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340603A - 一种温控阀高效自动组装检测生产线 - Google Patents

一种温控阀高效自动组装检测生产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340603A
CN117340603A CN202311663934.9A CN202311663934A CN117340603A CN 117340603 A CN117340603 A CN 117340603A CN 202311663934 A CN202311663934 A CN 202311663934A CN 117340603 A CN117340603 A CN 11734060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mperature control
control valve
conveying
air cylinder
receiv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66393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7340603B (zh
Inventor
罗超
徐凯
王鹏
曾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Lieqi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Lieqi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Lieqi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Lieqi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663934.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340603B/zh
Publication of CN1173406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34060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734060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34060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MTESTING STATIC OR DYNAMIC BALANCE OF MACHINES OR STRUCTURES; TESTING OF STRUCTURES OR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M3/00Investigating fluid-tightness of structures
    • G01M3/02Investigating fluid-tightness of structures by using fluid or vacuum
    • G01M3/26Investigating fluid-tightness of structures by using fluid or vacuum by measuring rate of loss or gain of fluid, e.g. by pressure-responsive devices, by flow detectors
    • G01M3/28Investigating fluid-tightness of structures by using fluid or vacuum by measuring rate of loss or gain of fluid, e.g. by pressure-responsive devices, by flow detectors for pipes, cables or tubes; for pipe joints or seals; for valves ; for welds
    • G01M3/2876Investigating fluid-tightness of structures by using fluid or vacuum by measuring rate of loss or gain of fluid, e.g. by pressure-responsive devices, by flow detectors for pipes, cables or tubes; for pipe joints or seals; for valves ; for welds for valv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P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OMBINED OPERATIONS; UNIVERSAL MACHINE TOOLS
    • B23P21/00Machines for assembling a multiplicity of different parts to compose units, with or without preceding or subsequent working of such parts, e.g. with programme control
    • B23P21/004Machines for assembling a multiplicity of different parts to compose units, with or without preceding or subsequent working of such parts, e.g. with programme control the units passing two or more work-stations whilst being composed
    • B23P21/006Machines for assembling a multiplicity of different parts to compose units, with or without preceding or subsequent working of such parts, e.g. with programme control the units passing two or more work-stations whilst being composed the conveying means comprising a rotating tabl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contribution to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P90/02Total factory control, e.g. smart factories, 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s [FMS] o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s [IM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ultiple-Way Valves (AREA)
