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496832A - 盖板、显示模组、可折叠电子设备和盖板的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盖板、显示模组、可折叠电子设备和盖板的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496832A
CN117496832A CN202311811057.5A CN202311811057A CN117496832A CN 117496832 A CN117496832 A CN 117496832A CN 202311811057 A CN202311811057 A CN 202311811057A CN 117496832 A CN117496832 A CN 11749683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ening
cover plate
layer
material layer
support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81105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7496832B (zh
Inventor
邢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or Devi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or Devi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811057.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496832B/zh
Publication of CN1174968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49683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749683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496832B/zh
Priority to PCT/CN2024/109352 priority patent/WO2025138801A1/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1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flexible foldable or roll-able electronic displays, e.g. thin LCD, OLED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5/00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5/02Details
    • H05K5/03Cov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盖板、显示模组、可折叠电子设备和盖板的制备方法,盖板包括基材层、粘结层和弹性材料层,基材层包括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可弯折部分,可弯折部分连接于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之间,基材层设有第一开孔,第一开孔的开口设于可弯折部分沿厚度方向的一个表面,粘结层粘接于第一开孔的孔壁面,弹性材料层连接于粘结层背离第一开孔的孔壁面的一侧。本申请的盖板能够同时拥有抗冲击性能和优异的折弯性能,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Description

盖板、显示模组、可折叠电子设备和盖板的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盖板、显示模组、可折叠电子设备和盖板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折叠机等电子设备成为手机行业发展新契机,消费者对折叠机的轻薄化和高质量等性能有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折叠机的显示面板较为脆弱,现有的折叠机往往采用盖板来实现对显示面板的保护。然而,盖板的厚度通常与抗冲击性能成正比,而与折弯性能成反比。因此,目前的盖板难以同时拥有抗冲击性能和优异的折弯能力。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盖板、显示模组、可折叠电子设备和盖板的制备方法,盖板能够同时拥有抗冲击性能和优异的折弯性能。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盖板,盖板包括基材层、粘结层和弹性材料层,基材层包括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可弯折部分,可弯折部分连接于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之间,基材层设有第一开孔,第一开孔的开口设于可弯折部分沿厚度方向的一个表面,粘结层粘接于第一开孔的孔壁面,弹性材料层连接于粘结层背离第一开孔的孔壁面的一侧。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盖板中,通过在基材层的可弯折部分处设置第一开孔,并在第一开孔内填充弹性材料层,能够充分释放基材层的可弯折部分处的应力,解决可弯折部分因弯折导致的应力集中问题,以实现盖板在弯折时达到目标折弯半径,同时利于提升盖板的折弯次数,使得盖板具有优异的折弯能力,从而减少盖板折弯而导致的盖板出现折痕或裂纹的问题,进而利于改善盖板组装的显示模组剥离(Peeling)与显示故障、显示模组漏液起胶气泡等问题。同时,填充的弹性材料层还能够充分承受应力风险,使得盖板具备高抗冲击性能。
此外,通过在第一开孔的孔壁面设置粘结层,并将弹性材料层与粘结层连接,一方面粘结层能够固定弹性材料层,避免弹性材料层从第一开孔内脱离,一方面粘结层能够承担一部分应力,利于增强盖板的抗弯折性能,另一方面粘结层可将弹性材料层与开孔的孔壁面粘接,能够避免弹性材料层与开孔的孔壁面之间产生缝隙,从而避免盖板内形成气泡,避免光线穿过气泡时产生干涉条纹或者摩尔纹,进而利于提升盖板的外观效果及透光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盖板还包括保护层,保护层设于基材层的表面,且覆盖第一开孔的开口。一方面,保护层能够保护基材层,同时利于提升盖板的竖向抗冲击强度,解决了因基材层厚度较薄而导致制程破片风险增大、基材层崩边缺陷、生产良率低等问题。另一方面,保护层覆盖第一开孔的开口能够实现对第一开孔进行封装,避免填充于第一开孔内的弹性材料层的材料在高温等特殊条件下溢出。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保护层的漆膜硬度≥3H,能够改善基材层对抗外界的抗冲击性能较差的问题,从而能够提升盖板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利于盖板应用于冲击和跌落等各种实际使用场景。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盖板还包括第一支撑部,第一支撑部连接于第一开孔的孔底壁的表面,且朝背离第一开孔的孔底壁的方向延伸,弹性材料层环绕第一支撑部设置,且包覆第一支撑部的周面。通过在第一开孔内增加设置背离第一开孔的孔底壁延伸的第一支撑部,第一支撑部能够支撑并承受盖板受到的竖直方向的应力,利于进一步提升盖板的竖向高抗冲击功能。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撑部的弹性模量大于弹性材料层的弹性模量。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撑部的弹性模量大于或等于500MPa。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撑部背离第一开孔的孔底壁的表面低于第一开孔的开口,或者第一支撑部背离第一开孔的孔底壁的表面与第一开孔的开口平齐。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盖板还包括第二支撑部,第二支撑部连接于粘结层背离第一开孔的孔侧壁的表面,且朝背离第一开孔的孔侧壁的方向延伸,弹性材料层环绕第二支撑部设置,且包覆第二支撑部的周面。通过在第一开孔内增加设置背离第一开孔的孔侧壁延伸的第二支撑部,第二支撑部能够支撑并承受盖板受到的横向方向的应力,利于进一步提升盖板的横向高抗冲击功能。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二支撑部的弹性模量大于弹性材料层的弹性模量。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二支撑部的弹性模量大于或等于500MPa。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二支撑部包括第一支撑部分和第二支撑部分,第一支撑部分和第二支撑部分均连接于第一开孔的孔侧壁,第一支撑部分和第二支撑部分相对且间隔设置。