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253930A - 背接触太阳能电池及光伏组件和电极结构 - Google Patents

背接触太阳能电池及光伏组件和电极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253930A
CN117253930A CN202311547660.7A CN202311547660A CN117253930A CN 117253930 A CN117253930 A CN 117253930A CN 202311547660 A CN202311547660 A CN 202311547660A CN 117253930 A CN117253930 A CN 11725393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dge
electrode
solar cell
back contact
contact sol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54766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振国
童洪波
邓圣杰
於龙
靳玉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ongi Green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ongi Green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ongi Green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Longi Green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547660.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253930A/zh
Publication of CN1172539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25393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2Details
    • H01L31/0224Electrodes
    • H01L31/022408Electrodes for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at least one potential 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 H01L31/022425Electrodes for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at least one potential 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for solar cells
    • H01L31/022433Particular geometry of the grid conta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2Details
    • H01L31/0224Electrodes
    • H01L31/022408Electrodes for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at least one potential 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 H01L31/022425Electrodes for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at least one potential 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for solar cells
    • H01L31/022441Electrod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ack-contact so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4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adapted as photovoltaic [PV] conversion devices
    • H01L31/042PV modules or arrays of single PV cells
    • H01L31/05Electrical interconnection means between PV cells inside the PV module, e.g. series connection of PV cells
    • H01L31/0504Electrical interconnection means between PV cells inside the PV module, e.g. series connection of PV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eries or parallel connection of solar cells in a module
    • H01L31/0516Electrical interconnection means between PV cells inside the PV module, e.g. series connection of PV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eries or parallel connection of solar cells in a module specially adapted for interconnection of back-contact solar cel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背接触太阳能电池及光伏组件和电极结构,涉及光伏技术领域。电极结构包括:边缘第一电极盘;边缘第一汇流栅线,位于背接触太阳能电池本体的边缘和边缘第一电极盘之间,且与边缘第一电极盘电连接;第一集电栅线和第二集电栅线,两者沿第一方向交替排布,且均沿第二方向延伸;第一搭接线,沿第一方向延伸,仅与边缘第一电极盘,和紧邻第一集电栅线均电连接;紧邻第一集电栅线包括:在第一方向上,与边缘第一电极盘紧邻,和/或,平齐分布的第一集电栅线。本发明第一搭接线仅与边缘第一电极盘,和前述紧邻第一集电栅线均电连接,并没有与其他的第一集电栅线电连接,该第一搭接线并不是直通式的,可以将边缘区域内的载流子有效收集。

Description

背接触太阳能电池及光伏组件和电极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伏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背接触太阳能电池及光伏组件和电极结构。
背景技术
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的电极结构都处于电池的背面,正面没有电极遮挡,因此,背接触太阳能电池具有更高的短路电流和光电转换效率,是目前实现高效晶体硅电池的技术方向之一。
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中的一种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的电极结构的局部示意图。参照图1,现有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的电极结构中,汇流栅线与电极盘设置为直通式,以便于电流进行汇流输出。
