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553938B - 一种高低温环境下温度二次仪表的误差修正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高低温环境下温度二次仪表的误差修正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7553938B CN117553938B CN202410040423.XA CN202410040423A CN117553938B CN 117553938 B CN117553938 B CN 117553938B CN 202410040423 A CN202410040423 A CN 202410040423A CN 117553938 B CN117553938 B CN 117553938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rror
- residual
- arima
- value
- secondary instrume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1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5
- YHXISWVBGDMDLQ-UHFFFAOYSA-N moclobemide Chemical compound C1=CC(Cl)=CC=C1C(=O)NCCN1CCOCC1 YHXISWVBGDMDLQ-UHFFFAOYSA-N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5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8
- 238000009825 accumu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06641 stabilis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11105 stabiliz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458 analytical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473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405 data analysi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934 dela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776 industrial prod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88 si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9 tra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795 ver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7/00—Digital computing or data processing equipment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functions
- G06F17/10—Complex mathematical operations
- G06F17/11—Complex mathematical operations for solving equations, e.g. nonlinear equations, general 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 problem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K—MEASURING TEMPERATURE; MEASURING QUANTITY OF HEAT; THERMALLY-SENSITIVE ELEME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K15/00—Testing or calibrating of thermometers
- G01K15/005—Calibration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4—INFORMATION O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HAVING AN IMPACT ON OTHER TECHNOLOGY AREAS
- Y04S—SYSTEMS INTEGRATING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POWER NETWORK OPERATION,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FOR IMPROVING THE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OR USAGE, i.e. SMART GRIDS
