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580358A - 一种半导体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半导体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580358A
CN117580358A CN202210933308.6A CN202210933308A CN117580358A CN 117580358 A CN117580358 A CN 117580358A CN 202210933308 A CN202210933308 A CN 202210933308A CN 117580358 A CN117580358 A CN 11758035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miconductor
gate
dielectric layer
word line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93330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肖德元
曹堪宇
朱一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xin Memory Technologies Inc
Original Assignee
Changxin Memory Technologie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angxin Memory Technologies Inc filed Critical Changxin Memory Technologies Inc
Priority to CN202210933308.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580358A/zh
Priority to KR1020237021794A priority patent/KR20240020203A/ko
Priority to EP22922574.3A priority patent/EP4344385A1/en
Priority to PCT/CN2022/112956 priority patent/WO2024026934A1/zh
Priority to US18/167,132 priority patent/US20240049457A1/en
Priority to TW112122193A priority patent/TW202407818A/zh
Publication of CN1175803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58035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BELECTRONIC MEMORY DEVICES
    • H10B12/00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 [DRAM] devices
    • H10B12/01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BELECTRONIC MEMORY DEVICES
    • H10B12/00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 [DRAM] devices
    • H10B12/01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 H10B12/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for one transistor one-capacitor [1T-1C] memory cells
    • H10B12/05Making the transistor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BELECTRONIC MEMORY DEVICES
    • H10B12/00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 [DRAM] devices
    • H10B12/30DRAM devices comprising one-transistor - one-capacitor [1T-1C] memory cells
    • H10B12/48Data lines or contacts therefor
    • H10B12/488Word line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CSTATIC STORES
    • G11C8/00Arrangements for selecting an address in a digital store
    • G11C8/14Word line organisation; Word line lay-ou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0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 H01L27/0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body
    • H01L27/08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body including only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of a single kind
    • H01L27/085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body including only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of a single kind including field-effect components only
    • H01L27/088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body including only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of a single kind including field-effect components only the components being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with insulated ga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6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6007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 H01L29/66075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of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group 14 or group 13/15 materials
    • H01L29/66227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of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group 14 or group 13/15 materials the devices being controllable only by the electric current supplied or the electric potential applied, to an electrode which does not carry the current to be rectified, amplified or switched, e.g. three-terminal devices
    • H01L29/66409Unipolar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66477Unipolar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with an insulated gate, i.e. MISFET
    • H01L29/66666Vertical transis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6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8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ontrollable by only the electric current supplied, or only the electric potential applied, to an electrode which does not carry the current to be rectified, amplified or switched
    • H01L29/76Unipolar devices, e.g.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772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78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with field effect produced by an insulated gate
    • H01L29/7827Vertical transis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6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8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ontrollable by only the electric current supplied, or only the electric potential applied, to an electrode which does not carry the current to be rectified, amplified or switched
    • H01L29/76Unipolar devices, e.g.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772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78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with field effect produced by an insulated gate
    • H01L29/786Thin film transistors, i.e. transistors with a channel being at least partly a thin film
