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320168A - 上行及下行数据传输调度方法、装置及cu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上行及下行数据传输调度方法、装置及cu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320168A
CN117320168A CN202311584904.9A CN202311584904A CN117320168A CN 117320168 A CN117320168 A CN 117320168A CN 202311584904 A CN202311584904 A CN 202311584904A CN 117320168 A CN117320168 A CN 11732016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ime
delay
transmission
difference
li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58490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7320168B (zh
Inventor
汪春霆
王旭
翟立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Star Network System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Star Network System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Star Network System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Star Network System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584904.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320168B/zh
Publication of CN1173201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32016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732016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32016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12Wireless traffic scheduling
    • H04W72/1263Mapping of traffic onto schedule, e.g. scheduled allocation or multiplexing of flows
    • H04W72/1268Mapping of traffic onto schedule, e.g. scheduled allocation or multiplexing of flows of uplink data flow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12Wireless traffic scheduling
    • H04W72/1263Mapping of traffic onto schedule, e.g. scheduled allocation or multiplexing of flows
    • H04W72/1273Mapping of traffic onto schedule, e.g. scheduled allocation or multiplexing of flows of downlink data flow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4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 H04W72/543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based on requested quality, e.g. Qo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上行及下行数据传输调度方法、装置及CU设备,涉及5G NTN通信技术领域,应用于CU,CU部署在地面上,方法包括:获取CU到DU的单向时延,单向时延是DU的数据处理时延以及CU向DU的单向传输时延之和,DU部署在非地面;在第一时隙,向DU发送上行调度信息,以控制DU在第二时隙发送上行数据,第二时隙与第一时隙之间的差值是基于单向时延、第一时间偏移、DU到终端的预设传输时延确定的,第一时间偏移为:PDCCH时隙和PUSCH时隙间的时间偏移。应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案能够降低传输时延和系统时延抖动对CU和DU之间协同数据处理的影响。

Description

上行及下行数据传输调度方法、装置及CU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5G NTN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上行及下行数据传输调度方法、装置及CU设备。
背景技术
在5G NTN(5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Non-Terrestrial Network,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非地面网络)的再生场景下,基站分为CU(Centralized Unit,集中式单元)与DU(Distributed Unit,分布式单元)两部分,其中CU被部署在地面,DU被部署在非地面,MAC(Media Access Control,介质访问控制)层以上在CU中实现,PHY(Physical,物理)层和射频在DU中实现,也就是在基站进行数据处理的过程中,需要CU与DU之间协同进行数据处理。
具体的,CU与DU之间通过空间传输链路、馈电链路等中间链路进行数据交互,但CU与DU之间会存在传输时延,尤其是由于CU和DU分别设置于地面与非地面,两者之间距离较远,传输时延和系统时延抖动都会更大,进而影响CU与DU之间的协同数据处理。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上行及下行数据传输调度方法、装置及CU设备,以降低传输时延和系统时延抖动对CU和DU之间协同数据处理的影响。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上行数据传输调度方法,应用于集中式单元CU,所述CU部署在地面,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所述CU到分布式单元DU的单向时延,其中,所述单向时延是所述DU的数据处理时延以及所述CU向所述DU的单向传输时延之和,所述DU部署在非地面;
在第一时隙,向所述DU发送上行调度信息,以控制所述DU在第二时隙发送上行数据,所述第二时隙与所述第一时隙之间的差值是基于所述单向时延、第一时间偏移、DU到终端的预设传输时延确定的,所述第一时间偏移为: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时隙和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USCH时隙间的时间偏移。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通过以下公式计算所述第二时隙与所述第一时隙之间的差值:
其中,所述为所述第一时间偏移,所述/>为所述预设传输时延,所述u为传输协议定义的子载波间隔配置参数,所述/>为所述单向时延。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所述CU与所述DU之间的双向时延,所述双向时延是所述DU的数据处理时延以及所述CU与所述DU的往返传输时延之和;
在第三时隙,接收所述DU发送的上行数据,其中,所述第三时隙与所述第一时隙之间的差值是基于所述双向时延、第一时间偏移、所述预设传输时延确定的。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通过以下公式计算所述第三时隙与所述第一时隙之间的差值:
其中,所述为所述第一时间偏移,上述/>为所述预设传输时延,所述u为传输协议定义的子载波间隔配置参数,所述/>为所述双向时延。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预设传输时延和/或所述第一时间偏移是传输协议定义的。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通过以下方式计算所述单向时延和/或双向时延:
确定所述CU向所述DU发送链路探测请求包的第一时刻以及所述DU接收到所述链路探测请求包的第二时刻;
确定所述DU向所述CU发送链路探测响应包的第三时刻以及所述CU接收到所述链路探测响应包的第四时刻,其中,所述链路探测响应包是:所述DU对所述链路探测请求包进行处理后得到的;
基于所述第三时刻与所述第一时刻之间的第一差值,计算所述单向时延,和/或基于所述第四时刻与所述第一时刻之间的第二差值,计算所述双向时延。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计算得到所述单向时延和/或双向时延的方式还包括:
基于所述第三时刻与所述第二时刻,计算所述DU的数据处理时延;
所述基于所述第三时刻与所述第一时刻之间的第一差值,计算所述单向时延,和/或基于所述第四时刻与所述第一时刻之间的第二差值,计算所述双向时延,包括:
在所述数据处理时延小于所述预设门限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三时刻与所述第一时刻之间的第一差值作为所述单向时延,和/或将所述第四时刻与所述第一时刻之间的第二差值作为所述双向时延,其中,所述预设门限是基于所述CU的预设最长数据缓存时长计算得到的;
在所述数据处理时延不小于所述预设门限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一差值与调度时长之和作为所述单向时延,和/或将所述第二差值与所述调度时长之和作为所述双向时延,其中,所述调度时长为:基于所述数据处理时延以及所述预设最长数据缓存时长计算得到的。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CU向DU发送多个链路探测请求包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差值为多个链路探测请求包分别对应的第三时刻与第一时刻之间差值的统计值,所述第二差值为多个链路探测请求包分别对应的第四时刻与第一时刻之间差值的统计值。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链路探测请求包是所述CU在所述链路探测请求包的发送周期的前目标数量个时隙依次发送的,其中,所述目标数量为:同步信号块SSB标识的配置数量。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每一时隙发送一个链路探测包。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链路探测请求包的发送周期为SSB发送周期的整数倍。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下行数据传输调度方法,应用于集中式单元CU,所述CU部署在地面,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所述CU到分布式单元DU的单向时延,其中,所述单向时延是所述DU的数据处理时延以及所述CU向所述DU的单向传输时延之和,所述DU部署在非地面上;
在第一时隙,向所述DU发送下行调度信息,以控制所述DU在第四时隙接收下行数据,其中,所述第四时隙与所述第一时隙之间的差值是:基于所述单向时延、第二时间偏移确定的,所述第二时间偏移为: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时隙和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DSCH时隙之间的时间偏移。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通过以下公式计算所述第四时隙与所述第一时隙之间的差值:
其中,所述为所述第二时间偏移,所述/>为所述单向时延。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所述CU与所述DU之间的双向时延,所述双向时延是所述DU的数据处理时延以及所述CU与所述DU的往返传输时延之和;