盖板在发生折叠时,第一支撑部分与第二支撑部分可以抵持,以实现第二支撑部支撑并承受盖板收到的水平横向应力,利于进一步提升盖板的横向高抗弯折性能。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二支撑部背离第一开孔的孔底壁的表面低于第一开孔的开口,或者第二支撑部背离第一开孔的孔底壁的表面与第一开孔的开口平齐。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开孔有多个,多个第一开孔彼此间隔设置,且呈阵列排布。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弹性材料层的弹性模量为3MPa~300MPa,和/或弹性材料层的断裂伸长率大于120%。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弹性材料层背离第一开孔的孔底壁的表面与第一开孔的开口平齐。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粘结层的弹性模量大于或者等于80Mpa。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粘结层背离第一开孔的孔底壁的表面与第一开孔的开口平齐。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盖板还包括增强部,增强部设于第一开孔内,且连接于粘结层背离第一开孔的孔壁面的一侧,粘结层环绕增强部设置,且至少部分包覆增强部的周面,增强部设有填充孔,填充孔的开口设于增强部的表面,弹性材料层填充于填充孔内。增强部设有多个填充孔,以使得增强部形成网状结构,通过在第一开孔内设置增强部,且在增强部的填充孔内填充弹性材料层,以使得增强部与弹性材料层形成高抗弯折结构,从而使得盖板同时实现横向高抗弯折性能和竖向高抗冲击性能。此外,通过粘结层设置环绕增强部且包覆增强部的周面,以实现在第一开孔的孔壁面与增强部之间的缝隙填充粘结层,能够减少具有网状结构的增强部在形成时可能产生的微裂纹损伤的加剧,从而利于进一步提升盖板的横向高抗弯折和竖向高抗冲击功能。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开孔贯穿可弯折部分沿长度方向的至少一个侧面。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开孔沿厚度方向贯穿可弯折部分。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填充孔的开口设于增强部朝向第一开孔的开口的表面,方便在固定增强部后再在增强部的填充孔内填充弹性材料层。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增强部的弹性模量大于弹性材料层的弹性模量。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增强部的弹性模量大于或等于500MPa。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可弯折部分包括沿厚度方向相背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基材层还包括第二开孔,第一开孔的开口设于第一表面,第二开孔设于第二表面,粘结层还粘接于第二开孔的孔壁面,弹性材料层连接于粘结层背离第二开孔的孔壁面的一侧。通过同时设置第一开孔和第二开孔,利于盖板向内折叠和向外折叠时均具有优异的抗弯折性能。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盖板还包括第一支撑部,第一支撑部连接于第二开孔的孔底壁的表面,且朝背离第二开孔的孔底壁的方向延伸,弹性材料层环绕第一支撑部设置,且包覆第一支撑部的周面。通过在第二开孔内增加设置背离第二开孔的孔底壁延伸的第一支撑部,第一支撑部能够支撑并承受盖板受到的竖直方向的应力,利于进一步提升盖板的竖向高抗冲击功能。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盖板还包括第二支撑部,第二支撑部连接于粘结层背离第二开孔的孔侧壁的表面,且朝背离第二开孔的孔侧壁的方向延伸,弹性材料层环绕第二支撑部设置,且包覆第二支撑部的周面。通过在第二开孔内增加设置背离第二开孔的孔侧壁延伸的第二支撑部,第二支撑部能够支撑并承受盖板受到的横向方向的应力,利于进一步提升盖板的横向高抗冲击功能。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盖板还包括增强部,增强部设于第二开孔内,且连接于粘结层背离第二开孔的孔壁面的一侧,粘结层环绕增强部设置,且至少部分包覆增强部的周面,增强部设有填充孔,填充孔的开口设于增强部的表面,弹性材料层填充于填充孔内。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二开孔贯穿可弯折部分沿长度方向的侧面。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填充孔的开口设于增强部朝向第二开孔的开口的表面。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模组,包括显示面板和如上述的盖板,盖板安装于显示面板。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可折叠电子设备,包括壳体和如上述的显示模组,显示面板安装于壳体,盖板安装于显示面板背离壳体的一侧。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盖板的制备方法,包括:
取基材层,在基材层的表面制备第一光刻胶层,取第一掩模板置于第一光刻胶层背离基材层的一侧,利用光照透过第一掩模板对第一光刻胶层进行曝光;
对曝光后的第一光刻胶层进行显影,裸露出基材层的部分表面;
对裸露的基材层的表面进行刻蚀形成第一开孔;
在第一开孔的孔壁面设置粘结层,移除显影后的第一光刻胶层;
在粘结层背离第一开孔的孔壁面的一侧设置弹性材料层。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在对裸露的基材层的表面进行刻蚀形成第一开孔的步骤和在第一开孔的孔壁面设置粘结层,移除显影后的第一光刻胶层的步骤之间还包括:在第一开孔的孔壁面设置第二光刻胶层,取第一掩模板置于第二光刻胶层背离基材层的一侧,利用光照透过第一掩模板对第二光刻胶层进行曝光;
移除曝光后的第二光刻胶层,露出第一开孔,能够提升第一开孔的制备良率,从而有效地提升盖板的制备良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盖板还包括第一支撑部,在第一开孔的孔壁面设置粘结层,移除显影后的第一光刻胶层的步骤和在粘结层背离第一开孔的孔壁面的一侧设置弹性材料层的步骤之间还包括在第一开孔内设置第一支撑部的步骤:
在粘结层背离第一开孔的孔壁面的一侧设置第三光刻胶层,取第二掩模板置于第三光刻胶层背离第一开孔的孔底壁的一侧,利用光照透过第二掩模板对第三光刻胶层进行曝光;
对曝光后的第三光刻胶层进行显影,在第三光刻胶层形成第一孔洞,在第一孔洞内填充第一支撑部的材料;
移除显影后的第三光刻胶层。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盖板还包括第二支撑部,在移除曝光后的所述第二光刻胶层,露出所述第一开孔的步骤之后还包括在第一开孔内设置第二支撑部的步骤:
在弹性材料层背离第一开孔的孔底壁的一侧设置第四光刻胶层,取第三掩模板置于第四光刻胶层背离第一开孔的孔底壁的一侧,利用光照透过第三掩模板对第四光刻胶层进行曝光;
对曝光后的第四光刻胶层进行显影,在第四光刻胶层形成第二孔洞,在第二孔洞内填充第二支撑部的材料;
移除显影后的第四光刻胶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展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折叠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可折叠电子设备中显示模组在第一示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显示模组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图3所示显示模组的盖板中基材层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其他一些示例中设置不同第一开孔形状的盖板的可弯折盖板部分的截面示意图;
图7为其他一些示例中设置不同第一开孔形状的基材层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4所示A部分中盖板在折叠状态下的受力示意图;
图9为盖板在第二示例的部分结构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所示第二示例的盖板的部分制备流程图;
图11为图9所示第二示例的盖板的另一部分制备流程图;
图12为盖板在第三示例的部分结构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2所述结构中B部分在受到挤压力时的受力示意图;
图14为图12所示盖板的部分制备流程图;
