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519444B - 液冷散热单元、液冷散热装置及服务器 - Google Patents

液冷散热单元、液冷散热装置及服务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519444B
CN117519444B CN202311829963.8A CN202311829963A CN117519444B CN 117519444 B CN117519444 B CN 117519444B CN 202311829963 A CN202311829963 A CN 202311829963A CN 117519444 B CN117519444 B CN 11751944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liquid cooling
cooling heat
outlet
liquid out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82996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7519444A (zh
Inventor
林子健
余世茂
张海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Metabrain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Metabrain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Metabrain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Metabrain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829963.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519444B/zh
Publication of CN1175194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51944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751944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51944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20Cooling mea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8Packaging or power distribution
    • G06F1/183Internal mounting support structures, e.g. for printed circuit boards, internal connecting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液冷散热装置技术领域,公开了液冷散热单元、液冷散热装置及服务器,液冷散热单元,包括液冷板本体和支撑板;液冷板本体设有液冷腔、进液口和出液口,进液口和出液口均与液冷腔连通;支撑板适于与待散热部件连接,液冷板本体连接在支撑板上朝向待散热部件的一侧,本发明液冷散热单元,整体强度较高,不易损坏。

Description

液冷散热单元、液冷散热装置及服务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冷散热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液冷散热单元、液冷散热装置及服务器。
背景技术
随着AI(人工智能)技术的蓬勃发展,服务器的计算能力和图形处理能力不断受到严峻挑战。当面对算力需求较大的场景时,服务器往往会搭载许多GPU(图形处理器)芯片,而这些GPU芯片在满足算力需求的同时,往往也会因功耗过高,产生大量热量。采取风冷散热装置对GPU芯片进行散热的散热效果不佳,且风冷散热装置对高度、风扇数量和功率要求也比较严格,容易使得服务器机箱的高度增高。相比之下,液体的比热容比空气要大很多,采用液冷散热装置比风冷散热装置效果更好,且液冷散热装置在高度上比风冷散热装置低,占用服务器机箱内的空间较少。
相关技术的一种液冷散热装置,包括多个液冷板、进水系统和出水系统,液冷板包括铝合金盖板和铝合金底板,铝合金盖板和铝合金底板配合安装以形成腔体,液冷板两端分别设置与腔体连通的水口,水口通过橡胶软管与进水系统和出水系统连通,各个液冷板的铝合金底板分别通过弹簧螺丝安装在对应的GPU芯片上,液冷散热装置整体强度较低,拆卸和安装过程中容易损坏。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液冷散热单元、液冷散热装置及服务器,以解决液冷散热装置的强度较低且易损坏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液冷散热单元,包括液冷板本体和支撑板;液冷板本体设有液冷腔、进液口和出液口,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均与所述液冷腔连通;支撑板适于与待散热部件连接,所述液冷板本体连接在所述支撑板上朝向所述待散热部件的一侧。
有益效果:每个液冷散热单元的液冷板本体均与支撑板连接,支撑板既可将液冷板本体较为稳固的连接在待散热部件上,又使得液冷板本体与待散热部件直接接触散热,还提高了液冷散热单元整体的强度,使得液冷散热单元在安装和拆卸的过程中均不容易被损坏。且由于支撑板和液冷板本体均为板状,使得液冷散热单元的整体高度较低,节省高度方向上的空间。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液冷板本体上凸出设有定位部,所述定位部内设有定位腔,所述定位腔与所述液冷腔连通,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均通过所述定位腔与所述液冷腔连通;所述支撑板上对应设有定位孔,所述定位部连接在所述定位孔内。
有益效果:定位部既可在液冷板本体与支撑板的安装过程中起到定位的作用,简化液冷板本体与支撑板的安装,还可为进液口和出液口提供较大的空间,以在不增大液冷板本体厚度的前提下设置相对较大的进液口和出液口。并且,定位腔的厚度大于液冷腔的厚度,进液口和出液口与定位腔进行连通,进液和出液时均可在定位腔处进行缓冲,以方便冷却液体的进入和排出,增强冷却液体的流动性。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定位孔为通孔,所述液冷板本体与所述支撑板连接到位后,所述定位部背向所述液冷板本体的顶部与所述支撑板背向所述待散热部件的顶部处于同一平面。
