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559586A - 省电模式控制电路及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省电模式控制电路及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7559586A CN117559586A CN202311446481.4A CN202311446481A CN117559586A CN 117559586 A CN117559586 A CN 117559586A CN 202311446481 A CN202311446481 A CN 202311446481A CN 117559586 A CN117559586 A CN 11755958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ircuit
- signal
- power supply
- sub
- processing uni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9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9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9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4
- 238000004146 energy storage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4913 activa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059 dormancy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abstract 1
- 230000002950 defici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134 energy conserv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35 prolong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63—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circuits adapted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the battery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7—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K—PULSE TECHNIQUE
- H03K17/00—Electronic switching or gating, i.e. not by contact-making and –breaking
- H03K17/51—Electronic switching or gating, i.e. not by contact-making and –break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nents used
- H03K17/56—Electronic switching or gating, i.e. not by contact-making and –break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nents used by the use, as active element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 H03K17/60—Electronic switching or gating, i.e. not by contact-making and –break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nents used by the use, as active element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the devices being bipolar transistors
-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K—PULSE TECHNIQUE
- H03K17/00—Electronic switching or gating, i.e. not by contact-making and –breaking
- H03K17/51—Electronic switching or gating, i.e. not by contact-making and –break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nents used
- H03K17/56—Electronic switching or gating, i.e. not by contact-making and –break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nents used by the use, as active element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 H03K17/687—Electronic switching or gating, i.e. not by contact-making and –break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nents used by the use, as active element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the devices being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 H03K17/6871—Electronic switching or gating, i.e. not by contact-making and –break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nents used by the use, as active element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the devices being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the output circuit comprising more than one controlled field-effect transistor
-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K—PULSE TECHNIQUE
- H03K17/00—Electronic switching or gating, i.e. not by contact-making and –breaking
- H03K17/94—Electronic switching or gating, i.e. not by contact-making and –break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way in which the control signals are generated
- H03K17/96—Touch switch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70/00—Technologies for an efficient end-user side electric power management and consumption
- Y02B70/10—Technologies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by using switched-mode power supplies [SMPS], i.e. efficient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sion e.g.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or reduction of losses in power supplies or efficient standby mod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Direct Current Feeding And Distribution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省电模式控制电路及控制方法,属于芯片节能技术领域,控制电路包括包括供电管理单元、处理单元、一级省电电路以及二级省电电路;一级省电电路响应于第一触发信号生成状态检测信号SW,并接收处理单元返回的响应信号EN1输出状态切换信号LOAD;二级省电电路响应于第二触发信号P‑,生成供电信号并接收供电管理单元返回的维持信号EN2,以控制供电管理单元的状态切换;供电管理单元响应于供电信号,以向处理单元提供工作电压;并接收状态切换信号LOAD以控制处理单元的工作状态;处理单元响应于状态检测信号SW以输出响应信号EN1,响应于工作电压以输出维持信号EN2。本申请具有便于实现储能系统的休眠与激活的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芯片节能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省电模式控制电路及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电池组等储能系统通常需要配置BMS(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电池管理系统)进行充放电控制,但是电池管理系统内部待机功耗大,不利于电池组电量的长期存储。
目前,为了延长电池组的存储电量时长,通常会设计省电模式,以便在不使用的情况下能够使系统进入低能耗状态。由于电池管理系统本身是由电池组进行供电的,当电池组严重匮电时,无法再向电池管理系统供电,此时电池管理系统不能工作,无法对电池组进行充电控制,使得储能系统无法激活,所以如何控制系统的休眠与激活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便于实现储能系统的休眠与激活,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省电模式控制电路及控制方法。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省电模式控制电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省电模式控制电路,包括供电管理单元、处理单元、一级省电电路以及二级省电电路;
