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223625A - 喂食器 - Google Patents

喂食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223625A
CN117223625A CN202311174688.0A CN202311174688A CN117223625A CN 117223625 A CN117223625 A CN 117223625A CN 202311174688 A CN202311174688 A CN 202311174688A CN 117223625 A CN117223625 A CN 11722362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partition
chamber
feeder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17468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梁志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uol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uo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uol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Luo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174688.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223625A/zh
Publication of CN1172236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22362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Device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喂食器,所述喂食器包括:壳体,壳体包括第一隔板,第一隔板将壳体的内部分隔成沿着上下向间隔开的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第一隔板形成有第一通孔;金属内胆,金属内胆包括相互连接的本体部和凸台部,本体部设于第一腔室内;半导体制冷片,半导体制冷片具有相对设置的制冷端和制热端,凸台部穿过第一通孔与制冷端连接;食盆,食盆设于第一腔室内,金属内胆与制冷端进行热交换并将热交换的热量传递到食盆;第一保温隔热件,第一保温隔热件至少设在第一隔板与半导体制冷片所在平面之间,第一保温隔热件环绕凸台部设置。本发明技术方案提供的喂食器制冷效率高,且制冷效果好。

Description

喂食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喂食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喂食器。
背景技术
相比于干粮,湿粮更具有肉类的香味和湿润感,更能刺激宠物的食欲。然而,湿粮相较于干粮更容易受到细菌和霉菌的污染。如果湿粮未能妥善保存,可能会引发食物中毒或宠物其他健康问题。为了确保湿粮的新鲜度和安全性,用户一般都是即开即用,以避免湿粮长时间地暴露在空气中。温度控制也是保存湿粮的一种方法。但是现有的温度控制的喂食器的制冷效率低,湿粮的保鲜问题存在挑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冷藏效果好的喂食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喂食器,包括:
壳体,壳体包括第一隔板,第一隔板将壳体的内部分隔成沿着上下向间隔开的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第一隔板形成有第一通孔;
金属内胆,金属内胆包括相互连接的本体部和凸台部,本体部设于第一腔室内;
半导体制冷片,半导体制冷片具有相对设置的制冷端和制热端,凸台部穿过第一通孔与制冷端连接;
食盆,食盆设于第一腔室内,金属内胆与制冷端进行热交换并将热交换的热量传递到食盆;
第一保温隔热件,第一保温隔热件至少设在第一隔板与半导体制冷片所在平面之间,第一保温隔热件环绕凸台部设置。
本发明技术方案,半导体制冷片的制冷端通过金属内胆与第一腔室发生热交换,能够降低第一腔室的温度,进而实现食盆内食物的保鲜;第一保温隔热件设于第一隔板与半导体制冷片所在平面之间,可以较好地阻隔第一腔室和制热端的热量传递,从而促使半导体制冷片的制冷端保持更好的制冷效果,进而保证喂食器的冷藏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喂食器实施例的一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喂食器实施例的另一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喂食器实施例的再一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喂食器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喂食器实施例的一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喂食器实施例的另一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喂食器实施例的又一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喂食器实施例的另一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喂食器实施例的再一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喂食器实施例第二隔板及金属内胆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喂食器实施例上盖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喂食器实施例第二驱动机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喂食器实施例锁止件处于锁止位置