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576255B - 作业区域确定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作业区域确定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576255B
CN117576255B CN202410059738.9A CN202410059738A CN117576255B CN 117576255 B CN117576255 B CN 117576255B CN 202410059738 A CN202410059738 A CN 202410059738A CN 117576255 B CN117576255 B CN 11757625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ea
road
road network
processed
breakpoi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1005973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7576255A (zh
Inventor
牛少达
苏兴旺
刘丽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410059738.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576255B/zh
Publication of CN1175762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57625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757625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57625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11/002D [Two Dimensional] image generation
    • G06T11/20Drawing from basic elements, e.g. lines or circles
    • G06T11/206Drawing of charts or graph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rocessing Or Creating Imag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智慧交通和地图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作业区域确定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存储介质和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方法包括:在接收到作业区域生成任务的情况下,根据作业区域生成任务的任务配置信息确定待处理路网,并获取待处理路网的路网数据;根据路网数据,确定待处理路网上的断点;根据各断点分别在待处理路网上的位置,确定待处理路网上的道路交汇区域;确定待处理路网的路网外扩区域;路网外扩区域,是包裹待处理路网的区域;根据待处理路网上位于道路交汇区域之外的断点,对路网外扩区域进行划分,得到至少两个地图作业区域,相邻两个地图作业区域之间的相接位置在所述道路交汇区域之外。采用本方法能够提升地图数据制作的效率。

Description

作业区域确定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作业区域确定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道路交通也随之变得越来越错综复杂,人们在出行时常常需要借助电子地图完成路线规划、路线导航等。在展示某一个区域的电子地图之前,需要制作该区域的地图数据,一般是通过作业的方式来制作该区域的地图数据。比如,可确定目标区域所对应的任务面,并通过针对目标区域采集的点云、图像等数据,对任务面进行全要素作业,以在任务面上标注出车道线、地上设施、地面设施等信息,之后对全要素作业的作业结果进行检查,修改错误的作业结果,这样便可得到目标区域的地图数据。
但是,当任务面的面积较大时,对任务面进行全要素作业的作业周期就会比较长,从而降低了作业效率,进而降低了地图数据的制作效率。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能够提升地图数据的制作效率的作业区域确定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计算机程序产品。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作业区域确定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在接收到作业区域生成任务的情况下,根据所述作业区域生成任务的任务配置信息确定待处理路网,并获取所述待处理路网的路网数据;
根据所述路网数据,确定所述待处理路网上的断点;
根据各所述断点分别在所述待处理路网上的位置,确定所述待处理路网上的道路交汇区域;
确定所述待处理路网的路网外扩区域;所述路网外扩区域,是包裹所述待处理路网的区域;
根据所述待处理路网上位于所述道路交汇区域之外的断点,对所述路网外扩区域进行划分,得到至少两个地图作业区域;其中,相邻两个地图作业区域之间的相接位置在所述道路交汇区域之外。
一种地图作业区域确定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响应于待处理路网显示操作,显示待处理路网;
在所述待处理路网上标注出断点和道路交汇区域;其中,所述道路交汇区域中的断点的数量大于或等于预设数量阈值;
响应于针对所述待处理路网的地图区域生成操作,显示至少两个地图作业区域;其中,所述至少两个并行作业区域,是根据所述待处理路网上的所述断点和所述道路交汇区域,对路网外扩区域进行划分得到的;所述路网外扩区域,是指与所述待处理路网的形状一致,且包裹住所述待处理路网的区域。
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作业区域确定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断点确定模块,用于在接收到作业区域生成任务的情况下,根据所述作业区域生成任务的任务配置信息确定待处理路网,并获取所述待处理路网的路网数据;根据所述路网数据,确定所述待处理路网上的断点;
道路交汇区域确定模块,用于根据各所述断点分别在所述待处理路网上的位置,确定所述待处理路网上的道路交汇区域;
划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待处理路网上位于所述道路交汇区域之外的断点,对所述路网外扩区域进行划分,得到至少两个地图作业区域;其中,相邻两个地图作业区域之间的相接位置在所述道路交汇区域之外。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断点确定模块还用于根据所述路网数据,确定所述待处理路网上的原始断点;生成所述待处理路网上的每个原始断点各自对应的第一垂线;确定每条所述第一垂线分别与所述待处理路网上的道路之间的相交位置;根据每条所述第一垂线分别与所述待处理路网上的道路之间的相交位置,确定所述待处理路网上的补充断点;根据所述待处理路网上的原始断点和补充断点,确定所述待处理路网上的断点。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断点确定模块还用于针对所述待处理路网上的每个原始断点,确定所述待处理路网中所针对的原始断点所在的道路;经过所针对的原始断点,生成与所针对的原始断点所在的道路相垂直的第一垂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断点确定模块还用于针对生成的每条所述第一垂线,从所述待处理路网中筛选出与所针对的第一垂线相交的候选道路;确定所针对的第一垂线分别与每条所述候选道路之间的相交角度;从所述候选道路中筛选出相交角度位于预设角度范围内的目标道路;将所针对的第一垂线与所述目标道路之间的相交位置,作为补充断点。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道路交汇区域确定模块还用于生成所述待处理路网上的每个断点各自对应的缓冲区;根据各所述缓冲区各自的位置信息和各所述断点各自的位置信息,确定各所述缓冲区内断点的数量;根据各所述缓冲区内断点的数量,确定所述待处理路网上的道路交汇区域。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道路交汇区域确定模块还用于针对所述待处理路网上的每个断点,确定以所针对的断点为圆心,且半径长度为预设值的圆形区域;将所述圆形区域,作为与所针对的断点相对应的缓冲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道路交汇区域确定模块还用于确定预设的断点数量阈值;针对每个所述缓冲区,在所针对的缓冲区内断点的数量大于或等于所述断点数量阈值时,将所针对的缓冲区作为所述待处理路网上的道路交汇区域。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路网外扩区域包括所述待处理路网上每条道路各自对应的道路外扩区域;所述划分模块还用于针对所述待处理路网上的每条道路,从所针对的道路上的断点中筛选出位于道路交汇区域之外的断点;确定从所针对的道路上筛选出的每个断点各自对应的第二垂线;基于各所述第二垂线,对与所针对的道路相对应的道路外扩区域进行划分,得到地图作业区域。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作业区域确定装置还包括合并模块,用于根据所述任务配置信息确定区域数量阈值;在划分得到的地图作业区域的数量大于所述区域数量阈值的情况下,对所述至少两个地图作业区域进行合并处理,得到所述区域数量阈值个并行作业区域;所述区域数量阈值个并行作业区域,用于并行地进行地图作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合并模块还用于针对所述待处理路网上的每个道路交汇区域,对所针对的道路交汇区域所在道路途经的地图作业区域进行第一合并处理,得到所针对的道路交汇区域所对应的初始并行作业区域;在获得各所述道路交汇区域各自对应的初始并行作业区域的情况下,确定获得的初始并行作业区域的总数量;若所述初始并行作业区域的总数量大于所述区域数量阈值,则对所述初始并行作业区域进行第二合并处理,得到所述区域数量阈值个并行作业区域。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合并模块还用于将所针对的道路交汇区域所在的地图作业区域作为当前合并区域,并在所述当前合并区域的尺寸不满足预设的尺寸条件时,确定所针对的道路交汇区域所在道路途经的、与所述当前合并区域相邻的相邻地图作业区域;在所述相邻地图作业区域位于道路交汇区域之外,且所述相邻地图作业区域的尺寸不满足所述尺寸条件时,将所述当前合并区域与所述相邻地图作业区域进行合并,得到下一个合并区域;若所述下一个合并区域的尺寸不满足所述尺寸条件,则将所述下一个合并区域作为新的当前合并区域,并返回确定所针对的道路交汇区域所在道路途经的、与所述当前合并区域相邻的相邻地图作业区域的步骤继续执行,直至得到的合并区域的尺寸满足所述尺寸条件时停止,或者,直至相邻地图作业区域并非位于道路交汇区域之外时停止;将最终得到的合并区域,作为初始并行作业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合并模块还用于确定各所述初始并行作业区域之间的位置关联关系;根据所述区域数量阈值和所述路网外扩区域的尺寸信息,确定待生成的单个并行作业区域的尺寸范围;根据各所述初始并行作业区域之间的位置关联关系和所述待生成的单个并行作业区域的尺寸范围,对所述初始并行作业区域进行第二合并处理,得到所述区域数量阈值个并行作业区域。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作业区域确定装置还包括接边模块,用于确定相邻两个并行作业区域,并根据所述相邻两个并行作业区域的相接位置,确定所述相邻两个并行作业区域之间的接边点;根据所述接边点,确定所述相邻两个并行作业区域之间的接边区域;所述接边区域,用于在并行地对各所述并行作业区域进行地图道路要素标注后,通过所述接边区域,对相应的相邻两个并行作业区域进行边缘要素拼接。
