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344476A - 用于织物的扩幅机构及其控制方法、用于染整的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用于织物的扩幅机构及其控制方法、用于染整的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344476A
CN117344476A CN202311438510.2A CN202311438510A CN117344476A CN 117344476 A CN117344476 A CN 117344476A CN 202311438510 A CN202311438510 A CN 202311438510A CN 117344476 A CN117344476 A CN 11734447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bric
expanding
air
fan
air supp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43851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红霞
葛怀富
窦冠显
任长友
刘文辉
梁山
陈艳敏
袁建赫
赵亚茹
时香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inzhou Weiqiao National Institute Of Advanced Technology
Shandong Weiqiaote Wide Printing And Dye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inzhou Weiqiao National Institute Of Advanced Technology
Shandong Weiqiaote Wide Printing And Dye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inzhou Weiqiao National Institute Of Advanced Technology, Shandong Weiqiaote Wide Printing And Dye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Binzhou Weiqiao National Institute Of Advanced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2311438510.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344476A/zh
Publication of CN1173444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34447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CFINISHING, DRESSING, TENTERING OR STRETCHING TEXTILE FABRICS
    • D06C3/00Stretching, tentering or spreading textile fabrics; Producing elasticity in textile fabrics
    • D06C3/06Stretching, tentering or spreading textile fabrics; Producing elasticity in textile fabrics by rotary disc, roller, or like apparatus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CFINISHING, DRESSING, TENTERING OR STRETCHING TEXTILE FABRICS
    • D06C15/00Calendering, pressing, ironing, glossing or glazing textile fabric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Treatment Of Fiber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织物生产技术领域,公开一种用于织物的扩幅机构及其控制方法、用于染整的装置。其中,用于织物的扩幅机构包括:第一扩幅体、第一风机、第二扩幅体和送风组件。第一扩幅体包括过流通道。第一风机与过流通道相连通,用于驱动气流流经过流通道。第二扩幅体与第一扩幅体间隔设置,以在第一扩幅体与第二扩幅体之间形成间隙,间隙用于容置织物。第二扩幅体包括出气孔,出气孔与间隙相连通。送风组件的出风口与出气孔相连通,用于驱动气流经过出气孔吹入间隙。通过本公开提供的扩幅机构,在上方的拉力以及下方支撑力作用下,可以在伸展时有效减少织物与扩幅辊的接触,减少了因为两者摩擦导致的织物损伤,提升了织物的良品率和品质。

Description

用于织物的扩幅机构及其控制方法、用于染整的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织物生产技术领域,例如涉及一种用于织物的扩幅机构及其控制方法、用于染整的装置。
背景技术
平幅织物在加工处理过程中,前处理结束后织物会有长时间的打卷堆置过程,若在打卷堆置时织物内有褶皱,经过长时间的堆置后,褶皱印痕牢固难以去除,染色、印花时会导致瑕疵。
相关技术中,采用螺纹扩幅辊与扩幅弯辊结合的方式去除织物褶皱,以螺纹扩幅辊为主、扩幅弯辊为辅,对织物施加适当的扩展张力以舒展褶皱。
在已公开的实施过程中,应用螺纹扩幅辊存在以下问题:
螺纹扩幅辊多为不锈钢辊面,织物与其接触会在局部产生较大的应力作用,用于毛织物、针织物、丝织物以及一些易被擦伤的轻薄织物时,容易对织物造成损伤,产生疵点,影响织物的机械性能以及印染性能,降低良品率,浪费布匹。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申请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发明内容
