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973382A - 一种海床基及回收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海床基及回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973382A
CN115973382A CN202310260095.XA CN202310260095A CN115973382A CN 115973382 A CN115973382 A CN 115973382A CN 202310260095 A CN202310260095 A CN 202310260095A CN 115973382 A CN115973382 A CN 11597338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ll
releaser
seabed
hole
wa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26009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勇智
刘勇
贾炳一
杜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irst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 MNR
Original Assignee
First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 MNR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irst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 MNR filed Critical First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 MNR
Priority to CN202310260095.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973382A/zh
Publication of CN1159733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97338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arth Drill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海床基及回收方法,属于海洋观测技术领域,一种海床基,脱淤组件的脱淤端位于壳体的侧面和/或底部,回收组件具有浮体,浮体连接有触发件,初始状态下,触发件的一端位于脱淤组件内,以使脱淤组件不工作,第一拉绳的一端与第一释放器的释放端连接,第一拉绳的另一端与浮体连接,以通过第一拉绳限制浮体的位置,当第一释放器的释放端将第一拉绳释放后,浮体在水的浮力作用下上浮,带动触发件脱离脱淤组件,以使脱淤组件工作,通过脱淤组件从壳体的外侧面和底部形成局部强冲刷环境,有利于海床基脱淤,降低海床基与底质的粘附力,从而将陷入海床的海床基外表面与底质分离,有利于海床基的回收。

Description

一种海床基及回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海洋观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海床基及回收方法。
背景技术
为高质量长时间观测海流或海浪等其他水文要素,一般使用海床基锚系固定于海底的方式观测。海床基作为海洋观测设备的载体,内置有ADCP、AWAC等观测海流和波浪的观测设备,同时可内置其他海洋水文要素观测设备,如CTD、OBS等,一般通过释放器辅助回收海床基。
海床基投放至海底后,由于海床基连同搭载的观测设备重量较大,加之部分海床基还配有配重,在重力的作用下,会逐渐陷入底质较软的海床表层沉积物中,置于淤泥质和粉砂质海床时的沉降更为显著。由于淤泥质和粉砂质海床的表层沉积物具有粘性流体的特性,尤其是海床基发生沉降后,海床基的底部与部分侧面与海床接触,尤其是底质与海床基接触面会具有强粘附力,导致海床基在回收时,水面调查人员需要使用较大的外力才能使海床基脱离海床。然而,在实际回收操作过程中,往往发生意外事故,如海床基变形或者回收绳索断裂等,导致回收失败。
现有的海床基具体具有以下缺点:
1、海床基部分陷于海床中后,水面回收人员拉动释放绳索,但海床基与底质的粘附力很大,当释放绳索承拉力不足时,绳索易发生断裂,导致必须派遣潜水员下海打捞。
2、海床基部分陷于海床中,水面回收人员使用机械拉动释放绳索,海床基与底质的粘附力很大,加之海床基内部沉积有大量的泥沙,底质的吸附力和自重均很大,在释放绳索的强烈拖拽下,海床基外壳在脱离海床过程中易发生形变受损,受损严重时会导致内置的设备从海床基脱落。
