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280168A - 冷冻循环系统以及制冷剂回收装置 - Google Patents

冷冻循环系统以及制冷剂回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280168A
CN117280168A CN202280031718.XA CN202280031718A CN117280168A CN 117280168 A CN117280168 A CN 117280168A CN 202280031718 A CN202280031718 A CN 202280031718A CN 117280168 A CN117280168 A CN 11728016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rigerant
pipe
refrigeration cycle
outdoor
reservo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31718.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矢嶋龍三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2801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28016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20Disposition of valves, e.g. of on-off valves or flow control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20Disposition of valves, e.g. of on-off valves or flow control valves
    • F25B41/24Arrangement of shut-off valves for disconnecting a part of the refrigerant cycle, e.g. an outdoor par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5/00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refrigeran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 F25B2313/023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in parallel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06Several compression cycles arranged in paralle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19Pumping down refrigerant from one part of the cycle to another part of the cycle, e.g. when the cycle is changed from cooling to heating, or before a defrost cycle is starte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500/00Problems to be solved
    • F25B2500/22Preventing, detecting or repairing leaks of refrigeration flui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500/00Problems to be solved
    • F25B2500/22Preventing, detecting or repairing leaks of refrigeration fluids
    • F25B2500/221Preventing leaks from develop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25Control of valves
    • F25B2600/2523Receiver valv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Abstract

提出一种与室外单元中贮存制冷剂的情况相比能够回收更多的制冷剂的冷冻循环系统。冷冻循环系统1包括冷冻循环装置(100)和制冷剂贮存部(200)。冷冻循环装置(100)包括室内单元(110)、室外单元(120)、气体侧连通配管(131)以及液体侧连通配管(132)。制冷剂贮存部(200)对制冷剂循环通路(150)中的制冷剂进行贮存。制冷剂贮存部(200)通过第一贮存部配管(221)以及第二贮存部配管(222)与制冷剂循环通路(150)连通。第一贮存部配管(221)使室外制冷剂流路(121)的第一制冷剂配管(121b)与制冷剂贮存部(200)连通,或使气体侧连通配管(131)与制冷剂贮存部(200)连通。第二贮存部配管(222)使室外制冷剂流路(121)的第二制冷剂配管(121c)与制冷剂贮存部(200)连通。

Description

冷冻循环系统以及制冷剂回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冷冻循环系统以及制冷剂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平10-009692)公开了一种当检测到室内机中制冷剂泄漏时,将室内机的制冷剂回收至室外机内的空调机(冷冻循环装置)。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专利文献1的冷冻循环装置是在室外单元中贮存制冷剂,因此,能够贮存的制冷剂的量有限制。
本公开提出一种与室外单元中贮存制冷剂的情况相比能够回收更多的制冷剂的冷冻循环系统。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第一观点的冷冻循环系统包括冷冻循环装置和制冷剂贮存部。冷冻循环装置包括:室内单元,所述室内单元具有室内制冷剂流路;室外单元,所述室外单元具有室外制冷剂流路;以及气体侧连通配管及液体侧连通配管,所述气体侧连通配管及液体侧连通配管连接室内制冷剂流路与室外制冷剂流路。制冷剂贮存部对由室内制冷剂流路、室外制冷剂流路、气体侧连通配管以及液体侧连通配管形成的制冷剂循环通路中的制冷剂进行贮存。
室外制冷剂流路具有:第一压缩机;室外热交换器;室外膨胀机构;流路切换机构;气体侧连接部,所述气体侧连接部与气体侧连通配管连接;液体侧连接部,所述液体侧连接部与液体侧连通配管连接;第一制冷剂配管,所述第一制冷剂配管连接流路切换机构以及气体侧连接部;第二制冷剂配管,所述第二制冷剂配管连接室外热交换器以及室外膨胀机构;以及第三制冷剂配管,所述第三制冷剂配管连接室外膨胀机构以及液体侧连接部。制冷剂贮存部通过第一配管以及第二配管与制冷剂循环通路连通。第一配管使第一制冷剂配管与制冷剂贮存部连通,或使气体侧连通配管与制冷剂贮存部连通。第二配管使第二制冷剂配管与制冷剂贮存部连通。
本冷冻循环系统通过第一配管和第二配管,能够将制冷剂循环通路中的制冷剂贮存在与冷冻循环装置分开设置的制冷剂贮存部中。因此,冷冻循环系统与在室外制冷剂流路中贮存的情况相比能够将更多的制冷剂贮存在制冷剂贮存部中。
第二观点的冷冻循环系统在第一观点的冷冻循环系统的基础上,包括多个冷冻循环装置。
本冷冻循环系统能够将制冷剂循环通路中的制冷剂贮存在与冷冻循环装置分开设置的制冷剂贮存部中。因此,即使在制冷剂循环通路由于具有多个冷冻循环装置而被大量的制冷剂填充的情况下,冷冻循环系统也能够将制冷剂贮存在制冷剂贮存部中。
第三观点的冷冻循环系统是在第一观点或第二观点的冷冻循环系统的基础上,冷冻循环装置具有多个室内单元。
本冷冻循环系统能够将制冷剂循环通路中的制冷剂贮存在与冷冻循环装置分开设置的制冷剂贮存部中。因此,即使在制冷剂循环通路由于具有多个室内单元而被大量的制冷剂填充的情况下,冷冻循环系统也能够将制冷剂贮存在制冷剂贮存部中。
第四观点的冷冻循环系统是在第一观点至第三观点中任一观点的冷冻循环系统的基础上,还包括第一开闭阀和第二开闭阀。第一开闭阀允许或阻断在第一制冷剂配管与制冷剂贮存部之间,或在气体侧连通配管与所述制冷剂贮存部之间的制冷剂的流动。第二开闭阀允许或阻断在第二制冷剂配管与制冷剂贮存部之间的制冷剂的流动。
第五观点的冷冻循环系统在第四观点的冷冻循环系统的基础上,还包括第一控制部。第一控制部对第一压缩机、室外膨胀机构以及流路切换机构进行控制。流路切换机构采取使室外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起作用的第一状态,或使室外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起作用的第二状态。第一控制部执行第一控制和第二控制。在第一控制中,第一控制部通过将流路切换机构设为第一状态,将室外膨胀机构设为关闭状态,并运转第一压缩机,来将制冷剂贮存于制冷剂贮存部中。在第二控制中,若第一控制结束,则第一控制部运转第一压缩机并将第一开闭阀设为打开状态来将气体制冷剂贮存于制冷剂贮存部中。
本冷冻循环系统通过使第一控制部执行第一控制以及第二控制,能够自动地使制冷剂贮存于制冷剂贮存部。
第六观点的冷冻循环系统是在第五观点的冷冻循环系统的基础上,第一控制部执行第三控制。在第三控制中,通过第一控制部将流路切换机构设为第二状态,将室外膨胀机构设为打开状态,并运转第一压缩机,制冷剂贮存部内部的制冷剂填充至制冷剂循环通路。。
本冷冻循环系统能够使制冷剂贮存部中贮存的制冷剂向冷冻循环装置的冷冻循环通路填充。
第七观点的冷冻循环系统是在第六观点的冷冻循环系统的基础上,第二配管具有止回阀和减压器。止回阀对从制冷剂贮存部向室外制冷剂流路的制冷剂的流动进行限制。减压器与止回阀并联设置。
在本冷冻循环系统中,第三控制中从制冷剂贮存部流入第二配管并填充至制冷剂循环通路的制冷剂通过减压器被减压至规定的压力。因此,填充至制冷剂循环通路的制冷剂即使在不通过室外膨胀机构减压的状态下流入室外热交换器,也能够通过室外热交换器充分地蒸发。
第八观点的冷冻循环系统是在第一观点至第七观点中任一观点的冷冻循环装置的基础上,第二配管具有能够全闭的膨胀机构。
在本冷冻循环系统中,与不设置膨胀机构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从第二配管流入的制冷剂的压力。因此,能够将贮存容器的耐压设定得更低,能够将贮存容器的制造成本抑制得较低。
第九观点的冷冻循环系统是在第一观点至第八观点中任一观点的冷冻循环系统的基础上,室外单元还具有液体侧分岔配管。液体侧分岔配管与第一制冷剂配管连接。第二贮存配管与液体侧分岔配管连通。
第十观点的冷冻循环系统是在第九观点的冷冻循环系统的基础上,室外单元还具有气体侧分岔配管。气体侧分岔配管与第二制冷剂配管连接。第一配管与气体侧分岔配管连通。
第十一观点的冷冻循环系统在第十观点的冷冻循环系统的基础上,第一配管与气体侧连接部连接。
在冷冻循环系统中,不需要在冷冻循环中设置气体侧分岔配管,因此,与使用设置有气体侧分岔配管的冷冻循环装置的情况相比,制造成本被抑制。
第十二观点的冷冻循环系统是在第十观点或第十一观点的冷冻循环系统的基础上,室外单元具有四个室外制冷剂流路截止阀。室外制冷剂流路截止阀允许或阻断室外制冷剂流路的连通。室外制冷剂流路截止阀设置于第一制冷剂配管、第三制冷剂配管、气体侧分岔配管以及液体侧分岔配管。
第十三观点的冷冻循环系统是在第十观点或第十一观点的冷冻循环系统的基础上,室外单元具有三个室外制冷剂流路截止阀。室外制冷剂流路截止阀允许或阻断室外制冷剂流路的连通。室外制冷剂流路截止阀设置于第一制冷剂配管的流路切换机构与气体侧分岔配管的连接部位之间、第三制冷剂配管以及液体侧分岔配管。
第十四观点的冷冻循环系统是在第十观点或第十一观点的冷冻循环系统的基础上,室外单元具有两个室外制冷剂流路截止阀。室外制冷剂流路截止阀允许或阻断室外制冷剂流路的连通。室外制冷剂流路截止阀设置于第一制冷剂配管的流路切换机构与气体侧分岔配管的连接部位之间,以及第二制冷剂配管的室外热交换器与液体侧分岔配管的连接部位之间。
第十五观点的冷冻循环系统是在第一观点至第十四观点中任一观点的冷冻循环系统的基础上,室内制冷剂流路具有室内热交换器。室内单元具有对制冷剂的泄漏进行检测的检测部。若检测部检测到制冷剂的泄漏,则第一控制部执行第一控制。
根据本特征,冷冻循环系统以检测到室内单元中的制冷剂的泄漏为契机使第一控制部执行第一控制。由此,即使室内单元中制冷剂发生泄漏,也能够自动地使制冷剂贮存于制冷剂贮存部,从而能够抑制制冷剂释放到大气中。
第十六观点的冷冻循环系统是在第一观点至第十五观点中任一观点的冷冻循环系统的基础上,制冷剂具有可燃性或毒性。
即使具有可燃性或毒性的制冷剂泄漏,冷冻循环系统也能自动地使制冷剂贮存于制冷剂贮存部,因此,能够抑制由于制冷剂的泄漏导致的空调对象空间的污染。
第十七观点的制冷剂回收装置对第一观点至第十六观点中任一观点的冷冻循环系统的制冷剂进行回收。制冷剂回收装置具有回收容器、第二压缩机以及第二控制部。回收容器对制冷剂进行收纳。第二压缩机使规定的压力作用于冷冻循环系统的制冷剂贮存部的内部。第二控制部对第二压缩机进行控制。第二控制部对第二压缩机进行控制从而将冷冻循环系统的制冷剂循环通路的制冷剂回收至回收容器。