    • H01L29/78642Vertical transis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6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8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ontrollable by only the electric current supplied, or only the electric potential applied, to an electrode which does not carry the current to be rectified, amplified or switched
    • H01L29/76Unipolar devices, e.g.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772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78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with field effect produced by an insulated gate
    • H01L29/786Thin film transistors, i.e. transistors with a channel being at least partly a thin film
    • H01L29/7869Thin film transistors, i.e. transistors with a channel being at least partly a thin film having a semiconductor body comprising an oxide semiconductor material, e.g. zinc oxide, copper aluminium oxide, cadmium stannat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BELECTRONIC MEMORY DEVICES
    • H10B12/00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 [DRAM] devices
    • H10B12/01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 H10B12/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for one transistor one-capacitor [1T-1C] memory cell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BELECTRONIC MEMORY DEVICES
    • H10B12/00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 [DRAM] devices
    • H10B12/30DRAM devices comprising one-transistor - one-capacitor [1T-1C] memory cells
    • H10B12/48Data lines or contacts therefor
    • H10B12/482Bit lin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eramic Engineering (AREA)
  • Semiconductor Memories (AREA)
  • Insulated Gate Type Field-Effect Transistor (AREA)
  • Thin Film Transistor (AREA)

Abstract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半导体结构及其制备方法,其中,所述结构包括:衬底;位于所述衬底上的半导体柱和位于所述半导体柱上方的栅极柱,所述半导体柱与所述栅极柱均沿垂直于衬底平面的方向延伸;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字线,所述第一字线围绕所述半导体柱,所述第一方向平行于衬底平面;位于所述半导体柱上方的半导体层,所述半导体层至少围绕所述栅极柱的侧壁。

Description

一种半导体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半导体制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半导体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半导体器件的尺寸变得越来越小,半导体器件不断朝着小型化、高集成度的方向发展。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简称DRAM)作为一种高速地、随机地写入和读取数据的半导体器件,常被广泛地应用到数据存储设备或装置中。然而,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的结构还存在很多问题亟待改善。
发明内容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半导体结构,包括:
衬底;
位于所述衬底上的半导体柱和位于所述半导体柱上方的栅极柱,所述半导体柱与所述栅极柱均沿垂直于衬底平面的方向延伸;
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字线,所述第一字线围绕所述半导体柱,所述第一方向平行于衬底平面;
位于所述半导体柱上方的半导体层,所述半导体层至少围绕所述栅极柱的侧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栅极柱和所述半导体柱一一对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半导体柱的顶部与所述栅极柱的底部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半导体柱与所述栅极柱在所述衬底平面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且所述栅极柱和所述半导体柱的材料相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半导体柱包括自下而上分布的第一极、第一沟道区和第二极,且所述第一极、所述第一沟道区和所述第二极的导电类型相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半导体层包括相连的第一子部、第二子部和第三子部,所述第一子部覆盖所述栅极柱的顶表面,所述第二子部覆盖所述栅极柱的侧壁,所述第三子部部分覆盖相邻所述栅极柱之间的所述衬底的上表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半导体结构还包括:
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二字线,所述第二字线环绕所述第二子部邻近所述半导体柱的一端,且覆盖所述第三子部的上表面;
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一位线和第二位线,所述第二方向平行于所述衬底平面且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所述第一位线位于所述半导体柱的下方,且与所述半导体柱的下部电连接,所述第二位线位于所述半导体层的上方,且与所述第一子部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半导体结构还包括:
第一栅介质层,所述第一栅介质层位于所述第一字线和所述半导体柱之间,且所述第一栅介质层环绕所述第一沟道区和所述第二极;
第二栅介质层,所述第二栅介质层包括相连的第一子层和第二子层,所述第一子层位于所述栅极柱和所述半导体层之间,覆盖所述栅极柱的侧壁和顶部,所述第二子层覆盖相邻的所述栅极柱之间的所述衬底的上表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半导体结构还包括:
第一栅介质层,所述第一栅介质层位于所述第一字线和所述半导体柱之间,且所述第一栅介质层环绕所述第一沟道区和所述第二极;
第二栅介质层,所述第二栅介质层覆盖所述栅极柱的侧壁和顶部;
第四介质层,所述第四介质层覆盖相邻的所述栅极柱之间的所述衬底的上表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半导体柱和所述半导体层包括氧化铟、氧化锡、In-Zn类氧化物、Sn-Zn类氧化物、Al-Zn类氧化物、In-Ga类氧化物、In-Ga-Zn类氧化物、In-Al-Zn类氧化物、In-Sn-Zn类氧化物、Sn-Ga-Zn类氧化物、Al-Ga-Zn类氧化物、Sn-Al-Zn类氧化物中的至少一种或其组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半导体结构还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字线隔离结构,所述字线隔离结构位于任意相邻的两条所述第一字线之间以将相邻的所述第一字线隔离。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半导体结构还包括:位于所述衬底上方的第一介质层和位于所述第一介质层上方的第二介质层,所述半导体柱和所述第一字线位于所述第一介质层中,所述栅极柱、所述半导体层以及第二字线位于所述第二介质层中。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半导体结构的制备方法,包括:
提供衬底;
在所述衬底上形成立柱,所述立柱包括半导体柱,所述立柱沿垂直于衬底平面的方向延伸;
形成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字线,所述第一字线围绕部分所述立柱,所述第一方向平行于衬底平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形成所述第一字线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半导体柱的正上方形成栅极柱,所述栅极柱沿垂直于衬底平面的方向延伸;
形成半导体层,所述半导体层至少围绕所述栅极柱的侧壁。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衬底上形成立柱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衬底上形成绝缘层;
对所述绝缘层执行刻蚀工艺,以在所述绝缘层上形成多个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一沟槽,所述第二方向平行于所述衬底平面且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
在多个所述第一沟槽内填充导电材料,以形成多条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一位线。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多个所述第一沟槽内填充导电材料,以形成多条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一位线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形成第一介质层;
刻蚀所述第一介质层,以在所述第一介质层内形成多个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二沟槽;
在多个所述第二沟槽内填充绝缘材料,以形成多条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字线隔离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衬底上形成立柱,包括:
刻蚀所述第一介质层,以形成多个第一沟道孔,所述第一沟道孔暴露出所述第一位线;
在所述第一沟道孔内填充半导体材料,以形成所述立柱,所述立柱包括半导体柱;
形成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字线,所述第一字线围绕所述半导体柱,所述第一方向平行于衬底平面,包括:
形成多个沿第一方向延伸且位于相邻的两条字线隔离结构之间的第三沟槽;
在所述第三沟槽内形成第一栅介质层,所述第一栅介质层环绕部分所述半导体柱;
在所述第三沟槽内形成第一字线,所述第一字线环绕部分所述第一栅介质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半导体柱的正上方形成栅极柱,包括:
形成第二介质层,刻蚀所述第二介质层,以在所述第二介质层内形成多个暴露出所述半导体柱顶部的第二沟道孔;
在所述第二沟道孔内形成所述栅极柱;
在形成所述栅极柱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暴露出所述栅极柱的顶表面与侧壁;
沉积第二栅介质层,所述第二栅介质层包括围绕所述栅极柱的侧壁和顶部的部分,及覆盖第一介质层上表面的部分;
在所述第二栅介质层上依次形成半导体材料层和字线材料层,所述半导体材料层与所述第二栅介质层共形,所述字线材料层填充相邻所述半导体材料层之间的空隙;
刻蚀所述半导体材料层和所述字线材料层,以分别形成半导体层及多条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二字线。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形成所述半导体层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形成第三介质层;
刻蚀所述第三介质层,形成沿第二方向延伸第四沟槽,所述半导体层的上表面暴露于所述第四沟槽;
于所述第四沟槽内形成第二位线。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衬底上形成立柱,包括:
在所述衬底上形成立柱,所述立柱高于衬底表面,且沿垂直于衬底平面的方向延伸;所述立柱包括半导体柱以及栅极柱,所述栅极柱位于所述半导体柱的正上方;
在形成所述第一字线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形成半导体层,所述半导体层至少围绕所述栅极柱的侧壁。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衬底上形成立柱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衬底上形成多条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一位线;
形成第一介质层;
在所述第一介质层内形成多条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字线隔离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衬底上形成立柱,包括:
刻蚀所述第一介质层,以形成多个第一沟道孔,所述第一沟道孔暴露出所述第一位线;
形成半导体材料层,所述半导体材料层覆盖所述第一介质层的上表面并填充所述第一沟道孔;
刻蚀所述半导体材料层以形成所述立柱,所述立柱位于所述第一沟道孔内的部分定义为半导体柱,所述立柱位于第一沟道孔正上方的部分定义为栅极柱。
在一些实施例中,形成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字线,包括:
形成多个沿第一方向延伸且位于相邻的两条字线隔离结构之间的第三沟槽;
形成栅介质层,所述栅介质层包括围绕部分所述半导体柱的第一栅介质层,以及围绕所述栅极柱侧壁和顶部的第二栅介质层;
在所述第三沟槽内形成第一字线,所述第一字线环绕部分所述第一栅介质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形成第一字线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第二栅介质层上依次形成半导体材料层和字线材料层,所述半导体材料层至少覆盖所述第二栅介质层,所述字线材料层填充相邻所述半导体材料层之间的空隙;
刻蚀所述半导体材料层和所述字线材料层,去除位于所述字线隔离结构上方的部分所述半导体材料层和所述字线材料层,以分别形成半导体层及多条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二字线。
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半导体结构及其制备方法,其中,所述结构包括:衬底;位于所述衬底上的半导体柱和位于所述半导体柱上方的栅极柱,所述半导体柱与所述栅极柱均沿垂直于衬底平面的方向延伸;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字线,所述第一字线围绕所述半导体柱,所述第一方向平行于衬底平面;位于所述半导体柱上方的半导体层,所述半导体层至少围绕所述栅极柱的侧壁。如此,位于底部的半导体柱和位于其上方的半导体层呈纵向分布的方式,当后续在半导体柱和半导体层的基础上形成晶体管结构时,可显著减少两个晶体管的投影在衬底上占用的面积,与两个晶体管平铺设置在衬底上的方式相比,本公开实施例可有效的提高半导体结构的集成度。
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细节将在下面的附图和描述中提出。本公开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从说明书、附图以及权利要求书变得明显。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半导体结构的一种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半导体结构的另一种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半导体结构的又一种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半导体结构的制备方法的流程框图;
图5至图22为本公开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半导体结构的制备方法的工艺流程图;
图23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半导体结构的另一种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4至图29为本公开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半导体结构的制备方法的工艺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具体实施方式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公开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是,本公开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公开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即,这里不描述实际实施例的全部特征,不详细描述公知的功能和结构。
在附图中,为了清楚,层、区、元件的尺寸以及其相对尺寸可能被夸大。自始至终相同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元件。
应当明白,当元件或层被称为“在……上”、“与……相邻”、“连接到”或“耦合到”其它元件或层时,其可以直接地在其它元件或层上、与之相邻、连接或耦合到其它元件或层,或者可以存在居间的元件或层。相反,当元件被称为“直接在……上”、“与……直接相邻”、“直接连接到”或“直接耦合到”其它元件或层时,则不存在居间的元件或层。应当明白,尽管可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描述各种元件、部件、区、层和/或部分,这些元件、部件、区、层和/或部分不应当被这些术语限制。这些术语仅仅用来区分一个元件、部件、区、层或部分与另一个元件、部件、区、层或部分。因此,在不脱离本公开教导之下,下面讨论的第一元件、部件、区、层或部分可表示为第二元件、部件、区、层或部分。而当讨论的第二元件、部件、区、层或部分时,并不表明本公开必然存在第一元件、部件、区、层或部分。
空间关系术语例如“在……下”、“在……下面”、“下面的”、“在……之下”、“在……之上”、“上面的”等,在这里可为了方便描述而被使用从而描述图中所示的一个元件或特征与其它元件或特征的关系。应当明白,除了图中所示的取向以外,空间关系术语意图还包括使用和操作中的器件的不同取向。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翻转,然后,描述为“在其它元件下面”或“在其之下”或“在其下”元件或特征将取向为在其它元件或特征“上”。因此,示例性术语“在……下面”和“在……下”可包括上和下两个取向。器件可以另外地取向(旋转90度或其它取向)并且在此使用的空间描述语相应地被解释。
在此使用的术语的目的仅在于描述具体实施例并且不作为本公开的限制。在此使用时,单数形式的“一”、“一个”和“所述/该”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指出另外的方式。还应明白术语“组成”和/或“包括”,当在该说明书中使用时,确定所述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件和/或部件的存在,但不排除一个或更多其它的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件、部件和/或组的存在或添加。在此使用时,术语“和/或”包括相关所列项目的任何及所有组合。
目前常见的动态随机存储器,通常由一个晶体管和一个电容(1T1C)构成一个存储单元,电容用于存储数据。然而,1T1C动态随机存储器对电容能够存储的电荷量的要求较高,且对电容的读取是破坏性的,在读取操作之后还需要进行重写,增加功耗。同时,由于电容的制造工艺复杂、占用体积较高,尺寸微缩成为问题。
因此,技术人员开发了双晶体管无电容(2T0C)动态随机存储器,其通常由一个读取晶体管和一个写入晶体管构成一个存储结构。然而,双晶体管无电容(2T0C)动态随机存储器的结构也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基于此,提出了本公开实施例的以下技术方案: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半导体结构,半导体结构包括:
衬底;
位于衬底上的半导体柱和位于半导体柱上方的栅极柱,半导体柱与栅极柱均沿垂直于衬底平面的方向延伸;
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字线,第一字线围绕半导体柱,第一方向平行于衬底平面;
位于半导体柱上方的半导体层,半导体层至少围绕栅极柱的侧壁。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位于底部的半导体柱和位于其上方的半导体层呈纵向分布的方式,当后续在半导体柱和半导体层的基础上形成晶体管结构时,可显著减少两个晶体管的投影在衬底上占用的面积,与两个晶体管平铺设置在衬底上的方式相比,本公开实施例可有效的提高半导体结构的集成度。
