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560556B - 多目摄像机 - Google Patents

多目摄像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560556B
CN117560556B CN202410039169.1A CN202410039169A CN117560556B CN 117560556 B CN117560556 B CN 117560556B CN 202410039169 A CN202410039169 A CN 202410039169A CN 117560556 B CN117560556 B CN 11756055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nnular
lens
slide rail
sliding rail
alo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1003916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7560556A (zh
Inventor
黄碧军
张建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Hikvision Digit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Hikvision Digit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Hikvision Digit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Hikvision Digit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410039169.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560556B/zh
Publication of CN1175605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56055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756055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56055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2Bodies
    • G03B17/12Bodies with means for supporting objectives, supplementary lenses, filters, masks, or turre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5Optical pa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Mounting thereof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Accessories Of Camera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一种具有镜头转动结构的多目摄像机,多目摄像机包括滑轨盘和安装于滑轨盘的至少两个镜头组件;滑轨盘设有不同直径的两个环形滑轨,然后,在两个环形滑轨之间的环形区域,镜头支架沿滑轨盘的径向方向分别通过一对支撑部与两个环形滑轨限位连接,从而对于镜头支架而言,沿滑轨盘的径向方向,首先在镜头支架的两端设置同轴的两个环形滑轨,然后,镜头支架从两端分别通过一对支撑部伸入每个环形滑轨;这样,相对镜头支架的周向转动方向,镜头支架从两侧整体通过四个支撑部与两侧的环形滑轨连接,从而,在镜头支架周向转动过程中,上述镜头转动结构可以抵消结构公差、装配间隙等,保证镜头支架相较中轴线的径向位置不偏离,结构简单。

Description

多目摄像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多目摄像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镜头转动结构的多目摄像机。
背景技术
随着技术的发展,多目摄像机的使用场景愈加广泛,多目摄像机通过多个可周向转动的镜头进行拍摄,从而实现多角度拍摄的目的。
多目摄像机由于涉及到多个镜头的周向转动,并且考虑到制造公差、装配间隙等,在设计时镜头的转动结构通常需要留有余量,而这又会导致镜头转动的平稳性较差;相关方案中,多是通过增设轴承或滚轮等实现镜头的转动,这就导致成本较高、结构复杂。
由此,急需一种镜头转动结构简单并且转动过程平稳的多目摄像机。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的至少一个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具有镜头转动结构的多目摄像机,该多目摄像机的镜头支架从两侧分别通过一对支撑部连接不同直径的环形滑轨,从而可实现镜头支架在周向转动过程中径向位置不偏离,即转动过程平稳,并且结构简单,从而解决了上述技术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多目摄像机,所述多目摄像机包括:
滑轨盘和安装于所述滑轨盘的至少两个镜头组件;
所述滑轨盘的中轴线沿第一方向设置,所述滑轨盘设有环绕所述中轴线的第一环形滑轨和第二环形滑轨,所述第一环形滑轨和所述第二环形滑轨为圆形并且其圆心位于所述中轴线,所述第二环形滑轨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环形滑轨的直径;
所述镜头组件位于所述第一环形滑轨与所述第二环形滑轨之间的环形区域,所述镜头组件包括镜头支架和安装于所述镜头支架的镜头主体;
其中,沿所述中轴线的径向方向,所述镜头支架朝向所述第一环形滑轨延伸有一对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的端部被径向限位于所述第一环形滑轨并沿所述第一环形滑轨移动;所述镜头支架朝向所述第二环形滑轨延伸有一对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二支撑部的端部被径向限位于所述第二环形滑轨并沿所述第二环形滑轨移动;
以使所述镜头支架在沿着所述第一环形滑轨和所述第二环形滑轨绕所述中轴线周向转动过程中,所述镜头支架相较所述中轴线的径向位置不偏离。
在一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撑部的端部形成第一球头,所述第一球头伸入所述第一环形滑轨并被所述第一环形滑轨径向限位;所述第二支撑部的端部形成第二球头,所述第二球头伸入所述第二环形滑轨并被所述第二环形滑轨径向限位。
在一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滑轨盘的径向内侧和径向外侧分别固定有内压板和外压板;
其中,所述内压板和所述外压板中至少所述外压板为环形设置;
所述内压板与所述滑轨盘被所述内压板覆盖的环形区域分别设有第一环形滑槽,一对所述第一环形滑槽相对设置,以使一对所述第一环形滑槽对接形成所述第一环形滑轨,并且,所述第一环形滑轨朝向所述镜头组件的径向外端呈开口设置;
所述外压板与所述滑轨盘被所述外压板覆盖的环形区域分别设有第二环形滑槽,一对所述第二环形滑槽相对设置,以使一对所述第二环形滑槽对接形成所述第二环形滑轨,并且,所述第二环形滑轨朝向所述镜头组件的径向内端呈开口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在垂直于所述第一球头指向所述中轴线方向的平面内,所述第一球头包括第一抵接环,所述第一球头在所述第一抵接环的径向内侧和径向外侧呈降面设置,以使所述第一球头通过所述第一抵接环与所述第一环形滑轨抵接;
在垂直于所述第二球头指向所述中轴线方向的平面内,所述第二球头包括第二抵接环,所述第二球头在所述第二抵接环的径向内侧和径向外侧呈降面设置,以使所述第二球头通过所述第二抵接环与所述第二环形滑轨抵接。
在一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撑部配置为沿其延伸方向具有第一伸缩形变量;和/或,
所述第二支撑部配置为沿其延伸方向具有第二伸缩形变量。
在一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撑部包括第一支撑臂,所述第一支撑臂为沿其延伸方向的直线臂;