根据本特征,制冷剂回收装置能够将贮存于制冷剂贮存部中的制冷剂回收至回收容器中。
第十八观点的制冷剂回收装置是在第十七观点的制冷剂回收装置的基础上,第二控制部执行第四控制和第五控制。若第四控制结束,则第二控制部执行第五控制。在第四控制中,第二控制部对第二压缩机进行控制并使第二压缩机的排出压力作用于制冷剂贮存部的内部,从而使制冷剂流入回收容器。在第五控制中,第二控制部对第二压缩机进行控制并使第二压缩机的吸入压力作用于制冷剂贮存部的内部,从而使制冷剂流入回收容器。
根据本特征,制冷剂回收装置能够将贮存于制冷剂贮存部中的制冷剂回收至回收容器中。
第十九观点的制冷剂回收装置是在第十七观点或第十八观点的制冷剂回收装置的基础上,制冷剂回收装置还包括第一切换阀、第二切换阀以及第三切换阀。第一切换阀使回收容器与制冷剂贮存部和第三切换阀选择性地连通。第二切换阀使第二压缩机的吸入侧与回收容器和制冷剂贮存部选择性地连通。第三切换阀使第二压缩机的排出侧与第一切换阀和制冷剂贮存部选择性地连通。
在第四控制中,第二控制部通过第一切换阀使回收容器与制冷剂贮存部连通,通过第二切换阀使第二压缩机的吸入侧与回收容器连通,并通过第三切换阀使第二压缩机的排出侧与制冷剂贮存部连通。
在第五控制中,第二控制部通过第一切换阀使回收容器与第三切换阀连通,通过第二切换阀使第二压缩机的吸入侧与制冷剂贮存部连通,并通过第三切换阀使第二压缩机的排出侧与第一切换阀连通。
根据本特征,制冷剂回收装置通过对切换阀的切换,能够改变与回收容器、制冷剂贮存部以及第二压缩机的连接。因此,在制冷剂回收装置中,在第四控制结束后执行第五控制时,不需要对连接制冷剂贮存部与制冷剂回收装置的制冷剂回收用连接配管的连接进行改变。从而,第二控制部能够连续且自动地执行第四控制和第五控制。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冷冻循环系统1的概略结构图。
图2是表示制冷剂回收装置5的概略结构图。
图3是第一控制部140的控制框图。
图4是第二控制部580的控制框图。
图5是表示第一制冷剂贮存运转时的各设备的动作以及制冷剂的流动的概略结构图。
图6是表示第二制冷剂贮存运转时的各设备的动作以及制冷剂的流动的概略结构图。
图7是表示制冷剂填充运转时的各设备的动作以及制冷剂的流动的概略结构图。
图8是表示第一制冷剂回收运转时的各设备的动作以及制冷剂的流动的概略结构图。
图9是表示第二制冷剂回收运转时的各设备的动作以及制冷剂的流动的概略结构图。
图10是变形例1A的冷冻循环系统1的概略结构图。
图11是变形例1B的制冷剂贮存部201的概略结构图。
图12是变形例1C的制冷剂贮存部202的概略结构图。
图13是表示制冷剂贮存运转时的各设备的动作以及制冷剂的流动的概略结构图(变形例1D)。
图14是表示制冷剂填充运转时的各设备的动作以及制冷剂的流动的概略结构图(变形例1E)。
图15是变形例1G的冷冻循环系统1的概略结构图。
图16是变形例1H的冷冻循环系统1的概略结构图。
图17是表示冷冻循环系统2的概略结构图。
图18是表示制冷剂回收装置6的概略结构图。
图19是表示第一制冷剂回收运转时的各设备的动作以及制冷剂的流动的概略结构图。
图20是表示第二制冷剂回收运转时的各设备的动作以及制冷剂的流动的概略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1)整体结构
对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冷冻循环系统1以及制冷剂回收装置5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冷冻循环系统1的概略结构图。图2是表示制冷剂回收装置5的概略结构图。
冷冻循环系统1包括冷冻循环装置100A以及冷冻循环装置100B、一台制冷剂贮存部200、两个第一连接配管310以及两个第二连接配管320。制冷剂贮存部200对填充至冷冻循环装置100A、100B的制冷剂进行贮存。各冷冻循环装置100通过第一连接配管310以及第二连接配管320与制冷剂贮存部200连通。
图1示出了制冷剂贮存部200安装于冷冻循环装置100A、100B的状态。另外,冷冻循环系统1所包括的冷冻循环装置100的数量不限于两台,也可以是一台,还可以是三台以上。
冷冻循环装置100A与冷冻循环装置100B具有相同的设备且具有相同的功能。因此,以下,在对冷冻循环装置100A与冷冻循环装置100B共通的说明中,作为冷冻循环装置100进行说明。在需要对冷冻循环装置100A与冷冻循环装置100B进行区分的说明中,向构成各装置的设备的附图标记标注“A”或“B”来进行区分。
制冷剂回收装置5能够对贮存于制冷剂贮存部200的制冷剂进行回收。制冷剂回收装置5通过制冷剂回收用连接配管600与冷冻循环系统1连接。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在各实施方式、变形例之间相同或对应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适当省略说明。
(2)详细结构
(2-1)冷冻循环系统
(2-1-1)冷冻循环装置
冷冻循环装置100是利用蒸汽压缩式的冷冻循环来进行空调对象空间(省略图示)的制冷以及制热的空调装置。冷冻循环装置100具有室内单元110、室外单元120、气体侧连通配管131、液体侧连通配管132以及第一控制部140。冷冻循环装置100是具有两台室内单元110的大楼用多联式空调装置。冷冻循环装置100所具有的室内单元110的数量不限于两台,也可以是一台,还可以是三台以上。
如后文所描述的细节那样,室内单元110具有室内制冷剂流路111,室外单元120具有室外制冷剂流路121。室内制冷剂流路111、室外制冷剂流路121、气体侧连通配管131以及液体侧连通配管132形成制冷剂循环通路150。在制冷剂循环通路150中填充有制冷剂。在制冷剂循环通路150中填充的制冷剂没有限定,例如是具有微燃性(A2L)的R32等氟代烃类的制冷剂。制冷剂可以具有可燃性或毒性。另外,冷冻循环装置100不限于空调装置,例如也可以是冷藏库、冷冻库、供热水器、地暖装置等。
(2-1-1-1)室内单元
室内单元110设置在空调对象空间。室内单元110具有室内制冷剂流路111与检测部116。
室内制冷剂流路111构成制冷剂循环通路150的一部分。室内制冷剂流路111是由室内热交换器112与室内膨胀机构113通过制冷剂配管的连接所形成。
室内热交换器112使在室内热交换器112内部流动的制冷剂与空调对象空间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室内热交换器112在制冷运转时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而在制热运转时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室内热交换器112的一端通过制冷剂配管与气体侧连接部114连接。室内热交换器112的另一端通过制冷剂配管与室内膨胀机构113连接。
室内膨胀机构113对制冷剂循环通路150中流动的制冷剂的压力和流量进行调节。室内膨胀机构113是通过未图示的致动器调节开度的电子膨胀阀。室内膨胀机构113通过制冷剂配管与室内热交换器112和液体侧连接部115连接。室内膨胀机构113的开度通过第一控制部140控制。
气体侧连接部114是室内制冷剂流路111的一端。气体侧连接部114与气体侧连通配管131连接。
液体侧连接部115是室内制冷剂流路111的另一端。液体侧连接部115与液体侧连通配管132连接。
检测部116对制冷剂从制冷剂循环通路150的泄漏进行检测。检测部116设置于室内单元110的壳体(省略图示)内部。检测部116只要是能检测到制冷剂从制冷剂循环通路150泄漏,则方式没有特别限定,可以是对制冷剂进行检测的传感器,也可以通过室内单元110的壳体内部的气温、配管的温度的急剧变化来对制冷剂的泄漏进行检测。检测部116若检测到制冷剂的泄漏,则向第一控制部140发送表示制冷剂的泄漏的信号。
(2-1-1-2)室外单元
室外单元120配置于空调对象空间外。室外单元120例如设置在设有冷冻循环装置100的建筑物的屋顶,或与建筑物相邻地设置。室外单元120具有室外制冷及流路121、气体侧分岔配管128、液体侧分岔配管129以及室外制冷剂流路截止阀130。
室外制冷剂流路121构成制冷剂循环通路150的一部分。室外制冷剂流路121由第一压缩机122、室外热交换器123、室外膨胀机构124、流路切换机构125、气体侧连接部126以及液体侧连接部127通过制冷剂配管121a的连接形成。制冷剂配管121a包括第一制冷剂配管121b、第二制冷剂配管121c以及第三制冷剂配管121d。
第一压缩机122将冷冻循环中的低压制冷剂从吸入管122a吸入并通过压缩机构(省略图示)对制冷剂进行压缩,并且将压缩后的制冷剂向排出管122b排出。第一压缩机122的运转通过第一控制部140控制。
室外热交换器123使在室内热交换器123内部流动的制冷剂与室外单元120的设置场所的空气(热源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室外热交换器123在制冷运转时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而在制热运转时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室外热交换器123的一端通过制冷剂配管与流路切换机构125连接。室外热交换器123的另一端通过制冷剂配管与室外膨胀机构124连接。
室外膨胀机构124对制冷剂循环通路150中流动的制冷剂的压力和流量进行调节。室外膨胀机构124是通过未图示的致动器调节开度的电子膨胀阀。室内膨胀机构113的开度通过第一控制部140控制。室外膨胀机构124通过制冷剂配管与室外热交换器123和液体侧连接部127连接。
流路切换机构125通过切换制冷剂的流向,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改变制冷剂循环通路150的状态。制冷剂循环通路150处于第一状态时,室外热交换器123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而室内热交换器112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制冷剂循环通路150处于第二状态时,室外热交换器123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而室内热交换器112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流路切换机构125通过第一控制部140控制。在本实施方式中,流路切换机构125是四通换向阀。但是,流路切换机构125不限于四通换向阀。例如,流路切换机构125也可以通过将多个电磁阀以及制冷剂管按照能实现如下述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的切换的方式组合来构成。
制冷运转时,流路切换机构125将制冷剂循环通路150的状态设为第一状态。换言之,制冷运转时,流路切换机构125使吸入管122a与气体侧连接部126连通,并且使排出管122b与室外热交换器123连通(参照图1中的流路切换机构125内的虚线)。制热运转时,流路切换机构125将制冷剂循环通路150的状态设为第二状态。换言之,制热运转时,流路切换机构125使吸入管122a与室外热交换器123连通,并且使排出管122b与气体侧连接部126连通(参照图1中的流路切换机构125内的实线)。
气体侧连接部126是室外制冷剂流路121的一端。气体侧连接部126与气体侧连通配管131连接。
液体侧连接部127是室外制冷剂流路121的另一端。液体侧连接部127与液体侧连通配管132连接。
第一制冷剂配管121b将流路切换机构125以及气体侧连接部126连接。
第二制冷剂配管121c将室外热交换器123以及室外膨胀机构124连接。
第三制冷剂配管121d将室外膨胀机构124以及液体侧连接部127连接。
气体侧分岔配管128是连通第一制冷剂配管121b与制冷剂贮存部200的配管。在本实施方式中,气体侧分岔配管128的一端与第一制冷剂配管121b连接。气体侧分岔配管128的另一端通过第一连接配管310与第一贮存部配管221连通。
液体侧分岔配管129是连通第二制冷剂配管121c与制冷剂贮存部200的配管。在本实施方式中,液体侧分岔配管129的一端与第二制冷剂配管121c连接。液体侧分岔配管129的另一端通过第二连接配管320与第二贮存部配管222连通。
室外制冷剂流路截止阀130设于室外制冷剂流路121、气体侧分岔配管128或液体侧分岔配管129的规定位置,并允许或阻断室外制冷剂流路121、气体侧分岔配管128或液体侧分岔配管129的连通。室外制冷剂流路截止阀130通过手动进行开闭操作。室外制冷剂流路截止阀130例如在冷冻循环装置100的设置时等中,为了不让封入在室外单元120中的制冷剂向外部泄漏,是关闭的。室外制冷剂流路截止阀130在冷冻循环装置100的设置后是打开的。
冷冻循环装置100包括四个室外制冷剂流路截止阀130。室外制冷剂流路截止阀130设置于第一制冷剂配管121b、第三制冷剂配管121d、气体侧分岔配管128以及液体侧分岔配管129。
(2-1-1-3)气体侧连通配管以及液体侧连通配管
气体侧连通配管131以及液体侧连通配管132将室内制冷剂流路111与室外制冷剂流路121连接。