第三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所述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任一种作业区域确定方法中的步骤。
第四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任一种作业区域确定方法中的步骤。
第五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以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任一种作业区域确定方法中的步骤。
上述作业区域确定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存储介质和计算机程序产品,通过接收作业区域生成任务,可根据作业区域生成任务的任务配置信息确定待处理路网。通过获取待处理路网的路网数据,可通过路网数据确定待处理路网上的断点,从而基于确定的断点确定待处理路网上的道路交汇区域。通过确定道路交汇区域,可基于道路交汇区域之外的断点对待处理路网的路网外扩区域进行划分,得到至少两个地图作业区域。通过将一个完整的路网外扩区域划分为多个地图作业区域,可将划分得到的图作业区域分配至多个地图作业人员进行并行作业,如此,大大提升了作业效率,进而提升了地图数据的制作效率。此外,由于是基于道路区域之外的断点得到地图作业区域的,因此,相邻两个地图作业区域之间的相接位置在道路交汇区域之外,进而避免了对路况复杂的地方进行接边作业,降低了接边作业的难度,提升了接边作业的效率,进一步提升了地图数据的制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作业区域确定方法的应用环境图;
图2为一个实施例中作业区域确定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一个实施例中路网的示意图;
图4为一个实施例中道路交汇区域的示意图;
图5为一个实施例中路网外扩区域的示意图;
图6为一个实施例中地图作业区域的示意图;
图7为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垂线的示意图;
图8为一个实施例中缓冲区域的示意图;
图9为一个实施例中至少两个地图作业区域的示意图;
图10为一个实施例中并行作业区域的示意图;
图11为另一个实施例中并行作业区域的示意图;
图12为又一个实施例中并行作业区域的示意图;
图13为再一个实施例中并行作业区域的示意图;
图14为一个实施例中接边点的示意图;
图15为一个实施例中接边区域的示意图;
图16为一个实施例中区域划分合并的整体流程示意图;
图17为另一个实施例中区域划分合并的整体流程示意图;
图18为一个具体实施例中作业区域确定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9为一个实施例中作业区域确定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20为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设备的内部结构图;
图21为另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设备的内部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作业区域确定方法,可以应用于如图1所示的应用环境中。其中,终端102通过网络与服务器104进行通信。数据存储系统可以存储服务器104需要处理的数据。数据存储系统可以集成在服务器104上,也可以放在云上或其他服务器上。终端102和服务器104均可单独用于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作业区域确定方法。终端102和服务器104也可协同用于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作业区域确定方法。以终端102和服务器104可协同用于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作业区域确定方法为例进行说明,电子地图制作人员可触发终端102生成一个作业区域生成任务,从而终端102可将作业区域生成任务发送至服务器104。当服务器104接收到作业区域生成任务时,服务器104即可执行该任务,确定至少两个地图作业区域,并在至少两个地图作业区域的数量大于区域数量阈值时,对至少两个地图作业区域进行合并处理,得到区域数量阈值个并行作业区域。其中,终端102可以但不限于是各种台式计算机、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物联网设备、飞行器、车载终端、智能语音交互设备和便携式可穿戴设备,物联网设备可为智能音箱、智能电视、智能空调、智能车载设备等。便携式可穿戴设备可为智能手表、智能手环、头戴设备等。服务器104可以用独立的服务器或者是多个服务器组成的服务器集群来实现,还可以通过云服务器来实现。
本申请提供的方案涉及人工智能的自动驾驶技术,比如,本申请生成的电子地图可用于车辆导航。自动驾驶技术通常包括高精地图、环境感知、行为决策、路径规划、运动控制等技术,自定驾驶技术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提供了一种作业区域确定方法,以该方法应用于计算机设备为例进行说明,计算机设备可为图1中的终端或者服务器。作业区域确定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202,在接收到作业区域生成任务的情况下,根据所述作业区域生成任务的任务配置信息确定待处理路网,并获取所述待处理路网的路网数据。
其中,路网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由各种道路组成的相互联络、交织而成的网状分布的道路系统。比如,参考图3,图3为一个实施例中路网的示意图。容易理解地,路网可包括多条相互联络、交织的道路,比如,图3中的路网可包括道路301、道路302、道路303等等。
具体地,在地图领域,电子地图是通过地图数据库中的数据生成得到的,而地图数据库中的车道线、地上设施、地面设施等信息是通过全要素作业的方式进入地图数据库中的。在全要素作业之前,需要确定作业区域,而作业区域生成任务即可用于触发计算机设备生成作业区域。当计算机设备接收到作业区域生成任务时,计算机设备可获取作业区域生成任务携带的任务配置信息,并根据任务配置信息确定待处理路网。比如,任务配置信息中可携带有区域标识,从而计算机设备确定区域标识所对应的区域,并将该区域中的路网作为待处理路网。当确定了待处理路网后,计算机设备即可获取待处理路网的路网数据。其中,路网数据可包括与待处理路网相关的数据,比如,路网数据可包括待处理路网上的道路的坐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用户可触发终端展示任务配置页面,进而用户可通过任务配置页面输入待生成的作业区域生成任务的配置信息。比如,当4个地图作业人员需要共同对一块20km*25km的目标区域进行全要素作业时,地图作业人员的管理者即可在任务配置页面中输入地图作业人员数量、目标区域的区域标识、目标区域中路网的路网标识等信息,进而终端可基于在任务配置页面中输入的信息,生成任务配置信息,并根据任务配置信息生成作业区域生成任务,将作业区域生成任务发送至服务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路网数据可为普通精度的路网数据(又称作sd link),或者,为高精度的车道线数据(又称作hd lanemarking)。在获取得到待处理路网的路网数据时,可将路网数据输入至可视化工具,例如qgis工具,以使可视化工具对待处理路网进行可视化展示,进而用户可通过可视化工具展示的内容查看待处理路网中道路的分布情况,确定作业范围大小等。
步骤204,根据路网数据,确定待处理路网上的断点。
其中,断点是指用以断开道路的点。
具体地,路网数据中可包括断点的坐标。当计算机设备获取到路网数据时,计算机设备即可基于路网数据中断点的坐标,确定待处理路网上的断点。比如,路网数据可包括道路坐标和道路断开位置,基于道路断开位置,即可确定道路上的断点。其中,道路坐标可为一个点串,该点串包括道路上多个采样点的坐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制作待处理路网的路网数据之前,可预先确定待处理路网上的道路,并对道路进行采样,得到道路上的采样点的坐标。以及可确定道路上的断开位置,基于道路上采样点的坐标和断开位置,生成待处理路网的路网数据。
步骤206,根据各断点分别在待处理路网上的位置,确定待处理路网上的道路交汇区域。
道路交汇区域是指至少两条道路的交汇区域,比如,道路交汇区域可为路口。示例性地,参考4,图4中的401即为一个道路交汇区域。
具体的,当确定了待处理路网上的断点时,计算机设备即可基于各断点分别在待处理路网上的位置,确定待处理路网上的道路交汇区域。比如,断点会倾向于聚集在道路交汇区域内,因此,可将聚集了多个断点的区域,作为道路交汇区域。比如,参考图4,区域401中聚集了多个断点402,因此,可将区域401作为一个道路交汇区域。图4示出了一个实施例中道路交汇区域的示意图。
步骤208,确定待处理路网的路网外扩区域;路网外扩区域,是包裹待处理路网的区域。
具体的,由于作业时不仅需要在道路上添加车道线信息,还需要在道路附近添加地上设施信息和地面设施信息,因此,需要确定待处理路网的路网外扩区域。路网外扩区域是指比待处理路网所构成的区域大、且包裹住待处理路网的区域。比如,参考图5,图5示出了一个实施例中路网外扩区域的示意图。其中,图5中的实线构成了路网外扩区域,虚线为待处理路网,路网外扩区域的轮廓可与待处理路网的轮廓相似。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针对待处理路网中的每条道路,可确定每条道路的道路外扩区域,综合各道路各自的道路外扩区域,得到路网外扩区域。其中,道路外扩区域是指包裹住道路的区域。比如,可将道路向两侧平移一段预设距离,以得到用以包裹住道路的道路外扩区域。示例性地,针对待处理路网上的每条道路,确定与所针对道路相平行,且位于所针对的道路两侧的两条平行线。其中,每条平行线与所针对的道路之间的距离,为预设距离。基于这两条平行线,即可生成与所针对的道路对应的道路外扩区域,比如,基于两条平行线生成一个包裹住所针对的道路的封闭区域,该封闭区域即为与所针对的道路对应的道路外扩区域。
对于具有对向道路的一对道路,可将一对道路中每条道路各自的道路外扩区域进行合并。比如,参考图3,道路301和道路302即为一对方向相反的道路,可将道路301的道路外扩区域和道路302的道路外扩区域进行合并,以得到包裹住道路301和道路302的道路外扩区域。最终得到的各道路外扩区域,即构成了路网外扩区域。
步骤210,根据待处理路网上位于道路交汇区域之外的断点,对路网外扩区域进行划分,得到至少两个地图作业区域;其中,相邻两个地图作业区域之间的相接位置在道路交汇区域之外。
具体地,当确定了待处理路网上的断点以及道路交汇区域后,计算机设备可确定位于道路交汇区域之外的断点,并通过位于道路交汇区域之外的断点,对路网外扩区域进行划分,以得到至少两个地图作业区域。为了描述方便,下述将位于道路交汇区域之外的断点称作目标断点。比如,可确定目标断点所在的道路,并将目标断点所在的道路称作目标道路,经过目标断点,并垂直于目标道路做垂线,该垂线可与路网外扩区域相交,通过各垂线即可将路网外扩区域进行划分。
示例性地,参考图6,对于目标断点601、目标断点602和目标断点603,可经过目标断点601做垂线604、经过目标断点602做垂线605、经过目标断点603做垂线606。通过垂线604、垂线605即可对路网外扩区域进行划分,得到地图作业区域607;通过垂线605和垂线606也可对路网外扩区域进行划分,得到地图作业区域608。图6示出了一个实施例中地图作业区域的示意图。
由于是通过位于道路交汇区域之外的目标断点对路网外扩区域进行划分,因此,相邻两个地图作业区域之间的相接位置在道路交汇区域之外,比如,图6中的地图作业区域607与地图作业区域608为相邻的两个地图作业区域,这两个地图作业区域的相接位置(也即垂线605所在位置)位于道路交汇区域之外。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对于位于道路交汇区域之外的每个目标断点,均生成该目标断点的垂线,通过各目标断点各自的垂线,对路网外扩区域进行划分,得到至少两个地图作业区域。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为了减少生成的地图作业区域的数量,可从位于道路交汇区域之外的目标断点中抽取一部分目标断点,生成抽取的各目标断点各自的垂线,通过抽取的各目标断点各自的垂线来对路网外扩区域进行划分,得到至少两个地图作业区域。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当生成了地图作业区域,可直接将各地图
