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450816A - 一种多立式降膜换热器机组、空调设备和制冷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多立式降膜换热器机组、空调设备和制冷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7450816A CN117450816A CN202311783031.4A CN202311783031A CN117450816A CN 117450816 A CN117450816 A CN 117450816A CN 202311783031 A CN202311783031 A CN 202311783031A CN 117450816 A CN117450816 A CN 11745081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alling film
- film heat
- vertical falling
- water
- hous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9000011552 falling film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71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2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30
- 239000002826 cool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0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3
- 238000001704 evapo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0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1
- 230000008020 evap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0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4888 barrier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AMXOYNBUYSYVKV-UHFFFAOYSA-M lithium bromide Chemical compound [Li+].[Br-] AMXOYNBUYSYVKV-UHFFFAOYSA-M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7797 corro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260 corro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LVGUZGTVOIAKKC-UHFFFAOYSA-N 1,1,1,2-tetrafluoroethane Chemical compound FCC(F)(F)F LVGUZGTVOIAKKC-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2745 absorb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2250 absorb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FXRLMCRCYDHQFW-UHFFFAOYSA-N 2,3,3,3-tetrafluoropropene Chemical compound FC(=C)C(F)(F)F FXRLMCRCYDHQFW-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QGZKDVFQNNGYKY-UHFFFAOYSA-N Ammonia Chemical compound N QGZKDVFQNNGYKY-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1 lithium bromide compound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965 odorless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01220 stainless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0935 stainless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CBENFWSGALASAD-UHFFFAOYSA-N Ozone Chemical compound [O-][O+]=O CBENFWSGALASA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743 Polypropyl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793 Polystyr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152 fibre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1155 polyprop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2223 polystyr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21529 ammonia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378 dama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408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2635 polyuretha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814 polyuretha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963 304 stainless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VHUUQVKOLVNVRT-UHFFFAOYSA-N Ammonium hydroxide Chemical compound [NH4+].[OH-] VHUUQVKOLVNVRT-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589 SAE 304 stainless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VJHXXNYZXFPCGL-UHFFFAOYSA-N [Li].Br Chemical compound [Li].Br VJHXXNYZXFPCGL-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26 adhesive bo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75 alt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1114 ammonium hydroxide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65 channe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613 environ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NBVXSUQYWXRMNV-UHFFFAOYSA-N fluoromethane Chemical compound FC NBVXSUQYWXRMNV-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6261 foam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292 glu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528 membra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861 polymer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50 progres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409 thin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792 warm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7/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tubular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 F28D7/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tubular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the conduits being helically coiled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3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heat-exchang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01—Casings in the form of plate-like arrangements; Frames enclosing a heat exchange cor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26—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different sections of heat-exchange elements, e.g. of radiators