一级省电电路,与供电管理单元、处理单元以及电源B+连接,响应于第一触发信号,生成状态检测信号SW,并接收处理单元返回的响应信号EN1,输出状态切换信号LOAD;
二级省电电路,与供电管理单元以及处理单元连接,响应于第二触发信号P-,生成供电信号,并接收供电管理单元返回的维持信号EN2,以控制供电管理单元的状态切换;
所述供电管理单元,与处理单元连接,响应于供电信号,以向处理单元提供工作电压;并接收状态切换信号LOAD,以控制处理单元的工作状态;
所述处理单元,响应于状态检测信号SW,以输出响应信号EN1;响应于工作电压,以输出维持信号EN2。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供电管理单元正常工作时,利用一级省电电路基于第一触发信号使得处理单元切换至省电状态或从省电状态切换至正常工作状态。当供电管理单元匮电停止工作时,利用二级省电电路基于第二触发信号P-,先激活供电管理单元,使得供电管理单元向处理单元提供工作电压,从而激活处理单元,即通过一级省电电路和二级省电电路实现了便于系统进入省电状态以及从省电状态激活。
可选的,所述一级省电电路包括状态检测子电路、响应子电路以及第一控制子电路;
所述状态检测子电路与处理单元、响应子电路以及第一控制子电路连接;所述响应子电路与第一控制子电路以及处理单元连接;所述第一控制子电路与供电管理单元以及电源B+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状态检测子电路接收第一触发信号,以生成状态检测信号SW并输出至处理单元,使得处理单元向响应子电路输出响应信号EN1,以便响应子电路基于响应信号EN1控制第一控制子电路输出状态切换信号LOAD,并将状态切换信号LOAD输出至处理单元,从而实现了对处理单元的状态进行切换的效果。
可选的,所述第一控制子电路包括PMOS管Q1、第一电阻器R1、第一电容器C1以及第二电容器C2;
所述PMOS管Q1的源极与电源B+、第一电阻器R1的一端以及第一电容器C1的一端连接以输出状态切换信号LOAD,漏极与供电管理单元以及第二电容器C2的一端连接,栅极与第一电阻器R1的另一端、第一电容器C1的另一端、第二电容器C2的另一端、状态检测子电路以及响应子电路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PMOS管Q1的栅极为低电平时,PMOS导通,将高电平的状态切换信号LOAD传输至处理单元,以使处理单元正常工作。当PMOS管Q1的栅极为高电平时,PMOS截止,此时PMOS管Q1向处理单元输出低电平的状态切换信号LOAD,以控制处理单元进入省电模式。通过第一电阻器R1、第一电容器C1以及第二电容器C2便于向PMOS管Q1提供偏置电压,使得PMOS管Q1的栅极能够准确接收到电平信号。
可选的,所述响应子电路包括NMOS管Q2;所述NMOS管Q2的栅极与处理单元连接,以接收响应信号EN1,漏极与第一控制子电路连接,源极接地。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NMOS管Q2接收的响应信号EN1为高电平时,NMOS管Q2导通,此时控制子电路接地,即向控制子电路输出低电平信号;当NMOS管Q2接收的响应信号EN1为低电平时,NMOS管Q2截止,此时向控制子电路输出高电平信号,从而便于使控制子电路输出不同状态的状态切换信号LOAD。
可选的,所述状态检测子电路包括触发开关K1、第一NPN三极管Q3、第二电阻器R2以及第三电阻器R3;
所述触发开关K1的一端与第一控制子电路连接,另一端与第一NPN三极管Q3的基极以及第三电阻器R3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电阻器R3的另一端接地;
所述第一NPN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第二电阻器R2的一端以及处理单元连接,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二电阻器R2的另一端与供电电源VCC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若处理单元处于省电状态时,触发开关K1在闭合的瞬间,控制子电路经触发开关K1以及第三电阻器R3接地,使得控制子电路接收低电平信号以输出高电平的状态切换信号LOAD,以控制处理单元开始工作;随后触发开关K1断开,使NPN三极管断开,供电电源VCC经第二电阻器R2输出,以生成高电平的切换检测信号,处理单元接收到高电平的切换检测信号后持续输出高电平的响应信号EN1,以使处理单元持续处于正常工作的状态。
可选的,所述二级省电电路包括第二控制子电路、触发子电路以及维持子电路;
所述第二控制子电路与供电管理单元、触发子电路以及维持子电路连接;所述维持子电路与触发子电路以及处理单元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触发子电路接收第二触发信号P-,以第二控制子电路导通以向供电管理单元供电,再由供电管理单元激活处理单元输出维持信号EN2,维持子电路接收到维持信号EN2后使第二控制子电路持续导通,从而实现了对供电管理单元工作状态的控制。
可选的,所述第二控制子电路包括PNP三极管Q5以及第四电阻器R4;所述PNP三极管Q5基极与第四电阻器R4的一端、触发子电路以及维持子电路连接,发射极与电源B+以及第四电阻器R4的另一端连接;集电极与供电管理单元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PNP三极管Q5的基极通过第四电阻器R4与电源B+连接,便于向PNP三极管Q5的基极提供偏置电压,当PNP三极管Q5的基极为低电平时,PNP三极管Q5截止,此时供电管理系统停止工作;当PNP三极管Q5的基极为高电平时,PNP三级管导通,使供电管理系统开始工作,从而便于对供电管理系统的工作状态进行切换。
