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208176A - 基于预防泥沙埋没的水下观测设备及其释放回收系统 - Google Patents

基于预防泥沙埋没的水下观测设备及其释放回收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208176A
CN117208176A CN202311481490.7A CN202311481490A CN117208176A CN 117208176 A CN117208176 A CN 117208176A CN 202311481490 A CN202311481490 A CN 202311481490A CN 117208176 A CN117208176 A CN 11720817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bservation
release
silt
seat
floating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48149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7208176B (zh
Inventor
王冠琳
徐腾飞
李淑江
滕飞
王永刚
魏泽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irst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 MNR
Original Assignee
First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 MNR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irst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 MNR filed Critical First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 MNR
Priority to CN202311481490.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208176B/zh
Publication of CN1172081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20817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720817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20817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90/00Technologies having an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90/30Assessment of water resources

Landscapes

  • Testing Or Calibration Of Command Record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预防泥沙埋没的水下观测设备及其释放回收系统,涉及海洋观测技术领域,包括:观测设备结构;淤泥探入结构,固接于观测设备结构,且淤泥探入结构为可伸缩式设置,且具有伸缩两端部;自适应触接结构,具有两个电极端部,两个电极端部分别一一对应与淤泥探入结构的伸缩两端部传动固接相连,且两个电极端部对应触接形成通电回路;观测电控结构,与通电回路通过电路相连;充气浮体结构,包括气囊浮体和充气气泵;气囊浮体固接于观测设备结构,且气囊浮体与充气气泵的输出端相接通设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通过观测设备进行海底观测任务时,难以避免观测设备落入泥沙淤积环境,以及缆绳易缠绕而导致观测设备无法顺利回收的问题。

Description

基于预防泥沙埋没的水下观测设备及其释放回收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海洋观测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基于预防泥沙埋没的水下观测设备及其释放回收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针对浅海定点观测系统(如海床基)中广泛采用的回收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采用传统声学释放器连接打捞浮球或浮块进行回收,即,将打捞浮球或浮块通过预先整理好的缆绳与观测设备连接,在观测设备布放后,装至其中的声学释放器锁紧打捞浮球或浮块,当观测设备需要回收时,通过在船只操作甲板单元远程开启声学释放器以解锁打捞浮球或浮块,打捞浮球或浮块牵引缆绳浮出水面,进而通过回收打捞浮球或浮块的方式,通过缆绳收回观测设备;其二是不安装声学释放器,而是将观测设备直接使用缆绳连接打捞浮球或浮块,使打捞浮球或浮块一直漂浮于海面直至观测结束之后进行回收。
上述两种方式均存在如下问题:
1、在浪流的长期干扰下,连接打捞浮球或浮块的缆绳易产生缠绕,导致打捞浮球或浮块在回收过程中通过声学释放器被释放时,因缆绳缠绕无法延展出预期长度导致打捞浮球或浮块不能浮出水面,进而造成观测设备回收失败。