- F28F9/262—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different sections of heat-exchange elements, e.g. of radiators for radia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多立式降膜换热器机组、空调设备和制冷系统,包括多个立式降膜换热器,用于基于冷却介质与热源进行热交换;水室,位于所述多个立式降膜换热器之间,与所述多个立式降膜换热器连接,用于存储所述冷却介质,并供给循环所述冷却介质至所述多个立式降膜换热器。通过本发明实施例可以解决了使用多立式降膜换热器的制冷系统之间水系统连接繁琐、密封性差、易漏水的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冷设备换热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多立式降膜换热器机组、一种空调设备和一种制冷系统。
背景技术
立式降膜换热器是一种常见的热交换设备,它利用降膜蒸发原理,具有较高的热交换效率和稳定性。然而,现有的立式降膜换热器在结构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不足,无法广泛应该于空调系统,特别是多系统的空调系统。多系统立式膜换热器水室的设计与连接一直是该技术的难点。立式降膜换热器传统的连接方式是立式降膜换热器设置独立水室,再在外部增加连接工装,把多个式降膜换热器的进出水口连接起来,存在连接繁琐、密封性差、易漏水,即占用空间大,无法放进小冷量空调器等问题,影响限制了换热器在多系统空调器中的使用。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以便提供一种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多立式降膜换热器机组、一种空调设备和一种制冷系统。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多立式降膜换热器机组,包括:
多个立式降膜换热器,用于基于冷却介质与热源进行热交换;
水室,位于所述多个立式降膜换热器之间,与所述多个立式降膜换热器连接,用于存储所述冷却介质,并供给循环所述冷却介质至所述多个立式降膜换热器。
可选地,所述多个立式降膜换热器包括多个相同的立式降膜换热器,所述立式降膜换热器包括:
罐体,所述罐体内部具有容纳腔,所述罐体的顶部设置有冷媒入口,所述罐体的底部设置有冷媒出口;
蒸发管,设置在所述容纳腔中,与所述罐体连接,形成接口。
可选地,所述立式降膜换热器还包括:
接头,设置在所述接口与所述罐体之间,用于连接所述接口与所述罐体。
可选地,所述水室包括:
第一壳体,设置在所述多个立式降膜换热器的一侧;
第二壳体,设置在所述多个立式降膜换热器的一侧;
中隔板,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之间;
底部隔板,一端与所述第一壳体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壳体连接,位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的底部;
顶部隔板,一端与所述第一壳体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壳体连接,位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的顶部;
其中,所述第一壳体、所述中隔板、所述底部隔板和所述顶部隔板围合形成入水室;所述第二壳体、所述中隔板、所述底部隔板和所述顶部隔板围合形成出水室。
可选地,所述水室还包括:
出水管,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外周,与所述出水室连通;
入水管,设置于所述中隔板上,与所述入水室连通,且贯穿所述出水室。
可选地,所述水室还包括:
出口连接件,与所述出水管连接,形成出水口;
入口连接件,与所述入水管连接,形成入水口。
可选地,所述出水口与所述入水口位于所述水室的同一侧。
可选地,所述接口包括入水接口和出水接口;
所述入水室的两侧设置与所述入水接口匹配的入水开孔,每个立式降膜换热器的入水接口通过所述入水孔与所述入水室连接;
所述出水室的两侧设置与所述出水接口匹配的出水开孔,每个立式降膜换热器的出水接口通过所述出水孔与所述出水室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相同,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为弧形壳体。
在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空调设备,包括如上所述的多立式降膜换热器机组。
在本发明的第三个方面,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制冷系统,包括如上所述的空调设备。
本发明实施例包括以下优点: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多个立式降膜换热器,用于基于冷却介质与热源进行热交换;水室,位于所述多个立式降膜换热器之间,与所述多个立式降膜换热器连接,用于存储所述热源,并供给循环所述热源至所述多个立式降膜换热器;通过把多个立式降膜换热器共用一个的水室,形成多立式降膜换热器机组,可以取消不同立式降膜换热器之间水路的连接工装,降低机组成本。同时使得立式降膜换热器结构更改紧凑,占用机组更小的空间;并且多立式降膜换热器之间的水室共用,每个立式降膜换热器只需与水室连接,无需与其他的多立式降膜换热器连接,减少了水系统之间的连接,降低连接复杂度,并且可以减少泄漏的接口,提高了多立式降膜换热器机组的密封性,降低漏水的概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种多立式降膜换热器机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一种多立式降膜换热器机组实施例的结构爆炸图;
图3是本发明的一种多立式降膜换热器机组实施例的立式降膜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一种多立式降膜换热器机组实施例的立式降膜换热器的蒸发管与接口的连接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00-立式降膜换热器、110-罐体、120-蒸发管、130-接头、140-冷媒入口、150-冷媒出口、200-水室、210-第一壳体、220-第二壳体、230-中隔板、240-底部隔板、250-顶部隔板、260-出水管、270-入水管、280-出口连接件、290-入口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固定”、“设置”、“安装”、“相连”,可以表示一个元件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固定”可以理解为“固定连接”,“设置”、“安装”、“相连”均可以理解为是一种连接。同时,连接可以包括机械连接或者结构连接,也可以理解为电连接、热连接或者通信连接。对于机械连接或者结构连接,连接包括可拆卸连接和不可拆卸连接,例如固定连接可以包括可拆卸固定连接、不可拆卸固定连接或者一体成形,转动连接可以包括可拆卸转动连接和不可拆卸转动连接,滑动连接可以包括可拆卸滑动连接和不可拆卸滑动连接。连接同样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一个部件间接连接。举例来说,其中对于可拆卸固定连接,指的是在安装状态下,连接的至少两个物体间的位置关系可以固定的;类似地举例,还有转动连接,滑动连接等。
参照图1,示出了本发明的一种多立式降膜换热器机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多立式降膜换热器机组具体可以包括如下组成部分:
多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用于基于冷却介质与热源进行热交换;
水室200,位于所述多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之间,与所述多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连接,用于存储所述冷却介质,并供给循环所述冷却介质至所述多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多立式降膜换热器100机组可以包括多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和一个水室200。立式降膜换热器100可以将热源流体被引入立式降膜换热器100的壳体顶部,通过。立式降膜换热器100的入口装置均匀分布在壳体内部的上。随后,在重力作用下,热源以薄膜的形式沿着立式降膜换热器100的壳体内部的表面下降。同时,冷却介质从立式降膜换热器100的壳体底部进入,并与下降的热源薄膜进行热交换。热量从热源薄膜传递到冷却介质,使热源液体逐渐冷却并凝结;从而对热源进行冷却降温。多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可以针对不同的热源,采用相同冷却介质进行热交换,以使得可以多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共用相同的冷却介质。
