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319871A - 耳机壳组件和耳机 - Google Patents

耳机壳组件和耳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319871A
CN117319871A CN202311515571.4A CN202311515571A CN117319871A CN 117319871 A CN117319871 A CN 117319871A CN 202311515571 A CN202311515571 A CN 202311515571A CN 117319871 A CN117319871 A CN 11731987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ranch
base frame
earphone
area
excitation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51557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源
付荣
杨先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anto Electronic Ltd
Original Assignee
Lanto Electronic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anto Electronic Ltd filed Critical Lanto Electronic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515571.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319871A/zh
Publication of CN1173198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31987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10Earpieces; Attachments therefor ; Earphones; Monophonic headphones
    • H04R1/105Earpiece supports, e.g. ear hoo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220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covered by H04R1/00 but not provided for in any of its subgroups
    • H04R2201/10Details of earpieces, attachments therefor, earphones or monophonic headphones covered by H04R1/10 but not provided for in any of its subgroups
    • H04R2201/105Manufacture of mono- or stereophonic headphone component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Otolaryngolog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etails Of A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耳机壳组件和耳机,将辐射体设置于耳柄部上,并将激励单元设置于基架。同时,在基架设置于容置腔内时,使得激励单元可以和辐射体对应并相互耦合。由此,一方面,利用激励单元产生电磁信号,并利用辐射体发送。从而,提高了辐射部对电磁信号的辐射效率和灵敏度。减少甚至避免壳体对电磁信号造成的阻挡。另一方面,激励单元可以与耳柄部一同加工,辐射体可以与基架一同加工,从而简化了耳机壳组件的加工难度,降低了制造成本。又一方面,利用第一枝节和第二枝节之间的第一耦合缝隙,使得馈电图案上的电磁信号可以与接地图案进行耦合,进而拓宽了电磁信号的频段。

Description

耳机壳组件和耳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耳机壳组件和耳机。
背景技术
耳机的内部空间较小,尤其是蓝牙耳机,其内部还要设置蓝牙天线,这使得内部零部件变的更加紧凑。也对天线的布置造成了困难。如何优化天线的布置,提高天线的辐射效率,减少对耳机内部零部件空间的占用,成为需要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耳机壳组件和耳机,将激励单元和基架一同设置于容置腔内,并将辐射体设置于耳柄部上,以简化对辐射部的布置。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耳机壳组件,所述耳机壳组件包括:
壳体,包括耳柄部和基架,耳柄部具有容置腔,耳柄部的外侧面或容置腔的内侧壁设有第一布设面,基架设有第二布设面,且基架设置于容置腔,第一布设面与第二布设面至少部分对应;
辐射部,包括激励单元和辐射体,激励单元包括馈电图案和接地图案并布设于第二布设面,辐射体布设于第一布设面;
馈电图案包括第一枝节,第一枝节的一端设有馈电区,接地图案包括第二枝节,第二枝节的一端设有与馈电区相邻的接地区,第二枝节与第一枝节平行延伸且相对侧形成第一耦合缝隙;
辐射体与激励单元耦合,并将激励单元的电磁信号向壳体外侧辐射。
进一步地,接地图案还包括第三枝节,第三枝节与第二枝节平行延伸并位于第一枝节远离第二枝节的一侧,第三枝节的开路端向第一枝节设置馈电区的一侧延伸;
第三枝节与第二枝节至少部分对应且相对侧形成第二耦合缝隙。
进一步地,接地图案还包括矩形片;
第二枝节在延伸方向上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段和第二段,第一段的宽度大于第二段;
第三枝节和第一段远离第二段的一端与矩形片连接,且第三枝节与第一段和部分第一段形成第二耦合缝隙。
进一步地,馈电图案还包括:
第一连接片,设置于第一枝节靠近接地区的一端,且部分第一连接片与第一枝节的端部一同形成馈电区;
第一段与第二段远离第三枝节的一侧边平齐;
第一枝节的开路端与第一段端部的部分区域对应并具有预定距离。
进一步地,至少部分馈电区与第一枝节的一端连接,接地区靠近第二枝节的一端设置,且接地区与馈电区沿第一枝节的延伸方向间隔排列。
进一步地,馈电图案还包括:
第一连接片,设于第一枝节靠近接地区的一端并形成馈电区;
接地图案还包括:
第二连接片,与第一连接片间隔设置,第二连接片与第一连接片相对侧的侧边平行并与第二枝节的延伸方向垂直,第二连接片与第二枝节靠近第一连接片的一端连接,第二连接片形成接地区;
第二连接片沿第二枝节的宽度方向,朝第二枝节的靠近第一枝节的一侧延伸,第一连接片远离第二枝节的侧边长度小于靠近第二枝节的侧边长度。
进一步地,第一连接片与第二连接片相对侧的侧边平行延伸,且第二连接片具有斜边。
进一步地,接地图案还包括矩形片,矩形片连接于第二枝节和第三枝节的远离第一枝节的一端,且第一枝节与矩形片的中心对应。
进一步地,第一枝节的开路端位于第二耦合缝隙内并与矩形片具有预定距离。
进一步地,馈电图案还包括第一连接片,第一连接片与第一枝节的一端连接;
接地图案还包括第二连接片,第二连接片设置于与第二枝节的端部且与第二枝节靠近第一枝节的侧边连接;
第一连接片和第二连接片均为矩形且分别形成馈电区和接地区。
进一步地,第三枝节的开路端向第二连接片延伸,且第一枝节位于第二耦合缝隙内。
进一步地,馈电图案包括第四枝节,第四枝节与第一枝节平行延伸且第一枝节远离馈电区的一端与第四枝节的中间区域连接。
进一步地,第一枝节远离馈电区的一端与第二枝节的中间区域连接。
进一步地,壳体还包括连接部,连接部具有扬声器槽,连接部设置于耳柄部的一端且扬声器槽朝向耳柄部的侧向;
第一布设面位于耳柄部外侧面远离扬声器槽的一侧,第一布设面由耳柄部的一端向另一端延伸并朝背离扬声器槽的方向弯曲;
第二布设面沿耳柄部的长度方向延伸,且在延伸方向上具有第一弧面和曲面区,曲面区包括两个第二弧面和第三弧面,第一弧面和两个第二弧面与第一布设面的弯曲方向一致,第三弧面连接于两个第二弧面之间并向远离第一布设面的方向弯曲;
接地区和馈电区设置于第三弧面并沿第三弧面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第二枝节由第二弧面延伸至第一弧面。
进一步地,容置腔包括电池槽和基架槽,电池槽与基架槽连通并沿耳柄部延伸,基架槽位于第一布设面和电池槽之间;
基架槽与基架形态相适应,基架槽的侧壁包括两个定位面;
基架具有避让面和两个定位缘,避让面与第二布设面背离并位于两个定位缘之间;
基架设置于基架槽,避让面朝向电池槽,且两个定位缘搭设在两个定位面。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耳机,所述耳机包括:
壳体,包括耳柄部和基架,耳柄部具有容置腔,耳柄部的外侧面或容置腔的内侧壁设有第一布设面,基架设有第二布设面,且基架设置于容置腔,第一布设面与第二布设面至少部分对应;
辐射部,包括激励单元和辐射体,激励单元包括馈电图案和接地图案并布设于第二布设面,辐射体布设于第一布设面;
馈电图案包括第一枝节,第一枝节的一端设有馈电区,接地图案包括第二枝节,第二枝节的一端设有与馈电区相邻的接地区,第二枝节与第一枝节平行延伸且相对侧形成第一耦合缝隙;
同轴馈线,包括外导体和位于外导体内侧的内导体,同轴馈线的一端伸至激励单元且外导体与接地区电性连接,内导体与馈电区电性连接;
辐射体与激励单元耦合,并将激励单元的电磁信号向壳体外侧辐射。
进一步地,第一布设面位于耳柄部的外壁,第一布设面由耳柄部的一端向另一端延伸并向耳柄部的侧向弯曲;
第二布设面沿耳柄部的长度方向延伸,且在延伸方向上具有第一弧面和曲面区,曲面区包括两个第二弧面和第三弧面,第一弧面和两个第二弧面与第一布设面的弯曲方向一致,第三弧面连接于两个第二弧面之间并向远离第一布设面的方向弯曲;
接地区和馈电区位于第三弧面并沿第三弧面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第二枝节由第二弧面延伸至第一弧面;
容置腔包括基架槽,基架槽与第一布设面对应;
基架设置于基架槽,第三弧面与基架槽的侧壁之间形成容置区,同轴馈线的一端伸至容置区并与激励单元电性搭接。
本发明实施例的耳机壳组件和耳机,将辐射体设置于耳柄部上,并将激励单元设置于基架。同时,在基架设置于容置腔内时,使得激励单元可以和辐射体对应并相互耦合。由此,一方面,利用激励单元产生电磁信号,并利用辐射体发送。从而,提高了辐射部对电磁信号的辐射效率和灵敏度。减少甚至避免壳体对电磁信号造成的阻挡。另一方面,激励单元可以与耳柄部一同加工,辐射体可以与基架一同加工,从而简化了耳机壳组件的加工难度,降低了制造成本。同时,当激励单元或辐射体的形式发生改变时,可以有针对性地仅改变激励单元或辐射体的形式,提高了产品柔性。又一方面,利用第一枝节和第二枝节之间的第一耦合缝隙,使得馈电图案上的电磁信号可以与接地图案进行耦合,进而拓宽了电磁信号的频段。
附图说明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将更为清楚,在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耳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耳机的爆炸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的辐射部的爆炸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激励单元与同轴馈线和基架的爆炸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壳体与基架和同轴馈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的耳柄部的轴向截面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激励单元和辐射体在耳柄部的轴向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激励单元上电磁信号的仿真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激励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的辐射部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辐射部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辐射部在又一些实施方式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的辐射部在再一些实施方式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的辐射部在再一些实施方式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现有技术中设置于耳机的天线的辐射性能测试结果示意图;
图16是本发明实施例中设置于耳机的辐射部的辐射性能测试结果示意图;
图17是本发明实施例的辐射部的史密斯仿真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辐射部;
11-激励单元;12-辐射体;
13-馈电图案;131-第一枝节;132-第四枝节;
