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189762A - 折叠装置、壳体组件、电子设备及可折叠的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折叠装置、壳体组件、电子设备及可折叠的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189762A
CN117189762A CN202210618513.3A CN202210618513A CN117189762A CN 117189762 A CN117189762 A CN 117189762A CN 202210618513 A CN202210618513 A CN 202210618513A CN 117189762 A CN117189762 A CN 11718976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tating
piece
rotating mechanism
support
brack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61851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郑泽宽
彭翊
张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618513.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189762A/zh
Priority to PCT/CN2022/141726 priority patent/WO2023231394A1/zh
Publication of CN1171897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18976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11/00Pivots; Pivotal connections
    • F16C11/04Pivotal connec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11/00Pivots; Pivotal connections
    • F16C11/04Pivotal connections
    • F16C11/10Arrangements for locking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5/00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5/02Detai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实施方式提供了折叠装置、壳体组件、电子设备及可折叠的电子设备。折叠装置包括支架,并排设置的第一转动机构与第二转动机构均包括第一转动件、第二转动件、及连接件,第一转动件与第二转动件的一端均转动连接于支架另一端均转动连接于连接件,且第一转动件与连接件之间的第一转动轴心线平行且不重合于第二转动件与连接件之间的第二转动轴心线。支撑机构包括第一支撑件与第二支撑件,转动连接连接件。从动机构包括第一从动件与第二从动件,一端滑动并转动连接于支架,另一端转动连接于连接件,且另一端还滑动并转动于支撑件。通过上述部件的相互配合便可实现两个支撑件的相互折叠与相互展开,并有利于折叠装置小型化的发展。

Description

折叠装置、壳体组件、电子设备及可折叠的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折叠结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折叠装置、壳体组件、电子设备及可折叠的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不断发展,现已推出多种类的电子设备。由于折叠式的电子设备可实现小整机尺寸与大显示面积,现已受到越来越多用户的喜爱。目前折叠式的电子设备多采用折叠装置进行折叠,但目前折叠装置的整体尺寸较大。
发明内容
鉴于此,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折叠装置,包括:
支架;
并排设置的第一转动机构与第二转动机构,所述第一转动机构与所述第二转动机构均包括第一转动件、第二转动件、及连接件,所述第一转动件与所述第二转动件的一端均转动连接于所述支架,所述第一转动件与所述第二转动件的另一端均转动连接于所述连接件,且所述第一转动件与所述连接件之间的第一转动轴心线平行且不重合于所述第二转动件与所述连接件之间的第二转动轴心线;
支撑机构,包括设于所述支架相对两侧的第一支撑件与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动机构的连接件,所述第二支撑件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转动机构的连接件;以及
从动机构,包括设于所述支架相对两侧的第一从动件与第二从动件,所述第一从动件的一端滑动并转动连接于所述支架,另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转动机构的连接件,且另一端还滑动并转动于所述第一支撑件;所述第二从动件的一端滑动并转动连接于所述支架,另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转动机构的连接件,且另一端还滑动并转动于所述第二支撑件;
其中,当所述折叠装置折叠时,所述第一从动件、所述第二从动件、及所述第一转动机构与所述第二转动机构的所述第一转动件、所述第二转动件转动,所述第一从动件与所述第二从动件还滑动,所述第一支撑件及所述第二支撑件相互折叠;当所述折叠装置展开时,所述第一从动件、所述第二从动件、及所述第一转动机构与所述第二转动机构的所述第一转动件、所述第二转动件转动,所述第一从动件与所述第二从动件还滑动,所述第一支撑件及所述第二支撑件相互展开。
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的折叠装置,通过采用支架、转动机构、支撑机构、及从动机构的相互配合便可实现两个支撑件的相互折叠与相互展开,即实现折叠装置的折叠与展开功能。并且第一转动件与第二转动件分别在与连接件之间的第一转动轴心线与第二转动轴心线平行即不重合,可在实现支撑件正常运动的基础上使得折叠装置的长度较小且在长度方向上的尺寸不会发生变化,使得折叠装置的结构紧凑,从而减小折叠装置的尺寸及占用壳体组件与电子设备的内部空间,有利于主板或电池等其他结构件的布局。相较于相关技术中连接件可相对转动件滑动的方案还有利于折叠装置小型化的发展。
另外,第一转动轴心线与第二转动轴心线平行且不重合可使得连接件不会相对第一转动件与第二转动件进行转动,提高了折叠装置的稳定性。
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壳体组件,所述壳体组件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及如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的折叠装置,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的至少部分设于所述折叠装置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壳体连接所述折叠装置的所述第一转动机构的连接件,所述第二壳体连接所述折叠装置的所述第二转动机构的连接件;
所述第一转动机构的连接件以及所述第二转动机构的连接件转动时,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转动在展开状态和折叠状态之间切换。
本申请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柔性件及如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的壳体组件,所述柔性件支撑于所述折叠装置的第一支撑件及第二支撑件,当所述电子设备折叠时,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相互折叠,所述第一支撑件及第二支撑件相互折叠,所述柔性件的两端相互折叠;当所述电子设备展开时,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相互展开,第一支撑件及第二支撑件相互展开,所述柔性件的两端相互展开。
本申请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可折叠的电子设备,包括柔性件及折叠装置,所述折叠装置包括:
支架;
并排设置的第一转动机构与第二转动机构,设于所述支架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转动机构与所述第二转动机构均包括第一转动件、第二转动件、及连接件,所述第一转动件与所述第二转动件的一端均转动连接于所述支架,所述第一转动件与所述第二转动件的另一端均转动连接于所述连接件,且所述第一转动件与所述连接件之间的第一转动轴心线平行且不重合于所述第二转动件与所述连接件之间的第二转动轴心线;
支撑机构,用于支撑柔性件,所述支撑机构包括设于所述支架相对两侧的第一支撑件与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动机构的连接件,所述第二支撑件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转动机构的连接件;以及
从动机构,包括设于所述支架相对两侧的第一从动件与第二从动件,所述第一从动件的一端滑动并转动连接于所述支架,另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转动机构的连接件,且另一端还滑动并转动于所述第一支撑件;所述第二从动件的一端滑动并转动连接于所述支架,另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转动机构的连接件,且另一端还滑动并转动于所述第二支撑件;
当所述折叠装置折叠时,所述第一从动件、所述第二从动件、及所述第一转动机构与所述第二转动机构的所述第一转动件、所述第二转动件转动,所述第一从动件与所述第二从动件还滑动,所述第一支撑件及所述第二支撑件相互折叠,所述屏幕的两端相互折叠;当所述折叠装置展开时,所述第一从动件、所述第二从动件、及所述第一转动机构与所述第二转动机构的所述第一转动件、所述第二转动件转动,所述第一从动件与所述第二从动件还滑动,所述第一支撑件及所述第二支撑件相互展开,所述屏幕的两端相互展开。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进行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折叠装置处于展开状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折叠装置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折叠装置的爆炸图。
图4为图1所示的折叠装置的正视图。
图5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支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折叠装置处于折叠状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所示的折叠装置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6所示的折叠装置的正视图。
图9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撑件与第一从动件的配合示意图。
图10为图9所示的第一支撑件与第一从动件另一视角的配合示意图。
图11为图10所示的第一支撑件与第一从动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折叠装置处于展开状态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另一实施方式中折叠装置处于折叠状态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第一从动件、第一支撑件、及第一转动机构的连接件的配合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第一从动件与第一转动机构的连接件的配合示意图。
图16为图15所示的第一从动件与第一转动机构的连接件分解示意图。
图17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第一从动件与支架的配合示意图。
图18为图17所示的第一从动件与支架的分解示意图。
图19为本申请另一实施方式中折叠装置处于展开状态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申请另一实施方式中折叠装置处于折叠状态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1为图1所示的折叠装置的俯视图。
图22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第一转动机构的第一转动件、第二转动件、及连接件的配合示意图。
图23为图22所示的第一转动机构的第一转动件、第二转动件、及连接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24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第一转动机构的第一转动件、第二转动件、及支架的配合示意图。
图25为图24所示的第一转动机构的第一转动件、第二转动件、及部分支架的配合示意图。
图26为图24所示的第一转动机构的第一转动件、第二转动件、及支架的分解示意图。
图27为图26所示的支架另一视角的分解示意图。
图28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撑件与第一转动机构的连接件的配合示意图。
图29为图28所示的第一支撑件与第一转动机构的连接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30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壳体组件处于展开状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1为图30所示的壳体组件的部分结构爆炸图。
图32为图30所示的壳体组件的正视图。
图33-图34分别为图30所示的壳体组件不同部位的截面示意图。
图35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壳体组件处于折叠状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6为图35所示的壳体组件的正视图。
图37-图38分别为图30所示的壳体组件不同部位的截面示意图。
图39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装饰件与折叠装置的配合示意图。
图40为图39所示装饰件与折叠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图41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第一转动件、第二转动件、从动件、及装饰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42为本申请另一实施方式中第一转动件、第二转动件、从动件、及装饰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43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处于展开状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4为图43所示的电子设备部分结构爆炸图。
图45为图43所示的电子设备的正视图。
图46-图47分别为图43所示的电子设备不同部位的截面示意图。
图48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处于折叠状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9为图48所示的电子设备的后视图。
图50-图51分别为图48所示的电子设备不同部位的截面示意图。
标号说明:
折叠装置-1,壳体组件-2,电子设备-3,支架-10,顶面-101,底面-102,第一侧面-103,第二侧面-104,收容空间-11,第一子支架-110,容置空间-111,第二子支架-120,凸起-121,过孔-122,第一转动机构-20,第二转动机构-20’,第一转动件-21,第一圆弧轨-2100,第一圆弧槽-2101,第二转动轴-2110,第二转动孔-2111,第二收容孔-2112,第二转动件-22,第二圆弧轨-2200,第二圆弧槽-2201,第三转动轴-2210,第三转动孔-2211,第三收容孔-2212,连接件-23,第一转动轴心线-C1,第二转动轴心线-C2,第三转动轴心线-C3,第四转动轴心线-C4,第一转动轴线-C11,第二转动轴线-C22,第三转动轴线-C33,支撑机构-30,第一支撑件-31,第二支撑件-31’,支撑面-310,非支撑面-311,周侧面-312,支撑部-313,滚动部-314,第一滚动槽-3140,第一限位端-3140a,第二限位端-3140b,第一连通部-3140c,第一滚动轴-3141,导向部-315,第三圆弧轨-3150,第三圆弧槽-3151,第一壳体-40,第二壳体-40’,本体-41,正面-410,反面-411,侧面-412,装设空间-413,凸起部-42,装饰件-50,底壁-51,侧壁-52,避让部-53,避让空间-54,柔性件-60,弯折区-61,非弯折区-62,从动机构-70,第一从动件-71,第二从动件-71’,第二滚动槽-7100,第三限位端-7100a,第四限位端-7100b,第二连通部-7100c,第二滚动轴-7101,第一转动轴-7110,第一转动孔-7111,第一收容孔-7112。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在介绍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之前,再详细介绍下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
随着显示技术的不断发展,用户对电子设备的要求越来越高,因而研发并推出了多种多样的电子设备,例如折叠式电子设备、滑卷式电子设备、卷轴式电子设备等等。其中折叠式电子设备因其独有的折叠性能,在展开状态时具有较大的显示面积,在折叠状态时具有较小的整机尺寸,现已受到越来越多的用户的喜爱。折叠式的电子设备从弯折方向上来说可以分为内折与外折。其中,内折指的是两半的柔性屏较壳体相互靠近并被壳体给保护起来,使得在折叠状态时用户看不到柔性屏。外折指的是两半柔性屏相较壳体相互远离,虽然柔性屏无法得到壳体的保护,但在折叠状态下依然可以使用户观看到其显示画面。并且对于内折来说,根据柔性屏折叠后的截面形状可分为U形与水滴形。其中,U形顾名思义指的是柔性屏弯折后其截面形状酷似字母U进而得到的命名。水滴形顾名思义指的是柔性屏弯折后其截面形状酷似水滴形状而得到的命名。换句话说,水滴形的柔性屏其两半屏幕之间的间距具有上小下大的特点。
无论是内折还是外折,无论是形成U形还是水滴形,目前为了实现折叠式电子设备的折叠功能通常采用装设于电子设备内的折叠装置。折叠装置依靠其支撑件相对支架运动,并通过其他结构件的配合以按照预设好的运动轨迹进行运动,从而在折叠状态时可将柔性件限制成U形或水滴形。但目前的折叠装置结构复杂、整体宽度较大,占用的空间较多,不利于小型化发展。例如有些折叠装置中的连接件可相对转动件进行滑动,这就会使得折叠装置、以及应用该折叠装置的壳体组件与电子设备在其长度方向上的尺寸会发生变化,因此导致折叠装置的结构较复杂,整体长度会变大且会占用较多的空间,从而减小其他结构件例如主板或电池等的装设空间。并且滑槽式结构在折叠装置遇到突发情况时(例如跌落),无法支撑连接件,影响折叠装置的可靠性。
基于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折叠装置。请一并参考图1-图8,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折叠装置处于展开状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折叠装置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的折叠装置的爆炸图。图4为图1所示的折叠装置的正视图。图5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支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折叠装置处于折叠状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所示的折叠装置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6所示的折叠装置的正视图。