其中,对于冷却介质包括但不限于水、制冷剂或吸收剂。制冷剂可以包括R-410A(氟利昂混合物)、R-134a(1,1,1,2-四氟乙烷)、R-407C(氟利昂混合物)、R-1234yf(2,3,3,3-四氟丙烯)。吸收剂可以包括:水锂溴化锂(LiBr-H2O)、氨(NH3)-水。
R-410A是一种氟利昂制冷剂混合物,主要成分包括R-32和R-125。R-410A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在常温下呈现为液态。它具有较低的臭氧破坏潜能(ODP),并且对环境影响较小。在制冷系统中通常以液态形式存在,并通过压缩和膨胀来实现制冷效果。
R-134a是一种单一制冷剂。它具有良好的制冷性能并且对臭氧层无破坏作用。R-134a是一种氟代烃,化学式为CH2FCF3。R-134a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在常温下呈现为液态。
R-407C是一种用于商业制冷和空调系统的氟利昂混合物,主要成分包括R-32、R-125和R-134a。R-407C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在常温下呈现为液态。它具有较低的臭氧破坏潜能。
R-1234yf是一种低GWP(全球变暖潜势)制冷剂。R-1234yf是一种氟代烯,化学式为CH2=CFCF3,R-1234yf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在常温下呈现为液态。
水锂溴化锂是由锂溴化合物和水组成的吸收剂对。水锂溴化锂在常温下呈现为液态,其溶液具有良好的吸收性能和稳定性。在空调系统中,水锂溴化锂通常以溶液形式存在,并通过吸收和释放热量来实现制冷效果。
氨水吸收剂对是由氨和水组成的吸收剂对,氨水吸收剂对在常温下呈现为液态,通过吸收和释放热量来实现制冷效果。
水室200位于多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之间,分别与多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连接,为多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共用的水室200。该水室200可以存储冷却介质。并且该水室200与每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后,可以将自身存储的冷却介质循环供给至多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中的每一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进行使用,以使得多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可以得到源源不断地获取到新的冷却介质对热源进行热交换,以实现冷却。
该水室200可以通过焊接,胶粘的方式与多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连接。本发明对于水室200与多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的连接方式不作具体限定。
对于该水室200的材质可以根据立式降膜换热器100不同的工况和不同的冷却介质需求选用不同的材质来制造水室200,以确保其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和机械强度。本发明对此不作限定。
对于水室200的材质包括但不限于不锈钢、玻璃钢、聚丙烯和聚苯乙烯。
不锈钢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和机械强度,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水处理工艺。根据不同的要求和冷却介质,可以选择不同类别的不锈钢,如304型号不锈钢、316型号不锈钢、316L型号不锈钢等。
玻璃钢具有重量轻、强度高、耐腐蚀、绝缘和耐高温等优点,适用于一些特殊的水处理工艺。玻璃钢水室200的内表面通常采用食品级胶层覆盖,以防止介质与树脂反应。
聚丙烯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和韧性,适用于一些化学性质较为温和的介质。聚丙烯还具有较好的耐磨性和耐冲击性。
聚氨酯:聚氨酯是一种新型的高分子材料,具有优异的绝缘性能、高强度和耐腐蚀性,适用于低温和中温的水处理工艺。
聚苯乙烯是一种耐腐蚀的泡沫塑料材料。聚苯乙烯水室200具有重量轻、绝缘、隔音等优点。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多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用于基于冷却介质与热源进行热交换;水室200,位于所述多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之间,与所述多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连接,用于存储所述热源,并供给循环所述热源至所述多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通过把多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共用一个的水室200,形成多立式降膜换热器100机组,可以取消不同立式降膜换热器100之间水路的连接工装,降低机组成本。同时使得立式降膜换热器100结构更改紧凑,占用机组更小的空间;并且多立式降膜换热器100之间的水室200共用,每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只需与水室200连接,无需与其他的多立式降膜换热器100连接,减少了水系统之间的连接,降低连接复杂度,并且可以减少泄漏的接口,提高了多立式降膜换热器100机组的密封性,降低漏水的概率。
在本发明的一可选实施例中,多立式降膜换热器100机组,包括:
多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用于基于冷却介质与热源进行热交换;
水室200,位于所述多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之间,与所述多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连接,用于存储所述冷却介质,并供给循环所述冷却介质至所述多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
所述多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包括多个相同的立式降膜换热器100,所述立式降膜换热器100包括:
罐体110,所述罐体110内部具有容纳腔,所述罐体110的顶部设置有冷媒入口140,所述罐体110的底部设置有冷媒出口150;
蒸发管120,设置在所述容纳腔中,与所述罐体110连接,形成接口。
可以参照图2和图3,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水室200位于多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之间,水室200分别与多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连接。水室200存储冷却介质,并且将冷却介质循环供给至多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每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基于冷却介质对热源进行热交换。多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中的每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可以采用相同的立式降膜换热器100。单个的立式降膜换热器100包括罐体110和蒸发管120。罐体110内具有至少一个容纳腔。罐体110的顶部设置有冷媒入口140,罐体110的底部设置有冷媒出口150,从而冷却介质可以通过冷媒入口140进入到容纳腔中。而容纳腔中进行热交换后的冷却介质通过冷媒出口150流出。而在容纳腔中设置有蒸发管120,该蒸发管120还与罐体110连接形成接口。而该蒸发管120用于通入热源,通过容纳腔中的冷却介质与蒸发管120接触,对蒸发管120中的热源进行热交换,从而实现对热源进行冷却降温。
在本发明的一可选实施例中,多立式降膜换热器100机组,包括:
多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用于基于冷却介质与热源进行热交换;
水室200,位于所述多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之间,与所述多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连接,用于存储所述冷却介质,并供给循环所述冷却介质至所述多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
所述多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包括多个相同的立式降膜换热器100,所述立式降膜换热器100包括:
罐体110,所述罐体110内部具有容纳腔,所述罐体110的顶部设置有冷媒入口140,所述罐体110的底部设置有冷媒出口150;
蒸发管120,设置在所述容纳腔中,与所述罐体110连接,形成接口;
接头130,设置在所述接口与所述罐体110之间,用于连接所述接口与所述罐体110。