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喂食器实施例锁止件处于解锁位置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11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喂食器实施例门体闭合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喂食器实施例门体打开或关闭过程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喂食器实施例门体打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发明喂食器实施例门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发明喂食器实施例阻尼器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图1至图20所示,为本发明提出的喂食器的具体实施例。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如图1-图6所示,该喂食器包括壳体100、金属内胆200、半导体制冷片300、食盆400和第一保温隔热件500,壳体100包括第一隔板110,第一隔板110将壳体100的内部分隔成沿着上下向间隔开的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第一隔板110形成有第一通孔111,金属内胆200包括相互连接的本体部210和凸台部220,本体部210设于第一腔室内,半导体制冷片300具有相对设置的制冷端310和制热端320,凸台部220穿过第一通孔111与制冷端310连接,食盆400设于第一腔室内,金属内胆200与制冷端310进行热交换并将热交换的热量传递到食盆400,第一保温隔热件500至少设在第一隔板110与半导体制冷片300所在平面之间,第一保温隔热件500环绕凸台部220设置。
本实施例中,半导体制冷片300的制冷端310通过金属内胆200与第一腔室发生热交换,能够降低第一腔室的温度,进而实现食盆400内食物的保鲜;第一保温隔热件500设于第一隔板110与半导体制冷片300所在平面之间,可以较好地阻隔第一腔室和制热端320的热量传递,从而促使半导体制冷片300的制冷端310保持更好的制冷效果,进而保证喂食器的冷藏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连接包括直接相连,也包括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在本实施例中,凸台部220穿过第一通孔111与制冷端310直接连接;在其他实施例中,凸台部220穿过第一通孔111与金属传热块连接,金属传热块与制冷端310连接,金属传热块可以为铝块、铜块等。
本发明是基于本发明人的以下发现而完成的:现有技术中,利用珀尔帖装置保鲜的喂食器的设计不合理,制冷端310与制热端320温度会相互干涉,这对湿粮喂食器的制冷能力带来了负面影响。
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克服了现有技术的缺点。具体来说,壳体100围绕形成有腔室,腔室内设置第一隔板110,第一隔板110将腔室分隔形成第一腔室与第二腔室,且第一腔室位于第二腔室的上方并彼此独立,第一腔室与第二腔室通过第一隔板110开设的第一通孔111连通。半导体制冷片300与第一通孔111相对设置,金属内胆200位于第一腔室内,且金属内胆200的凸台部220朝第二腔室的方向延伸并穿过第一通孔111与制冷端310连接,并与制冷端310进行热交换,热交换获得的热量传递至本体部210,本体部210通过第一腔室将低温传递至食盆400,进而达到食盆400内食物保鲜的效果;第一保温隔热件500设于第一隔板110与半导体制冷片300所在平面之间,可以较好地阻隔第一腔室和制热端320的热量传递,从而促使半导体制冷片300的制冷端310保持更好的制冷效果,进而保证喂食器的冷藏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定义:制冷端310和制热端320之间的平面为第一平面;
本实施例中,第一保温隔热件500设于第一隔板110与第一平面之间;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保温隔热件500设于第一隔板110与制冷端310所在平面之间,或者,第一保温隔热件500设于第一隔板110与制热端320所在平面之间。
如图1所示,金属内胆200采用热传导效率较好的铝材质,金属内胆200的本体部210与凸台部220为一体成型设置,本体部210的厚度与凸台部220的厚度相同,保证热传递的效果,且本体部210延伸至第一腔室底壁的大部分面积,食盆400与金属内胆200相对的部分接收金属内胆200传递的低温,进而使食物保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金属内胆200可通过模具直接形成凸台部220,也可以通过冲压的方式形成凸台部220。
如图1所示,喂食器包括围板112,围板112自第一通孔111的内周壁处向下延伸而成,围板112的外周壁与第一保温隔热件500连接,围板112的内周壁与凸台部220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围板112连接在第一隔板110背离第一腔室的一侧,并沿周向方向围绕第一通孔111设置,且围板112自第一通孔111向远离第一隔板110的方向延伸。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围板112与第一隔板110为一体成型设置。围板112的内周壁与凸台部220接触,围板112的外周壁与保温隔热件连接,以避免的凸台部220的温度自围板112向四周扩散,保证凸台部220的制冷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凸台部220的底壁与制冷端310连接,凸台部220的侧壁与围板112连接。具体的,金属内胆200设置在食盆400与第一隔板110之间,金属内胆200自朝向食盆400的一面向第二内腔的方向凹陷,是金属内胆200朝向第一隔板110的一侧形成凸台部220,凸台部220的底部通过第一通孔111并与制冷端310粘接,两者可以通过导热胶粘接。这样,制冷端310与金属内胆200直接接触,并进行热交换,避免通过转接件连接而造成的温度损失,提高制冷效率以及制冷效果。凸台部220通过第一通孔111,使凸台部220延伸出第一隔板110,凸台部220的侧壁与围板112连接,以支撑凸台部220,并且,避免凸台部220的温度流失。