可选的,所述触发子电路包括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以及第二NPN三极管Q4;
所述第二NPN三极管Q4基极接地,集电极与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连接,发射极与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连接;
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连接外部电路,以接收第二触发信号P-;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与维持子电路以及第二控制子电路连接;
其中,所述第二触发信号P-为负电位信号。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接收到第二触发信号P-时,第二NPN三极管Q4的发射极为负电位,基极为零电位,第二NPN三极管Q4导通,并向第二控制子电路输出低电平信号,以控制第二控制子电路导通。
可选的,所述维持子电路包括第三NPN三极管Q6以及第三二极管D3;
所述第三NPN三极管Q6的基极连接于第三二极管D3的阴极,集电极连接于触发子电路以及第二控制子电路,发射极接地;
第三二极管D3的阳极与处理单元连接,以接收维持信号EN2。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维持信号EN2为高电平时,维持信号EN2经过第三二极管D3使得第三NPN三极管Q6的基极为高电平,第三NPN三极管Q6导通,从而将控制子电路下拉至低电平。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省电模式控制方法,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省电模式控制方法,基于上述电路,包括:
响应于第一触发信号,生成状态检测信号SW,并接收处理单元返回的响应信号EN1,输出状态切换信号LOAD;
响应于第二触发信号P-,生成供电信号,并接收处理单元返回的维持信号EN2,以控制供电管理单元的状态切换;
响应于供电信号,以向处理单元提供工作电压;并接收状态切换信号LOAD,以控制处理单元的工作状态;
响应于状态检测信号SW,以输出响应信号EN1;响应于工作电压,以输出维持信号EN2。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其中一实施例省电模式控制电路的框图。
图2是本申请其中一实施例省电模式控制电路的连接结构图。
附图标记说明:1、供电管理单元;2、处理单元;3、一级省电电路;31、状态检测子电路;32、响应子电路;33、第一控制子电路;4、二级省电电路;41、第二控制子电路;42、触发子电路;43、维持子电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省电模式控制电路。参照图1,一种省电模式控制电路包括一种省电模式控制电路,包括供电管理单元1、处理单元2、一级省电电路3以及二级省电电路4;其中,供电管理单元1的状态包括正常工作状态以及断电状态,处理单元2的工作状态包括正常工作状态以及省电状态。
一级省电电路3,与供电管理单元1、处理单元2以及电源B+连接,响应于第一触发信号,生成状态检测信号SW,并接收处理单元2返回的响应信号EN1,输出状态切换信号LOAD。
其中,响应信号EN1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接收到第一触发信号以生成状态检测信号SW,在处理单元2接收到状态检测信号SW时,处理单元2返回响应信号EN1。另一种是由供电管理单元1自主向处理单元2下发指令,使得处理单元2返回响应信号EN1。作为示例,供电管理单元1可以在检测到电源B+的输出电压小于第一预设值时,则供电管理单元1向处理单元2下发指令,从而以便在出现欠压时及时切换处理单元2的工作状态。
还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触发信号为外部人为触发信号。
二级省电电路4,与供电管理单元1以及处理单元2连接,响应于第二触发信号P-,生成供电信号,并接收供电管理单元1返回的维持信号EN2,以控制供电管理单元1的状态切换。
其中,第二触发信号P-为连接外部电源B+时的负电压,此时说明已具备外部充电条件。
需要说明的是,当一级省电电路3接收到第一触发信号或一级省电电路3仅能够控制处理单元2的工作状态,此时供电管理单元1还处于正常工作状态;电源B+的输出电压小于第二预设值时,第二预设值小于第一预设值,供电管理单元1处于断电状态,此时即需要第二触发信号P-才能够对供电管理单元1进行激活。
供电管理单元1,与处理单元2连接,响应于供电信号,以向处理单元2提供工作电压;并接收状态切换信号LOAD,以控制处理单元2的工作状态;
处理单元2,响应于状态检测信号SW,以输出响应信号EN1;响应于工作电压,以输出维持信号EN2。
应当理解,本实施例中采用两级断电激活的模式,在电量低时,先通过一级省电电路3或自动关闭处理单元2,此时通过一级省电电路3即能够激活处理单元2。当电量继续降低直至不能支持供电管理单元1的工作,即供电管理单元1掉电关闭,在激活时,需要利用二级省电电路4先激活供电管理单元1使其正常工作,再由供电管理单元1或通过以及省电电路手动激活处理单元2,具体方式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上述实施方式中,当供电管理单元1正常工作时,利用一级省电电路3基于第一触发信号使得处理单元2切换至省电状态或从省电状态切换至正常工作状态。当供电管理单元1匮电停止工作时,利用二级省电电路4基于第二触发信号P-,先激活供电管理单元1,使得供电管理单元1向处理单元2提供工作电压,从而激活处理单元2,即通过一级省电电路3和二级省电电路4实现了便于系统进入省电状态以及从省电状态激活。