作业区域分配给地图作业人员,比如,可将生成的地图作业区域平均分配给各地图作业人员, 从而地图作业人员可在分配的地图作业区域上进行全要素作业,比如,在分配的地图作业区域上进行车道线、地上设施、和地面设施的标注。此时的地图作业区域即为上述的任务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可根据地图作业人员的数量确定区域数量阈值,比如,当具有4个地图作业人员时,可设置区域数量阈值。当地图作业区域的数量大于区域数量阈值时,还可对地图作业区域进行合并处理,以得到区域数量阈值个并行作业区域,比如,当具有8个地图作业区域时,可将相邻的两个地图作业区域进行合并,得到4个并行作业区域,并将4个并行作业区域分配给4个地图作业人员,进而每个地图作业人员可分配得到一个并行作业区域,4个地图作业人员可并行地对并行作业区域进行全要素作业,如此,便提升了作业效率。容易理解的,此时的并行作业区域即为上述的任务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若直接将地图作业区域作为任务面,当对每个地图作业区域进行作业后,需要进行接边作业,以将相邻两个地图作业区域的边缘要素相互衔接。若相邻两个地图作业区域之间的相接位置在道路交汇区域中时,也即,若相邻两个地图作业区域之间的相接位置经过道路交汇区域时,由于道路交汇区域的路况较为复杂,会提升接边作业的难度。本申请的相邻两个地图作业区域之间的相接位置在道路交汇区域之外,避免了对路况复杂的地方进行接边作业,从而大大降低了接边作业的难度,进而提升了接边作业的作业效率,进一步提升了地图数据的制作效率。相应地,若将对地图作业区域进行合并处理后得到的并行作业区域作为任务面,当对并行作业区域进行作业后,也需要进行接边作业。由于并行作业区域是对地图作业区域合并得到的,而相邻两个地图作业区域之间的相接位置又是位于道路交汇区域之外,因此,相邻两个并行作业区域之间的相接位置也会在道路交汇区域之外,从而也可以避免对路况复杂的地方进行接边作业,降低了接边作业的难度。
上述作业区域确定方法中,通过接收作业区域生成任务,可根据作业区域生成任务的任务配置信息确定待处理路网。通过获取待处理路网的路网数据,可通过路网数据确定待处理路网上的断点,从而基于确定的断点确定待处理路网上的道路交汇区域。通过确定道路交汇区域,可基于道路交汇区域之外的断点对待处理路网的路网外扩区域进行划分,得到至少两个地图作业区域。通过将一个完整的路网外扩区域划分为多个地图作业区域,可将划分得到的图作业区域分配至多个地图作业人员进行并行作业,如此,大大提升了作业效率,进而提升了地图数据的制作效率。此外,由于是基于道路区域之外的断点得到地图作业区域的,因此,相邻两个地图作业区域之间的相接位置在道路交汇区域之外,进而避免了对路况复杂的地方进行接边作业,降低了接边作业的难度,提升了接边作业的效率,进一步提升了地图数据的制作效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根据路网数据,确定待处理路网上的断点,包括:根据路网数据,确定待处理路网上的原始断点;生成待处理路网上的每个原始断点各自对应的第一垂线;确定每条第一垂线分别与待处理路网上的道路之间的相交位置;根据每条第一垂线分别与待处理路网上的道路之间的相交位置,确定待处理路网上的补充断点;根据待处理路网上的原始断点和补充断点,确定待处理路网上的断点。
具体地,路网数据中记载的断点可能不全,比如,对于一对方向相反的道路,路网数据可能仅记载有其中一条道路上断开的位置,而未记载另一条道路上断开的位置,因此,需要确定路网数据未记载的断开位置。更具体地,计算机设备可将路网数据中记载的断开位置,作为待处理路网上的原始断点。针对每个原始断点,计算机设备均执行以下步骤。计算机设备确定所针对的原始断点所对应的垂线,为了描述方便,下述将所针对的原始断点所对应的垂线称作第一垂线。进一步地,计算机设备确定第一垂线与待处理路网中的道路之间的相交位置,根据第一垂线与待处理路网中的道路之间的相交位置来确定待处理路网上的补充断开位置,基于补充断开位置来确定补充断点。
当确定了待处理路网上的补充断点时,可将待处理路网上的原始断点和补充断点,均作为待处理路网上的断点。
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原始断点的基础上增加补充断点,使得后续基于断点道路的道路交汇区域更为准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生成待处理路网上的每个原始断点各自对应的第一垂线,包括:针对待处理路网上的每个原始断点,确定待处理路网中所针对的原始断点所在的道路;生成与所针对的原始断点所在的道路相垂直,且经过所针对的原始断点的第一垂线。
具体的,将所针对原始断点所在的道路称作断点所在道路,计算机设备可生成与断点所在道路相垂直,且经过所针对的原始断点的垂线,该垂线即为所针对的原始断点所对应的第一垂线。
比如,参考图7,对于所针对的原始断点701,可生成垂直于原始断点701所在的道路,且经过原始断点701的第一垂线。图7示出了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垂线的示意图。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根据每条第一垂线分别与待处理路网上的道路之间的相交位置,确定待处理路网上的补充断点,包括:针对生成的每条第一垂线,从待处理路网中筛选出与所针对的第一垂线相交的候选道路;确定所针对的第一垂线分别与每条候选道路之间的相交角度;从候选道路中筛选出相交角度位于预设角度范围内的目标道路;将所针对的第一垂线与目标道路之间的相交位置,作为补充断点。
具体地,所针对的原始断点所对应的第一垂线可能与待处理路网中的多条道路相交,因此,计算机设备可从待处理路网中筛选出与所针对的原始断点对应的第一垂线相交的道路,并将筛选出的道路称作候选道路。比如,参考图7,经过原始断点701的第一垂线702可与道路703和道路704相交,道路703和道路704即为候选道路。计算机设备可确定所针对的原始断点对应的第一垂线分别与每条候选道路之间的相交角度,比如,计算机设备可确定第一垂线702与道路703之间的相交角度,以及确定第一垂线与道路704之间的相交角度。计算机设备确定预设角度范围,比如,预设角度范围可为70度至100度,计算机设备从候选道路中筛选出相交角度位于预设角度范围内的道路,并将该道路称作目标道路。比如,第一垂线702与道路703之间的相交角度为90度,第一垂线702与道路704之间的相交角度为120度,此时的目标道路为道路703。进一步地,计算机设备将所针对的原始断点对应的第一垂线与目标道路之间的相交位置,作为补充断点。比如,计算机设备将第一垂线702与道路703之间的相交位置,作为补充断点。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若所针对的原始断点所对应的第一垂线与目标道路之间的相交位置具有另一个原始断点时,放弃将该相交位置作为补充断点。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设备中可预设有相交角度的计算算法,比如,预设有角度计算函数和方位角计算函数,通过预设的相交角度计算算法可确定第一垂线与候选道路之间的相交角度。其中,角度计算函数:计算两个角度之间的差值,输入为两个角度,输出结果在0-180度之间。方位角计算函数:根据两点坐标和选取的坐标系计算方位角,输入为两点的坐标和坐标系,输出为方位角。
上述实施例中,一般来说对于一对道路,若其中一条道路上具有断点,则另一条道路上也应该具有与该断点相对应的断点,也即,一对道路上的断点也应该是成对的。本申请实施例通过确定第一垂线与候选道路之间的相交角度,可基于相交角度来确定与原始断点所在的道路成对的另一条道路上的补充断点,而避免将错误的相交位置作为补充断点,进而提升了补充断点的准确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根据各断点分别在待处理路网上的位置,确定待处理路网上的道路交汇区域,包括:生成待处理路网上的每个断点各自对应的缓冲区;确定生成的各缓冲区内断点的数量;根据各缓冲区内断点的数量,确定待处理路网上的道路交汇区域。
具体地,当确定了待处理路网上的断点后,计算机设备可基于待处理路网上的断点来确定待处理路网上的道路交汇区域。进一步地,计算机设备可生成每个断点各自对应的缓冲区域。其中,断点所对应的缓冲区域是指包裹住该断点,且比该断点所占区域大的一个区域。进一步地,计算机设备统计每个缓冲区域内断点的数量,根据每个缓冲区域内断点的数量,从每个断点各自对应的缓冲区域中筛选出目标缓冲区域,根据目标缓冲区域来确定待处理道路上的道路交汇区域。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设备在生成每个断点各自对应的缓冲区域时,可确定各缓冲区域各自的坐标范围,基于缓冲区域的坐标范围和断点的坐标来确定位于缓冲区域内的断点的数量。比如,对于缓冲区域A,计算机设备可根据各断点各自的坐标,确定位于缓冲区域A的坐标范围内的断点,并统计位于缓冲区域A的坐标范围内的断点的数量。
上述实施例中,在生成路网数据之前,会倾向在路口交汇区域处设置断点,当需要生成路网数据时,可根据设置断点的断点坐标来生成路网数据。因此,本申请实施例基于路网数据确定的断点也会倾向聚集在路口交汇区域,基于此特性,本申请实施例可基于各缓冲区域内断点的数量来快速确定待处理路网上的道路交汇区域,进而提升了道路交汇区域的生成效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生成待处理路网上的每个断点各自对应的缓冲区,包括:针对待处理路网上的每个断点,确定以所针对的断点为圆心,且半径的长度为预设半径长度的圆形区域;将圆形区域,作为与所针对的断点相对应的缓冲区。
具体地,当需要生成缓冲区时,针对待处理路网上的每个断点,计算机设备均执行以下步骤:计算机设备确定以所针对的断点为圆心,且半径的长度为预设半径长度的圆形区域,并将该圆形区域,作为所针对的断点所对应的缓冲区。比如,参考图8,图8中的圆形区域即为断点所对应的缓冲区。图8示出了一个实施例中缓冲区域的示意图。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根据各缓冲区内断点的数量,确定待处理路网上的道路交汇区域,包括:确定预设的断点数量阈值;针对每个缓冲区,在所针对的缓冲区内断点的数量大于或等于断点数量阈值时,将所针对的缓冲区作为待处理路网上的道路交汇区域。
具体地,当生成了缓冲区域后,计算机设备可确定预设的断点数量阈值,比如,预设的断点数量阈值可为3。针对生成的每一个缓冲区,计算机设备均可执行以下步骤:计算机设备根据缓冲区的位置坐标以及断点的位置坐标,确定位于所针对的缓冲区域内的断点的数量,若位于所针对的缓冲区域内断点的数量大于断点数量阈值时,比如,当位于所针对的缓冲区内断点的数量大于3时,则将所针对的缓冲区作为待处理道路上的道路交汇区域。
本实施例中,通过预先设置断点数量阈值,可基于缓冲区内断点的数量和预设的断点数量阈值,快速确定待处理路网上的道路交汇区域。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路网外扩区域包括所述待处理路网上每条道路各自对应的道路外扩区域;根据所述待处理路网上位于道路交汇区域之外的断点,对路网外扩区域进行划分,得到至少两个地图作业区域,包括:针对待处理路网上的每条道路,从所针对的道路上的断点中筛选出位于道路交汇区域之外的断点;确定从所针对的道路上筛选出的每个断点各自对应的第二垂线;基于各第二垂线,对与所针对的道路相对应的道路外扩区域进行划分,得到地图作业区域。
具体地,针对待处理道路上的每条道路,计算机设备均执行下述步骤:计算机设备确定所针对的道路上的断点,并从所针对的道路上的断点中筛选出位于道路交汇区域之外的断点。为了描述方便,下述将筛选出的断点称作目标断点。进一步地,计算机设备确定每个目标断点各自对应的垂线,并将每个目标断点各自对应的垂线称作第二垂线。进一步地,计算机设备可基于各第二垂线对与所针对的道路相对应的道路外扩区域进行划分,得到地图作业区域。比如,计算机设备通过各第二垂线来分割所针对的道路所对应的道路外扩区域,以将所针对的道路所对应的道路外扩区域分割为多个地图作业区域。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由于在确定步骤断点的时候,计算机设备已经确定了各原始断点各自对应的第一垂线,计算机设备可将各原始断点以及各原始断点各自对应的第一垂线存储于数据库中。当需要确定目标断点所对应的第二垂线时,计算机设备可从数据库中查找是否存在与目标断点坐标一致的原始断点,若存在与目标断点坐标一致的原始断点,则从数据库中提取出该原始断点的第一垂线,将提取出的第一垂线作为目标断点所对应的第二垂线。若数据库中不存在与目标断点坐标一致的原始断点,则计算机设备生成经过目标断点,且与目标断点所在道路垂直的垂线,该垂线即为与目标断点对应的第二垂线。通过将第一垂线存储于数据库中,可实现第一垂线的复用,进而减少了额外生成第二垂线所耗费的算力、电力等资源。
