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501853A - 触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触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501853A
CN117501853A CN202280001627.1A CN202280001627A CN117501853A CN 117501853 A CN117501853 A CN 117501853A CN 202280001627 A CN202280001627 A CN 202280001627A CN 117501853 A CN117501853 A CN 11750185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uch
substrate
layer
patch cord
display pa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0162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景阳钟
羊振中
詹裕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5018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50185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3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be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e.g. di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0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 H01L27/1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其中,触控显示面板具有触控区与转接区,设有发光结构的触控区与转接区相邻。触控显示面板包括:衬底。走线,走线至少部分位于衬底上的转接区。触控信号线,触控信号线位于走线远离衬底的一侧。触控连接线,触控连接线与触控信号线电连接,设置在与所述走线和所述触控信号线不同层。在垂直于衬底的方向上,触控连接线与走线的至少部分边缘交叠。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避免显示面板产生较大面积的短路。

Description

触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在相关技术中,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显示面板技术逐渐向一体化和集成化发展,人们对屏幕厚度与边框宽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柔性多层外嵌式技术(FMLOC)就是将柔性显示触控集成在显示面板的封装层上,无需再外挂触控面板,但是采用柔性多层外嵌式技术的显示面板容易产生较大面积的短路。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以解决相关技术中全部或部分不足。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具有触控区与转接区,所述触控区与所述转接区相邻,所述触控区设有发光结构;
所述触控显示面板包括:
衬底;
走线,所述走线至少部分位于所述衬底上的所述转接区;
触控信号线,所述触控信号线位于所述走线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
触控连接线,所述触控连接线与所述触控信号线电连接,设置在与所述走线和所述触控信号线不同层;在垂直于所述衬底的方向上,所述触控连接线与所述走线的至少部分边缘交叠。
根据上述实施例可知,通过触控连接线与触控信号线电连接,且触控连接线与走线的至少部分边缘交叠,从而,可以缩短触控信号线的长度,通过缩短触控信号线的长度以提升其抗弯曲能力,进而,可以避免触控信号线弯曲后与走线接触造成短路。并且,触控信号线长度缩短后也可以远离走线边缘处容易出现绝缘材料形成异常的部分,从而,可以避免触控信号线与走线的绝缘材料形成异常处接触造成短路。同时,由于上述改进避免了由于触控信号线与走线异常接触造成的短路,从而,可以避免触控信号线与走线短路并影响到相邻的其他触控信号线。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触控连接线包括:第一转接线,所述第一转接线位于所述转接区,且位于所述衬底与所述走线之间;
所述走线上设有镂空部,所述镂空部为所述走线上的镂空部分;所述第一转接线与所述触控信号线电连接,所述第一转接线与所述触控信号线电连接的部分在所述衬底上的投影位于所述镂空部在所述衬底上的投影之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具有弯折区,所述弯折区位于所述转接区远离所述触控区的一侧,分布于所述弯折区的部件被配置为弯折至所述触控显示面板的非出光侧;所述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触控传输线,所述触控传输线部分位于所述弯折区,且与所述触控连接线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触控传输线与所述走线位于同一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触控传输线与所述走线位于不同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触控连接线还包括:第二转接线,所述第二转接线位于所述转接区,且与所述走线位于同一层;所述第二转接线在所述衬底上的投影位于所述镂空部在所述衬底上的投影之内,且位于所述走线在所述衬底上的投影之外;
所述第二转接线的一端与所述触控信号线电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 一转接线电连接,所述第一转接线通过所述第二转接线与所述触控信号线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转接线与所述走线位于同一层,所述第二转接线为在所述走线上形成所述镂空部时从所述走线分离出来的部分。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转接线与所述走线位于不同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依次层叠在所述衬底上的第一栅极层、第二栅极层、第一源漏极层、第二源漏级层、封装层;
