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393618A - 太阳能电池及其制作方法 - Google Patents

太阳能电池及其制作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393618A
CN117393618A CN202311327480.8A CN202311327480A CN117393618A CN 117393618 A CN117393618 A CN 117393618A CN 202311327480 A CN202311327480 A CN 202311327480A CN 117393618 A CN117393618 A CN 11739361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parent conductive
conductive layer
layer
photoelectric conversion
conversion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32748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纪凡
殷志豪
杨广涛
陈达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rina Solar Changzhou Technology Co ltd
Trina Sola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rina Solar Changzhou Technology Co ltd
Trina Sola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rina Solar Changzhou Technology Co ltd, Trina Solar Co Ltd filed Critical Trina Solar Changzhou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327480.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393618A/zh
Publication of CN1173936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39361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2Details
    • H01L31/0224Electrodes
    • H01L31/022408Electrodes for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at least one potential 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 H01L31/022425Electrodes for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at least one potential 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for so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2Details
    • H01L31/0216Coatings
    • H01L31/02161Coatings for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at least one potential 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 H01L31/02167Coatings for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at least one potential 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for solar cells
    • H01L31/02168Coatings for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at least one potential 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for solar cells the coatings being antireflective or having enhancing optical properties for the so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2Details
    • H01L31/0224Electrodes