气体侧连通配管131与室内制冷剂流路111的气体侧连接部114和室外制冷剂流路121的气体侧连接部126连接。
室内制冷剂流路111与室内制冷剂流路111的液体侧连接部115和室外制冷剂流路121的液体侧连接部127连接。
(2-1-1-4)第一控制部
第一控制部140对构成冷冻循环装置100以及制冷剂贮存部200的各部分的动作进行控制。第一控制部140与室内膨胀机构113、检测部116、第一压缩机122、室外膨胀机构124、流路切换机构125以及后述的贮存部开闭阀230以能够进行控制信号、信息的交换的方式进行电连接。图3是第一控制部140的控制框图。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控制部140设置于室外单元120的壳体(省略图示)内部。第一控制部140的设置场所没有限制,也可以是室外单元120的壳体内部以外。
第一控制部140对构成冷冻循环装置100以及制冷剂贮存部200的各部分的动作进行控制,从而执行空调运转、制冷剂贮存运转以及制冷剂填充运转。空调运转包括制冷运转以及制热运转。制冷剂贮存运转是将制冷剂循环通路150的制冷剂贮存于制冷剂贮存部200的运转。制冷剂填充运转是将贮存在制冷剂贮存部200的制冷剂填充至制冷剂循环通路150的运转。
冷冻循环装置100A具有第一控制部140A、冷冻循环装置100B具有第一控制部140B。第一控制部140A和第一控制部140B相互协作来执行空调运转、制冷剂贮存运转以及制冷剂填充运转,因此,以下,将第一控制部140A和第一控制部140B统称为第一控制部140。
对制冷运转时以及制热运转时的冷冻循环装置100的控制进行说明。关于制冷剂贮存运转以及制冷剂填充运转的具体情况,在下文进行说明。
(制冷运转)
若指示冷冻循环装置100执行制冷运转,则第一控制部140以制冷剂循环通路150的状态为上述第一状态的方式,将流路切换机构125控制至图1中虚线所示的状态,并使第一压缩机122进行运转。
若第一压缩机122进行运转,则冷冻循环中的低压的气体制冷剂被压缩为冷冻循环中的高压的气体制冷剂。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流路切换机构125被送至室外热交换器123,并与热源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冷凝为高压的液体制冷剂。高压的液体制冷剂经由全开的室内膨胀机构113以及液体侧连通配管132被送至室内单元110。被送向室内单元110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是通过在开度被缩窄过的室内膨胀机构113中被减压至第一压缩机122的吸入压力附近而变为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并被送至室内热交换器112。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在室内热交换器112中与空调对象空间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并蒸发从而变为低压的气体制冷剂。低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气体侧连通配管131被送至室外单元120,再经由流路切换机构125从而再次被第一压缩机122吸入。被供给至室内热交换器112的空气由于与室内热交换器112中流动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温度降低。室内热交换器112中被冷却的空气被吹出至空调对象空间。
(制热运转)
若指示冷冻循环装置100执行制热运转,则第一控制部140以制冷剂循环通路150的状态为上述第二状态的方式,将流路切换机构125控制至图1中实线所示的状态,并使第一压缩机122进行运转。
若第一压缩机122进行运转,则冷冻循环中的低压的气体制冷剂被压缩为冷冻循环中的高压的气体制冷剂。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流路切换机构125以及气体侧连通配管131被送向室内单元110。被送至室内单元110的制冷剂被送至室内热交换器112并与空调对象空间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从而冷凝为高压的液体制冷剂。被供给至室内热交换器112的空气由于与室内热交换器112中流动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温度升高。室内热交换器112中被加热的空气被吹出至空调对象空间。从室内热交换器112流出的高压的液体制冷剂经由全开的室内膨胀机构113以及液体侧连通配管132被送至室外单元120。被送至室外单元120的制冷剂在开度被缩窄过的室外膨胀机构124中被减压至第一压缩机122的吸入压力附近而变为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并被送至室外热交换器123。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123中与热源空气进行热交换并蒸发从而变为低压的气体制冷剂。低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流路切换机构125从而再次被第一压缩机122吸入。
第一控制部140通过计算机实现。第一控制部140包括控制运算装置和存储装置(均省略图示)。在控制运算装置中能够使用CPU或GPU这样的处理器。控制运算装置读取存储于存储装置的程序,并按照该程序进行规定的图像处理或运算处理。此外,控制运算装置能够按照程序将运算结果写入存储装置,并且能够按照程序读取存储于存储装置的信息。存储装置能够用作数据库。关于通过第一控制部140实现的具体功能,将在后文进行描述。
另外,此处进行说明的第一控制部140的结构仅为一例,以下进行说明的第一控制部140的功能可以是通过软件实现,也可以是通过硬件实现,还可以是通过将软件与硬件的结合实现。
(2-1-2)制冷剂贮存部
制冷剂贮存部200通过后述的贮存运转来对制冷剂循环通路150的制冷剂进行贮存,并通过后述的填充运转将贮存的制冷剂填充至制冷剂循环通路150。制冷剂贮存部200与冷冻循环装置100连接。制冷剂贮存部200具有贮存容器210、贮存部配管220以及贮存部开闭阀230。
在以下的说明中,需要对用于贮存冷冻循环装置100A的制冷剂的贮存部配管220以及贮存部开闭阀230与用于贮存冷冻循环装置100B的制冷剂的贮存部配管220以及贮存部开闭阀230进行区分的说明中,向各自的附图标记标注“A”或“B”来进行区分。
(2-1-2-1)贮存容器
贮存容器210是用于贮存填充于冷冻循环装置100的制冷剂的容器。
(2-1-2-2)贮存部开闭阀
贮存部开闭阀230设于贮存部配管220。贮存部开闭阀230允许或阻断贮存部配管220的连通。贮存部开闭阀230是电磁开闭阀,并通过第一控制部140进行开闭控制。
贮存部开闭阀230包括第一贮存部开闭阀231、第二贮存部开闭阀232、第三贮存部开闭阀233以及第四贮存部开闭阀234。
第一贮存部开闭阀231是第一开闭阀的一例。第二贮存部开闭阀232是第二开闭阀的一例。
(2-1-2-3)贮存部配管
贮存部配管220包括第一贮存部配管221、第二贮存部配管222、第三贮存部配管223以及第四贮存部配管224。
第一贮存部配管221是用于使室外制冷剂流路121的第一制冷剂配管121b与贮存容器210连通的配管。第一贮存部配管221的一端与贮存容器210连接。第一贮存部配管221的另一端通过第一连接配管310与气体侧分岔配管128连接。第一贮存部配管221设有第一贮存部开闭阀231。第一贮存部配管221是第一配管的一例。
第二贮存部配管222是用于使室外制冷剂流路121的第二制冷剂配管121c与贮存容器210连通的配管。第二贮存部配管222的一端与贮存容器210连接。第二贮存部配管222的另一端通过第二连接配管320与液体侧分岔配管129连接。第二贮存部配管222设有第二贮存部开闭阀232。第二贮存部配管222是第二配管的一例。
第三贮存部配管223是用于使制冷剂回收装置5与贮存容器210连通的配管。第三贮存部配管223的一端与贮存容器210连接。第三贮存部配管223的另一端在后述的制冷剂贮存运转以及制冷剂填充运转时,与制冷剂回收用连接配管600连接。第三贮存部配管223设有第三贮存部开闭阀233。
第四贮存部配管224是用于使制冷剂回收装置5与贮存容器210连通的配管。第四贮存部配管224的一端与贮存容器210连接。第四贮存部配管224的另一端在后述的制冷剂贮存运转时,与制冷剂回收用连接配管600连接。第四贮存部配管224设有第四贮存部开闭阀234。
(2-1-3)第一连接配管
第一连接配管310是连通第一制冷剂配管121b与第一贮存部配管221的配管。第一连接配管310的一端与气体侧分岔配管128连接。第一连接配管310的另一端与第一贮存部配管221连接。
(2-1-4)第二连接配管
第二连接配管320是连通第二制冷剂配管121c与第二贮存部配管222的配管。第二连接配管320的一端与液体侧分岔配管129连接。第二连接配管320的另一端与第二贮存部配管222连接。
(2-2)制冷剂回收装置
制冷剂回收装置5通过后述的制冷剂回收运转来贮存填充于冷冻循环装置100的制冷剂。制冷剂回收装置5包括回收容器510、第二压缩机520、热交换器530、切换阀540、止回阀550、回收装置配管560、回收装置开闭阀570以及第二控制部580。
(2-2-1)回收容器
回收容器510是用于对冷冻循环系统1的制冷剂循环通路150的制冷剂进行回收的容器。回收容器510例如是用于回收制冷剂的储瓶。回收容器510可以是能够从制冷剂回收装置5拆卸。
(2-2-2)压缩机
第二压缩机520从吸入管520a将制冷剂吸入并通过压缩机构(省略图示)对制冷剂进行压缩,并且将压缩后的制冷剂向排出管520b排出。第二压缩机520的运转通过第二控制部580控制。
(2-2-3)热交换器
热交换器530使在热交换器530内部流动的制冷剂与制冷剂回收装置5的设置场所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热交换器530在后述的第二制冷剂回收运转中,作为使气体制冷剂冷凝成液体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另外,为促进热交换器530中的热交换,制冷剂回收装置5还可以具有向热交换器530送风的送风风扇。
(2-2-4)切换阀
切换阀540是具有第一端口P1、第二端口P2以及第三端口P3的三通阀。切换阀540在连通第一端口P1与第二端口P2的第一状态、连通第一端口P1和第三端口P3的第二状态以及连通第二端口P2和第三端口P3的第三状态这三个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切换阀540通过第二控制部580控制。
(2-2-5)止回阀
止回阀550设于回收装置配管560。止回阀550是限制从回收装置配管560的一端向另一端的流动并允许从另一端向一端的流动的阀。
(2-2-6)回收装置开闭阀
回收装置开闭覅570设于回收装置配管560。回收装置开闭阀570允许或阻断回收装置配管560的连通。回收装置开闭阀570是电磁开闭阀,并通过第二控制部580进行开闭控制。
回收装置开闭阀570包括第一回收装置开闭阀571、第二回收装置开闭阀572、第三回收装置开闭阀573以及第四回收装置开闭阀574。
(2-2-7)回收装置配管
回收装置配管560包括第一回收装置配管561、第二回收装置配管562、第三回收装置配管563、第四回收装置配管564、第五回收装置配管565以及第六回收装置配管566。
第一回收装置配管561的一端与回收容器510连接。第一回收装置配管561的另一端在后述的制冷剂贮存运转以及制冷剂填充运转时,与制冷剂回收用连接配管600连接。第一回收装置配管561设有第一回收装置开闭阀571。
第二回收装置配管562的一端与回收容器510连接。第二回收装置配管562的另一端在后述的第一制冷剂回收运转时,与制冷剂回收用连接配管600连接。第二回收装置配管562设有第二回收装置开闭阀572。
第三回收装置配管563的一端与第二压缩机520的吸入管520a连接。第三回收装置配管563的另一端在后述的制冷剂贮存运转以及制冷剂填充运转时,与制冷剂回收用连接配管600连接。第三回收装置配管563设有第三回收装置开闭阀573。
第四回收装置配管564的一端与第二压缩机520的排出管520b连接。第四回收装置配管564的另一端与热交换器530的一端连接。第四回收装置配管564设有切换阀540。第四回收装置配管564与切换540的第一端口P1和第二端口P2连接。切换阀540使第二压缩机520的排出管520b与第六回收装置配管566和热交换器530选择性地连通。
第五回收装置配管565的一端与热交换器530的另一端连接。第五回收装置配管565的另一端在后述的制冷剂贮存运转以及制冷剂填充运转时,与制冷剂回收用连接配管600连接。第五回收装置配管565设有止回阀550。止回阀550限制从与制冷剂回收用连接配管600连接的端部向与热交换器530连接的端部的制冷剂的流动,并允许从与热交换器530连接的端部向与制冷剂回收用连接配管600连接的端部的制冷剂的流动。第五回收装置配管565的与制冷剂回收用连接配管600连接的端部设有第四回收装置开闭阀574。
第六回收装置配管566的一端与切换阀540的第三端口P3连接。第六回收装置配管566的另一端连接在与制冷剂回收用连接配管600连接侧的端部和止回阀550之间。换言之,第六回收装置配管566与热交换器530以及止回阀550并联地连接。