可以参照图2、图3和图4;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水室200位于多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之间,水室200分别与多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连接。水室200存储冷却介质,并且将冷却介质循环供给至多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每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基于冷却介质对热源进行热交换。单个的立式降膜换热器100包括罐体110、蒸发管120和接头130。罐体110内具有至少一个容纳腔。罐体110的顶部设置有冷媒入口140,罐体110的底部设置有冷媒出口150。蒸发管120设置在容纳腔中,且与罐体110连接,形成接口。接头130可以设置在接口与罐体110之间,通过接头130将接口和罐体110连接起来。由于蒸发管120的管壁较薄,为保护蒸发管120,可以增加接头130。接头130用钢加工,套在蒸发管120路上,蒸发管120与接头130的接触面积大。再通过接头130与立式降膜换热器100壳体焊接,防止由于蒸发管120管壁较薄焊接不牢靠。
在本发明的一可选实施例中,多立式降膜换热器100机组,包括:
多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用于基于冷却介质与热源进行热交换;
水室200,位于所述多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之间,与所述多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连接,用于存储所述冷却介质,并供给循环所述冷却介质至所述多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
其中,所述水室200包括:
第一壳体210,设置在所述多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的一侧;
第二壳体220,设置在所述多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的一侧;
中隔板230,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210和所述第二壳体220之间;
底部隔板240,一端与所述第一壳体210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壳体220连接,位于所述第一壳体210和所述第二壳体220的底部;
顶部隔板250,一端与所述第一壳体210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壳体220连接,位于所述第一壳体210和所述第二壳体220的顶部;
所述第一壳体210、所述中隔板230、所述底部隔板240和所述顶部隔板250围合形成入水室200;所述第二壳体220、所述中隔板230、所述底部隔板240和所述顶部隔板250围合形成出水室200。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水室200位于多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之间,水室200分别与多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连接。水室200存储冷却介质,并且将冷却介质循环供给至多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每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基于冷却介质对热源进行热交换。
对于水室200,具体可以包括第一壳体210、第二壳体220、中隔板230、底部隔板240和顶部隔板250。第一壳体210设置在多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的一侧;即在每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的同一侧都设置有第一壳体210,该第一壳体210与每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连接。对应的,第二壳体220设置在多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的另一侧;即在每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与设置第一壳体210的另一侧都设置有第二壳体220,该第二壳体220与每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连接。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在立式降膜换热器100相对的两侧,举例而言,第一壳体210可以设置在立式降膜换热器100左侧,第二壳体220则可以设置在立式降膜换热器100右侧。中隔板230可以设置于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之间,在水平方向上将第一壳体210、第二壳体220隔开,形成两个腔室。底部隔板240一端与第一壳体210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壳体220连接,位于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的底部,将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的底部进行封闭。相应地,顶部隔板250一端与第一壳体210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壳体220连接,位于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的顶部,将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的顶部进行封闭。其中,第一壳体210、中隔板230、底部隔板240和顶部隔板250即围合形成一个封闭的腔室,该腔室为入水室200。第二壳体220、中隔板230、底部隔板240和顶部隔板250即围合形成一个封闭的腔室,该腔室为出水室200。
其中,第一壳体210可以是指形成入水室200的外壳体,第二壳体220可以是指形成出水室200的外壳体。
具体地,所述第一壳体210和所述第二壳体220相同,所述第一壳体210和所述第二壳体220为弧形壳体。
对于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可以采用外形材质相同的壳体。且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可以为弧形壳体;可以增加水室200的承压能力,减少突变,增加焊接的可靠性。
在本发明的一可选实施例中,多立式降膜换热器100机组,包括:
多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用于基于冷却介质与热源进行热交换;
水室200,位于所述多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之间,与所述多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连接,用于存储所述冷却介质,并供给循环所述冷却介质至所述多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
具体地,所述水室200包括:
第一壳体210,设置在所述多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的一侧;
第二壳体220,设置在所述多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的一侧;
中隔板230,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210和所述第二壳体220之间;
底部隔板240,一端与所述第一壳体210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壳体220连接,位于所述第一壳体210和所述第二壳体220的底部;
顶部隔板250,一端与所述第一壳体210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壳体220连接,位于所述第一壳体210和所述第二壳体220的顶部;
其中,所述第一壳体210、所述中隔板230、所述底部隔板240和所述顶部隔板250围合形成入水室200;所述第二壳体220、所述中隔板230、所述底部隔板240和所述顶部隔板250围合形成出水室200;
出水管260,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220外周,与所述出水室200连通;
入水管270,设置于所述中隔板230上,与所述入水室200连通,且贯穿所述出水室200。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水室200位于多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之间,水室200分别与多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连接。水室200存储冷却介质,并且将冷却介质循环供给至多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每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基于冷却介质对热源进行热交换。