所述第二支撑部包括第二支撑臂,所述第二支撑臂为沿其延伸方向的波形弹臂,以使所述第二支撑臂沿其延伸方向具有所述第二伸缩形变量。
在一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滑轨盘在所述第一环形滑轨与所述第二环形滑轨之间的环形区域设有周向抵接壁,所述镜头支架相对所述中轴线的径向内端设有用于与所述周向抵接壁抵接的第一弹性部;
其中,所述第一弹性部配置为:
沿所述中轴线的径向方向,所述第一弹性部与所述周向抵接壁呈过盈配合安装;并且,所述第一弹性部在受到所述周向抵接壁施加的沿所述中轴线径向方向的力的作用时,所述第一弹性部产生与该力反向的径向弹力。
在一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第一弹性部包括一对第一弹臂;
其中,所述第一弹臂沿所述周向抵接壁的周向方向延伸,一对所述第一弹臂呈相互靠近的延伸,并且,所述第一弹臂的端部设有相对所述镜头支架的径向内端呈凸出设置第一弹性触点。
在一实施例中,优选地,沿所述中轴线的延伸方向,所述镜头支架朝向所述滑轨盘的轴向内端设有第二弹性部;
其中,所述第二弹性部配置为:
沿所述中轴线的延伸方向,所述第二弹性部与所述滑轨盘呈过盈配合安装;并且,所述第二弹性部在受到所述滑轨盘施加的沿所述中轴线延伸方向的力的作用时,所述第二弹性部产生与该力反向的轴向弹力。
在一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第二弹性部包括一对第二弹臂;
其中,所述第二弹臂沿所述中轴线的周向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弹臂配置为沿其延伸方向的波形弹臂,一对所述第二弹臂呈相互远离的延伸,并且,所述第二弹臂的端部设有相对所述镜头支架的轴向内端呈凸出设置第二弹性触点。
在一实施例中,优选地,一对所述第二支撑部的外端部之间的第二直线距离大于一对所述第一支撑部的外端部之间的第一直线距离。
在一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多目摄像机还包括:
第一驱动电机,设于所述镜头支架沿所述中轴线的周向方向的一端或两端;
其中,对应所述第一驱动电机的径向位置,所述滑轨盘设有与所述第一驱动电机啮合连接的环形齿轮。
在一实施例中,优选地,沿所述中轴线的延伸方向,所述第一环形滑轨与所述第二环形滑轨分别位于所述滑轨盘的不同高度,或者,所述第一环形滑轨与所述第二环形滑轨分别位于所述滑轨盘的相同高度。
在一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镜头主体包括内镜头和封装所述内镜头的第一端盖、第二端盖,所述第一端盖、所述第二端盖和所述内镜头被构造为:
所述第一端盖和所述第二端盖分别沿所述中轴线径向向内的方向和径向向外的方向对接并封装所述内镜头,所述内镜头沿所述中轴线的径向方向延伸,所述内镜头以所述中轴线的径向方向为自转轴方向自转;
其中,沿着所述中轴线的径向方向,所述第一端盖和所述第二端盖相互远离的一端分别包括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所述第一端面和所述第二端面分别设有转轴孔,所述内镜头沿其延伸方向的两端分别设有插接柱,所述插接柱用于插接于所述转轴孔并相对所述转轴孔转动;形成所述插接柱的周向壁部分地被构造成沿其延伸方向的第三弹臂,所述第三弹臂的端部设有相对所述周向壁呈凸出设置第三弹性触点;
并且,所述第二端面设有第四弹臂,所述第四弹臂相对所述第二端面呈朝向所述第一端面的凸出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多目摄像机还包括:
摄像机壳体,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安装轴;
束线环,外套于所述安装轴,所述束线环配置为绕所述安装轴自由转动;
其中,所述滑轨盘沿所述第一方向固定安装于所述摄像机壳体,所述滑轨盘的中心位置设有供所述安装轴穿过的轴孔,所述滑轨盘形成所述轴孔的径向内端与所述安装轴之间形成环形槽,所述束线环用于封盖所述环形槽;
其中,在所述摄像机壳体与所述滑轨盘之间的容置空间,所述摄像机壳体固定安装有主控电路板,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主控电路板与所述滑轨盘位于所述安装轴的不同高度,所述主控电路板与所述镜头组件分设于所述滑轨盘的两侧;
并且,所述束线环设有至少两个线缆通孔,以使自所述镜头组件伸出的线缆穿过所述线缆通孔和所述环形槽并连接于所述主控电路板。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具有镜头转动结构的多目摄像机,多目摄像机包括滑轨盘和安装于滑轨盘的至少两个镜头组件;滑轨盘设有不同直径的两个环形滑轨,然后,在两个环形滑轨之间的环形区域,镜头支架沿滑轨盘的径向方向分别通过一对支撑部与两个环形滑轨限位连接,从而对于镜头支架而言,针对其在周向转动过程中由于例如结构公差、装配间隙等可能造成的径向晃动的技术问题,沿着滑轨盘中轴线的径向方向,本实施例首先在镜头支架的两端设置同轴的两个环形滑轨,然后,镜头支架从两端分别通过一对支撑部伸入每个环形滑轨,即,镜头支架朝向第一环形滑轨的一端通过一对第一支撑部与第一环形滑轨连接,镜头支架朝向第二环形滑轨的一端通过一对第二支撑部与第二环形滑轨连接;这样,相对镜头支架的周向转动方向,镜头支架从两侧整体通过四个支撑部与两侧的环形滑轨连接,从而,能够理解,在镜头支架周向转动过程中,上述镜头转动结构可以抵消结构公差、装配间隙等,保证镜头支架相较中轴线的径向位置不偏离;其中,上述径向位置不偏离是指镜头支架相对滑轨盘中轴线的径向距离恒定,也即是避免径向晃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多目摄像机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组装后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未安装线缆和束线环。
图3为图2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为图2安装束线环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安装线缆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7为图5的半剖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的局部放大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束线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线缆穿过束线环的线缆通孔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多目摄像机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多目摄像机在安装使用时的侧面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3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镜头支架安装于滑轨盘的环形滑轨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滑轨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镜头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镜头支架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镜头支架又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球头、所述第二球头分别安装于所述第一环形滑轨、所述第二环形滑轨的结构示意图。
图21为图20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22为图20中B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2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镜头支架通过所述第一弹臂与所述周向抵接壁过盈配合安装的结构示意图。
图24为图23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2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镜头支架通过第二弹臂与所述滑轨盘过盈配合安装的结构示意图。