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所述概括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而是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织物的扩幅机构及其控制方法、用于染整的装置,降低了对织物的损伤率,提升了织物的品质。
在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用于织物的扩幅机构,包括:第一扩幅体,包括过流通道。第一风机,第一风机与过流通道相连通,用于驱动气流流经过流通道。第二扩幅体,第二扩幅体与第一扩幅体间隔设置,以在第一扩幅体与第二扩幅体之间形成间隙,间隙用于容置织物。第二扩幅体包括出气孔,出气孔与间隙相连通。送风组件,送风组件的出风口与出气孔相连通,用于驱动气流经过出气孔吹入间隙。
在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用于染整的装置,包括:架体。以及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用于织物的扩幅机构,扩幅机构安装于架体。
在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扩幅机构的控制方法,用于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用于织物的扩幅机构,扩幅机构还包括分别设置于第一扩幅体和第二扩幅体的压力传感器,控制方法包括:获取第一扩幅体的第一压力值和第二扩幅体的第二压力值。根据第一压力值和第二压力值,控制第一风机和送风组件工作。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用于织物的扩幅机构及其控制方法、用于染整的装置,可以实现以下技术效果:
本公开提供的用于织物的扩幅机构包括第一扩幅体、第二扩幅体、第一风机和送风组件。第二扩幅体与第一扩幅体间隔设置,且第一扩幅体与第二扩幅体之间形成用于织物通过的间隙。其中,第一扩幅体包括过流通道,第一风机用于驱动气流流经过流通道。第二扩幅体包括出气孔,出气孔与间隙相连通,送风组件的出风口与出气孔相连通,用于驱动气流经过出气孔吹入间隙。
通过本公开提供的扩幅机构,通过设置第一风机和送风组件,第一风机用于驱动外部气流进入过流通道,加快织物上方空气流通,以在第一扩幅体的外部形成负压,利用气压差对织物施加向上的拉力。送风组件则驱动气流经过第二扩幅体通过出气孔向用于通过织物的间隙进行送风,以对织物施加向上的支持力以及伸展褶皱的张力。在上方的拉力以及下方支持力作用下,实现对于经过第一扩幅体和第二扩幅体之间的织物进行扩幅处理。通过采用本公开提供的扩幅机构,不仅实现对织物的扩幅处理,并且相较于相关技术中的扩幅处理方式,本公开可以在织物伸展过程中,有效减少织物与第一扩幅体和第二扩幅体的接触,减少了因为两者摩擦导致的织物损伤,提升了扩幅处理后的织物的良品率和品质。
以上的总体描述和下文中的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不用于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和附图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示为类似的元件,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并且其中:
图1是本公开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用于织物的扩幅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实施例提供的扩幅机构的侧视图;
图3是图1所示实施例提供的织物的受力分析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扩幅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所示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扩幅体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4所示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扩幅体的侧视图;
图7是图1所示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扩幅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所示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扩幅体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7所示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扩幅体的侧视图;
图10是图1所示实施例提供的送风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0所示实施例提供的送风组件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公开再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用于织物的扩幅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扩幅机构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4是本公开再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扩幅机构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扩幅机构;
110第一扩幅体;112过流通道;1122进口;1124出口;114第一风机;116狭缝;118第一滤网;119端板;