如图1所示,第一隔板110设有第二通孔113,金属内胆200覆盖第二通孔113,第一隔板110与金属内胆200粘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金属内胆200与第一隔板110连接,第一隔板110采用塑料材质,并且两者通过“套啤”工艺实现固定连接。在“套啤”工艺中,金属内胆200倒置在模具中,模具的一部分抵在金属内胆200上,然后将注塑材料倒入模具中。该工艺完成后,金属内胆200被模具抵接的部分没有被注塑材料覆盖,该处形成了上述的第三通孔161。通过“套啤”工艺使第一隔板110与金属内胆200连接后,使得金属内胆200与第一隔板110紧密连接,能够有效阻止第一腔室形成的冷凝水通过金属内胆200与第一隔板110之间进入第二腔室中,起到良好的密封效果。
如图2所示,壳体100还包括外筒120、内筒130、顶板140和底板150,第一隔板110连接于内筒130的内周壁,使第一隔板110与内筒130围绕以形成第一腔室,顶板140连接在外筒120的顶端与内筒130的顶端之间,使顶板140、内筒130以及外筒120围绕以形成环形腔,底板150连接于外筒120的底端,使外筒120、第一隔板110以及底板150围绕形成第二腔室,环形腔设有第二保温隔热件510。
在本实施例中,内筒130位于外筒120围成的空间内,第一隔板110位于内筒130围成的空间内,且第一隔板110还与内筒130的内周壁连接,第一腔室位于第一隔板110与内筒130围成的空间。顶板140的两侧边缘分别与内筒130和外筒120连接,且三者围绕形成环形腔,底板150与外筒120背离顶板140的一端连接,且底板150、外筒120以及第一隔板110围绕形成第二腔室,第一隔热件位于第二腔室,避免第二腔室内的热量影响第一腔室的制冷效果,环形腔内设置第二保温隔热件510,对第一腔室起到保温的作用,进一步保证第一腔室的制冷保鲜效果。另外,第一保温隔热件500与第二保温隔热件510为一体成型结构,以节省工艺和工序。
如图1所示,喂食器还包括第二隔板160,第二隔板160设于第一隔板110和底板150之间,第二隔板160与外筒120的内周壁连接,第二隔板160设有第三通孔161,第三通孔161对应制热端320设置,第一保温隔热件500安装于第二隔板160。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隔板160分别与底板150和第一隔板110连接,如可以通过螺钉穿过第一保温隔热件500使第一隔板110与第二隔板160连接,当然,螺钉可以穿过底板150后分别连接第一隔板110与第二隔板160,实现三者锁紧固定。第一保温隔热件500设于第二隔板160与第一隔板110之间的空间,以避免第二腔室与第一腔室进行热交换,保证第一腔室的制冷效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第二隔板160开设第三通孔161,制热端320与第三通孔161对应设置,并通过第三通孔161与第二内腔连通。
如图1所示,喂食器还包括散热组件700,第二隔板160朝向底板150的一侧形成有第一凹槽162,第一凹槽162与底板150共同形成散热风道710,散热组件700设于散热风道710内且用于对制热端320散热。
在本实施例中,制热端320连接散热组件700,散热组件700对制热端320产生的热量进行散热,避免热气流长时间滞留在第二腔室内,影响制冷效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散热组件700包括散热器和风扇,其中,散热器与制热端320连接,并与制热端320进行热交换,起到散热的效果。第二隔板160朝向底板150的一侧向第一腔室的方向凹陷形成第一凹槽162,第一凹槽162与底板150之间形成散热风道710,且壳体100相对的两侧开设进风口和出风口,风扇使散热风道710形成散热气流,外部空气自进风口7111进入散热风道710,并自出风口7121排出,散热组件700位于散热风道710内,散热气流经过散热器730,带走散热器730表面的热量,起到散热的效果。自进风口7111进入的低温气流,经过散热器730后带走散热器730的热量而使低温气流温度升高,进而形成高温气流,由于进风口7111与出风口7121相对设置,经过散热器730形成的高温气流直接通过出风口7121排出,不会过久滞留在第二腔室内,散热效果好。
如图4所示,喂食器还包括用于带动食盆400转动的第一驱动机构800,第一保温隔热件500具有用于盛放第一驱动机构800的盛放腔。
如图4所示,第一保温隔热件500位于第二隔板160与第一隔板110之间,第一保温隔热件500朝向第一隔板110的一面向第一腔室的方向凹陷,使第一保温隔热件500朝向第一隔板110的一侧形成盛放腔。同时,第一保温隔热件500朝向第二腔室的一侧向第二腔室的方向凸出,相应的,第二隔板160对应凹陷形成容纳第一保温隔热件500凸出部分的容纳槽。第一驱动机构800驱动食盆400在第一腔室内转动,第一驱动机构800一端位于盛放腔内,另一端延伸出第一隔板110并与底盆连接,以驱动食盆400转动。
如图1所示,第一隔板110具有第四通孔114,第一驱动机构800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电机810和第一传动件820,第一电机810设于盛放腔内,第一传动件820穿过第四通孔114进入第一腔室内,第一传动件820与食盆400可拆卸连接;第一传动件820与食盆400连接时,第一电机810带动食盆400转动。
第一驱动机构800的第一电机810的输出轴连接第一传动件820,第一传动件820一端穿过第四通孔114并与食盆400驱动连接,且两者可拆卸。具体的,第一传动件820与食盆400两者其一设置凸部,两者另一设置凹部,凸部与凹部相互配合连接,以限制第一传动件820与食盆400的周向转动,这样,第一传动件820转动驱动食盆400转动,如食盆400与第一传动件820通过花键连接,或两者可拆卸地插接连接,拆卸方便。
在本实施例中,食盆400设有间隔的多个食槽410,通过食盆400的转动可以转换食槽410在第一腔室的位置,以达到对不同食槽410食物进行冷藏保鲜的效果。可以理解的,食盆400的中心位置与第一传动件820连接,以保证第一电机810驱动食盆400稳定转动。
如图1所示,第一隔板110包括制冷区116与进食区115,制冷区116的面积大于进食区115的面积,金属内胆200设于制冷区116。
在本实施例中,金属内胆200与第一隔板110紧密连接,相应的,金属内胆200与制冷区116对应的第一隔板110部分连接,而进食区115对应的部分没有连接金属内胆200。在实际中,宠物进食进食区115对应的食盆400部分内的食物,制冷区116对应的食盆400部分温度低,对食盆400内的食物进行保鲜,以避免食物变质。另外,食盆400对应食槽410内的食物转动至进食区115时还会升温化冻,便于宠物食用。