图26为图25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27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镜头主体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8为图27组装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29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端盖的第二端面处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
10-摄像机壳体,11-安装轴,12-主控电路板,
20-滑轨盘,21-轴孔,22-环形滑轨,23-内压板,24外压板,25-周向抵接壁,26-环形齿轮,
221-第一环形滑轨,222-第二环形滑轨,
231-第一环形滑槽,
241-第二环形滑槽,
30-镜头支架,31-第一支撑部,32-第二支撑部,33-第一弹臂,34-第二弹臂,35-子电路板,
311-第一支撑臂,312-第一球头,313-第一抵接环,
321-第二支撑臂,322-第二球头,323-第二抵接环,
331-第一弹性触点,
341-第二弹性触点,
40-镜头主体,41-第一端盖,42-第二端盖,43-内镜头,44-转轴孔,
411-第一端面,
421-第二端面,422-第四弹臂,
431-插接柱,432-第三弹臂,433-第三弹性触点,
50-束线环,51-线缆通孔,
60-中目镜头,
70-线缆,71-限位凸包,
80-环形槽,
90-透明球罩,
X-第一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下面将参考附图详细地描述本申请的示例实施例,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本申请的全部实施例,应理解,本申请不受这里描述的示例性实施例的限制。
结合图1~图16,第一方面,针对多目摄像机的线束整合结构方面,本申请公开一种多目摄像机,该多目摄像机包括摄像机壳体10、滑轨盘20、至少两个镜头组件和束线环50;摄像机壳体10包括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安装轴11;滑轨盘20垂直于第一方向X设置并固定安装于摄像机壳体10,滑轨盘20设有供安装轴11穿过的轴孔21,滑轨盘20形成轴孔21的径向内端与安装轴11之间形成环形槽80;镜头组件包括镜头支架30和安装于镜头支架30的镜头主体40,镜头支架30安装于滑轨盘20的环形滑轨22,环形滑轨22为环绕安装轴11的圆形并且其圆心位于安装轴11的轴线,以使镜头组件相对安装轴11呈周向转动地安装;束线环50外套于安装轴11,束线环50配置为绕安装轴11自由转动,束线环50用于封盖环形槽80。
其中,摄像机壳体10固定安装有主控电路板12,沿第一方向X,主控电路板12与滑轨盘20位于安装轴11的不同高度,主控电路板12与镜头组件分设于滑轨盘20的两侧;并且,束线环50设有至少两个线缆通孔51,以使自镜头组件伸出的线缆70穿过线缆通孔51和环形槽80并连接于主控电路板12。
整体而言,该滑轨盘沿第一方向固定安装于摄像机壳体,至少两个镜头组件可周向转动地安装于滑轨盘,然后再罩设透明球罩90,从而,镜头组件通过周向转动可从不同角度进行拍摄。
其中,摄像机壳体设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安装轴,结合图16,滑轨盘的中心位置设有供安装轴穿过的轴孔,能够理解,滑轨盘形成轴孔的径向内端与安装轴之间即可形成环形槽。
然后,束线环外套于安装轴并可绕安装轴自由转动,束线环用于封盖上述形成的环形槽,束线环上设有供线缆穿过的至少两个线缆通孔;能够理解,束线环上线缆通孔的数量应与滑轨盘上镜头组件的数量对应;譬如,线缆通孔和镜头组件的数量均为两个或均为四个等等;当然,当镜头组件处于初始位置时,线缆通孔在束线环的位置还应与镜头组件一一对应。
这样,安装于滑轨盘环形滑轨的镜头组件可与束线环上的线缆通孔一一对应,自每个镜头组件伸出的线缆可穿过与其对应的一个线缆通孔以及环形槽进而连接于滑轨盘另一侧固定安装的主控电路板。
也就是说,考虑到滑轨盘一侧镜头组件的周向转动、而滑轨盘另一侧主控电路板不转动,本实施例通过将环形槽与相对环形槽可自由转动的束线环结合,束线环在通过不同的线缆通孔实现对不同的镜头组件的线缆分类整理的基础上,束线环通过自由转动还可跟随镜头组件周向转动,并且,在周向转动过程中,该环形槽也不会对线缆的周向转动造成阻碍;或者反过来说,束线环和环形槽在不影响镜头组件连同其连接的线缆周向转动的基础上,还可对连接镜头组件的多条线缆起到分类整合的作用,防止线缆之间互相缠绕、互相拉扯的情况出现。
可以了解,摄像机壳体上的安装轴的作用在于与滑轨盘形成轴孔的径向内端之间形成环形槽,此外,该安装轴的端部还可用于固定安装中目镜头,详见下面的描述。
可以了解,沿着安装轴的轴向延伸方向,即第一方向,滑轨盘与主控电路板可以设于安装轴的不同高度,这样可满足线缆在主控电路板与束线环的线缆通孔之间的部分的长度需要和绕安装轴的需要;举例来说,譬如主控电路板可以固定在摄像机壳体的底板,滑轨盘与摄像机壳体的底板之间具有一定高度,然后,束线环可以直接从滑轨盘上侧搭接于滑轨盘。
其中,本实施例的镜头组件具体通过环形滑轨可周向转动的安装于滑轨盘,至于说环形滑轨与镜头支架的具体结构本实施例不作限制,可参看下面的描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具有线束整合结构的多目摄像机,该多目摄像机包括摄像机壳体、滑轨盘、至少两个镜头组件和束线环;摄像机壳体具有安装轴,滑轨盘固定于摄像机壳体并设有供安装轴穿过的轴孔,轴孔的端部与安装轴之间形成环形槽;其中,在滑轨盘的一侧(例如上侧),滑轨盘设有环形滑轨,沿环形滑轨并可相对安装轴周向转动地安装有至少两个镜头组件;在滑轨盘的另一侧(例如下侧),摄像机壳体固定有主控电路板;然后,束线环外套于安装轴并绕安装轴自由转动;绕安装轴可周向转动地镜头组件的线缆即可穿过束线环的线缆通孔和环形槽并连接与主控电路板。
这样,能够理解,束线环由于可自由转动,其通过与镜头组件对应的线缆通孔供线缆穿过并不会对线缆一端的镜头组件的周向转动造成阻碍,在这个基础上,束线环通过线缆通孔可对连接镜头组件的多条线缆起到分类整合的作用,解决了多目摄像机中由于多条线缆之间互相缠绕、互相拉扯而严重影响镜头的转动、以及拍摄图像的质量的技术问题。
为了保证在镜头组件周向转动的过程中线缆70不被拉出或过多拉出,一种可能实施方式中,沿着线缆70从镜头组件到主控电路板12的延伸方向,线缆70在穿过线缆通孔51的位置处设有限位凸包71;其中,限位凸包71的直径大于线缆通孔51的直径,以使在镜头组件周向转动地过程中,束线环50因线缆通孔51对限位凸包71的限位而被镜头组件拉动并跟随镜头组件周向转动。
结合图6~图14,在镜头组件周向转动的过程中,其会带动线缆一起转动,仍然存在线缆在滑轨盘与摄像机壳体之间的部分被拉出的情况,针对这一情况,本实施例在线缆上设有限位凸包,限位凸包应位于线缆上靠近线缆通孔并朝向主控电路板的一侧;或者说,沿着线缆从镜头组件到主控电路板的延伸方向,线缆在穿过线缆通孔的位置处设有限位凸包,限位凸包的直径应大于线缆通孔的直径,以使束线环的线缆通孔对限位凸包进行限位,这样即可保证镜头组件因周向转动而对线缆拉动时,线缆不被过多的拉出;与此同时,能够理解,正是由于线缆通孔对限位凸包的限位作用,镜头组件因周向转动而对线缆拉动时,线缆会通过限位凸包带动束线环跟随镜头组件周向转动。
譬如说,线缆分别具有用于连接镜头组件的第一端和用于连接主控电路板的第二端,然后,线缆在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的某处设置限位凸包。
其中,限位凸包距离线缆第一端的线缆部分的长度应至少满足镜头组件到束线环线缆通孔的穿线距离,例如该线缆部分可以处于大概张紧的状态,或者在张紧状态下多出少量余量;限位凸包距离线缆第二端的线缆部分的长度应至少满足镜头组件在周向转动一圈时该部分绕安装轴的需要,即,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线缆70在连接于主控电路板12的端部与限位凸包71之间的长度配置为至少供镜头组件周向转动一圈。
可以看到,通过在线缆上设置限位凸包,这样可以保证线缆在镜头组件与线缆通孔之间的部分始终是一种大概恒定的长度,或者说最大长度也就是限位凸包距离线缆第一端的线缆部分的长度,而不至于出现线缆被拉出很多的情况。
能够理解,在线缆上设置上述的限位凸包后,摄像机的若干镜头组件(例如周向均匀布置的四个镜头组件)通常需要同时周向转动,并带动束线环周向转动。
