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401651A - 一种模块化板式等离子臭氧发生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模块化板式等离子臭氧发生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401651A
CN117401651A CN202311722570.7A CN202311722570A CN117401651A CN 117401651 A CN117401651 A CN 117401651A CN 202311722570 A CN202311722570 A CN 202311722570A CN 117401651 A CN117401651 A CN 11740165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ssembly
generator
ozone
pipeline
cooling wa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72257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新旺
吴冲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Jinda Wanxia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Jinda Wanxia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Jinda Wanxia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Jinda Wanxia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722570.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401651A/zh
Publication of CN1174016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40165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13/00Oxygen; Ozone; Oxides or hydroxides in general
    • C01B13/10Preparation of ozone
    • C01B13/11Preparation of ozone by electric discharge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Oxygen, Ozone, And Oxid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等离子及臭氧发生器制造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模块化板式等离子臭氧发生器,包括:发生器后支撑总成和发生器前支撑总成的中部共同装配有n个放电室单元;高压电极分别与每个放电室单元电连接,所有放电室单元均与氧气管路总成和臭氧管路总成相连;所有放电室单元均与冷却水进水管路总成和冷却水回水管路总成相连;具有如下优点:采用电晕高压放电法方式,其发生器体积小、臭氧产量大、等离子体量多、浓度衰减慢、电耗低、易维护、模块化等性能指标。且该设备整体具有防爆、阻燃的功能,采用了现场免维护设计技术,可以实时显示发生器的工作状态,从而达到了更安全、更稳定、更可靠、更实用的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模块化板式等离子臭氧发生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等离子及臭氧发生器制造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模块化板式等离子臭氧发生器。
背景技术
臭氧发生器按其结构分类为管式和板式,管式臭氧发生器电极加工存在耗材多、加工精度难以提高的缺点,制约臭氧产品的发展。现有管式臭氧发生器的管状电极与圆筒状容器是通过焊接连成一体,焊接时变形大、装配困难、不易维修。而已有板式臭氧发生器由于接头多、密封处多、冷却水的布局不合理、零部件数量多等现场发现的问题。
为此提出一种模块化板式等离子臭氧发生器,以解决上述提出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模块化板式等离子臭氧发生器,以解决或改善上述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之一。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在于提供一种模块化板式等离子臭氧发生器。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模块化板式等离子臭氧发生器,包括有对应设置的发生器后支撑总成和发生器前支撑总成,所述发生器后支撑总成和所述发生器前支撑总成的中部共同装配有n个放电室单元;
所述发生器后支撑总成和所述发生器前支撑总成的上部共同装配有高压电极、氧气管路总成和臭氧管路总成,所述高压电极分别与每个所述放电室单元电连接,所有所述放电室单元均与所述氧气管路总成和所述臭氧管路总成相连;
