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284712A - 一种地下物流配送末端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地下物流配送末端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284712A
CN117284712A CN202311144382.0A CN202311144382A CN117284712A CN 117284712 A CN117284712 A CN 117284712A CN 202311144382 A CN202311144382 A CN 202311144382A CN 117284712 A CN117284712 A CN 11728471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ck
robot
delivery
area
undergrou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14438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艺
游克思
陈荃荃
刘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Municipal Engineering Design Insitute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Municipal Engineering Design Insitute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Municipal Engineering Design Insitute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Municipal Engineering Design Insitute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144382.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284712A/zh
Publication of CN1172847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28471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35/00Mechanical conveyor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1/00Storing articles, individually or in orderly arrangement, in warehouses or magazines
    • B65G1/02Storage devices
    • B65G1/04Storage devices mechanic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Warehouses Or Storage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地下物流配送末端及系统,属于物流配送技术领域,配送末端包括建筑收发室、搬运机器人、配送机器人和多个楼层接收点,设于建筑地下车库层的建筑收发室用于衔接与外部大件配送车辆及地下空间的运输轨道,搬运机器人将大件配送车辆卸的大件包裹运至智能自提柜,运输轨道与建筑收发室相连,通过配送机器人将装有中小件包裹的派件标准箱转运至建筑收发室及建筑收发室内的空箱和揽件箱送入运输轨道、并通过电梯将派件标准箱转运至各个楼层接收点,实现了无人化、无接触式配送;该配送系统在共同配送中心与建筑收发室、建筑收发室与各楼层之间配送货物及揽收货物,实现物流货运与客运交通的互不干扰,提升了运转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地下物流配送末端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物流配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地下物流配送末端及系统。
背景技术