  • Testing Of Devices, Machine Parts, Or Other Structure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温控阀高效自动组装检测生产线,其包括料盘循环输送线、沿料盘循环输送线依次设置的温控阀组装设备、第一温控箱、第二温控箱与下料单元、在第一温控箱内对温控阀进行气密检测的第一气密测试单元、在第二温控箱内对温控阀进行气密检测的第二气密测试单元以及在料盘循环输送线上循环输送的料盘,料盘循环输送线部分区段穿过第一温控箱和第二温控箱;温控阀组装设备将组装好的温控阀收料于料盘循环输送线上的料盘中,然后依次进入第一温控箱、第二温控箱进行气密测试。本发明能够实现温控阀的全自动组装,且能够实现低温气密检测与常温气密检测,满足其检测需求,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

Description

一种温控阀高效自动组装检测生产线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阀体组装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温控阀高效自动组装检测生产线。
背景技术
自动温控阀又称恒温控制阀,是散热器的一种专用阀门,由恒温控制器和阀体两部分组成。用户将恒温控制器旋到所需设定温度,当室内温度超过设定温度时,恒温控制器内温控包受热膨胀,体积增大,推动阀杆使阀门关小,减小散热器进水流量,使室温达到设定温度。当室内温度低于设定温度时,温控包受冷收缩,体积减小,阀芯内复位弹簧推回阀杆使阀门开大,增大了散热器进水流量,直到室温达到设定值。
现有技术中专利公开号为CN113834617A公开了一种阀体组装及气密性检测装置,但针对的是常规阀体,并不能适用于温控阀的组装,且温控阀的检测跟温度相关,在检测时,需要进行低温气密检测和常温气密检测,而该装置不能满足其组装与检测需求。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温控阀高效自动组装检测生产线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温控阀高效自动组装检测生产线,能够实现温控阀的全自动组装,且能够实现低温气密检测与常温气密检测,满足其检测需求,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
本发明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上述目的:一种温控阀高效自动组装检测生产线,其包括料盘循环输送线、沿所述料盘循环输送线依次设置的温控阀组装设备、第一温控箱、第二温控箱与下料单元、在所述第一温控箱内对温控阀进行气密检测的第一气密测试单元、在所述第二温控箱内对温控阀进行气密检测的第二气密测试单元以及在所述料盘循环输送线上循环输送的料盘,所述料盘循环输送线部分区段穿过所述第一温控箱和所述第二温控箱;所述温控阀组装设备将组装好的温控阀收料于所述料盘循环输送线上的料盘中,然后依次进入所述第一温控箱、所述第二温控箱进行气密测试。
进一步的,所述料盘循环输送线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输送线与第二输送线、设置在所述第一输送线两端过渡连接所述第一输送线与所述第二输送线的端部过渡输送线;所述第一输送线穿过所述第一温控箱和所述第二温控箱。
进一步的,所述温控阀组装设备包括进行旋转运动的转盘、等角度环形设置在所述转盘上的若干治具、围绕所述转盘依次设置的垫片安装单元、阀体安装单元、内密封圈安装单元、温控片安装单元、温控片安装检测单元、外密封圈安装单元以及下料搬运单元。
进一步的,所述垫片安装单元包括第一振动盘、与所述第一振动盘输出端对接的第一输送流道、与所述第一输送流道输出末端对接的第一接料块以及将所述第一接料块中的垫片搬运到所述治具上的第一搬运模组;所述第一搬运模组包括第五气缸、受所述第五气缸驱动进行水平运动的第二支撑板、固定在所述第二支撑板上的第六气缸以及受所述第六气缸驱动进行上下运动的第一吸附块。
进一步的,所述阀体安装单元包括第二振动盘、与所述第二振动盘输出末端对接的第二输送流道、与所述第二输送流道末端对接的分料模组以及将所述分料模组中的阀体搬运到所述转盘上且与所述治具中的垫片进行组装的第二搬运模组;
所述第二搬运模组包括第二电机、受所述第二电机驱动进行水平移动的第三支撑板、固定在所述第三支撑板上的第一夹持组件与第一压装组件。
进一步的,所述内密封圈安装单元包括第三振动盘、与所述第三振动盘输出端对接的第三输送流道、与所述第三输送流道末端对接的第三接料块以及将所述第三接料块中的内密封圈搬运到所述转盘上方且装配到阀体内的第三搬运模组;所述第三搬运模组包括第十气缸、受所述第十气缸驱动进行水平运动的第四支撑板、固定在所述第四支撑板上的第十一气缸以及受所述第十一气缸驱动进行上下运动的第二吸附块。
进一步的,所述温控片安装单元包括第四振动盘、与所述第四振动盘输出端对接的第四输送流道、与所述第四输送流道末端对接的翻转接料模组、位于所述翻转接料模组翻转位置下方的且对所述翻转接料模组上的温控片进行正反检测的激光测距器、平移到所述翻转接料模组翻转位置下方承接温控片的接料组件、在所述翻转接料模组翻转位置下方承接反向温控片的导向回收组件以及将所述接料组件上的正向温控片搬运到所述转盘上且装配到阀体内的第四搬运模组。
进一步的,所述翻转接料模组包括与第四输送流道对接的第四接料块以及驱动所述第四接料块绕水平轴翻转180°的翻转气缸;所述第四接料块上设置有第四承接槽,所述第四承接槽底部设置有吸附孔;
所述接料组件包括第十二气缸、受所述第十二气缸驱动进行水平运动的第五支撑板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五支撑板上的第五接料块;所述第五接料块上设置有对温控片外周进行限位的第五承接槽;
所述第四搬运模组包括第三电机、受所述第三电机驱动进行水平运动的第六支撑板以及固定在所述第六支撑板上的吸附组件与第二压装组件。
进一步的,所述外密封圈安装单元包括第五振动盘、与所述第五振动盘输出末端对接的第五输送流道、与所述第五输送流道末端对接的第六接料块以及将所述第六接料块上的外密封圈搬运到所述转盘上且装配到阀体上的第五搬运模组;
所述第五搬运模组包括第十九气缸、受所述第十九气缸驱动进行水平运动的第七支撑板、固定在所述第七支撑板上的第十五气缸、受所述第十五气缸驱动进行上下运动的第八支撑板、固定在所述第八支撑板上的第十六气缸与第二夹爪气缸、受所述第二夹爪气缸驱动进行外扩与内缩的撑爪以及受所述第十六气缸驱动进行上下运动的且套设在所述撑爪外周的脱料筒。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温控箱与所述第二温控箱均设置有供所述料盘进出的进出口,且在所述进出口处设置有密封控制门;所述第一温控箱与所述第二温控箱内均设置有多个静置区位与一个检测区位,在所述静置区位处,所述料盘承载产品进行升温或降温,在设定时间内让产品达到气密检测所要求的温度;在所述检测区位,将所述料盘中的产品抓取到所述第一气密测试单元或所述第二气密测试单元中进行气密检测。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气密测试单元与所述第二气密测试单元均包括支撑底座、驱动所述支撑底座在第三接料位置与测试位置之间进行移动的第十七气缸、在所述测试位置处位于所述支撑底座上方的上测试模组、将待测试产品从所述料盘上搬运到所述第三接料位置并放置在所述支撑底座上的第六搬运模组以及检测待检测的温控阀温度的温度传感器。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底座的上表面向下凹陷设置有承载温控阀的第二承载槽,所述第二承载槽的上端槽口设置有密封圈,所述支撑底座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承载槽连通的第一气嘴接头;