作为本申请的一种应用场景,一种省电模式控制电路应用于储能系统,此时供电管理单位为储能系统中的BMS(电池管理系统),处理单元2为储能系统中的单片机(Microcontroller)。具体地,在储能系统中,BMS负责监测电池组的电压、电流、温度和其他参数,还负责防止电池过充、过放和过温,对于多个电池单体组成的电池组,BMS可以执行电池均衡操作;以确保电池组在安全的工作范围内运行,提高电池组的性能和寿命。单片机用于控制储能系统的各个部分,例如逆变器、充电器、放电器等,执行电池充电、放电、能量管理和系统操作等任务,单片机还可以提供用户界面,例如液晶屏或按钮,以便用户与储能系统互动,能够与外部系统通信进行数据交换。
具体地,当一级省电电路3接收到第一触发信号或欠压触发时,此时由以及省电电路先将处理单元2进行关断进入省电模式。若继续欠压,则此时BMS也会进入断电状态,若需要激活BMS,则需要由外部电源B+,即第二触发信号P-,实现对BMS的激活。
需要说明的是,以储能系统的使用场景为例,由于BMS在电池组管理和保护方面具有更关键的作用,所以在出现缺电的情况下,先关闭单片机将系统置于低功耗状态,减少控制和操作,但此时BMS仍然处于活动状态,以监测和保护电池,有助于延长电池寿命。
参照图2,作为一级省电电路3的一种实施方式,一级省电电路3包括状态检测子电路31、响应子电路32以及第一控制子电路33;
状态检测子电路31与处理单元2、响应子电路32以及第一控制子电路33连接;所述响应子电路32与第一控制子电路33以及处理单元2连接;第一控制子电路33与供电管理单元1以及电源B+连接。
上述实施方式中,利用状态检测子电路31接收第一触发信号,以生成状态检测信号SW并输出至处理单元2,使得处理单元2向响应子电路32输出响应信号EN1,以便响应子电路32基于响应信号EN1控制第一
控制子电路输出状态切换信号LOAD,并将状态切换信号LOAD输出至处理单元2,从而实现了对处理单元2的状态进行切换的效果。
作为第一控制子电路33的一种实施方式,第一控制子电路33包括PMOS管Q1、第一电阻器R1、第一电容器C1以及第二电容器C2;
PMOS管Q1的源极与电源B+、第一电阻器R1的一端以及第一电容器C1的一端连接以输出状态切换信号LOAD,漏极与供电管理单元1以及第二电容器C2的一端连接,栅极与第一电阻器R1的另一端、第一电容器C1的另一端、第二电容器C2的另一端、状态检测子电路31以及响应子电路32连接。
上述实施方式中,当PMOS管Q1的栅极为低电平时,PMOS导通,将高电平的状态切换信号LOAD传输至处理单元2,以使处理单元2正常工作。当PMOS管Q1的栅极为高电平时,PMOS截止,此时PMOS管Q1向处理单元2输出低电平的状态切换信号LOAD,以控制处理单元2进入省电模式。通过第一电阻器R1、第一电容器C1以及第二电容器C2便于向PMOS管Q1提供偏置电压,使得PMOS管Q1的栅极能够准确接收到电平信号。
作为响应子电路32的一种实施方式,响应子电路32包括NMOS管Q2;NMOS管Q2的栅极与处理单元2连接,以接收响应信号EN1,漏极与第一控制子电路33连接,源极接地。
具体地,NMOS管Q2的漏极与PMOS管Q1的栅极、第一电阻器R1的一端以及第一电容器C1的一端连接。
上述实施方式中,当NMOS管Q2接收的响应信号EN1为高电平时,NMOS管Q2导通,此时控制子电路接地,即向控制子电路输出低电平信号;当NMOS管Q2接收的响应信号EN1为低电平时,NMOS管Q2截止,此时向控制子电路输出高电平信号,从而便于使控制子电路输出不同状态的状态切换信号LOAD。
作为状态检测子电路31的一种实施方式,状态检测子电路31包括触发开关K1、第一NPN三极管Q3、第二电阻器R2以及第三电阻器R3;
触发开关K1的一端与第一控制子电路33连接,另一端与第一NPN三极管Q3的基极以及第三电阻器R3的一端连接;第三电阻器R3的另一端接地;
具体地,触发开关K1的一端与与PMOS管Q1的栅极、第一电阻器R1的一端以及第一电容器C1的一端连接。
第一NPN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第二电阻器R2的一端以及处理单元2连接,发射极接地;第二电阻器R2的另一端与供电电源VCC连接。
其中,触发开关K1可以选用常开式轻触开关,轻触开关在按下按钮时只需施加轻微的压力,就可以完成开关操作。且轻触开关可以迅速弹起,也就是说,一旦释放按键,轻触开关会立即回到未按下的状态。
上述实施方式中,若处理单元2处于省电状态时,触发开关K1在闭合的瞬间,控制子电路经触发开关K1以及第三电阻器R3接地,使得控制子电路接收低电平信号以输出高电平的状态切换信号LOAD,以控制处理单元2开始工作;随后触发开关K1断开,使NPN三极管断开,供电电源VCC经第二电阻器R2输出,以生成高电平的切换检测信号,处理单元2接收到高电平的切换检测信号后持续输出高电平的响应信号EN1,以使处理单元2持续处于正常工作的状态。
参照图2,作为二级省电电路4的一种实施方式,二级省电电路4包括第二控制子电路41、触发子电路42以及维持子电路43;
第二控制子电路41与供电管理单元1、触发子电路42以及维持子电路43连接;维持子电路43与触发子电路42以及处理单元2连接。
具体地,触发子电路42和维持子电路43连接之间并联设置。
上述实施方式中,利用触发子电路42接收第二触发信号P-,以第二控制子电路41导通以向供电管理单元1供电,再由供电管理单元1激活处理单元2输出维持信号EN2,维持子电路43接收到维持信号EN2后使第二控制子电路41持续导通,从而实现了对供电管理单元1工作状态的控制。