近些年来电子商务高速发展,尤其是在高密度开发的城市商务区,办公商业集中,人口密集,商业快递往来及个人快递配送需求大、强度高。然而由于前期对商务区配送体系缺乏统一规划,未建立系统有效的管理制度,小批量、多频次配送组织引发了一系列交通和社会环境问题:小型电瓶车配送运输组织效率低,占据城市交通空间,加重交通拥堵、增加道路安全隐患;大件配送车辆乱停、乱放、占用公共道路空间分拣,社会影响大。传统的配送模式与现行商务区的高品质、高定位发展要求相差较远,无法满足商务区未来快速增长的快递市场需求,亟需创新变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地下物流配送末端及系统,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传统的配送模式在现行商务区配送快递容易导致交通拥堵、效率低、安全隐患大的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地下物流配送末端,包括建筑收发室、搬运机器人、配送机器人和多个楼层接收点,所述建筑收发室设置于建筑地下车库层,所述建筑收发室用于衔接与外部大件配送车辆及地下空间的运输轨道,所述搬运机器人能够将大件配送车辆卸载的大件包裹运至智能自提柜,所述运输轨道与建筑收发室相连,所述配送机器人用于将输送的装有中小件包裹的派件标准箱转运至建筑收发室及将建筑收发室内的空箱和揽件箱送入运输轨道、并通过电梯将派件标准箱转运至各个楼层接收点。
优选的,所述运输轨道悬挂设置于地下环路的上方建筑物底部,所述运输轨道的边缘设有垂直提升机,用于下降派件标准箱、提升空箱和揽件箱;所述垂直提升机与配送机器人配合完成标准箱的交接。
优选的,所述大件配送车辆为无人驾驶车辆,所述无人驾驶车辆能够沿着地下环路行驶。另外,所述搬运机器人设有用于搬运大件包裹的机械手臂。
优选的,所述智能自提柜设有自动上件装置,用于识别大件包裹信息后放入智能自提柜、并将存放信息发送至收件人。
优选的,所述建筑收发室设有配送车辆卸货区、搬运机器人通道区、智能自提柜区、运输轨道与配送机器人接驳区、配送机器人通道区及机器人充电区;外部大件配送车辆在配送车辆卸货区卸载大件包裹并交由搬运机器人,所述搬运机器人经搬运机器人通道区将大件包裹运至智能自提柜区并储存在智能自提柜内;所述运输轨道与配送机器人接驳区之间设有第一次轨道、第二次轨道、第一交接站点和第二交接站点,所述第一次轨道及第二次轨道衔接运输轨道和垂直提升机,所述垂直提升机设置于第一次轨道及第二次轨道的边缘,所述垂直提升机设有四个接口,分别为与第一次轨道及第二次轨道衔接的第一接口和第四接口、与第一交接站点及第二交接站点衔接的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所述垂直提升机用于在第一次轨道及第二次轨道与建筑收发室地面之间升降标准箱;所述配送机器人沿着配送机器人通道区将派件标准箱从第一交接站点转运至电梯及各楼层接收点、将空箱和揽件箱从电梯转移至第二交接站点。
通过第一接口将第一次轨道上的派件标准箱推送至垂直提升机,通过第二接口将垂直提升机上的空箱和揽件箱推送至第二次轨道上;通过第三接口将垂直提升机上派件标准箱推送至交接站点、并经交接站点推至配送机器人,通过第四接口将配送机器人搬运到交接站点的空箱和揽件箱推至垂直提升机上;通过配送机器人将交接站点的派件标准箱转移至建筑收发室,并将建筑收发室内的空箱和揽件箱交转运至交接站点。
优选的,所述楼层接收点设有标准箱接收架,所述标准箱接收架上设有多层用于放置空箱和揽件箱的隔板,所述标准箱接收架内设有滚筒动力装置,用于与配送机器人交接标准箱。
优选的,所述配送机器人上设有双层滚筒四仓位,用于分两层装载四个标准箱;所述配送机器人内部设有微型处理器、驱动机构、底部设有滚轮,通过驱动机构来驱动配送机器人双向行驶和360度原地旋转。
优选的,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地下物流配送系统,包括共同配送中心、运输轨道及地下物流配送末端,所述共同配送中心用于中小件包裹的派入和寄出,所述运输轨道沿着城市地下环路设置,且悬挂于地下环路上方;所述标准箱能够沿着运输轨道运行,用于在共同配送中心与建筑智能末端的建筑收发室之间配送中小件包裹及揽收中小件包裹。
优选的,所述共同配送中心设有派件卸件区、分拣区、配送装车区、运输轨道接驳区、标准箱暂存区和揽件装车区,所述派件卸件区用于物流车辆卸货,所述分拣区用于分拣中小件包裹,所述配送装车区用于将分拣好的中小件包裹装到标准箱内,所述运输轨道接驳区用于与运输轨道相连,所述揽件装车区用于将揽收的待发中小件包裹装到物流车辆上。
优选的,所述运输轨道的外部设有防火隔离罩,所述标准箱能够贯穿防火隔离罩运行。
