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203721A - 电线导体、绝缘电线和线束 - Google Patents

电线导体、绝缘电线和线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203721A
CN117203721A CN202280031038.8A CN202280031038A CN117203721A CN 117203721 A CN117203721 A CN 117203721A CN 202280031038 A CN202280031038 A CN 202280031038A CN 117203721 A CN117203721 A CN 11720372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e
conductor
layer
sub
stra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3103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安野伸吾
大井勇人
北畑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2037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20372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5/00Non-insulated conductors or conductive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 H01B5/08Several wires or the like stranded in the form of a rop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7/00Insulated conductors or cabl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 H01B7/0009Details relating to the conductive cores

Landscapes

  • Connections Effected By Soldering, Adhesion, Or Permanent Deformation (AREA)

Abstract

作为由铝或者铝合金构成的电线导体,提供一种在超声波焊接到连接端子时在焊接部分难以发生焊接不良的电线导体。另外,提供一种具备这样的电线导体的绝缘电线和线束。一种电线导体(1),具有:下绞层(11),通过将多根子绞线(10)形成线束并绞合而得到,所述子绞线(10)通过将由铝或者铝合金构成的多根线材(1a)绞合而得到;以及上绞层(12),通过将多根所述子绞线(10)扭绞附着于所述下绞层(11)的外周而得到,在与轴线方向正交的剖面中,不被所述线材(1a)占据的空隙中的形成于所述下绞层(11)与所述上绞层(12)之间的空隙G1所占的面积的比例是63%以下。

Description

电线导体、绝缘电线和线束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电线导体、绝缘电线和线束。
背景技术
如专利文献1、2等所记载的那样,作为布置于汽车内的电线,使用具备由铝或者铝合金构成的导体(铝导体)的电线的情况增加。关于汽车用电线,轻质化和大电流化推进,通过使用铝导体,与使用由铜或者铜合金构成的导体的情况相比,能够使电线轻质化。另外,在与大电流化相对应地使导体大径化的情况下,也通过使用铝导体,能够抑制电线的质量的增大。