2、无法避免观测设备落入淤泥环境。即,当将观测设备投放于泥沙淤积环境中时,其可能会下陷导致难以顺利完成观测任务,且声学释放器易被泥沙掩埋,从而因声学信号接收不畅或无法正常释放脱钩导致观测设备回收失败。
发明内容
为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预防泥沙埋没的水下观测设备及其释放回收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通过观测设备进行海底观测任务时,难以避免观测设备落入泥沙淤积环境,以及缆绳易缠绕而导致观测设备无法顺利回收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预防泥沙埋没的水下观测设备,包括:
观测设备结构;
淤泥探入结构,封闭式固接装配设于所述观测设备结构的底部,且所述淤泥探入结构为可伸缩式设置,可伸缩式所述淤泥探入结构具有伸缩两端部;
自适应触接结构,具有两个电极端部,两个所述电极端部分别一一对应与所述淤泥探入结构的伸缩两端部之间传动固接装配相连,且两个所述电极端部在对应触接时形成通电回路;
观测电控结构,与所述通电回路之间通过电路相连;
充气浮体结构,包括气囊浮体和充气气泵;所述气囊浮体固接装配设于所述观测设备结构,且所述气囊浮体与所述充气气泵的输出端之间相接通设置。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对本发明做如下进一步说明: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所述观测设备结构包括外壳主体、观测功能腔和定位架体;
所述观测功能腔形成于所述外壳主体的内部,所述定位架体与所述外壳主体之间固接装配相连;所述淤泥探入结构设置有若干组,且若干组所述淤泥探入结构分别封闭式固接装配设于所述定位架体的底部。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所述淤泥探入结构包括配重探入锥座和自适应对接座;
所述自适应对接座包括对接部和自适应折叠部;
所述对接部设置有两组,所述自适应折叠部设置为可折叠伸缩式管体;
所述自适应折叠部的两端部分别一一对应封闭式接通设于两组所述对接部之间,所述配重探入锥座固接装配设于其中一组所述对接部的底部,另一组所述对接部固接装配设于所述定位架体的底部;所述配重探入锥座与远离所述配重探入锥座的另一组所述对接部形成所述伸缩两端部。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所述自适应触接结构设置有若干组,若干组所述自适应触接结构与若干组所述淤泥探入结构之间相一一对应设置;
所述自适应触接结构包括底撑杆、第一触接电极、弹簧伸缩座和第二触接电极;所述第一触接电极和所述第二触接电极形成两个所述电极端部;
所述底撑杆固接装配设于所述配重探入锥座的内部,所述第一触接电极与所述底撑杆的顶部之间固接装配相连;
所述弹簧伸缩座固接装配设于所述定位架体的底部,所述第二触接电极固接装配设于所述弹簧伸缩座远离所述定位架体的一端部;
所述第二触接电极与所述第一触接电极之间可触接式间隔对应设置,且所述第二触接电极与所述第一触接电极之间对应触接时形成通电回路;
所述通电回路与所述观测电控结构之间通过电路相连。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所述观测电控结构包括观测电控模块和通信模块;
所述充气浮体结构包括气囊浮体、导气管路和充气气泵;
所述观测电控模块和所述通信模块固定装配设于所述观测功能腔,且所述观测电控模块与所述通电回路之间通过电路相连;
所述气囊浮体固接装配设于所述定位架体,且所述气囊浮体通过所述导气管路与所述充气气泵的输出端部之间相接通设置;所述观测电控模块通过所述通信模块与所述充气气泵的控制端之间远程通信相连。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还包括:
导气切断结构,设置于所述气囊浮体与所述充气气泵的输出端之间,用于在抬升浮力形成之后辅助保留气囊浮体并解除充气气泵。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所述导气切断结构包括电机推杆、L形转接管和转接软管;
所述电机推杆固接装配设于所述观测功能腔的内部,所述L形转接管与所述电机推杆的输出端部之间传动固接装配相连;
所述转接软管的一端部与所述L形转接管的一端部之间接通相连设置,且所述转接软管的一端部与所述L形转接管的一端部之间还接通设置有单向阀;
所述导气管路包括分导气管路和主导气管路;
所述气囊浮体通过所述分导气管路与所述主导气管路的一端部之间接通固接相连,所述主导气管路的另一端部与所述充气气泵的输出端部之间相接通设置;所述转接软管的另一端部与所述分导气管路之间接通相连设置;
所述L形转接管的另一端部滑经密封防水塞延伸至所述外壳主体的外部,所述主导气管路远离所述充气气泵的一端部固接设置有管体套接座,且所述主导气管路远离所述充气气泵的一端部与所述管体套接座之间接通相连设置,所述管体套接座滑动套接设于所述L形转接管的另一端部。
一种释放回收系统,包括所述的基于预防泥沙埋没的水下观测设备;
所述释放回收系统,还包括:
锚块体,与所述水下观测设备之间通过绳缆相连;
释放器结构,与所述锚块体之间通过绳缆相连;
浮球体,与所述释放器结构之间通过绳缆相连。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所述释放器结构包括球型壳体以及形成于所述球型壳体内部的释放功能腔;所述释放功能腔的内部分别装配设有释放电控结构和绳缆释放结构;
所述释放电控结构包括释放控制模块以及分别与所述释放控制模块之间通过电路相连的无线充电锂电池和时钟模块,形成无声学式定时释放结构;
所述释放控制模块与所述绳缆释放结构之间通过电路相连。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绳缆释放结构包括释放驱动电机、丝杠夹具和绳缆辊体;