120第二扩幅体;1200第一端部;1201第二端部;122出气孔;124间隙;126安装腔;128第二滤网;
130送风组件;132送风管道;134出风口;136第二风机;
140压力传感器;
150扩幅弯辊;
200织物。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特点与技术内容,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公开实施例。在以下的技术描述中,为方便解释起见,通过多个细节以提供对所披露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在没有这些细节的情况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仍然可以实施。在其它情况下,为简化附图,熟知的结构和装置可以简化展示。
本公开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公开实施例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本公开实施例中,术语“上”、“下”、“内”、“中”、“外”、“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公开实施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术语“设置”、“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除非另有说明,术语“多个”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
本公开实施例中,字符“/”表示前后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例如,A/B表示:A或B。
术语“和/或”是一种描述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表示:A或B,或,A和B这三种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1至图12所示,提供了一种用于织物的扩幅机构100,包括:第一扩幅体110、第一风机114、第二扩幅体120和送风组件130。第一扩幅体110包括过流通道112。第一风机114与过流通道112相连通,用于驱动气流流经过流通道112。第二扩幅体120与第一扩幅体110间隔设置,以在第一扩幅体110与第二扩幅体120之间形成间隙124,间隙124用于容置织物200。第二扩幅体120包括出气孔122,出气孔122与间隙124相连通。送风组件130的出风口134与出气孔122相连通,用于驱动气流经过出气孔122吹入间隙124。
本公开提供的用于织物的扩幅机构100包括第一扩幅体110、第二扩幅体120、第一风机114和送风组件130。第二扩幅体120与第一扩幅体110间隔设置,且第一扩幅体110与第二扩幅体120之间形成用于织物200通过的间隙124。其中,第一扩幅体110包括过流通道112,第一风机114用于驱动气流流经过流通道112。第二扩幅体120包括出气孔122,出气孔122与间隙124相连通,送风组件130的出风口134与出气孔122相连通,用于驱动气流经过出气孔122吹入间隙124。
通过本公开提供的扩幅机构100,通过设置第一风机114和送风组件130,第一风机114用于驱动外部气流进入过流通道112,加快织物200上方空气流通,以在第一扩幅体110的外部形成负压,利用气压差对织物200施加向上的拉力。送风组件130则驱动气流经过第二扩幅体120通过出气孔122向用于通过织物200的间隙124进行送风,以对织物200施加向上的支持力以及伸展褶皱的张力。在上方的拉力以及下方支撑力作用下,实现对经过第一扩幅体和第二扩幅体之间的织物进行扩幅处理。通过采用本公开提供的扩幅机构,不仅实现对织物的扩幅处理,并且相较于相关技术中的扩幅处理方式,本公开可以在织物伸展过程中,有效减少了织物与扩幅辊的接触,减少了因为两者摩擦导致的织物200损伤,提升了扩幅处理后的织物200的良品率和品质。
可选地,结合图1和图4、图12所示,第一风机114设置于第一扩幅体110。其中,结合图4所示,过流通道112的进口1122和出口1124位于第一扩幅体110的相对两端,且第一风机114位于过流通道112内靠近进口1122的一侧。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将过流通道112沿第一扩幅体110的长度方向贯通设置,以提升对结构布置的紧凑性,提升空间利用率。第一风机114设置于过流通过位于进口1122的一侧,以驱动气流通过进口1122进入过流通道112,再通过出口1124流出,为气流的流动提供动力。这样,通过气流不断地自进口1122进入,经过过流通道112后,从出口1124流出,使得第一扩幅体110的外侧和内部的过流通道112之间形成了气压差,进而能够对位于间隙124的织物200受到向上的拉力,用于对织物进行扩幅处理,以提升对织物200拉伸效果,提升舒展褶皱的效果。
可选地,结合图1和图6所示,第一扩幅体110的两端设置有端板119,端板119上开设有多个通孔,多个通孔被配置为进口1122或出口1124。通过在过流通道112的两端分别设置开设有多个通孔的端板119,以避免杂物进入到过流通道112内,提升设备运行的稳定性。
可选地,结合图5所示,第一扩幅体110还包括:狭缝116。狭缝116开设于第一扩幅体110的侧壁,狭缝116与过流通道112相连通。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一扩幅体110的侧壁开设狭缝116,且狭缝116与过流通道112相连通。通过设狭缝116,使得狭缝116与第一扩幅体110的外侧形成气压差,进而提升对织物200向上的拉力。
可选地,狭缝116位于第一扩幅体110朝向间隙124一侧,进而能够使得位于间隙124内形成气压差,以提升对通过间隙124的织物200的拉力,进而提升舒展褶皱的技术效果,提升对织物的扩幅作用。
可选地,结合图5所示,扩幅机构100还包括第一滤网118。第一滤网118设置于狭缝116处,用于过滤通过狭缝116进入过流通道112内的气体。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在狭缝116处设置第一滤网118,实现对经过狭缝116的气流进行过滤,避免气流中的织物200碎屑进入第一扩幅体110内,造成出口1124的堵塞,提升了装置运行的稳定性。