所述触控信号线位于所述封装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其中,所述走线与所述第一源漏级层同层设置;
所述第二转接线与所述第二源漏极层同层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存储电容,所述存储电容位于所述衬底与所述走线之间;所述存储电容包括相对的第一栅极层与第二栅极层,所述第一栅极层位于所述第二栅极层与所述衬底之间;
所述第一转接线与所述第一栅极层或者所述第二栅极层同层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触控连接线还包括:第一转接线,所述第一转接线位于所述转接区;
所述第一转接线位于所述触控信号线与所述走线之间;所述走线上设有镂空部,所述镂空部为所述走线上的镂空部分;所述第一转接线与所述触控信号线电连接,所述第一转接线与所述触控信号线电连接的部分在所述衬底上的投影位于所述镂空部在所述衬底上的投影之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具有弯折区,所述弯折区位于所述转接区远离所述触控区的一侧,分布于所述弯折区的部件被配置为弯折至所述触控显示面板的非出光侧;所述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触控传输线,所述触控传输线部分位于所述弯折区,且与所述触控连接线电连接;
所述触控传输线与所述走线位于同一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依次层叠在所述衬底上的第一栅极层、第二栅极层、第一源漏极层、第二源漏级层、封装层;
所述触控信号线位于所述封装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其中,所述走线与所述第一源漏级层同层设置;
所述第一转接线与第二源漏级层同层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触控连接线还包括:第二转接线,所述第二转接线位于所述转接区,且与所述走线位于同一层;所述第二转接线在所述衬底上的投影位于所述镂空部在所述衬底上的投影之内,且位于所述走线在所述衬底上的投影之外;
所述第二转接线的一端与所述触控信号线电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转接线电连接,所述第一转接线通过所述第二转接线与所述触控信号线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转接线与所述走线位于同一层,所述第二转接线为在所述走线上形成所述镂空部时从所述走线分离出来的部分。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触控连接线还包括:第一转接线,所述第一转接线位于所述转接区;
所述第一转接线包括第一子转接线与第二子转接线,所述第一子转接线位于所述衬底与所述走线之间,所述第二子转接线位于所述走线与所述触控信号线之间;所述触控信号线与所述第一子转接线以及所述第二子转接线电连接;
所述走线上设有镂空部,所述镂空部为所述走线上的镂空部分;所述第二子转接线与所述第一子转接线以及所述触控信号线电连接;所述第二子转接线与所述第一子转接线电连接的部分以及所述第二子转接线与所述触控信号线电连接的部分在所述衬底上的投影均位于所述镂空部在所述 衬底上的投影之内,且位于所述走线在所述衬底上的投影之外。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具有弯折区,所述弯折区位于所述转接区远离所述触控区的一侧,分布于所述弯折区的部件被配置为弯折至所述触控显示面板的非出光侧;所述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触控传输线,所述触控传输线部分位于所述弯折区,且与所述触控连接线电连接;
所述触控传输线与所述走线位于同一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依次层叠在所述衬底上的第一栅极层、第二栅极层、第一源漏极层、第二源漏级层、封装层;
所述触控信号线位于所述封装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其中,所述走线与所述第一源漏级层同层设置;存储电容包括相对的所述第一栅极层与所述第二栅极层,所述第一栅极层位于所述第二栅极层与所述衬底之间;
所述第一子转接线与所述第一栅极层或者所述第二栅极层同层设置,所述第二子转接线与第二源漏级层同层形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触控连接线还包括:第二转接线,所述第二转接线位于所述转接区,且与所述走线位于同一层;所述第二转接线在所述衬底上的投影位于所述镂空部在所述衬底上的投影之内,且位于所述走线在所述衬底上的投影之外;
所述第二转接线与所述第一子转接线以及所述第二子转接线电连接;所述第二转接线还与所述触控信号线电连接,所述第一子转接线以及所述第二子转接线通过所述第二转接线与所述触控信号线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转接线与所述走线位于同一层,所述第二转接线为在所述走线上形成所述镂空部时从所述走线分离出来的部分。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挡墙,所述挡墙位于所述触控信号线与所述走线之间;所述触控信号线包括第一信号线部与第二信号线部,所述第一信号线部在所述衬底上的投影位于所述走线在所述衬底上的投影之 外,所述第二信号线部在所述衬底上的投影位于所述走线在所述衬底上的投影之内;所述第一信号线部与所述第二信号线部在所述衬底上的投影的交界处位于所述挡墙在所述衬底上的投影之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依次层叠在所述衬底上的第一栅极层、第二栅极层、第一源漏极层、第二源漏级层、封装层;
封装层,所述触控信号线位于所述封装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其中,所述走线与所述第一源漏级层或所述第二源漏极层同层设置。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任一项中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图1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示意图。