133-第一连接片;1331-斜边;
14-接地图案;141-第二枝节;1411-第一段;1412-第二段;
142-矩形片;143-第二连接片;144-第三枝节;
15-馈电区;16-接地区;
2-壳体;
21-耳柄部;211-开口端;212-封堵件;
22-基架;221-避让面;222-定位缘;
23-容置腔;
231-基架槽;2311-定位面;
232-电池槽;
24-连接部;241-扬声器槽;
25-容置区;
31-第一布设面;
32-第二布设面;321-第一弧面;322-第二弧面;323-第三弧面;
33-曲面区;
41-第一耦合缝隙;42-第二耦合缝隙;
5-同轴馈线;
51-外导体;52-内导体;
61-电池;62-控制电路;63-扬声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描述,但是本发明并不仅仅限于这些实施例。在下文对本发明的细节描述中,详尽描述了一些特定的细节部分。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没有这些细节部分的描述也可以完全理解本发明。为了避免混淆本发明的实质,公知的方法、过程、流程、元件和电路并没有详细叙述。
此外,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此提供的附图都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且附图不一定是按比例绘制的。
除非上下文明确要求,否则整个申请文件中的“包括”、“包含”等类似词语应当解释为包含的含义而不是排他或穷举的含义;也就是说,是“包括但不限于”的含义。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为易于说明,诸如“内”、“外”、“之下”、“下方”、“下部”、“上方”、“上部”等等的空间相关术语在此被用于描述图中例示的一个元件或特征与另一元件或特征的关系。将理解的是,空间相关术语可意欲包含设备在使用或操作中的除图中描绘的方位之外的不同的方位。例如,如果图中的设备被翻转,则被描述为在其它元件或特征“下方”或“之下”的元件于是将被定位为在该其它元件或特征“上方”。因而,示例术语“下方”能包含上方和下方的方位二者。设备可以以其它方式被定向(旋转90度或处于其它方位),并且在此使用的空间相关描述词应该被相应地解释。
图1是本实施例的耳机的结构示意图。图1中辐射体12的轮廓用虚线展示,辐射部1上覆盖有遮挡物。
图2是本实施例的耳机的爆炸示意图。图2中辐射部1的轮廓用粗实线展示。图3是本实施例的辐射部1的爆炸示意图。图4是本实施例的激励单元11与同轴馈线5和基架22的爆炸示意图。辐射部1的轮廓用粗实线进行展示。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辐射部1可用于收发蓝牙信号。例如无线耳机通过本实施例中的辐射部1与手机通讯连接,以收发声音信号。如无特殊示意,下文以辐射部1收发蓝牙信号举例说明。
图5是本实施例的壳体2与基架22和同轴馈线5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实施例的耳柄部21的轴向截面示意图。两图中均未展示辐射部1。
图7是本实施例的激励单元11和辐射体12在耳柄部21的轴向上的结构示意图。图中的辐射部1的轮廓用粗实线展示。图8是本实施例的激励单元11上电磁信号的仿真示意图。激励单元11的轮廓用点划线展示,并使用箭头展示电磁信号在馈电图案13和接地图案14上的流动方向。其中,箭头的大小可以表征电磁信号的强度。
图9是本实施例的激励单元11的结构示意图。图中的第一耦合缝隙41和第二耦合缝隙42对应的激励单元11的边缘,使用粗实线展示。馈电区15和接地区16为剖面线所示区域。
图10-图14是辐射部1在不同实施方式中的结构示意图。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耳机壳组件包括辐射部1和壳体2。壳体2包括耳柄部21和基架22。耳柄部21具有容置腔23,耳柄部21的外侧面或容置腔23的内侧壁设有第一布设面31。基架22设有第二布设面32,且基架22设置于容置腔23,第一布设面31与第二布设面32至少部分对应。
再进一步参照图3-图4和图7-9所示,辐射部1包括激励单元11和辐射体12,激励单元11包括馈电图案13和接地图案14并布设于第二布设面32,辐射体12布设于第一布设面31。
馈电图案13包括第一枝节131。第一枝节131的一端设有馈电区15,接地图案14包括第二枝节141。第二枝节141的一端设有与馈电区15相邻的接地区16,第二枝节141与第一枝节131平行延伸且相对侧形成第一耦合缝隙41。辐射部1配置为辐射体12与激励单元11耦合,并将激励单元11的电磁信号向壳体2外侧辐射。
本实施例中的激励单元11用于将电磁信号耦合至辐射体12上,并通过辐射体12进一步与耳机外的电子设备(例如手机或平板电脑等)进行通讯。其中,辐射体12设置于耳柄部21上,当辐射体12接收到激励单元11的电磁信号时,可以便于将电磁信号辐射至附近的手机上。同时,也能便于通过辐射体12接收手机的信号,以将其发送至激励单元11上。
由此,一方面,增加了手机与蓝牙耳机的通讯距离,提高了信号强度及灵敏度。另一方面,第一布设面31和第二布设面32对应设置,使得辐射体12与激励单元11距离较近。从而,激励单元11上的电磁信号可以向耳柄部21上设置有辐射体12的方向进行辐射,降低了电磁信号对蓝牙耳机中其他零部件的干扰。
综上,本实施例的耳机壳组件,将辐射体12设置于耳柄部21上,并将激励单元11设置于基架22。同时,在基架22设置于容置腔23内时,使得激励单元11可以和辐射体12对应并相互耦合。由此,一方面,利用激励单元11产生电磁信号,并利用辐射体12进行发送。从而,提高了辐射部1对电磁信号的辐射效率和灵敏度。减少甚至避免壳体2对电磁信号造成的阻挡。另一方面,激励单元11可以与耳柄部21一同加工,辐射体12可以与基架22一同加工。从而,简化了耳机壳组件的加工难度,降低了制造成本。同时,当激励单元11或辐射体12的形式发生改变时,可以有针对性地仅改变激励单元11或辐射体12的形式,提高了产品柔性。又一方面,利用第一枝节131和第二枝节141之间的第一耦合缝隙41,使得馈电图案13上的电磁信号可以与接地图案14进行耦合,进而拓宽了电磁信号的频段。
进一步地,如图8所示,接地图案14还包括第三枝节144。第三枝节144与第二枝节141平行延伸并位于第一枝节131远离第二枝节141的一侧,第三枝节144的开路端向第一枝节131设置馈电区15的一侧延伸。第三枝节144与第二枝节141至少部分对应且相对侧形成第二耦合缝隙42。
本实施例中的馈电图案13与接地图案14间隔设置,通过第一耦合缝隙41将馈电图案13的上的导行电磁波耦合至接地图案14上,并利用第二耦合缝隙42减少了导行电磁波在接地图案14上的传导路径,以增强辐射部1的辐射性能。