而单个镜头组件周向转动(只有一个镜头组件转动而其它的镜头组件不转动)的角度则取决于上述限位凸包距离线缆第一端的线缆部分的长度:当该线缆部分的长度刚好满足镜头组件到束线环线缆通孔的穿线距离时,则单个镜头组件基本无法周向转动,需要若干镜头组件同时转动;当该线缆部分的长度在满足上述穿线距离的基础上稍长时,则单个镜头组件可以在初始位置小范围的周向转动,上述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关于束线环50,一种可能实施方式中,束线环50和镜头组件位于滑轨盘20的同侧;其中,束线环50的径向内端的直径大于安装轴11的直径并小于轴孔21的直径,束线环50的径向外端的直径大于轴孔21的直径,以使束线环50封盖环形槽80,并使束线环50绕着安装轴11自由转动。
首先,束线环的形状例如为中间设有通孔的圆环状;其次,束线环的径向内端的直径应介于安装轴的直径与轴孔的直径之间,例如束线环的径向内端的直径略大于安装轴的直径;然后,束线环的径向外端的直径应大于轴孔的直径。
从而,能够理解,一方面,该束线环在外套于安装轴上后,其即可封盖环绕安装轴的环形槽,也就是说,束线环沿第一方向的投影即可覆盖环形槽;另一方面,由于束线环的径向内端的直径略大于安装轴的直径,束线环即可环绕安装轴自由转动。
或者可以说,本实施例的束线环实质上并未与安装轴和滑轨盘具有直接的物理连接,在滑轨盘固定于摄像机壳体后,束线环可直接从凸出的安装轴的端部套入然后搭接在滑轨盘上,这样结构简单,安装使用方便;也就是说,相对滑轨盘而言,束线环和镜头组件位于滑轨盘的同侧,而上述的主控电路板位于滑轨盘的另一侧。
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环形滑轨22至少包括靠近轴孔21的第一环形滑轨221;多目摄像机至少还包括环形的内压板23,内压板23固定安装于滑轨盘20靠近轴孔21的环形区域,内压板23与滑轨盘20被内压板23覆盖的环形区域分别设有第一环形滑槽231,一对第一环形滑槽231相对设置,以使一对第一环形滑槽231对接形成第一环形滑轨221;其中,束线环50的径向外端搭接于内压板23,并且,安装轴11上设有轴向限位结构,轴向限位结构和内压板23分设于束线环50的两侧,以使轴向限位结构和内压板23对束线环50沿第一方向X的移动进行限位。
本实施例具体给出了环形滑轨的一种可能结构,即,环形滑轨至少包括滑轨盘径向内侧的第一环形滑轨,从而线缆在穿过束线环的线缆通孔后需要跨过第一环形滑轨而连接至镜头组件。
具体而言,上述第一环形滑轨可通过内压板与滑轨盘上分别设置的第一环形滑槽对接实现;其中,考虑到需要让安装轴穿过,内压板需呈环状;然后,设置在内压板与滑轨盘上的第一环形滑槽在垂直于其延伸方向的截面例如可为半圆形,这样,两个第一环形滑槽在对接后即可形成大致圆形的第一环形滑轨;并且,内压板的径向内端的直径应与滑轨盘上轴孔的直径大致相同,以保证环形槽的实现,内压板的径向外端处可设置第一环形滑槽,这样,即可利用内压板的径向外端与滑轨盘之间形成第一环形滑轨朝向镜头组件的开口,以供镜头组件插接安装。
其中,可以看到,通过上述设置,束线环的径向外端可以直接搭接于内压板,然后,线缆在穿过束线环的线缆通孔后可跨过第一环形滑轨并连接于镜头组件,方便线缆的连接。
此外,考虑到束线环沿安装轴的轴向窜动,可在安装轴上设置轴向限位结构,即,轴向限位结构和内压板分设于束线环的两侧,这样轴向限位结构和内压板即可沿第一方向对束线环的窜动进行限位。
当然,在实际使用时,考虑到多目摄像机通常是镜头组件朝下的安装(即束线环位于内压板的下方),轴向限位结构可防止束线环由于重力而脱离。
关于上述的轴向限位结构,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安装轴11的端部可安装有中目镜头60,这样,中目镜头60朝向束线环50的端部即可形成上述的轴向限位结构。
关于线缆通孔51,一种可能实施方式中,该线缆通孔51位于束线环50上对应环形槽80投影的区域,方便线缆70穿过束线环50的线缆通孔51。
此外,在其它可能实施方式中,沿着束线环50径向向内的方向,线缆通孔51通过开槽贯穿至束线环50的径向内端。
关于线缆70与镜头组件的连接,一种可能实施方式中,镜头组件还包括固定于镜头支架30的子电路板35,子电路板35与镜头主体40电连接;其中,线缆70的一端连接子电路板35,线缆70的另一端连接主控电路板12。
即,可具体在镜头支架上设置子电路板,然后,子电路板再与镜头主体电连接,子电路板还可与镜头支架上的第一驱动电机电连接(关于第一驱动电机部分可参看下面第二方面的描述),这样,线缆的一端连接该子电路板,线缆的另一端在穿过束线环的线缆通孔和环形槽后连接主控电路板。
其中,为方便线缆与子电路板的连接,沿着安装轴的径向方向,子电路板可位于镜头支架上靠近安装轴一端的位置,或者说,沿着安装轴径向向内的方向,子电路板位于镜头支架朝向安装轴一端的位置。
关于镜头支架30和环形滑轨22的安装,一种可能实施方式中,环形滑轨22包括不同直径的第一环形滑轨221和第二环形滑轨222,第二环形滑轨222的直径大于第一环形滑轨221的直径,镜头支架30位于第一环形滑轨221与第二环形滑轨222之间的环形区域。
其中,沿滑轨盘20的径向方向,镜头支架30朝向第一环形滑轨221延伸有一对第一支撑部31,第一支撑部31的端部被径向限位于第一环形滑轨221并沿第一环形滑轨221移动;镜头支架30朝向第二环形滑轨222延伸有一对第二支撑部32,第二支撑部32的端部被径向限位于第二环形滑轨222并沿第二环形滑轨222移动;以使镜头支架30在沿着第一环形滑轨221和第二环形滑轨222绕安装轴11周向转动过程中,镜头支架30相较安装轴11的径向位置不偏离。
结合图15~图29,第二方面,针对多目摄像机的镜头转动结构方面,本申请公开一种多目摄像机,该多目摄像机包括滑轨盘20和安装于滑轨盘20的至少两个镜头组件;滑轨盘20的中轴线沿第一方向X设置,滑轨盘20设有环绕中轴线的第一环形滑轨221和第二环形滑轨222,第一环形滑轨221和第二环形滑轨222为圆形并且其圆心位于中轴线,第二环形滑轨222的直径大于第一环形滑轨221的直径;镜头组件位于第一环形滑轨221与第二环形滑轨222之间的环形区域,镜头组件包括镜头支架30和安装于镜头支架30的镜头主体40;其中,沿中轴线的径向方向,镜头支架30朝向第一环形滑轨221延伸有一对第一支撑部31,第一支撑部31的端部被径向限位于第一环形滑轨221并沿第一环形滑轨221移动;镜头支架30朝向第二环形滑轨222延伸有一对第二支撑部32,第二支撑部32的端部被径向限位于第二环形滑轨222并沿第二环形滑轨222移动;以使镜头支架30在沿着第一环形滑轨221和第二环形滑轨222绕中轴线周向转动过程中,镜头支架30相较中轴线的径向位置不偏离。
整体而言,多目摄像机包括至少两个镜头组件,镜头组件通过不同直径的两个环形滑轨安装于滑轨盘,从而,镜头组件沿环形滑轨通过周向转动可从不同角度进行拍摄。
其中,滑轨盘例如呈圆盘状,其中轴线沿第一方向设置;滑轨盘上设有不同直径的两个环形滑轨,即较小直径的第一环形滑轨和较大直径的第二环形滑轨,两个环形滑轨均为圆形并且其圆心位于滑轨盘的中轴线。
其中,镜头组件位于两个环形滑轨之间的环形区域;镜头组件通常包括镜头支架和镜头主体,镜头支架具体安装于滑轨盘的上述两个环形滑轨并承载镜头主体,镜头主体跟随镜头支架周向转动。
具体地,沿中轴线的径向方向,镜头支架朝向两个环形滑轨分别延伸有一对支撑部,即,镜头支架朝向第一环形滑轨延伸有一对第一支撑部,镜头支架朝向第二环形滑轨延伸有一对第二支撑部;或者说,镜头支架通过一对第一支撑部伸入第一环形滑轨,镜头支架通过一对第二支撑部伸入第二环形滑轨;并且在伸入之后,第一支撑部的端部被径向限位于第一环形滑轨并沿第一环形滑轨移动,第二支撑部的端部被径向限位于第二环形滑轨并沿第二环形滑轨移动。
也就是说,对于镜头支架而言,针对其在周向转动过程中由于例如结构公差、装配间隙等可能造成的径向晃动的技术问题,沿着中轴线的径向方向,本实施例首先在镜头支架的两端设置同轴的两个环形滑轨,然后,镜头支架从两端分别通过一对支撑部伸入每个环形滑轨,即,镜头支架朝向第一环形滑轨的一端通过一对第一支撑部与第一环形滑轨连接,镜头支架朝向第二环形滑轨的一端通过一对第二支撑部与第二环形滑轨连接;这样,相对镜头支架的周向转动方向,镜头支架从两侧整体通过四个支撑部与两侧的环形滑轨连接,从而,能够理解,在镜头支架周向转动过程中,上述镜头转动结构可以抵消结构公差、装配间隙等,保证镜头支架相较中轴线的径向位置不偏离;其中,上述径向位置不偏离是指镜头支架相对滑轨盘中轴线的径向距离恒定,也即是避免径向晃动。
关于支撑部端部被限位的结构,一种可能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撑部31的端部形成第一球头312,第一球头312伸入第一环形滑轨221并被第一环形滑轨221径向限位;第二支撑部32的端部形成第二球头322,第二球头322伸入第二环形滑轨222并被第二环形滑轨222径向限位。
即,上述两个支撑部的端部具体可为球头结构,或者说球状结构,这样方便环形滑轨对其的径向限位、以及保证其沿滑行滑轨的周向滑动。