在第五时隙,接收所述DU发送的下行调度反馈,其中,所述第五时隙与所述第一时隙之间的差值是基于所述双向时延、所述第二时间偏移、第三时间偏移、DU到终端的预设传输时延确定的,所述第三时间偏移为:PDSCH时隙与下行调度反馈之间的时间偏移。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通过以下公式计算所述第五时隙与所述第一时隙之间的差值:
其中,所述为所述第二时间偏移,/>为所述第三时间偏移,所述/>为所述预设传输时延,所述u为传输协议定义的子载波间隔配置参数,所述/>为所述双向时延。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时间偏移是传输协议定义的。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时间偏移是传输协议定义的。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通过以下方式计算所述单向时延和/或双向时延:
确定所述CU向所述DU发送链路探测请求包的第一时刻以及所述DU接收到所述链路探测请求包的第二时刻;
确定所述DU向所述CU发送链路探测响应包的第三时刻以及所述CU接收到所述链路探测响应包的第四时刻,其中,所述链路探测响应包是:所述DU对所述链路探测请求包进行处理后得到的;
基于所述第三时刻与所述第一时刻之间的第一差值,计算所述单向时延,和/或基于所述第四时刻与所述第一时刻之间的第二差值,计算所述双向时延。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计算得到所述单向时延和/或双向时延的方式还包括:
基于所述第三时刻与所述第二时刻,计算所述DU的数据处理时延;
所述基于所述第三时刻与所述第一时刻之间的第一差值,计算所述单向时延,和/或基于所述第四时刻与所述第一时刻之间的第二差值,计算所述双向时延,包括:
在所述数据处理时延小于所述预设门限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三时刻与所述第一时刻之间的第一差值作为所述单向时延,和/或将所述第四时刻与所述第一时刻之间的第二差值作为所述双向时延,其中,所述预设门限是基于所述CU的预设最长数据缓存时长计算得到的;
在所述数据处理时延不小于所述预设门限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一差值与调度时长之和作为所述单向时延,和/或将所述第二差值与所述调度时长之和作为所述双向时延,其中,所述调度时长为:基于所述数据处理时延以及所述预设最长数据缓存时长计算得到的。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CU向DU发送多个链路探测请求包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差值为多个链路探测请求包分别对应的第三时刻与第一时刻之间差值的统计值,所述第二差值为多个链路探测请求包分别对应的第四时刻与第一时刻之间差值的统计值。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链路探测请求包是所述CU在所述链路探测请求包的发送周期的前目标数量个时隙依次发送的,其中,所述目标数量为:同步信号块SSB标识的配置数量。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每一时隙发送一个链路探测包。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链路探测请求包的发送周期为SSB发送周期的整数倍。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调度装置,应用于中心单元CU,所述CU部署在地面,所述装置包括:
第一时延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CU到分布式单元DU的单向时延,其中,所述单向时延是所述DU的数据处理时延以及所述CU向所述DU的单向传输时延之和,所述DU部署在非地面;
上行调度信息发送模块,用于在第一时隙,向所述DU发送上行调度信息,以控制所述DU在第二时隙发送上行数据,所述第二时隙与所述第一时隙之间的差值是基于所述单向时延、第一时间偏移、DU到终端的预设传输时延确定的,所述第一时间偏移为: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时隙和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USCH时隙间的时间偏移。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通过以下公式计算所述第二时隙与所述第一时隙之间的差值:
其中,所述为所述第一时间偏移,所述/>为所述预设传输时延,所述u为传输协议定义的子载波间隔配置参数,所述/>为所述单向时延。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三时延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CU与所述DU之间的双向时延,所述双向时延是所述DU的数据处理时延以及所述CU与所述DU的往返传输时延之和;
上行数据接收模块,用于在第三时隙,接收所述DU发送的上行数据,其中,所述第三时隙与所述第一时隙之间的差值是基于所述双向时延、第一时间偏移、所述预设传输时延确定的。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通过以下公式计算所述第三时隙与所述第一时隙之间的差值:
其中,所述为所述第一时间偏移,上述/>为所述预设传输时延,所述u为传输协议定义的子载波间隔配置参数,所述/>为所述双向时延。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预设传输时延和/或所述第一时间偏移是传输协议定义的。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通过以下模块计算所述单向时延和/或双向时延:
第一时刻确定模块,用于确定所述CU向所述DU发送链路探测请求包的第一时刻以及所述DU接收到所述链路探测请求包的第二时刻;
第二时刻确定模块,用于确定所述DU向所述CU发送链路探测响应包的第三时刻以及所述CU接收到所述链路探测响应包的第四时刻,其中,所述链路探测响应包是:所述DU对所述链路探测请求包进行处理后得到的;
第一时延计算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第三时刻与所述第一时刻之间的第一差值,计算所述单向时延,和/或基于所述第四时刻与所述第一时刻之间的第二差值,计算所述双向时延。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用于计算得到所述单向时延和/或双向时延的模块还包括:
第二时延计算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第三时刻与所述第二时刻,计算所述DU的数据处理时延;
所述第一时延计算模块,具体用于:
在所述数据处理时延小于所述预设门限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三时刻与所述第一时刻之间的第一差值作为所述单向时延,和/或将所述第四时刻与所述第一时刻之间的第二差值作为所述双向时延,其中,所述预设门限是基于所述CU的预设最长数据缓存时长计算得到的;
在所述数据处理时延不小于所述预设门限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一差值与调度时长之和作为所述单向时延,和/或将所述第二差值与所述调度时长之和作为所述双向时延,其中,所述调度时长为:基于所述数据处理时延以及所述预设最长数据缓存时长计算得到的。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CU向DU发送多个链路探测请求包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差值为多个链路探测请求包分别对应的第三时刻与第一时刻之间差值的统计值,所述第二差值为多个链路探测请求包分别对应的第四时刻与第一时刻之间差值的统计值。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链路探测请求包是所述CU在所述链路探测请求包的发送周期的前目标数量个时隙依次发送的,其中,所述目标数量为:同步信号块SSB标识的配置数量。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每一时隙发送一个链路探测包。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链路探测请求包的发送周期为SSB发送周期的整数倍。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下行数据传输调度装置,应用于集中式单元CU,所述CU部署在地面,所述装置包括:
第二时延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CU到分布式单元DU的单向时延,其中,所述单向时延是所述DU的数据处理时延以及所述CU向所述DU的单向传输时延之和,所述DU部署在非地面上;
下行调度信息发送模块,用于在第一时隙,向所述DU发送下行调度信息,以控制所述DU在第四时隙接收下行数据,其中,所述第四时隙与所述第一时隙之间的差值是:基于所述单向时延、第二时间偏移确定的,所述第二时间偏移为: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时隙和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DSCH时隙之间的时间偏移。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通过以下公式计算所述第四时隙与所述第一时隙之间的差值:
其中,所述为所述第二时间偏移,所述/>为所述单向时延。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四时延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CU与所述DU之间的双向时延,所述双向时延是所述DU的数据处理时延以及所述CU与所述DU的往返传输时延之和;
下行反馈接收模块,用于在第五时隙,接收所述DU发送的下行调度反馈,其中,所述第五时隙与所述第一时隙之间的差值是基于所述双向时延、所述第二时间偏移、第三时间偏移、DU到终端的预设传输时延确定的,所述第三时间偏移为:PDSCH时隙与下行调度反馈之间的时间偏移。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通过以下公式计算所述第五时隙与所述第一时隙之间的差值:
其中,所述为所述第二时间偏移,/>为所述第三时间偏移,所述/>为所述预设传输时延,所述u为传输协议定义的子载波间隔配置参数,所述/>为所述双向时延。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时间偏移是传输协议定义的。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时间偏移是传输协议定义的。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通过以下模块计算所述单向时延和/或双向时延:
第三时刻确定模块,用于确定所述CU向所述DU发送链路探测请求包的第一时刻以及所述DU接收到所述链路探测请求包的第二时刻;
第四时刻确定模块,用于确定所述DU向所述CU发送链路探测响应包的第三时刻以及所述CU接收到所述链路探测响应包的第四时刻,其中,所述链路探测响应包是:所述DU对所述链路探测请求包进行处理后得到的;
第三时延计算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第三时刻与所述第一时刻之间的第一差值,计算所述单向时延,和/或基于所述第四时刻与所述第一时刻之间的第二差值,计算所述双向时延。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用于计算得到所述单向时延和/或双向时延的模块还包括:
第四时延计算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第三时刻与所述第二时刻,计算所述DU的数据处理时延;
所述第三时延计算模块,具体用于:
在所述数据处理时延小于所述预设门限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三时刻与所述第一时刻之间的第一差值作为所述单向时延,和/或将所述第四时刻与所述第一时刻之间的第二差值作为所述双向时延,其中,所述预设门限是基于所述CU的预设最长数据缓存时长计算得到的;