容易理解,再进一步参照图9所示,图中第一耦合缝隙41的宽度和长度分别为距离L1和距离L2。第一耦合缝隙41处粗实线和粗虚线的长度总和与激励单元11与辐射体12之间的电磁信号的耦合量相关。例如,在需要增加馈电图案13与接地图案14之间的耦合量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减少距离L1并增加距离L2的尺寸。图中第二耦合缝隙42的长度和宽度分别为距离L3和距离L4。第二耦合缝隙42处粗实线的整体长度与辐射部1的工作频段相关。其长度可以配置为辐射部1工作频段的四分之一波长。图中的第三枝节144的长度为距离L5,其长度也与辐射部1的工作频段相关。第三枝节144的长度也可以配置为辐射部1工作频段的四分之一波长。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距离L3、距离L4和距离L5的长度进行调整,以与蓝牙信号的工作频段进行匹配。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8-图9所示,接地图案14还包括矩形片142。
第二枝节141在延伸方向上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段1411和第二段1412。第一段1411的宽度大于第二段1412。第三枝节144和第一段1411远离第二段1412的一端与矩形片142连接,且第三枝节144与第一段1411和部分第一段1411形成第二耦合缝隙42。
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段1411相比于第二段1412更加靠近第三枝节144,从而减少了部分第二耦合缝隙42的宽度,提高了辐射部1对电磁信号的辐射强度。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9所示,馈电图案13还包括第一连接片133。第一连接片133设置于第一枝节131靠近接地区16的一端,且部分第一连接片133与第一枝节131的端部一同形成馈电区15。第一段1411与第二段1412远离第三枝节144的一侧边平齐。
第一枝节131的开路端与第一段1411端部的部分区域对应并具有预定距离。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段1411与第二段1412沿同一方向延伸,且第一段1411靠近第一枝节131的部分侧边与第二段1412连接,其余部分区域与第二段1412错开并与第一枝节131对应。
本实施例中第一枝节131的开路端与第二段1412保持一定的距离,避免馈电图案13上的电磁信号直接耦合至第一段1411,减少了导行电磁波在接地图案14上的传导长度。同时,第一连接片133还可以增加馈电区15的面积,以便于同轴馈线5向其馈入导行电磁波。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8-图9所示,至少部分馈电区15设于第一枝节131的一端,接地区16靠近第二枝节141的一端设置,且接地区16与馈电区15沿第一枝节131的延伸方向间隔排列。本实施例中馈电区15和接地区16的设置方式,可以便于同轴馈线5的通过内导体52和外导体51分别与激励单元11进行连接。
该内导体52可以为同轴馈线5的线芯,外导体51可以为用于屏蔽电磁信号的编织层。利用焊接工艺,将线芯和编织层分别与馈电区15和接地区16进行焊接,以同时实现同轴馈线5与激励单元11的电性连接,并将二者固定在一起。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9所示,馈电图案13还包括第一连接片133。第一连接片133设于第一枝节131靠近接地区16的一端,并形成馈电区15。
同时,接地图案14还包括第二连接片143。第二连接片143与第一连接片133间隔设置,第二连接片143与第一连接片133相对侧的侧边平行并与第二枝节141的延伸方向垂直。第二连接片143与第二枝节141靠近第一连接片133的一端连接,第二连接片143形成接地区16。
第二连接片143沿第二枝节141的宽度方向,朝第二枝节141的靠近第一枝节131的一侧延伸,第一连接片133远离第二枝节141的侧边长度小于靠近第二枝节141的侧边长度。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连接片133和第二连接片143同时设置于第一枝节131远离第二枝节141的一侧,以便于同轴馈线5对激励单元11进行馈电。
具体地,第一连接片133与第二连接片143相对侧的侧边平行延伸,且第二连接片143具有斜边1331。斜边1331设置于远离第二连接片143的一侧,且朝第二连接片143倾斜设置。也即,其远离第二枝节141的一端相对于靠近第二枝节141的一端,更加靠近接地区16。由此,再进一步参照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第三枝节144的开路端向第一连接片133延伸,通过斜边1331可以保证第一连接片133与第三枝节144开路端的距离,避免馈入到馈电图案13的电磁信号,直接耦合至第三枝节144上。
图15是现有技术中设置于耳机的天线的辐射性能测试结果示意图。图16是上述实施例中设置于耳机的辐射部1的辐射性能测试结果示意图。
图15和图16中的各个信道处于不同位置。图中测试设备的L和R分别代表,佩戴在使用者左耳的耳机和右耳的耳机。从图中可以看出,上述实施例中的辐射部1的辐射功能以及灵敏度均优于现有技术中的耳机天线。图17是上述实施例中的辐射部1的史密斯仿真示意图。再进一步参照图17所示,在2402MHz-2480MHz频段,部分点位集中在史密斯圆图的中心位置。可以看出该辐射部1已具有较好的阻抗匹配特性。
优选地,如图8所示,在第一枝节131的宽度方向上,第一枝节131的开路端与第三枝节144的开路端对应。也即,第一枝节131的开路端同时位于第二枝节141和第三枝节144之间。由此,从馈电区15馈入的部分导行电磁波,还可以通过第一枝节131的开路端耦合至第三枝节144,进一步扩宽了激励单元11的工作频段。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0-图12所示,接地图案14还包括矩形片142。矩形片142连接于第二枝节141和第三枝节144的远离第一枝节131的一端,且第一枝节131与矩形片142的中心对应。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矩形片142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枝节131一致,矩形片142的宽度大于第二枝节141和第三枝节144的宽度。矩形片142、第一枝节131和第三枝节144远离接地区16的侧边对齐,且第二枝节141和第三枝节144的宽度在延伸方向上相同。