所述发生器后支撑总成和所述发生器前支撑总成的下部共同装配有冷却水进水管路总成和冷却水回水管路总成,所有所述放电室单元均与所述冷却水进水管路总成和所述冷却水回水管路总成相连;
其中,n为正整数;所述氧气管路总成纵向对应所述冷却水进水管路总成,且所述臭氧管路总成纵向对应所述冷却水回水管路总成。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发生器后支撑总成和所述发生器前支撑总成为横向对应设置,且二者之间设置有用于放置n个所述放电室单元的安装间隔。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高压电极、所述氧气管路总成和所述臭氧管路总成横向对应设置。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高压电极包括;
高压电极盒总成,所述高压电极盒总成的外壁分别与所述发生器后支撑总成和所述发生器前支撑总成相连;
高压保险管,设置在所述高压电极盒总成内,且与所述放电室单元设置的数量相同,所述高压保险管与所述放电室单元一一对应电连接;
其中,所述高压保险管纵向对应所述放电室单元。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高压电极盒总成位于所述氧气管路总成和所述臭氧管路总成之间,以及所述高压电极还包括有设置在所述发生器后支撑总成或所述发生器前支撑总成的电源接线盒。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每个所述放电室单元上均开设有进气接嘴和出气接嘴,以及所述放电室单元内开设有供所述进气接嘴和所述出气接嘴相连通的循环气路。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氧气管路总成包括有氧气管,分别与所述发生器后支撑总成和所述发生器前支撑总成上表面相连,所述氧气管上开设有与所述进气接嘴相连的出气孔。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臭氧管路总成包括:臭氧管,分别与所述发生器后支撑总成和所述发生器前支撑总成上表面相连,所述臭氧管上开设有与所述出气接嘴相连的进气孔。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氧气管路总成还包括有与所述氧气管的端口对接的氧气管路堵头和氧气管路接头,以及所述臭氧管路总成包括与所述臭氧管的端口对接的臭氧管路堵头和臭氧管路接头;
其中,所述氧气管路接头和臭氧管路接头均纵向对应所述发生器后支撑总成或发生器前支撑总成。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每个所述放电室单元上均开设有进水接嘴和出水接嘴,以及所述放电室单元内开设有供所述进水接嘴和所述出水接嘴相连通的循环水路。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冷却水进水管路总成和所述冷却水回水管路总成均包括有冷却水管,两个所述冷却水管上分别开设有与所述进水接嘴和所述出水接嘴相连接的导水孔。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冷却水进水管路总成和所述冷却水回水管路总成均还包括有冷却水管路堵头和冷却水管路接头;
其中,两个所述冷却水管路堵头或两个所述冷却水管路接头同侧设置。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所具有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发生器由36组放电室单元、高压电极盒、发生器前支撑、发生器后支撑、接线盒、氧气管路、臭氧管路、冷却水回水管路、冷却水进水管路等构成。采用电晕高压放电法方式,其发生器体积小、臭氧产量大、等离子体量多、浓度衰减慢、电耗低、易维护、模块化等性能指标。
整体具有防爆、阻燃的功能,采用了现场免维护设计技术,可以实时显示发生器的工作状态,从而达到了更安全、更稳定、更可靠、更实用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本发明的侧视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正视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一个零件爆炸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另一个零件爆炸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冷却水进水管路总成及其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臭氧管路总成及其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高压保险管及其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图8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放电室单元、2发生器后支撑总成、3发生器前支撑总成、4电源接线盒、5氧气管路总成、6臭氧管路总成、7高压电极盒总成、8冷却水进水管路总成、9冷却水回水管路总成、10氧气管路堵头、11氧气管路接头、12臭氧管路堵头、13臭氧管路接头、14冷却水管路堵头、15冷却水管路接头、16高压保险管、17注胶盒、18压管件、19防尘盖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请参阅图1-图8,下面描述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一种模块化板式等离子臭氧发生器。
