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222197A - 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222197A
CN117222197A CN202311254197.7A CN202311254197A CN117222197A CN 117222197 A CN117222197 A CN 117222197A CN 202311254197 A CN202311254197 A CN 202311254197A CN 117222197 A CN117222197 A CN 11722219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heat dissipation
display module
dissipation layer
hol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25419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志会
曾川
王策
张磊
曾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254197.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222197A/zh
Publication of CN1172221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22219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显示模组具有依次连接的第一平面区、弯折区和第二平面区,包括:柔性显示面板;支架层,设置在所述柔性显示面板的出光方向相反的一侧,用于对所述柔性显示面板进行支撑;散热层,包括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平面区和第二平面区的第一散热层和第二散热层,所述散热层设置在所述支架层远离所述柔性显示面板的一侧;金属连接层,设置在所述支架层远离所述柔性显示面板的一侧,且所述金属连接层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散热层和第二散热层连接;柔性支撑层,设置在所述散热层和所述金属连接层的远离所述支架层的一侧。显示模组通过金属连接层使得热量在第一散热层和第二散热层之间传导,从而使显示模组的温度均匀。

Description

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显示模组及具有该显示模组的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显示器件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人们对显示屏各项性能的要求也逐渐提高。柔性显示屏具有可弯折、可卷曲等特点,利用这些特点,可以将显示装置进行折叠,从而给人们携带和使用显示装置带来便利,例如在折叠手机中已经使用了折叠的有机发光显示装置。
在折叠手机中,由于转轴将中框隔开,导致整机的散热效果变差;整机的热源主要集中在其中一个半区中,在使用过程中,温度传至热源所在半区的屏幕,导致该半区的屏幕的温度出现过高的情况,严重影响用户体验。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模组和电子设备,该显示模组热量均匀分布在折叠屏幕的两个半区。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显示模组,具有依次连接的第一平面区、弯折区和第二平面区,包括:
柔性显示面板;
支架层,设置在所述柔性显示面板的出光方向相反的一侧,用于对所述柔性显示面板进行支撑;
散热层,包括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平面区和第二平面区的第一散热层和第二散热层,所述散热层设置在所述支架层远离所述柔性显示面板的一侧;
金属连接层,设置在所述支架层远离所述柔性显示面板的一侧,且所述金属连接层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散热层和第二散热层连接;
柔性支撑层,设置在所述散热层和所述金属连接层的远离所述支架层的一侧。
可选地,所述第一散热层和第二散热层的相互靠近的一侧端部设有台阶结构,所述金属连接层的两端贴合于所述台阶结构的表面。
可选地,靠近所述弯折区中心一侧的所述第一散热层和第二散热层的边缘距离所述弯折区中心的距离c取值范围为0.2L~0.25L,其中L为所述第一平面区的远离所述弯折区的一侧边缘至所述弯折区的中心线的长度。
可选地,所述台阶结构的长度值a的取值范围为0.2C~0.25C。
可选地,所述第一散热层和第二散热层由单层石墨制成,所述金属连接层由不锈钢片制成。
可选地,所述台阶结构的一侧表面与所述散热层的表面齐平,所述金属连接层的端部粘接于所述台阶结构的顶面,且所述金属连接层的顶面与所述散热层的另一侧表面齐平。
可选地,所述金属连接层上的靠近所述弯折区中心线处开设有多个第一孔。
可选地,所述多个第一孔沿所述弯折区中心线阵列排布成多列,相邻两列所述第一孔的中心交错排布,所述第一孔的开设数量取值范围为16~24个,所述第一孔的孔径取值范围为250~400um、孔间距取值范围为3~5mm。