有益效果:所述定位部背向所述液冷板本体的顶部与所述支撑板背向所述待散热部件的顶部处于同一平面,保证液冷散热单元背向待散热部件的顶部的平整性,避免凸起被刮伤、划伤或与其他限位部件发生干涉。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液冷板本体上设有第一连接孔,所述支撑板上设有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孔与所述第二连接孔对应设置,并通过第一紧固件连接。
有益效果:第一紧固件通过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可将液冷板本体和支撑板进行固定连接。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液冷板本体由铜板制成。
有益效果:铜的比热容较大,散热效果更好。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板上设有朝向所述待散热部件方向凹陷的沉槽,所述沉槽的槽底上设有第三连接孔,所述第三连接孔通过第二紧固件与待散热部件连接。
有益效果:沉槽的设置,可将第二紧固件下沉至支撑板内部,避免第二紧固件凸出于支撑板顶部设置,避免凸出设置的第二紧固件增加液冷散热单元的整体高度。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板的外周设有朝向所述待散热部件延伸的周壁,所述周壁上设有限位槽,所述液冷板本体设置在所述限位槽内。
第二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液冷散热装置,包括:
上述的液冷散热单元,所述液冷散热单元包括沿第一方向依次设置的至少两组,每组均具有沿第二方向依次设置的至少两个所述液冷散热单元;
第一支架,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设置在相邻的两组所述液冷散热单元之间,并与相邻的两组中的每个所述液冷散热单元均连接;
进液系统,每个所述液冷散热单元的所述进液口均与所述进液系统连通;
出液系统,每个所述液冷散热单元的所述出液口均与所述出液系统连通;
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垂直。
有益效果:进液系统可通过进液口向每个液冷散热单元充入冷却液,并通过出液口将每个液冷散热单元吸收了热量的冷却液引出,以实现液冷散热单元的散热效果。第一支架的设置可将第一方向上相邻的两组液冷散热单元连接成一体,大大增强了液冷散热装置的整体强度,使得液冷散热单元在安装和拆卸的过程中均不容易被损坏。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进液系统和所述出液系统均设置在至少两组所述液冷散热单元的一侧。
有益效果:进液系统和出液系统均设置在至少两组液冷散热单元的一侧,出液系统的出液集液器与出液接头之间无需长管进行连接,仅需适当长度的管路进行连接即可,减小了液冷散热装置整体占用的空间,还可避免剐蹭器件。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液冷散热单元具有两组,远离所述进液系统和所述出液系统的一组为第一液冷散热单元,靠近所述进液系统和所述出液系统的一组为第二液冷散热单元;所述第一液冷散热单元的进液口通过第一进液管路与所述第一方向上对应的所述第二液冷散热单元连通,所述第二液冷散热单元的进液口通过第二进液管路与所述进液系统连通;所述第一液冷散热单元的出液口通过第一出液管路与所述第一方向上对应的所述第二液冷散热单元连通,所述第二液冷散热单元的出液口通过第二出液管路与所述出液系统连通。
有益效果:第二进液管路和第一进液管路将第二液冷散热单元和第一液冷散热单元的进液进行依次连通,第一出液管路和第二出液管路将第一液冷散热单元和第二液冷散热单元的出液进行依次连通,可节省管路长度,简化管路结构。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
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并与一组所述第一液冷散热单元远离所述进液系统的一端均连接;
第三支架,所述第三支架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并与一组所述第二液冷散热单元靠近所述进液系统的一端均连接。
有益效果:第二支架可将一组第一液冷散热单元连接为一体,进一步增强一组第一液冷散热单元的连接强度和整体强度;第三支架可将一组第二液冷散热单元连接为一体,进一步增强一组第二液冷散热单元的连接强度和整体强度。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液冷散热单元的所述支撑板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两端分别凸出设有第一连接块和第二连接块,所述第二液冷散热单元的所述支撑板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两端分别凸出设有第三连接块和第四连接块,所述第一连接块、所述第二连接块、所述第三连接块和所述第四连接块均设置在靠近所述待散热部件的一端;所述第一支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一侧与一组所述第一液冷散热单元的所述第一连接块均连接,另一侧与一组所述第二液冷散热单元的所述第三连接块均连接;所述第二支架与一组所述第一液冷散热单元的所述第二连接块均连接;所述第三支架与一组所述第二液冷散热单元的所述第四连接块均连接。
有益效果:第一连接块、所述第二连接块、所述第三连接块和所述第四连接块均设置在靠近所述待散热部件的一端,可降低第一支架、第二支架和第三支架的连接高度,避免连接后的第一支架、第二支架和第三支架凸出于液冷散热装置的顶部设置。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支架上设有朝远离所述待散热部件的方向凸出的第一凸出部,所述第一进液管路和所述第一出液管路均设置在所述第一凸出部处。
有益效果:第一凸出可对第一进液管路和第一出液管路进行避让、限位和防护。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支架上设有朝远离所述待散热部件的方向凸出的第二凸出部,所述第二进液管路和所述第二出液管路均设置在所述第二凸出部处。
有益效果:第二凸出可对第二进液管路和第二出液管路进行避让、限位和防护。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提拉把手,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支架和所述第三支架可拆卸地连接,所述提拉把手的中间位置设有安装凹槽,所述安装凹槽与所述第一支架可拆卸地连接,所述提拉把手通过所述安装凹槽分隔成两个把手部,所述把手部与对应的所述支撑板之间形成便于操作的操作间隔。