关于限位球头并供球头滑动的环形滑轨的结构,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滑轨盘20的径向内侧和径向外侧分别固定有内压板23和外压板24;其中,内压板23和外压板24中至少外压板24为环形设置;内压板23与滑轨盘20被内压板23覆盖的环形区域分别设有第一环形滑槽231,一对第一环形滑槽231相对设置,以使一对第一环形滑槽231对接形成第一环形滑轨221,并且,第一环形滑轨221朝向镜头组件的径向外端呈开口设置;外压板24与滑轨盘20被外压板24覆盖的环形区域分别设有第二环形滑槽241,一对第二环形滑槽241相对设置,以使一对第二环形滑槽241对接形成第二环形滑轨222,并且,第二环形滑轨222朝向镜头组件的径向内端呈开口设置。
本实施例给出了用于限位球头并供球头滑动的环形滑轨的一种可能结构,即,上述的两个环形滑轨例如可通过内、外压板分别与滑轨盘对接形成。
具体而言,内压板与滑轨盘对接形成较小直径的第一环形滑轨,内压板和滑轨盘被内压板覆盖的环形区域分别设有第一环形滑槽,第一环形滑槽的截面形状例如呈半圆形,这样,内压板在沿第一方向固定于滑轨盘后,两个第一环形滑槽沿第一方向对接即可形成截面呈圆形的第一环形滑轨;可理解的,第一环形滑轨相对其延伸方向的周向方向通过包覆上述的第一球头从而能够沿滑轨盘的径向限位第一球头并供第一球头滑动;此外,内压板上的第一环形滑槽例如位于其径向外端,这样,内压板通过其径向外端与滑轨盘不连接即可形成周向的开口,也就是第一环形滑轨朝向镜头组件的径向外端呈开口设置,该开口可供第一支撑部滑动,或者说供第一支撑部连接第一球头的端部部分滑动。
与内压板类似的,外压板与滑轨盘对接形成较大直径的第二环形滑轨;外压板和滑轨盘被外压板覆盖的环形区域分别设有第二环形滑槽,第二环形滑槽的截面形状例如呈半圆形,这样,外压板在沿第一方向固定于滑轨盘后,两个第二环形滑槽沿第一方向对接即可形成截面呈圆形的第二环形滑轨;可理解的,第二环形滑轨相对其延伸方向的周向方向通过包覆上述的第二球头从而能够沿滑轨盘的径向限位第二球头并供第二球头滑动;此外,外压板上的第二环形滑槽例如位于其径向内端,这样,外压板通过其径向内端与滑轨盘不连接即可形成周向的开口,也就是第二环形滑轨朝向镜头组件的径向内端呈开口设置,该开口可供第二支撑部滑动,或者说供第二人支撑部连接第二球头的端部部分滑动。
可以看到,两个环形滑轨通过在其延伸方向的周向方向上分别包覆伸入各自的球头,还可以避免镜头支架在周向转动过程中的沿滑轨盘中轴线方向的轴向窜动。
其中,方便理解的,上述内、外压板的不同之处在于,外压板应为环状,而内压板则可以为环状,也可以为圆盘状;例如,结合上述关于多目摄像机的线束整合结构方面,滑轨盘的中心位置设有轴孔,轴孔中穿出有安装轴,则此时该内压板也为圆环状;当然,在不考虑安装轴的情况下,该内压板可以为圆盘状。
关于两个球头分别沿两个环形滑轨的滑动,一种可能实施方式中,在垂直于第一球头312指向中轴线方向的平面内,第一球头312包括第一抵接环313,第一球头312在第一抵接环313的径向内侧和径向外侧呈降面设置,以使第一球头312通过第一抵接环313与第一环形滑轨221抵接;在垂直于第二球头322指向中轴线方向的平面内,第二球头322包括第二抵接环323,第二球头322在第二抵接环323的径向内侧和径向外侧呈降面设置,以使第二球头322通过第二抵接环323与第二环形滑轨222抵接。
整体而言,在实际制造过程中,滑轨盘的直径尺寸可能较大,难以避免的会产生滑轨盘的平整度、尺寸精度的问题,这些因素会对镜头支架的周向转动造成不利影响,例如镜头支架在周向转动过程中可能出现卡死或各处阻力不一等情况。
针对上述情况,本实施例将上述两个球头通过降面设置减小了其分别与两个环形滑轨的接触面积,或者说,相对不动的环形滑轨,可将滑动的球头设置为降面结构;从而一方面通过减小动、静结构之间的接触面积,可以降低结构精度对球头滑动的影响,另一方面,通过减小接触面积也减小了摩擦阻力,可以节省动力。
具体而言,例如对于第一球头,在垂直于第一球头指向滑轨盘中轴线的平面内,该第一球头包括第一抵接环,然后,第一球头在第一抵接环的经向内侧和径向外侧的部分例如均通过减薄等手段设置为降面结构;也就是说,此时,该第一球头是具体通过第一抵接环与第一环形滑轨抵接,而至于第一球头在第一抵接环径向内侧和径向外侧的部分则与第一环形滑轨之间留有间隙,并不抵接接触;第二球头与第一球头的设置类似,不再赘述。
关于上述两个支撑部,一种可能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撑部31配置为沿其延伸方向具有第一伸缩形变量;和/或,第二支撑部32配置为沿其延伸方向具有第二伸缩形变量。
即,结合上述,能够理解,在实际制造过程中,也可能会出现两个环形滑轨在周向某处的曲率半径发生变化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即为了消除或降低滑轨盘径向方向的结构公差,本实施例可将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中的一个配置为沿其延伸方向具有伸缩形变量,这样,能够理解,支撑部沿其延伸方向的伸缩形变量即可在滑轨盘的径向方向具有一个伸缩形变分量,通过该伸缩形变分量即可弥补上述的结构公差。
当然,根据实际需要,也可以将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配置为沿各自的延伸方向具有相同或不同的伸缩形变量。
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撑部31包括第一支撑臂311,第一支撑臂311为沿其延伸方向的直线臂;第二支撑部32包括第二支撑臂321,第二支撑臂321为沿其延伸方向的波形弹臂,以使第二支撑臂321沿其延伸方向具有第二伸缩形变量。
即,考虑到实际结构,径向内侧的第一支撑部的长度可能短于径向外侧的第二支撑部的长度,则,可将较短的第一支撑部设置为直线臂,而将较长的第二支撑部设置为波形弹臂;能够理解,该波形弹臂即为沿其延伸方向呈波状延伸,从而,该第二支撑部即可具有第二伸缩形变量。
关于滑轨盘20径向的装配间隙,一种可能实施方式中,滑轨盘20在第一环形滑轨221与第二环形滑轨222之间的环形区域设有周向抵接壁25,镜头支架30相对中轴线的径向内端设有用于与周向抵接壁25抵接的第一弹性部;其中,第一弹性部配置为:沿中轴线的径向方向,第一弹性部与周向抵接壁25呈过盈配合安装;并且,第一弹性部在受到周向抵接壁25施加的沿中轴线径向方向的力的作用时,第一弹性部产生与该力反向的径向弹力。
简单来说,在上述各实施例所公开镜头转动结构的基础上,本实施例还可将镜头支架与滑轨盘进行一种沿滑轨盘中轴线周向方向的弹性抵接的连接,从而消除或降低径向装配间隙所造成的镜头支架在周向转动过程中的左右晃动问题。
其中,本实施例的滑轨盘需要在两个环形滑轨之间的环形区域设有周向抵接壁,周向抵接壁例如至少部分地沿第一方向延伸,也即是沿滑轨盘的中轴线方向延伸;然后,镜头支架相对中轴线的径向内端(即镜头支架靠近中轴线的一端)设有第一弹性部,该第一弹性部与上述周向抵接壁呈一种过盈配合的安装;也就是说,可以在镜头支架上设置相对滑轨盘具有径向形变量的第一弹性部,与之配合的,第一弹性部可以过盈配合的抵接在滑轨盘的周向抵接壁上;能够理解,这样,通过第一弹性部的径向形变量和与第一弹性部过盈配合的周向抵接壁,即可降低或消除摄像机各部件之间的径向装配间隙所造成的镜头支架在周向转动过程中的左右晃动问题,结构简单。
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该第一弹性部包括一对第一弹臂33;其中,第一弹臂33沿周向抵接壁25的周向方向延伸,一对第一弹臂33呈相互靠近的延伸,并且,第一弹臂33的端部设有相对镜头支架30的径向内端呈凸出设置第一弹性触点331。
即,本实施例给出了第一弹性部的一种具体结构。
上述第一弹性部具体可通过镜头支架上设置的一对第一弹臂实现,第一弹臂应沿周向抵接壁的周向方向延伸,然后,一对第一弹臂呈相互靠近的延伸,并且,第一弹臂的端部设有第一弹性触点,第一弹性触点相对镜头支架的径向内端呈凸出设置;能够理解,一对第一弹臂呈相互靠近的延伸,从而,一对第一弹性触点之间的距离较近,再结合周向抵接壁呈一种圆周方向,距离较近的一对第一弹性触点的反弹力叠加所产生的反弹合力较大,也就是通过较小尺寸的过盈配合即可产生较大的反弹合力,抵消径向装配间隙的效果较明显。
关于滑轨盘轴向的装配间隙,一种可能实施方式中,沿中轴线的延伸方向,镜头支架30朝向滑轨盘20的轴向内端设有第二弹性部;其中,第二弹性部配置为:沿中轴线的延伸方向,第二弹性部与滑轨盘20呈过盈配合安装;并且,第二弹性部在受到滑轨盘20施加的沿中轴线延伸方向的力的作用时,第二弹性部产生与该力反向的轴向弹力。
与上述第一弹性部类似的,本实施例还可将镜头支架与滑轨盘进行一种沿滑轨盘中轴线方向的弹性抵接的连接,从而消除或降低轴向装配间隙所造成的镜头支架在周向转动过程中的上下晃动问题。