图2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局部示意图。
图3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触控面板的俯视图。
图4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局部示意图。
图5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局部示意图。
图6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触控面板的俯视图。
图7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局部示意图。
图8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局部示意图。
图9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局部示意图。
图10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局部示意图。
图11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局部示意图。
图12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局部示意图。
图13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局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申请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10,如图1所示,该触控显示面板10具有触控区11、转接区12与弯折区13,触控区11与转接区12相邻,具体的,转接区12环绕触控区11,弯折区13位于转接区12远离触控区11的一侧。其中,分布于弯折区13的部件被配置为弯折至触控显示面板10的非出光侧。在触控区11设有发光结构(图中未示出),触控显示面板10的触控区11可以用于进行图像的显示。
图2示出的是图1中区域Q1处的局部放大图,如图2所示,触控显示面板10还包括:衬底21、第一栅极层271、第二栅极层272、触控连接线20、触控传输线221、走线222与触控信号线23。衬底21分布于触控区11与转接区12。走线222分布于转接区12,且位于衬底21上。第一栅极层271位于走线222与衬底21之间,第二栅极层272位于第一栅极层271与走线222之间。触控传输线221位于走线222远离触控区11的一侧,且部分位于弯折区13,从而,可以使分布于弯折区13的主要为触控传输线221,进而,可以避免部件之间的电连接部分位于弯折区13,而在对触控显示面板10进行弯折时导致电连接的部分因受力而发生异常接触导致的短路等问题。触控信号线 23分布于触控区11与转接区12,且位于走线222远离衬底21的一侧。触控连接线20与触控传输线221电连接,且与触控信号线23电连接,触控传输线221用于将触控连接线20接收的触控信号线23的信号传输至触控显示面板10的其他元件,例如,可以传输至触控显示面板10的驱动芯片,但不限于此。同时,触控传输线221可以与走线222位于同一层,但不限于此,触控传输线221也可以与走线222位于不同层。并且,在垂直于衬底21的方向上,触控连接线20与走线222的至少部分边缘交叠。具体的,触控信号线23与触控传输线221之间设有连接孔28,触控信号线23通过连接孔28与触控传输线221电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其他部件之间也可以通过与连接孔28同样的方式电连接。触控信号线23与走线222之间填充有绝缘材料。
如图2所示,触控显示面板10还包括:第一柔性背板层311、第二柔性背板层312、第一阻隔层321、第二阻隔层322、第一绝缘层331、第二绝缘层332、第三绝缘层333、第四绝缘层334、钝化层34与玻璃盖板35。第四绝缘层334位于玻璃盖板35与走线222之间,触控信号线23位于玻璃盖板35与第四绝缘层334之间。其中,第四绝缘层334可以为封装层,触控信号线23位于封装层上,触控信号线23可以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第一信号线(图中未示出)与多个沿第二方向Y延伸的第二信号线(图中未示出),第一方向X与第二方向Y相交。具体的,第一方向X与第二方向Y之间的夹角可以为直角。钝化层34位于第四绝缘层334靠近衬底21的一侧,挡墙24位于第四绝缘层334与钝化层34之间。第三绝缘层333位于钝化层34靠近衬底21的一侧,走线222位于钝化层34与第三绝缘层333之间。第二绝缘层332位于第三绝缘层333靠近衬底21的一侧。第一绝缘层331位于第二绝缘层332靠近衬底21的一侧。第二阻隔层322位于第一绝缘层331靠近衬底21的一侧。第二柔性背板层312位于第二阻隔层322靠近衬底21的一侧。第一阻隔层321位于第二柔性背板层312靠近衬底21的一侧。其中,第一阻隔层321与第二阻隔层322的材料可以与第一绝缘层331、第二绝缘层 332、第三绝缘层333以及第四绝缘层334的材料相同,可以均为无机材料,例如,可以均为二氧化硅,或者,可以均为氮化硅,但不限于此。第一柔性背板层311位于第一阻隔层321靠近衬底21的一侧。其中,第一柔性背板层311与第二柔性背板层312均对触控显示面板10起到支撑作用,而由于显示面板10可以应用于柔性显示等使用场景,因此,通过设置两层柔性背板层可以提升柔性背板层的柔性支撑性能,对触控显示面板10可以更好地起到支撑作用。在其他实施例中,柔性背板层的数量不限于此,例如,柔性背板层可以为一层,或者,柔性背板层可以为三层。在设置一层以及一层以上的柔性背板层时,每一层柔性背板靠近第一绝缘层331的一侧均设有一层阻隔层。通过设置第一阻隔层321与第二阻隔层322两层阻隔层可以更好地起到阻隔水汽与氧气进入触控显示面板10的作用,同时,第二阻隔层322还可以起到保持其远离第二柔性背板层312的表面的平坦度的作用。第一绝缘层331与第二绝缘层332可以为栅极绝缘层,第三绝缘层333可以为电介绝缘层。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在图2中未示出,但在钝化层34与第三绝缘层333之间还设有第一源漏极层,在第四绝缘层334内靠近衬底21的一侧还设有第二层源漏极层,走线222可以与第一源漏极层同层设置,或者,走线222可以与第二源漏极层同层设置。