在专利文献2中,将具有包含铝的导体的包覆电线压接连接到连接端子,但为了将铝导体连接到连接端子,使用超声波焊接的情况也多。例如,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通过超声波焊接将阳端子与绞线导体连接的形式。在该专利文献3中,记载了在进行超声波焊接时,为了避免绞线导体的线材(子绞线)变得散乱,保持将整体扭绞的状态地进行接合。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8/079048号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20-87523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9-20099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将铝导体超声波焊接到连接端子时,如图5中箭头A2所示,在焊接部分,有时产生构成导体的线材的挠曲。这样的挠曲成为外观不良的原因,另外,成为导体相对于连接端子的固定力低的指标,所以,被视为焊接不良。优选尽可能地抑制产生这样的被视为焊接不良的构造。
因此,其课题在于,作为由铝或者铝合金构成的电线导体,提供一种在超声波焊接到连接端子时在焊接部分难以发生焊接不良的电线导体,另外,提供一种具备这样的电线导体的绝缘电线和线束。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公开的电线导体具有:下绞层,通过将多根子绞线形成线束并绞合而得到,所述子绞线通过将由铝或者铝合金构成的多根线材绞合而得到;以及上绞层,通过将多根所述子绞线扭绞附着于所述下绞层的外周而得到,在与轴线方向正交的剖面中,不被所述线材占据的空隙中的形成于所述下绞层与所述上绞层之间的空隙所占的面积的比例是63%以下。
本公开的绝缘电线具有:所述电线导体;以及绝缘包覆,包覆所述电线导体的外周。
本公开的线束具有:所述绝缘电线;以及连接端子,在所述绝缘电线的末端,从所述绝缘包覆露出的所述电线导体被超声波焊接到所述连接端子。
发明效果
本公开所涉及的电线导体是由铝或者铝合金构成的电线导体,在超声波焊接到连接端子时,在焊接部分难以发生焊接不良。另外,本公开所涉及的绝缘电线和线束具备这样的电线导体。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层间空隙比例小的电线导体的剖视图。
图2是示意性地示出层间空隙比例大的电线导体的剖视图。
图3是简化地显示出电线导体的剖面的图。除了1根子绞线以外,省略构成子绞线的线材的显示。
图4是示意性地示出将包含图1所示的电线导体的绝缘电线超声波焊接于连接端子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5是示意性地示出将包含图2所示的电线导体的绝缘电线超声波焊接于连接端子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6A~6C是拍摄所制作出的电线导体的剖面而得到的拍摄图像,分别对应于样品1~3。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说明]
首先,列举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来进行说明。
(1)本公开所涉及的电线导体具有:下绞层,通过将多根子绞线形成线束并绞合而得到,所述子绞线通过将由铝或者铝合金构成的多根线材绞合而得到;以及上绞层,通过将多根所述子绞线扭绞附着于所述下绞层的外周而得到,在与轴线方向正交的剖面中,不被所述线材占据的空隙中的形成于所述下绞层与所述上绞层之间的空隙所占的面积的比例是63%以下。
在上述电线导体中,采取将不被线材占据的空隙中的形成于下绞层与上绞层之间的空隙的比例抑制为63%以下、空隙不集中于下绞层与上绞层之间的部位的构造。与此相对应地,在进行超声波焊接时,构成各子绞线的线材变得容易散开。通过在使散开的线材紧密地聚合的状态下进行超声波焊接,从而在焊接部难以产生挠曲。另外,在焊接部,得到大的固定力。这样,在电线导体与连接端子之间,难以发生焊接不良。
(2)在这里,在上述(1)的方式中,所述上绞层的绞距可以大于所述下绞层的绞距。于是,容易将下绞层与上绞层之间的空隙抑制得较小。作为其结果,容易抑制超声波焊接时的焊接不良的发生。
(3)在上述(1)或者(2)的方式中,在所述剖面中,形成于所述下绞层与所述上绞层之间的空隙所占的面积的比例可以是15%以上且25%以下。于是,作为电线导体整体,具有适度范围的空隙,从而在超声波焊接时,线材容易散开,难以发生焊接不良。
(4)在上述(1)至(3)中的任一种方式中,所述子绞线中的所述线材的绞距可以是所述线材的外径的90倍以上。如果构成子绞线的线材的绞距变大,则在超声波焊接时,线材变得容易散开,所以难以发生焊接不良。