可选地,所述第一孔的形状为圆形,六边形或菱形。
可选地,所述第一孔的形状为长条形,所述长条形的第一孔交错设置。
可选地,所述金属连接层和所述支架层上的靠近所述弯折区的中心线处分别开设有多个第一孔和第二孔,所述第一孔与所述第二孔交错设置。
可选地,位于所述弯折区的所述支架层上设有多个沿所述弯折区中心线方向延伸的凹槽,所述凹槽位于所述第二孔的远离所述弯折区中心线的一侧。
可选地,所述金属连接层的两端部搭接于所述台阶结构表面,所述金属连接层的中部表面通过泡棉层与所述支架层粘接。
可选地,所述散热层靠近所述台阶结构的边缘设置为斜面或圆弧面。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上述的显示模组。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发明的电子设备产生的热量传导至第一散热层时,由其进行均热,热量在平面方向进行传导,然后通过金属连接层进行传导至第二散热层,并由第二散热层的再次进行均热,从而使热量通过金属连接层跨越转轴的分隔,使得热量在显示面板均匀分布。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示出本发明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本发明电子设备的剖视图。
图3示出本发明一种显示模组展开状态的剖视图。
图4示出本发明显示模组折叠状态的剖视图。
图5示出本发明显示模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本发明一种金属连接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本发明另一种金属连接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本发明另一种显示模组展开状态的剖视图。
图9示出本发明显示模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下面结合优选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附图中相似的部件以相同的附图标记进行表示。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下面所具体描述的内容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不应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利用柔性显示屏具有可弯曲折叠的优势,折叠显示装置成为柔性显示屏的一个创新应用领域,实现了用户可根据自身需要随意调整柔性显示屏显示区域的面积,这样不仅方便用户随身携带,还为用户提供了更优的体验效果,是柔性显示屏开发的一个重要方向。在折叠手机中,由于转轴将中框断开,将整机分为两个半区,导致整机的散热效果变差,整机的热源主要集中在其中一个半区内,例如CPU、SOC集中设置在一个半区内,导致该半区内的温度过高,进而导致位于该半区的显示屏的温度高于位于另一半区的显示屏的温度,经测量,位于两个半区显示屏的温度差可达5℃,显示屏幕温度的不均匀性严重影响用户体验。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可以是电脑、手机、一体机、智能穿戴设备等由集成电路、晶体管、电子管等电子元器件组成,并应用电子技术(软件)发挥作用的设备。本发明主要针对具有触控和显示功能的电子设备,示例性地,可以是:手提电脑,平板电脑,手机,智能手表,手环,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数码相机。
图1和图2以智能手机为例,示出了常见电子设备的一般结构。电子设备包括显示模组2,该显示模组2用于可折叠屏幕手机。电子设备还可以包括整机热源1、转轴3和中框4,转轴3将中框4分隔成左右两部分,以使中框4能够围绕转轴3转动,显示模组2设置于中框4上,能够随中框4转动折叠,从而显示模组2可在展开与折叠状态之间转换。在显示模组2处于展开状态时,柔性显示面板21暴露于电子设备的表面,以使用户能够观看到柔性显示面板21的图像。在电子设备处于折叠状态时,壳体包裹柔性显示面板21,柔性显示面板21位于壳体的内侧,也就是以内折的方式将柔性显示面板21进行弯折折叠。
整机热源1为电子设备中发热量较大的器件,本实施例中整机热源1为主板上的CPU(中央处理器)。整机热源1产生的热量可以传导至中框4,但由于中框4被转轴3所分隔,导致热量无法良好地在左右两部分的中框4之间进行传递。
如图3和图4所示,显示模组2具有依次连接的第一平面区101、弯折区103和第二平面区102,其中第一平面区101、弯折区103和第二平面区102可展开呈平面状态,而第一平面区101与第二平面区103也可以围绕弯折区102转动折叠,从而使得显示模组2可以在展开与折叠状态之间转换。
在本实施例中,显示模组2包括柔性显示面板21、支架层22、散热层23、金属连接层24和柔性支撑层25,支架层22设置在远离柔性显示面板21出光方向的一侧,用于对柔性显示面板21进行支撑,散热层23包括分别位于第一平面区101的第一散热层231,和位于第二平面区102的第二散热层232,第一散热层231和第二散热层232分别贴合于支架层22的远离柔性显示面板21一侧的表面,金属连接层24位于支架层22远离柔性显示面板21的一侧,且金属连接层24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散热层231、第二散热层232连接,金属连接层24横跨第一平面区101、弯折区103和第二平面区102,即金属连接层24的两端分别位于第一平面区101和第二平面区102,金属连接层24的中部位于弯折区103。