然而,电极结构的上述设置方式,容易导致边缘区域内,与边缘的电极盘极性相反的载流子无法有效收集。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背接触太阳能电池及光伏组件和电极结构,旨在解决现有背接触太阳能电池中,边缘区域内,与边缘的电极盘极性相反的载流子无法有效收集的问题。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背接触太阳能电池,包括:
边缘第一电极盘,位于背接触太阳能电池本体的边缘一侧;
边缘第一汇流栅线,位于所述背接触太阳能电池本体的边缘和所述边缘第一电极盘之间,且与所述边缘第一电极盘电连接;
第一集电栅线和第二集电栅线,两者沿第一方向交替排布,且均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方向异于所述第二方向;
第一搭接线,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仅与所述边缘第一电极盘,和紧邻第一集电栅线均电连接;所述紧邻第一集电栅线包括: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与所述边缘第一电极盘紧邻的第一集电栅线,和/或,所述紧邻第一集电栅线包括: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与所述边缘第一电极盘平齐分布的第一集电栅线。
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搭接线仅与边缘第一电极盘,和前述紧邻第一集电栅线均电连接,并没有与其他的第一集电栅线电连接,也就是说,该第一搭接线并不是直通式的,进而与该紧邻第一集电栅线相邻的第二集电栅线无需断开,使得异性载流子可以更加有效地收集,减少了性能损失。同时,该第一搭接线并不是直通式的,还可以减少隐裂。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搭接线,将该边缘第一电极盘和紧邻第一集电栅线电连接,实现了该紧邻第一集电栅线上载流子的收集和传导。
可选的,所述紧邻第一集电栅线与其紧邻的所述边缘第一汇流栅线之间存在间隙;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紧邻所述紧邻第一集电栅线,且远离所述边缘第一电极盘的相邻第二集电栅线,包括:从所述间隙延伸至所述边缘第一电极盘、所述边缘第一汇流栅线,和电连接所述边缘第一电极盘的所述第一搭接线、所述紧邻第一集电栅线四者限定的区域内的第一延伸段。
本发明实施例中,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搭接线,将与该边缘第一电极盘在第一方向上,紧邻或平齐分布的紧邻第一集电栅线,电连接至该边缘第一电极盘上,进而该紧邻第一集电栅线无需连接至边缘第一汇流栅线上去,因此,紧邻第一集电栅线与该边缘第一汇流栅线之间存在间隙。在该第一方向上紧邻该紧邻第一集电栅线,且远离该边缘第一电极盘的相邻第二集电栅线,包括:从前述间隙延伸至该边缘第一电极盘、该边缘第一汇流栅线,和电连接该边缘第一电极盘的该第一搭接线、该紧邻第一集电栅线四者限定的区域内的第一延伸段。本发明中,通过前述第一延伸段的设置,可以将该边缘第一电极盘、该边缘第一汇流栅线,和电连接该边缘第一电极盘的该第一搭接线、该紧邻第一集电栅线四者限定的区域内,与边缘第一电极盘极性不同的载流子均有效收集,该第一延伸段通过与相邻第二集电栅线电连接的第二电极盘或第二汇流栅线形成有效回路,实现了对此区域内与边缘第一电极盘极性不同的载流子的有效收集和传导,减少了电池性能的损失。
可选的,所述第一搭接线和与其电连接的所述边缘第一电极盘一体成型;
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搭接线从其电连接的所述边缘第一电极盘,延伸至超出其电连接的所有所述紧邻第一集电栅线。
可选的,所述第一搭接线和与其电连接的所述紧邻第一集电栅线一体成型;
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搭接线从其电连接的所述紧邻第一集电栅线,延伸至其电连接的所述边缘第一电极盘的内部。
可选的,与一个所述边缘第一电极盘和一条所述紧邻第一集电栅线,均电连接的所有第一搭接线的数量大于或等于2;所述所有第一搭接线中,至少包括:分别分布在所述边缘第一电极盘的几何中心两侧的两条第一搭接线;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两条所述第一搭接线,与所述边缘第一电极盘的几何中心之间的距离,均大于预设距离,所述预设距离大于或等于0.3mm。
可选的,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搭接线中,超出其电连接的所有所述紧邻第一集电栅线的部分的尺寸,大于0小于或等于0.24mm。
可选的,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搭接线中,延伸至其电连接的所述边缘第一电极盘的内部的部分的尺寸,大于0小于或等于0.24mm。
可选的,所述第一搭接线的形状为: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S形;或,所述第一搭接线的形状为: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Z形。
可选的,所述第一搭接线的线宽,大于或等于其电连接的所述紧邻第一集电栅线的线宽。
可选的,所述边缘第一电极盘包括:边缘负极电极盘;
所述边缘第一汇流栅线包括:边缘负极汇流栅线;
所述第一集电栅线包括:负极集电栅线。
可选的,电连接在一个所述边缘第一电极盘上的各条所述第一搭接线,关于所述边缘第一电极盘的几何中心对称。
可选的,所述边缘第一电极盘与所述第一集电栅线的材料不同。
可选的,所述第一延伸段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部分和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部分。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背接触太阳能电池,包括:背接触太阳能电池本体,和位于所述背接触太阳能电池本体的背光面、如任一前述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的电极结构。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另一种背接触太阳能电池,包括:第一子片和第二子片;
所述第一子片包括:第一子背接触太阳能电池本体,和位于所述第一子背接触太阳能电池本体的背光面的第一电极结构;所述第一电极结构如任一前述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的电极结构;
所述第二子片包括:第二子背接触太阳能电池本体,和位于所述第二子背接触太阳能电池本体的背光面的第二电极结构;
所述第二电极结构包括:
边缘第二电极盘,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与所述边缘第一电极盘共线;
边缘电极框,位于所述边缘第二电极盘的外侧,且与所述边缘第二电极盘电性搭接;
边缘第二汇流栅线,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与所述边缘第一汇流栅线共线;
第一集电栅线和第二集电栅线,两者沿所述第一方向交替排布,且均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方向异于所述第二方向;平齐第二集电栅线,与所述边缘电极框电连接;所述平齐第二集电栅线包括: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与所述边缘电极框平齐分布的第二集电栅线;