优选的,所述运输轨道包括环路主输送线路、次输送线路和分支输送线路,所述主输送线路设置于城市地下环路的顶部,所述主输送线路为双道并排设置;所述次输送线路设置于地下车库顶部、且均与主输送线路接驳,所述分支输送线路设置于次输送线路与各电梯之间。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产生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通过在地下靠近电梯位置设置建筑收发室,通过搬运机器人将大件包裹搬运至智能自提柜,利用配送机器人将运输轨道运输的中小件包裹搬运至建筑收发室,并通过电梯运至各个楼层接收点,同时将各个楼层接收点的空箱和揽件箱转运至建筑收发室并送入运输轨道。采用本发明能够实现无人化、无接触式配送,是应对未来配送需求剧增、人力成本凸显,降低物流对交通社会影响的重要手段;同时依托地下空间开发,建立了快递派件与揽件体系,实现在共同配送中心与建筑收发室、建筑收发室与各楼层之间配送货物及揽收货物,实现物流货运与客运交通的互不干扰,提升了运转效率。本发明能够根据地下空间发展总体布局情况等进行灵活设计,系统效率高、自动化程度高,后期应用拓展性强,对于提升城市末端配送等整体运输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地下物流配送末端的空间布置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垂直提升机高处进出口与第一次轨道及第二次轨道的配合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垂直提升机低处进出口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中配送机器人在电梯及各楼层的状态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中配送机器人与标准箱接收架的交接状态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地下物流配送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中运输轨道的布置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标准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3中标准箱的外形图;
图10是本发明在应用过程中的流程图。
图中各编号:
1、运输轨道;2、第一次轨道;3、第二次轨道;4、派件标准箱;5、空箱;6、揽件箱;7、垂直提升机;8、派件机器人;9、待命配送机器人;10、大件配送车辆;11、大件包裹;12、搬运机器人;13、智能自提柜;14、自动堆垛装置;15、收件人;16、电梯;17、标准箱接收架;18、第四接口;19、第一接口;20、第二接口;21、第三接口;22、第一交接站点;23、第二交接站点;24、电子标签;25、条形码;
100、建筑收发室;101、配送车辆卸货区;102、搬运机器人通道区;103、智能自提柜区;104、运输轨道与配送机器人接驳区;105、配送机器人通道区;106、机器人充电区;107、主输送线路;108、次输送线路;109、分支输送线路;
200、共同配送中心;201、物流车辆;300、高层建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近年来,城市新建商务区一般都进行地下空间整体一体化开发,具备完善的地下市政配套、地下道路系统以及地下商业空间等,同时随着物流末端配送智慧化装备的逐渐成熟,结合新建商务区地下一体化,引入无人仓、自动驾驶、智能自提柜等智能新技术,开展智慧地下物流配送,建立城市快递包裹“最后一公里”配送场景的智慧地下物流配送成为可能。
参见图1,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地下物流配送末端,包括建筑收发室100、搬运机器人12、配送机器人和多个楼层接收点,所述建筑收发室100设置于建筑地下车库层,所述建筑收发室100用于衔接与外部大件配送车辆10及地下空间的运输轨道1,所述搬运机器人12能够将大件配送车辆10卸载的大件包裹11运至智能自提柜13,所述运输轨道1与建筑收发室100相连,所述配送机器人包括派件机器人8和待命配送机器人9,所述派件机器人8用于将运输轨道1输送的装有中小件包裹的派件标准箱4转运至建筑收发室100及将建筑收发室内的空箱5和揽件箱6送入运输轨道1、并通过电梯将派件标准箱4转运至各个楼层接收点。其中,所述搬运机器人12设有用于搬运大件包裹的机械手臂;所述智能自提柜13设有自动上件装置14,用于识别大件包裹信息后放入智能自提柜13、并将存放信息发送至收件人15。利用搬运机器人将大件包裹转运至智能自提柜,等待收件人取件;中小件包裹以标准箱形式集包派件,标准箱内所有邮件均通过配送机器人到达各个楼层接收点,收件人至楼层接收点取件即可。配送机器人将揽件交由运输轨道,再进入共配中心,再交由外部物流企业完成寄件。