本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折叠装置1,包括支架10,并排设置的第一转动机构20与第二转动机构20',设于所述支架10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转动机构20与所述第二转动机构20'均包括第一转动件21、第二转动件22、及连接件23,所述第一转动件21与所述第二转动件22的一端均转动连接于所述支架10,所述第一转动件21与所述第二转动件22的另一端均转动连接于所述连接件23,且所述第一转动件21与所述连接件23之间的第一转动轴心线C1平行且不重合于所述第二转动件22与所述连接件23之间的第二转动轴心线C2。支撑机构30包括设于所述支架10相对两侧的第一支撑件31与第二支撑件31',所述第一支撑件31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所述第二支撑件31'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从动机构70包括设于所述支架10相对两侧的第一从动件71与第二从动件71',所述第一从动件71的一端滑动并转动连接于所述支架10,另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且另一端还滑动并转动于所述第一支撑件31;所述第二从动件71'的一端滑动并转动连接于所述支架10,另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且另一端还滑动并转动于所述第二支撑件31';
其中,当所述折叠装置1折叠时,所述第一从动件71、所述第二从动件71'、及所述第一转动机构20与所述第二转动机构20'的所述第一转动件21、所述第二转动件22转动,所述第一从动件71与所述第二从动件71'还滑动,所述第一支撑件31及所述第二支撑件31'相互折叠;当所述折叠装置1展开时,所述第一从动件71、所述第二从动件71'、及所述第一转动机构20与所述第二转动机构20'的所述第一转动件21、所述第二转动件22转动,所述第一从动件71与所述第二从动件71'还滑动,所述第一支撑31件及所述第二支撑件31'相互展开。
折叠装置1是一种能够相对转动从而实现折叠与展开、具有折叠功能的一种装置。本实施方式提供的折叠装置1可应用于各种各样的领域中,例如门锁领域、车辆领域、机械领域、电子产品领域等等。本实施方式仅以折叠装置1应用于电子产品领域中的折叠式电子设备进行示意性说明。当然折叠装置1应用于其他领域也应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另外,上述提及的电子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个人计算机(Personal Computer,PC)、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便携式媒体播放器(Portable Media Player,PMP)、导航装置、可穿戴设备、智能手环、计步器等移动终端,以及诸如数字TV、台式计算机等固定终端。本实施方式仅以电子设备为手机时进行示意性说明。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也可以为其他种类,也应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折叠装置1主要包括支架10、两个转动机构、支撑机构30、以及从动机构70,本实施方式仅利用支架10、两个转动机构、支撑机构30、以及从动机构70便可解决上述提及的技术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折叠装置1只能具有上述这机构,折叠装置1还可以具有其他机构例如同步机构、悬停机构等等。接下来本实施方式将依次对支架10、两个转动机构、支撑机构30、及从动机构70及进行详细地介绍。
支架10是折叠装置1中的基础结构件,主要起到支撑、装设的作用,可以使折叠装置1中的其他结构件例如转动件与从动件71等部件装设在支架10上。并且支架10在部分实施方式中还能够起到支撑待支撑件的作用。其中待支撑件包括但不限于各种柔性件,或者各种刚性件,或者其他部件。本实施方式并不对支架10的形状、结构、材质等参数进行限制,只要能为其他结构件提供装配基础即可。
可选地,支架10具有相背设置的顶面101与底面102、及弯折连接于顶面101与底面102之间的两个第一侧面103、及两个第二侧面104,两个第一侧面103间隔设置,两个第二侧面104间隔设置,且两个第二侧面104弯折连接于两个第一侧面103的相对两侧。第一侧面103靠近后续的转动机构20且第一侧面103的形状为弧形以使顶面101的宽度大于底面102的宽度。由于顶面101后续需要装设各种结构件,而底面102通常不需要装配部件或装配的部件较少,因此使顶面101大,底面102小可减小支架10的尺寸,装设更多的结构件。另外,第一侧面103设计成弧形可在运动的过程中避让转动机构20或壳体等其他结构件,防止在运动的过程中出现干涉的问题。至于第二侧面104可以设计成平面以便后续在第二侧面104上装设其他结构件,例如从动机构70、同步机构、悬停机构等等。
转动机构是折叠装置1中的核心机构之一,主要实现折叠装置1的转动功能,并通过转动机构的转动从而驱动与限定和转动机构所连接的部件,使这些部件按照预设的运动轨迹进行运动。第一转动机构20主要包括第一转动件21、第二转动件22、及连接件23。其中第一转动件21与第二转动件22主要起转动的作用,连接件23主要起中间连接的作用,连接件23后续用于固设于壳体上。第一转动件21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支架10上,即第一转动件21靠近支架10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支架10上。换句话说,支架10通常是固定不动的,因此第一转动件21可相对支架10进行转动。并且,第二转动件22的一端同样转动连接于支架10上,即第二转动件22靠近支架10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支架10上。换句话说,支架10通常是固定不动的,因此第二转动件22可相对支架10进行转动。至于第一转动件21与第二转动件22的和支架10的具体配合结构本申请在后文再进行详细介绍。
第一转动件21的另一端转动连接于连接件23,即第一转动件21远离支架10的一端转动连接于连接件23。换句话说,第一转动件21可相对连接件23进行转动。并且第二转动件22的另一端同样转动连接于连接件23,即第二转动件22远离支架10的一端转动连接于连接件23。换句话说,第二转动件22可相对连接件23进行转动。至于第一转动件21与第二转动件22和支架10的具体配合结构本申请在后文再进行详细介绍。两个转动件与连接件23为转动连接,可使得连接件23只会相对两个转动件进行转动不会进行滑动,可避免连接件23相对两个转动件进行滑动从而增加折叠装置1的尺寸,实现了折叠装置1小型化的目的。并且两个转动件转动连接连接件23,可使得当折叠装置1遇到突发情况时(例如跌落),有效利用转动结构支撑连接件23,提高了折叠装置1的可靠性。
连接件23可固设于壳体上,从而实现当壳体转动时带动连接件23转动。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连接件23与壳体可以为一体式结构或分体式结构。当连接件23与壳体为一体式结构时,连接件23与壳体是通过一道工序制备而成,只不过为了便于理解,人为将连接件23与壳体进行了不同的命名。当连接件23与壳体为分体式结构时,连接件23与壳体是分开制备的,然后再通过各种方法例如粘接、螺钉连接、卡扣连接等方法将连接件23固设于壳体上。本实施方式仅以连接件23与壳体为分体式结构进行示意性说明。
本实施方式并不对第一转动件21、第二转动件22、及连接件23的形状、结构、材质等参数进行限定,只要第一转动件21与第二转动件22的一端能与支架10转动连接、第一转动件21与第二转动件22的另一端能与连接件23转动连接即可。
另外,第一转动件21与连接件23转动连接时,第一转动件21与连接件23之间具有第一转动轴心线C1(如图4中C1所示)。第二转动件22与连接件23转动连接时,第二转动件22与连接件23之间具有第二转动轴心线C2(如图4中C2方向所示)。本实施方式可使第一转动轴心线C1与第二转动轴线C22相互平行。其中“相互平行”指的是第一转动轴心线C1的延伸方向与第二转动轴心线C2的延伸方向相同,并且第一转动轴心线C1与第二转动轴心线C2之间具有一定间距,即第一转动轴心线C1与第二转动轴心线C2是相互平行且不重合的。上述设计可使得当折叠装置1处于静止状态时即折叠装置1未转动时连接件23被限制不能相对第一转动件21与第二转动件22进行转动,其与第一转动件21与第二转动件22保持相对静止,提高了折叠装置1结构的稳定性。但当折叠装置1处于运动过程中时,连接件23的转动仍可带动第一转动件21与第二转动件22进行转动,并且第一转动件21与和/或第二转动件22可相对支架10与连接件23进行转动。
第二转动机构20'与第一转动机构20相同,也包括第一转动件21、第二转动件22、及连接件23,所述第一转动件21与所述第二转动件22的一端均转动连接于所述支架10,所述第一转动件21与所述第二转动件22的另一端均转动连接于所述连接件23,且所述第一转动件21与所述连接件23之间的第一转动轴心线C1平行且不重合于所述第二转动件22与所述连接件23之间的第二转动轴心线C2。第二转动机构20'中的第一转动件21、第二转动件22、及连接件23可参考第一转动机构20中的第一转动件21、第二转动件22、及连接件23,本实施方式在此不再赘述。
支撑机构30在折叠装置1中主要用于后续支撑待支撑件,并且支撑机构30作为折叠装置1的从动机构70,它可以受到其它机构的运动轨迹的限制从而进行运动,最终实现所需的折叠形态,进而带动待支撑件弯折形成所需的形状。本实施方式中支撑机构30包括第一支撑件31与第二支撑件31',第一支撑件31用于支撑待支撑件,第一支撑件31具有用于支撑待支撑件的支撑面310。可选地,待支撑件可抵接支撑面310,或者待支撑件可与支撑面310之间具有间隙。第一支撑件31转动连接于连接件23,即第一支撑件31可相对于连接件23进行转动。第一支撑件31还可与后续的从动机构70相互配合。第二支撑件31'用于支撑待支撑件,第二支撑件31'具有用于支撑待支撑件的支撑面310。可选地,待支撑件可抵接支撑面310,或者待支撑件可与支撑面310之间具有间隙。第二支撑件31'转动连接于连接件23,即第二支撑件31'可相对于连接件23进行转动。第二支撑件31'还可与后续的从动机构70相互配合。
本实施方式并不对第一支撑件31与第二支撑件31'的形状、结构、材质等参数进行限定,只要第一支撑件31与第二支撑件31'能起到支撑待支撑件、且转动连接连接件23与从动件71的作用即可。
从动机构70在折叠装置1中起辅助运动的作用,主要用于控制并驱动第一支撑件31与第二支撑件31'进行运动,使第一支撑件31与第二支撑件31'按照特定的轨迹进行运动。从动机构70包括至少部分设于支架10相对两侧的第一从动件71与第二从动件71'。第一从动件71的一端滑动并转动连接于支架10上,即第一从动件71靠近支架10的一端可相对支架10进行滑动与转动。至于第一从动件71的另一端则同时与第一连接机构的连接件23与第一支撑件31均具有连接关系。首先第一从动件71的另一端转动连接于第一连接机构的连接件23上,即第一从动件71远离支架10的一端可相对第一连接机构的连接件23进行转动。其次第一从动件71的另一端还滑动并转动于第一支撑件31,即第一从动件71可相对第一支撑件31滑动与转动,或者说第一支撑件31可相对第一从动件71滑动与转动。第二从动件71'的一端滑动并转动连接于支架10上,即第二从动件71'靠近支架10的一端可相对支架10进行滑动与转动。至于第二从动件71'的另一端则同时与第二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与第二支撑件31'均具有连接关系。首先第二从动件71'的另一端转动连接于第二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上,即第二从动件71'远离支架10的一端可相对第二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进行转动。其次第二从动件71'的另一端还滑动并转动于第二支撑件31',即第二从动件71'可相对第二支撑件31'滑动与转动,或者说第二支撑件31'可相对第二从动件71'滑动与转动。
本实施方式并不对第一从动件71与第二从动件71'的形状、结构、材质等参数进行限定,只要第一从动件71与第二从动件71'能实现上述的连接关系,起到辅助运动的作用即可。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上述提及的转动可以理解为两个运动件可绕着转动轴心线进行圆周运动。滑动可以理解为两个运动件平行运动,只有位移的变化,没有角度的变化。而两个运动件既可滑动又可转动意味着两个运动件既有位移的变化又有角度的变化,也可将这种滑动与转动称之为滚动。
本实施方式提供的折叠装置1包括一个支撑机构30、一个从动机构70、以及两个转动机构。一个支撑机构30、一个从动机构70、以及两个转动机构构成一个整体机构,该整体机构设于支撑机构30中的第一支撑件31与第二支撑件31'背离支撑面310的一侧。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折叠装置1包括两个支撑机构30、两个从动机构70、以及四个转动机构,每一个支撑机构30与一个从动机构70、两个转动机构构成一个整体机构,两个整体机构均设于支撑机构30中的第一支撑件31与第二支撑件31'背离支撑面310的一侧,且沿第一支撑件3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折叠装置1也可包括三个或以上的支撑机构30,三个或以上的从动机构70、六个或以上的转动机构,每一个支撑机构30与一个从动机构70和两个转动机构构成一个整体机构,三个或以上的整体机构均设于支撑机构30中的第一支撑件31与第二支撑件31'背离支撑面310的一侧,且沿第一支撑件31与第二支撑件3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基于上述的连接关系,使得折叠装置1不仅可进行折叠还可按照预设的折叠轨迹进行运动,得到所需的折叠形态。具体地:当所述折叠装置1折叠时,所述第一从动件71、所述第二从动件71'、及所述第一转动机构20与所述第二转动机构20'的所述第一转动件21、所述第二转动件22转动,所述第一从动件71与所述第二从动件71'还滑动,所述第一支撑件31及所述第二支撑件31'相互折叠;当所述折叠装置1展开时,所述第一从动件71、所述第二从动件71'、及所述第一转动机构20与所述第二转动机构20'的所述第一转动件21、所述第二转动件22转动,所述第一从动件71与所述第二从动件71'还滑动,所述第一支撑31件及所述第二支撑件31'相互展开。
上述提及的折叠装置1的运动过程具有多种主动、从动逻辑关系,本申请以其中的一种具体的运动过程进行举例说明。当折叠装置1折叠或展开时,即当连接件23相对支架10转动时由于第一转动件21与第二转动件22转动连接支架10,因此连接件23可带动第一转动件21与第二转动件22相对支架10进行转动。同时由于第一支撑件31转动连接于连接件23上,因此当连接件23相对支架10转动时可使第一支撑件31同步相对支架10转动。并且由于第一从动件71转动连接于支架10上,因此连接件23可带动第一从动件71相对支架10进行滑动与滚动。当第一从动件71滑动与滚动时可使得第一从动件71反过来相对连接件23转动,进而带动第一支撑件31相对第一从动件71滑动与转动,最终使第一支撑件31与第二支撑件31'相互折叠或相互展开。
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上述多个结构件的主动被动关系可以颠倒,例如也可以为第一转动件21与第二转动件22相对支架10转动进而带动连接件23相对支架10进行转动。此类运动过程与原理也应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当第一支撑件31与第二支撑件31'相互平行,且第一支撑件31与第二支撑件31'位于支架10的相对两侧时,也可以理解为第一支撑件31靠近支架10的第一侧面103时,此时第一支撑件31与第二支撑件31'处于完全相互展开的状态,换句话说折叠装置1处于展开状态,如图4所示。当第一支撑件31与第二支撑件31'相互平行,且第一支撑件31与第二支撑件31'均位于支架10的一侧时,也可以理解为第一支撑件31与第二支撑件31'均位于支架10的顶面101时,此时第一支撑件31与第二支撑件31'处于完全相互折叠的状态,换句话说折叠装置1处于折叠状态,如图8所示。当第一支撑件31与第二支撑件31'相互折叠时,即折叠装置1从展开状态至折叠状态的过程,也可以理解为从图4至图8的过程,此时两个连接件23相互转动并相互靠近带动第一支撑件31与第二支撑件31'相互合并,以实现相互靠近与折叠。当第一支撑件31与第二支撑件31'相互展开时,即折叠装置1从折叠状态至展开状态的过程,也可以理解为从图8至图4的过程,此时两个连接件23相互转动并相互远离带动第一支撑件31与第二支撑件31'相互分开,以实现相互远离与展开。
当折叠装置1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一支撑件31与第二支撑件31'与支架10可共同围设形成用于收容待支撑件的收容空间11,本实施方式提供的折叠装置1可使待支撑件的横截面形状为U形或水滴形。本实施方式仅以收容空间11的截面形状为水滴形进行示意性说明。
综上,本实施方式提供的折叠装置1,通过采用支架10、两个转动机构、支撑机构30、及从动机构70的相互配合便可实现第一支撑件31与第二支撑件31'的相互折叠与相互展开,即实现折叠装置1的折叠与展开功能。并且第一转动件21与第二转动件22分别在与连接件23之间的第一转动轴心线C1与第二转动轴心线C2平行且不重合,可在实现第一支撑件31正常运动的基础上使得折叠装置1的长度较小且在长度方向上的尺寸不会发生变化,使得折叠装置1的结构紧凑,从而减小折叠装置1的尺寸及占用壳体组件2与电子设备的内部空间,有利于主板或电池等其他结构件的布局。相较于相关技术中连接件23可相对转动件滑动的方案还有利于折叠装置1小型化的发展。其中,上述提及的折叠装置1长度方向可以理解为折叠装置1处于展开状态时第一支撑件31与第二支撑件31'与支架10的排列方向。
另外,第一转动轴心线C1与第二转动轴心线C2平行且不重合可使得连接件23不会相对第一转动件21与第二转动件22进行转动,提高了折叠装置1的稳定性。
可选地,当折叠装置1处于展开状态时,第一支撑件31的支撑面310可与支架10的顶面101共面,使得待支撑件可抵接于第一支撑件31的支撑面310与支架10的顶面101上。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支撑机构30还可包括设于第一支撑件31与第二支撑件31'之间的承载件(图中未示出),承载件装设于支架10的顶面101上,承载件也同样具有用于支撑待支撑件的承载面。当折叠装置1处于展开状态时,第一支撑件31的支撑面310与承载件的承载面共面,使得待支撑件可抵接于第一支撑件31的支撑面310与承载件的承载面上。
并且,本申请的各种实施方式的说明是参考附加的图示,用以例示本申请可用以实施的特定实施方式。本申请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内”、“外”、“侧面”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为了更好、更清楚地说明及理解本申请,而不是指示或暗指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设置在上”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地连接,或者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例如本实施方式中的各种连接是包括直接连接和间接连接两种情况,比如两个结构件连接包括两个结构件直接连接或者通过第三个结构件或更多的其他结构件进行连接。连接还包括一体化连接和非一体化连接两种情况,一体化连接是指两个部件是一体形成并连接,非一体化连接是指A和B是非一体化形成并连接。
请再次参考图8,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支撑件31还相对所述第一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转动,所述第二支撑件31'还相对所述第二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转动,以使所述折叠装置1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第一支撑件31与所述第二支撑件31'均位于所述支架10的同一侧,且所述第一支撑件31与所述第二支撑件31'在远离所述支架10一端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支撑件31与所述第二支撑件31'在靠近所述支架10一端之间的距离。