图15为盖板在第四示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6为盖板在第五示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图16所示盖板中填充层填充于开孔内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8为图16所示盖板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19为其他示例中部分盖板中填充层填充于第一开孔内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0为图19所示部分盖板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21为盖板在第六示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22为图21所示盖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3为图21所示盖板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4为盖板在第七示例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5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折叠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6为图25所示可折叠电子设备中显示模组中各部分弯折时的受力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和图2,图1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可折叠电子设备1000处于展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可折叠电子设备1000处于折叠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可折叠电子设备1000可以为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等电子设备。可折叠电子设备1000的折叠次数可以为一次、两次或更多次。第一实施例的可折叠电子设备1000以一次折叠的可折叠手机为例进行说明。
其中,为方便描述,定义图1所示可折叠电子设备1000的长度方向为X轴方向,宽度方向为Y轴方向,厚度方向为Z轴方向,X轴方向、Y轴方向和Z轴方向两两相互垂直。
可折叠电子设备1000包括壳体100和显示模组300,显示模组300安装于壳体100。
本实施例中,壳体100包括第一壳体110、第一转轴120、第二壳体130和轴盖(图1和图2中未示),第一转轴120转动连接于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30之间,轴盖安装于第一转轴120。显示模组300包括第一显示部分301、第一可折弯部分302和第二显示部分303,第一可折弯部分302连接于第一显示部分301和第二显示部分303之间。其中,第一显示部分301安装于第一壳体110,第一可折弯部分302安装于第一转轴120,第二显示部分303安装于第二壳体130。
可折叠电子设备1000包括展开状态和折叠状态。可折叠电子设备1000处于展开状态时,壳体100中第一壳体110、第一转轴120、第二壳体130大致处于同一平面,轴盖与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30大致齐平。显示模组300中第一显示部分301、第一可折弯部分302和第二显示部分303大致处于同一平面,可折叠电子设备1000具有较大的显示面积。
可折叠电子设备1000处于折叠状态时,壳体100和显示模组300均发生弯折,可折叠电子设备1000沿X轴方向上的尺寸较小,可折叠电子设备1000便于携带。具体的,第一壳体110相对第二壳体130折叠,第一显示部分301相对第二显示部分303折叠,第一可折弯部分302发生弯折。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可折叠电子设备1000处于折叠状态时,显示模组300位于壳体100的内侧,即可折叠电子设备1000为内折式电子设备。在其他实施例中,当可折叠电子设备1000处于折叠状态时,显示模组300也可位于壳体100的外侧,即可折叠电子设备1000也可为外折式电子设备。
结合参阅图1和图3,图3为图1所示可折叠电子设备1000中显示模组300在第一示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显示模组300包括显示面板310和盖板330。显示面板310安装于壳体100,盖板330安装于显示面板310背离壳体100的一侧。示例性的,显示面板310为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显示面板310包括PI(Polyimide,聚酰亚胺)衬底、柔性TFT(Thin Film Transistor,薄膜晶体管)线路板、薄膜封装层(Thin FilmEncapulation,TFE)、偏光片(Polarizer,POL)和光学胶(Optically Clear Adhesive,OCA)。其中,柔性TFT线路板设于PI衬底上,薄膜封装层设于柔性TFT线路板背离PI衬底的一侧,偏光片设于薄膜封装层背离柔性TFT线路板的表面,光学胶粘接于偏光片与盖板330之间。
具体的,盖板330包括基材层10、填充层350和保护层333。基材层10安装于显示面板310,填充层350设于基材层10,保护层333覆于基材层10背离显示面板310的一侧表面,且封堵填充层350。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一些示例中,盖板330也可以不包括保护层333,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是否设置保护层333。
本示例中,盖板330包括第一盖板部分330a、可弯折盖板部分330b和第二盖板部分330c。其中,可弯折盖板部分330b连接于与第一盖板部分330a和第二盖板部分330c之间,且能发生弯折。本示例中,盖板330的第一盖板部分330a与部分显示面板310形成了第一显示部分301,第二盖板部分330c与部分显示面板310形成了第二显示部分303,可弯折盖板部分330b与部分显示面板310形成了第一可折弯部分302。
其中,可折叠电子设备1000处于展开状态时,盖板330的第一盖板部分330a、可弯折盖板部分330b和第二盖板部分330c大致处于同一平面。可折叠电子设备1000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一盖板部分330a相对第二盖板部分330c折叠,可弯折盖板部分330b发生弯折。
结合参阅图4和图5,图4为图3所示显示模组300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5为图3所示显示模组300的盖板330中基材层10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示例性的,基材层10的材料为超薄玻璃(Ultra Thin Glass,UTG),基材层10的厚度为H1,H1为30μm~50μm。具体的,基材层10包括第一部分11、可弯折部分13和第二部分12。可弯折部分13连接于第一部分11和第二部分12之间。其中,可折叠电子设备1000处于折叠状态时,基材层10的第一部分11相对第二部分12折叠,可弯折部分13发生弯折。
可弯折部分13包括沿厚度方向相背设置的第一表面131和第二表面133。其中,第一表面131背离显示面板310,第二表面133朝向显示面板310。示例性的,可弯折部分13的宽度为W,W为1mm~20mm。
基材层10设有开孔15,开孔15的开口设于基材层10的可弯折部分13的表面。本示例中,开孔15有多个,多个开孔15包括第一开孔151和第二开孔153,第一开孔151的开口和第二开孔153的开口分别设于可弯折部分13沿厚度方向的两个表面。本示例中,第一开孔151的开口设于第一表面131,即第一开孔151的开口设于可弯折部分13背离显示面板310的表面。第二开孔153的开口设于第二表面133,即第二开孔153的开口设于可弯折部分13朝向显示面板310的表面。以下以第一开孔151进行示意,第二开孔153的形状、大小以及位置排布与第一开孔151类似,可参照第一开孔151进行布置,此处不再赘述。
示例性的,本示例中,第一开孔151的深度为D1,D1为2μm~5μm,第一开孔151的宽度为D2,D2为2μm~10μm。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开孔151的形状为圆台,第一开孔151的截面形状为梯形。
参阅图6和图7,图6为其他一些示例中设置不同第一开孔151形状的盖板330的可弯折盖板部分330b的截面示意图,图7为其他一些示例中设置不同第一开孔151形状的基材层10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示例中,如图6和图7所示,第一开孔151的形状还可以为半球体(截面形状为圆弧形)和圆柱(截面形状为矩形)等,本申请不限制第一开孔151的形状,也可以为多边形、异性或各种形状的组合。
继续参阅图4,本示例中,第一开孔151可为多个,多个第一开孔151间隔设置。本示例中,多个第一开孔151呈阵列排布。阵列排布的方式包含但不限于均匀排布、错位排布、星钻排布等方式。示例性的,相邻两个第一开孔151之间的间距为D3,D3为5μm~20μm。
