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543916A - 线圈制造装置、线圈制造方法以及线圈制造系统 - Google Patents

线圈制造装置、线圈制造方法以及线圈制造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543916A
CN117543916A CN202311445888.5A CN202311445888A CN117543916A CN 117543916 A CN117543916 A CN 117543916A CN 202311445888 A CN202311445888 A CN 202311445888A CN 117543916 A CN117543916 A CN 11754391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coil piece
spiral structure
holding portion
bon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44588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本乡武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st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st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13387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170308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13387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170307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Ast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Aste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5439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54391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4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of windings, prior to mounting into machin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2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 H01F41/04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for manufacturing coils
    • H01F41/06Coil winding
    • H01F41/061Winding flat conductive wires or shee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4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of windings, prior to mounting into machines
    • H02K15/0414Windings consisting of separate elements, e.g. bars, hairpins, segments, half coi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KSOLDERING OR UNSOLDERING; WELDING; CLADDING OR PLATING BY SOLDERING OR WELDING; CUTTING BY APPLYING HEAT LOCALLY, e.g. FLAME CUTTING; WORKING BY LASER BEAM
    • B23K20/00Non-electric welding by applying impact or other pressure, with or without the application of heat, e.g. cladding or plating
    • B23K20/02Non-electric welding by applying impact or other pressure, with or without the application of heat, e.g. cladding or plating by means of a press ; Diffusion bond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2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 H01F41/04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for manufacturing coil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56Manufacturing winding connections
    • H02K15/0068Connecting winding sections; Forming leads; Connecting leads to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56Manufacturing winding connections
    • H02K15/0068Connecting winding sections; Forming leads; Connecting leads to terminals
    • H02K15/0081Connecting winding sections; Forming leads; Connecting leads to terminals for form-wound wind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0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 H02K3/18Windings for salient po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KSOLDERING OR UNSOLDERING; WELDING; CLADDING OR PLATING BY SOLDERING OR WELDING; CUTTING BY APPLYING HEAT LOCALLY, e.g. FLAME CUTTING; WORKING BY LASER BEAM
    • B23K2101/00Articles made by soldering, welding or cutting
    • B23K2101/36Electric or electronic devices
    • B23K2101/38Conducto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02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materi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e Of Motors, Genera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线圈制造装置、线圈制造方法以及线圈制造系统。线圈制造装置具备:接合装置,其形成多个扁平导体的接合体;除去装置,其将接合体的一部分去除,接合装置是沿带长边方向将多个扁平导体中的一个扁平导体和其他的扁平导体的端面彼此按压并进行压接而形成成为螺旋结构体的所述接合体的单元,从接合装置取出的接合体是螺旋结构体的一周的区域比该螺旋结构体的完成状态宽的状态,除去装置具有线圈片保持部和切割单元,是去除多个扁平导体的因按压而产生的毛刺的单元,线圈片保持部能够以使从接合装置取出的接合体的形状至少在毛刺的形成区域附近维持的方式保持接合体,切割单元相对于线圈片保持部相对移动而去除毛刺。

Description

线圈制造装置、线圈制造方法以及线圈制造系统
本申请是申请人于2019年7月9日申请的申请号为201980041350.3(国际申请号PCT/JP2019/027142),原申请发明名称为“线圈制造装置、线圈制造系统、线圈制造方法以及线圈”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通过引用将其全部内容结合到本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过对平板加压、使平板变形从而进行接合的线圈制造装置、线圈制造方法以及线圈制造系统。
背景技术
作为马达的构成要素的定子(stator)在芯(定子芯)的周围配设有线圈,但是重要的是在谋求马达的低损耗化以及小型化的基础上,使芯内的线圈的占空系数提升。
作为能够提升芯内的占空系数的线圈,例如已知通过冷压接将冲裁成U字(日文コ字)状的扁平导体的端面彼此接合而形成线圈的一周区域,并使其螺旋状地连续从而形成的线圈及其制造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根据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技术,能够提供能够提升芯内的占空系数以及散热性,且不产生由切断以及接合引起的特性劣化的优质的线圈。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5592554号公报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但是,在上述的线圈制造装置中,对于用于量产优质的线圈的技术不能说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在提升生产性的观点上存在改良的余地。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量产能够提升芯内的占空系数以及散热性,且不产生由切断以及接合引起的特性劣化的优质的线圈的线圈制造装置、线圈制造系统、线圈制造方法以及由它们所制造的线圈。
技术方案
本发明通过以下的手段解决上述课题。
本发明是线圈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是使多个扁平导体接合而形成螺旋结构体的线圈制造装置,其具备将所述多个扁平导体分别折弯的弯曲装置和将所述多个扁平导体接合的接合装置,所述弯曲装置是在向所述接合装置供给之前以使沿螺旋行进方向的一部分相对于其他的部分倾斜的方式将各个所述扁平导体折弯的单元,所述接合装置是具备能够分别夹持所述扁平导体和其他的所述扁平导体并且相互对置地配置的第一保持部和第二保持部,以及使所述第一保持部和所述第二保持部移动的驱动部,并且沿带长边方向将所述扁平导体和其他的所述扁平导体的端面彼此按压,边缩短所述带长边方向上的距离边进行压接使它们接合而形成所述螺旋结构体的单元。
另外,本发明是线圈制造系统,其特征在于,具备多台上述的线圈制造装置。
另外,本发明是线圈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是使多个扁平导体接合而形成螺旋结构体的线圈制造方法,其具有:弯曲工序,以使沿螺旋行进方向的一部分相对于其他的部分倾斜的方式将各个所述扁平导体折弯;以及接合工序,沿带长边方向将被折弯的所述扁平导体与其他的所述扁平导体的端面彼此按压,并且边缩短所述带长边方向上的距离边进行压接使它们接合而形成所述螺旋结构体。
另外,本发明是线圈,其特征在于,包括使带状的扁平导体以螺旋形状连续而成的螺旋结构体,所述线圈以所述螺旋结构体的一周区域的对置的两边中的一方相对于另一方倾斜的方式被折弯。
另外,本发明是线圈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是使多个扁平导体接合而形成螺旋结构体的线圈制造装置,其具备将所述多个扁平导体接合的接合装置和将接合后的所述扁平导体的一部分去除的除去装置,所述接合装置是具备能够分别夹持所述扁平导体和其他的所述扁平导体并且彼此对置地配置的第一保持部和第二保持部以及使所述第一保持部和所述第二保持部移动的驱动部,并且沿带长边方向将所述扁平导体和其他的所述扁平导体的端面彼此按压,边缩短所述带长边方向上的距离边进行压接使它们接合而形成所述螺旋结构体的单元,所述除去装置是将所述扁平导体的由接合而产生的不需要部分去除的单元。
另外,本发明是线圈制造系统,其特征在于,具备多台上述的线圈制造装置。
另外,本发明是线圈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是使多个扁平导体接合而形成螺旋结构体的线圈装置方法,其具有:接合工序,沿带长边方向将所述扁平导体与其他的所述扁平导体的端面彼此按压,并且边缩短所述带长边方向上的距离边进行压接使它们接合而形成所述螺旋结构体;以及除去工序,将接合后的所述扁平导体的一部分去除。
技术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能够量产能提升芯内的占空系数以及散热性,且不产生由切断以及接合引起的特性劣化的优质的线圈的线圈制造装置、线圈制造系统、线圈制造方法以及由它们所制造的线圈。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线圈制造装置的概要的图。