为使本公开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详述本公开实施例时,为便于说明,示意图会不依一般比例作局部放大,而且示意图只是示例,其在此不应限制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半导体结构的一种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半导体结构的另一种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半导体结构的又一种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半导体结构再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半导体结构包括:
衬底10;
位于衬底10上的半导体柱13和位于半导体柱13上方的栅极柱18,半导体柱13与栅极柱18均沿垂直于衬底10平面的方向延伸;
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字线WL1,第一字线WL1围绕半导体柱13,第一方向平行于衬底10平面;
位于半导体柱13上方的半导体层16,半导体层16至少围绕栅极柱18的侧壁。
在一些实施例中,栅极柱18和半导体柱13一一对应。
这里,衬底可以为半导体衬底;具体包括至少一个单质半导体材料(例如为硅(Si)衬底、锗(Ge)衬底等)、至少一个III-V化合物半导体材料(例如为氮化镓(GaN)衬底、砷化镓(GaAs)衬底、磷化铟(InP)衬底等)、至少一个II-VI化合物半导体材料、至少一个有机半导体材料或者在本领域已知的其他半导体材料。在一具体实施例中,衬底为硅衬底。
在一些实施例中,半导体柱13和半导体层16包括氧化铟、氧化锡、In-Zn类氧化物、Sn-Zn类氧化物、Al-Zn类氧化物、In-Ga类氧化物、In-Ga-Zn类氧化物、In-Al-Zn类氧化物、In-Sn-Zn类氧化物、Sn-Ga-Zn类氧化物、Al-Ga-Zn类氧化物、Sn-Al-Zn类氧化物中的至少一种或其组合。
但不限于此,半导体柱和半导体层的材料还可以包括In-Hf-Zn类氧化物、In-La-Zn类氧化物、In-Ce-Zn类氧化物、In-Pr-Zn类氧化物、In-Nd-Zn类氧化物、In-Sm-Zn类氧化物、In-Eu-Zn类氧化物、In-Gd-Zn类氧化物、In-Tb-Zn类氧化物、In-Dy-Zn类氧化物、In-Ho-Zn类氧化物、In-Er-Zn类氧化物、In-Tm-Zn类氧化物、In-Yb-Zn类氧化物、In-Lu-Zn类氧化物;以及四元金属氧化物如In-Sn-Ga-Zn类氧化物、In-Hf-Ga-Zn类氧化物、In-Al-Ga-Zn类氧化物、In-Sn-Al-Zn类氧化物、In-Sn-Hf-Zn类氧化物、In-Hf-Al-Zn类氧化物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作为半导体柱和半导体层的材料,可选择至少包含铟(In)或锌(Zn)的材料。尤其是优选包含铟(In)及锌(Zn)的材料。除了上述元素以外,可选择还包含稳定剂镓(Ga)元素的材料,稳定剂可以降低最终形成的晶体管的电特性偏差。
可选的,半导体柱和半导体层的材料包括但不限于铟镓锌氧化物(IGZO),比如化学式为InGaZnO4的材料。
在一具体的实施例中,半导体柱和半导体层的材料包括InxGayZn1-x-yO,其中,x大于等于0或小于等于1,y大于等于0或小于等于1。
可以理解的,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将半导体柱的一部分作为沟道区,以及将半导体层作为沟道区,并在此基础上分别形成用于写入操作的晶体管结构及用于读取操作的晶体管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采用氧化物半导体材料作为半导体柱和半导体层的材料时,即采用氧化物半导体材料作为写入用途的晶体管结构的沟道区及读取用途的晶体管结构的沟道区时,由于氧化物半导体材料具有更高的载流子迁移率和更低的漏电流,可有效降低两种晶体管结构的漏电流,提高两种晶体管结构的通断电流比和电流可驱动性,提升半导体结构的存取速度,并降低功耗。
可以理解的,在双晶体管无电容(2T0C)动态随机存储器结构中,以半导体柱为基础形成的晶体管结构可以作为半导体结构的写入晶体管使用,而以半导体层为基础形成的晶体管结构可以作为半导体结构的读取晶体管使用,一个写入晶体管和一个读取晶体管组成一个存储单元,用于实现信息的读取操作。
与设置有电容结构的半导体结构相比,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结构不需要额外制造电容,工艺简单,且在读取后不需要进行重写操作,降低功耗。
在一些实施例中,半导体柱13包括自下而上分布的第一极131、第一沟道区132和第二极133,且第一极131、第一沟道区132和第二极132的导电类型相同。
当半导体柱的材料为铟镓锌氧化物(IGZO)时,不仅可以有效降低写入晶体管结构的漏电流,且由于第一极、第一沟道区和第二极的导电类型相同,还可有效防止写入晶体管结构中浮体效应的发生。
这里,第一极131、第一沟道区132和第二极133可分别作为写入晶体管的第一源/漏区、沟道区和第二源/漏区使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半导体层16包括相连的第一子部161、第二子部162和第三子部163,第一子部161覆盖栅极柱18的顶表面,第二子部162覆盖栅极柱18的侧壁,第三子部163部分覆盖相邻栅极柱18之间的衬底10的上表面。
这里,半导体层可作为读取晶体管的沟道区使用,且因半导体层的第二子部覆盖(环绕)栅极柱的侧壁,使得读取晶体管的沟道区具有较大的沟道尺寸,与沟道区仅设置在栅极一个侧边的结构相比,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结构可有效防止短沟道效应的发生。
继续参考图1和图2,可以看出,在一些实施例中,半导体结构还包括:
第一栅介质层14,第一栅介质层14位于第一字线WL1和半导体柱13之间,且第一栅介质层14环绕第一沟道区132和第二极133;
第二栅介质层15,第二栅介质层15包括相连的第一子层151和第二子层152,第一子层151位于栅极柱18和半导体层16之间,覆盖栅极柱18的侧壁和顶部,第二子层152覆盖相邻的栅极柱18之间的衬底10的上表面。
继续参考图3,可以看出,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半导体结构还包括:
第一栅介质层14,第一栅介质层14位于第一字线WL1和半导体柱13之间,且第一栅介质层14环绕第一沟道区132和第二极133;
第二栅介质层15,第二栅介质层15覆盖栅极柱18的侧壁和顶部;
第四介质层L4,第四介质层L4覆盖相邻的栅极柱18之间的衬底10的上表面。
在实际操作中,第一栅极介质层和第二栅极介质层的材料包括但不限于氧化物、氮化物、氮氧化物、其他绝缘材料等,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一栅极介质层和第二栅极介质层的材料可以为氧化铝、氧化硅、氮化硅等中的一种或其组合。
第一栅极介质层和第二栅极介质层的形成工艺包括但不限于原子层沉积工艺等。
由于第二栅介质层包括覆盖相邻的栅极柱之间的衬底的上表面的部分,使得位于下部且位于半导体柱周围的结构与位于上部且位于栅极柱周围的结构之间可以形成电隔离的效果,防止上述结构之间的相互干扰。
在一些实施例中,半导体结构还包括:
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二字线WL2,第二字线WL2环绕第二子部162邻近半导体柱13的一端,且覆盖第三子部163的上表面;
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一位线BL1和第二位线BL2,第二方向平行于衬底10平面且与第一方向垂直,第一位线BL1位于半导体柱13的下方,且与半导体柱13的下部电连接,第二位线BL2位于半导体层16的上方,且与第一子部161电连接。
这里,第二字线可以作为读取晶体管的源区或者漏区使用,第二位线可以作为读取晶体管的漏区或者源区使用。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字线作为读取晶体管的源区使用,第二位线作为读取晶体管的漏区使用。但不限于此,在一些其他的实施例中,第二字线可以作为读取晶体管的漏区使用,而第二位线作为读取晶体管的源区使用,在此不做具体限制。
在该实施例中,由于第二字线环绕作为沟道区的半导体层的第二子部,从而增加了第二字线和沟道区之间的接触面积,有利于降低第二字线和沟道区之间的接触电阻,从而降低读取晶体管的功耗。
在实际操作中,第一位线可以与半导体柱的第一极电连接。当向第一字线施加合适的电压时,写入晶体管导通,此时,通过向第一位线施加合适的电压,可使得电荷通过半导体柱注入到读取晶体管的栅极(即栅极柱),而栅极(即栅极柱)所包含的电荷量的变化,可以影响读取晶体管的阻态,从而在实际操作中,实现“0”和“1”的区分。
这里,将读取晶体管的栅极用作信息存储的节点,从而无需单独形成电容结构的工艺。
由于在该过程中,写入晶体管中的电荷需要通过半导体柱注入到读取晶体管的栅极柱中,因此,半导体柱和栅极柱之间的相对位置、连接关系、所包含的材料特性等因素会影响到电荷的传输速度、效率等情况。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半导体柱13的顶部与栅极柱18的底部电连接。
这里,半导体柱的材料可以为氧化物半导体材料,栅极柱的材料可以包括但不限于钨(W)、铜(Cu)、钛(Ti)、钽(Ta)、氮化钛(TiN)、氮化钽(TaN)、金属硅化物、金属合金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该实施例中,半导体柱的第二极的顶部与栅极柱的底部直接进行电连接,即写入晶体管的一个源/漏区与读取晶体管的栅极在不借助其他导电线的情况下直接进行电连接。与常规结构中,写入晶体管的一个源/漏区的和读取晶体管的栅极之间通过互连线实现电连接的方式相比,本公开实施例可有效缩短写入晶体管向读取晶体管的栅极注入电荷时的电荷流通路径,从而可有效提高半导体结构的信息传输速度和传输效率。
在本公开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半导体柱与栅极柱在衬底平面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且栅极柱和半导体柱的材料相同。
在该实施例中,半导体柱与栅极柱在衬底平面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即写入晶体管和读取晶体管在衬底平面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从而使得一个写入晶体管和一个读取晶体管组成的存储单元结构占据了更少的衬底表面面积,意味着,在同样平面尺寸的衬底上,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半导体结构可以形成更多数量的存储单元,也即,本公开实施例的半导体结构可以具有更高的集成度。
可以理解的,当半导体柱与栅极柱在衬底平面上的正投影达到全部重叠时,即写入晶体管和读取晶体管在衬底平面上的正投影全部重叠,此时,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半导体结构可以形成较佳数量的存储单元,也即,本公开实施例的半导体结构可以具有较佳的集成度。
另外,与常规结构中,写入晶体管的一个源/漏区使用半导体材料,读取晶体管的栅极使用金属材料相比,在本公开实施例中,栅极柱和半导体柱的材料相同,即写入晶体管的一个源/漏区与读取晶体管的栅极具有相同的材料,使得写入晶体管的一个源/漏区与读取晶体管的栅极电连接时,无需担心金属材料和半导体材料之间存在的金属诱导间隙态效应导致的接触电阻变大的情况,从而可有效降低半导体结构整体的功耗。
可以理解的,半导体柱和栅极柱的材料可以包括氧化铟、氧化锡、In-Zn类氧化物、Sn-Zn类氧化物、Al-Zn类氧化物、In-Ga类氧化物、In-Ga-Zn类氧化物、In-Al-Zn类氧化物、In-Sn-Zn类氧化物、Sn-Ga-Zn类氧化物、Al-Ga-Zn类氧化物、Sn-Al-Zn类氧化物中的至少一种或其组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半导体柱和栅极柱的材料可以均为氧化物半导体材料,比如InGaZnO4的材料。