正如背景技术中所述,利用低温等离子技术生产臭氧已有百年历史。随着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出现的DBD(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介质阻挡放电)臭氧发生器,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已获得突破。与传统的管式结构臭氧发生器相比,本发明涉及一种模块化板式等离子臭氧发生器,可以实现小体积、大产量、浓度衰减慢、电耗低、易维护、模块化等性能指标。发生器整体具有防爆设计功能和阻燃的功能,从而达到了更安全、更稳定、更可靠、更实用的效果。
随着我国污染形势的严峻,对大气治理、水污染治理的需要越来越迫切,为了扭转这种污染趋势,需要大量的环保技术及装备来治理大气环境、水环境的污染。而臭氧作为一种无二次污染的强氧化剂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之对应的高级氧化技术的大量使用,使得对臭氧的需要大大增加,同时对臭氧发生器性能指标进一步提高,要求发生器结构设计及工艺不断完善,迫切需要臭氧发生器能够运行低成本、高性能、高稳定性、高可靠性、高安全性。
臭氧发生器按其结构分类为管式和板式。管式臭氧发生器电极加工存在耗材多、加工精度难以提高的缺点,制约臭氧产品的发展。传统的工业管式臭氧发生器,地电极是蜂窝状结构,包括——圆筒状容器、管状电极、多孔法兰。其中,圆筒状容器端部带风头,内部装有冷却水,现有管式臭氧发生器的管状电极与圆筒状容器是通过焊接连成一体,焊接时变形大、装配困难、不易维修。而已有板式臭氧发生器由于接头多、密封处多、冷却水的布局不合理、零部件数量多等现场发现的问题,为了解决管式臭氧发生器和已有部分板式臭氧发生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特发明一种模块化板式等离子臭氧发生器来解决现场运行已出现的问题。
针对上述提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模块化板式等离子臭氧发生器。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8所示,该模块化板式等离子臭氧发生器包括:
对应设置的发生器后支撑总成2和发生器前支撑总成3,发生器后支撑总成2和发生器前支撑总成3的中部共同装配有n个放电室单元1;
发生器后支撑总成2和发生器前支撑总成3的上部共同装配有高压电极、氧气管路总成5和臭氧管路总成6,高压电极分别与每个放电室单元1电连接,所有放电室单元1均与氧气管路总成5和臭氧管路总成6相连;
发生器后支撑总成2和发生器前支撑总成3的下部共同装配有冷却水进水管路总成8和冷却水回水管路总成9,所有放电室单元1均与冷却水进水管路总成8和冷却水回水管路总成9相连;
其中,n为正整数;氧气管路总成纵向对应冷却水进水管路总成,且臭氧管路总成纵向对应冷却水回水管路总成9。
本发明提供的模块化板式等离子臭氧发生器,发生器前支撑与发生器后支撑之间设置n组并列的高压放电室单元1,在n组高压放电室单元1上侧凸起处安装氧气管路和臭氧管路且平整处支撑高压电极盒,而高压电极盒由氧气管路总成5和臭氧管路总成6底部外设零件固定,且高压电极盒内部高压保险管16分别与各组高压放电室单元1连接,各高压保险管16被均匀的安装在高压电极盒中且使用固定件固定,各高压保险管16的接线端使用软性导电排连接最后连接至电源接线盒4;n组高压放电室单元1下侧凸起处双边外侧安装气路堵头,内侧进水孔、出水孔分别对接冷却水进水管路和冷却水回水管路由至和n组高压放电室单元1内部形成内循环水流,冷却水进水管路一侧安装冷却水管快速接头另一侧安装冷水管堵头,同样冷却水回水管路一侧安装冷却水管快速接头另一侧安装冷水管堵头;同样上侧安装的氧气管路及臭氧管路在n组高压放电室单元1内部也形成内循环气流。n为正整数。
本发明本发明发生器由多组放电室单元1、高压电极盒、发生器前支撑、发生器后支撑、接线盒、氧气管路、臭氧管路、冷却水回水管路、冷却水进水管路等构成。采用电晕高压放电法方式,水气路管总成直接与放电室单元1密封连接,减小体机;放电间隙小,放电模块多,冷却效果良好,温升2-4℃,以使其发生器体积小、臭氧产量大、等离子体量多、浓度衰减慢、电耗低、易维护、模块化等性能指标。
高压电极部分通过阻燃密封胶对高压部分进行密封,且每一路放电单元都通过防拉弧的熔断器连接,可实现防爆阻燃,整体具有防爆、阻燃的功能;直接单个更换发生器通过热备或冷备方式,即便单台臭氧发生器产生故障,其他臭氧发生器也可正常运行,实现了现场免维护设计技术;信号通过配套臭氧变频电源,采集信息回去,可实时监控发生器的工作状态数据,可以实时显示发生器的工作状态,从而达到了更安全、更稳定、更可靠、更实用的效果。
实现模块化板式等离子臭氧发生器在现场实际应用中的低能耗、高稳定性、高可靠性、高安全性、低成本运行、体积小、易维护、模块化等性能指标。
由于发生器后支撑总成2和发生器前支撑总成3的上部共同装配有氧气管路总成5和臭氧管路总成6,因此气体的流向为氧气从氧气管路总成5自上而下流入高压放电室单元1并形成臭氧,并且臭氧从高压放电室单元1自下而上的流入臭氧管路总成6,以排出收集臭氧;由于发生器后支撑总成2和发生器前支撑总成3的下部共同装配有冷却水进水管路总成8和冷却水回水管路总成9,因此冷却水从冷却水进水管路总成8自下而上流入高压放电室单元1并升高温度,并且升温后的冷却水从高压放电室单元1自上而下流入冷却水回水管路总成9。
上述可知,由于冷却水流入和流出的差异,使得高压放电室单元1靠近冷却水回水管路总成9的一侧温度高于高压放电室单元1靠近冷却水进水管路总成8的一侧温度;即为高压放电室单元1靠近臭氧管路总成6一侧的温度高于高压放电室单元1靠近氧气管路总成5一侧的温度;