所述释放驱动电机和所述丝杠夹具分别固接装配设于所述释放功能腔的内部,且所述释放驱动电机的旋转动力输出端与所述丝杠夹具的丝杆轴之间传动固接相连;
所述绳缆辊体设置于所述丝杠夹具的两个夹持端之间,且所述绳缆辊体的两端部分别一一对应与所述丝杠夹具的两个夹持端之间转接装配相连。
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该设备能够通过淤泥探入结构在触及水底淤泥环境受力时,能够将受力即时反馈至自适应触接结构,并借由自适应触接结构经观测电控结构传递控制充气浮体结构自动基于观测设备结构形成浮力,以此借助浮力自水下抬升观测设备结构至特定高度,显著降低观测设备结构沉陷至淤泥环境中的可能性。
2、该设备能够利用导气切断结构在抬升浮力形成之后辅助保留充气浮体结构中的浮体结构并解除其远端充气结构,以此进一步降低远端充气结构对于后续水下定点观测的影响,提升了设备整体的功能实用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本说明书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发明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发明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于预防泥沙埋没的水下观测设备的轴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于预防泥沙埋没的水下观测设备中淤泥探入结构的轴测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于预防泥沙埋没的水下观测设备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释放回收系统的整体轴测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释放回收系统中释放器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观测设备结构1:外壳主体11、观测功能腔12、定位架体13;
淤泥探入结构2:配重探入锥座21、减速环凸板211、自适应对接座22、对接部221、自适应折叠部222;
自适应触接结构3:底撑杆31、第一触接电极32、弹簧伸缩座33、第二触接电极34;
观测电控结构4:观测电控模块41、通信模块42;
充气浮体结构5:气囊浮体51、分导气管路52、主导气管路53、绕管辊体54、充气气泵55;
导气切断结构6:电机推杆61、L形转接管62、转接软管63、单向阀64、管体套接座65;
释放器结构7:球型壳体71、释放功能腔72;
释放电控结构8:释放控制模块81、无线充电锂电池82、时钟模块83;
绳缆释放结构9:释放驱动电机91、丝杠夹具92、绳缆辊体93;
锚块体a; 浮球体b。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及功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说明书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等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发明可实施的范畴。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预防泥沙埋没的水下观测设备,包括观测设备结构1以及装配设于所述观测设备结构1的淤泥探入结构2、自适应触接结构3、观测电控结构4、充气浮体结构5和导气切断结构6,用以通过淤泥探入结构2在触及水底淤泥环境受力时,能够将受力即时反馈至自适应触接结构3,并借由自适应触接结构3经观测电控结构4传递控制充气浮体结构5自动基于观测设备结构1形成浮力,以此借助浮力自水下抬升观测设备结构1至特定高度,显著降低观测设备结构1沉陷至淤泥环境中的可能性,此外,还可利用导气切断结构6在抬升浮力形成之后辅助保留充气浮体结构5中的浮体结构并解除其远端充气结构,以此进一步降低远端充气结构对于后续水下定点观测的影响,提升了设备整体的功能实用性。具体设置如下:
请参考图1至图3,所述观测设备结构1包括外壳主体11、观测功能腔12和定位架体13,所述淤泥探入结构2设置有若干组,且每组所述淤泥探入结构2均包括配重探入锥座21和自适应对接座22;其中,所述观测功能腔12形成于所述外壳主体11的内部,所述定位架体13与所述外壳主体11之间固接装配相连,用以利用定位架体13作为淤泥探入结构2的安装基础;所述配重探入锥座21固接装配设于所述自适应对接座22的底部,所述自适应对接座22固接装配设于所述定位架体13的底部,用以利用配重探入锥座21触及水底淤泥环境受力时,经自适应对接座22将受力即时反馈至自适应触接结构3。
具体的是,所述配重探入锥座21的外围侧部分别间隔固接装配设有若干组减速环凸板211,用以利用配重探入锥座21的锥头部快速探入触及水底淤泥环境,同时可在锥头部探入之后借助减速环凸板211受力并减速;所述自适应对接座22包括对接部221和自适应折叠部222;其中,所述对接部221设置有两组,所述自适应折叠部222设置为可折叠伸缩式管体,且所述自适应折叠部222的两端部分别一一对应封闭式接通设于两组所述对接部221之间,用以以此使得配重探入锥座21在触及水底淤泥环境受力时,配重探入锥座21能够顶推位于下部的对接部221,同时位于上部的对接部221会受到定位架体13的既定下沉重力并基于自适应折叠部222的可折叠特性而继续下降。