(5)在上述(1)至(4)中的任一种方式中,所述下绞层中的所述子绞线的绞距可以是所述线材的外径的200倍以上,所述上绞层中的所述子绞线的绞距可以是所述线材的外径的250倍以上。如果下绞层和上绞层的绞距变大,则容易将下绞层与上绞层之间的空隙抑制得较小。另外,构成子绞线的线材变得容易散开。通过这些效果,容易抑制超声波焊接时的焊接不良的发生。
(6)在上述(1)至(5)中的任一种方式中,作为整体的导体截面积可以是16mm2以上且50mm2以下。在电线导体具有该范围的导体截面积的情况下,通过抑制下绞层与上绞层之间的空隙在全部空隙的面积中所占的比例,从而得到较大的抑制超声波焊接时的焊接不良的效果。
(7)本公开所涉及的绝缘电线具有:所述(1)至(5)中的任一种方式的电线导体;以及绝缘包覆,包覆所述电线导体的外周。该绝缘电线由于具有将下绞层与上绞层之间的空隙在全部空隙的面积中所占的比例抑制为规定范围的电线导体,从而在末端部,使该电线导体露出,在超声波焊接到连接端子时,能够抑制由于产生线材的挠曲、固定力下降所导致的焊接不良。
(8)本公开的线束具有:所述(7)的方式的绝缘电线;以及连接端子,在所述绝缘电线的末端,从所述绝缘包覆露出的所述电线导体被超声波焊接到所述连接端子。该线束是通过使将下绞层与上绞层之间的空隙在全部空隙中所占的比例抑制为规定范围的电线导体在绝缘电线的末端露出并超声波焊接到连接端子而得到的,所以,在焊接部,难以发生线材的挠曲、电线导体与连接端子之间的固定力的下降等焊接不良。因此,本线束在绝缘电线与连接端子之间具有良好的焊接构造。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详细内容]
下面,使用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线导体、绝缘电线、线束。
(电线导体的构造)
在图1中,在示意性的剖视图中显示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线导体1的构造。电线导体1包含由铝或者铝合金构成的多根线材1a。将多根线材1a绞合而构成子绞线10。线材1a的外径没有特别限定,能够例示出0.1mm以上且0.7mm以下的范围。构成1根子绞线10的线材1a的根数也没有特别限定,能够例示出7根以上且80根以下的范围。
子绞线10作为将多根子绞线10形成线束并绞合而成的构造,构成下绞层11。构成下绞层的子绞线10的数量没有特别限定,但设为7根的方式是适宜的。进一步地,在下绞层11的外周形成有上绞层12。上绞层12作为与下绞层11同轴状地将多根子绞线10扭绞附着于下绞层11的外周而得到的层而构成。构成上绞层12的子绞线10的数量也没有特别限定,设为12根的方式是适宜的。
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线导体1中,在与轴线方向正交的剖面(下面,有时仅称为剖面),将不被线材1a占据的空隙中的层间空隙G1、即形成于下绞层11与上绞层12之间的空隙G1所占的面积的比例(层间空隙比例)抑制得较小。如图2所示,在将上绞层12形成于下绞层11的外周的电线导体1’中,在下绞层11与上绞层12之间有时形成大的层间空隙G1。在该情况下,层间空隙比例变大。但是,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线导体1中,如图1所示,下绞层11与上绞层12之间的层间空隙G1和下绞层11的内部的子绞线10之间的空隙以及上绞层12的层内的子绞线10之间的空隙相比,并非显著地大,层间空隙比例变小。
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线导体1中,作为层间空隙比例的具体的优选范围,能够例示出63%以下的范围。更优选地,层间空隙比例可以是62%以下。作为定量地评价层间空隙比例的方法,使用拍摄剖面而得到的拍摄图像,例如如在图3中说明的那样,将从在穿过构成上绞层12的各子绞线10的中心的圆(上绞层芯径R2的圆)的内侧存在的空隙的面积减去在穿过下绞层11的面向外周的各子绞线10的中心的圆(下绞层芯径R1的圆)的内侧存在的空隙的面积而得到的值设为层间空隙G1的面积(a)。另外,作为全部空隙面积(A),估计整个电线导体1中的空隙(在电线导体1作为整体的外轮廓的内侧存在的空隙)的面积。然后,将层间空隙G1的面积相对于全部空隙面积的比例设为层间空隙比例即可(a/A×100%)。
如在后面详细说明的那样,在电线导体1中,如果将层间空隙比例抑制得较小,则在将电线导体1超声波焊接到连接端子30等的表面时,线材1a容易散开(容易分散),抑制焊接不良的发生。对层间空隙比例没有特别设置下限,但在现实中的具有下绞层-上绞层的双层构造的电线导体1中,层间空隙比例大概为50%以上。