3、海床基部分陷于海床中时,其内舱也往往沉积有大量的泥沙,易导致海床基内置的释放器被泥沙埋没,当泥沙掩埋深度超过释放器高度5cm时,水面回收人员无法与释放器建立声通讯,释放浮球无法上浮至水面,水面回收人员也就无法通过释放绳索回收海床基。
4、当水面回收人员无法与海床基的释放器建立声通讯或者通过释放绳索无法顺利回收海床基时,一般采取潜水员辅助回收的方式。由潜水员携带水枪下潜至海床基投放位置,由于淤泥质和粉砂质底质的海水浑浊度很高,潜水员一般凭借经验摸索到海床基后,使用高压水枪冲刷海床基附近表层沉积物,待海床基周边淤泥冲刷基本干净时,船上配合拉动绳索,海床基方可脱困。但这种方法需要反复多次摸索和水枪冲刷,较为耗费人力物力。
因此,在粉砂质和淤泥质底质海域实施海床基观测时,海床基发生埋陷的风险较大,往往不能顺利回收,需要耗费较大的人力物力才能将海床基回收。若在回收过程中发生意外事故,还可能导致观测设备的损坏或丢失,造成观测数据不能及时获取,对科学研究和工程建设产生较大不利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海床基及回收方法,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上述至少一种缺陷。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海床基,包括壳体、以及设置于壳体的观测设备、第一释放器、第一拉绳、脱淤组件、以及回收组件,脱淤组件的脱淤端位于壳体的侧面和/或底部,回收组件具有浮体,浮体连接有触发件,初始状态下,触发件的一端位于脱淤组件内,以使脱淤组件不工作,第一拉绳的一端与第一释放器的释放端连接,第一拉绳的另一端与浮体连接,以通过第一拉绳限制浮体的位置,当第一释放器的释放端将第一拉绳释放后,浮体在水的浮力作用下上浮,带动触发件脱离脱淤组件,以使脱淤组件工作。
优选地,脱淤组件包括电源、开关件、泵组,开关件分别与电源和泵组电连接,泵组的输出端位于壳体的侧面和/或底部,初始状态下,触发件的一端位于开关件内。
优选地,泵组包括第一泵、第一连接管、以及第一射水管,第一泵固定于壳体的内部,壳体的外侧壁固定有第一射水管,第一射水管的底壁和外侧壁均具有若干第一射水孔,第一泵上连通有第一连接管,第一射水管的一端与第一连接管连通,第一射水管的另一端为封闭端。
优选地,第一射水管底壁的第一射水孔的法线与该第一射水孔所在的壳体的外侧壁平行,第一射水管外侧壁的第一射水孔的法线与水平方向平行。
优选地,泵组还包括第二泵、第二连接管、以及第二射水管,第二泵固定于壳体的内部,壳体的底壁固定有第二射水管,第二射水管的底壁具有若干第二射水孔,第二泵上连通有第二连接管,第二射水管的一端与第二连接管连通,第二射水管的另一端为封闭端。
优选地,第二射水孔包括沿第二射水管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孔和第二孔,第一孔的法线与壳体的底壁垂直,第二孔朝外侧倾斜设置,且第二孔的法线与壳体的底壁之间的角度为30°-60°。
优选地,开关件包括放置座、压簧、以及按钮,放置座固定于壳体的内部,放置座具有容置槽,按钮设置于容置槽内,按钮与电源电连接,压簧的一端固定于放置座,压簧的另一端为自由端,且与按钮相对设置,初始状态时,触发件的一端插入压簧和按钮之间,以使压簧无法对按钮施力,当触发件跟随浮体上浮时,触发件插入压簧和按钮之间的部分抽离,以使压簧能够对按钮施力,导通电路,使得泵组工作。
优选地,回收组件包括容置仓、浮体、以及回收绳,容置仓固定于壳体,浮体放置于容置仓内,回收绳的一端与浮体连接,回收绳的另一端与容置仓或壳体连接,容置仓的侧壁具有穿孔,浮体的一部分穿过穿孔分别与第一拉绳和触发件连接。
优选地,还包括第二释放器、第二拉绳、以及底板,第二释放器固定于壳体,第二拉绳的一端与第二释放器的释放端连接,第二拉绳的另一端与底板连接,壳体的底部具有通孔,底板在第二拉绳的作用下与通孔紧密贴合,将通孔封闭。
优选地,第一释放器和第二释放器均固定于壳体的顶部。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海床基回收方法,用于回收上述的海床基,包括以下步骤:S1:回收人员使用第一释放器的甲板单元与水下的第一释放器建立通讯,发出释放指令,S2:第一释放器接收到释放指令后,第一释放器的释放端将第一拉绳脱离释放,在水的浮力作用下,浮体发生上浮,S3:随着浮体的上浮,浮体拉动触发件从脱淤组件抽离,使得脱淤组件工作,在壳体的侧面和/或底部形成局部射流,降低了底质与壳体的粘附力,将底质与壳体分离,S4:浮体浮到海面后,通过回收组件不断往上拉壳体,使得壳体及其上结构上浮,S5:若壳体仍然陷于海床内,通过回收组件仍无法回收时,回收人员使用第二释放器的甲板单元与水下的第二释放器建立通讯,发出释放指令,第二释放器接收到释放指令后,第二释放器的释放端将第二拉绳脱离释放,第二拉绳被释放后,底板失去第二拉绳的拉力后,不再与壳体的底壁保持紧密贴合,S6:再次通过回收组件往上拉动壳体,壳体与其底部的底板分离,将底板抛弃,在壳体内的沉积物随底板一起排出壳体外,减轻了海床基的重量,直至海床基浮出海面,完成回收。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通过脱淤组件从壳体的外侧面和底部形成局部强冲刷环境,有利于海床基脱淤,降低海床基与底质的粘附力,从而将陷入海床的海床基外表面与底质分离,有利于海床基的回收。