请继续参考图3,所述自适应触接结构3设置有若干组,若干组所述自适应触接结构3与若干组所述淤泥探入结构2之间相一一对应设置;具体的是,所述自适应触接结构3包括底撑杆31、第一触接电极32、弹簧伸缩座33和第二触接电极34;其中,所述底撑杆31固接装配设于所述配重探入锥座21的内部,所述第一触接电极32与所述底撑杆31的顶部之间固接装配相连,所述弹簧伸缩座33固接装配设于所述定位架体13的底部,所述第二触接电极34固接装配设于所述弹簧伸缩座33远离所述定位架体13的一端部,且所述第二触接电极34与所述第一触接电极32之间可触接式间隔对应设置,所述第二触接电极34与所述第一触接电极32之间对应触接时形成通电回路,所述通电回路与所述观测电控结构4之间通过电路相连,用以在配重探入锥座21触及水底淤泥环境受力减速时,第一触接电极32基于底撑杆31同步减速,定位架体13的既定下沉重力会带动弹簧伸缩座33和第二触接电极34继续下降,直至第二触接电极34与第一触接电极32之间对应触接时形成通电回路,并发送信号至观测电控结构4控制启动充气浮体结构5,同时能够利用弹簧伸缩座33的可压缩性在未达到预定浮力进行充气的过程中,提升第二触接电极34与第一触接电极32之间的触接延续性,直至顺利完成充气过程之后,利用充气形成对于观测设备结构1的浮力作用解除两电极之间的触接通电作用。
更为具体地,请继续参考图3,所述观测电控结构4包括观测电控模块41和通信模块42;所述充气浮体结构5包括气囊浮体51、分导气管路52、主导气管路53、绕管辊体54和充气气泵55;其中,所述观测电控模块41和所述通信模块42固定装配设于所述观测功能腔12,且所述观测电控模块41与所述通电回路之间通过电路相连;所述气囊浮体51设置有若干组,若干组所述气囊浮体51分别固接装配设于所述定位架体13,且若干组所述气囊浮体51通过所述分导气管路52与所述主导气管路53的一端部之间接通固接相连,所述主导气管路53的另一端部与所述充气气泵55的输出端部之间相接通设置,所述观测电控模块41通过所述通信模块42与所述充气气泵55的控制端之间远程通信相连,用以实现利用充气气泵55对于气囊浮体51进行充气。
一可选的实施方案,所述充气气泵55可直接安置于运输船体,且所述主导气管路53绕设装配于所述绕管辊体54,用以更为便于人员控制,并借助绕管辊体54提升主导气管路53基于不同水底深度的延伸功能灵活性。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优选方案,请继续参考图3,所述导气切断结构6接通设置于所述分导气管路52和所述主导气管路53之间;具体的是,所述导气切断结构6包括电机推杆61、L形转接管62、转接软管63、单向阀64和管体套接座65;其中,所述电机推杆61固接装配设于所述观测功能腔12的内部,所述L形转接管62与所述电机推杆61的输出端部之间传动固接装配相连;所述转接软管63的一端部与所述L形转接管62的一端部之间接通相连设置,且所述转接软管63的一端部与所述L形转接管62的一端部之间还接通设置有所述单向阀64,用以以此利用单向阀64有效防止充气后气体回流;所述转接软管63的另一端部与所述分导气管路52之间接通相连设置;所述L形转接管62的另一端部滑经密封防水塞延伸至所述外壳主体11的外部,所述主导气管路53远离所述充气气泵55的一端部固接设置有所述管体套接座65,且所述主导气管路53远离所述充气气泵55的一端部与所述管体套接座65之间接通相连设置,所述管体套接座65滑动套接设于所述L形转接管62的另一端部;用以以此通过上述设置实现利用电机推杆61的回拉作用有效带动L形转接管62的另一端部同步回收至外壳主体11内部,进而可借助外壳主体11的外限位座对于管体套接座65形成限位作用,使得管体套接座65能够自L形转接管62的另一端部滑脱,由此实现在浮体充气之后断开充气气泵55及主导气管路53,降低远端充气结构对于后续水下定点观测的影响,提升了整体功能稳定性及实用性。
请参考图4,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释放回收系统,其包括所述的基于预防泥沙埋没的水下观测设备以及释放器结构7、锚块体a和浮球体b,其中,所述水下观测设备与所述锚块体a之间通过绳缆相连,所述锚块体a与所述释放器结构7之间通过绳缆相连,所述释放器结构7与所述浮球体b之间通过绳缆相连,用以利用释放器结构7有效解决在海流长期干扰下回收缆绳易缠绕的问题,进而显著提升观测设备的释放和回收成功率。具体设置如下:
请参考图4和图5,所述释放器结构7包括球型壳体71以及形成于所述球型壳体71内部的释放功能腔72,用以利用球型壳体71有效降低流阻,并提升功能元件防护性;所述释放功能腔72的内部分别装配设有释放电控结构8和绳缆释放结构9;其中,所述释放电控结构8包括释放控制模块81以及分别与所述释放控制模块81之间通过电路相连的无线充电锂电池82和时钟模块83,用以以此利用时钟模块83形成无声学式定时释放结构,即,无需安装声学信号接收器,而是在达到时钟模块83预先设定的释放时间后使得绳缆释放结构9自动释放,有效避免了因遮挡或沉深等原因导致无法接收到释放信号而难以释放的问题,同时因不使用声学部件,显著降低了系统成本,且整体功耗较低,故采用无线充电锂电池82作为电源供给结构,以此实现无需开启主机舱更换电池,进一步提升了系统的功能稳定性以及使用的便捷性。
所述绳缆释放结构9包括释放驱动电机91、丝杠夹具92和绳缆辊体93;其中,所述释放驱动电机91和所述丝杠夹具92分别固接装配设于所述释放功能腔72的内部,且所述释放驱动电机91的旋转动力输出端与所述丝杠夹具92的丝杆轴之间传动固接相连,用以利用释放驱动电机91有效驱动丝杆轴并进一步实现丝杠夹具92的两个夹持端形成夹持作用;所述绳缆辊体93设置于所述丝杠夹具92的两个夹持端之间,且所述绳缆辊体93的两端部分别一一对应与所述丝杠夹具92的两个夹持端之间转接装配相连,用以以此利用丝杠夹具92的两个夹持端形成夹持力有效实现在释放回收前夹持固定绳缆辊体93,避免缆绳滚动缠绕而影响设备顺利回收,并可通过解除夹持作用,借助绳缆辊体93的旋转作用进一步实现将绕设于绳缆辊体93的绳缆稳定高效释放。