第二搭接线,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仅与所述边缘电极框,和紧邻第二集电栅线均电连接;所述紧邻第二集电栅线包括: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与所述边缘电极框紧邻的第二集电栅线。
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提供一种光伏组件,包括:若干个前述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和与所述边缘第一电极盘电连接的导电互联件。
可选的,所述导电互联件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
所述第一搭接线和与其电连接的所述紧邻第一集电栅线一体成型,预设距离,大于或等于所述导电互联件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尺寸的一半。
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提供一种光伏组件,包括:若干个电池串;所述电池串包括:导电互联件,和若干前述的第一子片和第二子片;
所述电池串中,所述第一子片的所述边缘第一电极盘,和所述第二子片的所述边缘第二电极盘,经所述导电互联件串联。
任一光伏组件、任一前述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的电极结构、以及任一前述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五者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有益效果,五者相关或相似之处可以相互参照,为了避免重复,相关之处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中的一种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的电极结构的局部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第一种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的电极结构的局部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第二种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的电极结构的局部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第三种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的电极结构的局部示意图;
图5示出了一种无网结电极网版的局部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紧邻第一集电栅线对应的子网版的局部示意图;
图7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中另一种紧邻第一集电栅线对应的子网版的局部示意图;
图8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中第四种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的电极结构的局部示意图;
图9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第五种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的电极结构的局部示意图;
图10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第六种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的电极结构的局部示意图。
附图编号说明:
1-边缘第一电极盘,2-边缘第一汇流栅线,3-第一集电栅线,32-紧邻第一集电栅线,4-第二集电栅线,42-相邻第二集电栅线,41-第一延伸段,5-第一搭接线,6-背接触太阳能电池本体的边缘,7-电极框,71-边缘电极框,8-第二汇流栅线,81-边缘第二汇流栅线,9-网纱,10-印刷的第一集电细栅的版型,11-网结,12-第二电极盘,121-边缘第二电极盘,13-第一子片,14-第二子片,15-第二搭接线,31-第二延伸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参照图1,现有的电极结构,边缘第一电极盘1与该边缘第一电极盘1共线的第一汇流栅线设置为直通式,且为了避免短路,第一汇流栅线旁边,异性的第二集电栅线4会做断开处理,导致位于背接触太阳能电池本体边缘,箭头所指的异性的第二集电栅线4无法形成有效回路,就是说,导致边缘区域内,与边缘第一电极盘1极性相反的载流子无法有效收集,导致性能极大的损失。
图2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第一种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的电极结构的局部示意图。图3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第二种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的电极结构的局部示意图。图4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第三种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的电极结构的局部示意图。参照图2、图3和图4,该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的电极结构可以包括:边缘第一电极盘1,位于背接触太阳能电池本体的边缘6一侧。背接触太阳能电池本体可以包括基极和发射极,基极与P型区域、N型区域中的一种对应,发射极与P型区域、N型区域中的另一种对应,背接触太阳能电池本体中P型区域和N型区域叉指状分布,背接触太阳能电池本体的主要作用在于:产生并分离载流子。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的电极结构主要用于收集并传导载流子。该背接触太阳能电池还可以包括:位于该太阳能电池本体的背光面的电极结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正常工作中,背接触太阳能电池本体主要接收光照的表面为向光面,背光面与向光面相对。对于该太阳能电池的具体类型不作限定,例如,该太阳能电池可以为HPBC(混合钝化背接触电池)。
背接触太阳能电池本体的边缘6一侧可以是指背接触太阳能电池本体的一条边一侧的区域。背接触太阳能电池本体的一条边可以具有与汇流栅线的延伸方向平行的部分。
该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的电极结构还包括:边缘第一汇流栅线2,位于背接触太阳能电池本体的边缘6和边缘第一电极盘1之间,且与该边缘第一电极盘1电连接。即,边缘第一汇流栅线2位于背接触太阳能电池本体的边缘6和边缘第一电极盘1之间,且与边缘第一电极盘1电连接。图2、图3中,边缘第一汇流栅线2包括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部分,以及沿左右方向延伸,且与边缘第一电极盘1电连接的部分。
该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的电极结构还包括:第一集电栅线3和第二集电栅线4,两者沿第一方向L1交替排布,就是沿着上下延伸的第一方向L1,一条第一集电栅线3,一条第二集电栅线4这样交替分布。第一集电栅线3和第二集电栅线4两者均沿第二方向L2延伸,该第一方向L1异于第二方向L2,两者之间的夹角大小不作具体限定。例如,图2、图3中,第一方向L1和第二方向L2垂直。
