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406376A -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 Google Patents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406376A
CN117406376A CN202210805378.3A CN202210805378A CN117406376A CN 117406376 A CN117406376 A CN 117406376A CN 202210805378 A CN202210805378 A CN 202210805378A CN 117406376 A CN117406376 A CN 11740637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iving mechanism
guiding
optical element
mechanism according
contact poi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80537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范凯博
沈炜哲
陈怡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DK Taiwa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DK Taiwa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DK Taiwan Corp filed Critical TDK Taiwan Corp
Priority to CN202210805378.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406376A/zh
Publication of CN1174063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40637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64Imaging systems using optical elements for stabilisation of the lateral and angular position of the image
    • G02B27/646Imaging systems using optical elements for stabilisation of the lateral and angular position of the image compensating for small deviations, e.g. due to vibration or shak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3/00Viewfinders; Focusing aids for cameras; Means for focusing for cameras; Autofocus systems for cameras
    • G03B13/32Means for focusing
    • G03B13/34Power focus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包括一活动部、一固定部、一驱动组件以及一导引组件。活动部用以连接一光学元件,且可相对于固定部运动。驱动组件用以驱动活动部相对于固定部运动,且活动部经由导引组件相对于固定部运动。

Description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学元件驱动机构。更具体地来说,本发明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导引组件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今许多电子装置(例如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都配有镜头模块而具有照相或录影的功能。这些电子装置的使用越来越普遍,并朝着便利和轻薄化的设计方向进行发展,以提供使用者更多的选择。
当使用者使用配有镜头模块的电子装置时,可能会有晃动的情形发生,进而使得镜头模块所拍摄的图像产生模糊。然而,人们对于图像品质的要求日益增高,故镜头模块的变焦和防震功能亦日趋重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光学元件驱动机构,以解决上述至少一个问题。
本发明提供一种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包括一活动部、一固定部、一驱动组件以及一导引组件。活动部用以连接一光学元件,且可相对于固定部运动。驱动组件用以驱动活动部相对于固定部运动,且活动部经由导引组件相对于固定部运动。
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前述导引组件包括一第一导引模块,且第一导引模块包括一第一导引元件、一第一稳定元件以及一第二稳定元件。第一导引元件连接固定部。第一稳定元件设置于活动部上,且于一第一接触点接触第一导引元件。第二稳定元件设置于活动部上,且于一第二接触点接触第一导引元件,其中第一接触点和第二接触点位于第一导引元件的侧面。