    • H01L31/022466Electrodes made of transparent conductive layers, e.g. TCO, ITO lay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18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thes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太阳能电池及其制作方法,太阳能电池包含正面的第一透明导电层,及其第一绕镀层;位于光电转换单元背面的第二透明导电层及其第二绕镀层。在一种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中,第二绕镀层与第一绕镀层至少部分接触连接,第二透明导电层外侧形成有留白区,这相比于相关技术减少了留白面积,在避免漏电现象的同时通过第二透明导电层及其第二绕镀层增加对载流子的收集,提升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在另一实施例中,在第二绕镀层与第一绕镀层之间设置有减反射绝缘层,减反射绝缘层一方面可以阻止漏电,另一方面还可以保证位于光电转换单元外侧的覆盖区的光子收集,提升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

Description

太阳能电池及其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太阳能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太阳能电池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太阳能电池(solar cell)是一种将太阳光通过光生伏打效应转成电能的装置。目前常见的太阳能电池为硅太阳能电池,以硅半导体材料制成的PN结构成光电转换单元,光电转换单元将光能转换成电信号。
如何提升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是业界普遍考虑的课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太阳能电池及其制作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低的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种太阳能电池,其包括:
光电转换单元;
位于光电转换单元正面的第一透明导电层及其外侧的第一绕镀层;
位于光电转换单元背面的第二透明导电层及其外侧的第二绕镀层;
位于第一透明导电层背离光电转换单元一侧的第一电极;
位于第二透明导电层背离光电转换单元一侧的第二电极;
其中,第一绕镀层与第二绕镀层之间的位置关系设置为如下一种:
第一绕镀层与第二绕镀层至少部分接触连接,且第二透明导电层从上到下分成第一分区和第二分区,第二绕镀层形成于第一分区,第二分区的外侧形成有留白区;或者,
在第一绕镀层与第二绕镀层之间设置有减反射绝缘层。
在可选实施例中,第一分区和第二分区设置为在不同工艺步骤中形成的叠层结构。
在可选实施例中,第二透明导电层包含第一子透明导电层和第二子透明导电层,第二子透明导电层具有包覆第一子透明导电层的本体段及从本体段沿光电转换单元背面向外侧延伸的外延段;
第一分区形成于外延段及外延段内侧的第一子透明导电层;
第二分区形成于本体段及本体段包覆的第一子透明导电层。
在可选实施例中,第一分区的厚度小于第二分区。
在可选实施例中,太阳能电池还包括:
第三透明导电层及其外侧的第三绕镀层;
第三透明导电层位于第二透明导电层与光电转换单元之间,第一绕镀层和第三绕镀层均位于减反射绝缘层的内侧且至少部分接触;或者
第三透明导电层位于第二透明导电层背离光电转换单元的一侧,第一绕镀层和第三绕镀层位于减反射绝缘的外侧且至少部分接触。
在可选实施例中,光电转换单元为异质结光电转换单元。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太阳能电池的制作方法,其包括:
制作光电转换单元;
在光电转换单元正面形成第一透明导电层及其外侧的的第一绕镀层;
在光电转换单元背面形成第二透明导电层及其外侧的第二绕镀层;
在第一透明导电层背离光电转换单元的一侧形成第一电极,及在第二透明导电层背离光电转换单元的一侧形成第二电极;
第一绕镀层与第二绕镀层之间的位置关系设置为如下一种:
第一绕镀层与第二绕镀层至少部分接触连接,且第二透明导电层从上到下分成第一分区和第二分区,第二绕镀层形成于第一分区,第二分区的外侧形成留白区;或者,
在第一绕镀层和第二绕镀层之间形成减反射绝缘层。
在可选实施例中,在光电转换单元背面形成第二透明导电层及其第二绕镀层,包括:
在光电转换单元背面形成第一子透明导电层,第一子透明导电层作为第一分区;
在第一子透明导电层背离光电转换单元的一侧形成第二子透明导电层,第二子透明导电层作为第二分区。
在可选实施例中,在光电转换单元背面形成第二透明导电层及其第二绕镀层,包括:
在光电转换单元背面形成第一子透明导电层;
制作第二子透明导电层,第二子透明导电层具有包覆第一子透明导电层的本体段及从本体段沿光电转换单元背面向外侧延伸的外延段,第一分区形成于外延段及外延段内侧的第一子透明导电层,第二绕镀层形成于外延段,第二分区形成于本体段及本体段包覆的第一子透明导电层,第一子透明导电层和第二子透明导电层构成第二透明层。
在可选实施例中,第一分区的厚度小于第二分区。
在可选实施例中,太阳能电池的制作方法还包括:
在第二透明导电层、第二绕镀层和减反射绝缘层形成之前或之后,在光电转换单元的背面形成第三透明导电层及其外侧的第三绕镀层;
第一绕镀层和第三绕镀层均位于减反射绝缘层的同一侧且至少部分接触连接。
在可选实施例中,光电转换单元为异质结光电转换单元。
本发明所提供的太阳能电池及其制作方法具有如下优点:
在一种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中,第二绕镀层与第一绕镀层至少部分接触连接,且第二透明导电层从上到下分成第一分区和第二分区,第二绕镀层形成于第一分区,第二分区的外侧形成有留白区,这相比于相关技术减少了留白面积,在避免漏电现象的同时通过第二透明导电层及其第二绕镀层增加对载流子的收集,提升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