由于氧气管路总成5和臭氧管路总成6的高度都是高于高压放电室单元1,并且臭氧的密度高于氧气,容易造成为完全反应的氧气先于臭氧流入臭氧管路总成6;因此通过氧气管路总成纵向对应冷却水进水管路总成,且臭氧管路总成纵向对应冷却水回水管路总成9,可使得臭氧在密度大于氧气的情况下,通过不同的温度设置,即为臭氧的温度略高于氧气的温度,使得臭氧的密度降低,以使得臭氧更容易的流入臭氧管路总成6,同时氧气管路总成5和臭氧管路总成6的高度都是高于高压放电室单元1的设置,避免了密度更大的臭氧进入氧气管路总成5,造成倒灌。
具体地,本装置采用的n为36,装配顺序为先将36组放电室单元1安装完毕,在36组放电室单元1装配过程中需要通过液压专用工装来完成,然后将臭氧管路总成6、氧气管路总成5安装在36组放电室单元1上方凸起并配合安装密封圈,再安装冷却水进、回水管路总成在放电室单元1的下方凸起并配合安装密封圈,然后将高压电极盒安装至36组放电室单元1上方,然后将电源接线盒4安装在发生器前支撑总成3,最后将发生器前、后支撑总成与36组放电室单元1配合安装紧固
具体地,发生器前支撑和发生器后支撑的底部安装V型滑轮,并在其上侧中间有防尘盖板19安装。
进一步地,该发生器的关键参数如下表:
1 臭氧发生量调节范围(%) 0-110
2 臭氧发生浓度调节范围(g/Nm3) 0-300
3 远行压力(Mpa) 0.1~0.2
4 出气口气体压力(Mpa) ≥0.2
5 每公斤臭氧发生器电耗(kWh/kg.03) ≤7.0(10wt%,25℃)
6 每公斤臭氧需要冷却水流量(m3/h) 2
7 冷却水入口温度(max.C) ≤30
8 冷却水出口温度(C) 32~33
9 冷却水压力(Mpa) 0.15~0.2
10 运行频率(kHz) 8~10
11 放电间隙(mm) ≤0.2
12 单个模块臭氧发生器的产量范围(kg/h) 3~3.5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发生器后支撑总成2和发生器前支撑总成3为横向对应设置,且二者之间设置有用于放置n个放电室单元1的安装间隔。
在该实施例中,发生器后支撑总成2位于发生器的后部,并用于提供稳定的支撑和支持,它可以由板材结构件、支架或其他固定结构组成;发生器前支撑总成3位于发生器的前部,并起到支撑和支持作用,它可以由板材结构件、支架或其他固定结构组成;采用安装间隔,能够时发生器后支撑总成2和发生器前支撑总成3之间的空间区域,该间隔的设计目的是为了容纳n个放电室单元1的安装。放电室单元1是发生器中的组件,用于处理放电过程。
通过横向上对应设置的发生器后支撑总成2和发生器前支撑总成3之间的安装间隔,可以确保放置足够数量的放电室单元1,并为其提供所需的空间。这样的设计有助于优化发生器的结构和功能,使之在实现所需要的结构前提下,缩减结构所占空间。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高压电极、氧气管路总成5和臭氧管路总成6横向对应设置。
在该实施例中,高压电极用于产生高电压的,可以由一个或多个高压保险管16组成,以产生所需的电场效应;氧气管路总成5负责将氧气从供氧源传送放电室单元1,以进行臭氧生成处理;臭氧管路总成6负责将臭氧从放电室单元1传送到外部需要臭氧处理的设备或系统;通过横向对应设置,即将高压电极、氧气管路总成5和臭氧管路总成6放置在相邻的位置,可以更好地组织和管理这些组件。这样的设计有助于简化管道和线路的布局,提高系统的运作效率,并确保各个组件之间的协调和连接。同时,这种横向对应设置还提供了易于维护和检修的便利性,使得对各个组件进行操作和维护更加方便。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高压电极包括;
高压电极盒总成7,高压电极盒总成7的外壁分别与发生器后支撑总成2和发生器前支撑总成3相连;
高压保险管16,设置在高压电极盒总成7内,且与放电室单元1设置的数量相同,高压保险管16与放电室单元1一一对应电连接;
其中,高压保险管16纵向对应放电室单元1。
在该实施例中,高压电极盒总成7用于容纳和固定高压电极。它的外壁分别与发生器后支撑总成2和发生器前支撑总成3相连,以提供稳定的支撑和支持。高压保险管16是与放电室单元1数量相匹配的组件,每个高压保险管16与对应的放电室单元1进行电连接,用于控制和保护电流。
此外,高压保险管16在纵向上对应放电室单元1。这意味着每个放电室单元1都有一个相应的高压保险管16与之对应,用于确保电流在放电过程中的安全和可控性。
整体来说,高压电极系统的设计考虑了高压电极盒总成7、高压保险管16以及其与发生器支撑总成和放电室单元1的对应关系。这样的设置有助于确保高压电极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并为放电过程提供必要的控制和保护机制。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高压电极盒总成7位于氧气管路总成5和臭氧管路总成6之间,以及高压电极还包括有设置在发生器后支撑总成2或发生器前支撑总成3的电源接线盒4。
在该实施例中,高压电极盒总成7位于氧气管路总成5和臭氧管路总成6的中间位置,能够使得整体的结构更加紧凑。电源接线盒4用于连接高压电极与电源,提供所需的电力供应。通过将高压电极盒总成7放置在氧气管路总成5和臭氧管路总成6之间,并在发生器后支撑总成2或发生器前支撑总成3上设置电源接线盒4,可以实现高压电极的安装和电力供应。这样的设计有助于优化高压电极系统的布局和结构,确保各个组件之间的协调和连接,以及提供必要的电力支持。