所述上测试模组包括第十八气缸以及受所述第十八气缸驱动向下运动与所述支撑底座上表面密封相贴的上测试头;所述上测试头的下表面向上凹陷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内设置有上下弹性浮动的且用于压紧温控阀的压块,所述上测试头上设置有与所述凹槽连通的第二气嘴接头;所述凹槽与所述第二承载槽上下位置对应;
所述第一气嘴接头与所述第二气嘴接头分别连通气密测试仪器的输出端与输入端。
进一步的,温控阀在测试前被移动至所述支撑底座上方,通过所述温度传感器检测其温度是否达到测试要求的温度,若达到温度要求,则放置到所述支撑底座上,然后移动至所述测试位置;在所述测试位置,所述上测试头下降压在所述支撑底座上,所述压块压在温控阀上部且将温控阀在所述第二承载槽中下压到位,此时温控阀外周的外密封圈与所述第二承载槽内壁密封,阀体底部的轴向通道在底部与所述第二承载槽连通,使得所述第二承载槽内部的空间与所述轴向通道构成第一测试密封腔,所述第一气嘴接头连通所述第一测试密封腔;阀体筒壁上的卡扣处形成有开口,使得所述凹槽与阀体内部的腔体连通,构成第二测试密封腔,所述第二气嘴接头连通所述第二测试密封腔;所述第一测试密封腔与所述第二测试密封腔通过温控片实现导通或阻断;所述气密测试仪器启动测试程序,往所述第一测试密封腔内充入设定气压气体,然后检测所述第二测试密封腔内的压力情况与流量情况,判断温控阀是否符合要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一种温控阀高效自动组装检测生产线的有益效果在于:
(1)将温控阀的组装与测试集成在一条产线上,实现了温控阀的全自动组装与检测,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2)温控阀的组装采用转盘形式,围绕转盘依次设置垫片安装单元、阀体安装单元、内密封圈安装单元、温控片安装单元以及外密封圈安装单元,实现了温控阀的自动组装;
(3)在温控片安装单元与外密封圈安装单元之间设置有温控片安装检测单元,检测温控片是否安装到位,提高温控阀组装质量与可靠性;
(4)在外密封圈安装单元下游设置下料搬运单元,将组装好的温控阀搬运收料到料盘循环输送线上的料盘中实现与气密检测工站的对接;
(5)沿料盘循环输送线依次设置第一温控箱与第二温控箱,并在两个温控箱内设置气密测试单元,两个温控箱内预留足够的静置区位,让温控阀能够达到气密测试所要求的温度,然后在该温度状态下以及该温度环境下进行气密检测,满足低温气密测试需求与常温或其他温度气密测试需求;
(6)在气密测试单元中,巧妙的利用温控阀自身结构,结合支撑底座与上测试头的结构,通过上测试头与支撑底座的密封压合,将温控阀束缚在一个密封空间内,支撑底座上的腔体与温控阀底部通道连通,上测试头中的腔体与温控阀上部腔体连通,两个腔体通过温控片实现阻断或导通,通过往底部腔体通气,然后在另一个腔体出气端监测流量情况即可实现设定温度下温控阀的气密测试,提高了测试结果的精准度与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温控阀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温控阀组装状态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料盘循环输送线与第一、第二气密测试单元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端部过渡输送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端部过渡输送线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温控阀组装设备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转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治具与开夹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垫片安装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接料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吸附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阀体安装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分料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内密封圈安装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温控片安装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温控片安装单元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温控片安装到位时温控片安装检测单元拍照得到的示意图;
图19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外密封圈安装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下料搬运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2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气密测试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2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支撑底座与上测试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支撑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2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上测试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2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上测试头与支撑底座压合检测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数字表示:
100-温控阀高效自动组装检测生产线;
200-温控阀,201-垫片,202-阀体,203-内密封圈,204-温控片,205-外密封圈,206-轴向通道,207-卡扣,208-环形卡槽;
1-料盘循环输送线,11-第一输送线,111-第一滑轨,112-输送带,113-第一电机,12-第二输送线,13-端部过渡输送线,131-第一气缸,132-第一支撑板,133-第二滑轨,134-限位组件,1341-第二气缸,1342-第一定位柱;