当折叠装置1在运动时,第一支撑件31与第二支撑件31'除了可相对第一从动件71与第二从动件71'进行滑动与转动之外,第一支撑件31与第二支撑件31'还可利用相对第一从动件71与第二从动件71'进行的滑动与转动从而驱动第一支撑件31相对连接件23进行转动,具体地,可使第一支撑件31与第二支撑件31'靠近支架10的一端朝向靠近连接件23的一端转动,从而使折叠装置1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一支撑件31与第二支撑件31'在远离支架10一端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支撑件31与第二支撑件31'在靠近支架10一端之间的距离,即第一支撑件31与第二支撑件31'之间形成上小下大的间隙。换句话说,第一支撑件31与第二支撑件31'与支架10围设形成的收容空间11为上小下大的形状,即水滴形的收容空间11,进而使待支撑件的截面形状为水滴形。至于具体如何设计折叠装置1的结构从而限制第一支撑件31与第二支撑件31'的运动轨迹最终实现收容空间11的截面形状为水滴形,本申请将在下文进行详细介绍。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从动件71与第二从动件71'的另一端也可不驱动第一支撑件31与第二支撑件31'相对连接件23转动,此时折叠装置1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一支撑件31与第二支撑件31'与支架10便可围设形成U形的收容空间11。换句话说,第一支撑件31与第二支撑件31'处于完全相互折叠状态时第一支撑件31与第二支撑件31'均位于所述支架10的同一侧,且第一支撑件31与第二支撑件31'在远离所述支架10一端之间的距离等于第一支撑件31与第二支撑件31'在靠近所述支架10一端之间的距离,即第一支撑件31与第二支撑件31'之间形成上下等宽的间隙。
接下来,本申请将着重介绍第一转动机构20、第一支撑件31、以及第一从动件之间的具体结构以及位置关系。请一并参考图9-图11,图9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撑件与第一从动件的配合示意图。图10为图9所示的支撑件与从动件另一视角的配合示意图。图11为图10所示的第一支撑件与第一从动件的分解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撑件31包括支撑部313,及设于支撑部313靠近连接件23一侧的滚动部314,滚动部314滑动并转动连接于第一从动件71远离支架10的一端。滚动部314与第一从动件71之间通过第一滚动轴3141与第一滚动槽3140配合连接,第一滚动轴3141设于滚动部314与第一从动件71中的一者,第一滚动槽3140设于滚动部314与第一从动件71中的另一者。
第一支撑件31中的支撑部313用于支撑待支撑件,因此支撑部313具有用于支撑待支撑件的支撑面310。滚动部314设于支撑部313的一侧,且滚动部314用于滑动并转动连接于第一从动件71的另一端。具体地,本实施方式中支撑部313为矩形板状,支撑部313除了具有支撑面310及与支撑面310相背的非支撑面311外,支撑部313还具有设于支撑面310与非支撑面311之间的周侧面312,滚动部314连接于非支撑面311且滚动部314相较于支撑部313靠近连接件23,即支撑部313相较于滚动部314远离连接件23。
另外,支撑部313与滚动部314可以为一体式结构,也可以为分体式结构。当支撑部313与滚动部314为一体式结构时,支撑部313与滚动部314是通过一道工序制备而成,只不过为了便于理解,人为将支撑部313与滚动部314进行了不同的命名。当支撑部313与滚动部314为分体式结构时,支撑部313与滚动部314是分开制备的,然后再通过各种方法连接在一起。本实施方式仅以支撑部313与滚动部314为分体式结构进行示意性说明。
因此上述提及的第一支撑件31与第一从动件71远离支架10的一端滑动并转动连接,即为滚动部314与第一从动件71滑动并转动连接。具体地,滚动部314与第一从动件71之间通过第一滚动槽3140与第一滚动轴3141配合连接,第一滚动槽3140设于滚动部314与第一从动件71中的一者,第一滚动轴3141设于滚动部314与第一从动件71中的另一者。例如当第一滚动槽3140设于滚动部314时第一滚动轴3141设于第一从动件71上,当第一滚动槽3140设于第一从动件71上时第一滚动轴3141设于滚动部314上。本实施方式仅以第一滚动槽3140设于滚动部314、第一滚动轴3141设于第一从动件71上进行示意性说明。具体地,第一滚动轴3141设于第一从动件71背离连接件23的一侧,滚动部314上设有第一滚动槽3140,第一滚动轴3141可相对第一滚动槽3140进行转动从而使第一支撑件31相对第一从动件71转动,同时第一滚动轴3141还可在第一滚动槽3140内进行滑动,从而使第一支撑件31相对第一从动件71滑动,以使第一支撑件31相对第一从动件71滑动并转动。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滚动槽3140也可设于第一从动件71上,第一滚动轴3141装设于滚动部314上。可选地,第一滚动轴3141包括但不限于销钉。
另外,第一滚动轴3141与滚动部314或第一从动件71可以为固定连接,也可以为转动连接。例如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滚动轴3141设于第一从动件71上,第一滚动轴3141可固设于第一从动件71上使第一滚动轴3141与第一从动件71保持相对静止,从而使第一滚动槽3140相对第一滚动轴3141滑动并转动。或者第一滚动轴3141也可转动连接于第一从动件71上,使第一滚动轴3141与第一从动件71保持相对转动,这样依然可以使第一滚动槽3140相对第一滚动轴3141滑动并转动。可选地,当第一滚动轴3141固设于第一从动件71上时第一滚动轴3141与第一从动件71可以为一体式结构,也可以为分体式结构。当第一滚动轴3141与第一从动件71为一体式结构时,第一滚动轴3141与第一从动件71是通过一道工序制备而成,只不过为了便于理解,人为将第一滚动轴3141与第一从动件71进行了不同的命名。当第一滚动轴3141与第一从动件71为分体式结构时,第一滚动轴3141与第一从动件71是分开制备的,然后再通过各种方法连接在一起。本实施方式仅以第一滚动轴3141与第一从动件71为分体式结构进行示意性说明。
值得注意的是,本实施方式及后文仅以折叠装置1的一半结构进行示意性说明,换句话说仅以折叠装置1的右半部分的结构进行示意性说明,例如本实施方式仅以位于支架10右侧的一个第一支撑件31与一个连接件23进行示意性说明,至于位于支架10左侧的另一个第一支撑件31与另一个连接件23可与本实施方式的一个第一支撑件31与一个连接件23做同样理解,本实施方式在此不再赘述。
请一并参考图12-图13,图12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折叠装置处于展开状态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13为本申请另一实施方式中折叠装置处于折叠状态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中,支撑部313具有用于支撑待支撑件的支撑面310,第一滚动槽3140具有相对的第一限位端3140a与第二限位端3140b,第一限位端3140a相较于第二限位端3140b更远离支架10,且第一限位端3140a相较于第二限位部更远离支撑面310。
其中,当第一支撑件31与第二支撑件31'处于完全相互展开状态时,第一滚动轴3141定位于第一限位端3140a,当第一支撑件31与第二支撑件31'处于完全相互折叠状态时,第一滚动轴3141定位于第二限位端3140b。
第一滚动槽3140具有相对设置的两端:第一限位端3140a与第二限位端3140b,由于滚动轴会在第一滚动槽3140内进行滑动,因此便可利用第一限位端3140a与第二限位端3140b的侧壁52来限制滚动轴的滑动,使滚动轴滑动到第一限位端3140a与第二限位端3140b时滑动终止,无法再继续滑动下去。如图12所示,第一限位端3140a相较于第二限位端3140b更远离支架10,即第一限位端3140a相较于第二限位端3140b更靠右。同时第一限位端3140a相较于第二限位端3140b更远离支撑面310,即第一限位端3140a相较于第二限位端3140b更靠下,因此第一限位端3140a位于右下的位置,第二限位端3140b则位于左上的位置。
在折叠装置1的整个运动过程中,当第一支撑件31与第二支撑件31'处于完全相互展开状态时,即折叠装置1处于展开状态时,第一滚动轴3141定位于第一限位端3140a,以防止第一支撑件31反折而损坏后续的待支撑件。当第一支撑件31与第二支撑件31'处于完全相互折叠状态时,即折叠装置1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一滚动轴3141定位于第二限位端3140b,以防止第一支撑件31进一步弯折从而损坏后续的待支撑件。换句话说,当第一支撑件31处于完全展开时第一滚动轴3141位于右下,当第一支撑件31处于完全折叠时第一滚动轴3141位于左上。
因此在折叠装置1从展开状态至折叠状态的过程中,连接件23在相对支架10转动时可带动第一从动件71相对支架10滑动与转动。此时第一从动件71在滑动与转动时还可使第一从动件71相对连接件23进行转动,进而带动第一滚动轴3141的位置发生变化,便可从第一限位端3140a运动至第二限位端3140b,或者说第一滚动轴3141从在第一滚动槽3140内从右下至左上的方向运动,此时第一滚动轴3141便会与第一滚动槽3140的侧壁52相接触,使第一支撑件31相对第一从动件71滑动与转动,进而带动第一支撑件31相对连接件23转动,使第一支撑件31与第二支撑件31'与支架10共同配合围设水滴形的。
请再次参考图12-图13,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滚动槽3140还具有连通第一限位端3140a与第二限位端3140b的第一连通部3140c,从所述第一限位端3140a至所述第一连通部3140c再至所述第二限位端3140b的方向,所述第一滚动槽3140距支撑面310的距离逐渐减小。
第一滚动槽3140是具有一定长度的滑槽,因此第一滚动槽3140除了第一限位端3140a与第二限位端3140b外,还具有连通第一限位端3140a与第二限位端3140b的第一连通部3140c,滚动轴在除了展开状态与折叠状态外的其他状态下均位于第一连通部3140c内,本实施方式可使第一连通部3140c从第一限位端3140a至第二限位端3140b其距支撑面310的距离逐渐减小,也可以理解为第一连通部3140c的形状为直线形,这样可使在第一滚动轴3141的整个运动过程中第一支撑件31均相对连接件23转动形成水滴形,从而减小第一连通部3140c的长度。
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连通部3140c的形状也可以为弧形,或者为其他形状,只要保证第一限位端3140a与第二限位端3140b位置满足上述位置限定即可。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当第一支撑件31与第二支撑件31'处于完全展开状态时第一滚动轴3141也可位于第一连通部3140c内,在第一支撑件31与第二支撑件31'处于完全折叠状态时第一滚动轴3141位于第二限位端3140b内。当折叠装置1从展开状态至折叠状态的过程中,第一滚动轴3141先从第一连通部3140c运动至第一限位端3140a,再从第一限位端3140a运动运动至第二限位端3140b。
请一并参考图12-图14,图14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第一从动件、第一支撑件、及第一转动机构的连接件的配合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从动件71与第一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之间的第三转动轴心线C3相较于第一从动件71与滚动部314之间的第四转动轴心线C4更远离支架10。
从上述内容可知第一从动件71可相对第一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进行转动,因此第一从动件71与第一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之间具有第三转动轴心线C3(如图14中C3所示)。同理第一从动件71与滚动部314之间可也相对转动,因此第一从动件71与滚动部314之间具有第四转动轴心线C4(如图14中C4所示)。本实施方式可使第三转动轴心线C3相较于第四转动轴心线C4远离支架10设置,换句话说第三转动轴心线C3相较于第四转动轴心线C4更靠外,也可以理解为第一从动件71与第一支撑件31的连接处更靠近支架10,从而使得支撑板的长度增加,支撑板与支架10之间的间隙更小,从而在后续支撑待支撑件时可支撑更多的待支撑件,提高支撑面310积。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三转动轴心线C3相较于第四转动轴心线C4更靠近支撑面310,即第三转动轴心线C3更考上,第四转动轴心线C4更靠下。这样可增加第一连通部3140c的尺寸从而第一滚动轴3141在第一滚动槽3140内滚动时使第一支撑件31相对第一从动件71滚动的更加平稳、缓慢。
请一并参考图15-图16,图15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第一从动件与第一转动机构的连接件的配合示意图。图16为图15所示的第一从动件与第一转动机构的连接件分解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从动件71远离支架10的一端与第一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之间通过第一转动轴7110与第一转动孔7111配合连接,第一转动轴7110设于第一从动件71与第一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中的一者,第一转动孔7111设于第一从动件71与第一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中的另一者。
上述内容已提及第一从动件71可相对第一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进行转动。本实施方式可使第一从动件71与第一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之间通过第一转动轴7110与第一转动孔7111配合连接,第一转动轴7110的轴心线与第一转动孔7111的轴心线相重合,且第一转动轴7110的轴心线与第一从动件71和第一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之间的第三转动轴心线C3重合,从而实现第一从动件71转动连接第一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例如当第一转动轴7110设于第一从动件71上时第一转动孔7111设于第一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或者当第一转动轴7110设于第一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上时第一转动孔7111设于第一从动件71上。本实施方式仅以第一转动轴7110设于第一从动件71上第一转动孔7111设于第一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进行示意性说明。具体地,第一转动轴7110凸设于第一从动件71的靠近第一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的至少一侧,第一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靠近第一从动件71的一侧开设有第一转动孔7111,第一转动轴7110插设于第一转动孔7111内使第一转动轴7110能够在第一转动孔7111内进行转动,从而使第一从动件71相对第一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进行转动。
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转动轴7110也可设于第一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上,第一转动孔7111设于第一从动件71上。
值得注意的是,本实施方式提及的第一转动孔7111可以为通孔或为盲孔。其中通孔指的是第一转动孔7111同时贯穿结构件相对的两侧表面,盲孔指的是第一转动孔7111只贯穿结构件的一侧表面,因此盲孔也可称之为槽。
另外,第一转动轴7110与第一从动件71或第一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可以为固定连接,也可以为转动连接。例如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转动轴7110设于第一从动件71上,第一转动轴7110可固设于第一从动件71上使第一转动轴7110与第一从动件71保持相对静止,第一转动轴7110插设于第一转动孔7111内并相对第一转动孔7111转动,从而使第一从动件71相对第一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转动。或者第一转动轴7110也可转动连接于第一从动件71上,使第一转动轴7110与第一从动件71保持相对转动,这样依然可以使第一转动轴7110在第一转动孔7111内转动,从而使第一从动件71相对第一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转动。例如第一从动件71具有第一收容孔7112,第一转动轴7110贯穿第一收容孔7112,且第一转动轴7110的至少一端均凸出于第一从动件71。
可选地,当第一转动轴7110固设于第一从动件71上时第一转动轴7110与第一从动件71可以为一体式结构,也可以为分体式结构。当第一转动轴7110与第一从动件71为一体式结构时,第一转动轴7110与第一从动件71是通过一道工序制备而成,只不过为了便于理解,人为将第一转动轴7110与第一从动件71进行了不同的命名。当第一转动轴7110与第一从动件71为分体式结构时,第一转动轴7110与第一从动件71是分开制备的,然后再通过各种方法例如插接连接在一起。本实施方式仅以第一转动轴7110与第一从动件71为分体式结构进行示意性说明。
请一并参考图17-图18,图17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第一从动件与支架的配合示意图。图18为图17所示的第一从动件与支架的分解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从动件71靠近支架10的一端与支架10之间通过第二滚动轴7101与第二滚动槽7100配合连接,第二滚动轴7101设于第一从动件71与支架10中的一者,第二滚动槽7100设于第一从动件71与支架10中的另一者。
上述内容已提及第一从动件71同样可相对支架10进行滑动与转动,因此第一从动件71与支架10之间通过第二滚动槽7100与第二滚动轴7101配合连接,第二滚动槽7100设于第一从动件71与支架10中的一者,第二滚动轴7101设于第一从动件71与支架10中的另一者。例如当第二滚动槽7100设于第一从动件71时第二滚动轴7101设于支架10上,当第二滚动槽7100设于支架10上时第二滚动轴7101设于第一从动件71上。本实施方式仅以第二滚动槽7100设于支架10、第二滚动轴7101设于第一从动件71进行示意性说明。具体地,第二滚动槽7100设于支架10的第二侧面104上,第一从动件71上设有第二滚动轴7101,第二滚动轴7101可相对第二滚动槽7100进行转动从而使第一从动件71相对支架10转动,同时第二滚动轴7101还可在第二滚动槽7100内进行滑动,从而使第一从动件71相对支架10滑动,以使第一从动件71相对支架10滑动并转动。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二滚动轴7101也可设于支架10的第二侧面104上,第二滚动槽7100装设于第一从动件71上。可选地,第二滚动轴7101包括但不限于销钉。
另外,第二滚动轴7101与第一从动件71或支架10可以为固定连接,也可以为转动连接。例如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滚动轴7101设于第一从动件71上,第二滚动轴7101可固设于第一从动件71上使第二滚动轴7101与第一从动件71保持相对静止,从而使第二滚动槽7100相对第二滚动轴7101滑动并转动。或者第二滚动轴7101也可转动连接于第一从动件71上,使第二滚动轴7101与第一从动件71保持相对转动,这样依然可以使第二滚动槽7100相对第二滚动轴7101滑动并转动。可选地,当第二滚动轴7101固设于第一从动件71上时第二滚动轴7101与第一从动件71可以为一体式结构,也可以为分体式结构。当第二滚动轴7101与第一从动件71为一体式结构时,第二滚动轴7101与第一从动件71是通过一道工序制备而成,只不过为了便于理解,人为将第二滚动轴7101与第一从动件71进行了不同的命名。当第二滚动轴7101与第一从动件71为分体式结构时,第二滚动轴7101与第一从动件71是分开制备的,然后再通过各种方法连接在一起。本实施方式仅以第二滚动轴7101与第一从动件71为分体式结构进行示意性说明。