图2是关于本实施方式的线圈片进行说明的图,图2的(A)是俯视图,图2的(B)是俯视图,图2的(C)是截面图,图2的(D)~(G)是俯视图。
图3是关于本实施方式的弯曲装置进行说明的图,图3的(A)是线圈片的俯视图,图3的(B)是弯曲装置的概要图。
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弯曲装置的概略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由本实施方式的弯曲装置进行的变形的情况的主视图。
图6是表示由本实施方式的弯曲装置进行的变形的情况的主视图。
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接合装置的主视图。
图8是表示由本实施方式的接合装置进行的线圈片的接合方法的主视图。
图9是表示由本实施方式的接合装置进行的线圈片的接合方法的主视图。
图10是抽取出本实施方式的接合装置的一部分而示出的图,图10的(A)是俯视图,图10的(B)是主视图,图10的(C)是俯视图,图10的(D)是主视图。
图11是关于本实施方式的线圈片的弯折部进行说明的图。
图1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除去装置的概略的图,图12的(A)是俯视图,图12的(B)~(E)是主视图。
图1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线圈制造系统的概略的图。
图1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线圈的成形的一例的图,图14的(A)是俯视图,图14的(B)~(E)是侧视图。
图15是关于本实施方式的线圈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的俯视图。
图16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线圈的制造方法的一例的概要图。
图17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线圈的制造方法的一例的概要图。
图18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线圈的制造方法的一例的概要图。
图19是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线圈向定子芯安装的方法的图,图19的(A)是侧视图,图19的(B)是俯视图,图19的(C)是俯视图。
符号说明
10:线圈制造装置(线圈制造单元),11:第一保持部,12:第二保持部,13:驱动部,14:控制部,15:施力部件,16:固定部件,17:移动限制部,18:按压部,20:接合装置,30:弯曲装置,31:供给部,33:输送部,35:支撑部,37:变形部,40:除去装置,41:线圈片保持部,43:除去部,50:线圈(螺旋结构体),50V:假想螺旋结构体,51A、51B、51C:筒部件,52A、52B、52C:凸缘部,53A、53B:支撑部,55:毛刺,60:定子芯,100:线圈制造系统,111:第一上保持体,112:第一下保持体,121:第二上保持体,122:第二下保持体,111T、112T、121T、122T:线圈片保持部,161:突起部,162:突起部,163A:限制面,311:转台,331:轨道部件,333:驱动部,351:支撑台,353:压制部,371:夹持部,373:施力部,373S:倾斜面,411:线圈片保持部,412:线圈片保持部,C:线圈片(扁平导体),CC:接合线圈片,CP:接合部,CR:一周区域,TN:方向转换部,TS:端面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
<线圈制造装置>
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线圈制造装置10的构成的概要图。
本实施方式的线圈制造装置10是将多个扁平导体C接合而形成作为螺旋结构体的线圈的装置,并且具有将多个扁平导体C的每一个折弯而形成弯折部B0的弯曲单元(弯曲装置)30、将多个扁平导体C接合的接合单元(接合装置)20、以及将接合后的扁平导体C的一部分除去的除去单元(除去装置)40。
弯曲装置30设置于接合装置20的上游,并且在向该接合装置20供给之前,以使沿螺旋行进方向的一部分相对于其他的部分倾斜的方式将各个扁平导体C折弯而形成弯折部B0。
接合装置20设置于弯曲装置30的下游,并且沿带长边方向将扁平导体C与其他的扁平导体C的端面彼此按压,边缩短带长边方向的距离边进行冷压接而形成扁平导体的接合体(接合线圈片)CC,将其接合而形成螺旋结构体。
除去装置40是设置于接合装置20的下游,并且将由扁平导体C与其他的扁平导体C的冷压接所产生的毛刺去除的单元。
以下,对它们进行详述。
<扁平导体>
首先,关于在本实施方式的线圈制造装置10中使用的扁平导体C进行说明。图2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线圈制造装置10中使用的扁平导体C的一例的图,该图的(A)是从螺旋结构的轴向观察完成状态的线圈50所得的俯视图,该图的(B)是扁平导体C的俯视图,该图的(C)是放大该图的(B)的X-X线截面而得的图。另外,该图的(D)~该图的(G)是表示扁平导体C的形状的一例的俯视图。
如图2的(A)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线圈50是通过以使多个扁平导体C连续的方式进行接合来构成螺旋结构体的线圈,螺旋结构的一周区域(以下,称为一周区域CR)呈(大致)矩形。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构成该线圈50的扁平导体C也称为线圈片C。
本实施方式的扁平导体(线圈片)C相对于与轴向垂直的截面呈大致圆形的圆线导体,是如图2的(B)、图2的(C)所示地由平面构成的带状(tape状)的导体。即,线圈片C是具有对置的两个宽幅面WS和对置的两个窄幅面WT,在预定方向上长的带状部件,并且是与带长边方向BL正交的截面(图2的(B)的X-X线截面)如图2的(C)所示呈矩形或者圆角矩形的导体。在以下的说明中作为扁平导体的一例,以与带长边方向正交的截面如图2的(C)的上图所示呈(大致)矩形的扁平导体为例进行说明。
具体地,扁平导体(线圈片)C分别具有长度在螺旋结构体的一周区域CR的长度以下的、直线状(图2的(B))或者具有至少一个方向转换部TN的形状(图2的(D)~图2的(G))。此处,方向转换部TN是以使带长边方向的延伸方向变化的方式弯折的部位。
在如图2的(D)~图2的(G)所示具有方向转换部TN的扁平导体(线圈片)C的情况下,假设以在使其连续的情况下成为螺旋形状的方式,沿带长边方向朝同一方向(一般是右方向或者左方向)弯折。另外,在具有方向转换部TN的线圈片C的情况下,希望至少一个(优选全部)方向转换部TN为非弯曲(例如,大致直角)形状。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假设使多个线圈片(扁平导体)C连续(连接)而得的螺旋结构体,且为作为线圈(完成状态的螺旋结构体)50完成之前的螺旋结构体(预计继续连接线圈片C的螺旋结构体)也包含在线圈片C。即,在以下的说明中,线圈片C包含直线状或者在带长边方向上沿同一方向具有方向转换部TN的最小单位的线圈片(连接前的线圈片),以及将多个该最小单位的线圈片连接并且形成了比线圈(预计完成的螺旋结构体)的一周区域CR长的螺旋结构的线圈片。另外,为了便于说明,在需要区分它们的情况下,将最小单位的线圈片称为单位线圈片C0(C01、C02、C03…C0N),将连接多个单位线圈片C0而得的、成为线圈(预计完成的螺旋结构体)50之前的线圈片的接合体称为接合线圈片CC(CC1、CC2…、CCN),并且将预计完成(完成状态)的螺旋结构体称为线圈50。
作为一例,线圈片C(单位线圈片C0)是通过铜板(例如,厚度0.1mm~5mm等的板状的无氧铜(不包含氧化物的99.95%以上的高纯度铜))的冲裁加工等而构成为直线状或者具有大致直角的(非弯曲的)方向转换部(角部)TN的形状。即,单位线圈片C0在俯视宽幅面WS的情况下具有下述的形状:没有方向转换部TN的直线状(I字状)(图2的(B))、具有一个方向转换部TN的L字状(图2的(D))、具有两个方向转换部TN的U字状(日文コ字状)(图2的(E))、具有三个方向转换部TN的大致C字状(图2的(F))、具有四个方向转换部TN的C字状(图2的(G))。应予说明,虽然在以下的说明中称为U字状、(大致)C字状、大致O字状,但是全部的方向转换部TN(角部)均设为大致直角的形状。
多个线圈片C(单位线圈片C0和/或接合线圈片CC)被设定为成为它们的带长边方向的总距离的准备长度L0与预计完成的螺旋结构体(线圈)50的螺旋长边方向的完成长度相比长出余量。并且余量设定为在将多个线圈片C全部冷压接的情况下通过按压而缩短的缩短总距离。关于这些准备长度L0、完成长度、余量、缩短总距离而言,在后述的线圈的制造方法的说明中详细地进行说明。
在以下的例子中,关于使用图2的(E)示出的U字状(日文コ字状)的扁平导体(线圈片)C制造线圈50的情况进行说明,但是线圈片C可以是图2中的任一种形状,也可以是图2示出的多个形状的组合中的任一种。
<弯曲装置>
参照图3到图6对本实施方式的弯曲装置30进行说明。图3是本实施方式的弯曲装置30的概要图,该图的(A)是表示向弯曲装置30供给的变形前的线圈片C的俯视图,该图的(B)是弯曲装置30的概要图。在该图的(B)的上段一并记载了变形前的线圈片C的俯视图和侧视图,在下段上下一并记载了通过在中段示出的弯曲装置30而进行变形后的线圈片C的俯视图和侧视图。另外,图4是表示弯曲装置30的概要的俯视图。图5以及图6是表示弯曲装置30的一部分(变形部37)的概略构成和弯曲加工的情况的主视图。
应予说明,虽然之后在<线圈制造方法>的说明中进行详述,但是实际上线圈片C1、C2通过接合装置20而被压接且彼此之间的距离缩短。但是,此处主要为了便于说明由弯曲装置30进行的变形,对于由压接引起的距离的缩短(长边LS的长度在仅使其抵接的状态和压接后的状态之间的位移)并不提及。另外,以下在参照图3到图14的线圈制造装置10的说明中,关于由压接引起的长度位移也进行省略。
首先,参照图3的(A),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将该图的(A)示出的U字状的大致相同形状的两个线圈片C(C1、C2)各自的一个端面TS1、TS2彼此对接而形成接合部CP,并且构成具有长边LS和短边SS的(大致)矩形的一周区域CR。此处,为了方便而记载为线圈片C1、C2,但是两者是以端面TS1、TS2为中心使(大致)相同形状的线圈片C正反翻转而得的线圈片。
另外,由于线圈50是使预定数量的该一周区域CR连续而形成,所以另一个端面TS0、TS1’彼此不接合,在该状态下的一周区域CR例如在接合部CP的对置位置成为非连续。例如,在图3的(A)示出的线圈片C1、C2是最初的两片线圈片的情况下,线圈片C1的端面TS0与构成例如端子的其他的线圈片(未图示)等连接而向外部导出,线圈片C2的端面TS1’与下一个线圈片(未图示)的端面接合。
即,在该情况下,一周区域CR的一个(图3的(A)的上侧)长边LS由线圈片C1的长边区域LS1(LS11)和线圈片C2的长边区域LS1(LS12)构成,但是一周区域CR的另一个(图3的(A)的下侧)长边LS由线圈片C2的长边区域LS2(LS22)和其他的(下一个)相同形状的线圈片(未图示)的长边区域构成。
如图3的(B)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弯曲装置30是将供给的变形前的线圈片C(图3的(B)上段)的一部分如图3的(B)下段所示地折弯而形成弯折部B0的装置。此处,变形前的线圈片C是保持从平板冲裁而成的状态的平板状的线圈片C,并且是指线圈片C的整个区域未有意地进行变形,而存在于大致同一平面内的状态的线圈片C。
具体地,如图4所示,弯曲装置30例如具有线圈片C的供给部31、输送部33、支撑部35以及变形部37。在供给部31设置有能够存放例如多个(例如,4个)变形前的线圈片C的转台311等,并且从上游工序供给变形前的线圈片C。
转台311上的变形前的线圈片C伴随着转台311的旋转而被一片一片地提供给支撑部35。
支撑部35具有能够在其表面(上表面)载置线圈片C的支撑台351以及从上方按压载置于该支撑台351的线圈片C的一部分的压制部353。变形前的线圈片C被载置于支撑台351,并且其一部分被支撑台351和压制部353所夹而暂时地被固定。
详细地,支撑部35以例如线圈片C的一部分从支撑台351突出的方式(以在线圈片C的一部分的正下方不存在支撑台351的状态)保持线圈片C。
例如,在U字状的线圈片C的情况下,保持为仅一个长边区域LS2被支撑台351和压制部353夹持,并且短边SS在水平方向上从支撑台351突出(在短边SS正下方不存在支撑台351的状态)。应予说明,另一个长边区域LS1可以被载置于支撑台351上,但是其未被压制部353按压(未夹持于压制部353与支撑台351之间),允许其姿势的变化。
输送部33具有例如轨道部件331以及沿该轨道部件331使支撑部35在例如水平方向上移动的驱动部333。另外,输送部33使支撑部35在变形部37内的预定的按压位置暂时停止。
变形部37构成为能够以与支撑部35接近、分离的方式进行移动(在该例中为上下的升降移动)。
参照图5以及图6对变形部37进行说明。两图是以时间序列表示变形部37和由其进行的线圈片C的弯曲加工的情况的图,图5的(A)~图5的(C)是主视图(从图4的下方侧观察到的图),图5的(D)是表示图5的(B)、图5的(C)示出的变形后的线圈片C的图,并且上图是俯视图,下图是侧视图(变形部37为主视图)。
另外,图6的(A)~图6的(C)是主视图(从图4的下方侧观察到的图),图6的(D)是表示图6的(B)、图6的(C)示出的变形后的线圈片C的图,并且上图是俯视图,下图是侧视图(变形部37为主视图)。
参照图5,变形部37具有夹持部371和施力部373。变形部37(夹持部371和施力部373)构成为能够以与支撑部35接近、分离的方式进行在本例中为升降动作。施力部373具有相对于支撑台351的面倾斜的倾斜面373S(图5的(A))。
在夹持部371下降的情况下,夹持部371与被支撑部35所保持的线圈片C的上表面的一部分抵接,并且在其与支撑台351之间夹持线圈片C。另外,施力部373位于夹持部371的例如侧方,在下降的情况下,其倾斜面373S与从支撑台351沿水平方向突出的线圈片C的一部分(例如短边SS)抵接,并且在该例中向下方折弯而形成弯折部B0(图5的(B))。在该例中,线圈片C的、与变形部37(夹持部371和施力部373)抵接的一侧的面在弯折部B0进行山折。