在一具体的实施例中,半导体柱和栅极柱的材料包括InxGayZn1-x-yO,其中,x大于等于0或小于等于1,y大于等于0或小于等于1。
在本公开的又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栅极柱18和半导体柱13直接电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栅极柱和半导体柱为直接进行电连接的一体结构,即写入晶体管的沟道区、源/漏区与读取晶体管的栅极为一体结构,即写入晶体管的一个源/漏区与读取晶体管的栅极可以在不借助其他导电线的情况下直接进行电连接。与常规结构中两者通过互连线实现电连接的方式相比,本公开实施例可有效缩短写入晶体管向读取晶体管的栅极注入电荷时的电荷流通路径,从而可有效提高半导体结构的信息传输速度和传输效率。且当写入晶体管需要通过源/漏区向读取晶体管的栅极注入电荷时,由于两者之间为一体结构不存在接触电阻,可有效避免半导体结构在使用过程中产生较多的热量,从而可有效提高半导体结构的性能。
另外,在实际工艺中,栅极柱和半导体柱组成的结构可以在同一工艺步骤中形成,显著降低了工艺过程的复杂程度,有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可以看出,半导体结构还包括:位于衬底10上方的第一介质层L1和位于第一介质层L1上方的第二介质层L2,半导体柱13和第一字线WL1位于第一介质层L1中,栅极柱18、半导体层16以及第二字线WL2位于第二介质层L2中。
可选的,半导体结构还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字线隔离结构12,字线隔离结构12位于任意相邻的两条第一字线WL1之间以将相邻的第一字线WL1隔离。
在该实施例中,字线隔离结构位于第一介质层内。字线隔离结构的材料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氧化物、氮化物、氮氧化物等,具体的,比如,氧化硅、氮化硅、氮氧化硅等中的至少一种或其组合。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半导体结构的制备方法,如图4所示,方法包括了如下步骤:
步骤S101:提供衬底;
步骤S102:在衬底上形成立柱,立柱包括半导体柱,立柱沿垂直于衬底平面的方向延伸;
步骤S103:形成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字线,第一字线围绕部分立柱,第一方向平行于衬底平面。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半导体结构的制备方法再做进一步的说明。
图5至图22为本公开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半导体结构的制备方法的工艺流程图;图23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半导体结构的另一种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首先,执行步骤S101,如图5所示,提供衬底。
这里,衬底可以为半导体衬底;具体包括至少一个单质半导体材料(例如为硅(Si)衬底、锗(Ge)衬底等)、至少一个III-V化合物半导体材料(例如为氮化镓(GaN)衬底、砷化镓(GaAs)衬底、磷化铟(InP)衬底等)、至少一个II-VI化合物半导体材料、至少一个有机半导体材料或者在本领域已知的其他半导体材料。在一具体实施例中,衬底为硅衬底。
接着,执行步骤S102,如图10所示,在衬底上形成立柱,立柱包括半导体柱,立柱沿垂直于衬底平面的方向延伸。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在衬底10上形成半导体柱13之前,方法还包括:
在衬底10上形成绝缘层11;
对绝缘层11执行刻蚀工艺,以在绝缘层11上形成多个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一沟槽T1,第二方向平行于衬底10平面且与第一方向垂直;
在多个第一沟槽T1内填充导电材料,以形成多条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一位线BL1。
这里,绝缘层的材料包括但不限于氧化物、氮化物、氮氧化物等,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绝缘层的材料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氧化硅等。
在实际操作中,绝缘层和导电材料的形成可以使用一种或多种薄膜沉积工艺形成;具体地,薄膜沉积工艺包括但不限于化学气相沉积(CVD)工艺、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ECVD)工艺、原子层沉积(ALD)工艺或其组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和图8所示,在多个第一沟槽T1内填充导电材料,以形成多条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一位线BL1之后,方法还包括:
形成第一介质层L1;
刻蚀第一介质层L1,以在第一介质层L1内形成多个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二沟槽T2;
在多个第二沟槽T2内填充绝缘材料,以形成多条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字线隔离结构12。
这里,第一介质层的材料包括但不限于氧化物、氮化物、氮氧化物、其他绝缘材料等中的一种或其组合。具体的,第一介质层的材料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氧化硅、氮化硅等。
此外,第一介质层的形成工艺可以与绝缘层的形成工艺相同,也可以不同,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至图10所示,在衬底上形成立柱P,包括:
刻蚀第一介质层L1,以形成多个第一沟道孔H1,第一沟道孔H1暴露出第一位线BL1;
在第一沟道孔H1内填充半导体材料,以形成立柱P,立柱包括半导体柱13。
在实际工艺中,可以采用自上而下刻蚀第一介质层L1的方式来形成多个第一沟道孔H1,多个第一沟道孔H1位于相邻的两条字线隔离结构12之间的第一介质层内L1。
在一些实施例中,半导体柱13可以包括自下而上分布的第一极131、第一沟道区132和第二极133,且第一极131、第一沟道区132和第二极133的导电类型相同。可以理解的,第一极131、第一沟道区132和第二极133可分别作为晶体管的第一源/漏区、沟道区和第二源/漏区使用。
在该实施例中,半导体柱的材料包括氧化铟、氧化锡、In-Zn类氧化物、Sn-Zn类氧化物、Al-Zn类氧化物、In-Ga类氧化物、In-Ga-Zn类氧化物、In-Al-Zn类氧化物、In-Sn-Zn类氧化物、Sn-Ga-Zn类氧化物、Al-Ga-Zn类氧化物、Sn-Al-Zn类氧化物中的至少一种或其组合。
可选的,半导体柱的材料包括但不限于铟镓锌氧化物(IGZO),比如化学式为InGaZnO4的材料。
在一具体的实施例中,半导体柱的材料包括InxGayZn1-x-yO,其中,x大于等于0或小于等于1,y大于等于0或小于等于1。
可以理解的,在实际操作中,后续可通过在半导体柱的部分侧壁上形成控制沟道区导通或者关闭的控制栅线,比如字线结构,来形成以半导体柱为基础的晶体管结构。当半导体柱的材料为铟镓锌氧化物(IGZO)时,即晶体管结构的沟道区的材料为铟镓锌氧化物(IGZO)时,不仅可以有效降低晶体管结构的漏电流,且由于第一极、第一沟道区和第二极的导电类型相同,还可有效防止晶体管结构中浮体效应的发生。
可以理解的,该实施例中,以半导体柱为基础形成的晶体管结构可以作为存储器的写入晶体管使用。
最后,执行步骤S103,如图11和图12所示,形成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字线WL1,第一字线WL1围绕部分立柱P,第一方向平行于衬底平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形成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字线WL1,第一字线WL1围绕半导体柱13,第一方向平行于衬底10平面,包括:
形成多个沿第一方向延伸且位于相邻的两条字线隔离结构12之间的第三沟槽T3;
在第三沟槽T3内形成第一栅介质层14,第一栅介质层14环绕部分半导体柱13;
在第三沟槽T3内形成第一字线WL1,第一字线WL1环绕部分第一栅介质层14。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形成第三沟槽T3,包括:
去除部分第一介质层L1,以形成多个沿第一方向延伸且位于相邻的两条字线隔离结构12之间的第三沟槽T3,第三沟槽T3的底部与第一极131的上表面齐平。
可以理解的,在实际操作中,第一栅介质层14环绕半导体柱13中的第一沟道区132和第二极133的侧壁,第一字线WL1的上表面与第一沟道区132的上表面齐平。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在形成第一字线WL1之后,方法还包括:
在第一字线WL1上方及半导体柱13之间的空隙处继续填充第一介质层L1,以使第一介质层L1的顶表面与半导体柱的第二极133的上表面齐平。
至此,在第一介质层内形成了多个晶体管结构。可以理解的,该多个晶体管结构可以作为存储器的写入晶体管使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6至图20所示,在形成所述第一字线WL1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在所述半导体柱13的正上方形成栅极柱18,所述栅极柱18沿垂直于衬底10平面的方向延伸;
形成半导体层16,所述半导体层16至少围绕所述栅极柱18的侧壁。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4至图20所示,在半导体柱13的正上方形成栅极柱18,包括:
形成第二介质层L2,刻蚀第二介质层L2,以在第二介质层L2内形成多个暴露出半导体柱13顶部的第二沟道孔H2;
在第二沟道孔H2内形成栅极柱18;
在形成栅极柱18之后,方法还包括:
暴露出栅极柱18的顶表面与侧壁;
沉积第二栅介质层15,第二栅介质层15包括围绕栅极柱18的侧壁和顶部的部分,及覆盖第一介质层L1上表面的部分;
在第二栅介质层15上依次形成半导体材料层16a和字线材料层WL2a,半导体材料层16a与第二栅介质层15共形,字线材料层WL2a填充相邻半导体层16a之间的空隙;
刻蚀半导体材料层16a和字线材料层WL2a,以分别形成半导体层16及多条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二字线WL2。
在实际操作中,在第二沟道孔H2内形成栅极柱18之后,可通过去除第二介质层L2的方式来将栅极柱18的顶表面与侧壁暴露出来。而在后续的工艺中,在第二栅介质层15上依次形成半导体材料层16a和字线材料层WL2a之后,可通过去除位于字线隔离结构12上方的部分半导体材料层16a和字线材料层WL2a的方式,来分别形成半导体层16及多条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二字线WL2。
这里,栅极柱的材料可以包括但不限于钨(W)、铜(Cu)、钛(Ti)、钽(Ta)、氮化钛(TiN)、氮化钽(TaN)、金属硅化物、金属合金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实际操作中,第一栅介质层和第二栅介质层的材料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可选的,第一栅极介质层和第二栅极介质层的材料包括但不限于氧化物、氮化物、氮氧化物、其他绝缘材料等,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一栅极介质层和第二栅极介质层的材料可以为氧化铝、氧化硅、氮化硅等中的一种或其组合。