在所述数据处理时延不小于所述预设门限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一差值与调度时长之和作为所述单向时延,和/或将所述第二差值与所述调度时长之和作为所述双向时延,其中,所述调度时长为:基于所述数据处理时延以及所述预设最长数据缓存时长计算得到的。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CU向DU发送多个链路探测请求包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差值为多个链路探测请求包分别对应的第三时刻与第一时刻之间差值的统计值,所述第二差值为多个链路探测请求包分别对应的第四时刻与第一时刻之间差值的统计值。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链路探测请求包是所述CU在所述链路探测请求包的发送周期的前目标数量个时隙依次发送的,其中,所述目标数量为:同步信号块SSB标识的配置数量。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每一时隙发送一个链路探测包。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链路探测请求包的发送周期为SSB发送周期的整数倍。
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上行数据传输调度方法,应用于CU,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所述CU到分布式单元DU的单向时延,其中,所述单向时延是所述DU的数据处理时延以及所述CU向所述DU的单向传输时延之和,所述CU与所述DU分离部署;
在第一时隙,向所述DU发送上行调度信息,以控制所述DU在第二时隙发送上行数据,所述第二时隙与所述第一时隙之间的差值是基于所述单向时延确定的。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时隙与所述第一时隙之间的差值是基于所述单向时延、第一时间偏移、CU到终端的预设传输时延确定的,所述第一时间偏移为: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时隙和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USCH时隙间的时间偏移。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通过以下公式计算所述第二时隙与所述第一时隙之间的差值:
其中,所述为所述第一时间偏移,所述/>为所述预设传输时延,所述u为传输协议定义的子载波间隔配置参数,所述/>为所述单向时延。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所述CU与所述DU之间的双向时延,所述双向时延是所述DU的数据处理时延以及所述CU与所述DU的往返传输时延之和;
在第三时隙,接收所述DU发送的上行数据,其中,所述第三时隙与所述第一时隙之间的差值是基于所述双向时延确定的。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时隙与所述第一时隙之间的差值是基于所述双向时延、第一时间偏移、所述预设传输时延确定的。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通过以下公式计算所述第三时隙与所述第一时隙之间的差值:
其中,所述为所述第一时间偏移,上述/>为所述预设传输时延,所述u为传输协议定义的子载波间隔配置参数,所述/>为所述双向时延。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预设传输时延和/或所述第一时间偏移是传输协议定义的。
第六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下行数据传输调度方法,应用于集中式单元CU,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所述CU到分布式单元DU的单向时延,其中,所述单向时延是所述DU的数据处理时延以及所述CU向所述DU的单向传输时延之和,所述DU与所述CU分离部署;
在第一时隙,向所述DU发送下行调度信息,以控制所述DU在第四时隙接收下行数据,其中,所述第四时隙与所述第一时隙之间的差值是:基于所述单向时延确定的。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四时隙与所述第一时隙之间的差值是:基于所述单向时延、第二时间偏移确定的,所述第二时间偏移为: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时隙和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DSCH时隙之间的时间偏移。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通过以下公式计算所述第四时隙与所述第一时隙之间的差值:
其中,所述为所述第二时间偏移,所述/>为所述单向时延。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所述CU与所述DU之间的双向时延,所述双向时延是所述DU的数据处理时延以及所述CU与所述DU的往返传输时延之和;
在第五时隙,接收所述DU发送的下行调度反馈,其中,所述第五时隙与所述第一时隙之间的差值是基于所述双向时延确定的。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五时隙与所述第一时隙之间的差值是基于所述双向时延、所述第二时间偏移、第三时间偏移、所述CU到终端的预设传输时延确定的,所述第三时间偏移为:PDSCH时隙与下行调度反馈之间的时间偏移。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通过以下公式计算所述第五时隙与所述第一时隙之间的差值:
其中,所述为所述第二时间偏移,/>为所述第三时间偏移,所述/>为所述预设传输时延,所述u为传输协议定义的子载波间隔配置参数,所述/>为所述双向时延。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时间偏移是传输协议定义的。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时间偏移是传输协议定义的。
第七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单向时延和/或双向时延的方式,具体的,通过以下方式计算所述单向时延和/或双向时延:
确定CU向DU发送链路探测请求包的第一时刻以及DU接收到所述链路探测请求包的第二时刻;
确定DU向CU发送链路探测响应包的第三时刻以及CU接收到所述链路探测响应包的第四时刻,其中,所述链路探测响应包是:所述DU对所述链路探测请求包进行处理后得到的;
基于所述第三时刻与所述第一时刻之间的第一差值,计算所述单向时延,和/或基于所述第四时刻与所述第一时刻之间的第二差值,计算所述双向时延。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计算得到所述单向时延和/或双向时延的方式还包括:
基于所述第三时刻与所述第二时刻,计算所述DU的数据处理时延;
所述基于所述第三时刻与所述第一时刻之间的第一差值,计算所述单向时延,和/或基于所述第四时刻与所述第一时刻之间的第二差值,计算所述双向时延,包括:
在所述数据处理时延小于所述预设门限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三时刻与所述第一时刻之间的第一差值作为所述单向时延,和/或将所述第四时刻与所述第一时刻之间的第二差值作为所述双向时延,其中,所述预设门限是基于所述CU的预设最长数据缓存时长计算得到的;
在所述数据处理时延不小于所述预设门限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一差值与调度时长之和作为所述单向时延,和/或将所述第二差值与所述调度时长之和作为所述双向时延,其中,所述调度时长为:基于所述数据处理时延以及所述预设最长数据缓存时长计算得到的。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CU向DU发送多个链路探测请求包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差值为多个链路探测请求包分别对应的第三时刻与第一时刻之间差值的统计值,所述第二差值为多个链路探测请求包分别对应的第四时刻与第一时刻之间差值的统计值。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链路探测请求包是所述CU在所述链路探测请求包的发送周期的前目标数量个时隙依次发送的,其中,所述目标数量为:同步信号块SSB标识的配置数量。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每一时隙发送一个链路探测包。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链路探测请求包的发送周期为SSB发送周期的整数倍。
第八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CU设备,包括处理器、通信接口、存储器和通信总线,其中,处理器,通信接口,存储器通过通信总线完成相互间的通信;
存储器,用于存放计算机程序;
处理器,用于执行存储器上所存放的程序时,实现第一方面、第二方面或第五方面至第七方面中任一项的方法步骤。
第九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设备,所述设备部署有CU,所述CU用于实现第一方面、第二方面或第五方面至第七方面中任一项的方法步骤。
第十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内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第一方面、第二方面或第五方面至第七方面中任一项的方法步骤。
第十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一方面、第二方面或第五方面至第七方面中任一项的方法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有益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上行数据传输调度方法,应用于CU,CU能够获取CU到DU单向时延,结合PDCCH时隙与PUSCH时隙间的第一时间偏移以及DU到终端的预设传输时延,共同调度DU向CU发送上行数据的第二时隙。由于第二时隙是基于当前传输链路实际的单向时延进行配置的,因此第二时隙与当前传输链路的实际情况相匹配,也就是CU对上行数据的调度与当前传输链路的实际时延相匹配,从而降低传输时延和系统时延抖动的影响,保证CU和DU之间能够正常进行协同数据处理。
当然,实施本申请的任一产品或方法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实施例。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上行数据传输调度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上行数据传输调度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时延计算方式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DU与CU之间数据传输时延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时延计算方式的流程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下行数据传输调度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下行数据传输调度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上行数据传输调度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下行数据传输调度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CU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基于本申请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由于相关技术中CU与DU之间的传输时延会影响CU与DU之间的协同数据处理,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上行及下行数据传输调度方法、装置及CU设备。
参见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上行数据传输调度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应用于CU,上述CU部署在地面,包括以下步骤S101-步骤S102。
S101:获取CU到DU的单向时延。
其中,上述单向时延为:DU的数据处理时延以及上述CU向上述DU的单向传输时延之和。具体的,上述单向时延包括CU向DU发送数据的过程中在传输路径上消耗的时长、DU进行数据处理所需的时长、DU的时钟与CU的时钟之间的时钟偏移。上述DU部署在非地面上。具体的,DU可以部署于非地面的空间节点上,上述空间节点可以是卫星、航天飞机、空间站等。
S102:在第一时隙,向DU发送上行调度信息,以控制DU在第二时隙发送上行数据。