2-温控阀组装设备,21-转盘,211-底部支撑滚轮,212-导向支撑块,22-治具,221-底座,222-固定承载块,223-活动承载块,224-第一滑块,225-第一承载槽,226-开夹模组,2261-第三气缸,2262-推杆,23-垫片安装单元,231-第一振动盘,232-第一输送流道,233-第一接料块,2331-第一承接槽,234-第一搬运模组,2341-第五气缸,2342-第二支撑板,2343-第六气缸,2344-第一吸附块,2345-第二定位柱,235-顶杆,236-第四气缸,24-阀体安装单元,241-第二振动盘,242-第二输送流道,243-分料模组,2431-第二接料块,24311-第二承接槽,2432-第七气缸,2433-遮挡板,244-第二搬运模组,2441-第二电机,2442-第三支撑板,2443-第一夹持组件,24431-第八气缸,24432-第一夹爪气缸,24433-第一夹爪,2444-第一压装组件,24441-第九气缸,24442-第一压头,25-内密封圈安装单元,251-第三振动盘,252-第三输送流道,253-第三接料块,2531-第三承接槽,254-第三搬运模组,2541-第十气缸,2542-第四支撑板,2543-第十一气缸,2544-第二吸附块,26-温控片安装单元,261-第四振动盘,262-第四输送流道,263-翻转接料模组,2631-第四接料块,26311-第四承接槽,26312-吸附孔,2632-翻转气缸,264-激光测距器,265-接料组件,2651-第十二气缸,2652-第五支撑板,2653-第五接料块,2654-第五承接槽,266-导向回收组件,2661-斜向滑板,2662-第一接料盒,267-第四搬运模组,2671-第三电机,2672-第六支撑板,2673-吸附组件,26731-第十三气缸,26732-第三吸附块,2674-第二压装组件,26741-第十四气缸,26742-第二压头,27-温控片安装检测单元,28-外密封圈安装单元,281-第五振动盘,282-第五输送流道,283-第六接料块,2831-第六接料槽,284-第五搬运模组,2841-第十九气缸,2842-第七支撑板,2843-第十五气缸,2844-第八支撑板,2845-第十六气缸,2846-第二夹爪气缸,2847-撑爪,2848-脱料筒,29-下料搬运单元,291-第一XYZ轴移载驱动模组,292-第三夹爪气缸,293-第二夹爪,294-第二接料盒;
3-第一温控箱,31-密封控制门;
4-第二温控箱;
5-下料单元;
6-第一气密测试单元,61-支撑底座,611-第二承载槽,612-密封圈,613-第一气嘴接头,62-第十七气缸,63-上测试模组,631-第十八气缸,632-上测试头,6321-凹槽,6322-压块,6323-第二气嘴接头,64-第六搬运模组,641-第二XYZ轴移载驱动模组,642-第九支撑板,643-第二夹持组件,6431-第四夹爪气缸,6432-第三夹爪,65-温度传感器,66-第三接料盒;
7-第二气密测试单元;
8-料盘,81-齿条板,82-第二滑块,83-定位孔,84-承载穴槽。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请参照图1-图2,本实施例为一种温控阀高效自动组装检测生产线100,其用于组装温控阀200,并对其进行气密检测。
温控阀200的结构如图1-2所示,其包括垫片201、阀体202、内密封圈203、温控片204以及外密封圈205,垫片201装配在阀体202的外部下方,阀体202的底部设置有轴向通道206,轴向通道206向上贯通至阀体202的腔体底部,内密封圈203装配在阀体202的腔体底部且位于轴向通道206的上端开口处;阀体202的圆周上设置有若干卡扣207,温控片204通过卡扣207压紧在阀体202的腔体内且压持在内密封圈203上;阀体202的外周设置有环形卡槽208,外密封圈205安装在环形卡槽208内。
请参照图3-图25,本实施例一种温控阀高效自动组装检测生产线100,其包括料盘循环输送线1、沿料盘循环输送线1依次设置的温控阀组装设备2、第一温控箱3、第二温控箱4与下料单元5、在第一温控箱3内对温控阀200进行气密检测的第一气密测试单元6、在第二温控箱4内对温控阀200进行气密检测的第二气密测试单元7以及在料盘循环输送线1上循环输送的料盘8。
料盘循环输送线1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输送线11与第二输送线12、设置在第一输送线11两端过渡连接第一输送线11与第二输送线12的端部过渡输送线13;第一输送线11穿过第一温控箱3和第二温控箱4。
第一输送线11与第二输送线12均包括平行设置的一对第一滑轨111、平行设置在第一滑轨111旁侧的输送带112、驱动输送带112循环输送的第一电机113,料盘8的底部设置有叠设在输送带112上且与输送带112上的齿纹啮合的齿条板81,料盘8底部设置有第二滑块82,通过第二滑块82滑动设置在第一滑轨111上。
端部过渡输送线13包括第一气缸131、受第一气缸131驱动垂直于第一输送线11输送方向运动的第一支撑板132、设置在第一支撑板132上且与第一输送线11或第二输送线12中的第一滑轨111对接的第二滑轨133以及固定在第一支撑板132上且固定住第一滑轨111上的料盘8位置的限位组件134。限位组件134包括第二气缸1341以及受第二气缸1341驱动进行上下运动的第一定位柱1342,料盘8上设置有供第一定位柱1342伸入的定位孔83。输送带112的输送范围覆盖第二滑轨133,且料盘8底部设置有两个齿条板81,当料盘8在第一输送线11上输送时,依靠其中一侧的齿条板81与输送带112配合实现传动,当料盘8被端部过渡输送线13转移到第二输送线12上后,则依靠另一侧的齿条板81与输送带112配合实现传动。
温控阀组装设备2与下料单元5分别设置在两个端部过渡输送线13侧,且在第一输送线11或第二输送线12端部处进行上下料,这样,端部过渡输送线13中无需配置电机,只需配置气缸即可实现两条输送线之间的料盘转移。
料盘8上阵列设置有若干个承载温控阀200的承载穴槽84,料盘8在温控阀组装设备2的下料工位处进行收料,然后通过第一输送线11依次输送到第一温控箱3和第二温控箱4内,通过第一气密测试单元6完成低温气密测试,通过第二气密测试单元7完成常温或设定温度的气密测试。
温控阀组装设备2包括进行旋转运动的转盘21、等角度环形设置在转盘21上的若干治具22、围绕转盘21依次设置的垫片安装单元23、阀体安装单元24、内密封圈安装单元25、温控片安装单元26、温控片安装检测单元27、外密封圈安装单元28以及下料搬运单元29。
转盘21的下方位于阀体安装单元24、温控片安装单元26位置处均设置有底部支撑滚轮211,转盘21的下方设置有与底部支撑滚轮211配合支撑的导向支撑块212。当进行阀体组装和温控片组装时,需要对转盘21施加一定的下压力,因此,通过底部支撑滚轮211对承受压力位置进行底部支撑,保障转盘21的整体平稳性。
治具22包括底座221、固定设置在底座221上的固定承载块222以及水平滑动设置在底座221上且与固定承载块222配合实现产品夹持的活动承载块223,活动承载块223固定设置在一个第一滑块224上,第一滑块224受弹性件(图中未标识)抵持与固定承载块222保持夹持状态。第一滑块224的一端径向向外延伸出底座221外侧表面。固定承载块222与活动承载块223共同合围形成有承载产品的第一承载槽225。
在垫片安装单元23与下料搬运单元29位置处设置有将第一承载槽225打开的开夹模组226,开夹模组226包括第三气缸2261以及受第三气缸2261驱动进行径向伸缩运动的推杆2262,推杆2262通过径向运动推动第一滑块224进行水平滑动,进而实现活动承载块223与固定承载块222切换至打开状态,便于垫片的安装以及产品的取出。