第一栅极介质层和第二栅极介质层的形成工艺包括但不限于原子层沉积工艺等。
在该实施例中,由于第二栅介质层包括覆盖相邻的栅极柱之间的第一介质层和字线隔离结构的上表面的部分,使得位于下部且位于半导体柱周围的结构与位于上部且位于栅极柱周围的结构之间可以形成电隔离的效果,防止上述结构之间的相互干扰。
可选的,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9所示,在沉积半导体材料层16a之后,在形成字线材料层WL2a之前,方法还可以包括:
沿第二方向刻蚀半导体材料层16a,将位于栅极柱18之间的部分半导体材料层16a去除,以在栅极柱18之间形成多条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空隙;
在空隙中填充第五介质层L5。
如此,通过对半导体材料层执行两次刻蚀工艺,可以使位于每个栅极柱周围的半导体层之间相互独立,即使后续需要在半导体层的基础上形成其他用来组成晶体管结构的材料层时,最终形成的晶体管结构之间也可以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0和图21所示,在形成半导体层16之后,方法还包括:
形成第三介质层L3;
刻蚀第三介质层L3,形成沿第二方向延伸第四沟槽T4,半导体层16的上表面暴露于第四沟槽T4;
于第四沟槽T4内形成第二位线BL2。
至此,在第二介质层内形成了多个晶体管结构。其中,栅极柱可以作为晶体管结构的栅极使用,半导体层可以作为晶体管结构的沟道区使用,而第二字线可以作为读取晶体管的源区或者漏区使用,第二位线可以作为晶体管结构的漏区或者源区使用。
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二字线作为晶体管结构的源区使用时,第二位线作为晶体管结构的漏区使用。但不限于此,在一些其他的实施例中,第二字线还可以作为读取晶体管的漏区使用,而第二位线作为读取晶体管的源区使用,实际操作中,可灵活调整,在此不做具体限制。
在该实施例中,由于第二字线环绕作为沟道区的部分半导体层,从而增加了第二字线和沟道区之间的接触面积,有利于降低第二字线和沟道区之间的接触电阻,从而降低晶体管结构的功耗。
可以理解的,该多个晶体管结构可以作为存储器的读取晶体管使用。
可以理解的,在该实施例中,半导体柱的第二极的顶部与栅极柱的底部直接进行电连接,即写入晶体管的一个源/漏区与读取晶体管的栅极在不借助其他导电线的情况下直接进行电连接。与常规结构中,写入晶体管的一个源/漏区的和读取晶体管的栅极之间通过互连线实现电连接的方式相比,本公开实施例可有效缩短写入晶体管向读取晶体管的栅极注入电荷时的电荷流通路径,从而可有效提高半导体结构的信息传输速度和传输效率。
可选的,如图22所示,在形成第二位线BL2之后,方法还包括:在第二位线BL2上形成绝缘层17,绝缘层17可用于保护第二位线BL2。
如图23所示,本公开还提供了另一种半导体结构,该半导体结构的制备流程与图5至图22中提供的半导体结构的制备流程基本相同。区别在于,栅极柱的与半导体柱的之间的材料设置与上一实施例不同。
在该实施例中,半导体柱和栅极柱的材料包括氧化铟、氧化锡、In-Zn类氧化物、Sn-Zn类氧化物、Al-Zn类氧化物、In-Ga类氧化物、In-Ga-Zn类氧化物、In-Al-Zn类氧化物、In-Sn-Zn类氧化物、Sn-Ga-Zn类氧化物、Al-Ga-Zn类氧化物、Sn-Al-Zn类氧化物中的至少一种或其组合。
可选的,栅极柱与半导体柱的材料可以相同。在一些实施例中,半导体柱和栅极柱的材料可以均为氧化物半导体材料,比如InGaZnO4的材料。
可以理解的,在该实施例中,以半导体柱为基础形成的晶体管结构可以作为半导体结构的写入晶体管使用,而以半导体层为基础形成的晶体管结构可以作为半导体结构的读取晶体管使用,一个写入晶体管和一个读取晶体管组成一个存储单元,用于实现信息的读取操作。
与设置有电容结构的半导体结构相比,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结构不需要额外制造电容,工艺简单,且在读取后不需要进行重写操作,降低功耗。
另外,在该实施例中,半导体柱与栅极柱在衬底平面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即写入晶体管和读取晶体管在衬底平面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从而使得一个写入晶体管和一个读取晶体管组成的存储单元结构占据了更少的衬底表面面积,意味着,在同样平面尺寸的衬底上,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半导体结构可以形成更多数量的存储单元,也即,本公开实施例的半导体结构可以具有更高的集成度。
可以理解的,当半导体柱与栅极柱在衬底平面上的正投影达到全部重叠时,即写入晶体管和读取晶体管在衬底平面上的正投影全部重叠,此时,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半导体结构可以形成较佳数量的存储单元,也即,本公开实施例的半导体结构可以具有较佳的集成度。
另外,与常规结构中,写入晶体管的一个源/漏区使用半导体材料,读取晶体管的栅极使用金属材料相比,在本公开实施例中,栅极柱和半导体柱的材料相同,即写入晶体管的一个源/漏区与读取晶体管的栅极具有相同的材料,使得写入晶体管的一个源/漏区与读取晶体管的栅极电连接时,无需担心金属材料和半导体材料之间存在的栅极诱导间隙态效应导致的接触电阻变大的情况,从而可有效降低半导体结构整体的功耗。
除了上述实施例的方法外,在本公开另一实施例中,还可以采用其他方式来获得用作信息处理用途的半导体结构。与上一实施例不相同的是,在该实施例中,立柱包括半导体柱和栅极柱两个部分,且两个部分在同一工艺步骤中形成。
图24至图29为本公开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半导体结构的制备方法的工艺流程图。
下面将参考附图来对本公开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半导体结构的制备方法做详细的说明。
在该实施例中,衬底的材料可以跟上一实施例相同,也可以不同,具体不做具体限制。
首先,如图24至图25所示,在衬底10上形成立柱P,包括:
在衬底10上形成立柱P,立柱P高于衬底10表面,且沿垂直于衬底10平面的方向延伸;立柱P包括半导体柱13以及栅极柱18,栅极柱18位于半导体柱13的正上方。
在实际工艺中,如图6至图8所示,在衬底10上形成立柱P之前,方法还包括:
衬底10上形成多条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一位线BL1;
形成第一介质层L1;
在第一介质层L1内形成多条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字线隔离结构12。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图24至图25所示,在衬底10上形成立柱P,包括:
刻蚀第一介质层L1,以形成多个第一沟道孔H1,第一沟道孔H1暴露出第一位线BL1;
形成半导体材料层16a,半导体材料层16a覆盖第一介质层L1的上表面并填充第一沟道孔H1;
刻蚀半导体材料层16a以形成立柱P,立柱p位于第一沟道孔H1内的部分定义为半导体柱13,立柱P位于第一沟道孔H1正上方的部分定义为栅极柱18。
在实际工艺中,可以采用自上而下刻蚀第一介质层L1的方式来形成多个第一沟道孔H1,多个第一沟道孔H1位于相邻的两条字线隔离结构12之间的第一介质层内L1。
可选的,在一些实施例中,刻蚀半导体材料层16a,以形成立柱P,包括:
刻蚀半导体材料层16a,将第一沟道孔H1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限定的区域外的半导体材料层16a去除,保留在第一沟道孔H1中的半导体材料层16a及位于第一沟道孔H1正上方的半导体材料层16a构成立柱P。
在该实施例中,半导体材料层的材料包括氧化铟、氧化锡、In-Zn类氧化物、Sn-Zn类氧化物、Al-Zn类氧化物、In-Ga类氧化物、In-Ga-Zn类氧化物、In-Al-Zn类氧化物、In-Sn-Zn类氧化物、Sn-Ga-Zn类氧化物、Al-Ga-Zn类氧化物、Sn-Al-Zn类氧化物中的至少一种或其组合。
可选的,半导体材料层的材料包括但不限于铟镓锌氧化物(IGZO),比如化学式为InGaZnO4的材料。
在一具体的实施例中,半导体材料层的材料包括InxGayZn1-x-yO,其中,x大于等于0或小于等于1,y大于等于0或小于等于1。
在该实施例中,位于第一沟道孔H1中的半导体柱13可以包括自下而上分布的第一极131、第一沟道区132和第二极133,且第一极131、第一沟道区132和第二极133的导电类型相同。
可以理解的,在实际操作中,半导体柱13中的第一极131、第一沟道区132和第二极133可分别作为晶体管的第一源/漏区、沟道区和第二源/漏区使用。
在实际操作中,后续可通过在半导体柱的部分侧壁上形成控制沟道区导通或者关闭的控制栅线,比如字线结构,来形成以半导体柱为基础的晶体管结构。当半导体柱的材料为铟镓锌氧化物(IGZO)时,即晶体管结构的沟道区的材料为铟镓锌氧化物(IGZO)时,不仅可以有效降低晶体管结构的漏电流,且由于第一极、第一沟道区和第二极的导电类型相同,还可有效防止晶体管结构中浮体效应的发生。
可选的,该实施例中,以半导体柱为基础形成的晶体管结构可以作为存储器的写入晶体管使用。
接着,如图26所示,形成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字线WL1,包括:
形成多个沿第一方向延伸且位于相邻的两条字线隔离结构12之间的第三沟槽T3;
形成栅介质层,栅介质层包括围绕部分半导体柱13的第一栅介质层14,以及围绕栅极柱18侧壁和顶部的第二栅介质层15;
在第三沟槽T3内形成第一字线WL1,第一字线WL1环绕部分第一栅介质层14。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形成第三沟槽T3,包括:
去除部分第一介质层L1,以形成多个沿第一方向延伸且位于相邻的两条字线隔离结构12之间的第三沟槽T3,第三沟槽T3的底部与第一极131的上表面齐平。
可以理解的,在实际操作中,第一栅介质层14环绕半导体柱13中的第一沟道区132和第二极133的侧壁,第一字线WL1的上表面与第一沟道区132的上表面齐平。
至此,在第一介质层内形成了多个晶体管结构。可以理解的,该多个晶体管结构可以作为存储器的写入晶体管使用。
可选的,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7所示,在形成第一字线WL1之后,方法还包括:
在第一字线WL1上方及半导体柱13之间的空隙处继续填充第一介质层L1,以使第一介质层L1的顶表面与半导体柱的第二极133的上表面齐平;以及,
形成第四介质层L4,第四介质层L4覆盖相邻的栅极柱18之间的衬底10的上表面。
可以理解的,由于第四介质层覆盖相邻的栅极柱之间的衬底的上表面,使得位于下部且位于半导体柱周围的结构与位于上部且位于栅极柱周围的结构之间可以形成电隔离的效果,防止上述结构之间的相互干扰。
然后,如图29所示,形成半导体层16,半导体层16至少围绕栅极柱18的侧壁。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7和图29所示,形成第一字线之后,方法还包括:
在第二栅介质层15上依次形成半导体材料层16a和字线材料层WL2a,半导体材料层16a至少覆盖第二栅介质层15,字线材料层WL2a填充相邻半导体材料层16a之间的空隙;
刻蚀半导体材料层16a和字线材料层WL2a,去除位于字线隔离结构12上方的部分半导体材料层16a和字线材料层WL2a,以分别形成半导体层16及多条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二字线WL2。
这里,半导体层16包括相连的第一子部161、第二子部162和第三子部163,第一子部161覆盖栅极柱18的顶表面,第二子部162覆盖栅极柱18的侧壁,第三子部163部分覆盖相邻栅极柱18之间的衬底10的上表面。
可以理解的,半导体层可作为晶体管的沟道区使用,且因半导体层的第二子部覆盖(环绕)栅极柱的侧壁,使得晶体管的沟道区具有较大的沟道尺寸,与沟道区仅设置在栅极一个侧边的结构相比,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结构可有效防止短沟道效应的发生。