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发明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发明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基于预防泥沙埋没的水下观测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观测设备结构;
淤泥探入结构,封闭式固接装配设于所述观测设备结构的底部,且所述淤泥探入结构为可伸缩式设置,可伸缩式所述淤泥探入结构具有伸缩两端部;
自适应触接结构,具有两个电极端部,两个所述电极端部分别一一对应与所述淤泥探入结构的伸缩两端部之间传动固接装配相连,且两个所述电极端部在对应触接时形成通电回路;
观测电控结构,与所述通电回路之间通过电路相连;
充气浮体结构,包括气囊浮体和充气气泵;所述气囊浮体固接装配设于所述观测设备结构,且所述气囊浮体与所述充气气泵的输出端之间相接通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预防泥沙埋没的水下观测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观测设备结构包括外壳主体、观测功能腔和定位架体;
所述观测功能腔形成于所述外壳主体的内部,所述定位架体与所述外壳主体之间固接装配相连;所述淤泥探入结构设置有若干组,且若干组所述淤泥探入结构分别封闭式固接装配设于所述定位架体的底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预防泥沙埋没的水下观测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淤泥探入结构包括配重探入锥座和自适应对接座;
所述自适应对接座包括对接部和自适应折叠部;
所述对接部设置有两组,所述自适应折叠部设置为可折叠伸缩式管体;
所述自适应折叠部的两端部分别一一对应封闭式接通设于两组所述对接部之间,所述配重探入锥座固接装配设于其中一组所述对接部的底部,另一组所述对接部固接装配设于所述定位架体的底部;所述配重探入锥座与远离所述配重探入锥座的另一组所述对接部形成所述伸缩两端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预防泥沙埋没的水下观测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自适应触接结构设置有若干组,若干组所述自适应触接结构与若干组所述淤泥探入结构之间相一一对应设置;
所述自适应触接结构包括底撑杆、第一触接电极、弹簧伸缩座和第二触接电极;所述第一触接电极和所述第二触接电极形成两个所述电极端部;
所述底撑杆固接装配设于所述配重探入锥座的内部,所述第一触接电极与所述底撑杆的顶部之间固接装配相连;
所述弹簧伸缩座固接装配设于所述定位架体的底部,所述第二触接电极固接装配设于所述弹簧伸缩座远离所述定位架体的一端部;
所述第二触接电极与所述第一触接电极之间可触接式间隔对应设置,且所述第二触接电极与所述第一触接电极之间对应触接时形成通电回路;
所述通电回路与所述观测电控结构之间通过电路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预防泥沙埋没的水下观测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观测电控结构包括观测电控模块和通信模块;
所述充气浮体结构包括气囊浮体、导气管路和充气气泵;
所述观测电控模块和所述通信模块固定装配设于所述观测功能腔,且所述观测电控模块与所述通电回路之间通过电路相连;
所述气囊浮体固接装配设于所述定位架体,且所述气囊浮体通过所述导气管路与所述充气气泵的输出端部之间相接通设置;所述观测电控模块通过所述通信模块与所述充气气泵的控制端之间远程通信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预防泥沙埋没的水下观测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导气切断结构,设置于所述气囊浮体与所述充气气泵的输出端之间,用于在抬升浮力形成之后辅助保留气囊浮体并解除充气气泵。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于预防泥沙埋没的水下观测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气切断结构包括电机推杆、L形转接管和转接软管;
所述电机推杆固接装配设于所述观测功能腔的内部,所述L形转接管与所述电机推杆的输出端部之间传动固接装配相连;
所述转接软管的一端部与所述L形转接管的一端部之间接通相连设置,且所述转接软管的一端部与所述L形转接管的一端部之间还接通设置有单向阀;
所述导气管路包括分导气管路和主导气管路;
所述气囊浮体通过所述分导气管路与所述主导气管路的一端部之间接通固接相连,所述主导气管路的另一端部与所述充气气泵的输出端部之间相接通设置;所述转接软管的另一端部与所述分导气管路之间接通相连设置;
所述L形转接管的另一端部滑经密封防水塞延伸至所述外壳主体的外部,所述主导气管路远离所述充气气泵的一端部固接设置有管体套接座,且所述主导气管路远离所述充气气泵的一端部与所述管体套接座之间接通相连设置,所述管体套接座滑动套接设于所述L形转接管的另一端部。
8.一种释放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基于预防泥沙埋没的水下观测设备;
所述释放回收系统,还包括:
锚块体,与所述水下观测设备之间通过绳缆相连;