可选地,结合图7和图9所示,送风组件130包括:送风管道132和第二风机136。送风管道132的出风口134与出气孔122相连通。第二风机136设置于送风管道132。其中,第二风机136驱动气流通过进风口进入送风管道132,再经过送风管道132的出风口134、出气孔122进入间隙124。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设置送风管道132和第二风机136,第二风机136驱动气流通过送风管道132进入第二扩幅体120,再经由第二扩幅体120的出气孔122排入间隙124内,以对间隙124内的织物200产生向上的推力。结合图3所示,通过位于间隙124两侧第一扩幅体110内的第一风机114和第二扩幅体120配合的第二风机136,织物200经过第一扩幅体110与第二扩幅体120之间的间隙124时,织物200受到了向上的拉力F1以及推力F2,二者的合力与织物200的重力G达到平衡,进而使得织物200处于悬浮状态。这样,在织物200被拉伸的过程中,减少了与扩幅辊的接触,进而降低了对织物200的损伤,提升了扩幅处理后的织物200的品质。同时,提升了对于经过第一扩幅体110和第二扩幅体120之间的织物进行扩幅处理的效果。
可选地,第二风机136设置于送风管道132内,第二风机136的进气口与送风管道132的进风口相连通,第二风机136的出气口与送风管道132的出风口134相连通。通过将第二风机136设置于送风管道132内,以提升空间利用率。
可选地,第二风机136位于送风管道132外,第二风机136的出风口134与送风管道132的进风口相连接,第二风机136的进风口与送风管道132的外部空间相连通。通过第二风机136将外部气流引入送风风道内,进而通过第二扩幅体120的出气孔122送出。通过将第二风机136设置于送风管道132外,以提升第二风机136布置的灵活性,满足不同场景的使用需求。
可选地,沿第一扩幅体110至第二扩幅体120的方向,间隙124的高度的取值范围为1cm至6cm。通过合理设置第一扩幅体110至第二扩幅体120之间的间隙124的高度,提升对织物200的褶皱的舒展效果和扩幅作用,以及降低损伤程度。这样,以避免间隙124过窄,导致织物200与两侧的扩幅辊之间接触过于频繁,以及避免间隙124过宽,织物200的拉伸效果不够,影响织物200的品质。
可选地,结合图7所示,第二扩幅体120还包括安装腔126。送风管道132设置于安装腔126内,出气孔122与安装腔126相连通。
在该实施例中,第二扩幅体120包括用于安装送风管道132的安装腔126,以为送风管道132的安装提供安装空间,进而减小了扩幅机构100的空间占用,提升机构布置的紧凑性。并且,开设于第二扩幅体120侧壁的出气孔122与安装腔126相连通,以将气流导出至间隙124,用于对织物200提供向上的支撑力,以降低织物200与第二扩幅体120接触的概率,进而降低对织物200的损伤。
可选地,出气孔12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出气孔122沿第二扩幅体120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其中,送风管道132的出风口134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出风口134与多个出气孔122一一对应设置。
在该实施例中,沿第二扩幅体120的长度方向,在第二扩幅体120的侧壁开设有多个出气孔122。且多个出气孔122间隔分布。沿第二扩幅体120的长度方向,送风管道132开设有多个出风口134,多个出风口134与多个出气孔122一一对应设置。通过设置多个出气孔122和多个出风口134,以使得沿第二扩幅体120的长度方向上,有多股气流吹向间隙124内,进而对织物200有多个向上的支撑力,以提升对织物200的支撑效果,进而提升织物200的悬浮效果,提升织物200的褶皱舒展效果。
可选地,多个出气孔122呈圆形孔、椭圆形孔或方形孔。
可选地,结合图7和图10所示,送风管道132的出风口134的数量为多个,沿第二扩幅体120的长度方向,多个出风口134以送风管道132的长度的中分线L1呈轴对称结构。
在该实施例中,沿第二扩幅体120长度方向上,送风管道132的长度的中分线L1两侧的多个出风口134以中分线L1为对称轴,呈轴对称结构。通过将多个出风口134设置为轴对称结构,进而使得位于中分线L1两侧的织物200受力均衡,进而提升对织物200的拉伸效果,进而达到对织物进行扩幅的作用。
可选地,结合图7和图10所示,送风管道132的多个出风口134的中心线相对于第二扩幅体120的中心线倾斜设置。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出风口134的中心线的确定情况包括:在出风口为圆形出风口的情况下,出风口的中心线即为过圆心的直线;在出风口为四边形出风口的情况下,出风口的中心线即为过对角线交点的直线;在出风口为椭圆形出风口的情况下,出风口的中心线即为过最长直径和最短直径交点的直线;在出风口为三角形的情况下,出风口的中心线即为过三角形的最小内接圆的圆心的直线。出风口的形状包括并不限于上述列举,其余形状不在一一列举,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具体设定。
第二扩幅体120的中心线的确定情况包括:在第二扩幅体为圆柱体的情况下,第二扩幅体的中心线即为圆柱体的轴线;在第二扩幅体为四棱柱体的情况下,第二扩幅体的中心线即为过横截面四边形的对角线交点的直线;在第二扩幅体为椭圆柱体的情况下,第二扩幅体的中心线即为过横截面椭圆形的最长直径和最短直径交点的直线;在第二扩幅体为三棱柱的情况下,第二扩幅体的中心线即为过横截面三角形的最小内接圆的圆心的直线。第二扩幅体的形状包括并不限于上述列举,其余形状不在一一列举,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具体设定。