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前述第一导引元件为具有一中心轴的柱体。第一接触点和中心轴的连线与第二接触点和中心轴的连线之间形成一锐角。
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前述第一导引模块还包括一第三稳定元件和一第四稳定元件。第三稳定元件设置于活动部上,且于一第三接触点接触第一导引元件。第四稳定元件设置于活动部上,且于一第四接触点接触第一导引元件,其中第一接触点和第三接触点的连线大致平行于中心轴,且第二接触点和第四接触点的连线大致平行于该中心轴。
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前述第一导引元件与活动部分离。
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前述第一稳定元件和第二稳定元件为球体,且第一稳定元件和第二稳定元件固定接着至活动部上。
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前述活动部具有多个凹槽,且第一稳定元件和第二稳定元件容置于前述凹槽中。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还包括一封闭元件,且封闭元件遮蔽前述凹槽。
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前述固定部包括一底座和一外壳,第一导引元件固定于底座上且穿过外壳的一孔洞,其中孔洞的剖面面积大于第一导引元件的剖面面积。
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前述导引组件还包括一第二导引模块,且第二导引模块包括一第二导引元件和一第五稳定元件。第二导引元件连接固定部。第五稳定元件设置于活动部上,且接触第二导引元件,其中第一导引模块和第二导引模块分别位于活动部的相异角落。
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前述第二导引元件与活动部分离。
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前述第五稳定元件为球体,且固定接着至活动部上。
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前述活动部具有一凹槽,且第五稳定元件容置于凹槽中。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还包括一封闭元件,且封闭元件遮蔽凹槽。
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前述固定部包括一底座和一外壳,第二导引元件固定于底座上且穿过外壳的一孔洞,其中孔洞的剖面面积大于第二导引元件的剖面面积。
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前述活动部包括一第一侧和一第二侧,第一侧相反于第二侧,且第一导引元件和第一侧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导引元件和第二侧之间的距离。前述驱动组件包括一第一驱动线圈、一第二驱动线圈、一第一磁性元件以及一第二磁性元件。第一驱动线圈设置于活动部的第一侧上。第二驱动线圈设置于活动部的第二侧上。第一磁性元件设置于固定部上且对应第一驱动线圈。第二磁性元件设置于固定部上且对应第二驱动线圈。
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前述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还包括一导磁元件,设置于活动部的第一侧上。
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前述第二磁性元件包括一第一磁极和一第二磁极,且第一磁极和第二磁极沿着光学元件的一光轴排列,其中在光轴方向上,第一磁极的厚度小于第二磁极的厚度。
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前述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还包括一电路构件,且电路构件包括一固定段、一安装段以及一连接段。固定段设置于固定部上。安装段设置于活动部上,且第一驱动线圈或第二驱动线圈设置于安装段上。连接段连接固定段和安装段,且连接段为可挠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爆炸图。
图4A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的活动部的示意图。
图4B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的活动部于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5为图2中沿A-A方向的剖视图。
图6A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的第一导引模块的示意图。
图6B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的第二导引模块的示意图。