在另一种实施例中,在第二绕镀层与第一绕镀层之间设置有减反射绝缘层,减反射绝缘层不仅可以隔绝第一绕镀层与第二绕镀层的作用,还可以保证覆盖区域的光的摄入。在该实施例中,第二透明导电层周边无留白区,但通过设置减反射绝缘层,减反射绝缘层一方面可以阻止漏电,另一方面还可以保证位于光电转换单元外侧的覆盖区的光子收集,提升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一种相关技术的太阳能电池的剖视图;
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太阳能电池的剖视图;
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太阳能电池的剖视图之一;
图4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太阳能电池的剖视图之二;
图5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太阳能电池的剖视图之三;
图6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太阳能电池的制作方法的流程图;
图7-9为图2所示太阳能电池在制作过程各个阶段的剖视图;
图10-12为图3所示太阳能电池在制作过程各个阶段的剖视图;
图13-14为图4所示太阳能电池在制作过程各个阶段的剖视图;
图15-17为图5所示太阳能电池在制作过程各个阶段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申请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申请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申请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系统,本申请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根据不同观点与应用系统,在没有背离本申请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需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以附图为参考,针对本申请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以便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容易地实施。本申请可以以多种不同形态体现,并不限定于此处说明的实施例。
在本申请的表示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表示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表示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括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而且,表示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申请中表示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表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表示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为了明确说明本申请,省略与说明无关的器件,对于通篇说明书中相同或类似的构成要素,赋予了相同的参照符号。
在通篇说明书中,当说某器件与另一器件“连接”时,这不仅包括“直接连接”的情形,也包括在其中间把其它元件置于其间而“间接连接”的情形。另外,当说某种器件“包括”某种构成要素时,只要没有特别相反的记载,则并非将其它构成要素排除在外,而是意味着可以还包括其它构成要素。
当说某器件在另一器件“之上”时,这可以是直接在另一器件之上,但也可以在其之间伴随着其它器件。当对照地说某器件“直接”在另一器件“之上”时,其之间不伴随其它器件。
虽然未不同地定义,但包括此处使用的技术术语及科学术语,所有术语均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一般理解的意义相同的意义。普通使用的字典中定义的术语追加解释为具有与相关技术文献和当前提示的内容相符的意义,只要未进行定义,不得过度解释为理想的或非常公式性的意义。
在相关技术中,如图1示出的一种太阳能电池,其在正面及背面均形成有透明导电层,如正面的第一透明导电层100和背面的第二透明导电层200。其中,在制作该第一透明导电层100时,会存在绕镀现象,即围绕光电转换单元300进行绕镀形成绕镀层400。此时为了避免漏电现象的发生,通常第二透明导电层200四周会形成留白区L,该留白区L露出光电转换单元300的背面。
但是,在实践中注意到,该留白区的光生载流子被严重浪费,导致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出现损失。
图2展示本公开一种实施例提供的太阳能电池的剖视图,如图2,该太阳能电池包括:
光电转换单元1;
位于光电转换单元1正面的第一透明导电层11及其位于外侧的第一绕镀层110;
位于光电转换单元1背面的第二透明导电层12及其位于第一绕镀层110外侧的第二绕镀层120;
位于第一透明导电层11背离光电转换单元1一侧的第一电极13;
位于第二透明导电层12背离光电转换单元1一侧的第二电极14。