有益效果:提拉把手的设置,可方便维护人员操作。提拉把手的两端分别与第二支架和第三支架连接,且中间位置设置安装凹槽,并通过安装凹槽与第一支架可拆卸地连接,可避开液冷散热单元,避免对其造成损坏。把手部与支撑板之间形成操作间隔,便于维护人员的手指穿过,或者提吊工具穿过。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液冷散热单元的所述支撑板上朝向所述待散热部件的一侧设有第一避让槽和第二避让槽,所述第一避让槽和所述第二避让槽在所述第二方向上间隔设置,所述第一进液管路的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一避让槽内,所述第一出液管路的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二避让槽内;
所述第二液冷散热单元朝向所述待散热部件的一侧设有第三避让槽和第四避让槽,所述第三避让槽和所述第四避让槽在所述第二方向上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二液冷散热单元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两端均设有所述第三避让槽和所述第四避让槽;所述第一进液管路的另一端设置在靠近所述第一液冷散热单元的所述第三避让槽内,所述第一出液管路的另一端设置在靠近所述第一液冷散热单元的所述第四避让槽内;所述第二进液管路的一端设置在靠近所述进液系统的所述第三避让槽内,所述第二出液管路的一端设置在靠近所述出液系统的所述第四避让槽内。
有益效果:第一避让槽和第二避让槽的设置,可分别对第一进液管路和第一出液管路进行避让,减小第一液冷散热单元的整体高度。第三避让槽和第四避让槽的设置,既可分别对第一进液管路和第一出液管路进行避让,减小第二液冷散热单元的整体高度;又可分别对第二进液管路和第二出液管路进行避让,减小第二液冷散热单元的整体高度。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进液系统包括进液分液器和进液接头,所述进液分液器与所述第二进液管路远离所述第二液冷散热单元的一端连通,并通过第三进液管路与所述进液接头连通;
所述出液系统包括出液集液器和出液接头,所述出液集液器与所述第二出液管路远离所述第二液冷散热单元的一端连通,并通过第三出液管路与所述出液接头连通;
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进液分液器设置在所述出液集液器与所述第二液冷散热单元之间;所述进液分液器上设有第五避让槽,所述第二出液管路穿过所述第五避让槽与所述出液集液器连通。
有益效果:第五避让槽的设置,可便于第二出液管路与出液集液器之间的连通,以便于利用交规整的第二出液管路进行连接,还可对进液分液器和出液集液器进行一定的限位和固定。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第一固定件、第二固定件和第三固定件;第一固定件固定连接所述进液分液器的一端与所述出液集液器对应的一端,并适于与待散热部件连接;第二固定件固定连接在所述进液分液器的另一端上,并适于与待散热部件连接;第三固定件固定连接所述进液分液器和所述出液集液器,位于所述第一固定件和所述第二固定件之间,并在所述出液集液器远离所述出液集液器的一侧适于与待散热部件连接。
有益效果:第一固定件、第二固定件和第三固定件呈三角形分布,既可将出液集液器和进液分液器稳固的连接在待散热部件的板卡上,又可将出液集液器和进液分液器进行较为稳固的连接。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液冷散热装置还包括固定块,所述固定块适于连接在服务器的机箱上,所述进液接头和所述出液接头均连接在所述固定块上。
第三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服务器,包括待散热部件和上述的液冷散热装置,所述待散热部件为图形处理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液冷散热单元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液冷散热单元的安装爆炸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液冷散热单元的液冷板本体的局部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液冷散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液冷散热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液冷散热装置的液体流通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液冷散热装置的进液系统和出液系统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液冷散热装置的固定块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液冷板本体;101、液冷腔;102、进液口;103、定位部;104、定位腔;105、第一连接孔;2、支撑板;21、定位孔;22、第二连接孔;23、沉槽;231、第三连接孔;24、第三避让槽;25、第四避让槽;3、第一支架;31、第一凸出部;4、进液系统;41、进液分液器;42、进液接头;43、第三进液管路;44、第五避让槽;5、出液系统;51、出液集液器;52、出液接头;53、第三出液管路;6、第一液冷散热单元;61、第一连接块;62、第二连接块;7、第二液冷散热单元;71、第三连接块;72、第四连接块;8、第一进液管路;9、第二进液管路;10、第一出液管路;11、第二出液管路;12、第二支架;13、第三支架;131、第二凸出部;14、提拉把手;141、安装凹槽;142、把手部;15、第一固定件;16、第二固定件;17、第三固定件;18、固定块;181、固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下面结合图1至图8,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一方面,如图1至图3所示,提供了一种液冷散热单元,包括液冷板本体1和支撑板2;液冷板本体1设有液冷腔101、进液口102和出液口,进液口102和出液口均与液冷腔101连通;支撑板2适于与待散热部件连接,液冷板本体1连接在支撑板2上朝向待散热部件的一侧。
每个液冷散热单元的液冷板本体1均与支撑板2连接,支撑板2既可将液冷板本体1较为稳固的连接在待散热部件上,又使得液冷板本体1与待散热部件直接接触散热,还提高了液冷散热单元整体的强度,使得液冷散热单元在安装和拆卸的过程中均不容易损坏。且由于支撑板2和液冷板本体1均为板状,使得液冷散热单元的整体高度较低,节省高度方向上的空间,可满足空间较小的1U高度服务器的图形显示器的液冷散热方案。