图6C为图2中沿B-B方向的剖视图。
图6D为图2中沿C-C方向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如下:
10: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20:电子装置
30:光学元件
40:感光元件
100:固定部
110:外壳
111:孔洞
112:孔洞
120:底座
200:活动部
201:下表面
210:第一侧
220:第二侧
230:容置恐
241:穿孔
242:穿孔
251:凹槽
252:凹槽
253:凹槽
300:驱动组件
310:第一驱动线圈
320:第二驱动线圈
330:第一磁性元件
340:第二磁性元件
400:导引组件
410:第一导引模块
411:第一导引元件
411A:第一导引元件的一端
411B:第一导引元件的另一端
412:第一稳定元件
413:第二稳定元件
414:第三稳定元件
415:第四稳定元件
420:第二导引模块
421:第二导引元件
421A:第二导引元件的一端
421B:第二导引元件的另一端
422:第五稳定元件
500:封闭元件
600:导磁元件
700:电路构件
710:固定段
720:安装段
730:连接段
800:感光元件承载组件
810:载体
820:驱动线圈
830:驱动线圈
840:驱动线圈
850:磁性元件
860:感测元件
870:滤光片
C1:中心轴
C2:中心轴
M1:第一磁极
M2:第二磁极
O:光轴
P:凸出部
P1:第一接触点
P2:第二接触点
P3:第三接触点
P4:第四接触点
P5:第五接触点
θ:锐角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然而,可轻易了解本发明提供许多合适的发明概念而可实施于广泛的各种特定背景。所公开的特定实施例仅仅用于说明以特定方法使用本发明,并非用以局限本发明的范围。
除非另外定义,在此使用的全部用语(包括技术及科学用语)具有与此篇公开所属的本领域技术人员所通常理解的相同涵义。能理解的是这些用语,例如在通常使用的字典中定义的用语,应被解读成具有一与相关技术及本发明的背景或上下文一致的意思,而不应该以一理想化或过度正式的方式解读,除非在此特别定义。
请参阅图1,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可装设于一电子装置20内,以承载一或多个光学元件(例如光学元件30)并驱动前述光学元件运动,进而达到对焦、变焦及/或光学防手震(Optical Image Stabilization,OIS)的目的。前述电子装置20例如可为具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或是数字相机,而光学元件30则可为一镜头。
图2为前述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的示意图,且图3为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的爆炸图。如图2和图3所示,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主要包括一固定部100、一活动部200、一驱动组件300、一导引组件400、至少一封闭元件500、一导磁元件600、一电路构件700以及一感光元件承载组件800。
固定部100可包括一外壳110和一底座120。外壳110和底座120可彼此结合且围绕前述活动部200、驱动组件300、导引组件400、封闭元件500、导磁元件600、电路构件700和感光元件承载组件800,以避免电子装置20晃动时,前述元件被电子装置20内的其他零件撞击而损坏。举例而言,外壳110和底座120可包括金属,但并不限定于此。
请参阅图3和图4A,活动部200可为一光学元件承载座,其可包括一第一侧210和一第二侧220,第一侧210相反于第二侧220,且第一侧210和第二侧220之间可形成有一容置孔230。光学元件30可固定地设置于此容置孔230中。此外,光学元件承载座上更可形成有两个穿孔241、242,邻近于光学元件承载座的第一侧210。换言之,穿孔241、242和第一侧210之间的距离将小于穿孔241、242和第二侧220之间的距离。
如图4B所示,于本实施例中,光学元件承载座上更形成有多个凹槽251、252、253。这些凹槽251、252、253可与穿孔241或穿孔242连通(举例而言,在本实施例中,凹槽251和252与穿孔241连通,而凹槽253则与穿孔242连通),且可从光学元件承载座的下表面201上的入口与外部环境连通。
请参阅图3和图5,驱动组件300可包括一第一驱动线圈310、一第二驱动线圈320、一第一磁性元件330以及一第二磁性元件340。第一驱动线圈310和第二驱动线圈320分别设置于活动部200的第一侧210和第二侧220,第一磁性元件330和第二磁性元件340则设置于底座120上且分别对应于第一驱动线圈310和第二驱动线圈320。
通过前述第一、第二驱动线圈310、320和第一、第二磁性元件330、340之间的电磁作用,活动部200以及设置于其上的光学元件30可被驱动而相对于固定部100沿着光学元件30的光轴O移动。举例而言,当电流通入第一驱动线圈310和第二驱动线圈320时,第一驱动线圈310和第一磁性元件330之间将产生电磁作用,且第二驱动线圈320和第二磁性元件340之间将产生电磁作用。前述电磁作用可提供驱动力予活动部200,使活动部200及设置于其上的光学元件30相对于固定部100沿着光学元件30的光轴O移动,进而达成调整焦距(对焦及/或变焦)的目的。