层间空隙G1既可以遍及下绞层11的外侧的整周地环状连续,也可以通过构成下绞层11的子绞线10与构成上绞层12的子绞线10相接触的部位而分断成多个空隙,任一方式均可。但是,从抑制发生焊接不良的观点出发,优选将层间空隙G1分割成多个。在该情况下,例如,如果在剖面上连续的1处层间空隙G1的面积是线材1a的截面积的3倍以下,则更为优选。进一步地,在下绞层11与上绞层12之间,优选没有连续设置的空隙。没有连续设置的空隙意味着例如在电线导体1的剖面上,不存在如下空隙:原样地即不伴有变形地收纳在上绞层12中包含的线材(1a)3根量的束的大小的空隙。更优选的是,可以是连原样地收纳2根量的线材(1a)的大小的空隙都不存在,最优选的是,可以是连原样地收纳1根量的大小的空隙都不存在。
在电线导体1的剖面上,如果将层间空隙比例抑制得充分小,则对层间空隙G1的面积(大小)自身没有特别限定。但是,在将层间空隙G1在面积方面也抑制得较小的情况下,对于通过促进线材1a的散开来抑制焊接不良,得到大的效果。因此,优选将电线导体1作为整体的空隙率抑制为例如25%以下,进一步地抑制为20%以下。通过以电线导体1作为整体的空隙率不变得过大的方式进行抑制,从而将作为在该空隙率乘以层间空隙比例后的值而得到的、以电线导体1的整体的面积为基准的层间空隙G1的面积抑制得较小。另一方面,在各子绞线10的内部,即使线材1a之间的空隙过小,也难以有效地促进线材1a的散开,所以,电线导体1作为整体的空隙率优选是15%以上。电线导体1作为整体的空隙率能够估计为全部空隙面积(A)相对于电线导体1整体的面积(电线导体1作为整体的外轮廓的内侧的区域的总面积;A0)的比例(A/A0×100%)。
对子绞线10中的线材1a的绞距(子绞距)、下绞层11中的子绞线10的绞距(下绞距)、上绞层12中的子绞线10的绞距(上绞距)分别没有特别限定。但是,从容易降低层间空隙比例的观点出发,上绞距优选大于下绞距。例如,上绞距可以是下绞距的1.1倍以上,进一步地,是1.2倍以上。对该比率没有特别设置上限,但从抑制发生扭绞混乱、弯曲性下降的观点出发,例如,可以将上绞距抑制为下绞距的2倍以下。
进一步地,子绞距、下绞距、上绞距均是在一定程度范围内,越增大,则越提高在超声波焊接时通过促进线材1a的散开来抑制焊接不良的效果。特别是,通过增大子绞距,从而得到大的效果。作为具体的绞距的适宜的例子,关于子绞距,可以设为线材1a的外径的90倍以上,进一步地150倍以上、200倍以上。或者,可以设为30mm以上,进一步地50mm以上、65mm以上。对子绞距没有特别设置上限,但例如可以设为线材1a的外径的250倍以下或者75mm以下。
关于下绞距,可以设为线材1a的外径的200倍以上,进一步地250倍以上。或者,可以设为68mm以上,进一步地80mm以上。对下绞距没有特别设置上限,但例如可以设为线材1a的外径的300倍以下或者93mm以下。关于上绞距,可以设为线材1a的外径的250倍以上,进一步地300倍以上。或者,可以设为85mm以上,进一步地100mm以上。对上绞距没有特别设置上限,但例如可以设为线材1a的外径的400倍以下或者130mm以下。各绞距的大小是对层间空隙比例造成影响的参数,但作为其他的对层间空隙比例造成影响的参数,能够列举在将多根线材1a绞合而形成子绞线10时、另外在将多根子绞线10绞合而形成下绞层10、上绞层11时施加到线材1a、子绞线10的张力的大小等。
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线导体1中,对作为整体的导体截面积没有特别限定。但是,在导体截面积过小的情况下,无论电线导体1的具体结构如何,都比较难以引起焊接不良,所以,从提高通过降低层间空隙比例来抑制焊接不良的效果的观点出发,在一定程度上,导体截面积较大是好的。例如,导体截面积可以是16mm2以上。另一方面,即使导体截面积变得过大,也有时难以抑制焊接不良,导体截面积可以设为例如50mm2以下。
在制造电线导体1时,在将多根线材1a绞合而形成子绞线10的基础上,将该子绞线10多根绞合,形成下绞层11。进一步地,在该下绞层11的外周配置多根相同的子绞线10,同轴状地扭绞附着,从而形成上绞层12。也可以在电线导体1的形成中途或者形成后,适当进行通过加热实施的软化处理。作为进行加热的时期,能够例示出形成下绞层11之后以及形成上绞层12之后。
(绝缘电线和线束的构造)