该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的电极结构还包括:第一搭接线5,沿前述第一方向L1延伸。紧邻第一集电栅线32包括:在该第一方向L1上,与该边缘第一电极盘1紧邻的第一集电栅线3。例如,图2、图3中,在第一方向L1上,与该边缘第一电极盘1紧邻的第一集电栅线3就是紧邻第一集电栅线32。和/或,该紧邻第一集电栅线32包括:在第一方向L1上,与该边缘第一电极盘1平齐分布的第一集电栅线3。例如,图4中,在第一方向L1上的上侧,与该边缘第一电极盘1平齐分布的第一集电栅线3就是紧邻第一集电栅线32。图4中,在第一方向L1上的下侧,与该边缘第一电极盘1平齐分布,以及紧邻的第一集电栅线3都是紧邻第一集电栅线32。该第一搭接线5仅与边缘第一电极盘1和前述紧邻第一集电栅线32均电连接。如图2、图3中,第一搭接线5仅与边缘第一电极盘1和该紧邻第一集电栅线32均电连接。图4中,第一搭接线5仅与边缘第一电极盘1和紧邻第一集电栅线32均电连接。
针对前述技术问题,本发明中,第一搭接线5仅与边缘第一电极盘1和前述紧邻第一集电栅线32均电连接,并没有与其他的第一集电栅线电连接,也就是说,该第一搭接线5并不是直通式的,进而与该紧邻第一集电栅线32相邻的第二集电栅线4无需断开,使得异性载流子可以更加有效地收集,减少了性能损失。并且,该第一搭接线并不是直通式的,还可以减少隐裂。同时,该沿第一方向L1延伸的第一搭接线5,将该边缘第一电极盘1和紧邻第一集电栅线32电连接,实现了该紧邻第一集电栅线上载流子的收集和传导。
由于前述紧邻第一集电栅线32均通过前述第一搭接线5直接电连接在了该边缘第一电极盘1上,因此,前述紧邻第一集电栅线32无需电连接至该边缘第一汇流栅线2上,所以该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的电极结构中,紧邻第一集电栅线32与其紧邻的边缘第一汇流栅线2之间存在间隙。在该第一方向L1上紧邻该紧邻第一集电栅线32,且远离该边缘第一电极盘1的相邻第二集电栅线42,包括:从前述间隙延伸至该边缘第一电极盘1、该边缘第一汇流栅线2,和电连接该边缘第一电极盘1的该第一搭接线5、紧邻第一集电栅线32四者限定的区域内的第一延伸段41。针对前述技术问题,本发明中,紧邻第一集电栅线32均通过前述第一搭接线5直接电连接在了该边缘第一电极盘1上,因此,前述紧邻第一集电栅线32无需电连接至该边缘第一汇流栅线2上,所以该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的电极结构中,紧邻第一集电栅线32与其紧邻的边缘第一汇流栅线2之间存在间隙。通过前述第一延伸段41的设置,可以将该边缘第一电极盘1、该边缘第一汇流栅线2,和电连接该边缘第一电极盘1的该第一搭接线5、紧邻第一集电栅线32四者限定的区域内,与边缘第一电极盘1极性不同的载流子均有效收集,该第一延伸段41通过与相邻第二集电栅线42电连接的第二电极盘12或第二汇流栅线8形成有效回路,实现了对此区域内与边缘第一电极盘1极性不同的载流子的有效收集和传导,进一步减少了电池性能的损失。
需要说明的是,前述边缘第一电极盘1的形状不作具体限定。例如,其在背接触太阳能电池本体上的正投影的形状可以是圆形的、六边形等。例如,参照图2至图4,边缘第一电极盘1在背接触太阳能电池本体上的正投影为矩形。
可选的,参照图2至图4,该第一延伸段41包括:沿第一方向L1延伸的第一部分,和沿第二方向L2延伸的第二部分,该第一延伸段41分布的方向较多,进而覆盖的区域较广,该第一延伸段41可以将较广区域内、且与边缘第一电极盘1极性不同的载流子均有效收集。
可选的,参照图2、图4,第一搭接线5和与其电连接的边缘第一电极盘1一体成型,此处的一体成型可以是指:第一搭接线5和与其电连接的边缘第一电极盘1两者一起印刷得到,两者一体成型,加工便利,生产效率高。此种情况下,第一搭接线5和与其电连接的边缘第一电极盘1的材料相同,两者均具有良好的焊接性能。在前述第一方向L1上,第一搭接线5从其电连接的边缘第一电极盘1,延伸至超出其电连接的所有紧邻第一集电栅线32。由于边缘第一电极盘1与第一集电栅线3通常会分次加工,通过前述超出部分,可以避免由于两者加工误差,导致的第一搭接线5无法与各条紧邻第一集电栅线32有效电连接的问题,此处的超出部分,需要保证在两者具有加工误差的情况下,第一搭接线5也依然可以与各条紧邻第一集电栅线32有效电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对于第一搭接线5的线宽不作具体限定。例如,参照图2、图4,第一搭接线5的线宽可以小于边缘第一电极盘1在第一方向L1上或者第二方向L2上的尺寸,相对于直接采用边缘第一电极盘1,电性搭接在第一方向L1相邻的紧邻第一集电栅线32而言,本发明中采用线宽较小的第一搭接线5,可以降低成本。
可选的,在前述第一方向L1上,第一搭接线5中,超出其电连接的所有紧邻第一集电栅线32的部分的尺寸,大于0小于或等于0.24mm,一方面可以保证在边缘第一电极盘1与第一集电栅线3两者具有加工误差的情况下,第一搭接线5也依然可以与各条紧邻第一集电栅线32有效电连接,另一方面,该部分的尺寸也不至于过大,避免浪费等。例如,参照图2,在前述第一方向L1上,第一搭接线5中,超出其电连接的所有紧邻第一集电栅线32的部分的尺寸,为0.12mm。
可选的,参照图3,第一搭接线5和与其电连接的紧邻第一集电栅线32一体成型,两者一体成型,此处的一体成型可以是指:第一搭接线5和与其电连接的紧邻第一集电栅线32两者一起印刷得到,加工便利,生产效率高。此种情况下,第一搭接线5和与其电连接的紧邻第一集电栅线32的材料相同。在前述第一方向L1上,该第一搭接线5从其电连接的紧邻第一集电栅线32,延伸至其电连接的边缘第一电极盘1的内部,由于边缘第一电极盘1与第一集电栅线3通常会分次加工,通过前述延伸至其电连接的边缘第一电极盘1的内部的部分,可以避免由于两者加工误差,导致的第一搭接线5无法与边缘第一电极盘1有效电连接的问题,此处的延伸至其电连接的边缘第一电极盘1的内部的部分,需要保证在两者具有加工误差的情况下,第一搭接线5也依然可以与边缘第一电极盘1有效电连接。
可选的,在前述第一方向L1上,第一搭接线5中,延伸至其电连接的边缘第一电极盘1的内部的部分的尺寸,大于0,小于或等于0.24mm,一方面可以保证在边缘第一电极盘1与第一集电栅线3两者具有加工误差的情况下,第一搭接线5也依然可以与边缘第一电极盘1有效电连接,另一方面,该部分的尺寸也不至于过大,避免浪费等。例如,参照图3,在前述第一方向L1上,第一搭接线5中,延伸至其电连接的边缘第一电极盘1的内部的部分的尺寸,为0.12mm。
可选的,参照图3,第一搭接线5和与其电连接的紧邻第一集电栅线32一体成型,与一个边缘第一电极盘1和一条紧邻第一集电栅线32均电连接的所有第一搭接线5的数量大于或等于2。例如,图3中,与一个边缘第一电极盘1和一条紧邻第一集电栅线32均电连接的所有第一搭接线5共2条。与一个边缘第一电极盘1和一条紧邻第一集电栅线32均电连接的所有第一搭接线5中,至少包括:分别分布在该边缘第一电极盘1的几何中心两侧的两条第一搭接线5,在前述第二方向L2上,这两条第一搭接线5,与边缘第一电极盘1的几何中心之间的距离,均大于预设距离。具体的,第一搭接线5和与其电连接的紧邻第一集电栅线32一体成型,第一搭接线5和与其电连接的紧邻第一集电栅线32的材料相同。通常情况下,集电栅线的材料均不具有耐旱性或者焊接性能较差,导电互联件如焊带焊接位置,通常沿前述第一方向L1延伸,且过边缘第一电极盘1的几何中心及其附近,第一搭接线5设置在与边缘第一电极盘1的几何中心及其附近共线的位置的情况下,在焊接过程中,第一搭接线5大概率会被破坏,造成第一搭接线5与边缘第一电极盘1电连接失效。因此,本发明中,两条第一搭接线5,与边缘第一电极盘1的几何中心之间的距离,均大于预设距离,也就是使得两条第一搭接线5避免与边缘第一电极盘1的几何中心及其附近共线。同时,在焊接过程中,导电互联件可能会在第二方向L2上发生偏移,因此,本发明中,在该边缘第一电极盘1的几何中心两侧分别分布的两条第一搭接线5,且在前述第二方向L2上,两条第一搭接线5,与边缘第一电极盘1的几何中心之间的距离,均大于预设距离,因此,无论导电互联件在第二方向L2上朝向那侧偏移,均会保留两条第一搭接线5中的至少一条不会失效,依然能够满足第一搭接线5与边缘第一电极盘1之间可靠的电连接。此处的预设距离需要根据导电互联件在该第二方向L2上的尺寸、以及焊接误差来确定。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搭接线5和与其电连接的紧邻第一集电栅线32一体成型的情况下,与一个边缘第一电极盘1和一条紧邻第一集电栅线32均电连接的所有第一搭接线5的数量,在大于或等于2的情况下,具体为多少不作限定。