进一步地,高压电极盒,其高压电极盒内部含有高压保险管16、压管件18、注胶盒17,其注胶盒17侧边有控线口,与36组放电室单元1出线孔位平齐,内部安装均分高压保险管16,高压保险管16由压管件18固定,高压保险管16出线处考软性导线排连接电源接线盒4,并且具有耐高压和绝缘、防水、实时显示发生器的工作状态等功能;高压保险管16共计35组,里面有高压保险丝,当放电室单元1出现短路现象时其高压保险管16立即熔断,不影响发生器的正常运行;高压电极盒是将注胶盒17、高压保险管16、压管件18等放到36组放电室单元1上方,然后通过盖板将所有高压部分密封。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每个放电室单元1上均开设有进气接嘴和出气接嘴,以及放电室单元1内开设有供进气接嘴和出气接嘴相连通的循环气路。
在该实施例中,在每个放电室单元1上都设有进气接嘴和出气接嘴,进气接嘴用于引入气体或空气到放电室单元1中,而出气接嘴用于排放放电室内部产生的气体。循环气路为了实现进气接嘴和出气接嘴之间的连接通路,放电室单元1内设置了一个循环气路。循环气路将进气接嘴和出气接嘴通过管道或其他连接方式相连,以形成一个气体循环流动的路径。通过这样的设计,每个放电室单元1可以实现气体的循环进出。气体通过进气接嘴进入放电室单元1,在进行相应的放电臭氧生成处理、反应或放电后,通过出气接嘴排出。循环气路则确保了气体能够在放电室内部形成闭合的循环流动,以实现所需的气体处理或反应过程。有助于控制和调节放电室内部的气体环境,并确保放电室单元1的正常运行。同时,通过进气接嘴和出气接嘴的连接,可以实现对气体进行灵活的输入和输出操作。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氧气管路总成5包括有氧气管,分别与发生器后支撑总成2和发生器前支撑总成3上表面相连,氧气管上开设有与进气接嘴相连的出气孔。
在该实施例中,氧气管是用于输送氧气的管道组件。连接在进气接嘴和出气孔之间,并通过氧气管路总成5与发生器后支撑总成2和发生器前支撑总成3表面相连。氧气管上开设有与进气接嘴相连的出气孔。使得氧气从进气接嘴进入氧气管,然后通过出气孔排出到放电室单元1中。以使得氧气可以通过氧气管路总成5从进气接嘴输入,然后通过出气孔进入放电室单元1,实现所需的处理或反应过程。氧气管路总成5与发生器后支撑总成2和发生器前支撑总成3的连接能够提供稳定的支撑和支持,确保氧气管的位置固定。同时,通过出气孔的设置,氧气能够准确、可控地进入放电室单元1。
有助于在系统中实现对氧气的输送和分配,同时,通过与支撑总成的连接,可以保证氧气管路总成5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臭氧管路总成6包括:臭氧管,分别与发生器后支撑总成2和发生器前支撑总成3上表面相连,臭氧管上开设有与出气接嘴相连的进气孔。
在该实施例中,臭氧管连接在出气接嘴和进气孔之间,并通过臭氧管路总成6与发生器后支撑总成2和发生器前支撑总成3表面相连。臭氧管上开设有与出气接嘴相连的进气孔,使得臭氧从出气接嘴出来,然后通过进气孔进入臭氧管以向外部排出。实现所需的臭氧处理或反应过程。臭氧管路总成6与发生器后支撑总成2和发生器前支撑总成3的连接能够提供稳定的支撑和支持,确保臭氧管的位置固定。同时,通过进气孔的设置,臭氧能够被准确、可控地引入臭氧管并向外部排出。这样的设计有助于在系统中实现对臭氧的输送和分配,且通过与支撑总成的连接,可以保证臭氧管路总成6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氧气管路总成5还包括有与氧气管的端口对接的氧气管路堵头10和氧气管路接头11,以及臭氧管路总成6包括与臭氧管的端口对接的臭氧管路堵头12和臭氧管路堵接头13;
其中,氧气管路接头11和臭氧管路堵接头13均纵向对应发生器后支撑总成2或发生器前支撑总成3。
在该实施例中,氧气管路堵头10和臭氧管路堵头12用于封闭氧气管和臭氧管的末端,防止气体泄漏和外界杂质进入管路系统;以及氧气管路接头11和臭氧管路堵接头13是用于连接氧气管和臭氧管的连接器件,以允许氧气管路和臭氧管路与其他部分(如气源、设备等)进行连接和拆卸。通过氧气管路接头11和臭氧管路堵接头13的设置,可以方便地将氧气管路总成5和臭氧管路总成6与外部连通。这样的设计有助于确保管路系统的稳定性、密封性和可靠性,且通过堵头和接头的使用,可以确保管路的完整性和可控性,并便于维护和操作。
进一步地,氧气管、臭氧管材料为铝合金,表面具有放臭氧腐蚀功能,发生器前支撑、发生器后支撑、防尘盖板19材料均为U型铝合金材质,表面做特殊防腐处理。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每个放电室单元1上均开设有进水接嘴和出水接嘴,以及放电室单元1内开设有供进水接嘴和出水接嘴相连通的循环水路。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将每个放电室单元1都设有进水接嘴和出水接嘴。进水接嘴用于引入水进入放电室单元1,而出水接嘴用于排放放电室内部的水。循环水路:为了实现进水接嘴和出水接嘴之间的连接通路,放电室单元1内设置了一个循环水路。循环水路将进水接嘴和出水接嘴通过管道或其他连接方式相连,以形成一个水流循环的路径。以使得每个放电室单元1可以实现水的循环进出。水通过进水接嘴进入放电室单元1,以对放电室单元1内部进行水冷,避免局部温度过高,通过出水接嘴排出。循环水路则确保了水能够在放电室内部形成闭合的循环流动,以实现所需的水处理或反应过程。这样的设置有助于控制和调节放电室内部的水环境,并确保放电室单元1的正常运行。同时,通过进水接嘴和出水接嘴的连接,可以实现对水的灵活输入和输出操作。
总体而言,这样的设计使得每个放电室单元1能够独立进行水处理放热,并通过循环水路实现水的循环利用。有助于系统的稳定运行和连续工作。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冷却水进水管路总成8和冷却水回水管路总成9均包括有冷却水管,两个冷却水管上分别开设有与进水接嘴和出水接嘴相连接的导水孔。