在图4中,示出包含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绝缘电线2的、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束3。
绝缘电线2具有上面说明的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线导体1以及包覆该电线导体1的外周的绝缘包覆20。另外,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束3具有该绝缘电线2和连接端子30。在绝缘电线2的末端,去除绝缘包覆20,将从绝缘包覆20露出的电线导体1超声波焊接到连接端子30。连接端子30例如以铜或者铜合金作为基体材料而构成,通过超声波焊接将电线导体1固定于平板状的电线固定部31。
(电线导体的结构与超声波焊接)
在上述说明的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线导体1中,将层间空隙比例抑制得较小。由此,在为了制造线束3而将绝缘电线2的电线导体1超声波焊接到连接端子30的电线固定部31时,能够抑制焊接不良的发生。
在将电线导体1超声波焊接到连接端子30的电线固定部31时,在超声波焊接机的焊头与底砧之间,将从绝缘包覆20露出的电线导体1与连接端子30的电线固定部31一起夹入。在如图2所示的电线导体1’那样在下绞层11与上绞层12之间形成大的层间空隙G1并具有大的层间空隙比例的情况下,在从上下夹入电线导体1’而进行超声波焊接时,线材1a难以散开。这被认为是因为,在夹入了电线导体1’时,在下绞层11与上绞层12之间的区域,在子绞线10之间容易产生滑动,由该子绞线之间的滑动消耗掉由于夹入而施加的力,对于使线材1a散开未有效地发挥作用。在焊接时,如果在构成子绞线10的线材1a散开之前在子绞线10之间产生偏移,则无法在线材1a充分散开的状态下受到焊接。由于线材1a难以散开,从而在图5的线束3’中,如箭头A2所示,在受到焊接之前被焊头挤压的线材1a在焊接部40处发生挠曲。焊接部40处的线材1a的挠曲使线束3’的外观劣化。另外,由于线材1a难以散开,从而超声波的能量无法有效地传递到焊接部40,电线导体1’与连接端子30之间的固定力也变低。
与此相对地,在图1所示的层间空隙G1小的电线导体1中,空隙未集中于下绞层11与上绞层12之间,所以,在夹入到超声波焊接机的焊头与底砧之间时,在下绞层11与上绞层12之间,难以引起子绞线10彼此的滑动运动。因此,受到由于夹入而施加的力,子绞线10的扭绞的至少一部分解开,构成子绞线10的线材1a散开(分散)。这样在线材1a散开的状态下,电线导体1受到焊接,所以,以线材1a紧密且平坦地集聚的状态形成焊接部40。通过将散开后的线材1a紧密地集聚,从而超声波的能量有效地传递到焊接部40,线材1a在不发生挠曲地延伸并集聚的状态下,牢固地固定于连接端子30的电线固定部31。
其结果,如图4中箭头A1所示,容易形成没有线材1a的挠曲或者线材1a的挠曲小、并且外观优异的焊接部40。另外,在焊接部40处,容易得到大的固定力。即,伴随着线材1a的挠曲、固定力的下降的焊接不良的发生减少。优选的是,从连接端子30的电线固定部31的下端面测量到的线材1a的挠曲的长度(图5的距离d)可以是电线固定部31的板面的厚度以下,进一步地,是电线固定部31的板面的厚度的60%以下。或者,可以是没有产生如下的线材1a的挠曲:到达至超声波焊接了的绝缘电线2的绝缘包覆20的下端部的下侧。
另外,下绞层11与上绞层12之间的空隙不仅其面积,根据有没有连续性这一点,也可能与焊接不良的抑制有关。如上所述,如图1所示,在下绞层11与上绞层12之间优选没有连续设置的空隙。于是,在伴随着焊接而在上绞层12处发生了变形(线材1a的相对位置的变化)时,上绞层12的线材1a与下绞层11的线材1a容易接触。由此,在焊接时施加的力高效率地传递至下绞层11。因此,不仅上绞层12,下绞层11也容易引起变形,难以发生焊接不良。即,可以说由于在下绞层11与上绞层12之间没有连续设置的空隙,从而难以发生焊接不良。如果在如图2所示在下绞层11与上绞层12之间存在连续设置的空隙的情况下,由该连续的空隙吸收焊接时的上绞层12处的变形,所以,力难以传递到下绞层11。因此,下绞层11未充分地发生变形,容易发生焊接不良。
如上面也说明的那样,如果上绞距比下绞距大,则通过降低层间空隙比例,从而促进超声波焊接时的线材1a的散开,抑制发生焊接不良的效果特别优异。另外,通过使子绞距、下绞距、上绞距分别增大,从而通过促进线材1a散开来抑制焊接不良的效果变好。