可选的,第一搭接线5和与其电连接的紧邻第一集电栅线32一体成型,在前述第二方向L2上,两条第一搭接线5,与其所电连接的边缘第一电极盘1的几何中心之间的距离,均大于预设距离。该预设距离可以大于或等于前述导电互联件在该第二方向L2上的尺寸(即宽度)的一半,因此,无论导电互联件在第二方向L2上朝向那侧偏移,均会保留两条第一搭接线5中的至少一条不会失效,依然能够满足第一搭接线5与边缘第一电极盘1之间可靠的电连接。可选的,该预设距离大于或等于0.3mm,更为具体的,目前常用的导电互联件在第二方向L2上尺寸(即宽度)为0.6mm,因此,该预设距离在该范围内,对于目前常用的导电互联件,无论该导电互联件在第二方向L2上朝向那侧偏移,均会保留两条第一搭接线5中的至少一条不会失效,依然能够满足第一搭接线5与边缘第一电极盘1之间可靠的电连接。
例如,图3中,与一个边缘第一电极盘1和一条紧邻第一集电栅线32均电连接的2条第一搭接线5,分别分布在其电连接的边缘第一电极盘1的几何中心两侧,且两条第一搭接线5,与其电连接的边缘第一电极盘1的几何中心之间的距离,均大于0.3mm。
可选的,第一搭接线5和与其电连接的紧邻第一集电栅线32一体成型,第一搭接线5的形状可以为:沿前述第一方向L1延伸的S形;或,第一搭接线5的形状可以为:沿第一方向L1延伸的Z形。图5示出了一种无网结电极网版的局部示意图。具体的,对于集电栅线的印刷多采用图5所示的无网结网版,图5中,9为网纱,10为印刷的第一集电栅线3的版型,圆圈框住的交点为网结11。该网版在第一方向L1的栅线印刷容易受到网线阻挡导致印刷异常。图6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紧邻第一集电栅线对应的子网版的局部示意图。图7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中另一种紧邻第一集电栅线对应的子网版的局部示意图。因此,为了搭配无网结网版,第一搭接线5和与其电连接的紧邻第一集电栅线32一体成型的情况下,沿第一方向L1延伸的第一搭接线5可以采用图6所示的沿第一方向L1延伸的S形,或者,沿第一方向L1延伸的第一搭接线5,可以采用图7所示的沿第一方向L1延伸的Z形,来防止局部的印刷异常,提升印刷质量。
可选的,第一搭接线5和与其电连接的紧邻第一集电栅线32一体成型的情况下,第一搭接线5的线宽,大于或等于其电连接的紧邻第一集电栅线32的线宽,具体的,基于前述的无网结网版印刷,上述线宽设计易于印刷实现。对于两者线宽的差距不作具体限定。
可选的,边缘第一电极盘1包括:边缘负极电极盘;边缘第一汇流栅线2包括:边缘负极汇流栅线;第一集电栅线3包括:负极集电栅线;第二集电栅线4包括正极集电栅线。图8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中第四种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的电极结构的局部示意图。在使用过程中,图8中的电池片可以沿着中线进行切片后可形成上、下两个子片,第一子片13、第二子片14经过连接后形成电池串。图9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第五种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的电极结构的局部示意图。图10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第六种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的电极结构的局部示意图。图9是图8中,沿着L1方向,从上到下的第3个虚线圆圈圈出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图10是图8中,沿着L1方向,最靠下的虚线圆圈圈出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图8中,沿着L1方向,从上到下的第1个虚线圆圈圈出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如图2所示。图8中,沿着L1方向,从上到下的第2个虚线圆圈圈出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如图4所示。参照图8至图10,正极的集电栅线、正极的汇流栅线可以采用铝浆等材料,以降低成本,然而,铝的焊接性能较差,或者不具有焊接性,为了提升焊接性能,通常在第二电极盘12的外侧设置电极框7如铝框,此种情况下正极的电极盘或第二电极盘12、第二集电栅线4、第二汇流栅线8等的设计方式与前述的方式不同。因此,边缘第一电极盘1包括:边缘负极电极盘;边缘第一汇流栅线2包括:边缘负极汇流栅线;第一集电栅线3包括:负极集电栅线,可以适当降低成本。
可选的,参照图2、图3电连接在一个边缘第一电极盘1上的各条第一搭接线5,关于该边缘第一电极盘1的几何中心对称,一方面电极结构外形美观,而且,该边缘第一电极盘1对于载流子的收集较为均衡。
可选的,边缘第一电极盘1与第一集电栅线3的材料不同,更为具体的,边缘第一电极盘1后续用于焊接,因此,其材料可以更倾向于提升其焊接性能等。即边缘第一电极盘1材料的耐焊性能要高于第一集电栅线3材料的耐焊性能,例如,边缘第一电极盘1中无机金属氧化物的质量含量,可以高于第一集电栅线3中无机金属氧化物的含量。例如,边缘第一电极盘1与第一集电栅线3可以均为银浆料制备得到,两者中银的质量含量有所不同。边缘第一电极盘1与第一集电栅线3的材料不同,利于根据其分别所需的性能进行调整,使得电池性能更好。
例如,第一电极盘、第一汇流栅线可以一次性印刷,第一集电栅线3和第一搭接线5可以一次性印刷。其中,印刷第一电极盘和第一汇流栅线的浆料均为银浆,银浆中银的质量含量可以为73%至83%。印刷第一集电栅线3和第一搭接线5的浆料也均为银浆,银浆中银的质量含量可以为89%至92%。
发明还提供一种背接触太阳能电池,该背接触太阳能电池可以包括:背接触太阳能电池本体,该背接触太阳能电池本体可以包括基极和发射极,基极、发射极的定义,背接触太阳能电池本体的主要作用,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的电极结构的主要作用均可以对应参照前述相关记载,为了避免重复,此处不再赘述。该背接触太阳能电池还可以包括:位于该背接触太阳能电池本体的背光面、如任一前述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的电极结构。对于该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的类型不作具体限定。背接触太阳能电池正常工作中,背接触太阳能电池本体主要接收光照的表面为向光面,背光面与向光面相对。该背接触太阳能电池与任一前述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的电极结构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有益效果,两者相关或相似之处可以相互参照,为了避免重复,此处不再赘述。
发明还提供一种光伏组件,该光伏组件包括前述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和与该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的电极结构中的边缘第一电极盘1电连接如焊接的导电互联件。