垫片安装单元23包括第一振动盘231、与第一振动盘231输出端对接的第一输送流道232、与第一输送流道232输出末端对接的第一接料块233以及将第一接料块233中的垫片201搬运到治具22上的第一搬运模组234。第一接料块233上设置有承接第一输送流道232输出垫片的第一承接槽2331,底部设置有将第一承接槽2331中的垫片201向上顶起的顶杆235,顶杆235受一个第四气缸236驱动进行上下运动。第一搬运模组234包括第五气缸2341、受第五气缸2341驱动进行水平运动的第二支撑板2342、固定在第二支撑板2342上的第六气缸2343以及受第六气缸2343驱动进行上下运动的第一吸附块2344。第一吸附块2344的中部设置有伸入垫片201中心孔内对垫片201实现精准定位的第二定位柱2345。
阀体安装单元24包括第二振动盘241、与第二振动盘241输出末端对接的第二输送流道242、与第二输送流道242末端对接的分料模组243以及将分料模组243中的阀体202搬运到转盘21上且与治具22中的垫片201进行组装的第二搬运模组244。
分料模组243包括与第二输送流道242输出端对接的第二接料块2431、驱动第二接料块2431垂直于第二输送流道242运动的第七气缸2432以及在第二输送流道242末端旁侧遮挡住第二接料块2431输入侧的遮挡板2433,第二接料块2431上设置有承载单个阀体202的第二承接槽24311。第二接料块2431受第七气缸2432驱动在第一接料位置与供料位置之间进行位置切换,在第一接料位置处与第二输送流道242对接承接阀体202,在供料位置处,将单个阀体202从第二输送流道242中切出,并通过遮挡板2433遮挡在第二接料块2431出入侧开口处,防止阀体202掉落。
第二搬运模组244包括第二电机2441、受第二电机2441驱动进行水平移动的第三支撑板2442、固定在第三支撑板2442上的第一夹持组件2443与第一压装组件2444。第一夹持组件2443包括固定在第三支撑板2442上的第八气缸24431、受第八气缸24431驱动进行上下运动的第一夹爪气缸24432以及受第一夹爪气缸24432驱动进行张开或夹持动作的第一夹爪24433。第一压装组件2444包括固定在第三支撑板2442上的第九气缸24441以及受第九气缸24441驱动进行上下运动的第一压头24442。
第一夹持组件2443将阀体202夹持到治具22上,且放入第一承载槽225中,然后第一压装组件2444将阀体202与垫片201压装在一起。
内密封圈安装单元25包括第三振动盘251、与第三振动盘251输出端对接的第三输送流道252、与第三输送流道252末端对接的第三接料块253以及将第三接料块253中的内密封圈203搬运到转盘21上方且装配到阀体202内的第三搬运模组254。第三接料块253上设置有与第三输送流道252对接的第三承接槽2531。第三搬运模组254包括第十气缸2541、受第十气缸2541驱动进行水平运动的第四支撑板2542、固定在第四支撑板2542上的第十一气缸2543以及受第十一气缸2543驱动进行上下运动的第二吸附块2544。
温控片安装单元26包括第四振动盘261、与第四振动盘261输出端对接的第四输送流道262、与第四输送流道262末端对接的翻转接料模组263、位于翻转接料模组263翻转位置下方的且对翻转接料模组263上的温控片204进行正反检测的激光测距器264、平移到翻转接料模组263翻转位置下方承接温控片204的接料组件265、在翻转接料模组263翻转位置下方承接反向温控片的导向回收组件266以及将接料组件265上的正向温控片搬运到转盘21上且装配到阀体202内的第四搬运模组267。
翻转接料模组263包括第四接料块2631以及驱动第四接料块2631绕水平轴翻转180°的翻转气缸2632。第四接料块2631上设置有与第四输送流道262对接的且能且仅能承接一片温控片204的第四承接槽26311,第四承接槽26311底部设置有吸附孔26312。通过吸附孔26312吸附住第四承接槽26311中的温控片204,当第四接料块2631翻转至朝下状态进行检测时,温控片204不会从第四承接槽26311中掉落。第四接料块2631受翻转气缸2632驱动在第二接料位置与放料位置之间进行位置切换,在第二接料位置处,第四接料块2631与第四输送流道262对接,承接温控片204;第四接料块2631翻转180°后移动到放料位置处,第四承接槽26311正对着激光测距器264,通过激光测距器264对第四承接槽26311中的温控片204的正反进行检测。本实施例中,温控片204的一侧表面中部呈下凹结构,对应的另一相对侧表面呈上凸结构,在装配到阀体202中时,温控片204的凹面需要朝上,然而第四振动盘261输出的温控片既有凹面朝上的,也有凸面朝上的,因此,通过翻转接料模组263配合激光测距器264即可实现凹凸面的筛选。
接料组件265包括第十二气缸2651、受第十二气缸2651驱动进行水平运动的第五支撑板2652以及设置在第五支撑板2652上的第五接料块2653。第五接料块2653上设置有对温控片204外周进行限位的第五承接槽2654。当激光测距器264对第四承接槽26311中的温控片204进行正反检测时,第五接料块2653处于避让位置处,若激光测距器264检测到第四承接槽26311中的温控片204是凹面朝上,则第五接料块2653移动至第四接料块2631下方,第四承接槽26311中的吸附孔26312破真空,释放温控片到第五承接槽2654中,然后第四接料块2631翻转至第二接料位置处承接物料,第五接料块2653则等待第四搬运模组267前来取料。若激光测距器264检测到第四承接槽26311中的温控片204是凸面朝上,则第五接料块2653留在避让位置处,第四承接槽26311中的温控片204直接掉落在导向回收组件266中进行回收。
导向回收组件266包括一端延伸至激光测距器264上方的斜向滑板2661以及位于斜向滑板2661末端的第一接料盒2662。斜向滑板2661上开设有供激光测距器264的检测光束通过的避让开槽。
第四搬运模组267包括第三电机2671、受第三电机2671驱动进行水平运动的第六支撑板2672以及固定在第六支撑板2672上的吸附组件2673与第二压装组件2674。吸附组件2673包括固定在第六支撑板2672上的第十三气缸26731以及受第十三气缸26731驱动进行上下运动的第三吸附块26732。第二压装组件2674包括固定在第六支撑板2672上的第十四气缸26741以及受第十四气缸26741驱动进行上下运动的第二压头26742。吸附组件2673将温控片204从接料组件265中吸附搬运到转盘21上且放入到阀体202中,然后通过第二压头26742将温控片204压装到位,使得阀体202筒壁上的卡扣207压持在温控片204的上表面,保障温控片204的轴向位置。
温控片安装检测单元27从阀体202的正上方对产品进行拍照,检测阀体202筒壁上的四个卡扣207是否位于温控片204的上表面,若获取的照片中能够看到四个卡扣207,则温控片204压装到位,否则,温控片204装配不到位。
外密封圈安装单元28包括第五振动盘281、与第五振动盘281输出末端对接的第五输送流道282、与第五输送流道282末端对接的第六接料块283以及将第六接料块283上的外密封圈205搬运到转盘21上且装配到阀体202上的第五搬运模组284。
第六接料块283上设置有与第五输送流道282对接的第六接料槽2831。
第五搬运模组284包括第十九气缸2841、受第十九气缸2841驱动进行水平运动的第七支撑板2842、固定在第七支撑板2842上的第十五气缸2843、受第十五气缸2843驱动进行上下运动的第八支撑板2844、固定在第八支撑板2844上的第十六气缸2845与第二夹爪气缸2846、受第二夹爪气缸2846驱动进行外扩与内缩的撑爪2847以及受第十六气缸2845驱动进行上下运动的且套设在撑爪2847外周的脱料筒2848。