如图2所示,壳体100包括上盖600,上盖600盖合第一腔室,上盖600设有与第一腔室连通的喂食口610。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上盖600位于第一腔室上方,并用于打开以及盖合第一腔室。当打开第一腔室时,可用于向食盆400放置食物,当盖合第一腔室时,宠物可以通过上盖600的喂食口610食用食盆400上的食物。喂食口610与第一隔板110的进食区115对应设置,避免食物温度过低影响宠物食用。宠物通过喂食口610饮食正好饮用食盆400位于进食区115的食槽410内的食物。另外,为了第一腔室的制冷保鲜效果,上盖600还包括门体620,在宠物停止饮食后,门体620可以关闭喂食口610,避免第一腔室与外界进行热交换而温度升高,进而导致食物变质。当宠物需要饮食时,门体620打开喂食口610供宠物饮食。可以理解的,第一驱动机构800驱动食盆400转动,可以切换不同的食槽对应喂食口610,宠物可以使用不同的食物。
散热组件:
本实施例中,如图7-图10所示,第二隔板160将第二腔室分隔成沿着上下向间隔开的第三腔室和第四腔室,第二保温隔热件510设于第三腔室,第二隔板160设有第三通孔161,半导体制冷片300与第三通孔161对应设置,制热端320朝向第四腔室,散热组件700设于第四腔室内,第四腔室内形成有散热风道710,散热风道710的进风口7111和出风口7121分别设于第四腔室的相对的两个侧壁,散热组件700设于散热风道710内且用于制热端320进行散热。
本实施例中,半导体制冷片300的制冷端310与第一腔室发生热交换,能够降低第一腔室的温度,进而实现食盆400内食物的保鲜;制热端320朝向第四腔室,可以减少热量向第一腔室传递,同时,散热风道710的进风口7111和出风口7121相对设置使得热量能够快速而有效地散发,避免热量回流。
本发明是基于本发明人的以下发现而完成的:现有技术中,利用珀尔帖装置保鲜的喂食器,其设计存在以下缺陷:例如,空气通过壳体侧部的通气孔进入壳体中、并被牵引穿过散热片然后经在壳体底部的排气孔排出的方案中,至少由于热气上浮的特性,热气流不能快速的排出。例如,保鲜室和散热室前后放置的方案中,由于构造上的限制,气流经过散热器后需要转向自出口排出,在这个过程中,热气流会受到拐角和曲线的阻碍。
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克服了现有技术的缺点。具体来说,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00具有第二腔室,第二腔室通过第二隔板160分隔形成第三腔室和第四腔室,第三腔室在第四腔室的上方,并通过第二隔板160上的第三通孔161相互连通。食盆400位于第一腔室内,半导体制冷片300的制冷端310通过第三通孔161朝向第一腔室并使第一腔室内的温度降低,起到制冷的效果,对食盆400内的食物进行保鲜。半导体制冷片300的制热端320朝向第四腔室,第四腔室内设置散热组件700,对半导体制冷片300进行散热,起到散热的作用。具体的,第四腔室形成有散热风道710,进风口7111与出风口7121相对设置并开设在第四腔室的相对的两个侧壁,这样,自进风口7111朝出风口7121形成散热气流,散热组件700与制热端320连接并与制热端320进行热交换,散热气流自进风口7111向出风口7121流动并经过散热组件700,以带走散热组件700的热量,进而对制热端320起到散热的作用。
第二隔板160朝向第四腔室的一侧形成有第一凹槽162,第一凹槽162与第四腔室的底壁面共同形成散热风道710。本实施例的结构简单。
如图8所示,散热组件700包括风扇720,散热风道710具有进风风道711和出风风道712,进风口7111和风扇720的进风侧与进风风道711连通,出风口7121和风扇720的出风侧与出风风道712连通,出风风道712的至少一段的过流面积、沿着出风口7121的方向逐渐增大。本实施例的方案能有效提高散热气流排出出风口7121的效率,加快气流的排出速度,进而提高散热效率。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进风风道711和出风风道712形成散热风道710。可以理解的,风扇720的进风侧与进风口7111之间的部分为进风风道711,风扇720的出风侧与出风口7121之间的部分为出风风道712。在风扇720的作用下,外部气流自进风口7111进入进风风道711,经过风扇720后进入出风风道712,最后自出风口7121排出。
可以理解的是,散热组件700与制热端320接触的部分可以位于进风风道711,也可以位于出风风道712,当然,为了保证散热效果,优选将散热组件700位于出风风道712。
可以理解的是,实现“出风风道712的至少一段的过流面积、沿着出风口7121的方向逐渐增大”的具体方式中,至少具有以下方式。方式1:如图9所示,第一凹槽162的槽底壁具有第一倾斜部713,第一倾斜部713朝向远离第四腔室的底壁面方向向上倾斜。方式2:如图9所示,第一凹槽162的槽侧壁具有第二倾斜部714,第二倾斜部714朝向靠近出风口7121方向向外倾斜。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风风道712可以仅设置第一倾斜部713,或仅设置第二倾斜部714,也可以两者均设置。
如图8所示,进风风道711的至少一段的过流面积、沿着进风口7111的方向逐渐增大。本实施例的方案,靠近风扇720的风道段横截面积较小,可以增加气流在此处的速度和压力,为热气流提供足够的推力,以克服整个风道系统的阻力,保持良好的气流循环和流动性。
在本实施例中,出风风道712的横截面积在靠近出风口7121的一段变大,进风风道711的横截面积在靠近风扇720的一段变小。由于气流在进风风道711中可以实现从大横截面积到小横截面积的逐渐收敛,使气流速度增大并提高推力,在散热器730内部形成更强的对流效果;由于出风口7121是气流的最终排出口,出风风道712横截面积较大的风道段可以让更多的热气流通过并接触出风口7121,从而有效地将热量排出壳体100。
如图7所示,散热组件700包括散热器730,散热器730包括导热基底732与多个散热翅片731,导热基底732与制热端320连接,多个散热翅片731间隔地分布于导热基底732,相邻两散热翅片731之间形成散热通道,散热通道的延伸方向与散热风道710的延伸方向相同。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导热基底732与散热翅片731均为热传导效率较好的金属材质,两者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导热基底732一面与制热端320通过粘接或螺栓等方式连接,导热基底732与半导体制冷片300的制热端320进行热交换,导热基底732的另一面设置多个间隔的散热翅片731,热量进一步传递至散热片,散热翅片731间隔设置在导热基底732,相邻散热翅片731之间形成散热通道,散热气流通过散热通道后带走散热翅片731表面的热量,达到散热的效果。散热通道的延伸方向与散热风道710的延伸方向相同,即散热通道与散热风道710平行设置,散热气流能够快速通过散热通道,并带走散热翅片731以及导热基底732的热量,进一步提高散热效率。