- Y04S10/00—Systems supporting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4S10/50—Systems or methods supporting the power network operation or management, involving a certain degree of interaction with the load-side end user applica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Pure & Applied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 (AREA)
- Mathematical Analysis (AREA)
-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AREA)
- Data Mining & Analysi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perations Research (AREA)
- Algebra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高低温环境下温度二次仪表的误差修正方法,包括:在高低温循环箱中给温度二次仪表提供标准源,计算不同标准和温度二次仪表之间的误差值,得到一组误差序列;基于误差序列建立ARIMA预测模型,通过ARIMA预测模型对误差值进行预测,得到一组预测值;计算误差值和预测值之间的残差,得到一组残差序列,基于残差序列建立GM(1,1)残差修正模型;将ARIMA预测模型和GM(1,1)残差修正模型相加,建立ARIMA‑GM误差自修正模型,进行温度二次仪表的误差自我修正。与传统的ARIMA预测模型相比,该方法得到的误差较小,能准确的预测出误差变化情况,提高仪表的测量精度,实现二次仪表的自我修正。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计量校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低温环境下温度二次仪表的误差修正方法。
背景技术
温度二次仪表是指对温度进行二次测量的仪表,它可以通过一次仪表获取温度信息,然后通过转换电路将温度信息转换为更容易理解和使用的格式,如数字、图表等。这种二次仪表可以更准确地反映温度变化,提供更可靠的温度数据,从而更好地满足各种应用需求。
在高温或低温环境下,二次仪表的精度可能会受到影响,导致测量结果出现误差,比如高温环境下仪表的材料可能会膨胀,导致测量结果偏高;而在低温环境下,仪表的材料可能会收缩,导致测量结果偏低,这种温度对仪表测量精度的影响被称为温度误差。
计量发展规划提出将从传统的计量方式,逐步的往数字化、大数据分析以及人工智能等方面发展,针对复杂的工作环境研究新一代的计量溯源方法或者溯源技术。根据规划的要求,建立温度二次仪表误差自修正技术,可以有效减小温度误差对仪表测量精度的影响,提高仪表的可靠性和准确性。这对于需要在高低温环境下进行精确测量的应用领域,如工业生产、科学研究等,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针对温度对仪表测量精度的影响等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高低温环境下温度二次仪表的误差修正方法,在高低温循环箱中提供一个标准源,在不同的温度环境下检测二次仪表的温度偏差,研究温度二次仪表在不同温度环境下的变化规律,实现二次仪表的自我修正。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高低温环境下温度二次仪表的误差修正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在高低温循环箱中给温度二次仪表提供标准源,计算不同标准和温度二次仪表之间的误差值,得到一组误差序列;
基于误差序列建立ARIMA预测模型,通过所述ARIMA预测模型对所述误差值进行预测,得到一组预测值;
计算所述误差值和所述预测值之间的残差,得到一组残差序列,基于所述残差序列建立GM(1,1)残差修正模型;
将所述ARIMA预测模型和所述GM(1,1)残差修正模型相加,建立ARIMA-GM误差自修正模型;
通过所述ARIMA-GM误差自修正模型计算温度二次仪表下一个阶段的误差预测值,进行温度二次仪表的误差自我修正。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在高低温循环箱中给温度二次仪表提供标准源,具体为:将被检的温度二次仪表放置在高低温循环箱中,通过连接线将标准源和被检的温度二次仪表相连接;设定高低温循环箱的温度值,待高低温循环箱温度稳定后开始测量;标准源按照从低到高给定温度,同时读取温度二次仪表的示值,计算不同标准和温度二次仪表之间的误差值。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基于误差序列建立ARIMA预测模型,具体包括:
数据平稳化处理:通过数据绘图的方式,检查所述误差序列是否平稳,若不平稳则进行d阶差分处理,直至所述误差序列平稳为止;
参数选择:对平稳后的误差序列分别求得自相关系数ACF和偏自相关系数PACF,通过自相关和偏自相关分析,得到最佳阶层p和阶数q;
根据得到的系数d、p和q,建立ARIMA预测模型,对所述误差值进行预测,公式为:
(1)
式中,表示ARIMA预测模型的预测值;/>为干扰项;/>、/>均为AR系数,AR为自回归,p为自回归项;/>、/>均为MA系数,MA为移动项,q为移动平均项;/>、/>分别表示t-1时刻、t-p时刻的观测值,/>、/>分别表示t-1时刻、t-q时刻的误差值。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基于所述残差序列建立GM(1,1)残差修正模型,具体包括:
定义所述残差序列为:
(2)
式中,n表示残差序列中残差的总个数;
用表示所述残差序列中的第k个残差,/>,/>,且/>;
对式(2)进行一次累加,得到一阶累加生成算子,表示为:
(3)
式中,为一阶累加序列;
一阶累加序列中的第k个数据,是残差序列中前k个残差相加之和,表示为,/>表示所述残差序列中的第i个残差;
所述GM(1,1)残差修正模型用单变量一阶微分方程表示为:
(4)
式中,为发展系数,/>为灰色作用量;t为当前节点;
求解式(4)前对、/>的值进行求解,利用一次累加结果的紧邻均值构造矩阵向量B和常数向量/>,公式如下:
(5)
(6)
式中,、/>为/>的紧邻均值,/>、/>为/>的紧邻均值,/>、为/>的紧邻均值;
根据式(5)、式(6)求得、/>的值,表示为:
(7)
将、/>带入式(4),利用最小二乘法进行求解,得到方程解表示为:
(8)
式中,为一次累加后的预测值,t为当前节点,t+1为下一个阶段;
对式(8)进行还原获得残差预测值。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ARIMA-GM误差自修正模型具体为:
(9)
式中,为ARIMA-GM误差自修正模型的误差预测值,/>为ARIMA预测模型的预测值,/>为GM(1,1)残差修正模型的残差预测值。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当仪表处于高温环境时,温度传感器会检测到温度升高,并根据预先设定的修正算法,对测量结果进行修正,使其更接近真实值;同样地,当仪表处于低温环境时,温度传感器会检测到温度降低,并对测量结果进行修正。相较于传统的ARIMA预测模型,本发明通过建立ARIMA-GM误差自修正模型的方法得到的误差较小,能准确的预测出误差变化情况,提高仪表的测量精度,减小温度误差,实现二次仪表的自我修正。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
图1为本发明方法的方法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误差值的数据波动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误差值的自相关和偏自相关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ARIMA预测模型的误差预测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GM(1,1) 残差修正模型的残差预测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ARIMA-GM误差自修正模型的误差预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该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高低温环境下温度二次仪表的误差修正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1:在高低温循环箱中给温度二次仪表提供标准源,计算不同标准和温度二次仪表之间的误差值,得到一组误差序列;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步骤S1具体包括:将被检的温度二次仪表放置在高低温循环箱中,通过连接线将标准源和被检的温度二次仪表相连接;设定高低温循环箱的温度值,待高低温循环箱温度稳定后开始测量;标准源按照从低到高给定温度,同时读取温度二次仪表的示值,计算不同标准和温度二次仪表之间的误差值。
S2:基于误差序列建立ARIMA预测模型,通过ARIMA预测模型对误差值进行预测,得到一组预测值;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基于误差序列建立ARIMA预测模型,具体包括:
数据平稳化处理:通过数据绘图的方式,检查误差序列是否平稳,若不平稳则进行d阶差分处理,直至误差序列平稳为止;
参数选择:对平稳后的误差序列分别求得自相关系数ACF和偏自相关系数PACF,通过自相关和偏自相关分析,得到最佳阶层p和阶数q;
根据得到的系数d、p和q,建立ARIMA预测模型,对误差值进行预测,公式为:
(1)
式中,表示ARIMA预测模型的预测值;/>为干扰项;/>、/>均为AR系数,AR为自回归,p为自回归项;/>、/>均为MA系数,MA为移动项,q为移动平均项;/>、/>分别表示t-1时刻、t-p时刻的观测值,/>、/>分别表示t-1时刻、t-q时刻的误差值。
S3:计算误差值和预测值之间的残差,得到一组残差序列,基于残差序列建立GM(1,1)残差修正模型;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步骤S3具体包括:
定义残差序列为:
(2)
式中,n表示残差序列中残差的总个数;
用表示残差序列中的第k个残差,/>,/>,且/>;
对式(2)进行一次累加,得到一阶累加生成算子,表示为:
(3)
式中,为一阶累加序列;
一阶累加序列中的第k个数据,是残差序列中前k个残差相加之和,表示为,/>表示残差序列中的第i个残差;
GM(1,1)残差修正模型用单变量一阶微分方程表示为:
(4)
式中,为发展系数,/>为灰色作用量;t为当前节点;
求解式(4)前对、/>的值进行求解,利用一次累加结果的紧邻均值构造矩阵向量B和常数向量/>,公式如下:
(5)
(6)
式中,、/>为/>的紧邻均值,/>、/>为/>的紧邻均值,/>、为/>的紧邻均值;
根据式(5)、式(6)求得、/>的值,表示为:
(7)
将、/>带入式(4),利用最小二乘法进行求解,得到方程解表示为:
(8)
式中,为一次累加后的预测值,t为当前节点,t+1为下一个阶段;