整机热源1位于第一平面区101所在的半区内,其产生的热量传导至显示模组2位于第一平面区101的第一散热层231,然后通过金属连接层24传导至第二散热层232,以使第一散热层231与第二散热层232可同时吸收热量,并通过显示面板21向外界传导,降低电子设备的温度,避免造成整机热源1所在半区的显示模组2的温度高于另一半区的显示模组2的温度。
转轴3将电子设备分成两个半区,电子设备在围绕转轴3转动时,所述两个半区可展开呈一个平面状态,或者两个半区相互重叠以呈现折叠状态。所述两个半区的形状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也就是说,当电子设备折叠后,两个半区可以完全重合,也可以部分重合。可以理解的是,弯折区103的中心线与转轴3的转动轴线相互平行,在电子设备围绕转轴3转动时,显示模组2围绕弯折区103的中心线O转动。弯折区103的中心线O为显示模组2的折叠中心线,显示模组2可沿折叠中心线弯折折叠。
第一散热层231和第二散热层232的形状和材质均相同,由单层结构的石墨材料制成,金属连接层24由不锈钢片制成,热量传导至第一散热层231时,通过石墨层进行均热,热量在平面方向进行传导,然后通过不锈钢片的金属连接层24进行传导,从而将热量传导至第二散热层232,并由第二散热层232的石墨层再次进行均热,使热量通过金属连接层24跨越转轴3的分隔,从而使得热量在显示面板21均匀分布,使得远离整机热源1所在的显示面板也可向外界散热。
在一个示例中,第一散热层231和第二散热层232的形状和材质也可以不相同,例如,当电子设备的两个半区的形状大小不同时,可以将设置在较大半区内的第一散热层231的形状大小设置得较大,设置在较小半区内的第二散热层232的形状大小设置得较小。或者,将设置在整机热源1所在半区的第一散热层231的形状大小设置得较大,而将设置在远离整机热源1所在半区的第二散热层232的形状大小设置得较小。本申请对第一散热层231和第二散热层232的形状不做特殊限定,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
需要说明的是,支架层22虽然也横跨第一平面区101、弯折区103和第二平面区102,但由于位于弯折区103的支架层22上设有开孔区,该开孔区为提高支架层22的弯折性能而设有大量的通孔,从而降低了热量在支架层22的横向传导能力,即整机热源1产生的热量难以大量通过支架层22向远离整机热源1所在半区的部分传递热量。
为提高支架层22的热传导性能,支架层22可由高导热金刚铝制成,该种材料的导热系数为120~260W/(m·k)。通过此种设计以提高支架层22的热传导性能,从而使得整机热源1产生的部分热量也可以通过支架层22从第一平面区101向第二平面区102传导,进一步使显示面板21上的热量均匀分布。
柔性支撑层25设置在第一散热层231、金属连接层24和第二散热层232的远离支架层22的一侧表面。柔性支撑层25的材料可以包括聚酰亚胺(CPI)、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丙烯(PP)、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热塑性聚氨酯(TPU)、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环烯烃聚合物(COP)、聚碳酸酯(PC)、三醋酸纤维(TAC)或透明聚芳纶。柔性支撑层25覆盖第一散热层231、金属连接层24和第二散热层232,用于对第一散热层231、金属连接层24和第二散热层232进行保护支撑。
在一个示例中,第一散热层231和第二散热层232通过压敏胶层(PSA)粘接于支架层22和柔性支撑层25之间,金属连接层24通过压敏胶层粘接于柔性支撑层25的靠近支架层22的一侧表面。所述压敏胶层的厚度值取值范围为5~10um,可选地,压敏胶层的厚度值为5um、7um、10um。采用超薄压敏胶层可以降低纵向的热阻,提高柔性支撑层25分别与第一散热层231、第二散热层232之间的热传导率,以及提高第一散热层231、第二散热层232与支架层22之间的热传导率。
在一个示例中,柔性显示面板21为触控显示面板,包括层叠设置的显示面板和触控层,其中,显示面板主要用于电子设备的画面显示,显示面板为自发光显示屏或微LED(microLED)显示屏。在显示屏为自发光显示屏的情况下,自发光显示屏可以是有机自发光显示屏(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简称OLED)或量子点自发光显示屏(Quantum DotLight Emitting Diodes,简称QLED)。
柔性显示面板21中的触控层用于从外部输入触摸信号,例如该触摸信号可以是用户手指的点击信号或用户的指纹图像。触控层与显示面板层叠设置,其中,触控层可以设置在显示面板的一侧,例如,当显示面板为自发光显示屏时,触控层可以设置在显示面板的出光面的一侧。