如图7所示,散热翅片731包括内翅片7311与外翅片7312,外翅片7312设于内翅片7311的两侧,外翅片7312的厚度大于内翅片7311的厚度。本实施例能够增加散热器730的强度。
在本实施例中,相邻两内翅片7311之间的距离为6mm,相对于设置密集的散热翅片731的情况来说,散热气流可以快速的通过散热通道,提高散热效率。内翅片7311的厚度薄于外翅片7312的厚度,薄的内翅片7311散热效率高,厚的外翅片7312能够提高散热器730的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外翅片7312与相邻的内翅片7311之间形成安装通道,螺钉自安装通道穿过导热基底732连接在第二隔板160上。
在另一实施例中,散热翅片731之间形成有安装通道,安装通道与散热通道垂直设置,螺钉自安装通道穿过导热基底732连接于第二隔板160。
可选地,风扇720的出风面在竖直方向上设有标准点,标准点与出风面顶部的距离为1/3倍的出风面在竖直方向的高度,散热翅片731与导热基底732接触的一端位于标准点的水平面上。为了保证散热效果,风扇720的出风面尽可能多的经过散热翅片731,在本实施例中,散热翅片731的顶端,即散热翅片731与导热基底732连接的一端处于出风面在竖直方向高度的1/3处,这样,散热气流可以经过散热器730的绝大部分,提高散热效果。
如图7所示,第一凹槽162的槽底壁设有第二凹槽163,第三通孔161设于第二凹槽163的槽底壁,导热基底732朝向第二隔板160的一面形成有第一凸台部7321,第一凸台部7321嵌入第二凹槽163以与制热端320连接。本实施例中,第一凸台部7321与制热端320的连接形成了紧密的热传导接触,促进了制热端320与导热基底732之间的热量传递。
如图10所示,第二隔板160朝向第一腔室的一侧形成有第三凹槽164,喂食器还包括用于带动食盆400转动的第一驱动机构800,第一驱动机构800至少部分设于第三凹槽164内。本实施例有利于喂食器整体结构的小型化。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第三凹槽164自第二隔板160朝向第一腔室的一侧向第四腔室的方向凹陷。食盆400位于第一腔室内,第一驱动机构800设置在食盆400与第二隔板160之间,第一驱动机构800驱动食盆400在第一腔室内旋转。进一步地,第一驱动机构800包括第一电机810,第一电机810的输出轴与食盆400驱动连接,食盆400上形成有多个用于放置食物的食槽410,通过食盆400的转动,使食槽410位置转换。壳体100设置喂食口610,喂食口610与第一腔室连通,宠物通过喂食口610食用食盆400的食物,通过食盆400转动,宠物可以通过壳体100开设的喂食口610选择不同食槽410内的食物。
为了避免宠物触碰到壳体100内部结构,或壳体100内的风扇720、散热器730等构件对宠物造成伤害等情况,如图7所示,散热组件700包括进风框121和出风框122,进风框121安装于进风口7111,出风框122安装于出风口7121。另外,进风框121和出风框122的设置还能避免一些杂物进入散热风道710内,造成损坏。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进风口7111与出风口7121开设于壳体100的两侧壁,进风框121和出风框122分别与壳体100连接。
门板拆卸: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如图11-图20所示,该喂食器包括底座、上盖600、第二驱动机构900、门体620和锁止机构,底座限定出具有顶部开口的容纳腔,上盖600盖设于底座,上盖600开设有与容纳腔连通的喂食口610,第二驱动机构900安装于上盖600,第二驱动机构900具有定位部910,门体620可拆卸连接于定位部910,门体620与第二驱动机构900连接时,第二驱动机构900带动门体620转动以打开或闭合喂食口610,第二驱动机构900与锁止机构相连以带动锁止机构转动,锁止机构包括锁止件920和复位件930,门体620具有与锁止件920可拆卸连接的卡接部621,锁止件920可在与卡接部621配合的锁止位置和与卡接部621脱离配合的解锁位置之间移动,复位件930与锁止件920连接,复位件930向锁止件920施加从解锁位置向锁止位置移动的弹性复位力。
本实施例中,当需要将门体620拆卸下来时,用户先将锁止件920移动到解锁位置使得门体620与锁止机构解锁,然后将门体620从第二驱动机构900的定位部910处拆卸下来,用户取下门体620后可对门体620进行清洁;当用户需要将门体620安装于上盖600时,用户先将门体620与第二驱动机构900通过定位部910连接和定位,然后将锁止件920移动到锁止位置使得锁止机构锁紧门体620,这样可以实现门体620的快速安装;第二驱动机构900在运动时,与第二驱动机构900连接的门体620及锁止机构同步转动。
如图16-图18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喂食口610贯通上盖600,底座的容纳腔内放置有食物,上盖600盖在底座上,宠物通过喂食口610食用容纳腔内的食物。喂食口610的轮廓、形状在本实施例中不做限定,喂食口610的大小能够满足大部分宠物或根据适应不同宠物而设置相应尺寸。门体620与上盖600转动连接,且门体620与第二驱动机构900连接,第二驱动机构900驱动门体620转动以打开或闭合喂食口610。当需要宠物需要进食时,第二驱动机构900驱动门体620转动打开喂食口610,宠物通过喂食口610进食容纳腔内的食物;当宠物进食结束后,第二驱动机构900驱动门体620反向转动关闭喂食口610,以避免食物长时间暴露在外界环境中被污染及招引蝇虫。
参考图13-图14所示,第二驱动机构900还带动锁止机构转动,且锁止机构与门体620同步转动。其中,锁止机构包括锁止件920和复位件930,门体620具有与锁止件920可拆卸连接的卡接部621,而使锁止件920具有锁止位置和解锁位置。具体的,当锁止件920处于锁止位置时,锁止件920与卡接部621配合而使锁止件920与门体620连接,门体620在第二驱动机构900驱动下转动打开或闭合喂食口610;当锁止件920处于解锁位置时,锁止件920可与卡接部621脱离,进而门体620脱离锁止件920,且门体620还可以进一步脱离第二驱动机构900的定位部910,这样,门体620可以拆卸下来,可对门体620进行清洁。门体620需要安装时,门体620先与第二驱动机构900通过定位部910连接实现定位,然后锁止件920移动到锁止位置使得锁止机构锁紧门体620,以快速和方便安装门体620。通过锁止件920的往复移动,可以实现锁止件920在锁止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往复,锁止机构还包括复位件930,复位件930与锁止件920连接,并向锁止件920施加自解锁位置向锁止位置移动的弹性复位力。另外,可以理解的,门体620设有与定位部910配合的部件,两者配合实现门体620的定位与连接,以实现第二驱动机构900驱动门体620转动。