本实施例中通过对矩形片142宽度的配置,增加了第二耦合缝隙42的宽度,使得接地图案14上导行电磁波的传导距离更长,更加便于导行电磁波的传导。本领域技术人员通过改变矩形片142的宽度,能够同时调整第一耦合缝隙41和第二耦合缝隙42的宽度。从而,便于对辐射部1工作频率的调整。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0-图11所示,第一枝节131的开路端位于第二耦合缝隙42内并与矩形片142具有预定距离。本实施例中第一枝节131的开路端可以同时与第二枝节141和第三枝节144耦合,以将导行电磁波通过第二耦合缝隙42耦合至接地图案14上,进一步提高了激励单元11的信号耦合强度。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0-图12所示,馈电图案13还包括第一连接片133。第一连接片133与第一枝节131的一端连接。接地图案14还包括第二连接片143。第二连接片143设置于与第二枝节141的端部且与第二枝节141靠近第一枝节131的侧边连接。第一连接片133和第二连接片143均为矩形且分别形成馈电区15。
由此,当第二布设面32配置为向一侧弯曲时,可以增加同轴馈线5与接地区16和接地区16的接触面积,便于同轴馈线5与激励单元11的进行连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2所示,第三枝节144的开路端向第二连接片143延伸,且第一枝节131位于第二耦合缝隙42内。
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耦合缝隙41位于第二耦合缝隙42的内侧,从而使得第一枝节131上的导行电磁波可以同时与第二枝节141和第三枝节144耦合,极大地增加了馈电图案13与接地图案14信号的耦合强度。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3所示,馈电图案13包括第四枝节132,第四枝节132与第一枝节131平行延伸且第一枝节131远离馈电区15的一端与第四枝节132的中间区域连接。
具体地,将第四枝节132的长度配置为第一枝节131的两倍,且第四枝节132与第二枝节141部分对应。本实施例中的馈电图案13上的电磁信号可以在第一枝节131与第四枝节132之间、第一枝节131与第二枝节141之间以及第四枝节132与第二枝节141之间同时耦合,以提高导行电磁波在馈电图案13与接地图案14之间的耦合强度。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4所示,第一枝节131远离馈电区15的一端与第二枝节141的中间区域连接。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第二枝节141大致为第一枝节131长度的两倍,同时将第一枝节131与第二枝节141直接连接在一起。本实施例中的馈电图案13和接地图案14可以等效为IFA天线,也即辐射部1的工作频段的四分之一波长还与第二枝节141的整体长度相关。由此,简化了激励单元11的形态。
可选地,如图11所示,第一布设面31的面积,也即辐射体12的大小可以配置为多种形式。例如与部分激励单元11对应并设置于第一布设面31靠近第一连接片133的一端。又例如与部分激励单元11对应并设置于第一布设面31靠近接地区16的一端。
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根据辐射部1对灵敏度的需求,调整辐射体12的大小。例如在需要辐射部1具有较高的灵敏度时,可以对应增加辐射部1的布设面积,以便于辐射体12接收和发送电磁信号。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2和图5所示,壳体2还包括连接部24,连接部24具有扬声器槽241,连接部24设置于耳柄部21的一端且扬声器槽241朝向耳柄部21的侧向。第一布设面31位于耳柄部21外侧面远离扬声器槽241的一侧,第一布设面31由耳柄部21的一端向另一端延伸并朝背离扬声器槽241的方向弯曲。
由此,当用户佩带蓝牙耳机时,辐射体12可以刚好朝向耳柄部21的远离使用者面部的一侧,以便于使用者通过蓝牙耳机与手机进行通讯。
同时,第二布设面32沿耳柄部21的长度方向延伸,且在延伸方向上具有第一弧面321和曲面区33。曲面区33包括两个第二弧面322和第三弧面323,第一弧面321和两个第二弧面322与第一布设面31的弯曲方向一致,第三弧面323连接于两个第二弧面322之间并向远离第一布设面31的方向弯曲。
接地区16和馈电区15设置于第三弧面323并沿第三弧面323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第二枝节141由第二弧面322延伸至第一弧面321。
具体地,第一连接片133设置在两个第二弧面322、第三弧面323和第一弧面321上,并且第一连接片133的部分区域由第二弧面322延伸至第一弧面321。第二连接片143设置在两个第二弧面322和第三弧面323。
本实施例利用了曲面区33容置同轴馈线5的连接端,同时还可以使得馈电区15和接地区16围绕在外导体51和内导体52周向的部分区域,以增加馈电区15和接地区16与同轴馈线5的接触面积。
具体地,当基架22安装在基架槽231内时,激励单元11可以贴设在基架槽231内侧。也即,激励单元11贴设于基架槽231内壁的与第一布设面31对应位置。
此种形式下,激励单元11与辐射体12之间仅间隔了耳柄部21的侧壁。从而,极大地提高辐射部1的辐射性能,并简化蓝牙耳机的组装。
可选地,本实施例中的激励单元11和辐射体12可以通过LDS(激光直接成型工艺)或PDS(移印工艺)分别设置在第二布设面32和第一布设面31上。
优选地,可以将导电银浆涂覆在耳柄部21的外表面,以通过低温导电银浆工艺在第一布设面31上成型辐射体12,进而降低制造耳机壳组件的成本,节省辐射部1对空间的占用。待辐射体12在耳柄部21成型后,在辐射体12表面及其附近进行贴纸或喷漆等工艺处理,以遮盖该辐射体12,保护辐射部1免受划伤和锈蚀。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2、图5和图6所示,容置腔23包括电池槽232和基架槽231。电池槽232与基架槽231连通并沿耳柄部21延伸。基架槽231位于第一布设面31和电池槽232之间。
基架槽231与基架22形态相适应,基架槽231的侧壁包括两个定位面2311。基架22具有避让面221和两个定位缘222,避让面221与第二布设面32背离并位于两个定位缘222之间。基架22设置于基架槽231,避让面221朝向电池槽232以避让电池61,且两个定位缘222搭设在两个定位面2311。
本实施例中的基架22的避让面221用于避免电池61,以使得耳机壳组件的结构更加紧凑。同时,利用两个定位面2311,可以使得基架22稳定地设置在基架槽231内,避免发生晃动。同时,辐射体12还能与基架槽231中与第一布设面31对应的内壁贴合,进而提高激励单元11与辐射体12之间电磁信号的耦合强度。
进一步地,如图7所示,激励单元11与辐射体12均朝向远离扬声器槽241的一侧弯曲。且在耳柄部21的轴向截面上,激励单元11在辐射体12上的投影,完全与辐射体12重合。也即,辐射体12罩设在激励单元11的远离扬声器槽241的一侧。由此,可以提高辐射体12与激励单元11上的耦合效果,减少电磁信号向辐射部1外侧泄露。