在一个示例中,当柔性显示面板21为自发光显示面板时,柔性显示面板可以包括基底、驱动背板、发光层和封装层。基底为显示屏中的其他结构提供基础,驱动背板、发光层和封装层均可以制作在基底上。基底的材料可以是玻璃,对于柔性显示屏,基底的材料通常是PI(聚酰亚胺)、PET(饱和聚酯)等柔性材料。驱动背板被配置为驱动发光层进行发光。驱动背板可以包括多个像素电路(也可称为像素驱动电路),发光层可以包括多个发光器件,驱动背板中的一个像素电路与发光层中的一个发光器件耦接,用于对该发光器件所发出来的光的强度进行控制。封装层将发光器件包覆起来,起保护发光器件的作用,封装层可以是封装基板或者封装薄膜。在一些实施例中,封装层至少包括一个有机封装层和一个无机封装层,无机封装层主要起到阻隔水氧入侵的作用,有机封装层起到辅助封装和平坦化的作用。有机封装层可以采用丙烯酸基聚合物、硅基聚合物等有机材料制作而成。
在一个示例中,如图5所示,图中示出显示模组2的局部结构,包括整机热源1所在半区的显示模组2的结构示意图,所述半区的显示模组2的长度为L,包括第一平面区101和一半的弯折区103,即第一平面区101的远离弯折区103的一侧边缘至弯折区103中心线O的长度。第一散热层231的边缘与第一平面区101的远离弯折区103的一侧边缘齐平,本实施例中,第一平面区101的远离弯折区103的一侧边缘至弯折区103中心线O的长度与第二平面区102的远离弯折区103的一侧边缘至弯折区103中心线的长度相等,第一散热层231和第二散热层232沿弯折区103中心线O对称设置在第一平面区101和第二平面区102内。弯折区103的中心线O为显示模组2的折叠中心线,显示模组2可沿折叠中心线弯折折叠。
第一散热层231和第二散热层232的相互靠近的一侧端部设有台阶结构233,所述金属连接层24的两端分别粘接于第一散热层231和第二散热层232的台阶结构233表面。通过将金属连接层24连接于台阶结构233的表面,避免金属连接层24突出于散热层的表面,有利于减少显示模组2的厚度。
靠近弯折区103中心一侧的第一散热层231和第二散热层232的台阶结构233的边缘,距离弯折区中心线O的距离C取值范围为0.2L~0.25L,L为第一平面区101的远离弯折区103的一侧边缘至弯折区103中心线O的长度。可选地,第一散热层231和第二散热层232的台阶结构233的边缘距离弯折区中心线O的距离C为0.2L、0.21L、0.22L、0.23L、0.24L或0.25L,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散热层231的台阶结构233的边缘至弯折区103中心线O的距离与第二散热层232的台阶结构233的边缘至弯折区103中心线O的距离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只要二者的数值位于上述的范围内即可。此种结构的金属连接层24与台阶结构233的连接位置位于第一平面区101和第二平面区102,且位于支架层22的弯折起弧区之外,从而在显示模组2折叠过程中,减小金属连接层24与第一散热层231、第二散热层232连接位置的受力,避免连接处断裂。同时,还可以避免台阶结构233距离弯折区103过远,从而导致第一散热层231的台阶结构233与第二散热层232的台阶结构233之间的距离过大,使得金属连接层24的长度较大,进而影响热量通过金属连接层24从第一散热层231向第二散热层232传导。
在一个示例中,台阶结构233的长度值a的取值范围为0.2C~0.25C,可选的,台阶结构233的长度值a为0.2C、0.21C、0.22C、0.23C、0.24C或0.25C。金属连接层24的端部贯穿于台阶结构233,即金属连接层24的端部全部覆盖台阶结构233的顶面,金属连接层24两侧的端面分别与第一散热层231、第二散热层232的端面连接。金属连接层24与第一散热层231、第二散热层232的粘接处的宽度值为a,确保金属连接层24与散热层之间的连接可靠性,并且金属连接层24的端部全部覆盖台阶结构233的顶面,还可以增加金属连接层24与台阶结构233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大二者之间的热传导率。
台阶结构233的一侧表面与所述散热层的表面齐平,金属连接层24的端部粘接于台阶结构233的顶面,且金属连接层24的顶面与散热层23的另一侧表面齐平,即散热层23的厚度等于金属连接层24与台阶结构233的厚度值之和,当金属连接层24粘贴于台阶结构233的顶面后,散热层23的上下两侧表面分别与金属连接层24的顶面、台阶结构233的底面齐平。台阶结构233由散热层23顶面向下方刻蚀形成,刻蚀深度为20~35um,可选地,刻蚀深度为20um、25um、30um、35um,即台阶结构233的顶面距散热层顶面的距离值取值范围为20~35um,可选地,台阶结构233的厚度与金属连接层24的厚度之和与散热层的厚度相等。第一散热层231、第二散热层232的厚度值取值范围为35~50um,可选地,第一散热层231与第二散热层232的厚度值为35um、40um、45um或50um,金属连接层24的厚度b取值范围为20~30um,可选地,金属连接层24的厚度b为20um、25um或30um。在实际产品中,金属连接层24的厚度与台阶结构233的厚度值之和略小于散热层的厚度值,二者之间的断差可由压敏胶层填充。此种结构的金属连接层24两端粘接于第一散热层231和第二散热层232的台阶结构233的顶面,金属连接层24的中央部分悬置于支架层22上方。也就是说,位于弯折区103的金属连接层24与支架层22不粘接,二者为断胶结构,避免支架层22弯折过程中单体堆叠变厚影响其他膜层结构。