请再次参考图12-图13、以及图17-图18,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撑件31具有用于支撑待支撑件的支撑面310,第二滚动槽7100设有相对的第三限位端7100a与第四限位端7100b,当第一支撑件31与第二支撑件31'处于完全相互展开状态时,第三限位端7100a相较于第四限位端7100b更远离第一支撑件31,且第三限位端7100a相较于第四限位部更远离支撑面310。
其中,当第一支撑件31与第二支撑件31'处于完全相互展开状态时,第二滚动轴7101定位于第三限位端7100a,当第一支撑件31与第二支撑件31'处于完全相互折叠状态时,第二滚动轴7101定位于第四限位端7100b。
第二滚动槽7100具有相对设置的两端:第三限位端7100a与第四限位端7100b,由于第二滚动轴7101会在第二滚动槽7100内进行滑动,因此便可利用第三限位端7100a与第四限位端7100b的侧壁52来限制第二滚动轴7101的滑动,使第二滚动轴7101滑动到第三限位端7100a与第四限位端7100b时滑动终止,无法再继续滑动下去。如图12所示,当第一支撑件31与第二支撑件31'处于完全相互展开状态时,第三限位端7100a相较于第四限位端7100b更远离第一支撑件31,即第三限位端7100a相较于第四限位端7100b更靠左。同时第三限位端7100a相较于第四限位端7100b更远离支撑面310,即第三限位端7100a相较于第四限位端7100b更靠下,因此第三限位端7100a位于左下的位置,第四限位端7100b则位于右上的位置。
在折叠装置1的整个运动过程中,当第一支撑件31与第二支撑件31'处于完全相互展开状态时,即折叠装置1处于展开状态时,第二滚动轴7101定位于第三限位端7100a,以防止第一支撑件31反折而损坏后续的待支撑件。当第一支撑件31与第二支撑件31'处于完全相互折叠状态时,即折叠装置1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二滚动轴7101定位于第四限位端7100b,以防止第一支撑件31进一步弯折从而损坏后续的待支撑件。换句话说,当第一支撑件31处于完全展开时第二滚动轴7101位于左下,当第一支撑件31处于完全折叠时第二滚动轴7101位于右上。
因此折叠装置1从展开状态至折叠状态的过程中,第一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相对支架10转动时可带动第一从动件71相对支架10滑动与转动,使得第二滚动轴7101在第二滚动槽7100内从左下至右上,此时第二滚动轴7101便会与第二滚动槽7100的侧壁52相接触,从而带动第一从动件71相对支架10转动,使第一从动件71的另一端相对第一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转动,进而使第一从动件71另一端上的第二滚动轴7101从第三限位端7100a运动至第四限位端7100b,进而使第一支撑件31相对第一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进行转动,使第一支撑件31与第二支撑件31'与支架10共同配合围设水滴形的收容空间11。当折叠装置1从折叠状态至展开状态的过程中,上述部件均进行反向运动,本实施方式在此不再赘述。
请一并参考图19-图20,图19为本申请另一实施方式中折叠装置处于展开状态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20为本申请另一实施方式中折叠装置处于折叠状态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在一实施方式中可使第二滚动轴7101的轴线相较于两个转动件和支架10之间的轴线靠近支架10的底面102设置。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一转动件21可相对于支架10转动,因此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一转动件21与支架10之间具有第一转动轴线C11。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二转动件22可相对于支架10转动,因此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二转动件22与支架10之间具有第二转动轴线C22。第一从动件71可相对于支架10进行滚动,因此第一从动件71与支架10之间具有位置可变化的第三转动轴线C33。本实施方式可使第三转动轴线C33相较于第一转动轴线C11与第二转动轴线C22更靠靠近支架10的底面102,即在图19中的竖直方向上,第三转动轴2210转动轴线更靠下,第一转动轴线C11与第二转动轴线C22更靠上。这样当第一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在相对支架10转动时可带动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一转动件21、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二转动件22、第一从动件71相对支架10进行转动,并且由于两个转动件的轴线更靠上,因此两个转动件转动时可通过第一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拉动第三转动轴线C33相对滑动来弥补转动时产生的位移差,进而使第二滚动轴7101从第三限位端7100a运动至第四限位端7100b。可选地,折叠装置1从展开状态至折叠状态的过程中右方的第一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转动时,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一转动件21、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二转动件22、第一从动件71沿逆时针转动,且设于第一从动件71上的第二滚动轴7101朝上右上滑动。
请再次参考图19-图20,在另一实施方式中,两个转动件与支架10之间具有对应的轴线,以及两个转动件与第一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之间具有对应的轴心线。每个转动件相对两端的轴线与轴心线其在不同状态下距离会发生变化。例如当折叠装置1处于展开状态时,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一转动件21相对两端的轴线与轴心线(即第一转动轴线C11与第一转动轴心线C1)在水平方向上的投影距离为L1,当折叠装置1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一转动件21相对两端的轴线与轴心线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距离为L2,且L2>L1。由于其距离的增加使第一从动件71在转动的同时,第一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也可拉动第一从动件71相对于支架10从左下朝右上的方向滑动,从而使第一从动件71相对支架10滑动与转动。至于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二转动件22也可做同样的理解,本实施方式在此不再赘述。可选地,当折叠装置1处于展开状态时,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一转动件21与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二转动件22在水平方向上向下倾斜设置,因此其在水平方向上的投影距离较小。在折叠装置1的运动过程中,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一转动件21与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二转动件22除了相对支架10转动外,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一转动件21与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二转动件22还可相对第一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再进行转动,例如位于支架10右侧的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一转动件21与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二转动件22相对第一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再沿逆时针转动,从而改变其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距离,使投影距离增加从而使第一从动件71相对支架10滑动与转动。
请再次参考图12-图13,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滚动槽7100还具有连通第三限位端7100a与第四限位端7100b的第二连通部7100c,第二连通部7100c朝向远离支撑面310的方向凸起。
第二滚动槽7100是具有一定长度的滑槽,因此第二滚动槽7100除了第三限位端7100a与第四限位端7100b外,还具有连通第三限位端7100a与第四限位端7100b的第二连通部7100c,第二滚动轴7101在除了展开状态与折叠状态外的其他状态下均位于第二连通部7100c内,本实施方式可使第二连通部7100c朝向远离支撑面310的方向凸起,即第二连通部7100c的形状为弧形,且该弧形向下凸起。这样便可使第一从动件71的运动更平稳,进而使第一支撑件31的运动更平稳从而有效地保护待支撑件。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二连通部7100c的形状也可以为直线,或者为其他形状,只要保证第三限位端7100a与第四限位端7100b满足上述位置限定即可。
请参考图21,图21为图1所示的折叠装置的俯视图。本实施方式中,两个转动机构20、第一支撑件31与第二支撑件31'、第一从动件71与第二从动件71'均可相对支架10呈轴对称设置,从而简化折叠装置1的结构,提高折叠装置1的外观一致性。
请再次参考图12,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转动轴心线C1相较于第二转动轴心线C2远离支架10。上述内容已提及可使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一转动件21与第一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之间的第一转动轴心线C1平行于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二转动件22与第一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之间的第二转动轴心线C2,从而防止支架10相对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一转动件21与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二转动件22转动,保证支架10的稳定性。本申请同样提供了不同的实施方式来使第一转动轴心线C1平行第二转动轴心线C2。具体地,本实施方式可使第一转动轴心线C1相较于第二转动轴心线C2远离支架10,换句话说在图12中的水平方向上,第一转动轴心线C1更靠外,第二转动轴心线C2更靠内从而实现第一转动轴心线C1平行第二转动轴心线C2。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设置成第一转动轴心线C1相较于第二转动轴心线C2靠近支架10。
请再次参考图12,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撑件31具有支撑面310,第一转动轴心线C1相较于第二转动轴心线C2更靠近支撑面310。
除了可在水平方向上使第一转动轴心线C1更靠外之外,本实施方式还可使第一转动轴心线C1相较于第二转动轴心线C2更靠近支撑面310。换句话说在图12中的竖直方向上第一转动轴心线C1更靠上,第二转动轴心线C2更靠下,从而进一步增加第一转动轴心线C1与第二转动轴心线C2之间的距离,当两个轴心线之间的距离增加时可进一步提高第一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的稳定性,防止第一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相对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一转动件21与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二转动件22转动。并且使第一转动轴心线C1靠右上设置,第二转动轴心线C2靠近左下设置可使两个轴心线在相同距离的前提下减小折叠装置1的尺寸,进一步实现折叠装置1的小型化。
另外,位于支架10同一侧的第一从动件71、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一转动件21、及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二转动件22可沿着支架10的中线层叠设置,至于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一转动件21与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二转动件22的位置关系,例如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一转动件21与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二转动件22哪个更靠近第一从动件71本实施方式在此并不进行限定。本实施方式仅以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一转动件21相较于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二转动件22远离第一从动件71进行示意性说明。
请一并参考图22-图23,图22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第一转动机构的第一转动件、第二转动件、及连接件的配合示意图。图23为图22所示的第一转动机构的第一转动件、第二转动件、及连接件的分解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一转动件21远离支架10的一端与第一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之间通过第二转动轴2110与第二转动孔2111配合连接,第二转动轴2110设于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一转动件21与第一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中的一者,第二转动孔2111设于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一转动件21与第一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中的另一者。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二转动件22远离支架10的一端与第一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之间通过第三转动轴2210与第三转动孔2211配合连接,第三转动轴2210设于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二转动件22与第一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中的一者,第三转动孔2211设于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二转动件22与第一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中的另一者。
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一转动件21与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二转动件22和第一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配合连接的一端可采用转动轴与转动孔的配合形式。具体地,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一转动件21与第一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之间可通过第二转动轴2110与第二转动孔2111配合连接,第二转动轴2110的轴心线与第二转动孔2111的轴心线相重合,且第二转动轴2110的轴心线与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一转动件21和第一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之间的第一转动轴心线C1重合,从而实现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一转动件21转动连接第一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例如当第二转动轴2110设于第一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上时第二转动孔2111设于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一转动件21,或者当第二转动轴2110设于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一转动件21上时第二转动孔2111设于第一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上。本实施方式仅以第二转动轴2110设于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一转动件21上第二转动孔2111设于第一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进行示意性说明。具体地,第二转动轴2110凸设于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一转动件21的相对两侧,第一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上设有第二转动孔2111,第二转动轴2110插设于第二转动孔2111内使第二转动轴2110能够在第二转动孔2111内进行转动,从而使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一转动件21相对第一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进行转动。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二转动轴2110也可设于第一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上,第二转动孔2111设于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一转动件21的相对两侧。
值得注意的是,本实施方式提及的第二转动孔2111可以为通孔或为盲孔。其中通孔指的是第二转动孔2111同时贯穿结构件相对的两侧表面,盲孔指的是第二转动孔2111只贯穿结构件的一侧表面,因此盲孔也可称之为槽。