(2-2-8)第二控制部
第二控制部580与冷冻循环系统1的第一控制部140协作的同时,对构成制冷剂回收装置5的各部分的动作进行控制。第二控制部580与冷冻循环系统1的室外膨胀机构124、贮存部开闭阀230、第二压缩机520、切换阀540以及回收装置开闭阀570以能够进行控制信号或信息的交换的方式电连接。图4是第二控制部580的控制框图。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控制部580设置于制冷剂回收装置5的壳体(省略图示)内部。第二控制部580的设置场所没有限制,也可以是制冷剂回收装置5的壳体内部以外。
第二控制部580与第一控制部140协作的同时,对构成冷冻循环系统1以及制冷剂回收装置5的各部分的动作进行控制,从而执行制冷剂回收运转。制冷剂回收运转是将回收至制冷剂贮存部200的制冷剂回收至制冷剂回收装置500的运转。关于制冷剂回收运转的具体情况,在下文进行说明。
第二控制部580通过计算机实现。第二控制部580包括控制运算装置和存储装置(均省略图示)。在控制运算装置中能够使用CPU或GPU这样的处理器。控制运算装置读取存储于存储装置的程序,并按照该程序进行规定的图像处理或运算处理。此外,控制运算装置能够按照程序将运算结果写入存储装置,并且能够按照程序读取存储于存储装置的信息。存储装置能够用作数据库。关于通过第二控制部580实现的具体功能,将在后文进行描述。
另外,此处进行说明的第二控制部580的结构仅为一例,以下进行说明的第二控制部580的功能可以是通过软件实现,也可以是通过硬件实现,还可以是通过将软件与硬件的结合实现。
(3)动作
(3-1)冷冻循环系统的动作
对冷冻循环装置100的第一控制部140所执行的制冷剂贮存运转以及制冷剂填充运转进行说明。
(3-1-1)制冷剂贮存运转
制冷剂贮存运转是将制冷剂循环通路150的制冷剂贮存于制冷剂贮存部200的运转。制冷剂贮存运转例如是在制冷剂从制冷剂循环通路150发生泄漏时,为进一步抑制制冷剂泄漏而被执行的。第一控制部140例如以接收到从检测到制冷剂泄漏的检测部116送出的表示制冷剂泄漏的信号为契机,开始制冷剂贮存运转。在以下的说明中,以冷冻循环装置100A的室内单元110A的一台中检测到制冷剂从室内热交换器112A泄漏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制冷剂贮存运转包括第一制冷剂贮存运转和在第一制冷剂贮存运转结束后执行的第二制冷剂贮存运转。第一制冷剂贮存运转是第一控制的一例。第二制冷剂贮存运转是第二控制的一例。
(第一制冷剂贮存运转)
第一制冷剂贮存运转是对制冷剂循环通路150内的制冷剂中的主要是液体制冷剂进行贮存的运转。图5是表示第一制冷剂贮存运转时的各设备的动作以及制冷剂的流动的概略结构图。
第一制冷剂贮存运转中,第一控制部140对于所有的室内单元110A,将室内膨胀机构113A设为打开状态。此外,第一控制部140对于室外单元120A,将冷冻循环装置100A的室外膨胀机构124A设为关闭状态,将流路切换机构125A设为第一状态,并使第一压缩机122进行运转(开)。并且,第一控制部140对于制冷剂贮存部200,将第二贮存部开闭阀232A设为打开状态,将第二贮存部开闭阀232A以外的贮存部开闭阀230设为关闭状态。具体而言,第一控制部140将第一贮存部开闭阀231A、第一贮存部开闭阀231B、第二贮存部开闭阀232B、第三贮存部开闭阀233以及第四贮存部开闭阀234设为关闭状态。
通过执行第一制冷剂贮存运转,如图5中箭头所示,室内制冷剂流路111A的制冷剂通过室外单元120A的第一压缩机122A被吸入。被第一压缩机122A吸入的制冷剂,从第一压缩机122A排出后,经过流路切换机构125A以及室外热交换器123A。经过室外热交换器123A的制冷剂被送至室外膨胀机构124A,但由于室外膨胀机构123A处于关闭状态,因此,流入液体侧分岔配管129A。流入液体侧分岔配管129A的制冷剂经过第二贮存部配管222A流入贮存容器210。制冷剂贮存部200的第二贮存部开闭阀232A以外的贮存部开闭阀230都处于关闭状态,因此,流入的制冷剂被贮存在贮存容器210内。
第一控制部140在预先设定的规定时间T1期间执行第一制冷剂贮存运转后,结束第一制冷剂贮存运转并开始第二制冷剂贮存运转。规定时间T1例如设定为能够将制冷剂循环通路150A内的液体制冷剂贮存在贮存容器210中的长度。
(第二制冷剂贮存运转)
第二制冷剂贮存运转是用于将通过执行第一制冷剂贮存运转也不能在贮存容器210中充分贮存并残留在室外制冷剂流路121中的主要是气体制冷剂贮存于贮存容器210的运转。图6是表示第二制冷剂贮存运转时的各设备的动作以及制冷剂的流动的概略结构图。
第二制冷剂贮存运转中,第一控制部140A对于制冷剂贮存部200,将第一贮存部开闭阀231A设为打开状态。对于除此以外的设备维持第一制冷剂贮存运转的状态。
通过执行第二制冷剂贮存运转,如图6中箭头所示,在贮存容器210中贮存的制冷剂中,气体制冷剂穿过第一贮存部开闭阀231A流入第一贮存部配管221A。流入第一贮存部配管221A的制冷剂被送至室外制冷剂流路121A,并经过流路切换机构125A,通过第一压缩机122A被吸入。被第一压缩机122A吸入的制冷剂,从第一压缩机122A排出,并经过室外热交换器123A。经过室外热交换器123A的制冷剂被送至室外膨胀机构124A,但由于室外膨胀机构124A处于关闭状态,因此,流入液体侧分岔配管129A。流入液体侧分岔配管129A的制冷剂经过第二贮存部配管222A返回至贮存容器210。
第一控制部140在预先设定的规定时间T2期间执行第二制冷剂贮存运转后,结束第二制冷剂贮存运转。规定时间T2例如设定为执行第一制冷剂贮存运转后能够将制冷剂循环通路150A内残留的制冷剂回收至贮存容器210的长度。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通过第一控制部140执行制冷剂贮存运转,在制冷剂从制冷剂循环通路150A泄漏的情况下,制冷剂循环通路150A内的制冷剂也会贮存于贮存容器210,因此,制冷剂泄漏被进一步抑制。
(3-1-2)制冷剂填充运转
制冷剂填充运转是将在贮存在制冷剂贮存部200的制冷剂填充至制冷剂循环通路150的运转。制冷剂填充运转例如在制冷剂的泄漏被修理后向冷冻循环装置100填充制冷剂的情况下被执行。在以下的说明中,以向冷冻循环装置100A填充制冷剂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图7是表示制冷剂填充运转时的各设备的动作以及制冷剂的流动的概略结构图。制冷剂填充运转是第三控制的一例。
制冷剂填充运转中第一控制部140对于室外单元120A,将冷冻循环装置100A的室外膨胀机构124A设为打开状态,将流路切换机构125A设为第二状态,并使第一压缩机122A进行运转(开)。此外,第一控制部140对于制冷剂贮存部200,将第一贮存部开闭阀231A以及第二贮存部开闭阀232A设为打开状态,并将第一贮存部开闭阀231B、第二贮存部开闭阀232B、第三贮存部开闭阀233以及第四贮存部开闭阀234设为关闭状态。
通过执行制冷剂填充运转,如图7中箭头所示,室外单元120A的第一压缩机122A的排出压力经由流路切换机构125、气体侧分岔配管128A以及第一贮存部配管221A作用于贮存容器210内。通过作用于贮存容器210内的排出压力,贮存容器210内的制冷剂流入第二贮存部配管222A,并经由液体侧分岔配管129被填充至制冷剂循环通路150。
第一控制部140在预先设定的规定时间T3期间执行制冷剂填充运转后,结束制冷剂填充运转。规定时间T3例如设定为能够将贮存容器210内贮存的制冷剂填充至制冷剂循环通路150的长度。
(3-2)制冷剂回收装置的动作
对制冷剂回收装置5的第二控制部580所执行的制冷剂回收运转进行说明。
(3-2-1)制冷剂回收运转
制冷剂回收运转是为了对冷冻循环系统1的制冷剂进行回收而被执行的运转。制冷剂回收运转例如在冷冻循环系统1的修理、移动、撤除时,为了对制冷剂进行回收而被执行。制冷剂回收运转包括第一制冷剂回收运转和在第一制冷剂回收运转结束后执行的第二制冷剂回收运转。图8是表示第一制冷剂回收运转时的各设备的动作以及制冷剂的流动的概略结构图。图9是表示第二制冷剂回收运转时的各设备的动作以及制冷剂的流动的概略结构图。第一制冷剂回收运转是第四控制的一例。第二制冷剂回收运转是第五控制的一例。
(第一制冷剂回收运转)
第一制冷剂回收运转是对贮存容器210内的主要是液体制冷剂进行回收的运转。
在执行第一制冷剂回收运转时,如图8所示,冷冻循环系统1与冷冻回收装置5通过制冷剂回收用连接配管600连接。具体而言,第一回收装置配管561通过第一制冷剂回收用连接配管610与第四贮存部配管224连接。第二回收装置配管562通过第二制冷剂回收用连接配管620与第三回收装置配管563连接。第四回收装置配管564通过第三制冷剂回收用连接配管630与第三贮存部配管223连接。冷冻循环系统1与制冷剂回收装置5的通过制冷剂回收用连接配管600的连接由人(作业人员等)进行。
第一制冷剂回收运转中,第二控制部580对于制冷剂回收装置5,使第二压缩机520进行运转(开),并将切换阀540设为第二状态,将所有的回收装置开闭阀570设为打开状态。此外,第二控制部580与第一控制部140协作的同时,对于制冷剂贮存部200,将第一贮存部开闭阀231以及第二贮存部开闭阀232设为关闭状态,并将第三贮存部开闭阀233以及第四贮存部开闭阀234设为打开状态。
通过执行第一制冷剂回收运转,如图8中箭头所示,制冷剂回收装置5的第二压缩机520的排出压力经由第六回收装置配管566、第五回收装置配管565、第三制冷剂回收用连接配管630以及第三贮存部配管223作用于贮存容器210。通过作用于贮存容器210的排出压力,贮存容器210内的制冷剂通过第四贮存部配管224、第一制冷剂回收用连接配管610以及第一回收装置配管561被回收容器510回收。
第二控制部580在预先设定的规定时间T4期间执行第一制冷剂回收运转后,结束第一制冷剂回收运转并开始第二制冷剂回收运转。规定时间T4例如设定为能够将贮存容器210内的液体制冷剂回收至回收容器51的长度。
(第二制冷剂回收运转)
第二制冷剂回收运转是用于对通过执行第一制冷剂回收运转也不能充分回收并残留在贮存容器210中的主要是气体制冷剂以及制冷剂循环通路150内的液体、气体制冷剂回收至回收容器510的运转。
在执行第二制冷剂回收运转时,如图9所示,冷冻循环系统1与冷冻回收装置5通过制冷剂回收用连接配管600连接。具体而言,第一回收装置配管561通过第五制冷剂回收用连接配管650与第四回收装置配管564连接。第三回收装置配管563通过第四制冷剂回收用连接配管640与第三贮存部配管223连接。冷冻循环系统1与制冷剂回收装置5的通过制冷剂回收用连接配管600的连接由人(作业人员等)进行。
第二制冷剂回收运转中,第二控制部580对于制冷剂回收装置5,使第二压缩机520进行运转,并将切换阀540设为第一状态。此外,第二控制部580对于所有的冷冻循环装置100,将室外膨胀机构124设为打开状态。此外,第二控制部580对于制冷剂回收装置5,将除第二回收装置开闭阀572以外的回收装置开闭阀570设为打开状态。另外,第二控制部580与第一控制部140协作,对于制冷剂贮存部200,将第四贮存部开闭阀234设为关闭状态,并将第四贮存部开闭阀234以外的贮存部开闭阀230设为打开状态。
通过执行第二制冷剂回收运转,如图9中箭头所示,制冷剂回收装置5的第二压缩机520的吸入压力经由第三回收装置配管563、第四制冷剂回收用连接配管640以及第三贮存部配管223作用于贮存容器210。作用于贮存容器210的吸入压力还经由第一贮存部配管21以及气体侧分岔配管128、第二贮存部配管222以及液体侧分岔配管129作用于制冷剂循环通路150。通过作用的吸入压力,制冷剂循环回路150内的制冷剂经由第一贮存部配管221以及气体侧分岔配管128和第二贮存部配管222以及液体侧分岔配管129流入贮存容器210。流入贮存容器210的制冷剂经由第四制冷剂回收用连接配管640流入制冷剂回收装置5。流入制冷剂回收装置5的制冷剂经由第三回收装置配管563被吸入第二压缩机520。从第二压缩机520排出的制冷剂经过第四制冷剂回收用连接配管640、热交换器530、第五制冷剂回收用连接配管650、止回阀550、第五制冷剂回收用连接配管650以及第一回收装置配管561,并被回收至回收容器510。从第二压缩机520排出的制冷剂在经过热交换器530时与制冷剂回收装置5的设置场所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并冷凝,因此,回收容器510中主要是液体制冷剂被回收。
第二控制部580在预先设定的规定时间T5期间执行第二制冷剂回收运转后,结束第二制冷剂回收运转。规定时间T5例如设定为能够将冷冻循环系统1的制冷剂循环通路150内的制冷剂回收至回收容器510的长度。
(4)特征
(4-1)
冷冻循环系统1包括冷冻循环装置100和制冷剂贮存部200。冷冻循环装置100包括:室内单元110,所述室内单元110具有室内制冷剂流路111;室外单元120,所述室外单元120具有室外制冷剂流路121;以及气体侧连通配管131及液体侧连通配管132,所述气体侧连通配管131及液体侧连通配管132连接室内制冷剂流路111与室外制冷剂流路121。制冷剂贮存部200对由室内制冷剂流路111、室外制冷剂流路121、气体侧连通配管131以及液体侧连通配管132形成的制冷剂循环通路150中的制冷剂进行贮存。
室外制冷剂流路121具有:第一压缩机122,室外热交换器123;室外膨胀机构124;气体侧连接部126,所述气体侧连接部126与气体侧连通配管131连接;液体侧连接部127,所述液体侧连接部127与液体侧连通配管132连接;第一制冷剂配管121b,所述第一制冷剂配管121b连接室外膨胀机构124以及气体侧连接部126;第二制冷剂配管121c,所述第二制冷剂配管121c连接室外热交换器123与室外膨胀机构124;以及第三制冷剂配管121d,所述第三制冷剂配管121d连接室外膨胀机构124以及液体侧连接部127。制冷剂贮存部200通过第一贮存部配管221以及第二贮存部配管222与制冷剂循环通路150连通。