2、海床基的底部配有脱离式的底板,必要时脱离式的底板与海床基分离,将沉积于海床基内部的泥沙排出,减轻海床基的自重和降低底部泥沙粘附力,有助于水面调查人员回收海床基。
3、第一射水管底壁的第一射水孔的法线与该第一射水孔所在的壳体的外侧壁平行,第一射水管外侧壁的第一射水孔的法线与水平方向平行。如此形成与外壳侧壁平行的射流、以及水平向外的射流,通过上述两种形式的射流能更好减小海床基外壁与周边泥沙的粘附力,将底质脱除。
4、第二射水孔包括沿第二射水管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孔和第二孔,第一孔的法线与壳体的底壁垂直,第二孔朝外侧倾斜设置,如此形成与外壳底壁垂直的射流、以及以倾斜向外的射流,通过上述两种形式的射流能更好减小海床基底壁与周边泥沙的粘附力,将底质脱除。
5、将第一释放器和第二释放器外置于海床基的顶部表面,最大限度的确保释放器接收到水面信号。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立体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脱淤组件和回收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开关件和触发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第一射水管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A的放大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第二射水管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中B的放大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回收组件的立体爆炸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的标记为:1-壳体,2-观测设备,3-第一释放器,4-第一拉绳,5-脱淤组件,6-回收组件,7-触发件,51-电源,52-开关件,53-泵组,531-第一泵,532-第一连接管,533-第一射水管,534-第一射水孔,535-第二泵,536-第二连接管,537-第二射水管,538-第二射水孔,5381-第一孔,5382-第二孔,521-放置座,522-压簧,523-按钮,524-容置槽,61-容置仓,62-浮体,63-回收绳,64-穿孔,8-第二释放器,9-第二拉绳,10-底板,11-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如图1至图11所示,本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自脱淤式海床基,包括壳体1、以及设置于壳体1的观测设备2、第一释放器3、第一拉绳4、脱淤组件5、以及回收组件6。壳体1的底部四个边角处均具有底座,通过底座的设置使得海床基放置更加平稳。
本实施例的脱淤组件5的脱淤端位于壳体1的侧面和底部,脱淤端可以在壳体1的外侧面和/或内侧面,本实施例的脱淤端位于壳体1的外侧面。通过脱淤组件5从壳体1的外侧面和底部形成局部强冲刷环境,有利于海床基脱淤,降低海床基与底质的粘附力,从而将陷入海床的海床基外表面与底质分离,有利于海床基的回收。
观测设备2为ADCP或AWAC等,且均使用万向卡箍固定在壳体1的内部。
回收组件6具有浮体62,浮体62连接有触发件7。本实施例的浮体62为浮球。触发件7包括塑料挡片和连接绳,连接绳与浮体62连接,具体的,浮体62的外侧壁具有一提手,提手伸出容置仓61,连接绳与提手连接,挡片连接于连接绳的底端。
初始状态下,触发件7的下端(塑料挡片)位于脱淤组件5内,以使脱淤组件5不工作,第一拉绳4的上端与第一释放器3的释放端连接,第一拉绳4的下端与浮体62上的提手连接,以通过第一拉绳4限制浮体62的位置,当第一释放器3的释放端将第一拉绳4释放后,浮体62在水的浮力作用下上浮,带动触发件7脱离脱淤组件5,以使脱淤组件5工作。
具体的,通过第一释放器3将第一拉绳4松开,失去第一拉绳4的拉力,浮体62上浮,带动连接绳向上运动,使得挡片脱离脱淤组件5,进而使得脱淤组件5工作,从壳体1的侧面和底部进行脱淤处理。