可选的,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形成半导体层16之后,方法还包括:
形成第三介质层L3;
刻蚀第三介质层L3,形成沿第二方向延伸第四沟槽T4,半导体层16的上表面暴露于第四沟槽T4;
于第四沟槽T4内形成第二位线BL2。
至此,在第二介质层内形成了多个晶体管结构。其中,栅极柱可作为晶体管结构的栅极使用,半导体层可以作为晶体管结构的沟道区使用,而第二字线可以作为读取晶体管的源区或者漏区使用,第二位线可以作为晶体管结构的漏区或者源区使用。
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二字线作为晶体管结构的源区使用时,第二位线作为晶体管结构的漏区使用。但不限于此,在一些其他的实施例中,第二字线还可以作为读取晶体管的漏区使用,而第二位线作为读取晶体管的源区使用,实际操作中,可灵活调整,在此不做具体限制。
在该实施例中,由于第二字线环绕作为沟道区的半导体层的第二子部,从而增加了第二字线和沟道区之间的接触面积,有利于降低第二字线和沟道区之间的接触电阻,从而降低晶体管结构的功耗。
可以理解的,该多个晶体管结构可以作为存储器的读取晶体管使用。
在该实施例中,栅极柱和半导体柱为直接进行电连接的一体结构,即写入晶体管的沟道区、源/漏区与读取晶体管的栅极为一体结构,即写入晶体管的一个源/漏区与读取晶体管的栅极可以在不借助其他导电线的情况下直接进行电连接。与常规结构中两者通过互连线实现电连接的方式相比,本公开实施例可有效缩短写入晶体管向读取晶体管的栅极注入电荷时的电荷流通路径,从而可有效提高半导体结构的信息传输速度和传输效率。且当写入晶体管需要通过源/漏区向读取晶体管的栅极注入电荷时,由于两者之间为一体结构不存在接触电阻,可有效避免半导体结构在使用过程中产生较多的热量,从而可有效提高半导体结构的性能。
另外,在实际工艺中,栅极柱和半导体柱组成的结构可以在同一工艺步骤中形成,显著降低了工艺过程的复杂程度,有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
此外,与设置有电容结构的半导体结构相比,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结构不需要额外制造电容,工艺简单,且在读取后不需要进行重写操作,降低功耗。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半导体结构可适用于,存储器结构,包括但不限于三维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3D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简称3D DRAM)等。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半导体器件的制备方法可应用于DRAM结构或其他半导体器件中,在此不做过多限定。本公开提供的半导体器件制备方法的实施例与半导体器件的实施例属于同一构思;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中各技术特征之间,在不冲突的情况下,可以任意组合。
以上,仅为本公开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公开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4)

1.一种半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衬底;
位于所述衬底上的半导体柱和位于所述半导体柱上方的栅极柱,所述半导体柱与所述栅极柱均沿垂直于衬底平面的方向延伸;
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字线,所述第一字线围绕所述半导体柱,所述第一方向平行于衬底平面;
位于所述半导体柱上方的半导体层,所述半导体层至少围绕所述栅极柱的侧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栅极柱和所述半导体柱一一对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半导体柱的顶部与所述栅极柱的底部电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半导体柱与所述栅极柱在所述衬底平面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且所述栅极柱和所述半导体柱的材料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半导体柱包括自下而上分布的第一极、第一沟道区和第二极,且所述第一极、所述第一沟道区和所述第二极的导电类型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半导体层包括相连的第一子部、第二子部和第三子部,所述第一子部覆盖所述栅极柱的顶表面,所述第二子部覆盖所述栅极柱的侧壁,所述第三子部部分覆盖相邻所述栅极柱之间的所述衬底的上表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半导体结构还包括:
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二字线,所述第二字线环绕所述第二子部邻近所述半导体柱的一端,且覆盖所述第三子部的上表面;
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一位线和第二位线,所述第二方向平行于所述衬底平面且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所述第一位线位于所述半导体柱的下方,且与所述半导体柱的下部电连接,所述第二位线位于所述半导体层的上方,且与所述第一子部电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半导体结构还包括:
第一栅介质层,所述第一栅介质层位于所述第一字线和所述半导体柱之间,且所述第一栅介质层环绕所述第一沟道区和所述第二极;
第二栅介质层,所述第二栅介质层包括相连的第一子层和第二子层,所述第一子层位于所述栅极柱和所述半导体层之间,覆盖所述栅极柱的侧壁和顶部,所述第二子层覆盖相邻的所述栅极柱之间的所述衬底的上表面。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半导体结构还包括:
第一栅介质层,所述第一栅介质层位于所述第一字线和所述半导体柱之间,且所述第一栅介质层环绕所述第一沟道区和所述第二极;
第二栅介质层,所述第二栅介质层覆盖所述栅极柱的侧壁和顶部;
第四介质层,所述第四介质层覆盖相邻的所述栅极柱之间的所述衬底的上表面。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半导体柱和所述半导体层包括氧化铟、氧化锡、In-Zn类氧化物、Sn-Zn类氧化物、Al-Zn类氧化物、In-Ga类氧化物、In-Ga-Zn类氧化物、In-Al-Zn类氧化物、In-Sn-Zn类氧化物、Sn-Ga-Zn类氧化物、Al-Ga-Zn类氧化物、Sn-Al-Zn类氧化物中的至少一种或其组合。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半导体结构还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字线隔离结构,所述字线隔离结构位于任意相邻的两条所述第一字线之间以将相邻的所述第一字线隔离。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半导体结构还包括:位于所述衬底上方的第一介质层和位于所述第一介质层上方的第二介质层,所述半导体柱和所述第一字线位于所述第一介质层中,所述栅极柱、所述半导体层以及第二字线位于所述第二介质层中。
13.一种半导体结构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提供衬底;
在所述衬底上形成立柱,所述立柱包括半导体柱,所述立柱沿垂直于衬底平面的方向延伸;
形成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字线,所述第一字线围绕部分所述立柱,所述第一方向平行于衬底平面。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形成所述第一字线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半导体柱的正上方形成栅极柱,所述栅极柱沿垂直于衬底平面的方向延伸;
形成半导体层,所述半导体层至少围绕所述栅极柱的侧壁。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衬底上形成立柱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衬底上形成绝缘层;
对所述绝缘层执行刻蚀工艺,以在所述绝缘层上形成多个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一沟槽,所述第二方向平行于所述衬底平面且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
在多个所述第一沟槽内填充导电材料,以形成多条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一位线。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多个所述第一沟槽内填充导电材料,以形成多条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一位线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形成第一介质层;
刻蚀所述第一介质层,以在所述第一介质层内形成多个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二沟槽;
在多个所述第二沟槽内填充绝缘材料,以形成多条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字线隔离结构。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衬底上形成立柱,包括:
刻蚀所述第一介质层,以形成多个第一沟道孔,所述第一沟道孔暴露出所述第一位线;
在所述第一沟道孔内填充半导体材料,以形成所述立柱,所述立柱包括半导体柱;
形成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字线,所述第一字线围绕所述半导体柱,所述第一方向平行于衬底平面,包括:
形成多个沿第一方向延伸且位于相邻的两条字线隔离结构之间的第三沟槽;
在所述第三沟槽内形成第一栅介质层,所述第一栅介质层环绕部分所述半导体柱;
在所述第三沟槽内形成第一字线,所述第一字线环绕部分所述第一栅介质层。
18.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半导体柱的正上方形成栅极柱,包括:
形成第二介质层,刻蚀所述第二介质层,以在所述第二介质层内形成多个暴露出所述半导体柱顶部的第二沟道孔;
在所述第二沟道孔内形成所述栅极柱;
在形成所述栅极柱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暴露出所述栅极柱的顶表面与侧壁;
沉积第二栅介质层,所述第二栅介质层包括围绕所述栅极柱的侧壁和顶部的部分,及覆盖第一介质层上表面的部分;
在所述第二栅介质层上依次形成半导体材料层和字线材料层,所述半导体材料层与所述第二栅介质层共形,所述字线材料层填充相邻所述半导体材料层之间的空隙;
刻蚀所述半导体材料层和所述字线材料层,以分别形成半导体层及多条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二字线。
