设有容置空间(图未示出),第二轴71位于容置空间内,第一限位件40与第二轴71连接,动力机构的第二端33可转动地连接于第二轴71。
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基座21可设有容置空间,容置空间可为凹槽。其中,凹槽可自基座21上朝远离动力机构30的一侧凹陷,第二轴71可转动地安装于凹槽内。凹槽的设置能够防止第二轴71与其他结构发生干涉,从而提升第二轴71的安装稳定性。另外,第二轴71收容于容置空间,且动力机构的第二端33与第二轴71连接,由此能够减小动力机构30与基座21占据的空间,从而实现起翘装置100的小型化。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基座21上可设有两个间隔的凸起(图未示出),容置空间为两个凸起之间的间隙。其中,凸起可自基座21上朝动力机构30的方向延伸,第二轴71可转动地设置于两个凸起之间。凸起的设置能够防止第二轴71与其他结构发生干涉,从而提升第二轴71的安装稳定性。
请参阅图1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第一限位件40限制第二轴71相对固定支架的侧壁17移动的情况下,第一限位件40与第二轴71连接,在第一限位件40允许第二轴71相对固定支架的侧壁17移动的情况下,第一限位件40断裂失效。
需要说明的是,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限位件40包括脆性材料制成的螺钉或销钉。具体地,第一限位件40穿设基座21并与第二轴71连接,以使第一限位件40能够限制第二轴71相对旋转支架的侧壁23移动。在起翘装置100受到冲击力的情况下,第一限位件40发生断裂,从而使得第二轴71能够相对旋转支架的侧壁23移动,此时,第一限位件40断裂失效能够吸收冲击力,以避免冲击力对起翘装置100的内部结构造成损坏。同时,第二轴71相对旋转支架的侧壁23移动还能够增大旋转支架20相对固定支架10转动的转动范围,从而使得旋转支架20能够翘起至更高的角度,进而实现对冲击力的释放。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限位件40可以选择脆性金属材料的螺钉或销钉。第一限位件40的刚性强度以能够承受动力机构30驱动旋转支架20带动推进器200的主机起翘为准。第一限位件40作为整个推进器200上刚性最薄弱的器件,当推进器200的整个动力传递路径上发生冲击作用力时,第一限位件40作为刚性最薄弱的器件优先产生刚性断裂,从而第一限位件40优先失效,达到对第二连接结构70的限位解除,进而允许第二连接结构70可相对旋转支架20转动,从而释放掉冲击力,保护了推进器200上其他动力传递器件。
其中,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一限位件40的具体结构与图6中的第一限位件40的具体结构基本相同,不同之处仅在于:
在第一限位件40穿设基座21并与第二轴71连接时,凹槽43没有伸入第二轴71的内部,而是位于第一轴61的外部,从而保证起翘装置100受到的冲击力能够集中于凹槽43,进而保证第一限位件40能够断裂失效,以实现第二轴71相对旋转支架的侧壁23移动。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限位件40的延伸方向与第二轴71的延伸方向一致或垂直。其中,第一限位件40的延伸方向为第一限位件的第一端45指向第一限位件的第二端47的方向。在第一限位件40贯穿旋转支架的侧壁23及基座21而伸入容置空间以与第二轴71连接时,第一限位件40的延伸方向与第二轴71的延伸方向一致。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基座21包括相背的第一侧211和第二侧213,基座的第一侧211朝向动力机构30,第一限位件40能够贯穿基座的第二侧213而伸入容置空间以与第二轴71连接,此时,第一限位件40的延伸方向与第二轴71的延伸方向垂直。
由于在起翘装置100受到冲击力的情况下,第一限位件40能够断裂以吸收冲击力,从而防止起翘装置100的内部结构受到冲击力导致损坏,而在冲击力消失后,为了保证动力机构30仍能够通过第一连接机构60和第二连接机构70驱动旋转支架20相对固定支架10旋转起翘,则需要更换新的第一限位件40,以使新的第一限位件40重新限制第二连接机构70保持与旋转支架20相对固定。因此,相较于第一限位件40贯穿旋转支架的侧壁23及基座21而伸入容置空间以与第二轴71连接而言,第一限位件40贯穿基座的第二侧213而伸入容置空间便于第一限位件40在断裂后脱落,从而能够更加便于操作人员对第一限位件40进行更换,简化操作步骤。
请参阅图9及图10,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旋转支架的侧壁23上设有导引件90,导引件90用于引导第二轴71相对旋转支架20移动。