作为第二控制子电路41的一种实施方式,第二控制子电路41包括PNP三极管Q5以及第四电阻器R4;PNP三极管Q5基极与第四电阻器R4的一端、触发子电路42以及维持子电路43连接,发射极与电源B+以及第四电阻器R4的另一端连接;集电极与供电管理单元1连接。
上述实施方式中,PNP三极管Q5的基极通过第四电阻器R4与电源B+连接,便于向PNP三极管Q5的基极提供偏置电压,当PNP三极管Q5的基极为低电平时,PNP三极管Q5截止,此时供电管理系统停止工作;当PNP三极管Q5的基极为高电平时,PNP三级管导通,使供电管理系统开始工作,从而便于对供电管理系统的工作状态进行切换。
作为触发子电路42的一种实施方式,触发子电路42包括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以及第二NPN三极管Q4;
第二NPN三极管Q4基极接地,集电极与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连接,发射极与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连接;
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连接外部电路,以接收第二触发信号P-;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与维持子电路43以及第二控制子电路41连接;
其中,第二触发信号P-为负电位信号。
其中,外部电路可以是充电电路,以将充电产生的负电压作为第二触发信号P-。
上述实施方式中,当接收到第二触发信号P-时,第二NPN三极管Q4的发射极为负电位,基极为零电位,第二NPN三极管Q4导通,并向第二控制子电路41输出低电平信号,以控制第二控制子电路41导通。
作为维持子电路43的一种实施方式,维持子电路43包括第三NPN三极管Q6以及第三二极管D3;
第三NPN三极管Q6的基极连接于第三二极管D3的阴极,集电极连接于触发子电路42以及第二控制子电路41,发射极接地;
第三二极管D3的阳极与处理单元2连接,以接收维持信号EN2。
具体地,第三NPN三极管Q6的集电极连接于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以及PNP三极管Q5的基极。
上述实施方式中,当维持信号EN2为高电平时,维持信号EN2经过第三二极管D3使得第三NPN三极管Q6的基极为高电平,第三NPN三极管Q6导通,从而将控制子电路下拉至低电平。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省电模式控制方法。一种省电模式控制方法,基于上述电路,包括:
响应于第一触发信号,生成状态检测信号SW,并接收处理单元2返回的响应信号EN1,输出状态切换信号LOAD;
响应于第二触发信号P-,生成供电信号,并接收处理单元2返回的维持信号EN2,以控制供电管理单元1的状态切换;
响应于供电信号,以向处理单元2提供工作电压;并接收状态切换信号LOAD,以控制处理单元2的工作状态;
响应于状态检测信号SW,以输出响应信号EN1;响应于工作电压,以输出维持信号EN2。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省电模式控制方法能够实现上述一种省电模式控制电路,且一种省电模式控制方法的具体工作过程可参考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本说明书(包括摘要和附图)中公开的任一特征,除非特别叙述,均可被其他等效或者具有类似目的的替代特征加以替换。即,除非特别叙述,每个特征只是一系列等效或类似特征中的一个例子而已。
Claims (10)
1.一种省电模式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供电管理单元(1)、处理单元(2)、一级省电电路(3)以及二级省电电路(4);
所述一级省电电路(3),与所述供电管理单元(1)、所述处理单元(2)以及电源B+连接,响应于第一触发信号,生成状态检测信号SW,并接收处理单元(2)返回的响应信号EN1,输出状态切换信号LOAD;
所述二级省电电路(4),与所述供电管理单元(1)以及所述处理单元(2)连接,响应于第二触发信号P-,生成供电信号,并接收所述供电管理单元(1)返回的维持信号EN2,以控制供电管理单元(1)的状态切换;
所述供电管理单元(1),与处理单元(2)连接,响应于所述供电信号,以向处理单元(2)提供工作电压;并接收所述状态切换信号LOAD,以控制处理单元(2)的工作状态;
所述处理单元(2),响应于状态检测信号SW,以输出所述响应信号EN1;响应于所述工作电压,以输出所述维持信号EN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级省电电路(3)包括状态检测子电路(31)、响应子电路(32)以及第一控制子电路(33);
所述状态检测子电路(31)与处理单元(2)、响应子电路(32)以及第一控制子电路(33)连接;所述响应子电路(32)与所述第一控制子电路(33)以及处理单元(2)连接;所述第一控制子电路(33)与所述供电管理单元(1)以及电源B+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子电路(33)包括PMOS管Q1、第一电阻器R1、第一电容器C1以及第二电容器C2;