其中,第一绕镀层110与第二绕镀层120至少部分接触连接,且第二透明导电层12包含第一子透明导电层121和第二子透明导电层122,第一子透明导电层121作为第一分区12a且第二子透明导电层122作为第二分区12b。第二绕镀层120作为第二分区12b,第二分区12b的外侧形成有留白区S,留白区S露出光电转换单元1的背面。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透明导电层12设置为叠层结构,仅在顶层的第二子透明导电层122周围形成留白区S,即第二子透明导电层122的外侧面与光电转换单元1的外侧面形成落差,这相比于相关技术减少了留白面积,在避免漏电现象的同时通过第二透明导电层12及其第二绕镀层120增加对载流子的收集,提升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该太阳能电池为异质结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换单元1包含:
基底10;
位于基底10正面并依次排布的第一本征非晶硅层101和第一掺杂层102,第一掺杂层102与基底10的掺杂类型相同;
位于基底10背面并依次排布的第二本征非晶硅层103和第二掺杂层104,第二掺杂层104与基底10的掺杂类型相反。
在一种实施例中,基底10为n型掺杂,第一掺杂层102为n型掺杂,第二掺杂层104为p型掺杂,或者基底10、第一掺杂层102和第二掺杂层104做相反掺杂。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一本征非晶硅层101、第一掺杂层102、第二本征非晶硅层103和第二掺杂层104也具有外侧绕镀层,在图1中未示出。
在本公开另一实施例中,该异质结太阳能电池还可以是具有正面及背面透明导电层的基于选择性载流子原理的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Tunnel Oxide Passivated Contact,缩写:TOPcon)的太阳能电池,还可以是薄膜太阳能电池等,在此不作限定。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一分区12a的厚度小于第二分区12b。这样,第一分区12a较薄,方阻很高,例如高于1000Ohm/sq,其漏电较小,即使其与第一绕镀层110至少部分接触连接,不会影响太阳能电池的整体电性能。
在本公开另一实施例中,第一分区的厚度也可以不小于第二分区。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一透明导电层11和第二透明导电层12可以使用透明导电氧化物薄膜(Transparent Conductive Oxide,TCO)金属纳米线、碳纳米管、石墨烯、导电高分子等或为其中多种的复合,其中,TCO可以选择掺锡氧化铟(ITO)、掺铝氧化锌(AZO)、掺钨氧化铟(IWO)和ICO的一种或多种的复合。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二绕镀层120与第一绕镀层110接触的区域位于第一绕镀层110的外侧,此为示例。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二绕镀层与第一绕镀层接触的区域位于第一绕镀层的内侧,或者第一绕镀层与第二绕镀层抵接,此时可以不存在内外侧之分。
图3展示本公开另一种实施例提供的太阳能电池的剖视图,与图2相比,图3所示太阳能电池的不同之处在于:
第二透明导电层22包含第一子透明导电层221和第二子透明导电层222,第二子透明导电层222具有包覆第一子透明导电层221的本体段2221及从本体段2221沿光电转换单元2背面向外侧延伸的外延段2222。
在该实施例中,第二子透明导电层222的本体段2221整个覆盖第一子透明导电层221的侧面及顶面,而外延段2222位于本体段2221的底部并向外延伸,第二绕镀层220形成于外延段2222。
与图1相比,从上到下,第一分区22a形成于外延段2222及外延段2222内侧的第一子透明导电层,第二分区22b形成于本体段2221及本体段2221包覆的第一子透明导电层。由于本体段2221与延伸段2222之间具有高度差,从而留白区S位于本体段2221外侧。
在本公开另一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中,还可以是,在背面的第二透明导电层中,第一分区和第二分区为一体结构,可通过对第二透明导电层的周边减薄形成第二分区,中间未被减薄的区域作为第一分区。
图4展示本公开实施例另一种实施例提供的太阳能电池的剖视图,与图2和3相比,图4所示太阳能电池的不同之处在于:
在第一绕镀层310与第二绕镀层320之间设置有减反射绝缘层30,此时第一绕镀层310与第二绕镀层320通过减反射绝缘层30进行绝缘。位于周边的减反射绝缘层30不仅可以隔绝第一绕镀层310与第二绕镀层320的作用,还可以保证覆盖区域的光的摄入。
在该实施例中,第二透明导电层32周边无留白区,但通过设置减反射绝缘层30,减反射绝缘层30一方面可以阻止漏电,另一方面还可以保证位于光电转换单元3外侧的覆盖区的光子收集。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减反射绝缘层30可以从第一透明导电层31的顶面延伸到光电转换单元3的背面。这样,减反射绝缘层30能够全覆盖内侧的第一绕镀层310,从而在第一绕镀层310和第二绕镀层320之间形成良好绝缘。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绕镀层310位于减反射绝缘层30的内侧,第二绕镀层320位于减反射绝缘层30的外侧。在另外实施例中,第一绕镀层位于减反射绝缘层的外侧,第二绕镀层位于减反射绝缘层的外侧。
图5展示本公开实施例另一种实施例提供的太阳能电池的剖视图,与图4相比,图5所示太阳能电池的不同之处在于:
太阳能电池还包括:第三透明导电层43及其外侧的第三绕镀层430;