上述实施例中,通过确定位于道路交汇区域之外的目标断点,可基于目标断点实现避开道路交汇区域来对道路外扩区域进行划分的目的,从而使得划分得到的两个相邻的地图作业区域的相接位置位于道路交汇区域之外。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方法还包括:根据任务配置信息确定的区域数量阈值;在划分得到的地图作业区域的数量大于区域数量阈值的情况下,对至少两个地图作业区域进行合并处理,得到区域数量阈值个并行作业区域;区域数量阈值个并行作业区域,用于并行地进行地图作业。
具体地,当得到地图作业区域后,计算机设备可根据作业区域生成任务的任务配置信息来确定区域数量阈值,比如,可从任务配置信息中提取出地图作业人员数量,将地图作业人员数量作为区域数量阈值。或者,任务配置信息中可携带有区域数量阈值,计算机设备可直接从任务配置信息中提取出区域数量阈值。
进一步地,计算机设备可统计划分得到的地图作业区域的数量,并判断划分得到的地图作业区域的数量是否大于区域数量阈值。比如,参考图9,基于目标断点划分得到的地图作业区域可有多个,且各地图作业区域的尺寸可能会相差较大。图9示出了一个实施例中至少两个地图作业区域的示意图。
若地图作业区域的数量大于区域数量阈值,则可认为需要对地图作业区域进行合并处理,此时,计算机设备可对地图作业区域进行合并处理。比如,计算机设备按照各地图作业区域的面积和长度参数,来对各地图作业区域进行合并,以得到区域数量阈值个并行作业区域。区域数量阈值个并行作业区域,用于多个地图作业人员并行地进行地图作业。其中,地图作业包括全要素作业和接边作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设备可确定各地图作业区域之间的位置关联关系,基于各地图作业区域之间的位置关联关系和区域数量阈值来对地图作业区域进行合并处理,比如,在地图作业区域的数量为8,区域数量阈值为4时,计算机设备可将相邻的两个地图作业区域进行合并,得到4个并行作业区域。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设备可根据各地图作业区域的尺寸、位置关联关系以及区域数量阈值,来对地图作业区域进行合并处理。比如,计算机设备可确定路网外扩区域的尺寸,将路网外扩区域的尺寸除以区域数量阈值,得到待生成的单个并行作业区域的尺寸。计算机设备确定每个地图作业区域的尺寸与待生成的单个并行作业区域的尺寸之间的差异,并确定小于待生成的单个并行作业区域一半尺寸的第一目标地图作业区域。进一步地,计算机设备确定是否具有相邻的两个第一目标地图作业区域,当具有两个相邻的第一目标地图作业区域时,计算机设备可将相邻的两个第一目标地图作业区域进行合并,得到合并目标地图作业区域。进一步地,计算机设备确定大于或等于待生成的单个并行作业区域一半尺寸的第二目标地图作业区域的第一数量,以及确定合并目标地图作业区域的第二数量,将第一数量与第二数量相加,得到第三数量。
计算机设备判断第三数量是否大于区域数量阈值。若第三数量大于区域数量阈值,则计算机设备确定第三数量与区域数量阈值之间的差异,根据第三数量与区域数量阈值之间的差异,确定需要合并的区域的第四数量。计算机设备优先将尺寸较小的两个相邻区域进行再次合并,直至合并了第四数量个区域。将最终得到的区域作为并行作业区域。其中,尺寸具体可为面积。通过各地图作业区域的尺寸、位置关联关系以及区域数量阈值,来对地图作业区域进行合并处理,使得合并后得到的单个并行作业区域的尺寸在合理范围内,且个并行作业区域之间的尺寸差异较小,各并行作业区域所需的作业时间之间的差异也会较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若地图作业区域的数量等于区域数量阈值,则直接将地图作业区域作为并行作业区域。若地图作业区域的数量小于区域数量阈值,则计算机设备确定地图作业区域的数量与区域数量阈值之间的差异,根据地图作业区域的数量与区域数量阈值之间的差异,确定需要继续拆分的区域的第五数量。比如,在地图作业区域的数量为4,区域数量阈值的数量为6时,则确定需要继续拆分的区域的第五数量为1,计算机设备按照尺寸从大到小的顺序,从地图作业区域中筛选出待拆分地图作业区域,并将待拆分地图作业区域进行拆分,比如,计算机设备从地图作业区域中筛选出尺寸最大的区域,将筛选出的区域作为待拆分区域,避开该待拆分区域中的道路交汇区域,将该待拆分区域一分为二,以得到新的两个区域,这样最终得到的区域数量为6,与区域数量阈值一致。
上述实施例中,通过对地图作业区域进行合并处理,可得到区域阈值个并行作业区域,在区域阈值与地图作业人员的数量相匹配时,可便于计算机设备将区域阈值数量个并行作业区域分配至区域阈值数量个地图作业人员,如此,便提升了并行作业区域的分配效率。此外,通过将地图作业区域进行合并处理,可将尺寸较小的地图作业区域合并在一起,使得最终生成的并行作业区域的尺寸较为规范,大小适中,便于地图作业人员对并行作业区域进行作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对至少两个地图作业区域进行合并处理,得到区域数量阈值个并行作业区域,包括:针对待处理路网上的每个道路交汇区域,对所针对的道路交汇区域所在道路途经的地图作业区域进行第一合并处理,得到所针对的道路交汇区域所对应的初始并行作业区域;当获得各道路交汇区域各自对应的初始并行作业区域后,确定获得的初始并行作业区域的总数量;若初始并行作业区域的总数量大于区域数量阈值,则对初始并行作业区域进行第二合并处理,得到区域数量阈值个并行作业区域。
具体地,计算机设备可执行多次合并处理,比如,计算机设备可先对至少两个地图作业区域进行第一合并处理,以得到初始并行作业区域。比如,在进行第一合并处理时,可从道路交汇区域出发,沿着道路交汇区域所在道路,将该道路途经的地图作业区域进行合并,得到初始并行作业区域。由于一条道路的属性比较统一,如果一个并行作业区只有一个方向的道路会方便地图作业人员进行作业,因此,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按照道路来对地图作业区域进行合并处理,使得并行作业区域尽可能地仅包括一个方向的道路,进而便于地图作业人员进行作业,提升了作业效率。
进一步地,在初始并行作业区域的总数量大于区域数量阈值的情况下,计算机设备还可以对初始并行作业区域进行第二合并处理,以得到区域数量阈值个并行作业区域。比如,计算机设备可将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初始并行作业区域合并在一起,最终得到区域数量阈值个并行作业区域。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设备从道路交汇区域出发,向四周去合并这些小的面,算法会优先向一个方向去合并小的地图作业区域,比如从道路交汇区域出发,向某个方向开始合并,当满足一定条件(比如合并的区域长度满足预设长度要求时)则停止。如果合并的过程遇到道路交汇区域也会停止,接着从另一个道路交汇区域开始合并。合并完一轮后,会根据初步合并的结果进行判断,如果面的数量太多,还会进行一轮合并,以得到并行作业区域。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参考图10至图13,图10至图13示出了一个实施例中并行作业区域的示意图。基于图10至图13,可见各并行作业区域之间的区域大小相似,且相邻两个并行作业区域的相接位置位于道路交汇区域之外。
上述实施例中,通过对地图作业区域进行合并处理,可得到区域阈值数量个并行作业区域,由于区域数量阈值是通过任务配置信息生成得到的,因此,可通过任务配置信息来调整最终生成的并行作业区域的数量,使得并行作业区域的生成更为灵活。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针对待处理路网上的每个道路交汇区域,对所针对的道路交汇区域所在道路途经的地图作业区域进行第一合并处理,得到初始并行作业区域,包括:将所针对的道路交汇区域所在的地图作业区域作为当前合并区域,并在当前合并区域的尺寸不满足预设的尺寸条件时,确定所针对的道路交汇区域所在道路途经的、与当前合并区域相邻的相邻地图作业区域;在相邻地图作业区域位于道路交汇区域之外,且相邻地图作业区域的尺寸不满足尺寸条件时,将当前合并区域与相邻地图作业区域进行合并,得到下一个合并区域;若下一个合并区域的尺寸不满足尺寸条件,则将下一个合并区域作为新的当前合并区域,并返回确定所针对的道路交汇区域所在道路途经的、与当前合并区域相邻的相邻地图作业区域的步骤继续执行,直至得到的合并区域的尺寸满足尺寸条件时停止,或者,直至相邻地图作业区域并非位于道路交汇区域之外时停止;将最终得到的合并区域,作为初始并行作业区。
具体的,针对待处理路网上的每个道路交汇区域,确定所针对的道路交汇区域所在的道路,并将道路交汇区域所在道路称作交汇道路。由于道路交汇区域处于至少两条道路的交汇处,因此在具有多条交汇道路的情况下,针对每条交汇道路,计算机设备将所针对的道路交汇区域所在的地图作业区域作为当前合并区域,并确定当前合并区域的尺寸是否满足预设的尺寸条件。尺寸条件可根据需求自由设置,比如,在当前合并区域的面积大于预设面积阈值时,确定当前合并区域的尺寸满足尺寸条件,或者,在当前合并区域的长度大于预设长度阈值时,确定当前合并区域满足尺寸条件。
进一步地,在当前合并区域的尺寸满足尺寸条件时,则直接将当前合并区域作为初始并行作业区域。在当前合并区域的尺寸不满足尺寸条件时,计算机设备从所针对的交汇道路途经的地图作业区域中筛选出与当前合并区域相邻的地图作业区域,并将该地图作业区域称作相邻地图作业区域。进一步地,计算机设备确定相邻地图作业区域是否位于道路交汇区域之外,以及判断相邻地图作业区域的尺寸是否不满足尺寸条件,并在相邻地图作业区域位于道路交汇区域之外,且相邻地图作业区域不满足尺寸条件时,将当前合并区域与相邻地图作业区域进行合并,得到下一个合并区域。
进一步地,计算机设备确定下一个合并区域的尺寸是否满足尺寸条件,在下一个合并区域的尺寸不满足尺寸条件时,比如,在下一个合并区域的面积小于预设面积阈值,或者,在下一个合并区域的长度小于预设长度阈值时,确定下一个合并区域的尺寸不满足尺寸条件,此时,计算机设备将下一个合并区域作为新的当前合并区域,并返回从所针对的交汇道路途经的地图作业区域中筛选出与当前合并区域相邻的地图作业区域的步骤继续执行,直至所得到的合并区域的尺寸满足尺寸条件时停止,或者,直至相邻地图作业区域包括道路交汇区域时停止。将最终得到的合并区域,作为初始并行作业区域。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可将路网外扩区域的面积除以区域数量阈值,以得到预设长度阈值和/或预设面积阈值,基于预设长度阈值和/或预设面积阈值来得到预设的尺寸条件。或者,预设长度阈值和预设面积阈值也可根据需求自由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针对每条交汇道路,可根据所针对的交汇道路的道路方向,来确定与当前合并区域相邻的相邻地图作业区域。比如,可沿着所针对的交汇道路的道路方向,来找到与当前合并区域相邻的相邻地图作业区域。
可在建立一个坐标系,基于坐标系来确定各道路交汇区域各自所在道路的道路方向,比如,可以路网外扩区域的中心位置为原点建立一个坐标系,基于坐标系中各道路的位置,来确定各道路的道路方向。或者,针对每个道路交汇区域,以所针对的道路交汇区域的中心位置为原点,建立坐标系,基于所针对的道路交汇区域所在的道路在以所针对的道路交汇区域建立的坐标系中的位置,来确定所针对的道路交汇区域所在道路的道路方向。比如,可确定所针对的道路交汇区域所在道路与相应坐标系的坐标轴之间的夹角,基于该夹角来确定道路方向。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当在所针对的交汇道路上具有两个与所述当前合并区域相邻的地图作业区域时,也即在当前合并区域的两侧均具有一个与当前合并区域相邻的地图作业区域时,计算机设备可从中任选一个作为与当前合并区域待合并的相邻地图作业区域,也可将这两个地图作业区域均作为与当前合并区域待合并的相邻地图作业区域;或者,计算机设备可将尺寸较小区域的作为与当前合并区域待合并的相邻地图作业区域;亦或者,计算机设备可将预设方向上的区域作为与当前合并区域待合并的相邻地图作业区域,比如,可以所针对的道路交汇区域为基准,将所针对的交汇道路一分二,得到第一部分的交互道路和第二部分的交汇道路,将位于第一部分的交互道路中的区域,作为与当前合并区域待合并的相邻地图作业区域。