19.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形成所述半导体层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形成第三介质层;
刻蚀所述第三介质层,形成沿第二方向延伸第四沟槽,所述半导体层的上表面暴露于所述第四沟槽;
于所述第四沟槽内形成第二位线。
20.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衬底上形成立柱,包括:
在所述衬底上形成立柱,所述立柱高于衬底表面,且沿垂直于衬底平面的方向延伸;所述立柱包括半导体柱以及栅极柱,所述栅极柱位于所述半导体柱的正上方;
在形成所述第一字线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形成半导体层,所述半导体层至少围绕所述栅极柱的侧壁。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衬底上形成立柱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衬底上形成多条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一位线;
形成第一介质层;
在所述第一介质层内形成多条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字线隔离结构。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衬底上形成立柱,包括:
刻蚀所述第一介质层,以形成多个第一沟道孔,所述第一沟道孔暴露出所述第一位线;
形成半导体材料层,所述半导体材料层覆盖所述第一介质层的上表面并填充所述第一沟道孔;
刻蚀所述半导体材料层以形成所述立柱,所述立柱位于所述第一沟道孔内的部分定义为半导体柱,所述立柱位于第一沟道孔正上方的部分定义为栅极柱。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形成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字线,包括:
形成多个沿第一方向延伸且位于相邻的两条字线隔离结构之间的第三沟槽;
形成栅介质层,所述栅介质层包括围绕部分所述半导体柱的第一栅介质层,以及围绕所述栅极柱侧壁和顶部的第二栅介质层;
在所述第三沟槽内形成第一字线,所述第一字线环绕部分所述第一栅介质层。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形成第一字线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第二栅介质层上依次形成半导体材料层和字线材料层,所述半导体材料层至少覆盖所述第二栅介质层,所述字线材料层填充相邻所述半导体材料层之间的空隙;
刻蚀所述半导体材料层和所述字线材料层,去除位于所述字线隔离结构上方的部分所述半导体材料层和所述字线材料层,以分别形成半导体层及多条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二字线。
CN202210933308.6A 2022-08-04 2022-08-04 一种半导体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Pending CN11758035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933308.6A CN117580358A (zh) 2022-08-04 2022-08-04 一种半导体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KR1020237021794A KR20240020203A (ko) 2022-08-04 2022-08-17 반도체 구조 및 제조 방법
EP22922574.3A EP4344385A1 (en) 2022-08-04 2022-08-17 Semiconductor structure and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for
PCT/CN2022/112956 WO2024026934A1 (zh) 2022-08-04 2022-08-17 一种半导体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US18/167,132 US20240049457A1 (en) 2022-08-04 2023-02-10 Semiconductor structur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TW112122193A TW202407818A (zh) 2022-08-04 2023-06-14 一種半導體結構及其製備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933308.6A CN117580358A (zh) 2022-08-04 2022-08-04 一种半导体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580358A true CN117580358A (zh) 2024-02-20

Family

ID=878007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933308.6A Pending CN117580358A (zh) 2022-08-04 2022-08-04 一种半导体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049457A1 (zh)
EP (1) EP4344385A1 (zh)
KR (1) KR20240020203A (zh)
CN (1) CN117580358A (zh)
TW (1) TW202407818A (zh)
WO (1) WO2024026934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655859B2 (ja) * 1988-02-03 1997-09-24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半導体記憶装置
KR101303180B1 (ko) * 2007-11-09 2013-09-0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수직채널 트랜지스터를 구비한 반도체 메모리 소자 및 그제조 방법
KR101145793B1 (ko) * 2008-12-29 2012-05-16 에스케이하이닉스 주식회사 수직 채널 트랜지스터를 구비하는 반도체 소자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101944535B1 (ko) * 2012-03-28 2019-01-3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반도체 기억 소자
US11563007B2 (en) * 2020-10-26 2023-01-24 Nanya Technology Corporation Semiconductor structure with vertical gate transisto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240020203A (ko) 2024-02-14
US20240049457A1 (en) 2024-02-08
TW202407818A (zh) 2024-02-16
EP4344385A1 (en) 2024-03-27
WO2024026934A1 (zh) 2024-02-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649779B2 (en) Integrated circuits; methods for manufacturing an integrated circuit; memory modules; computing systems
US8395941B2 (en) Multi-semiconductor material vertical memory strings, strings of memory cells having individually biasable channel regions, memory arrays incorporating such strings, and methods of accessing and forming the same
US9536889B2 (en) Split gate memory device,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forming method thereof
CN110010175A (zh) 存储器设备及形成存储器设备的方法
TWI381457B (zh) 利用雙多晶體之位元線植入
JP2010503200A (ja) 半導体装置、半導体部品および半導体構造、ならびに半導体装置、半導体部品および半導体構造を形成する方法
CN106257689A (zh)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US20230020650A1 (en) Semiconductor structure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same
US20230189539A1 (en) Memory device
KR20130015428A (ko) 반도체 소자
US11737274B2 (en) Curved channel 3D memory device
US11393928B2 (en) Access devices formed with conductive contacts
CN112466892A (zh) 存储器、集成电路存储器及制造存储器的方法
CN208738259U (zh) 双垂直沟道晶体管和集成电路存储器
CN117580358A (zh) 一种半导体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CN110277393A (zh) 闪存及其制造方法
US11581258B2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structure with manganese-containing interconnect structure and method for forming the same
US20240172411A1 (en) Transistor array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US20200373307A1 (en) Integrated Circuity, DRAM Circuitry, Methods Used In Forming Integrated Circuitry, And Methods Used In Forming DRAM Circuitry
CN208738260U (zh) 半导体器件
US20230389278A1 (en) Semiconductor structur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KR20230010033A (ko) 반도체 구조 및 제조 방법
CN117042465A (zh) 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CN116825822A (zh) 半导体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CN117174745A (zh) 半导体结构及其制作方法、存储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