请一并参阅图2、图3和图6A~图6D,导引组件400包括一第一导引模块410和一第二导引模块420。第一导引模块410和第二导引模块420皆邻近于活动部200的第一侧210,且分别位于活动部200的不同角落。
第一导引模块410包括一第一导引元件411、一第一稳定元件412、一第二稳定元件413、一第三稳定元件414以及一第四稳定元件415。第一导引元件411例如可为一柱体,其可穿过活动部200上的穿孔241。由于穿孔241和第一侧210之间的距离小于穿孔241和第二侧220之间的距离,因此第一导引元件411和第一侧210之间的距离亦小于第一导引元件411和第二侧220之间的距离。
第一导引元件411的一端411A固定于底座120上,另一端411B则可穿过外壳110上的孔洞111。于本实施例中,穿孔241和孔洞111在X-Y平面上的剖面面积大于第一导引元件411在X-Y平面上的剖面面积,因此第一导引元件411将不会与穿孔241和孔洞111的内壁直接接触。第一导引元件411和外壳110可包括相同的材料,待第一导引元件411的一端411B穿过孔洞111后,使用者可通过激光焊接方式使第一导引元件411的一端411B固定于外壳110上。
第一稳定元件412、第二稳定元件413、第三稳定元件414和第四稳定元件415可为球体。第一稳定元件412和第三稳定元件414容置于活动部200的凹槽251中,且两者是沿着光轴O的方向排列。第二稳定元件413和第四稳定元件415容置于活动部200的凹槽252中,且两者亦是沿着光轴O的方向排列。第一稳定元件412、第二稳定元件413、第三稳定元件414和第四稳定元件415可通过粘胶固定接着于活动部200上,换言之,第一稳定元件412、第二稳定元件413、第三稳定元件414和第四稳定元件415不会相对于活动部200滚动或移动。当第一稳定元件412、第二稳定元件413、第三稳定元件414和第四稳定元件415设置于凹槽251、252中且通过粘胶固定后,封闭元件500可连接活动部200并覆盖凹槽251、252在活动部200的下表面201上的入口,以避免第一稳定元件412、第二稳定元件413、第三稳定元件414或第四稳定元件415因松脱而从前述入口掉出。
当第一稳定元件412、第二稳定元件413、第三稳定元件414和第四稳定元件415固定于活动部200上且第一导引元件411穿过活动部200上的穿孔241时,第一稳定元件412、第二稳定元件413、第三稳定元件414和第四稳定元件415可分别于单一接触点接触前述第一导引元件411。详细而言,当第一导引元件411穿过活动部200上的穿孔241时,第一导引元件411会与活动部200分离,且第一稳定元件412、第二稳定元件413、第三稳定元件414以及第四稳定元件415分别于第一接触点P1、第二接触点P2、第三接触点P3以及第四接触点P4与第一导引元件411接触。于本实施例中,第一接触点P1和第三接触点P3之间的连线大致平行于第一导引元件411的中心轴C1,第二接触点P2和第四接触点P4之间的连线大致平行于第一导引元件411的中心轴C1,且第一导引元件411的中心轴C1大致平行于光学元件30的光轴O。此外,第一接触点P1和中心轴C1之间的连线与第二接触点P2和中心轴C1之间的连线之间可形成一锐角θ,且第三接触点P3和中心轴C1之间的连线与第四接触点P4和中心轴C1之间的连线之间可形成相同的锐角θ。举例而言,锐角θ可介于5度至85度之间。
第二导引模块420包括一第二导引元件421和一第五稳定元件422。第二导引元件421例如可为一柱体,其可穿过活动部200上的穿孔242。由于穿孔242和第一侧210之间的距离小于穿孔242和第二侧220之间的距离,因此第二导引元件421和第一侧210之间的距离亦小于第二导引元件421和第二侧220之间的距离。于本实施例中,第一导引元件411和第一侧210之间的距离相同于第二导引元件421和第一侧210之间的距离。
第二导引元件421的一端421A固定于底座120上,另一端421B则可穿过外壳110上的孔洞112。于本实施例中,穿孔242和孔洞112在X-Y平面上的剖面面积大于第二导引元件421在X-Y平面上的剖面面积,因此第二导引元件421将不会与穿孔242和孔洞112的内壁直接接触。第二导引元件421和外壳110可包括相同的材料,待第二导引元件421的一端421B穿过孔洞112后,使用者可通过激光焊接方式使第二导引元件421的一端421B固定于外壳110上。
第五稳定元件422可为球体。第五稳定元件422可容置于活动部200的凹槽253中,且可通过粘胶固定接着于活动部200上。因此,第五稳定元件422不会相对于活动部200滚动或移动。当第五稳定元件422设置于凹槽253中且通过粘胶固定后,另一封闭元件500可连接活动部200并覆盖凹槽253在活动部200的下表面201上的入口,以避免第五稳定元件422因松脱而从前述入口掉出。
当第五稳定元件422固定于活动部200上且第二导引元件421穿过活动部200上的穿孔242时,第五稳定元件422可于单一接触点接触前述第二导引元件421。详细而言,当第二导引元件421穿过活动部200上的穿孔242时,第二导引元件421会与活动部200分离,且第五稳定元件422可于第五接触点P5与第二导引元件421接触。于本实施例中,第五接触点P5与第二导引元件421的中心轴C2之间的连线、第一接触点P1和中心轴C1之间的连线以及第二接触点P2和中心轴C1之间的连线可位于同一平面上。
通过导引组件400的第一导引模块410和第二导引模块420的前述结构,可降低活动部200相对于固定部100移动时产生的摩擦力,使得活动部200和其上的光学元件30稳定地移动。再者,通过第一导引模块410和第二导引模块420的前述结构,更可限制活动部200运动的自由度,避免活动部200产生翻转的情形。