应予说明,夹持部371和施力部373可以在相同的时刻进行升降动作,也可以在不同的时刻进行升降动作。两者在不同的时刻进行升降动作的情况下,至少在下降时,先将夹持部371下降而压住线圈片C后,将施力部373下降而将线圈片C折弯。
此时,由于支撑部35(压制部353)仅按压线圈片C的一个长边区域LS2,线圈片C的另一个长边区域LS1未被压制部353按压(参照图4),所以如果短边SS被施力部373向下方折弯,则与短边SS连续的长边区域LS1以相对于另一个长边区域LS2倾斜的方式改变其姿势(图5的(B))。
变形后,如图5的(C)所示夹持部371和施力部373上升,变形后的线圈片C被输送部33从变形部37排出(图4)。
通过该变形,具体地如图5的(D)所示,在线圈片C的一个长边区域LS1和短边SS位于大致同一平面(以下,称为基准面SF0)内,并且将该基准面SF0保持水平的情况下,折弯成另一个长边区域LS2以弯折部B0为边界相对于基准面SF0倾斜。更详细地,弯曲装置30以另一个长边区域LS2的、与短边SS侧的端部T1相比更靠另一侧(远离短边SS的一侧)的端部T2位于相比于基准面SF0更靠下方(或者上方)的位置的方式,换言之以基准面SF0(一个长边区域LS1)与另一个长边区域LS2所成的角成为角度α的方式,将线圈片C从弯折部B0(用图5的(D)上图的虚线示出)的位置折弯。
这样,本实施方式的弯曲装置30以预计构成线圈50的一周区域CR的、线圈片C的长边侧的对置的两个边(长边区域LS1、LS2)中的一方相对于另一方倾斜的方式进行折弯。
应予说明,上述的例子中的一个长边区域LS1和另一个长边区域LS2,只是为了便于说明而使它们的称呼不同。即,即使将长边区域LS1和LS2置换也是同样的,变形部37只要以一个长边区域LS1与另一个长边区域LS2所成的角成为预定的角度α的方式进行变形即可。
图6是表示变形部37的另一个例子的图。图5所示的变形部37示出施力部373位于夹持部371的侧方并且与夹持部371朝相同方向进行升降移动的例子。但是并不限于此,如图6所示,施力部373可以位于支撑台351侧(轨道部件331侧),并且以从支撑台351突出或者没入支撑台351下的方式设置为能够与夹持部371反方向地进行升降移动。在该情况下,在支撑台351的水平移动过程中,施力部373没入到支撑台351下方(图6的(A))。然后,在支撑台351移动到变形部37的按压位置而暂时停止,并且夹持部371下降而将线圈片C夹持的情况下(夹持后),施力部373从支撑台351向上方(垂直方向)突出,使倾斜面373S与从支撑台351沿水平方向突出的线圈片C的短边SS抵接,并向例如上方折弯而形成弯折部B0(图6的(B))。在该例中,线圈片C的与夹持部371抵接的一侧的面在弯折部B0进行谷折。
在变形后,如图6的(C)所示夹持部371上升,施力部373下降到支撑台351下方,变形后的线圈片C被输送部33从变形部37排出(图4)。
由此,例如如该图6的(D)所示,在线圈片C的一个长边区域LS1和短边SS位于基准面SF0内,并且将该基准面SF0保持水平的情况下,弯曲成另一个长边区域LS2的与其短边SS侧的端部T1相比更靠另一侧的端部T2以弯折部B0为边界而位于相比于基准面SF0更靠上方(或者下方)的位置。换言之,弯曲装置30以基准面SF0(长边区域LS1)与长边区域LS2所成的角成为角度α的方式将线圈片C从弯折部B0(用图6的(D)上图的单点划线示出)的位置折弯。
如果一个线圈片C(C1)的变形如此完成,则该线圈片C(C1)被未图示的自动装置等从支撑台351取出,并移送至下游的工序(接合装置20)。
其后,下一个线圈片C(C2)同样地被供给到支撑台351上进行变形。
弯曲装置30对除成为线圈50的两端部(始端部以及终端部)的线圈片C以外,构成螺旋结构体的所有的线圈片C均进行这样的折弯处理。由此,能够在下游工序的接合装置20中进行良好的接合。
<接合装置>
接着,关于接合装置20进行说明。图7是表示接合装置20的概要的主视图。接合装置20是将两个扁平导体(线圈片)C(C1、C2)冷压接的装置,其具有能够夹持两个扁平导体C(C1、C2)的第一保持部11和第二保持部12、使它们移动的驱动部13、以及控制部14,将如果使其连续则能够成为螺旋形状的带状的多个扁平导体(线圈片)C接合而形成成为线圈50的螺旋结构体。
第一保持部11能够沿第一方向(扁平导体的带长边方向,图7的X方向)移动,并且包括第一上保持体111和第一下保持体112。第一上保持体111和第一下保持体112对置地配置,并具有沿第一方向的对置面OS1。应予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便于说明,将图示的上方的保持体称为第一上保持体111,将图示的下方的保持体称为第一下保持体112,但是它们的上下并非必须限定于垂直方向的上下。即,图7也可以是接合装置20的俯视图,在该情况下,第一上保持体111成为例如里侧的保持体,第一下保持体112成为例如近前侧的保持体。另外,也可以是第一上保持体111成为例如左侧的保持体,第一下保持体112成为例如右侧的保持体。
第一上保持体111和第一下保持体112能够沿X方向移动,并且沿X方向的对置面OS1能够以沿第二方向(扁平导体的板厚方向,图7的Y方向)彼此抵接或者分离的方式进行移动。Y方向是与X方向不同的方向,例如是与X方向正交的方向。
第二保持部12具备与第一保持部11同样的构成,并且与第一保持部11对置地配置。第二保持部12和第一保持部11具有沿第二方向的对置面OS2。即,虽然省略其详细的说明,但是第二保持部12能够沿X方向移动,并且包括第二上保持体121和第二下保持体122。关于第二上保持体121和第二下保持体122的“上下”的记载也与第一保持部11相同。
第二上保持体121和第二下保持体122能够沿X方向移动,并且对置面OS1能够以沿Y方向彼此抵接或者分离的方式进行移动。
应予说明,在图7~图9中,虽然省略其详细的图示,但是第一上保持体111、第一下保持体112、第二上保持体121以及第二下保持体122的前端成为在实质上保持线圈片C的部分(线圈片保持部111T、112T、121T、122T,参照图10)。线圈片保持部111T、112T、121T、122T以能够仅将例如线圈片C的压接部分(接合部分)的附近局部地保持(把持)的方式构成为从例如第一上保持体111、第一下保持体112、第二上保持体121以及第二下保持体122沿水平方向突出的爪形状。即,在图7~图9中,虽然作为第一上保持体111、第一下保持体112、第二上保持体121以及第二下保持体122的动作进行说明,但是它们与线圈片保持部111T、112T、121T、122T的动作相同,能够替代为它们。
第一保持部11和第二保持部12在沿X方向彼此分离的方向上,通过施力部件(例如,线圈弹簧)15进行施力。应予说明,虽然省略其图示,但是第一上保持体111和第一下保持体112在沿Y方向彼此分离的方向上,通过施力部件(例如,线圈弹簧)进行施力,第二上保持体121和第二下保持体122在沿Y方向彼此分离的方向上,通过施力部件(例如,线圈弹簧)进行施力。
驱动部13根据来自控制部14的指示经由驱动传递部(未图示)使第一保持部11和第二保持部12沿X方向以及Y方向移动。
在第一保持部11和第二保持部12的X方向上的外侧设置有抑制一个扁平导体(在图7~图9中为了方便称为第一线圈片C1)和另一个扁平导体(在图7~图9中为了方便称为第二线圈片C2)的向预定方向的移动的移动限制部17。移动限制部17与第一线圈片C1(第二线圈片C2)的两个面分别抵接而限制向Y方向的移动。另外,向沿X方向的一个方向(第一线圈片C1和第二线圈片C2接近的方向)对两线圈片C1、C2施力,并且限制向沿X方向的另一个方向(第一线圈片C1和第二线圈片C2分离的方向)的移动。更具体地,移动限制部17是利用施力部件(线圈弹簧、板簧等)171向第一保持部11以及第二保持部12的中心方向施力的辊体。移动限制部17在旋转中心轴方向的两端侧沿圆周方向形成有未图示的凹凸形状(例如,锯刃状的凹凸形状),并且利用辊体的部分保持扁平导体C。例如,如果关于第一保持部11的移动限制部17A、17B进行说明,则移动限制部17A能够顺时针地旋转,移动限制部17B能够逆时针地旋转,沿X方向向图的左方向(接近(按压)方向)对第一线圈片C1进行施力(即,也可称为按压方向施力部件)。另一方面,在第一线圈片C1沿X方向朝图的右方向移动的情况下,移动限制部17A将要逆时针地旋转,移动限制部17B将要顺时针地旋转,但是由于沿中心轴两端部的圆周方向设置的凹凸形状彼此啮合,阻止旋转,所以限制第一线圈片C1向右方向的移动。在第二保持部12中也同样。
另外,在第一保持部11和第二保持部12的Y方向上的外侧设置有按压部18。按压部18按压第一上保持体111和第一下保持体112以使得第一上保持体111与第一下保持体112抵接,并且,按压第二上保持体121和第二下保持体122以使得第二上保持体121与第二下保持体122抵接。
图8以及图9是抽取出第一保持部11以及第二保持部12的主视图,是表示第一保持部11以及第二保持部12的移动状态的图。
图8是说明第一保持部11(第一上保持体111和第一下保持体112)和第二保持部12(第二上保持体121和第二下保持体122)的主要沿Y方向的移动的图。
图8的(A)所示的状态是第一上保持体111和第一下保持体112(第二上保持体121和第二下保持体122也同样)的对置面OS1彼此在Y方向上分离最大的位置。以下,将该位置称为Y方向分离位置。另外,该状态是第一保持部11和第二保持部12的对置面OS2彼此在X方向上分离最大的位置,以下,将该位置称为X方向分离位置。
图8的(B)是从图8的(A)所示的状态移动到第一上保持体111和第一下保持体112的对置面OS1最接近的位置的状态。在该状态下,第一保持部11通过第一上保持体111和第一下保持体112夹持第一线圈片C1(的宽幅面WS),并且第二保持部12通过第二上保持体121和第二下保持体122夹持第二线圈片C2(的宽幅面WS)。
第一保持部11以使第一线圈片C1从沿Y方向的对置面OS2向第二保持部12方向突出的方式夹持。同样地,第二保持部12以使第二线圈片C2从沿Y方向的对置面OS2向第一保持部11方向突出的方式夹持。关于第一线圈片C1的从第一保持部11的突出量A1、第二线圈片C2的从第二保持部12的突出量A2后面进行说明。
这样,在以下的说明中,将第一上保持体111和第一下保持体112(第二上保持体121和第二下保持体122)的对置面OS1最近的位置称为夹持位置。即,第一上保持体111和第一下保持体112(第二上保持体121和第二下保持体122)能够在夹持位置和Y方向分离位置之间移动。
另外,如图8的(C)所示,在夹持位置和Y方向分离位置之间包含有夹持的(Y方向上的)解除位置。Y方向上的解除位置(以下,称为Y方向解除位置)是第一上保持体111和第一下保持体112(第二上保持体121和第二下保持体122)以小于Y方向分离位置的距离进行分离的位置。
应予说明,也可以从图8的(C)的Y方向解除位置移动到第一上保持体111和第一下保持体112(第二上保持体121和第二下保持体122)的对置面OS1最近的位置,并转移到图8的(B)所示的状态。
应予说明,在图8中第一保持部11和第二保持部12的沿X方向的位置均被维持X方向分离位置。
图9是说明第一保持部11和第二保持部12的主要沿X方向的移动的图。
图9的(A)是第一保持部11和第二保持部12从图8的(B)的状态以使对置面OS2最接近的方式沿X方向移动的位置,以下,将该位置称为接近位置。即,第一保持部11和第二保持部12在X方向上能够在图8所示的X方向分离位置与图9的(A)所示的接近位置之间移动。应予说明,即使在接近位置,第一保持部11和第二保持部12也不抵接。
在夹持位置(图8的(B)),由于第一保持部11以突出量A1使第一线圈片C1突出而进行夹持,第二保持部12以突出量A2使第二线圈片C2突出而进行夹持,所以在第一保持部11和第二保持部12处于接近位置(图9的(A))的情况下,虽然第一保持部11和第二保持部12不抵接,但是第一线圈片C1和第二线圈片C2抵接(接合),进而成为彼此按压的状态。即,第一线圈片C1的从第一保持部11的突出量A1和第二线圈片C2的从第二保持部12的突出量A2分别设为在第一保持部11和第二保持部12处于接近位置的情况下不仅彼此抵接且抵接后能够彼此按压的程度的量。
另外,如图9的(B)所示,在接近位置(图9的(A))和夹持位置(图8的(B))之间包含有按压的(X方向上的)解除位置。X方向上的解除位置(以下,称为X方向解除位置)是第一保持部11和第二保持部12以小于X方向分离位置(例如,图8的(C)所示的X方向分离位置))的距离分离的位置。在第一保持部11和第二保持部12处于X方向解除位置的情况下,第一上保持体111与第一下保持体112也分离而移动到Y方向解除位置(例如,图8的(C)所示的Y方向解除位置)),第二上保持体121与第二下保持体122也分离而移动到Y方向解除位置。
应予说明,也可以从图9的(B)的X方向解除位置转移到图9的(A)所示的状态(接近位置)。
应予说明,为了可靠地夹持(保持)扁平导体,希望第一保持部11和第二保持部12的扁平导体C1、C2的保持面(线圈片保持部111T、112T、121T、122T的保持面)分别实施防滑加工。该情况下的防滑加工例如是提升摩擦阻力的加工或者提升吸附性的加工等。具体地,例如通过实施使用喷砂等的微细凹凸加工、或者使其附着细颗粒等而增大摩擦阻力。另外,也可以以使向一个方向的摩擦阻力高于向另一个方向的摩擦阻力的方式形成所谓的锯刃状的凹凸。另外,还可以通过设为真空状态来提升吸附力、或者利用通过镜面加工产生的真空压力和/或原子间力来提升吸附力。应予说明,如果凹凸加工的程度大,则产生不均匀的电场(电晕放电),在制造线圈的情况等之下,有可能产生被膜的损坏等。因而,希望进行能够以喷砂形成的程度的微细的凹凸加工。
另外,线圈片保持部111T、112T、121T、122T可以构成为能够收纳线圈片C(的保持部分)的沟槽形状。
驱动部13根据来自控制部14的指示经由驱动传递部(未图示)沿X方向使第一保持部11和第二保持部12在X方向分离位置、X方向解除位置以及接近位置之间移动。驱动传递部例如能够由直线导轨(线性导轨)、凸轮机构、或者齿轮和齿条等适当的构成来构成。另外,驱动部13根据来自控制部14的指示经由驱动传递部(未图示)沿Y方向使第一上保持体111和第一下保持体112在Y方向分离位置、夹持位置以及Y方向解除位置之间移动,并且使第二上保持体121和第二下保持体122在Y方向分离位置、夹持位置以及Y方向解除位置之间移动。