在相关技术中,由于在制备走线222时难以避免的工艺波动,可能导致走线222出现例如薄厚不均或者边缘处倾角不对等异常,进而,容易导致钝化层34形成时在其边缘处出现异常,使得钝化层34包覆走线222的效果差,并且进一步使得后续在相应位置制备触控信号线23时同样出现异常。需要说明的是,钝化层34形成异常容易在走线222的边缘处出现,但在走线222的其他部分也同样可能出现钝化层34形成异常的问题。又由于触控信号线23较长且需要跨过走线222朝向触控传输线221的边缘。因此,需要跨过钝化层34包覆效果薄弱的部分的触控信号线23容易与走线222发生异常接触,从而,造成异常接触部分的大面积短路。因此,本实施例可以使触控传输线 221通过触控连接线20与触控信号线23电连接,从而,可以缩短触控信号线23的长度,通过缩短触控信号线23的长度以提升其抗弯曲能力,进而,可以避免触控信号线23弯曲后与走线222的钝化层34薄弱处接触造成短路。并且,触控信号线23长度缩短后也可以远离走线222边缘处容易出现钝化层34形成异常的部分,从而,可以避免触控信号线23与走线222的钝化层34薄弱处接触造成短路。同时,由于上述改进避免了由于触控信号线23与走线222异常接触造成的短路,从而,可以避免触控信号线23与走线222短路并影响到相邻的其他触控信号线23。另外,由于触控连接线20本身也具有一定支撑作用,从而,可以使触控连接线20对触控信号线23起到支撑作用,进而,也可以帮助避免触控信号线23的弯曲。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触控连接线20还包括:第一转接线25,第一转接线25位于转接区12,且位于衬底21与走线222之间。图3示出的是图2中主要结构电连接关系的俯视图。如图2与图3所示,走线222上设有镂空部2221与突出部2222。其中,镂空部2221为走线222上的镂空部分。突出部2222为走线222的边缘突出的部分,突出部2222可以延长水汽与氧气进入走线222的路径,从而,可以减少进入走线222的水汽与氧气。应当指出的是,图3中示出的突出部2222仅为走线222上的部分边缘的突出部2222,在走线222的其他方向的边缘处也可以同样设有突出部2222。第一转接线25与触控信号线23电连接,第一转接线25与触控信号线23电连接的部分在衬底21上的投影位于镂空部2221在衬底21上的投影之内。第一转接线25还与触控传输线221电连接,触控传输线221通过第一转接线25与触控信号线23电连接。在镂空部2221内,可以用绝缘材料进行填充,具体的,绝缘材料可以为无机材料,但不限于此。这样设置,可以使触控传输线221通过第一转接线25与触控信号线23电连接,从而,可以避免工艺波动造成的走线222异常与触控信号线23接触,进而,可以避免触控信号线23与走线222短路并影响到相邻的其他触控信号线23。并且,在走线222上形成镂 空部2221时,由于走线222的空间较为充足,可以在形成镂空部的同时不影响走线222的电阻,从而,可以形成镂空部2221时不会影响触控显示面板10的显示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钝化层34与第四绝缘层334之间还设有平坦层36,触控传输线221位于平坦层36与第四绝缘层334之间。平坦层36可以保持其远离钝化层34一侧的平整度,同时,平坦层36也可以用于确保与触控传输线221同层的其他走线以及与走线222同层的其他走线之间的绝缘。触控传输线221与走线222位于同一层,或者,触控传输线221与走线222位于不同层。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主要结构的电连接方式相近,图4主要结构电连接关系的俯视图可以参考图3。这样设置,可以使触控传输线221并不限于与走线222位于同一层内,从而,可以扩展触控传输线221与走线222之间的关系,进而,可以扩大方案的使用场景。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触控连接线20还包括:第二转接线26,第二转接线26位于转接区12,且与走线222位于同一层。图6示出的是图5中主要结构电连接关系的俯视图。如图5与图6所示,第二转接线26在衬底21上的投影位于镂空部2221在衬底21上的投影之内,且位于走线222在衬底21上的投影之外。第二转接线26的一端与触控信号线23电连接,另一端与第一转接线25电连接,第一转接线25通过第二转接线26与触控信号线23电连接。这样设置,可以使触控传输线221通过第一转接线25以及第二转接线26与触控信号线23电连接,而容易发生异常接触的部分位于第二转接线26与触控信号线23电连接的部分,即使发生异常接触,由于第二转接线26本身就需要与触控信号线23电连接,也不会发生短路问题,从而,可以进一步避免工艺波动造成的走线222异常与触控信号线23接触,进而,可以进一步避免触控信号线23与走线222短路并影响到相邻的其他触控信号线23。同时,由于第一转接线25通过第二转接线26与触控信号线23电连接,从而,相较于第一转接线25直接与触控信号线23电连接的方式,可以避免制备较 长的连接孔28以直接将第一转接线25与触控信号线23电连接,进而,可以减小因连接孔28较长而增大的电阻。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图5中示出的是触控传输线221与走线222均位于钝化层34与第三绝缘层333之间的情况,但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参考前述的图2与图4示出的方案之间的差别,图5中也可以使钝化层34与第四绝缘层334之间设有平坦层36,并且使触控传输线221位于平坦层36与第四绝缘层334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的方案中,第二转接线26为在走线222上形成镂空部2221时从走线222分离出来的部分。这样设置,可以尽可能少地去除走线222上的部分,从而,可以进一步避免去除过多走线222上的部分影响触控显示面板10的显示效果,可以提升材料的利用率。同时,也不需要再额外用其他材料制备第二转接线26,从而,可以简化工艺,降低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第二转接线26与走线222位于不同层。具体的,第二转接线26位于走线222与触控信号线23之间。第二转接线26在衬底21上的投影位于镂空部2221在衬底21上的投影之内,且位于走线222在衬底21上的投影之外。第二转接线26的一端与触控信号线23电连接,另一端与第一转接线25电连接,第一转接线25通过第二转接线26与触控信号线23电连接。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主要结构的电连接方式相近,图7主要结构电连接关系的俯视图可以参考图6。这样设置,可以使触控传输线221通过第一转接线25以及第二转接线26与触控信号线23电连接,而容易发生异常接触的部分位于第二转接线26与触控信号线23电连接的部分,即使发生异常接触,由于第二转接线26本身就需要与触控信号线23电连接,也不会发生短路问题,从而,可以进一步避免工艺波动造成的走线222异常与触控信号线23异常接触,进而,可以进一步避免触控信号线23与走线222短路并影响到相邻的其他触控信号线23。