在该实施例中,冷却水管是用于输送冷却水的管道组件。在冷却水进水管路总成8中,冷却水管将冷却水从供应源输送到放电室单元1进行冷却。而在冷却水回水管路总成9中,冷却水管则将经过冷却后的水从放电室单元1输送回循环系统或排放。冷却水管上开设有与进水接嘴和出水接嘴相连接的导水孔。通过这些导水孔,冷却水可以进入冷却水管并流入放电室单元1,或者从放电室单元1流出并返回循环系统。通过冷却水进水管路总成8和冷却水回水管路总成9中,冷却水可以被有效地引入和排出放电室单元1,以实现对其进行冷却的目的。导水孔的设置使得冷却水可以准确、可控地流入和流出相应的管路和装置。
由上述可知,有助于维持放电室单元1的合适温度,防止过热,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效率。通过冷却水管路总成的设置,可以实现对冷却水的输送和循环。同时,导水孔的存在使得冷却水能够根据需要精确地引入和排出。冷却水进水管路总成8和冷却水回水管路总成9的设计允许冷却水有效地循环和冷却放电室单元1,以保证系统正常运行并提供所需的冷却效果。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冷却水进水管路总成8和冷却水回水管路总成9均还包括有臭氧管路堵接头14和冷却水管路接头15;
其中,两个臭氧管路堵接头14或两个冷却水管路接头15同侧设置。
在该实施例中,臭氧管路堵接头14用于封闭冷却水管的末端,防止水流泄漏或外界杂质进入管路系统,且被安装在冷却水进水管路总成8和冷却水回水管路总成9的适当位置,以确保管路的完整性和密封性。冷却水管路接头15是用于连接冷却水管的连接器件,以允许冷却水管之间进行连接和拆卸,方便系统的安装和维护。冷却水管路接头15也被安装在冷却水进水管路总成8和冷却水回水管路总成9的适当位置。通过臭氧管路堵接头14和冷却水管路接头15的设置,可以方便地封闭冷却水管的末端,确保管路的完整性和可控性。此外,它们的同侧设置可以方便地组织和安装冷却水进水管路总成8和冷却水回水管路总成9。这有助于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方便性。
具体而言,冷却水进水管路总成8和冷却水回水管路总成9的设计考虑了冷却水管、臭氧管路堵接头14和冷却水管路接头15的安装和连接。这样的设置有助于实现冷却水的循环和输送,以满足系统对冷却的需求,并保证管路的稳定性和密封性。
进一步地,放电室单元内部的循环气路和循环水路位纵向开设,且彼此之间相互隔离,循环气路和循环水路在单个放电室单元内部分别开设多个;
上述可知,电室单元内部存在两个独立的系统:循环气路和循环水路。它们在空间上是纵向分布的,并且彼此之间是隔离的,不会混合或交叉。循环气路和循环水路在单个放电室单元内部开设多个组成部分,这些部分可能包括进气通道、出气通道、管道、接口等。每个组成部分都有特定的功能和作用,以实现相应的气体循环和水循环。
通过将循环气路和循环水路纵向开设并相互隔离,可以实现各自独立的循环过程。这样的设计有助于控制和调节放电室单元内的气体和水流动,确保其按预期运行,并满足特定工艺需求和处理要求。
总之,在单个放电室单元内部,循环气路和循环水路以纵向开设的方式相互隔离,并分别包含多个组成部分,以实现独立的气体循环和水循环。这种设计可提高系统的效率和控制性。
具体地,本装置采用的n为36,以及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另一个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模块化板式等离子臭氧发生器的装配方法。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该装配方法包括:
装配顺序为先将36组放电室单元1安装完毕,在36组放电室单元1装配过程中需要通过液压专用工装来完成,然后将臭氧管路总成6、氧气管路总成5安装在36组放电室单元1上方凸起并配合安装密封圈,再安装冷却水进、回水管路总成在放电室单元1的下方凸起并配合安装密封圈,然后将高压电极盒安装至36组放电室单元1上方,然后将电源接线盒4安装在发生器前支撑总成3,最后将发生器前、后支撑总成与36组放电室单元1配合安装紧固。
本发明提供的模块化板式等离子臭氧发生器的装配方法,36组放电室单元1是整个发生器的核心部件,电晕放电均在此内部完成,这36组放电室单元1分为12组独立放电通道单元,每个独立放电通道单元的气路在此单元进气处通过内部串联且进行电解且构成臭氧,而产生的臭氧则通过独立放电室通道单元的出气孔汇总至臭氧管路,这样放电室单元1的气路通道全部由各个独立的放电通道单元内部完成,并且在密封处理处多采用多环密封从而杜绝臭氧泄露,而且不采用软管连接直接避免软管有破裂的可能也能减少其中不小的成本。同理,我们在冷却水管路处也做此处理,每个独立放电通道单元的水路在此单元进水处通过内部串联使其充分的起到降温的效果而使用结束的冷却水则延冷却水回水管路总成9退回,也减去了软管连接,将漏水的可能性无限接近0。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是对本发明的优选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发明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发明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模块化板式等离子臭氧发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有对应设置的发生器后支撑总成和发生器前支撑总成,所述发生器后支撑总成和所述发生器前支撑总成的中部共同装配有n个放电室单元;