对于水室200,具体可以包括第一壳体210、第二壳体220、中隔板230、底部隔板240、顶部隔板250、出水管260和入水管270。第一壳体210设置在多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的一侧;第二壳体220设置在多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的另一侧。中隔板230可以设置于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之间,在水平方向上将第一壳体210、第二壳体220隔开,形成两个腔室。底部隔板240一端与第一壳体210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壳体220连接,位于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的底部。相应地,顶部隔板250一端与第一壳体210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壳体220连接,位于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的顶部,将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的顶部进行封闭。其中,第一壳体210、中隔板230、底部隔板240和顶部隔板250即围合形成一个封闭的入水室200。第二壳体220、中隔板230、底部隔板240和顶部隔板250即围合形成一个封闭的出水室200。而在第二壳体220外周设置至少一个出水管260,该出水管260穿过第二壳体220,与出水室200连通,以使通过出水管260对出水室200进行排水。在中隔板230上设置入水管270,该入水管270穿过中隔板230与出水室200连通,以使出水室200可以通过入水管270来入水。且在高度方向上,入水管270可以高于出水管260,使得即使入水管270泄漏时,也是泄漏至出水室200中,并不影响使用。
在本发明的一可选实施例中,多立式降膜换热器100机组,包括:
多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用于基于冷却介质与热源进行热交换;
水室200,位于所述多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之间,与所述多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连接,用于存储所述冷却介质,并供给循环所述冷却介质至所述多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
具体地,所述水室200包括:
第一壳体210,设置在所述多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的一侧;
第二壳体220,设置在所述多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的一侧;
中隔板230,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210和所述第二壳体220之间;
底部隔板240,一端与所述第一壳体210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壳体220连接,位于所述第一壳体210和所述第二壳体220的底部;
顶部隔板250,一端与所述第一壳体210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壳体220连接,位于所述第一壳体210和所述第二壳体220的顶部;
其中,所述第一壳体210、所述中隔板230、所述底部隔板240和所述顶部隔板250围合形成入水室200;所述第二壳体220、所述中隔板230、所述底部隔板240和所述顶部隔板250围合形成出水室200;
出水管260,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220外周,与所述出水室200连通;
入水管270,设置于所述中隔板230上,与所述入水室200连通,且贯穿所述出水室200;
出口连接件280,与所述出水管260连接,形成出水口;
入口连接件290,与所述入水管270连接,形成入水口。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水室200位于多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之间,水室200分别与多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连接。水室200存储冷却介质,并且将冷却介质循环供给至多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每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基于冷却介质对热源进行热交换。
对于水室200,具体可以包括第一壳体210、第二壳体220、中隔板230、底部隔板240、顶部隔板250、出水管260入水管270、出口连接件280和入口连接件290。第一壳体210设置在多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的一侧;第二壳体220设置在多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的另一侧。中隔板230可以设置于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之间。底部隔板240一端与第一壳体210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壳体220连接,位于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的底部。顶部隔板250一端与第一壳体210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壳体220连接,位于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的顶部。其中,第一壳体210、中隔板230、底部隔板240和顶部隔板250即围合形成一个封闭的入水室200。第二壳体220、中隔板230、底部隔板240和顶部隔板250即围合形成一个封闭的出水室200。第二壳体220外周设置至少一个出水管260,中隔板230上设置入水管270。出口连接件280可以与出水管260连接,形成出水口。入口连接件290入水管270连接,形成入水口。入水管270通过入口连接件290与机组的其他设备固定连接,出水管260通过出口连接件280与机组的其他设备固定连接,以使水室200可以与机组的其他设备固定连接,保持水室200的位置。
其中,出口连接件280与入口连接件290可以采用相同的连接件,如出口连接件280与入口连接件290可以均为法兰件。此外,出口连接件280与入口连接件290也可以是螺纹件等,对于具体出口连接件280与入口连接件290的类型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确定,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具体地,所述出水口与所述入水口位于所述水室200的同一侧。
通过将出水口与进水口设置在水室200的同一侧,节省了空间,方便把立式降膜换热器100应用于空调设备中。
在本发明的一可选实施例中,多立式降膜换热器100机组,包括:
多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用于基于冷却介质与热源进行热交换;
水室200,位于所述多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之间,与所述多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连接,用于存储所述冷却介质,并供给循环所述冷却介质至所述多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
具体地,所述水室200包括:
第一壳体210,设置在所述多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的一侧;
第二壳体220,设置在所述多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的一侧;
中隔板230,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210和所述第二壳体220之间;
底部隔板240,一端与所述第一壳体210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壳体220连接,位于所述第一壳体210和所述第二壳体220的底部;
顶部隔板250,一端与所述第一壳体210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壳体220连接,位于所述第一壳体210和所述第二壳体220的顶部;
其中,所述第一壳体210、所述中隔板230、所述底部隔板240和所述顶部隔板250围合形成入水室200;所述第二壳体220、所述中隔板230、所述底部隔板240和所述顶部隔板250围合形成出水室200;
所述多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包括多个相同的立式降膜换热器100,所述立式降膜换热器100包括:
罐体110,所述罐体110内部具有容纳腔,所述罐体110的顶部设置有冷媒入口140,所述罐体110的底部设置有冷媒出口150;
蒸发管120,设置在所述容纳腔中,与所述罐体110连接,形成接口;所述接口包括入水接口和出水接口;
接头130,设置在所述接口与所述罐体110之间,用于连接所述接口与所述罐体110;
所述入水室200的两侧设置与所述入水接口匹配的入水开孔,每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的入水接口通过所述入水孔与所述入水室200连接;
所述出水室200的两侧设置与所述出水接口匹配的出水开孔,每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的出水接口通过所述出水孔与所述出水室200连接。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水室200位于多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之间,水室200分别与多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连接。水室200存储冷却介质,并且将冷却介质循环供给至多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每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基于冷却介质对热源进行热交换。对于水室200和立式降膜换热器100的具体构造可以参照上述实施例。其中,可以参照图3,入水室200的两侧设置与入水接口匹配的入水开孔,每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的入水接口通过入水孔与入水室200连接,使得多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直接共用同一个入水室200。出水室200的两侧设置与出水接口匹配的出水开孔,每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的出水接口通过出水孔与出水室200连接,使得多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直接共用同一个出水室200。