由此,驱动部13能够将第一保持部11和第二保持部12控制为夹持状态(图8的(B))、压接状态(图9的(A))和压接解除状态(图8的(C)、图9的(B))、避让状态(图8的(A))、以及这些中的两个状态之间的转移状态中的任一种状态。
如果更具体地进行说明,则在夹持状态下,将第一保持部11的第一上保持体111以及第一下保持体112沿Y方向从Y方向分离位置(图8的(A))移动到夹持位置(图8的(B)),使第一上保持体111以及第一下保持体112夹持第一线圈片C1,并且将第二保持部12的第二上保持体121以及第二下保持体122沿Y方向从Y方向分离位置(图8的(A))移动到夹持位置(图8的(B)),使第二上保持体121以及第二下保持体122夹持第二线圈片C2。
如上所述,第一保持部11以使第一线圈片C1从沿Y方向的对置面OS2向第二保持部12方向以突出量A1突出的方式夹持,第二保持部12以使第二线圈片C2从沿Y方向的对置面OS2向第一保持部11方向以突出量A2突出的方式夹持。
另外,在夹持状态下,有时也将位于Y方向解除位置(图8的(C))的第一保持部11的第一上保持体111和第一下保持体112移动到夹持位置(图8的(B)),使第一上保持体111以及第一下保持体112夹持第一线圈片C1,并且将位于Y方向解除位置(图8的(C))的第二保持部12的第二上保持体121和第二下保持体122移动到夹持位置(图8的(B)),使第二上保持体121以及第二下保持体122夹持第二线圈片C2。
在压接状态下,使处于夹持状态的第一保持部11和第二保持部12抵抗施力部件15的作用力而沿X方向从X方向分离位置(图8的(B))移动到接近位置(图9的(A))。此时,第一线圈片C1从第一保持部11突出,第二线圈片C2从第二保持部12突出。第一线圈片C1和第二线圈片C2的突出量A1、A2分别成为在第一保持部11和第二保持部12处于接近位置(图9的(A))时带长边方向的对置的端面不仅彼此抵接且抵接后能够彼此按压的程度的量。即,在移动到接近位置之前(即将移动到接近位置之前),第一线圈片C1和第二线圈片C2的对置的端面彼此先接触(抵接)。之后,第一保持部11和第二保持部12通过驱动部13而移动到接近位置(图9的(A)),由此第一线圈片C1和第二线圈片C2的抵接的端面TS1、TS2彼此相互对接而被按压、接合。更详细地,通过按压第一线圈片C1和第二线圈片C2的端面TS1、TS2彼此,从而去除形成于端面TS1、TS2的稳定的氧化膜,并且使它们塑性变形而露出活性状态的面。通过该活性状态的面彼此接近10埃以下,从而产生相互的金属间的原子键并进行冷压接。即,通过冷压接,第一线圈片C1和第二线圈片C2的带长边方向的长度与压接前相比压接后被压缩(缩短)。并且该缩短量在第一线圈片C1和第二线圈片C2中相等。
即,在第一线圈片C1的压接前的长度是L01,第二线圈片C2的压接前的长度是L02的情况下,通过压接,第一线圈片C1的长度被缩短为L01’,第二线圈片C2的长度被缩短为L02’,其缩短量SC均相等(SC=L01-L01’=L02-L02’)。
应予说明,在移动到接近位置之后,由于第一保持部11和第二保持部12不会进一步接近,所以第一线圈片C1和第二线圈片C2的端面彼此的进一步的按压被停止。
另外,在压接状态下,将处于Y方向解除位置(图8的(C))、或者Y方向解除位置以及X方向解除位置(图9的(B))的第一上保持体111以及第一下保持体112、第二上保持体121以及第二下保持体122移动到夹持位置(图8的(B)),使第一保持部11和第二保持部12抵抗施力部件15的作用力而移动到接近位置,使第一线圈片C1的端面TS1与第二线圈片C2的端面TS2对接并按压从而进行冷压接(图9的(A))。
在压接解除状态中,以使处于压接状态的第一保持部11和第二保持部12分别沿X方向向分离的方向移动的方式进行控制,使第一保持部11以及第二保持部12移动到X方向解除位置。另外,以使第一上保持体111以及第一下保持体112沿Y方向向分离的方向移动的方式进行控制,使第一上保持体111和第一下保持体112移动到第一Y方向解除位置。另外,以使第二上保持体121以及第二下保持体122沿Y方向向分离的方向移动的方式进行控制,使第二上保持体121和第二下保持体122移动到第二Y方向解除位置(图9的(B))。
在压接状态下,由于第一保持部11和第二保持部12最终到达接近位置,并且第一线圈片C1和第二线圈片C2的进一步的按压被停止,所以为了反复进行按压,在压接状态之后经由压接解除状态而转移到夹持状态,通过第一保持部11和第二保持部12重新夹持第一线圈片C1和第二线圈片C2。
此处,在从压接状态变化到压接解除状态的情况下(在压接被解除的情况下),通过施力部件15向第一上保持体111和第一下保持体112(第二上保持体121和第二下保持体122也同样)分离的方向施加作用力。但是,有时通过由按压形成的金属的塑性变形而流动的金属的一部分(扩张的接合面)与第一保持部11以及第二保持部12紧密贴合,仅通过施力部件15的作用力不能使第一上保持体111以及第一下保持体112(第二上保持体121以及第二下保持体122也同样)分离。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压接解除状态(图9的(B))中,除施力部件15的作用力以外,介由驱动传递部使第一保持部(第一上保持体111以及第一下保持体112)沿X方向向与第二保持部12分离的方向移动而返回到第一X方向解除位置,并且介由驱动传递部使第二保持部(第二上保持体121以及第二下保持体122)沿X方向向与第一保持部11分离的方向移动而返回到第二X方向解除位置。
应予说明,即使在除施力部件15以外,强制地使第一保持部11和第二保持部12向分离的方向移动的情况下,第一线圈片C1和第二线圈片C2的沿X方向朝彼此分离的方向的移动也受移动限制部17限制。
在避让状态下,以使处于压接状态、压接解除状态或者夹持状态的第一保持部11和第二保持部12分别沿X方向移动到X方向分离位置的方式进行控制,另外,使第一上保持体111以及第一下保持体112沿Y方向移动而移动到Y方向分离位置,并且使第二上保持体121以及第二下保持体122沿Y方向移动而移动到Y方向分离位置(图8的(A))。
此处,接合装置20能够通过扁平导体彼此的一次按压而进行冷压接,但是为了使接合面稳定,希望对一个接合部分重复进行多次的按压。
例如,接合装置20在一个位置的接合部CP的冷压接中,缩短一次按压时间(例如,5秒以内等),增加按压次数(例如,3次~10次左右),进而以接合位置不氧化的程度缩短按压的间隔而进行按压。
更具体地,接合装置20的一次压入量(压缩量)是第一线圈片C1、第二线圈片C2均为例如约0.5mm左右。并且,对于一个位置的接合部CP,例如重复进行3次到10次左右的每一次5秒以内的按压,并使其压缩约1mm以上(优选为1.5mm以上,具体地为约2mm左右)。由此,能够得到稳定的接合面。
这样,本实施方式的接合装置20重复夹持状态、压接状态以及压接解除状态,并使第一线圈片C1和第二线圈片C2冷压接。
如果在夹持状态(图8的(B))之后成为压接状态(图9的(A))而第一保持部11和第二保持部12移动到接近位置,则经过第一线圈片C1与第二线圈片C2的端面彼此的接触(抵接),端面彼此被按压而进行冷压接。由于处于接近位置(压接状态)的第一保持部11和第二保持部12不会进一步接近,所以暂时转移到压接解除状态(图9的(B))使第一保持部11和第二保持部12移动到Y方向解除位置而解除扁平导体C1、C2的夹持,并且使第一保持部11和第二保持部12移动到X方向解除位置。然后转移到夹持状态以突出预定的突出量A1的方式使第一保持部11保持第一线圈片C1,并且以突出突出量A2的方式使第二保持部12保持第二线圈片C2,并再次转移到压接状态,由此能够对一个接合部分重复进行多次按压。
即,X方向解除位置是第一保持部11能够以突出量A1使第一线圈片C1突出而进行夹持的位置,并且是第二保持部12能够以突出量A2使第二线圈片C2突出而进行夹持的位置。
应予说明,X方向解除位置在之后(保持在原来位置)转移到夹持状态的情况下也可以不是扁平导体分别以突出量A1、A2突出的位置。在该情况下,只要在夹持状态下使第一保持部11和第二保持部12移动到扁平导体分别以突出量A1、A2突出的那样的位置之后进行夹持即可。
另外,如图9的(A)的虚线圆形标记所示,接合装置20除移动限制部17以外,还可以具备其他的移动限制部(固定部件16),所述固定部件16限制第一线圈片C1和第二线圈片C2沿X方向向分离的方向移动,并且限制第一线圈片C1和第二线圈片C2沿Y方向移动。
作为一例,如图9的(A)的圆形标记所示,固定部件16是两组圆柱状的突起部161、162和具有设置于接合部的板厚方向的两端的外侧的一组限制面163A的(例如棱柱状的)突起部(或者板)163,所述两组圆柱状的突起部161、162具有比第一线圈片C1和第二线圈片C2没有塑性变形的部分的板厚稍宽且比接合部CP的板厚方向的长度窄的间隔。
由此,在压缩解除状态(图9的(B))或者避让状态(图8的(A))中,在第一保持部11以及第二保持部12通过驱动部13移动到Y方向解除位置以及X方向解除位置或者Y方向分离位置以及X方向分离位置时,即使在第一线圈片C1、第二线圈片C2与第一保持部11和/或第二保持部12紧密贴合的情况下,也限制第一线圈片C1、第二线圈片C2的移动。具体地,例如通过圆柱状的突起部161限制第一线圈片C1沿X方向向与第二线圈片C2分离的方向(图9的(A)的右方向)移动,并且通过突起部162限制第二线圈片C2沿X方向向与第一线圈片C1分离的方向(图9的(B)的左方向)移动。另外,通过具有限制面163A的突起部163限制第一线圈片C1以及第二线圈片C2沿Y方向向图示的上方向或者下方向移动。
如此,第一线圈片C1和第二线圈片C2能够维持刚压接后不久的位置,并且能够提升接合部CP的接合面的稳定性,所以,能够防止在压接后接合部CP伴随着第一保持部11以及第二保持部12而分离。
应予说明,固定部件16并不限于突起部和/或板,也可以是橡胶的按压部件等。另外,也可以不设置固定部件16。另外,还可以根据压接的条件而不设置这些固定部件16。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压接解除状态下,以第一保持部11以及第二保持部12停止于X方向解除位置以及Y方向解除位置的构成为例进行说明,但是也可以是通过X方向解除位置以及Y方向解除位置但不停止在该位置的构成。即,第一上保持体111和第一下保持体112(第二上保持体121和第二下保持体122也同样)可以是在夹持位置、Y方向解除位置以及Y方向分离位置之间不停止地进行移动的构成,第一保持部11以及第二保持部12可以是在接近位置、X方向解除位置以及X方向分离位置之间不停止地进行移动的构成。
以往,冷压接被利用于将圆线彼此接合的情况,但是根据上述的本实施方式的接合装置20,能够进行扁平导体彼此的良好且稳定的冷压接。
此处,参照图10,对第一保持部11和第二保持部12各自的线圈片保持部111T、112T、121T、122T进一步地进行说明。图10是抽取出第一保持部11的线圈片保持部111T、112T和第二保持部12的线圈片保持部121T、122T而示出的图。图10的(A)是夹持状态(图8的(B))的俯视图,图10的(B)是从图10的(A)的下方侧(Z方向下侧)观察到的接合装置20主视图(线圈片C为侧视图)。另外,图10的(C)是压接状态(图9的(A))的俯视图,图10的(D)是从图10的(C)的下方侧(Z方向下侧)观察到的接合装置20的主视图(线圈片C为侧视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片C(C1、C2)分别在直线部分被压接,并一片一片地追加线圈片C进行压接而构成螺旋结构体。
被压接的部分例如是一周区域CR的方向转换部TN以外的区域,且是构成一周区域CR的长边侧的部分(长边区域LS1、LS2)。由此,压接部位(接合部CP)位于一周区域CR的长边侧的一部分(例如,大致中央附近)。
另外,线圈片C1和线圈片C2的接合是将线圈片C1的具有弯折部B0的一边(例如,长边区域LS2)与线圈片C2的具有弯折部B0的一边(例如,长边区域LS2)连接。或者,线圈片C1和线圈片C2的接合是将线圈片C1的没有弯折部B0的一边(例如,长边区域LS1)与线圈片C2的没有弯折部B0的一边(例如,长边区域LS1)连接。
此处,如图10的(A)所示,线圈片C1和线圈片C2的接合是将线圈片C1的具有弯折部B0的一边(长边区域LS2)与线圈片C2的具有弯折部B0的一边(长边区域LS2)连接上。
即,如该例所示,在具有对置的长边区域LS1、LS2的线圈片C(U字状、C字状的线圈片C等)的情况下,例如首先从图10的(A)所示的下方侧针对线圈片C1的例如长边区域LS2沿Z方向插入第一保持部11(线圈片保持部111T、112T)而进行保持,针对线圈片C2的例如长边区域LS2沿Z方向插入第二保持部12(线圈片保持部121T、122T)而进行保持,并将两者的端面TS1、TS2彼此压接。然后例如线圈片C2的另一个长边区域LS1在另一时刻与此处未图示的下一个线圈片C(C3)的一个长边区域LS1彼此压接。
因此,在通过第一保持部11和第二保持部12保持线圈片C1的长边区域LS2和线圈片C2的长边区域LS2的情况下,需要避免在该时刻不进行压接的各自的另一个长边区域LS1与第一保持部11和第二保持部12(线圈片保持部111T、112T、121T、122T)之间的干涉。
此处,如图3的(B)的上段所示,在压接变形前的线圈片C(长边区域LS1、LS2以及短边SS位于大致同一平面的平板状的线圈片C、未形成弯折部B0的线圈片C)的情况下,如果将线圈片保持部111T、112T、121T、122T在线圈片C的短边SS方向上以任意的距离插入,则如图10的(A)所示的线圈片保持部111T、112T、121T、122T的前端虚线部分所示,有可能与在该时刻未压接的另一个长边区域LS1发生干涉。
即,在该情况下,必须以使第一保持部11和第二保持部12(线圈片保持部111T、112T、121T、122T)的前端部(在图10的(A)中为上方侧的端部)如图10的(A)的斜线阴影所示可靠地配置于一周区域CR的内周部分的方式进行插入位置的设定(控制)。
另外,由于本实施方式的螺旋结构体是将线圈片C依次连接而构成,所以随着接合数量增加而与图10的(B)的下方相连,并且线圈片C(接合线圈片CC)通过弹簧状的构成而能够任意地伸缩。即,由于接合线圈片CC因自重而不确定地进行伸缩,另外伸缩的状态也根据单位线圈片C0的接合数量而变化,所以通过第一保持部11和第二保持部12保持时的接合线圈片CC的形状(插入第一保持部11和第二保持部12(线圈片保持部111T、112T、121T、122T)时的各一周区域CR之间的间隔)变得不确定(不稳定),用于避免第一保持部11和第二保持部12与另一个长边区域LS1的干涉的设定(或者控制)变得更复杂。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弯曲装置30预先将线圈片C变形为预定的形状,使通过第一保持部11和第二保持部12保持时的线圈片C的形状维持为预定的形状。