其中,在第二轴71能够相对旋转支架20移动时,旋转支架20起翘;在起翘装置100受到的冲击力消失时,第二轴71能够相对旋转支架20反方向回落。导引件90的设置一方面能够限制第二轴71相对旋转支架20移动的移动行程,从而防止旋转支架20相对固定支架10的转动角度过大,导致推进器200(图11所示)与船身1001(图11所示)相撞;另一方面能够防止第二轴71与动力机构30发生分离,从而保证起翘装置100的正常工作。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导引件90为设于旋转支架的侧壁23上的凹槽91,第二轴71的一端伸入凹槽91内。具体地,第二轴71的一端能够在凹槽91内相对旋转支架20移动。导引件90为设置于固定支架的侧壁17上的凹槽91,能够使得起翘装置100无需设置过多的结构件便能够实现对第二轴71的导引,从而简化起翘装置100的安装步骤。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导引件90安装于旋转支架的侧壁23,导引件90设有凹槽91,第二轴71的一端伸入凹槽91内。具体地,第二轴71的一端能够在凹槽91内相对旋转支架20移动。在一些实施例中,导引件90与旋转支架的侧壁23之间可采用粘接或焊接等不可拆卸的连接方式进行连接,从而能够防止在第二轴71相对旋转支架20移动时导引件90发生脱落,进而保证起翘装置100的工作稳定性。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导引件90与旋转支架的侧壁23之间可采用螺纹连接或卡扣连接等可拆卸的连接方式进行连接,从而使得在导引件90受到损坏(例如碰撞磨损或受到腐蚀等)时能够便于拆卸下来进行更换。
请继续参阅图9及图10,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二轴71包括本体部711、设置于本体部711的一端的凸出部713及耐磨件715。凸出部713伸入导引件90内。耐磨件715套设于凸出部713,并位于导引件90与本体部711之间。
具体地,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本体部711可与动力机构的第二端33转动连接,凸出部713伸入凹槽91内。在第二轴71相对旋转支架的侧壁23移动时,凸出部713能够在凹槽91内移动。其中,耐磨件715的设置能够减少本体部711与导引件90之间的磨损,从而延长第二轴71的使用寿命,降低使用成本。需要说明的是,在某些实施例中,第二轴71上可设有滚轮,滚轮套设于凸出部713,并能够在凹槽91内移动。滚轮的设置能够保证第二轴71相对旋转支架的侧壁23移动的稳定性,减少甚至避免凸出部713在凹槽91内出现卡死的问题。
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在第一限位件40限制第二轴71相对固定支架的侧壁17移动的情况下,第一限位件40与第二轴71连接,在第一限位件40允许第二轴71相对固定支架的侧壁17移动的情况下,第一限位件40变形失效。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中的起翘装置100中除第一限位件40外的结构,与图9及图10所示的起翘装置100中除第一限位件40外的结构相同;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一限位件40与图9及图10所示的起翘装置100中的第一限位件40不同。
具体地,在起翘装置100受到冲击力时,第一限位件40能够发生变形失效,从而使得第二轴71能够相对旋转支架的侧壁23移动,此时,第一限位件40变形失效能够吸收起翘装置100受到的冲击力,以防止冲击力对起翘装置100的内部结构造成损坏。同时,第二轴71可相对旋转支架的侧壁23移动还能够释放掉冲击力,还能够实现旋转支架20的起翘以带动推进器200起翘并避开障碍物。
可以理解的是,在上述图9和图10的实施方式基础上提供一种替换的实施方式,将第一限位件40固定于基座21替换为第一限位件40固定于第二轴71,第一限位件与基座21限位配合,从而同样可限制第二轴71相对基座21固定,并且在推进器200受到冲击力时,第一限位件40断裂,进而解除第二轴71的位置限制,使得第二轴71可相对基座21移动,进而可吸收冲击能。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限位件40包括弹性件(图未示出),第一限位件40一端固定连接第二连接机构70,另一端固定连接旋转机构,第一限位件40提供弹性力至第二连接机构70,以使第二连接机构70与旋转支架20连接。
其中,在起翘装置100未受到冲击力,或起翘装置100受到的冲击力较小时,弹性件的弹性力能够连接第二轴71与基座21,并限制第二轴71相对基座21的移动。在起翘装置100受到冲击力时,冲击力能够克服弹性件产生的弹性力以使第二轴71相对基座21移动,在冲击力的大小大于弹性件的抗拉强度时,弹性件发生变形失效。由此,第一限位件40的变形失效能够避免冲击力对起翘装置100的内部结构造成损坏。同时,第二轴71相对基座21移动还能够增大旋转支架20相对固定支架10转动的转动范围,从而旋转支架20能够翘起至更高的角度以释放冲击力。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弹性件可为弹簧、扭簧及拉簧中的一种,在此不作限制。
请参阅图2、图6、图7及图9,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旋转支架20通过第三轴80与固定支架10可转动地连接。第三轴80的设置能够使得在伸缩组件35的伸缩杆353自主体351内伸出时能够推动旋转支架20相对固定支架10转动,从而保证旋转支架20起翘的实现。在某些实施例中,第三轴80上可设有滚轮,滚轮设置于第三轴80与固定支架10的连接处。滚轮的设置能够保证第三轴80相对固定支架10转动的稳定性,减少甚至避免第三轴80在固定支架10内转动时出现卡死的问题。