其中,脱淤组件5包括电源51、开关件52、泵组53,开关件52分别与电源51和泵组53电连接,泵组53的输出端位于壳体1的外侧面和底部,初始状态下,塑料挡片位于开关件52内。当塑料挡片离开开关件52后,开关件52启动,使得泵组53工作,分别从壳体1外侧面和壳体1底部喷射水流,形成局部高水沙混合区域,降低海床基与底质的粘附力,从而将陷入海床的海床基外表面与底质分离。具体的,电源51包括由碱性电池或锂电池组成的电池包,电池包位于内置于壳体1的电池仓内。电池包通过电缆与开关件52连接。开关件52内涂满黄油,起到密封、防水、防锈和润滑作用。开关件52一端连接电池包的电缆,一端分别通过电缆与第一泵531和第二泵535连接。连接均处均采用水密接头。
其中,泵组53包括第一泵531、第一连接管532、以及第一射水管533,第一泵531固定于壳体1的内部,壳体1的外侧壁固定有第一射水管533,第一射水管533焊接于壳体1外侧壁的1/2高度,材质为不锈钢,内直径为2.5cm。第一射水管533的底壁和外侧壁均具有若干第一射水孔534,第一泵531上连通有第一连接管532,第一射水管533的内端与第一连接管532连通,第一射水管533的外端为封闭端。第一射水管533的底壁相邻的第一射水孔534、第一射水管533外侧壁相邻的第一射水孔534的间距均为5cm,第一射水孔534的孔径为0.3cm。第一射水管533底壁的第一射水孔534的法线与该第一射水孔534所在的壳体1的外侧壁平行,第一射水管533外侧壁的第一射水孔534的法线与水平方向平行。如此形成与外壳侧壁平行的射流、以及水平向外的射流,通过上述两种形式的射流能更好减小海床基外壁与周边泥沙的粘附力,将底质脱除。
其中,泵组53还包括第二泵535、第二连接管536、以及第二射水管537,第二泵535固定于壳体1的内部,壳体1的底壁固定有第二射水管537,第二射水管537的材质为不锈钢,内直径为2.5cm,焊接在壳体1底壁的四周边缘。第二射水管537的底壁具有若干第二射水孔538,相邻的第二射水孔538的间距为5cm,第二涉水用的孔径为0.3cm。第二泵535上连通有第二连接管536,第二射水管537的内端与第二连接管536连通,第二射水管537的外端为封闭端。本实施例的第一连接管532和第二连接管536均为橡胶管,第一泵531和第二泵535均为离心泵,并且离心泵的顶部设有开口朝上设置的导管,导管顶端开口设有过滤网,以防止泥沙进入离心泵,导管与离心泵的连接处使用卡箍固定。离心泵与橡胶管连接处均用卡箍密封连接固定。第二射水孔538包括沿第二射水管537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孔5381和第二孔5382,第一孔5381的法线与壳体1的底壁垂直,第二孔5382朝外侧倾斜设置,且第二孔5382的法线与壳体1的底壁之间的角度为45°。如此形成与外壳底壁垂直的射流、以及以45°倾斜向外的射流,通过上述两种形式的射流能更好减小海床基底壁与周边泥沙的粘附力,将底质脱除。海水经导管进入离心泵,分别被送至第一射水管533和第二射水管537,通过第一射水孔534和第二射水孔538可形成高压射水流。
其中,开关件52包括放置座521、压簧522、以及按钮523,按钮523为防水按钮,压簧522为V型弹簧片。防水按钮作为电源与第一泵和第二泵的连接开关。
放置座521固定于壳体1的内部,放置座521具有容置槽524,按钮523设置于容置槽524内,按钮523与电源51电连接,压簧522的下端固定于放置座521,压簧522的上端为自由端,且与按钮523相对设置,初始状态时,塑料挡片插入压簧522和按钮523之间,以使压簧522无法对按钮523施力,当触发件7跟随浮体62上浮时,塑料挡片从按钮523和压簧522之间抽离,以使压簧522能够对按钮523施力,压簧522在压缩状态下,紧密按压按钮523,导通电路,使得泵组53工作,通过外侧壁的第一射水管533和底壁的第二射水管537上的第一射水孔534和第二射水孔538喷射出海水,将局部水沙充分混合后,形成局部强冲刷环境,有利于海床基脱淤。开关件52内部,电池包的电缆与按钮523串联连接,第一泵531和第二泵535的电缆并联后跟按钮523串联。按钮523工作后,各电缆的电路连通。塑料垫片的尺寸略大于防水按钮,塑料垫片插入V型弹簧片与防水按钮之间,塑料挡片承受V型弹簧片的按压力,使防水按钮处于未工作状态,各电缆的电路未连通。
其中,回收组件6包括容置仓61、浮体62、以及回收绳63,容置仓61固定于壳体1,浮体62放置于容置仓61内,回收绳63的上端与浮体62连接,回收绳63的下端与容置仓61连接,回收绳63卷绕放置在容置仓61内,且位于浮体62的下方。容置仓61的侧壁具有穿孔64,浮体62的一部分穿过穿孔64分别与第一拉绳4和触发件7连接。
其中,还包括第二释放器8、第二拉绳9、以及底板10,第二释放器8固定于壳体1,第二拉绳9的一端与第二释放器8的释放端连接,第二拉绳的另一端与底板10连接,壳体1的底部具有通孔11,底板10呈矩形,底板10的尺寸略大于通孔11的尺寸,底板10在第二拉绳9的作用下与通孔11紧密贴合,将通孔11封闭。可在底板10的上侧边缘附有一圈密封橡胶垫,确保底板10与壳体1底壁的密封性。具体的底板10的顶部具有挂钩,第二拉绳9与挂钩连接,挂钩设置在底板10的中心位置。第二拉绳9为弹力绳,本实施例为高弹橡皮筋,采用高弹橡皮筋在失去拉力后,高弹橡皮筋能够立即松弛,更有利于底板10的脱离。高弹橡皮筋的顶端与第二释放器8的释放端连接,底端穿过壳体1侧壁的透水孔后,连接在挂钩上。当高弹橡皮筋与第二释放器8和挂钩连接后,高弹橡皮筋的张紧力,可以保持底板10与壳体1底壁的紧密贴合。还包括呈弹弓状的支撑杆,支撑杆的尾端焊接在壳体1的内侧壁,其作用是保持高弹橡皮筋与挂钩保持竖直或一定角度,使得高弹橡皮筋穿过壳体1后能够保持对底板10的拉力。