在一个示例中,如图6所示,金属连接层24上的靠近弯折区中心线O处开设有多个第一孔241,以降低位于弯折区103的金属连接层24的应力,提高金属连接层24的弯折性能。为防止第一孔241影响金属连接层24的热传导性能,多个第一孔241沿所述弯折区中心线O阵列排布成多列,相邻两列的第一孔241的中心交错排布,本申请对第一孔241的排布列数不做限定,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本实施例中多个第一孔241排布成两列,两列第一孔241的间距d为3~5mm,可选地,第一孔241的间距d为3mm、4mm或5mm,且两列所述第一孔的中心交错排布,第一孔241的开设数量取值范围为16~24个,可选地,第一孔241的数量为16、18、20、22、或24个,所述第一孔的孔径取值范围为250~400um,可选地,第一孔241的孔径为250um、300um、350um、400um。由于第一孔241的开设数量较少,孔间距也较大,第一孔241不会对金属连接层24的热传导率造成较大影响。可选地,第一孔241的形状可以为圆形、六边形或菱形,其中六边形菱形的第一孔241的边长为40~70um,可选地,第一孔241的边长为40um、50um、60um、70um。
在一个示例中,如图7所示,第一孔241的形状为长条形,长条形的第一孔241交错设置,长条形的第一孔241的长度为其中d为第一孔241的孔间距。长条形的第一孔241的形状可以为跑道形、平行四边形或梯形,此种结构的金属连接层24的结构较为简单,便于加工制作。
在一个示例中,如图8所示,金属连接层24的两端部搭接于第一散热层231和第二散热层232的台阶结构233表面,金属连接层24的中部表面通过泡棉层26与支架层22粘接。也就是说泡棉层26的厚度与台阶结构233的厚度相等,金属连接层24粘接于泡棉层26与台阶结构233的表面。泡棉层26能够在弯折过程中降低金属连接层24的反弹力。
在一个示例中,泡棉层26的厚度略大于台阶结构233的厚度,当金属连接层24粘接于泡棉层26时,金属连接层24能够将泡棉层26压缩,以使泡棉层26的厚度与台阶结构233的厚度相等。
在一个示例中,如图9所示,所述散热层靠近台阶结构233的边缘设置为斜面234或者圆弧面,便于金属连接层24与第一散热层231、第二散热层232平滑过渡,二者之间的断差可由压敏胶层填充。
如图3所示,金属连接层24和支架层22上的靠近所述弯折区的中心线O处分别开设有多个第一孔241和第二孔221,第一孔241与所述第二孔221交错设置,避免形成上下通孔的结构,以降低显示模组的强度。
位于弯折区103的支架层22上设有多个沿所述弯折中心线O方向延伸的凹槽222,凹槽222位于所述第二孔221的远离所述弯折区中心线O的一侧,以增强支架层22的弯折性能。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显然,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是属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列。

Claims (15)

1.一种显示模组,具有依次连接的第一平面区、弯折区和第二平面区,其特征在于,包括:
柔性显示面板;
支架层,设置在远离所述柔性显示面板的出光方向的一侧,用于对所述柔性显示面板进行支撑;
散热层,包括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平面区和所述第二平面区的第一散热层和第二散热层,所述散热层设置在所述支架层远离所述柔性显示面板的一侧;
金属连接层,设置在所述支架层远离所述柔性显示面板的一侧,且所述金属连接层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散热层和所述第二散热层连接;
柔性支撑层,设置在所述散热层和所述金属连接层的远离所述支架层的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层和所述第二散热层的相互靠近的一侧端部设有台阶结构,所述金属连接层的两端贴合于所述台阶结构的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靠近所述弯折区中心一侧的所述第一散热层和所述第二散热层的边缘,距离所述弯折区的中心线的距离C取值范围为0.2L~0.25L;
其中,L为所述第一平面区的远离所述弯折区的一侧边缘至所述弯折区的中心线的长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台阶结构的长度值a的取值范围为0.2C~0.25C。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层和所述第二散热层由单层石墨制成,所述金属连接层由不锈钢片制成。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台阶结构的一侧表面与所述散热层的表面齐平,所述金属连接层的端部粘接于所述台阶结构的顶面,且所述金属连接层的顶面与所述散热层的另一侧表面齐平。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连接层靠近所述弯折区中心线处开设有多个第一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一孔沿所述弯折区的中心线阵列排布成多列,相邻两列所述第一孔的中心交错排布,所述第一孔的开设数量取值范围为16~24个,所述第一孔的孔径取值范围为250~400um、孔间距取值范围为3~5mm。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孔的形状为圆形,六边形或菱形其中的一种或多种。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孔的形状为长条形,所述长条形的第一孔交错设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连接层和所述支架层上的靠近所述弯折区的中心线处分别开设有多个第一孔和第二孔,所述第一孔与所述第二孔交错设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弯折区的所述支架层上设有多个沿所述弯折区中心线方向延伸的凹槽,所述凹槽位于所述第二孔的远离所述弯折区中心线的一侧。