如图15所示,第二传动件940靠近门体620的面形成有凸起,凸起为定位部910,门体620具有第五通孔623,凸起嵌入第五通孔623中;第二传动件940还通过凸起嵌入第五通孔623中而实现驱动门体620转动。用户将门板安装于上盖600时,先将凸起嵌入第五通孔623中实现连接和定位,再安装锁止机构。定位部910便于门体620的定位安装,保证门体620转动过程中能准确打开和闭合喂食口610。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凸起与第五通孔623适配,凸起可以与第二传动件940一体成型设置,提高定位部910的强度。凸起还可以为第二传动件940背离门体620的一侧朝门体620方向凹陷,使第二传动件940的相对侧形成凸起。凸起与第五通孔623的横截面可以为圆形、方形或其他任意形状,在本实施例中不做限定,两者相适配即可。
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二传动件940设置第五通孔,门体620设置凸起,第五通孔为定位部,凸起嵌入第五通孔内,也可以实现驱动门体620转动,请参见上述实施例,在此不再做详细叙述。
如图12所示,第二驱动机构900包括第二电机950和第二传动件940,第二传动件940的一端与第二电机950的电机轴固定连接,第二传动件940的另一端与门体620可拆卸连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第二电机950安装于上盖600,第二电机950的电机轴与第二传动件940连接,并通过第二传动件940驱动门体620转动。具体的,第二传动件940可设有固定孔,第二电机950的电机轴插入固定孔内。可以理解的,电机轴与固定孔之间形成驱动面,电机轴通过驱动面与第二传动件940驱动连接,并驱动第二传动件940转动,进而驱动门体620转动。可以理解的是,固定孔可以为盲孔或通孔。
如图13-图14所示,锁止件920具有卡钩部921,门体620具有第六通孔,第六通孔为卡接部621,在锁止位置,卡钩部921穿过第六通孔钩挂于门体620背离上盖600的一侧。具体的,锁止件920与第二驱动机构900连接,锁止件920的卡钩部921与门体620卡接,以实现锁止件920与门体620可拆卸。卡钩部921设有卡钩,锁止件920在锁止位置时,卡钩410自第六通孔延伸至门体620的背离上盖600的一侧并与门体620卡接。拆卸时,向靠近解锁位置驱动卡钩部921,使卡钩部921远离锁止位置,然后,使卡钩部921与第六通孔分离即可。这样,门体620通过与锁止件920卡接以及与第二传动件940可拆卸连接,以实现门体620通过与卡钩部921卡接及第二电机950通过第二传动件940驱动门体620转动实现便于拆卸。
如图12所示,第二传动件940包括筒体部941,筒体部941包括底壁及自底壁的边缘向远离底壁的方向延伸的侧壁,底壁开设有安装通孔,锁止件920具有固定部922,固定部922与卡钩部921连接,固定部922设于侧壁与底壁围合成的容置空间内,卡钩部921自安装通孔伸出容置空间。
如图15所示,复位件930的一端与固定部922连接,复位件930的另一端与筒体部941连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复位件930为具有弹性的元件,并通过弹性给与固定部922弹力使卡钩部921牢固卡接门体620。在本实施例中,复位件930采用弹簧,弹簧的一端与容置空间的内壁抵接,另一端与固定部922抵接,使固定部922紧贴容置空间的内壁,进而使卡钩部921抵接第六通孔的侧壁,保证卡钩部921与门体620卡接的有效性。
如图12所示,喂食器还包括压板960,压板960设于容置空间内,压板960设有适于第二电机950的电机轴穿过的通孔,压板960设于固定部922的顶端;压板960与第二传动件940固定连接,如通过螺钉固定。压板960朝向容置空间的一面限制固定部922与复位件930。
如图12所示,上盖600固定安装有轴套970,轴套970套设于筒体部941的外周壁;第二传动件940的筒体部941外壁通过轴套970与上盖600的连接孔681转动连接,以保护上盖600,避免在第二传动件940转动时发生磨损。
如图15所示,第二传动件940包括感应部942,感应部942自筒体部941的周向边缘向远离筒体部941的方向延伸而成,喂食器还包括感应开关943,感应开关943与第二电机950通信连接,感应开关943用于检测感应部942以生成控制信号,感应部942包括2个周向间隔设置的缺口,感应开关943为光电开关,两个缺口之间形成的圆心角与门体620的转动范围角度相同。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感应部942设置在筒体部941背离门体620的一端,并沿筒体部941的周向边缘向远离筒体部941的方向延伸,并开设2个缺口,两个缺口之间沿周向间隔设置。在本实施例中,感应开关943与第二电机950通信连接,感应开关943用于检测门体620的位置,实现门体620的转动定位。可以理解的是,感应开关943包括发射端与接收端,且发射端与接收端间隔设置,感应部942在发射端与接收端的间隔空间转动,当缺口转动到间隔空间时,发射端发射的光线被接收端接收,并生成控制信号,第二电机950根据控制信号停止动作,进而使门体620处于打开或闭合的状态。
如图16-图18所示,上盖600朝向容纳腔的一侧设有间隔设置的第一限位部651和第二限位部652,门体620完全闭合喂食口610时,门体620与第一限位部651抵接,门体620完全打开喂食口610时,门体620与第二限位部652抵接。第一限位部651与第二限位部652与上盖600为一体成型,对门体620的转动位置起到限位的作用,避免门体620过度转动。
具体的,在一实施例中,上盖600朝向容纳腔的面形成有若干凸起,凸起为第一限位部651和第二限位部652。门体620在两个凸起之间转动,并转动至相应位置时与对应凸起的侧壁抵接。
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9所示,上盖600朝向容纳腔的一侧设有第四凹槽650,门体620在第四凹槽650内运动,第四凹槽650在门体运动的行程范围内,第四凹槽650与门体620抵接的槽壁分别为第一限位部651和第二限位部652。在本实施例中,门体620在第四凹槽650内往复转动,第四凹槽650的两个槽壁形成第一限位部651与第二限位部652,对门体620的转动范围起到限制作用。