实施例
下面示出实施例。此外,本发明不受这些实施例限定。在这里,关于电线导体中的层间空隙比例与焊接不良的发生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
[样品的制作]
(电线导体和绝缘电线的制作)
将13根外径0.32mm的铝合金线材绞合而形成了子绞线。将6根子绞线配置于该1根子绞线的外周,将总计7根子绞线形成线束并绞合,从而形成了下绞层。进一步地,将12根子绞线配置于该下绞层的外周,与下绞层同轴地进行扭绞附着,从而形成了上绞层。
在这里,形成了样品1~3这3种电线导体。在各个样品中,绞距设为如下面的表1所示。
[表1]
样品1 样品2 样品3
子绞距(mm) 36.5 32.7 36.9
下绞距(mm) 75.1 70.3 70.4
上绞距(mm) 89.8 86.3 85.9
进一步地,在各个电线导体的外周形成绝缘包覆,制作了绝缘电线。在这里,作为绝缘包覆,按厚度1.1mm对交联聚乙烯进行挤压成形。
(线束的制作)
在上述制作出的各根绝缘电线的末端部,遍及长度15.5mm的区域地去除绝缘包覆,使电线导体露出。此时,绝缘包覆以半剥除状态残留。通过超声波焊接将该绝缘电线的导体露出部固定于连接端子的电线固定部。连接端子由铜合金构成,电线固定部具有宽度10mm、长度10.5mm、厚度2.6mm的尺寸。
[试验方法]
(层间空隙比例的评价)
在将上述制作出的各绝缘电线包埋于丙烯酸树脂的基础上,在轴线方向上垂直地切断,得到剖面样品。用数码相机对该剖面样品进行拍摄,得到拍摄图像。
针对通过上述得到的拍摄图像,评价了层间空隙比例。首先,如在图3中引导线所显示的那样,作为在对应于上绞层芯径(R2)的圆的内部存在的空隙的总面积与在对应于下绞层芯径(R1)的圆的内部存在的空隙的总面积的差值,估计层间空隙的面积(a)。进一步地,作为全部空隙面积(A),估计了导体整体的外轮廓的内侧的空隙的面积。然后,将层间空隙面积(a)相对于全部空隙面积(A)的比例设为层间空隙比例(a/A×100%)。此外,作为全部空隙面积(A)相对于导体整体的外轮廓的内侧的面积(A0)的比例,还计算出空隙率(A/A0×100%)。分别关于样品1~3,一次3个个体地进行评价,记录了3个个体的平均值。
(焊接不良的判定)
关于通过上述制作出的各线束,观察了电线导体与连接端子的电线固定部之间的焊接部的状态。将在焊接部处未发生线材的挠曲的情况、或者以电线固定部的下端面为基准的线材的挠曲的大小(图5的距离d)处于1.5mm以内的情况判定为“无焊接不良”。另一方面,将该线材的挠曲的大小超过1.5mm的情况判定为“有焊接不良”。
[试验结果]
在图6A~6C中,分别示出样品1~3的绝缘电线的剖面的拍摄图像。另外,在下面的表2中,分别关于样品1~3,示出通过上述试验得到的层间空隙比例和电线导体整体的空隙率的值以及有没有焊接不良的判定结果。关于有没有焊接不良,在样品1~3中的任一方中,都是关于进行了评价的全部3个个体,得到相同的评价结果。
[表2]
如果观察图6A~6C的拍摄图像,则可知,在样品2、3中,在位于电线导体整体的外周部的上绞层与相比它更靠内侧的下绞层之间,形成有能够比其他部位更明确地识别的空隙。它是层间空隙。特别是,在样品2中,在上绞层与下绞层之间观察到明确的分离,在这些层之间形成有接近环状的明确的层间空隙。与此相对地,在样品1中,难以明确地视觉辨认上绞层与下绞层之间的边界。这表示在上绞层与下绞层之间,作为层间空隙,未形成有与其他部位相比显著地大的空隙。另外,在拍摄图像中,如果着眼于上绞层与下绞层之间的空隙的连续性,则在样品1中,与样品2、3相比,特别是与样品2相比,空隙的连续性变低。即,连续的空隙的大小变小。在样品1中,在上绞层与下绞层之间见不到能够将1根线材原样地收容的空隙。
从这些剖面的拍摄图像获知的层间空隙的大小的差异在表2所示的层间空隙比例的评价结果中也明确地显现。在样品2、3中,层间空隙比例取超过63%的大的值。特别是,在样品2中,层间空隙比例超过70%。与此相对地,在样品1中,将层间空隙率抑制为63%以下的小值。电线导体作为整体的空隙率也是在样品1中比样品2、3小。
接下来,如果观察表2的有没有焊接不良的判定结果,则仅样品1未发生焊接不良,在样品2、3中,发生焊接不良。该结果能够与层间空隙比例的大小对应起来。即,在层间空隙比例被抑制为63%以下的小值的样品1中,未发生焊接不良,另一方面,在层间空隙率比例超过63%的样品2、3中,发生焊接不良。可以说,层间空隙比例越小,则越难以发生焊接不良。