本示例中,填充层350填充于基材层10的可弯折部分13的第一开孔151和第二开孔153内。具体的,填充层350包括粘结层30和弹性材料层50,粘结层30和弹性材料层50均填充于基材层10的第一开孔151和第二开孔153内。其中,填充层350的粘结层30粘接于第一开孔151和第二开孔153的孔壁面,弹性材料层50连接于粘结层30背离第一开孔151的孔壁面的一侧,以及设于粘结层30背离第二开孔153的孔壁面的一侧。其中,“孔壁面”包括孔底壁面和孔侧壁面。“连接”包括直接连接和间接连接。本示例中,弹性材料层50与粘结层30直接粘接。粘结层30背离第一开孔151的孔底壁的表面与第一开孔151的开口平齐,粘结层30背离第二开孔153的孔底壁的表面与第二开孔153的开口平齐,利于提升盖板330的平整度。弹性材料层50背离第一开孔151的孔底壁的表面与第一开孔151的开口平齐,弹性材料层50背离第二开孔153的孔底壁的表面与第二开孔153的开口平齐,利于提升盖板330的平整度。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示例中,基材层10也可以仅设置第一开孔151,填充层350仅填充于第一开孔151内,或者基材层10也可以仅设置第二开孔153,填充层350仅填充于第二开孔153内。
示例性的,粘结层30的材料为光固化材料或热固化材料。例如,粘结层30的材料包含但不限于OCA胶(Optically Clear Adhesive,光学胶),OCR胶(Optical Clear Resin,Optical Clear Resin),UV无影胶(Ultraviolet Rays glue,紫外光固化胶)和聚丙烯酸酯等。在一些示例中,粘结层30的弹性模量大于或者等于80Mpa,以保证粘结层30在具有粘接作用的同时,还具有抗弯折性能,从而利于增强盖板330的抗弯折性能。可以理解的是,粘结层30的透光率通常设置为大于或等于99.5%,不影响光线透过,从而保证了盖板330的透光效果。
示例性的,弹性材料层50的材料为热塑性弹性材料。例如,弹性材料层50的材料可以为聚氨酯基树脂、丙烯酸酯基树脂和环氧基树脂等。在一些示例中,弹性材料层50的弹性模量为3MPa~300MPa,和/或弹性材料层50的断裂伸长率大于120%,以使得弹性材料层50具有高弹性模量和高断裂伸长率,利于增强盖板330的抗弯折性能。
示例性的,在基材层10中设置填充层350时,可在基材层10的可弯折部分13的表面开设第一开孔151和第二开孔153,然后分别在第一开孔151和第二开孔153内填充粘结层30的材料,以将粘结层30粘接在开孔15的孔壁面上,然后再在第一开孔151和第二开孔153内填充弹性材料层50的材料,经固化后形成填充层350。其中,粘结层30的材料经固化后形成粘结层30,弹性材料层50的材料经固化形成弹性材料层50。
本示例中,保护层333设于基材层10背离显示面板310的表面,且覆盖基材层10的第一开孔151的开口,以实现在保护基材层10的同时对第一开孔151进行封装,避免填充于第一开孔151内的弹性材料层50的材料在高温、弯折、碰撞或冲击等特殊条件下溢出。示例性的,保护层333的厚度为H2,H2为2μm~10μm。需要说明的是,显示面板310朝向基材层10的第二开孔153的一面通常会设有固化后的OCA胶,能够避免填充于第二开孔153内的弹性材料层50的材料溢出粘接显示面板310中的电子器件或线路。
其中,保护层333的材料为柔性材料,利于保护层333随基材层10一起弯折。可以例举的是,保护层333的材料可以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甲酯和环氧树脂等。在一些示例中,保护层333的漆膜硬度≥3H,能够改善基材层10对抗外界的抗冲击性能较差的问题,从而能够提升盖板330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利于盖板330应用于冲击和跌落等各种实际使用场景。其中,本申请利用铅笔法测定保护层333的漆膜硬度。此外,保护层333还可同时具有AR(Anti-reflection,抗反射增透)性能,以提升盖板330的透光率。
本示例中,基材层10的第一部分11和覆于第一部分11的保护层333形成了盖板330的第一盖板部分330a,基材层10的可弯折部分13、设于可弯折部分13的填充层350和覆于可弯折部分13的表面的保护层333形成了盖板330的可弯折盖板部分330b,基材层10的第二部分12和覆于第二部分12的保护层333形成了盖板330的第二盖板部分330c。
参阅图8,图8为图4所示A部分中盖板330在折叠状态下的受力示意图。其中,图8中未示出保护层333,图8中空心箭头表示受力的方向。
本示例中,盖板330的上方能够承受压力载荷不易受到破坏,具备高抗冲击性能。盖板330向内折叠,且处于折叠状态时,基材层10的第一表面131的一侧受到压应力,第二表面133的一侧受到拉应力。利用第一开孔151和第二开孔153以及填充于第一开孔151和第二开孔153内的粘结层30和弹性材料层50,弹性材料层50可充分承受应力风险,能够充分释放盖板330因弯折导致的应力集中问题。可以理解的是,盖板330也可以向外折叠,此种情况下基材层10的第一表面131的一侧受到拉应力,第二表面133的一侧受到压应力。
在常温动态弯折实验中,经实验测试,仅设置第一开孔151和第二开孔153,未填充粘结层30和弹性材料层50的盖板330结构弯折次数接近20万次。而本示例提供的盖板330,通过在第一开孔151和第二开孔153内填充粘结层30和弹性材料层50,得到的盖板330在具备高抗冲击性能的情况下,弯折次数可高达30万次以上,可以同时实现盖板330的向内折叠与向外折叠,不受盖板330弯折方向的限制。
第一示例提供的盖板330中,通过在基材层10的可弯折部分13处设置开孔15,并在开孔15内填充弹性材料层50,能够充分释放基材层10的可弯折部分13处的应力,解决可弯折部分13因弯折导致的应力集中问题,以实现盖板330在弯折时达到目标折弯半径,同时利于提升盖板330的折弯次数,使得盖板330具有优异的折弯能力,从而减少盖板330折弯而导致的盖板330出现折痕或裂纹的问题,进而利于改善显示模组300剥离(Peeling)与显示故障、显示模组300漏液起胶气泡等问题。同时,填充的弹性材料层50还能够充分承受应力风险,使得盖板330具备高抗冲击性能。
另外,通过在开孔15的孔壁面设置粘结层30,并将弹性材料层50与粘结层30连接,一方面粘结层30能够固定弹性材料层50,避免弹性材料层50从开孔15内脱离,一方面粘结层30能够承担一部分应力,利于增强盖板330的抗弯折性能,另一方面粘结层30可将弹性材料层50与开孔15的孔壁面粘接,能够避免弹性材料层50与开孔15的孔壁面之间产生缝隙,从而避免盖板330内形成气泡,避免光线穿过气泡时产生干涉条纹或者摩尔纹,进而利于提升盖板330的外观效果及透光效果。
此外,盖板330中通过设置保护层333,能够保护基材层10,同时利于提升盖板330的竖向抗冲击强度,解决了因基材层10厚度较薄而导致制程破片风险增大、基材层10崩边缺陷、生产良率低等问题。通过进一步限定保护层333的漆膜硬度,能够进一步提升盖板330的高抗冲击性能。
参阅图9,图9为盖板330在第二示例的部分结构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第二示例的盖板330与第一示例的盖板330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二示例的盖板330的可弯折盖板部分330b中填充层350还包括第一支撑部70,第一支撑部70设于开孔15内。
具体地,第二示例的盖板330的可弯折盖板部分330b中填充层350包括粘结层30、弹性材料层50和第一支撑部70。以第一支撑部70设于第一开孔151内为例,第一支撑部70连接于第一开孔151的孔底壁的表面,且朝背离第一开孔151的孔底壁的方向延伸,弹性材料层50环绕第一支撑部70设置,且包覆第一支撑部70的周面。其中,”连接”包括直接连接和间接连接。本示例中,第一支撑部70设于粘结层30位于开孔15的孔底壁的部分,且设于粘结层30背离第一开孔151的孔底壁的一侧,以实现第一支撑部70间接连接于第一开孔151的孔底壁。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示例中,第一支撑部70也可以直接固定连接于第一开孔151的孔底壁。本示例中,弹性材料层50填充于粘结层30与第一支撑部70之间的缝隙。
本示例中,第一支撑部70有多个,多个第一支撑部70彼此间隔设置。本示例中,每一第一支撑部70自第一开孔151的孔底壁向第一开孔151的开口的方向延伸。每一第一支撑部70背离第一开孔151的孔底壁的表面与第一开孔151的开口平齐,利于提高盖板330的表面平整度。在其他示例中,第一支撑部70背离第一开孔151的孔底壁的表面也可以低于第一开孔151的开口,通过填充的弹性材料层50实现弹性材料层50背离第一开孔151的孔底壁的表面与第一开孔151的开口平齐。
其中,第一支撑部70的弹性模量大于弹性材料层50的弹性模量。示例性的,第一支撑部70的弹性模量大于或等于500MPa。示例性的,第一支撑部70的材料包括但不限于PMMA(Polymethyl Methacrylate,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S(Polystyrene,聚苯乙烯)和NAS(亚克力(PMMA)共聚物)等。示例性的,第一支撑部70的宽度或者直径为0.5μm ~2μm,第一支撑部70的延伸长度小于或等于第一开孔151的深度D1。
第一支撑部70设于第二开孔153内的设置方式与在第一开孔151内的设置方式类似,可参照在第一开孔151内设置第一支撑部70的方式,此处不再赘述。
相较于第一示例的盖板330,第二示例提供的盖板330中,通过在开孔15内增加设置背离开孔15的孔底壁延伸的第一支撑部70,第一支撑部70能够支撑并承受盖板330受到的竖直方向的应力,利于进一步提升盖板330的竖向高抗冲击功能。
参阅图10和图11,图10为图9所示第二示例的盖板330的部分制备流程图,图11为图9所示第二示例的盖板330的另一部分制备流程图。其中,图10和图11中仅以制备第一开孔151和填充于第一开孔151内的填充层350进行示意,另一侧的第二开孔153及填充于第二开孔153内的填充层350的制备方式可参照制备第一开孔151和填充于第一开孔151内的填充层350的制备方式,此处不再赘述。