具体制作时,智能自提柜13的格口设置可根据实际需求设置不同规格、不同大小的格口。自提柜分为前后两端,收件人15在自提柜前端取件,自动上件装置14在自提柜后端进行自动上件。自动上件装置14识别快递包裹件信息后,放入自提柜格口,通过信息系统将快递包裹件存放信息发送至用户,提醒收件人取件。此处的自动上件装置属于现有技术,与自动驾驶叉车的结构相同,在此不做赘述。
进一步的优化上述技术方案,所述大件配送车辆10为无人驾驶车辆,所述无人驾驶车辆能够沿着地下环路行驶。利用无人驾驶车辆完成大件包裹的运输;中小件包裹占所有快递包裹件件数85%左右,则由运输轨道来完成,能够提高配送效率。
作为一种优选结构,如图3、4所示,所述运输轨道1悬挂设置于地下环路的上方建筑物底部,所述运输轨道1的边缘设有垂直提升机7,用于下降派件标准箱4、提升空箱5和揽件箱6;所述垂直提升机7与配送机器人配合完成标准箱的交接。运输轨道采用悬挂式运输方式,且位于车库顶层,利用垂直提升机实现标准箱在悬挂式轨道与配送机器人之间的立体空间转换。配送机器人与垂直提升机能够进行自动交换。配送机器人为当前现有技术,又名自动驾驶机器人,目前在酒店、商场应用较多;垂直提升机类似货梯装置,能够实现货物的上下搬运。
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所述建筑收发室100设有配送车辆卸货区101、搬运机器人通道区102、智能自提柜区103、运输轨道与配送机器人接驳区104、配送机器人通道区105及机器人充电区106;外部大件配送车辆10在配送车辆卸货区101卸载大件包裹11并交由搬运机器人12,所述搬运机器人12经搬运机器人通道区102将大件包裹11运至智能自提柜区103并储存在智能自提柜13内;所述运输轨道与配送机器人接驳区104设有第一次轨道2、第二次轨道3第一交接站点22和第二交接站点23,所述第一次轨道2及第二次轨道3衔接运输轨道1和垂直提升机7,所述垂直提升机7设置于第一次轨道2及第二次轨道3的边缘,所述垂直提升机设有四个接口,分别为与第一次轨道2及第二次轨道3衔接的第一接口19和第四接口18、与第一交接站点22及第二交接站点23衔接的第二接口20和第三接口21,所述垂直提升机7用于在第一次轨道2及第二次轨道3与建筑收发室100地面之间升降标准箱;派件机器人8沿着配送机器人通道区105将派件标准箱4从第一交接站点22转运至电梯16及各楼层接收点、将空箱5和揽件箱6从电梯16转移至第二交接站点23。
在第一接口19将第一次轨道2上的派件标准箱4推至垂直提升机7上,第二接口20将垂直提升机7上派件标准箱4推送至第一交接站点22并推至待命配送机器人9,通过第三接口21将配送机器人搬运到第二交接站点23的空箱5和揽件箱6推至垂直提升机7上,在第四接口18将垂直提升机7上的空箱5和揽件箱6推送至第二次轨道3上。通过派件机器人8将第一交接站点22的派件标准箱4转移至电梯16口,并将电梯16口的空箱5和揽件箱6交转运至第二交接站点23。
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所述楼层接收点设有标准箱接收架17,所述标准箱接收架17上设有多层用于放置空箱5和揽件箱6的隔板,所述标准箱接收架17内设有滚筒动力装置,用于与配送机器人交接标准箱。其中,所述配送机器人上设有双层滚筒四仓位,滚筒动力装置可通过机械手将双层滚筒四仓位放置的标准箱拉出,机械手亦属于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采取双层滚筒四仓位设计,一次运送四个标准箱;所述配送机器人内部设有微型处理器、驱动机构、底部设有滚轮,通过驱动机构来驱动配送机器人双向行驶和360度原地旋转;此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做赘述。为提高机器人行走效率和安全性,在电梯及建筑各楼层均设有机器人专用通道。配送机器人同时与运营平台无线连接,工作人员能够在运营平台远程遥控配送机器人并获取配送信息。
具体设计时,配送机器人及标准箱接收架的每层相对应,且每层均设有滚筒动力装置,通过滚筒动力装置可实现标准箱在配送机器人与标准箱接收架之间的转移。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地下物流配送系统,如图6所示,包括共同配送中心200、运输轨道1及地下物流配送末端,所述共同配送中心201用于中小件包裹的派入和寄出,所述运输轨道1沿着城市地下环路设置,且悬挂于地下环路上方;所述标准箱能够沿着运输轨道1运行,用于在共同配送中心200与建筑智能末端的建筑收发室100之间配送中小件包裹及揽收中小件包裹。