其中,上述第二时隙与上述第一时隙之间的时间差是:基于上述单向时延、第一时间偏移、DU到终端的预设传输时延确定的,上述第一时间偏移为: PDCCH(PhysicalDownlink Control Channel,物理下行控制信道)时隙和PUSCH(Physical Uplink SharedChannel ,物理上行共享信道)时隙间的时间偏移。
具体的,上述CU向DU发送的上行调度信息需要经过CU与DU之间的传输路径才能够被发送至DU,DU接收到上行调度信息后,对上行数据进行处理后,才能够向CU发送上行数据,也就是CU向DU发送上行调度信息的第一时隙与DU向CU发送上行数据的第二时隙之间的差值中包括CU向DU发送的单向传输时延、DU的数据处理时延。上述DU进行上行数据处理所需的时长即为DU的数据处理时延,CU向DU发送上行调度信息的时延为上述单向传输时延,因此,上述上行时延与上行数据调度所需的实际时延相符。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通过以下公式计算上述第二时隙与上述第一时隙之间的差值:
上述为第一时间偏移,上述/>为上述预设传输时延,上述u为传输协议定义的子载波间隔配置参数,上述/>为上述单向时延。
另外,上述预设传输时延和/或上述第一时间偏移是传输协议定义的。
由以上可见,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上行数据传输调度方法,应用于CU,CU能够获取CU到DU单向时延,结合PDCCH时隙与PUSCH时隙间的第一时间偏移以及空间节点到终端的预设传输时延,共同调度DU向CU发送上行数据的第二时隙。由于第二时隙是基于当前传输链路实际的单向时延进行配置的,因此第二时隙与当前传输链路的实际情况相匹配,也就是CU对上行数据的调度与当前传输链路的实际时延相匹配,降低传输时延和系统时延抖动的影响,从而保证CU和DU之间能够正常进行协同数据处理。
参见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上行数据传输调度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与前述图1所示的实施相比,还包括以下步骤S103-步骤S104。
S103:获取CU与DU之间的双向时延。
其中,上述双向时延是上述DU的数据处理时延以及上述CU与上述DU的往返传输时延之和。具体的,上述双向时延包括CU向DU发送数据的过程中在传输路径上消耗的时长、DU进行数据处理所需的时长、DU完成数据处理后向CU发送数据的过程中在传输路径上消耗的时长、DU的时钟与CU的时钟之间的时钟偏移。
S104:在第三时隙,接收DU发送的上行数据。
其中,上述第三时隙与上述第一时隙之间的差值是基于上述双向时延、第一时间偏移、上述预设传输时延确定的。
具体的,上述CU向DU发送的上行调度信息需要经过CU与DU之间的传输路径才能够被发送至DU,DU接收到上行调度信息后,对上行数据进行处理后,才能够向CU发送上行数据,上行数据需要经过DU与CU之前的传输路径才能够被传输至CU,上述DU进行数据处理所需的时长即为DU的数据处理时延,CU向DU发送上行调度信息的时延与DU向CU发送上行数据的时延之和为上述往返传输时延,因此,上述双向时延与上行数据调度所需的实际时延相符。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通过以下公式计算上述第三时隙与上述第一时隙之间的差值:
上述为第一时间偏移,上述/>为上述预设传输时延,上述u为传输协议定义的子载波间隔配置参数,上述/>为上述双向时延。
由以上公式可见,上述第三时隙与上述第二时隙之间的时间差为双向时延与单向时延之差,由前述对单向时延和双向时延的定义可见,上述双向时延与单向时延之差即为DU向CU传输数据的时延。
由以上可见,CU能够获取CU与DU之间的双向时延,结合PDCCH时隙与PUSCH时隙间的第一时间偏移以及空间节点到终端的预设传输时延,共同确定CU接收上行数据的第三时隙。由于第三时隙是基于当前传输链路实际的双向时延进行配置的,因此第三时隙与当前传输链路的实际情况相匹配,也就是CU对上行数据的调度与当前传输链路的实际时延相匹配,降低传输时延和系统时延抖动的影响,从而保证CU和DU之间能够正常进行协同数据处理。
参见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时延计算方式的流程示意图,通过以下步骤S301-步骤S304计算上述单向时延和/或双向时延。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CU的数据处理资源较为丰富,因此单向时延、双向时延可以由CU计算得到,当然,也可以由其他任何具有计算能力的电子设备计算得到,本申请实施例对步骤S301-步骤S304的执行主体不进行限定。
S301:确定CU向DU发送链路探测请求包的第一时刻以及DU接收到链路探测请求包的第二时刻。
其中,上述第一时刻可以以CU(即MAC层)向DU(即PHY层)发送链路探测请求包的时刻对应的第一无线帧号以及第一时隙号表示,也可以以CU时钟的第一计时时刻表示。
具体的,上述链路探测请求包中携带有链路探测请求包的编号、第一无线帧号以及第一时隙号;或携带有链路探测请求包的编号以及第一计时时刻。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在第一时刻以第一无线帧号以及第一时隙号表示的情况下,上述链路探测请求包可以定义为:
MacPhyLinkMeasure.Request(MAC层与PHY层链路探测请求包){
Index(索引),
SFN(System Frame Number,无线帧号)0,
Slot(时隙)0,
}
其中,Index表示链路探测请求包的编号,SFN0为CU发出链路探测请求包的无线帧号,Slot0为CU发出链路探测请求包的时隙号。
由于上述链路探测请求包中携带有第一无线帧号以及第一时隙号,因此通过读取链路探测请求包中携带的信息即能够确定链路探测请求包的发送时刻。
另外,上述第二时刻也可以以DU(即PHY层)接收链路探测请求包的时刻对应的第二无线帧号以及第二时隙号表示,也可以以DU时钟的第二计时时刻表示。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DU接收到链路探测请求包之后可以按照链路探测请求包以及其他业务包的到达顺序将各个数据包依次存放于本地缓存中,之后按照数据包的存储顺序依次进行处理,在处理完链路探测请求包之后,生成并向CU发送链路探测响应包。
S302:确定DU向CU发送链路探测响应包的第三时刻以及CU接收到链路探测响应包的第四时刻。
其中,上述链路探测响应包是:上述DU对上述链路探测请求包进行处理后得到的。
上述第三时刻可以以DU(即PHY层)向CU(即MAC层)发送链路探测响应包的时刻对应的第三无线帧号以及第三时隙号表示,也可以以DU时钟的第三计时时刻表示。
上述第四时刻可以以CU(即MAC层)接收到链路探测响应包的时刻对应的第四无线帧号以及第四时隙号表示,也可以以CU时钟的第四计时时刻表示。
上述链路探测响应包中包含链路探测响应包的编号,该编号与链路探测响应包对应的链路探测请求包的编号相同,上述链路探测响应包中还包括第一无线帧号、第一时隙号、第二无线帧号、第二时隙号、第三无线帧号、第三时隙号。或还包括第一计时时刻、第二计时时刻与第三计时时刻。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在第一时刻以第一无线帧号以及第一时隙号表示、第二时刻以第二无线帧号以及第二时隙号表示、第三时刻以第三无线帧号以及第三时隙号表示的情况下,上述链路探测请求包可以定义为:
MacPhyLinkMeasure.response(MAC层与PHY层链路探测响应包){
Index,SFN0, Slot0,SFN0’,Slot0’,SFN1’,Slot1’,
}
其中,Index表示链路探测响应包的编号,SFN0为CU发出链路探测请求包的第一无线帧号,Slot0为CU发出链路探测请求包的第一时隙号,SFN0’为DU接收链路探测请求包的第二无线帧号,Slot0’为DU接收链路探测请求包的第二时隙号,SFN1’为DU发送链路探测响应包的第三无线帧号,Slot1’为DU发送链路探测响应包的第三时隙号。
由于上述链路探测响应包中包含表示第一时刻、第二时刻、第三时刻的信息,因此CU在接收到上述链路探测响应包之后就能确定上述第一时刻、第二时刻、第三时刻,也能够确定自身接收到链路探测响应包的第四时刻。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上述CU可以建立信息队列,队列中记录链路探测包(包括链路探测请求包以及链路探测响应包)的编号、第一时刻、第二时刻、第三时刻与第四时刻。
具体的,可以队列中的每一元素可以包含以下信息:
{ Index, SFN0, Slot0,SFN0’,Slot0’,SFN1’,Slot1’,SFN1,Slot1}
其中,Index表示链路探测包的编号,SFN0为CU发出链路探测请求包的第一无线帧号,Slot0为CU发出链路探测请求包的第一时隙号,SFN0’为DU接收链路探测请求包的第二无线帧号,Slot0’为DU接收链路探测请求包的第二时隙号,SFN1’为DU发送链路探测响应包的第三无线帧号,Slot1’为DU发送链路探测响应包的第三时隙号,SFN1为CU接收链路探测响应包的第四无线帧号,Slot1为CU接收链路探测响应包的第四时隙号。
S303:基于第三时刻与第一时刻之间的第一差值,计算单向时延。
S304:基于第四时刻与第一时刻之间的第二差值,计算双向时延。
参见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DU与CU之间数据传输时延示意图。
图中的MAC表示CU,PHY表示DU,Toffset表示DU与CU之间的时钟偏移,Tdelay-dl表示CU向DU传输数据的链路时延,Tprocess表示DU进行数据处理的时延,Tdelay-ul表示DU向CU传输数据的链路时延。t(SFN0,Slot0)表示第一时刻,t(SFN0’,Slot0’)表示第二时刻,t(SFN1’,Slot1’)表示第三时刻,t(SFN1,Slot1)表示第四时刻。
所以
则由图中所示的时延情况可以得出,上述单向时延与双向时延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得到:
其中,为单向时延,/>为双向时延。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可以直接将计算得到的作为单向时延,将计算得到的/>作为双向时延,或者通过下文图4所示的步骤S206-S207计算得到单向时延与双向时延,在此暂不详述。
由以上可见,本申请实施例中CU与DU之间实际传输链路探测请求包与链路探测响应包,从而能够确定CU与DU之间传输数据包的过程中实际且准确的单向时延和/或双向时延,基于准确的单向时延和/或双向时延能够实现准确的星地数据传输调度。
参见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时延计算方式的流程示意图,与前述图3所示的实施例相比,上述方式还包括步骤S305,步骤S303-步骤S304可以通过以下步骤S306-步骤S307实现。
S305:基于第三时刻与第二时刻,计算DU的数据处理时延。
具体的,上述第三时刻与第二时刻即为DU进行数据处理所需的时长,也就是DU的数据处理时延。
S306:在数据处理时延小于预设门限的情况下,将第三时刻与第一时刻之间的第一差值作为单向时延,和/或将第四时刻与第一时刻之间的第二差值作为双向时延。
其中,上述预设门限是基于上述CU的预设最长数据缓存时长计算得到的。
具体的,若上述数据处理时延小于上述预设门限,则说明DU的数据处理时延较小,也就是DU进行数据处理需要的时长较短,在此情况下,可以直接将上述第三时刻与上述第一时刻之间的第一差值作为上述单向时延,和/或将上述第四时刻与上述第一时刻之间的第二差值作为上述双向时延。
另外,上述预设门限可以是上述预设最长数据缓存时长与第一预设比值的乘积,例如,上述第一预设比值可以是0.7、0.8等。
上述预设最长数据缓存时长可以基于DU的数据处理能力进行配置,本申请实施例对其具体取值不进行限定。
S307:在数据处理时延不小于预设门限的情况下,将第一差值与调度时长之和作为单向时延,和/或将第二差值与调度时长之和作为双向时延。
其中,上述调度时长为:上述数据处理时延以及上述预设最长数据缓存时长计算得到的。
具体的,若上述数据处理时延不小于上述预设门限,则说明DU的数据处理时延较大,也就是DU进行数据处理需要的时长较长,在此情况下,可以在上述第三时刻与上述第一时刻之间的第一差值的基础上加上调度时长,得到上述单向时延,在上述第四时刻与上述第一时刻之间的第二差值的基础上加上调度时长,得到上述双向时延。
也就是,在DU进行数据处理需要的时长较长的情况下,增大单向时延和/或双向时延,在此基础上,可以延长CU向DU发送上行调度信息的第一时隙与DU发送上行数据的第二时隙之间的时间差,和/或延长上述第二时隙与CU接收上行数据的第三时隙之间的时间差,也就是降低DU发送上行数据的频率。
由以上可见,在DU进行数据处理需要的时长较长的情况下,增大单向时延和/或双向时延,能够降低上行数据的发送频率,从而降低DU进行数据处理的压力,避免DU的数据处理压力过大导致DU的数据处理时延进一步延长。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可以将上述数据处理时延与上述预设最长数据缓存时长之差作为上述调度时长,或优先计算预设最长数据缓存时长与第二预设比值之间的乘积,再计算上述数据处理时延与上述乘积之差,得到上述调度时长。
例如,上述第二预设比值可以为0.4、0.5等。
具体的,可以基于以下公式计算上述单向时延和/或双向时延:
其中,等号左侧的为最终计算得到的单向时延,等号右侧的/>为第一差值,/>为数据处理时延,/>为上述第二预设比值,/>为上述预设最长数据缓存时长。