具体地,在通过接合装置20进行压接前,形成通过弯曲装置30将线圈片C的长边区域LS1以相对于另一个长边区域LS2以预定的角度α倾斜的方式折弯而成的弯折部B0。
另外,如图10的(B)所示,弯折部B0的角度α例如是使得线圈片C1的位于例如基准面SF0的长边区域LS1与线圈片保持部112T(111T也同样)不干涉的、长边区域LS2相对于长边区域LS1倾斜的角度。并且是使得线圈片C2的位于例如基准面SF0的长边区域LS1与线圈片保持部121T(122T也同样)不干涉的、长边区域LS2相对于长边区域LS1倾斜的角度。
更具体地,一个线圈片C1实质上在夹持区域P1被线圈片保持部111T、112T夹持。在该情况下,线圈片C1(长边区域LS2)以角度α被折弯,所述角度α使线圈片C1的长边区域LS1与长边区域LS2在侧视图中夹持方向(Y方向)上的分离距离LL1大于线圈片保持部112T(111T)的夹持方向的厚度d1。
同样地,另一个线圈片C2实质上在夹持区域P2被线圈片保持部121T、122T夹持。在该情况下,线圈片C2(长边区域LS2)以角度α被折弯,所述角度α使线圈片C2的长边区域LS1与长边区域LS2在侧视图中夹持方向(Y方向)上的分离距离LL2大于线圈片保持部121T(122T)的夹持方向的厚度d2。
通过这样的构成,避免接合线圈片CC的不稳定的伸缩,并且即使在螺旋行进方向的长度增加的情况下,也能够将各一周区域CR之间的间隔维持在(大致)预定的间隔。
因而,如图10的(B)所示,能够可靠地确保插入第一保持部11和第二保持部12(线圈片保持部111T、112T、121T、122T)时的空间(Y方向、厚度方向的空间)。另外,如图10的(C)中虚线所示,第一保持部11和第二保持部12的前端部(线圈片C的带短边方向的一个端部)的位置也能够设为任意(不需要可靠地配置于一周区域CR的内周区域)。由此,不需要用于避免第一保持部11以及第二保持部12与另一个长边区域LS2的干涉的复杂的设定和/或控制,并且能够使压接的速度显著地提升。
另外,希望在图10的X方向上也确保插入第一保持部11和第二保持部12(线圈片保持部111T、112T、121T、122T)时的空间,参照图11对此进行说明。
图11是以U字状的线圈片C(C1、C2)为例对弯折部B0的形成位置进一步地进行说明的与图10的(A)、图10的(C)相对应的俯视图。
在U字状的线圈片C的情况下,之后会进行详述,将两个线圈片C1、C2对置配置而将形成有弯折部B0的长边区域(此处为长边区域LS2)彼此连接,或者是将未形成有弯折部B0的长边区域(此处为长边区域LS1)彼此连接,从而形成螺旋结构体。
并且,在将形成有弯折部B0的长边区域LS2彼此连接的情况下,线圈片保持部111T、112T、121T、122T夹持弯折部B0与被压接的端面TS1、TS2之间的区域(参照图10的(A))。即,在线圈片保持部111T、112T、121T、122T能够可靠地夹持弯折部B0与被压接的端面TS1、TS2之间的区域那样的位置形成弯折部B0。
具体地,如图11所示,在长边区域LS2的除方向转换部TN以外的方向转换部TN附近形成弯折部B0。
更具体地,希望弯折部B0设置为相对于例如“构成一周区域CR的长边LS的带长边方向的最大长度(成为构成一周区域CR的长边LS的预定的区域的带长边方向的最大长度)LMAX”,位于从其端部起小于30%的范围。
例如如图11的(A)所示,将使线圈片C1、C2的端面TS1、TS2彼此抵接的状态(压接前的状态)的假想的螺旋结构体的一周区域设为假想一周区域CR’。在该情况下,构成该假想一周区域CR’的长边LS’是线圈片C1的长边区域LS2和线圈片C2的长边区域LS2的合计长度,通过将这些长边区域LS2从抵接的状态进行压接,使两者缩短,从而得到构成一周区域CR的长边LS。
即,构成该假想一周区域CR’的长边LS’的带长边方向的长度(线圈片C1的长边区域LS2和线圈片C2的长边区域LS2的合计长度)是上述的“构成一周区域CR的长边LS的带长边方向的最大长度LMAX”(图11的(B))。
并且,希望弯折部B0以相对于最大长度LMAX(线圈片C1的长边区域LS2和线圈片C2的长边区域LS2的合计长度),位于从其短边SS侧的端部起小于例如30%的范围且位于长边区域LS2(除阴影线所示的方向转换部TN以外的区域)的方式即在长度LB1<LMAX×30%的位置形成。
由此,在假想一周区域CR’的长边LS’,包含其中心而在X方向的左右,能够确保最大长度LMAX的40%以上的长度(2×长度LB2≥LMAX×40%)作为线圈片保持部111T、112T、121T、122T的夹持区域P1、P2(参照图10)。
或者,可以在各个线圈片C1、C2中,在从短边SS侧的端部到弯折部B0为止的长度LB1成为从弯折部B0到端面TS(TS1、TS2)为止的长度LB2以下的位置形成弯折部B0。
由此,在假想一周区域CR’的长边LS’,包含其中心而在X方向的左右,能够确保最大长度LMAX的50%以上的长度(2×长度LB2≥LMAX×50%)作为线圈片保持部111T、112T、121T、122T的夹持区域P1、P2(参照图10)。
如果作为线圈片保持部111T、112T、121T、122T的夹持区域P1、P2能够确保的长度短,则夹持可能变得困难,但是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在假想一周区域CR’的长边LS’,能够确保包含其中心的40%以上的长度的区域作为夹持区域P1、P2,所以利用线圈片保持部111T、112T、121T、122T的夹持变得容易。由此,也不需要用于避免第一保持部11以及第二保持部12与另一个长边区域LS2的干涉的复杂的设定和/或控制,并且能够使压接的速度显著地提升。
应予说明,关于弯折部B0的形成位置,当然要考虑线圈片保持部111T、112T、121T、122T的X方向的宽度、线圈片C的压接量(按压量)。
但是,如图10的(D)所示在将两个线圈片C1、C2冷压接之后,在接合部CP产生由挤压形成的毛刺55。应予说明,如果保持残存有该毛刺55的状态,则在下一次压接时其可能与第一保持部11以及第二保持部12干涉。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冷压接完成之后,从第一保持部11以及第二保持部12取出线圈片(接合线圈片CC)而通过除去装置40去除毛刺55,并且在该线圈片C(接合线圈片CC)与其他的(新的)线圈片C之间进行冷压接。
应予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各图中,为了便于说明虽然将接合部CP进行了图示,但是实际上该接合部几乎不可辨识(非常难辨识)。
<除去装置>
参照图12,关于除去装置40进行说明。图12是除去装置40的概略图,图12的(A)是与图10的(A)、图10的(C)同样的俯视图,图12的(B)~图12的(E)是与图10的(B)、图10的(D)同样的除去装置40的主视图(作为接合线圈片CC为侧视图)。
如图10的(D)所示,刚从接合装置20排出后的接合线圈片CC在接合部产生毛刺55。毛刺55在接合部以与接合线圈片CC的宽幅面WS大致正交的方式沿垂直方向上下地被生成。
除去装置40是去除冷压接后的接合线圈片CC的一部分的装置,更详细地,去除由两个线圈片C的按压所产生的毛刺55。
具体地,如图12所示,除去装置40具备线圈片保持部41和除去部43。线圈片保持部41包括对置配置的第一线圈片保持部411和第二线圈片保持部412。第一线圈片保持部411和第二线圈片保持部412保持(以分别夹持宽幅面WS的两面的方式进行保持)在带长边方向上隔着接合线圈片CC的接合后的毛刺55,以预定距离分离的两侧(例如短边SS部分)。
除去部43例如是构成为能够相对于利用线圈片保持部41保持的线圈片C在例如Z方向上前进后退的切割单元(剪刀)。另外,除去部43还能够在Y方向上进行升降移动。
利用接合装置20接合的线圈片(接合线圈片CC)被自动装置等从接合装置20取出而向除去装置40移送(参照图1)。在除去装置40中如果通过线圈片保持部41保持接合线圈片CC,则向例如Z方向的后方(图12的(A)的下方)躲避的除去部43前进到Z方向的前方(接合线圈片CC方向)(图12的(B)),例如,首先,切割向上方突出的毛刺55(图12的(C))。之后,除去部43暂时向Z方向的后方躲避,并在移动到Y方向的下方之后,再向Z方向的前方前进(图12的(D)),切割向下方突出的毛刺55(图12的(E))。
应予说明,虽然省略图示,但是除去部43的切割单元并不限于剪刀,也可以是例如具有能够水平移动(水平旋转)的锯齿的切削刀具。
这样,由于在每次完成由接合装置20进行的接合时通过除去装置40将毛刺55去除,所以能够避免第一保持部11以及第二保持部12与接合线圈片CC的干涉。即,在总是去除接合部CP的毛刺55的状态下,接合线圈片CC能够避免第一保持部11以及第二保持部12与接合线圈片CC的干涉,并且与新的线圈片C接合。
接着,参照图13对本实施方式的线圈制造系统100、以及使用线圈制造系统100将多个线圈片C依次连接的线圈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图13的(A)是线圈制造系统100的概略图,图13的(B)是示出线圈制造系统100和依次形成的接合线圈片CC的具体例的图。
如图13的(A)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一台或者两台弯曲装置30、一台接合装置20以及一台除去装置40单元化为一组线圈制造装置10,准备与线圈50(螺旋结构体)的匝数(一周区域CR的数量)相对应的数量的该线圈制造单元(线圈制造装置)10_1、10_2、10_3…,并且使它们连续成一个或者多个线状而构成线圈制造系统100。
例如,在全部使用U字状的线圈片C来制造匝数为5匝(所使用的线圈片C为10个)的线圈50的情况下,线圈制造系统100例如包括串联连接了的9台线圈制造单元10_1~10_9。并且,在每次接合单位线圈片C0时进行线圈片的变形(形成弯折部B0)、接合、去毛刺,从而形成接合线圈片CC。
应予说明,在该情况下,也可以使例如4台和5台的线圈制造单元10并列运转,并且将由它们制造的两个接合线圈片CC最终接合而作为5匝的线圈50。
具体地,参照图13的(B)进行说明。图13的(B)是表示每个线圈制造单元(线圈制造装置)10制造过程中的线圈片C(单位线圈片C0以及接合线圈片CC)的状态的图,就线圈片C而言,作为在线圈制造单元10中的主视图(线圈片C的侧视图)进行图示。另外,各线圈制造单元10的接合装置20中的线圈片C(接合线圈片CC)仅提取在该装置中接合的线圈片C的部分进行示出。
此处,作为一例,以准备多个(此处为5个(单位线圈片C01、C02、C03、C04、C05))具有两个方向转换部TN的U字状(日文コ字状)的单位线圈片C0,并将它们连接(使它们连续)而制造线圈(螺旋结构体)50(接合线圈片CC)的情况为例进行示出。
第一台线圈制造单元10_1例如包括两台弯曲装置30_1A、30_1B、一台接合装置20_1和一台除去装置40_1,第二台以后的线圈制造单元10_2…10_N(在该例中为10_4)分别包括一台弯曲装置30_2…30_N(30_4)、一台接合装置20_2…20_N(20_4)以及一台除去装置40_2…40_N(40_4)。
在线圈制造系统100中,首先,为了形成螺旋结构体的第一圈的一周区域CR1(与接合线圈片CC1的一周区域(接合一周区域)相同),准备两个U字状的单位线圈片C01、C02,并且向第一台线圈制造单元10_1供给。在第一台线圈制造单元10_1中,在弯曲装置30_1A进行单位线圈片C01的弯曲加工(图13的(B)(1)),在弯曲装置30_1B进行单位线圈片C02的弯曲加工(图13的(B)(2))。并且,通过未图示的自动装置等取出变形后的单位线圈片C01、C02,向接合装置20_1供给。在接合装置20_1中,如图10所示利用第一保持部11以及第二保持部12分别保持单位线圈片C01、C02,将单位线圈片C01的一个端面TS1与单位线圈片C02的一个端面TS2彼此连接(冷压接)而形成接合线圈片CC1(图13的(B)(3))。此时,接合装置20_1例如在单位线圈片C01和单位线圈片C02各自的直线部分将端面TS1、TS2彼此按压,使接合线圈片CC1的一周区域(接合一周区域)的长度与线圈50的一周区域CR的长度一致。
更具体地,在该例中,如图10所示,利用例如第一保持部11保持单位线圈片C01(线圈片C1)的长边区域LS2,并且利用第二保持部12保持单位线圈片C02(线圈片C2)的长边区域LS2而将两者的TS1、TS2彼此按压。在该例中,单位线圈片C01的长边区域LS2是相对于短边SS和长边区域LS1所存在的基准面SF0倾斜的长边区域,单位线圈片C02的长边区域LS2是相对于短边SS和长边区域LS1所存在的基准面SF0倾斜的长边区域。即,自动装置使一个单位线圈片C0从载置于弯曲装置30的状态正反翻转。具体地,例如,以弯曲装置30_1A中的按压面(按压部所抵接的面)成为下方的方式进行使单位线圈片C01从载置于弯曲装置30_1A的状态(图13的(B)(1)所示的姿势的状态)正反翻转的翻转化工序,并且使第一保持部11进行保持(图13的(B)(2)、图13的(B)(3))。另一方面,自动装置不使单位线圈片C02从载置于弯曲装置30_1B的状态正反翻转(保持变形时的正反状态)而使第二保持部12进行保持(图13的(B)(1)、图13的(B)(3))。
即,新进行接合的单位线圈片C01的长边区域LS2和单位线圈片C02的长边区域LS2分别被第一保持部11以及第二保持部12保持为水平。以下,将该工序称为“进行新的接合区域的水平化工序”。然后将两者按压而形成接合线圈片CC1(图13的(B)(3))。
然后,再次通过未图示的自动装置等取出接合线圈片CC1,并且在配置于接合装置20_1的下游的第一台除去装置40_1中去除毛刺55(图13的(B)(4))。在除去装置40_1中,如果接合线圈片CC1被线圈片保持部41保持则除去部43前进,将例如向上方突出的毛刺55去除。除去部43暂时后退、下降,并再次前进而去除向下方突出的毛刺55(参照图12)。
这样,除去装置40构成为能够相对于由单位线圈片C0的接合而产生的毛刺55前进后退,并且针对每个由接合装置20进行的一个位置的接合相对于毛刺55前进而将其去除。
由此,形成螺旋结构体的第一圈的一周区域CR(CR1)。之后通过未图示的自动装置等取出接合线圈片CC1,并向配置于第一台除去装置40_1的下游的第二台线圈制造单元10_2的接合装置20_2供给(图13的(B)(6))。