其中,本实施例的镜头支架沿中轴线的轴向内端(即镜头支架朝向滑轨盘的端面)设有第二弹性部,该第二弹性部与滑轨盘的表面呈一种过盈配合的安装;也就是说,可以在镜头支架上设置沿滑轨盘中轴线具有轴向形变量的第二弹性部;能够理解,这样,通过第二弹性部的轴向形变量和与第二弹性部过盈配合的滑轨盘,即可降低或消除摄像机各部件之间的轴向装配间隙所造成的镜头支架在周向转动过程中的上下晃动或窜动等问题,结构简单。
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二弹性部包括一对第二弹臂34;其中,第二弹臂34沿中轴线的周向方向延伸,第二弹臂34配置为沿其延伸方向的波形弹臂,一对第二弹臂34呈相互远离的延伸,并且,第二弹臂34的端部设有相对镜头支架30的轴向内端呈凸出设置第二弹性触点341。
即,本实施例给出了第二弹性部的一种具体结构。
上述第二弹性部具体可通过镜头支架上设置的一对第二弹臂实现,第二弹臂应沿中轴线的周向方向延伸,然后,与一对第一弹臂呈相互靠近的延伸相反的,一对第二弹臂应呈相互远离的延伸,并且,第二弹臂的端部设有第二弹性触点,第二弹性触点相对镜头支架的轴向内端呈凸出设置,第二弹臂例如为波形弹臂;能够理解,一对第二弹臂呈相互远离的延伸,从而,一对第二弹性触点之间的距离较远,这样可对镜头支架整体沿中轴线的周向方向产生较稳定的弹性支撑。
关于上述两个支撑部,另一种可能实施方式中,一对第二支撑部32的外端部之间的第二直线距离大于一对第一支撑部31的外端部之间的第一直线距离。
也就是说,考虑到第二环形滑轨处于外圈而第一环形滑轨处于内圈,镜头支架连接外圈第二环形滑轨的一对第二支撑部的外端部之间的距离应大于其连接内圈第一环形滑轨的一对第一支撑部的外端部之间的距离,从而可提供稳定支撑。
关于镜头支架30周向转动的动力,一种可能实施方式中,该多目摄像机还包括第一驱动电机,第一驱动电机设于镜头支架30沿中轴线的周向方向的一端或两端;其中,对应第一驱动电机的径向位置,该滑轨盘20设有与第一驱动电机啮合连接的环形齿轮26。
首先,滑轨盘在两个环形滑轨之间设有环形齿轮;然后,与环形齿轮径向对应的,可在镜头支架沿中轴线的周向方向的一端设置第一驱动电机,第一驱动电机与环形齿轮啮合连接,从而通过第一驱动电机即可驱动镜头支架带动镜头主体周向转动。
能够理解,还可在镜头支架沿中轴线的周向方向的两端均设置第一驱动电机;或者,第一驱动电机可设置在镜头支架的其它位置;当在镜头支架沿中轴线的周向方向的一端设置第一驱动电机时,为了保持重量平衡,还可在镜头支架沿中轴线的周向方向的另一端设置第二驱动电机,其中,第二驱动电机可用于驱动镜头主体相对滑轨盘的俯仰调节。
关于两个环形滑轨,一种可能实施方式中,沿中轴线的延伸方向,第一环形滑轨221与第二环形滑轨222分别位于滑轨盘20的不同高度,或者,第一环形滑轨221与第二环形滑轨222分别位于滑轨盘20的相同高度,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
关于镜头主体40,一种可能实施方式中,镜头主体40包括内镜头43和封装内镜头43的第一端盖41、第二端盖42,第一端盖41、第二端盖42和内镜头43被构造为:第一端盖41和第二端盖42分别沿中轴线径向向内的方向和径向向外的方向对接并封装内镜头43,内镜头43沿中轴线的径向方向延伸,内镜头43以中轴线的径向方向为自转轴方向自转。
其中,沿着中轴线的径向方向,第一端盖41和第二端盖42相互远离的一端分别包括第一端面411和第二端面421,第一端面411和第二端面421分别设有转轴孔44,内镜头43沿其延伸方向的两端分别设有插接柱431,插接柱431用于插接于转轴孔44并相对转轴孔44转动;形成插接柱431的周向壁部分地被构造成沿其延伸方向的第三弹臂432,第三弹臂432的端部设有相对周向壁呈凸出设置第三弹性触点433;并且,第二端面421设有第四弹臂422,第四弹臂422相对第二端面421呈朝向第一端面411的凸出设置。
关于镜头主体的结构,该镜头主体可包括内镜头,然后,内镜头由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沿滑轨盘中轴线的径向方向对接封装;并且内镜头以滑轨盘中轴线的径向方向为自转轴方向自转;再结合上述镜头支架带动镜头主体的周向转动、以及第二驱动电机驱动镜头主体的俯仰调节,也即是该内镜头可进行P(相对滑轨盘的周向转动)、T(相对滑轨盘的俯仰调节)、R(相对滑轨盘径向方向的自转)三个维度的转动。
其中,可在内镜头插接于两个端盖的插接柱上设置第三弹臂,能够理解,这样可保证内镜头自转的周向方向的稳定性;此外,可在径向内侧的第二端盖上设置第四弹臂,能够理解,这样可保证内镜头自转的轴向方向的稳定性。
关于连接镜头支架30的线缆70,一种可能实施方式中,参看图1~图14,该多目摄像机还包括摄像机壳体10和束线环50,摄像机壳体10包括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安装轴11;束线环50外套于安装轴11,束线环50配置为绕安装轴11自由转动;其中,滑轨盘20沿第一方向X固定安装于摄像机壳体10,滑轨盘20的中心位置设有供安装轴11穿过的轴孔21,滑轨盘20形成轴孔21的径向内端与安装轴11之间形成环形槽80,束线环50用于封盖环形槽80;其中,在摄像机壳体10与滑轨盘20之间的容置空间,摄像机壳体10固定安装有主控电路板12,沿第一方向X,主控电路板12与滑轨盘20位于安装轴11的不同高度,主控电路板12与镜头组件分设于滑轨盘20的两侧;并且,束线环50设有至少两个线缆通孔51,以使自镜头组件伸出的线缆70穿过线缆通孔51和环形槽80并连接于主控电路板12。
可以看到,上述具有线束整合结构的多目摄像机和具有镜头转动结构的多目摄像机可以为同一摄像机,或者为不同的摄像机;也即,上述的线束整合结构和镜头转动结构可以集成在同一多目摄像机中,也可分开使用。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申请的基本原理,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在本申请中提及的优点、优势、效果等仅是示例而非限制,不能认为这些优点、优势、效果等是本申请的各个实施例必须具备的。另外,上述公开的具体细节仅是为了示例的作用和便于理解的作用,而非限制,上述细节并不限制本申请为必须采用上述具体的细节来实现。
本申请中涉及的器件、装置、设备、系统的方框图仅作为例示性的例子并且不意图要求或暗示必须按照方框图示出的方式进行连接、布置、配置。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到的,可以按任意方式连接、布置、配置这些器件、装置、设备、系统。诸如“包括”、“包含”、“具有”等等的词语是开放性词汇,指“包括但不限于”,且可与其互换使用。这里所使用的词汇“或”和“和”指词汇“和/或”,且可与其互换使用,除非上下文明确指示不是如此。这里所使用的词汇“诸如”指词组“诸如但不限于”,且可与其互换使用。
还需要指出的是,在本申请的装置、设备和方法中,各部件或各步骤是可以分解和/或重新组合的。这些分解和/或重新组合应视为本申请的等效方案。
提供所公开的方面的以上描述以使本领域的任何技术人员能够做出或者使用本申请。对这些方面的各种修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非常显而易见的,并且在此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应用于其他方面而不脱离本申请的范围。因此,本申请不意图被限制到在此示出的方面,而是按照与在此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的特征一致的最宽范围。
为了例示和描述的目的已经给出了以上描述。此外,此描述不意图将本申请的实施例限制在此公开的形式。尽管以上已经讨论了多个示例方面和实施例,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到其某些变型、修改、改变、添加和子组合均应包含在本发明保护的范围之内。

Claims (13)

1.一种多目摄像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多目摄像机包括:
滑轨盘和安装于所述滑轨盘的至少两个镜头组件;
所述滑轨盘的中轴线沿第一方向设置,所述滑轨盘设有环绕所述中轴线的第一环形滑轨和第二环形滑轨,所述第一环形滑轨和所述第二环形滑轨为圆形并且其圆心位于所述中轴线,所述第二环形滑轨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环形滑轨的直径;
所述镜头组件位于所述第一环形滑轨与所述第二环形滑轨之间的环形区域,所述镜头组件包括镜头支架和安装于所述镜头支架的镜头主体;
其中,沿所述中轴线的径向方向,所述镜头支架朝向所述第一环形滑轨延伸有一对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的端部形成第一球头,所述第一球头伸入所述第一环形滑轨,所述第一球头被径向限位于所述第一环形滑轨并沿所述第一环形滑轨移动;所述镜头支架朝向所述第二环形滑轨延伸有一对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二支撑部的端部形成第二球头,所述第二球头伸入所述第二环形滑轨,所述第二球头被径向限位于所述第二环形滑轨并沿所述第二环形滑轨移动;