其中,等号左侧的为最终计算得到的双向时延,等号右侧的/>为第二差值,/>为数据处理时延,/>为上述第二预设比值,/>为上述预设最长数据缓存时长。
由以上可见,本申请实施例可以根据DU的数据处理时延的大小调整上述单向时延和/或双向时延,在DU的数据处理时延较大,也就是DU当前的数据处理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提高单向时延和/或双向时延,进而降低上行数据和下行数据的发送频率,从而降低DU的数据处理压力。
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在上述CU向DU发送多个链路探测请求包的情况下,不同的链路探测请求包对应着不同的第一时刻、第二时刻、第三时刻以及第四时刻。
在此情况下,上述第一差值为多个链路探测请求包分别对应的第三时刻与第一时刻之间差值的统计值。
具体的,上述第三时刻与第一时刻之间差值的统计值可以是多个第三时刻与第一时刻之间差值的最大值、中位数值、平均值、最小值等统计值。
上述第二差值为多个链路探测请求包分别对应的第四时刻与第一时刻之间差值的统计值。
具体的,上述第四时刻与第一时刻之间差值的统计值可以是第四时刻与第一时刻之间差值的最大值、中位数值、平均值、最小值的统计值。
上述数据处理时延为多个链路探测请求包分别对应的第三时刻与第二时刻之间差值的统计值。
具体的,上述第三时刻与第二时刻之间差值的统计值可以是第三时刻与第二时刻之间差值的最大值、中位数值、平均值、最小值的统计值。
由以上可见,本申请实施例不是基于单一的链路探测请求包直接确定第一时刻、第二时刻、第三时刻与第四时刻,进而检测单向时延和/或双向时延,而是基于多个链路探测请求包共同检测单向时延和/或双向时延。从而可以避免检测得到的单向时延和/或双向时延受到链路短时波动的影响,进而使得检测得到的单向时延和/或双向时延更加准确。
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上述链路探测请求包的发送周期可以为SSB(Synchronization Signal Block,同步信号块)发送周期的整数倍。
此外,上述链路探测请求包可以是上述CU在上述发送周期的前目标数量个时隙依次发送的,上述目标数量为:SSB标识的配置数量。
再者,CU可以在每一时隙发送一个链路探测包。
具体的,上述链路探测请求包的发送周期为SSB发送周期的整数倍且少于800ms,以避免链路探测请求包的发送周期过大,导致链路探测请求包的发送频率较低使得基于链路探测请求包检测得到的单向时延和双向时延难以反映链路当前的情况。例如,上述SSB发送周期可以为5ms、10ms、20ms、40ms、80ms、160ms等。
此外,链路探测请求包在每个链路探测请求包发送周期的起始无线帧的前目标数量个时隙,按链路探测请求包升序编号的顺序发送的,每一时隙发送一个链路探测请求包。
具体的,上述起始无线帧满足以下公式:
其中,SFN表示上述起始无线帧,为SSB发送周期,M为链路探测请求包的数量。
与前述上行数据传输调度方法相对应,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下行数据传输调度方法。
参见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下行数据传输调度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应用于CU,上述CU部署在地面,包括以下步骤S601-步骤S602。
S601:获取CU到DU的单向时延。
其中,上述单向时延是上述DU的数据处理时延以及上述CU向上述DU的单向传输时延之和,上述DU部署在非地面。
S602:在第一时隙,向DU发送下行调度信息,以控制DU在第四时隙接收下行数据。
其中,上述第四时隙与上述第一时隙之间的差值是:基于上述单向时延、第二时间偏移确定的。上述第二时间偏移为:PDCCH时隙和PDSCH(Physical Downlink SharedChannel ,物理下行共享信道)时隙之间的时间偏移。
具体的,上述第二时间偏移可以是传输协议定义的。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通过以下公式计算上述第四时隙与上述第一时隙之间的差值:
其中,上述为上述单向时延,上述/>为上述第二时间偏移。
由以上可见,CU能够获取CU到DU单向时延,结合PDCCH时隙与PDSCH时隙间的第二时间偏移以及DU到终端的预设传输时延,共同调度DU接收下行数据的第四时隙。由于第四时隙是基于当前传输链路实际的单向时延进行配置的,因此第四时隙与当前传输链路的实际情况相匹配,也就是CU对下行数据的调度与当前传输链路的实际时延相匹配,降低传输时延和系统时延抖动的影响,从而保证CU和DU之间能够正常进行协同数据处理。
参见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下行数据传输调度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在前述图6所示的实施例的基础上,还包括以下步骤S603-步骤S604。
S603:获取CU与DU之间的双向时延。
其中,上述双向时延是上述DU的数据处理时延以及上述CU与上述DU的往返传输时延之和。
S604:在第五时隙,接收DU发送的下行调度反馈。
其中,上述第五时隙与上述第一时隙之间的差值是基于上述双向时延、上述第二时间偏移、第三时间偏移、空间节点到终端的预设传输时延确定的,上述第三时间偏移为:PDSCH时隙与下行调度反馈之间的时间偏移。
具体的,上述第三时间偏移可以是传输协议定义的。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通过以下公式计算上述第五时隙与上述第一时隙之间的差值:
其中,上述为第二时间偏移,上述/>为上述第三时间偏移,上述/>为上述预设传输时延,上述u为传输协议定义的子载波间隔配置参数,上述/>为上述双向时延。
由以上可见,CU能够获取当前传输链路的双向时延,结合第二时间偏移、第三时间偏移以及预设传输时延,共同调度CU接收下行调度反馈的第五时隙,由于上述第五时隙是基于当前传输链路实际的双向时延配置的,因此第五时隙与当前传输链路的实际情况相匹配,也就是CU对下行数据的调度与当前传输链路的实际时延相匹配,降低传输时延和系统时延抖动的影响,从而保证CU和DU之间能够正常进行协同数据处理。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可以通过以下步骤A-步骤D计算上述单向时延和/或双向时延。
步骤A:确定CU向DU发送链路探测请求包的第一时刻以及DU接收到链路探测请求包的第二时刻。
步骤B:确定DU向CU发送链路探测响应包的第三时刻以及CU接收到链路探测响应包的第四时刻。
其中,链路探测响应包是:DU对链路探测请求包进行处理后得到的。
步骤C:基于第三时刻与第一时刻之间的第一差值,计算单向时延。
步骤D:基于第四时刻与第一时刻之间的第二差值,计算双向时延。
由以上可见,本申请实施例中CU与DU之间实际传输链路探测请求包与链路探测响应包,从而能够确定CU与DU之间传输数据包的过程中实际且准确的单向时延和/或双向时延,基于准确的单向时延和/或双向时延能够实现准确的数据传输调度。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计算得到单向时延和/或双向时延的方式还包括以下步骤E,且步骤C-步骤D可以通过以下步骤F-步骤G实现。
步骤E:基于第三时刻与第二时刻,计算DU的数据处理时延。
步骤F:在数据处理时延小于预设门限的情况下,将第三时刻与第一时刻之间的第一差值作为单向时延,和/或将第四时刻与第一时刻之间的第二差值作为双向时延。
其中,上述预设门限是基于上述CU的预设最长数据缓存时长计算得到的。
步骤G:在数据处理时延不小于预设门限的情况下,将第一差值与调度时长之和作为单向时延,和/或将所述第二差值与所述调度时长之和作为所述双向时延。
其中,所述调度时长为:基于所述数据处理时延以及所述预设最长数据缓存时长计算得到的。
另一方面,单向时延与双向时延增大后,可以提高第一时隙与第四时隙之间的时间差,并提高第一时隙与第五时隙之间的时间差,也就是CU进行下行调度的时间延后,从而可以降低CU调度下行数据的频率。
由以上可见,本申请实施例可以根据DU的数据处理时延的大小调整上述单向时延和/或双向时延,在DU的数据处理时延较大,也就是DU当前的数据处理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提高单向时延和/或双向时延,进而降低上行数据和下行数据的发送频率,从而降低DU的数据处理压力。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在上述CU向DU发送多个链路探测请求包的情况下,上述第一差值为多个链路探测请求包分别对应的第三时刻与第一时刻之间差值的统计值,上述第二差值为多个链路探测请求包分别对应的第四时刻与第一时刻之间差值的统计值。
由以上可见,本申请实施例不是基于单一的链路探测请求包直接确定第一时刻、第二时刻、第三时刻与第四时刻,进而检测单向时延和/或双向时延,而是基于多个链路探测请求包共同检测单向时延和/或双向时延。从而可以避免检测得到的单向时延和/或双向时延受到链路短时波动的影响,进而使得检测得到的单向时延和/或双向时延更加准确。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上述链路探测请求包是上述CU在上述链路探测请求包的发送周期的前目标数量个时隙依次发送的,其中,上述目标数量为:同步信号块SSB标识的配置数量。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每一时隙发送一个链路探测包。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上述链路探测请求包的发送周期为SSB发送周期的整数倍。
具体的,前述计算上述单向时延和/或双向时延的方式可以参见前文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与前述应用于CU的上行数据传输调度方法相对应,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应用于CU的上行数据传输调度装置。
参见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上行数据传输调度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应用于CU,上述CU部署在地面,上述装置包括:
第一时延获取模块801,用于获取所述CU到分布式单元DU的单向时延,其中,所述单向时延是所述DU的数据处理时延以及所述CU向所述DU的单向传输时延之和,所述DU部署在非地面上;
上行调度信息发送模块802,用于在第一时隙,向所述DU发送上行调度信息,以控制所述DU在第二时隙发送上行数据,所述第二时隙与所述第一时隙之间的差值是基于所述单向时延、第一时间偏移、DU到终端的预设传输时延确定的,所述第一时间偏移为: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时隙和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USCH时隙间的时间偏移。
由以上可见,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上行数据传输调度方法,应用于CU,CU能够获取CU到DU单向时延,结合PDCCH时隙与PUSCH时隙间的第一时间偏移以及DU到终端的预设传输时延,共同调度DU向CU发送上行数据的第二时隙。由于第二时隙是基于当前传输链路实际的单向时延进行配置的,因此第二时隙与当前传输链路的实际情况相匹配,也就是CU对上行数据的调度与当前传输链路的实际时延相匹配,降低传输时延和系统时延抖动的影响,从而保证CU和DU之间能够正常进行协同数据处理。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通过以下公式计算所述第二时隙与所述第一时隙之间的差值:
其中,所述为所述第一时间偏移,所述/>为所述预设传输时延,所述u为传输协议定义的子载波间隔配置参数,所述/>为所述单向时延。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三时延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CU与所述DU之间的双向时延,所述双向时延是所述DU的数据处理时延以及所述CU与所述DU的往返传输时延之和;
上行数据接收模块,用于在第三时隙,接收所述DU发送的上行数据,其中,所述第三时隙与所述第一时隙之间的差值是基于所述双向时延、第一时间偏移、所述预设传输时延确定的。
由以上可见,CU能够获取CU与DU之间的双向时延,结合PDCCH时隙与PUSCH时隙间的第一时间偏移以及DU到终端的预设传输时延,共同确定CU接收上行数据的第三时隙。由于第三时隙是基于当前传输链路实际的双向时延进行配置的,因此第三时隙与当前传输链路的实际情况相匹配,也就是CU对上行数据的调度与当前传输链路的实际时延相匹配,降低传输时延和系统时延抖动的影响,从而保证CU和DU之间能够正常进行协同数据处理。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通过以下公式计算所述第三时隙与所述第一时隙之间的差值:
其中,所述为所述第一时间偏移,上述/>为所述预设传输时延,所述u为传输协议定义的子载波间隔配置参数,所述/>为所述双向时延。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预设传输时延和/或所述第一时间偏移是传输协议定义的。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通过以下模块计算所述单向时延和/或双向时延:
第一时刻确定模块,用于确定所述CU向所述DU发送链路探测请求包的第一时刻以及所述DU接收到所述链路探测请求包的第二时刻;
第二时刻确定模块,用于确定所述DU向所述CU发送链路探测响应包的第三时刻以及所述CU接收到所述链路探测响应包的第四时刻,其中,所述链路探测响应包是:所述DU对所述链路探测请求包进行处理后得到的;
第一时延计算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第三时刻与所述第一时刻之间的第一差值,计算所述单向时延,和/或基于所述第四时刻与所述第一时刻之间的第二差值,计算所述双向时延。
由以上可见,本申请实施例中CU与DU之间实际传输链路探测请求包与链路探测响应包,从而能够确定CU与DU之间传输数据包的过程中实际且准确的单向时延和/或双向时延,基于准确的单向时延和/或双向时延能够实现准确的星地数据传输调度。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用于计算得到所述单向时延和/或双向时延的模块还包括:
第二时延计算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第三时刻与所述第二时刻,计算所述DU的数据处理时延;
所述第一时延计算模块,具体用于:
在所述数据处理时延小于所述预设门限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三时刻与所述第一时刻之间的第一差值作为所述单向时延,和/或将所述第四时刻与所述第一时刻之间的第二差值作为所述双向时延,其中,所述预设门限是基于所述CU的预设最长数据缓存时长计算得到的;
在所述数据处理时延不小于所述预设门限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一差值与调度时长之和作为所述单向时延,和/或将所述第二差值与所述调度时长之和作为所述双向时延,其中,所述调度时长为:基于所述数据处理时延以及所述预设最长数据缓存时长计算得到的。
由以上可见,本申请实施例可以根据DU的数据处理时延的大小调整上述单向时延和/或双向时延,在DU的数据处理时延较大,也就是DU当前的数据处理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提高单向时延和/或双向时延,进而降低上行数据和下行数据的发送频率,从而降低DU的数据处理压力。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CU向DU发送多个链路探测请求包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差值为多个链路探测请求包分别对应的第三时刻与第一时刻之间差值的统计值,所述第二差值为多个链路探测请求包分别对应的第四时刻与第一时刻之间差值的统计值。
由以上可见,本申请实施例不是基于单一的链路探测请求包直接确定第一时刻、第二时刻、第三时刻与第四时刻,进而检测单向时延和/或双向时延,而是基于多个链路探测请求包共同检测单向时延和/或双向时延。从而可以避免检测得到的单向时延和/或双向时延受到链路短时波动的影响,进而使得检测得到的单向时延和/或双向时延更加准确。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链路探测请求包是所述CU在所述链路探测请求包的发送周期的前目标数量个时隙依次发送的,其中,所述目标数量为:同步信号块SSB标识的配置数量。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每一时隙发送一个链路探测包。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链路探测请求包的发送周期为SSB发送周期的整数倍。
与前述应用于CU的下行数据传输调度方法相对应,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应用于CU的下行数据传输调度装置。
参见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下行数据传输调度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应用于集中式单元CU,所述CU部署在地面,所述装置包括:
第二时延获取模块901,用于获取所述CU到分布式单元DU的单向时延,其中,所述单向时延是所述DU的数据处理时延以及所述CU向所述DU的单向传输时延之和,所述DU部署在非地面;
下行调度信息发送模块902,用于在第一时隙,向所述DU发送下行调度信息,以控制所述DU在第四时隙接收下行数据,其中,所述第四时隙与所述第一时隙之间的差值是:基于所述单向时延、第二时间偏移确定的,所述第二时间偏移为: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时隙和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DSCH时隙之间的时间偏移。
由以上可见,CU能够获取CU到DU单向时延,结合PDCCH时隙与PDSCH时隙间的第二时间偏移以及DU到终端的预设传输时延,共同调度DU接收下行数据的第四时隙。由于第四时隙是基于当前传输链路实际的单向时延进行配置的,因此第四时隙与当前传输链路的实际情况相匹配,也就是CU对下行数据的调度与当前传输链路的实际时延相匹配,降低传输时延和系统时延抖动的影响,从而保证CU和DU之间能够正常进行协同数据处理。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通过以下公式计算所述第四时隙与所述第一时隙之间的差值:
其中,所述为所述第二时间偏移,所述/>为所述单向时延。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四时延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CU与所述DU之间的双向时延,所述双向时延是所述DU的数据处理时延以及所述CU与所述DU的往返传输时延之和;
下行反馈接收模块,用于在第五时隙,接收所述DU发送的下行调度反馈,其中,所述第五时隙与所述第一时隙之间的差值是基于所述双向时延、所述第二时间偏移、第三时间偏移、DU到终端的预设传输时延确定的,所述第三时间偏移为:PDSCH时隙与下行调度反馈之间的时间偏移。
由以上可见,CU能够获取当前传输链路的双向时延,结合第二时间偏移、第三时间偏移以及预设传输时延,共同调度CU接收下行调度反馈的第五时隙,由于上述第五时隙是基于当前传输链路实际的双向时延配置的,因此第五时隙与当前传输链路的实际情况相匹配,也就是CU对下行数据的调度与当前传输链路的实际时延相匹配,降低传输时延和系统时延抖动的影响,从而保证CU和DU之间能够正常进行协同数据处理。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通过以下公式计算所述第五时隙与所述第一时隙之间的差值:
其中,所述为所述第二时间偏移,/>为所述第三时间偏移,所述/>为所述预设传输时延,所述u为传输协议定义的子载波间隔配置参数,所述/>为所述双向时延。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时间偏移是传输协议定义的。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时间偏移是传输协议定义的。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通过以下模块计算所述单向时延和/或双向时延:
第三时刻确定模块,用于确定所述CU向所述DU发送链路探测请求包的第一时刻以及所述DU接收到所述链路探测请求包的第二时刻;
第四时刻确定模块,用于确定所述DU向所述CU发送链路探测响应包的第三时刻以及所述CU接收到所述链路探测响应包的第四时刻,其中,所述链路探测响应包是:所述DU对所述链路探测请求包进行处理后得到的;
第三时延计算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第三时刻与所述第一时刻之间的第一差值,计算所述单向时延,和/或基于所述第四时刻与所述第一时刻之间的第二差值,计算所述双向时延。
由以上可见,本申请实施例中CU与DU之间实际传输链路探测请求包与链路探测响应包,从而能够确定CU与DU之间传输数据包的过程中实际且准确的单向时延和/或双向时延,基于准确的单向时延和/或双向时延能够实现准确的数据传输调度。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用于计算得到所述单向时延和/或双向时延的模块还包括:
第四时延计算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第三时刻与所述第二时刻,计算所述DU的数据处理时延;
所述第三时延计算模块,具体用于:
在所述数据处理时延小于所述预设门限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三时刻与所述第一时刻之间的第一差值作为所述单向时延,和/或将所述第四时刻与所述第一时刻之间的第二差值作为所述双向时延,其中,所述预设门限是基于所述CU的预设最长数据缓存时长计算得到的;
在所述数据处理时延不小于所述预设门限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一差值与调度时长之和作为所述单向时延,和/或将所述第二差值与所述调度时长之和作为所述双向时延,其中,所述调度时长为:基于所述数据处理时延以及所述预设最长数据缓存时长计算得到的。
由以上可见,本申请实施例可以根据DU的数据处理时延的大小调整上述单向时延和/或双向时延,在DU的数据处理时延较大,也就是DU当前的数据处理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提高单向时延和/或双向时延,进而降低上行数据和下行数据的发送频率,从而降低DU的数据处理压力。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CU向DU发送多个链路探测请求包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差值为多个链路探测请求包分别对应的第三时刻与第一时刻之间差值的统计值,所述第二差值为多个链路探测请求包分别对应的第四时刻与第一时刻之间差值的统计值。
由以上可见,本申请实施例不是基于单一的链路探测请求包直接确定第一时刻、第二时刻、第三时刻与第四时刻,进而检测单向时延和/或双向时延,而是基于多个链路探测请求包共同检测单向时延和/或双向时延。从而可以避免检测得到的单向时延和/或双向时延受到链路短时波动的影响,进而使得检测得到的单向时延和/或双向时延更加准确。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链路探测请求包是所述CU在所述链路探测请求包的发送周期的前目标数量个时隙依次发送的,其中,所述目标数量为:同步信号块SSB标识的配置数量。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每一时隙发送一个链路探测包。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链路探测请求包的发送周期为SSB发送周期的整数倍。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CU设备,如图10所示,包括处理器1001、通信接口1002、存储器1003和通信总线1004,其中,处理器1001,通信接口1002,存储器1003通过通信总线1004完成相互间的通信,
存储器1003,用于存放计算机程序;
处理器1001,用于执行存储器1003上所存放的程序时,实现上述应用于CU的上行数据传输调度方法或下行数据传输调度方法。
应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CU进行上行数据传输调度的情况下,CU能够获取CU到DU单向时延,结合PDCCH时隙与PUSCH时隙间的第一时间偏移以及DU到终端的预设传输时延,共同调度DU向CU发送上行数据的第二时隙。由于第二时隙是基于当前传输链路实际的单向时延进行配置的,因此第二时隙与当前传输链路的实际情况相匹配,也就是CU对上行数据的调度与当前传输链路的实际时延相匹配,降低传输时延和系统时延抖动的影响,从而保证CU和DU之间能够正常进行协同数据处理。
应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CU进行下行数据传输调度的情况下,CU能够获取CU到DU单向时延,结合PDCCH时隙与PDSCH时隙间的第二时间偏移以及DU到终端的预设传输时延,共同调度DU接收下行数据的第四时隙。由于第四时隙是基于当前传输链路实际的单向时延进行配置的,因此第四时隙与当前传输链路的实际情况相匹配,也就是CU对下行数据的调度与当前传输链路的实际时延相匹配,降低传输时延和系统时延抖动的影响,从而保证CU和DU之间能够正常进行协同数据处理。
上述电子设备提到的通信总线可以是外设部件互连标准(Peripheral ComponentInterconnect,PCI)总线或扩展工业标准结构(Extended Industry StandardArchitecture,EISA)总线等。该通信总线可以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等。为便于表示,图中仅用一条粗线表示,但并不表示仅有一根总线或一种类型的总线。