可选的,该导电互联件沿着前述第一方向L1延伸。该导电互联件可以为焊带等,对于该导电互联件的具体形式不作限定。参照图3,第一搭接线5和与其电连接的紧邻第一集电栅线32一体成型,在前述第二方向L2上,两条第一搭接线5,与其所电连接的边缘第一电极盘1的几何中心之间的距离,均大于预设距离。该预设距离可以大于或等于前述导电互联件在该第二方向L2上的尺寸(即宽度)的一半,因此,无论导电互联件在第二方向L2上朝向那侧偏移,均会保留两条第一搭接线5中的至少一条不会失效,依然能够满足第一搭接线5与边缘第一电极盘1之间可靠的电连接。
参照图8所示,本发明还提供另一种背接触太阳能电池,该背接触太阳能电池可以包括:第一子片13和第二子片14。该第一子片13和第二子片14的大小是否相等不作限定。例如,图8中,第一子片13和第二子片14大小相等,是两个半片。
该第一子片13包括:第一子背接触太阳能电池本体,和位于该第一子背接触太阳能电池本体的背光面的第一电极结构,该第一电极结构如任一前述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的电极结构。如前所述,图8中,对于第一子片13,沿着L1方向,从上到下的第1个虚线圆圈圈出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如图2所示。图8中,沿着L1方向,从上到下的第2个虚线圆圈圈出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如图4所示。该第一子片13的第一子背接触太阳能电池本体、第一电极结构,与任一前述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本体、电极结构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有益效果,且两者相关之处可以相互参照,为了避免重复此处不再赘述。
参照图8所示,第二子片14包括:第二子背接触太阳能电池本体,和位于该第二子背接触太阳能电池本体的背光面的第二电极结构。图9是图8中,第二子片14中,沿着L1方向,从上到下的第1个虚线圆圈圈出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图10是图8中,第二子片14中,沿着L1方向,最靠下的虚线圆圈圈出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参照图9、图10,第二电极结构包括:边缘第二电极盘121,在第一方向L1上,与前述边缘第一电极盘1共线;边缘电极框71,位于边缘第二电极盘121的外侧,且与边缘第二电极盘121电性搭接;边缘第二汇流栅线81,在第一方向L1上,与前述边缘第一汇流栅线2共线。
参照图9、图10,第二电极结构还包括:第一集电栅线3和第二集电栅线4,两者沿第一方向L1交替排布,且均沿第二方向L2延伸,该第一方向L1异于第二方向L2,此处可以参照前述相关记载,为了避免重复,不再赘述。
参照图9,第二电极结构还包括:第二搭接线15,沿第一方向L1延伸,仅与边缘电极框71和紧邻第二集电栅线均电连接。紧邻第二集电栅线包括:在前述第一方向L1上,与该边缘电极框71紧邻的第二集电栅线4。参照图9、图10,在该第一方向L1上,与边缘电极框71平齐分布的第二集电栅线4为平齐第二集电栅线,边缘电极框71与平齐第二集电栅线电连接。通过上述设置方式,在第二子片14中也避免了与边缘第二电极盘121在第一方向L1上的直通设计,同样可以有效收集边缘区域内,与边缘第二电极盘121极性相反的载流子,且可以减小隐裂。该背接触太阳能电池具有与任一前述的电极结构相同或相似的有益效果,相关之处可以相互参照,为了避免重复,此处不再赘述。
可选的,该紧邻第二集电栅线、平齐第二集电栅线,均与其紧邻的边缘第二汇流栅线81之间存在间隙,在第一方向L1上紧邻该紧邻第二集电栅线、平齐第二集电栅线,且远离该边缘电极框71的相邻第一集电栅线,包括:从该间隙延伸至该边缘电极框71、边缘第二汇流栅线81,和电连接该边缘电极框71的第二搭接线15、相邻第一集电栅线、平齐第二集电栅线限定的区域内的第二延伸段31。如图9中,第一方向L1的上侧,相邻第一集电栅线包括:从该间隙延伸至该边缘电极框71、边缘第二汇流栅线81,和电连接该边缘电极框71的第二搭接线15、相邻第一集电栅线、平齐第二集电栅线五者限定的区域内的第二延伸段31,图9中,第一方向L1的下侧,相邻第一集电栅线包括:从该间隙延伸至该边缘电极框71、边缘第二汇流栅线81,和平齐第二集电栅线三者限定的区域内的第二延伸段31。该第二延伸段31通过与相邻第一集电栅线电连接的第一电极盘或第一汇流栅线形成有效回路,实现了对此区域内与边缘第二电极盘121极性不同的载流子的有效收集和传导,减少了电池性能的损失。
可选的,此处的第二延伸段31同样可以包括:沿着第一方向L1延伸的部分和沿着第二方向L2延伸的部分,可以将较广区域内的与边缘第二电极盘121极性不同的载流子的有效收集和传导。
本发明还提供另一种光伏组件,包括:若干个电池串,该电池串包括:导电互联件,和前述的第一子片13和第二子片14。该电池串中,第一子片13的边缘第一电极盘1,和该第二子片14的边缘第二电极盘121,经导电互联件串联,此处的导电互联件也可以是焊带等,该导电互联件也是沿着第一方向L1延伸。
该光伏组件同样具有与任一前述的电极结构相同或相似的有益效果,相关之处可以相互参照,为了避免重复,此处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任一光伏组件、任一前述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的电极结构,以及任一前述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有益效果,相关或相似之处可以相互参照,为了避免重复,相关之处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方法实施例,为了简单描述,故将其都表述为一系列的动作组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悉,本申请实施例并不受所描述的动作顺序的限制,因为依据本申请实施例,某些步骤可以采用其他顺序或者同时进行。其次,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应该知悉,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实施例均属于优选实施例,所涉及的动作并不一定都是本申请实施例所必须的。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这些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之内。

Claims (18)

1.一种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的电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边缘第一电极盘,位于背接触太阳能电池本体的边缘一侧;
边缘第一汇流栅线,位于所述背接触太阳能电池本体的边缘和所述边缘第一电极盘之间,且与所述边缘第一电极盘电连接;
第一集电栅线和第二集电栅线,两者沿第一方向交替排布,且均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方向异于所述第二方向;
第一搭接线,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仅与所述边缘第一电极盘,和紧邻第一集电栅线均电连接;所述紧邻第一集电栅线包括: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与所述边缘第一电极盘紧邻的第一集电栅线;和/或,所述紧邻第一集电栅线包括: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与所述边缘第一电极盘平齐分布的第一集电栅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的电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紧邻第一集电栅线与其紧邻的所述边缘第一汇流栅线之间存在间隙;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紧邻所述紧邻第一集电栅线,且远离所述边缘第一电极盘的相邻第二集电栅线,包括:从所述间隙延伸至所述边缘第一电极盘、所述边缘第一汇流栅线,和电连接所述边缘第一电极盘的所述第一搭接线、所述紧邻第一集电栅线四者限定的区域内的第一延伸段。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的电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搭接线和与其电连接的所述边缘第一电极盘一体成型;