请参阅图11,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推进器200。请结合图1及图2、图5及图6、图7或图8,推进器200包括推进器主体210及上述任一实施方式所述的起翘装置100,起翘装置100与推进器主体210连接,从而使得推进器200在起翘装置100的作用下在起翘状态和推进状态中切换。其中,推进器200包括但不限于船外机(舷外机)、挂桨机及拖曳马达等水域推进设备。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推进器主体210可包括机架211、电机213及螺旋桨215。机架211与起翘装置100的旋转支架20连接,且机架211能够随旋转支架20一同相对固定支架10转动。电机213设置于机架211上,电机213与螺旋桨215连接,并驱动螺旋桨215转动以提供推进力。
本申请的推进器200中,动力机构30经第一连接机构60和第二连接机构70驱动旋转支架20相对固定支架10旋转以实现旋转支架20的起翘,且第一限位件40配置于第一连接机构60和第二连接机构70的至少一者,在起翘装置100受到冲击力的情况下,第一限位件40能够解除对第一连接机构60和第二连接机构70中的至少一者的限制,以允许旋转支架20同动力机构30一起相对固定支架10旋转的旋转,由此能够实现对冲击力的释放,防止冲击力对起翘装置100、动力机构30内部的结构造成损坏,从而保证起翘装置100及推进器200的正常工作。
请参阅图11,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水域可移动设备1000,包括如上所述的推进器200。
具体地,请结合图1及图2、图5及图6、图7或图8,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在推进器200通过起翘装置100固定在水域可移动设备1000上,且推进器主体210处于推进状态的情况下,水域可移动设备1000在推进器主体210的推动下,能够在水上移动,而当推进器200使用完毕需要离开水面,避免长时间浸泡在水中,或者是在推进过程中需要躲避水中的障碍物时,通过动力机构30实现起翘。另外,在推进器200受到的冲击力过大时,第一限位件40能够解除对第一连接机构60和第二连接机构70中的至少一者的限制,以允许旋转支架20同动力机构30一起相对固定支架10旋转的旋转,由此能够实现对冲击力的释放,防止冲击力对起翘装置100、动力机构30内部的结构造成损坏,从而保证起翘装置100的寿命,还能够提升水域可移动设备1000运行的安全系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某些实施方式”、“一个实施方式”、“一些实施方式”、“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所述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申请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60)

1.一种起翘装置,其中,包括:
固定支架;
旋转支架,所述旋转支架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固定支架;
动力机构,所述动力机构包括相对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动力机构的第一端与所述固定支架之间配置第一连接机构,所述动力机构的第二端与所述旋转支架之间配置第二连接机构,所述动力机构经所述第一连接机构和所述第二连接机构驱动所述旋转支架相对所述固定支架旋转起翘;及
第一限位件,所述第一限位件配置于所述第一连接机构和所述第二连接机构的至少一者,用于限制所述第一连接机构保持与所述固定支架相对固定,和/或限制所述第二连接机构保持与所述旋转支架相对固定;在所述起翘装置受冲击力的情况下,所述第一限位件还用于解除对所述第一连接机构和所述第二连接机构中的至少一者的限制,以允许所述旋转支架相对所述固定支架旋转的旋转范围增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起翘装置,其中,所述动力机构包括伸缩组件,所述伸缩组件包括主体及伸缩杆,所述伸缩杆可伸缩地安装于所述主体,所述第一连接机构配置于所述主体与所述固定支架之间,所述第一连接机构与所述主体之间形成转动副,所述第二连接机构配置于所述伸缩杆与所述旋转支架之间,所述第二连接机构与所述伸缩杆之间形成转动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起翘装置,其中,所述动力机构还包括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伸缩杆相对所述主体伸缩。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起翘装置,其中,所述第一限位件配置于所述第一连接机构,在所述第一限位件用于限制所述第一连接机构相对所述固定支架转动,且在所述起翘装置受冲击力的情况下,所述第一限位件还用于允许所述第一连接机构与所述固定支架之间形成转动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起翘装置,其中,所述起翘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固定支架的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二限位件与所述第一限位件用于共同夹持所述第一连接机构,以限制所述第一连接机构保持相对所述固定支架固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起翘装置,其中,所述第二限位件和所述第一限位件分别位于所述第一连接机构的相背两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起翘装置,其中,所述固定支架包括相背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第一限位件相较于所述第二限位件更靠近所述固定支架的第一侧,所述第二限位件为设置于所述固定支架上的凸起。