请参阅图3、图5、图6C、图6D,于本实施例中,导磁元件600可设置于活动部200的第一侧210上并对应于第一磁性元件330,且第一导引元件411可位于第一磁性元件330和第一至第四稳定元件412~415之间,第二导引元件421可位于第一磁性元件330和第五稳定元件422之间。如此一来,导磁元件600和第一磁性元件330之间的磁性吸引力可使得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稳定元件412、413、414、415、422确实抵靠第一导引元件411和第二导引元件421,以利活动部200的定位和导引。再者,导磁元件600亦可使第一驱动线圈310和第一磁性元件330之间的电磁作用增强,进而提升驱动力。导磁元件600例如可包括铁氧体材料、树脂材料及/或纳米晶材料,但并不限定于此。
请参阅图3和图5,电路构件700可包括一固定段710、至少一安装段720以及至少一连接段730。固定段710固定于底座120上,且固定段710上设有多个连接端子,电子装置20内的零件可通过连接端子与电路构件700连接。安装段720设置于活动部200上,且第一驱动线圈310和第二驱动线圈320可设置于安装段720上。连接段730连接固定段710和安装段720,且具有可挠性。因此,通过前述电路构件700,电子装置20内的零件(例如电源供应器(未图示))可传送电流至第一驱动线圈310和第二驱动线圈320,且因为连接段730具有可挠性,在活动部200相对于固定部100移动时电子装置20内的零件和第一驱动线圈310/第二驱动线圈320仍可保持电性连接。
于本实施例中,电路构件700的安装段720可通过活动部200的第一侧210和第二侧220上的凸出部P来定位。
感光元件承载组件800可用以承载和移动一光学元件40(例如一感光元件),其可包括一载体810和多个驱动线圈820、830。光学元件40和驱动线圈820、830可设置于载体810上,其中光学元件40对应于活动部200的容置孔230,驱动线圈820、830则分别对应于第一磁性元件330和第二磁性元件340。当电流通入驱动线圈820、830时,驱动线圈820和第一磁性元件330之间将产生电磁作用,且驱动线圈830和第二磁性元件340之间将产生电磁作用。前述电磁作用可提供驱动力予载体810,使载体810及设置于其上的光学元件40沿着X轴方向及/或Y轴方向,进而达成光学防手震的目的。
特别的是,于本实施例中,第一磁性元件330和第二磁性元件340的磁极厚度和配置相异。详细而言,第一磁性元件330的第一磁极M1(例如N极)是位于第一磁性元件330的第二磁极M2(例如S极)和感光元件承载组件800之间,而第二磁性元件340的第二磁极M2(例如S极)则是位于第二磁性元件340的第一磁极M1(例如N极)和感光元件承载组件800之间。在光轴O的方向上,第一磁性元件330的第一磁极M1和第二磁极M2具有相同厚度,第二磁性元件340的第一磁极M1的厚度则小于第二磁性元件340的第二磁极M2的厚度。由此,可增加朝向感光元件承载组件800的磁通量,进而增加驱动载体810的驱动力。
于本实施例中,感光元件承载组件800更可包括一驱动线圈840和一磁性元件850。磁性元件850设置于底座120未设置第一、第二磁性元件330、340的一侧上,驱动线圈840则设置于载体810上并对应于磁性元件850。磁性元件850的磁极配置相异于第一磁性元件330和第二磁性元件340的磁极配置。详细而言,第一磁性元件330和第二磁性元件340的第一磁极M1和第二磁极M2是沿着光轴O的方向排列,磁性元件850的第一磁极M1和第二磁极M2则是沿着垂直光轴O的方向(X轴)排列。由此,可进一步地增加驱动载体810的驱动力。
于本实施例中,感光元件承载组件800还包括一感测元件860和一滤光片870。感测元件860设置于载体810上,并可检测磁性元件850和感测元件860的相对位置来确定载体810的移动。举例而言,感测元件860可为霍尔效应感测器(Hall Sensor)、磁阻效应感测器(Magnetoresistance Effect Sensor,MR Sensor)、巨磁阻效应感测器(GiantMagnetoresistance Effect Sensor,GMR Sensor)、穿隧磁阻效应感测器(TunnelingMagnetoresistance Effect Sensor,TMR Sensor)、或磁通量感测器(Fluxgate)。滤光片870则设置于活动部200的容置孔230和光学元件40之间。因此,当光学元件30安装于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上时,光线可依序穿过光学元件30和滤光片870后抵达光学元件40。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一种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包括一活动部、一固定部、一驱动组件以及一导引组件。活动部用以连接一光学元件,且可相对于固定部运动。驱动组件用以驱动活动部相对于固定部运动,且活动部经由导引组件相对于固定部运动。