如图16所示,喂食器包括第一驱动机构800和设于容纳腔内的食盆400,食盆400具有多个用于容纳食物的食槽410,第一驱动机构800安装于底座,第一驱动机构800带动食盆400旋转以使得至少之一的食槽410暴露于喂食口610。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驱动机构800驱动食盆400周向转动,为了保证食盆400顺利转动并与门体620配合,转动轴为食盆400的中心轴;食盆400的一面凹陷形成食槽410,本实施例中食盆400形成多个间隔的食槽410。喂食口610在开启状态时,此食槽410通过喂食口610与外界连通,宠物通过喂食口610食用食槽410内的食物。本实施例中,食盆400通过转动可以切换不同的食槽410与喂食口610相对。如果用户将不同的食槽410内可以放置不同的食物,宠物可以通过同一喂食口610食用不同食槽410内的不同的食物,提高宠物鱼食用食物的多样性;如果不同的食槽410设定为不同时间段转动至进食区115,可实现不同时间段的自动喂食。
如图16-图18所示,食盆400的中心位置朝远离上盖600的方向凹陷形成避让槽420,上盖600盖合在底座时,锁止件920远离上盖600的一端位于避让槽420内。由于锁止件920在第二电机950的驱动下与门体620同步转动,食盆400在第一驱动机构800的驱动下做周向转动,上盖600盖合在底座时,锁止件920背离上盖600的一端正好位于避让槽420内,不影响门体转动。
如图12所示,为了使门体620与上盖600之间密封,避免两者之间形成间隙使蝇虫通过而进入食盆400,门体620设有与上盖600接触的第一密封件660。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密封件660设于门体620背离第二密封件661的一侧,并与上盖600接触,提高门体620与上盖600之间的密封性。具体的,第一密封件660为柔性橡胶等材质,保证良好的密封性。
如图12所示,为了使门体620与食盆400之间密封,避免两者之间形成间隙使蝇虫通过而接触食物,在本实施例中,门体620连接有第二密封件661,第二密封件661还与食盆400接触,实现门体620与食盆400之间的密封。可以理解的,第二密封件661为柔性橡胶等材质,保证良好的密封性。具体的,第二密封件661为密封圈,围绕门体620一圈设置,并固定在门体620的边缘。
在另一实施例中,上盖600设有与门体620接触的第三密封件;第三密封件设于上盖600朝向门体620的一侧。第三密封件可以与上盖接触,也可以与第一密封件660接触,提高门体与上盖之间的密封性。
如图12所示,门体620还设有门把手622。在本实施例中,门把手622设置在门体620用于封盖喂食口610部分的相对端,手持门把手622方便拆卸以及安装门体620。
如图11所示,上盖600包括可拆卸连接的上壳体670与下壳体680,且上壳体670与下壳体680之间形成有空腔,门体620设于下壳体680背离上壳体670的一侧,喂食口610贯穿上壳体670和下壳体680,空腔内设有保温层690。
如图19所示,上盖600朝向容纳腔的一侧设有用于安装温度传感器的第五凹槽682。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能感应测量容纳腔的温度。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温度传感器设于上盖600并避开门体620的转动范围,温度传感器包括本体以及测温端,测温端朝向容纳腔设置,本体设置在上盖600内,测温端用于感应测量容纳腔的温度。
如图20所示,上盖600通过铰轴铰接于底座,铰轴设有阻尼器640,阻尼器640包括带有空腔的阻尼套641和设于该空腔内的转动件642,转动件642由铰轴带动转动,阻尼套641与转动件642之间设有阻尼介质。用户在打开上盖600时,阻尼器640使上盖600转动打开时具有阻尼效果。
如图11所示,上盖600包括透光部630,透光部630靠近喂食口610设置,上盖600安装有与透光部630处对应的光发射器件631和光接收器件632,光发射器件631用于使发射光穿过透光部630,光接收器件632用于接收透光部630穿出的光线。本实施例的方案可以检测宠物是否靠近喂食口610。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光发射器件631、光接收器件632与第二驱动机构900通讯连接,光发射器件631发射红外光线,光接收器件632用于接收红外光线,当红外光线被断开导致光接收器件632接收不到红外光线时,会产生控制信号,并发送至第二驱动机构900,使第二驱动机构900控制打开门体620。在实际中,当宠物靠近喂食口610需要饮食时,被红外光线检测到,第二驱动机构驱动门体620打开喂食口610,供宠物进食;宠物在进食过程中,红外光线一直会检测宠物没有离开,第二驱动机构不会驱动门体620关闭喂食口610。
在本实施例中,上盖600连接有红外透镜,并设置在喂食口610处,红外透镜为透光部630,光发射器件631发射的光线透过透光部630被光接收器件632接收。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喂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喂食器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包括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将壳体的内部分隔成沿着上下向间隔开的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第一隔板形成有第一通孔;
金属内胆,所述金属内胆包括相互连接的本体部和凸台部,所述本体部设于所述第一腔室内;
半导体制冷片,所述半导体制冷片具有相对设置的制冷端和制热端,所述凸台部穿过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制冷端连接;
食盆,所述食盆设于所述第一腔室内,所述金属内胆与所述制冷端进行热交换并将热交换的热量传递到所述食盆;
第一保温隔热件,所述第一保温隔热件至少设在所述第一隔板与所述半导体制冷片所在平面之间,所述第一保温隔热件环绕所述凸台部设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喂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喂食器包括围板,所述围板自所述第一通孔的内周壁处向下延伸而成,所述围板的外周壁与所述第一保温隔热件连接,所述围板的内周壁与所述凸台部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喂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台部的底壁与所述制冷端连接,所述凸台部的侧壁与所述围板连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喂食器,所述第一隔板设有第二通孔,所述金属内胆覆盖所述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隔板与所述金属内胆粘接;