同时,由于第一转接线25通过第二转接线26与触控信号线23电连接,从而,相较于第一转接线25直接与触控信号线23电连接的方式,可以避免制备较长的连接孔28以直接将第一转接线25与 触控信号线23电连接,进而,可以减小因连接孔28较长而增大的电阻。还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图7中示出的是触控传输线221位于钝化层34与第三绝缘层333之间,并且走线222位于平坦层36与第四绝缘层334之间的情况,但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触控传输线221与走线222也可以均位于平坦层36与第四绝缘层334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的方案中,虽然在图7中未示出,但在平坦层36与第四绝缘层334之间设有第二源漏极层。第二转接线26与第二源漏极层同层设置。在制备与第二转接线26同层的第二源漏极层时,可以同时形成第二转接线26。这样设置,不需要额外再用其他材料制备第二转接线26,从而,可以简化工艺,降低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图4、图5以及图7所示,触控显示面板10还包括:存储电容27,存储电容27位于衬底21与走线222之间。存储电容27包括相对的第一栅极层271与第二栅极层272,第一栅极层271位于第二栅极层272与衬底21之间。具体的,存储电容27可以为触控显示面板10的薄膜晶体管内的电容。第一转接线25为第一栅极层271或者第二栅极层272。图2、图4、图5与图7示出的是第一转接线25与第二栅极层272同层设置的情况。而图8与图9则示出的是对应图2与图5的方案中,第一转接线25与第一栅极层271同层设置的情况。并且,图8与图9示出的情况仅是示例性的,在其他实施例中,前述其他方案中的的第一转接线25同样可以与第一栅极层271同层设置。由于主要结构的电连接方式相近,图8与图9主要结构电连接关系的俯视图可以参考前述的附图。这样设置,不需要额外再用其他材料制备第一转接线25,从而,可以简化工艺,降低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第一转接线25位于平坦层36与第四绝缘层334之间。第一转接线25与触控信号线23电连接,第一转接线25与触控信号线23电连接的部分在衬底21上的投影位于镂空部2221在衬底21上的投影之内。第一转接线25还与触控传输线221电连接,触控传输线221 通过第一转接线25与触控信号线23电连接。这样设置,可以使触控传输线221通过第一转接线25与触控信号线23电连接,从而,可以避免工艺波动造成的走线222异常与触控信号线23接触,进而,可以避免触控信号线23与走线222短路并影响到相邻的其他触控信号线23。并且,在走线222上形成镂空部2221时,由于走线222的空间较为充足,可以在形成镂空部的同时不影响走线222的电阻,从而,可以形成镂空部2221时不会影响触控显示面板10的显示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的方案中,虽然在图10中未示出,但在平坦层36与第四绝缘层334之间设有第二源漏极层。第一转接线25与第二源漏极层同层设置。在制备与第一转接线25同层的其他金属走线时,同样可以同时形成第一转接线25。这样设置,不需要额外再用其他材料制备第一转接线25,从而,可以简化工艺,降低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第二转接线26与走线222位于同一层。第二转接线26在衬底21上的投影位于镂空部2221在衬底21上的投影之内,且位于走线222在衬底21上的投影之外。第二转接线26的一端与触控信号线23电连接,另一端与第一转接线25电连接,第一转接线25通过第二转接线26与触控信号线23电连接。这样设置,可以使触控传输线221通过第一转接线25以及第二转接线26与触控信号线23电连接,而容易发生异常接触的部分位于第二转接线26与触控信号线23电连接的部分,即使发生异常接触,由于第二转接线26本身就需要与触控信号线23电连接,也不会发生短路问题,从而,可以进一步避免工艺波动造成的走线222异常与触控信号线23接触,进而,可以进一步避免触控信号线23与走线222短路并影响到相邻的其他触控信号线23。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转接线26为在走线222上形成镂空部2221时从走线222分离出来的部分。这样,可以尽可能少地去除走线222上的部分,从而,可以进一步避免去除过多走线222上的部分影响触控显示面板10的显 示效果,可以提升材料的利用率。并且,由于第一转接线25位于平坦层36与第四绝缘层334之间,为了避免短路情况的出现,需要在走线222上去除较多的部分。因此,在此方案中尽可能少去除走线222上的部分就更为重要,所起到的避免影响触控显示面板10的效果更好。同时,也不需要再额外用其他材料制备第二转接线26,从而,可以简化工艺,降低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第一转接线25包括第一子转接线251与第二子转接线252,第一子转接线251位于衬底21与走线222之间,第二子转接线252位于平坦层36与第四绝缘层334之间。触控传输线221与第一子转接线251以及第二子转接线252电连接。触控传输线221与第一子转接线251以及第二子转接线252电连接,第二子转接线252与第一子转接线251以及触控信号线23电连接。第二子转接线252与第一子转接线251电连接的部分以及第二子转接线252与触控信号线23电连接的部分在衬底21上的投影均位于镂空部2221在衬底21上的投影之内,且位于走线222在衬底21上的投影之外。触控传输线221通过第一子转接线251以及第二子转接线252与触控信号线23电连接。这样设置,可以使触控传输线221通过第一子转接线251以及第二子转接线252与触控信号线23电连接,从而,可以避免工艺波动造成的走线222异常与触控信号线23异常接触,进而,可以避免触控信号线23与走线222短路并影响到相邻的其他触控信号线23。并且,在走线222上形成镂空部2221时,由于走线222的空间较为充足,可以在形成镂空部的同时不影响走线222的电阻,从而,可以形成镂空部2221时不会影响触控显示面板10的显示效果。同时,由于触控传输线221是通过第一子转接线251与第二子转接线252两条路径与触控信号线23电连接的,第一子转接线251与第二子转接线252相当于并联在电路中,因此,可以减小电路中的电阻。