基于上述实施例,以下举出一个示例,对多立式降膜换热器100机组进行示例性说明:
把圆弧形的第一壳体210与第二壳体220焊接在两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之间,并在第一壳体210与第二壳体220中间,焊接中隔板230,底部隔板240,顶部隔板250。使两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之间形成一个入水室200与一个出水室200。第一壳体210与第二壳体220做成圆弧可以增加水室200的承压能力,减少突变,增加与立式降膜换热器100的焊接的可靠性。
在入水室200的两侧分别开孔(即入水开孔)连通第一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与第二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的蒸发管120进水口。在出水室200的两侧分别开孔(即出水开孔)连通开第一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与第二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上蒸发管120出水口。由于蒸发管120管壁较薄,为保护蒸发管120,需要增加接头130。接头130用钢加工,套在蒸发管120路端口上,蒸发管120与接头130的接触面积大。再通过接头130与立式降膜换热器100壳体焊接,防止由于蒸发管120管壁较薄焊接不牢靠。
在第二壳体220上开孔,孔上焊接出水管260,出水管260上焊接出水法兰(即出口连接件280),形成出水口。在中隔板230上与第二壳体220上开孔,进水管穿过第二壳体220后焊接到中隔板230上,在第二壳体220上也焊接上,防止出水室200漏水。进水管再焊接上出水法兰(即入口连接件290),形成进水口,进水室200即通过进水管与出外面连接,并与出水室200形成独立的空间,防止窜水。这样,出水口与进水口即实现了是整个换热系统的同一侧,节省了空间,方便把立式降膜换热器100放进空调系统里面。使两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的冷媒系统独立分开,而水系统又合并成一个系统。
本发明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空调设备,包括如上所述的多立式降膜换热器100机组。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空调设备可以包括如上所述的多立式降膜换热器100机组,通过多立式降膜换热器100机组进行热交换,以使空调设备可以对指定区域进行降温。
具体地,所述多立式降膜换热器100机组,包括:
多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用于基于冷却介质与热源进行热交换;
水室200,位于所述多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之间,与所述多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连接,用于存储所述冷却介质,并供给循环所述冷却介质至所述多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
可选地,所述多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包括多个相同的立式降膜换热器100,所述立式降膜换热器100包括:
罐体110,所述罐体110内部具有容纳腔,所述罐体110的顶部设置有冷媒入口140,所述罐体110的底部设置有冷媒出口150;
蒸发管120,设置在所述容纳腔中,与所述罐体110连接,形成接口。
可选地,所述立式降膜换热器100还包括:
接头130,设置在所述接口与所述罐体110之间,用于连接所述接口与所述罐体110。
可选地,所述水室200包括:
第一壳体210,设置在所述多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的一侧;
第二壳体220,设置在所述多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的一侧;
中隔板230,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210和所述第二壳体220之间;
底部隔板240,一端与所述第一壳体210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壳体220连接,位于所述第一壳体210和所述第二壳体220的底部;
顶部隔板250,一端与所述第一壳体210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壳体220连接,位于所述第一壳体210和所述第二壳体220的顶部;
其中,所述第一壳体210、所述中隔板230、所述底部隔板240和所述顶部隔板250围合形成入水室200;所述第二壳体220、所述中隔板230、所述底部隔板240和所述顶部隔板250围合形成出水室200。
可选地,所述水室200还包括:
出水管260,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220外周,与所述出水室200连通;
入水管270,设置于所述中隔板230上,与所述入水室200连通,且贯穿所述出水室200。
可选地,所述水室200还包括:
出口连接件280,与所述出水管260连接,形成出水口;
入口连接件290,与所述入水管270连接,形成入水口。
可选地,所述出水口与所述入水口位于所述水室200的同一侧。
可选地,所述接口包括入水接口和出水接口;
所述入水室200的两侧设置与所述入水接口匹配的入水开孔,每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的入水接口通过所述入水孔与所述入水室200连接;
所述出水室200的两侧设置与所述出水接口匹配的出水开孔,每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的出水接口通过所述出水孔与所述出水室200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壳体210和所述第二壳体220相同,所述第一壳体210和所述第二壳体220为弧形壳体。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多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用于基于冷却介质与热源进行热交换;水室200,位于所述多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之间,与所述多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连接,用于存储所述热源,并供给循环所述热源至所述多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通过把多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共用一个的水室200,形成多立式降膜换热器100机组,可以取消不同立式降膜换热器100之间水路的连接工装,降低机组成本。同时使得立式降膜换热器100结构更改紧凑,占用机组更小的空间;并且多立式降膜换热器100之间的水室200共用,每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只需与水室200连接,无需与其他的多立式降膜换热器100连接,减少了水系统之间的连接,降低连接复杂度,并且可以减少泄漏的接口,提高了多立式降膜换热器100机组的密封性,降低漏水的概率。
本发明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制冷系统,包括如上所述的空调设备。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一个制冷系统可以设置至少一台如上所述的空调设备。每个空调设备的空调内机对不同区域进行制冷。
其中,每个空调设备包括至少一个多立式降膜换热器100机组,由多立式降膜换热器100机组进行热交换。
具体地,所述多立式降膜换热器100机组,包括:
多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用于基于冷却介质与热源进行热交换;
水室200,位于所述多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之间,与所述多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连接,用于存储所述冷却介质,并供给循环所述冷却介质至所述多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
可选地,所述多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包括多个相同的立式降膜换热器100,所述立式降膜换热器100包括:
罐体110,所述罐体110内部具有容纳腔,所述罐体110的顶部设置有冷媒入口140,所述罐体110的底部设置有冷媒出口150;
蒸发管120,设置在所述容纳腔中,与所述罐体110连接,形成接口。
可选地,所述立式降膜换热器100还包括:
接头130,设置在所述接口与所述罐体110之间,用于连接所述接口与所述罐体110。
可选地,所述水室200包括:
第一壳体210,设置在所述多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的一侧;