可选地,沿第二扩幅体120的长度方向,出气孔122的中心线相对于第二扩幅体120的中心线倾斜设置。其中,位于第二扩幅体120的长度的中分线一侧的出气孔122的中心线向第二扩幅体120的一端的外侧倾斜设置。且位于第二扩幅体120的长度的中分线的另一侧的出气孔122的中心线向第二扩幅体120的另一端的外侧倾斜。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将位于第二扩幅体120的长度的中分线的两侧的多个出气孔122的中心线向第二扩幅体120的两端的外侧倾斜,使得一侧的出气孔122的出风方向倾斜向上,另一侧的出气孔122的出风方向也倾斜向上,且两侧的出风方向的倾斜方向相反。这样,通过送风组件130送出的倾斜向上的风力,对于位于间隙124的织物200受到了倾斜向上的支撑力,示例性的,结合图3所示,织物200受到了多个支撑力F21、F22、F23、F24、F25、F26,进而对织物提供了向两侧拉伸分力和向上支撑的分力,进而能够提升对褶皱的舒展效果,进而达到对织物进行扩幅的作用。
可选地,结合图7和图10所示,从送风管道132的长度的中分线至第二扩幅体120的端部方向,位于送风管道132的长度的中分线的任一侧的多个出风口134的中心线与第二扩幅体120的轴线之间的夹角,逐渐增加。
在该实施例中,结合图7和图10所示,第二扩幅体12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部1200和第二端部1201。送风管道132的长度的中分线L1至第一端部1200方向上的多个出风口134的中心线L3与第二扩幅体120的轴线L2之间的夹角α逐渐增加,也即多个出风口134的中心线相对于第二扩幅体120的倾斜角度逐渐减小。送风管道132的长度的中分线L1至第二端部1201方向上的多个出风口134的中心线L3与第二扩幅体120的轴线L2之间的夹角α逐渐增加,也即多个出风口134的中心线相对于第二扩幅体120的倾斜角度逐渐减小。这样,通过设置出风口134的出风方向上的依次变化,进而减小因风力衰减导致的织物200受力不平衡,第一扩幅体110向上的拉力以及第二扩幅体120向上的推力作用使得织物200能够保持一种悬浮的状态,降低了因与辊面摩擦造成的织物200损伤,进而提升对织物进行扩幅的作用。
可选地,结合图7和图10所示,送风管道132的长度的中分线L1至第一端部1200方向上的多个出风口134的中心线L3与第二扩幅体120的轴线L2之间的夹角,沿中分线L1至第一端部1200方向,角度依次按照以预设角度逐渐递增。
可选地,预设角度的取值范围为4°至9°。预设角度的具体取值包括4°、5°、7°或9°。
可选地,位于第一端部1200和第二端部1201的出风口134的中心线与第二扩幅体120的轴线之间的夹角为90°。将位于端部的出风口134的中心线与轴线之间的夹角设置为90°,以对织物200的两端提供较大的支撑力。根据设置的出风口134的数量设置中分线至端部的出风口134之间的多个出风口134的倾斜角度,以提升对织物200的拉伸效果。
通过合理的设置多个出风口134的数量,以及单侧出风口134的倾斜角度的由中分线L1至端部的递增幅度,以提升对织物200的悬浮效果,进而提升对织物200的褶皱的舒展效果。
可选地,结合图8所示,第二扩幅体120还包括:第二滤网128。第二滤网128设置于出气孔122处,用于过滤通过出气孔122进入安装腔126内的气体。
在该实施例中,在出气孔122处设置第二滤网128,以对通过出气孔122进入安装腔126内的气体进行过滤,以提升机构运行的稳定性。
可选地,结合图8所示,出气孔122为开设于第二扩幅体120侧壁的条形孔。送风组件130的出风口134与条形孔对应设置,以实现向间隙124内送风。通过设置条形孔,提升出风率,降低风量衰减,进而提升对织物200的支撑力。
可选地,结合图5和图8所示,扩幅机构100还包括压力传感器140和控制器。压力传感器140设置于第一扩幅体110和第二扩幅体120,位于间隙124的至少一侧。控制器与压力传感器140、第一风机114和送风组件130相连接,控制器用于根据压力传感器140检测的压力值,控制第一风机114和送风组件130工作。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分别在第一扩幅体110和第二扩幅体120相对的一侧设置压力传感器140,以根据检测结果,确定织物200是否与第一扩幅体110和第二扩幅体120相接触。控制器根据压力传感器140检测的压力值,控制第一风机114和送风组件130运行。通过控制器控制第一风机114和送风组件130的第二风机136的运行参数,以调整织物200的悬浮状态,进而达到提升对织物200舒展效果,降低织物200与第一扩幅体110和/或第二扩幅体120相接触的次数,进而提升织物200的品质。
可选地,压力传感器140的数量为多个。在第一扩幅体110位于间隙124一侧的侧壁上,沿第一扩幅体110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多个压力传感器140。在第二扩幅体120位于间隙124一侧的侧壁上,沿第二扩幅体120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多个压力传感器140。通过设置多个压力传感器140,以提升对织物200接触检测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进而降低织物200与第一扩幅体110和/或第二扩幅体120相接触的次数,进而提升织物200的品质,以及及时调整织物200的悬浮状态。
可选地,结合图1和图2所示,扩幅机构100还包括扩幅弯辊150。扩幅弯辊150与第一扩幅体110和第二扩幅体120相邻设置。扩幅弯辊150呈弧形。织物200经过第一扩幅体110和第二扩幅体120后,再经过扩幅弯辊150。织物200经过第一扩幅体110与第二扩幅体120之后再经扩幅弯辊150作用,织物200得到二次伸展,有效减少织物200的褶皱,提升织物200的品质。
可选地,结合图1和图2所示,第一扩幅体110和第二扩幅体120分别采用第一扩幅辊和第二扩幅辊,即圆柱状结构,以方便安装和加工。
可选地,结合图12所示,第一扩幅体110和第二扩幅体120分别采用四棱柱体,以方便加工和安装。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扩幅体110和第二扩幅体120的结构并不局限于圆柱体和四棱柱体,具体结构形式可以根据具体使用需求进行选择设计,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用于染整的装置,包括:架体。以及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用于织物的扩幅机构100,扩幅机构100安装于架体。