其中,标准箱的尺寸设计可根据运输轨道的规格来设计。标准箱可直接装载至运输轨道、物流车辆及配送机器人上。标准箱的底部携带RFID电子标签24、侧面设有条形码25,以实现标准箱定位与跟踪等功能。标准箱外观设计可根据实际项目需求设定美化,如图8、9所示。采用规格一致的标准箱,方便批量生产及码放,模块化运作实现快速装卸货。
为了提高系统的智能化程度,具体实施时,该配送系统依托运营平台,在标准箱上安装可拆卸的输送机构或在运输轨道上安装驱动机构,运营平台通过软件算法能够触发硬件装置运动,控制输送机构或驱动机构的动作,实现货物输送的自动控制,进而与运输轨道一同形成地下智能运输系统;同时地下智能运输系统协同共同配送中心、建筑智能末端、运营平台形成智慧化、集约化、标准化、平台化的“四位一体”快递派件与揽件体系。采用该方案能够解决传统配送系统带来的城市交通、环境等问题、达到物流降本增效的目的。
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共同配送中心200设有派件卸件区、分拣区、配送装车区、运输轨道接驳区、标准箱暂存区和揽件装车区,所述派件卸件区用于物流车辆201卸货,所述分拣区用于分拣中小件包裹,所述配送装车区用于将分拣好的中小件包裹装到标准箱内,所述运输轨道接驳区用于与运输轨道1相连,所述揽件装车区用于将揽收的待发中小件包裹装到物流车辆201上。共同配送中心是快递包裹件派入和寄出商务区的中转节点。其中,共同配送中心选址应考虑与内外交通的衔接、确保外部物流车进出便捷、减少内部配送绕行、减少交通影响。共配中心可考虑结合城市商务区公共空间(如绿地下方空间)、公共停车场、市政综合配套设施等进行综合设置。鉴于城市新建商务区一般都进行地下空间一体化整体开发,地下空间综合商业、地下市政配套、交通功能得到不断的完善,可将共同配送中心设置在地下,应与地下环路系统同层。
在共同配送中心进行派件操作时,外部物流车辆201将配送至该区域的所有快递货物在派件卸件区卸载后,货物在分拣区按照配送目的地和大小重新进行分拣、标准化装载组合和配送计划优化,分拣后在配送装车区装到标准箱内,派件标准箱4经地下智能运输系统后配送至区域内各目的地;揽收货物的揽件箱6及返回的空箱5经地下智能运输系统运至揽件装车区,再装到物流车辆上发出即可,如图6所示。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如图7所示,所述运输轨道1包括环路主输送线路107、次输送线路108和分支输送线路109,所述主输送线路107设置于城市地下环路的顶部,所述主输送线路107为双道并排设置;所述次输送线路108设置于地下车库顶部、且均与主输送线路107接驳,所述分支输送线路109设置于次输送线路108与各电梯16之间。利用将区域不同地块高效连接的运输轨道,形成“地下主环路-地下联络次道路-地下车库”的三级车行系统,标准箱运输轨道系统结合地下道路及地下车库特点,在不影响地下道路限界及地下车库净高的条件下,在地下环路顶部设置主输送线路,地下车库顶部设置次输送线路,次输送线路与环路主输送线路接驳。结合地下环路及地下车库特点,主次输送线路采取双道并排的循环线。
标准箱沿着上述连接共同配送中心200和各建筑目的地的运输轨道1行驶,实现标准箱随到随发,快速周转。通过运营平台控制标准箱的自动输送,自动化程度高。同时,在运输轨道上配备扫码、读取电子芯片的扫描设备,可自动识别标准箱目的地,经由运营平台调度系统自动调配,沿运输轨道将标准箱输送至目的地站点。
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所述运输轨道1的外部设有防火隔离罩(图中未画出),所述标准箱能够贯穿防火隔离罩运行。防火隔离罩采用土建材料制作而成,能够保证安全及外观要求。
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6、7所示,所述建筑智能末端包括建筑收发室100及配送机器人,所述建筑收发室100临近电梯16,且能够与次输送线路108及分支输送线路109衔接;所述配送机器人上设有用于扫描标准箱上电子标签24的摄像头,所述配送机器人能够将货物配送至收货人所处的各楼层。建筑智能末端服务于区域内地块各高层建筑300,设置于各建筑地下车库层,衔接地下智能运输系统并完成建筑内楼层配送。建筑收发室100的选址靠近核心电梯16,建筑内楼层配送由配送机器人完成。
配送机器人完成将派件标准箱4、揽件箱6、以及空箱5在建筑收发室100与楼层接收点之间的运输。配送机器人在建筑内的行走范围为建筑收发室内、建筑收发室至货运电梯、货运电梯至各楼层接收点。为提高机器人行走效率和安全性,为配送机器人设置优化的专用行进路径。配送机器人与电梯实现信息交互,机器人自动进入电梯,到达指定楼层完成配送任务。在任务空闲期,配送机器人至建筑收发室内充电区充电并待命。这些均属于现有技术,在酒店等场所已有相关应用,用于送水、送外卖等。