本示例还提供一种盖板330的制备方法,包括:
S1、取基材层10,在基材层10的表面制备第一光刻胶层81,取第一掩模板82置于第一光刻胶层81背离基材层10的一侧,利用光照透过第一掩模板82对第一光刻胶层81进行曝光。本示例中,第一掩模板82包括第一透光部分82a和第一非透光部分82b,在第一掩模板82背离第一光刻胶层81的一侧施加光照,以对第一光刻胶层81进行曝光。本示例中,第一透光部分82a为透光孔,透光孔沿第一掩模板82的厚度方向贯穿第一掩模板82,施加的光线为紫外光(Ultraviolet Light,UV),第一光刻胶层81的材料为正性光刻胶。
S2、对曝光后的第一光刻胶层81进行显影,裸露出基材层10的部分表面。本示例中,裸露出基材层10与第一透光部分82a相对设置的表面。
S3、对裸露的基材层10的表面进行刻蚀形成第一开孔151。本示例中,采用HF溶液对基材层10进行湿法刻蚀。
S31、在第一开孔151的孔壁面设置第二光刻胶层83,取第一掩模板82置于第二光刻胶层83背离基材层10的一侧,利用光照透过第一掩模板82对第二光刻胶层83进行曝光。本示例中,在第一掩模板82背离第二光刻胶层83的一侧施加光照,以对第二光刻胶层83进行曝光。
S32、移除曝光后的第二光刻胶层83,露出第一开孔151。本示例中,使用溶剂溶解曝光后的第二光刻胶层83,以实现移除曝光后的第二光刻胶层83。第二光刻胶层83的材料与第一光刻胶层81的材料不同,在使用溶剂溶解去除曝光后的第二光刻胶层83时,显影后的第一光刻胶层81得到保留。
S4、在第一开孔151的孔壁面设置粘结层30,移除显影后的第一光刻胶层81。本示例中,设置粘结层30时,粘结层30可能会附着于第一开孔151的孔壁面以及保留的第一光刻胶层81的表面,通过移除第一光刻胶层81以实现粘结层30仅附着于第一开孔151的孔壁面。
S411、在粘结层30背离第一开孔151的孔壁面的一侧设置第三光刻胶层84,取第二掩模板85置于第三光刻胶层84背离第一开孔151的孔底壁的一侧,利用光照透过第二掩模板85对第三光刻胶层84进行曝光。本示例中,第二掩模板85包括第二透光部分85a和第二非透光部分85b,在第二掩模板85背离第三光刻胶层84的一侧施加光照,对第三光刻胶层84进行曝光。
S412、对曝光后的第三光刻胶层84进行显影,在第三光刻胶层84形成第一孔洞,在第一孔洞内填充第一支撑部70的材料。本示例中,第三光刻胶层84中与第二透光部分85a的部分被移除形成第一孔洞。
S413、移除显影后的第三光刻胶层84。
S5、在粘结层30背离第一开孔151的孔壁面的一侧设置弹性材料层50。本示例中,在第一支撑部70和粘结层30之间的孔隙内填充弹性材料层50的材料,以实现在粘结层30背离第一开孔151的孔壁面的一侧设置弹性材料层50。本示例中,步骤S5中弹性材料层50背离第一开孔151的孔底壁的表面与第一开孔151的开口基本平齐。
S6、再在基材层10的表面设置保护层333,保护层333覆盖第一开孔151的开口,制备得到盖板330。
其中,上述步骤S31和步骤S32中,设置第二光刻胶层83、对第二光刻胶层83进行曝光以及移除曝光后的第二光刻胶层83的步骤能够提升第一开孔151的制备良率,从而能够提升盖板330的制备良率。在其他一些示例中,步骤S31和步骤S32可以省去。
参阅图12和图13,图12为盖板330在第三示例的部分结构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13为图12所述结构中B部分在受到挤压力时的受力示意图。
第三示例的盖板330与第一示例的盖板330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三示例的盖板330的可弯折盖板部分330b中填充层350还包括第二支撑部90,第二支撑部90设于开孔15内。
具体的,第三示例的盖板330的可弯折盖板部分330b中填充层350包括粘结层30、弹性材料层50和第二支撑部90。以第二支撑部90设于第一开孔151内为例,第二支撑部90连接于第一开孔151的孔侧壁的表面,且朝背离第一开孔151的孔侧壁的方向延伸,弹性材料层50环绕第二支撑部90设置,且包覆第二支撑部90的周面。其中,”连接”包括直接连接和间接连接。本示例中,第一支撑部70设于粘结层30位于第一开孔151的孔侧壁的部分,且位于粘结层30背离第一开孔151的孔侧壁的一侧,以实现第二支撑部90间接连接于第一开孔151的孔侧壁。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示例中,第二支撑部90也可以直接固定连接于第一开孔151的孔侧壁。本示例中,弹性材料层50填充于粘结层30与第二支撑部90之间的缝隙。
本示例中,第二支撑部90有多个,多个第二支撑部90彼此间隔设置。本示例中,每一第二支撑部90均朝背离第一开孔151的孔侧壁的方向延伸。本实施例中,每一第二支撑部90的延伸长度均小于第一开孔151在第二支撑部90设置深度处的宽度。每一第二支撑部90背离第一开孔151的孔底壁的表面均低于第一开孔151的开口,此时可通过填充的弹性材料层50实现弹性材料层50背离第一开孔151的孔底壁的表面与第一开孔151的开口平齐,利于提高盖板330的表面平整度。在其他示例中,部分第二支撑部90背离第一开孔151的孔底壁的表面也可以与第一开孔151的开口平齐。
其中,第二支撑部90的弹性模量大于弹性材料层50的弹性模量。示例性的,第二支撑部90的弹性模量大于或等于500MPa。示例性的,第二支撑部90的材料包括但不限于PMMA(Polymethyl Methacrylate,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S(Polystyrene,聚苯乙烯)和NAS(亚克力(PMMA)共聚物)等。
本示例中,每一第二支撑部90均包括第一支撑部分91和第二支撑部分93,第一支撑部分91和第二支撑部分93均连接于第一开孔151的孔侧壁,第一支撑部分91和第二支撑部分93间隔且相对设置。具体的,第一支撑部分91背离第一开孔151的孔侧壁的端面与第二支撑部分93背离第一开孔151的孔侧壁的端面相对且间隔设置。
第二支撑部90设于第二开孔153内的设置方式与在第一开孔151内的设置方式类似,可参照在第一开孔151内设置第二支撑部90的方式,此处不再赘述。
相较于第一示例的盖板330,第三示例提供的盖板330中,通过在开孔15内增加设置背离开孔15的孔侧壁延伸的第二支撑部90,第二支撑部90能够支撑并承受盖板330受到的横向方向的应力,利于进一步提升盖板330的横向高抗冲击功能。如图13所示,盖板330在发生折叠时,每一第二支撑部90的第一支撑部分91与第二支撑部分93可以抵持,以实现第二支撑部90支撑并承受盖板330收到的水平横向应力,利于进一步提升盖板330的横向高抗弯折性能。
结合参阅图12和图14,图14为图12所示盖板330的部分制备流程图。其中,图14中仅以在第一开孔151内制备第二支撑部90进行示意,在第二开孔153内制备第二支撑部90的制备方式可参照在第一开孔151内制备第二支撑部90的方式,此处不再赘述。
制备第三示例的盖板330时,步骤S1至S6与第二示例的盖板330的制备流程的步骤S1至S4相同,其他步骤如图14所示:
S5、在粘结层30背离第一开孔151的孔底壁的一侧制备弹性材料层50。本示例中,步骤S5中弹性材料层50背离第一开孔151的孔底壁的表面低于第一开孔151的开口。
S51、在弹性材料层50背离第一开孔151的孔底壁的一侧设置第四光刻胶层,取第三掩模板置于第四光刻胶层背离所述第一开孔151的孔底壁的一侧,利用光照透过第三掩模板对第四光刻胶层进行曝光。
S52、对曝光后的第四光刻胶层进行显影,在第四光刻胶层形成第二孔洞,在第二孔洞内填充第二支撑部90的材料。本示例中,第二孔洞有多个,多个第二孔洞包括第一孔洞部分和第二孔洞部分,填充于第一孔洞部分的第二支撑部90的材料形成了第二支撑部90的第一支撑部分91,填充于第二孔洞部分的第二支撑部90的材料形成了第二支撑部90的第二支撑部分93。
S53、移除显影后的第四光刻胶层。
S54、依次重复步骤S5、S51、S52和步骤S53。本示例的步骤S54中,重复在第一支撑部分91与第二支撑部分93之间填充弹性材料层50的材料,以及重复制备第二支撑部90第一支撑部分91和第二支撑部分93。
S6、再在基材层10的表面设置保护层333,保护层333覆盖第一开孔151的开口,制备得到盖板330。
参阅图15,图15为盖板330在第四示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5中未示出保护层333。
第四示例的盖板330与第一示例的盖板330的不同之处在于,第四示例的盖板330的可弯折盖板部分330b中填充层350同时包括第一支撑部70和第二支撑部90。
具体的,第四示例的盖板330的可弯折盖板部分330b中填充层350包括粘结层30、弹性材料层50、第一支撑部70和第二支撑部90。以第一支撑部70和第二支撑部90均设于第一开孔151内为例,第一支撑部70连接于第一开孔151的孔底壁,第二支撑部90连接于第一开孔151的孔侧壁,第二支撑部90与第一支撑部70间隔设置。弹性材料层50环绕第一支撑部70和第二支撑部90设置,且包覆第一支撑部70的周面和第二支撑部90的周面。其中,第一支撑部70和第二支撑部90的结构、固定位置和制备过程分别参见上述第二示例和第三示例。
第一支撑部70和第二支撑部90设于第二开孔153内的设置方式与在第一开孔151内的设置方式类似,可参照在第一开孔151内设置第一支撑部70和第二支撑部90的方式,此处不再赘述。
相较于第一示例的盖板330,第四示例提供的盖板330,通过同时增加设置第一支撑部70和第二支撑部90,利用第一支撑部70支撑并承受盖板330受到的竖直方向的应力,利用第二支撑部90支撑并承受盖板330收到的水平横向应力,利于同时提升盖板330的竖向高抗冲击功能和横向高抗弯折性能。