另外,第二转动轴2110与第一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或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一转动件21可以为固定连接,也可以为转动连接。例如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转动轴2110设于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一转动件21上,第二转动轴2110可固设于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一转动件21上使第二转动轴2110与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一转动件21保持相对静止,第二转动轴2110插设于第二转动孔2111内并相对第二转动孔2111转动,从而使第一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相对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一转动件21转动。或者第二转动轴2110也可转动连接于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一转动件21上,使第二转动轴2110与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一转动件21保持相对转动,这样依然可以使第二转动轴2110在第二转动孔2111内转动,从而使第一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相对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一转动件21转动。例如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一转动件21具有贯穿其相对两侧的第二收容孔2112,第二转动轴2110贯穿第二收容孔2112,且第二转动轴2110的相对两端均凸出于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一转动件21的相对两侧。
可选地,当第二转动轴2110固设于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一转动件21上时第二转动轴2110与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一转动件21可以为一体式结构,也可以为分体式结构。当第二转动轴2110与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一转动件21为一体式结构时,第二转动轴2110与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一转动件21是通过一道工序制备而成,只不过为了便于理解,人为将第二转动轴2110与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一转动件21进行了不同的命名。当第二转动轴2110与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一转动件21为分体式结构时,第二转动轴2110与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一转动件21是分开制备的,然后再通过各种方法例如插接在一起。本实施方式仅以第二转动轴2110与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一转动件21为分体式结构进行示意性说明。
同理,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二转动件22与第一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之间可通过第三转动轴2210与第三转动孔2211配合连接,第三转动轴2210的轴心线与第三转动孔2211的轴心线相重合,且第三转动轴2210的轴心线与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二转动件22和第一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之间的第二转动轴心线C2重合,从而实现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二转动件22转动连接第一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例如当第三转动轴2210设于第一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上时第三转动孔2211设于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二转动件22,或者当第三转动轴2210设于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二转动件22上时第三转动孔2211设于第一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上。本实施方式仅以第三转动轴2210设于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二转动件22上第三转动孔2211设于第一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进行示意性说明。具体地,第三转动轴2210凸设于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二转动件22的相对两侧,第一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上设有第三转动孔2211,第三转动轴2210插设于第三转动孔2211内使第三转动轴2210能够在第三转动孔2211内进行转动,从而使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二转动件22相对第一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进行转动。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三转动轴2210也可设于第一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上,第三转动孔2211设于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二转动件22的相对两侧。
值得注意的是,本实施方式提及的第三转动孔2211可以为通孔或为盲孔。其中通孔指的是第三转动孔2211同时贯穿结构件相对的两侧表面,盲孔指的是第三转动孔2211只贯穿结构件的一侧表面,因此盲孔也可称之为槽。
另外,第三转动轴2210与第一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或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二转动件22可以为固定连接,也可以为转动连接。例如本实施方式中第三转动轴2210设于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二转动件22上,第三转动轴2210可固设于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二转动件22上使第三转动轴2210与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二转动件22保持相对静止,第三转动轴2210插设于第三转动孔2211内并相对第三转动孔2211转动,从而使第一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相对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二转动件22转动。或者第三转动轴2210也可转动连接于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二转动件22上,使第三转动轴2210与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二转动件22保持相对转动,这样依然可以使第三转动轴2210在第三转动孔2211内转动,从而使第一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相对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二转动件22转动。例如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二转动件22具有贯穿其相对两侧的第三收容孔2212,第三转动轴2210贯穿第三收容孔2212,且第三转动轴2210的相对两端均凸出于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二转动件22的相对两侧。
可选地,当第三转动轴2210固设于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二转动件22上时第三转动轴2210与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二转动件22可以为一体式结构,也可以为分体式结构。当第三转动轴2210与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二转动件22为一体式结构时,第三转动轴2210与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二转动件22是通过一道工序制备而成,只不过为了便于理解,人为将第三转动轴2210与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二转动件22进行了不同的命名。当第三转动轴2210与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二转动件22为分体式结构时,第三转动轴2210与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二转动件22是分开制备的,然后再通过各种方法例如插接在一起。本实施方式仅以第三转动轴2210与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二转动件22为分体式结构进行示意性说明。
请再次参考图19-图20,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一转动件21与支架10之间的第一转动轴线C11平行或重合于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二转动件22与支架10之间的第二转动轴线C22。
首先两个转动轴线相互平行可使第一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顺利转动,且第一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在转动时带动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一转动件21与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二转动件22均相对支架10转动,防止转动时出现卡死等问题。其次,可使折叠装置1在静止状态下,例如展开状态或折叠状态,或者展开状态与折叠状态之间的任意状态时使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一转动件21与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二转动件22处于静止状态,防止支架10相对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一转动件21与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二转动件22转动,提高了折叠装置1的稳定性,使折叠装置1在某一状态下时实现悬停、自锁等功能。
可选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水平方向上,第一转动轴线C11相较于第二转动轴线C22更靠内,即第一转动轴线C11相较于第二转动轴线C22更靠近支架10的中线。或者第一转动轴线C11相较于第二转动轴线C22更靠外,即第一转动轴线C11相较于第二转动轴线C22更远离支架10的中心线。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在竖直方向上,第一转动轴线C11相较于第二转动轴线C22更靠近支架10的底面102,即第一转动轴线C11相较于第二转动轴线C22更靠下。或者第一转动轴线C11相较于第二转动轴线C22更远离支架10的底面102,即第一转动轴线C11相较于第二转动轴线C22更靠上。本实施方式仅以第一转动轴线C11相较于第二转动轴线C22更靠左上进行示意性说明。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转动轴线C11与第二转动轴线C22也可以重合设置,不影响折叠装置1的运动过程。
另外,关于第一转动轴线C11及第二转动轴线C22与支架10的位置,两个个转动轴线可位于支架10内,或者两个转动轴线也可位于支架10外,或者两个转动轴线一个位于支架10内,另一个位于支架10外。具体位于支架10的何处可根据转动件、第一从动件71与支架10的配合结构形式有关。
请一并参考图24-图27,图24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第一转动机构的第一转动件、第二转动件、及支架的配合示意图。图25为图24所示的第一转动机构的第一转动件、第二转动件、及部分支架的配合示意图。图26为图24所示的第一转动机构的第一转动件、第二转动件、及支架的分解示意图。图27为图26所示的支架另一视角的分解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一转动件21靠近支架10的一端与支架10通过第一圆弧轨2100与第一圆弧槽2101配合连接,第一圆弧轨2100设于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一转动件21与支架10中的一者,第一圆弧槽2101设于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一转动件21与支架10中的另一者。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二转动件22靠近支架10的一端与支架10之间通过第二圆弧轨2200与第二圆弧槽2201配合连接,第二圆弧轨2200设于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二转动件22与支架10中的一者,第二圆弧槽2201设于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二转动件22与支架10中的另一者。
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个转动件与支架10均可通过圆弧轨与圆弧槽的配合形式来实现转动连接。具体地,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一转动件21与支架10之间通过第一圆弧槽2101与第一圆弧轨2100配合连接。例如当第一圆弧轨2100设于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一转动件21上时第一圆弧槽2101设于支架10上,当第一圆弧槽2101设于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一转动件21上时第一圆弧轨2100设于支架10上。本实施方式仅以第一圆弧轨2100设于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一转动件21上第一圆弧槽2101设于支架10上进行示意性说明。具体地,支架10上设有圆弧形的槽体,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一转动件21靠近支架10的一端设有对应圆弧槽体形状的圆弧形的块体,第一圆弧轨2100可设于第一圆弧槽2101内并抵接第一圆弧槽2101的内壁,且第一圆弧槽2101的轴线与第一圆弧轨2100的轴线共线,第一圆弧槽2101的轴线与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一转动件21和支架10之间的第一转动轴线C11共线,使得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一转动件21可相对支架10进行转动。
至于第一圆弧槽2101与第一圆弧轨2100的尺寸与弧度可根据所需的第一转动轴线C11的位置进行设计。另外,采用圆弧槽与圆弧柜的设计方式可使得第一转动轴线C11的位置既可在支架10内可也位于支架10外,例如可根据改变圆弧槽的半径与圆心角从而更好地设计第一转动轴线C11的位置。
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圆弧槽2101也可以设于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一转动件21上,第一圆弧轨2100也可设于支架10上。
同理,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二转动件22与支架10之间通过第二圆弧槽2201与第二圆弧轨2200配合连接。当第二圆弧轨2200设于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二转动件22上时第二圆弧槽2201设于支架10上,当第二圆弧槽2201设于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二转动件22上时第二圆弧轨2200设于支架10上。本实施方式仅以第二圆弧轨2200设于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二转动件22上第二圆弧槽2201设于支架10上进行示意性说明。具体地,支架10上设有圆弧形的槽体,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二转动件22靠近支架10的一端设有对应圆弧槽体形状的圆弧形的块体,第二圆弧轨2200可设于第二圆弧槽2201内并抵接第二圆弧槽2201的内壁,且第二圆弧槽2201的轴线与第二圆弧轨2200的轴线共线,第二圆弧槽2201的轴线与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二转动件22和支架10之间的第二转动轴线C22共线,使得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二转动件22可相对支架10进行转动。
至于第二圆弧槽2201与第二圆弧轨2200的尺寸与弧度可根据所需的第二转动轴线C22的位置进行设计。另外,采用圆弧槽与圆弧柜的设计方式可使得第二转动轴线C22的位置既可在支架10内可也位于支架10外,例如可根据改变圆弧槽的半径与圆心角从而更好地设计第二转动轴线C22的位置。
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二圆弧槽2201也可以设于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二转动件22上,第二圆弧轨2200也可设于支架10上。
请一并参考图28-图29,图28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撑件与第一转动机构的连接件的配合示意图。图29为图28所示的第一支撑件与第一转动机构的连接件的分解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撑件31包括支撑部313与导向部315,支撑部313具有用于支撑待支撑件的支撑面310,导向部315固设于与支撑面310相背离的一侧表面,导向部315与第一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之间通过第三圆弧轨3150与第三圆弧槽3151配合连接,第三圆弧轨3150设于导向部315与第一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中的一者,第三圆弧槽3151设于导向部315与第一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中的另一者。
第一支撑件31可包括支撑部313与导向部315。其中支撑部313本实施方式在此不再赘述。导向部315设于支撑部313的一侧,且导向部315用于与第一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实现转动连接。具体地,导向部315设于非支撑面311上即导向部315相较于支撑部313靠近第一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
另外,支撑部313与导向部315可以为一体式结构,也可以为分体式结构。当支撑部313与导向部315为一体式结构时,支撑部313与导向部315是通过一道工序制备而成,只不过为了便于理解,人为将支撑部313与导向部315进行了不同的命名。当支撑部313与导向部315为分体式结构时,支撑部313与导向部315是分开制备的,然后再通过各种方法连接在一起。本实施方式仅以支撑部313与导向部315为一体式结构进行示意性说明。