第一贮存部配管221使第一制冷剂配管121b与制冷剂贮存部200连通,或使气体侧连通配管131与制冷剂贮存部200连通。第二贮存部配管222使第二制冷剂配管121c与制冷剂贮存部200连通。
在现有技术的冷冻循环装置中,当室内单元中检测到制冷剂的泄漏时,将室内单元的制冷剂回收至室外单元中。然而,在室外单元的制冷剂流路中能够贮存的制冷剂的量有限制。特别地,近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室外单元和用于室外单元的室外热交换器变得紧凑化,且能够贮存在室外单元的制冷剂的量减少。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冷冻循环系统1通过第一贮存部配管221和第二贮存部配管222,能够与冷冻循环装置100分开设置的制冷剂贮存部200中对制冷剂循环通路150中的制冷剂进行贮存。因此,冷冻循环系统1与在室外制冷剂流路121中贮存相比能够将更多的制冷剂贮存在制冷剂贮存部200中。
(4-2)
冷冻循环系统1包括多个冷冻循环装置100。
冷冻循环系统1能够将制冷剂循环通路150中的制冷剂贮存在与冷冻循环装置100分开设置的制冷剂贮存部200中。因此,即使在制冷剂循环通路150由于具有多个冷冻循环装置100而被大量的制冷剂填充的情况下,冷冻循环系统1也能够将制冷剂贮存在制冷剂贮存部200中。
(4-3)
冷冻循环装置100具有多个室内单元110。
如大楼用多联式的那样对于一台室外单元设置多个室内单元的冷冻循环装置的情况下,与对于一台室外单元设置一台室内单元的冷冻循环装置相比,用于连结室外单元与多个室内单元的连通配管更长,且由于室内单元整体中的制冷剂循环通路的溶剂也增加,填充的制冷剂量也变多。
冷冻循环系统1能够将制冷剂循环通路150中的制冷剂贮存在与冷冻循环装置100分开设置的制冷剂贮存部200中。因此,即使在制冷剂循环通路150由于具有多个室内单元110而被大量的制冷剂填充的情况下,冷冻循环系统1也能够将制冷剂贮存在制冷剂贮存部200中。
(4-4)
冷冻循环系统1还包括第一贮存部开闭阀231和第二贮存部开闭阀232。第一贮存部开闭阀231允许或阻断在第一制冷剂配管121b与制冷剂贮存部200之间,或在气体侧连通配管131与制冷剂贮存部200之间的制冷剂的流动。第二贮存部开闭阀232允许或阻断在第二制冷剂配管121c与制冷剂贮存部200之间的制冷剂的流动。
(4-5)
冷冻循环系统1还包括第一控制部140。第一控制部140对第一压缩机122、室外膨胀机构124以及流路切换机构125进行控制。流路切换机构125采取使室外热交换器123作为冷凝器起作用的第一状态,或使室外热交换器123作为蒸发器起作用的第二状态。第一控制部140执行包括第一制冷剂贮存运转与第二制冷剂贮存运转的制冷剂贮存运转。第一控制部140在第一制冷剂贮存运转结束后,执行第二制冷剂贮存运转。在第一制冷剂贮存运转中,第一控制部140通过将流路切换机构125设为第一状态,将室外膨胀机构124设为关闭状态,并使第一压缩机122进行运转,来将制冷剂贮存于制冷剂贮存部200中。第二制冷剂贮存运转中,第一控制部140使第一压缩机122进行运转,并将第一贮存部开闭阀231设为打开状态,从而将气体制冷剂贮存于制冷剂贮存部200。
根据本特征,冷冻循环系统1通过使第一控制部140执行制冷剂贮存运转,能够自动地使制冷剂贮存于制冷剂贮存部200。
(4-6)
第一控制部140执行制冷剂填充运转。在制冷剂填充运转中,第一控制部140通过将流路切换机构125设为第二状态,将室外膨胀机构124设为打开状态,并使第一压缩机122进行运转,来将制冷剂贮存部200内部的制冷剂填充至制冷剂循环通路150。
根据本特征,冷冻循环系统1能够使制冷剂贮存部200中贮存的制冷剂向冷冻循环装置100的冷冻循环通路150填充。
(4-7)
室外制冷剂流路121还具有液体侧分岔配管129。液体侧分岔配管129与第一制冷剂配管121b连接。第二贮存部配管222与液体侧分岔配管129连通。
(4-8)
室外制冷剂流路121还具有气体侧分岔配管128。气体侧分岔配管128与第二制冷剂配管121c连接。第一贮存部配管221与气体侧分岔配管128连通。
(4-9)
室外单元120具有4个室外制冷剂流路截止阀130。室外制冷剂流路截止阀130允许或阻断室外制冷剂流路121的连通。室外制冷剂流路截止阀130设置于第一制冷剂配管121b、第三制冷剂配管121d、气体侧分岔配管128以及液体侧分岔配管129。
通过关闭室外制冷剂流路截止阀130,在冷冻循环装置100的设置时等中,能够抑制封入在室外单元120中的制冷剂向外部泄漏。
(4-10)
室内制冷剂流路111具有室内热交换器112。室内单元110具有对制冷剂的泄漏进行检测的检测部116。当检测部160检测到制冷剂的泄漏时,第一控制部140执行第一制冷剂贮存运转。
根据本特征,冷冻循环系统1以检测到室内单元110中的制冷剂的泄漏为契机使第一控制部140执行制冷剂贮存运转。由此,即使室内单元110中制冷剂发生泄漏,也能够自动地使制冷剂贮存于制冷剂贮存部200,从而能够抑制制冷剂释放到大气中。
(4-11)
制冷剂具有可燃性或毒性。
即使具有可燃性或毒性的制冷剂泄漏,冷冻循环系统1也能自动地使制冷剂贮存于制冷剂贮存部200,因此,能够抑制由于制冷剂的泄漏导致的空调对象空间的污染。
(4-12)
制冷剂回收装置5对上述的冷冻循环系统1的制冷剂进行回收。制冷剂回收装置5包括回收容器510、第二压缩机520以及第二控制部580。回收容器510对制冷剂进行收纳。第二压缩机520使规定的压力作用于冷冻循环系统1的制冷剂贮存部200的内部。第二控制部580对第二压缩机520进行控制。第二控制部580对第二压缩机520进行控制从而将冷冻循环系统1的制冷剂循环通路150的制冷剂回收至回收容器510。
根据本特征,制冷剂回收装置5能够将贮存于制冷剂贮存部200中的制冷剂回收至回收容器510中。特别地,制冷剂回收装置5能够从贮存多个冷冻循环装置100的制冷剂的制冷剂贮存部200对制冷剂进行回收。因此,即使是具有如大楼用多联式那样的多个室内单元110的冷冻循环系统1,与针对每个冷冻循环装置100进行制冷剂回收作业的情况相比,也能够在短时间内对制冷剂进行回收。
(4-13)
第二控制部580执行包括第一制冷剂回收运转与第二制冷剂回收运转的制冷剂回收运转。第二控制部580在第一制冷剂回收运转结束后,执行第二制冷剂回收运转。在第一制冷剂回收运转中,第二控制部580对第二压缩机520进行控制并使第二压缩机520的排出压力作用于制冷剂贮存部200的内部,从而使制冷剂流入回收容器510。在第二制冷剂回收运转中,第二控制部580对第二压缩机520进行控制并使第二压缩机520的吸入压力作用于制冷剂贮存部200的内部,从而使制冷剂流入回收容器510。
根据本特征,制冷剂回收装置5通过使第二控制部580执行制冷剂回收运转,能够自动地使贮存于制冷剂贮存部200的制冷剂回收至回收容器510。
(5)变形例
(5-1)变形例1A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贮存部配管221经由第一连接配管310以及气体侧分岔配管128使第一制冷剂配管121b与制冷剂贮存部200连通。然而,制冷剂贮存部200与制冷剂循环通路150的连通不限制于这一方式。图10是变形例1A的冷冻循环系统1的概略结构图。
在变形例1A的冷冻循环系统1中,冷冻循环装置100不具有气体侧分岔配管128。在变形例1A的冷冻循环系统1中,一端与第一贮存部配管221连接的第一连接配管310的另一端与气体侧连接部126连接。
在变形例1A的冷冻循环系统1中,不需要气体侧分岔配管128以及设置于气体侧分岔配管128的室外制冷剂流路截止阀130,因此,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比能够抑制制造成本的增加。
此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但第一贮存部配管221也可以与气体侧连通配管131连接。
(5-2)变形例1B
制冷剂贮存部200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方式。图11是变形例1B的制冷剂贮存部201的概略结构图。
制冷剂贮存部200与制冷剂贮存部201的不同点在于第二贮存部配管222。具体而言,第二贮存部配管222具有相互并联连接的止回阀241与减压器242。
止回阀241允许从第二贮存部配管222的与液体侧分岔配管129连接的端部向第二贮存部开闭阀232的制冷剂的流动,并限制从第二贮存部开闭阀232向与液体侧分岔配管129连接的端部的制冷剂的流动。
设置止回阀241以及减压器242是为了抑制由于制冷剂填充运转中从制冷剂贮存部201经由第二贮存部配管222以及液体侧分岔配管129向制冷剂循环通路150填充的制冷剂在没有在室外膨胀机构124中被减压的情况下流入室外热交换器123导致的无法在室外热交换器123中充分蒸发。
根据制冷剂贮存部201,制冷剂填充运转中从制冷剂贮存部201流入第二贮存部配管222并填充至制冷剂循环通路150的制冷剂在减压器242中被减压至规定的压力。因此,在制冷剂填充运转中,填充至制冷剂循环通路150的制冷剂即使在不通过室外膨胀机构124减压的状态下流入室外热交换器123,也能够通过室外热交换器123充分蒸发。
此外,制冷剂贮存部201具有与减压器242并联设置的止回阀241,因此,在制冷剂贮存运转中,能够在不使来自液体侧分岔配管129的制冷剂减压的状态下使其流入贮存容器210。
(5-3)变形例1C
图12是变形例1C的制冷剂贮存部202的概略结构图。制冷剂贮存部200与制冷剂贮存部202的不同点在于,第二贮存部开闭阀232是膨胀机构250。
膨胀机构250是对流动在第二贮存部配管222中的制冷剂的压力和流量进行调节并能全闭的膨胀机构。膨胀机构250是通过未图示的致动器调节开度的电子膨胀阀。膨胀机构250的开度通过第一控制部140控制。具体而言,第一控制部140在制冷剂贮存运转时,对膨胀机构250的开度进行控制从而对从液体侧分岔配管129流入的制冷剂进行减压。另外,在使用变形例1C的制冷剂贮存部202的冷冻循环系统1中,在进行制冷剂贮存运转以及制冷剂填充运转的情况下,膨胀机构250通过第一控制部140进行开闭。
根据制冷剂贮存部202,与不设置膨胀机构250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从第二贮存部配管222流入的制冷剂的压力。因此,能够将贮存容器210的耐压设定得更低,并能够将贮存容器210的制造成本抑制得较低。
(5-4)变形例1D
第一控制部140所执行的制冷剂贮存运转不限于上述的方式。在变形例1D的冷冻循环系统1中,第一控制部140不使冷冻循环装置100A的第一压缩机122A进行运转,并通过使冷冻循环装置100B的第一压缩机122B进行运转来执行制冷剂贮存运转。图13是表示变形例1D的冷冻循环系统1中执行的制冷剂贮存运转时的各设备的动作以及制冷剂的流动的概略结构图。变形例1D的冷冻循环系统1中第一控制部140所执行的制冷剂贮存运转,在将冷冻循环装置100B的制冷剂通过制冷剂贮存部200并由制冷剂回收装置5回收至回收容器510之后被执行。以下,从将冷冻循环装置100B的制冷剂通过制冷剂贮存部200并由制冷剂回收装置5回收至回收容器510之后的状态开始进行说明。
制冷剂贮存运转中,第一控制部140对于所有的室内单元110,将室内膨胀机构113A设为打开状态,并不使第一压缩机122A进行运转(关)。此外,第一控制部140对于室外单元120A,将室外膨胀机构124A设为打开状态,并将流路切换机构125A设为第一状态。此外,第一控制部140对于制冷剂贮存部200,将第一贮存部开闭阀231A、第一贮存部开闭阀231B、第二贮存部开闭阀232A、第三贮存部开闭阀233以及第四贮存部开闭阀234设为打开状态,并将第二贮存部开闭阀232B设为关闭状态。贮存部开闭阀230的操作也可以通过人(作业人员等)进行。
制冷剂贮存运转中,第一控制部140对于室外单元120B,将室外膨胀机构124B设为关闭状态,将流路切换机构125B设为第一状态,并使第一压缩机122B进行运转(开)。
通过执行变形例D的制冷剂贮存运转,第一压缩机121B的吸入压力经由气体侧分岔配管128B以及第一贮存部配管221B作用于贮存容器210。同时,第一压缩机122B的吸入压力经由第二贮存部配管222作用于贮存容器210。由此,如图13所示,经由贮存容器210的第一压缩机122B的吸入压力作用于室内制冷剂流路111A,因此,制冷剂循环通路150的制冷剂经由气体侧分岔配管128A以及第一贮存部配管221或液体侧分岔配管129A以及第二贮存部配管222被贮存于贮存容器210。
如此,在变形例1D的冷冻循环系统1中,即使冷冻循环装置100A的第一压缩机122A不运转,也能够通过第一压缩机122B将制冷剂循环通路150A的制冷剂贮存于贮存容器210。因此,即便是与相同的制冷剂贮存部200连通的多个冷冻循环装置100中,任一冷冻循环装置100的第一压缩机122由于故障等而无法运转的情况下,也能够对制冷剂进行贮存。此外,由于之后进行的通过制冷剂回收装置5向回收容器510的制冷剂回收运转与前述的运转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5-5)变形例1E