第三透明导电层43位于第二透明导电层42与光电转换单元4之间;
第一绕镀层410和第三绕镀层430均位于减反射绝缘层40的内侧且至少部分接触,第二绕镀层420位于减反射绝缘层40的外侧。
在该实施例中,第三透明导电层43可以保证周边无留白,而第二透明导电层42因为有减反射绝缘层40的存在也可以无留白,但也可以设置留白区。
对于第一绕镀层410和第三绕镀层430的位置关系可参考图2所示第一绕镀层110与第二绕镀层120之间的位置关系,在此不再赘述。
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三透明导电层位于第二透明导电层背离光电转换单元的一侧,第一绕镀层和第三绕镀层位于减反射绝缘的外侧且至少部分接触。
图6展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太阳能电池的制作方法的流程图,如图6所示,本方法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510:制作光电转换单元;
步骤520:在光电转换单元正面形成第一透明导电层及其外侧的第一绕镀层;
步骤530:在光电转换单元背面形成第二透明导电层及其外侧的第二绕镀层,第一绕镀层与第二绕镀层至少部分接触连接,且第二透明导电层从上到下分成第一分区和第二分区,第二绕镀层形成于第一分区,第二分区的外侧形成留白区;
步骤540:在第一透明导电层背离光电转换单元的一侧形成第一电极,及在第二透明导电层背离光电转换单元的一侧形成第二电极。
使用本实施例可形成图2或图3所示太阳能电池,在另一实施例中,图2或图3所示太阳能电池还可以使用其他方法形成。
在本实施例中,步骤520先于步骤530,即第一透明导电层及其第一绕镀层先于第二透明导电层及其第二绕镀层制作。在另一实施例中,步骤530先于步骤520,即第二透明导电层及其第二绕镀层先于第一透明导电层及其第一绕镀层制作。
下面结合太阳能电池在制作方法各过程的剖视图具体说明制作方法。
以图2太阳能电池为例,太阳能电池的制作方法说明如下:
如图7所示,制作光电转换单元1,本实施例的光电转换单元1可以是异质结光电转换单元,还可以是其他类型光电转换单元;
如图8所示,在光电转换单元1的正面形成第一透明导电层11及其外侧的第一绕镀层110,第一绕镀层110位于光电转换单元1的外侧,还在光电转换单元1的背面形成第一子透明导电层121及其外侧的第二绕镀层120,第二绕镀层120与第一绕镀层110至少部分接触连接,且第二绕镀层120与第一绕镀层110接触的区域位于第一绕镀层110的外侧,第一子透明导电层121作为第一分区12a;
如图9所示,在第一子透明导电层121背离光电转换单元1的一侧形成第二子透明导电层122,第二子透明导电层122作为第二分区12b,在该第二子透明导电层122的外侧形成有留白区S,第一子透明导电层121与第二子透明导电层122共同构成第二透明导电层12。
之后,形成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从而得到图2所示太阳能电池。
在本公开另一实施例中,还可以先形成第二透明导电层,此时第二绕镀层与第一绕镀层接触的区域位于第一绕镀层的内侧。
在本公开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是,第一绕镀层与第二绕镀层抵接,此时不存在内外侧之分。
图3所示太阳能电池的制作方法说明如下:
如图10所示,在光电转换单元2的正面形成第一透明导电层21及其外侧的第一绕镀层210;
如图11所示,在光电转换单元2背面形成第一子透明导电层221,第一子透明导电层221周围形成留白区S0;
如图12所示,制作第二子透明导电层222及其外侧的第二绕镀层220,第二子透明导电层222具有包覆第一子透明导电层221的本体段2221及从本体段2221沿光电转换单元2背面向外侧延伸的外延段2222,第一分区22a形成于外延段2222及外延段2222内侧的第一子透明导电层,第二绕镀层220形成于外延段2222,第二分区22b形成于本体段2221及本体段2221包覆的第一子透明导电层,第一子透明导电层221和第二子透明导电层222构成第二透明层22;
之后,形成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从而得到图3所示太阳能电池。
图4所示太阳能电池的制作方法说明如下:
如图13所示,在光电转换单元3的正面形成第一透明导电层31及其外侧的第一绕镀层310和在第一绕镀层310的外侧形成减反射绝缘层30;
如图14所示,在光电转换单元3的背面形成第二透明导电层32及其外侧的第二绕镀层320,第二绕镀层320位于减反射绝缘层30的外侧,减反射绝缘层30位于第一绕镀层310与第二绕镀层320之间进行绝缘隔离;
之后,形成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从而得到图4所示太阳能电池。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减反射绝缘层30包覆第一绕镀层310,并可以从第一透明导电层31的顶面延伸到光电转换单元3的背面。具体地,可以采用涂覆工艺制作减反射绝缘层30。该减反射绝缘层30不会影响该区域的光学性能,该涂料可以是全透明且具有一定的减反性能。
本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可以在保证边缘漏电率极低的情况下,不用在光电转换单元3的背面进行留白,最大面积地利用硅片背面的面积,提升光电转换利用率。
在本公开另一实施例中,可以先形成第二透明导电层及其外侧的第二绕镀层和减反射绝缘层,再形成第一透明导电层及其外侧的第一绕镀层。此时,第二绕镀层位于减反射绝缘层的内侧且第一绕镀层位于减反射绝缘层的外侧。
图5所示太阳能电池的制作方法说明如下:
如图15所示,在光电转换单元4的正面形成第一透明导电层41及其外侧的第一绕镀层410,还在光电转换单元4的背面形成第三透明导电层43及其外侧的第三绕镀层430,第一绕镀层410和第三绕镀层430至少部分接触连接;
如图16所示,在第一绕镀层410和第三绕镀层430的外侧形成减反射绝缘层40,该减反射绝缘层40可以从第一透明导电层41的顶面延伸到第三透明导电层43;
如图17所示,在第三透明导电层43背离光电转换单元4的一侧形成第二透明导电层42及其外侧的第二绕镀层420,第二绕镀层420位于减反射绝缘层40的外侧,第一绕镀层410和第三绕镀层430均位于减反射绝缘层40的同一侧,即内侧;
之后,形成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从而得到图5所示太阳能电池。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一透明导电层41及其外侧的第一绕镀层410先于第三透明导电层43及其外侧的第三绕镀层430之前制作。在本公开另一实施例中,第三透明导电层及其外侧的第三绕镀层先于第一透明导电层及其外侧的第一绕镀层制作。
在本公开其他实施例中,先在光电转换单元的背面形成第二透明导电层及其外侧的第二透明导电层,接着制作减反射绝缘层,之后在光电转换单元的正面形成第一透明导电层及其外侧的第一绕镀层,以及在第二透明导电层背离光电转换单元的一侧形成第三透明导电层及其外侧的第三绕镀层,第一绕镀层与第三绕镀层均位于减反射层的外侧且至少部分接触连接。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2)

1.一种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
光电转换单元;
位于所述光电转换单元正面的第一透明导电层及其外侧的第一绕镀层;
位于所述光电转换单元背面的第二透明导电层及其外侧的第二绕镀层;
位于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背离所述光电转换单元一侧的第一电极;
位于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背离所述光电转换单元一侧的第二电极;
其中,所述第一绕镀层与第二绕镀层之间的位置关系设置为如下一种:
所述第一绕镀层与所述第二绕镀层至少部分接触连接,且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从上到下分成第一分区和第二分区,所述第二绕镀层形成于所述第一分区,所述第二分区的外侧形成有留白区;或者,
在所述第一绕镀层与所述第二绕镀层之间设置有减反射绝缘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区和第二分区设置为在不同工艺步骤中形成的叠层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包含第一子透明导电层和第二子透明导电层,所述第二子透明导电层具有包覆所述第一子透明导电层的本体段及从所述本体段沿所述光电转换单元背面向外侧延伸的外延段;
所述第一分区形成于所述外延段及所述外延段内侧的第一子透明导电层;
所述第二分区形成于所述本体段及所述本体段包覆的第一子透明导电层。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区的厚度小于第二分区。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太阳能电池还包括:
第三透明导电层及其外侧的第三绕镀层;
所述第三透明导电层位于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与所述光电转换单元之间,所述第一绕镀层和第三绕镀层均位于所述减反射绝缘层的内侧且至少部分接触;或者
所述第三透明导电层位于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背离所述光电转换单元的一侧,所述第一绕镀层和第三绕镀层位于所述减反射绝缘的外侧且至少部分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电转换单元为异质结光电转换单元。
7.一种太阳能电池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制作光电转换单元;
在所述光电转换单元正面形成第一透明导电层及其外侧的第一绕镀层;
在所述光电转换单元背面形成第二透明导电层及其外侧的第二绕镀层;
在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背离所述光电转换单元的一侧形成第一电极,及在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背离所述光电转换单元的一侧形成第二电极;
所述第一绕镀层与第二绕镀层之间的位置关系设置为如下一种:
所述第一绕镀层与所述第二绕镀层至少部分接触连接,且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从上到下分成第一分区和第二分区,所述第二绕镀层形成于所述第一分区,所述第二分区的外侧形成留白区;或者,
在所述第一绕镀层和第二绕镀层之间形成减反射绝缘层。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光电转换单元背面形成第二透明导电层及其第二绕镀层,包括:
在所述光电转换单元背面形成第一子透明导电层,第一子透明导电层作为所述第一分区;
在所述第一子透明导电层背离所述光电转换单元的一侧形成第二子透明导电层,所述第二子透明导电层作为所述第二分区。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光电转换单元背面形成第二透明导电层及其第二绕镀层,包括:
在所述光电转换单元背面形成第一子透明导电层;