所述发生器后支撑总成和所述发生器前支撑总成的上部共同装配有高压电极、氧气管路总成和臭氧管路总成,所述高压电极分别与每个所述放电室单元电连接,所有所述放电室单元均与所述氧气管路总成和所述臭氧管路总成相连;
所述发生器后支撑总成和所述发生器前支撑总成的下部共同装配有冷却水进水管路总成和冷却水回水管路总成,所有所述放电室单元均与所述冷却水进水管路总成和所述冷却水回水管路总成相连;
其中,n为正整数;所述氧气管路总成纵向对应所述冷却水进水管路总成,且所述臭氧管路总成纵向对应所述冷却水回水管路总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化板式等离子臭氧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生器后支撑总成和所述发生器前支撑总成为横向对应设置,且二者之间设置有用于放置n个所述放电室单元的安装间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化板式等离子臭氧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电极、所述氧气管路总成和所述臭氧管路总成横向对应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化板式等离子臭氧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电极包括;
高压电极盒总成,所述高压电极盒总成的外壁分别与所述发生器后支撑总成和所述发生器前支撑总成相连;
高压保险管,设置在所述高压电极盒总成内,且与所述放电室单元设置的数量相同,所述高压保险管与所述放电室单元一一对应电连接;
其中,所述高压保险管纵向对应所述放电室单元。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模块化板式等离子臭氧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电极盒总成位于所述氧气管路总成和所述臭氧管路总成之间,以及所述高压电极还包括有设置在所述发生器后支撑总成或所述发生器前支撑总成的电源接线盒。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化板式等离子臭氧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放电室单元上均开设有进气接嘴和出气接嘴,以及所述放电室单元内开设有供所述进气接嘴和所述出气接嘴相连通的循环气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模块化板式等离子臭氧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氧气管路总成包括有氧气管,分别与所述发生器后支撑总成和所述发生器前支撑总成上表面相连,所述氧气管上开设有与所述进气接嘴相连的出气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模块化板式等离子臭氧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臭氧管路总成包括:臭氧管,分别与所述发生器后支撑总成和所述发生器前支撑总成上表面相连,所述臭氧管上开设有与所述出气接嘴相连的进气孔;
所述氧气管路总成还包括有与所述氧气管的端口对接的氧气管路堵头和氧气管路接头,以及所述臭氧管路总成包括与所述臭氧管的端口对接的臭氧管路堵头和臭氧管路接头;
其中,所述氧气管路接头和臭氧管路接头均纵向对应所述发生器后支撑总成或发生器前支撑总成。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模块化板式等离子臭氧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放电室单元上均开设有进水接嘴和出水接嘴,以及所述放电室单元内开设有供所述进水接嘴和所述出水接嘴相连通的循环水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模块化板式等离子臭氧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水进水管路总成和所述冷却水回水管路总成均包括有冷却水管,两个所述冷却水管上分别开设有与所述进水接嘴和所述出水接嘴相连接的导水孔;
所述冷却水进水管路总成和所述冷却水回水管路总成均还包括有冷却水管路堵头和冷却水管路接头;
其中,两个所述冷却水管路堵头或两个所述冷却水管路接头同侧设置。
CN202311722570.7A 2023-12-15 2023-12-15 一种模块化板式等离子臭氧发生器 Pending CN11740165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722570.7A CN117401651A (zh) 2023-12-15 2023-12-15 一种模块化板式等离子臭氧发生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722570.7A CN117401651A (zh) 2023-12-15 2023-12-15 一种模块化板式等离子臭氧发生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401651A true CN117401651A (zh) 2024-01-16

Family