以使所述镜头支架在沿着所述第一环形滑轨和所述第二环形滑轨绕所述中轴线周向转动过程中,所述镜头支架相较所述中轴线的径向位置不偏离;
所述滑轨盘的径向内侧和径向外侧分别固定有内压板和外压板;
其中,所述内压板和所述外压板中至少所述外压板为环形设置;
所述内压板与所述滑轨盘被所述内压板覆盖的环形区域分别设有第一环形滑槽,一对所述第一环形滑槽相对设置,以使一对所述第一环形滑槽对接形成所述第一环形滑轨,并且,所述第一环形滑轨朝向所述镜头组件的径向外端呈开口设置;
所述外压板与所述滑轨盘被所述外压板覆盖的环形区域分别设有第二环形滑槽,一对所述第二环形滑槽相对设置,以使一对所述第二环形滑槽对接形成所述第二环形滑轨,并且,所述第二环形滑轨朝向所述镜头组件的径向内端呈开口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目摄像机,其特征在于,
在垂直于所述第一球头指向所述中轴线方向的平面内,所述第一球头包括第一抵接环,所述第一球头在所述第一抵接环的径向内侧和径向外侧呈降面设置,以使所述第一球头通过所述第一抵接环与所述第一环形滑轨抵接;
在垂直于所述第二球头指向所述中轴线方向的平面内,所述第二球头包括第二抵接环,所述第二球头在所述第二抵接环的径向内侧和径向外侧呈降面设置,以使所述第二球头通过所述第二抵接环与所述第二环形滑轨抵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目摄像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部配置为沿其延伸方向具有第一伸缩形变量;和/或,
所述第二支撑部配置为沿其延伸方向具有第二伸缩形变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目摄像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部包括第一支撑臂,所述第一支撑臂为沿其延伸方向的直线臂;
所述第二支撑部包括第二支撑臂,所述第二支撑臂为沿其延伸方向的波形弹臂,以使所述第二支撑臂沿其延伸方向具有所述第二伸缩形变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目摄像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滑轨盘在所述第一环形滑轨与所述第二环形滑轨之间的环形区域设有周向抵接壁,所述镜头支架相对所述中轴线的径向内端设有用于与所述周向抵接壁抵接的第一弹性部;
其中,所述第一弹性部配置为:
沿所述中轴线的径向方向,所述第一弹性部与所述周向抵接壁呈过盈配合安装;并且,所述第一弹性部在受到所述周向抵接壁施加的沿所述中轴线径向方向的力的作用时,所述第一弹性部产生与该力反向的径向弹力。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目摄像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部包括一对第一弹臂;
其中,所述第一弹臂沿所述周向抵接壁的周向方向延伸,一对所述第一弹臂呈相互靠近的延伸,并且,所述第一弹臂的端部设有相对所述镜头支架的径向内端呈凸出设置第一弹性触点。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目摄像机,其特征在于,沿所述中轴线的延伸方向,所述镜头支架朝向所述滑轨盘的轴向内端设有第二弹性部;
其中,所述第二弹性部配置为:
沿所述中轴线的延伸方向,所述第二弹性部与所述滑轨盘呈过盈配合安装;并且,所述第二弹性部在受到所述滑轨盘施加的沿所述中轴线延伸方向的力的作用时,所述第二弹性部产生与该力反向的轴向弹力。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多目摄像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弹性部包括一对第二弹臂;
其中,所述第二弹臂沿所述中轴线的周向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弹臂配置为沿其延伸方向的波形弹臂,一对所述第二弹臂呈相互远离的延伸,并且,所述第二弹臂的端部设有相对所述镜头支架的轴向内端呈凸出设置第二弹性触点。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目摄像机,其特征在于,一对所述第二支撑部的外端部之间的第二直线距离大于一对所述第一支撑部的外端部之间的第一直线距离。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目摄像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多目摄像机还包括:
第一驱动电机,设于所述镜头支架沿所述中轴线的周向方向的一端或两端;
其中,对应所述第一驱动电机的径向位置,所述滑轨盘设有与所述第一驱动电机啮合连接的环形齿轮。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目摄像机,其特征在于,沿所述中轴线的延伸方向,所述第一环形滑轨与所述第二环形滑轨分别位于所述滑轨盘的不同高度,或者,所述第一环形滑轨与所述第二环形滑轨分别位于所述滑轨盘的相同高度。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目摄像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镜头主体包括内镜头和封装所述内镜头的第一端盖、第二端盖,所述第一端盖、所述第二端盖和所述内镜头被构造为:
所述第一端盖和所述第二端盖分别沿所述中轴线径向向内的方向和径向向外的方向对接并封装所述内镜头,所述内镜头沿所述中轴线的径向方向延伸,所述内镜头以所述中轴线的径向方向为自转轴方向自转;
其中,沿着所述中轴线的径向方向,所述第一端盖和所述第二端盖相互远离的一端分别包括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所述第一端面和所述第二端面分别设有转轴孔,所述内镜头沿其延伸方向的两端分别设有插接柱,所述插接柱用于插接于所述转轴孔并相对所述转轴孔转动;形成所述插接柱的周向壁部分地被构造成沿其延伸方向的第三弹臂,所述第三弹臂的端部设有相对所述周向壁呈凸出设置第三弹性触点;
并且,所述第二端面设有第四弹臂,所述第四弹臂相对所述第二端面呈朝向所述第一端面的凸出设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目摄像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多目摄像机还包括:
摄像机壳体,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安装轴;
束线环,外套于所述安装轴,所述束线环配置为绕所述安装轴自由转动;
其中,所述滑轨盘沿所述第一方向固定安装于所述摄像机壳体,所述滑轨盘的中心位置设有供所述安装轴穿过的轴孔,所述滑轨盘形成所述轴孔的径向内端与所述安装轴之间形成环形槽,所述束线环用于封盖所述环形槽;
其中,在所述摄像机壳体与所述滑轨盘之间的容置空间,所述摄像机壳体固定安装有主控电路板,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主控电路板与所述滑轨盘位于所述安装轴的不同高度,所述主控电路板与所述镜头组件分设于所述滑轨盘的两侧;
并且,所述束线环设有至少两个线缆通孔,以使自所述镜头组件伸出的线缆穿过所述线缆通孔和所述环形槽并连接于所述主控电路板。
CN202410039169.1A 2024-01-11 2024-01-11 多目摄像机 Active CN11756055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039169.1A CN117560556B (zh) 2024-01-11 2024-01-11 多目摄像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039169.1A CN117560556B (zh) 2024-01-11 2024-01-11 多目摄像机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560556A CN117560556A (zh) 2024-02-13
CN117560556B true CN117560556B (zh) 2024-05-14

Family