虽然本发明的实施例及其优点已公开如上,但应该了解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更动、替代与润饰。此外,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未局限于说明书内所述特定实施例中的工艺、机器、制造、物质组成、装置、方法及步骤,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可从本发明公开内容中理解现行或未来所发展出的工艺、机器、制造、物质组成、装置、方法及步骤,只要可以在此处所述实施例中实施大抵相同功能或获得大抵相同结果皆可根据本发明使用。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包括上述工艺、机器、制造、物质组成、装置、方法及步骤。另外,每一权利要求构成个别的实施例,且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也包括各个权利要求及实施例的组合。
虽然本发明以前述数个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做些许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随附的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此外,每个权利要求建构成一独立的实施例,且各种权利要求及实施例的组合皆介于本发明的范围内。

Claims (20)

1.一种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包括:
一活动部,用以连接一光学元件;
一固定部,其中该活动部可相对于该固定部运动;
一驱动组件,用以驱动该活动部相对于该固定部运动;以及
一导引组件,其中该活动部经由该导引组件相对于该固定部运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其中该导引组件包括一第一导引模块,且该第一导引模块包括:
一第一导引元件,连接该固定部;
一第一稳定元件,设置于该活动部上,且于一第一接触点接触该第一导引元件;以及
一第二稳定元件,设置于该活动部上,且于一第二接触点接触该第一导引元件,其中该第一接触点和该第二接触点位于该第一导引元件的侧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其中该第一导引元件为具有一中心轴的柱体。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其中该第一接触点和该中心轴的连线与该第二接触点和该中心轴的连线之间形成一锐角。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其中该第一导引模块还包括:
一第三稳定元件,设置于该活动部上,且于一第三接触点接触该第一导引元件;以及
一第四稳定元件,设置于该活动部上,且于一第四接触点接触该第一导引元件,其中该第一接触点和该第三接触点的连线大致平行于该中心轴,且该第二接触点和该第四接触点的连线大致平行于该中心轴。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其中该第一导引元件与该活动部分离。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其中该第一稳定元件和该第二稳定元件为球体。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其中该第一稳定元件和该第二稳定元件固定接着至该活动部上。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其中该活动部具有多个凹槽,且该第一稳定元件和该第二稳定元件容置于多个所述凹槽中,其中该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还包括一封闭元件,且该封闭元件遮蔽多个所述凹槽。
10.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其中该固定部包括一底座和一外壳,该第一导引元件固定于该底座上且穿过该外壳的一孔洞,其中该孔洞的剖面面积大于该第一导引元件的剖面面积。
11.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其中该导引组件还包括一第二导引模块,且该第二导引模块包括:
一第二导引元件,连接该固定部;以及
一第五稳定元件,设置于该活动部上,且接触该第二导引元件,其中该第一导引模块和该第二导引模块分别位于该活动部的相异角落。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其中该第二导引元件与该活动部分离。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其中该第五稳定元件为球体,且固定接着至该活动部上。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其中该活动部具有一凹槽,且该第五稳定元件容置于该凹槽中,其中该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还包括一封闭元件,且该封闭元件遮蔽该凹槽。
15.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其中该固定部包括一底座和一外壳,该第二导引元件固定于该底座上且穿过该外壳的一孔洞,其中该孔洞的剖面面积大于该第二导引元件的剖面面积。
1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其中该活动部包括一第一侧和一第二侧,该第一侧相反于该第二侧,且该第一导引元件和该第一侧之间的距离小于该第一导引元件和该第二侧之间的距离,其中该驱动组件包括:
一第一驱动线圈,设置于该活动部的该第一侧上;
一第二驱动线圈,设置于该活动部的该第二侧上;