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起翘装置,其中,所述第一连接机构包括:
摆臂,所述摆臂包括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摆臂的第一端与所述固定支架可转动地连接;
座体,所述座体与所述摆臂的第二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限位件配置于所述摆臂和/或所述座体;及
固定安装于所述座体的第一轴,所述动力机构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一轴与所述座体可转动地连接;
在所述第一限位件解除对所述第一连接机构的限制的情况下,所述摆臂与所述固定支架之间形成转动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起翘装置,其中,所述座体设有安装空间,所述动力机构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一轴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安装空间内。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起翘装置,其中,所述第一限位件在限制所述第一连接机构保持与所述固定支架相对固定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连接机构与所述第一限位件接触;所述第一限位件在解除对所述第一连接机构的限制的情况下,所述第一限位件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机构的转动路径上的部分与固定连接于所述固定支架上的部分断裂失效。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起翘装置,其中,所述第一限位件包括:
安装于所述固定支架的第一部,所述第一部位于所述第一连接机构的转动路径上,并在所述第一连接机构转动的情况下用于与所述第一连接机构接触。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起翘装置,其中,所述第一限位件包括:
固定于所述固定支架的第一部;及
固定于所述第一部的第二部,所述第二部位于所述第一连接机构的转动路径上,并在所述第一连接机构转动的情况下用于与所述第一连接机构接触。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起翘装置,其中,在所述第一限位件限制所述第一连接机构保持与所述固定支架相对固定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连接机构与所述第一限位件接触;在所述第一限位件解除对所述第一连接机构的限制的情况下,所述第一限位件变形失效。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起翘装置,其中,所述第一限位件包括弹性件,所述第一限位件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机构,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支架,所述第一限位件提供弹性力至所述第一连接机构,以使所述第一连接机构与所述固定支架连接。
15.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起翘装置,其中,所述固定支架设有第三限位件,在所述第一限位件解除对所述第一连接机构的限制的情况下,所述第三限位件用于限制所述第一连接机构的运动范围。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起翘装置,其中,所述第三限位件设置于所述固定支架靠近所述第一连接机构转动连接所述固定支架处。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起翘装置,其中,所述第三限位件具有第一限位面和第二限位面,在所述第一限位件解除对所述第一连接机构的限制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连接机构在所述第一限位面和所述第二限位面之间转动。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起翘装置,其中,所述第一限位件配置于所述第一连接机构,在所述第一限位件用于限制所述第一连接机构相对所述固定支架移动,且所述起翘装置受冲击力的情况下,所述第一限位件还用于允许所述第一连接机构与所述固定支架之间形成移动副。