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虽然在图10中未示出,但在平坦层36与第四绝缘层334之间设有第二源漏极层。第二子转接线252与第二源漏极层同层设置。第一子转接线251与第一栅极层271同层设置,或者,第一 子转接线251与第二栅极层272同层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第二转接线26与走线222位于同一层。第二转接线26的一端与第一子转接线251以及第二子转接线252电连接。第二转接线26的另一端与触控信号线23电连接,第一子转接线251以及第二子转接线252通过第二转接线26与触控信号线23电连接。这样设置,可以使触控传输线221通过第一转接线25以及第二转接线26与触控信号线23电连接,而容易发生异常接触的部分位于第二转接线26与触控信号线23电连接的部分,即使发生异常接触,由于第二转接线26本身就需要与触控信号线23电连接,也不会发生短路问题,从而,可以进一步避免工艺波动造成的走线222异常与触控信号线23接触,进而,可以进一步避免触控信号线23与走线222短路并影响到相邻的其他触控信号线23。同时,由于第一转接线25通过第二转接线26与触控信号线23电连接,从而,相较于第一子转接线251以及第二子转接线252直接与触控信号线23电连接的方式,可以避免制备较长的连接孔28以直接将第一转接线25与触控信号线23电连接,进而,可以减小因连接孔28较长而增大的电阻。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第二转接线26同样可以为在走线222上形成镂空部2221时从走线222分离出来的部分。
在一些实施例中,触控显示面板10还包括:挡墙24,挡墙24位于触控信号线23与走线222之间。触控信号线23包括第一信号线部231与第二信号线部232,第一信号线部231在衬底21上的投影位于走线222在衬底21上的投影之外,第二信号线部232在衬底21上的投影位于走线222在衬底21上的投影之内。第一信号线部231与第二信号线部232在衬底21上的投影的交界处位于挡墙24在衬底21上的投影之内。同时,挡墙24相对于走线222更加靠近连接孔28。这样设置,可以通过挡墙24阻挡触控信号线23在走线222的边缘处与走线222异常接触,从而,可以进一步避免触控信号线23与走线222异常接触造成短路,进而,可以进一步避免触控信号线23与走线222 短路并影响到相邻的其他触控信号线23。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任一种触控显示面板10。
本申请的上述实施例,在不产生冲突的情况下,可互为补充。
需要指出的是,在附图中,为了图示的清晰可能夸大了层和区域的尺寸。而且可以理解,当元件或层被称为在另一元件或层“上”时,它可以直接在其他元件上,或者可以存在中间的层。另外,可以理解,当元件或层被称为在另一元件或层“下”时,它可以直接在其他元件下,或者可以存在一个以上的中间的层或元件。另外,还可以理解,当层或元件被称为在两层或两个元件“之间”时,它可以为两层或两个元件之间唯一的层,或还可以存在一个以上的中间层或元件。通篇相似的参考标记指示相似的元件。
术语“多个”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公开后,将容易想到本申请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申请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申请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申请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申请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申请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23)

  1.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具有触控区与转接区,所述触控区与所述转接区相邻,所述触控区设有发光结构;
    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显示面板包括:
    衬底;
    走线,所述走线至少部分位于所述衬底上的所述转接区;
    触控信号线,所述触控信号线位于所述走线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
    触控连接线,所述触控连接线与所述触控信号线电连接,设置在与所述走线和所述触控信号线不同层;在垂直于所述衬底的方向上,所述触控连接线与所述走线的至少部分边缘交叠。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连接线包括:第一转接线,所述第一转接线位于所述转接区,且位于所述衬底与所述走线之间;
    所述走线上设有镂空部,所述镂空部为所述走线上的镂空部分;所述第一转接线与所述触控信号线电连接,所述第一转接线与所述触控信号线电连接的部分在所述衬底上的投影位于所述镂空部在所述衬底上的投影之内。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具有弯折区,所述弯折区位于所述转接区远离所述触控区的一侧,分布于所述弯折区的部件被配置为弯折至所述触控显示面板的非出光侧;所述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触控传输线,所述触控传输线部分位于所述弯折区,且与所述触控连接线电连接。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示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传输线与所述走线位于同一层。
  5. 根据权利要求3所示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传输线与所述走线位于不同层。
  6.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连接线还 包括:第二转接线,所述第二转接线位于所述转接区;所述第二转接线在所述衬底上的投影位于所述镂空部在所述衬底上的投影之内,且位于所述走线在所述衬底上的投影之外;
    所述第二转接线的一端与所述触控信号线电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转接线电连接,所述第一转接线通过所述第二转接线与所述触控信号线电连接。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转接线与所述走线位于同一层,所述第二转接线为在所述走线上形成所述镂空部时从所述走线分离出来的部分。