第一控制部140所执行的制冷剂填充运转不限于上述的方式。在以下的说明中,以向冷冻循环装置100A填充制冷剂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图14是表示变形例1E的冷冻循环系统1中执行的制冷剂填充运转时的各设备的动作以及制冷剂的流动的概略结构图。
制冷剂填充运转中第一控制部140对于室外单元120A,将冷冻循环装置100A的室外膨胀机构124A设为打开状态,将流路切换机构125A设为第一状态,并使第一压缩机122A进行运转(开)。此外,第一控制部140对于制冷剂贮存部200,将第一贮存部开闭阀231A设为打开状态,并将第一贮存部开闭阀231B、第二贮存部开闭阀232A、第二贮存部开闭阀232B、第三贮存部开闭阀233以及第四贮存部开闭阀234设为关闭状态。
通过执行制冷剂填充运转,如图14中箭头所示,室外单元120A的第一压缩机122A的吸入压力经由流路切换机构125、气体侧分岔配管128A以及第一贮存部配管221A作用于贮存容器210内。通过作用于贮存容器210内的吸入压力,贮存容器210内的制冷剂流入第一贮存部配管221A,并经由气体侧分岔配管128被填充至制冷剂循环通路150。
(5-6)变形例1F
上述的第一控制部140在制冷剂贮存运转中,对于所有的室内单元110将室内膨胀机构113设为打开状态,但也可以仅对于制冷剂发生泄漏的室内单元100将室内膨胀机构113设为关闭状态。例如,在室内热交换器112的一部分发生较大的开孔等导致制冷剂急速地泄漏的情况下,变形例1F的第一控制部140将发生泄漏的室内单元110的室内膨胀机构113设为关闭状态。由此,根据变形例1F的第一控制部140,能够在抑制制冷剂循环通路150内的制冷剂从室内热交换器112大量泄漏的同时,向制冷剂贮存部200进行制冷剂的贮存。
(5-7)变形例1G
室外制冷剂流路截止阀130配置的位置不限于上述的位置。图15是表示变形例1G的冷冻循环系统1的概略结构图。变形例1G的冷冻循环系统1的冷冻循环装置100具有三个室外制冷剂流路截止阀130。室外制冷剂流路截止阀130设置于第一制冷剂配管121b的流路切换机构125与气体侧分岔配管128的连接部位之间、第三制冷剂配管121d以及液体侧分岔配管129。由此,根据变形例1G的冷冻循环系统1的冷冻循环装置100,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比能够减少室外制冷剂流路截止阀130的数量,因此,制造成本的增加被抑制。
(5-8)变形例1H
图16是表示变形例1H的冷冻循环系统1的概略结构图。变形例1H的冷冻循环系统1的冷冻循环装置100具有两个室外制冷剂流路截止阀130。室外制冷剂流路截止阀130设置于第一制冷剂配管121b的流路切换机构125与气体侧分岔配管128的连接部位之间,以及第二制冷剂配管121c的室外热交换器123与液体侧分岔配管129的连接部位之间。由此,根据变形例1H的冷冻循环系统1的冷冻循环装置100,与上述的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1G相比能够减少室外制冷剂流路截止阀130的数量,因此,制造成本的增加被抑制。
<第二实施方式>
(1)整体结构
以与冷冻循环系统1的不同点为中心,对本公开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冷冻循环系统2进行说明。图17是表示冷冻循环系统2的概略结构图。冷冻循环系统2包括冷冻循环装置101A以及冷冻循环装置101B、一台制冷剂贮存部201、第一连接配管311以及第二连接配管321。各冷冻循环装置101通过第一连接配管311以及第二连接配管321与制冷剂贮存部201连通。
如后文所描述的细节那样,冷冻循环系统1与冷冻循环系统2的不同点在于,第一贮存部开闭阀231以及第二贮存部开闭阀232设置的位置、第一贮存部配管221、第二贮存部配管222以及室外制冷剂流路截止阀130的数量、以及第一连接配管311以及第二连接配管322的形状。
(2)详细结构
(2-1)冷冻循环系统
(2-1-1)冷冻循环装置
冷冻循环装置100与冷冻循环装置101的区别点在于,冷冻循环装置101具有在冷冻循环系统1中制冷剂贮存部200所具有的第一贮存部开闭阀231以及第二贮存部开闭阀232。在冷冻循环装置101中,第一贮存部开闭阀231作为室外制冷剂流路截止阀130的替代而设置于气体侧分岔配管128。此外,第二贮存部开闭阀232作为室外制冷剂流路截止阀130的替代而设置于液体侧分岔配管129。因此,冷冻循环装置101的室外单元120具有两个室外制冷剂流路截止阀130。
(2-1-2)制冷剂贮存部
制冷剂贮存部200与制冷剂贮存部201的不同点在于,制冷剂贮存部201具有一个第一贮存部配管221和一个第二贮存部配管222这点,以及不具有第一贮存部开闭阀231以及第二贮存部开闭阀232这点。
(2-1-3)第一连接配管
第一连接配管311与第一连接配管311的不同点在于,第一连接配管311是由两个配管连接形成这点。第一连接配管311具有主配管311a和分岔配管311b。主配管311a的一端与气体侧分岔配管128A连接。主配管311a的另一端与气体侧分岔配管128B连接。分岔配管311b的一端与主配管311a连接。分岔配管311b的另一端与制冷剂贮存部201的第一贮存部配管211连接。
(2-1-4)第二连接配管
第二连接配管321与第二连接配管321的不同点在于,第二连接配管321是由两个配管连接形成这点。第二连接配管321具有主配管321a和分岔配管321b。主配管321a的一端与液体侧分岔配管129A连接。主配管321a的另一端与液体侧分岔配管129B连接。分岔配管321b的一端与主配管321a连接。分岔配管321b的另一端与制冷剂贮存部201的第二贮存部配管222连接。
(3)动作
(3-1)冷冻循环装置的动作
(3-1-1)制冷剂贮存运转以及制冷剂填充运转
由于冷冻循环系统2的制冷剂贮存运转以及制冷剂填充运转中的各设备的动作与冷冻循环系统1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关于冷冻循环系统2的制冷剂贮存运转以及制冷剂填充运转中的制冷剂的流动,与冷冻循环系统1相比从冷冻循环装置101或制冷剂贮存部201流出的制冷剂流动的路径不同。具体而言,在第一制冷剂贮存运转以及第二制冷剂贮存运转中,从执行制冷剂贮存运转侧的冷冻循环装置101的液体侧分岔配管129流出的制冷剂,在流入第二连接配管321的主配管321a后,经由分岔配管321b流入至制冷剂贮存部201。
此外,第二制冷剂贮存运转中从制冷剂贮存部201流出的制冷剂,在流入第一连接配管311的分岔配管311b后,经由主配管311a流入至执行制冷剂贮存运转侧的冷冻循环装置101。
另外,制冷剂填充运转中从制冷剂贮存部201流出的制冷剂,在流入第二连接配管321的分岔配管321b后,经由主配管321a流入至执行填充运转侧的冷冻循环装置101。
(3-1-2)制冷剂回收运转
由于冷冻循环系统2的制冷剂回收运转中的各设备的动作与冷冻循环系统1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关于冷冻循环系统2的制冷剂回收运转中的制冷剂的流动,与冷冻循环系统1相比从冷冻循环装置101流出的制冷剂流动的路径不同。具体而言,第二制冷剂回收运转中,从冷冻循环装置101的气体侧分岔配管128流出的制冷剂,在流入第一连接配管311的主配管311a后,经由分岔配管311b流入至制冷剂贮存部201。
此外,第二制冷剂回收运转中,从冷冻循环装置101的液体侧分岔配管129流出的制冷剂,在流入第二连接配管321的主配管321a后,经由分岔配管321b流入至制冷剂贮存部201。
(4)特征
(4-1)
在冷冻循环系统2中,将第一贮存部开闭阀231以及第二贮存部开闭阀232设于各冷冻循环装置101,并经由第一连接配管311以及第二连接配管321,通过一个第一贮存部配管221a以及一个第二贮存部配管222a使所有的冷冻循环装置101与制冷剂贮存部201连通。
根据本特征,不需要如冷冻循环系统1那样对所有的冷冻循环装置100的每一个都设置第一贮存部配管221以及第二贮存部配管222。因此,在冷冻循环系统2中,与冷冻循环系统1相比,能够简单地对冷冻循环装置101与制冷剂贮存部201进行连接。
<第三实施方式>
(1)整体结构
以与制冷剂回收装置5的不同点为中心,对本公开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回收装置6进行说明。图18是表示制冷剂回收装置6的概略结构图。
制冷剂回收装置6具有回收容器510、第二压缩机520、热交换器530、切换阀540、止回阀550、回收装置配管560、回收装置开闭阀570、第二控制部581以及制冷剂回收用连接配管600。
如后文所详细描述的那样,制冷剂回收装置6在制冷剂回收运转时,通过第六制冷剂回收用连接配管660以及第七制冷剂回收用连接配管670与冷冻循环系统1连接。
(2)详细结构
(2-1)制冷剂回收用连接配管
制冷剂回收用连接配管600包括第八制冷剂回收用连接配管680和第九制冷剂回收用连接配管690。
(2-2)切换阀
切换阀540包括第一切换阀541、第二切换阀542、第三切换阀543以及第四切换阀544。
(2-3)回收装置开闭阀
回收装置开闭阀570包括第五回收装置开闭阀575、第六回收装置开闭阀576以及第七回收装置开闭阀577。
(2-4)回收装置配管
回收装置配管560包括第一回收装置配管561、第二回收装置配管562、第三回收装置配管563、第四回收装置配管564、第五回收装置配管565、第六回收566、第七回收装置配管567、第八回收装置配管568以及第九回收装置配管569。
第一回收装置配管561的一端与回收容器510连接。第一回收装置配管561的另一端与第八制冷剂回收用连接配管680的一端连接。第一回收装置配管561中设有第五回收装置开闭阀575。
第二回收装置配管562的一端与回收容器510连接。第二回收装置配管562的另一端与第九制冷剂回收用连接配管690的一端连接。第二回收装置配管562中设有第六回收装置开闭阀576。
第三回收装置配管563的一端与第二压缩机520的吸入管520a连接。第三回收装置配管563的另一端连接在第五回收装置配管565的与第七制冷剂回收用连接配管670连接的端部与第三切换阀543之间。第三回收装置配管563中设有第二切换阀542。第三回收装置配管563与第二切换阀542的第一端口P1和第二端口P2连接。第二切换阀542使第二压缩机520的吸入管520a与回收容器510和制冷剂贮存部200选择性地连通。
第四回收装置配管564的一端与第二压缩机520的排出管520b连接。第四回收装置配管564的另一端与热交换器530连接。第四回收装置配管564中设有第四切换阀544。第四回收装置配管564与第四切换阀544的第一端口P1和第二端口P2连接。
第五回收装置配管565的一端与热交换器530的另一端连接。第五回收装置配管565的另一端,在制冷剂贮存运转以及制冷剂填充运转时,与第七制冷剂回收用连接配管670连接。第五回收装置配管565中,从热交换器530一侧依次设有止回阀550以及第三切换阀543。第五回收装置配管565与第三切换阀543的第一端口P1和第二端口P2连接。止回阀550限制从与制冷剂回收用连接配管600连接的端部向与热交换器530连接的端部的制冷剂的流动,并允许从与热交换器530连接的端部向与制冷剂回收用连接配管600连接的端部的制冷剂的流动。第三切换阀543经由热交换器530或第六回收装置配管566,使第二压缩机520的排出管520b与第一切换阀541和制冷剂贮存部200选择性地连通。
第六回收装置配管566的一端与第四切换阀544的第三端口P3连接。第六回收装置配管566的另一端连接在第五回收装置配管565的第三切换阀543与止回阀550之间。第六回收装置配管566与热交换器530并联连接。
第七回收装置配管567的一端,在制冷剂贮存运转以及制冷剂填充运转时,与第六制冷剂回收用连接配管660连接。第七回收装置配管567的另一端与第八制冷剂回收用连接配管680连接。第七回收装置配管567中设有第一切换阀541。第七回收装置配管567与第一切换阀541的第一端口P1和第二端口P2连接。第一切换阀541使回收容器510与制冷剂贮存部200和第三切换阀543选择性地连通。
第八回收装置配管568的一端与第二切换阀542的第三端口P3连接。第八回收装置配管568的另一端与第九制冷剂回收用连接配管690连接。第八回收装置配管568中设有第七回收装置开闭阀577。
第九回收装置配管569的一端与第三切换阀543的第三端口P3连接。第九回收装置配管569的另一端与第一切换阀541的第三端口P3连接。
(2-5)第二控制部
第二控制部581对构成冷冻循环装置1以及制冷剂回收装置6的各部分的动作进行控制。第二控制部580与第二控制部581的不同点在于,第二控制部581所执行的制冷剂回收运转的内容。关于第二控制部581所执行的制冷剂回收运转,在后文中进行说明。
(3)动作
(3-1)制冷剂回收装置的动作
对制冷剂回收装置6的第二控制部581所执行的制冷剂回收运转进行说明。
(3-1-1)制冷剂回收运转
制冷剂回收运转包括第一制冷剂回收运转和在第一制冷剂回收运转结束后执行的第二制冷剂回收运转。图19是表示第一制冷剂回收运转时的各设备的动作以及制冷剂的流动的概略结构图。图20是表示第二制冷剂回收运转时的各设备的动作以及制冷剂的流动的概略结构图。
在执行制冷剂回收运转时,冷冻循环系统1与冷冻回收装置6,如图19以及图20所示,通过制冷剂回收用连接配管600连接。具体而言,第七回收装置配管567通过第六制冷剂回收用连接配管660与第三贮存部配管223连接。第五回收装置配管565通过第七制冷剂回收用连接配管670与第四回收装置配管564连接。
(第一制冷剂回收运转)