若海床基仍不能脱困,则水面回收人员可启动海床基的第二释放器8,当第二释放器8接收到水面释放信号后,第二释放器8的释放端将高弹橡皮筋释放,高弹橡皮筋迅速收缩,底板10不再与壳体1底壁紧密贴合。此时,水面回收人员拉动第一拉绳4导致海床基有上浮趋势时,底板10在海床泥沙粘附力和海床基内部沉积的泥沙重力的联合作用下,与壳体1分离,将底板10抛弃。进一步降低海床基总体的泥沙粘附力和重量。壳体1受到的底部粘附力大大减小,同时壳体1内沉积的泥沙随底板10一同脱离,海床基可较为顺利的回收。
其中,第一释放器3和第二释放器8均固定于壳体1的顶部外表面。在本实施中为设置于容置仓61与观测设备2之间,通过固定扣组分别将第一释放器3和第二释放器8固定。不同于常规海床基,将释放器内置在海床基内部,当海床基陷于海床中时,内置的释放器往往被泥沙掩埋,从而影响释放器与水面通讯,本发明的海床基将第一释放器3和第二释放器8外置于海床基的顶部表面,最大限度的确保释放器接收到水面信号。
本发明的射水式辅助脱淤海床基,通过海床基外表面和底部的第一射水管533和第二射水管537喷射水流,形成局部水沙混合区域,降低海床基与底质的粘附力,从而将陷入海床的海床基外表面与底质分离。同时,海床基的底部配有脱离式的底板10,必要时脱离式的底板10与海床基分离,将沉积于海床基内部的泥沙排出,减轻海床基的自重和降低底部泥沙粘附力,有助于水面调查人员回收海床基。
海床基投放前准备:
(1)释放器的释放端与第一绳索一端打结,并保留1.5倍浮体62直径的绳长,便于连接浮体62。
(2)第一拉绳4靠近第一释放器3的一端打结,第一拉绳4的另一端连接在浮体62的提手上,回收绳63置于容置仓61内,浮体62置于容置仓61内,位于回收绳63之上。
(3)ADCP或者AWAC等声学观测设备2固定在海床基内的万向卡箍内。
(4)设置好第一释放器3和第二释放器8的工作模式,第一释放器3和第二释放器8使用固定扣组固定在海床基顶部外表面,第一拉绳4一端连接第一释放器3的释放端,穿过绳索孔后与浮体62的提手连接,第一拉绳4的长度能够确保浮体62在第一释放器3的释放端释放前不能浮出容置仓61。
(5)第一连接管532的一端与第一泵531出水口连接,另一端与第一射水管533的开口连接,第二连接管536的一端与第二泵535的出水口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射水管537的开口连接,均使用卡箍密封连接处。
(6)电池包置于电池仓内,使用塑料扎带紧固,电缆与电池仓连接,电缆连接采用水密接头。
(7)电缆与触发件7连接,触发件7另一端分别连接两条电缆,两条电缆分别与第一泵531和第二泵535连接,均采用水密接头连接。
(8)将连接绳一端穿过提手连接到浮体62,另一端连接在塑料挡片上,将塑料挡片插入V型弹簧片与防水按钮之间,使V型弹簧片无法按压到防水按钮上(当塑料挡片未插入时,V型弹簧片按压在防水按钮上)。
(9)安装第一泵531和第二泵535上的导管的进水口端的过滤网,使用橡皮筋扎紧。
(10)高弹橡皮筋一端连接底板10的挂钩上,经过支撑杆,穿过透水孔后,连接在第二释放器8的释放端,通过高弹橡皮筋的张紧力,使脱离式的底板10与海床基底部紧密结合。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海床基回收方法,用于回收上述的海床基,包括以下步骤:
S1:水面回收人员使用第一释放器3的甲板单元与水下的第一释放器3建立通讯,发出释放指令。
S2:第一释放器3接收到释放指令后,第一释放器3的释放端将第一拉绳4脱离释放,在水的浮力作用下,浮体62发生上浮脱离容置仓61。
S3:随着浮体62的上浮,浮体62拉动连接绳,使得塑料挡片从开关件52抽离,使得V型弹簧片压紧防水按钮,导通电路,进而使得第一泵531和第二泵535工作,分别通过各自导管吸入海水,分别通过第一连接管532和第二连接管536输送至外壁的第一射水管533和底部的第二射水管537,在海流流经第一射水管533和第二射水管537时通过第一射水孔534和第二射水孔538形成局部射流在壳体1的外侧面和底部形成局部射流,海床基的底部和外侧面存在局部射流后,形成局部水沙混合,降低了底质与壳体1的外表面的粘附力,将底质与壳体1分离。
S4:浮体62浮到海面后,通过回收绳63不断往上拉壳体1,当壳体1受水面回收拉力至一定程度时,壳体1逐渐随着回收绳63收紧而上浮,使得壳体1及其上结构上浮。
S5:若壳体1仍然陷于海床内,通过回收绳63仍无法回收时,回收人员使用第二释放器8的甲板单元与水下的第二释放器8建立通讯,发出释放指令,第二释放器8接收到释放指令后,第二释放器8的释放端将第二拉绳9脱离释放,第二拉绳9被释放后,高弹橡皮筋立即松弛,底板10失去高弹橡皮筋的拉力后,不再与壳体1的底壁保持紧密贴合。