可选地,支撑部313、导向部315、及滚动部314三者可均为一体式结构,即支撑部313、导向部315、及滚动部314均是通过一道工序制备而成的。或者三者均为分体式结构,即支撑部313、导向部315、及滚动部314均为分开制备的,然后再通过各种方法结合到一起。或者三者中的部分为一体式结构,其余的部分为分体式结构,即支撑部313、导向部315、及滚动部314中的部分部件是一道工序制备而成的,其余的部件是分开制备的,然后再通过各种方法将其结合到一起。
因此上述提及的第一支撑件31与第一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转动连接即为导向部315与第一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转动连接。具体地,导向部315与第一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之间通过第三圆弧槽3151与第三圆弧轨3150配合连接。第三圆弧槽3151设于导向部315与第一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中的一者,第三圆弧轨3150设于导向部315与第一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中的另一者。例如当第三圆弧槽3151设于导向部315时第三圆弧轨3150设于第一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上,当第三圆弧槽3151设于第一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上时第三圆弧轨3150设于导向部315上。本实施方式仅以第三圆弧槽3151设于导向部315、第三圆弧轨3150设于第一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上进行示意性说明。具体地,导向部315靠近第一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的一侧表面设有圆弧形的槽体,第一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相对应地设置有插设于第三圆弧槽3151的圆弧形的块体,第三圆弧轨3150可设于第三圆弧槽3151内并抵接第三圆弧槽3151的内壁,且第三圆弧槽3151的轴心线与第三圆弧轨3150的轴心线共线,第三圆弧槽3151的轴心线与支撑部313和第一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之间的转动轴心线共线,使得支撑部313可相对第一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进行转动。至于第三圆弧槽3151与第三圆弧轨3150的尺寸与弧度可根据所需的第四转动轴心线C4的位置进行设计。另外,采用圆弧槽与圆弧柜的设计方式可使得第四转动轴心线C4的位置既可在导向部315内可也位于导向部315外,例如可根据改变圆弧槽的半径与圆心角从而更好地设计第四转动轴心线C4的位置。
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三圆弧槽3151也可以设于第一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上,第三圆弧轨3150也可设于导向部315上。
可选地,支撑部313的非支撑面311在远离支架10的一端设有导向部315,导向部315为弧形块。进一步可选地,导向部315朝向第一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的一侧开设有第三圆弧槽3151,且第三圆弧槽3151的相对两端贯穿导向部315靠近支撑部313的一侧表面、以及导向部315远离支架10的一侧表面。
可选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支撑部313的非支撑面311在对应第一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的相对两端分别设有导向部315,两个导向部315面对面设置的表面设有第三圆弧槽3151,两个第三圆弧槽3151的轴心线共线。第一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的相对两侧分别设有第三圆弧轨3150,两个第三圆弧轨3150可分别对应插设与第三圆弧槽3151内。
请再次参考图25-图26,本实施方式中,支架10包括第一子支架110与第二子支架120,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一转动件21及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二转动件22夹设于第一子支架110与第二子支架120之间、并通过第一子支架110与第二子支架120实现转动连接。
本实施方式的支架10是由分体式的第一子支架110与第二子支架120构成,即第一子支架110与第二子支架120是分开制备的,然后再通过各种方法例如粘接、卡接、或者螺钉连接等方法装配到一起。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一转动件21、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二转动件22夹设于第一子支架110与第二子支架120之间,利用第一子支架110与第二子支架120相互配合来和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一转动件21、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二转动件22实现转动连接。例如上述内容已提及本申请以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一转动件21、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二转动件22一端为转动轴进行示意性说明,因此支架10上则相对应设有第一圆弧槽2101与第二圆弧槽2201。因此可在第一子支架110上开设两个容置空间111,并在每个容置空间111相对的侧壁52上设置凸起121,当第一子支架110与第二子支架120装配到一起后,每个容置空间111的第一子支架110、第二子支架120、以及凸起121共同围设形成相对应的圆弧槽。另外还可在第二子支架120上凸起121的相对两侧开设连通容置空间111的过孔122,,用于避让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一转动件21与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二转动件22,防止第二子支架120与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一转动件21与第一转动机构20的第二转动件22发生干涉。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设计成一体式结构的支架10,即第一子支架110与第二子支架120为不可分割的结构形式。
第二转动机构20'、第二支撑件31'、以及第二从动件71'的相关结构与位置关系可与第一转动机构20、第一支撑件31、以及第一从动件71做同样的理解。例如:
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支撑件31'包括支撑部313,及设于支撑部313靠近连接件23一侧的滚动部314,滚动部314滑动并转动连接于第二从动件71'远离支架10的一端。滚动部314与第二从动件71'之间通过第一滚动轴3141与第一滚动槽3140配合连接,第一滚动轴3141设于滚动部314与第二从动件71'中的一者,第一滚动槽3140设于滚动部314与第二从动件71'中的另一者。
本实施方式中,支撑部313具有用于支撑待支撑件的支撑面310,第一滚动槽3140具有相对的第一限位端3140a与第二限位端3140b,第一限位端3140a相较于第二限位端3140b更远离支架10,且第一限位端3140a相较于第二限位部更远离支撑面310。
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滚动槽3140还具有连通第一限位端3140a与第二限位端3140b的第一连通部3140c,从所述第一限位端3140a至所述第一连通部3140c再至所述第二限位端3140b的方向,所述第一滚动槽3140距支撑面310的距离逐渐减小。
本实施方式中,第二从动件71'与第二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之间的第三转动轴心线C3相较于第二从动件71'与滚动部314之间的第四转动轴心线C4更远离支架10。
本实施方式中,第二从动件71'远离支架10的一端与第二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之间通过第一转动轴7110与第一转动孔7111配合连接,第一转动轴7110设于第二从动件71'与第二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中的一者,第一转动孔7111设于第二从动件71'与第二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中的另一者。
本实施方式中,第二从动件71'靠近支架10的一端与支架10之间通过第二滚动轴7101与第二滚动槽7100配合连接,第二滚动轴7101设于第二从动件71'与支架10中的一者,第二滚动槽7100设于第二从动件71'与支架10中的另一者。
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支撑件31'具有用于支撑待支撑件的支撑面310,第二滚动槽7100设有相对的第三限位端7100a与第四限位端7100b,当第一支撑件31与第二支撑件31'处于完全相互展开状态时,第三限位端7100a相较于第四限位端7100b更远离第二支撑件31',且第三限位端7100a相较于第四限位部更远离支撑面310。
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滚动槽7100还具有连通第三限位端7100a与第四限位端7100b的第二连通部7100c,第二连通部7100c朝向远离支撑面310的方向凸起。
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转动轴心线C1相较于第二转动轴心线C2远离支架10。
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支撑件31'具有支撑面310,第一转动轴心线C1相较于第二转动轴心线C2更靠近支撑面310。
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转动机构20'的第一转动件21远离支架10的一端与第二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之间通过第二转动轴2110与第二转动孔2111配合连接,第二转动轴2110设于第二转动机构20'的第一转动件21与第二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中的一者,第二转动孔2111设于第二转动机构20'的第一转动件21与第二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中的另一者。第二转动机构20'的第二转动件22远离支架10的一端与第二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之间通过第三转动轴2210与第三转动孔2211配合连接,第三转动轴2210设于第二转动机构20'的第二转动件22与第二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中的一者,第三转动孔2211设于第二转动机构20'的第二转动件22与第二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中的另一者。
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转动机构20'的第一转动件21与支架10之间的第一转动轴线C11平行或重合于第二转动机构20'的第二转动件22与支架10之间的第二转动轴线C22。
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转动机构20'的第一转动件21靠近支架10的一端与支架10通过第一圆弧轨2100与第一圆弧槽2101配合连接,第一圆弧轨2100设于第二转动机构20'的第一转动件21与支架10中的一者,第一圆弧槽2101设于第二转动机构20'的第一转动件21与支架10中的另一者。第二转动机构20'的第二转动件22靠近支架10的一端与支架10之间通过第二圆弧轨2200与第二圆弧槽2201配合连接,第二圆弧轨2200设于第二转动机构20'的第二转动件22与支架10中的一者,第二圆弧槽2201设于第二转动机构20'的第二转动件22与支架10中的另一者。
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支撑件31'包括支撑部313与导向部315,支撑部313具有用于支撑待支撑件的支撑面310,导向部315固设于与支撑面310相背离的一侧表面,导向部315与第二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之间通过第三圆弧轨3150与第三圆弧槽3151配合连接,第三圆弧轨3150设于导向部315与第二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中的一者,第三圆弧槽3151设于导向部315与第二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中的另一者。
本实施方式中,支架10包括第一子支架110与第二子支架120,第二转动机构20'的第一转动件21及第二转动机构20'的第二转动件22夹设于第一子支架110与第二子支架120之间、并通过第一子支架110与第二子支架120实现转动连接。
另外,对于上述结构的具体说明可参考第一转动机构20、第一支撑件31、以及第一从动件71中的相关描述以及附图说明,本申请在此不再赘述。并且对于第二转动机构20'、第二支撑件31'、以及第二从动件71'的相关结构本申请在此仅是举例示意说明,对于第一转动机构20、第一支撑件31、以及第一从动件71中其他的结构特征可同样适用于第二转动机构20'、第二支撑件31'、以及第二从动件71'中,也应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折叠装置1除了上述结构件之外折叠装置1也可包括同步机构或悬停机构,同步机构用于使当支架10一侧的第一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转动从而带动第一支撑件31运动时,可通过同步机构使支架10另一侧的第一支撑件31做同步且反向的运动,实现第一支撑件31与第二支撑件31'的同步折叠与同步展开。悬停机构用于使当第一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转动一定角度时此时若撤去外力,第一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可保持固定不动实现静止状态,第一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不会自动回落。至于同步机构与悬停机构的具体结构本申请在此不进行展开介绍。另外本申请除了提供了一种折叠装置1外,还提供了一种利用该折叠装置1装配而成的壳体组件2。
请一并参考图30-图38,图30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壳体组件处于展开状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1为图30所示的壳体组件的部分结构爆炸图。图32为图30所示的壳体组件的正视图。图33-图34分别为图30所示的壳体组件不同部位的截面示意图。图35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壳体组件处于折叠状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6为图35所示的壳体组件的正视图。图37-图38分别为图30所示的壳体组件不同部位的截面示意图。
本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壳体组件2,壳体组件2包括第一壳体40、第二壳体40'、及如本申请上述实施方式提供的折叠装置1,所述第一壳体40与所述第二壳体40'的至少部分设于所述折叠装置1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壳体40连接所述折叠装置1的所述第一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所述第二壳体40'连接所述折叠装置1的所述第二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所述第一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以及所述第二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转动时,所述第一壳体40与所述第二壳体40'转动在展开状态和折叠状态之间切换。
壳体组件2是一种组合式的部件,即壳体组件2包含了至少两种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组件2主要包括第一壳体40与第二壳体40'与上述实施方式介绍的折叠装置1。折叠装置1的第一壳体40与第二壳体40'主要用于装设和承载结构件,例如可在第一壳体40与第二壳体40'上承载待支撑件,可在第一壳体40与第二壳体40'内设置例如电路板、电池、摄像头等结构件。因此第一壳体40与第二壳体40'主要起装设、保护等作用。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壳体40与第二壳体40'的表面还可充当外观面,因此可对第一壳体40与第二壳体40'的表面进行相应地设计,使第一壳体40与第二壳体40'具有独特的外面效果。本实施方式并不对第一壳体40与第二壳体40'的形状、材质、结构等参数进行限定,只要能实现装设与保护的作用即可。例如第一壳体40与第二壳体40'的材质可以为全部均为金属,或者全部均为塑料,或者部分为金属,部分为塑料。
折叠装置1的连接件23可固设于壳体40,即所述第一壳体40连接所述折叠装置1的所述第一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所述第二壳体40'40'连接所述折叠装置1的所述第二转动机构20'20'的连接件23。换句话说,第一壳体40与第一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可以为一体式结构,也可以为分体式结构。当第一壳体40与第一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为一体式结构时,第一壳体40与第一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是通过一道工序制备而成,只不过为了便于理解,人为将第一壳体40与第一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进行了不同的命名。当第一壳体40与第一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为分体式结构时,第一壳体40与第一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是分开制备的,然后再通过各种方法例如螺钉连接、粘接、卡接等方式组装在一起。本实施方式仅以第一壳体40与第一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为分体式结构进行示意性说明。
第一壳体40与第二壳体40'的至少部分设于折叠装置1的相对两侧。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壳体40与第二壳体40'的全部可均设于折叠装置1的相对两侧,例如每个第一壳体40设于支架10的第一侧面103。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壳体40与第二壳体40'的部分设于折叠装置1的相对两侧,至于其他部分则设于折叠装置1的其他侧边。例如每个第一壳体40的部分设于支架10的第一侧面103,其余部分设于支架10的底面102。
第一壳体40固设于第一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上时,当第一壳体40受到用户施加的外力或者其他机构给予的外力时,第一壳体40进行转动进而带动第一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转动,第一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转动可带动第一转动件21、第二转动件22、以及第一支撑件31进行转动,同时带动第一从动件71相对支架10滑动与转动,使第一从动件71还相对第一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转动,从而带动第一支撑件31相对第一从动件71滑动与转动,进而带动第一支撑件31相对第一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转动,直至第一支撑件31与第二支撑件31'与支架10弯折成水滴状或者展开成水平状。