本公开提供的用于染整的装置包括架体和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扩幅机构100。扩幅机构100的第一扩幅体110和第二扩幅体120安装于架体。通过设置有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扩幅机构100,通过设置第一风机114和送风组件130,第一风机114用于驱动外部气流进入过流通道112,加快织物200上方空气流通,以在第一扩幅体110的外部形成负压,利用气压差对织物200施加向上的拉力。送风组件130则驱动气流经过第二扩幅体120通过出气孔122向用于通过织物200的间隙124进行送风,以对织物200施加向上的支持力以及伸展褶皱的张力。在上方的拉力以及下方支持力作用下,可以在伸展时有效减少织物与扩幅辊的接触,减少了因为两者摩擦导致的织物200损伤,提升了织物200的良品率和品质。
可选地,扩幅机构100的扩幅弯辊150安装于架体,通过架体实现对第一扩幅体110、第二扩幅和扩幅弯辊150的支撑,以提升装置的稳定性。
通过采用上述用于织物200的装置,在织物200经过染整加工后,进入扩幅机构100。首先,经过第一扩幅体110和第二扩幅体120之间的间隙124。其中,第一扩幅体110内设置有第一风机114,空气在过流通道112内加速流动,在狭缝116处与外界产生气压差,对经过的织物200产生向上的拉力。第二扩幅体120的出气孔122与送风组件130的出气端相连通。送风组件130控制空气通过出气孔122进入间隙124,对织物200产生向两侧的拉力以及向上的推力,送风管道132设置有斜向左上和斜向右上的开口,开口与第二扩幅体120的轴线的夹角从中间向两侧的以预设角度逐渐递增,减小因风力衰减导致的织物200受力不平衡。第一扩幅体110向上的拉力以及第二扩幅体120向上的推力作用,使得织物200能够保持一种悬浮的状态,不与辊面直接接触,降低了因摩擦造成的织物200损伤。第二扩幅体120对织物200向两侧的拉力使得织物200的褶皱伸展开,第一扩幅体110下方的狭缝116装有滤网,防止织物200上的短纤维绒在气压差作用下被吸进第一扩幅体110内部,影响设备使用寿命。第一扩幅体110和第二扩幅体120均装有多个压力传感器140,在接触到织物200时,将压力传感器140将信号传输到控制器,控制器改变风速,从而使对织物200的作用力保持在一个合适的区间,减少织物200与扩幅辊的接触。织物200经过第一扩幅体110与第二扩幅体120后再经扩幅弯辊150作用,织物200得到二次伸展,有效减少织物200的褶皱。
以对织物进行退浆、煮练、漂白的处理工序为例。织物再经过每个工序步骤之后,会变形或带有褶皱。通过在相邻两个工序步骤之间增设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扩幅机构100,利用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扩幅机构100对织物进行扩幅处理,经过扩幅处理后的织物进入下一个工序,进而能够降低对织物的损坏,提升对织物的处理效果和织物的品质。
结合图1至12图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13所示,提供了一种扩幅机构的控制方法,用于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用于织物的扩幅机构,扩幅机构还包括分别设置于第一扩幅体和第二扩幅体的压力传感器,控制方法包括:
S1202,获取第一扩幅体的第一压力值和第二扩幅体的第二压力值。
分别通过设置于第一扩幅体上的压力传感器检测第一压力值,通过设置于第二扩幅体上的压力传感器检测第二压力值。
S1204,根据第一压力值和第二压力值,控制第一风机和送风组件工作。
本公开提供的用于扩幅机构的控制方法,通过获取第一扩幅体和第二扩幅体受到的压力值,确定织物的悬浮状态。进而根据织物的悬浮状态,控制第一风机和送风组件工作,以调整织物的悬浮状态,以使得织物处于间隙内,降低织物与第一扩幅体和第二扩幅体的接触次数,进而能够减少织物与扩幅辊的辊面之间的摩擦,提升织物的品质。
可选地,压力传感器包括第一压力传感器和第二压力传感器。第一压力传感器设置于第一扩幅体,第二压力传感器设置于第二扩幅体。对第一压力传感器和第二压力传感器进行编码。根据编码,确定获取的压力值是第一扩幅体还是第二扩幅体。
结合图1至12图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14所示,提供了一种扩幅机构的控制方法,包括:
S1302,获取第一扩幅体的第一压力值和第二扩幅体的第二压力值。
S1304,在第一压力值大于压力阈值的情况下,控制第一风机按照第一预设速率降低风速,以及控制第二风机按照第二预设速率降低风速。
S1306,在第二压力值大于压力阈值的情况下,控制第一风机按照第一预设速率升高风速,以及控制第二风机按照第二预设速率升高风速。
其中,第一预设速率大于第二预设速率。
在该实施例中,分别获取第一扩幅体的第一压力值和第二扩幅体的第二压力值。并将获取到的第一压力值或第二压力值与压力阈值进行比较,以根据比较结果,控制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工作。这样,能够通过调整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的运行参数,以调整织物的悬浮状态,提升对织物的褶皱的舒展效果,降低对织物的损伤。
具体地,在第一压力值大于压力阈值的情况下,说明织物与第一扩幅体相接触,需要调整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的运行参数,以使得织物处于悬浮状态。即,在第一压力值大于压力阈值的情况下,分别控制第一风机按照第一预设速率降低风速,以降低对织物的向上的作用力,控制第二风机按照第二预设速率降低风速,以降低对织物的向上的支撑力。当织物受到的向上的作用力小于重力的情况下,织物开始下降,与第一扩幅体相分离。
具体地,在第二压力值大于压力阈值的情况下,说明织物与第二扩幅体相接触,需要调整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的运行参数,以使得织物处于悬浮状态。即,在第二压力值大于压力阈值的情况下,分别控制第一风机按照第一预设速率升高风速,以提高对织物的向上的作用力,控制第二风机按照第二预设速率升高风速,以提高对织物的向上的支撑力。当织物受到的向上的作用力大于重力的情况下,织物开始上升,与第二扩幅体相分离。