S6:再次通过回收绳63往上拉动壳体1,壳体1与其底部的底板10分离,将底板10抛弃,在壳体1内的沉积物随底板10一起排出壳体1外,减轻了海床基的重量,直至海床基浮出海面,完成回收。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1)

1.一种海床基,其特征在于:
包括壳体、以及设置于壳体的观测设备、第一释放器、第一拉绳、脱淤组件、以及回收组件;
所述脱淤组件的脱淤端位于所述壳体的侧面和/或底部;
所述回收组件具有浮体;
所述浮体连接有触发件,初始状态下,所述触发件的一端位于所述脱淤组件内,以使所述脱淤组件不工作;
所述第一拉绳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释放器的释放端连接,所述第一拉绳的另一端与所述浮体连接,以通过所述第一拉绳限制所述浮体的位置,当所述第一释放器的释放端将第一拉绳释放后,所述浮体在水的浮力作用下上浮,带动触发件脱离脱淤组件,以使所述脱淤组件工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床基,其特征在于:
所述脱淤组件包括电源、开关件、泵组;
所述开关件分别与所述电源和泵组电连接,所述泵组的输出端位于所述壳体的侧面和/或底部;
初始状态下,所述触发件的一端位于所述开关件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海床基,其特征在于:
所述泵组包括第一泵、第一连接管、以及第一射水管;
所述第一泵固定于所述壳体的内部;
所述壳体的外侧壁固定有所述第一射水管,所述第一射水管的底壁和外侧壁均具有若干第一射水孔;
所述第一泵上连通有第一连接管,所述第一射水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管连通,所述第一射水管的另一端为封闭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海床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射水管底壁的所述第一射水孔的法线与该第一射水孔所在的所述壳体的外侧壁平行;
所述第一射水管外侧壁的所述第一射水孔的法线与水平方向平行。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海床基,其特征在于:
所述泵组还包括第二泵、第二连接管、以及第二射水管;
所述第二泵固定于所述壳体的内部;
所述壳体的底壁固定有所述第二射水管,所述第二射水管的底壁具有若干第二射水孔;
所述第二泵上连通有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二射水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管连通,所述第二射水管的另一端为封闭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海床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射水孔包括沿所述第二射水管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孔和第二孔;
第一孔的法线与所述壳体的底壁垂直;
所述第二孔朝外侧倾斜设置,且所述第二孔的法线与所述壳体的底壁之间的角度为30°-60°。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海床基,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关件包括放置座、压簧、以及按钮;
所述放置座固定于所述壳体的内部;
所述放置座具有容置槽,所述按钮设置于所述容置槽内,所述按钮与所述电源电连接;
所述压簧的一端固定于所述放置座,所述压簧的另一端为自由端,且与所述按钮相对设置;
初始状态时,所述触发件的一端插入所述压簧和按钮之间,以使所述压簧无法对所述按钮施力,当触发件跟随浮体上浮时,所述触发件插入所述压簧和按钮之间的部分抽离,以使所述压簧能够对所述按钮施力,导通电路,使得泵组工作。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床基,其特征在于:
所述回收组件包括容置仓、浮体、以及回收绳;
所述容置仓固定于所述壳体;
所述浮体放置于所述容置仓内;
所述回收绳的一端与所述浮体连接,所述回收绳的另一端与所述容置仓或壳体连接;
所述容置仓的侧壁具有穿孔,所述浮体的一部分穿过所述穿孔分别与所述第一拉绳和触发件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海床基,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第二释放器、第二拉绳、以及底板;
所述第二释放器固定于所述壳体;
第二拉绳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释放器的释放端连接,所述第二拉绳的另一端与所述底板连接;