第二壳体220,设置在所述多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的一侧;
中隔板230,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210和所述第二壳体220之间;
底部隔板240,一端与所述第一壳体210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壳体220连接,位于所述第一壳体210和所述第二壳体220的底部;
顶部隔板250,一端与所述第一壳体210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壳体220连接,位于所述第一壳体210和所述第二壳体220的顶部;
其中,所述第一壳体210、所述中隔板230、所述底部隔板240和所述顶部隔板250围合形成入水室200;所述第二壳体220、所述中隔板230、所述底部隔板240和所述顶部隔板250围合形成出水室200。
可选地,所述水室200还包括:
出水管260,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220外周,与所述出水室200连通;
入水管270,设置于所述中隔板230上,与所述入水室200连通,且贯穿所述出水室200。
可选地,所述水室200还包括:
出口连接件280,与所述出水管260连接,形成出水口;
入口连接件290,与所述入水管270连接,形成入水口。
可选地,所述出水口与所述入水口位于所述水室200的同一侧。
可选地,所述接口包括入水接口和出水接口;
所述入水室200的两侧设置与所述入水接口匹配的入水开孔,每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的入水接口通过所述入水孔与所述入水室200连接;
所述出水室200的两侧设置与所述出水接口匹配的出水开孔,每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的出水接口通过所述出水孔与所述出水室200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壳体210和所述第二壳体220相同,所述第一壳体210和所述第二壳体220为弧形壳体。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多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用于基于冷却介质与热源进行热交换;水室200,位于所述多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之间,与所述多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连接,用于存储所述热源,并供给循环所述热源至所述多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通过把多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共用一个的水室200,形成多立式降膜换热器100机组,可以取消不同立式降膜换热器100之间水路的连接工装,降低机组成本。同时使得立式降膜换热器100结构更改紧凑,占用机组更小的空间;并且多立式降膜换热器100之间的水室200共用,每个立式降膜换热器100只需与水室200连接,无需与其他的多立式降膜换热器100连接,减少了水系统之间的连接,降低连接复杂度,并且可以减少泄漏的接口,提高了多立式降膜换热器100机组的密封性,降低漏水的概率。
对于设备与系统实施例而言,由于其与上述结构实施例基本相似,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结构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简单描述,故将其都表述为一系列的动作组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悉,本发明实施例并不受所描述的动作顺序的限制,因为依据本发明实施例,某些步骤可以采用其他顺序或者同时进行。其次,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应该知悉,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实施例均属于优选实施例,所涉及的动作并不一定是本发明实施例所必须的。
术语“第一”、“第二”等用词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暗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顺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此外,术语“包括”、“包含”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如本申请中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相关联的列出项目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意和全部组合,并且短语“A和B中的至少一个”是指仅A、仅B、或A和B两者。应当理解的是,在本说明书中,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 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高度”、“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 “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尺寸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 或位置关系或尺寸,使用这些术语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 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并且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保护范围的限制。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发明实施例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装置、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发明实施例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发明实施例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发明实施例是参照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终端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终端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终端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终端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终端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终端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终端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尽管已描述了本发明实施例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发明实施例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对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多立式降膜换热器机组、一种空调设备和一种制冷系统,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多立式降膜换热器机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个立式降膜换热器,用于基于冷却介质与热源进行热交换;
水室,位于所述多个立式降膜换热器之间,与所述多个立式降膜换热器连接,用于存储所述冷却介质,并供给循环所述冷却介质至所述多个立式降膜换热器;
所述水室包括:
第一壳体,设置在所述多个立式降膜换热器的一侧;
第二壳体,设置在所述多个立式降膜换热器的一侧;
中隔板,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之间;
底部隔板,一端与所述第一壳体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壳体连接,位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的底部;
顶部隔板,一端与所述第一壳体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壳体连接,位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的顶部;
其中,所述第一壳体、所述中隔板、所述底部隔板和所述顶部隔板围合形成入水室;所述第二壳体、所述中隔板、所述底部隔板和所述顶部隔板围合形成出水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立式降膜换热器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立式降膜换热器包括多个相同的立式降膜换热器,所述立式降膜换热器包括:
罐体,所述罐体内部具有容纳腔,所述罐体的顶部设置有冷媒入口,所述罐体的底部设置有冷媒出口;