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起翘装置,其中,所述固定支架包括底座和与所述底座连接的侧壁,所述第一连接机构通过所述第一限位件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机构与所述固定支架的侧壁连接;在所述第一限位件解除对所述第一连接机构的限制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连接机构沿所述固定支架的侧壁移动。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起翘装置,其中,所述第一连接机构包括第一轴,所述底座设有收容空间,所述第一轴位于所述收容空间内,所述第一限位件与所述第一轴连接,所述动力机构的第一端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一轴。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起翘装置,其中,在所述第一限位件限制所述第一轴相对所述固定支架的侧壁移动的情况下,所述第一限位件与所述第一轴连接,在所述第一限位件允许所述第一轴相对所述固定支架的侧壁移动的情况下,所述第一限位件断裂失效。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起翘装置,其中,所述第一限位件包括螺钉或销钉。
2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起翘装置,其中,所述第一限位件的外周壁设有凹槽。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起翘装置,其中,所述第一限位件在长度方向上包括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凹槽位于所述第一限位件的第一端、所述第一限位件的第二端、及所述第一限位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限位件的第二端之间中的至少一处。
25.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起翘装置,其中,所述第一限位件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轴的延伸方向一致或垂直。
26.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起翘装置,其中,所述底座包括相背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底座的第一侧朝向所述动力组件,所述第一限位件贯穿所述底座的第二侧而伸入所述收容空间以与所述第一轴连接。
27.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起翘装置,其中,在所述第一限位件限制所述第一轴相对所述固定支架的侧壁移动的情况下,所述第一限位件与所述第一轴连接,在所述第一限位件允许所述第一轴相对所述固定支架的侧壁移动的情况下,所述第一限位件变形失效。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起翘装置,其中,所述第一限位件包括弹性件,所述第一限位件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轴,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支架,所述第一限位件提供弹性力至所述第一轴,以使所述第一轴与所述固定支架连接。
29.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起翘装置,其中,所述固定支架的侧壁上设有导引件,所述导引件用于引导所述第一轴相对所述固定支架沿第一移动方向移动,以及沿第二移动方向回落。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起翘装置,其中,所述导引件为设于所述固定支架的侧壁上的凹槽,所述第一轴的一端伸入所述凹槽内。
31.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起翘装置,其中,所述导引件安装于所述固定支架的侧壁,所述导引件设有凹槽,所述第一轴的一端伸入所述凹槽内。
32.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起翘装置,其中,所述第一轴包括:
本体部;
设置于所述本体部的一端的凸出部,所述凸出部伸入所述导引件内;及
耐磨件,所述耐磨件套设于所述凸出部,并位于所述导引件与所述本体部之间。
33.根据权利要求4-32任意一项所述的起翘装置,其中,所述第二连接机构包括第二轴,所述动力机构的第二端通过所述第二轴与所述旋转支架可转动地连接。
34.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起翘装置,其中,所述旋转支架通过第三轴与所述固定支架可转动地连接。