制作第二子透明导电层,所述第二子透明导电层具有包覆所述第一子透明导电层的本体段及从所述本体段沿所述光电转换单元背面向外侧延伸的外延段,所述第一分区形成于所述外延段及所述外延段内侧的第一子透明导电层,所述第二绕镀层形成于所述外延段,所述第二分区形成于所述本体段及所述本体段包覆的第一子透明导电层,所述第一子透明导电层和第二子透明导电层构成所述第二透明层。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区的厚度小于第二分区。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太阳能电池的制作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第二绕镀层和减反射绝缘层形成之前或之后,在所述光电转换单元的背面形成第三透明导电层及其外侧的第三绕镀层;
所述第一绕镀层和第三绕镀层均位于所述减反射绝缘层的同一侧且至少部分接触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电转换单元为异质结光电转换单元。
CN202311327480.8A 2023-10-13 2023-10-13 太阳能电池及其制作方法 Pending CN11739361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327480.8A CN117393618A (zh) 2023-10-13 2023-10-13 太阳能电池及其制作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327480.8A CN117393618A (zh) 2023-10-13 2023-10-13 太阳能电池及其制作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393618A true CN117393618A (zh) 2024-01-12

Family

ID=894660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327480.8A Pending CN117393618A (zh) 2023-10-13 2023-10-13 太阳能电池及其制作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393618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40345674A1 (en) Moisture ingress resistant photovoltaic module
US20160260854A1 (en) Solar cell modul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20090139570A1 (en) Solar cell and a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he solar cell
US9564547B2 (en) Solar cell modul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7389861B1 (ja) 太陽電池、その製造方法、及び光起電力モジュール
EP2538447B1 (en) Solar cell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9997646B2 (en) Solar cell, and solar cell module employing the same
US20140209151A1 (en) Solar cell module
US20130269774A1 (en) Electrode of solar cell
CN115810688A (zh) 一种太阳能电池及光伏组件
US12002899B2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olar cell
US20230420582A1 (en) Conductive contacts for polycrystalline silicon features of solar cells
JP2013516783A (ja) 太陽光発電装置
CN117393618A (zh) 太阳能电池及其制作方法
US20230067444A1 (en) Solar cell
TW201442260A (zh) 太陽能電池及其製造方法
CN116234338B (zh) 太阳能电池
JP2014056875A (ja) 光電変換素子および光電変換素子の製造方法
CN115000188B (zh) 一种用于晶硅异质结太阳电池迎光面的局域接触结构
US20240212946A1 (en) Integrated Bypass Diode Schemes for Solar Modules
CN116387371B (zh) 太阳能电池及其制作方法、光伏组件及光伏系统
CN113611762B (zh) 双面受光的机械叠层太阳能电池、电池组件和光伏系统
CN108565298B (zh) 太阳能电池
CN113659019B (zh) 一种柔性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AU2024202906A1 (en) Heterojunction cel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photovoltaic module and photovoltaic syste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