具体地实施方式中,待散热部件可为GPU(图形处理器),液冷散热单元可为水冷散热单元,冷却液为水。
在一个实施例中,液冷板本体1上凸出设有定位部103,定位部103内设有定位腔104,定位腔104与液冷腔101连通,进液口102和出液口均通过定位腔104与液冷腔101连通;支撑板2上对应设有定位孔21,定位部103连接在定位孔21内。
定位部103既可在液冷板本体1与支撑板2的安装过程中起到定位的作用,简化液冷板本体1与支撑板2的安装,还可为进液口102和出液口提供较大的空间,以在不增大液冷板本体1厚度的前提下设置相对较大的进液口102和出液口。并且,定位腔104的厚度大于液冷腔101的厚度,进液口102和出液口与定位腔104进行连通,进液和出液时均可在定位腔104处进行缓冲,以方便冷却液体的进入和排出,增强冷却液体的流动性。
具体地实施方式中,定位腔104内还设有隔板,隔板一端连接在进液口102和出液口之间,把定位腔104靠近进液口102和出液口的部分隔成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均与液冷腔101连通;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之间可连通,也可以不连通;第一腔体与进液口102连通,第二腔体与出液口连通。隔板的设置,可防止进液口102进液直接从出液口排出,进一步增强了冷却液体的流动性的同时,还防止液冷板本体1内部冷却液的温度存在较大的差异,进而避免散热不均。
在一个实施例中,定位孔21为通孔,液冷板本体1与支撑板2连接到位后,定位部103背向液冷板本体1的顶部与支撑板2背向待散热部件的顶部处于同一平面。
定位部103背向液冷板本体1的顶部与支撑板2背向待散热部件的顶部处于同一平面,保证液冷散热单元背向待散热部件的顶部的平整性,避免凸起被刮伤、划伤或与其他限位部件发生干涉。
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也可以为,定位孔21为盲孔,孔口朝向待散热部件。
在一个实施例中,液冷板本体1上设有第一连接孔105,支撑板2上设有第二连接孔22,第一连接孔105与第二连接孔22对应设置,并通过第一紧固件连接。
第一紧固件通过第一连接孔105和第二连接孔22,可将液冷板本体1和支撑板2进行固定连接。具体地,第一紧固件可为螺钉、螺栓等便于拆卸地紧固结构,也可为铆钉等不便于拆卸地紧固结构。
在一个实施例中,液冷板本体1由铜板制成。
铜的比热容较大,散热效果更好,还可结合定位部103和定位孔21,将整个液冷散热单元的高度设置在8mm到10mm之间,优选为9mm,为安装有待散热部件的服务器的内部节省大量的空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支撑板2上设有朝向待散热部件方向凹陷的沉槽23,沉槽23的槽底上设有第三连接孔231,第三连接孔231通过第二紧固件与待散热部件连接。
沉槽23的设置,可将第二紧固件下沉至支撑板2内部,避免第二紧固件凸出于支撑板2顶部设置,避免凸出设置的第二紧固件增加液冷散热单元的整体高度。
具体地,第二紧固件可为螺钉、螺栓等便于拆卸地紧固结构,也可为铆钉等不便于拆卸地紧固结构。优选地,第三连接孔231通过第二紧固件与待散热部件可拆卸地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支撑板2的外周设有朝向待散热部件延伸的周壁,周壁上设有限位槽,液冷板本体1设置在限位槽内。
周壁的设置可将支撑板2形成盖状,可与待散热部件配合形成安装腔,以对液冷板本体1进行更好的保护和支撑。且限位槽的设置,可对液冷板本体1进行限位和固定。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另一方面,如图1至图8所示,还提供了一种液冷散热装置,包括上述的液冷散热单元、第一支架3、进液系统4和出液系统5,液冷散热单元包括沿第一方向依次设置的至少两组,每组均具有沿第二方向依次设置的至少两个液冷散热单元;每个液冷散热单元均包括液冷板本体1和支撑板2;液冷板本体1设有液冷腔101、进液口102和出液口,进液口102和出液口均与液冷腔101连通;支撑板2适于与待散热部件连接,液冷板本体1连接在支撑板2上朝向待散热部件的一侧。第一支架3沿第二方向延伸,设置在相邻的两组液冷散热单元之间,并与相邻的两组中的每个液冷散热单元均连接;每个液冷散热单元的进液口102均与进液系统4连通;每个液冷散热单元的出液口均与出液系统5连通;其中,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垂直。
进液系统4可通过进液口102向每个液冷散热单元充入冷却液,并通过出液口将每个液冷散热单元吸收了热量的冷却液引出,以实现液冷散热单元的散热效果。第一支架3的设置可将第一方向上相邻的两组液冷散热单元连接成一体,大大增强了液冷散热装置的整体强度,使得液冷散热单元在安装和拆卸的过程中均不容易被损坏。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第一方向上,进液系统4和出液系统5均设置在至少两组液冷散热单元的一侧。
相关技术中,进液系统4和出液系统5分别设置在至少两组液冷散热单元的两侧,出液系统5的出液集液器51需要较长的软管连接到出液接头52处,在服务器中剐蹭器件的风险较大。本实施例中,进液系统4和出液系统5均设置在至少两组液冷散热单元的一侧,出液系统5的出液集液器51与出液接头52之间无需长管进行连接,仅需适当长度的管路进行连接即可,减小了液冷散热装置整体占用的空间,还可避免剐蹭器件。进液系统4的进液分液器41与进液接头42靠近设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液冷散热单元具有两组,远离进液系统4和出液系统5的一组为第一液冷散热单元6,靠近进液系统4和出液系统5的一组为第二液冷散热单元7;第一液冷散热单元6的进液口102通过第一进液管路8与第一方向上对应的第二液冷散热单元7连通,第二液冷散热单元7的进液口102通过第二进液管路9与进液系统4连通;第一液冷散热单元6的出液口通过第一出液管路10与第一方向上对应的第二液冷散热单元7连通,第二液冷散热单元7的出液口通过第二出液管路11与出液系统5连通。
第二进液管路9和第一进液管路8将第二液冷散热单元7和第一液冷散热单元6的进液进行依次连通,第一出液管路10和第二出液管路11将第一液冷散热单元6和第二液冷散热单元7的出液进行依次连通,可节省管路长度,简化管路结构。
具体地,第二液冷散热单元7的液冷板本体1在第一方向上的两端均设有进液口102和出液口,且一端的进液口102和另一端的出液口位置对应。第一液冷散热单元6的液冷板本体1上朝向第二液冷散热单元7的一端设有进液口102和出液口,且第一液冷散热单元6的进液口102的位置与第二液冷散热单元7上朝向第一液冷散热单元6的出液口的位置对应。
第一液冷散热单元6和第二液冷散热单元7之间还可包括一组第三液冷散热单元,第三液冷散热单元的在第一方向上的两端均设有进液口102和出液口,并通过管路串联在第一液冷散热单元6和第二液冷散热单元7之间。第三液冷散热单元可具有一组,也可沿第一方向依次间隔设有多组。