此时,即在向第二台线圈制造单元10_2的接合装置20_2供给时,利用第一保持部11和第二保持部12将接合线圈片CC1的一个端面TS1(单位线圈片C02的未接合的端面TS1)和新的单位线圈片C03的一个端面TS2分别保持为水平而进行冷压接。
并且,在第二台线圈制造单元10_2的弯曲装置30_2中,进行接下来进行接合的单位线圈片C03的弯曲加工(图13的(B)(5)),并且通过未图示的自动装置等取出变形后的单位线圈片C03。由于在第二台线圈制造单元10_2以后,一片一片地将变形后的单位线圈片C0与之前形成的接合线圈片CC连接,所以弯曲装置30对一个单元来说为一台。
在第二台接合装置20_2中,将接合线圈片CC1的一个端面TS1(单位线圈片C02的未接合的端面TS1)和单位线圈片C03的一个端面TS2与上述同样地在直线部分进行冷压接,并且形成接合线圈片CC2(图13的(B)(6))。具体地,(在维持在接合装置20_1中的按压时的正反的状态下)利用例如第一保持部11保持接合线圈片CC1(单位线圈片C02)的长边区域LS1,并且利用第二保持部12保持单位线圈片C03的长边区域LS1。
即,进行利用第一保持部11以及第二保持部12将新的接合区域(接合线圈片CC1(单位线圈片C02)的长边区域LS1和新的单位线圈片C03的长边区域LS1)保持为水平的水平化工序(新的接合区域的水平化工序)。在该水平化工序中,也同时进行使已接合的单位线圈片C01的长边区域LS2和单位线圈片C02的长边区域LS2从刚接合后的水平状态(图13的(B)(4))倾斜的倾斜化工序(已接合区域的倾斜化工序)。并且,将两者的端面TS1、TS2彼此按压(图13的(B)(6))。
接合线圈片CC1(单位线圈片C02)的长边区域LS1是与短边SS位于大致同一平面(基准面SF0)的长边区域,单位线圈片C03的长边区域LS1是与短边SS位于大致同一平面(基准面SF0)的长边区域。
另外,自动装置例如以使弯曲装置30_2中的按压面(按压部所抵接的面)成为下方的方式进行使单位线圈片C03从载置于弯曲装置30_2的状态(图13的(B)(1)所示的姿势的状态)正反翻转的翻转化工序,并且利用第二保持部12保持单位线圈片C03(图13的(B)(5)、图13的(B)(6)),形成接合线圈片CC2。
并且,通过未图示的自动装置等取出接合线圈片CC2,在配置于接合装置20_2的下游的第二台除去装置40_2中去除毛刺55(图13的(B)(7))。由此,能够得到图13的(B)(7)所示的接合线圈片CC2。之后,通过自动装置等取出接合线圈片CC2向第三台线圈制造单元10_3的接合装置20_3供给(图13的(B)(9))。
另一方面,在第三台线圈制造单元10_3的弯曲装置30_3中,进行接下来进行接合的单位线圈片C04的弯曲加工(图13的(B)(8)),并且通过未图示的自动装置等取出变形后的单位线圈片C04。
在第三台接合装置20_3中,将接合线圈片CC2的一个端面TS1(单位线圈片C03的未接合的端面)和单位线圈片C04的一个端面TS2与上述同样地在直线部分进行冷压接,并且形成接合线圈片CC3(图13的(B)(9))。具体地,(在维持在接合装置20_2中的按压时的正反的状态下)利用例如第一保持部11保持接合线圈片CC2(单位线圈片C03)的长边区域LS2,并且利用第二保持部12保持单位线圈片C04的长边区域LS2。即,进行利用第一保持部11以及第二保持部12将新的接合区域(接合线圈片CC2(单位线圈片C03)的长边区域LS2和新的单位线圈片C04的长边区域LS2)保持为水平的水平化工序(新的接合区域的水平化工序、已接合区域(单位线圈片C02的长边区域LS1和单位线圈片C03的长边区域LS1)的倾斜化工序),并且将两者的端面TS1、TS2彼此按压。接合线圈片CC2(单位线圈片C03)的长边区域LS2是相对于基准面SF0倾斜的长边区域,单位线圈片C04的长边区域LS2也是相对于基准面SF0倾斜的长边区域。
另外,自动装置例如以使弯曲装置30_3中的按压面(按压部所抵接的面)成为上方的方式保持在载置于弯曲装置30_3的状态(正反不翻转),并且利用第二保持部12保持单位线圈片C04,形成接合线圈片CC3。
并且,通过未图示的自动装置等取出接合线圈片CC3,在配置于接合装置20_3的下游的第三台除去装置40_3中去除毛刺55(图13的(B)(10))。由此,形成螺旋结构体的第二圈的一周区域CR(CR2)。之后,通过自动装置等取出接合线圈片CC3而向第四台线圈制造单元10_4的接合装置20_4供给(图13的(B)(12))。
另一方面,在第四台线圈制造单元10_4的弯曲装置30_4中,进行接下来进行接合的单位线圈片C05的弯曲加工(图13的(B)(11)),并且通过未图示的自动装置等取出变形后的单位线圈片C05。
在第四台接合装置20_4中,将接合线圈片CC3的一个端面TS1(单位线圈片C04的未接合的端面)和单位线圈片C05的一个端面TS2与上述同样地在直线部分进行冷压接,并且形成接合线圈片CC4(图13的(B)(12))。具体地,(在维持在接合装置20_3中的按压时的正反的状态下)利用例如第一保持部11保持接合线圈片CC3(单位线圈片C04)的长边区域LS1,并且利用第二保持部12保持单位线圈片C05的长边区域LS1,进行利用第一保持部11以及第二保持部12将新的接合区域(接合线圈片CC3(单位线圈片C04)的长边区域LS1和新的单位线圈片C05的长边区域LS1)保持为水平的水平化工序(新的接合区域的水平化工序、已接合区域(单位线圈片C03的长边区域LS2和单位线圈片C04的长边区域LS2)的倾斜化工序),并且将两者的端面TS1、TS2彼此按压。单位线圈片C05的长边区域LS1是位于基准面SF0的长边区域,接合线圈片CC3(单位线圈片C04)的长边区域LS1也是位于基准面SF0的长边区域。
另外,自动装置例如以使弯曲装置30_4中的按压面(按压部所抵接的面)成为下方的方式进行使单位线圈片C05从载置于弯曲装置30_4的状态正反翻转的翻转化工序,并且利用第二保持部12保持单位线圈片C05(图13的(B)(11)、图13的(B)(12)),形成接合线圈片CC4。
并且,通过未图示的自动装置等取出接合线圈片CC4,在配置于接合装置20_4的下游的第四台除去装置40_4中去除毛刺55(图13的(B)(13))。由此,能够得到图13的(B)(13)所示的接合线圈片CC4。之后通过自动装置等取出接合线圈片CC4。以后通过根据需要将其重复预定的匝数N次,形成具有N匝一周区域CR的螺旋结构体。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折弯的线圈片C1、C2在端面TS1、TS2接合。具体地,线圈片C1与线圈片C2的接合利用将线圈片C1的具有弯折部B0的一边(例如,长边区域LS2)与线圈片C2的具有弯折部B0的一边(例如,长边区域LS2)连接(例如,图13的(B)(1)~图13的(B)(3)),或者将线圈片C1的没有弯折部B0的一边(例如,长边区域LS1)与线圈片C2的没有弯折部B0的一边(例如,长边区域LS1)连接(例如,图13的(B)(5)、图13的(B)(6))中的任一种方式进行接合。
并且,如上所述,进行由弯曲装置30进行的线圈片C的弯曲工序(图13的(B)(1)),进行一个线圈片C的翻转化工序(图13的(B)(2)),进行新的接合区域的水平化工序(已接合区域的倾斜化工序)(图13的(B)(1)~图13的(B)(3)),进行由接合装置20进行的接合工序(图13的(B)(3)),并且进行由除去装置40进行的除去工序(图13的(B)(4))。
之后,进行由弯曲装置30进行的线圈片C的弯曲工序,进行一个线圈片C的翻转化工序(图13的(B)(5)),进行新的接合区域的水平化工序,进行由接合装置20进行的接合工序(图13的(B)(6)),并且进行由除去装置40进行的除去工序(图13的(B)(7))。
紧接着,进行由弯曲装置30进行的线圈片C的弯曲工序(图13的(B)(8)),进行新的接合区域的水平化工序,进行由接合装置20进行的接合工序(图13的(B)(9)),进行由除去装置40进行的除去工序(图13的(B)(10))。
之后,进行由弯曲装置30进行的线圈片C的弯曲工序,进行一个线圈片C的翻转化工序(图13的(B)(11)),进行新的接合区域的水平化工序,进行由接合装置20进行的接合工序(图13的(B)(12)),进行由除去装置40进行的除去工序(图13的(B)(13))。
重复该过程,如图13的(B)(10)、图13的(B)(13)所示,能够得到一周区域CR的对置的长边LS中的一个长边LS相对于另一个长边LS倾斜的形状的螺旋结构体。
即,本实施方式的线圈制造装置10在沿螺旋的行进方向扩展的状态下连接(接入)线圈片,但是在成为完成状态的螺旋结构体之后,将螺旋结构体一体成型(例如,冲压等),并且进行在螺旋的行进方向上进行压缩的弹性变形和/或塑性变形而形成螺旋的各圈接近的线圈50。
应予说明,在该例中,对于新连接的线圈片C而言,以(在每次连接时,在即将连接之前)形成由弯曲装置30形成的弯折部B0而向接合装置20供给为例进行说明。但是并不限于此,由弯曲装置30进行的线圈片C的弯曲工序也可以构成为预先对所需要的线圈片C全数进行。即,例如可以构成为:在使用全数20个线圈片C形成线圈50的情况下,在通过弯曲装置30对20个线圈片C全数形成弯折部B0之后,将它们一片一片地向接合装置20供给。
即使在该情况下,除去装置40也在每次形成一个位置的接合部CP时,将该接合部CP的毛刺55去除。通过这样的构成,接合线圈片CC总是在去除接合部CP的毛刺55的状态下,能够避免第一保持部11以及第二保持部12与接合线圈片CC的干涉,并且与新的线圈片C接合。
图14是表示从预定数量(第N台)的线圈制造单元10_N排出的完成了的螺旋结构体50’的一例的图(线圈的匝数与上述的实施方式不同)。图14的(A)是从螺旋轴方向观察到的主视图(俯视图),图14的(B)是图14的(A)的成形前的V1方向的向视图(侧视图),图14的(C)~图14的(E)是成形后的V2方向的向视图(侧视图)。
完成了的螺旋结构体50’被成形为期望的形状。即,本实施方式的线圈片C在冷压接前通过弯曲装置30折弯,在刚从线圈制造装置10排出之后,如图14的(B)所示,在各一周区域CR之间形成有间隙G。
因此,进行使该间隙G变窄那样的成形。具体地,首先进行退火(anneal),使螺旋结构体50’软化。即,将包括金属材料(例如铜板)的螺旋结构体50’在炉内加热到适当的温度(例如,重结晶温度以上),保持预定时间并在炉中逐渐冷却。由此,构成螺旋结构体50’的金属材料成为无内部应力的组织并软化。即,通过退火使螺旋结构体50’成为容易塑性变形的状态。或者,也可以说通过退火控制螺旋结构体50’的塑性系数(使螺旋结构体50’的弹性极限降低)。虽然在退火后螺旋结构体50’(的金属材料)软化,但是在不对螺旋结构体50’施加外力的情况下,维持其形状(图14的(B)所示的间隙G)。
然后,将图14的(B)所示的形状的螺旋结构体50’浸于液态的绝缘树脂而以绝缘树脂一体地进行包覆。应予说明,也可以通过向螺旋结构体50’喷涂液态的绝缘树脂而以绝缘树脂一体地包覆。由此,绝缘树脂还进入各一周区域CR间的间隙G,并且能够得到沿螺旋行进方向从一端到另一端扁平导体的周围被绝缘树脂覆盖的螺旋结构体50’。
之后,如图14的(C)所示,以使螺旋结构体50’的间隙G变小的方式在螺旋轴方向上进行压缩而在螺旋结构体的螺旋行进方向上进行弹性变形和/或塑性变形,使螺旋的各圈接近而硬化。退火后的螺旋结构体50’容易进行弹性变形和/或塑性变形,各一周区域CR的间隙G消失,并且在各一周区域CR彼此紧密贴合的状态下固定(硬化)。或者,在各一周区域CR的间隙G变得极小的状态下固定(硬化)。并且紧密贴合或者近接的各一周区域CR分别被绝缘(图14的(C)或者图14的(D))。
进而,例如在安装于定子芯的线圈50的情况下,根据需要,以使其配合定子芯的形状而在螺旋结构体的轴中心方向(定子芯的径向)上成为凹状或者凸状的方式,即如图14的(E)所示,成形为内周端部与外周端部不在同一面的弯曲状。由此,能够得到由绝缘树脂一体地包覆而成的线圈50。
以往,在利用绝缘树脂包覆线圈的完成长度的长导线之后,将其卷绕而形成螺旋结构。但是在该情况下,在卷绕的弯曲部分的外周附近绝缘树脂被拉伸而导致包覆厚度变薄,成为耐压劣化的主要因素。另外,例如在上述的成形之前以绝缘树脂进行包覆的情况下,也由于冲压而引起绝缘树脂的包覆厚度不均一,因此,产生同样的问题。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各一周区域CR间存在间隙G的状态下对螺旋结构体50’进行退火而使其软化,并在以绝缘树脂一体地进行包覆之后,以消除间隙G(使其极小)的方式进行压缩成形并使其硬化。即,能够从螺旋结构体50’的一端到另一端沿螺旋行进方向以绝缘树脂大致均匀地包覆扁平导体的周围,并能够提升绝缘树脂的膜厚的均匀性。另外,也能够通过绝缘树脂将螺旋结构体50’的一周区域CR彼此黏合。
本实施方式的接合装置20是基于线圈50的完成后的长度,使用长出由冷压接引起的压缩量(收缩量)部分(长出余量部分)的线圈片C,在重复由冷压接引起的压缩(收缩)的同时接入线圈片C而制造线圈50的装置。
因而,在进行冷压接时,边测量线圈片C的带长边方向BL(参照图2的(B))的距离边进行冷压接。带长边方向BL的距离的测量例如通过在第一保持部11、第二保持部12(或者其附近)设置滑动检测机构(未图示),并通过进行由第一保持部11保持的线圈片C(第一线圈片C1)和由第二保持部12保持的线圈片C(第二线圈片C2)的按压时的滑动检测,能够进行带长边方向BL的距离的测量。应予说明,带长边方向BL的距离的测量可以与冷压接同时(实时)进行测量,也可以在冷压接的前后(或者冷压接之前或之后)进行测量。由此,能够实现完成后的线圈尺寸的高精度化。
应予说明,如图2的(A)、图2的(E)~图2的(G)所示,线圈片C的大致直角的方向转换部TN成为线圈50的角部。即,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接合装置20,通过将以通过冲裁加工等而具有大致直角的方向转换部TN的方式构成的线圈片C接合,从而能够制造内周侧以及外周侧的角部为大致直角的线圈50。以往,虽然有卷绕长的扁平导体而制造由扁平导体形成的线圈,但是在卷绕中,不可避免至少线圈的内周侧的角部成为弯曲的形状,占空系数的提升和/或散热性的提升等存在限度。
但是,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线圈制造装置10,由于能够将通过冲裁加工而形成的形状直接进行接合,所以能够制造下述的线圈50,所述线圈50即使在线圈内周侧也能够实现直角(大致直角)的角部,能够使占空系数提升,另外,能够通过消除多余的空间来提升散热性。
特别地,线圈片C彼此的接合部CP避开方向转换部TN(角部)而设置于直线部分。即,利用线圈片的直线部分进行压接。其结果,能够使方向转换部TN的形状精度提升,例如能够维持在冲裁加工中形成为直角(大致直角)那样的角部。