撑爪2847从外密封圈205的内部向外撑开,拾取外密封圈205,然后移动至阀体202上方,并抵靠在阀体202的上端面上,之后脱料筒2848向下运动,将撑爪2847上的外密封圈205向下推送到阀体202外周的环形卡槽208内,完成外密封圈205的装配。
下料搬运单元29包括第一XYZ轴移载驱动模组291、设置在第一XYZ轴移载驱动模组291活动末端的第三夹爪气缸292以及受第三夹爪气缸292驱动进行张开或夹持动作的第二夹爪293。下料搬运单元29的下方还设置有收集温控片安装检测单元27检测出的不合格品的第二接料盒294。
温控阀组装设备2的工作流程为:垫片安装单元23输出垫片201放置到治具22中的第一承载槽225中,然后旋转至阀体安装单元24位置,阀体安装单元24输出阀体202,然后安装到垫片201上;转盘21驱动治具22旋转至内密封圈安装单元25位置处,内密封圈安装单元25输出内密封圈203,然后装配到阀体202内;转盘21转动一个工位至温控片安装单元26位置处,温控片安装单元26输出温控片204,将温控片204装配到阀体202内,并通过卡扣207卡住;再旋转至温控片安装检测单元27,检测温控片是否安装到位;之后再旋转至外密封圈安装单元28位置处,完成外密封圈205的装配;之后旋转到下料搬运单元29处,下料搬运单元29将组装好的温控阀200搬运到料盘8中,然后通过第一输送线11输送至后续测试工站进行气密测试。
第一温控箱3与第二温控箱4均设置有供料盘8进出的进出口(图中未标识),且在所述进出口处设置有密封控制门31。
第一温控箱3与第二温控箱4内均设置有多个静置区位与一个检测区位,在所述静置区位处,料盘8承载产品进行升温或降温,在设定时间内让产品达到气密检测所要求的温度,在所述检测区位,将料盘8中的产品抓取到第一气密测试单元6或第二气密测试单元7中进行气密检测。
第一气密测试单元6包括支撑底座61、驱动支撑底座61在第三接料位置与测试位置之间进行移动的第十七气缸62、在所述测试位置处位于支撑底座61上方的上测试模组63、将待测试产品从料盘8上搬运到所述第三接料位置并放置在支撑底座61上的第六搬运模组64以及检测待检测的温控阀200温度的温度传感器65。第六搬运模组64的搬运范围下方设置有第三接料盒66。
支撑底座61的上表面向下凹陷设置有承载温控阀200的第二承载槽611,第二承载槽611的上端槽口设置有密封圈612,支撑底座61上设置有与第二承载槽611连通的第一气嘴接头613。
上测试模组63包括第十八气缸631以及受第十八气缸631驱动向下运动与支撑底座61上表面密封相贴的上测试头632。上测试头632的下表面向上凹陷设置有凹槽6321,凹槽6321内设置有上下弹性浮动的且用于压紧温控阀200的压块6322,上测试头632上设置有与凹槽6321连通的第二气嘴接头6323;凹槽6321与第二承载槽611上下位置对应。
第一气嘴接头613与第二气嘴接头6323分别连通气密测试仪器的输出端与输入端。
第六搬运模组64包括第二XYZ轴移载驱动模组641、设置在第二XYZ轴移载驱动模组641活动末端的第九支撑板642以及固定在第九支撑板642上的两个第二夹持组件643。第二夹持组件643包括固定在第九支撑板642上的第四夹爪气缸6431以及受第四夹爪气缸6431驱动进行张开或夹持动作的第三夹爪6432。
第一气密测试单元6在测试时,支撑底座61在第三接料位置处,第六搬运模组64从第一输送线11的料盘8中抓取一个温控阀200,移动至支撑底座61上方,通过温度传感器65检测温控阀200的温度是否达到测试要求的温度,若达到温度要求,则放置到支撑底座61上;第十七气缸62驱动支撑底座61移动至所述测试位置;在所述测试位置,上测试头632下降压在支撑底座61上,压块6322压在温控阀200上部且将温控阀200在第二承载槽611中下压到位,此时温控阀200外周的外密封圈205与第二承载槽611内壁密封,轴向通道206的底部与第二承载槽611连通,使得第二承载槽611内部的空间与轴向通道206构成第一测试密封腔,第一气嘴接头613连通所述第一测试密封腔;阀体202筒壁上的卡扣207处形成有开口,使得凹槽6321与阀体202内部的腔体连通,构成第二测试密封腔,第二气嘴接头6323连通所述第二测试密封腔;所述第一测试密封腔与所述第二测试密封腔通过温控片204实现导通或阻断;所述气密测试仪器启动测试程序,往所述第一测试密封腔内充入设定气压气体,然后检测所述第二测试密封腔内的压力情况与流量情况,流量情况可通过在第二气嘴接头6323端的管路上设置流量传感器检测得到,判断温控阀200是否符合要求。
上测试头632上设置有密封凹槽6321顶部缝隙处的密封件(图中未标识)。第二承载槽611的底部为台阶槽,用于限制温控阀200的放入深度,第二承载槽611的槽底设置有与温控阀底部接口连通的连通孔(图中未标识),第一气嘴接头613连通所述连通孔。
第二气密测试单元7与第一气密测试单元6的结构相同,且测试流程相同。
测试完成后,合格的温控阀放置到料盘8上,不合格的则放到第三接料盒66中,料盘8上承载合格产品通过料盘循环输送线1输送至下料单元5处进行下料,空的料盘8则通过料盘循环输送线1再输送至温控阀组装设备2的下料位置进行收料。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3)

1.一种温控阀高效自动组装检测生产线,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料盘循环输送线、沿所述料盘循环输送线依次设置的温控阀组装设备、第一温控箱、第二温控箱与下料单元、在所述第一温控箱内对温控阀进行气密检测的第一气密测试单元、在所述第二温控箱内对温控阀进行气密检测的第二气密测试单元以及在所述料盘循环输送线上循环输送的料盘,所述料盘循环输送线部分区段穿过所述第一温控箱和所述第二温控箱;所述温控阀组装设备将组装好的温控阀收料于所述料盘循环输送线上的料盘中,然后依次进入所述第一温控箱、所述第二温控箱进行气密测试。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控阀高效自动组装检测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料盘循环输送线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输送线与第二输送线、设置在所述第一输送线两端过渡连接所述第一输送线与所述第二输送线的端部过渡输送线;所述第一输送线穿过所述第一温控箱和所述第二温控箱。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控阀高效自动组装检测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控阀组装设备包括进行旋转运动的转盘、等角度环形设置在所述转盘上的若干治具、围绕所述转盘依次设置的垫片安装单元、阀体安装单元、内密封圈安装单元、温控片安装单元、温控片安装检测单元、外密封圈安装单元以及下料搬运单元。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温控阀高效自动组装检测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垫片安装单元包括第一振动盘、与所述第一振动盘输出端对接的第一输送流道、与所述第一输送流道输出末端对接的第一接料块以及将所述第一接料块中的垫片搬运到所述治具上的第一搬运模组;所述第一搬运模组包括第五气缸、受所述第五气缸驱动进行水平运动的第二支撑板、固定在所述第二支撑板上的第六气缸以及受所述第六气缸驱动进行上下运动的第一吸附块。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温控阀高效自动组装检测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安装单元包括第二振动盘、与所述第二振动盘输出末端对接的第二输送流道、与所述第二输送流道末端对接的分料模组以及将所述分料模组中的阀体搬运到所述转盘上且与所述治具中的垫片进行组装的第二搬运模组;