参阅图16、图17和图18,图16为盖板330在第五示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17为图16所示盖板330中填充层350填充于开孔15内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18为图16所示盖板330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其中,图18中未示出粘结层30和弹性材料层50。
第五示例的盖板330与第一示例的盖板330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五示例的盖板330的可弯折盖板部分330b中填充层350还包括增强部20。
具体的,第五示例的盖板330的可弯折盖板部分330b中填充层350包括增强部20、粘结层30和弹性材料层50。以增强部20设于第一开孔151内为例,本示例中,第一开孔151的形状为圆柱形。本示例中,增强部20有多个,每一增强部20均连接于基材层10中每一第一开孔151的孔底壁,且朝背离第一开孔151的孔底壁的方向延伸。其中,”连接”包括直接连接和间接连接。本示例中,每一增强部20直接固定连接于一个第一开孔151的孔底壁,即可先通过在第一开孔151的孔底壁设置增强部20,再在第一开孔151的孔壁面与增强部20之间填充粘结层30的材料。示例性的,可在第一开孔151内涂覆光刻胶,利用掩模板并对光刻胶进行曝光和显影,以在第一开孔151内形成具有与增强部20形状相同的孔洞,然后在孔洞内填充增强部20的材料,最后移除光刻胶,以实现在第一开孔151内生长增强部20。示例性的,也可在基材层10刻蚀形成开孔15和填充孔371,以实现在开孔15内形成增强部20。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示例中,也可以在开孔15的孔底壁粘接粘结层30的材料,再在粘结层30背离开孔15的孔底壁的一侧设置增强部20,以实现增强部20粘接于粘结层30,从而实现增强部20间接连接于开孔15的孔底壁。
其中,增强部20的弹性模量大于弹性材料层50的弹性模量。示例性的,增强部20的弹性模量大于或等于500MPa。示例性的,增强部20的材料包括但不限于超薄玻璃(UltraThin Glass,UTG)、PMMA(Polymethyl Methacrylate,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S(Polystyrene,聚苯乙烯)和NAS(亚克力(PMMA)共聚物)等。
每一增强部20均设有多个填充孔371,多个填充孔371彼此间隔设置。每一填充孔371的开口均设于增强部20背离第一开孔151的孔底壁的表面,方便固定增强部20后再在增强部20的填充孔371内进行填充材料。本示例中,每一填充孔371的形状为圆柱形。参阅图19和图20,图19为其他示例中部分盖板330中填充层350填充于第一开孔151内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20为图19所示部分盖板330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其中,图20中未示出粘结层30和弹性材料层50。在其他示例中,增强部20的每一填充孔371的形状还可以为六棱柱,以使得增强部20呈现为蜂巢状结构,可以理解的是,填充孔371还可以为其他形状,如填充孔371的俯视形状为多边形、曲线形、不规则形等,本申请并不限定填充孔371的形状。
粘结层30粘接于第一开孔151的孔壁面与增强部20的外侧之间,以实现粘结层30环绕增强部20设置,且至少部分包覆增强部20的周面。弹性材料层50填充于每一增强部20的多个填充孔371内。
增强部20设于第二开孔153内的设置方式与在第一开孔151内的设置方式类似,可参照在第一开孔151内设置增强部20的方式,此处不再赘述。
相较于第一示例的盖板330,第五示例提供的盖板330中,增强部20设有多个填充孔371,以使得增强部20形成网状结构,通过在开孔15内设置增强部20,且在增强部20的填充孔371内填充弹性材料层50,以使得增强部20与弹性材料层50形成高抗弯折结构,从而使得盖板330同时实现横向高抗弯折性能和竖向高抗冲击性能。此外,通过设置粘结层30环绕增强部20且包覆增强部20的周面,以实现在开孔15的孔壁面与增强部20之间的缝隙填充粘结层30,能够减少具有网状结构的增强部20在形成时可能产生的微裂纹损伤的加剧,从而利于进一步提升盖板330的横向高抗弯折和竖向高抗冲击功能。
参阅图21、图22和图23,图21为盖板330在第六示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22为图21所示盖板330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23为图21所示盖板330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其中,图22中未示出保护层333,图23未示出粘结层30和弹性材料层50。
第六示例的盖板330与第五示例的盖板330的不同之处在于,第六示例的盖板330的可弯折盖板部分330b中基材层10的开孔15与第五示例的盖板330的可弯折盖板部分330b中基材层10的开孔15不同。
具体的,以第一开孔151为例,第一开孔151贯穿可弯折部分13沿厚度的一个表面,且贯穿基材层10的可弯折部分13沿长度方向的至少一个侧面。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示例中,第一开孔151也可贯穿基材层10的可弯折部分13沿长度方向的一个侧面。本示例中,第一开孔151的形状呈长方体。本示例中,第一开孔151有一个,第一开孔151的宽度等于可弯折部分13的宽度W,第二开孔153的宽度等于可弯折部分13的宽度W。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开孔151的宽度也可小于可弯折部分13的宽度W。第二开孔153的设置与第一开孔151类似,具体可参见第一开孔151的设置,此处不再赘述。
第六示例提供的盖板330中,通过在基材层10的可弯折部分13设置开孔15,并在开孔15内利用粘结层30固定增强部20,以充分释放基材层10的可弯折部分13处的应力,解决可弯折部分13因弯折导致的应力集中问题,同时设置的增强部20还能够提升盖板330的横向高抗弯折性能和竖向高抗冲击性能。此外,增强部20中填充孔371内填充的弹性材料层50能够充分承受应力风险,进一步提升盖板330的高抗冲击性能。
参阅图24,图24为盖板330在第七示例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第七示例的盖板330与第六示例的盖板330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七示例的盖板330的可弯折盖板部分330b中基材层10的第一开孔151沿厚度方向贯穿基材层10的可弯折部分13。
具体的,第一开孔151沿基材层10的可弯折部分13的厚度方向贯穿可弯折部分13的表面。粘结层30连接于第一开孔151的孔壁面与增强部20之间,弹性材料层50填充于增强部20的填充孔371内。
第七示例提供的盖板330中,通过在可弯折部分13设置贯穿可弯折部分13的第一开孔151,并利用粘结层30将增强部20与第一开孔151的孔壁面粘接,以实现在第一部分11和第二部分12之间拼接增强部20。同时通过在增强部20的填充孔371内填充弹性材料层50,以进一步提升盖板330的横向高抗弯折性能和竖向高抗冲击性能。
参阅图25和图26,图25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可折叠电子设备1000处于折叠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26为图25所示可折叠电子设备1000中显示模组300中各部分弯折时的受力示意图。其中,图26中(a)表示显示模组300中第一可折弯部分302处的受力示意图,图26中(b)表示第二可折弯部分304处的受力示意图。
第二实施例的可折叠电子设备1000与第一实施例的可折叠电子设备1000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二实施例的可折叠电子设备1000的折叠次数为两次。
具体的,第二实施例的可折叠电子设备1000中壳体100包括第一壳体110、第一转轴(图25和图26未示)、第二壳体130、第二转轴(图25和图26未示)、第三壳体150和轴盖170,第一转轴转动连接于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30之间,第二转轴转动连接于第二壳体130和第三壳体150之间,轴盖170安装于第二转轴的外侧。其中,第一壳体110可相对第二壳体130折叠,第三壳体150可相对第二壳体130折叠。
显示模组300包括第一显示部分301、第一可折弯部分302、第二显示部分303、第二可折弯部分304和第三显示部分305。第一显示部分301安装于第一壳体110,第一可折弯部分302安装于第一转轴,第二显示部分303安装于第二壳体130,第二可折弯部分304安装于第二转轴,第三显示部分305安装于第三壳体150。
本实施例中,可折叠电子设备1000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一显示部分301相对第二显示部分303折叠,且与第二显示部分303相背设置,第一可折弯部分302发生弯折,第一可折弯部分302朝向壳体100的一侧受到压应力,背离壳体100的一侧受到拉应力。第三显示部分305相对第二显示部分303折叠,且与第二显示部分303相对设置,第二可折弯部分304发生弯折,第二可折弯部分304背离壳体100的一侧受到压应力,第二可折弯部分304朝向壳体100的一侧受到拉应力。