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二支架12和第三支架13;第二支架12沿第二方向延伸,并与一组第一液冷散热单元6远离进液系统4的一端均连接;第三支架13沿第二方向延伸,并与一组第二液冷散热单元7靠近进液系统4的一端均连接。
第二支架12可将一组第一液冷散热单元6连接为一体,进一步增强一组第一液冷散热单元6的连接强度和整体强度;第三支架13可将一组第二液冷散热单元7连接为一体,进一步增强一组第二液冷散热单元7的连接强度和整体强度。
具体地,第三支架13与进液系统4或出液系统5进行固定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液冷散热单元6的支撑板2在第一方向上的两端分别凸出设有第一连接块61和第二连接块62,第二液冷散热单元7的支撑板2在第一方向上的两端分别凸出设有第三连接块71和第四连接块72,第一连接块61、第二连接块62、第三连接块71和第四连接块72均设置在靠近待散热部件的一端;第一支架3在第一方向上的一侧与一组第一液冷散热单元6的第一连接块61均连接,另一侧与一组第二液冷散热单元7的第三连接块71均连接;第二支架12与一组第一液冷散热单元6的第二连接块62均连接;第三支架13与一组第二液冷散热单元7的第四连接块72均连接。
第一连接块61、第二连接块62、第三连接块71和第四连接块72均设置在靠近待散热部件的一端,可降低第一支架3、第二支架12和第三支架13的连接高度,避免连接后的第一支架3、第二支架12和第三支架13凸出于液冷散热装置的顶部设置。
具体地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块61具有两个,沿第二方向设置在第一液冷散热单元6的支撑板2的两侧;第二连接块62具有两个,沿第二方向设置在第一液冷散热单元6的支撑板2的两侧;第三连接块71具有两个,沿第二方向设置在第二液冷散热单元7的支撑板2的两侧;第四连接块72具有两个,沿第二方向设置在第二液冷散热单元7的支撑板2的两侧。第一连接块61上设有第四连接孔,第一支架3上对应设有第五连接孔,第四连接孔和第五连接孔通过第三紧固件连接。第三紧固件可为螺钉、螺栓等便于拆卸地紧固结构,也可为铆钉等不便于拆卸地紧固结构。第二连接块62上设有第六连接孔,第二支架12上对应设有第七连接孔,第六连接孔和第七连接孔通过第四紧固件连接。第四紧固件可为螺钉、螺栓等便于拆卸地紧固结构,也可为铆钉等不便于拆卸地紧固结构。第三连接块71上设有第八连接孔,第一支架3上对应设有第九连接孔,第八连接孔和第九连接孔通过第五紧固件连接。第五紧固件可为螺钉、螺栓等便于拆卸地紧固结构,也可为铆钉等不便于拆卸地紧固结构。第四连接块72上设有第十连接孔,第三支架13上对应设有第十一连接孔,第十连接孔和第十一连接孔通过第六紧固件连接,第六紧固件可为螺钉、螺栓等便于拆卸地紧固结构,也可为铆钉等不便于拆卸地紧固结构。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支架3上设有朝远离待散热部件的方向凸出的第一凸出部31,第一进液管路8和第一出液管路10均设置在第一凸出部31处。
第一凸出可对第一进液管路8和第一出液管路10进行避让、限位和防护。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三支架13上设有朝远离待散热部件的方向凸出的第二凸出部131,第二进液管路9和第二出液管路11均设置在第二凸出部131处。
第二凸出可对第二进液管路9和第二出液管路11进行避让、限位和防护。
具体地,第一支架3、第二支架12和第三支架13均可由钣金件加工成型。
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提拉把手14,两端分别与第二支架12和第三支架13可拆卸地连接,提拉把手14的中间位置设有安装凹槽141,安装凹槽141与第一支架3可拆卸地连接,提拉把手14通过安装凹槽141分隔成两个把手部142,把手部142与对应的支撑板2之间形成便于操作的操作间隔。
提拉把手14的设置,可方便维护人员操作。提拉把手14的两端分别与第二支架12和第三支架13连接,且中间位置设置安装凹槽141,并通过安装凹槽141与第一支架3可拆卸地连接,可避开液冷散热单元,避免对其造成损坏。把手部142与支撑板2之间形成操作间隔,便于维护人员的手指穿过,或者提吊工具穿过。
具体地实施方式中,提拉把手14可由片状的钣金件加工成型,结构简单,占用的空间较少。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液冷散热单元6的支撑板2上朝向待散热部件的一侧设有第一避让槽和第二避让槽,第一避让槽和第二避让槽在第二方向上间隔设置,第一进液管路8的一端设置在第一避让槽内,第一出液管路10的一端设置在第二避让槽内;第二液冷散热单元7朝向待散热部件的一侧设有第三避让槽24和第四避让槽25,第三避让槽24和第四避让槽25在第二方向上间隔设置,且第二液冷散热单元7在第一方向上的两端均设有第三避让槽24和第四避让槽25;第一进液管路8的另一端设置在靠近第一液冷散热单元6的第三避让槽24内,第一出液管路10的另一端设置在靠近第一液冷散热单元6的第四避让槽25内;第二进液管路9的一端设置在靠近进液系统4的第三避让槽24内,第二出液管路11的一端设置在靠近出液系统5的第四避让槽25内。
第一避让槽和第二避让槽的设置,可分别对第一进液管路8和第一出液管路10进行避让,减小第一液冷散热单元6的整体高度。第三避让槽24和第四避让槽25的设置,既可分别对第一进液管路8和第一出液管路10进行避让,减小第二液冷散热单元7的整体高度;又可分别对第二进液管路9和第二出液管路11进行避让,减小第二液冷散热单元7的整体高度。
具体地实施方式中,第一液冷散热单元6的支撑板2的一端凸出设有第一凸块,第一凸块设置在第一避让槽和第二避让槽之间,可对提拉把手14进行支撑,增加强度。第二液冷散热单元7的支撑板2的两端均凸出设有第二凸块,第二凸块设置在第三避让槽24和第四避让槽25之间,可对提拉把手14进行支撑,增加强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进液系统4包括进液分液器41和进液接头42,进液分液器41与第二进液管路9远离第二液冷散热单元7的一端连通,进液分液器41通过第三进液管路43与进液接头42连通;出液系统5包括出液集液器51和出液接头52,出液集液器51与第二出液管路11远离第二液冷散热单元7的一端连通,出液集液器51通过第三出液管路53与出液接头52连通;在第一方向上,进液分液器41设置在出液集液器51与第二液冷散热单元7之间;进液分液器41上设有第五避让槽44,第二出液管路11穿过第五避让槽44与出液集液器51连通。
第五避让槽44的设置,可便于第二出液管路11与出液集液器51之间的连通,以便于利用较规整的第二出液管路11进行连接,还可对进液分液器41和出液集液器51进行一定的限位和固定。
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为,在第一方向上,出液集液器51设置在进液分液器41和第二液冷散热单元7之间,出液集液器51上设有第五避让槽,第二进液管路9穿过第五避让槽与进液分液器41连通。