通信接口用于上述电子设备与其他设备之间的通信。
存储器可以包括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也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Non-Volatile Memory,NVM),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可选的,存储器还可以是至少一个位于远离前述处理器的存储装置。
上述的处理器可以是通用处理器,包括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网络处理器(Network Processor,NP)等;还可以是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
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设备,所述设备部署有CU,所述CU用于实现应用于CU的上行数据传输调度方法或下行数据传输调度方法方法步骤。
在本申请提供的又一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内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任一上行数据传输调度方法或下行数据传输调度方法的步骤。
应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进行应用于CU的上行数据传输调度的情况下,CU能够获取CU到DU单向时延,结合PDCCH时隙与PUSCH时隙间的第一时间偏移以及DU到终端的预设传输时延,共同调度DU向CU发送上行数据的第二时隙。由于第二时隙是基于当前传输链路实际的单向时延进行配置的,因此第二时隙与当前传输链路的实际情况相匹配,也就是CU对上行数据的调度与当前传输链路的实际时延相匹配,降低传输时延和系统时延抖动的影响,从而保证CU和DU之间能够正常进行协同数据处理。
应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进行应用于CU的下行数据传输调度的情况下,CU能够获取CU到DU单向时延,结合PDCCH时隙与PDSCH时隙间的第二时间偏移以及DU到终端的预设传输时延,共同调度DU接收下行数据的第四时隙。由于第四时隙是基于当前传输链路实际的单向时延进行配置的,因此第四时隙与当前传输链路的实际情况相匹配,也就是CU对下行数据的调度与当前传输链路的实际时延相匹配,降低传输时延和系统时延抖动的影响,从而保证CU和DU之间能够正常进行协同数据处理。
在本申请提供的又一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实施例中任一上行数据传输调度方法或下行数据传输调度方法。
应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计算机程序产品进行应用于CU的上行数据传输调度的情况下,CU能够获取CU到DU单向时延,结合PDCCH时隙与PUSCH时隙间的第一时间偏移以及DU到终端的预设传输时延,共同调度DU向CU发送上行数据的第二时隙。由于第二时隙是基于当前传输链路实际的单向时延进行配置的,因此第二时隙与当前传输链路的实际情况相匹配,也就是CU对上行数据的调度与当前传输链路的实际时延相匹配,降低传输时延和系统时延抖动的影响,从而保证CU和DU之间能够正常进行协同数据处理。
应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计算机程序产品进行应用于CU的下行数据传输调度的情况下,CU能够获取CU到DU单向时延,结合PDCCH时隙与PDSCH时隙间的第二时间偏移以及DU到终端的预设传输时延,共同调度DU接收下行数据的第四时隙。由于第四时隙是基于当前传输链路实际的单向时延进行配置的,因此第四时隙与当前传输链路的实际情况相匹配,也就是CU对下行数据的调度与当前传输链路的实际时延相匹配,降低传输时延和系统时延抖动的影响,从而保证CU和DU之间能够正常进行协同数据处理。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流程或功能。所述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DSL))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所述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DVD)、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isk (SSD))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相关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尤其,对于装置、CU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程序产品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相似于方法实施例,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28)

1.一种上行数据传输调度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集中式单元CU,所述CU部署在地面,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所述CU到分布式单元DU的单向时延,其中,所述单向时延是所述DU的数据处理时延以及所述CU向所述DU的单向传输时延之和,所述DU部署在非地面上;
在第一时隙,向所述DU发送上行调度信息,以控制所述DU在第二时隙发送上行数据,所述第二时隙与所述第一时隙之间的差值是基于所述单向时延、第一时间偏移、DU到终端的预设传输时延确定的,所述第一时间偏移为: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时隙和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USCH时隙间的时间偏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以下公式计算所述第二时隙与所述第一时隙之间的差值:
其中,所述为所述第一时间偏移,所述/>为所述预设传输时延,所述u为传输协议定义的子载波间隔配置参数,所述/>为所述单向时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所述CU与所述DU之间的双向时延,所述双向时延是所述DU的数据处理时延以及所述CU与所述DU的往返传输时延之和;
在第三时隙,接收所述DU发送的上行数据,其中,所述第三时隙与所述第一时隙之间的差值是基于所述双向时延、第一时间偏移、所述预设传输时延确定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以下公式计算所述第三时隙与所述第一时隙之间的差值:
其中,所述 为所述第一时间偏移,上述 />为所述预设传输时延,所述u为传输协议定义的子载波间隔配置参数,所述 />为所述双向时延。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预设传输时延和/或所述第一时间偏移是传输协议定义的。
6.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以下方式计算所述单向时延和/或双向时延:
确定所述CU向所述DU发送链路探测请求包的第一时刻以及所述DU接收到所述链路探测请求包的第二时刻;
确定所述DU向所述CU发送链路探测响应包的第三时刻以及所述CU接收到所述链路探测响应包的第四时刻,其中,所述链路探测响应包是:所述DU对所述链路探测请求包进行处理后得到的;
基于所述第三时刻与所述第一时刻之间的第一差值,计算所述单向时延,和/或基于所述第四时刻与所述第一时刻之间的第二差值,计算所述双向时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计算得到所述单向时延和/或双向时延的方式还包括:
基于所述第三时刻与所述第二时刻,计算所述DU的数据处理时延;
所述基于所述第三时刻与所述第一时刻之间的第一差值,计算所述单向时延,和/或基于所述第四时刻与所述第一时刻之间的第二差值,计算所述双向时延,包括:
在所述数据处理时延小于预设门限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三时刻与所述第一时刻之间的第一差值作为所述单向时延,和/或将所述第四时刻与所述第一时刻之间的第二差值作为所述双向时延,其中,所述预设门限是基于所述CU的预设最长数据缓存时长计算得到的;
在所述数据处理时延不小于所述预设门限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一差值与调度时长之和作为所述单向时延,和/或将所述第二差值与所述调度时长之和作为所述双向时延,其中,所述调度时长为:基于所述数据处理时延以及所述预设最长数据缓存时长计算得到的。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CU向DU发送多个链路探测请求包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差值为多个链路探测请求包分别对应的第三时刻与第一时刻之间差值的统计值,所述第二差值为多个链路探测请求包分别对应的第四时刻与第一时刻之间差值的统计值。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链路探测请求包是所述CU在所述链路探测请求包的发送周期的前目标数量个时隙依次发送的,其中,所述目标数量为:同步信号块SSB标识的配置数量。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每一时隙发送一个链路探测包。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链路探测请求包的发送周期为SSB发送周期的整数倍。
12.一种下行数据传输调度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集中式单元CU,所述CU部署在地面,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所述CU到分布式单元DU的单向时延,其中,所述单向时延是所述DU的数据处理时延以及所述CU向所述DU的单向传输时延之和,所述DU部署在非地面上;
在第一时隙,向所述DU发送下行调度信息,以控制所述DU在第四时隙接收下行数据,其中,所述第四时隙与所述第一时隙之间的差值是:基于所述单向时延、第二时间偏移确定的,所述第二时间偏移为: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时隙和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DSCH时隙之间的时间偏移。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以下公式计算所述第四时隙与所述第一时隙之间的差值:
其中,所述 为所述第二时间偏移,所述 />为所述单向时延。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所述CU与所述DU之间的双向时延,所述双向时延是所述DU的数据处理时延以及所述CU与所述DU的往返传输时延之和;
在第五时隙,接收所述DU发送的下行调度反馈,其中,所述第五时隙与所述第一时隙之间的差值是基于所述双向时延、所述第二时间偏移、第三时间偏移、DU到终端的预设传输时延确定的,所述第三时间偏移为:PDSCH时隙与下行调度反馈之间的时间偏移。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以下公式计算所述第五时隙与所述第一时隙之间的差值:
其中,所述 为所述第二时间偏移, />为所述第三时间偏移,所述 />为所述预设传输时延,所述u为传输协议定义的子载波间隔配置参数,所述 />为所述双向时延。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时间偏移是传输协议定义的。
17.根据权利要求12-1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时间偏移是传输协议定义的。
18.根据权利要求12-1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以下方式计算所述单向时延和/或双向时延:
确定所述CU向所述DU发送链路探测请求包的第一时刻以及所述DU接收到所述链路探测请求包的第二时刻;
确定所述DU向所述CU发送链路探测响应包的第三时刻以及所述CU接收到所述链路探测响应包的第四时刻,其中,所述链路探测响应包是:所述DU对所述链路探测请求包进行处理后得到的;
基于所述第三时刻与所述第一时刻之间的第一差值,计算所述单向时延,和/或基于所述第四时刻与所述第一时刻之间的第二差值,计算所述双向时延。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计算得到所述单向时延和/或双向时延的方式还包括:
基于所述第三时刻与所述第二时刻,计算所述DU的数据处理时延;
所述基于所述第三时刻与所述第一时刻之间的第一差值,计算所述单向时延,和/或基于所述第四时刻与所述第一时刻之间的第二差值,计算所述双向时延,包括:
在所述数据处理时延小于预设门限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三时刻与所述第一时刻之间的第一差值作为所述单向时延,和/或将所述第四时刻与所述第一时刻之间的第二差值作为所述双向时延,其中,所述预设门限是基于所述CU的预设最长数据缓存时长计算得到的;
在所述数据处理时延不小于所述预设门限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一差值与调度时长之和作为所述单向时延,和/或将所述第二差值与所述调度时长之和作为所述双向时延,其中,所述调度时长为:基于所述数据处理时延以及所述预设最长数据缓存时长计算得到的。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CU向DU发送多个链路探测请求包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差值为多个链路探测请求包分别对应的第三时刻与第一时刻之间差值的统计值,所述第二差值为多个链路探测请求包分别对应的第四时刻与第一时刻之间差值的统计值。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链路探测请求包是所述CU在所述链路探测请求包的发送周期的前目标数量个时隙依次发送的,其中,所述目标数量为:同步信号块SSB标识的配置数量。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每一时隙发送一个链路探测包。
23.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链路探测请求包的发送周期为SSB发送周期的整数倍。
24.一种上行数据传输调度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集中式单元CU,所述CU部署在地面,所述装置包括:
第一时延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CU到分布式单元DU的单向时延,其中,所述单向时延是所述DU的数据处理时延以及所述CU向所述DU的单向传输时延之和,所述DU部署在非地面上;
上行调度信息发送模块,用于在第一时隙,向所述DU发送上行调度信息,以控制所述DU在第二时隙发送上行数据,所述第二时隙与所述第一时隙之间的差值是基于所述单向时延、第一时间偏移、DU到终端的预设传输时延确定的,所述第一时间偏移为: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时隙和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USCH时隙间的时间偏移。
25.一种下行数据传输调度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集中式单元CU,所述CU部署在地面,所述装置包括:
第二时延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CU到分布式单元DU的单向时延,其中,所述单向时延是所述DU的数据处理时延以及所述CU向所述DU的单向传输时延之和,所述DU部署在非地面上;
下行调度信息发送模块,用于在第一时隙,向所述DU发送下行调度信息,以控制所述DU在第四时隙接收下行数据,其中,所述第四时隙与所述第一时隙之间的差值是:基于所述单向时延、第二时间偏移确定的,所述第二时间偏移为: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时隙和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DSCH时隙之间的时间偏移。
26.一种CU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通信接口、存储器和通信总线,其中,处理器,通信接口,存储器通过通信总线完成相互间的通信;
存储器,用于存放计算机程序;
处理器,用于执行存储器上所存放的程序时,实现权利要求1-11或12-23中任一项的方法步骤。
27.一种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部署有CU,所述CU用于实现权利要求1-11或12-23中任一项的方法步骤。
28.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内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11或12-23中任一项的方法步骤。
CN202311584904.9A 2023-11-24 2023-11-24 上行及下行数据传输调度方法、装置及cu设备 Active CN11732016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584904.9A CN117320168B (zh) 2023-11-24 2023-11-24 上行及下行数据传输调度方法、装置及cu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584904.9A CN117320168B (zh) 2023-11-24 2023-11-24 上行及下行数据传输调度方法、装置及cu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320168A true CN117320168A (zh) 2023-12-29
CN117320168B CN117320168B (zh) 2024-03-08

Family

ID=892813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584904.9A Active CN117320168B (zh) 2023-11-24 2023-11-24 上行及下行数据传输调度方法、装置及cu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320168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25953A (zh) * 2020-08-27 2022-03-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非地面网络的通信方法及通信装置
CN114142906A (zh) * 2020-09-04 2022-03-04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非地面网络通信方法与装置、终端和网络设备
WO2022082662A1 (en) * 2020-10-22 2022-04-28 Apple Inc. Timing advance (ta) maintenance in non-terrestrial networks (ntn)
CN114614876A (zh) * 2020-12-07 2022-06-10 展讯半导体(南京)有限公司 窗口偏移量确定方法与装置、终端和网络设备
CN114641077A (zh) * 2022-05-05 2022-06-17 深圳传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通信设备及存储介质
WO2023078385A1 (zh) * 2021-11-05 2023-05-11 展讯半导体(南京)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及相关产品
WO2023205384A1 (en) * 2022-04-22 2023-10-26 Ofinno, Llc Uplink transmission scheduling in non-terrestrial networks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25953A (zh) * 2020-08-27 2022-03-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非地面网络的通信方法及通信装置
CN114142906A (zh) * 2020-09-04 2022-03-04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非地面网络通信方法与装置、终端和网络设备
WO2022082662A1 (en) * 2020-10-22 2022-04-28 Apple Inc. Timing advance (ta) maintenance in non-terrestrial networks (ntn)
CN114614876A (zh) * 2020-12-07 2022-06-10 展讯半导体(南京)有限公司 窗口偏移量确定方法与装置、终端和网络设备
WO2023078385A1 (zh) * 2021-11-05 2023-05-11 展讯半导体(南京)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及相关产品
WO2023205384A1 (en) * 2022-04-22 2023-10-26 Ofinno, Llc Uplink transmission scheduling in non-terrestrial networks
CN114641077A (zh) * 2022-05-05 2022-06-17 深圳传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通信设备及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320168B (zh) 2024-03-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23510448A (ja) 伝送方法、装置、第1の通信ノード、第2の通信ノード、および媒体
CN105453678B (zh) 频分双工系统的信道探测
US9531513B2 (en) Interference coordination method, base station,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US11570786B2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device
WO2019028771A1 (zh) 传输数据的方法和终端设备
WO2016119687A1 (zh) 一种信号发送方法、接收方法及装置
US20240224262A1 (en) Scheduling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CN117397180A (zh) 用于csi预测控制的装置
CN107079463A (zh) 向通信设备分配部分重叠的资源
US9331803B2 (en) System and method of synchronization among a control apparatus and a plurality of terminals
JP2017532853A (ja) ユーザーペアリング処理方法、装置及び基地局
CN108886381A (zh) Cm受干扰度测量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17320168B (zh) 上行及下行数据传输调度方法、装置及cu设备
TW201640867A (zh) 通信裝置、可用頻寬計算系統、可用頻寬計算方法及程式
WO2016179759A1 (zh) 一种干扰抵消方法及设备
CN110351864A (zh) 一种打断传输的指示方法、网络侧设备及终端
CN114765798A (zh) 信道信息发送方法、信道信息接收方法及相关设备
JPWO2021064974A5 (ja) 端末、基地局、通信方法、及び通信システム
US20150092548A1 (en) Shared cell receiver for uplink capacity improvement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CN114339980A (zh) 下行数据的同步方法、装置、单元、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3966641B (zh) 用于确定信道接入优先级的方法、装置和介质
WO2021063034A1 (zh) 业务传输的控制方法、终端和网络设备
CN106537811B (zh) 大规模mimo链路同步的方法、接入点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JP7243059B2 (ja) 基地局、無線端末、無線通信システム並びに無線通信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KR102382700B1 (ko) 통신 장치 및 이의 패킷 전송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