在一个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如图1-图14所示,上述实施例中的耳机壳组件可以应用于耳机。该耳机可以为蓝牙耳机。本实施例中耳机包括辐射部1和壳体2。壳体2包括耳柄部21和基架22。耳柄部21具有容置腔23,耳柄部21的外侧面或容置腔23的内侧壁设有第一布设面31。基架22设有第二布设面32,且基架22设置于容置腔23,第一布设面31与第二布设面32至少部分对应。
辐射部1包括激励单元11和辐射体12。激励单元11包括馈电图案13和接地图案14并布设于第二布设面32,辐射体12布设于第一布设面31。馈电图案13包括第一枝节131。第一枝节131的一端设有馈电区15。接地图案14包括第二枝节141。第二枝节141的一端设有与馈电区15相邻的接地区16,第二枝节141与第一枝节131平行延伸且相对侧形成第一耦合缝隙41。同轴馈线5包括外导体51和位于外导体51内侧的内导体52,同轴馈线5的一端伸至激励单元11且外导体51与接地区16电性连接,内导体52与馈电区15电性连接。辐射体12与激励单元11耦合,并将激励单元11的电磁信号向壳体2外侧辐射。
综上,本实施例的耳机,将辐射体12设置于耳柄部21上,并将激励单元11设置于基架22。同时,在基架22设置于容置腔23内时,使得激励单元11可以和辐射体12对应并相互耦合。由此,一方面,利用激励单元11产生电磁信号,并利用辐射体12发送。从而,提高了辐射部1对电磁信号的辐射效率和灵敏度。减少甚至避免壳体2对电磁信号造成的阻挡。另一方面,激励单元11可以与耳柄部21一同加工,辐射体12可以与基架22一同加工,从而简化了耳机壳组件的加工难度,降低了制造成本。同时,当激励单元11或辐射体12的形式发生改变时,可以有针对性地仅改变激励单元11或辐射体12的形式,提高了产品柔性。又一方面,利用第一枝节131和第二枝节141之间的第一耦合缝隙41,使得馈电图案13上的电磁信号可以与接地图案14进行耦合,进而拓宽了电磁信号的频段。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布设面31位于耳柄部21的外壁,第一布设面31由耳柄部21的一端向另一端延伸并向耳柄部21的侧向弯曲。第二布设面32沿耳柄部21的长度方向延伸,且在延伸方向上具有第一弧面321和曲面区33,曲面区33包括两个第二弧面322和第三弧面323,第一弧面321和两个第二弧面322与第一布设面31的弯曲方向一致,第三弧面323连接于两个第二弧面322之间并向远离第一布设面31的方向弯曲。
接地区16和馈电区15位于第三弧面323并沿第三弧面323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第二枝节141由第二弧面322延伸至第一弧面321。
容置腔23包括基架槽231,基架槽231与第一布设面31对应。基架22设置于基架槽231,第三弧面323与基架槽231的侧壁之间形成容置区25,同轴馈线5的一端伸至容置区25并与激励单元11电性搭接。
本实施例中的曲面区33用于避让同轴馈线5的连接端,使得蓝牙耳机的结构更加紧凑。同时,还能保证激励单元11可以与基架槽231的侧壁贴合。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蓝牙耳机还包括电池61、控制电路62和扬声器63。耳柄部21具有开口端211,耳机壳组件还包括封堵件212。基架槽231和电池槽232平行延伸,且一端与扬声器槽241连通,另一端延伸至开口端211。本实施例中的电池61为圆柱电池61。基架22的避让面221与圆柱电池61的侧壁向适应,以使得圆柱电池61可以与避让面221贴合,进而保证激励单元11与贴设在基架槽231侧壁。
在蓝牙耳机的组装过程中,可以先将同轴馈线5的一个连接端与基架22上的激励单元11进行连接。而后,将基架22和电池分别从开口端211分别塞入到基架槽231和电池槽232内。再将同轴馈线5的另一连接端拉扯至连接部24位置,以通过扬声器槽241将同轴馈线5与控制电路62进行连接。最后,待控制电路62与扬声器63电性连接后,将控制电路62设置于连接部24,将扬声器63设置于扬声器槽241,进而简化了蓝牙耳机的安装方式。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改动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7)

1.一种耳机壳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壳组件包括:
壳体(2),包括耳柄部(21)和基架(22),所述耳柄部(21)具有容置腔(23),所述耳柄部(21)的外侧面或所述容置腔的内侧壁设有第一布设面(31),所述基架(22)设有第二布设面(32),且所述基架(22)设置于所述容置腔(23),所述第一布设面(31)与所述第二布设面(32)至少部分对应;
辐射部(1),包括激励单元(11)和辐射体(12),所述激励单元(11)包括馈电图案(13)和接地图案(14)并布设于所述第二布设面(32),所述辐射体(12)布设于所述第一布设面(31);及
所述馈电图案(13)包括第一枝节(131),所述第一枝节(131)的一端设有馈电区(15),所述接地图案(14)包括第二枝节(141),所述第二枝节(141)的一端设有与所述馈电区(15)相邻的接地区(16),所述第二枝节(141)与所述第一枝节(131)平行延伸且相对侧形成第一耦合缝隙(41);
其中,所述辐射体(12)与所述激励单元(11)耦合,并将所述激励单元(11)的电磁信号向所述壳体(2)外侧辐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壳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地图案(14)还包括第三枝节(144),所述第三枝节(144)与所述第二枝节(141)平行延伸并位于所述第一枝节(131)远离所述第二枝节(141)的一侧,所述第三枝节(144)的开路端向所述第一枝节(131)设置所述馈电区(15)的一侧延伸;
所述第三枝节(144)与所述第二枝节(141)至少部分对应且相对侧形成第二耦合缝隙(4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耳机壳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地图案(14)还包括矩形片(142);
所述第二枝节(141)在延伸方向上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段(1411)和第二段(1412),所述第一段(1411)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段(1412);