ID=898235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039169.1A Active CN117560556B (zh) 2024-01-11 2024-01-11 多目摄像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560556B (zh)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61617A (zh) * 2008-04-16 2009-10-21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稳定装置、摄像设备和光学设备
CN109981996A (zh) * 2017-12-27 2019-07-05 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多目摄像机
CN110365874A (zh) * 2018-04-10 2019-10-22 安讯士有限公司 可移动摄像机支架、包括多个该支架的组件及其操作方法
CN211063686U (zh) * 2020-03-24 2020-07-21 天津儒信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防摇晃的辅助驾驶系统的摄像头
WO2021020617A1 (ko) * 2019-07-30 2021-02-04 주식회사 예홍프로덕션 짐벌 카메라 장치
CN213018654U (zh) * 2020-08-25 2021-04-20 杭州巨骐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采集检测系统
CN113014779A (zh) * 2021-03-11 2021-06-22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CN113494888A (zh) * 2021-09-07 2021-10-12 北京东方国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多自由度多目相机支架及柱状设备间隙视觉检测装置
CN116437174A (zh) * 2023-04-23 2023-07-14 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摄像装置和多目摄像机
CN219678585U (zh) * 2023-05-24 2023-09-12 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多目摄像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27294B2 (ja) * 2013-06-20 2017-11-08 惠州市大亜湾永昶電子工業有限公司 手振れ抑制機能付きレンズ駆動装置
EP2887328B1 (en) * 2013-12-19 2016-04-20 Axis AB Monitoring devices slidably mounted on a rail releasably locked to predetermined positions
US9374516B2 (en) * 2014-04-04 2016-06-21 Qualcomm Incorporated Auto-focus in low-profile folded optics multi-camera system
US9832381B2 (en) * 2014-10-31 2017-11-28 Qualcomm Incorporated Optical image stabilization for thin cameras
WO2016109572A1 (en) * 2014-12-29 2016-07-07 Avigilon Corporation Multi-headed adjustable camera
KR102324702B1 (ko) * 2017-09-11 2021-11-1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복수의 카메라를 통해 수신되는 이미지를 처리하기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61617A (zh) * 2008-04-16 2009-10-21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稳定装置、摄像设备和光学设备
CN109981996A (zh) * 2017-12-27 2019-07-05 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多目摄像机
CN110365874A (zh) * 2018-04-10 2019-10-22 安讯士有限公司 可移动摄像机支架、包括多个该支架的组件及其操作方法
WO2021020617A1 (ko) * 2019-07-30 2021-02-04 주식회사 예홍프로덕션 짐벌 카메라 장치
CN211063686U (zh) * 2020-03-24 2020-07-21 天津儒信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防摇晃的辅助驾驶系统的摄像头
CN213018654U (zh) * 2020-08-25 2021-04-20 杭州巨骐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采集检测系统
CN113014779A (zh) * 2021-03-11 2021-06-22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CN113494888A (zh) * 2021-09-07 2021-10-12 北京东方国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多自由度多目相机支架及柱状设备间隙视觉检测装置
CN116437174A (zh) * 2023-04-23 2023-07-14 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摄像装置和多目摄像机
CN219678585U (zh) * 2023-05-24 2023-09-12 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多目摄像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560556A (zh) 2024-02-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9153820A1 (zh) 云台、摄像组件及无人飞行器
WO2019153821A1 (zh) 一种云台及无人飞行器
CN112034662B (zh) 一种微型防抖云台以及相机模组
CN111083340A (zh) 防抖云台马达、照相装置与电子设备
JP6927776B2 (ja) 振れ補正機能付き光学ユニット
CN210142249U (zh) 一种微型防抖云台以及相机模组
CN113259548A (zh) 摄像头模组、摄像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06697314B (zh) 云台及无人机
CN117560556B (zh) 多目摄像机
CN117560558B (zh) 多目摄像机
CN105799945A (zh) 云台及飞行器
CN111664324B (zh) 滚珠式微型防抖云台
CN212251812U (zh) 磁吸防抖云台结构
WO2019095822A1 (zh) 拍摄组件及具有此拍摄组件的无人飞行器
TW202134765A (zh) 光學圖像穩定化攝像裝置
CN217954821U (zh) 一种防抖对焦马达及其应用模组
WO2022252692A1 (zh) 拍摄装置支架、拍摄装置及无人机
CN114911025B (zh) 一种潜望式镜头驱动装置、摄像装置及移动终端
CN107735320B (zh) 一种云台和无人机
CN111664326B (zh) 磁吸式微型防抖云台
CN212251814U (zh) 滚珠式微型防抖云台
CN113364960B (zh) 摄像模组、电子设备和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
CN114660871A (zh) 一种防抖相机模组
CN212251813U (zh) 磁吸式微型防抖云台
CN217706312U (zh) 拍摄装置支架、拍摄装置及无人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