蒸发管,设置在所述容纳腔中,与所述罐体连接,形成接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立式降膜换热器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立式降膜换热器还包括:
接头,设置在所述接口与所述罐体之间,用于连接所述接口与所述罐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立式降膜换热器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室还包括:
出水管,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外周,与所述出水室连通;
入水管,设置于所述中隔板上,与所述入水室连通,且贯穿所述出水室。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立式降膜换热器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室还包括:
出口连接件,与所述出水管连接,形成出水口;
入口连接件,与所述入水管连接,形成入水口。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立式降膜换热器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口与所述入水口位于所述水室的同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立式降膜换热器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口包括入水接口和出水接口;
所述入水室的两侧设置与所述入水接口匹配的入水开孔,每个立式降膜换热器的入水接口通过所述入水孔与所述入水室连接;
所述出水室的两侧设置与所述出水接口匹配的出水开孔,每个立式降膜换热器的出水接口通过所述出水孔与所述出水室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立式降膜换热器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相同,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为弧形壳体。
9.一种空调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多立式降膜换热器机组。
10.一种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设备。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1783031.4A CN117450816A (zh) | 2023-12-22 | 2023-12-22 | 一种多立式降膜换热器机组、空调设备和制冷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1783031.4A CN117450816A (zh) | 2023-12-22 | 2023-12-22 | 一种多立式降膜换热器机组、空调设备和制冷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7450816A true CN117450816A (zh) | 2024-01-26 |
Family
ID=895895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1783031.4A Pending CN117450816A (zh) | 2023-12-22 | 2023-12-22 | 一种多立式降膜换热器机组、空调设备和制冷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7450816A (zh)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3023089A1 (de) * | 1980-06-20 | 1982-02-04 | Peter 7811 Sulzburg Döbelin | Duo-kaeltemittelverdampfer |
CN204745701U (zh) * | 2015-04-29 | 2015-11-11 | 杭州兴源节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不停机除垢的板壳式降膜蒸发装置 |
CN105387654A (zh) * | 2015-12-24 | 2016-03-09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降膜式蒸发器及空调设备 |
CN106402837A (zh) * | 2016-08-31 | 2017-02-15 | 上海电气电站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火电二次再热机组组合式蒸汽冷却器 |
CN108036658A (zh) * | 2017-12-15 | 2018-05-15 | 青岛海尔智能技术研发有限公司 | 用于降膜式换热器的换热管及换热器和空调热泵机组 |
CN108775825A (zh) * | 2018-05-24 | 2018-11-09 | 重庆美的通用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换热组件及具有其的制冷系统 |
CN110966730A (zh) * | 2018-09-28 | 2020-04-07 | 青岛海尔智能技术研发有限公司 | 一种冷水机组控制方法 |
-
2023
- 2023-12-22 CN CN202311783031.4A patent/CN117450816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3023089A1 (de) * | 1980-06-20 | 1982-02-04 | Peter 7811 Sulzburg Döbelin | Duo-kaeltemittelverdampfer |
CN204745701U (zh) * | 2015-04-29 | 2015-11-11 | 杭州兴源节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不停机除垢的板壳式降膜蒸发装置 |
CN105387654A (zh) * | 2015-12-24 | 2016-03-09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降膜式蒸发器及空调设备 |
CN106402837A (zh) * | 2016-08-31 | 2017-02-15 | 上海电气电站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火电二次再热机组组合式蒸汽冷却器 |
CN108036658A (zh) * | 2017-12-15 | 2018-05-15 | 青岛海尔智能技术研发有限公司 | 用于降膜式换热器的换热管及换热器和空调热泵机组 |
CN108775825A (zh) * | 2018-05-24 | 2018-11-09 | 重庆美的通用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换热组件及具有其的制冷系统 |
CN110966730A (zh) * | 2018-09-28 | 2020-04-07 | 青岛海尔智能技术研发有限公司 | 一种冷水机组控制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20090113917A1 (en) | Refrigeration apparatus | |
JPS6262165A (ja) | 固体吸熱材を含む不連続作動型吸熱−蓄熱装置 | |
JPWO2015111175A1 (ja) | 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 |
CN108561992A (zh) | 一种复合相变蓄冷介质的蓄冷器、系统及布置方法 | |
US7073571B2 (en) | Integrated condenser oil cooler with a receiver/dryer | |
EP0034164A1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TORING HEAT. | |
CN117450816A (zh) | 一种多立式降膜换热器机组、空调设备和制冷系统 | |
CN105980791A (zh) | 制冷循环装置 | |
CN209371561U (zh) | 一种超高温非共沸工质热泵机组 | |
JP2017026260A (ja) | 吸収式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 |
KR101593815B1 (ko) | 제습 장치 및 방법 | |
EP3124890B1 (en) | Heat-generating unit | |
CN108362033A (zh) | 一种氨基离子液体水溶液吸收式制冷工质系统及应用方法 | |
JP2004058863A (ja) | 車両用空調装置 | |
JP6127291B2 (ja) | 吸収式冷凍機 | |
JP2014521919A5 (zh) | ||
JP2022118413A (ja) | 熱交換器 | |
CN210463294U (zh) | 移动空调 | |
CN104566680B (zh) | 压缩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
KR101440777B1 (ko) | 히트펌프를 이용한 온수생산장치 | |
US6101839A (en) | Compact absorption machine | |
CN221724630U (zh) | 一种换热器组件、空调外机及空调器 | |
JP2019135436A (ja) | 吸収式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 |
CN221724448U (zh) | 一种空调外机及空调器 | |
KR100409240B1 (ko) | 암모니아-물 흡수식 단효용 열펌프 시스템의 흡수기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