上述实施例中,通过按照道路来对地图作业区域进行第一合并处理,使得初始并行作业区域可仅包含一个道路方向的地图作业区域,由于一条道路的属性比较统一,因此,可便于地图作业人员对基于初始并行作业区域生成的并行作业区域进行作业,提升了作业效率,进而提升了地图数据的生成效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对初始并行作业区域进行第二合并处理,得到区域数量阈值个并行作业区域,包括:确定各初始并行作业区域之间的位置关联关系;根据区域数量阈值和路网外扩区域的尺寸信息,确定待生成的单个并行作业区域的尺寸范围;根据各初始并行作业区域之间的位置关联关系和待生成的单个并行作业区域的尺寸范围,对各初始并行作业区域进行第二合并处理,得到区域数量阈值个并行作业区域。
具体地,若初始并行作业区域的总数量大于区域数量阈值,则计算机设备确定各初始并行作业区域之间的位置关联关系,比如,确定每个初始并行作业区域各自相邻的区域。进一步地,计算机设备可确定路网外扩区域的尺寸,基于路网外扩区域的尺寸和区域数量阈值,来确定待生成的单个并行作业区域的尺寸范围。比如,计算机设备可确定路网外扩区域的面积,将路网外扩区域的面积除以区域数量阈值,得到相除面积,根据相除面积,确定待生成的单个并行作业区域的尺寸范围,比如,可将尺寸范围可为:相除面积*90%-相除面积*110%。
进一步地,计算机设备可根据各初始并行作业区域之间的位置关联关系、待生成的单个并行作业区域的尺寸范围以及区域数量阈值,对初始并行作业区域进行第二合并处理,得到区域数量阈值个并行作业区域。比如,计算机设备可优先将相邻的初始并行作业区域进行合并,且保证合并后的区域尺寸位于单个并行作业区域的尺寸范围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区域集合包括第一合并处理后得到的各初始并行作业区域。将区域集合包括的区域称作待合并区域。计算机设备从区域集合中筛选出中尺寸最小的目标待合并区域,并确定与目标待合并区域相邻的初始并行作业区域,将该初始并行作业区域称作相邻待合并区域。若将目标待合并区域与相邻待合并区域进行合并后得到的区域尺寸位于尺寸范围时,则从区域集合中去除目标待合并区域和相邻待合并区域,以及将目标待合并区域与相邻待合并区域进行合并,将合并后得到的区域放置于区域集合中。进一步地,计算机设备判断区域集合中的区域的数量是否等于区域数量阈值,若小于区域数量阈值,则计算机设备返回从区域集合中筛选出中尺寸最小的目标待合并区域,并确定与目标待合并区域相邻的初始并行作业区域的步骤继续执行,直至区域集合中的区域的数量等于区域数量阈值,此时,区域集合中的区域即为并行作业区域。
上述实施例中,通过对初始并行作业区域进行合并处理,可得到区域数量阈值个并行作业区域,从而便于计算机设备将并行作业区域分配至地图作业人员。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方法还包括:确定相邻两个并行作业区域,并根据相邻两个并行作业区域的相接位置,确定相邻两个并行作业区域之间的接边点;根据接边点,生成相邻两个并行作业区域之间的接边区域;接边区域,用于在并行地对各并行作业区域进行地图道路要素标注后,通过接边区域,对相应的相邻两个并行作业区域进行边缘要素拼接。
具体地,当得到并行作业区域后,计算机设备可确定相邻的两个并行作业区域,并确定相邻两个并行作业区域的相接位置,基于相接位置确定相邻两个并行作业区域之间的接边点,比如,可对接边位置进行采样,得到如图14所示的接边点1401。进一步地,计算机设备根据接边点,确定相邻两个并行作业区域之间的接边区域,示例性地,得到如图15所示的接边区域1501。当地图作业人员并行地对并行作业区域进行全要素作业后,地图作业人员还可以基于接边区域,对相邻两个并行作业区域进行接边作业,以将相邻两个并行作业区域的边缘要素拼接在一起。这样,便完成了整个地图数据制作过程。图14示出了一个实施例中接边点的示意图。图15示出了一个实施例中接边区域的示意图。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设备可确定以接边点为中心的一个外扩区域,将该外扩区域作为接边区域。
上述实施例中,通过生成接边区域,可便于地图作业人员基于接边区域对相邻两个并行作业区域进行接边作业,从而提升了接边作业的效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参考图16,图16示出了一个实施例中区域划分合并的整体流程示意图。步骤1601,计算机设备获取待处理路网的路网数据,为生成区域做准备。步骤1602,计算机设备调用算法生成地图作业区域,并合并尺寸较小的地图作业区域,得到并行作业区域,将并行作业区域导入作业服务。步骤1603,计算机设备生成接边点,根据接边点生成接边区域。步骤1604,计算机设备创建封板,进行相关配置,进行资源导入,按并行作业区域生成任务,进行全要素作业。步骤1605,在全要素作业完成后,按照接边区域进行接边作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参考图17,图17示出了另一个实施例中区域划分合并的整体流程示意图。步骤1701,计算机设备读取待处理路网的路网数据,并通过路网数据查看待处理路网。步骤1702,计算机设备对路网数据进行坐标转换,将shp格式的数据转为标准WKT格式的数据。步骤1703,计算机设备定义辅助的计算函数,比如,垂线段计算函数、精度转换函数、线切割函数、角度计算函数度等等。步骤1704,路网数据中记录有打断位置,计算机设备根据打断位置确定断点,并在断点位置做垂线段,分割路线,基于分割的路段确定补充的断点,并将垂线进行存储。步骤1705,计算机设备根据断点确定道路交汇区域,并根据道路交汇区域和断点,对路网外扩区域进行划分,得到地图作业区域,并对地图作业区域进行合并处理,得到并行作业区域。步骤1706,计算机设备根据并行作业区域和道路关系,得到接边点,将接边点外扩,得到接边区域。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参考图18,图18示出了一个具体实施例中作业区域确定方法,包括:
步骤1802,在接收到作业区域生成任务的情况下,计算机设备根据作业区域生成任务的任务配置信息确定待处理路网,并获取待处理路网的路网数据。
步骤1804,计算机设备根据路网数据确定待处理路网上的原始断点;生成待处理路网上的每个原始断点各自对应的第一垂线;确定每条第一垂线分别与待处理路网上的道路之间的相交位置。
步骤1806,计算机设备根据每条第一垂线分别与待处理路网上的道路之间的相交位置,确定待处理路网上的补充断点;根据待处理路网上的原始断点和补充断点,确定待处理路网上的断点。
步骤1808,计算机设备生成待处理路网上的每个断点各自对应的缓冲区;确定生成的各缓冲区内断点的数量;根据各缓冲区内断点的数量,确定待处理路网上的道路交汇区域。
步骤1810,计算机设备确定待处理路网的路网外扩区域;路网外扩区域,是包裹待处理路网的区域;针对待处理路网上的每条道路,从所针对的道路上的断点中筛选出位于道路交汇区域之外的断点。
步骤1812,计算机设备确定从所针对的道路上筛选出的每个断点各自对应的第二垂线;基于各第二垂线,对与所针对的道路相对应的道路外扩区域进行划分,得到地图作业区域。
步骤1814,计算机设备根据任务配置信息确定的区域数量阈值;在划分得到的地图作业区域的数量大于区域数量阈值的情况下,针对待处理路网上的每个道路交汇区域,对所针对的道路交汇区域所在道路途经的地图作业区域进行第一合并处理,得到所针对的道路交汇区域所对应的初始并行作业区域。
步骤1816,当获得各道路交汇区域各自对应的初始并行作业区域后,计算机设备确定获得的初始并行作业区域的总数量;若初始并行作业区域的总数量大于区域数量阈值,则对初始并行作业区域进行第二合并处理,得到区域数量阈值个并行作业区域。
步骤1818,计算机设备确定相邻两个并行作业区域,并根据相邻两个并行作业区域的相接位置,确定相邻两个并行作业区域之间的接边点;根据接边点,生成相邻两个并行作业区域之间的接边区域;接边区域,用于在并行地对各并行作业区域进行地图道路要素标注后,通过接边区域,对相应的相邻两个并行作业区域进行边缘要素拼接。
应该理解的是,虽然如上所述的各实施例所涉及的流程图中的各个步骤按照箭头的指示依次显示,但是这些步骤并不是必然按照箭头指示的顺序依次执行。除非本文中有明确的说明,这些步骤的执行并没有严格的顺序限制,这些步骤可以以其它的顺序执行。而且,如上所述的各实施例所涉及的流程图中的至少一部分步骤可以包括多个步骤或者多个阶段,这些步骤或者阶段并不必然是在同一时刻执行完成,而是可以在不同的时刻执行,这些步骤或者阶段的执行顺序也不必然是依次进行,而是可以与其它步骤或者其它步骤中的步骤或者阶段的至少一部分轮流或者交替地执行。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应用场景,该应用场景应用上述的作业区域确定方法。具体地,该作业区域确定方法在该应用场景的应用如下:
当需要制作地图数据时,计算机设备可执行以下步骤:
(一)、确定制作路线(又称作待处理路网),提供目标作业区域的sd link(又称作路线数据)或者hd lanemarking(又称作车道数据),为生成任务面做准备,这一步可以借助qgis工具,查看道路的分布情况。在这一个步骤中,算法输入为路线数据,一般为shp后缀的文件,可以在qgis中查看路线分布,对整体作业情况进行大致了解。在传统方案中,如果将整个目标作业区域当做任务面进行作业,则无法实现多人同时作业;而如果使用本方案中的算法进行拆分,可以实现多人同时作业。
(二)、输入sd link或者hd lanemarking,调用拆分算法进行任务面拆分,观察是否有过大或者过小的任务面(此时的任务面为上述的地图作业区域),合并小面积任务面,观察路口路段分布是否合理,必要时可以进行参数调整,重新计算。在这一个步骤中,计算机设备读取文件获取待处理路网,将shp文件中的数据转换为geometry对象,一般情况下是点线串,在程序中处理则为WKT格式。计算机设备定义辅助计算函数:(1)垂线段计算函数:计算线上某点的垂线段。输入为线、点,输出垂线段和原始输入合并后的计算结果。(2)精度转换函数:调整线上点位置的保留小数位数。输入为线,输出为调整后的结果。(3)道路打断分割函数:将线上的某点位置进行分割操作并返回分割结果。输入为线、点,输出为道路分割后的结果。(4)角度计算函数:计算两个角度之间的差值,输入为两个角度,输出结果在0-180度之间。(5)距离计算函数:根据经纬度计算地球表面两点间的距离,输入为两个点的经纬度坐标,输出为两点间的距离。(6)方位角计算函数:根据两点坐标和选取的坐标系计算方位角,输入为两点的坐标和坐标系,输出为方位角。进一步地,计算机设备首先找到待处理路网中的断点位置,在断点处做垂线,与相邻道路相交,进行道路的打断,同时观察道路分割结果,必要时可进行参数调节。将切分的垂线段加入原始的作业路线,方便进行后续计算。在打断道路时,对道路上断点做垂线会与相邻道路近似垂直相交,可能还会和更远的道路相交,这种情况判断相交角度,如果垂线段延长线与其它道路形成角度不在80度-100度之间,则不打断该道路。当打断道路后,计算机设备将打断处作为待处理路网上的端点。计算机设备将待处理路网上断点位置外扩,得到buffer(又称作缓冲区),若buffer内断点数量大于3,则认定为路口位置(又称作道路交汇区域),在任务面拆分时则可以避开路口位置。按断点数量计算出路口位置后。按垂线段初步划分任务面,在qgis观察任务面拆分结果,程序会按面积和长度参数合并划分的任务面;也可按照作业员数量,排期要求合并,得到合并后的任务面(此时的任务面为上述的并行作业区域)。当需要合并时,第一步先按面积合并,筛选出面积小于阈值的任务面进行合并,第二步筛选出长度或者宽度小于阈值的任务面进行合并,第三步,在qgis中观察任务面初步合并结果,观察拆分是否合适。在整个合并过程中,计算机设备会计算出所有任务面的总面积和单个任务面面积的合理范围,如果单个任务面过小,则会继续进行聚合,如果单个任务面过大,则会停止聚合,从而使得最终得到的任务面的面积相差不会太大,所需要的作业时间也差不多。这样可以在全要素做完之后,继续进行接边作业,避免因为等待而浪费时间。
(三)、生成接边点,根据接边点生成接边任务面,一般会生成矩形接边面,等待第一轮全要素作业完成后,进行接边作业。
(四)、进行相关配置,从母库拉出静态库,创建封板,进行资料导入,写入资料的识别结果,按拆分的小包任务面生成要素作业任务,进行人工作业。
(五)、进行全要素作业的同时,生成接边任务,全要素作业完成后,可进行接边作业,接边作业完成后,进行清洗作业。
在地图领域,资料数据通过作业进入地图母库,作业的最小单位是任务面,任务面的划分需要有一定的规则和方法。本申请提出的作业区域确定的方法,主要创新点如下:
(1)实现区域自动划分,接边区域(又称作接边面)自动生成,利用断点进行区域划分,同时划分得到的区域可以按需外扩,实现自动合并小面积区域。
(2)对于紧急项目可按需划分成一定数量面积适中的区域,多人并行作业,提高生产效率,缩短交付周期。
(3)划分位置可自动避开路口,在划分的位置做接边,大大降低了接边任务的复杂性和工作量,无需单独挖掘接边任务。