对式(8)进行还原获得残差预测值。
S4:将ARIMA预测模型和GM(1,1)残差修正模型相加,建立ARIMA-GM误差自修正模型,具体为:
(9)
式中,为ARIMA-GM误差自修正模型的误差预测值,/>为ARIMA预测模型的预测值,/>为GM(1,1)残差修正模型的残差预测值。
S5:通过ARIMA-GM误差自修正模型计算温度二次仪表下一个阶段的误差预测值,进行温度二次仪表的误差自我修正。
以高低温循环箱设定50℃为例,参考温度二次仪表的检定规程,选取测量范围为0~1300℃的温度二次仪表,以0~800℃为试验,对以上方法进一步说明。
S1:标准源从0℃开始每50℃为一个间隔,计算不同标准和温度二次仪表之间的误差值,共计得到17个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误差值(℃)
S2:根据ARIMA预测模型的建模步骤,首先观察误差值的平稳性,判断是否需要通过差分进行数据平稳化处理,得到的结果如图2所示。通过图2可以发现数据具有波动性,并且呈逐步上升的趋势,需要进行数据平稳化处理。对上述误差值进行一阶差分,检验指标p=0.006≤0.05,数据稳定,同时确定d=1;
根据平稳数据通过软件可以观察数据之间自相关ACF和偏自相关PACF,结果如图3所示,自相关ACF和偏自相关PACF都是通过观察数据在不同时间延迟下的相关性来工作,图3中的Lag表示拖尾数。同时计算得到BIC矩阵为:
根据BIC矩阵中第2行第3列的数值最小的原则,可以确定模型中p=1,q=2,因此可以确定ARIMA预测模型具体为ARIMA(1,1,2)模型;
利用ARIMA(1,1,2)模型对表1中的数据进行预测,得到的结果如图4所示,同时预测下一个阶段的误差值为5.4℃。
S3:计算误差值和ARIMA(1,1,2)模型预测值之间的残差,如表2所示:
表2 残差数据(℃)
由于误差的预测具有短时性,因此利用表2中部分残差建立GM(1,1)残差修正模型,具体步骤如下:
S31:利用部分结尾出的残差作为训练数据,具体数据序列如下:
S32:对以上数据进行一次累加,得到的数据如下:
式中,为一阶累加序列;
S33:根据一次累加生成的结果生成紧邻均值,记为,得到的结果如下:
S34:根据式(5)-式(7)构造矩阵,并计算得到=-0.3,/>=0;
S35:将、/>的值带入式(8),得到:/>;
S36:对以上得到的结果进行还原得到的模拟序列如图5所示,具体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残差预测值
利用建立的GM(1,1)残差修正模型,预测下一个步骤的残差值为1.3℃。
S4:根据ARIMA-GM误差自修正模型,将ARIMA(1,1,2)模型的预测值和GM(1,1)残差修正模型的残差预测值代入到式(9),可以得到:
S5:可以得到该温度二次仪表在标准源为850℃时,存在的误差为6.7℃,得到结果如图6所示,从图6可以很明显的看出,ARIMA(1,1,2)-GM(1,1)预测曲线在后期6个时间段上的误差预测值和实际值基本重合,说明预测效果较好,按照上述方法可以预测其它标准源下的温度误差,开展误差的自我修正。
综上所述,通过本发明的方法,当仪表处于高温环境时,温度传感器会检测到温度升高,并根据预先设定的修正算法,对测量结果进行修正,使其更接近真实值;同样地,当仪表处于低温环境时,温度传感器会检测到温度降低,并对测量结果进行修正。相较于传统的ARIMA预测模型,本发明通过建立ARIMA-GM误差自修正模型的方法得到的误差较小,能准确的预测出误差变化情况,提高仪表的测量精度,减小温度误差,实现二次仪表的自我修正。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括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应理解的是,本申请的各部分可以用硬件、软件、固件或它们的组合来实现。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多个步骤或方法可以用存储在存储器中且由合适的指令执行系统执行的软件或固件来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完成,该程序可以存储于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包括方法实施例的步骤之一或其组合。该存储介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磁盘或光盘等。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其各种变化或替换,这些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
1.一种高低温环境下温度二次仪表的误差修正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在高低温循环箱中给温度二次仪表提供标准源,计算不同标准和温度二次仪表之间的误差值,得到一组误差序列;
所述在高低温循环箱中给温度二次仪表提供标准源,具体为:将被检的温度二次仪表放置在高低温循环箱中,通过连接线将标准源和被检的温度二次仪表相连接;设定高低温循环箱的温度值,待高低温循环箱温度稳定后开始测量;标准源按照从低到高给定温度,同时读取温度二次仪表的示值,计算不同标准和温度二次仪表之间的误差值;
基于误差序列建立ARIMA预测模型,通过所述ARIMA预测模型对所述误差值进行预测,得到一组预测值;
所述基于误差序列建立ARIMA预测模型,具体包括:
数据平稳化处理:通过数据绘图的方式,检查所述误差序列是否平稳,若不平稳则进行d阶差分处理,直至所述误差序列平稳为止;
参数选择:对平稳后的误差序列分别求得自相关系数ACF和偏自相关系数PACF,通过自相关和偏自相关分析,得到最佳阶层p和阶数q;