其中,第一可折弯部分302和第二可折弯部分304均包括部分显示面板和盖板的可弯折盖板部分。第一可折弯部分302中盖板的可弯折盖板部分和第二可折弯部分304中盖板的可弯折盖板部分分别独立地选自第一示例至第七示例中盖板的可弯折盖板部分330b的结构。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申请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申请之权利范围,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流程,并依本申请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本申请所涵盖的范围。

Claims (25)

1.一种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包括基材层、粘结层和弹性材料层,所述基材层包括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可弯折部分,所述可弯折部分连接于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之间,所述基材层设有第一开孔,所述第一开孔的开口设于所述可弯折部分沿厚度方向的一个表面,所述粘结层粘接于所述第一开孔的孔壁面,所述弹性材料层连接于所述粘结层背离所述第一开孔的孔壁面的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还包括保护层,所述保护层设于所述基材层的表面,且覆盖所述第一开孔的开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层的漆膜硬度≥3H。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弯折部分包括沿厚度方向相背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基材层还包括第二开孔,所述第一开孔的开口设于所述第一表面,所述第二开孔设于所述第二表面,所述粘结层还粘接于所述第二开孔的孔壁面,所述弹性材料层连接于所述粘结层背离所述第二开孔的孔壁面的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还包括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连接于所述第一开孔的孔底壁的表面,且朝背离所述第一开孔的孔底壁的方向延伸,所述弹性材料层环绕所述第一支撑部设置,且包覆所述第一支撑部的周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部的弹性模量大于弹性材料层的弹性模量。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部背离所述第一开孔的孔底壁的表面低于所述第一开孔的开口,或者所述第一支撑部背离所述第一开孔的孔底壁的表面与所述第一开孔的开口平齐。
8.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还包括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二支撑部连接于所述粘结层背离所述第一开孔的孔侧壁的表面,且朝背离所述第一开孔的孔侧壁的方向延伸,所述弹性材料层环绕所述第二支撑部设置,且包覆所述第二支撑部的周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部的弹性模量大于弹性材料层的弹性模量。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部包括第一支撑部分和第二支撑部分,所述第一支撑部分和所述第二支撑部分均连接于所述第一开孔的孔侧壁,所述第一支撑部分和所述第二支撑部分相对且间隔设置。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部背离所述第一开孔的孔底壁的表面低于所述第一开孔的开口,或者所述第二支撑部背离所述第一开孔的孔底壁的表面与所述第一开孔的开口平齐。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孔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开孔彼此间隔设置,且呈阵列排布。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材料层的弹性模量为3MPa~300MPa,和/或所述弹性材料层的断裂伸长率大于120%。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粘结层的弹性模量大于或者等于80Mpa。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还包括增强部,所述增强部设于所述第一开孔内,且连接于所述粘结层背离所述第一开孔的孔壁面的一侧,所述粘结层环绕所述增强部设置,且至少部分包覆所述增强部的周面,所述增强部设有填充孔,所述填充孔的开口设于所述增强部的表面,所述弹性材料层填充于所述填充孔内。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孔贯穿所述可弯折部分沿长度方向的至少一个侧面。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孔沿厚度方向贯穿所述可弯折部分。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填充孔的开口设于所述增强部朝向所述第一开孔的开口的表面。
19.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强部的弹性模量大于弹性材料层的弹性模量。
20.一种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面板和如权利要求1至19任一项所述的盖板,所述盖板安装于所述显示面板。
21.一种可折叠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和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显示模组,所述显示面板安装于所述壳体,所述盖板安装于所述显示面板背离所述壳体的一侧。
22.一种盖板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取基材层,在所述基材层的表面制备第一光刻胶层,取第一掩模板置于所述第一光刻胶层背离所述基材层的一侧,利用光照透过所述第一掩模板对所述第一光刻胶层进行曝光;
对曝光后的所述第一光刻胶层进行显影,裸露出所述基材层的部分表面;
对裸露的所述基材层的表面进行刻蚀形成第一开孔;
在所述第一开孔的孔壁面设置粘结层,移除显影后的所述第一光刻胶层;
在所述粘结层背离所述第一开孔的孔壁面的一侧设置弹性材料层。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盖板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对裸露的所述基材层的表面进行刻蚀形成第一开孔的步骤和在所述第一开孔的孔壁面设置粘结层,移除显影后的所述第一光刻胶层的步骤之间还包括:在所述第一开孔的孔壁面设置第二光刻胶层,取所述第一掩模板置于所述第二光刻胶层背离所述基材层的一侧,利用光照透过所述第一掩模板对所述第二光刻胶层进行曝光;
移除曝光后的所述第二光刻胶层,露出所述第一开孔。
24.根据权利要求22或23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还包括第一支撑部,在所述第一开孔的孔壁面设置粘结层,移除显影后的所述第一光刻胶层的步骤和在所述粘结层背离所述第一开孔的孔壁面的一侧设置弹性材料层的步骤之间还包括在所述第一开孔内设置所述第一支撑部的步骤:
在所述粘结层背离所述第一开孔的孔壁面的一侧设置第三光刻胶层,取第二掩模板置于所述第三光刻胶层背离所述第一开孔的孔底壁的一侧,利用光照透过所述第二掩模板对所述第三光刻胶层进行曝光;
对曝光后的所述第三光刻胶层进行显影,在所述第三光刻胶层形成第一孔洞,在所述第一孔洞内填充所述第一支撑部的材料;
移除显影后的所述第三光刻胶层。
25.根据权利要求22或23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还包括第二支撑部,在移除曝光后的所述第二光刻胶层,露出所述第一开孔的步骤之后还包括在所述第一开孔内设置所述第二支撑部的步骤:
在所述弹性材料层背离所述第一开孔的孔底壁的一侧设置第四光刻胶层,取第三掩模板置于所述第四光刻胶层背离所述第一开孔的孔底壁的一侧,利用光照透过所述第三掩模板对所述第四光刻胶层进行曝光;
对曝光后的所述第四光刻胶层进行显影,在所述第四光刻胶层形成第二孔洞,在所述第二孔洞内填充所述第二支撑部的材料;
移除显影后的所述第四光刻胶层。
CN202311811057.5A 2023-12-27 2023-12-27 盖板、显示模组、可折叠电子设备和盖板的制备方法 Active CN11749683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811057.5A CN117496832B (zh) 2023-12-27 2023-12-27 盖板、显示模组、可折叠电子设备和盖板的制备方法