本申请实施例的有益效果为,一般作业场景下,资料采集完作业,首先要进行全要素作业,然后进行接边作业,制作完成后,进行数据的封板和清洗作业。在本方案提出的示例中,10km路线集中在1个区域中,若对该区域进行作业,需要13天完成,无法在项目周期内完成,而按本方案,可将10km路线拆分到多个区域中,可以缩短全要素作业和接边作业时间,实现项目周期内完成作业。因此,本申请大大提高了作业生产制作的效率。
本申请还另外提供一种应用场景,该应用场景应用上述的作业区域确定方法。具体地,该作业区域确定方法在该应用场景的应用如下:
在游戏领域中,也需要制作虚拟地图的地图数据,比如,在赛车游戏中,用户可触发终端展示虚拟地图,以基于展示的虚拟地图进行虚拟车辆的驾驶。而游戏研发人员可通过本申请提供的作业区域确定方法来制作虚拟地图的地图数据。
上述应用场景仅为示意性的说明,可以理解,本申请各实施例所提供的作业区域确定方法的应用不局限于上述场景。
基于同样的发明构思,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用于实现上述所涉及的作业区域确定方法的作业区域确定装置。该装置所提供的解决问题的实现方案与上述方法中所记载的实现方案相似,故下面所提供的一个或多个作业区域确定装置实施例中的具体限定可以参见上文中对于作业区域确定方法的限定,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9所示,提供了一种作业区域确定装置1900,包括:断点确定模块1902、道路交汇区域确定模块1904和划分模块1906,其中:
断点确定模块1902,用于在接收到作业区域生成任务的情况下,根据作业区域生成任务的任务配置信息确定待处理路网,并获取待处理路网的路网数据;根据路网数据,确定待处理路网上的断点;
道路交汇区域确定模块1904,用于根据各断点分别在待处理路网上的位置,确定待处理路网上的道路交汇区域;
划分模块1906,用于根据待处理路网上位于道路交汇区域之外的断点,对路网外扩区域进行划分,得到至少两个地图作业区域;其中,相邻两个地图作业区域之间的相接位置在道路交汇区域之外。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断点确定模块1902还用于根据路网数据,确定待处理路网上的原始断点;生成待处理路网上的每个原始断点各自对应的第一垂线;确定每条第一垂线分别与待处理路网上的道路之间的相交位置;根据每条第一垂线分别与待处理路网上的道路之间的相交位置,确定待处理路网上的补充断点;根据待处理路网上的原始断点和补充断点,确定待处理路网上的断点。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断点确定模块1902还用于针对待处理路网上的每个原始断点,确定待处理路网中所针对的原始断点所在的道路;生成与所针对的原始断点所在的道路相垂直,且经过所针对的原始断点的第一垂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断点确定模块1902还用于针对生成的每条第一垂线,从待处理路网中筛选出与所针对的第一垂线相交的候选道路;确定所针对的第一垂线分别与每条候选道路之间的相交角度;从候选道路中筛选出相交角度位于预设角度范围内的目标道路;将所针对的第一垂线与目标道路之间的相交位置,作为补充断点。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道路交汇区域确定模块1904还用于生成待处理路网上的每个断点各自对应的缓冲区;确定生成的各缓冲区内断点的数量;根据各缓冲区内断点的数量,确定待处理路网上的道路交汇区域。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道路交汇区域确定模块1904还用于针对待处理路网上的每个断点,确定以所针对的断点为圆心,且半径的长度为预设半径长度的圆形区域;将圆形区域,作为与所针对的断点相对应的缓冲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道路交汇区域确定模块1904还用于确定预设的断点数量阈值;针对每个缓冲区,在所针对的缓冲区内断点的数量大于或等于断点数量阈值时,将所针对的缓冲区作为待处理路网上的道路交汇区域。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路网外扩区域包括待处理路网上每条道路各自对应的道路外扩区域;划分模块1906还用于针对待处理路网上的每条道路,从所针对的道路上的断点中筛选出位于道路交汇区域之外的断点;确定从所针对的道路上筛选出的每个断点各自对应的第二垂线;基于各第二垂线,对与所针对的道路相对应的道路外扩区域进行划分,得到地图作业区域。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作业区域确定装置1900还包括合并模块,用于根据任务配置信息确定的区域数量阈值;在划分得到的地图作业区域的数量大于区域数量阈值的情况下,对至少两个地图作业区域进行合并处理,得到区域数量阈值个并行作业区域;区域数量阈值个并行作业区域,用于并行地进行地图作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合并模块还用于针对待处理路网上的每个道路交汇区域,对所针对的道路交汇区域所在道路途经的地图作业区域进行第一合并处理,得到所针对的道路交汇区域所对应的初始并行作业区域;当获得各道路交汇区域各自对应的初始并行作业区域后,确定获得的初始并行作业区域的总数量;若初始并行作业区域的总数量大于区域数量阈值,则对初始并行作业区域进行第二合并处理,得到区域数量阈值个并行作业区域。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合并模块还用于将所针对的道路交汇区域所在的地图作业区域作为当前合并区域,并在当前合并区域的尺寸不满足预设的尺寸条件时,确定所针对的道路交汇区域所在道路途经的、与当前合并区域相邻的相邻地图作业区域;在相邻地图作业区域位于道路交汇区域之外,且相邻地图作业区域的尺寸不满足尺寸条件时,将当前合并区域与相邻地图作业区域进行合并,得到下一个合并区域;若下一个合并区域的尺寸不满足尺寸条件,则将下一个合并区域作为新的当前合并区域,并返回确定所针对的道路交汇区域所在道路途经的、与当前合并区域相邻的相邻地图作业区域的步骤继续执行,直至得到的合并区域的尺寸满足尺寸条件时停止,或者,直至相邻地图作业区域并非位于道路交汇区域之外时停止;将最终得到的合并区域,作为初始并行作业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合并模块还用于确定各初始并行作业区域之间的位置关联关系;根据区域数量阈值和路网外扩区域的尺寸信息,确定待生成的单个并行作业区域的尺寸范围;根据各初始并行作业区域之间的位置关联关系和待生成的单个并行作业区域的尺寸范围,对初始并行作业区域进行第二合并处理,得到区域数量阈值个并行作业区域。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作业区域确定装置1900还包括接边模块,用于确定相邻两个并行作业区域,并根据相邻两个并行作业区域的相接位置,确定相邻两个并行作业区域之间的接边点;根据接边点,生成相邻两个并行作业区域之间的接边区域;接边区域,用于在并行地对各并行作业区域进行地图道路要素标注后,通过接边区域,对相应的相邻两个并行作业区域进行边缘要素拼接。
上述作业区域确定装置中的各个模块可全部或部分通过软件、硬件及其组合来实现。上述各模块可以硬件形式内嵌于或独立于计算机设备中的处理器中,也可以以软件形式存储于计算机设备中的存储器中,以便于处理器调用执行以上各个模块对应的操作。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该计算机设备可以是服务器,其内部结构图可以如图20所示。该计算机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Input/Output,简称I/O)和通信接口。其中,处理器、存储器和输入/输出接口通过系统总线连接,通信接口通过输入/输出接口连接到系统总线。其中,该计算机设备的处理器用于提供计算和控制能力。该计算机设备的存储器包括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和内存储器。该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存储有操作系统、计算机程序和数据库。该内存储器为非易失性存储介质中的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程序的运行提供环境。该计算机设备的数据库用于存储作业区域确定数据。该计算机设备的输入/输出接口用于处理器与外部设备之间交换信息。该计算机设备的通信接口用于与外部的终端通过网络连接通信。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以实现一种作业区域确定方法。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该计算机设备可以是终端,其内部结构图可以如图21所示。该计算机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通信接口、显示单元和输入装置。其中,处理器、存储器和输入/输出接口通过系统总线连接,通信接口、显示单元和输入装置通过输入/输出接口连接到系统总线。其中,该计算机设备的处理器用于提供计算和控制能力。该计算机设备的存储器包括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内存储器。该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存储有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程序。该内存储器为非易失性存储介质中的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程序的运行提供环境。该计算机设备的输入/输出接口用于处理器与外部设备之间交换信息。该计算机设备的通信接口用于与外部的终端进行有线或无线方式的通信,无线方式可通过WIFI、移动蜂窝网络、NFC(近场通信)或其他技术实现。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以实现一种作业区域确定方法。该计算机设备的显示单元用于形成视觉可见的画面,可以是显示屏、投影装置或虚拟现实成像装置,显示屏可以是液晶显示屏或电子墨水显示屏,该计算机设备的输入装置可以是显示屏上覆盖的触摸层,也可以是计算机设备外壳上设置的按键、轨迹球或触控板,还可以是外接的键盘、触控板或鼠标等。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20至图21中示出的结构,仅仅是与本申请方案相关的部分结构的框图,并不构成对本申请方案所应用于其上的计算机设备的限定,具体的计算机设备可以包括比图中所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具有不同的部件布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各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各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
在一个实施例中,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各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所涉及的用户信息(包括但不限于用户设备信息、用户个人信息等)和数据(包括但不限于用于分析的数据、存储的数据、展示的数据等),均为经用户授权或者经过各方充分授权的信息和数据,且相关数据的收集、使用和处理需要遵守相关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是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的计算机程序可存储于一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计算机程序在执行时,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其中,本申请所提供的各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对存储器、数据库或其它介质的任何引用,均可包括非易失性和易失性存储器中的至少一种。非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只读存储器(Read-OnlyMemory,ROM)、磁带、软盘、闪存、光存储器、高密度嵌入式非易失性存储器、阻变存储器(ReRAM)、磁变存储器(Magnetoresistive Random Access Memory,MRAM)、铁电存储器(Ferroelectric Random Access Memory,FRAM)、相变存储器(Phase Change Memory,PCM)、石墨烯存储器等。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或外部高速缓冲存储器等。作为说明而非局限,RAM可以是多种形式,比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SRAM)或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 RandomAccess Memory,DRAM)等。本申请所提供的各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数据库可包括关系型数据库和非关系型数据库中至少一种。非关系型数据库可包括基于区块链的分布式数据库等,不限于此。本申请所提供的各实施例中所涉及的处理器可为通用处理器、中央处理器、图形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可编程逻辑器、基于量子计算的数据处理逻辑器等,不限于此。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27)