释放器结构,与所述锚块体之间通过绳缆相连;
浮球体,与所述释放器结构之间通过绳缆相连。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释放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释放器结构包括球型壳体以及形成于所述球型壳体内部的释放功能腔;所述释放功能腔的内部分别装配设有释放电控结构和绳缆释放结构;
所述释放电控结构包括释放控制模块以及分别与所述释放控制模块之间通过电路相连的无线充电锂电池和时钟模块,形成无声学式定时释放结构;
所述释放控制模块与所述绳缆释放结构之间通过电路相连。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释放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绳缆释放结构包括释放驱动电机、丝杠夹具和绳缆辊体;
所述释放驱动电机和所述丝杠夹具分别固接装配设于所述释放功能腔的内部,且所述释放驱动电机的旋转动力输出端与所述丝杠夹具的丝杆轴之间传动固接相连;
所述绳缆辊体设置于所述丝杠夹具的两个夹持端之间,且所述绳缆辊体的两端部分别一一对应与所述丝杠夹具的两个夹持端之间转接装配相连。
CN202311481490.7A 2023-11-09 2023-11-09 基于预防泥沙埋没的水下观测设备及其释放回收系统 Active CN11720817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481490.7A CN117208176B (zh) 2023-11-09 2023-11-09 基于预防泥沙埋没的水下观测设备及其释放回收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481490.7A CN117208176B (zh) 2023-11-09 2023-11-09 基于预防泥沙埋没的水下观测设备及其释放回收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208176A true CN117208176A (zh) 2023-12-12
CN117208176B CN117208176B (zh) 2024-01-30

Family

ID=890496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481490.7A Active CN117208176B (zh) 2023-11-09 2023-11-09 基于预防泥沙埋没的水下观测设备及其释放回收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208176B (zh)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337351U (zh) * 2011-11-23 2012-07-18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 自平衡抗淤积海床基
CN105539785A (zh) * 2016-01-22 2016-05-04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一种新型全自动海床基
CN105675254A (zh) * 2016-01-22 2016-06-15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一种摆动式防淤海床基
CN109204746A (zh) * 2018-07-23 2019-01-15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 自浮式抗淤积海床基
CN109866895A (zh) * 2017-12-05 2019-06-11 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海床基
CN110683024A (zh) * 2019-10-14 2020-01-14 上海亨通海洋装备有限公司 水下立体观测系统用方便回收海床基
CN113415398A (zh) * 2021-08-23 2021-09-21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易于布放回收的模块化防淤积海床基系统及其应用方法
CN216374948U (zh) * 2021-04-07 2022-04-26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脱淤式海床基
CN217598812U (zh) * 2022-04-29 2022-10-18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一种排气式辅助脱淤海床基
CN115973382A (zh) * 2023-03-17 2023-04-18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一种海床基及回收方法
CN116062093A (zh) * 2023-04-06 2023-05-05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释放器、释放器控制方法及海洋观测系统