根据得到的系数d、p和q,建立ARIMA预测模型,对所述误差值进行预测,公式为:
(1)
式中,表示ARIMA预测模型的预测值;/>为干扰项;/>、/>均为AR系数,AR为自回归,p为自回归项;/>、/>均为MA系数,MA为移动项,q为移动平均项;/>、/>分别表示t-1时刻、t-p时刻的观测值,/>、/>分别表示t-1时刻、t-q时刻的误差值;
计算所述误差值和所述预测值之间的残差,得到一组残差序列,基于所述残差序列建立GM(1,1)残差修正模型,具体包括:
定义所述残差序列为:
(2)
式中,n表示残差序列中残差的总个数;
用表示所述残差序列中的第k个残差,/>,/>,且/>;
对式(2)进行一次累加,得到一阶累加生成算子,表示为:
(3)
式中,为一阶累加序列;
一阶累加序列中的第k个数据,是残差序列中前k个残差相加之和,表示为,/>表示所述残差序列中的第i个残差;
所述GM(1,1)残差修正模型用单变量一阶微分方程表示为:
(4)
式中,为发展系数,/>为灰色作用量;t为当前节点;
求解式(4)前对、/>的值进行求解,利用一次累加结果的紧邻均值构造矩阵向量B和常数向量/>,公式如下:
(5)
(6)
式中,、/>为/>的紧邻均值,/>、/>为/>的紧邻均值,/>、/>为的紧邻均值;
根据式(5)、式(6)求得、/>的值,表示为:
(7)
将、/>带入式(4),利用最小二乘法进行求解,得到方程解表示为:
(8)
式中,为一次累加后的预测值,t为当前节点,t+1为下一个阶段;
对式(8)进行还原获得残差预测值;
将所述ARIMA预测模型和所述GM(1,1)残差修正模型相加,建立ARIMA-GM误差自修正模型;
所述ARIMA-GM误差自修正模型具体为:
(9)
式中,为ARIMA-GM误差自修正模型的误差预测值,/>为ARIMA预测模型的预测值,/>为GM(1,1)残差修正模型的残差预测值;
通过所述ARIMA-GM误差自修正模型计算温度二次仪表下一个阶段的误差预测值,进行温度二次仪表的误差自我修正。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10040423.XA CN117553938B (zh) | 2024-01-11 | 2024-01-11 | 一种高低温环境下温度二次仪表的误差修正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10040423.XA CN117553938B (zh) | 2024-01-11 | 2024-01-11 | 一种高低温环境下温度二次仪表的误差修正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7553938A CN117553938A (zh) | 2024-02-13 |
CN117553938B true CN117553938B (zh) | 2024-03-19 |
Family
ID=898189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410040423.XA Active CN117553938B (zh) | 2024-01-11 | 2024-01-11 | 一种高低温环境下温度二次仪表的误差修正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7553938B (zh) |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2472342U (zh) * | 2012-03-06 | 2012-10-03 | 楚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胶塞或铝盖清洗系统的温度监控回路校准装置 |
CN104794342A (zh) * | 2015-04-17 | 2015-07-22 | 上海电机学院 | 一种基于灰色理论的地区中长期发电潜力预测方法 |
CN105160423A (zh) * | 2015-09-14 | 2015-12-16 | 河海大学常州校区 | 一种基于马尔科夫残差修正的光伏发电预测方法 |
CN110136014A (zh) * | 2019-05-23 | 2019-08-16 | 王为光 | 一种基于大数据的医保数据分析方法 |
CN111275255A (zh) * | 2020-01-17 | 2020-06-12 | 南昌大学 | 一种混凝土坝变形监测预报模型的构建方法 |
CN114519262A (zh) * | 2022-01-25 | 2022-05-20 | 河南大学 | 基于改进gm(1,1)模型的空中目标威胁预测方法 |
CN114993501A (zh) * | 2022-05-31 | 2022-09-02 | 中国计量大学 | 一种基于边缘计算的ntc温度传感器校准方法 |
CN116562171A (zh) * | 2023-07-07 | 2023-08-08 | 南京市计量监督检测院 | 一种温湿度在线计量的误差评估方法 |
-
2024
- 2024-01-11 CN CN202410040423.XA patent/CN117553938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2472342U (zh) * | 2012-03-06 | 2012-10-03 | 楚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胶塞或铝盖清洗系统的温度监控回路校准装置 |
CN104794342A (zh) * | 2015-04-17 | 2015-07-22 | 上海电机学院 | 一种基于灰色理论的地区中长期发电潜力预测方法 |
CN105160423A (zh) * | 2015-09-14 | 2015-12-16 | 河海大学常州校区 | 一种基于马尔科夫残差修正的光伏发电预测方法 |