鉴于地下运输设备及通道等基础设施的消防安全要求严格,整个系统配置火灾感知,在共同配送中心200、运输轨道1及建筑收发室100均设有烟雾感应器、温度感应器和防火卷帘门(图中未画出),所述烟雾感应器和温度感应器用于感应异常情况并报警,所述防火卷帘门设置于运输轨道的出口端、共同配送中心及建筑收发室的出入口。同时,还可以在防火隔离罩的内壁上安装烟雾感应器、温度感应器和防火卷帘门。可将烟雾感应器、温度感应器和防火卷帘门与运营平台相连,当发现异常时自动报警,快速放下防火卷帘门,紧急撤离所有货物,并通知其他系统,实现联动管控。
运营平台集成了包括硬件管理与监控、信息管理与监控、相关运营商信息共享系统、以及客户终端信息管理系统等。系统通过运营平台的监管、信息共享与协调互动,有效保障和监管线路高效运营。
如图10所示,应用本发明进行派件、揽件的流程如下:
大型物流车辆201将快递包裹件运输至共同配送中心200处,共同配送中心200可采用高度自动化分拣设备,可为交叉带分拣机或机器人分拣系统。共同配送中心外部派件卸件区设置卸货平台,通过供包线传送带,与分拣区的上件台相连,上件台对派件卸件区卸下的所有快递包裹件进行安检、扫码、称重量,交由自动机器人分拣和集包,快件包裹被放入标准箱中。同一个标准箱所装所有快件包裹目的地建筑楼层相同。
标准箱在共同配送中心200的运输轨道接驳区,利用扫描设备扫描标准箱条形码信息,确定标准箱目的地,驱动标准箱的输送机构能够根据其内部存储的信息自动规划行驶路径。标准箱经由垂直提升机进入顶部的运输轨道1,沿着运输轨道1运送。如图7所示,标准箱经地下环路主输送线路107运输,衔接进入地下车库的次输送线路108,经由衔接通过分支输送线路109进入目标建筑物底层的建筑收发室100。
在建筑底层的建筑收发室100,标准箱由垂直提升机从顶部运输轨道1降至收发室地面操作层,由所述图1智能驿站将标准箱自动交由配送机器人。部分货物快递包裹件进入智能自提柜区,智能化自提柜区的前后两端具有不同的功能,前端为用户取件门,后端为自动上件门(智能化自提柜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后端由自动上件装置将快递包裹件识别后放入,并通过信息系统将货件存放信息发送至用户终端,提醒用户取件。
需进行楼层配送的标准箱,由配送机器人执行配送任务。配送机器人经建筑收发室100专用通道行至指定电梯16,配送机器人通过信息交互系统与电梯16进行信息通讯,搭乘电梯到达目标楼层指定接收点,将标准箱自动交付至标准箱接收架17。各楼层的标准箱接收架17为配置滚筒动力装置的自动化置物架,可实现与移动机器人的标准箱自动交换。标准箱交换完成后,运营平台通过电子标签将快递信息反馈,并通知收件人到指定地点取货。
发件人在快递系统下单并将快件包裹按标准程序包装贴标签,到各标准箱接收架处,将货物快件包裹交至标准箱接收架指定标准箱。配送机器人在派送标准箱流程完毕后,回收揽件箱6及空箱5,通过指定路线,进入电梯16,回到建筑收发室100。
配送机器人将揽件箱6及空箱5通过自动化交互站点交由垂直提升机,进入顶部运输轨道
1,先进入地下车库分支输送线路109,再通过次输送线路108进入地下环路的主输送线路107,标准箱行至共同配送中心200后,经由垂直提升机,交至共同配送中心200地面操作层,空箱5进入派件流程,开始下一轮配送运作,揽件箱6进入揽件分拣集包流程。所有集包完成的揽件于统一时间交由各外部物流车。
综上所述,本发明通过在地下靠近电梯位置设置建筑收发室,通过搬运机器人将大件包裹搬运至智能自提柜,利用配送机器人将运输轨道运输的中小件包裹搬运至建筑收发室,并通过电梯运至各个楼层接收点,同时将各个楼层接收点的空箱和揽件箱转运至建筑收发室并送入运输轨道。采用本发明能够实现无人化、无接触式配送,是应对未来配送需求剧增、人力成本凸显,降低物流对交通社会影响的重要手段;同时依托地下空间开发,建立了快递派件与揽件体系,实现在共同配送中心与建筑收发室、建筑收发室与各楼层之间配送货物及揽收货物,实现物流货运与客运交通的互不干扰,提升了运转效率。