具体地实施方式中,第二进液管路9与进液分液器41焊接固定,第二出液管路11与出液集液器51焊接固定。
具体地实施方式中,进液分液器41为管状结构,优选为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矩形管,具有一个第一进口和多个第一出口,第一进口通过第三进液管路43与进液接头42连通,第一出口的数量与第二液冷散热单元7的数量一致,每个第一出口均通过第二进液管路9与一个第二液冷散热单元7的进液口102连通;或者第一出口的数量大于第二液冷散热单元7的数量,每个第二液冷散热单元7的进液口102均通过第二进液管路9与对应的第一出口连通,剩余的第一出口通过密封盖密封。出液集液器51为矩形为管状结构,优选为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矩形管,具有一个第二出口和多个第二进口,第二出口通过第三出液管路53与出液接头52连通,第二进口的数量与第二液冷散热单元7的数量一致,每个第二进口均通过第二出液管路11与一个第二液冷散热单元7的出液口连通;或者第二进口的数量大于第二液冷散热单元7的数量,每个第二液冷散热单元7的出液口均通过第二出液管路11与对应的第二进口连通,剩余的第二进口通过密封盖密封。
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一固定件15、第二固定件16和第三固定件17;第一固定件15固定连接进液分液器41的一端与出液集液器51对应的一端,并适于与待散热部件连接;第二固定件16固定连接在进液分液器41的另一端上,并适于与待散热部件连接;第三固定件17固定连接进液分液器41和出液集液器51,第三固定件17位于第一固定件15和第二固定件16之间,第三固定件17在出液集液器51远离出液集液器51的一侧适于与待散热部件连接。
第一固定件15、第二固定件16和第三固定件17呈三角形分布,既可将出液集液器51和进液分液器41稳固的连接在待散热部件的板卡上,又可将出液集液器51和进液分液器41进行较为稳固的连接。
具体地实施方式中,第一固定件15包括第一固定片和第二固定片,第一固定片两端分别与进液分液器41的一端与出液集液器51的一端焊接,第二固定片的一端与第一固定片焊接,另一端弯折后与待散热部件的板卡抵接,第二固定片上设有第十二连接孔,第十二连接孔通过第七紧固件与待散热部件的板卡连接。第二固定件16一端与进液分液器41的另一端焊接,另一端弯折后与待散热部件的板卡抵接,第二固定件16上设有第十三连接孔,第十三连接孔通过第八紧固件与待散热部件的板卡连接。第三固定件17包括第三固定片和第四固定片,第三固定片与进液分液器41和出液集液器51的顶端焊接,第四固定片一端与第三固定片焊接,另一端弯折后与待散热部件的板卡抵接,第四固定片上设有第十四连接孔,第十四连接孔通过第九紧固件与待散热部件的板卡连接。还包括第四固定件,第四固定件为片状结构,与进液分液器41和出液集液器51的顶端焊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液冷散热装置还包括固定块18,固定块18适于连接在服务器的机箱上,进液接头42和出液接头52均连接在固定块18上。
固定块18连接在服务器的机箱前窗上,对进液接头42和出液接头52进行固定。优选地,进液接头42和出液接头52均可为快插接头。固定块18上设有固定孔181,固定块18通过固定孔181连接在服务器的机箱前窗上。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又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服务器,包括待散热部件和上述的液冷散热装置,待散热部件为图形处理器。
具体地,图形处理器具有八个,第一液冷散热单元6具有四个,第二液冷散热单元7具有四个。
虽然结合附图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做出各种修改和变型,这样的修改和变型均落入由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之内。

Claims (14)

1.一种液冷散热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
液冷板本体(1),设有液冷腔(101)、进液口(102)和出液口,所述进液口(102)和所述出液口均与所述液冷腔(101)连通;
支撑板(2),适于与待散热部件连接,所述液冷板本体(1)连接在所述支撑板(2)上朝向所述待散热部件的一侧;
所述液冷板本体(1)上凸出设有定位部(103),所述定位部(103)内设有定位腔(104),所述定位腔(104)与所述液冷腔(101)连通,所述进液口(102)和所述出液口均通过所述定位腔(104)与所述液冷腔(101)连通;
所述支撑板(2)上对应设有定位孔(21),所述定位部(103)连接在所述定位孔(21)内;
定位腔(104)的厚度大于液冷腔(101)的厚度,进液口(102)和出液口与定位腔(104)进行连通,进液和出液时均在定位腔(104)处进行缓冲,以方便冷却液体的进入和排出,增强冷却液体的流动性;
所述液冷板本体(1)由铜板制成;
所述定位孔(21)为通孔,所述液冷板本体(1)与所述支撑板(2)连接到位后,所述定位部(103)背向所述液冷板本体(1)的顶部与所述支撑板(2)背向所述待散热部件的顶部处于同一平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散热单元,其特征在于,液冷板本体(1)上设有第一连接孔(105),所述支撑板(2)上设有第二连接孔(22),所述第一连接孔(105)与所述第二连接孔(22)对应设置,并通过第一紧固件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冷散热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2)上设有朝向所述待散热部件的方向凹陷的沉槽(23),所述沉槽(23)的槽底上设有第三连接孔(231),所述第三连接孔(231)通过第二紧固件与待散热部件连接。
4.一种液冷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液冷散热单元,所述液冷散热单元包括沿第一方向依次设置的至少两组,每组均具有沿第二方向依次设置的至少两个所述液冷散热单元;
第一支架(3),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设置在相邻的两组所述液冷散热单元之间,并与相邻的两组中的每个所述液冷散热单元均连接;
进液系统(4),每个所述液冷散热单元的所述进液口(102)均与所述进液系统(4)连通;
出液系统(5),每个所述液冷散热单元的所述出液口均与所述出液系统(5)连通;