进而,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量产使占空系数提升,并由此使散热性提升的优质的线圈,能够提高生产率。
<线圈制造方法>
接着,关于本实施方式的线圈制造方法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线圈制造方法例如能够在上述的线圈制造装置10中实施。
即,本实施方式的线圈制造方法是将多个扁平导体(线圈片C)接合而形成螺旋结构体的线圈制造方法,具有:弯曲工序,以沿螺旋行进方向的一部分相对于其他的部分倾斜的方式将各个扁平导体C折弯;接合工序,沿带长边方向将折弯的扁平导体C与其他的扁平导体C的端面彼此按压,并且边使带长边方向的距离缩短边进行压接使它们接合而形成螺旋结构体;以及除去工序,去除接合后的扁平导体的一部分。
此处,弯曲工序能够通过上述的弯曲装置30实施,对于各个线圈片C,以使构成一周区域CR的预定的对置的两边(例如,构成长边LS的长边区域LS1、LS2)中的一个(例如,长边区域LS2)相对于另一个(例如,长边区域LS1)倾斜的方式进行折弯。
并且,进行新的接合区域的水平化工序,在接合工序中通过接合装置20将线圈片C的端面彼此压接。
另外,除去工序能够通过上述的除去装置40实施,去除由多个扁平导体C的按压所产生的毛刺55。
由于这些弯曲工序和除去工序的详细方法如上所述,所以此处省略说明,以下主要关于接合装置20中的压接的方法进行说明。应予说明,虽然是重复进行,但是本实施方式的线圈的制造方法是对各线圈片C进行弯曲加工(可以是在即将接合之前再一片一片地进行弯曲加工的构成,也可以是对所需要的线圈片C全数进行弯曲加工的构成),将形成有弯折部B0的某一个线圈片C(C02)与形成有弯折部B0的另一个线圈片C(C01)压接(接合),并且每当进行该压接,就去除在接合部CP产生的毛刺55的方法(参照图13)。
但是,在以下的说明中,由于主要关于压接的方法详细地进行说明,所以关于在压接的前后进行的弯曲工序和/或除去工序(去毛刺的工序),省略或者简化说明。
首先,参照图15,对线圈片C的压接的概略进行说明。该图是线圈片C的俯视图。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多个线圈片C分别能够通过使端面TS1、TS2彼此抵接而形成假想状态的螺旋结构体(以下,称为“假想螺旋结构体”)。具体地,(对新的接合区域进行水平化工序),如该图的(A)所示,设定为能够使单位线圈片C01和单位线圈片C02的带长边方向的端面TS1、TS2彼此抵接,而形成如该图的(B)所示的假想螺旋结构体50V的一周区域(假想一周区域)CR’。并且,假想螺旋结构体50V的螺旋行进方向的假想一周区域CR’的长度被设定为比完成状态的螺旋结构体(线圈)50的一周区域CR(该图的(C))的长度长出压接的按压量。
接合装置20在带长边方向上将单位线圈片C01与单位线圈片C02按压而形成图15的(C)所示的接合线圈片CC,并且使该接合线圈片CC的接合一周区域CR’的长度与螺旋结构体(线圈)50的一周区域CR的长度一致。应予说明,与图15的(A)的端面TS1、TS2相反侧的端面TS0、端面TS1’彼此不被压接,而是与其他的线圈片C的端面压接(或者与向外部导出的端子连接)。
即,本实施方式的线圈制造方法是下述的方法:准备多个如果使其连续则能够成为螺旋结构体50并形成有弯折部B的带状的扁平导体(线圈片C),并设定为多个线圈片C的成为带长边方向的总距离的准备长度L0比预计完成的螺旋结构体(线圈)50的螺旋长边方向的完成长度L长出余量M,沿带长边方向将多个线圈片C的端面彼此按压,边缩短带长边方向的距离边进行冷压接,每当形成接合部CP就进行该接合部CP的去毛刺,通过将因冷压接而使多个线圈片C全部缩短的缩短总距离S设定为余量M,从而使多个线圈片C接合而形成螺旋结构体(线圈)50。
具体地,参照图16,以准备4个(C01~C04)具有两个方向转换部TN的U字状(日文コ字状)的单位线圈片C0,并将它们连接(使它们连续)而制造包括2圈的螺旋形状的线圈(螺旋结构体)50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图16的(A)是单位线圈片C01~C04的俯视图,图16的(B)~图16的(D)是接合线圈片CC的展开图,图中的虚线表示预计完成的线圈50的螺旋结构的轴中心(接合部CP的中心)。另外,图16的(B)~图16的(D)的线圈片的两端的双点划线表示完成形态的线圈的完成端部,在该例中,作为完成端部不变化(完成端部的位置在图示的左右方向上不移动)的情况进行说明。
如果将单位线圈片C01~C04的带长边方向的长度分别设为L01~L04,则成为带长边方向的总距离的准备长度L0是L01+L02+L03+L04。并且,该准备长度L0被设定为比线圈50的螺旋长边方向的完成长度L长出余量M(L0=L+M)。如果沿带长边方向将该单位线圈片C01与单位线圈片C02按压而进行冷压接,则通过它们的按压,单位线圈片C01的带长边方向的长度L01被压缩为L01’(缩短(压缩)量是从接合部CP中心起距离为S1的长度(压缩量S1)),单位线圈片C02的带长边方向的长度L02被压缩为L02’(缩短(压缩)量是从接合部CP中心起距离为S2的长度(压缩量S2))而形成接合线圈片CC1(长度LC1)(图16的(B))。然后,如果将接合线圈片CC1的端面(单位线圈片C01或者C02的未接合的一侧的端面)与单位线圈片C03进行冷压接,则通过它们的按压,单位线圈片C03被压缩为L03’(缩短(压缩)量是从接合部CP中心起距离为S3的长度(压缩量S3)),接合线圈片CC1被压缩为LC1’(缩短(压缩)量是从接合部CP中心起距离为S4的长度(压缩量S4)),并形成接合线圈片CC2(图16的(C))。进而,如果将接合线圈片CC2的端面(单位线圈片C01、C02、C03的未接合的一侧的端面)与单位线圈片C04进行冷压接,则通过它们的按压,单位线圈片C04被压缩为L04’(缩短(压缩)量是从接合部CP中心起距离为S5的长度(压缩量S5)),接合线圈片CC2被压缩为LC2’(缩短(压缩)量是从接合部CP中心起距离为S6的长度(压缩量S6)),完成螺旋长边方向的完成长度(从起点ST到终点ET为止的长度)L的线圈50(螺旋结构体)(图16的(D))。直到使线圈片(单位线圈片和/或接合线圈片)接合而完成线圈50为止的线圈片的缩短量的合计(缩短总距离S=S1+S2+S3+S4+S5+S6)与余量M相当。
重新按照时间序列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线圈的制造方法。首先,基于完成状态的线圈50的长度L,以使缩短总距离S=余量M的方式设定单位线圈片的长度L01~L04,并且设定由冷压接引起的压缩量S1~S6。
然后,使用这样设定的线圈片(分别形成有未图示的弯折部B0),将单位线圈片C01和单位线圈片C02的端面彼此按压出所设定的压缩量S1、S2而通过冷压接接入,形成接合线圈片CC1。此时的压缩量S1、S2通过进行单位线圈片C01和单位线圈片C02的按压时的滑动检测,来测量并掌握两线圈片的带长边方向的距离。掌握压缩量的方法在以下的冷压接中是同样的。
由于对一个接合区域(例如,单位线圈片C01与单位线圈片C02的接合的端面附近)进行冷压接之后,在接合部产生由挤压引起的毛刺,所以在冷压接之后进行切除毛刺的处理。
接着,以保留进行冷压接的端面(单位线圈片C01或者单位线圈片C02的未接合的端面)附近的方式,使线圈片(接合线圈片CC1)在预计完成的螺旋结构体的螺旋行进方向上进行弹性变形和/或塑性变形,同时在其与其他的线圈片(单位线圈片C03)之间进行冷压接。此时,接合线圈片CC1的螺旋行进方向上的弹性变形和/或塑性变形的变形量被设定为避免在进行冷压接时保持线圈片的第一保持部11以及第二保持部12与接合线圈片CC1的干涉的量。另外,变形量在以下的冷压接中是同样的。
以下,同样地将线圈片接入。即,将接合线圈片CC1的端面(单位线圈片C01或者C02的未接合的一侧的端面)和单位线圈片C03按压出所设定的压缩量S3、S4而通过冷压接接入单位线圈片C03,形成接合线圈片CC2。之后,进行接合区域的去毛刺,并以保留进行冷压接的端面附近的方式,使接合线圈片CC2在预计完成的螺旋结构体的螺旋行进方向上进行弹性变形和/或塑性变形,同时将接合线圈片CC2的端面与单位线圈片C04按压出所设定的压缩量S5、S6而通过冷压接接入单位线圈片C04,得到完成状态的螺旋结构体。
<线圈片的变形例>
图17是表示线圈片的形状不同的情况下的连接例的图。
图17的(A)是表示基于L字状的线圈片进行的连接例的俯视图,此处表示使用四个L字状的单位线圈片C0而构成一圈的接合线圈片的情况。为了便于说明,省略图示,但是在该情况下,各线圈片也设定为成为带长边方向的总距离的准备长度L0比预计完成的螺旋结构体(线圈)的螺旋长边方向的完成长度L长出余量M。并且,余量M在将多个线圈片全部冷压接的情况下设定为因按压而缩短的缩短总距离S。
应予说明,也可以不以全部相同的形状(L字状)来构成一圈的连接线圈片。即,可以将I字状(直线状)和/或U字状(日文コ字状)的线圈片与L字状组合而形成一圈的连接线圈片。
图17的(B)是表示使C字状的单位线圈片C0与I字状的单位线圈片C01组合而成的连接例的俯视图。为了便于说明,省略图示,但是在该情况下,各线圈片也设定为成为带长边方向的总距离的准备长度L0比预计完成的螺旋结构体(线圈)的螺旋长边方向的完成长度L长出余量M。并且,余量M在将多个线圈片全部冷压接的情况下设定为因按压而缩短的缩短总距离S。
另外,也可以使方向转换部TN为三个的大致C字状的单位线圈片与方向转换部TN为一个的L字状的单位线圈片组合而作为一圈的线圈连接片。进而,构成螺旋结构体的第一圈和第二圈的单位线圈片也可以是各自不同的组合。
图17的(C)是使方向转换部TN为两个的U字状(日文コ字状)的单位线圈片C0与预计完成的螺旋结构体的一圈的线圈片(O字状(日文ロ字状)的线圈片)C1组合而形成接合线圈片的情况的展开图。该图的线圈片的两端的双点划线表示完成形态的线圈的完成端部,并且在该例中,作为完成端部不变化(在图示的左右方向上完成端部的位置不移动)的情况进行说明。
O字状的线圈片C1的接合部分被切断。如果将U字状的单位线圈片C0的一端与O字状的线圈片C1的一端进行冷压接,则U字状的单位线圈片C0以压缩量S0被压缩、O字状的线圈片C1以压缩量S1被压缩,重复该操作而能够形成螺旋结构体。应予说明,在图16中,(在使用了相同长度的U字状的单位线圈片C0的情况下),如图示那样地接合部CP在螺旋结构的各圈形成于沿螺旋结构的轴中心大致相同的位置(重叠的位置),但是在图17的(C)的情况下,接合部CP在螺旋结构的各圈形成于沿螺旋结构的轴中心(虚线)偏离了预定量的位置。
<线圈的变形例>
图18是表示线圈50的变形例的图,该图的(A)是与图14的(C)相对应的侧视图,该图的(B)是线圈50的立体图。
本实施方式的线圈片C可以是沿螺旋行进方向线圈片C的带短边方向的宽度WA、WB、WC、WD、WE…不同(依次变大(或者变小))。假设在该情况下,以使螺旋行进方向上的任意位置的截面积(例如,图18的(A)的阴影线所示的截面积SC1和SC2)彼此相等的方式,根据宽度WA~WE使线圈片C的厚度D1~D5(螺旋的轴方向的厚度)不同。如图18所示,该线圈50具有四角锥台的外形。
<向定子芯安装的方法>
参照图19,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线圈50的向定子芯安装的例子。图19的(A)是在将线圈50的螺旋的轴方向设为图示的左右方向的情况下的线圈50以及筒部件51A、51B的侧视图。另外,图19的(B)是图19的(A)的俯视图。另外,图19的(C)是表示向定子芯60安装的另一个例子的俯视图。
本实施方式的线圈50如图14的(E)所示沿定子芯的外形成形,成形之后以绝缘树脂一体地进行包覆,并以所谓的后加装的方式将其安装于定子芯60。
因此,例如如图19的(A)所示利用一组筒部件51A、51B夹着线圈50,并将该筒部件51A、51B安装于定子芯60。具体地,筒部件51A具有插入到线圈50的螺旋结构的内周侧而支撑线圈50的支撑部53A和设置于轴中心方向上的一个面侧的凸缘部52A。筒部件51B也同样地具有支撑部53B和凸缘部52B。
在该情况下,从一侧的筒部件51A的未形成凸缘部52A的面侧将支撑部53A插入到线圈50的内周,并将另一侧的筒部件51B叠加而通过设置于支撑部53A、53B的未图示的卡合部将两者卡合。然后,如图19的(B)所示将该带筒部件线圈50安装于定子芯60。虽然省略图示,但是定子芯60具有带筒部件线圈50的固定部,带筒部件线圈50嵌合(卡合)于该固定部等而被固定。
或者,如图19的(C)所示,线圈50可以安装于仅在螺旋结构的轴中心方向上的一个面侧具有凸缘部52C的一个筒部件51C,并安装于定子芯60。在该情况下,为了防止线圈50由于动作时的离心力而从定子芯60脱落(或者产生不需要的移动(振动)),可以在定子芯60设置切口61,并在将带筒部件线圈50安装于定子芯60之后,将覆盖带筒部件线圈50的上方的防脱环62与定子芯60的切口61嵌合。
这样,将线圈50安装于定子芯60而构成定子(未图示),并且以使已知的转子能够相对于该定子旋转的方式进行组装来制造马达(未图示)。
应予说明,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线圈片C为U字状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只要线圈片C是能够得到图14所示的线圈50(螺旋结构体)的形状的线圈片即可,能够进行各种变形,例如,在线圈片C的形状是其他的形状(图2的(B)、图2的(D)、图2的(F)、图2的(G)、图2的(H))的情况下,为了能够得到图14所示的线圈50(螺旋结构体)的形状,弯曲装置30的构成及由其进行的变形位置、接合装置20的构成及由其进行的接合位置、以及除去装置40的构成及由其进行的去除位置等能够适当地改变。
另外,就本实施方式的线圈制造装置10而言,以包含弯曲装置30、接合装置20以及除去装置40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但是本发明的线圈制造装置10也可以是具有弯曲装置30和接合装置20的构成,线圈制造装置10还可以是包含接合装置20和除去装置40的构成。
另外,关于线圈制造装置10(参照图1)而言,可以是弯曲装置30、接合装置20以及除去装置40收纳于一个收纳部(壳体),也可以是弯曲装置30和接合装置20收纳于一个收纳部(壳体),还可以是接合装置20和除去装置40收纳于一个收纳部(壳体)。