并且,通过将第一预设速率设置大于第二预设速率,也即第一风机的风速的调节幅度大于第二风机的风速的调节幅度,通过第二风机的对织物提供的支撑力,以实现在调速过程中,依然能够对织物的进行拉伸,提升对织物的褶皱的舒展效果。
可选地,控制第一风机按照第一预设速率降低风速,以及控制第二风机按照第二预设速率降低风速的步骤包括:控制第一风机按照第一预设速率降低运行功率,以及控制第二风机按照第二预设速率降低运行功率。通过调整风机的运行功率,以实现对风机的风速进行调整。
可选地,控制第一风机按照第一预设速率升高风速,以及控制第二风机按照第二预设速率升高风速的步骤包括:控制第一风机按照第一预设速率升高运行功率,以及控制第二风机按照第二预设速率升高运行功率。通过调整风机的运行功率,以实现对风机的风速进行调整。
可选地,压力阈值的取值范围为0.8N至1.5N,压力阈值的具体取值包括0.8N、1N或1.5N。通过设置压力阈值,以实现对织物是否与第一扩幅体或第二扩幅体相接触进行判定,进而实现对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的控制。
可选地,第一预设速率的取值范围4.5W/min至5.5W/min。第一预设速率的具体取值包括4.5W/min、5W/min或5.5W/min。
第二预设速率的取值范围0.5W/min至1.5W/min。第二预设速率的具体取值包括0.5W/min、1W/min或1.5W/min。
通过设定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的调速速率,实现对织物的状态进行逐渐调节,提升织物悬浮控制的稳定性。
可选地,扩幅机构还包括距离传感器,设置于第一扩幅体或第二扩幅体,位于间隙一侧。距离传感器用于检测织物至第一扩幅体或第二扩幅体的距离。
可选地,在根据第一压力值和第二压力值,控制第一风机和送风组件工作的步骤之前,扩幅机构的控制方法还包括:获取织物与第一扩幅体或第二扩幅体之间的距离值;在距离值处于预设范围内的情况下,控制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保持当前转速运行。在该实施例中,通过检测织物与第一扩幅体或第二扩幅体之间的距离值,以确定织物是否处于目标悬浮状态。目标悬浮状态下,织物与第一扩幅体或第二扩幅体之间的距离值应满足于预设范围内。在确定织物处于目标悬浮状态的情况下,则控制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保持当前转速,以使得织物能够保持当前状态,进而提升对织物的褶皱舒展效果,降低对织物的损伤,提升织物品质。
以上描述和附图充分地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它们。其他实施例可以包括结构的以及其他的改变。实施例仅代表可能的变化。除非明确要求,否则单独的部件和功能是可选的,并且操作的顺序可以变化。一些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可以被包括在或替换其他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4)

1.一种用于织物的扩幅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扩幅体,包括过流通道;
第一风机,第一风机与过流通道相连通,用于驱动气流流经过流通道;
第二扩幅体,第二扩幅体与第一扩幅体间隔设置,以在第一扩幅体与第二扩幅体之间形成间隙,间隙用于容置织物;第二扩幅体包括出气孔,出气孔与间隙相连通;
送风组件,送风组件的出风口与出气孔相连通,用于驱动气流经过出气孔吹入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织物的扩幅机构,其特征在于,
第一风机设置于第一扩幅体;
其中,过流通道的进口和出口位于第一扩幅体的相对两端,且第一风机位于过流通道内靠近进口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织物的扩幅机构,其特征在于,第一扩幅体还包括:
狭缝,开设于第一扩幅体的侧壁,狭缝与过流通道相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织物的扩幅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滤网,设置于狭缝处,用于过滤通过狭缝进入过流通道内的气体。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织物的扩幅机构,其特征在于,送风组件包括:
送风管道,送风管道的出风口与出气孔相连通;
第二风机,设置于送风管道;
其中,第二风机驱动气流通过送风管道的进风口进入送风管道,再经过送风管道的出风口、第二扩幅体的出气孔进入间隙。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织物的扩幅机构,其特征在于,第二扩幅体还包括:
安装腔,送风管道设置于安装腔内,出气孔与安装腔相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织物的扩幅机构,其特征在于,
出气孔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出气孔沿第二扩幅体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
其中,送风管道的出风口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出风口与多个出气孔一一对应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织物的扩幅机构,其特征在于,
送风管道的出风口的数量为多个,沿第二扩幅体的长度方向,多个出风口以送风管道的长度的中分线呈轴对称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于织物的扩幅机构,其特征在于,
从送风管道的中分线至第二扩幅体的端部方向,位于送风管道的中分线的任一侧的多个出风口的中心线与第二扩幅体的轴线之间的夹角,逐渐增加。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织物的扩幅机构,其特征在于,第二扩幅体还包括:
第二滤网,设置于出气孔处。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织物的扩幅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压力传感器,设置于第一扩幅体和/或第二扩幅体,位于间隙的至少一侧;
控制器,与压力传感器、第一风机和送风组件相连接,控制器用于根据压力传感器检测的压力值,控制第一风机和送风组件工作。
12.一种用于染整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架体;以及
如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织物的扩幅机构,扩幅机构安装于架体。
13.一种扩幅机构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用于如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织物的扩幅机构,扩幅机构还包括分别设置于第一扩幅体和第二扩幅体的压力传感器,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第一扩幅体的第一压力值和第二扩幅体的第二压力值;
根据第一压力值和第二压力值,控制第一风机和送风组件工作。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扩幅机构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送风组件包括第二风机,根据第一压力值和第二压力值,控制第一风机和送风组件工作的步骤包括:
在第一压力值大于压力阈值的情况下,控制第一风机按照第一预设速率降低风速,以及控制第二风机按照第二预设速率降低风速;
在第二压力值大于压力阈值的情况下,控制第一风机按照第一预设速率升高风速,以及控制第二风机按照第二预设速率升高风速;
其中,第一预设速率大于第二预设速率。
CN202311438510.2A 2023-10-31 2023-10-31 用于织物的扩幅机构及其控制方法、用于染整的装置 Pending CN11734447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438510.2A CN117344476A (zh) 2023-10-31 2023-10-31 用于织物的扩幅机构及其控制方法、用于染整的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438510.2A CN117344476A (zh) 2023-10-31 2023-10-31 用于织物的扩幅机构及其控制方法、用于染整的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344476A true CN117344476A (zh) 2024-01-05

Family

ID=893594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438510.2A Pending CN117344476A (zh) 2023-10-31 2023-10-31 用于织物的扩幅机构及其控制方法、用于染整的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344476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FI62571C (fi) Anordning vid flercylindertork i en pappersmaskin
JP2585985B2 (ja) 休止圧原理により操作される紡糸不織布製造装置
CA2569924C (en) Vacuum belt conveying device for guiding a moving web
JP2001059119A (ja) ストリップ材の振動除去方法及び装置
JPH0545719B2 (zh)
JPH08337992A (ja) 抄紙機の多シリンダ乾燥機におけるウエブの乾燥ワイヤへの付着を調節する方法および装置
JP2019206790A (ja) エンドレスフィラメントからスパンボンド不織布を製造するための装置および方法
CN117344476A (zh) 用于织物的扩幅机构及其控制方法、用于染整的装置
JP2010077553A (ja) フィラメント糸の製造装置および方法
US7037097B2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airflow in a fiber extrusion system
JP2006519936A (ja) 紡績糸製造装置
US7213310B2 (en) Device for finishing denim woven fabric
KR100577600B1 (ko) 온라인수증강평가기술
JP3929823B2 (ja) 拡幅された繊維トウからなる長尺シート状物の欠陥部検出方法とその検出装置
CN102016169B (zh) 用于减少由纤维幅材冲击干燥器中的气流引起的运行性问题的方法及冲击干燥器
CN1036539C (zh) 纺粘型非织造物的生产方法和设备
RU2732563C1 (ru)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производства нетканых материалов из бесконечных элементарных нитей
Şahin et al. Flow control by perforated plates using a blanking technique in wide-angle diffusers employed in practical electrostatic precipitator systems
JPH0657574A (ja) 延伸浴
JP5403964B2 (ja) 紐状物製造装置
JP2003183975A (ja) 熱処理炉
CN106269380B (zh) 一种水帘成像水幕控制装置
US10287124B2 (en) Airfoil with perpendicular airflow
JP5332253B2 (ja) フィラメント糸の製造装置および製造方法
WO2021255971A1 (ja) 整流部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