本发明能够根据地下空间发展总体布局情况等进行灵活设计,系统效率高、自动化程度高,后期应用拓展性强,对于提升城市末端配送等整体运输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在上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发明不受上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地下物流配送末端,其特征在于:包括建筑收发室(100)、搬运机器人(12)、配送机器人和多个楼层接收点,所述建筑收发室(100)设置于建筑地下车库层,所述建筑收发室(100)用于衔接与外部大件配送车辆(10)及地下空间的运输轨道(1),所述搬运机器人(12)用于将大件配送车辆(10)卸载的大件包裹(11)运至智能自提柜(13),所述运输轨道(1)与建筑收发室(100)相连,所述配送机器人用于将输送的装有中小件包裹的派件标准箱(4)转运至建筑收发室(100)及将建筑收发室内的空箱(5)和揽件箱(6)送入运输轨道(1)、并通过电梯(16)将派件标准箱(4)转运至各个楼层接收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物流配送末端,其特征在于:所述运输轨道(1)悬挂设置于地下环路的上方建筑物底部,所述运输轨道(1)的边缘设有垂直提升机(7),用于下降派件标准箱(4)、提升空箱(5)和揽件箱(6);所述垂直提升机(7)与配送机器人配合完成标准箱的交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物流配送末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自提柜(13)设有自动上件装置,用于识别大件包裹(11)信息后放入智能自提柜(13)、并将存放信息发送至收件人(15)。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下物流配送末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收发室(100)设有配送车辆卸货区(101)、搬运机器人通道区(102)、智能自提柜区(103)、运输轨道(1)与配送机器人接驳区(104)、配送机器人通道区(105)及机器人充电区(106);外部大件配送车辆(10)在配送车辆卸货区(101)卸载大件包裹(11)并交由搬运机器人(12),所述搬运机器人(12)经搬运机器人通道区(102)将大件包裹(11)运至智能自提柜区(103)并储存在智能自提柜(13)内;所述运输轨道(1)与配送机器人接驳区(104)之间设有第一次轨道(2)、第二次轨道(3)、第一交接站点(22)和第二交接站点(23),所述第一次轨道(2)及第二次轨道(3)衔接运输轨道(1)和垂直提升机(7),所述垂直提升机(7)设置于第一次轨道(2)及第二次轨道(3)的边缘,所述垂直提升机(7)设有四个接口,分别为与第一次轨道(2)及第二次轨道(3)衔接的第一接口(19)和第四接口(18)、与第一交接站点(22)及第二交接站点(23)衔接的第二接口(20)和第三接口(21),所述垂直提升机(7)用于在第一次轨道(2)及第二次轨道(3)与建筑收发室(100)地面之间升降标准箱;所述配送机器人沿着配送机器人通道区(105)将派件标准箱(4)从第一交接站点(22)转运至电梯(16)及各楼层接收点、将空箱(5)和揽件箱(6)从电梯(16)转移至第二交接站点(23)。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物流配送末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楼层接收点设有标准箱接收架(17),所述标准箱接收架(17)上设有多层用于放置空箱(5)和揽件箱(6)的隔板,所述标准箱接收架(17)内设有滚筒动力装置,用于与配送机器人交接标准箱。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地下物流配送末端,其特征在于:所述配送机器人上设有双层滚筒四仓位,用于分两层装载四个标准箱。
7.一种地下物流配送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共同配送中心(200)、运输轨道(1)及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地下物流配送末端,所述共同配送中心(200)用于中小件包裹的派入和寄出,所述运输轨道(1)沿着城市地下环路设置,且悬挂于地下环路上方;所述标准箱沿着运输轨道(1)运行,所述运输轨道(1)用于在共同配送中心(200)与建筑智能末端的建筑收发室(100)之间配送中小件包裹及揽收中小件包裹。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地下物流配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共同配送中心(200)设有派件卸件区、分拣区、配送装车区、运输轨道接驳区、标准箱暂存区和揽件装车区,所述派件卸件区用于物流车辆(201)卸货,所述分拣区用于分拣中小件包裹,所述配送装车区用于将分拣好的中小件包裹装到标准箱内,所述运输轨道接驳区用于与运输轨道(1)相连,所述揽件装车区用于将揽收的待发中小件包裹装到物流车辆(201)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地下物流配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运输轨道(1)的外部设有防火隔离罩,所述标准箱能够贯穿防火隔离罩运行。