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连接层的两端部搭接于所述台阶结构表面,所述金属连接层的中部表面通过泡棉层与所述支架层粘接。
14.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层靠近所述台阶结构的边缘设置为斜面或圆弧面。
15.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4任一项所述显示模组。
CN202311254197.7A 2023-09-26 2023-09-26 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Pending CN11722219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254197.7A CN117222197A (zh) 2023-09-26 2023-09-26 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254197.7A CN117222197A (zh) 2023-09-26 2023-09-26 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222197A true CN117222197A (zh) 2023-12-12

Family

ID=890404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254197.7A Pending CN117222197A (zh) 2023-09-26 2023-09-26 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222197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387228B2 (en) Display assembly
US10734612B2 (en) Display device
US10516009B2 (en) Display module and display apparatus thereof
US20220121303A1 (en) Display device and input-sensing member
CN205881905U (zh) 可折叠显示装置及其背板
US10762326B2 (en) Fingerprint identification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1352262A (zh) 电子装置
TW202036114A (zh) 顯示裝置
US20130057495A1 (en) Touch display panel
CN109411511B (zh) 显示装置
US11953958B2 (en) Panel bottom sheet and display including the same
WO2020215187A1 (zh) 指纹识别的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0531883B (zh) 显示装置
WO2020151063A1 (zh) 偏光触控构件及制备方法、柔性显示装置
US9565793B2 (en) Environmental sensitive electronic device package
CN113409685A (zh) 显示装置
KR20220022926A (ko) 표시 장치
TW202309619A (zh) 可撓式顯示裝置
CN117222197A (zh) 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TWI547742B (zh) 背光模組
KR102202179B1 (ko) 표시 장치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KR102406621B1 (ko) 표시 장치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US20230411570A1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WO2022073235A1 (zh) 显示装置和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KR20240043836A (ko) 표시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