本实施方式提供的壳体组件2,通过采用本申请上述实施方式提供的折叠装置1,可使得壳体组件2在长度方向上的尺寸不会发生变化,有利于小型化的发展。并且还可使得第一壳体40不会相对第一转动件21与第二转动件22进行转动,提高了壳体组件2的稳定性。
请一并参考图39-图42,图39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装饰件与折叠装置的配合示意图。图40为图39所示装饰件与折叠装置的分解示意图。图41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第一转动件、第二转动件、从动件、及装饰件的分解示意图。图42为本申请另一实施方式中第一转动件、第二转动件、从动件、及装饰件的分解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中,壳体组件2还包括装饰件50,装饰件50包括底壁51、及与底壁51周缘弯折连接的侧壁52,折叠装置1的支架10固设于底壁51。折叠装置1的第一转动机构20及第二转动机构20'的第一转动件21、第二转动件22、及第一从动件71、第二从动件71'均包括避让部53,避让部53用于避让侧壁52。或者,侧壁52设有避让空间54,第一转动机构20及第二转动机构20'的第一转动件21、第二转动件22、及第一从动件71、第二从动件71'能够设于避让空间54内。
壳体组件2除了包括第一壳体40与折叠装置1外还可包括装饰件50。装设件主要用于装设折叠装置1,为折叠装置1提供装设基础,并且装饰件50还可保护折叠装置1,防止折叠装置1接触外界而损坏。同时装饰件50可与第一壳体40与第二壳体40'共同构成壳体组件2的外观面,因此可同样对装饰件50的表面进行设计,从而提高壳体组件2的外观性能。本实施方式并不对装饰件50的材质、形状、结构等参数进行限定,只要装饰件50能够实现装设、保护、及外观等作用即可。
装饰件50可包括底壁51,及与底壁51周缘弯折连接的侧壁52,本实施方式可将支架10固设于底壁51上。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采用螺钉等方式将支架10螺钉连接至底壁51上行。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采用例如粘接、卡扣连接等方式进行固定。
可选地,壳体组件2可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折叠装置1,多个折叠装置1沿底壁5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于底壁51上。
由于装饰件50侧壁52的存在,导致壳体组件2中的第一转动机构20及第二转动机构20'的第一转动件21、第二转动件22、第一从动件71、第二从动件71'在运动至展平状态时有可能会与侧壁52发生干涉,从而阻碍第一转动机构20及第二转动机构20'的第一转动件21、第二转动件22、第一从动件71、第二从动件71'的转动。因此本实施方式提供了两种解决方式。一种实施方式中可在第一转动机构20及第二转动机构20'的第一转动件21、第二转动件22、第一从动件71、第二从动件71'上设置避让部53,利用该避让部53来避让侧壁52。具体地,可在第一转动机构20及第二转动机构20'的第一转动件21、第二转动件22、第一从动件71、第二从动件71'靠近底壁51的一侧设置避让部53,并使避让部53朝向远离侧壁52的方向凸起,从而防止侧壁52与第一转动件21和第二转动件22发生干涉。
第二种实施方式中,可以在侧壁52上设置两个避让空间54,这样当第一支撑件31与第二支撑件31'完全展平时第一转动机构20及第二转动机构20'的第一转动件21、第二转动件22、第一从动件71、第二从动件71'能够分别设于一个避让空间54内,从而防止侧壁52与第一转动机构20及第二转动机构20'的第一转动件21、第二转动件22、第一从动件71、第二从动件71'发生干涉。具体地,避让空间54可同时贯穿侧壁52背离底壁51的一侧表面、侧壁52靠近支架10的一侧表面、以及侧壁52远离支架10的一侧表面。至于底壁51可不开设避让空间54,使用户从外界无法透过底壁51看到壳体组件2的内部情况,从而更有效地保护壳体组件2。
另外,不管是设置避让部53还是在在侧壁52上设置避让空间54,除了具有避让的功能外,还可利用上述的避让设计使第一支撑件31与第二支撑件31'处于完全相互展开的状态时使第一转动机构20及第二转动机构20'的第一转动件21、第二转动件22、第一从动件71、第二从动件71'和侧壁52相接触,利用侧壁52来限位第一转动机构20及第二转动机构20'的第一转动件21与第二转动件22,防止第一转动机构20及第二转动机构20'的第一转动件21与第二转动件22反折从而损坏壳体组件2。
请再次参考图30-图34,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壳体40与第二壳体40'均包括本体41及设于本体41靠近折叠装置1一侧的凸起部42,第一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固设于第一壳体40的凸起部42上,第二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固设于第二壳体40'的凸起部42上,当壳体组件2处于展开状态时,第一壳体40的凸起部42与第二壳体40'的凸起部42设于装饰件50背离折叠装置1的一侧。
本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第一壳体40与第二壳体40'的部分设于折叠装置1的相对两侧的具体结构。第一壳体40包括本体41与凸起部42,其中本体41用于承载待支撑件,且本体41内具有用于收容并装设各种各样结构件的空间,例如可在第一壳体40内装设电池、电路板、摄像模组等等。并且由于本实施方式包括第一壳体40与第二壳体40',每个第一壳体40的本体41内可设有不同的结构件。凸起部42主要用于装设折叠装置1中的第一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并且凸起部42还可起到保护折叠装置1的作用。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凸起部42内也可相应设置一些尺寸较小的结构件例如小板。
本体41与凸起部42可以为一体式结构,也可以为分体式结构。当本体41与凸起部42为一体式结构时,本体41与凸起部42是通过一道工序制备而成,只不过为了便于理解,人为将本体41与凸起部42进行了不同的命名。当本体41与凸起部42为分体式结构时,本体41与凸起部42是分开制备的,然后再通过各种方法例如插接连接在一起。本实施方式仅以本体41与凸起部42为一体式结构进行示意性说明。
本体41具有相背设置的正面410、反面411、以及弯折连接于正面410与反面411之间且靠近折叠装置1的侧面412。其中正面410后续用于支撑待支撑件,反面411用于充当壳体组件2的外观面,侧面412则用于设置凸起部42。具体地,凸起部42设于侧面412且靠近反面411的一侧,这样凸起部42与本体41可形成一个台阶结构,即形成一个向上的装设空间413,而第一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与部分第一支撑件31便可设于装设空间413内,且第一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固设于凸起部42靠近正面410的一侧表面上。可选地,凸起部42背离正面410的一侧表面与本体41的反面411齐平,提高第一壳体40表面的平整度。
当第一支撑件31与第二支撑件31'处于完全相互展开时,即壳体组件2处于展开状态时,两个凸起部42可设于装饰件50背离折叠装置1的一侧,这样便可使整个折叠装置1设于第一壳体40与第二壳体40'的装设空间413内,并利用两个凸起部42来遮挡装饰件50与折叠装置1,使壳体组件2从外观上更加简洁。可选地,当第一支撑件31与第二支撑件31'处于完全相互展开时,两个凸起部42可相互抵接,或者两个凸起部42之间可具有一定的间隙。
当第一支撑件31与第二支撑件31'处于完全相互折叠时,即壳体组件2处于折叠状态时,两个凸起部42连同各自连接的本体41设于折叠装置1与装饰件50的相对两侧,且第一壳体40与第二壳体40'与装饰件50的下表面共同构成壳体组件2的外观面。可选地,装饰件50的侧壁52的形状为弧形,从而在第一壳体40的转动过程中第一壳体40避让第一壳体40,防止第一壳体40与侧壁52发生干涉。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利用上述壳体组件2装配形成的电子设备3。请一并参考图43-图51,图43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处于展开状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4为图43所示的电子设备部分结构爆炸图。图45为图43所示的电子设备的正视图。图46-图47分别为图43所示的电子设备不同部位的截面示意图。图48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处于折叠状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9为图48所示的电子设备的后视图。图50-图51分别为图48所示的电子设备不同部位的截面示意图。
本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3,电子设备3包括柔性件60及如本申请上述实施方式提供的壳体组件2,所述柔性件60支撑于所述折叠装置1的第一支撑件31及第二支撑件31',当所述电子设备3折叠时,所述第一壳体40与所述第二壳体40'相互折叠,所述第一支撑件31及第二支撑件31'相互折叠,所述柔性件60的两端相互折叠;当所述电子设备展3开时,所述第一壳体40与所述第二壳体40'相互展开,第一支撑件31及第二支撑件31'相互展开,所述柔性件60的两端相互展开。
本实施方式提供的电子设备3包括但不限于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个人计算机(Personal Computer,PC)、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便携式媒体播放器(Portable Media Player,PMP)、导航装置、可穿戴设备、智能手环、计步器等移动终端,以及诸如数字TV、台式计算机等固定终端。本实施方式对电子设备3的种类并不进行限定。本实施方式仅以电子设备3为手机进行示意性说明。
电子设备3包括柔性件60及壳体组件2,壳体组件2柔性件60是一种具有一定柔性的结构件,相较于刚性件柔性件60可进行一定的弯折。例如柔性件60包括但不限于柔性显示屏、柔性触摸屏、柔性触摸显示屏等各种具备相应功能的柔性部件,或者为固定贴合有柔性支撑板的柔性部件,如贴合有柔性钢板的柔性显示屏、柔性触摸屏等。柔性件60设于壳体组件2的一侧,且可随着壳体组件2折弯或者展平。具体地,柔性件60具有弯折区61、以及设于弯折区61相对两侧的非弯折区62。其中弯折区61对应贴合折叠装置1设置,非弯折区62对应固设于第一壳体40与第二壳体40'的正面410。弯折区61的柔性件60由于对应贴合于折叠装置1上,折叠装置1在运动时其形状会发生改变,因此能带动弯折区61的柔性件60也同样弯折,从而随电子设备3的运动折弯或展平。非弯折区62由于固设于第一壳体40与第二壳体40'上,第一壳体40与第二壳体40'只会发生相对的转动运动,第一壳体40与第二壳体40'本身并不会发生形状的改变,因此即使第一壳体40与第二壳体40'转动,第一壳体40与第二壳体40'上的柔性件60也不进行弯折。
电子设备3同样具有展开状态与折叠状态,其中展开状态指的是第一支撑件31与第二支撑件31'处于完全相互展开时的状态,也可以理解为柔性件60展平时的状态,或者说柔性件60的显示面齐平时的状态。折叠状态指的是第一支撑件31与第二支撑件31'处于完全相互折叠时的状态,也可以理解为柔性件60弯折且两半柔性件60相互靠近时的状态,或者说柔性件60的显示面弯折时的状态。当所述电子设备3折叠时,所述第一壳体40与所述第二壳体40'相互折叠,所述第一支撑件31及第二支撑件31'相互折叠,所述柔性件60的两端相互折叠;当所述电子设备3展开时,所述第一壳体40与所述第二壳体40'相互展开,第一支撑件31及第二支撑件31'相互展开,所述柔性件60的两端相互展开。换句话说,当电子设备3折叠时,两个壳体先进行折叠,随后带动两个支撑件相互折叠,最终使柔性件60的两端相互折叠。当电子设备3展开时,两个壳体先展开,随后带动两个支撑件相互展开,最终使柔性件60的两端相互展开。对于上述电子设备3在折叠与展开时具有多种主动从动关系,本实施方式将详细介绍其中一种具体的可实现方式。
当电子设备3欲从展开状态至折叠状态时,即电子设备3需要进行弯折时,此时用于只需朝电子设备3的中心推动或拉拽第一壳体40,便可让第一壳体40进行转动,第一壳体40转动的过程中便可带动固设于第一壳体40上的第一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以及柔性件60进行转动,进而带动与第一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连接的第一转动件21、第二转动件22、第一支撑件31相对支架10进行转动。同时一并带动第一从动件71相对支架10进行滑动与转动,使第一从动件71上的第二滚动轴7101从第三限位端7100a运动至第四限位端7100b。当第一从动件71相对支架10滑动与转动时第一从动件71同时还可相对第一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转动,从而使第一从动件71上的第一滚动轴3141从第一限位端3140a运动至第二限位端3140b,带动第一支撑件31相对第一从动件71滑动与转动,进而驱动第一支撑件31靠近支架10的一端相对第一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朝向靠近第一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的方向转动,使第一支撑件31上柔性件60同样朝靠近第一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的方向弯曲。至于第二支撑件31'可做同样的理解。最终当第一壳体40转动90°后,第一壳体40与第二壳体40'上的非弯折区62的柔性件60相互抵接,从而使得电子设备3在第一壳体40与第二壳体40'处没有间隙,可实现完全抵接,不仅可有效保护柔性件60还可降低电子设备3的厚度。折叠装置1上的弯折区61的柔性件60则形成上小下大的水滴形状。
当电子设备3想要重新从折叠状态回归到展开状态时,用户只需要向外拽第一壳体40,使第一壳体40进行转动,第一壳体40转动的过程中便可带动固设于第一壳体40上的第一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以及柔性件60进行转动,进而带动与第一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连接的第一转动件21、第二转动件22、第一支撑件31相对支架10进行转动。同时一并带动第一从动件71相对支架10反向进行滑动与转动,使第一从动件71上的第二滚动轴7101从第四限位端7100b运动回第三限位端7100a。当第一从动件71相对支架10滑动与转动时第一从动件71同时还可相对第一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反向转动,从而使第一从动件71上的第一滚动轴3141从第二限位端3140b运动至第一限位端3140a,带动第一支撑件31相对第一从动件71滑动与转动,进而驱动第一支撑件31靠近支架10的一端相对第一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朝向远离第一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的方向转动,使第一支撑件31重新回到展平的位置,进而带动第一支撑件31上的柔性件60朝向远离第一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的方向反向弯曲,使柔性件60具有回复展平的趋势。至于第二支撑件31'可做同样的理解。最终当第一壳体40反向转动90°后,第一支撑件31与第二支撑件31'重新恢复到完全展开的状态,柔性件60也重新恢复到表面齐平的形状。
综上,本实施方式提供的电子设备3,通过采用本申请上述实施方式提供的壳体组件2,可使得电子设备3在长度方向上的尺寸不会发生变化,有利于小型化的发展。并且还可使得第一壳体40不会相对第一转动件21与第二转动件22进行转动,提高了电子设备3的稳定性。
对于电子设备3来说,也可以从另一角度进行理解。例如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可折叠的电子设备,包括柔性件及折叠装置,所述折叠装置包括支架10,并排设置的第一转动机构20与第二转动机构20',设于所述支架10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转动机构20与所述第二转动机构20'均包括第一转动件21、第二转动件22、及连接件23,所述第一转动件21与所述第二转动件22的一端均转动连接于所述支架10,所述第一转动件21与所述第二转动件22的另一端均转动连接于所述连接件23,且所述第一转动件21与所述连接件23之间的第一转动轴心线C1平行且不重合于所述第二转动件22与所述连接件23之间的第二转动轴心线C2。支撑机构30用于支撑柔性件60,支撑机构30包括设于所述支架10相对两侧的第一支撑件31与第二支撑件31',所述第一支撑件31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所述第二支撑件31'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从动机构70包括设于所述支架10相对两侧的第一从动件71与第二从动件71',所述第一从动件71的一端滑动并转动连接于所述支架10,另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且另一端还滑动并转动于所述第一支撑件31;所述第二从动件71'的一端滑动并转动连接于所述支架10,另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转动机构20'的连接件23,且另一端还滑动并转动于所述第二支撑件31';
其中,当所述折叠装置1折叠时,所述第一从动件71、所述第二从动件71'、及所述第一转动机构20与所述第二转动机构20'的所述第一转动件21、所述第二转动件22转动,所述第一从动件71与所述第二从动件71'还滑动,所述第一支撑件31及所述第二支撑件31'相互折叠,柔性件60的两端相互折叠;当所述折叠装置1展开时,所述第一从动件71、所述第二从动件71'、及所述第一转动机构20与所述第二转动机构20'的所述第一转动件21、所述第二转动件22转动,所述第一从动件71与所述第二从动件71'还滑动,所述第一支撑31件及所述第二支撑件31'相互展开,柔性件60的两端相互折叠。
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撑件31包括支撑部313,及设于支撑部313靠近连接件23一侧的滚动部314,滚动部314滑动并转动连接于第一从动件71远离支架10的一端。滚动部314与第一从动件71之间通过第一滚动轴3141与第一滚动槽3140配合连接,第一滚动轴3141设于滚动部314与第一从动件71中的一者,第一滚动槽3140设于滚动部314与第一从动件71中的另一者。
本实施方式中,支撑部313具有用于支撑待支撑件的支撑面310,第一滚动槽3140具有相对的第一限位端3140a与第二限位端3140b,第一限位端3140a相较于第二限位端3140b更远离支架10,且第一限位端3140a相较于第二限位部更远离支撑面310。
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滚动槽3140还具有连通第一限位端3140a与第二限位端3140b的第一连通部3140c,从所述第一限位端3140a至所述第一连通部3140c再至所述第二限位端3140b的方向,所述第一滚动槽3140距支撑面310的距离逐渐减小。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方式所提供的内容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与说明,以上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27)

1.一种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架;
并排设置的第一转动机构与第二转动机构,所述第一转动机构与所述第二转动机构均包括第一转动件、第二转动件、及连接件,所述第一转动件与所述第二转动件的一端均转动连接于所述支架,所述第一转动件与所述第二转动件的另一端均转动连接于所述连接件,且所述第一转动件与所述连接件之间的第一转动轴心线平行且不重合于所述第二转动件与所述连接件之间的第二转动轴心线;