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地下物流配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运输轨道(1)包括环路主输送线路(107)、次输送线路(108)和分支输送线路(109),所述主输送线路(107)设置于城市地下环路的顶部,所述主输送线路(107)为双道并排设置;所述次输送线路(108)设置于地下车库顶部、且均与主输送线路(107)接驳,所述分支输送线路(109)设置于次输送线路(108)与各电梯(16)之间。
CN202311144382.0A 2023-09-06 2023-09-06 一种地下物流配送末端及系统 Pending CN11728471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144382.0A CN117284712A (zh) 2023-09-06 2023-09-06 一种地下物流配送末端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144382.0A CN117284712A (zh) 2023-09-06 2023-09-06 一种地下物流配送末端及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284712A true CN117284712A (zh) 2023-12-26

Family

ID=892526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144382.0A Pending CN117284712A (zh) 2023-09-06 2023-09-06 一种地下物流配送末端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284712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070071585A1 (en) Shuttles for transporting goods
CN107416405A (zh) 一种穿梭板立库
CN208377726U (zh) 轨道智能分拣系统
CN207844078U (zh) 一种利用机器人的高密度智能仓储系统
CN111815210A (zh) 室外室内全自动无人配送系统和方法
CN110689231B (zh) 一种城域地下空间的智能管理方法与系统
US20210097482A1 (en) Transport, storage and sequencing system for goods
CN110852670A (zh) 一种与城市地下环路结合的末端智慧共同配送系统
CN112101620A (zh) 一种物流线路规划方法
CN112101853A (zh) 一种流动仓库及基于流动仓库的物流系统及方法
CN112061653B (zh) 一种减少分拣时间的物流系统及方法
CN112101854A (zh) 一种物流系统及货物监管方法
CN207275503U (zh) 一种穿梭板立库
JP2023540451A (ja) 分散型物流システム
CN110728472B (zh) 一种利用存储空间和配送路线的实时配置的物流管理方法
CN210794858U (zh) 一种智能分拣系统
CN210028836U (zh) 一种配送装置和系统
CN212502240U (zh) 一种无人升降穿梭车自动化仓库
CN113592394A (zh) 一种高铁货运转运中心系统及作业方法
CN112093346B (zh) 一种减少货物停留时间的物流系统及方法
CN116443471B (zh) 仓储系统、其协同存取方法、搬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7284712A (zh) 一种地下物流配送末端及系统
CN215159248U (zh) 一种曲砖发酵流转系统
CN115783573A (zh) 智能仓储整箱拣选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2124839B (zh) 搬运系统及搬运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