第一制冷剂回收运转中,第二控制部581对于制冷剂回收装置6,使第二压缩机520进行运转,并将切换阀540设为规定的状态。具体而言,第二控制部581将第一切换阀541设为第一状态,并将第二切换阀542设为第三状态。将第三切换阀543设为第二状态,并将第四切换阀544设为第三状态。由此,第一切换阀541使回收容器510与制冷剂贮存部200连通。第二切换阀542使第二压缩机520的吸入管520a与回收容器510连通。第三切换阀543经由第六回收装置配管566使第二压缩机510的排出管520b与制冷剂贮存部200连通。
此外,第二控制部581对于制冷剂回收装置5,将所有的回收装置开闭阀570设为打开状态。另外,第二控制部581对于制冷剂贮存部200,将第一贮存部开闭阀231以及第二贮存部开闭阀232设为关闭状态,并将第三贮存部开闭阀233以及第四贮存部开闭阀234设为打开状态。
通过执行第一制冷剂回收运转,如图19中箭头所示,制冷剂回收装置5的第二压缩机520的排出压力经由第六回收装置配管566、第五回收装置配管565、第七制冷剂回收用连接配管670以及第三贮存部配管223作用于贮存容器210。贮存容器210内的制冷剂,从贮存容器210被排出压力压出,并经由第四贮存部配管244、第六制冷剂回收用连接配管660、第七回收装置配管567、第八制冷剂回收用连接配管680以及第一回收装置配管561被回收至回收容器510。此外,回收容器510内的空气,经由第二回收装置配管562、第九制冷剂回收用连接配管690、第八回收装置568以及第三回收装置配管563,从吸入管520a被吸入至第二压缩机520。
第二控制部581在预先设定的规定时间T6期间执行第一制冷剂回收运转后,结束第一制冷剂回收运转并开始第二制冷剂回收运转。规定时间T6例如设定为能够将贮存容器210内的液体制冷剂回收至回收容器51的长度。
(第二制冷剂回收运转)
第二制冷剂回收运转中,第二控制部581对于制冷剂回收装置6,使第二压缩机520进行运转,并使切换阀540的规定的端口彼此连通。具体而言,第二控制部581将第一切换阀541设为第一状态,将第二切换阀542设为第三状态,将第三切换阀543设为第二状态,并将第四切换阀544设为第三状态。由此,第一切换阀541使回收容器510与第三切换阀543连通。第二切换阀542使第二压缩机520的吸入管520a与制冷剂贮存部200连通。第三切换阀543经由热交换器530使第二压缩机520的排出管520b与第一切换阀541连通。
此外,第二控制部581对于所有的冷冻循环装置100,将室外膨胀机构124设为打开状态。另外,第二控制部581对于制冷剂回收装置5,将第五回收装置开闭阀575设为打开状态,并将第六回收装置开闭阀576以及第七回收装置开闭阀577设为关闭状态。第二控制部581对于制冷剂贮存部200,将第四贮存部开闭阀234以外的贮存部开闭阀230设为打开状态。
通过执行第二制冷剂回收运转,如图20中箭头所示,制冷剂回收装置5的第二压缩机520的吸入压力经由第三回收装置配管563、第七制冷剂回收用连接配管670以及第三贮存部配管223作用于贮存容器210。作用于贮存容器210的吸入压力还经由第一贮存部配管21以及气体侧分岔配管128、第二贮存部配管222以及液体侧分岔配管129作用于制冷剂循环通路150。通过作用的吸入压力,制冷剂循环回路150内的制冷剂经由第一贮存部配管221以及气体侧分岔配管128和第二贮存部配管222以及液体侧分岔配管129流入贮存容器210。流入贮存容器210的制冷剂经由第四制冷剂回收用连接配管640,从第三回收装置配管563流入制冷剂回收装置5。流入制冷剂回收装置5的制冷剂被吸入至第二压缩机520。从第二压缩机520排出的制冷剂穿过第四回收装置配管564、热交换器530、第五回收装置565、第九回收装置配管569、第七回收装置配管567、第八制冷剂回收用连接配管680以及第一回收装置配管561,被回收至回收容器510。
第二控制部581在预先设定的规定时间T7期间执行第二制冷剂回收运转后,结束第二制冷剂回收运转。规定时间T7例如设定为能够将冷冻循环系统1的制冷剂循环通路150内的制冷剂回收至回收容器510的长度。
(4)特征
(4-1)
制冷剂回收装置6还包括第一切换阀541、第二切换阀542以及第三切换阀543。第一切换阀541使回收容器510与制冷剂贮存部200和第三切换阀543选择性地连通。第二切换阀542使第二压缩机520的吸入管520a与回收容器510和制冷剂贮存部200选择性地连通。第三切换阀543使第二压缩机520的排出管520b与第一切换阀451和制冷剂贮存部200选择性地连通。
第二控制部581在第一制冷剂回收运转中,通过第一切换阀541使回收容器510与制冷剂贮存部200连通、通过第二切换阀542使第二压缩机520的吸入管520a与回收容器510连通、并通过第三切换阀543使第二压缩机520a的排出管520b与制冷剂贮存部200连通。
第二控制部581在第二制冷剂回收运转中,通过第一切换阀541使回收容器510与第三切换阀543连通,通过第二切换阀542使第二压缩机520的吸入管520a与制冷剂贮存部200连通,并通过第三切换阀543使第二压缩机520的排出管520b与第一切换阀541连通。
根据本特征,制冷剂回收装置6仅通过切换阀540的切换,就能够改变与回收容器510、制冷剂贮存部200以及第二压缩机520的连通。因此,在制冷剂回收装置6中,在第一制冷剂回收运转结束后执行第二制冷剂回收运转时,不需要对制冷剂回收用连接配管600的连接进行改变。从而,第二控制部581能够连续且自动地执行第一制冷剂回收运转和第二制冷剂回收运转。
以上,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能够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书记载的本公开的主旨以及范围的情况下进行形态、细节的多种变更。
(符号说明)
1、2冷冻循环系统;
5、6制冷剂回收装置;
100(100a、100b)冷冻循环装置;
110室内单元;
111室内制冷剂流路;
112室内热交换器;
116检测部;
120室外单元;
121室外制冷剂流路;
121b第一制冷剂配管;
121c第二制冷剂配管;
121d第三制冷剂配管;
122第一压缩机;
123室外热交换器;
124室外膨胀机构;
125流路切换机构;
126气体侧连接部;
127液体侧连接部;
128气体侧分岔配管;
129液体侧分岔配管;
130室外制冷剂流路截止阀;
131气体侧连通配管;
132液体侧连通配管;
140第一控制部;
150制冷剂循环通路;
200制冷剂贮存部;
220贮存部配管;
221~224第一贮存部配管~第四贮存部配管;
230贮存部开闭阀;
231~234第一贮存部开闭阀~第四贮存部开闭阀;
241止回阀;
242减压器;
250膨胀机构;
300连接连通配管;
510回收容器;
520第二压缩机;
520a吸入管;
520b排出管;
540切换阀;
541~543第一切换阀~第三切换阀;
580第二控制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平10-009692号公报

Claims (19)

1.一种冷冻循环系统(1),其特征在于,包括:
冷冻循环装置(100),所述冷冻循环装置(100)包括:室内单元(110),所述室内单元(110)具有室内制冷剂流路(111);室外单元(120),所述室外单元(120)具有室外制冷剂流路(121);以及气体侧连通配管(131)及液体侧连通配管(132),所述气体侧连通配管(131)及所述液体侧连通配管(132)连接所述室内制冷剂流路与所述室外制冷剂流路;以及
制冷剂贮存部(200),所述制冷剂贮存部(200)对由所述室内制冷剂流路、所述室外制冷剂流路、所述气体侧连通配管以及所述液体侧连通配管形成的制冷剂循环通路(150)中的制冷剂进行贮存,
所述室外制冷剂流路具有:第一压缩机(122);室外热交换器(123);室外膨胀机构(124);流路切换机构(125);气体侧连接部(126),所述气体侧连接部(126)与所述气体侧连通配管连接;液体侧连接部(127),所述液体侧连接部(127)与所述液体侧连通配管连接;第一制冷剂配管(121b),所述第一制冷剂配管(121b)连接所述流路切换机构以及所述气体侧连接部;第二制冷剂配管(121c),所述第二制冷剂配管(121c)连接所述室外热交换器以及所述室外膨胀机构;以及第三制冷剂配管(121d),所述第三制冷剂配管(121d)连接所述室外膨胀机构以及所述液体侧连接部,
所述制冷剂贮存部通过第一配管(221)以及第二配管(222)与所述制冷剂循环通路连通,
所述第一配管使所述第一制冷剂配管与所述制冷剂贮存部连通,或使所述气体侧连通配管与所述制冷剂贮存部连通,
所述第二配管使所述第二制冷剂配管与所述制冷剂贮存部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冻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
包括多个所述冷冻循环装置。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冷冻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冻循环装置具有多个所述室内单元。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冻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第一开闭阀(231)以及第二开闭阀(232),
所述第一开闭阀允许或阻断在所述第一制冷剂配管与所述制冷剂贮存部之间,或在所述气体侧连通配管与所述制冷剂贮存部之间的所述制冷剂的流动,
所述第二开闭阀还包括第二开闭阀(232),所述第二开闭阀(232)允许或阻断在所述第二制冷剂配管与所述制冷剂贮存部之间的所述制冷剂的流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冷冻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第一控制部(140),所述第一控制部(140)对所述第一压缩机、所述室外膨胀机构以及所述流路切换机构进行控制,
所述流路切换机构采取使所述室外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起作用的第一状态,或使所述室外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起作用的第二状态,
所述第一控制部执行第一控制,所述第一控制中,将所述流路切换机构设为所述第一状态,并将所述室外膨胀机构设为关闭状态,通过使所述第一压缩机进行运转,将所述制冷剂贮存于所述制冷剂贮存部,
若所述第一控制结束,则所述第一控制部执行第二控制,所述第二控制中,使所述第一压缩机进行运转,并将所述第一开闭阀设为打开状态,从而将气体制冷剂贮存于所述制冷剂贮存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冷冻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控制部执行第三控制,所述第三控制中,将所述流路切换机构设为所述第二状态,并将所述室外膨胀机构设为打开状态,通过使所述第一压缩机进行运转,将所述制冷剂贮存部内部的所述制冷剂填充至所述制冷剂循环通路。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冷冻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配管具有:
止回阀(241),所述止回阀(241)对从所述制冷剂贮存部向所述室外制冷剂流路的所述制冷剂的流动进行限制;以及
减压器(242),所述减压器(242)与所述止回阀并联设置。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冻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配管具有能全闭的膨胀机构(250)。
9.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冻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室外单元还具有液体侧分岔配管(129),所述液体侧分岔配管(129)与所述第一制冷剂配管连接,
所述第二配管与所述液体侧分岔配管连通。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冷冻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室外单元还具有气体侧分岔配管(128),所述气体侧分岔配管(128)与所述第二制冷剂配管连接,
所述第一配管与所述气体侧分岔配管连通。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冷冻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配管与所述气体侧连接部连接。
12.如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冷冻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室外单元具有四个室外制冷剂流路截止阀(130),
所述室外制冷剂截止阀允许或阻断所述室外制冷剂流路的连通,
所述室外制冷剂截止阀设于所述第一制冷剂配管、所述第三制冷剂配管、所述气体侧分岔配管以及所述液体侧分岔配管。