3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起翘装置,其中,所述固定支架包括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旋转支架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固定支架的第二端;所述第一限位件配置于所述第二连接机构,在所述第一限位件用于限制所述第二连接机构相对所述旋转支架转动,且在所述起翘装置受冲击力的情况下,所述第一限位件还用于允许所述第二连接机构与所述旋转支架之间形成转动副。
36.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起翘装置,其中,所述第一限位件在限制所述第二连接机构保持与所述旋转支架相对固定的情况下,所述第二连接机构与所述第一限位件接触;所述第一限位件在解除所述第二连接机构的限制的情况下,所述第一限位件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机构的转动路径上的部分与固定连接于所述旋转支架上的部分断裂失效。
37.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起翘装置,其中,所述第一限位件包括:
安装于所述旋转支架的第一部,所述第一部位于所述第二连接机构的转动路径上,并在所述第二连接机构转动的情况下用于与所述第二连接机构接触。
38.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起翘装置,其中,所述第一限位件包括:
固定于所述旋转支架的第一部;及
固定于所述第一部的第二部,所述第二部位于所述第二连接机构的转动路径上,并在所述第二连接机构转动的情况下用于与所述第二连接机构接触。
39.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起翘装置,其中,在所述第一限位件限制所述第二连接机构保持与所述旋转支架相对固定的情况下,所述第二连接机构与所述第一限位件接触;在所述第一限位件解除对所述第二连接机构的限制的情况下,所述第一限位件变形失效。
40.根据权利要求39所述的起翘装置,其中,所述第一限位件包括弹性件,所述第一限位件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机构,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旋转支架,所述第一限位件提供弹性力至所述第二连接机构,以使所述第二连接机构与所述旋转支架连接。
41.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起翘装置,其中,所述起翘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旋转支架的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二限位件与所述第一限位件用于共同夹持所述第二连接机构,以限制所述第二连接机构保持相对所述旋转支架固定。
42.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起翘装置,其中,所述旋转支架设有第三限位件,在所述第一限位件解除对所述第一连接机构的限制状态的情况下,所述第三限位件用于限制所述第二连接机构的运动范围。
4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起翘装置,其中,所述固定支架包括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旋转支架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固定支架的第二端;所述第一限位件配置于所述第二连接机构,在所述第一限位件用于限制所述第二连接机构相对所述旋转支架移动,且在所述起翘装置受冲击力的情况下,所述第一限位件还用于允许所述第二连接机构与所述旋转支架之间形成移动副。
44.根据权利要求43所述的起翘装置,其中,所述旋转支架包括基座和与所述基座连接的侧壁,所述第二连接机构通过所述第一限位件与所述基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机构与所述旋转支架的侧壁连接;在所述第一限位件解除对所述第二连接机构的限制状态的情况下,所述第二连接机构沿所述旋转支架的侧壁移动。
45.根据权利要求44所述的起翘装置,其中,所述第二连接机构包括第二轴,所述基座设有容置空间,所述第二轴位于所述容置空间内,所述第一限位件与所述第二轴连接,所述动力机构的第二端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二轴。
46.根据权利要求45所述的起翘装置,其中,所述第一限位件限制所述第二轴相对所述固定支架的侧壁移动的情况下,所述第一限位件与所述第二轴连接,在所述第一限位件允许所述第二轴相对所述固定支架的侧壁移动的情况下,所述第一限位件断裂失效。
47.根据权利要求46所述的起翘装置,其中,所述第一限位件包括螺钉或销钉。
48.根据权利要求46所述的起翘装置,其中,所述第一限位件的外周壁设有凹槽。
49.根据权利要求48所述的起翘装置,其中,所述第一限位件在沿长度方向上包括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凹槽位于所述第一限位件的第一端、所述第一限位件的第二端、及所述第一限位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限位件的第二端之间中的至少一处。