所述壳体的底部具有通孔,所述底板在所述第二拉绳的作用下与所述通孔紧密贴合,将所述通孔封闭。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海床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释放器和第二释放器均固定于所述壳体的顶部。
11.海床基回收方法,其特征在于,用于回收权利要求9所述的海床基,包括以下步骤:
S1:回收人员使用第一释放器的甲板单元与水下的第一释放器建立通讯,发出释放指令;
S2:第一释放器接收到释放指令后,第一释放器的释放端将第一拉绳脱离释放,在水的浮力作用下,浮体发生上浮;
S3:随着浮体的上浮,浮体拉动触发件从脱淤组件抽离,使得脱淤组件工作,在壳体的侧面和/或底部形成局部射流,降低了底质与壳体的粘附力,将底质与壳体分离;
S4:浮体浮到海面后,通过回收组件不断往上拉壳体,使得壳体及其上结构上浮;
S5:若壳体仍然陷于海床内,通过回收组件仍无法回收时,回收人员使用第二释放器的甲板单元与水下的第二释放器建立通讯,发出释放指令,第二释放器接收到释放指令后,第二释放器的释放端将第二拉绳脱离释放,第二拉绳被释放后,底板失去第二拉绳的拉力后,不再与壳体的底壁保持紧密贴合;
S6:再次通过回收组件往上拉动壳体,壳体与其底部的底板分离,在壳体内的沉积物随底板一起排出壳体外,减轻了海床基的重量,直至海床基浮出海面,完成回收。
CN202310260095.XA 2023-03-17 2023-03-17 一种海床基及回收方法 Pending CN11597338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260095.XA CN115973382A (zh) 2023-03-17 2023-03-17 一种海床基及回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260095.XA CN115973382A (zh) 2023-03-17 2023-03-17 一种海床基及回收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973382A true CN115973382A (zh) 2023-04-18

Family

ID=859667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260095.XA Pending CN115973382A (zh) 2023-03-17 2023-03-17 一种海床基及回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973382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208176A (zh) * 2023-11-09 2023-12-12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基于预防泥沙埋没的水下观测设备及其释放回收系统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578742B1 (ko) * 2015-07-08 2015-12-18 주식회사 메이텍엔지니어링 스키드를 구비한 해양관측장비용 해저면 지지장치
CN105235839A (zh) * 2015-10-28 2016-01-13 青岛海研电子有限公司 自浮式海床基观测平台
CN211696372U (zh) * 2020-04-10 2020-10-16 青岛卓建海洋装备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水文观测平台
CN113353218A (zh) * 2021-08-09 2021-09-07 深之蓝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海底节点
CN216374948U (zh) * 2021-04-07 2022-04-26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脱淤式海床基
CN217598812U (zh) * 2022-04-29 2022-10-18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一种排气式辅助脱淤海床基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578742B1 (ko) * 2015-07-08 2015-12-18 주식회사 메이텍엔지니어링 스키드를 구비한 해양관측장비용 해저면 지지장치
CN105235839A (zh) * 2015-10-28 2016-01-13 青岛海研电子有限公司 自浮式海床基观测平台