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垂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冷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进液系统(4)和所述出液系统(5)均设置在至少两组所述液冷散热单元的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冷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散热单元具有两组,远离所述进液系统(4)和所述出液系统(5)的一组为第一液冷散热单元(6),靠近所述进液系统(4)和所述出液系统(5)的一组为第二液冷散热单元(7);所述第一液冷散热单元(6)的进液口(102)通过第一进液管路(8)与所述第一方向上对应的所述第二液冷散热单元(7)连通,所述第二液冷散热单元(7)的进液口(102)通过第二进液管路(9)与所述进液系统(4)连通;所述第一液冷散热单元(6)的出液口通过第一出液管路(10)与所述第一方向上对应的所述第二液冷散热单元(7)连通,所述第二液冷散热单元(7)的出液口通过第二出液管路(11)与所述出液系统(5)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冷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支架(12),所述第二支架(12)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并与一组所述第一液冷散热单元(6)远离所述进液系统(4)的一端均连接;
第三支架(13),所述第三支架(13)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并与一组所述第二液冷散热单元(7)靠近所述进液系统(4)的一端均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液冷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液冷散热单元(6)的所述支撑板(2)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两端分别凸出设有第一连接块(61)和第二连接块(62),所述第二液冷散热单元(7)的所述支撑板(2)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两端分别凸出设有第三连接块(71)和第四连接块(72),所述第一连接块(61)、所述第二连接块(62)、所述第三连接块(71)和所述第四连接块(72)均设置在靠近所述待散热部件的一端;所述第一支架(3)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一侧与一组所述第一液冷散热单元(6)的所述第一连接块(61)均连接,另一侧与一组所述第二液冷散热单元(7)的所述第三连接块(71)均连接;所述第二支架(12)与一组所述第一液冷散热单元(6)的所述第二连接块(62)均连接;所述第三支架(13)与一组所述第二液冷散热单元(7)的所述第四连接块(72)均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液冷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3)上设有朝远离所述待散热部件的方向凸出的第一凸出部(31),所述第一进液管路(8)和所述第一出液管路(10)均设置在所述第一凸出部(31)处;
和/或,所述第三支架(13)上设有朝远离所述待散热部件的方向凸出的第二凸出部(131),所述第二进液管路(9)和所述第二出液管路(11)均设置在所述第二凸出部(131)处。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液冷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提拉把手(14),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支架(12)和所述第三支架(13)可拆卸地连接,所述提拉把手(14)的中间位置设有安装凹槽(141),所述安装凹槽(141)与所述第一支架(3)可拆卸地连接,所述提拉把手(14)通过所述安装凹槽(141)分隔成两个把手部(142),所述把手部(142)与对应的所述支撑板(2)之间形成便于操作的操作间隔。
11.根据权利要求6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液冷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液冷散热单元(6)的所述支撑板(2)上朝向所述待散热部件的一侧设有第一避让槽和第二避让槽,所述第一避让槽和所述第二避让槽在所述第二方向上间隔设置,所述第一进液管路(8)的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一避让槽内,所述第一出液管路(10)的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二避让槽内;
所述第二液冷散热单元(7)朝向所述待散热部件的一侧设有第三避让槽(24)和第四避让槽(25),所述第三避让槽(24)和所述第四避让槽(25)在所述第二方向上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二液冷散热单元(7)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两端均设有所述第三避让槽(24)和所述第四避让槽(25);所述第一进液管路(8)的另一端设置在靠近所述第一液冷散热单元(6)的所述第三避让槽(24)内,所述第一出液管路(10)的另一端设置在靠近所述第一液冷散热单元(6)的所述第四避让槽(25)内;所述第二进液管路(9)的一端设置在靠近所述进液系统(4)的所述第三避让槽(24)内,所述第二出液管路(11)的一端设置在靠近所述出液系统(5)的所述第四避让槽(25)内。
12.根据权利要求6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液冷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系统(4)包括进液分液器(41)和进液接头(42),所述进液分液器(41)与所述第二进液管路(9)远离所述第二液冷散热单元(7)的一端连通,所述进液分液器(41)通过第三进液管路(43)与所述进液接头(42)连通;
所述出液系统(5)包括出液集液器(51)和出液接头(52),所述出液集液器(51)与所述第二出液管路(11)远离所述第二液冷散热单元(7)的一端连通,所述出液集液器(51)通过第三出液管路(53)与所述出液接头(52)连通;