  8.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转接线与所述走线位于不同层。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依次层叠在所述衬底上的第一栅极层、第二栅极层、第一源漏极层、第二源漏级层、封装层;
    所述触控信号线位于所述封装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其中,所述走线与所述第一源漏级层同层设置;
    所述第二转接线与所述第二源漏极层同层设置。
  10.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存储电容,所述存储电容位于所述衬底与所述走线之间;所述存储电容包括相对的第一栅极层与第二栅极层,所述第一栅极层位于所述第二栅极层与所述衬底之间;
    所述第一转接线与所述第一栅极层或者所述第二栅极层同层设置。
  11.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连接线还包括:第一转接线,所述第一转接线位于所述转接区;
    所述第一转接线位于所述触控信号线与所述走线之间;所述走线上设有镂空部,所述镂空部为所述走线上的镂空部分;所述第一转接线与所述触控信号线电连接,所述第一转接线与所述触控信号线电连接的部分在所述衬底上的投影位于所述镂空部在所述衬底上的投影之内。
  12.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具有弯折区,所述弯折区位于所述转接区远离所述触控区的一侧,分布于所述弯折区的部件被配置为弯折至所述触控显示面板的非出光侧;所述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触控传输线,所述触控传输线部分位于所述弯折区,且与所述触控连接线电连接;
    所述触控传输线与所述走线位于同一层。
  13.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依次层叠在所述衬底上的第一栅极层、第二栅极层、第一源漏极层、第二源漏级层、封装层;
    所述触控信号线位于所述封装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其中,所述走线与所述第一源漏级层同层设置;
    所述第一转接线与第二源漏级层同层设置。
  14.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连接线还包括:第二转接线,所述第二转接线位于所述转接区;所述第二转接线在所述衬底上的投影位于所述镂空部在所述衬底上的投影之内,且位于所述走线在所述衬底上的投影之外;
    所述第二转接线的一端与所述触控信号线电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转接线电连接,所述第一转接线通过所述第二转接线与所述触控信号线电连接。
  15. 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转接线与所述走线位于同一层,所述第二转接线为在所述走线上形成所述镂空部时从所述走线分离出来的部分。
  1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连接线还包括:第一转接线,所述第一转接线位于所述转接区;
    所述第一转接线包括第一子转接线与第二子转接线,所述第一子转接线位于所述衬底与所述走线之间,所述第二子转接线位于所述走线与所述触控信号线之间;所述触控信号线与所述第一子转接线以及所述第二子转接线电连接;
    所述走线上设有镂空部,所述镂空部为所述走线上的镂空部分;所述第二子转接线与所述第一子转接线以及所述触控信号线电连接;所述第二子转接线与所述第一子转接线电连接的部分以及所述第二子转接线与所述触控信号线电连接的部分在所述衬底上的投影均位于所述镂空部在所述衬底上的投影之内,且位于所述走线在所述衬底上的投影之外。
  17. 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具有弯折区,所述弯折区位于所述转接区远离所述触控区的一侧,分布于所述弯折区的部件被配置为弯折至所述触控显示面板的非出光侧;所述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触控传输线,所述触控传输线部分位于所述弯折区,且与所述触控连接线电连接;
    所述触控传输线与所述走线位于同一层。
  18. 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依次层叠在所述衬底上的第一栅极层、第二栅极层、第一源漏极层、第二源漏级层、封装层;
    所述触控信号线位于所述封装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其中,所述走线与所述第一源漏级层同层设置;存储电容包括相对的所述第一栅极层与所述第二栅极层,所述第一栅极层位于所述第二栅极层与所述衬底之间;
    所述第一子转接线与所述第一栅极层或者所述第二栅极层同层设置,所述第二子转接线与第二源漏级层同层设置。
  19. 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连接线还包括:第二转接线,所述第二转接线位于所述转接区;所述第二转接线在所述衬底上的投影位于所述镂空部在所述衬底上的投影之内,且位于所述走线在所述衬底上的投影之外;
    所述第二转接线与所述第一子转接线以及所述第二子转接线电连接;所述第二转接线还与所述触控信号线电连接,所述第一子转接线以及所述第二子转接线通过所述第二转接线与所述触控信号线电连接。
  20. 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转接线 与所述走线位于同一层,所述第二转接线为在所述走线上形成所述镂空部时从所述走线分离出来的部分。
  21.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挡墙,所述挡墙位于所述触控信号线与所述走线之间;所述触控信号线包括第一信号线部与第二信号线部,所述第一信号线部在所述衬底上的投影位于所述走线在所述衬底上的投影之外,所述第二信号线部在所述衬底上的投影位于所述走线在所述衬底上的投影之内;所述第一信号线部与所述第二信号线部在所述衬底上的投影的交界处位于所述挡墙在所述衬底上的投影之内。
  2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依次层叠在所述衬底上的第一栅极层、第二栅极层、第一源漏极层、第二源漏级层、封装层;