所述第三枝节(144)和所述第一段(1411)远离所述第二段(1412)的一端与所述矩形片(142)连接,且所述第三枝节(144)与所述第一段(1411)和部分所述第一段(1411)形成所述第二耦合缝隙(4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耳机壳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馈电图案(13)还包括:
第一连接片(133),设置于所述第一枝节(131)靠近所述接地区(16)的一端,且部分所述第一连接片(133)与所述第一枝节(131)的端部一同形成所述馈电区(15);
所述第一段(1411)与所述第二段(1412)远离所述第三枝节(144)的一侧边平齐;
所述第一枝节(131)的开路端与所述第一段(1411)端部的部分区域对应并具有预定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耳机壳组件,其特征在于,至少部分所述馈电区(15)与所述第一枝节(131)的一端连接,所述接地区(16)靠近所述第二枝节(141)的一端设置,且所述接地区(16)与所述馈电区(15)沿所述第一枝节(131)的延伸方向间隔排列。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耳机壳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馈电图案还包括:
第一连接片(133),设于所述第一枝节(131)靠近所述接地区(16)的一端,并形成所述馈电区(15);
所述接地图案(14)还包括:
第二连接片(143),与所述第一连接片(133)间隔设置,所述第二连接片(143)与所述第一连接片(133)相对侧的侧边平行并与所述第二枝节的延伸方向垂直,所述第二连接片(143)与所述第二枝节(141)靠近所述第一连接片(133)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片(143)形成所述接地区(16);
所述第二连接片(143)沿所述第二枝节(141)的宽度方向,朝所述第二枝节(141)的靠近所述第一枝节(131)的一侧延伸,所述第一连接片(133)远离所述第二枝节(141)的侧边长度小于靠近所述第二枝节(141)的侧边长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耳机壳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片(133)与所述第二连接片(143)相对侧的侧边平行延伸,且所述第二连接片(143)具有斜边(1331)。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耳机壳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地图案(14)还包括矩形片(142),所述矩形片(142)连接于所述第二枝节(141)和所述第三枝节(144)的远离所述第一枝节(131)的一端,且所述第一枝节(131)与所述矩形片(142)的中心对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耳机壳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枝节(131)的开路端位于所述第二耦合缝隙(42)内并与所述矩形片(142)具有预定距离。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耳机壳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馈电图案(13)还包括第一连接片(133),所述第一连接片(133)与所述第一枝节(131)的一端连接;
所述接地图案(14)还包括第二连接片(143),所述第二连接片(143)设置于与所述第二枝节(141)的端部且与所述第二枝节(141)靠近所述第一枝节(131)的侧边连接;
所述第一连接片(133)和所述第二连接片(143)均为矩形且分别形成所述馈电区(15)和所述接地区(16)。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耳机壳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枝节(144)的开路端向第二连接片(143)延伸,且所述第一枝节(131)位于所述第二耦合缝隙(42)内。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壳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馈电图案(13)包括第四枝节(132),所述第四枝节(132)与所述第一枝节(131)平行延伸且所述第一枝节(131)远离所述馈电区(15)的一端与所述第四枝节(132)的中间区域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壳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枝节(131)远离所述馈电区(15)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枝节(141)的中间区域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耳机壳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2)还包括连接部(24),所述连接部(24)具有扬声器槽(241),所述连接部(24)设置于所述耳柄部(21)的一端且所述扬声器槽(241)朝向所述耳柄部(21)的侧向;
所述第一布设面(31)位于所述耳柄部(21)外侧面远离所述扬声器槽(241)的一侧,所述第一布设面(31)由所述耳柄部(21)的一端向另一端延伸并朝背离所述扬声器槽(241)的方向弯曲;
所述第二布设面(32)沿所述耳柄部(21)的长度方向延伸,且在延伸方向上具有第一弧面(321)和曲面区(33),所述曲面区(33)包括两个第二弧面(322)和第三弧面(323),所述第一弧面(321)和两个第二弧面(322)与所述第一布设面(31)的弯曲方向一致,所述第三弧面(323)连接于两个所述第二弧面(322)之间并向远离所述第一布设面(31)的方向弯曲;
所述接地区(16)和所述馈电区(15)设置于所述第三弧面(323)并沿所述第三弧面(323)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枝节(141)由所述第二弧面(322)延伸至所述第一弧面(321)。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耳机壳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腔(23)包括电池槽(232)和基架槽(231),所述电池槽(232)与所述基架槽(231)连通并沿所述耳柄部(21)延伸,所述基架槽(231)位于所述第一布设面(31)和所述电池槽(232)之间;