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进液分液器(41)设置在所述出液集液器(51)与所述第二液冷散热单元(7)之间;所述进液分液器(41)上设有第五避让槽(44),所述第二出液管路(11)穿过所述第五避让槽(44)与所述出液集液器(51)连通。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液冷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固定件(15)、第二固定件(16)和第三固定件(17);第一固定件(15)固定连接所述进液分液器(41)的一端与所述出液集液器(51)对应的一端,并适于与待散热部件连接;第二固定件(16)固定连接在所述进液分液器(41)的另一端上,并适于与待散热部件连接;第三固定件(17)固定连接所述进液分液器(41)和所述出液集液器(51),位于所述第一固定件(15)和所述第二固定件(16)之间,第三固定件(17)在所述出液集液器(51)远离所述出液集液器(51)的一侧适于与待散热部件连接;
和/或,所述液冷散热装置还包括固定块(18),所述固定块(18)适于连接在服务器的机箱上,所述进液接头(42)和所述出液接头(52)均连接在所述固定块(18)上。
14.一种服务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待散热部件和权利要求4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液冷散热装置,所述待散热部件为图形处理器。
CN202311829963.8A 2023-12-28 2023-12-28 液冷散热单元、液冷散热装置及服务器 Active CN11751944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829963.8A CN117519444B (zh) 2023-12-28 2023-12-28 液冷散热单元、液冷散热装置及服务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829963.8A CN117519444B (zh) 2023-12-28 2023-12-28 液冷散热单元、液冷散热装置及服务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519444A CN117519444A (zh) 2024-02-06
CN117519444B true CN117519444B (zh) 2024-04-19

Family

ID=897533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829963.8A Active CN117519444B (zh) 2023-12-28 2023-12-28 液冷散热单元、液冷散热装置及服务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519444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492922A (zh) * 2017-07-24 2017-12-19 许继电源有限公司 一种充电模块及使用该充电模块的充电机
CN209845598U (zh) * 2019-01-23 2019-12-24 广州小鹏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汽车控制器液冷系统、汽车控制器系统和汽车液冷系统
CN218004071U (zh) * 2022-09-01 2022-12-09 中科可控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散热装置及服务器
CN116991213A (zh) * 2023-06-26 2023-11-03 超聚变数字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计算设备及计算节点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492922A (zh) * 2017-07-24 2017-12-19 许继电源有限公司 一种充电模块及使用该充电模块的充电机
CN209845598U (zh) * 2019-01-23 2019-12-24 广州小鹏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汽车控制器液冷系统、汽车控制器系统和汽车液冷系统
CN218004071U (zh) * 2022-09-01 2022-12-09 中科可控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散热装置及服务器
CN116991213A (zh) * 2023-06-26 2023-11-03 超聚变数字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计算设备及计算节点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519444A (zh) 2024-02-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5562448B (zh) 液冷装置及服务器
CN117519444B (zh) 液冷散热单元、液冷散热装置及服务器
CN210725819U (zh) 一种电路监测用散热装置
CN209946807U (zh) 用于电脑机箱的辅助散热装置
CN218788785U (zh) 工业相机
WO2023078397A1 (zh) 液冷服务器
CN212751569U (zh) 一种散热效果好的ups
CN211530458U (zh) 一种避免静电干扰的电力用配电柜
CN104252212A (zh) 液冷散热装置和设备
CN219978820U (zh) 一种一体式四路水冷散热装置
CN111651011A (zh) 一种防尘型计算机散热结构
CN219066102U (zh) 一种计算机主机用可拆卸水冷散热装置
CN108762452B (zh) 一种集装箱式计算机散热装置及其散热方法
CN215526552U (zh) 一种cpci主板及刀片计算机
CN215301275U (zh) 一种散热式双3u pxi模块结构
CN218567958U (zh) 一种电脑机箱
CN209517830U (zh) 小型风液散热机箱结构
CN219512577U (zh) 一种物联网边缘计算机传输装置
CN217985711U (zh) 一种便于拆装的微电网分布式电源
CN213582055U (zh) 一种计算机水冷装置
CN211293864U (zh) 一种计算机散热结构
CN221175975U (zh) 一种防爆型铝电解电容器
CN220210885U (zh) 一种模块化svg水冷装置
CN218768038U (zh) 一种全液态油冷服务器机箱
CN217822406U (zh) 电容池结构、功率模块和制氢电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