PCT/CN2024/109352 WO2025138801A1 (zh) 2023-12-27 2024-08-02 盖板、显示模组、可折叠电子设备和盖板的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811057.5A CN117496832B (zh) 2023-12-27 2023-12-27 盖板、显示模组、可折叠电子设备和盖板的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496832A true CN117496832A (zh) 2024-02-02
CN117496832B CN117496832B (zh) 2024-06-28

Family

ID=896766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811057.5A Active CN117496832B (zh) 2023-12-27 2023-12-27 盖板、显示模组、可折叠电子设备和盖板的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7496832B (zh)
WO (1) WO2025138801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5138801A1 (zh) * 2023-12-27 2025-07-03 荣耀终端股份有限公司 盖板、显示模组、可折叠电子设备和盖板的制备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675753A (zh) * 2019-09-30 2020-01-10 昆山工研院新型平板显示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盖板、盖板的制备方法和柔性显示屏
CN113112909A (zh) * 2020-01-10 2021-07-13 夏普株式会社 用于可折叠显示装置的覆盖窗
CN113314028A (zh) * 2020-02-07 2021-08-27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可折叠显示装置
CN116092382A (zh) * 2022-12-30 2023-05-09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可折叠膜材结构及其制备方法、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0627729U (zh) * 2020-01-06 2020-05-2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支撑模组及显示装置
KR20220133373A (ko) * 2021-03-24 2022-10-05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커버 윈도우, 커버 윈도우의 제조 방법 및 커버 윈도우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CN114582239B (zh) * 2022-03-21 2023-12-19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柔性盖板、显示装置及柔性盖板的制备方法
CN117275352A (zh) * 2023-10-27 2023-12-22 深圳市锐尔觅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柔性覆盖窗、柔性显示器及电子设备
CN117496832B (zh) * 2023-12-27 2024-06-28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盖板、显示模组、可折叠电子设备和盖板的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675753A (zh) * 2019-09-30 2020-01-10 昆山工研院新型平板显示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盖板、盖板的制备方法和柔性显示屏
CN113112909A (zh) * 2020-01-10 2021-07-13 夏普株式会社 用于可折叠显示装置的覆盖窗
CN113314028A (zh) * 2020-02-07 2021-08-27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可折叠显示装置
CN116092382A (zh) * 2022-12-30 2023-05-09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可折叠膜材结构及其制备方法、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5138801A1 (zh) * 2023-12-27 2025-07-03 荣耀终端股份有限公司 盖板、显示模组、可折叠电子设备和盖板的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496832B (zh) 2024-06-28
WO2025138801A1 (zh) 2025-07-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689816B (zh) 柔性显示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KR102183540B1 (ko) 라미네이트 장치 및 표시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KR102648921B1 (ko) 임프린트 마스터 템플릿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CN103985321A (zh) 一种柔性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及柔性显示装置
CN108597378A (zh) 一种柔性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07464503B (zh) 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和显示装置
CN117496832A (zh) 盖板、显示模组、可折叠电子设备和盖板的制备方法
CN101273674A (zh) 基板结构
CN110783389A (zh) 柔性显示屏的制作方法及待剥离临时基板的柔性显示屏
CN109671353A (zh) 显示装置
CN104849900A (zh) 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及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WO2019148860A1 (zh) 显示组件、显示装置及制作方法
CN115331584A (zh) 显示模组、显示模组的装配方法以及显示装置
CN112786623B (zh) 显示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CN110782788B (zh) 柔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1768413B (zh) 胶带及使用该胶带的显示装置
CN115602057A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和显示装置
WO2023184325A1 (zh)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WO2020258892A1 (zh) 指纹模组及显示装置
US12057034B2 (en) Display device
CN117677246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2885764B (zh) 转移基板及其制备方法、转移装置
CN110807990A (zh) 一种耐弯折盖窗口及其制备方法
KR20080000246A (ko) 전사필름, 이를 이용하여 제조된 액정표시장치 및 그의제조방법
JP6248267B2 (ja) 表示パネル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Unit 3401, unit a, building 6, Shenye Zhongcheng, No. 8089, Hongli West Road, Donghai community, Xiangmihu street, Futi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518040

Patentee after: Honor Terminal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3401, unit a, building 6, Shenye Zhongcheng, No. 8089, Hongli West Road, Donghai community, Xiangmihu street, Futi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Patentee before: Honor Device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