另外,线圈制造系统100(参照图13)也可以将多个线圈制造单元10_N收纳于一个收纳部(壳体)。
另外,不限于将线圈片C一片一片地在接合之前进行变形的构成,也可以构成为在通过弯曲装置30预先将构成线圈50的预定数量(必要数量)的线圈片C全部变形之后,通过接合装置20将变形后的线圈片C接合。
以上,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以各种实施方式构成,例如,线圈片的方向转换部TN可以是弯曲状。
另外,一个线圈片不限于通过对一片铜板进行冲裁加工而构成,也可以是在线圈的带短边方向上并列配置多个细扁平导体(例如带长边方向的截面形状为正方形的扁平导体)而成。另外,也可以是线圈的一部分由对一片铜板进行冲裁加工而成的线圈片形成,一部分由细扁平导体的并列配置而成的线圈片形成。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在制造使用了扁平导体的线圈(扁平线圈、扁绕线圈)的情况下等使用。

Claims (10)

1.一种线圈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是将多个扁平导体压接而形成螺旋结构体的线圈制造装置,所述线圈制造装置具备:
接合装置,其形成所述多个扁平导体的接合体;以及
除去装置,其将所述接合体的一部分去除,
所述接合装置是沿带长边方向将所述多个扁平导体中的一个扁平导体和其他的所述扁平导体的端面彼此按压并进行压接而形成成为所述螺旋结构体的所述接合体的单元,
从所述接合装置取出的所述接合体是所述螺旋结构体的一周的区域即一周区域比该螺旋结构体的完成状态宽的状态,
所述除去装置具有线圈片保持部和切割单元,是去除所述多个扁平导体的因按压而产生的毛刺的单元,
所述线圈片保持部能够以使从所述接合装置取出的所述接合体的形状至少在所述毛刺的形成区域附近维持的方式保持该接合体,
所述切割单元相对于所述线圈片保持部相对移动而去除所述毛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圈片保持部具有第一线圈片保持部和第二线圈片保持部,所述第一线圈片保持部和所述第二线圈片保持部分别保持构成一个所述一周区域的所述扁平导体。
3.一种线圈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是将多个扁平导体压接而形成螺旋结构体的线圈制造方法,所述线圈制造方法具有:
接合工序,沿带长边方向将所述扁平导体和其他的所述扁平导体的端面彼此按压并进行压接而形成成为所述螺旋结构体的接合体;以及
除去工序,去除在所述接合体产生的毛刺,
所述接合体的所述螺旋结构体的一周的区域即一周区域比该螺旋结构体的完成状态宽,
在所述除去工序中,一边以使所述接合体的形状至少在所述毛刺的形成区域附近维持的方式保持该接合体,一边去除所述毛刺。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圈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圈制造方法具有利用覆膜一体地覆盖所述螺旋结构体的包覆工序。
5.一种线圈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
准备如果连续就能成为螺旋结构体的带状的多个扁平导体的工序;
接合工序,使一个所述扁平导体的带长边方向的一个端面与其他所述扁平导体的带长边方向的一个端面抵接而按压,并且形成螺旋结构体;
所述螺旋结构体的退火工序;
所述螺旋结构体的绝缘工序;以及
成型工序,将所述螺旋结构体设为所希望的形状。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圈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圈制造方法具有去除所述多个扁平导体彼此的因按压而产生的毛刺的除去工序。
7.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线圈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圈制造方法在退火工序之前或退火工序之后具有其他成型工序。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线圈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合工序具有:
弯曲工序,针对构成所述螺旋结构体的一周的区域即一周区域的一个以上的所述扁平导体,以使沿螺旋行进方向的一部分相对于其他的部分倾斜的方式折弯而形成弯折部;
压接工序,沿带长边方向将折弯了的所述扁平导体与其他所述扁平导体的端面彼此按压,边缩短所述带长边方向上的距离边进行压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线圈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绝缘工序将在所述螺旋结构体中重叠的所述一周区域之间绝缘。
10.一种线圈制造系统,其特征在于,
具备多台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制造装置。
CN202311445888.5A 2018-07-17 2019-07-09 线圈制造装置、线圈制造方法以及线圈制造系统 Pending CN11754391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33871A JP7170308B2 (ja) 2018-07-17 2018-07-17 コイル製造装置、コイル製造システム、コイル製造方法
JP2018-133870 2018-07-17
JP2018-133871 2018-07-17
JP2018133870A JP7170307B2 (ja) 2018-07-17 2018-07-17 コイル製造装置、コイル製造システム、コイル製造方法
CN201980041350.3A CN112368918B (zh) 2018-07-17 2019-07-09 线圈制造装置、线圈制造系统、线圈制造方法以及线圈
PCT/JP2019/027142 WO2020017394A1 (ja) 2018-07-17 2019-07-09 コイル製造装置、コイル製造システム、コイル製造方法およびコイル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41350.3A Division CN112368918B (zh) 2018-07-17 2019-07-09 线圈制造装置、线圈制造系统、线圈制造方法以及线圈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543916A true CN117543916A (zh) 2024-02-09

Family

ID=69164065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786662.5A Pending CN116885906A (zh) 2018-07-17 2019-07-09 线圈制造装置、线圈制造系统、线圈制造方法
CN202311445888.5A Pending CN117543916A (zh) 2018-07-17 2019-07-09 线圈制造装置、线圈制造方法以及线圈制造系统
CN201980041350.3A Active CN112368918B (zh) 2018-07-17 2019-07-09 线圈制造装置、线圈制造系统、线圈制造方法以及线圈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786662.5A Pending CN116885906A (zh) 2018-07-17 2019-07-09 线圈制造装置、线圈制造系统、线圈制造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41350.3A Active CN112368918B (zh) 2018-07-17 2019-07-09 线圈制造装置、线圈制造系统、线圈制造方法以及线圈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10272752A1 (zh)
EP (1) EP3826154A4 (zh)
CN (3) CN116885906A (zh)
WO (1) WO202001739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1137827A (ja) * 2020-03-03 2021-09-16 株式会社アスター コイル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176443A (ja) * 1984-02-23 1985-09-10 Toshiba Corp 界磁コイルの製造方法
JPS6240041A (ja) * 1985-08-13 1987-02-21 Toshiba Corp 界磁コイルの製造方法
US5022138A (en) * 1988-06-02 1991-06-11 Amp Incorporated Flat cable terminating apparatus
JP4300716B2 (ja) * 2001-06-04 2009-07-22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板状導体を有する回転電機
JP4665454B2 (ja) * 2004-08-06 2011-04-06 株式会社安川電機 モータ
JP5378000B2 (ja) * 2009-02-16 2013-12-25 株式会社幸和電熱計器 エンジン用クランクシャフトの高周波焼入れに用いる誘導加熱コイル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誘導加熱コイル
CN103947085B (zh) * 2011-10-27 2016-03-16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分段线圈、使用分段线圈而成的定子及分段线圈的制造方法
WO2014017125A1 (ja) * 2012-07-25 2014-01-30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コイルエンド成形装置および方法
JP6505431B2 (ja) * 2013-12-18 2019-04-24 株式会社アスター コイ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592554B1 (ja) * 2013-12-18 2014-09-17 武延 本郷 冷間圧接装置、コイル製造装置、コイ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5940581A (zh) * 2014-01-27 2016-09-1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冷压焊导线、电动机以及电动机的制造方法
CN106063086B (zh) * 2014-03-31 2019-05-0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动机、鼓风机以及压缩机
JP6299723B2 (ja) * 2015-10-23 2018-03-2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ステータコイル形成方法
JP6593877B2 (ja) * 2016-01-19 2019-10-23 Nittoku株式会社 コイルの製造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552067B2 (ja) * 2017-11-07 2019-07-31 株式会社アスター コイル製造方法およびコイル製造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0017394A1 (ja) 2020-01-23
CN112368918B (zh) 2023-11-21
CN112368918A (zh) 2021-02-12
US20210272752A1 (en) 2021-09-02
CN116885906A (zh) 2023-10-13
EP3826154A4 (en) 2022-04-06
EP3826154A1 (en) 2021-05-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274223B (zh) 线圈制造方法
JP6841445B2 (ja) コイル製造装置、コイル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コイル
US7615906B2 (en) Joint structure of electric wire, stator of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6552067B2 (ja) コイル製造方法およびコイル製造装置
CN112368918B (zh) 线圈制造装置、线圈制造系统、线圈制造方法以及线圈
JP4819825B2 (ja) 電気機器用の電磁エレメントを製造する製造装置及び方法
JP7170307B2 (ja) コイル製造装置、コイル製造システム、コイル製造方法
JP7370641B2 (ja) コイル製造装置およびコイル製造方法
US20220352792A1 (en) Cold pressure welding apparatus, coil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coil,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6242306B2 (ja) コイルの製造方法
WO2021176843A1 (ja) コイル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