13.如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冷冻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室外单元具有三个室外制冷剂流路截止阀(130),
所述室外制冷剂截止阀允许或阻断所述室外制冷剂流路的连通,
所述室外制冷剂截止阀设于所述第一制冷剂配管的所述流路切换机构与所述气体侧分岔配管的连接部位之间、所述第三制冷剂配管以及所述液体侧分岔配管。
14.如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冷冻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室外单元具有两个室外制冷剂流路截止阀(130),
所述室外单元允许或阻断所述室外制冷剂流路的连通,
所述室外制冷剂截止阀设置于所述第一制冷剂配管的所述流路切换机构与所述气体侧分岔配管的连接部位之间,以及所述第二制冷剂配管的所述室外热交换器与所述液体侧分岔配管的连接部位之间。
15.如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冻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室内制冷剂流路具有室内热交换器(112),
所述室内单元具有检测部(116),所述检测部(116)对所述制冷剂的泄漏进行检测,
若所述检测部检测到所述制冷剂的泄漏,则所述第一控制部执行所述第一控制。
16.如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冻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剂具有可燃性或毒性。
17.一种制冷剂回收装置(5),对权利要求1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冻循环系统的制冷剂进行回收,其特征在于,包括:
回收容器(510),所述回收容器(510)对所述制冷剂进行收纳;
第二压缩机(520),所述第二压缩机(520)使规定的压力作用于所述冷冻循环系统的所述制冷剂贮存部的内部;以及
第二控制部(580),所述第二控制部(580)对所述第二压缩机进行控制,
所述第二控制部对所述第二压缩机进行控制,从而将所述冷冻循环系统的制冷剂循环通路的所述制冷剂回收至所述回收容器。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制冷剂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控制部执行第四控制,所述第四控制中,对所述第二压缩机进行控制以使所述第二压缩机的排出压力作用于所述制冷剂贮存部的内部,从而使所述制冷剂流入所述回收容器,
若所述第四控制结束,则所述第二控制部执行第五控制,所述第五控制中,对所述第二压缩机进行控制以使所述第二压缩机的吸入压力作用于所述制冷剂贮存部的内部,从而使所述制冷剂流入所述回收容器。
19.如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制冷剂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切换阀(541);
第二切换阀(542);以及
第三切换阀(543),
所述第一切换阀使所述回收容器与所述制冷剂贮存部和所述第三切换阀选择性地连通,
所述第二切换阀使所述第二压缩机的吸入侧(520a)与所述回收容器和所述制冷剂贮存部选择性地连通,
所述第三切换阀使所述第二压缩机的排出侧(520b)与所述第一切换阀和所述制冷剂贮存部选择性地连通,
在所述第四控制中,所述第二控制部通过所述第一切换阀使所述回收容器与所述制冷剂贮存部连通,通过所述第二切换阀使所述第二压缩机的所述吸入侧与所述回收容器连通,并通过所述第三切换阀使所述第二压缩机的所述排出侧与所述制冷剂贮存部连通,
在所述第五控制中,所述第二控制部通过所述第一切换阀使所述回收容器与所述第三切换阀连通,通过所述第二切换阀使所述第二压缩机的所述吸入侧与所述制冷剂贮存部连通,并通过所述第三切换阀使所述第二压缩机的所述排出侧与所述第一切换阀连通。
CN202280031718.XA 2021-04-30 2022-04-27 冷冻循环系统以及制冷剂回收装置 Pending CN11728016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77671 2021-04-30
JP2021077671A JP7185154B2 (ja) 2021-04-30 2021-04-30 冷凍サイクルシステム及び冷媒回収装置
PCT/JP2022/019142 WO2022230955A1 (ja) 2021-04-30 2022-04-27 冷凍サイクルシステム及び冷媒回収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280168A true CN117280168A (zh) 2023-12-22

Family

ID=838485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31718.XA Pending CN117280168A (zh) 2021-04-30 2022-04-27 冷冻循环系统以及制冷剂回收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053075A1 (zh)
EP (1) EP4332461A1 (zh)
JP (1) JP7185154B2 (zh)
CN (1) CN117280168A (zh)
WO (1) WO2022230955A1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50022636A (ko) * 2013-08-22 2015-03-04 네오그린엔지니어링(주) 냉매 사이클 시스템의 냉매 제어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정압기
CN106196778A (zh) * 2016-08-30 2016-12-07 海信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冷媒循环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US20170299241A1 (en) * 2014-09-30 2017-10-1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CN107850361A (zh) * 2015-07-30 2018-03-27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冷冻装置
KR20200031306A (ko) * 2018-09-14 2020-03-2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냉매 회수 장치
CN111201411A (zh) * 2017-10-12 2020-05-26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制冷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9692A (ja) 1996-06-25 1998-01-16 Hitachi Ltd 空調機
JP5137933B2 (ja) * 2009-11-24 2013-02-0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WO2013021762A1 (ja) * 2011-08-05 2013-02-14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加温システム
JP6028817B2 (ja) * 2015-01-30 2016-11-24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6927315B2 (ja) * 2017-09-29 2021-08-2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
JP6975077B2 (ja) * 2018-03-07 2021-12-01 住友重機械工業株式会社 極低温冷凍機および極低温冷凍機の給電系統
JP7423190B2 (ja) * 2019-03-20 2024-01-29 三菱重工サーマ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50022636A (ko) * 2013-08-22 2015-03-04 네오그린엔지니어링(주) 냉매 사이클 시스템의 냉매 제어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정압기
US20170299241A1 (en) * 2014-09-30 2017-10-1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CN107850361A (zh) * 2015-07-30 2018-03-27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冷冻装置
CN106196778A (zh) * 2016-08-30 2016-12-07 海信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冷媒循环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1201411A (zh) * 2017-10-12 2020-05-26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制冷装置
KR20200031306A (ko) * 2018-09-14 2020-03-2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냉매 회수 장치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40053075A1 (en) 2024-02-15
EP4332461A1 (en) 2024-03-06
JP2022171183A (ja) 2022-11-11
JP7185154B2 (ja) 2022-12-07
WO2022230955A1 (ja) 2022-11-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688171B1 (ko) 냉난방 동시형 멀티 공기조화기 및 냉매 회수방법
JP6604051B2 (ja)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CN109844426B (zh) 制冷装置
CN102713469B (zh) 空调装置
EP2204625B1 (en) Air conditioner and defrosting operation method of the same
KR100743344B1 (ko) 공기 조화 장치
CN109863353B (zh) 制冷循环装置
WO2008029678A1 (fr) Climatiseur
KR20190024469A (ko) 공기조화기
WO2018003096A1 (ja) 空気調和装置
EP2236957B1 (en) Air conditioner
CN1900678B (zh) 空调检查方法
US11988426B2 (en) Refrigerant charging method
KR100631539B1 (ko) 멀티형 공기조화기의 통신선 오결선 검출시스템 및 방법
JP6570745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117280168A (zh) 冷冻循环系统以及制冷剂回收装置
CN114450528B (zh) 空调机
CN114450543B (zh) 空调机
KR100943287B1 (ko) 다실형 공기조화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KR100504499B1 (ko) 냉난방 동시형 멀티공기조화기용 응축액 제거장치
US20230065072A1 (en) Refrigeration cycle system, heat source unit,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JP6257812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US20240230128A1 (en) Air conditioner
JP2010139138A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117957413A (zh) 热源单元及制冷剂处理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