1.一种作业区域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在接收到作业区域生成任务的情况下,根据所述作业区域生成任务的任务配置信息确定待处理路网,并获取所述待处理路网的路网数据;
根据所述路网数据中断点的坐标,确定所述待处理路网上的断点;
根据各所述断点分别在所述待处理路网上的位置,确定所述待处理路网上的道路交汇区域;
确定所述待处理路网的路网外扩区域;所述路网外扩区域,是包裹所述待处理路网的区域,且包括所述待处理路网上每条道路各自对应的道路外扩区域;
根据所述待处理路网上位于所述道路交汇区域之外的断点,对所述路网外扩区域进行划分,得到至少两个地图作业区域;其中,相邻两个地图作业区域之间的相接位置在所述道路交汇区域之外;
所述根据所述待处理路网上位于所述道路交汇区域之外的断点,对所述路网外扩区域进行划分,包括:
针对所述待处理路网上的每条道路,从所针对的道路上的断点中筛选出位于道路交汇区域之外的断点;
确定从所针对的道路上筛选出的每个断点各自对应的垂线;
基于筛选出的每个断点各自对应的垂线,对与所针对的道路相对应的道路外扩区域进行划分,得到地图作业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路网数据中断点的坐标,确定所述待处理路网上的断点,包括:
根据所述路网数据中断点的坐标,确定所述待处理路网上的原始断点;
生成所述待处理路网上的每个原始断点各自对应的第一垂线;
确定每条所述第一垂线分别与所述待处理路网上的道路之间的相交位置;
根据每条所述第一垂线分别与所述待处理路网上的道路之间的相交位置,确定所述待处理路网上的补充断点;
根据所述待处理路网上的原始断点和补充断点,确定所述待处理路网上的断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成所述待处理路网上的每个原始断点各自对应的第一垂线,包括:
针对所述待处理路网上的每个原始断点,确定所述待处理路网中所针对的原始断点所在的道路;
经过所针对的原始断点,生成与所针对的原始断点所在的道路相垂直的第一垂线。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每条所述第一垂线分别与所述待处理路网上的道路之间的相交位置,确定所述待处理路网上的补充断点,包括:
针对生成的每条所述第一垂线,从所述待处理路网中筛选出与所针对的第一垂线相交的候选道路;
确定所针对的第一垂线分别与每条所述候选道路之间的相交角度;
从所述候选道路中筛选出相交角度位于预设角度范围内的目标道路;
将所针对的第一垂线与所述目标道路之间的相交位置,作为补充断点。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各所述断点分别在所述待处理路网上的位置,确定所述待处理路网上的道路交汇区域,包括:
生成所述待处理路网上的每个断点各自对应的缓冲区;
根据各所述缓冲区各自的位置信息和各所述断点各自的位置信息,确定各所述缓冲区内断点的数量;
根据各所述缓冲区内断点的数量,确定所述待处理路网上的道路交汇区域。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成所述待处理路网上的每个断点各自对应的缓冲区,包括:
针对所述待处理路网上的每个断点,确定以所针对的断点为圆心,且半径长度为预设值的圆形区域;
将所述圆形区域,作为与所针对的断点相对应的缓冲区。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各所述缓冲区内断点的数量,确定所述待处理路网上的道路交汇区域,包括:
确定预设的断点数量阈值;
针对每个所述缓冲区,在所针对的缓冲区内断点的数量大于或等于所述断点数量阈值时,将所针对的缓冲区作为所述待处理路网上的道路交汇区域。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任务配置信息,确定区域数量阈值;
在划分得到的地图作业区域的数量大于所述区域数量阈值的情况下,对所述至少两个地图作业区域进行合并处理,得到所述区域数量阈值个并行作业区域;所述区域数量阈值个并行作业区域,用于并行地进行地图作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至少两个地图作业区域进行合并处理,得到所述区域数量阈值个并行作业区域,包括:
针对所述待处理路网上的每个道路交汇区域,对所针对的道路交汇区域所在道路途经的地图作业区域进行第一合并处理,得到所针对的道路交汇区域所对应的初始并行作业区域;
在获得各所述道路交汇区域各自对应的初始并行作业区域的情况下,确定获得的初始并行作业区域的总数量;
若所述初始并行作业区域的总数量大于所述区域数量阈值,则对所述初始并行作业区域进行第二合并处理,得到所述区域数量阈值个并行作业区域。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针对所述待处理路网上的每个道路交汇区域,对所针对的道路交汇区域所在道路途经的地图作业区域进行第一合并处理,得到所针对的道路交汇区域所对应的初始并行作业区域,包括:
将所针对的道路交汇区域所在的地图作业区域作为当前合并区域,并在所述当前合并区域的尺寸不满足预设的尺寸条件时,确定所针对的道路交汇区域所在道路途经的、与所述当前合并区域相邻的相邻地图作业区域;
若所述相邻地图作业区域位于道路交汇区域之外,且所述相邻地图作业区域的尺寸不满足所述尺寸条件,则将所述当前合并区域与所述相邻地图作业区域进行合并,得到下一个合并区域;
若所述下一个合并区域的尺寸不满足所述尺寸条件,则将所述下一个合并区域作为新的当前合并区域,并返回确定所针对的道路交汇区域所在道路途经的、与所述当前合并区域相邻的相邻地图作业区域的步骤继续执行,直至得到的合并区域的尺寸满足所述尺寸条件时停止,或者,直至相邻地图作业区域并非位于道路交汇区域之外时停止;
将最终得到的合并区域,作为初始并行作业区。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初始并行作业区域进行第二合并处理,得到所述区域数量阈值个并行作业区域,包括:
确定各所述初始并行作业区域之间的位置关联关系;
根据所述区域数量阈值和所述路网外扩区域的尺寸信息,确定待生成的单个并行作业区域的尺寸范围;
根据各所述初始并行作业区域之间的位置关联关系和所述待生成的单个并行作业区域的尺寸范围,对所述初始并行作业区域进行第二合并处理,得到所述区域数量阈值个并行作业区域。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确定相邻两个并行作业区域,并根据所述相邻两个并行作业区域的相接位置,确定所述相邻两个并行作业区域之间的接边点;
根据所述接边点,确定所述相邻两个并行作业区域之间的接边区域;
所述接边区域,用于在并行地对各所述并行作业区域进行地图道路要素标注后,通过所述接边区域,对相应的相邻两个并行作业区域进行边缘要素拼接。
13.一种作业区域确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断点确定模块,用于在接收到作业区域生成任务的情况下,根据所述作业区域生成任务的任务配置信息确定待处理路网,并获取所述待处理路网的路网数据;根据所述路网数据中断点的坐标,确定所述待处理路网上的断点;
道路交汇区域确定模块,用于根据各所述断点分别在所述待处理路网上的位置,确定所述待处理路网上的道路交汇区域;
划分模块,用于确定所述待处理路网的路网外扩区域;所述路网外扩区域,是包裹所述待处理路网的区域,且包括所述待处理路网上每条道路各自对应的道路外扩区域;根据所述待处理路网上位于所述道路交汇区域之外的断点,对所述路网外扩区域进行划分,得到至少两个地图作业区域;其中,相邻两个地图作业区域之间的相接位置在所述道路交汇区域之外;所述根据所述待处理路网上位于所述道路交汇区域之外的断点,对所述路网外扩区域进行划分,包括:针对所述待处理路网上的每条道路,从所针对的道路上的断点中筛选出位于道路交汇区域之外的断点;确定从所针对的道路上筛选出的每个断点各自对应的垂线;基于筛选出的每个断点各自对应的垂线,对与所针对的道路相对应的道路外扩区域进行划分,得到地图作业区域。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断点确定模块还用于根据所述路网数据中断点的坐标,确定所述待处理路网上的原始断点;生成所述待处理路网上的每个原始断点各自对应的第一垂线;确定每条所述第一垂线分别与所述待处理路网上的道路之间的相交位置;根据每条所述第一垂线分别与所述待处理路网上的道路之间的相交位置,确定所述待处理路网上的补充断点;根据所述待处理路网上的原始断点和补充断点,确定所述待处理路网上的断点。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断点确定模块还用于针对所述待处理路网上的每个原始断点,确定所述待处理路网中所针对的原始断点所在的道路;经过所针对的原始断点,生成与所针对的原始断点所在的道路相垂直的第一垂线。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断点确定模块还用于针对生成的每条所述第一垂线,从所述待处理路网中筛选出与所针对的第一垂线相交的候选道路;确定所针对的第一垂线分别与每条所述候选道路之间的相交角度;从所述候选道路中筛选出相交角度位于预设角度范围内的目标道路;将所针对的第一垂线与所述目标道路之间的相交位置,作为补充断点。
1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道路交汇区域确定模块还用于生成所述待处理路网上的每个断点各自对应的缓冲区;根据各所述缓冲区各自的位置信息和各所述断点各自的位置信息,确定各所述缓冲区内断点的数量;根据各所述缓冲区内断点的数量,确定所述待处理路网上的道路交汇区域。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道路交汇区域确定模块还用于针对所述待处理路网上的每个断点,确定以所针对的断点为圆心,且半径长度为预设值的圆形区域;将所述圆形区域,作为与所针对的断点相对应的缓冲区。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道路交汇区域确定模块还用于确定预设的断点数量阈值;针对每个所述缓冲区,在所针对的缓冲区内断点的数量大于或等于所述断点数量阈值时,将所针对的缓冲区作为所述待处理路网上的道路交汇区域。
20.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作业区域确定装置还包括合并模块,用于根据所述任务配置信息,确定区域数量阈值;在划分得到的地图作业区域的数量大于所述区域数量阈值的情况下,对所述至少两个地图作业区域进行合并处理,得到所述区域数量阈值个并行作业区域;所述区域数量阈值个并行作业区域,用于并行地进行地图作业。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合并模块还用于针对所述待处理路网上的每个道路交汇区域,对所针对的道路交汇区域所在道路途经的地图作业区域进行第一合并处理,得到所针对的道路交汇区域所对应的初始并行作业区域;在获得各所述道路交汇区域各自对应的初始并行作业区域的情况下,确定获得的初始并行作业区域的总数量;若所述初始并行作业区域的总数量大于所述区域数量阈值,则对所述初始并行作业区域进行第二合并处理,得到所述区域数量阈值个并行作业区域。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合并模块还用于将所针对的道路交汇区域所在的地图作业区域作为当前合并区域,并在所述当前合并区域的尺寸不满足预设的尺寸条件时,确定所针对的道路交汇区域所在道路途经的、与所述当前合并区域相邻的相邻地图作业区域;若所述相邻地图作业区域位于道路交汇区域之外,且所述相邻地图作业区域的尺寸不满足所述尺寸条件,则将所述当前合并区域与所述相邻地图作业区域进行合并,得到下一个合并区域;若所述下一个合并区域的尺寸不满足所述尺寸条件,则将所述下一个合并区域作为新的当前合并区域,并返回确定所针对的道路交汇区域所在道路途经的、与所述当前合并区域相邻的相邻地图作业区域的步骤继续执行,直至得到的合并区域的尺寸满足所述尺寸条件时停止,或者,直至相邻地图作业区域并非位于道路交汇区域之外时停止;将最终得到的合并区域,作为初始并行作业区。