所述基架槽(231)与所述基架(22)形态相适应,所述基架槽(231)的侧壁包括两个定位面(2311);
所述基架(22)具有避让面(221)和两个定位缘(222),所述避让面(221)与所述第二布设面(32)背离并位于两个所述定位缘(222)之间;
所述基架(22)设置于所述基架槽(231),所述避让面(221)朝向所述电池槽(232),且两个所述定位缘(222)搭设在两个所述定位面(2311)。
16.一种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包括:
壳体(2),包括耳柄部(21)和基架(22),所述耳柄部(21)具有容置腔(23),所述耳柄部(21)的外侧面或所述容置腔(23)的内侧壁设有第一布设面(31),所述基架(22)设有第二布设面(32),且所述基架(22)设置于所述容置腔(23),所述第一布设面(31)与所述第二布设面(32)至少部分对应;
辐射部(1),包括激励单元(11)和辐射体(12),所述激励单元(11)包括馈电图案(13)和接地图案(14)并布设于所述第二布设面(32),所述辐射体(12)布设于所述第一布设面(31);
所述馈电图案(13)包括第一枝节(131),所述第一枝节(131)的一端设有馈电区(15),所述接地图案(14)包括第二枝节(141),所述第二枝节(141)的一端设有与所述馈电区(15)相邻的接地区(16),所述第二枝节(141)与所述第一枝节(131)平行延伸且相对侧形成第一耦合缝隙(41);
同轴馈线(5),包括外导体(51)和位于所述外导体(51)内侧的内导体(52),所述同轴馈线(5)的一端伸至所述激励单元(11)且所述外导体(51)与所述接地区(16)电性连接,所述内导体(52)与所述馈电区(15)电性连接;
所述辐射体(12)与所述激励单元(11)耦合,并将所述激励单元(11)的电磁信号向所述壳体(2)外侧辐射。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布设面(31)位于所述耳柄部(21)的外壁,所述第一布设面(31)由所述耳柄部(21)的一端向另一端延伸并向耳柄部(21)的侧向弯曲;
所述第二布设面(32)沿所述耳柄部(21)的长度方向延伸,且在延伸方向上具有第一弧面(321)和曲面区(33),所述曲面区(33)包括两个第二弧面(322)和第三弧面(323),所述第一弧面(321)和两个第二弧面(322)与所述第一布设面(31)的弯曲方向一致,所述第三弧面(323)连接于两个所述第二弧面(322)之间并向远离所述第一布设面(31)的方向弯曲;
所述接地区(16)和所述馈电区(15)位于所述第三弧面(323)并沿所述第三弧面(323)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枝节(141)由所述第二弧面(322)延伸至所述第一弧面(321);
所述容置腔(23)包括基架槽(231),所述基架槽(231)与所述第一布设面(31)对应;
所述基架(22)设置于所述基架槽(231),所述第三弧面(323)与所述基架槽(231)的侧壁之间形成容置区(25),所述同轴馈线(5)的一端伸至所述容置区(25)并与所述激励单元(11)电性搭接。
CN202311515571.4A 2023-11-14 2023-11-14 耳机壳组件和耳机 Pending CN11731987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515571.4A CN117319871A (zh) 2023-11-14 2023-11-14 耳机壳组件和耳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515571.4A CN117319871A (zh) 2023-11-14 2023-11-14 耳机壳组件和耳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319871A true CN117319871A (zh) 2023-12-29

Family

ID=892605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515571.4A Pending CN117319871A (zh) 2023-11-14 2023-11-14 耳机壳组件和耳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319871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58645B (zh) 天線結構及具有該天線結構之無線通訊裝置
JP3608735B2 (ja) アンテナ装置及び携帯無線装置
US20120038520A1 (en) Omni-directional antenna system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EP1154517B1 (en) Radio frequency antenna
EP2290742B1 (en) Handheld device
TWI622222B (zh) 天線結構及應用該天線結構的無線通訊裝置
CN112533096B (zh) 蓝牙耳机
JP2004254148A (ja) アンテナ装置及び送受信装置
TWI628856B (zh) 無線通訊系統及包含其之穿戴式電子裝置
TW201804661A (zh) 天線結構及具有該天線結構之無線通訊裝置
JP2005518125A (ja) オリエンテッドpifa型装置およびこれを使用してrf干渉を低減する方法
TWI644479B (zh) 多天線裝置
TWI637556B (zh) 天線結構及具有該天線結構之無線通訊裝置
JP2008017485A (ja) 人体に放射される電磁波を減少させた移動通信端末および移動通信用アンテナ
CN112825386B (zh) 天线结构及具有该天线结构的无线通信装置
JP2001308622A (ja) アンテナ装置及び携帯無線機
US7598912B2 (en) Planar antenna structure
US7439910B2 (en) Three-dimensional antenna structure
CN221651774U (zh) 耳机天线组件和耳机
TWI545837B (zh) 無線通訊裝置及其天線模組
CN117319871A (zh) 耳机壳组件和耳机
CN216626024U (zh) 蓝牙耳机及蓝牙耳机系统
WO2019161672A1 (zh) 遥控器
CN215732189U (zh) 显示设备及其天线组件
CN111009727B (zh) 集成式天线单元设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