所述PMOS管Q1的源极与电源B+、所述第一电阻器R1的一端以及所述第一电容器C1的一端连接以输出所述状态切换信号LOAD,漏极与所述供电管理单元(1)以及所述第二电容器C2的一端连接,栅极与所述第一电阻器R1的另一端、所述第一电容器C1的另一端、所述第二电容器C2的另一端、所述状态检测子电路(31)以及所述响应子电路(32)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响应子电路(32)包括NMOS管Q2;所述NMOS管Q2的栅极与所述处理单元(2)连接,以接收所述响应信号EN1,漏极与所述第一控制子电路(33)连接,源极接地。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状态检测子电路(31)包括触发开关K1、第一NPN三极管Q3、第二电阻器R2以及第三电阻器R3;
所述触发开关K1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控制子电路(33)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NPN三极管Q3的基极以及所述第三电阻器R3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电阻器R3的另一端接地;
所述第一NPN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二电阻器R2的一端以及处理单元(2)连接,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二电阻器R2的另一端与供电电源VCC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二级省电电路(4)包括第二控制子电路(41)、触发子电路(42)以及维持子电路(43);
所述第二控制子电路(41)与所述供电管理单元(1)、所述触发子电路(42)以及所述维持子电路(43)连接;所述维持子电路(43)与所述触发子电路(42)以及所述处理单元(2)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控制子电路(41)包括PNP三极管Q5以及第四电阻器R4;所述PNP三极管Q5基极与所述第四电阻器R4的一端、所述触发子电路(42)以及所述维持子电路(43)连接,发射极与电源B+以及所述第四电阻器R4的另一端连接,集电极与所述供电管理单元(1)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发子电路(42)包括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以及第二NPN三极管Q4;
所述第二NPN三极管Q4基极接地,集电极与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连接,发射极与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连接;
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连接外部电路,以接收所述第二触发信号P-;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与所述维持子电路(43)以及所述第二控制子电路(41)连接;
其中,所述第二触发信号P-为负电位信号。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维持子电路(43)包括第三NPN三极管Q6以及第三二极管D3;
所述第三NPN三极管Q6的基极连接于第三二极管D3的阴极,集电极连接于所述触发子电路(42)以及所述第二控制子电路(41),发射极接地;
所述第三二极管D3的阳极与所述处理单元(2)连接,以接收所述维持信号EN2。
10.一种省电模式控制方法,基于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
响应于第一触发信号,生成状态检测信号SW,并接收处理单元(2)返回的响应信号EN1,输出状态切换信号LOAD;
响应于第二触发信号P-,生成供电信号,并接收处理单元(2)返回的维持信号EN2,以控制供电管理单元(1)的状态切换;
响应于供电信号,以向处理单元(2)提供工作电压;并接收状态切换信号LOAD,以控制处理单元(2)的工作状态;
响应于状态检测信号SW,以输出响应信号EN1;响应于工作电压,以输出维持信号EN2。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1446481.4A CN117559586B (zh) | 2023-11-01 | 2023-11-01 | 省电模式控制电路及控制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1446481.4A CN117559586B (zh) | 2023-11-01 | 2023-11-01 | 省电模式控制电路及控制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7559586A true CN117559586A (zh) | 2024-02-13 |
CN117559586B CN117559586B (zh) | 2025-03-04 |
Family
ID=898137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1446481.4A Active CN117559586B (zh) | 2023-11-01 | 2023-11-01 | 省电模式控制电路及控制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7559586B (zh)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882244A (zh) * | 2012-06-20 | 2013-01-16 | 深圳桑达国际电子器件有限公司 | 一种电池管理系统 |