US20230331360A1 (en) * 2022-04-19 2023-10-19 College of Ocea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utomatic stable posture seabed base and releasing method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337351U (zh) * 2011-11-23 2012-07-18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 自平衡抗淤积海床基
CN105539785A (zh) * 2016-01-22 2016-05-04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一种新型全自动海床基
CN105675254A (zh) * 2016-01-22 2016-06-15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一种摆动式防淤海床基
CN109866895A (zh) * 2017-12-05 2019-06-11 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海床基
CN109204746A (zh) * 2018-07-23 2019-01-15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 自浮式抗淤积海床基
CN110683024A (zh) * 2019-10-14 2020-01-14 上海亨通海洋装备有限公司 水下立体观测系统用方便回收海床基
CN216374948U (zh) * 2021-04-07 2022-04-26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脱淤式海床基
CN113415398A (zh) * 2021-08-23 2021-09-21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易于布放回收的模块化防淤积海床基系统及其应用方法
US20230331360A1 (en) * 2022-04-19 2023-10-19 College of Ocea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utomatic stable posture seabed base and releasing method
CN217598812U (zh) * 2022-04-29 2022-10-18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一种排气式辅助脱淤海床基
CN115973382A (zh) * 2023-03-17 2023-04-18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一种海床基及回收方法
CN116062093A (zh) * 2023-04-06 2023-05-05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释放器、释放器控制方法及海洋观测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208176B (zh) 2024-01-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U2008229904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Autonomous Underwater Vehicles (AUVs)
NO317224B1 (no) Undervannsrel± for kraft og data
CN109790697A (zh) 用于安装海底线缆的组件和方法
US20130008661A1 (en) Subsea well intervention module
GB2486697A (en) Deploying and retrieving submerged power generating equipment
US20190375482A1 (en) ROV Deployed Buoy System
AU2013100495A4 (en) Buoy
CN115946831A (zh) 水下观测装置
CN202186507U (zh) 一种自主水下航行器与海底观测网对接装置
CA2913241C (en) Power generating systems
CN117208176B (zh) 基于预防泥沙埋没的水下观测设备及其释放回收系统
CN112498144A (zh) 太阳能驱动锚系式自主航行器多功能对接站及对接方法
CN107472485A (zh) 一种声学释放器及其释放方法
CN111114695A (zh) 一种水下自动调节及展开式探测浮标
CN210761197U (zh) 基于海底观测网的实时传输潜标系统
KR101770956B1 (ko) 수중국 배터리 교환 지원 시스템
CN213200059U (zh) 停靠坞、配置auv的停靠坞、带停靠坞的浮标及观测平台
CN104960635B (zh) 一种水下采矿系统应急弃放装置
CN110834707B (zh) 一种用于隔水管探伤的水下混合自驱装置
CN110816749B (zh) 一种水下磁力释放与对接装置
CN113734363B (zh) 浮筏式潜航器水下定位导航系统挂载装置及挂载方法
KR101856390B1 (ko) 부유식 해상발전장치
AU2014100817A4 (en) Buoy
CN113895599B (zh) 长期值守型auv海底接驳基站及其非接触式运维系统和方法
CN117988730A (zh) 远程动态监控的深水无隔水管钻井泥浆返回立管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