和/或,所述第一隔板包括制冷区与进食区,所述制冷区的面积大于所述进食区的面积,所述金属内胆设于所述制冷区;
和/或,所述本体部的厚度与所述凸台部的厚度相同;
和/或,所述本体部与所述凸台部一体成型。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喂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还包括外筒、内筒、顶板和底板,所述第一隔板连接于所述内筒的内周壁,使所述第一隔板与所述内筒围绕形成所述第一腔室,所述顶板连接在所述外筒的顶端与所述内筒的顶端之间,使所述顶板、所述内筒以及所述外筒围绕形成环形腔,所述底板连接于所述外筒的底端,使所述外筒、第一隔板以及所述底板围绕形成所述第二腔室,所述环形腔设有第二保温隔热件。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喂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喂食器还包括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设于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底板之间,所述第二隔板与外筒的内周壁连接,所述第二隔板设有第三通孔,所述第三通孔对应所述制热端设置,所述第一保温隔热件安装于所述第二隔板。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喂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喂食器还包括散热组件,所述第二隔板朝向所述底板的一侧形成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底板共同形成散热风道,所述散热组件设于所述散热风道内且用于对所述制热端散热。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喂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喂食器还包括用于带动所述食盆转动的第一驱动机构,所述第一保温隔热件具有用于盛放第一驱动机构的盛放腔。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喂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板具有第四通孔,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电机和第一传动件,所述第一电机设于所述盛放腔内,所述第一传动件穿过所述第四通孔进入所述第一腔室内,所述第一传动件与所述食盆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传动件与所述食盆连接时,所述第一电机带动所述食盆转动。
10.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喂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上盖,所述上盖盖合所述第一腔室,所述上盖设有与所述第一腔室连通的喂食口;
和/或,所述第一保温隔热件和所述第二保温隔热件一体成型。
CN202311174688.0A 2023-09-11 2023-09-11 喂食器 Pending CN11722362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174688.0A CN117223625A (zh) 2023-09-11 2023-09-11 喂食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174688.0A CN117223625A (zh) 2023-09-11 2023-09-11 喂食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223625A true CN117223625A (zh) 2023-12-15

Family

ID=890872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174688.0A Pending CN117223625A (zh) 2023-09-11 2023-09-11 喂食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223625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897299B1 (ko) 냉온장 컵홀더
EP3312612B1 (en) Automated analyzer
JP2007163127A (ja) オーブン
KR20180011380A (ko) 냉온장 컵홀더
CN117223625A (zh) 喂食器
CN110608560B (zh) 一种风冷式试剂存储系统
CN210801741U (zh) 一种保鲜装置
CN220859159U (zh) 喂食器
KR100599841B1 (ko) 냉온 겸용 반찬저장고 구조
KR101628439B1 (ko) 냉온장 컵홀더
CN213814588U (zh) 一种自动除湿的制冷式笔记本电脑外置散热器
CN220859161U (zh) 喂食器
CN209265294U (zh) 一种卡式孵育仪
CN214127373U (zh) 一种电热饭盒
CN108151414A (zh) 冰箱及冰箱的控制方法
CN220338864U (zh) 冷水箱及具有冷水箱的净水器
JP5441517B2 (ja) 冷却貯蔵庫
CN214148539U (zh) 一种制冷机构及具有制冷功能的便携式容器
CN215323972U (zh) 一种环境监测样品储存装置
CN106691143B (zh) 榨汁机
JP6641531B2 (ja) 二輪車用冷蔵庫
CN220068758U (zh) 解冻装置
CN219283779U (zh) 一种水冷恒温器
CN218173298U (zh) 用于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的试剂储藏结构
CN220852720U (zh) 冷藏装置及分析仪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