50.根据权利要求46所述的起翘装置,其中,所述第一限位件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轴的延伸方向一致或垂直。
51.根据权利要求45所述的起翘装置,其中,所述基座包括相背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基座的第一侧朝向所述动力组件,所述第一限位件贯穿所述基座的第二侧而伸入所述容置空间以与所述第二轴连接。
52.根据权利要求45所述的起翘装置,其中,在所述第一限位件限制所述第二轴相对所述旋转支架的侧壁移动的状态下,所述第一限位件与所述第二轴连接,所述第一限位件在允许所述第二轴相对所述旋转支架的侧壁移动的状态下,所述第一限位件变形失效。
53.根据权利要求52所述的起翘装置,其中,所述第一限位件包括弹性件,所述第一限位件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轴,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旋转机构,所述第一限位件提供弹性力至所述第二轴,以使所述第二轴与所述旋转支架连接。
54.根据权利要求45所述的起翘装置,其中,所述旋转支架的侧壁上设有导引件,所述导引件用于引导所述第二轴相对所述旋转支架移动。
55.根据权利要求54所述的起翘装置,其中,所述导引件为设于所述旋转支架的侧壁上的凹槽,所述第二轴的一端伸入所述凹槽内。
56.根据权利要求54所述的起翘装置,其中,所述导引件安装于所述旋转支架的侧壁,所述导引件设有凹槽,所述第二轴的一端伸入所述凹槽内。
57.根据权利要求54所述的起翘装置,其中,所述第二轴包括:
本体部;
设置于所述本体部的一端的凸出部,所述凸出部伸入所述导引件内;及
耐磨件,所述耐磨件套设于所述凸出部,并位于所述导引件与所述本体部之间。
58.根据权利要求35-57任意一项所述的起翘装置,其中,所述旋转支架通过第三轴与所述固定支架可转动地连接。
59.一种推进器,其中,包括:
推进器主体;及
权利要求1-58任意一项所述的起翘装置,所述起翘装置与所述推进器主体连接。
60.一种水域可移动设备,其中,包括:
权利要求59所述的推进器。
CN202380012723.0A 2023-05-30 2023-05-30 起翘装置、推进器及水域可移动设备 Pending CN11758075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097229 2023-05-3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580757A true CN117580757A (zh) 2024-02-20

Family

ID=898923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80012723.0A Pending CN117580757A (zh) 2023-05-30 2023-05-30 起翘装置、推进器及水域可移动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580757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840314B2 (en) Shock absorber for propeller unit, propeller unit, and vessel propulsion apparatus
EP2543546B1 (en) Vehicle outside mirror device
EP1767709B1 (en) Protective device for cylinder
US11667365B2 (en) Drive arrangement for propelling a boat
JP4668745B2 (ja) 船舶推進機用プロペラ緩衝装置
CN219838692U (zh) 起翘装置、推进器及水域可移动设备
CN219838693U (zh) 起翘装置、推进器及水域可移动设备
CN219838694U (zh) 起翘装置、推进器及水域可移动设备
CN117580757A (zh) 起翘装置、推进器及水域可移动设备
JP5040666B2 (ja) ボールねじ装置
CN117813236A (zh) 起翘装置、推进器及水域可移动设备
CN215904727U (zh) 一种船用驱动装置及船用推进器
CN116972127B (zh) 一种防转滚珠丝杆
JP2009168096A (ja) ボールねじ装置
CN220122723U (zh) 外转子电机、机器人关节
JP2020124996A (ja) 船外機昇降装置、及び、船外機
CN220743339U (zh) 电动转向装置、推进器和水域可移动设备
CN220743340U (zh) 电动转向装置、推进器和水域可移动设备
CA1157415A (fr) Mecanisme de butee a amortissement, notamment pour machine a ecrire
CN115107978B (zh) 伸缩装置、推进器以及船舶
CN217530407U (zh) 一种脱垫辅助装置及晶面机
JP2017177983A (ja) プルアウト防止機能付きダンプトラック
JP3861577B2 (ja) 打撃工具
CN211924102U (zh) 软管滚筒及连续油管作业车
CN217050542U (zh) 定位稳定的摩擦输送线用地面停止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