以上,关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方式的任何限定,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改变。
标号说明
1、1’ 电线导体
1a 线材
10 子绞线
11 下绞层
12 上绞层
2 绝缘电线
20 绝缘包覆
3、3’ 线束
30 连接端子
31 电线固定部
40 焊接部
A1 焊接部处的线材没有挠曲的构造
A2 焊接部处的线材发生了挠曲的构造
d 线材的挠曲的大小
G1 层间空隙
R1 下绞层芯径的圆
R2 上绞层芯径的圆。

Claims (8)

1.一种电线导体,具有:
下绞层,通过将多根子绞线形成线束并绞合而得到,所述子绞线通过将由铝或者铝合金构成的多根线材绞合而得到;以及
上绞层,通过将多根所述子绞线扭绞附着于所述下绞层的外周而得到,
在与轴线方向正交的剖面中,不被所述线材占据的空隙中的形成于所述下绞层与所述上绞层之间的空隙所占的面积的比例是63%以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线导体,其中,
所述上绞层的绞距大于所述下绞层的绞距。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线导体,其中,
在所述剖面中,形成于所述下绞层与所述上绞层之间的空隙所占的面积的比例是15%以上且25%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线导体,其中,
所述子绞线中的所述线材的绞距是所述线材的外径的90倍以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线导体,其中,
所述下绞层中的所述子绞线的绞距是所述线材的外径的200倍以上,
所述上绞层中的所述子绞线的绞距是所述线材的外径的250倍以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线导体,其中,
作为整体的导体截面积是16mm2以上且50mm2以下。
7.一种绝缘电线,具有:
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线导体;以及
绝缘包覆,包覆所述电线导体的外周。
8.一种线束,具有:
权利要求7所述的绝缘电线;以及
连接端子,
在所述绝缘电线的末端,从所述绝缘包覆露出的所述电线导体被超声波焊接到所述连接端子。
CN202280031038.8A 2021-05-14 2022-05-13 电线导体、绝缘电线和线束 Pending CN11720372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82668 2021-05-14
JP2021-082668 2021-05-14
PCT/JP2022/020146 WO2022239853A1 (ja) 2021-05-14 2022-05-13 電線導体、絶縁電線、およびワイヤーハーネス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203721A true CN117203721A (zh) 2023-12-08

Family

ID=840283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31038.8A Pending CN117203721A (zh) 2021-05-14 2022-05-13 电线导体、绝缘电线和线束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WO2022239853A1 (zh)
CN (1) CN117203721A (zh)
DE (1) DE112022002578T5 (zh)
WO (1) WO2022239853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303515A (ja) * 2002-04-09 2003-10-24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The 通電用複合撚線導体
JP2005259583A (ja) * 2004-03-12 2005-09-22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撚線導体、その製造方法及び電線