支撑机构,包括设于所述支架相对两侧的第一支撑件与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动机构的连接件,所述第二支撑件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转动机构的连接件;以及
从动机构,包括设于所述支架相对两侧的第一从动件与第二从动件,所述第一从动件的一端滑动并转动连接于所述支架,另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转动机构的连接件,且另一端还滑动并转动于所述第一支撑件;所述第二从动件的一端滑动并转动连接于所述支架,另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转动机构的连接件,且另一端还滑动并转动于所述第二支撑件;
其中,当所述折叠装置折叠时,所述第一从动件、所述第二从动件、及所述第一转动机构与所述第二转动机构的所述第一转动件、所述第二转动件转动,所述第一从动件与所述第二从动件还滑动,所述第一支撑件及所述第二支撑件相互折叠;当所述折叠装置展开时,所述第一从动件、所述第二从动件、及所述第一转动机构与所述第二转动机构的所述第一转动件、所述第二转动件转动,所述第一从动件与所述第二从动件还滑动,所述第一支撑件及所述第二支撑件相互展开。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件还相对所述第一转动机构的连接件转动,所述第二支撑件还相对所述第二转动机构的连接件转动,以使所述折叠装置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均位于所述支架的同一侧,且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在远离所述支架一端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在靠近所述支架一端之间的距离。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件包括支撑部及滚动部,所述滚动部滑动并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从动件远离所述支架的一端;所述滚动部与所述第一从动件之间通过第一滚动轴与第一滚动槽配合连接,所述第一滚动轴设于所述滚动部与所述第一从动件中的一者,所述第一滚动槽设于所述滚动部与所述第一从动件中的另一者。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具有支撑面,所述第一滚动槽具有相对的第一限位端与第二限位端,所述第一限位端相较于所述第二限位端更远离所述支架,且所述第一限位端相较于所述第二限位部更远离所述支撑面;
其中,当所述折叠装置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第一滚动轴定位于所述第一限位端,当所述折叠装置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第一滚动轴定位于所述第二限位端。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滚动槽还具有连通所述第一限位端与所述第二限位端的第一连通部,从所述第一限位端至所述第一连通部再至所述第二限位端的方向,所述第一滚动槽距所述支撑面的距离逐渐减小。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从动件与所述第一转动机构的连接件之间的第三转动轴心线相较于所述第一从动件与所述滚动部之间的第四转动轴心线更远离所述支架。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从动件靠近所述支架的一端与所述支架之间通过第二滚动轴与第二滚动槽配合连接,所述第二滚动轴设于所述第一从动件与所述支架中的一者,所述第二滚动槽设于所述第一从动件与所述支架中的另一者。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件具有支撑面,所述第二滚动槽设有相对的第三限位端与第四限位端,当所述折叠装置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第三限位端相较于所述第四限位端更远离所述第一支撑件,且所述第三限位端相较于所述第四限位部更远离所述支撑面;
其中,当所述折叠装置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第二滚动轴定位于所述第三限位端,当所述折叠装置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第二滚动轴定位于所述第四限位端。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滚动槽还具有连通所述第三限位端与所述第四限位端的第二连通部,所述第二连通部朝向远离所述支撑面的方向凸起。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从动件远离所述支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转动机构的连接件之间通过第一转动轴与第一转动孔配合连接,所述第一转动轴设于所述第一从动件与所述第一转动机构的连接件中的一者,所述第一转动孔设于所述第一从动件与所述第一转动机构的连接件中的另一者。
11.如权利要求1-10任意一项所述的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轴心线相较于所述第二转动轴心线远离所述支架。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件具有支撑面,所述第一转动轴心线相较于所述第二转动轴心线更靠近所述支撑面。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机构的第一转动件远离所述支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转动机构的连接件之间通过第二转动轴与第二转动孔配合连接,所述第二转动轴设于所述第一转动机构的第一转动件与所述第一转动机构的连接件中的一者,所述第二转动孔设于所述第一转动机构的第一转动件与所述第一转动机构的连接件中的另一者;所述第一转动机构的第二转动件远离所述支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转动机构的连接件之间通过第三转动轴与第三转动孔配合连接,所述第三转动轴设于所述第一转动机构的第二转动件与所述第一转动机构的连接件中的一者,所述第三转动孔设于所述第一转动机构的第二转动件与所述第一转动机构的连接件中的另一者。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机构的第一转动件与所述支架之间的第一转动轴线平行或重合于所述第一转动机构的第二转动件与所述支架之间的第二转动轴线。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机构的第一转动件靠近所述支架的一端与所述支架通过第一圆弧轨与第一圆弧槽配合连接,所述第一圆弧轨设于所述第一转动机构的第一转动件与所述支架中的一者,所述第一圆弧槽设于所述第一转动机构的第一转动件与所述支架中的另一者;所述第一转动机构的第二转动件靠近所述支架的一端与所述支架之间通过第二圆弧轨与第二圆弧槽配合连接,所述第二圆弧轨设于所述第一转动机构的第二转动件与所述支架中的一者,所述第二圆弧槽设于所述第一转动机构的第二转动件与所述支架中的另一者。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包括第一子支架与第二子支架,所述第一转动机构的第一转动件及所述第一转动机构的第二转动件夹设于所述第一子支架与所述第二子支架之间、并通过所述第一子支架与所述第二子支架实现转动连接。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件包括支撑部及滚动部,所述滚动部滑动并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从动件远离所述支架的一端;所述滚动部与所述第二从动件之间通过第一滚动轴与第一滚动槽配合连接,所述第一滚动轴设于所述滚动部与所述第二从动件中的一者,所述第一滚动槽设于所述滚动部与所述第二从动件中的另一者。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具有支撑面,所述第一滚动槽具有相对的第一限位端与第二限位端,所述第一限位端相较于所述第二限位端更远离所述支架,且所述第一限位端相较于所述第二限位部更远离所述支撑面;
其中,当所述折叠装置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第一滚动轴定位于所述第一限位端,当所述折叠装置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第一滚动轴定位于所述第二限位端。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滚动槽还具有连通所述第一限位端与所述第二限位端的第一连通部,从所述第一限位端至所述第一连通部再至所述第二限位端的方向,所述第一滚动槽距所述支撑面的距离逐渐减小。
20.一种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及如权利要求1-19任意一项所述的折叠装置,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的至少部分设于所述折叠装置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壳体连接所述折叠装置的所述第一转动机构的连接件,所述第二壳体连接所述折叠装置的所述第二转动机构的连接件;
所述第一转动机构的连接件以及所述第二转动机构的连接件转动时,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转动在展开状态和折叠状态之间切换。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还包括装饰件,所述装饰件包括底壁、及与所述底壁周缘弯折连接的侧壁,所述折叠装置的支架固设于所述底壁;所述折叠装置的所述第一转动机构及所述第二转动机构的第一转动件、第二转动件、所述第一从动件、及所述第二从动件均包括避让部,所述避让部用于避让所述侧壁;或者,所述侧壁设有避让空间,所述第一转动机构及所述第二转动机构的所述第一转动件、所述第二转动件、所述第一从动件及所述第二从动件能够设于所述避让空间内。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均包括本体及设于所述本体靠近所述折叠装置一侧的凸起部,所述第一转动机构的连接件固设于所述第一壳体的凸起部上,所述第二转动机构的连接件固设于所述第二壳体的凸起部上,当所述壳体组件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第一壳体的凸起部与所述第二壳体的凸起部设于所述装饰件背离所述折叠装置的一侧。
23.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柔性件及如权利要求20-22任意一项所述的壳体组件,所述柔性件支撑于所述折叠装置的第一支撑件及第二支撑件,当所述电子设备折叠时,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相互折叠,所述第一支撑件及第二支撑件相互折叠,所述柔性件的两端相互折叠;当所述电子设备展开时,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相互展开,第一支撑件及第二支撑件相互展开,所述柔性件的两端相互展开。
24.一种可折叠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柔性件及折叠装置,所述折叠装置包括:
支架;
并排设置的第一转动机构与第二转动机构,设于所述支架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转动机构与所述第二转动机构均包括第一转动件、第二转动件、及连接件,所述第一转动件与所述第二转动件的一端均转动连接于所述支架,所述第一转动件与所述第二转动件的另一端均转动连接于所述连接件,且所述第一转动件与所述连接件之间的第一转动轴心线平行且不重合于所述第二转动件与所述连接件之间的第二转动轴心线;
支撑机构,用于支撑柔性件,所述支撑机构包括设于所述支架相对两侧的第一支撑件与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动机构的连接件,所述第二支撑件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转动机构的连接件;以及
从动机构,包括设于所述支架相对两侧的第一从动件与第二从动件,所述第一从动件的一端滑动并转动连接于所述支架,另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转动机构的连接件,且另一端还滑动并转动于所述第一支撑件;所述第二从动件的一端滑动并转动连接于所述支架,另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转动机构的连接件,且另一端还滑动并转动于所述第二支撑件;
当所述折叠装置折叠时,所述第一从动件、所述第二从动件、及所述第一转动机构与所述第二转动机构的所述第一转动件、所述第二转动件转动,所述第一从动件与所述第二从动件还滑动,所述第一支撑件及所述第二支撑件相互折叠,所述屏幕的两端相互折叠;当所述折叠装置展开时,所述第一从动件、所述第二从动件、及所述第一转动机构与所述第二转动机构的所述第一转动件、所述第二转动件转动,所述第一从动件与所述第二从动件还滑动,所述第一支撑件及所述第二支撑件相互展开,所述屏幕的两端相互展开。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件包括支撑部及滚动部,所述滚动部滑动并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从动件远离所述支架的一端;所述滚动部与所述第一从动件之间通过第一滚动轴与第一滚动槽配合连接,所述第一滚动轴设于所述滚动部与所述第一从动件中的一者,所述第一滚动槽设于所述滚动部与所述第一从动件中的另一者。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具有支撑面,所述第一滚动槽具有相对的第一限位端与第二限位端,所述第一限位端相较于所述第二限位端更远离所述支架,且所述第一限位端相较于所述第二限位部更远离所述支撑面;其中,当所述折叠装置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第一滚动轴定位于所述第一限位端,当所述折叠装置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第一滚动轴定位于所述第二限位端。
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滚动槽还具有连通所述第一限位端与所述第二限位端的第一连通部,从所述第一限位端至所述第一连通部再至所述第二限位端的方向,所述第一滚动槽距所述支撑面的距离逐渐减小。
CN202210618513.3A 2022-05-31 2022-05-31 折叠装置、壳体组件、电子设备及可折叠的电子设备 Pending CN11718976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618513.3A CN117189762A (zh) 2022-05-31 2022-05-31 折叠装置、壳体组件、电子设备及可折叠的电子设备
PCT/CN2022/141726 WO2023231394A1 (zh) 2022-05-31 2022-12-24 折叠装置、壳体组件、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618513.3A CN117189762A (zh) 2022-05-31 2022-05-31 折叠装置、壳体组件、电子设备及可折叠的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189762A true CN117189762A (zh) 2023-12-08

Family

ID=889985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618513.3A Pending CN117189762A (zh) 2022-05-31 2022-05-31 折叠装置、壳体组件、电子设备及可折叠的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7189762A (zh)
WO (1) WO2023231394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551804U (zh) * 2017-06-08 2017-11-11 First Dome Corp 鉸鏈及具有該鉸鏈的折疊式電子裝置
KR20200097385A (ko) * 2019-02-08 2020-08-19 주식회사 가난한동지들 폴더블 영상표시장치의 보호케이스
TWI693352B (zh) * 2019-06-25 2020-05-11 富世達股份有限公司 折疊式螢幕裝置及鉸鏈機構
CN113055507A (zh) * 2019-12-26 2021-06-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可折叠电子设备
CN113498279B (zh) * 2020-04-07 2023-03-2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用于可折叠电子设备壳体的限位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3805646B (zh) * 2020-06-15 2024-01-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4483762B (zh) * 2020-11-13 2022-11-15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转轴结构及电子装置
CN113923279B (zh) * 2021-01-14 2022-11-29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折叠组件及可折叠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231394A1 (zh) 2023-12-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4030740B1 (en) Folding unit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11337321B2 (en) Foldable terminal
EP3800871A1 (en) Foldable electronic device
CN115306817B (zh) 折叠装置、壳体组件、电子设备及可折叠的电子设备
JP2024125321A (ja) 回転軸モジュール及び電子装置
CN111601484B (zh) 同步装置、可折叠壳体组件及可折叠电子设备
CN116658513B (zh) 折叠组件、折叠装置及终端设备
CN117651086A (zh) 锁止机构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CN117189762A (zh) 折叠装置、壳体组件、电子设备及可折叠的电子设备
CN219202201U (zh) 铰链组件及可折叠的电子设备
CN117189764A (zh) 折叠装置、壳体组件、电子设备及可折叠的电子设备
CN115217837B (zh) 转轴模组、壳体组件及电子装置
CN117189765A (zh) 折叠装置、壳体组件及电子设备
CN117189763A (zh) 折叠装置、壳体组件及电子设备
CN114909387B (zh) 转轴模组和电子装置
CN117189766A (zh) 折叠装置、壳体组件及电子设备
CN220067475U (zh) 折叠装置、壳体组件和电子设备
CN117948340A (zh) 折叠装置、壳体组件、电子设备
CN221652625U (zh) 折叠装置、壳体组件和电子设备
WO2023231371A1 (zh) 折叠装置、折叠壳体及电子设备
WO2023231366A1 (zh) 折叠装置、折叠壳体及电子设备
CN117989217A (zh) 折叠装置、壳体组件、电子设备
CN118793684A (zh) 折叠装置、壳体组件和电子设备
CN118564546A (zh) 折叠装置、壳体组件和电子设备
CN118361450A (zh) 折叠装置、壳体组件和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