ID=894874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722570.7A Pending CN117401651A (zh) 2023-12-15 2023-12-15 一种模块化板式等离子臭氧发生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401651A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27701A (en) * 1996-05-30 2000-02-22 Fuji Electric Co., Ltd. Ozone generator
CN104192809A (zh) * 2014-08-26 2014-12-10 航天玺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模块化板式臭氧发生器
CN205419774U (zh) * 2015-08-17 2016-08-03 北京金大万翔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新型模块化板式等离子臭氧发生器
CN106467291A (zh) * 2015-08-17 2017-03-01 北京金大万翔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新型模块化板式等离子臭氧发生器
CN110386592A (zh) * 2018-04-18 2019-10-29 刘新旺 一种等离子臭氧发生器
CN114702009A (zh) * 2022-03-09 2022-07-05 北京安力斯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高效板式臭氧发生器放电室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27701A (en) * 1996-05-30 2000-02-22 Fuji Electric Co., Ltd. Ozone generator
CN104192809A (zh) * 2014-08-26 2014-12-10 航天玺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模块化板式臭氧发生器
CN205419774U (zh) * 2015-08-17 2016-08-03 北京金大万翔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新型模块化板式等离子臭氧发生器
CN106467291A (zh) * 2015-08-17 2017-03-01 北京金大万翔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新型模块化板式等离子臭氧发生器
CN110386592A (zh) * 2018-04-18 2019-10-29 刘新旺 一种等离子臭氧发生器
CN114702009A (zh) * 2022-03-09 2022-07-05 北京安力斯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高效板式臭氧发生器放电室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595285B1 (ko) 모듈형 용접기
KR20120071288A (ko) 연료전지 장치
US20020187382A1 (en) Mounting structure of fuel cell assembly on vehicle body
US20240047725A1 (en) Fuel cell module assembly and systems using same
CN114784349A (zh) 一种配气组件、燃料电池模块以及车辆
CN205419774U (zh) 新型模块化板式等离子臭氧发生器
CN115911647A (zh) 一种电池模组、储能机柜及储能系统
CN117401651A (zh) 一种模块化板式等离子臭氧发生器
CA2380476C (en) Device for connecting at least two fuel cell batteries and a correspondingly connected plant
CN106467291B (zh) 模块化板式等离子臭氧发生器
CN111517286A (zh) 一种臭氧发生器及其流体分布系统
CN106957048B (zh) 一种堆栈式级联高效臭氧发生装置及其应用
CN104124856A (zh) 一种矿用电压型高压防爆变频器
CN114039174B (zh) 一种机车用大容量电池系统
US20110008700A1 (en) Fluid diverter for a fuel cell system
CN207243464U (zh) 一种集成化臭氧放电装置
CN114744229B (zh) 燃料电池模块、燃料电池系统、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及车辆
CN109890169B (zh) 一种高密度集成的三角形双面循环冷却控制器
US20190322528A1 (en) Plasma ozone generator
CN210186793U (zh) 双风机自动切换氢气干燥装置
KR20230155098A (ko) 플레이트 모듈방식 오존발생장치
CN207435024U (zh) 一种堆栈式级联高效臭氧发生装置
CN117832698A (zh) 一种可快速安装的分布式液冷储能柜
CN113531642B (zh) 一种能拼装能组合的大功率变频电磁采暖设备
JP7390090B1 (ja) フロー電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