一第一磁性元件,设置于该固定部上且对应该第一驱动线圈;以及
一第二磁性元件,设置于该固定部上且对应该第二驱动线圈。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其中该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还包括一导磁元件,设置于该活动部的该第一侧上。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其中该第二磁性元件包括一第一磁极和一第二磁极,且该第一磁极和该第二磁极沿着该光学元件的一光轴排列,其中在该光轴方向上,该第一磁极的厚度小于该第二磁极的厚度。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其中该第一磁性元件包括一另一第一磁极和一另一第二磁极,且该另一第一磁极和该另一第二磁极沿着该光学元件的该光轴排列,其中在该光轴方向上,该另一第一磁极的厚度等于该另一第二磁极的厚度。
20.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其中该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还包括一电路构件,且该电路构件包括:
一固定段,设置于该固定部上;
一安装段,设置于该活动部上,其中该第一驱动线圈或该第二驱动线圈设置于该安装段上;以及
一连接段,连接该固定段和该安装段,且该连接段为可挠的。
CN202210805378.3A 2022-07-08 2022-07-08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Pending CN11740637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805378.3A CN117406376A (zh) 2022-07-08 2022-07-08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805378.3A CN117406376A (zh) 2022-07-08 2022-07-08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406376A true CN117406376A (zh) 2024-01-16

Family

ID=894913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805378.3A Pending CN117406376A (zh) 2022-07-08 2022-07-08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406376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698335U (zh) 光学组件驱动机构
CN107688245B (zh) 光学组件驱动装置
US9955086B2 (en) Lens moving apparatus and camera module and portable terminal including the same
CN110426825B (zh) 镜头系统
US9904072B2 (en) Lens driving device
US9736378B2 (en) Camera module
CN107360349B (zh) 摄像系统及其镜头单元
CN116661090A (zh) 镜头系统
US11474321B2 (en) Optical member driving mechanism
US10571650B2 (en) Lens driving module having suspension wire
CN211698336U (zh)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CN117031682A (zh) 光学组件驱动机构
CN107957616B (zh) 光学元件驱动模块
US11314033B2 (en) Optical element driving mechanism
US11159080B2 (en) Electromagnetic driving module
US20220357554A1 (en) Driving mechanism
CN116991016A (zh)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US11300759B2 (en) Optical member driving module having base with metal frames
KR102642007B1 (ko) 카메라 장치 및 광학기기
CN108445692B (zh) 驱动机构
CN218446151U (zh)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CN107277314B (zh) 摄像模块
CN117406376A (zh)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CN107888806B (zh) 摄像装置
US20240012311A1 (en) Optical member driving mechanis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