CN211696372U (zh) * 2020-04-10 2020-10-16 青岛卓建海洋装备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水文观测平台
CN216374948U (zh) * 2021-04-07 2022-04-26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脱淤式海床基
CN113353218A (zh) * 2021-08-09 2021-09-07 深之蓝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海底节点
CN217598812U (zh) * 2022-04-29 2022-10-18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一种排气式辅助脱淤海床基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208176A (zh) * 2023-11-09 2023-12-12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基于预防泥沙埋没的水下观测设备及其释放回收系统
CN117208176B (zh) * 2023-11-09 2024-01-30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基于预防泥沙埋没的水下观测设备及其释放回收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071545A (en) Ship-mounted oil spill recovery apparatus
US8663467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moving oil from a body of water
US5045216A (en) Method, system and collecting vessel for oil spill recovery
CN115973382A (zh) 一种海床基及回收方法
CN109515636B (zh) 一种海洋垃圾自动清理水面船系统和方法
CN111254897B (zh) 一种针对近海漂浮垃圾清理的无人船及清理方法
US4133765A (en) Device for retrieving floating pollutants on surface water
CN217598812U (zh) 一种排气式辅助脱淤海床基
WO2012047486A1 (en) Oil skimmer barge
US9644335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echanical recovery of hydrocarbons in broken ocean ice conditions
CA2799947C (en) Oil spill recovery system and method
US5292433A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covering oil spill
US5183579A (en) Method, system and apparatus for handling substances on or in water
CN104443292A (zh) 一种组合型垃圾打捞船
KR20040028828A (ko) 망간단괴의 집광, 인양방법 및 회수장치
US9267256B2 (en) Oil boom skimmer apparatus
GB1580467A (en) Apparatus for removing oil from the surface of a body of water
RU2518385C2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и способ для сбора нефти
US9249550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moving oil from a body of water
KR20140088827A (ko) 침수선박구조용 멀티 배수장치
US5384043A (en) Skimmer having a retractable dynamic inclined plane
JP3910696B2 (ja) 油回収装置、および油回収船
CN211107925U (zh) 潜标打捞装置
WO2004111347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covery of oil spills
CN110341899A (zh) 一种智能海上垃圾回收船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