WO2016041601A1 (en) * | 2014-09-19 | 2016-03-24 | Höganäs Ab | An electric machine assembly |
CN205960951U (zh) * | 2016-05-17 | 2017-02-15 | 阿特斯(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 供电电路 |
CN110323941A (zh) * | 2018-03-30 | 2019-10-11 | 南宁富桂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 低功耗待机电路 |
WO2021258366A1 (zh) * | 2020-06-24 | 2021-12-30 | 东莞新能安科技有限公司 | 控制电路、电池管理系统及电化学装置 |
CN216872871U (zh) * | 2021-12-02 | 2022-07-01 | 东莞新能安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激活电路、电池管理系统、电池包和用电装置 |
-
2023
- 2023-11-01 CN CN202311446481.4A patent/CN117559586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882244A (zh) * | 2012-06-20 | 2013-01-16 | 深圳桑达国际电子器件有限公司 | 一种电池管理系统 |
WO2016041601A1 (en) * | 2014-09-19 | 2016-03-24 | Höganäs Ab | An electric machine assembly |
CN205960951U (zh) * | 2016-05-17 | 2017-02-15 | 阿特斯(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 供电电路 |
CN110323941A (zh) * | 2018-03-30 | 2019-10-11 | 南宁富桂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 低功耗待机电路 |
WO2021258366A1 (zh) * | 2020-06-24 | 2021-12-30 | 东莞新能安科技有限公司 | 控制电路、电池管理系统及电化学装置 |
CN216872871U (zh) * | 2021-12-02 | 2022-07-01 | 东莞新能安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激活电路、电池管理系统、电池包和用电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7559586B (zh) | 2025-03-0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797946B (zh) | 电池包充放电保护系统 | |
KR20160024603A (ko) | 배터리 팩 및 이를 이용하는 배터리 구동 장치 및 배터리 구동 방법 | |
WO2021258366A1 (zh) | 控制电路、电池管理系统及电化学装置 | |
CN114167971B (zh) | 一种休眠唤醒电路、自动行走设备及其唤醒方法 | |
KR102042392B1 (ko) | 에너지 저장 시스템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시스템 | |
CN110676892B (zh) | 移动机器人及其电源管理系统 | |
CN215185914U (zh) | 一种应用在电池供电设备中的待机零功耗电路 | |
CN117559586B (zh) | 省电模式控制电路及控制方法 | |
US7948283B2 (en) | Apparatus for awaking an electronic device from a standby mode | |
CN117148908B (zh) | 基于bms的高、低边充电唤醒及整机低功耗电路 | |
CN210776362U (zh) | 一种电源零功耗控制电路及电子设备 | |
CN210404788U (zh) | 一种用于防止过度放电的供电电路及电子设备 | |
CN112421763A (zh) | 电力直流供电控制系统 | |
CN206932019U (zh) | 一种锂电池储能系统 | |
CN212258491U (zh) | 一种新型bms上电唤醒零电流关机电路 | |
CN214958762U (zh) | 一种电池系统及电池系统断电装置 | |
US10340798B2 (en) | Switching control method for a dual auxiliary power supply | |
CN222282819U (zh) | 一种低压保护充电电路 | |
CN216016467U (zh) | 低压保护电路、装置及电器设备 | |
KR102747509B1 (ko) | 배터리 제어 장치 및 방법 | |
CN222339043U (zh) | 储能电池保护电路、保护板和电池包 | |
CN212486187U (zh) | 一种省电电路 | |
CN219065706U (zh) | 一种共享按摩椅软硬件结合断电检测上报系统 | |
CN214227941U (zh) | 一种电源掉电维持和检测电路 | |
CN222763619U (zh) | 一种充电器检测电路及其bms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