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搭接线从其电连接的所述边缘第一电极盘,延伸至超出其电连接的所有所述紧邻第一集电栅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的电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搭接线和与其电连接的所述紧邻第一集电栅线一体成型;
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搭接线从其电连接的所述紧邻第一集电栅线,延伸至其电连接的所述边缘第一电极盘的内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的电极结构,其特征在于,
与一个所述边缘第一电极盘和一条所述紧邻第一集电栅线,均电连接的所有第一搭接线的数量大于或等于2;所述所有第一搭接线中,至少包括:分别分布在所述边缘第一电极盘的几何中心两侧的两条第一搭接线;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两条所述第一搭接线,与所述边缘第一电极盘的几何中心之间的距离,均大于预设距离,所述预设距离大于或等于0.3mm。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的电极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搭接线中,超出其电连接的所有所述紧邻第一集电栅线的部分的尺寸,大于0,小于或等于0.24mm。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的电极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搭接线中,延伸至其电连接的所述边缘第一电极盘的内部的部分的尺寸,大于0小于或等于0.24mm。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的电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搭接线的形状为: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S形;或,所述第一搭接线的形状为: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Z形。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的电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搭接线的线宽,大于或等于其电连接的所述紧邻第一集电栅线的线宽。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所述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的电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边缘第一电极盘包括:边缘负极电极盘;
所述边缘第一汇流栅线包括:边缘负极汇流栅线;
所述第一集电栅线包括:负极集电栅线。
11.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的电极结构,其特征在于,电连接在一个所述边缘第一电极盘上的各条所述第一搭接线,关于所述边缘第一电极盘的几何中心对称。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所述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的电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边缘第一电极盘与所述第一集电栅线的材料不同。
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的电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延伸段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部分和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部分。
14.一种背接触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背接触太阳能电池本体,和位于所述背接触太阳能电池本体的背光面、如权利要求1-13中任一所述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的电极结构。
15.一种背接触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子片和第二子片;
所述第一子片包括:第一子背接触太阳能电池本体,和位于所述第一子背接触太阳能电池本体的背光面的第一电极结构;所述第一电极结构如权利要求1-13中任一所述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的电极结构;
所述第二子片包括:第二子背接触太阳能电池本体,和位于所述第二子背接触太阳能电池本体的背光面的第二电极结构;
所述第二电极结构包括:
边缘第二电极盘,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与所述边缘第一电极盘共线;
边缘电极框,位于所述边缘第二电极盘的外侧,且与所述边缘第二电极盘电性搭接;
边缘第二汇流栅线,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与所述边缘第一汇流栅线共线;
第一集电栅线和第二集电栅线,两者沿所述第一方向交替排布,且均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方向异于所述第二方向;平齐第二集电栅线,与所述边缘电极框电连接;所述平齐第二集电栅线包括: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与所述边缘电极框平齐分布的第二集电栅线;
第二搭接线,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仅与所述边缘电极框,和紧邻第二集电栅线均电连接;所述紧邻第二集电栅线包括: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与所述边缘电极框紧邻的第二集电栅线。
16.一种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个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和与所述边缘第一电极盘电连接的导电互联件。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互联件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
所述第一搭接线和与其电连接的所述紧邻第一集电栅线一体成型,预设距离,大于或等于所述导电互联件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尺寸的一半。