CN110136014A (zh) * | 2019-05-23 | 2019-08-16 | 王为光 | 一种基于大数据的医保数据分析方法 |
CN111275255A (zh) * | 2020-01-17 | 2020-06-12 | 南昌大学 | 一种混凝土坝变形监测预报模型的构建方法 |
CN114519262A (zh) * | 2022-01-25 | 2022-05-20 | 河南大学 | 基于改进gm(1,1)模型的空中目标威胁预测方法 |
CN114993501A (zh) * | 2022-05-31 | 2022-09-02 | 中国计量大学 | 一种基于边缘计算的ntc温度传感器校准方法 |
CN116562171A (zh) * | 2023-07-07 | 2023-08-08 | 南京市计量监督检测院 | 一种温湿度在线计量的误差评估方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3)
Title |
---|
医用超低温冰箱的温度分布特性研究;王丽丹等;《计量与测试技术》;20190131;第第46卷卷(第第1期期);第45-48页 * |
基于GM( 1,1) 模型的技术文件归档量预测;李琰等;《计量与测试技术》;20230531;第第50卷卷(第第5期期);第48-50页 * |
无线温湿度记录仪的校准方法研究;王丽丹等;《计量与测试技术》;20211130;第第48 卷卷(第第11 期期);第82-85页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7553938A (zh) | 2024-02-1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3575892B1 (en) | Model parameter value estimation device and estimation method, program, recording medium with program recorded thereto, and model parameter value estimation system | |
JP2010277577A (ja) | 制御及び推定のための線形モデルのリアルタイムスケジューリング | |
JP7516464B2 (ja) | 蓄電池の容量損失を算定する方法、装置およ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製品 | |
JP2023016707A5 (zh) | ||
CN114265001B (zh) | 一种智能电表计量误差评估方法 | |
CN116578660A (zh) | 一种基于稀疏数据的电磁目标态势地图构建方法 | |
CN117553938B (zh) | 一种高低温环境下温度二次仪表的误差修正方法 | |
CN114487976A (zh) | 一种mcm电子式互感器校验仪溯源不确定度评定方法及系统 | |
Quade et al. | Understanding the Energy Potential of Lithium‐Ion Batteries: Definition and Estimation of the State of Energy | |
CN117688388A (zh) | 一种基于数据增强与预测联合学习的软测量方法与系统 | |
Qiang et al. | A Data-Fusion-Model Method for State of Health Estimation of Li-Ion Battery Packs Based on Partial Charging Curve | |
CN117686102A (zh) | 变压器异常温度主动预警的方法及装置 | |
CN110702344B (zh) | 基于分布式应变测量技术的闭环桥梁结构损伤诊断方法 | |
CN117029797A (zh) | 基于相关性分析的半球谐振陀螺温度漂移分段补偿方法 | |
RU2634529C1 (ru) | Способ испытания металлорежущих станков по параметрам точности при действии термических возмущений | |
CN113255851A (zh) | 一种机器人关节光磁混合编码器的数据融合方法及装置 | |
CN109327026B (zh) | 一种低压配电网区间状态估计方法 | |
CN102564486A (zh) | 一种传感器慢偏故障的校正方法 | |
JP3825447B2 (ja) | 炉内外核計装校正用データの作成方法 | |
CN117131469B (zh) | 一种智能差压变送器的误差校验方法 | |
KR20140023676A (ko) | 노내계측기 신호 기반의 반경방향 첨두계수를 이용한 노심운전제한치감시계통의 Pseudo Hot Pin 출력분포 구성 방법 | |
CN116028757B (zh) | 一种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最优软测量模型生成方法及系统 | |
CN116151172B (zh) | Mems器件模型构建方法、装置及设计方法 | |
CN116738759B (zh) | 装备的设计运维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 |
Acilan et al. | PMU based Dynamic Model Calibration of Type-4 Wind Turbine Generators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