    所述触控信号线位于所述封装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其中,所述走线与所述第一源漏级层或所述第二源漏极层同层设置。
  23. 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22任一项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
CN202280001627.1A 2022-06-01 2022-06-01 触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750185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22/096700 WO2023230967A1 (zh) 2022-06-01 2022-06-01 触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501853A true CN117501853A (zh) 2024-02-02

Family

ID=890268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01627.1A Pending CN117501853A (zh) 2022-06-01 2022-06-01 触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7501853A (zh)
WO (1) WO2023230967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30071863A (ko) * 2011-12-21 2013-07-01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터치패널
CN109616480B (zh) * 2018-12-27 2020-11-10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3287209B (zh) * 2019-12-20 2023-04-1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柔性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和柔性显示装置
WO2021168828A1 (zh) * 2020-02-28 2021-09-0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柔性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制备方法
CN113161401B (zh) * 2021-04-22 2022-08-05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3206139A (zh) * 2021-04-30 2021-08-0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230967A1 (zh) 2023-12-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361329B1 (ko) 디스플레이 기판, 스플라이싱 스크린 및 그의 제조 방법
US10529793B2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N108766979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7634086B (zh) 一种柔性阵列基板及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TWI475684B (zh) 顯示裝置及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裝置
CN109860253B (zh) 一种柔性显示面板及柔性显示装置
US10916570B2 (en) Array substrat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06449698A (zh) 显示装置
CN113539108B (zh) 阵列基板、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JP2012133302A (ja) 表示装置及び有機発光表示装置
WO2020042537A1 (zh) 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CN109950297B (zh) 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及装置
CN112687190B (zh)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
JP6719948B2 (ja) 表示装置
US6710547B2 (en) Organic EL display device
US20210271298A1 (en) Display panel and flexible display device
CN114335114A (zh) 阵列基板及显示装置
CN114284248A (zh) 显示面板
CN113517262A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US20050194678A1 (en) Bonding pad structure, display panel and bonding pad array structure using the sam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09036139B (zh) 可折叠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JP2013025125A (ja) 表示装置
CN117501853A (zh) 触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081723B (zh) 阵列基板、阵列基板的制作方法、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CN114902422B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和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