18.一种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个电池串;所述电池串包括:导电互联件,和若干权利要求15所述的第一子片和第二子片;
所述电池串中,所述第一子片的所述边缘第一电极盘,和所述第二子片的所述边缘第二电极盘,经所述导电互联件串联。
CN202311547660.7A 2023-11-20 2023-11-20 背接触太阳能电池及光伏组件和电极结构 Pending CN11725393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547660.7A CN117253930A (zh) 2023-11-20 2023-11-20 背接触太阳能电池及光伏组件和电极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547660.7A CN117253930A (zh) 2023-11-20 2023-11-20 背接触太阳能电池及光伏组件和电极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253930A true CN117253930A (zh) 2023-12-19

Family

ID=891354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547660.7A Pending CN117253930A (zh) 2023-11-20 2023-11-20 背接触太阳能电池及光伏组件和电极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253930A (zh)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8422926U (zh) * 2018-05-04 2019-01-22 浙江正泰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 太阳能电池片正面电极
CN109802002A (zh) * 2019-03-05 2019-05-24 成都晔凡科技有限公司 叠瓦双面电池组件及其制造方法
CN209929318U (zh) * 2018-11-16 2020-01-10 江苏顺风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太阳能电池分步印刷正面图形结构
CN110957387A (zh) * 2019-12-24 2020-04-03 广东爱旭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适用于分步印刷的高效太阳电池的电极结构
CN112310245A (zh) * 2020-10-29 2021-02-02 晶科能源科技(海宁)有限公司 电池片的组合印刷方法以及电池片
CN115148839A (zh) * 2022-09-05 2022-10-04 浙江晶科能源有限公司 背接触太阳能电池及光伏组件
CN217606833U (zh) * 2022-01-07 2022-10-18 通威太阳能(眉山)有限公司 一种太阳能电池电极栅线连接结构
CN218677158U (zh) * 2022-09-23 2023-03-21 泰州隆基乐叶光伏科技有限公司 背接触太阳能电池
CN116936650A (zh) * 2022-04-08 2023-10-24 泰州隆基乐叶光伏科技有限公司 背接触太阳电池及电池组件、电极结构及其网版和电极结构的生产方法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8422926U (zh) * 2018-05-04 2019-01-22 浙江正泰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 太阳能电池片正面电极
CN209929318U (zh) * 2018-11-16 2020-01-10 江苏顺风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太阳能电池分步印刷正面图形结构
CN109802002A (zh) * 2019-03-05 2019-05-24 成都晔凡科技有限公司 叠瓦双面电池组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10957387A (zh) * 2019-12-24 2020-04-03 广东爱旭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适用于分步印刷的高效太阳电池的电极结构
CN112310245A (zh) * 2020-10-29 2021-02-02 晶科能源科技(海宁)有限公司 电池片的组合印刷方法以及电池片
CN217606833U (zh) * 2022-01-07 2022-10-18 通威太阳能(眉山)有限公司 一种太阳能电池电极栅线连接结构
CN116936650A (zh) * 2022-04-08 2023-10-24 泰州隆基乐叶光伏科技有限公司 背接触太阳电池及电池组件、电极结构及其网版和电极结构的生产方法
CN115148839A (zh) * 2022-09-05 2022-10-04 浙江晶科能源有限公司 背接触太阳能电池及光伏组件
CN218677158U (zh) * 2022-09-23 2023-03-21 泰州隆基乐叶光伏科技有限公司 背接触太阳能电池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099590B2 (en) Solar cell and solar cell module
CN102593204B (zh) 太阳能电池和制造该太阳能电池的方法
US20130247955A1 (en) Solar battery cell and solar battery module
JP2017502525A (ja) 低抵抗率電極を備えた太陽電池のモジュール製作
US8969708B2 (en) Solar cell module
US20110048491A1 (en) Solar-cell module and solar cell
WO2018176527A1 (zh) 采用中心汇聚栅线电极的太阳能叠片组件
EP3026715A1 (en) Solar cell module
KR20150088784A (ko) 광발전 장치
CN215988787U (zh) 一种太阳能电池及光伏组件
CN115148839A (zh) 背接触太阳能电池及光伏组件
CN217588948U (zh) 背接触太阳电池及电池组件、电极结构及其网版
JP2015207598A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太陽電池およびこれに用いられる素子間接続体
JP7146805B2 (ja) 太陽電池およびその太陽電池を備えた電子機器
JP5153279B2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CN108461559B (zh) 兼容接线盒遮挡的双面光伏叠片组件
CN117253930A (zh) 背接触太阳能电池及光伏组件和电极结构
US20170162737A1 (en) Bifacial photovoltaic module
WO2012128284A1 (ja) 裏面電極型太陽電池、裏面電極型太陽電池の製造方法及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CN215988784U (zh) 一种太阳能电池及光伏组件
CN215988783U (zh) 一种太阳能电池及光伏组件
CN215988781U (zh) 一种太阳能电池及光伏组件
CN212848423U (zh) 一种块焊接电池片及块焊接光伏组件
CN116936650A (zh) 背接触太阳电池及电池组件、电极结构及其网版和电极结构的生产方法
JP2006041349A (ja) 光起電力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