所述第二搬运模组包括第二电机、受所述第二电机驱动进行水平移动的第三支撑板、固定在所述第三支撑板上的第一夹持组件与第一压装组件。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温控阀高效自动组装检测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密封圈安装单元包括第三振动盘、与所述第三振动盘输出端对接的第三输送流道、与所述第三输送流道末端对接的第三接料块以及将所述第三接料块中的内密封圈搬运到所述转盘上方且装配到阀体内的第三搬运模组;所述第三搬运模组包括第十气缸、受所述第十气缸驱动进行水平运动的第四支撑板、固定在所述第四支撑板上的第十一气缸以及受所述第十一气缸驱动进行上下运动的第二吸附块。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温控阀高效自动组装检测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控片安装单元包括第四振动盘、与所述第四振动盘输出端对接的第四输送流道、与所述第四输送流道末端对接的翻转接料模组、位于所述翻转接料模组翻转位置下方的且对所述翻转接料模组上的温控片进行正反检测的激光测距器、平移到所述翻转接料模组翻转位置下方承接温控片的接料组件、在所述翻转接料模组翻转位置下方承接反向温控片的导向回收组件以及将所述接料组件上的正向温控片搬运到所述转盘上且装配到阀体内的第四搬运模组。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温控阀高效自动组装检测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转接料模组包括与第四输送流道对接的第四接料块以及驱动所述第四接料块绕水平轴翻转180°的翻转气缸;所述第四接料块上设置有第四承接槽,所述第四承接槽底部设置有吸附孔;
所述接料组件包括第十二气缸、受所述第十二气缸驱动进行水平运动的第五支撑板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五支撑板上的第五接料块;所述第五接料块上设置有对温控片外周进行限位的第五承接槽;
所述第四搬运模组包括第三电机、受所述第三电机驱动进行水平运动的第六支撑板以及固定在所述第六支撑板上的吸附组件与第二压装组件。
9.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温控阀高效自动组装检测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密封圈安装单元包括第五振动盘、与所述第五振动盘输出末端对接的第五输送流道、与所述第五输送流道末端对接的第六接料块以及将所述第六接料块上的外密封圈搬运到所述转盘上且装配到阀体上的第五搬运模组;
所述第五搬运模组包括第十九气缸、受所述第十九气缸驱动进行水平运动的第七支撑板、固定在所述第七支撑板上的第十五气缸、受所述第十五气缸驱动进行上下运动的第八支撑板、固定在所述第八支撑板上的第十六气缸与第二夹爪气缸、受所述第二夹爪气缸驱动进行外扩与内缩的撑爪以及受所述第十六气缸驱动进行上下运动的且套设在所述撑爪外周的脱料筒。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控阀高效自动组装检测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温控箱与所述第二温控箱均设置有供所述料盘进出的进出口,且在所述进出口处设置有密封控制门;所述第一温控箱与所述第二温控箱内均设置有多个静置区位与一个检测区位,在所述静置区位处,所述料盘承载产品进行升温或降温,在设定时间内让产品达到气密检测所要求的温度;在所述检测区位,将所述料盘中的产品抓取到所述第一气密测试单元或所述第二气密测试单元中进行气密检测。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控阀高效自动组装检测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密测试单元与所述第二气密测试单元均包括支撑底座、驱动所述支撑底座在第三接料位置与测试位置之间进行移动的第十七气缸、在所述测试位置处位于所述支撑底座上方的上测试模组、将待测试产品从所述料盘上搬运到所述第三接料位置并放置在所述支撑底座上的第六搬运模组以及检测待检测的温控阀温度的温度传感器。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温控阀高效自动组装检测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底座的上表面向下凹陷设置有承载温控阀的第二承载槽,所述第二承载槽的上端槽口设置有密封圈,所述支撑底座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承载槽连通的第一气嘴接头;
所述上测试模组包括第十八气缸以及受所述第十八气缸驱动向下运动与所述支撑底座上表面密封相贴的上测试头;所述上测试头的下表面向上凹陷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内设置有上下弹性浮动的且用于压紧温控阀的压块,所述上测试头上设置有与所述凹槽连通的第二气嘴接头;所述凹槽与所述第二承载槽上下位置对应;
所述第一气嘴接头与所述第二气嘴接头分别连通气密测试仪器的输出端与输入端。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温控阀高效自动组装检测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温控阀在测试前被移动至所述支撑底座上方,通过所述温度传感器检测其温度是否达到测试要求的温度,若达到温度要求,则放置到所述支撑底座上,然后移动至所述测试位置;在所述测试位置,所述上测试头下降压在所述支撑底座上,所述压块压在温控阀上部且将温控阀在所述第二承载槽中下压到位,此时温控阀外周的外密封圈与所述第二承载槽内壁密封,阀体底部的轴向通道在底部与所述第二承载槽连通,使得所述第二承载槽内部的空间与所述轴向通道构成第一测试密封腔,所述第一气嘴接头连通所述第一测试密封腔;阀体筒壁上的卡扣处形成有开口,使得所述凹槽与阀体内部的腔体连通,构成第二测试密封腔,所述第二气嘴接头连通所述第二测试密封腔;所述第一测试密封腔与所述第二测试密封腔通过温控片实现导通或阻断;所述气密测试仪器启动测试程序,往所述第一测试密封腔内充入设定气压气体,然后检测所述第二测试密封腔内的压力情况与流量情况,判断温控阀是否符合要求。
CN202311663934.9A 2023-12-06 2023-12-06 一种温控阀高效自动组装检测生产线 Active CN11734060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663934.9A CN117340603B (zh) 2023-12-06 2023-12-06 一种温控阀高效自动组装检测生产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663934.9A CN117340603B (zh) 2023-12-06 2023-12-06 一种温控阀高效自动组装检测生产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340603A true CN117340603A (zh) 2024-01-05