2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合并模块还用于确定各所述初始并行作业区域之间的位置关联关系;根据所述区域数量阈值和所述路网外扩区域的尺寸信息,确定待生成的单个并行作业区域的尺寸范围;根据各初始并行作业区域之间的位置关联关系和所述待生成的单个并行作业区域的尺寸范围,对所述初始并行作业区域进行第二合并处理,得到所述区域数量阈值个并行作业区域。
24.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合并模块还用于确定相邻两个并行作业区域,并根据所述相邻两个并行作业区域的相接位置,确定所述相邻两个并行作业区域之间的接边点;根据所述接边点,确定所述相邻两个并行作业区域之间的接边区域;所述接边区域,用于在并行地对各所述并行作业区域进行地图道路要素标注后,通过所述接边区域,对相应的相邻两个并行作业区域进行边缘要素拼接。
25.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26.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27.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CN202410059738.9A 2024-01-16 2024-01-16 作业区域确定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Active CN11757625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059738.9A CN117576255B (zh) 2024-01-16 2024-01-16 作业区域确定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059738.9A CN117576255B (zh) 2024-01-16 2024-01-16 作业区域确定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576255A CN117576255A (zh) 2024-02-20
CN117576255B true CN117576255B (zh) 2024-05-03

Family

ID=898628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059738.9A Active CN117576255B (zh) 2024-01-16 2024-01-16 作业区域确定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576255B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03970A (zh) * 2016-06-27 2017-02-15 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路网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
WO2018113787A1 (zh) * 2016-12-23 2018-06-2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区域划分方法及装置和存储介质
CN109118502A (zh) * 2018-10-18 2019-01-01 信阳师范学院 基于断点分割的作业覆盖区域实时重构方法及系统
WO2021129788A1 (zh) * 2019-12-26 2021-07-01 广州文远知行科技有限公司 地图的渲染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3918666A (zh) * 2020-07-09 2022-01-11 北京四维图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地图数据的处理方法、装置、系统及存储介质
CN116363208A (zh) * 2021-12-28 2023-06-30 广东栗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限位点操作清洁机器人的方法及装置
CN116929381A (zh) * 2022-03-29 2023-10-24 北京初速度科技有限公司 地图路网分割方法、装置、介质、设备及地图制作系统
CN117131441A (zh) * 2023-10-25 2023-11-28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夜间光污染监测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90423A (zh) * 2020-03-13 2021-09-14 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导航路径规划方法、装置、服务器和存储介质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03970A (zh) * 2016-06-27 2017-02-15 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路网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
WO2018113787A1 (zh) * 2016-12-23 2018-06-2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区域划分方法及装置和存储介质
CN109118502A (zh) * 2018-10-18 2019-01-01 信阳师范学院 基于断点分割的作业覆盖区域实时重构方法及系统
WO2021129788A1 (zh) * 2019-12-26 2021-07-01 广州文远知行科技有限公司 地图的渲染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3918666A (zh) * 2020-07-09 2022-01-11 北京四维图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地图数据的处理方法、装置、系统及存储介质
CN116363208A (zh) * 2021-12-28 2023-06-30 广东栗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限位点操作清洁机器人的方法及装置
CN116929381A (zh) * 2022-03-29 2023-10-24 北京初速度科技有限公司 地图路网分割方法、装置、介质、设备及地图制作系统
CN117131441A (zh) * 2023-10-25 2023-11-28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夜间光污染监测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一种基于格网划分的浮动车数据自适应地图匹配方法研究;陶华超 等;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50515;第31卷(第03期);第22-24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576255A (zh) 2024-02-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460815B (zh) 地图道路要素编辑方法和装置
US20210397628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erging data of building blocks,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CN110659385B (zh) 一种多路视频与三维gis场景的融合方法
KR20130040773A (ko) 3차원 지도 묘화 시스템
CN111695488A (zh) 兴趣面识别方法、装置、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CN110163065A (zh) 点云数据处理方法、点云数据加载方法、及装置和设备
US11049297B2 (en) Generating valid polygon data based on input data with errors
CN112541049B (zh) 高精地图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存储介质和程序产品
CN113010793A (zh) 地图数据处理的方法、装置、设备、存储介质及程序产品
US11694405B2 (en) Method for displaying annotation information, electronic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CN102722349A (zh) 一种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图像数据处理方法和系统
CN111693064A (zh) 路况信息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和介质
CN110914870A (zh) 图像网络的注释生成
US20230128282A1 (en) Method for fusing map data,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2785708A (zh) 一种建筑物模型单体化的方法、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0888963B (zh) 数据获取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7576255B (zh) 作业区域确定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Li et al. A fast fusion method for multi-videos with three-dimensional GIS scenes
CN112686806B (zh) 图像拼接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存储介质
CN112085814A (zh) 电子地图显示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2632338A (zh) 一种点云数据检索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US20160085427A1 (en) System and method of sharing spatial data
JP2001033269A (ja) 3次元道案内画像提示方法、3次元道案内画像提示装置及び3次元道案内画像提示プログラムを記録した記録媒体
CN105096378A (zh) 一种构建三维物体的方法及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
JP6016684B2 (ja) 3次元地図表示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