US20180096750A1 (en) * 2016-10-05 2018-04-05 Yazaki Corporation Composite twisted wire conductor and insulated wire provided with same
WO2018079048A1 (ja) 2016-10-31 2018-05-03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アルミニウム合金線、アルミニウム合金撚線、被覆電線、及び端子付き電線
JP7073871B2 (ja) * 2018-04-13 2022-05-24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導体、電線及びケーブル
JP7145735B2 (ja) 2018-11-15 2022-10-03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圧着端子、端子付き電線および端子付き電線の製造方法
JP6813630B2 (ja) 2019-07-02 2021-01-13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機器用配線集合体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239853A1 (ja) 2022-11-17
DE112022002578T5 (de) 2024-02-29
JPWO2022239853A1 (zh) 2022-11-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192601B1 (en) Wire harness and its manufacturing method
US7867014B2 (en) Press-clamping terminal for aluminum wire
KR101710846B1 (ko) 압착단자 및 압착단자 부가 전선
WO2013108895A1 (ja) ケーブル
CN110021828B (zh) 带端子的电线和带端子的电线的制造方法
CN111788639A (zh) 电线导体、包覆电线、线束及电线导体的制造方法
US20190165490A1 (en) Terminal-equipped electric wire,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erminal-equipped electric wire, and electric wire
JP5030232B2 (ja) アルミ電線用圧着端子
JP2016001551A (ja) 被覆電線および圧着端子付き電線
JP5119532B2 (ja) アルミ電線用圧着端子
CN117203721A (zh) 电线导体、绝缘电线和线束
JP7265324B2 (ja) 絶縁電線、ケーブル
US11631507B2 (en) Coaxial cable, coaxial cable producing method, and cable assembly
US11715584B2 (en) Coaxial cable and cable assembly
JP5933208B2 (ja) 端子の接続構造及び端子の接続方法
JP5128523B2 (ja) 高強度細径線用圧着端子
CN115066732A (zh) 同轴电缆
JP2017130330A (ja) 端子付き電線、ワイヤハーネス
JP7079282B2 (ja) 端子付き電線、ワイヤハーネス
JP7393743B2 (ja) 電線、及び端子付き電線
JP7426902B2 (ja) 端子付き電線および端子付き電線の製造方法
US20230008828A1 (en) Signal transmission cable and cable assembly
JP2023079842A (ja) 端子、端子付き電線、ワイヤハーネス、端子付き電線の製造方法
JP2022131607A (ja) 端子付き電線、ワイヤハーネス、端子付き電線の製造方法
CN112864640A (zh) 带端子的电线以及压接前端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