CN117340603B CN117340603B (zh) 2024-02-20

Family

ID=893672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663934.9A Active CN117340603B (zh) 2023-12-06 2023-12-06 一种温控阀高效自动组装检测生产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340603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340602A (zh) * 2023-12-06 2024-01-05 苏州猎奇智能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温控阀自动组装设备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6208497U (zh) * 2016-07-27 2017-05-31 广东联塑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截止阀自动组装检测设备
KR102147731B1 (ko) * 2020-07-01 2020-08-25 주식회사 휴텍엔지니어링 온도제어 밸브의 다기능 테스트 장치
CN112247552A (zh) * 2020-08-26 2021-01-22 连云港金麦特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节温器自动组装及密封检测生产线
CN212871646U (zh) * 2020-08-26 2021-04-02 连云港金麦特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节温器壳体组装气密性自动检测设备
CN113458780A (zh) * 2021-06-25 2021-10-01 江苏帝浦拓普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一种雨刮器组装设备
CN216111889U (zh) * 2021-07-14 2022-03-22 斯泰必鲁斯(江苏)有限公司 一种带温度补偿控制阀的新型气弹簧
CN114986148A (zh) * 2022-06-06 2022-09-02 惠州市祥胜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用于防水透气阀的自动组装设备及其自动组装工艺
CN115091163A (zh) * 2022-07-22 2022-09-23 张家港市凯尔圣仪表有限公司 一种气动执行机构装配测试台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6208497U (zh) * 2016-07-27 2017-05-31 广东联塑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截止阀自动组装检测设备
KR102147731B1 (ko) * 2020-07-01 2020-08-25 주식회사 휴텍엔지니어링 온도제어 밸브의 다기능 테스트 장치
CN112247552A (zh) * 2020-08-26 2021-01-22 连云港金麦特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节温器自动组装及密封检测生产线
CN212871646U (zh) * 2020-08-26 2021-04-02 连云港金麦特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节温器壳体组装气密性自动检测设备
CN113458780A (zh) * 2021-06-25 2021-10-01 江苏帝浦拓普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一种雨刮器组装设备
CN216111889U (zh) * 2021-07-14 2022-03-22 斯泰必鲁斯(江苏)有限公司 一种带温度补偿控制阀的新型气弹簧
CN114986148A (zh) * 2022-06-06 2022-09-02 惠州市祥胜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用于防水透气阀的自动组装设备及其自动组装工艺
CN115091163A (zh) * 2022-07-22 2022-09-23 张家港市凯尔圣仪表有限公司 一种气动执行机构装配测试台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340602A (zh) * 2023-12-06 2024-01-05 苏州猎奇智能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温控阀自动组装设备
CN117340602B (zh) * 2023-12-06 2024-02-20 苏州猎奇智能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温控阀自动组装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340603B (zh) 2024-02-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7340603B (zh) 一种温控阀高效自动组装检测生产线
CN207269038U (zh) 一种电池封口侧焊定位夹具及系统
CN110165816B (zh) 电机o型圈、波形垫圈及转子装配设备
CN115602901A (zh) 一种动力电池盖板的一出二自动组装工艺及生产线
CN111958236A (zh) 一种快速接头半自动装配生产线
CN113532763B (zh) 一种气密性检测设备及其检测方法
CN212496401U (zh) 热敏电阻温度传感器总装配设备
CN218566782U (zh) 气密性检测机构及加工设备
CN210007520U (zh) 电机o型圈、波形垫圈及转子装配设备
CN115502614A (zh) 一种变径法兰定位工装
CN113857806B (zh) 管接件自动组装设备
CN117340602B (zh) 一种温控阀自动组装设备
CN210455028U (zh) 车辆空调出风口装配工装
CN206305596U (zh) 摄像头焊接自动化机
CN113465841B (zh) 一种气密性检测设备
CN114905261A (zh) 一种全自动转子磁环卡簧组装机及其使用方法
CN110341835B (zh) 车辆空调出风口装配工装
CN210649423U (zh) 铝油冷器全自动智能装配检测生产线
CN212767032U (zh) 转盘吸料转换机构
CN112427942A (zh) 一种卡压式管件的密封圈装配生产线
CN110000113B (zh) 一种热交换器氦检设备
CN114441110A (zh) 一种电池顶盖的氦气检漏设备及其工作方法
CN110695685B (zh) 一种生产效率高的组装设备
CN210499171U (zh) 一种卡压式铝塑管接头的一体化自动组装设备
CN108971974B (zh) 一种空气质量传感器组装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